TW201616042A - 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6042A
TW201616042A TW104124064A TW104124064A TW201616042A TW 201616042 A TW201616042 A TW 201616042A TW 104124064 A TW104124064 A TW 104124064A TW 104124064 A TW104124064 A TW 104124064A TW 201616042 A TW201616042 A TW 20161604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guide
illumination device
scattering
extrac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4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2810B (zh
Inventor
Yoshifumi Sekiguchi
Hiroki Kaneko
Kosuke Sumiyoshi
Keiichi Fujimori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616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60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28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2810B/zh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ght Guides In Gener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使用抑制與光源相對應而在導光體所發生的該不均的導光體的照明裝置。 本發明之照明裝置係具備有:具有出射光的出射面的複數光源、及由該複數光源的出射面被出射的光所進入的導光體的照明裝置,前述導光體係具有用以將光出射至該導光體之外的光取出部,若該照明裝置將主要出射光的方向設為前面方向時,該照明裝置中之前述前面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最外部係前述導光體,該光取出部係使用光會透過且具有散射性的墨水所形成。

Description

照明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導光體的照明裝置。
近年來,大多使用LED(Light Em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作為照明裝置的光源。以安裝在天花板的類型的室內照明裝置用的光源而言,亦已開始使用LED,來取代螢光管。LED照明裝置係以無水銀為特徵,為考慮到環境的光源。此外,以LED照明裝置而言,為對應多樣的設計,以使用導光體(導光板)的LED照明裝置為宜,已開發出各式各樣的導光體。以該等之例而言,亦有如專利文獻1至4所示者。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5-21001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3-20106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10-24490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14-78459號公報
以多樣的設計之一而言,考慮一種導光體形 成為照明裝置的最外部而露出的設計。若為如上所示之設計,由於由照明裝置的使用者直視導光體,因此與導光體被擴散性的光學構件覆蓋的情形相比,光的不均容易被使用者視認。若由LED出射的光入射至導光體,且適當由導光體出射光,即與LED相對應而在導光體發生線狀不均。在導光體形成為照明裝置的最外部而露出的設計中,專利文獻1至4並非以該不均為課題,因此會有無法抑制不均之虞。本發明之目的在提供使用抑制與光源相對應而在導光體發生的該不均的導光體的照明裝置。
為解決前述課題,本發明之照明裝置係具備有:具有出射光的出射面的複數光源、及由該複數光源的出射面被出射的光所進入的導光體的照明裝置,其特徵為:前述導光體係具有用以將光出射至該導光體之外的光取出部,若該照明裝置主要將出射光的方向設為前面方向時,該照明裝置中之前述前面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最外部係前述導光體,該光取出部係使用光會透過且具有散射性的墨水所形成。
藉由本發明,可形成抑制與光源相對應而在 導光體發生的不均,且良好設計的導光體及使用該導光體之照明裝置。
1‧‧‧照明裝置
2‧‧‧導光體
2A‧‧‧入射面
2B‧‧‧傳播方向變換部
2BI、2BO、2CI、2CO‧‧‧面
2C‧‧‧面出射部
2G‧‧‧安裝部
2GC‧‧‧蓋罩安裝部
2GF‧‧‧凸緣
2GR‧‧‧R形狀
2P‧‧‧導光體
2PA‧‧‧入射面
2PO‧‧‧出射面
2P1、2P2、3P1、3P2‧‧‧地點
3‧‧‧光取出部
3A‧‧‧第1光取出部
3AS‧‧‧表面
3B‧‧‧第2光取出部
3MR‧‧‧線
4、4D、4L‧‧‧LED光源
4A‧‧‧出射面
5‧‧‧基板
6‧‧‧反射薄片(反射構件)
7‧‧‧框架
7A、7B‧‧‧前面側的框架(反射構件)
7BE‧‧‧端部
8‧‧‧外蓋罩(反射構件)
9‧‧‧內蓋罩(反射構件)
10‧‧‧電源電路
10A‧‧‧配線
11‧‧‧反射帽蓋
12‧‧‧導光體固定具
19‧‧‧散射蓋罩構件
50‧‧‧天花板
51‧‧‧固定具
51A‧‧‧突出部
51B‧‧‧配線
52‧‧‧天花板燈線座
60‧‧‧光源蓋罩
61‧‧‧吊具
62‧‧‧電源框體
63‧‧‧配線兼吊具
64‧‧‧金屬口
65‧‧‧電燈泡框體
M1、M2‧‧‧觀測者
RAY31~RAY33、RAY41A、RAY41B、RAY42A、RAY42B、RAY41AE、RAY42AE、RAY42BE、RAY51、RAY61、RAY71、RAY 71’、RAY141、RAY142‧‧‧光線
圖1(a)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的構成的正面圖。
圖1(b)係由圖1(a)卸下導光體2、外蓋罩8後的狀態的正面圖。
圖2係圖1的A-A’的剖面圖。
圖3係將圖2的左半面放大的圖。
圖4(a)係用以說明將光取出部設為溝槽時的效率降低要因的圖。
圖4(b)係用以說明在圖4(a)中在溝槽的光的反射的放大圖。
圖4(c)係用以說明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中的光取出的圖。
圖4(d)係用以說明在圖4(c)中在光取出部的光散射的放大圖。
圖5(a)係用以說明線不均的圖。
圖5(b)係用以說明線不均的圖。
圖5(c)係用以說明線不均的圖。
圖5(d)係用以說明線不均的圖。
圖5(e)係用以說明線不均的圖。
圖6(a)係用以說明色不均的圖。
圖6(b)係用以說明色不均的圖。
圖6(c)係用以說明色不均的圖。
圖6(d)係用以說明色不均的圖。
圖7(a)係第1光取出部3A被鏡面加工時的放大剖面圖。
圖7(b)係使用墨水來形成光取出部3時的放大剖面圖。
圖7(c)係顯示在光取出部3具散射特性者及不具散射特性者的配向特性的圖表。
圖8係使用溝槽的光取出部3的放大剖面圖。
圖9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的變形例1的剖面圖。
圖10(a)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的構成的正面圖。
圖10(b)係圖10(a)的C-C’的剖面圖。
圖11(a)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的構成的正面圖。
圖11(b)係圖11(a)的D-D’的剖面圖。
圖12(a)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的構成的斜視圖。
圖12(b)係圖12(a)的剖面圖。
圖13(a)係顯示入射面2A非為平坦時之一例的圖。
圖13(b)係圖13(a)的剖面圖。
圖14(a)係在天花板安裝有天花板燈線座52及固定具51的狀態的剖面圖(第1實施形態)。
圖14(b)係在圖14(a)安裝固定有導光體2、外蓋罩8、反射帽蓋11以外的構件的框架7,且安裝反射帽蓋11的狀態的剖面圖(第1實施形態)。
圖14(c-1)係在圖14(b)安裝導有光體2的狀態的剖面圖(第1實施形態)。
圖14(c-2)係在圖14(b)安裝導光體2的狀態的正面圖(第1實施形態)。
圖14(d)係在圖14(c-1)安裝有外蓋罩8的狀態的剖面圖(第1實施形態)。
圖14(e)係將安裝部2G周邊放大的剖面圖。
圖14(f)係將較小的凸緣2GF周邊放大的剖面圖。
《第1實施形態》
圖1(a)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的構成的正面圖。圖1(b)係用以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的構成的正面圖,為供說明,取去導光體2及外蓋罩8,著重在LED光源4(4L,4D)的配置 的圖。圖2係圖1(a)的A-A’的剖面圖。如在圖2中以箭號所示定義方向。前面方向FD係照明裝置1主要照射光的方向。照明裝置1主要照射光的方向係指若為設置在天花板50、或從天花板50懸吊來照明室內(周圍)的類型的照明裝置,即為由天花板50朝向地板的方向(由照明裝置1朝向地板的方向、照明裝置1的正下方方向)。
背面方向BD係與前面方向FD為相反方向且位有天花板50的方向。外側方向OD係與前面方向FD為大致垂直方向,且由照明裝置1的中心朝向外側的方向。將與前面方向FD為大致垂直,且由照明裝置1的外側朝向照明裝置1的中心的方向設為內側方向。
圖1係由構裝具有LED的光源亦即LED光源4的基板5的法線方向(亦即前面方向FD)所觀看的正面圖。具有LED的光源係指可具有單體或複數LED,亦可為將單體或複數LED,以含有螢光體的樹脂等進行密封的光源。例如,為將發光成發光波長在450nm附近具有峰值的藍色的藍色LED,以包含1種或多種螢光體的樹脂等進行密封的光源等。此時,由光源係出射藍色LED的光及以螢光體經波長變換的光。因此,藉由改變螢光體的量、種類、放入至進行密封的樹脂的螢光體種類數等,可調整由光源所出射(發光)的顏色或光束。密封係有利用樹脂來進行的情形,亦有使用玻璃等的情形。此外,LED與螢光體亦可形成為分離配置的構成。
此外,亦可將LED直接構裝在基板5,且將 其以樹脂等進行密封。在該樹脂可含有螢光體,亦可未含有螢光體。此外,亦可將LED構裝在引線框架等來進行密封,將經封裝體化的光源構裝在基板5。此時,亦可在進行密封的樹脂混合螢光體。亦可將所謂表面構裝型LED構裝在基板5。若具有LED,由於作為光源來發揮功能,因此可進行作為光源的各種組合。
本發明並非限定於光源或光源的構裝方法, 可使用各種光源。以下說明係將具有LED的光源作為具代表性光源來進行說明。其中,為簡單起見,將具有LED的光源稱為LED光源4。在基板5中,將構裝有LED光源4的面稱為構裝面。圖1(a)係用以說明導光體2、基板5、外蓋罩8、內蓋罩9、導光體2所賦予的第1光取出部3A及第2光取出部3B的概略的正面圖,因此在說明時僅記載主要有關的部位。圖1(b)係如上所述,著重在LED光源4(4L,4D)的配置的圖,因此僅記載基板5、LED光源4(4L,4D)、內蓋罩9。圖2的剖面係與構裝有LED光源4的基板5的法線呈平行的面的剖面圖。在圖2中亦僅記載主要構件。
照明裝置1係若由正面觀看時為大致圓形 狀。照明裝置1係由導光體2、LED光源4、基板5、反射薄片6、框架7、外蓋罩8、內蓋罩9、電源電路10、反射帽蓋11、及固定具51等所構成。其中,為解決課題,照明裝置1若至少具有:導光體2、LED光源4、基板5、及電源電路10即可。此外,以照明裝置1而言, 提供一種將照明裝置1的配光特性大概形成為朗伯(Lambert)配光、或形成為更為適當的配光特性作為比其為更寬的配光特性的照明裝置1,因此若亦具有作為反射構件的反射薄片6等即可。
基板5係若由正面觀看時,呈大致圓形的輪 狀形狀。LED光源4係在照明裝置1的最外周,以1列沿著照明裝置1的外周配置在基板5。該構成係可儘可能將多數LED光源4,在導光體2中與由連續平面所成之入射面2A相對應作配置的構成。因此,為達成大光量,薄型,而且等方性對地板、或房間的牆壁、天花板50等照明裝置1的周圍進行照明的效果的構成。由於可配置多數LED光源4,因此亦依LED光源4的性能而異,惟本構成中之照明裝置1係若將照明裝置1的最大外形形成為450mm~700mm,可由照明裝置1出射60001m以上的光束。
LED光源4係具備有:出射光的出射面4A、及用以構裝在基板5的基板構裝面。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b)所示,LED光源4係以2色的LED光源(4L,4D)交錯的方式被配置在基板5。該2色的LED光源4係色溫度為2500k至3500k程度的暖色的LED光源4L、及6000k至7000k程度的白色的LED光源4D。實現將藉由以電源電路10控制兩者的電流值而由照明裝置1出射的光的顏色,在由LED光源4L的色溫度至LED光源4D的色溫度的範圍內改變的調色功能。其中,本發明並非限 定於2色的LED光源,可為更為多色,亦可為單色。此外,本發明中之各色的色溫度並未被限定。以具代表性之例來進行說明。
若基板5為連續的一片基板,全部LED光源 4係可輕易以等間隔配置,在本例中,全部LED光源4係以等間隔配置。由LED光源4所發出的光係由與在LED光源4中將光出射的出射面4A相對應所配置的導光體2的入射面2A入射至導光體2。
其中,LED光源4的顏色數、配置等並非侷 限於上述。
如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導光體2的剖面 形狀係具有:彎曲的部分亦即傳播方向變換部2B、及接續傳播方向變換部2B至與內側方向為大致同一方向的部分亦即面出射部2C的形狀。面出射部2C係由大致平行且大致平坦的2個面(2CI及2CO)所構成。
構成面出射部2C的面2CI及2CO相較於構 成傳播方向變換部2B的面2BI、2BO,和與前面方向FD呈垂直的面所成角度為較小,為和與前述前面方向FD呈垂直的面為接近平行的面。雖然亦可為完全平面,惟在本例中為了以射出成形而形狀不會不均,面2CI與2CO的剖面形狀為大致圓弧形狀,該圓弧的長度(由外側的端部至照明裝置1的中心的距離)為300mm左右,相對於此,為具有曲率半徑大於約5000mm的剖面形狀之大概接近平面的面。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將剖面形狀設為圓弧,惟 並非限定於此,可為與圓弧為不同的曲線,亦可為折線,亦可直線或折線與曲線混合,當然亦可為直線。
此外,構成本實施形態之傳播方向變換部2B 的面2BI、2BO的剖面形狀係曲率半徑為10mm至40mm左右的中心角為大概90度的大致圓弧形狀。其中,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形成為圓弧,惟若有變換光的傳播方向的功能即可,因此若有彎曲的部分即可。若具有將光的傳播方向至少變更大概45度以上的功能即可(若剖面形狀為大致圓弧,中心角為大概45度以上)。該彎曲的部分可為與圓弧為不同的曲線,亦可由直線或折線與圓弧所構成,亦可為由直線或折線與圓弧以外的曲線所構成,亦可為折線。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導光體2係形成為入射面2A的寬幅(厚度)比導光體2的中央附近為更厚的構成。若換其他說法,傳播方向變換部2B形成為具有比面出射部2C的中央附近為更厚的部分的構成。此係使來自LED光源4的光儘可能由入射面2A入射至導光體2,而且為了以在傳播方向變換部2B,在第2光取出部3B以外的位置,光不會漏洩的方式進行傳播至面出射部2C為止,將入射面2A的寬幅(厚度)設為預定以上的厚度(較佳為LED光源4的出射面4A的寬幅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為5mm),面出射部2C若加厚,即會變重,因此鑑於導光體2的輕量化,朝向面出射部2C的中央附近和緩變薄。因此,面2CI與2CO的剖面形狀的圓弧係形成為原點與 曲率半徑不同的圓弧。
此外,導光體2係由透明材料所形成的構 件,其材料係丙烯酸、聚碳酸酯、聚苯乙烯、或該等複合材等的樹脂。但是,本發明若導光體2以可導光的程度呈透明,則並非限定於該等材料。例如,若可製作形狀,亦可使用玻璃等。
本實施形態中之導光體2的剖面形狀係由入 射面2A,以LED光源4的大致主發光方向(LED光源4的發光光度的角度分布為最強的方向),此外,以與LED光源4的出射面4A的法線方向為大致同方向(亦即前面方向FD)上升。藉由使入射面2A附近的剖面形狀形成為該形狀,達成使LED光源4的發射光效率佳地入射,且以將入射光不會由導光體2漏洩的方式導向前面方向的效果。
此時,由入射面2A,面2BI、2BO的上升角 度2Ag(圖3所示)為0.5度以上,較佳為5度以上、未達10度。該角度範圍係基於以下理由。將導光體2進行射出成形之後,當由導光體製造用模具取出時,鑑於為了可使其取出,角度2Ag最低必須為0.5度以上,以5度以上為佳、及若使角度2Ag大於10度,光不會在傳播方向變換部2B傳播而漏洩的現象所設定的角度範圍。尤其,5度左右為在傳播方向變換部2B,光幾乎不會漏洩,由成形的觀點來看,亦為充分大的角度,為最適角度。其中,若以射出成形由導光體製造用模具取出,且多半的光在傳 播方向變換部2B不傳播而漏洩的情形消失,即不限於上述上升角度。此外,以射出成形以外的方法進行成形時,亦不限於上述上升角度。
在圖3中顯示將圖2的左半面放大後的圖。 中心線CL係通過照明裝置1的中心,與前面方向FD呈平行的直線。在圖3係顯示RAY31~RAY33作為光線追跡例。
入射至入射面2A的光係按照導光體2的剖面 形狀,傳播方向在傳播方向變換部2B被變更,在面出射部2C進行傳播。其中,關於導光體2中的光的導光,光在導光體2的內部抵碰到構成導光體2的面時,若該面的法線與光所成角度為全反射角度以上,即被全反射,藉由反覆該全反射,光在導光體2之中進行導光。將以全反射角度以上的角度入射至構成導光體2的面而進行導光的光的條件稱為導光條件。導光條件破壞的光均由導光體2出射。
光取出部3的作用係將入射至光取出部3的 光且反覆全反射的光的一部分或全部,以在光取出部3藉由透過而出射至導光體2之外、或在該部位的反射光在其他部位未作全反射而透過而出射至導光體2之外的方式進行反射。
在面出射部2C係具有第1光取出部3A。在 本實施形態中,第1光取出部3A係配置在面出射部2C的前面方向側的面亦即面2CO。圖3中的光線RAY31係 在傳播方向變換部2B傳播,在面出射部2C的第1光取出部3A進行散射透過而由出射面2CO出射至前面方向側之例。在此,前面方向側係指以前面方向FD為原點而由前面方向FD的角度為±90度以內的方向。
圖3中的光線RAY32係在傳播方向變換部 2B傳播,且在面出射部2C的第1光取出部3A進行散射反射,而到達至作為反射構件的反射薄片6,且在該反射薄片6進行散射反射,而透過面2CI而由出射面2CO以前面方向出射之例。
本實施形態的光取出部3A係具散射性且將光 進行透過/反射的構件。具體而言,為使用墨水(塗料)所形成的膜,在光進行散射的同時進行透過及反射。
在此,墨水係指在樹脂包含進行著色的物 質、散射性物質(散射材)等所謂顏料等之物。在本發明中,亦包含具有該條件的塗料而稱為墨水。墨水乾燥(固化)而形成在導光體2的表面之具有散射性的膜即成為光取出部3。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係指該膜。在本發明中,若不會誤解,不僅液體狀態的墨水,亦有該塗膜亦稱為墨水的情形。本發明之光取出部3亦即膜係若具有因散射而破壞前述導光條件,且由導光體2取出光的功能即可。
RAY31係一邊在光取出部3A藉由散射使導光 條件破壞,一邊透過(散射透過)光取出部3A而由照明裝置1出射之例。
RAY32係在光取出部3A藉由散射而使導光條 件崩壞的同時予以反射(散射反射),由導光體2出射,且在反射薄片6被再度反射,且由照明裝置1出射之例。
以墨水之例而言,考慮在透明的樹脂摻合氧 化鈦等散射材者。在透明樹脂摻合氧化鈦的墨水係藉由氧化鈦的散射而形成為白色墨水。但是,樹脂係為了滿足作為墨水的特性,有包含各種有機物的情形。在有機物之中有吸收可見光的一部分波長者,因此多少會有附上顏色的情形。有機物大多吸收藍或紫的短波長,因此大多成為帶有黃色的白色。此外,若有吸收大的材料,亦有成為灰色的情形。墨水的種類或特性並非為特別限定本發明者。但是,以白色且沒有吸收的墨水為佳。
散射材較佳為微粒子。微粒子的粒徑係小於 10μm,以1μm~0.05μm程度、及與可見光的波長為相同程度、或稍微小為較佳。微粒子的散射性能係若粒徑與可見光的波長為相同程度時,散射性能會變高之故。粒徑可小於0.05μm,但是隨著比可見光的波長為愈小,散射性會愈為降低,因此以大於0.01μm為佳。
散射材可為1種類,亦可由複數種類所構 成。材料係以當摻合在樹脂時,散射性能高的材料為佳,以具有氧化鈦、二氧化矽(silica)、氧化鋁、碳酸鈣、硫酸鋇的任一者為佳。
此外,該等材料由於熱放射率及熱傳導率高 於樹脂,因此若將該等材料滲合在墨水而形成光取出部3 時,該光取出部3的熱放射率與由樹脂所形成的導光體2的表面的熱放射率相比較為較高,因此達成將被LED光源4加熱的導光體2的熱效率佳地放射的效果。
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若為導光體2形成為照 明裝置1的最外部而露出的設計,由於可直接放熱至照明裝置1之外,因此因被配置在該最外部的導光體2的光取出部的散射材的熱傳導率或熱放射率比由丙烯酸、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樹脂所形成的導光體2的熱傳導率或熱放射率為更高所達成的放熱效果乃極為重要。
本實施形態中之反射薄片6為白色散射反射 構件,被配置在比導光體2的面出射部2C更為背面方向側,將來自導光體2的入射光反射至前面方向側。
在本實施形態中,基板5係構裝面以白色散 射反射膜覆蓋。基板5係位於LED光源4的附近,因此在入射面2A的反射光(根據以菲涅耳(Fresnel)式所表示的反射率的反射)或來自其他反射構件的反射光會入射至基板5,因此構裝面係以藉由塗裝、反射膜、反射薄片6的配置等來提高反射率而減低吸收為宜。在本實施形態中,框架7A係以白色塗裝,作白色散射反射。
在傳播方向變換部2B中,在外側方向側亦具 有出射光的第2光取出部3B。在此,外側方向側係指以外側方向OD為原點而由外側方向OD的角度為±90度以內的方向。此外,第2光取出部3B亦可為即使朝向以前面方向FD為原點而由前面方向FD為90度以上的背面方 向側,亦即天花板,亦出射光的部位。圖3中的光線RAY33係在第2光取出部3B進行散射透過而以背面方向BD由導光體2出射之例。第2光取出部3B亦有在導光體2附有溝槽來進行製作的情形,惟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B。
以增加對外側方向側的光量的觀點來看,以 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比在導光體2附加溝槽的光取出部3達成更為容易使光量增加的效果。其係基於朝向外側方向側出射光係主要形成為朝向光進行導光的方向、及變換90度以上角度的方向的出射。以該溝槽的形狀變更光的出射角度時,必須為難以進行射出成型的形狀,因此較佳為在該溝槽的表面設置微小凹凸,藉由散射進行角度變換。因此,若以散射進行角度變換,根據我等的實驗,透過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的光的散射性係比該溝槽的表面的微小凹凸的散射性為更高,因此以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較為容易使光量增加。其中,在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進行透過散射後的光係形成為接近朗伯配光的出射散射分布。
傳播方向變換部2B沿著照明裝置1的最外周 作配置,且亦為在照明裝置1的最外部,因此由面2BO出射的光係不會有被照明裝置1的其他零件遮蔽的情形,可朝背面方向BD出射,且直接照明天花板50。
該等光取出部3的詳細內容容後敘述。在本 實施形態中、照明裝置1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前面方向FD 及一部分的外側方向OD的最外部係形成為導光體2,此外,將光取出部3,在傳播角度變換部2B及面出射部2C中係分別賦予在外側的面2BO、2CO。在該光取出部3作散射透過/反射的光係達成導光條件破壞,由導光體2出射,且直接朝向地板、或房間牆壁、天花板50等照明裝置1的周圍出射,且照射周圍全體的效果。
在此,傳播角度變換部2B及面出射部2C中 的光取出部3可為內側的面2BI、2CI,亦可為外側的面2BO、2CO,亦可為位於內側與外側的兩側,亦可為其中一方為內側、另一方為外側。但是,若為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周圍的構成(照明裝置1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前面方向FD或一部分外側方向OD的最外部為導光體2),以雙方均位於內側者具有塵埃或髒污不會附著在光取出部3的優點。
以往,在一般的照明裝置,尤其設置在個人 家庭的住宅用照明裝置中,在平面的板形狀的導光板的前面,配置用以將由該導光板出射的光作散射的散射蓋罩構件,將由該導光板出射的光進行散射透過,照明地板或房間牆壁等照明裝置的周圍。以由該導光板出射的光直接照明周圍時,朝向牆壁或天花板方向的光會變少。因此,有在牆壁或天花板作反射而照明周圍的間接光變少的課題,為解決該等情形,在該導光板的前面配置有用以將由該導光板出射的光作散射的散射蓋罩構件。
若為本實施形態的構成,LED光源4沿著照 明裝置1的最外周作配置,此外,與該LED光源4相對應,在最外周配置有入射面2A及傳播角度變換部2B。此外,有法線朝向外側方向OD(法線由前面方向FD呈傾斜)的面2CO,在該處具有第2光取出部3B,因此在第2光取出部3B被散射的光由面2BO出射,由於照明裝置1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前面方向FD及一部分外側方向OD的最外部形成為導光體2,因此該出射光不會有被其他零件遮蔽的情形,可照射外側方向OD及背面方向BD。亦即,照明裝置1係前面方向FD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最外部係導光體2的構成,且光取出部3可由使用者直視的構成,且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對周圍直接照明的構成。因此,配合來自第1光取出部3A的光,藉由本實施形態的構成,達成照射地板、或房間牆壁、天花板50等照明裝置1的周圍全體的效果。
若以其他說法說明本實施形態的構成的重要 特徵,即為:使來自LED光源4的光,透過面出射部2C及傳播角度變換部2B,由最外周朝向中心進行傳播,在預定的位置的光取出部3取出而出射;及導光體2並非單為平面的板形狀,亦可為立體的形狀。藉由本特徵,本照明裝置1係獲得大光量、薄型、等方出射、照明照明裝置1的周圍全體等效果。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不具用以將由導光 體2出射的光作散射的散射蓋罩構件等,以由導光體2出射的光直接照明照明裝置1的周圍。以由導光體2出射的 光直接照明照明裝置1的周圍,至少具有以下所述之優點。
第1優點如下所示。若在導光體2的前面配 置有散射蓋罩構件,前述散射蓋罩構件係透過一部分的光,而且作反射。因此,有反射光返回至照明裝置的內部,一部分的光被吸收照明裝置內的光的構件所吸收而造成損失之虞。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若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照明裝置1的周圍,達成該等損失減低,且照明裝置1的光利用效率提升的效果。
藉由我等的模擬,若將相對全部LED光源4 所發出的光,在照明裝置1所損失的光的比例設為損失率時,相對於僅具有損失率原為7.5%的導光體2的照明裝置1的光學系,在配置有全光線透過率65%的散射蓋罩構件的照明裝置中,損失率成為12%。因此,可知藉由不設置散射蓋罩構件,可減低4.5%損失。該減低的值係依照明裝置1的光學系與散射蓋罩構件的全光線透過率而改變,但是因不設置散射蓋罩構件,預估改善4.5%至10%左右的損失率。
第2優點如下所示。如前所述,若在導光體2 的前面配置有散射蓋罩構件,前述散射蓋罩構件係透過一部分的光,而且作反射。反射光的一部分係在照明裝置內的構件再度作反射,但是一般而言,在該構件的反射率係在全部的光的波長中並非為一定,因此在該構件的再反射光的某波長的光會有比其他波長的光,反射光束為較小之 虞。亦即,若在該構件再度反射光,會有顏色改變之虞。 此時,例如,若將由LED光源4出射的光的色溫度設為6500k,由配置有散射蓋罩構件的照明裝置出射的光係有成為6200K的情形。但是,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若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照明裝置1的周圍,由於沒有在導光體2的前面的散射蓋罩構件被反射的光,因此達成與在導光體2的前面具有散射蓋罩構件的情形相比,顏色的變化較少的效果。損失率減低係指在照明裝置1內的構件的反射次數減低,亦即,由於反射次數少,因此顏色的變化亦減低。
第3優點如下所示。在照明裝置1中的一部 分或全部前面方向FD或一部分外側方向OD的最外部為導光體2的構成中,由LED光源4被出射的光在大致透明的導光體2導光,光由與該最外部的導光體2相對應作配置的光取出部3出射的照明裝置1係因導光體2的透明感及在光取出部3的閃爍發光(光的出射),達成照明態樣美觀的效果。
此外,此時,光取出部3係不僅作反射而破 壞導光條件,使光透過亦極為重要。其係基於若使光不透過,在照明時,該光取出部係會有看起來為灰色或黑色的線或點的情形,因此有損正在照明的態樣的品質。
光取出部3的透過率主要以墨水所含有的散 射材的濃度予以控制。透過率係必須由後述之色不均抑制、線不均抑制、為獲得適當配光特性而達成效果的散射 性、與正在照明的態樣的取捨(trade off)關係來決定。 若降低散射材濃度而提高透過率時,散射性會降低。另一方面,若提高散射材濃度而降低透過率時,散射性能雖然變高,但是光取出部3看起來為灰色或黑色的線或點,有光取出部3的閃爍感消失之虞。
藉由我等的實驗,可知光取出部3的透過率 較佳為高於40%,更佳為以55~85%程度不會有損及正在照明的態樣的品質的情形,而可抑制色不均等。但是,透過率的下限並非被限定為40%。例如,若在與導光體2的出射面相對向的面側(2CI)配置有光取出部3,為了增加對前面方向FD的反射光,有使透過率低於40%而提高反射率的情形。此時亦為光取出部3相對於來自反射薄片6的散射光形成為陰影,為了將散射光再度反射至反射薄片6而不會使損失增加,將光取出部3形成為光會透過的構成乃極為重要。其中,透過率係以附積分球的分光光度計來進行測定。
此外,藉由使用光會透過的墨水,在非亮燈 時的照明裝置1中,光取出部3形成為半透明的線,若光取出部3為可由使用者直視的構成,可提供全體具有透明感的照明裝置1作為照明裝置,具有設計性變佳的效果。
第4優點如下所示。由於在導光體2的前面 不具散射蓋罩構件,因此在廢棄時,可減低該散射蓋罩構件的產業廢棄物。此外,由於不具該散射蓋罩構件的製作製程,因此達成可節能地製作照明裝置的效果。
其中,將前述散射蓋罩構件所具有的功能, 亦即將由導光板出射的光進行散射透過,來照明地板、或房間牆壁等照明裝置的周圍的功能,在本照明裝置1中,係藉由上述導光體2的立體形狀及光取出部3的位置、光取出部3的散射特性、反射薄片6等反射構件的組合來實現。
其中,若在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安裝有 前述散射蓋罩構件,達成光更加散射,後述之線不均或色不均更加減低的效果。
在此,提及該反射構件的作用。以往係藉由 前述散射蓋罩的透過散射,來自照明裝置的出射光的角度分布(配光特性)係大概形成為朗伯配光。但是,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若為照明裝置1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前面方向FD及一部分外側方向OD的最外部係成為導光體2,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地板、或房間牆壁、天花板50的構成,由於由出射面2BO、2CO出射的光的和的配光特性大概成為照明裝置1的配光特性,因此由導光體2的該面出射的光的和必須大概成為朗伯配光,導光體2係以光可導光的程度呈透明,因此僅以導光體2,係難以獲得前述散射蓋罩的透過散射程度的散射效果。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詳容後述,提供一 種形成為光取出部3的散射特性、及藉由配置該反射構件而將照明裝置1的配光特性大概形成為朗伯配光、或比其更為寬廣的配光特性,成為適當配光特性的照明裝置1。
再次使用圖3中的光線RAY32,說明該反射 構件的效果。在本實施形態中,導光體2的光取出部3係作散射透過及散射反射。透過光與反射光的比例係取決於光取出部3的散射特性。因此,該光取出部3係如光線RAY31、RAY32般,可將在導光體2內傳播的光,以由導光體2朝向該反射構件的方向(RAY32)、及由導光體2以與前面方向FD為大致相同方向(RAY31)出射。其中,如RAY31所示,若為本實施形態之第1光取出部3A,亦朝該前面方向FD出射,但是會有由前面方向FD以傳播方向(圖3中為內側方向)呈傾斜的方向的光度變大的情形。將前面方向側稱為大概與前面方向FD為大致相同方向。
光線RAY32係在反射構件(反射薄片6)被 散射,且朝前面方向FD方向傳播,但是並非侷限於此,雖然有若干指向性,但是散射光亦朝外側方向、內側方向傳播。作為反射構件的反射薄片6的散射效果,亦即朝向寬廣角度範圍作反射散射的效果係為與前述之前述散射蓋罩的透過散射程度的散射效果為相同程度以上。因此,由面出射部2C,係出射:在反射構件的散射光透過導光體2的光、及在第1光取出部3A,導光條件破壞而出射的光,因此大概形成為朗伯配光。此外,如圖3所示,若為在導光體2與該反射構件之間具有空隙的構成,由於在該空隙傳播中,光會擴展,因此若為該構成,可得更進一步之出射位置分布(照度分布)均一性的效果。
此外,為使外側方向較為明亮,若將反射構 件配置在導光體2的內側,不僅覆蓋將前述反射構件(反射薄片6)與面出射部2C相對向的位置亦即框架7的中心附近的平面,在傳播角度變換部2B附近且亦可為與傳播角度變換部2B相對向的位置的LED光源4附近亦配置前述反射構件(反射薄片6),此外,覆蓋框架7的中心附近的平面的反射薄片6與被配置在LED光源4附近的反射薄片6之間亦將框架7A進行白色塗裝而形成為反射構件為宜。其係基於若將來自第2光取出部3B的光作反射的反射構件位於遠離的位置,因空氣中傳播時的擴散而返回至傳播角度變換部2B的反射光會變少,由傳播角度變換部2B出射的光的量會變少之故。
一般來說,將光取出部3形成為均可進行反 射/透過的構成,且將反射構件配置在比面出射部2C更為背面方向側的構成係達成將配光特性改善為良好特性的效果。
藉由本實施形態的構成,導光體2係由白色 反射構件作反射的光由導光體2全體出射,由光取出部3係出射更為明亮的光。因此,藉由導光體2的透明感、及可透過導光體2而看得到的白色程度、在光取出部3的閃爍發光(光的出射),達成正在照明的態樣美觀的效果。
以上敘述基板5為連續的一片基板,全部 LED光源4係以等間隔作配置的情形。若LED光源4未以等間隔作配置,會有發生LED光源4的距離遠離的場 所與該距離近的場所相比會變得較暗的光的不均之虞。此外,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若使用2色的LED光源4(4L,4D),除了光不均之外,會有發生色不均而外表明顯受損之虞。因此,LED光源4係以大概等間隔作配置為宜。此外,較佳為設置成相鄰的LED光源4間的間隙成為未達10mm。若將相鄰的LED光源4間的間隙設為10mm以上,以實驗確認出會發生與相鄰的LED光源4間的間隙相對應變暗的不均。此外,若將相鄰的2色LED光源4(4L,4D)間的間隙設為10mm以上時,顏色不會混色,外表明顯受損。該等不均係若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照明裝置1的周圍,由於由人亦可直接看到照明裝置1中的外觀亦即導光體2,因此成為課題。
其中,基板5係可形成為連續的基板,但是 若由產業廢棄物減低的觀點來看,以將作4等分、6等分、8等分等經等分割的基板加以組合而製作大致圓形的輪狀形狀為佳。理由敘述如下。通常基板係在矩形板材形成銅箔圖案等,且切出所需部位來予以製作。相較於由成為原本的基板切出連續之大致圓形的輪狀基板,以切出小面積作等分割的基板者,要廢棄的部位較少。亦即,以將作等分割的基板組合來製作圓形輪狀的形狀者,由成為原本的一片基板所取之構成大致圓形的輪狀的形狀的基板一式的數量會變多之故。
將經等分割的基板組合來製作大致圓形的輪 狀形狀時的課題在於在基板被分割的端部中,在不同的基 板間相鄰的LED光源4間的距離比在同一基板內相鄰的LED光源4間的距離為更大。但是,此時亦以儘可能LED光源4係等間隔配置為宜。此外,較佳為將相鄰的LED光源4間的間隙形成為未達10mm。其中,若在同一基板內,將相鄰的LED光源4間的距離形成為1.5至3mm左右,可在不同的基板間,相鄰的LED光源4間的距離亦形成為相同程度,確認完畢不會發生與前述間隙相對應而變暗的不均。
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將由LED光源4不入 射至導光體2的光進行散射反射,在LED光源4的周圍係配置有作為反射構件的外蓋罩8及內蓋罩9。該等2個蓋罩(cover)係可形成為透過光的材料,由設計性的觀點來看,為了由使用者看不到將LED光源4、基板5、導光體2固定在框架7的部位(未圖示),2個蓋罩係以形成為不透過為佳。但是,該蓋罩係相對於照明裝置1的效率,以透過為佳。此外,亦可將其中一方蓋罩形成為透過的材料,將另一方形成為不透過的材料。例如,外蓋罩8亦可隱藏將導光體2固定在框架7的部位,因此形成為不透明,內蓋罩9若由效率的觀點來看,亦可形成為作散射透過的蓋罩。該等蓋罩由於為由使用者看得到導光體2的構成,因此成為所需的構件。
框架7係大致由2枚金屬框架7A、7B構成, 在接近天花板之側的框架7B設置電源電路10,且在框架7A設置導光體2、基板5、反射薄片6、外蓋罩8、內蓋 罩9等光學零件。框架7中之導光體2側的構件亦即框架7A係為了將來自LED光源4及導光體2的光作反射,以進行白色塗裝為佳。此外,相較於塗裝,以反射率較高的反射薄片6覆蓋框架7A為更宜。若使用平面的反射薄片6,若由正面觀看時的照明裝置1的形狀為圓形,雖然難以黏貼在框架7A的斜面,但是較佳為藉由在光反射板等反射構件施行成形加工等而形成為立體的反射構件,來覆蓋框架7A全體。框架7A或覆蓋其之物係以可活用作為反射構件的方式進行各種加工或構件的追加為佳,上述反射構件係以白色的散射構件為佳。
在照明裝置1的中央係有用以將照明裝置1 與天花板50相連接的機構。在天花板50係設置有用以設置照明裝置1的器具。一般而言,在天花板50係設置有在固定照明裝置1的同時,供給電力的天花板燈線座52。
照明裝置1的固定係在最初將固定具51安裝 在天花板燈線座52。在固定具51係有若朝固定具51的中心方向按壓會朝固定具51之中引入的突出部51A。突出部51A的剖面為大致三角形,若將照明裝置1由前面方向FD接近天花板,在框架7B的端部7BE被按壓而突出部51A會引入至固定具51之中。若框架7B的端部7BE比突出部51A更為接近天花板,原引入至固定具51之中的突出部51A會返回至原來位置,形成為圖2所示狀態,照明裝置1即被固定在天花板50。其中,本發明並非為 限定為固定具的形狀(構造)者。固定具若具有用以將照明裝置1固定在天花板等預定位置的功能即可。
電力由天花板燈線座52被供給至固定具51, 該電力係由固定具51,透過配線51B及配線10A而被供給至電源電路10。配線51B與10A係以連接器相連接。 為了抑制光進入至收納該等固定具51與配線及連接器的空間,反射帽蓋11與固定具51相對向配置。反射帽蓋11係反射光的構件,一般而言為進行散射反射的白色構件。為提升安全性,反射帽蓋11係以難燃性樹脂為佳。 若在反射帽蓋11的表面黏貼反射薄片6則更佳。
接著,使用圖1,說明由正面觀看光取出部3(3A,3B)時的特徵。LED光源4係在照明裝置1的最外周,以1列(參照圖1(b)),沿著照明裝置1的外周被配置在基板5,在照明裝置1,一圈的LED光源4包圍成環狀的構成。導光體2亦為正面視下為圓形,中心與照明裝置1的中心相一致。此外,以導光體2的中心為中心,第1光取出部3A及第2光取出部3B亦同樣地,以環狀作配置。在本實施形態中,為光取出部3(3A,3B)被配置成環狀的構成。藉由將LED光源4、導光體2、第1光取出部3A、第2光取出部3B,如本實施形態所示沿著照明裝置1的外周作配置,達成可均一照明照明裝置1的周圍的效果。此外,若在正面視下,LED光源4的配置與光取出部的配置為圓形,達成可等方性照明照明裝置1的周圍的效果。此外,若光取出部3(3A,3B)為以照明 裝置1(導光體2)的中心為中心而以環狀呈一周的構成,達成照亮方式為等方性且美麗的效果。
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若光取出部3為曲線 狀,且使用光會透過且具散射性的墨水而形成時,此外,若LED光源4亦被配置成曲線狀時,基於如下所述之現象,達成效率提升的效果。
圖4(a)及圖4(b)係用以說明效率降低的 要因的圖,為由正面方向FD側觀看照明裝置1的正面圖。LED光源4係不僅朝向導光體2的中心的光,如圖中之RAY41A、41B所示,亦朝不同於中心的方向發光。 RAY41A、41B係分別在導光體2的地點3P1、3P2,在光取出部3A作反射。由於為用以說明要因的圖,因此圖中的光取出部3A係在導光體2的內側的面2CI附有溝槽的光取出部,形成為不具散射性的光取出部3A。
如本實施形態所示,若由前面方向FD觀看照 明裝置1,若光取出部3為大致圓形(曲線狀),將光線入射後的光取出部3的地點與大致圓形的大致中心相連結的線3MR、與光線的角度θ az較小時,以光取出部3A的反射被取出光的可能性高,若角度θ az大,在光取出部3A的反射光係大多再次朝向有別於發光源的其他LED光源4來進行導光。
藉由溝槽等形狀所成之光取出係當角度θ az 為較小時,大多為藉由形狀表面的反射/透過,由導光體2取出光。光線例係以RAY41A、RAY41AE表示。以點線 所示之箭號係表示在導光體2內進行導光的光線,實線係表示由導光體2被取出的光線。
另一方面,由於角度θ az愈大,菲涅耳反射 率亦愈高,因此如圖4(a)、圖4(b)的光線RAY41B所示,以反射而返回至LED光源4的情形會變多。光線RAY41B係在地點3P2作反射,朝向有別與發光源的其他LED光源4進行導光之例,若到達至入射面2A,由該入射面2A朝向LED光源4或基板5出射且形成為雜散光。 該雜散光亦有再次由照明裝置1出射的情形,但是大多數係在LED光源4、基板5、外蓋罩8、內蓋罩9等受到損失。該損失造成使效率降低的要因。
說明利用使用具散射性的墨水所形成的光取 出部3A的情形。圖4(c)及圖4(d)係將該光取出部3A配置在導光體2的外側的面2CO時的圖。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A係為了以散射透過/反射來取出光,光取出性能並不會大幅取決於入射角度(角度θ az)。因此,如圖4(c)所示,角度θ az較大的光線RAY42B亦藉由散射透過,由導光體2出射。因此,抑制該光線形成為雜散光而造成損失的情形。其中,在圖4(c)、(d)中,點線所示之光線RAY42A、RAY42B係表示在導光體2內導光的光線,實線所示之光線RAY42AE、RAY42BE係表示由導光體2被取出的光線。
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A的光取出性能 幾乎不會取決於入射角度(角度θ az)的特性係即使將光 取出部3A附在導光體2的哪一面、哪個位置均為相同。 但是,若為本實施形態,如上所述,光取出部3A的透過率係以大於40%為佳。在該情形下,以更多的光由光取出部出射的方式,以將光取出部3A配置在外側的面2CO而非為導光體2的內側的面,其效率更為提升。
其中,因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A的散 射透過/反射特性不取決於入射角度(角度θ az)所達成之效率提升的效果係當由前面方向FD觀看照明裝置1時,若導光體2、光取出部3或LED光源4為大致圓形時為較大,但是並非侷限於此,在四角、橢圓、多角形、任意曲線、折線的情形下,亦達成效果。例如,為圖11(a)所示之導光體2的形狀等(詳細為第2實施形態)。來自LED光源4的光的導光方向若不以垂直光取出部3的切線地進行入射時,即達成效果。此外,圖中係形成為以線描繪光取出部3的圓,但是並非特別限定,亦可形成為以點線、虛線、或該等的組合等所描繪的圓等形狀。此外,若LED光源4即使為一部分亦包圍導光體2的構成,由於光由多方向入射至光取出部3A,因此藉由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A,效率會提升。將LED光源4配置成圓狀時,即為包圍導光體2的全部的情形。
光取出部3具有散射性乃極為重要已如上 述,惟另外藉由光取出部3的散射性,可解決如下所述之課題。該課題係例如會有在作為光取出部3,並非為具散射性的墨水,而在導光體2賦予不具散射性的溝槽且將該 溝槽作為光取出部3時發生之虞。為簡單說明本課題,以光取出部3而言,在使用僅有1個溝槽的平板導光體2P的圖5中進行說明。在圖5(a)中顯示本導光體2P與LED光源4D的斜視圖。圖5(b)至(d)係顯示光由入射面2PA入射至導光體2P,在光取出部3作反射而由導光體2P的出射面2PO(與入射面呈垂直的面)出射而到達至觀測者M1的樣子。附箭號的實線係表示來自LED光源4D的光線。觀測者M1係觀看地點2P1、2P2者。地點2P1、2P2係與光取出部3相對應的2個地點。地點2P1係位於包含將LED光源4D及觀測者M1相連結的直線且與出射面2PO呈垂直的平面內,地點2P2係位於該平面外。圖5(c)係為易於了解說明,描繪出由側面觀看圖5(b)時之圖5(b)中的光線RAY51進行導光而到達至觀測者M1的樣子。
在圖5(b)、(c)中,光取出部3係若由正 面觀看時為直線,剖面為大致半圓的溝槽。此外,為以鏡面形成構成該溝槽的面時之例。在地點2P1中,來自LED光源4D的光係直接朝向觀測者M1前進。因此,觀測者M1係察知到地點2P1為明亮。另一方面,在地點2P2中,來自LED光源4D的光係以與朝向觀測者M1的方向為不同的方向前進。因此,光不會到達至觀測者M1,察知地點2P2為較暗。因此,如圖5(b)、(c)所示,若作為光取出部3的溝槽僅有1個,光取出部3的一點(地點2P1)看起來較為明亮。
如圖5(e)所示,顯示配置有複數光取出部 3之例。圖5(e)係顯示在平板的導光體2P,將圖5(b)的光取出部3,以導光板2P的長邊方向具有預定間隔附上3個,而不僅1個時,與圖5(c)同樣地,由側面觀看的光的導光的樣子的圖。此時亦為與光取出部3相對應的地點,如地點2P1,包含將LED光源4D與觀測者M1相連結的直線而位於與出射面2PO呈垂直的平面內的地點看起來較為明亮,除此之外的地點係大概看起來較暗。若至少光取出部3的間隔2PDI為未達20mm,由觀測者M1,與光取出部3相對應而明亮的該3個地點看起來相連,察知為明亮的線。此為線狀的不均。
若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周圍,由於 直接看得到該線不均,因此會有發生照明裝置1的外觀明顯受損的課題之虞。
解決本課題的方法係在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 性。亦即,可藉由使用本發明中所說明之使用具散射性的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來解決本課題。使用圖5(d),說明在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性的情形。圖內使用的記號等意指與圖5(b)為相同。
來自LED光源4D的光係在以線狀印刷有墨 水的光取出部3作散射,散射光的一部分係由地點2P1朝向觀測者M1出射。此外,由LED光源4D出射至地點2P2的光亦在光取出部3作散射,散射光的一部分係由地點2P2朝向觀測者M1出射。因此,不僅由地點2P1,光 亦由地點2P2出射而朝向觀測者M1,因此不僅僅有地點2P1明亮,連地點2P2亦變得明亮,兩地點間的明亮度的差會緩和。若有充分的散射性,在該2地點,形成為大概相同的明亮度。亦即,藉由在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特性,如實際的導光板所示,若配置有複數光取出部3,看起來為線的線不均亦受到抑制。關於該等現象,係在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特性,製作將LED光源4以約5mm間距配置在基板5的照明裝置,而確認出線不均受到抑制。
接著,使用圖6,說明關於因顏色而起的不 均。圖6係與圖5同樣地,為易於了解說明,為在平板的導光體2P僅有1個作為光取出部3的溝槽的情形。與圖5不同之處在於:鄰接配置有2個色差的LED光源4L、4D作為光源。圖6(b)至(d)係顯示來自2個色差的LED光源4L、4D的光由入射面2PA入射至導光體2P,且在光取出部3作反射而由導光體2P的出射面2PO(與入射面呈垂直的面)出射而到達至觀測者M1的樣子。點線係表示來自LED光源4L的光線,實線係表示來自LED光源4D的光線。觀測者M1係觀看地點2PL、2PD者。 地點2PL、2PD係位於包含將LED光源4L、4D與觀測者M1相連結的直線且與出射面2PO呈垂直的平面內,與光取出部3相對應的2個地點。圖6(c)係為易於了解說明,描繪出由側面觀看圖6(b)時之圖6(b)中的光線RAY61進行導光而到達至觀測者M1的樣子。
圖6(b)中的光取出部3係若由正面觀看時 為直線,剖面為大致半圓的溝槽。此外,圖6(b)係構成該溝槽的面由鏡面形成時之例。在地點2PL中,來自LED光源4L的光係照原樣朝向觀測者M1前進。另一方面,來自LED光源4D的光係與朝向觀測者M1的方向為不同的方向前進。因此,觀測者M1係地點2PL的顏色看起來為LED光源4L的發光色。基於同樣的現象,觀測者M1係地點2PD的顏色看起來為LED光源4D的顏色,發生看到依位置而異的顏色的現象。
該現象在交錯配置有2色的LED光源4(4L,4D)的照明裝置中,係在導光體2的表面,與2色的LED光源4(4L,4D)的顏色相對應的2色的線交錯地發生為條紋花樣的不均。若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周圍,由於直接看得到該色不均,因此照明裝置1的外觀明顯受損。此外,在照明裝置1中,亦成為顏色分離照明,因此會有發生照明對象未以正確顏色被照明的課題發生之虞。
解決本課題亦即色不均的方法係與上述線不均同樣地,對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性。亦即,藉由使用本發明中所說明之使用具散射性的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可解決本課題。使用圖6(d),說明賦予散射特性的情形。圖內使用的記號等意指與圖6(b)為相同。來自LED光源4L的光係在以線狀印刷墨水的光取出部3作散射,散射光的一部分係由地點2PL朝向觀測者M1出射。此外,來自LED光源4D的光亦在光取出部3作散射,散 射光的一部分係由地點2PL朝向觀測者M1出射。因此,來自地點2PL的出射光係來自LED光源4L與LED光源4D的光發生混色而朝向觀測者M1。同樣的現象在地點2PD亦發生,來自LED光源4L與LED光源4D的光發生混色而朝向觀測者M1。因此,觀測者M1係來自地點2PL、2PD的出射光大概看成為同色,色不均受到抑制。 關於該等現象,製作具有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的照明裝置,確認出色不均受到抑制。
接著,使用圖7,說明關於與光取出部3的散 射性相關的照明裝置1的出射角度分布的課題。圖7(a)係使用光線RAY71,例示若為第1光取出部3A被鏡面加工的溝槽(剖面為半圓形狀的凹形狀)時的主要光線出射方向,作為不具散射性時之例的圖。光線RAY71係在入射至導光體2後導光至面出射部2C,在第1光取出部3A作鏡面反射而導光條件破壞,由面2CO出射,且被由中心方向觀看照明裝置1的觀測者M1所觀測的樣子。此時,光並未到達至觀測者M2。因此,由觀測者M2,取決於出射的該第1光取出部3A看起來較暗。若溝槽為鏡面加工,朝向與傳播方向為相反方向的反射光少,以傳播方向反射大部分的光,因此在由光進行傳播的方向觀看照明裝置1的觀測者(上述例中為觀測者M1),可觀測由照明裝置1出射而來的光,但是由與該方向為相反側觀看照明裝置1的觀測者(上述例中為觀測者M2)並無法觀測光。更具體而言,在圖7(a)中,觀測者M2係 由照明裝置1的中心為跟前的照明裝置1的半圓看起來較暗,由中心為較遠側的照明裝置1則看起來較為明亮。此使作為照明裝置1的美麗程度、商品性明顯降低。
此外,由於以由前面方向FD的角度(以下稱 為極角θ)成為50度以上的方向發出多數光,因此亦發生照明裝置1的前面方向FD變暗的課題。該等課題係在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周圍時成為顯著的課題。
解決該課題之最為有效的方法係與線不均、 色不均的解決方法同樣地,對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性。圖7(b)係使用光線RAY71、71’來例示對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性時之主要光線出射方向的圖。其中,圖中的光取出部3係使用具有散射性的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若在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性,按照該面的散射性能的程度,入射至光取出部3的光的一部分係藉由散射而以各種方向出射。因此,若在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性,如圖7(b)的光線RAY71’所示,在第1光取出部3A作散射透過的光係亦朝觀測者M1的方向出射(光線RAY71),但是因散射而亦朝觀測者M2的方向出射(光線RAY71’)。因此,由全方位,該第1光取出部3A看起來較為明亮,由任何方向觀看照明裝置1均看起來較為明亮。
此外,藉由散射,朝向前面方向FD的光束亦增加,作為照明裝置而形成為取得平衡的光度角度分布。關於因散射特性的有無所致之光度分布的變化,在圖7(c)顯示使用具有散射性的墨水形成有光取出部3的照 明裝置1、及光取出部3經鏡面加工的溝槽(剖面為半圓形狀的凹形狀),且實測出不具散射性的照明裝置1的配光特性的結果。圖7(c)的圖表的橫軸係表示離前面方向FD的角度亦即極角θ。縱軸係表示在各照明裝置中以成為最大的光度經規格化的規格化光度。在光取出部3未被賦予散射性的結果係以點線表示,光度在約60度成為最大。另一方面,在光取出部3被賦予散射性的結果係以實線表示,光度係作為前面方向的極角θ在0度成為最大而逐漸降低。朝向極角θ大於90度的方向的照射係成為朝向天花板的光,形成為在天花板作反射而照明周圍的間接光。若在光取出部3被賦予散射特性,形成為比朗伯配光為稍微寬廣的配光,作為照明裝置1而形成為大概適當的配光特性。因此,在光取出部3賦予散射性,係光由光取出部3全方位出射,藉此由任何方向觀看照明裝置1均看起來較為明亮,而且,達成獲得作為照明裝置所需的配光特性的效果。當然,不僅第1光取出部3A,亦包含第2光取出部3B,在全部光取出部3的面賦予散射性乃極為重要,俾以解決全部照明裝置1的上述課題。
如本實施形態的光取出部3所示,使用具散 射性的墨水所形成之具散射性的光取出部3係達成抑制上述線不均及色不均且獲得適當配光特性的效果。
關於使用墨水的光取出部3的形成方法,係 有網版印刷。但是,對曲率半徑小的曲面的網版印刷大多很困難。生產工程的難易度主要兼顧曲面的曲率半徑來決 定。例如,若曲面的曲率半徑大於約5000mm,不會造成尤其困難的生產工程。
本實施形態之導光體2為立體形狀。面出射 部2C係具有較大的曲率半徑,因此可進行網版印刷。傳播方向變換部2B係具有較小的曲率半徑,因此難以進行網版印刷。因此,較佳為以噴墨方式進行印刷。此時,較佳為在進行網版印刷的光取出部3與進行噴墨印刷的光取出部3,改變墨水種類來進行最適印刷。亦即,使用依導光體2的場所而異的墨水來形成光取出部3。更具體而言,前述導光體表面的剖面形狀係具有2個以上的曲率半徑的形狀,使形成在其中的1個面的光取出部3的材料、與形成在其他面的光取出部3的材料形成為不同的材料。
此外,若為本實施形態,由於導光體2具有 形成為立體的凸形狀的部分,因此關於對面出射部2C的網版印刷,在導光體2成為立體的凸形狀的部分,在成為凸的方向(前面方向FD)中,以在導光體2的外側的面(面2CO)形成有光取出部3者,可以印刷較為簡單的裝置在面2CO全體進行。此外,亦達成生產性提升的效果。此外,藉由在出射面側(2CO)形成使用墨水的光取出部3,亦可謂為生產性會提升。其係基於在印刷時,傳播方向變換部2B不會與印刷裝置在位置上造成干涉之故。此外,在設計性的觀點上,藉由將墨水形成為會透過的墨水,可在出射面側(2CO)配置光取出部3。其係基於若不會透過的墨水位於出射面側,由於該墨水會成為陰 影,因此僅配置在與出射面相對向的面側(2CI)之故。 使用光會透過的墨水的光取出部3係兼顧設計性而達成可配置在出射面側(2CO)的效果。
其中,在光學上,係以將墨水附在出射面側 的面2CO者,由於透過墨水的光係形成為接近朗伯配光的出射散射分布,因此由任何方向觀看,均達成光取出部3的明亮度大概一定的效果。
另一方面,若以噴墨印刷在傳播方向變換部 2B,噴墨用的材料係有對掃除用洗劑等的抗藥性等不強的情形,因此該情形下係以在導光體2的內側的面2BI設有第2光取出部3B為佳。
因此,若將網版印刷及噴墨印刷加以組合, 藉由在導光體2的表與背的面配置光取出部3,可使網版印刷較為簡單,且可解決抗藥性的課題。
此外,面出射部2C係在導光體2佔有大面 積,因此藉由使用散射性高的墨水,在導光體2的大部分,完全抑制色不均、線不均,此外,位於傳播方向變換部2B的第2光取出部3B亦可以射出成形等其他方法形成。若為該構成,在導光體2中佔有大面積的面出射部2C由於為大面積,故較為明顯,因此完全抑制色不均、線不均,使設計性成為最佳,亦鑑於藉由第2光取出部3B所為之對外側方向OD的出射的構成,達成兼顧設計性及對外側方向側的配光特性而提升的效果。
此外,依照明裝置1的導光體2的形狀等, 亦有即使未使用傳播方向變換部2B的第2光取出部3B亦可的情形。以反射薄片6等作反射的光會透過傳播方向變換部2B或面出射部2C而以外側方向亦傳播光。此外,光取出部3的散射透過光亦朝外側方向作傳播。因此,可將照明裝置1的配光特性大概形成為朗伯配光、或形成為比其更為寬廣的配光特性,在實驗上亦經確認。但是,以具有傳播方向變換部2B的第2光取出部3B者,獲得寬廣的配光特性,且朝向天花板方向的光會增加。
若未使用傳播方向變換部2B的第2光取出部 3B,光取出部3與導光體2的關係係導光體2的剖面形狀為具有2個以上的曲率半徑的形狀,且在至少曲率半徑非為最小的面的1個(亦即,面出射部2C的面2CI或面2CO)配置有光取出部3的構成。
此外,若以其他說法來敘述本構成,面出射 部2C係具有將在導光體2內傳播的光,由導光體2朝與前面方向FD為大致相同方向出射的第1光取出部3A,傳播方向變換部2B的表面係以射出成型所形成的成形體,為不具第2光取出部3B的構成。若為本構成,抑制色不均等,且可一邊獲得預定的配光特性,一邊僅以網版印刷即可簡易地將光取出部3形成在導光體2,因此達成生產工程較為簡單的效果。
此外,若僅在面出射部2C形成墨水的光取出 部3,傳播方向變換部2B係成為僅將光的傳播方向變換的部位。亦即,導光體2的剖面形狀係具有2個以上的曲 率半徑的形狀,在曲率半徑不是最大的面,不形成光取出部3的構成。此外,為在曲率半徑為最小的面並不形成光取出部3的構成。
此外,以設計性的觀點來看,若以反射率低 的材料製作外蓋罩8,若在傳播方向變換部2B配置第2光取出部3B,來自光取出部3B的出射光會在外蓋罩8作反射而損失。因此,以效率的觀點來看,以不具光取出部3B為佳。反射率低的材料係指反射率比反射薄片6、經白色塗裝的框架7A或以白色散射膜覆蓋的基板5為更低的材料、或顏色非為白色,經銀或金等著色塗裝的材料。亦即,若為該等反射率低的材料的外蓋罩8,以效率的觀點來看,傳播方向變換部2B的表面係以射出成型所形成的成形體,且不具第2光取出部3B的構成。
此外,以光取出部3而言,亦可未使用墨水 而以雷射加工在表面附加凹凸,藉由該凹凸的散射性,破壞傳播而來的光的導光條件來取出光。但是,散射性係使用墨水所形成的光取出部3較高,色不均、線不均抑制效果係以利用使用墨水而形成的光取出部3者為高。另一方面,傳播方向變換部2B的第2光取出部3B的形成係以雷射加工較為容易。
其中,以上係主要說明藉由網版印刷所為之 光取出部3的形成,惟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亦可為藉由塗佈或蒸鍍等所為之形成。例如,亦可藉由塗佈丙烯酸等樹脂等墨水來進行UV硬化及熱硬化等,來形成光取出部 3。此時,以在墨水含有散射材為佳。此時,在將樹脂等液滴滴流至傳播方向變換部2B而將光取出部3進行成形時,若使用在滴流液滴之後,液滴會硬化的材料即可。
此外,如在圖8中顯示剖面形狀,亦可在導 光體2附加溝槽等形狀,將該形狀形成為光取出部3,在該形狀的表面3AS另外附予微小的凹凸而使其具有散射性,而形成為光取出部3。但是,若以射出成型形成導光體2,在模具賦予微小凹凸,成形時,必須將模具的該微小凹凸轉印在導光體2。轉印性係隨著愈遠離射出成型時的樹脂注入口亦即澆口愈弱,會有被配置在遠離澆口的位置的光取出部3的散射性變弱而容易發生色不均、線不均之虞。
另一方面,如本實施形態所示,以利用射出 成型形成光取出部3以外的部位,在該成形體形成使用具散射性的墨水的光取出部3的方法,進行導光體2的製作,藉此與樹脂注入口亦即澆口的位置無關,本實施形態的光取出部3係達成可在全部部位獲得同等良好的散射性的效果。
此外,基於前述理由,若該澆口的位置可自由設定,可將該澆口配置在導光體2的中心。如本實施形態之導光體2所示,若為圓形且為大概等方形狀,藉由在導光體2的中心配置該澆口,在射出成型時,樹脂會以等速度且等方性擴展,因此達成不易發生成形不良的效果。其中,該澆口在最終會去除,但是為了將該澆口的痕跡、 或連同澆口一起將導光體2的一部分去除,孔穴等會殘留下來形成為澆口的痕跡,因此較佳為將其他零件安裝在導光體,來使設計性提升。
如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所示,若為照明 裝置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前面方向FD及一部分外側方向OD的最外部為導光體2的構成,且為可由使用者直視光取出部3的構成,且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周圍的構成,係達成:藉由利用使用光會透過的墨水而形成光取出部的導光體,抑制前述之線不均,且若照明裝置具有顏色不同的LED光源,則抑制色不均,且來自照明裝置的配光分布會成為良好的分布的效果。
接著,使用圖14,詳加說明本實施形態中所 說明的照明裝置1對天花板50的安裝方法。主要僅記載與說明有關的構件。首先,如圖14(a)所示,將固定具51安裝在天花板燈線座52。接著,如圖14(b)所示,將固定有導光體2、外蓋罩8、反射帽蓋11以外的構件的框架7安裝在固定具51。一安裝,即將電源電路10及由固定具51出來的配線51B相連接而將反射帽蓋11安裝在框架7。
之後,將導光體2安裝在框架7A。該方法係 如圖14(c-2)所示,一邊使導光體2的安裝部2G在導光體固定具12滑動一邊插入。圖14(c-2)係由前面方向FD觀看的正面圖。導光體2的安裝部2G係在導光體2的外側端部有3部位,與其相對應,在框架亦設置有導光體 固定具12。若以圖中箭號的方向使導光體2旋轉,安裝部2G會進入至導光體固定具12,導光體2被固定在框架7的構造。圖14(c-1)係顯示圖14(c-2)中的B-B’剖面。最後,如圖14(d)所示,將外蓋罩8安裝在導光體2的蓋罩安裝部2GC,照明裝置1對天花板的安裝即完成。
在此,若觀看圖14(c-2)可知,導光體2的 外側方向的最外部為大致圓形,但是有形成為安裝部2G、蓋罩安裝部2GC而朝外側突出的部位。有與該突出部位相對應,光由導光體2出射的情形。圖14(e)係將安裝部2G周邊放大的剖面圖。圖中RAY141為與安裝部2G相對應作出射之光之例。光由導光體2出射的要因係取決於安裝部2G的根部的R形狀2GR。在圖14(c-2)中,若光僅與安裝部2G、蓋罩安裝部2GC的部分相對應來作出射時,會有被感測為不均之虞的情形。因此,如圖14(f)所示,考慮在安裝部2G、蓋罩安裝部2GC以外的部分亦設置較小的凸緣2GF,由導光體2的全周出射與RAY141為相同路徑的光RAY142。由於安裝部2G作為安裝部來發揮功能,因此較小的凸緣2GF係比安裝部2G較朝外側突出的部位為較小。另一方面,R形狀2GR由於兩者相等,因此RAY141與RAY142形成為相同路徑的光,外觀成為大致相同。藉由將較小的凸緣2GF附在安裝部2G間(或以大致全周配置R形狀2GR),達成可得全周大致相同的出射光,設計性提升的效果。此外,在較小的 凸緣2GF之上載置外蓋罩8的一部分,藉此亦達成可提升安裝在導光體2的狀態下的外蓋罩8的強度的效果。
本安裝方法係被認為是最為簡單的安裝方 法。但是,用以解決前述各種課題的全部構造,例如LED光源4的配置方法、光取出部3的構造、賦予散射特性等構造並不取決於安裝方法而發揮效果。
<<變形例1>>
本變形例係在導光體2的前面配置有用以將由導光體2出射的光進行散射的散射蓋罩構件19之例,使用圖9來進行說明。為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照明裝置追加散射蓋罩構件19者。本例係一邊獲得在使用導光體2時所得之薄型均一照明的效果,一邊藉由散射蓋罩構件19,提供全體呈白色的外觀的照明裝置1之例。由於追加有散射蓋罩構件19,因此並不需要外蓋罩8、內蓋罩9。 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導光體2的特徵及藉由該特徵所得之效果在本例中亦可同樣獲得。
例如,使用複數色的LED光源時的色不均的 課題亦若使用散射蓋罩構件19即會緩和。但是,若提高散射蓋罩構件19的全光線透過率而減低光損失、或拉近散射蓋罩19與導光體2的距離,該色不均的課題即成為重要的課題。
此外,若光未由導光體2全體均一地出射, 其被投影在前述散射蓋罩19,形成為不均而成為課題。
因此,在本構成中亦具備發揮第1實施形態 中所說明的各種效果的導光體2的特徵乃極為重要,俾以提供發揮同樣的效果,光由照明裝置全體出射,由地板方向至側方及天花板方向照明空間全體的薄型的照明裝置。
《第2實施形態》
使用圖10及圖11,說明具有適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光取出部3的導光體之前述中未詳細說明的其他照明裝置之例。圖10及圖11所示之照明裝置1係由天花板50被懸吊的類型的照明裝置,被稱為所謂懸掛型(Pendant)的照明裝置。
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部位、或具有相 同功能的部位,係省略說明。圖10係使用呈彎曲的導光體2之例,圖10(a)為正面圖,為由前面方向FD所觀看的圖。圖10(b)係圖10(a)所記載的C-C’的剖面圖。任何圖均為著重在導光體2的形狀、構成的圖。本照明裝置1中的前面方向FD、背面方向BD、外側方向OD係如圖中以箭號所示。
與導光體2的兩端面相對向,交替配置有2 色的LED光源4L、4D。LED光源係被構裝在基板5,基板5係被安裝在光源蓋罩60。光源蓋罩60係被固定在導光體2,並且以吊具61予以懸吊,亦被固定在收納有電源電路10的電源框體62。電源框體62係以配線兼吊具63予以懸吊,形狀雖然與第1實施形態有改變,但是透 過將照明裝置1固定在天花板燈線座52的固定具51而被固定在天花板50。
由LED光源4L、4D出射的光係由入射面2A 入射,朝向中心進行導光,在預定的位置在光取出部3作散射而導光條件破壞,由導光體2出射。
本照明裝置1亦為前面方向FD的一部分或全 部的最外部為導光體2的構成,且為可由使用者直視光取出部3的構成,且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周圍的構成。因此,導入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各種構成,而使照明裝置1的性能提升乃極為重要。尤其,導入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光取出部3的特徵,抑制前述線不均、色不均,且使來自照明裝置1的配光分布形成為良好的分布乃極為重要。
藉由在本照明裝置1亦適當適用第1實施形 態中所說明的光取出部3的特徵,達成提供抑制與光源相對應而在導光體發生的不均,且良好設計的照明裝置的效果。
圖11係圖10所示之懸掛型照明裝置的變形 例,主要導光體2的形狀與LED光源4L、4D的配置為不同。以下僅說明主要變更部位。圖11(a)係正面圖,由前面方向FD觀看的圖。圖11(b)係圖11(a)所記載的D-D’的剖面圖。在本例中,導光體2係在圓盤中心鑽有孔穴的形狀,與中心孔穴的端面相對向配置有LED光源4L、4D之例。該中心孔穴在本例中為六角形孔穴。
由LED光源4L、4D出射的光係由入射面2A 入射,朝向外側方向OD導光,且在預定的位置以光取出部3散射而導光條件破壞,而由導光體2出射。
本照明裝置1亦為前面方向FD的一部分或全 部的最外部為導光體2的構成,可由使用者直視光取出部3的構成,且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周圍的構成。 因此,導入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各種構成,使照明裝置1的性能提升乃極為重要。尤其,導入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光取出部3的特徵,抑制前述線不均、色不均,使來自照明裝置1的配光分布成為良好分布乃極為重要。
藉由在本照明裝置1亦適當適用第1實施形 態中所說明的光取出部3的特徵,達成提供抑制與光源相對應而在導光體發生的不均,且良好設計的照明裝置的效果。
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為例,導光體2、 LED光源、光源蓋罩60、電源框體62的形狀或配置、吊具61的配置等係可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可在電源框體固定有光源蓋罩60,亦可導入另外的固定構件。並非限定於該等形狀或配置,藉由導入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光取出部3的特徵,可得抑制前述之線不均、色不均,且將來自照明裝置1的配光分布形成為良好的分布的效果。
《第3實施形態》
使用圖12,說明具有適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 光取出部3之任一者的導光體之在前述中未詳細說明的其他照明裝置之例。圖12所示之照明裝置1為電燈泡型的照明裝置。圖12(a)係照明裝置1的斜視圖,顯示照明裝置1的外觀者。圖12(a)的構成係由以下構成:出射光的導光體2;收納電源電路(無圖示)等的電燈泡框體65;及將照明裝置1固定在照明器具,並且被供給電力的金屬口64。導光體2為透明,為被稱為所謂透明電燈泡(clear bulb)的電燈泡之例。若為電燈泡型照明裝置,有難以定義前面方向等的情形,但是如圖12中以箭號所示定義各方向。背面方向BD為金屬口的方向,前面方向FD係與背面方向BD為相反方向。外側方向OD係與前面方向FD為大致垂直方向,為由照明裝置1的中心朝向外側的方向。
圖12(b)係本實施形態之照明裝置1的剖面 圖。基板5被配置在電燈泡框體65內,LED光源4被配置在基板5上,導光體2係由入射面2A入射來自LED光源4的光,將光沿著導光體2的表面進行導光,在預定的位置,在光取出部3散射而由導光體2出射。
本照明裝置1亦為前面方向FD的一部分或全 部的最外部為導光體2的構成,且為可由使用者直視光取出部3的構成,且以來自導光體2的光直接照明周圍的構成。因此,導入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各種構成,使照明裝置1的性能提升乃極為重要。尤其,導入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光取出部3的特徵,抑制前述線不均、色不 均,且使來自照明裝置1的配光分布形成為良好的分布乃極為重要。
藉由在本照明裝置1亦適當適用第1實施形 態中所說明的光取出部3的特徵,達成提供抑制與光源相對應而在導光體發生的不均,且良好設計的照明裝置的效果。
其中,在以上說明的各實施形態中,入射面 2A為平坦的面,但是並非侷限於此,入射面若具有使來自光源之出射面的光由該部位入射至導光體2,且該光在導光體內傳播的功能即可。例如,亦可在入射面2A被賦予凹凸等形狀。在圖13中顯示不同於平坦的面之一例。 圖13(a)係由側面觀看第1實施形態之導光體2的入射面2A附近的圖。圖13(b)係以圖13(a)的F-F’所示部位的剖面圖。圖13(a)係由圖13(b)所示箭號AIN的方向,觀看入射面2A附近的圖。本例係在入射面2A具有凹凸之例,沿著與外側方向呈平行方向被賦予凸(或凹)形狀之例。在該入射面2A中,沿著與外側方向呈平行方向被賦予凸(或凹)形狀的構成係具有入射至入射面2A的光以與凸(或凹)形狀延伸的方向呈正交方向擴展光的效果,因此來自鄰接的LED光源(4D,4L)的出射光容易在與外側方向呈正交的方向混合,達成抑制色不均或線不均的效果。
其中,在以上說明的各實施形態中,光源係 說明為LED光源4,惟並非侷限於此,亦可使用有機發光 二極體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等其他光源。
其中,在以上說明的各實施形態中,係說明 各種導光體2的外形,惟並非侷限於該等所說明者,相對於以圓形、四角形、多角形、任意曲線、任意折線及該等之組合等所構成的平面的導光體、或立體的導光體等任意導光體的外形,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各種構成係達成使照明裝置1的性能提升的效果。尤其,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的光取出部3的特徵係達成提供相對任意導光體的外形,抑制與光源相對應而在導光體發生的不均,且良好設計的照明裝置的效果。
其中,在以上說明的各實施形態中,各實施 形態中所說明的特徵亦可分別獨立適用,惟亦可適當組合使用。
其中,以上說明的各實施形態係為說明本發 明所示之具體例,並非為將本發明限定為該等各實施形態者。例如,在以上各實施形態中所圖示之各構件的形狀及構成若為滿足該構件所應該具有的功能者,即應視需要進行適當設計或最適化。
1‧‧‧照明裝置
2‧‧‧導光體
2A‧‧‧入射面
2B‧‧‧傳播方向變換部
2BI、2BO、2CI、2CO‧‧‧面
2C‧‧‧面出射部
3‧‧‧光取出部
3A‧‧‧第1光取出部
3B‧‧‧第2光取出部
4‧‧‧LED光源
4A‧‧‧出射面
5‧‧‧基板
6‧‧‧反射薄片(反射構件)
7‧‧‧框架
7A、7B‧‧‧前面側的框架(反射構件)
7BE‧‧‧端部
8‧‧‧外蓋罩(反射構件)
9‧‧‧內蓋罩(反射構件)
10‧‧‧電源電路
10A‧‧‧配線
11‧‧‧反射帽蓋
50‧‧‧天花板
51‧‧‧固定具
51A‧‧‧突出部
51B‧‧‧配線
52‧‧‧天花板燈線座

Claims (6)

  1. 一種照明裝置,其係具備有:具有出射光的出射面的複數光源、及由該複數光源的出射面被出射的光所進入的導光體的照明裝置,其特徵為:前述導光體係具有用以將光出射至該導光體之外的光取出部,若該照明裝置將主要出射光的方向設為前面方向時,該照明裝置中之前述前面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最外部係前述導光體,該光取出部係使用光會透過且具有散射性的墨水所形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導光體係以射出成型形成前述光取出部以外的部位,且在該成形體形成使用前述墨水的光取出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照明裝置,其中,若將與該照明裝置的前面方向為大致垂直且由該照明裝置的中心朝向外側的方向設為外側方向,且將與前述前面方向為大致垂直且由該照明裝置的外側朝向該照明裝置的中心的方向設為內側方向時,前述導光體係具有:彎曲的部分亦即傳播方向變換部、及接續前述傳播方向變換部而至與前述內側方向為大致同一方向的部分亦即面出射部的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傳播方向變換部係具有將在前述導光體內傳播的光,由前 述導光體朝與前述外側方向為大致同一方向出射的第2光取出部,前述面出射部係具有將在前述導光體內傳播的光,由前述導光體朝與前述前面方向為大致同一方向出射的第1光取出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照明裝置,其中,具有安裝有前述複數光源及前述導光體的框架,在前述導光體的外側,與將前述導光體固定在前述框架的部位相對應具有光不會透過的外蓋罩。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照明裝置,其中,前述墨水係具有用以將光散射的散射材,前述散射材的熱傳導率或熱放射率比前述成形體的熱傳導率或熱放射率為更高。
TW104124064A 2014-07-28 2015-07-24 Lighting device TWI5728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2490 2014-07-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6042A true TW201616042A (zh) 2016-05-01
TWI572810B TWI572810B (zh) 2017-03-01

Family

ID=55452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4064A TWI572810B (zh) 2014-07-28 2015-07-24 Light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30291B2 (zh)
TW (1) TWI57281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0732B (zh) * 2018-10-12 2020-11-2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燈具、燈具系統、燈具系統之組裝方法、及燈具系統之拆卸方法
US11680699B2 (en) 2018-10-12 2023-06-20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amp, lamp system, method for assembling lam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assembling lamp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5055B2 (ja) * 2016-08-19 2020-10-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JP6890296B2 (ja) * 2016-11-29 2021-06-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導光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1739A (ja) * 1995-04-03 1996-10-18 Yasuhiro Koike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H10206645A (ja) * 1997-01-20 1998-08-07 Nissha Printing Co Ltd 面発光装置
JP3909603B2 (ja) * 2003-12-19 2007-04-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材料、光学部材、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07083805A1 (ja) * 2006-01-23 2007-07-26 Fujifilm Corporation 面状照明装置
WO2011013405A1 (ja) * 2009-07-30 2011-02-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エッジライト式照明装置、液晶表示装置、テレビ受信装置及びエッジライト式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TWI451046B (zh) * 2009-10-26 2014-09-0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Corp 光源裝置
JP5028569B2 (ja) * 2010-12-01 2012-09-19 ナル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
WO2012075334A1 (en) * 2010-12-02 2012-06-07 Intematix Corporation Solid-state lamps with light guide and photoluminescence material
JP2014026967A (ja) * 2012-06-18 2014-02-06 Panasonic Corp Led照明装置
JP6424428B2 (ja) * 2012-10-26 2018-11-21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導光体、導光体の製造方法、光シャッター及び面光源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10732B (zh) * 2018-10-12 2020-11-2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燈具、燈具系統、燈具系統之組裝方法、及燈具系統之拆卸方法
US11567257B2 (en) 2018-10-12 2023-01-31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amp, lamp system, method for assembling lam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assembling lamp system
US11635565B2 (en) 2018-10-12 2023-04-25 Radiant Opto-Electron Ics (Suzhou) Co., Ltd. Lamp, hanging transparent lamp and lamp system
US11680699B2 (en) 2018-10-12 2023-06-20 Radiant Opto-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Lamp, lamp system, method for assembling lam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isassembling lamp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72810B (zh) 2017-03-01
JP6430291B2 (ja) 2018-11-28
JP2016033915A (ja) 2016-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58752B2 (ja) フリーフォームのライトモジュ−ル
JP5551714B2 (ja) Led、光ガイド及びリフレクタを備える光源
JP5384347B2 (ja) 照明システム、照明器具および表示デバイス
TW201723378A (zh) 大面積光源以及大面積燈具
CN108884983B (zh) 具有闪烁效果的照明装置
TWI572810B (zh) Lighting device
JP2011159435A (ja) エッジライト式照明装置
JP2014531114A (ja) 全指向性配光を有する照明デバイス
EP3166687B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sking an edge transition
JP2012074404A (ja) エッジライト式照明装置
JP2017126586A (ja) 照明装置
TW201135294A (en) Lighting apparatus and light guide plate
CN113892046A (zh) 扩散体以及照明装置
JP6501378B1 (ja) スリットを有するレンズ
JP2009534789A (ja) 照明システム
JP6138644B2 (ja) 照明装置
TWM473114U (zh) 導光環
JP6204722B2 (ja) 照明器具
JP2004186124A (ja) 境界面を利用した平面照明器具
JP5449098B2 (ja) 照明装置
JP6965618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壁部材
JP6240527B2 (ja) 導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並びに導光体製造用金型
JP2018046019A (ja) 導光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並びに導光体製造用金型
JP6272161B2 (ja) 照明装置
CN110242894A (zh) 一种光学结构的装饰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