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10502A - 具有彈簧偏置閂之電連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彈簧偏置閂之電連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10502A
TW201610502A TW104110559A TW104110559A TW201610502A TW 201610502 A TW201610502 A TW 201610502A TW 104110559 A TW104110559 A TW 104110559A TW 104110559 A TW104110559 A TW 104110559A TW 201610502 A TW201610502 A TW 20161050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tch
electrical connector
outer casing
connector module
sp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0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衛K 杭伯特
航 偉 洛得
Original Assignee
富加宜(亞洲)私人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富加宜(亞洲)私人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富加宜(亞洲)私人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05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0502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3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3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disengagement only comprising a hand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69Mounting ferrules to connector body, i.e. plugs
    • G02B6/387Connector plugs comprising two complementary members, e.g. shells, caps, covers, locked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5Latching arms not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42Coupling light guides with opto-electronic elements
    • G02B6/4201Packages, e.g. shape, construction, internal or external details
    • G02B6/4274Electrical aspects
    • G02B6/4284Electrical aspects of optical modules with disconnect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一電連接器模組之閂總成經結構設計以將一導電外殼可釋放地固定至一導電籠。該導電外殼界定支撐一電連接器之一第一端及與該第一端相對之一第二端。複數個電纜安裝至該電連接器之複數個電接觸件,且該等電纜可延伸出該導電外殼與該第一端相對之一第二端。該閂總成經結構設計以在該電連接器配接至該籠中之一互補電組件時將該導電外殼固定至該籠。該閂總成可在該電連接器自該籠中之該互補電組件移除時自該籠釋放該導電外殼。

Description

具有彈簧偏置閂之電連接器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此主張2014年3月31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1/973,200號及2014年12月4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62/087,555號之權利,該等案之各者之揭示內容以宛如全文闡述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電連接器系統存在為諸多形式。在一實例中,一電連接器經結構設計以透過一導電屏蔽籠與一互補電組件配接。導電屏蔽籠提供相對於系統之其他電組件之電磁干擾屏蔽。電連接器可藉由一導電外殼支撐,導電外殼在電連接器與互補電組件配接時在籠內部與籠實體及電接觸。可期望提供在電連接器與互補電組件配接時將導電外殼固定至籠且在期望自互補電組件移除電連接器時自籠釋放導電外殼之一方法及裝置。
根據一項實施例,一種電連接器模組可包含:一導電外殼,其界定一第一端及在一向後方向上與該第一端間隔之一第二端;一內表面,其界定自該第一端延伸至該第二端之一外殼內部;及一外表面,其與該內表面相對。該外殼經結構設計以接近於該第一端支撐複數個電導體,使得安裝至該複數個電導體之一各自至少一者之至少一電纜延伸穿過該外殼內部且延伸出該第二端。該電連接器模組進一步包含一閂總成,該閂總成繼而可包含1)至少一閂部件,其可自一第一位置 移動至在該向後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位置移位之一第二位置,2)至少一彈簧部件,其具有可操作地耦合至該至少一閂部件之一第一端及與該外殼毗鄰之一第二端,該至少一彈簧部件提供在與該向後方向相反之一向前方向上偏置該至少一閂部件之一彈力,及3)一拉片,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至少一閂部件。該拉片可在該向後方向上延伸出該第二端。在該向後方向上施加至該拉片之一力導致該至少一閂部件自該第一位置移動至抵抗該彈力之該第二位置,且該所施加力之移除允許該彈力導致該至少一閂部件在該向前方向上自該第二位置平移至該第一位置。
100‧‧‧電連接器模組
103‧‧‧外殼
103a‧‧‧第一端/第一開口端
103b‧‧‧第二端/第二開口端/前端
106‧‧‧彈性部件
108‧‧‧外殼本體
108a‧‧‧頂壁
108b‧‧‧底壁
108c‧‧‧第一側壁
108d‧‧‧第二側壁
109a‧‧‧內表面
109b‧‧‧外表面
110‧‧‧外殼內部
111‧‧‧電連接器總成
112‧‧‧電連接器
113‧‧‧電纜
114‧‧‧外殼
116‧‧‧電導體
116a‧‧‧配接端
120‧‧‧閂總成
122‧‧‧閂部件
122a‧‧‧第一閂部件
122b‧‧‧第二閂部件
124‧‧‧斜坡表面
126a‧‧‧第一孔隙
126b‧‧‧第二孔隙
128a‧‧‧第一壁
128b‧‧‧第二壁
130‧‧‧閂本體
132‧‧‧支撐壁
134‧‧‧第一臂/第一閂臂
136‧‧‧第二臂/第二閂臂
138‧‧‧軌道
140‧‧‧拉片
150‧‧‧彈簧部件
150a‧‧‧第一端
150b‧‧‧第二端
152‧‧‧彈簧指狀物
154‧‧‧彈簧支撐塊
156‧‧‧外部毗鄰表面
158‧‧‧槽
160‧‧‧盤簧
162‧‧‧支撐柱
200‧‧‧電連接器模組
203‧‧‧外殼
203a‧‧‧第一端/第一開口端
203b‧‧‧第二端/第二開口端
206‧‧‧彈性部件
208‧‧‧外殼本體
208a‧‧‧頂壁/外表面
208c‧‧‧第一側壁
208d‧‧‧第二側壁
209a‧‧‧內表面
209b‧‧‧外表面
210‧‧‧外殼內部
211‧‧‧電連接器總成
212‧‧‧電連接器
213‧‧‧電纜
214‧‧‧電連接器外殼
216‧‧‧電導體
216a‧‧‧配接端
220‧‧‧閂總成
222‧‧‧閂部件/第一閂/第二閂
222a‧‧‧第一閂部件
222b‧‧‧第二閂部件
224‧‧‧斜坡表面
226a‧‧‧第一孔隙
226b‧‧‧第二孔隙
228a‧‧‧第一壁
228b‧‧‧第二壁
230‧‧‧閂本體
230a‧‧‧第一本體部分
230b‧‧‧第二本體部分
231a‧‧‧齊平外表面
231b‧‧‧凹入外表面
234‧‧‧窗
240‧‧‧拉片
250‧‧‧彈簧部件
250a‧‧‧第一端
250b‧‧‧第二端
260‧‧‧盤簧
261‧‧‧第一停止表面
262‧‧‧支撐柱
264‧‧‧第二停止表面
266‧‧‧第三停止表面
268‧‧‧第四停止表面
270‧‧‧軌道
272‧‧‧溝槽
在結合隨附圖式閱讀時將更佳地理解上述發明內容以及本申請案之例示性實施例之以下實施方式,在圖式中出於圖解目的展示例示性實施例。然而,應理解,本申請案不限於所展示之精確配置及工具。在圖式中:圖1係根據一項實施例建構之一電連接器模組之一透視圖;圖2係在圖1中圖解說明根據一項實施例建構且展示經移除之部分之電連接器模組之一透視圖;圖3A係如在圖1中圖解說明但根據另一實施例建構之一電連接器模組之一閂總成之一透視圖;圖3B係在圖3A中圖解說明但根據一替代實施例建構之閂總成之一透視圖;圖4A係類似於圖2但根據一替代實施例建構之電連接器模組之一透視圖;圖4B係在圖4A中圖解說明之電連接器模組之一部分之一透視圖;圖4C係在圖4B中圖解說明根據一替代實施例建構之電連接器模 組之一部分之一透視圖;圖5A係根據另一實施例建構之一電連接器模組之一透視圖;圖5B係在圖5A中圖解說明且展示在一第一位置中之電連接器模組之一閂之電連接器模組之一第二端之一透視圖;圖5C係在圖5B中圖解說明且展示在與第一位置間隔之一第二位置中之閂之電連接器模組之第二端之一透視圖;圖6A係在圖5B中圖解說明且經展示具有經移除之部分之電連接器模組之第二端之一仰視平面圖;圖6B係在圖6A中圖解說明且經展示具有經移除之部分之電模組之第二端之一截面側視圖;圖7A係在圖5C中圖解說明且經展示具有經移除之部分之電連接器模組之第二端之一透視圖;圖7B係在圖5C中圖解說明之電連接器模組之第二端之一截面側視圖;圖7C係在圖1C中圖解說明之電連接器模組之一部分之一俯視平面圖;及圖8係展示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閂之電連接器模組之一部分之一截面透視圖。
參考圖1,一電連接器模組100包含界定一第一端103a及一第二端103b之一導電外殼103。第一端103a及第二端103b可沿著一縱向方向L彼此間隔。舉例而言,第一端103a在沿著縱向方向L之一向前方向上與第二端103b間隔。第二端103b在與向前方向相反且沿著縱向方向L之一向後方向上與第一端103a間隔。因此,第一端103a可被稱為一前端,且第二端103b可被稱為一後端。電連接器模組100可進一步包含藉由外殼103支撐之一電連接器112。舉例而言,電連接器112可支撐 在外殼103之第一端103a處。電連接器112經結構設計以與一互補電組件配接,諸如一互補電連接器。特定言之,電連接器模組100經結構設計以在向前方向上插入至一電磁干擾(EMI)屏蔽中,該電磁干擾(EMI)屏蔽呈自互補電連接器延伸之一籠之形式。因此,電連接器模組100可插入至籠中且朝向互補電連接器前進直至電連接器112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導電外殼103可在電連接器112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時接觸籠。
電連接器模組100可進一步包含藉由外殼103支撐之一閂總成120。閂總成120經結構設計以將導電外殼103可釋放地固定至籠。閂總成120經結構設計以在電連接器模組100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時固定至籠。特定言之,閂總成120可在圖1B中圖解說明之一第一位置與在圖1C中圖解說明之一第二或脫離位置之間移動。當閂總成120處在第一位置中時,一旦電連接器模組100已插入至籠中一預定深度(其允許電連接器112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外殼103鎖定至籠。當外殼103鎖定至籠時,防止外殼103沿著向後方向自籠移出。當閂總成120移動至第二位置時,閂總成120之一閂部件122導致外殼103自籠解鎖。因此,當閂總成120處在第二位置中時,連接器模組100可在向後方向上移動,以便導致電連接器112自互補電連接器解除配接(unmate),且自籠移除電連接器模組100。在一實例中,第一位置可在向前方向上與第二位置間隔。如將在下文更詳細描述,閂總成120自然偏置至第一位置。
導電外殼103可由任何合適導電材料製成。舉例而言,導電外殼103可為金屬的。可根據任何合適替代實施例壓鑄或製造導電外殼103。外殼103包含一導電外殼本體108,該導電外殼本體108可界定一內表面109a及與內表面109a相對之一外表面109b。內表面109a可界定一外殼內部110。外殼內部110自第一端103a延伸至第二端103b。外殼 103界定自外表面109b朝向內表面109a,且因此自外表面109b朝向外殼內部110之向內方向。外殼103進一步界定自內表面109a朝向外表面109b,且因此亦自外殼內部110朝向外表面109b之向外方向。外殼本體108及因此外殼103包含一頂壁108a及與頂壁108a相對且沿著垂直於縱向方向L之一橫向方向T與頂壁108a間隔之一底壁108b。外殼本體108及因此外殼103進一步包含一第一側壁108c及與第一側壁108c相對且沿著垂直於縱向方向L及橫向方向T之一側向方向A與第一側壁108c間隔之一第二側壁108d。本體108可進一步界定第一開口端103a及第二開口端103b。外殼本體108可為一兩件式結構,使得第一件包含頂壁108a,且第二件包含底壁108b。第一件及第二件之至少一者或兩者可進一步包含第一側壁108c及第二側壁108d之一者或兩者之一部分至多一整體。
外殼103及因此電連接器模組100可進一步包含在向外方向上自外殼本體108延伸之至少一彈性部件106。彈性部件106可導電,以便與外殼本體108電連通。當外殼103插入至導電籠中時,彈性部件106可實體接觸導電籠且將外殼103放置成與籠電連通。該至少一彈性部件106可視需要自外殼本體108之任何位置延伸。舉例而言,該至少一彈性部件106可自第一側壁108b及第二側壁108c之至少一者延伸出。舉例而言,外殼103可包含分別自第一側壁108c及第二側壁108d延伸之第一彈性部件及第二彈性部件106。彈性部件106可根據一項實施例結構設計為彈簧。
電連接器模組100可包含一電連接器總成111,電連接器總成111包含電連接器112及自電連接器112延伸出之至少一電纜113。該至少一電纜113可視需要而結構設計。舉例而言,該至少一電纜113可為一導電電纜或一光纖電纜。因此,該至少一電纜113可經結構設計以攜載資料信號。替代性地或此外,該至少一電纜113可經結構設計為一 電力電纜,其經結構設計以攜載電力。替代性地或此外,該至少一電纜113可經結構設計以攜載光學信號。舉例而言,該至少一電纜113可經結構設計為一光纖電纜。該至少一電纜113可包含一電絕緣體及安置於電絕緣體中之一導體。電導體可為一金屬材料,諸如銅。電連接器總成111可包含自電連接器112延伸出且延伸出第二端103b之複數個電纜113。電纜113可經組織為延伸出外殼103之第二端103b之一束,或可視需要替代性地組織。可藉由外殼103之第一端103a支撐電連接器112。因此,可以說,第一端103a經結構設計以支撐電連接器112。
電連接器112可包含一介電或電絕緣連接器外殼114及藉由連接器外殼114支撐之複數個電導體116。因此,當藉由外殼103之第一端103a支撐電連接器112時,則電導體116同樣地支撐在外殼103之前端103a處。因此,可以說,外殼103經結構設計以支撐接近於第一端103a之電導體116。電連接器外殼114可接納外殼103之第一端103a直至外殼114之各種附接結構固定至外殼103之互補附接結構。當然,應暸解,可視需要在任何合適替代實施例中藉由外殼103之第一端103a支撐電連接器112。
電導體116可包含配接端116a及與配接端相對之安裝端。安裝端及配接端可沿著縱向方向L彼此間隔。因此,電導體116可為垂直導體,其中配接端及安裝端定向為實質上彼此平行。因此,電連接器112可被稱為一垂直連接器。配接端116a可經結構設計為插座,其等經結構設計以接納一互補電連接器之互補配接端。替代性地,配接端116a可經結構設計為插頭,其等經結構設計以藉由憑藉互補電連接器之互補配接端界定之一插座接納。此外,電導體116可為直角導體,其中配接端定向為垂直於安裝端。類似地,電連接器112可經結構設計為包含直角導體之一直角電連接器。
電纜113可在向後方向上相對於安裝端延伸出,且可與安裝端之 各自者電連通。舉例而言,電纜113可安裝至電導體116之一各自至少一者。在一實例中,電纜113可實體及電連接至安裝端之各自者。可如在2013年10月17日發佈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30273781號中描述般建構電連接器總成111及電連接器112,該案之內容以宛如全文闡述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因此,電導體可配置於引線框總成中,引線框總成各包含一介電或電絕緣引線框外殼及各自複數個電導體。各引線框總成之複數個電導體之各者之配接端可配置成一各自行。引線框及行可在側向方向上彼此間隔。行可配置在橫向方向上。當然,應暸解,電連接器112可視需要而替代性地結構設計。
替代性地,電連接器112可經結構設計為一光學收發器,其中可藉由一印刷電路板之一基板承載電導體。舉例而言,電連接器模組100可包含藉由外殼103支撐而接近於第一端103a之一或多個印刷電路板。可在外殼103之內部中支撐或替代性地視需要支撐印刷電路板。印刷電路板各可包含一介電或電絕緣材料及藉由電絕緣材料支撐之複數個電導體。舉例而言,電導體可經結構設計為藉由電絕緣材料支撐之電跡線。電纜113可與電跡線之各自者實體及電連接,且如上文描述般集束在一起。應暸解,印刷電路板經結構設計為藉由一插座接納,該插座藉由一互補電連接器之互補配接端界定。因此,可以說,電連接器模組100包含藉由外殼103支撐(例如,在第一端103a處)之複數個電導體。電導體116可藉由一介電或電絕緣材料(其可例如藉由電連接器外殼114界定)或如上文描述之一印刷電路板之一基板支撐。電絕緣材料繼而可藉由外殼103直接或間接支撐在外殼內部110中。
亦大體參考圖1至圖4C,且如上文描述,閂總成120經結構設計以在電連接器模組100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時固定至籠。閂總成120包含可在一第一位置與在向後方向上相對於第一位置移位之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之至少一閂部件122。閂部件122經定位使得連接器模組100 可經結構設計以在閂部件122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可移除地固定至籠。在一實例中,外殼103可經結構設計以可移除地固定至籠。在另一實例中,閂部件122可經結構設計以可移除地固定至籠。當然,應暸解,連接器模組100可經結構設計以視需要按任何方式可移除地固定至籠,使得閂部件122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而使連接器模組100自籠脫離。因此,可以說,閂部件122經結構設計以在閂部件122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移除連接器模組100至籠之固定。因此,當閂部件122處於第二位置中時,連接器模組100可在向後方向上相對於籠平移,藉此使電連接器112與互補電連接器解除配接。連接器模組100可進一步在向後方向上自籠移除。
該至少一閂部件122可包含一第一閂部件122a及視需要沿著任何方向與第一閂部件122a間隔之一第二閂部件122b。舉例而言,第二閂部件122b可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一閂部件122a間隔。然而,應暸解,第二閂部件122b可替代性地在側向方向A上與第一閂部件122a間隔,如將由下文描述所暸解。第一閂部件122a及第二閂部件122b之各者可界定一各自斜坡表面124,斜坡表面124在向後方向上延伸時沿著向內方向延伸。外殼103界定自外表面109b延伸穿過外殼本體108而至內表面109a之一第一孔隙126a。第一閂部件122a,且特定言之第一閂部件122a之斜坡表面124可至少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行進之一部分期間延伸至第一孔隙126a中。舉例而言,第一閂部件122a之斜坡表面124可安置於第一孔隙126a中,且可隨著第一閂部件122a朝向第二位置移動而在第一孔隙126a中在向後方向上移動。在一實例中,第一閂部件122a之斜坡表面124可在第一閂部件122a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一孔隙126a中。
外殼103可包含面向向後方向之一第一壁128a。第一壁128a可界定第一孔隙126a之至少一部分之一最前邊界,或可以其他方式沿著一 平面(其沿著第一孔隙126a延伸穿過之外殼壁之外表面延伸)與第一孔隙126a對準。因此,第一壁128a可沿著藉由縱向方向L及側向方向A界定之一平面與第一孔隙126a對準。第一閂部件122a之至少一部分至多一整體可至少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行進之一部分期間安置於第一壁128a後方。舉例而言,在第一閂部件122a自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時,第一閂部件122a可安置於第一壁128a後方。替代性地或另外,當閂部件122處在第一位置中時,第一閂部件122a可安置於第一壁128a後方。應暸解,術語「在...後方」及其派生詞在本文中用於係指在向後方向上之一空間關係。術語「在...前方」及派生詞係指相對於向前方向之一空間關係。當第一閂部件122a處在第二位置中時,斜坡表面之至少一部分至多一整體可安置於第一壁128a後方。因此,當第一閂部件122a處在第一位置中時,第一閂部件122a之斜坡表面124可安置於第一壁128a前方。第一閂部件122a之斜坡表面124之至少一部分可在第一閂部件122a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一孔隙126a對準。舉例而言,第一閂部件122a之整個斜坡表面124可在第一閂部件122a處在第二位置中時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一孔隙126a對準。
電連接器模組100可經建構使得第一閂部件122a不向外延伸超過第一孔隙126a延伸穿過之外殼壁之外表面。因此,電連接器模組可經建構使得第一閂部件122a不相對於向外方向向外延伸超過外表面109b。在一實例中,第一孔隙126a可延伸穿過頂壁108a。因此,在一實例中,第一閂部件122a不相對於橫向方向T向外延伸超過頂壁108a之外表面109b。因此,可以說,電連接器模組100可經結構設計使得第一閂部件122a不與沿著外殼103之外表面109b且跨第一孔隙126a延伸之一平面交叉。因此,第一閂部件122a可經建構使得在第一閂122處在自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 時,第一閂部件122a之斜坡表面124之最前端不在任何位置處與該平面交叉。
外殼103界定自外表面109b延伸穿過外殼本體108而至內表面109a之一第二孔隙126b。第二孔隙126b可視需要沿著任何方向與第一孔隙126a間隔。舉例而言,第二孔隙126b可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一孔隙126a間隔。替代性地,如將由下文描述所暸解,第一孔隙126a及第二孔隙126b可沿著側向方向A彼此間隔。因此,在一實例中,第一孔隙126a可延伸穿過外殼之頂壁108a,且第二孔隙126b可延伸穿過外殼103之底壁108b。第二閂部件122b,且特定言之第二閂部件122b之斜坡表面124可至少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行進之一部分期間延伸至第二孔隙126b中。舉例而言,第二閂部件122b之斜坡表面124可安置於第二孔隙126b中,且可隨著第二閂部件122b朝向第二位置移動而在第二孔隙126b中在向後方向上移動。在一實例中,第二閂部件122b之斜坡表面144可在第二閂部件122b處在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孔隙126b中。
外殼103可包含面向向後方向之一第二壁128b。第二壁128b可界定第二孔隙126b之至少一部分之一最前邊界,或可以其他方式沿著一平面(其沿著第二孔隙126b延伸穿過之外殼壁之外表面延伸)與第二孔隙126b對準。因此,第二壁128b可沿著藉由縱向方向L及側向方向A界定之一平面與第二孔隙126對準。第二閂部件122b之至少一部分至多一整體可至少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行進之一部分期間安置於第二壁128b後方。舉例而言,第二閂部件122b可在第二閂部件122b自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時安置於第二壁128b後方。替代性地或另外,第二閂部件122b可在閂部件122處在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壁128b後方。因此,第二閂部件122b之斜坡表面124可在第一閂部件122a處在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壁128b前方。第二閂部件122b之斜 坡表面之至少一部分至多一整體可在第二閂部件122b處在第二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壁128b後方。因此,第二閂部件122b之斜坡表面124可在第二閂部件122b處在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壁128b前方。第二閂部件122b之斜坡表面124之至少一部分可在第二閂部件122b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二孔隙126b對準。舉例而言,第二閂部件122b之整個斜坡表面124可在第二閂部件122b處在第二位置中時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二孔隙126b對準。
電連接器模組100可經建構使得第二閂部件122b不向外延伸超過第二孔隙126b延伸穿過之外殼壁之外表面。因此,電連接器模組100可經建構使得第二閂部件122b不相對於向外方向向外延伸超過外表面109b。在一實例中,第二孔隙126b可延伸穿過底壁108b。因此,在一實例中,第二閂部件122b不相對於橫向方向T向外延伸超過底壁108b之外表面109b。因此,可以說,電連接器模組100可經結構設計使得第二閂部件122b不與沿著外殼103之外表面109b且跨第二孔隙126b延伸之一平面交叉。因此,第二閂部件122b可經建構使得在第二閂122處於自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時,第二閂部件122b之斜坡表面124之最前端不在任何位置處與平面交叉。
第一閂部件122a可耦合至第二閂部件122b,使得第一閂部件122a及第二閂部件122b之一者在縱向方向L上之移動導致第一閂部件122a及第二閂部件122b之另一者在縱向方向L上移動。舉例而言,閂總成120可包含一閂本體130,使得第一閂部件122a及第二閂部件122b兩者可自閂本體130朝向分別界定第一孔隙126a及第二孔隙126b之外殼本體108之壁突出。閂本體130可包含一支撐壁132及沿著側向方向A在向內方向上自支撐壁132延伸出之一第一臂134。閂本體130可進一步包含沿著側向方向A在向內方向上自支撐壁132延伸出之一第二臂 136。第一臂134及第二臂136可沿著橫向方向T面向彼此。第一臂134及第二臂136可沿著外殼103之相對壁之內表面109a延伸。外殼103之相對壁可藉由頂壁108a及底壁108b界定。
閂本體130、第一閂部件122a及第二閂部件122b、支撐壁132以及第一臂134及第二臂136皆可彼此成一體。替代性地,閂本體130、第一閂部件122a及第二閂部件122b、支撐壁132以及第一臂134及第二臂136之一或多者可視需要以任何方式彼此附接。第一臂134及第二臂136可沿著橫向方向T彼此間隔,且可自支撐壁132懸掛。第一閂部件122a可自第一臂134朝向外殼本體108(例如,朝向頂壁108a)突出。第二閂部件122b可自第二臂136朝向外殼本體(例如,朝向底壁108b)突出。該至少一電纜113可相對於橫向方向T在第一臂134與第二臂136之間延伸。因此,該至少一電纜113可相對於橫向方向T在第一閂部件122a與第二閂部件122b之間延伸。可進一步說,閂本體130例如在如藉由支撐壁132及第一臂134以及第二臂136界定之三側上至少部分圍繞該至少一電纜113。
應暸解,閂本體130之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臂134及第二臂136及支撐壁132之至少一者至多全部)可隨著閂部件122a及122b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而沿著外殼本體108之內表面109a穿越(ride)。舉例而言,閂本體130可沿著縱向方向L而沿著外殼103之至少一軌道138穿越。舉例而言,第一閂臂134可沿著至少一軌道138穿越。舉例而言,閂本體130之一部分可在橫向方向T上與各自至少一軌道138重疊,以便將閂本體130固定至各自至少一軌道138。在一實例中,第一閂臂134可在沿著側向方向A彼此間隔之一對軌道138之間穿越,且自界定第一孔隙126a之外殼103之壁之內表面109a向內延伸。因此,該對軌道138可自頂壁108a之內表面109a向內延伸。第二閂臂136可沿著至少一軌道138穿越。在一實例中,第二閂臂136可在沿著側向方向A彼此 間隔之一對軌道138之間穿越,且自界定第二孔隙126b之外殼103之壁之內表面109a向內延伸。因此,該對軌道138可自底壁108b之內表面109a向內延伸。軌道138可視需要與外殼本體108成一體或可附接至外殼本體108。
電連接器112可進一步包含一拉片140,該拉片140可操作地連接至至少一閂部件使得該拉片140在向後方向上之移動導致該至少一閂部件在向後方向上移動。拉片140可附接至閂本體130。替代性地,拉片140可與閂本體130成一體。拉片140可界定沿著橫向方向T之一深度及沿著側向方向A大於深度之一寬度。拉片140可操作地連接至第一閂部件122a及第二閂部件122b兩者。拉片140可延伸出第二開口端103b且界定可容易夾緊之一夾緊表面,使得向後方向上之一拉力可經施加至拉片140而偏置拉片140以在向後方向上移動。拉片140可自第一臂134及第二臂136之一者延伸出。舉例而言,拉片140可搭扣配合至第一臂134及第二臂136之各自者中。電連接器112可視需要包含任何數目個拉片140。舉例而言,一第一拉片140可自第一臂134延伸。一第二拉片140可視需要自第二臂136延伸,使得至少一電纜113安置於第一拉片140與第二拉片140之間。
電連接器112進一步包含在至少一閂部件122與外殼103之間延伸之至少一彈簧部件150。閂部件具有可操作地耦合至該至少一閂部件122之一第一端150a及與外殼103毗鄰之一第二端150b。舉例而言,該至少一彈簧部件150可與閂本體130成一體。替代性地,該至少一彈簧部件150可具有與至少一閂本體130毗鄰之一第一端150a及與第一端150a相對且與外殼103毗鄰之第二端150b。該至少一彈簧部件150可視需要以任何方式附接至閂本體130。此外,該至少一彈簧部件150可與外殼103成一體或以任何所要方式附接至外殼103。彈簧部件150經結構設計以施加推動該至少一閂部件122在向前方向上移動之一彈力。 因此,在向後方向上施加至拉片140之一力導致該至少一閂部件122自第一位置移動至抵抗彈力之第二位置,且所施加力之移除導致彈力將該至少一閂部件122自第二位置偏置至第一位置。
外殼103可界定自內表面109a延伸至外殼內部110中之至少一彈簧支撐塊154。彈簧部件150之第二端150b可與彈簧支撐塊154毗鄰。因此,彈簧部件150之第二端150b可與外殼103毗鄰。該至少一彈簧部件150可包含自閂本體130之第一臂134延伸之至少一彈簧部件及自閂本體130之第二臂136延伸之至少一彈簧部件。舉例而言,該至少一彈簧部件150可包含分別自第一臂134及第二臂136延伸之第一複數個彈簧部件及第二複數個彈簧部件150。因此,電連接器112可包含以任何所要方式結構設計之任何數目個彈簧部件150。
舉例而言,參考圖2至圖3B,該至少一彈簧部件150可經結構設計為自閂本體130延伸出之一彈簧指狀物152。彈簧指狀物152可與閂本體130成一體或可以任何所要方式附接至閂本體130。彈簧指狀物152可隨著其在閂本體130與支撐塊154之間延伸而沿著橫向方向T彎曲。在一實例中,彈簧指狀物152可隨著其在閂本體130與支撐塊154之間延伸而在向內方向上彎曲。在另一實例中,彈簧指狀物152可隨著其在閂本體130與支撐塊154之間延伸而在向外方向上彎曲。
如在圖2中圖解說明,外殼103可包含自第一臂134延伸之一第一至少一彈簧指狀物152及自第二臂136延伸之一第二至少一彈簧指狀物152。該第一至少一彈簧指狀物152可包含沿著側向方向A彼此間隔之第一彈簧指狀物152及第二彈簧指狀物152,其等各自第一臂134延伸至一支撐塊154(其可為一共同支撐塊154或各自第一及第二各自支撐塊154)。該等第一及第二彈簧指狀物152可安置於在縱向方向L上延伸之第一臂134之一中心線之相對側上。自第一臂134延伸之第一及第二彈簧指狀物152可與中心線等距間隔。
該等第一及第二至少一彈簧指狀物152可包含複數個彈簧指狀物152,其等可視需要包含任何數目個彈簧指狀物。如在圖3A至圖3B中圖解說明,該第一至少一彈簧指狀物152可包含第一對彈簧指狀物152及第二對彈簧指狀物152。第一對及第二對可沿著橫向方向彼此間隔。各自對之彈簧指狀物152可沿著側向方向A彼此間隔。第一對之彈簧指狀物152可包含自第一臂134延伸至一支撐塊154(其可為一共同支撐塊154或各自第一及第二各自支撐組塊154)之第一彈簧指狀物152及第二彈簧指狀物152。第一對之第一彈簧指狀物152及第二彈簧指狀物152可安置於在縱向方向L上延伸之第一臂134之一中心線之相對側上。第一對之第一彈簧指狀物152及第二彈簧指狀物152可與中心線等距間隔。
類似地,該第二至少一彈簧指狀物152可包含沿著側向方向A彼此間隔之第三彈簧指狀物152及第四彈簧指狀物152,其等各自第二臂136延伸至一支撐塊154(其可為一共同支撐塊154或各自第一及第二各自支撐塊154)。第三彈簧指狀物152及第四彈簧指狀物152可安置於在縱向方向L上延伸之第二臂136之一中心線之相對側上。第三彈簧指狀物152及第四彈簧指狀物152可與中心線等距間隔。
如在圖3B中圖解說明,該第二至少一彈簧指狀物152可包含沿著側向方向A彼此間隔之第三對彈簧指狀物152及第四對彈簧指狀物152,其等各自第二臂134延伸至一支撐塊154(其可為一共同支撐塊154或各自第一及第二各自支撐塊154)。第三對彈簧指狀物152及第四對彈簧指狀物152可安置於在縱向方向L上延伸之第二臂136之一中心線之相對側上。第三對彈簧指狀物152及第四對彈簧指狀物152可與中心線等距間隔。因此,該第二至少一彈簧指狀物152可包含複數個彈簧指狀物152,其等可視需要包含任何數目個彈簧指狀物。該第一至少一彈簧指狀物152可安置成接近於頂壁108a,且該第二至少一彈簧 指狀物152可安置成接近於底壁108b。拉片140可在第一彈簧指狀物152與第二彈簧指狀物152之間延伸且與其等對準,該第一彈簧指狀物152及該第二彈簧指狀物152沿著側向方向A彼此間隔且沿著側向方向彼此對準。
如在圖2中圖解說明,各支撐塊154可界定一外部毗鄰表面156,且彈簧部件150之第二端150b可毗鄰該外部毗鄰表面156。舉例而言,彈簧指狀物152之第二端150b可在橫向方向T上彎曲,以便使表面與外部毗鄰表面接觸。替代性地,如在圖3A至圖3B中圖解說明,彈簧部件150之第二端150b可延伸至藉由支撐塊154界定之一槽158中。槽158可沿著朝向外殼103之對應壁之外表面之一方向延伸至支撐塊154中。因此,第二端150b可與至少部分界定槽158之彈簧支撐塊154之至少一內部表面毗鄰。在操作期間,隨著閂部件122在向後方向上移動,彈簧指狀物經壓縮,藉此增大彈簧指狀物152之彎曲,此導致藉由彈簧指狀物152界定之彈力在向前方向上抵靠閂本體130而增大。
替代性地,如在圖4A至圖4C中圖解說明,該至少一彈簧部件150可經結構設計為自閂本體130延伸至支撐塊154之一盤簧160。舉例而言,盤簧160可自第一臂134延伸至支撐塊。該至少一彈簧部件150可進一步包含自第二臂136延伸至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一支撐塊間隔之一第二支撐塊154之一第二盤簧160。舉例而言,外殼103可包含在向前方向上自外部毗鄰表面156延伸之一支撐柱162,且盤簧160可在第二端150b處接納支撐柱162。在操作期間,隨著閂部件122在向後方向上移動,至少一盤簧160經壓縮,藉此導致藉由盤簧160界定之彈力在向前方向上抵靠閂本體130而增大。
現參考圖5A至圖5C,根據另一實施例建構之一電連接器模組200包含界定一第一端203a及一第二端203b之一導電外殼203。第一端203a及第二端203b可沿著一縱向方向L彼此間隔。舉例而言,第一端 203a在沿著縱向方向L之一向前方向上與第二端203b間隔。第二端203b在與向前方向相反且沿著縱向方向L之一向後方向上與第一端203a間隔。因此,第一端203a可被稱為一前端,且第二端203b可被稱為一後端。電連接器模組200可進一步包含藉由外殼203支撐之一電連接器212。舉例而言,電連接器212可支撐在外殼203之第一端203a處。電連接器212經結構設計以與一互補電組件(諸如,一互補電連接器)配接。特定言之,電連接器模組200經結構設計以在向前方向上插入至一電磁干擾(EMI)屏蔽中,該電磁干擾(EMI)屏蔽呈自互補電連接器延伸之一籠之形式。因此,電連接器模組200可插入至籠中且朝向互補電連接器前進直至電連接器212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導電外殼203可在電連接器212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時接觸籠。
電連接器模組200可進一步包含藉由外殼203支撐之一閂總成220。閂總成220經結構設計以將導電外殼203可釋放地固定至籠。閂總成220經結構設計以在電連接器模組200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時固定至籠。特定言之,閂總成220可在圖5B中圖解說明之一第一位置與在圖5C中圖解說明之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閂總成220處在第一位置中時,一旦電連接器模組200已插入至籠中一預定深度(其允許電連接器212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外殼203便鎖定至籠。當外殼203鎖定至籠時,防止外殼203沿著向後方向自籠移出。當閂總成220移動至第二位置時,閂總成220之一閂部件222導致外殼203自籠解鎖。因此,當閂總成220處在第二位置中時,連接器模組200可在向後方向上移動,以便導致電連接器212與互補電連接器解除配接,且自籠移除電連接器模組200。在一實例中,第一位置可在向前方向上與第二位置間隔。如將在下文更詳細描述,閂總成220自然偏置至第一位置。
導電外殼203可由任何合適導電材料製成。舉例而言,導電外殼203可為金屬的。導電外殼203可根據任何合適替代實施例壓鑄或製 造。外殼203包含一導電外殼本體208,該導電外殼本體208可界定一內表面209a及與內表面209a相對之一外表面209b。內表面209a可界定一外殼內部210。外殼內部210自第一端203a延伸至第二端203b。外殼203界定自外表面209b朝向內表面209a,且因此自外表面209b朝向外殼內部210之向內方向。外殼203進一步界定自內表面209a朝向外表面209b,且因此亦自外殼內部210朝向外表面209b之向外方向。外殼本體208及因此外殼203包含一頂壁208a及與頂壁208a相對且沿著垂直於縱向方向L之一橫向方向T與頂壁208a間隔之一底壁208b。外殼本體208及因此外殼203進一步包含一第一側壁208c及與第一側壁208c相對且沿著垂直於縱向方向L及橫向方向T之一側向方向A與第一側壁208c間隔之一第二側壁208d。本體208可進一步界定第一開口端203a及第二開口端203b。外殼本體208可為一兩件式結構,使得第一件包含頂壁208a,且第二件包含底壁208b。第一件及第二件之至少一者或兩者可進一步包含第一側壁208c及第二側壁208d之一者或兩者之一部分至多一整體。
外殼203及因此電連接器模組200可進一步包含在向外方向上自外殼本體208延伸之至少一彈性部件206。彈性部件206可為導電的,以便與外殼本體208電連通。當外殼203插入至導電籠中時,彈性部件206可實體接觸導電籠且將外殼203放置成與籠電連通。至少一彈性部件206可視需要自外殼本體208之任何位置延伸。舉例而言,至少一彈性部件206可自第一側壁208c及第二側壁208d之至少一者延伸出。舉例而言,外殼203可包含分別自第一側壁208c及第二側壁208d延伸之第一彈性部件206及第二彈性部件206。彈性部件206可根據一項實施例結構設計為彈簧。
電連接器模組200可包含一電連接器總成211,電連接器總成111包含電連接器212及自電連接器212延伸出之至少一電纜213。該至少 一電纜213可視需要而結構設計。舉例而言,該至少一電纜213可為一導電電纜或一光纖電纜。因此,該至少一電纜213可經結構設計以攜載電信號。替代性地或另外,該至少一電纜213可經結構設計為一電力電纜,其經結構設計以攜載電力。替代性地或另外,該至少一電纜213可經結構設計以攜載光學信號。舉例而言,該至少一電纜213可經結構設計為一光纖電纜。該至少一電纜213可包含一電絕緣體及安置於電絕緣體中之一導體。電導體可為一金屬材料,諸如銅。電連接器總成211可包含自電連接器212延伸出且延伸出第二端203b之複數個電纜213。電纜213可經組織為延伸出外殼203之第二端203b之一束,或可視需要替代性地組織。可藉由外殼203之第一端203a支撐電連接器212。因此,可以說,第一端203a經結構設計以支撐電連接器212。
電連接器212可包含一介電或電絕緣連接器外殼214及藉由連接器外殼214支撐之複數個電導體216。因此,當藉由外殼203之第一端203a支撐電連接器212時,則電導體216同樣地支撐在外殼203之前端203a處。因此,可以說,外殼203經結構設計以接近於第一端203a支撐電導體216。電連接器外殼214可接納外殼203之第一端203a直至外殼214之各種附接結構固定至外殼203之互補附接結構。當然,應暸解,可視需要在任何合適替代實施例中藉由外殼203之第一端203a支撐電連接器212。
電導體216可包含配接端216a及與配接端相對之安裝端。安裝端及配接端可沿著縱向方向L彼此間隔。因此,電導體216可為垂直導體,其中配接端及安裝端定向為實質上彼此平行。因此,電連接器212可被稱為一垂直連接器。配接端216a可經結構設計為插座,其等經結構設計以接納一互補電連接器之互補配接端。替代性地,配接端216a可經結構設計為插頭,其等經結構設計以藉由憑藉互補電連接器之互補配接端界定之一插座接納。此外,電導體216可為直角導體, 其中配接端定向為垂直於安裝端。類似地,電連接器212可經結構設計為包含直角導體之一直角電連接器。
電纜213可在向後方向上相對於安裝端延伸出,且可與安裝端之各自者電連通。舉例而言,電纜113可安裝至電導體115之一各自至少一者。在一實例中,電纜213可實體及電連接至安裝端之各自者。可如在2013年10月17日發佈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30273781號中描述般建構電連接器總成211及電連接器212,該案之內容以宛如全文闡述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因此,電導體可配置於引線框總成中,該等引線框總成各包含一介電或電絕緣引線框外殼及各自複數個電導體。各引線框總成之複數個電導體之各者之配接端可配置成一各自行。引線框及行可在側向方向上彼此間隔。行可配置在橫向方向上。當然,應暸解,電連接器212可視需要替代性地結構設計。
替代性地,電連接器212可經結構設計為一光學收發器,其中可藉由一印刷電路板之一基板承載電導體。舉例而言,電連接器模組200可包含藉由外殼203支撐而接近於第一端203a之一或多個印刷電路板。可在外殼203之內部中支撐或替代性地視需要支撐印刷電路板。印刷電路板各可包含一介電或電絕緣材料及藉由電絕緣材料支撐之複數個電導體。舉例而言,電導體可經結構設計為藉由電絕緣材料支撐之電跡線。電纜213可與電跡線之各自者實體及電連接,且如上文描述般集束在一起。應暸解,印刷電路板經結構設計為藉由一插座接納,該插座藉由一互補電連接器之互補配接端界定。因此,可以說,電連接器模組200包含藉由外殼203支撐(例如,在第一端203a處)之複數個電導體。該等電導體216可藉由一介電或電絕緣材料支撐,該介電或電絕緣材料可(例如)藉由電連接器外殼214或如上文描述之一印刷電路板之一基板界定。該電絕緣材料繼而可藉由外殼203直接或間接支撐在外殼內部210中。
亦參考圖6A至圖8,電連接器200進一步包含一閂總成220,閂總成220經結構設計以在電連接器模組200與互補電連接器配接時固定至籠。閂總成220包含至少一閂部件222,該至少一閂部件222可在一第一位置與在向後方向上相對於第一位置移位之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閂部件222經定位使得連接器模組200可在閂部件222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可移除地固定至籠。在一實例中,外殼203經結構設計以可移除地固定至籠。在另一實例中,閂部件222經結構設計以可移除地固定至籠。當然,應暸解,連接器模組100可經結構設計以視需要按任何方式可移除地固定至籠,使得閂部件222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而使連接器模組100自籠脫離。因此,當閂部件222處於第二位置中時,連接器模組200可在向後方向上相對於籠平移,藉此使電連接器212與互補電連接器解除配接。連接器模組200可進一步在向後方向上自籠移除。
該至少一閂部件222可包含一第一閂部件222a及與第一閂部件222a間隔之一第二閂部件222b。第二閂部件222b可在側向方向A上與第一閂部件222a間隔。第一閂部件222a及第二閂部件222b可沿著外殼203之壁之一共同者延伸。外殼203之壁之共同者可藉由頂壁208a界定。然而,應暸解,第二閂部件222b可替代性地在橫向方向T上與第一閂部件222a間隔。第一閂部件222a及第二閂部件222b之各者可界定一各自斜坡表面224,斜坡表面224隨著其在向後方向上延伸而沿著向內方向延伸。外殼203界定自外表面209b延伸穿過外殼本體208而至內表面209a之一第一孔隙226a。第一閂部件222a,且特定言之第一閂部件222a之斜坡表面224可至少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行進之一部分期間延伸至第一孔隙226a中。舉例而言,第一閂部件222a之斜坡表面224可安置於第一孔隙226a中,且可隨著第一閂部件222a朝向第二位置移動而在第一孔隙226a中在向後方向上移動。在一實例中,第一 閂部件222a之斜坡表面224可在第一閂部件222a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一孔隙226a中。
外殼203可包含面向向後方向之一第一壁228a。第一壁228a可界定第一孔隙226a之至少一部分之一最前邊界,或可以其他方式沿著一平面(其沿著第一孔隙226a延伸穿過之外殼壁之外表面延伸)與第一孔隙226a對準。因此,第一壁228a可沿著藉由縱向方向L及側向方向A界定之一平面與第一孔隙226a對準。第一閂部件222a之至少一部分至多一整體可至少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行進之一部分期間安置於第一壁228a後方。舉例而言,第一閂部件222a可隨著第一閂部件222a自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而安置於第一壁228a後方。替代性地或另外,第一閂部件222a可在閂部件222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一壁228a後方。應暸解,術語「在...後方」及其派生詞在本文中用於係指在向後方向上之一空間關係。術語「在...前方」及派生詞係指相對於向前方向之一空間關係。斜坡表面之至少一部分至多一整體可在第一閂部件222a處於第二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一壁228a後方。因此,第一閂部件222a之斜坡表面224可在第一閂部件222a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一壁228a前方。第一閂部件222a之斜坡表面224之至少一部分可在第一閂部件222a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一孔隙226a對準。舉例而言,第一閂部件222a之斜坡表面224之一整體可在第一閂部件222a處於第二位置中時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一孔隙226a對準。
電連接器模組200可經建構使得第一閂部件222a不向外延伸超過第一孔隙226a延伸穿過之外殼壁之外表面。因此,電連接器模組可經建構使得第一閂部件222a不相對於向外方向向外延伸超過外表面209b。在一實例中,第一孔隙226a可延伸穿過頂壁208a。因此,在一實例中,第一閂部件222a不相對於橫向方向T向外延伸超過頂壁208a 之外表面209b。因此,可以說,電連接器模組200可經結構設計使得第一閂部件222a不與沿著外殼203之外表面209b且跨第一孔隙226a延伸之一平面交叉。因此,第一閂部件222a可經建構使得在第一閂222處於自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時,第一閂部件222a之斜坡表面224之最前端不在任何位置處與該平面交叉。
外殼203界定自外表面209b延伸穿過外殼本體208而至內表面209a之一第二孔隙226b。第二孔隙226b可視需要在任何方向上與第一孔隙226a間隔。舉例而言,第二孔隙222b可在側向方向A上與第一孔隙226a間隔。因此,第一孔隙226a及第二孔隙222b兩者可延伸穿過外殼203之壁之一共同者。外殼203之壁之共同者可藉由外殼203之頂壁208a界定。第二閂部件222b,且特定言之第二閂部件222b之斜坡表面224可至少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行進之一部分期間延伸至第二孔隙226b中。舉例而言,第二閂部件222b之斜坡表面224可安置於第二孔隙226b中,且可隨著第二閂部件222b朝向第二位置移動而在第二孔隙226b中在向後方向上移動。在一實例中,第二閂部件222b之斜坡表面224可在第二閂部件222b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孔隙226b中。
外殼203可包含面向向後方向之一第二壁228b。第二壁228b可界定第二孔隙226b之至少一部分之一最前邊界,或可以其他方式沿著一平面(其沿著第二孔隙226b延伸穿過之外殼壁之外表面延伸)與第二孔隙226b對準。因此,第二壁228b可沿著藉由縱向方向L及側向方向A界定之一平面與第二孔隙226b對準。第二閂部件222b之至少一部分至多一整體可至少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行進之一部分期間安置於第二壁228b後方。舉例而言,第二閂部件222b可隨著第二閂部件222b自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而安置於第二壁228b後方。替代性地或 另外,第二閂部件222b可在閂部件222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壁228b後方。因此,第二閂部件222b之斜坡表面224可在第一閂部件222a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壁228b前方。第二閂部件222b之斜坡表面之至少一部分至多一整體可在第一閂部件222a處於第二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壁228b後方。因此,第二閂部件222b之斜坡表面224可在第二閂部件222b處於第一位置中時安置於第二壁228b前方。第二閂部件222b之斜坡表面224之至少一部分可在第二閂部件222b自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二孔隙226b對準。舉例而言,第二閂部件222b之斜坡表面224之一整體可在第二閂部件222b處於第二位置中時沿著橫向方向T與第二孔隙226b對準。
電連接器模組200可經建構使得第二閂部件222b不向外延伸超過第二孔隙226b延伸穿過之外殼壁之外表面。因此,電連接器模組200可經建構使得第二閂部件222b不相對於向外方向向外延伸超過外表面209b。在一實例中,第二孔隙226b可延伸穿過頂壁208a。因此,在一實例中,第二閂部件222b不相對於橫向方向T向外延伸超過頂壁208a之外表面209b。因此,可以說,電連接器模組200可經結構設計使得第二閂部件222b不與沿著外殼203之外表面209b且跨第二孔隙226b延伸之一平面交叉。因此,第二閂部件222b可經建構使得在第二閂222處於自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的任何位置時,第二閂部件222b之斜坡表面224之最前端不在任何位置處與平面交叉。
第一閂部件222a可耦合至第二閂部件222b,使得第一閂部件222a及第二閂部件222b之一者在縱向方向L上之移動導致第一閂部件222a及第二閂部件222b之另一者同時在縱向方向L上移動。舉例而言,閂總成220可包含一閂本體230,使得第一閂部件222a及第二閂部件222b兩者可自閂本體230朝向外殼本體208(例如,朝向頂壁208a)突出。閂 本體230之至少一部分可安置於延伸穿過外殼本體208之一窗234中。舉例而言,窗234可在橫向方向T上延伸穿過頂壁208a。拉片可自閂本體230之一部分延伸出,其中閂本體230實質上與外殼本體208之外表面209b齊平。舉例而言,閂本體230之一外表面231a可與外殼本體208之外表面209b齊平。舉例而言,外表面231a可與外殼本體208之外表面209b齊平,或可安置於外殼本體208之內表面209a與外表面209b之間。因此,外表面231a可被稱為一實質上齊平外表面。至少一電纜213可在閂本體230與外殼203之一壁(其與界定孔隙226a及226b之壁相對)之間的一位置處延伸至外殼203中。因此,至少一電纜213可相對於橫向方向T在閂本體230與底壁208b之間的一位置處延伸至外殼203中。在一實例中,第一閂部件222a及第二閂部件222b以及閂本體230可彼此成一體。替代性地,第一閂部件222a及第二閂部件222b以及閂本體230之一或多者至多全部可視需要使用任何附接方法彼此附接。
電連接器模組200進一步包含在該至少一閂部件222與外殼103之間延伸之至少一彈簧部件250。閂部件具有可操作地耦合於至少一閂部件222與外殼203之間的一第一端250a。在一實例中,該至少一彈簧部件250可與閂本體230成一體。替代性地,該至少一彈簧部件250可具有與閂本體230毗鄰之一第一端250a及與第一端250a相對且與外殼203毗鄰之第二端250b。舉例而言,第一端250a可附接至閂本體230。此外,該至少一彈簧部件250可與外殼203成一體或附接至外殼203。彈簧部件250經結構設計以施加一彈力而促使該至少一閂部件222在向前方向上移動。因此,在向後方向上施加至該至少一閂部件222之一力導致該至少一閂部件222自第一位置移動至抵抗彈力之第二位置,且所施加力之移除導致彈力在自第二位置至第一位置之一方向上偏置閂總成220。該至少一彈性部件250可視需要施加彈力至閂本體230之任何位置。在一實例中,該至少一彈簧部件250可包含第一彈簧部件 250及第二彈簧部件250。舉例而言,彈簧部件250之一第一者可與第一閂部件222a對準,且彈簧部件250之第二者可與第二閂部件222b對準。
該至少一彈簧部件250可經結構設計為自閂本體230延伸至外殼203之至少一盤簧260。該至少一彈簧部件250可進一步包含一第一盤簧260及一第二盤簧260。舉例而言,外殼203可包含在向前方向上延伸之一支撐柱262,且盤簧260可接納支撐柱262,以便將盤簧260固定至外殼203。第一盤簧260可與第一閂部件222a對準,且第二盤簧260可與第二閂部件222b對準。在操作期間,隨著閂部件222b在向後方向上自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盤簧260經壓縮,藉此導致藉由盤簧260界定之彈力在向前方向上抵靠閂本體230而增大。當然,應暸解,電連接器模組200可包含以任何所要方式結構設計之任何數目個彈簧部件250。
閂總成220及因此電連接器模組200可進一步包含一拉片240,拉片240可操作地耦合至閂本體230,使得拉片240在向後方向上之移動導致閂本體及因此至少一閂部件在向後方向上移動。在此方面,應暸解,可以說,拉片240可操作地耦合至第一閂部件222a及第二閂部件222b兩者。拉片240可附接至閂本體230。替代性地,拉片240可與閂本體230成一體。拉片240可界定沿著橫向方向T之一深度及沿著側向方向A大於深度之一寬度。拉片240可延伸出外殼之第二開口端203b且界定可容易被一使用者夾緊之一夾緊表面,使得向後方向上之一拉力可經施加至拉片240而偏置拉片240以在抵抗彈力之向後方向上移動。拉片240可視需要搭扣配合至閂本體230中或以其他方式附接至閂本體230。閂總成220可視需要包含任何數目個拉片240。
閂本體230及外殼203之各者可界定至少一第一對互補停止表面,其等防止閂總成220相對於外殼203在向前方向上自第一位置移 動。閂本體230及外殼203之各者可界定至少一第二對互補停止表面,其等防止閂總成220相對於外殼203在向後方向上自第二位置移動。在一實例中,閂本體230可包含一第一本體部分230a及在向後方向上與第一本體部分230a間隔之一第二本體部分230b。拉片240可附接至第一本體部分230a。至少一閂部件222可自第二本體部分230b延伸出。如上文描述,閂本體230可界定實質上與外殼本體208之外表面208a齊平之一實質上齊平外表面231a。舉例而言,實質上齊平外表面231a可藉由第二本體部分230b界定。第一本體部分230a可同樣地界定一凹入外表面231b,該凹入外表面231b連同實質上齊平外表面231a一起面向向上方向。凹入外表面231b可相對於實質上齊平外表面231a向下凹入。因此,凹入外表面231b可相對於橫向方向T安置於頂壁208a與底壁208b之間。
如上文描述,閂本體230及外殼203之各者可界定至少一第一對互補停止表面,其等防止閂總成220相對於外殼203在向前方向上自第一位置移動。閂本體230可界定第一對停止表面之一第一停止表面261。第一停止表面261可在橫向方向T上自實質上齊平外表面231a延伸至凹入外表面231b。外殼203可界定第一對停止表面之一第二停止表面264。第二停止表面264可藉由至少部分界定窗234之外殼本體208之一最前表面界定。在操作期間,第一停止表面261及第二停止表面264可在閂總成220處於第一位置中時毗鄰,藉此防止至少一彈簧部件250在向前方向上進一步推動閂總成220。當然,應暸解,第一停止表面261及第二停止表面264可視需要藉由閂總成220及外殼203之任何合適各自表面界定。
進一步如上文描述,閂本體230及外殼203之各者可界定至少一第二對互補停止表面,其等防止閂總成220相對於外殼203在向後方向上自第二位置移動。閂本體230可界定第二對停止表面之一第三停止 表面266。第三停止表面266可在橫向方向T上延伸且可面向向後方向。外殼203可界定第二對停止表面之一第四停止表面268。第四停止表面268可在橫向方向T上延伸且可面向向前方向。至少一彈簧部件250可隨著其自外殼203延伸至閂本體230而延伸於第四停止表面上方。在操作期間,第三停止表面266及第四停止表面268可在閂總成220處於第二位置中時毗鄰,藉此防止一向後力自第二位置向後拉動閂本體203。當然,應暸解,第三停止表面266及第四停止表面268可視需要藉由閂總成220及外殼203之任何合適各自表面界定。
外殼203及閂本體230之一者可界定至少一軌道270,且外殼203及閂本體230之另一者可界定一互補至少一溝槽272,該互補至少一溝槽272經結構設計以接納該至少一軌道270,以便在閂本體230相對於外殼203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時引導閂本體230。第一對停止表面可毗鄰,以便防止閂本體230自第一位置移動至一向前位置。在此方面,第一對停止表面可防止該至少一軌道270脫離該互補至少一溝槽272。類似地,第二對停止表面可毗鄰,以便防止閂本體230自第二位置移動至一向後位置。在此方面,第一對停止表面可防止該至少一軌道270脫離該互補至少一溝槽272。在一實例中,外殼203分別界定在縱向方向L上呈長形之第一軌道及第二軌道270。舉例而言,第一軌道270可在朝向第二側壁208d之一方向上自第一側壁208c延伸,且軌道270可在朝向第一側壁208c之一方向上自第二側壁208d延伸。閂本體230可分別界定在縱向方向L上呈長形之第一溝槽及第二溝槽272。隨著閂本體230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平移,第一溝槽272可經定大小以接納第一軌道,且第二溝槽272可經定大小以接納軌道270。
前述描述出於說明之目的而提供且不應被解釋為限制本發明。雖然已參考較佳實施例或較佳方法描述各種實施例,但應理解,已在 本文中使用之字詞係描述及圖解之字詞而非限制之字詞。此外,儘管已在本文中參考特定結構、方法及實施例描述實施例,但本發明不旨在限於本文中揭示之細節。舉例而言,應暸解,結合一項實施例描述之結構及方法可同樣應用至本文中描述之所有其他實施例,除非另外指示。受益於本說明書之教示之熟習相關技術者可對如本文中描述之本發明做出數個修改,且可在不脫離(例如)如藉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所闡述之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之情況下做出改變。
108a‧‧‧頂壁
108b‧‧‧底壁
110‧‧‧外殼內部
122a‧‧‧第一閂部件
122b‧‧‧第二閂部件
124‧‧‧斜坡表面
126a‧‧‧第一孔隙
126b‧‧‧第二孔隙
128b‧‧‧第二壁
134‧‧‧第一臂/第一閂臂
136‧‧‧第二臂/第二閂臂
140‧‧‧拉片
150‧‧‧彈簧部件
154‧‧‧彈簧支撐塊
156‧‧‧外部毗鄰表面
160‧‧‧盤簧
162‧‧‧支撐柱

Claims (20)

  1. 一種電連接器模組,其包括:一導電外殼,其界定一第一端及在一向後方向上與該第一端間隔之一第二端;一內表面,其界定自該第一端延伸至該第二端之一外殼內部;及一外表面,其與該內表面相對,其中該外殼經結構設計以接近於該第一端支撐複數個電導體,使得安裝至該複數個電導體之一各自至少一者之至少一電纜延伸穿過該外殼內部且延伸出該第二端;及一閂總成,其包含1)至少一閂部件,其可自一第一位置移動至在該向後方向上相對於該第一位置移位之一第二位置,2)至少一彈簧部件,其具有可操作地耦合至該至少一閂部件之一第一端及與該外殼毗鄰之一第二端,該至少一彈簧部件提供在與該向後方向相反之一向前方向上偏置該至少一閂部件之一彈力,及3)一拉片,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至少一閂部件,其中該拉片在該向後方向上延伸出該第二端,其中在該向後方向上施加至該拉片之一力導致該至少一閂部件自該第一位置移動至抵抗該彈力之該第二位置,且該所施加力之移除允許該彈力導致該至少一閂部件在該向前方向上自該第二位置平移至該第一位置。
  2. 如請求項1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外殼界定自該外表面延伸至該內表面之一孔隙,且該至少一閂部件延伸至該孔隙中。
  3. 如請求項2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閂部件在該至少一閂部件處於該第二位置中時安置於該孔隙中。
  4. 如請求項3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閂部件界定一斜坡表面,該斜坡表面隨著其在該向後方向上延伸而沿著自該外表面朝向該 內表面之一方向延伸。
  5. 如請求項4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斜坡表面之至少一部分在該閂部件處於該第一位置中時在與該向後方向相反之一向前方向上自該孔隙偏移。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至少一閂部件包括一第一閂部件及一第二閂部件,且該閂總成進一步包括包含該第一閂部件及該第二閂部件之一閂本體。
  7. 如請求項6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外殼及該閂之一者界定至少一軌道,且該外殼及該閂總成之另一者界定一互補至少一溝槽,該互補至少一溝槽經結構設計以接納該至少一軌道,以便隨著該閂總成在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引導該閂總成。
  8. 如請求項7之電連接器模組,其進一步包括至少一對停止表面,該至少一對停止表面接合以便防止該閂總成移動至其中該軌道及該等溝槽彼此脫離之一位置。
  9. 如請求項6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第一閂部件及該第二閂部件沿著該外殼之一共同壁延伸。
  10. 如請求項6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閂本體包含一支撐壁及自該支撐壁之相對端延伸出之第一臂及第二臂,該第一閂部件自該第一臂突出,且該第二閂部件自該第二臂突出。
  11. 如請求項10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第一臂及該第二臂之各者隨著該閂部件在該第一位置與該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而沿著該外殼之該內表面穿越。
  12.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彈簧部件包括自該閂部件延伸出之一彈簧指狀物。
  13.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彈簧部 件包括沿著垂直於該向後方向之一側向方向彼此間隔之複數個彈簧指狀物。
  14.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彈簧部件包括沿著垂直於該向後方向及該側向方向之一橫向方向彼此間隔之複數個彈簧指狀物。
  15. 如請求項10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彈簧部件包含自該閂本體之該第一臂延伸之至少一彈簧部件及自該閂本體之該第二臂延伸之至少一彈簧部件。
  16. 如請求項15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至少一彈簧部件包括自該閂本體延伸至該外殼之一盤簧。
  17. 如請求項16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外殼進一步包括在與該向後方向相反之一向前方向上自該毗鄰表面延伸之一柱,且該盤簧在該第二端處接納該指狀物。
  18. 如請求項6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彈簧部件包括至少一彈簧指狀物,該至少一彈簧指狀物隨著其自該閂本體延伸而沿著該向後方向延伸且沿著一橫向方向彎曲,且該橫向方向垂直於該向後方向。
  19. 如請求項6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拉片在該閂本體之一實質上齊平外表面實質上與該外殼齊平之一位置處自該閂本體延伸。
  20. 如請求項19之電連接器模組,其中該閂本體界定在該向前方向上與該實質上齊平外表面間隔之一凹入外表面,且該凹入外表面在自該外表面朝向該內表面之一方向上相對於該實質上齊平外表面凹入。
TW104110559A 2014-03-31 2015-03-31 具有彈簧偏置閂之電連接器 TW2016105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73200P 2014-03-31 2014-03-31
US201462087555P 2014-12-04 2014-12-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0502A true TW201610502A (zh) 2016-03-16

Family

ID=52808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0559A TW201610502A (zh) 2014-03-31 2015-03-31 具有彈簧偏置閂之電連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882309B2 (zh)
CN (1) CN106461878A (zh)
TW (1) TW201610502A (zh)
WO (1) WO201515309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5057B (zh) * 2021-11-02 2023-03-01 佳必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線纜連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208826A1 (de) * 2018-06-05 2019-12-05 Inficon Gmbh Verbindungs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eines Gassensors
SE543336C2 (en) * 2019-04-11 2020-12-08 Eazy Coating Electric Ab A releasable fastening arrangement
US10873161B2 (en) * 2019-05-06 2020-12-22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Receptacle assembly having cabled receptacle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87091B1 (en) 2003-12-24 2005-05-03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dditional pull tab
US7473124B1 (en) * 2008-02-29 2009-01-06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plug assembly with bi-directional push-pull actuator
US7955003B2 (en) * 2008-06-05 2011-06-07 Finisar Corporation Bail release mechanism for communications module
WO2010132739A1 (en) * 2009-05-15 2010-11-18 Molex Incorporated High data-rate connector
DE102010055434B3 (de) * 2010-12-21 2012-04-19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DE102010055851A1 (de) * 2010-12-22 2012-06-28 Harting Electronics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für hohe Datenübertragungsraten
CN102610960B (zh) * 2011-01-20 2014-12-2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102610961B (zh) * 2011-01-21 2014-1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CN202076595U (zh) * 2011-02-25 2011-12-1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连接器
CN102651520B (zh) * 2011-02-25 2014-10-2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件
US9291782B2 (en) * 2011-07-01 2016-03-22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Multi-channel tranceiver module
CN103094780A (zh) * 2011-11-04 2013-05-0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插头连接器
US9257778B2 (en) 2012-04-13 2016-02-09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928934B (zh) * 2012-11-01 2014-05-14 南京普天天纪楼宇智能有限公司 用于lc型光纤连接器中的外壳拉拔装置
US20140357106A1 (en) * 2013-05-30 2014-12-04 Mellanox Technologies Ltd. Connector extraction tool
US9348101B2 (en) * 2014-03-17 2016-05-24 Finisar Corporation Latch mechanisms for module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95057B (zh) * 2021-11-02 2023-03-01 佳必琪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線纜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53090A1 (en) 2015-10-08
US20170025791A1 (en) 2017-01-26
US9882309B2 (en) 2018-01-30
CN106461878A (zh) 2017-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47930B2 (en) Asymmetric latches for pluggable transceivers
US971190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including polarization member
US9160088B2 (en) Backplan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ck assembly of the same
US9603277B2 (en) Field-reconfigurable backplane system
US8979562B2 (en) Bus bar lockingly attached to a housing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its end inserted between rows of power contacts of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US20120058684A1 (en) Low-cross-talk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68099B (zh) 可插拔模組之插座組件
US20110117781A1 (en) Attachment system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30008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CN105794052B (zh) 包括引导构件的电连接器
US20160322770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TW201610502A (zh) 具有彈簧偏置閂之電連接器
JP2005196213A (ja) トランシーバモジュール組立体
CN105048164B (zh) 具有多个壳体外壳的可插拔连接器
CN103688423A (zh) 用于电插头式连接器的锁定设备
US844933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and receptacle assemblies having retention inserts
US10270209B2 (en) Cable connector
MX2014012628A (es) Ensamble de conector de cables y charolas de cables que tiene un conector de cables flotante.
CN111326918A (zh) 竖直通信系统
US20140011396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a floatable module assembly with a coupling member
TWI593181B (zh) 插座裝置之壓鑄籠具
JP5955935B2 (ja) 電気的センタアッセンブリによって作動されるレバー
TWI574469B (zh) 電連接器模組、系統及總成及提供應變釋放至藉由導電套筒包圍之電纜束之方法
US20160087367A1 (en) Protective cover configured to cover a mating interface of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771306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