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8107A - 用於蜂巢簾總成的巢內巢結構 - Google Patents

用於蜂巢簾總成的巢內巢結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8107A
TW201608107A TW104115087A TW104115087A TW201608107A TW 201608107 A TW201608107 A TW 201608107A TW 104115087 A TW104115087 A TW 104115087A TW 104115087 A TW104115087 A TW 104115087A TW 201608107 A TW201608107 A TW 20160810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est
nests
connecting line
honeycomb
honeycomb curt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5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約翰D 魯佩爾
Original Assignee
亨特道格拉斯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亨特道格拉斯公司 filed Critical 亨特道格拉斯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8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810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62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flexibly-interconnected horizontal or vertical strips; Concertina blinds, i.e. upwardly folding flexible scree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62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flexibly-interconnected horizontal or vertical strips; Concertina blinds, i.e. upwardly folding flexible screens
    • E06B2009/2627Cellular screens, e.g. box or honeycomb-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linds (AREA)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Abstract

在一項態樣中,一種用於一架構開口之蜂巢簾可大體包含複數個外巢,其中各外巢包含在一第一連接線與一第二連接線之間延伸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此外,該蜂巢簾可包含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界定於各外巢內之一第一內巢及一第二內巢。該第一內巢可由形成界定一第一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一第一內網形成。該第二內巢可由形成界定一第二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一第二內網形成。

Description

用於蜂巢簾總成的巢內巢結構
本發明標的係大體關於蜂巢簾且更特定言之係關於用於一蜂巢簾總成的各種巢內巢結構。
蜂巢簾已成為住宅及商業應用中的一種流行類型的窗覆蓋物。該等簾非常美觀且亦歸因於其等蜂巢構造而提供跨一窗或其他類型的開口之改良絕熱。蜂巢簾已呈現各種形式,包含由一可撓性或半剛性材料製成之複數個縱向延伸之管或巢。例如,蜂巢簾可安裝於一門或窗之頂部處以跨一架構開口延伸。當該簾處於一展開狀態時,該等巢覆蓋該開口。該簾可縮回或捲入至一收縮狀態中,其中該等巢收攏成一堆疊。
家用及建築結構中之設計重點促使業界繼續創造用於架構開口之獨特、美觀的覆蓋物。儘管蜂巢簾之引入已在此方面使業界極大受益,然仍需要創造具有一獨特外觀以用於向消費者提供進一步設計選項同時仍提供此等消費者對蜂巢形狀所期待之各種功能特性(例如,擋光/濾光特性及/或絕熱特性)之蜂巢簾。
本發明之態樣及優點將在以下描述中部分闡述或可從該描述顯而易見或可透過本發明之實踐來習得。
在一項態樣中,本發明標的係關於一種用於一架構開口之可在一伸展位置與一縮回位置之間移動之蜂巢簾。該蜂巢簾可大體包含相對於彼此垂直配置之複數個外巢。各外巢可包含在一第一連接線與一第二連接線之間延伸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此外,該蜂巢簾可包含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界定於各外巢內之一第一內巢及一第二內巢。該第一內巢可包含由一第一內網形成之第一複數個壁段,其中此等壁段形成界定一第一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該第二內巢可包含由一第二內網形成之第二複數個壁段,其中此等壁段形成界定一第二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此外,該第一內巢區域及該第二內巢區域可不包括彼此。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標的係關於一種用於一架構開口之可在一伸展位置與一縮回位置之間移動的蜂巢簾。該蜂巢簾可大體包含相對於彼此垂直配置之複數個外巢,其中各外巢包含在一第一連接線與一第二連接線之間沿著該蜂巢簾之一縱向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此外,該蜂巢簾可包含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界定於各外巢內之一第一內巢及一第二內巢。該第一內巢可包含形成界定一第一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第一複數個壁段且該第二內巢可包含形成界定一第二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第二複數個壁段,其中該第一內巢區域及該第二內巢區域不包括彼此。此外,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可在該蜂巢簾之縱向方向上相對於彼此垂直配置。
在一進一步態樣中,本發明標的係關於一種用於一架構開口之可在一伸展位置與一縮回位置之間移動的蜂巢簾。該蜂巢簾可大體包含相對於彼此垂直配置之複數個外巢,其中各外巢包含在一第一連接線與一第二連接線之間沿著該蜂巢簾之一縱向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此外,該蜂巢簾可包含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 間界定於各外巢內之一第一內巢及一第二內巢。該第一內巢可包含形成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第一複數個壁段且該第二內巢可包含形成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第二複數個壁段。此外,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可相對於彼此定向於各外巢內,使得在光穿過該蜂巢簾時沿著該蜂巢簾之該縱向方向形成不同光透射帶。
將參考以下描述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較佳理解本發明之此等及其他特徵、態樣及優點。併入且構成本說明書之一部分之附圖繪示本發明之實施例且連同描述一起用以闡釋本發明之原理。
100‧‧‧可伸展及可縮回蜂巢簾/蜂巢簾/簾
102‧‧‧正面
104‧‧‧背面
106‧‧‧箭頭
108‧‧‧箭頭
110‧‧‧恆定高度/高度
112‧‧‧橫向尺寸
116‧‧‧外巢/上部巢/下部巢
118‧‧‧第一連接線
120‧‧‧第二連接線
122‧‧‧前側
124‧‧‧後側
126‧‧‧第一巢網/巢網
127‧‧‧單一網/成圈網/網/巢網
128‧‧‧第二巢網/巢網
129‧‧‧第一網端/端
130‧‧‧頂部接合部分
131‧‧‧第二網端/端
132‧‧‧底部接合部分
134‧‧‧第一上部壁段
136‧‧‧第一外折痕線
138‧‧‧第一下部壁段
140‧‧‧第二上部壁段
142‧‧‧第二外折痕線
144‧‧‧第二下部壁段
146‧‧‧內巢/頂部內巢
148‧‧‧內巢/底部內巢
150‧‧‧內巢/第一側巢/側巢
152‧‧‧內巢/第二側巢/側巢
154‧‧‧第一內網/網/內網
156‧‧‧第二內網/網/內網
158‧‧‧中間連接線
160‧‧‧第一附接位置/附接位置
162‧‧‧第二附接位置/附接位置
164‧‧‧第一上部壁段/壁段
165‧‧‧第一接合位置
166‧‧‧第一下部壁段/壁段
167‧‧‧第二上部壁段/壁段
168‧‧‧第二接合位置
169‧‧‧第二下部壁段/壁段
170‧‧‧第一上部壁段/壁段
171‧‧‧第一接合位置
172‧‧‧第一下部壁段/壁段
173‧‧‧第二上部壁段/壁段
174‧‧‧第二接合位置
175‧‧‧第二下部壁段/壁段
176‧‧‧重疊側部分/第一重疊側部分/側部分/第一重疊部分/壁段
177‧‧‧重疊側部分/第一重疊側部分/側部分/壁段
178‧‧‧重疊側部分/第二重疊側部分/側部分/壁段
179‧‧‧重疊側部分/第二重疊側部分/側部分/壁段
180‧‧‧上部重疊壁段
182‧‧‧下部重疊壁段
185‧‧‧括弧/中間區段/垂直區段
186‧‧‧括弧/上部垂直區段/垂直區段
187‧‧‧括弧/下部垂直區段/垂直區段
192‧‧‧第一側間隙
193‧‧‧第二側間隙
200‧‧‧蜂巢簾/簾
202‧‧‧正面
204‧‧‧背面
216‧‧‧外巢/巢
218‧‧‧第一連接線
220‧‧‧第二連接線
222‧‧‧前側/側
224‧‧‧後側/側
234‧‧‧第一上部壁段
236‧‧‧第一外折痕線/外折痕線
238‧‧‧第一下部壁段
240‧‧‧第二上部壁段
242‧‧‧第二外折痕線/外折痕線
244‧‧‧第二下部壁段
250‧‧‧第一內巢/內巢/第一側巢
252‧‧‧第二內巢/內巢/第二側巢
254‧‧‧第一內網/內網
256‧‧‧第二內網/內網
260‧‧‧第一附接位置/附接位置
261‧‧‧第二附接位置/附接位置
262‧‧‧第一附接位置/附接位置
263‧‧‧第二附接位置/附接位置
264‧‧‧第一成角度壁段/壁段
265‧‧‧第二成角度壁段/壁段
266‧‧‧第一內折痕線
267‧‧‧第一內壁段/壁段
268‧‧‧第二內壁段/壁段
269‧‧‧第二內折痕線
282‧‧‧第一側間隙
283‧‧‧第二側間隙
284‧‧‧中心間隙
285‧‧‧括弧/垂直區段/中間區段
286‧‧‧括弧/垂直區段/上部垂直區段
287‧‧‧括弧/垂直區段/下部垂直區段
290‧‧‧第一端
291‧‧‧第二端
292‧‧‧第一端
293‧‧‧第二端
300‧‧‧蜂巢簾/簾
316‧‧‧外巢
318‧‧‧第一連接線
320‧‧‧第二連接線
322‧‧‧前側/側
324‧‧‧後側/側
326‧‧‧第一巢網
328‧‧‧第二巢網
334‧‧‧第一上部壁段
336‧‧‧第一外折痕線
338‧‧‧第一下部壁段
340‧‧‧第二上部壁段
342‧‧‧第二外折痕線
344‧‧‧第二下部壁段
346‧‧‧第一內巢/內巢
348‧‧‧第二內巢/內巢
354‧‧‧第一內網/內網
356‧‧‧第二內網/內網
358‧‧‧中間連接線
364‧‧‧第一上部壁段/壁段
365‧‧‧第一折痕線
366‧‧‧第一下部壁段/壁段
367‧‧‧第二上部壁段/壁段
368‧‧‧第二折痕線
369‧‧‧第二下部壁段/壁段
370‧‧‧第一上部壁段/壁段
371‧‧‧第一折痕線
372‧‧‧第一下部壁段/壁段
373‧‧‧第二上部壁段/壁段
374‧‧‧第二折痕線
375‧‧‧第二下部壁段/壁段
386‧‧‧括弧/垂直區段/上部垂直區段
387‧‧‧括弧/垂直區段/下部垂直區段
392‧‧‧第一側間隙
393‧‧‧第二側間隙
394‧‧‧第一端/端
395‧‧‧第二端/端
396‧‧‧第一端/端
397‧‧‧第二端/端
在本說明書中闡述向一般技術者引導之本發明之一完整及授權揭示內容(包含其最佳模式),本說明書參考附圖,其中:圖1繪示具有複數個垂直配置之外巢及形成於各外巢內之複數個內巢之一蜂巢簾之一實施例的一部分、前透視圖,特定言之繪示處於一展開或伸展位置中之蜂巢簾;圖2繪示圖1中所展示之蜂巢簾之一部分側視圖;圖3繪示圖2中所展示之蜂巢簾之一部分的一放大側視圖,特定言之繪示蜂巢簾之在第一連接線及第二連接線處耦合至鄰近外巢之由兩個分離巢網形成之一外巢;圖4繪示圖1中所展示之蜂巢簾之部分的另一部分、前透視圖,特定言之繪示處於一縮回位置中的蜂巢簾;圖5繪示圖2中所展示之蜂巢簾之一部分的另一放大側視圖,特定言之繪示蜂巢簾之在第一連接線及第二連接線處耦合至鄰近外巢之由一單一巢網形成之一外巢;圖6繪示具有複數個垂直配置之外巢及形成於各外巢內之複數個內巢之一蜂巢簾之另一實施例的一部分、前透視圖,特定言之繪示處於一展開或伸展位置中之蜂巢簾; 圖7繪示圖6中所展示之蜂巢簾的一部分側視圖;圖8繪示圖7中所展示之蜂巢簾之一部分的一放大側視圖;及圖9繪示具有複數個垂直配置之外巢及形成於各外巢內之複數個內巢之一蜂巢簾之另一實施例的一部分側視圖。
現將詳細參考本發明之實施例,本發明之一或多個實例係繪示於圖式中。藉由闡釋本發明(並非限制本發明)來提供各實例。實際上,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白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疇或精神的情況下在本發明中進行各種修改及變動。例如,經繪示或描述為一實施例之部分之特徵可與另一實施例一起使用以產生一又進一步實施例。因此,希望本發明涵蓋如落入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等效物之範疇內之此等修改及變動。
一般而言,本發明標的係關於可安裝於諸如一窗或門之一架構開口中以用於擋光、提供私密性、增加一房間的美感及/或容許一所要光量進入一房間中的一可伸展及可縮回之蜂巢簾。明確言之,在若干實施例中,該蜂巢簾可包含互相垂直堆疊之複數個外巢,其中各外巢在第一連接線及第二連接線處接合或耦合至鄰近外巢。各外巢可大體藉由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延伸以便界定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一或多個巢網形成。例如,在一項實施例中,一第一巢網可經結構設計以沿著各外巢之一後側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延伸以便界定蜂巢簾之一背面之一部分且一第二巢網可經結構設計以沿著各外巢之一前側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延伸以便界定蜂巢簾之一正面之一部分。
此外,一或多個內巢可藉由使一或多個內網耦合至形成各外巢之(若干)巢網之部分及/或耦合至(若干)其他內網而形成於各外巢內。例如,在若干實施例中,至少兩個內巢(諸如一第一內巢及一第二內 巢)可形成於各外巢內。在此等實施例中,該等內巢可以任何合適方式相對於其形成於其中之外巢配置及/或相對於彼此配置。例如,含在各外巢內之該等內巢可經結構設計以相對於彼此垂直及/或水平配置。類似地,諸如藉由使各外巢之分離壁彼此耦合或藉由對該等內巢進行結構設計以共用一共同壁,該等內巢可在各外巢內彼此隔開及/或定位成彼此直接鄰近。
此外,在若干實施例中,各內巢可包含形成界定該內巢之一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複數個壁段(例如,由藉由該等壁段形成之該實質上封閉形狀界定之橫截面區域)。如下文將描述,在本發明標的之特定實施例中,藉由各內巢界定之內巢區域可與藉由含在同一外巢內之其他內巢界定之內巢區域分離或不包括藉由該等其他內巢界定之內巢區域。
此外,在若干實施例中,界定於各外巢內之內巢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可由分離內網形成。例如,在一項實施例中,第一內巢及第二內巢可形成於各外巢內,其中該第一內巢完全或大體上完全由一第一內網形成且該第二內巢完全或大體上完全由一第二內網形成。使用此等分離內網可(例如)容許對所揭示之蜂巢簾提供各種不同內巢結構及/或配置。此外,該等分離內網可容許對蜂巢簾提供一獨特照明效果。例如,藉由利用具有不同光透射性質之內網,含在各外巢內之內巢可相對於彼此定向及/或配置以便沿著蜂巢簾之垂直或縱向方向提供一光條帶效應。明確言之,如下文將描述,內網之該等不同光透射性質可容許沿著蜂巢簾之縱向方向形成複數個光透射帶,其中各光透射帶對應於該簾之經結構設計以容許一不同光量穿過其之一垂直區段,如與該簾之直接定位於此垂直區段上方及/或下面之垂直區段比較。因此,給定外巢之垂直堆疊配置,可沿著蜂巢簾之高度提供光透射帶之一交替或重複圖案。
應理解,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網」大體係指適於用在一蜂巢簾內之任何材料,包含(但不限於):織造織物、非織造織物、編織織物、膜及/或任何此(等)材料之積層。此外,該等網可為可撓性或半剛性的。一可撓性網係由能夠摺疊或撓曲之一材料形成,諸如織造織物、編織織物或非織造織物;乙烯基或模薄片;天然或合成纖維簾線;單絲及類似者。另一方面,一半剛性網係由略微有點硬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撓曲或摺疊之一材料形成。
亦應理解,所揭示之蜂巢簾將大體在本文中描述為具有一水平簾結構使得外巢在水平方向上縱向延伸且該簾經結構設計以在垂直方向上伸展及縮回(例如,使用一升降繩或其他合適裝置)。然而,一般技術者將易於理解,所揭示之蜂巢簾亦可用於一垂直簾結構中使得外巢在垂直方向上縱向延伸且該簾經結構設計以在水平方向上伸展及縮回(例如,使用一垂直百葉窗導管或其他合適裝置)。因此,當所揭示之蜂巢簾用作一垂直簾時,應理解,本文中所使用之方向參考可係指旋轉90度之該(等)簾。
現參考圖式,圖1至圖4繪示根據本發明標的之態樣之一可伸展且可縮回蜂巢簾100之一部分之一實施例的若干視圖。明確言之,圖1繪示處於一展開或伸展位置中之該蜂巢簾100之一部分的一透視圖。 圖2繪示圖1中所展示之該蜂巢簾100的一部分側視圖。圖3繪示圖2中所展示之該蜂巢簾100之一部分的一放大視圖。此外,圖4繪示圖1中所展示之該蜂巢簾100之在將該簾自伸展位置移動至一縮回位置之後的一透視圖。
應理解,一般而言,該蜂巢簾100可經結構設計以如可視需要安裝於一窗或其他架構開口內。例如,在一項實施例中,該蜂巢簾100可經放置成一頂部導軌總成、百葉窗導管總成或經結構設計以安裝於一架構開口內之任何其他合適裝置操作相關。然而,亦應理解,該蜂 巢簾100並不限於其作為一窗或門簾之特定用途且可在任何應用中用作一建築或結構中之任何類型的架構開口中之一覆蓋物、隔離物、簾或類似者。
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蜂巢簾100可在一伸展位置(圖1至圖3)與一縮回位置(圖4)之間移動。當伸展時,蜂巢簾100可大體界定經結構設計以在一縱向方向(藉由圖1中之箭頭106指示)延伸一給定距離(例如,沿著其內安裝該蜂巢簾100之架構開口之高度之任何距離)及在一橫向方向上(藉由圖1中之箭頭108指示)延伸一給定距離(例如,對應於其內安裝該蜂巢簾100之架構開口之寬度的一距離)兩者之一正面102及一背面104。應理解,術語「前/正)」及「後/背」通常在本文中僅用於區分蜂巢簾100自身之相對側或面及/或區分蜂巢簾100之組件或特徵之相對側或面。因此,一般技術者應易於理解,蜂巢簾100之正面102可對應於蜂巢簾100之經設計以面朝其內安裝該簾之房間之內部之側或蜂巢簾100之經設計以背對此房間之內部之側。然而,出於描述目的,該正面102將在本文中描述為蜂巢簾100之經設計以面朝其內安裝該簾之房間之內部之側。
此外,當縮回時,蜂巢簾100可大體經結構設計以收攏成界定一實質上平坦輪廓之一堆疊。例如,如圖4中特定展示,藉由收攏或縮回之蜂巢簾100形成之該堆疊可大體界定跨該經堆疊之蜂巢簾100之一橫向尺寸112延伸之一實質上恆定高度110。在此一實施例中,若在沿著該橫向尺寸112之各位置處之高度變化小於約10%(諸如小於約5%或小於約2.5%或小於約1%),則該堆疊之該高度110可「實質上恆定」。
應理解,蜂巢簾100可包含經結構設計以有助於使該簾100在伸展位置與縮回位置之間移動的(若干)任何合適裝置及/或可與該(等)任何合適裝置相關聯。例如,當經結構設計為一水平簾時,該蜂巢簾 100可在一實施例中包含用於使該簾100在伸展位置與縮回位置之間垂直移動之與一導軌總成(未展示)相關聯的升降繩(未展示)。在此一實施例中,該等升降繩可經結構設計以延伸穿過蜂巢簾100之內部。以此方式,該等升降繩可整合至產品中且並不使其暴露於該產品之一表面上,藉此對蜂巢簾100提供一更美觀的外觀。此外,此等經隱藏或整合之升降繩亦可顯著降低及/或消除通常與升降繩相關聯的兒童安全風險。類似地,當經結構設計為一垂直簾時,蜂巢簾可經結構設計以與用於使該簾100在伸展位置與縮回位置之間水平移動之一垂直百葉窗導管或任何其他合適裝置操作相關。
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蜂巢簾100可大體包含互相堆疊之複數個垂直配置之外巢116。一般而言,該等外巢116可經結構設計以在蜂巢簾100移動至伸展位置時具有一伸展或打開之橫截面結構(例如,如圖1至圖3中所展示)及在該蜂巢簾100移動至縮回位置時具有一縮回或平坦橫截面結構(例如,如圖4中所展示)。
如圖2及圖3中所展示,當蜂巢簾100伸展時,各外巢116可大體經結構設計以界定在一第一連接線118與一第二連接線120之間縱向延伸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或周邊,其中該第一連接線118及該第二連接線120大體界定各外巢116與其鄰近外巢116之間的邊界線。例如,如圖3中特定展示,該第一連接線118可界定一特定外巢116與直接定位於此外巢116上方之外巢116之間的一邊界線而該第二連接線120可界定該特定外巢116與直接定位於此外巢116下面之外巢116之間的一邊界線。此外,各外巢116可界定在該第一連接線118與該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延伸的一前側122及一後側124。如圖1及圖2中特定展示,各外巢116之該前側122可大體經結構設計以界定蜂巢簾100之正面102之一部分而各外巢116之該後側124可大體經結構設計以界定該蜂巢簾100之背面104之一部分。
應理解,在若干實施例中,各外巢116可藉由在第一連接線118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延伸以便界定該巢116之實質上封閉形狀或周邊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巢網形成。例如,如圖3中特定展示,各外巢116可藉由經結構設計以在第一連接線118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延伸以便界定該外巢116之後側124之一第一巢網126及經結構設計以在第一連接線118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延伸以便界定該外巢116之前側122之一第二巢網128形成。在此一實施例中,各外巢116之該第一巢網126及該第二巢網128可經結構設計以使用一偏移附接結構耦合至鄰近外巢116之第一巢網126及第二巢網128。例如,第一巢網126及第二巢網128兩者皆可包含在第一連接線118處界定之一頂部接合部分130及在第二連接線120處界定之一底部接合部分132。如圖3中特定展示,第一巢網126之該頂部接合部分130可經結構設計以跨鄰近第一巢網126之底部接合部分132及鄰近第二巢網128之底部接合部分132兩者延伸及/或與該兩者重疊,藉此容許該第一巢網126在第一連接線118處(例如,經由一合適黏著劑)耦合至形成鄰近上部巢116之巢網之兩者。如此,第二巢網128之頂部接合部分130可僅經結構設計以在第一連接線118處耦合至鄰近第二巢網128之底部接合部分132。然而,如圖3中所展示,在外巢116之相對端處,第二巢網128之底部接合部分132可經結構設計以跨鄰近第二巢網128之頂部接合部分130及鄰近第一巢網126之頂部接合部分130兩者延伸及/或與該兩者重疊,藉此容許該第二巢網128在第二連接線120處(例如,經由一合適黏著劑)耦合至形成鄰近下部巢116之巢網之兩者。如此,第一巢網126之底部接合部分132可僅經結構設計以在第二連接線120處耦合至鄰近第一巢網126之頂部接合部分130。
應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各外巢116之第一巢網126及第二巢網128可經結構設計以使用任何其他合適附接結構彼此耦合及/或耦合至 鄰近外巢116之巢網126、128。
亦應理解,藉由自兩個分離巢網形成各外巢116,蜂巢簾100之正面102可由不同於用於形成該蜂巢簾100之背面104之材料之一材料形成。例如,形成正面102之巢網(例如,圖3之第二巢網128)可由並不允許大量光穿過之一材料製成,而形成背面104之巢網(例如,圖3之第一巢網126)可由容許更大量之光穿過之一材料製成。以此方式,蜂巢簾100之正面102可在該簾100處於伸展位置中且光自背側照射該簾100時看似照明。類似地,當正面102對應於蜂巢簾100之面對其內安裝該簾100之房間之內部之側時,形成該正面102之巢網可(例如)由具有一美觀設計或紋理之一材料形成。在此一實施例中,因為蜂巢簾100之背面104可能通常不可觀看,所以形成該背面104之巢網可由較不華麗且因此較便宜之一材料形成,藉此降低製造蜂巢簾100之總成本。
此外,應理解,在替代實施例中,各外巢116可藉由在第一連接線118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延伸之一單一網形成。圖5中提供此一結構之一實例。如所展示,各外巢116包含在第一連接線118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成圈以便界定該外巢116之前側122及後側124兩者之一單一網127。明確言之,該成圈網127可經結構設計以在一第一網端129與一第二網端131之間延伸,其中該成圈網127之該等端129、131在連接線之一者(例如,第一連接線118)處耦合至一鄰近外巢116之網127。在此一實施例中,該成圈網127可在其第一網端129與第二網端131之間的一給定位置處耦合至另一鄰近外巢116之網127以便界定另一連接線(例如,第二連接線120)。
亦應理解,各外巢116之前側122及後側124可各由形成(若干)對應巢網之全部或部分之一或多個壁段形成。如本文中所使用,術語「壁段」大體係指一網之形成藉由一巢界定之沿著藉由用於該網之一 摺疊線或折痕線及/或一連接線、接合位置及/或任何其他附接線/點/位置形成之在端部之間的該巢之外周邊延伸的實質上封閉形狀之一壁或區段的部分。例如,如圖3中所展示,各外巢116之後側124可由在第一連接線118與一第一外折痕線136之間延伸的第一巢網126(或巢網127)之一第一上部壁段134及在該第一外折痕線136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延伸的第一巢網126(或巢網127)之一第一下部壁段138形成。類似地,各外巢116之前側122可由在第一連接線118與一第二外折痕線142之間延伸的第二巢網128(或巢網127)之一第二上部壁段140及在該第二外折痕線142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延伸的第二巢網128(或巢網127)之一第二下部壁段144形成。
仍參考圖1至圖4,在若干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內巢可形成於各外巢116內,其中各內巢界定其對應外巢116之周邊內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各外巢116包含四個分離內巢146、148、150、152,諸如一頂部內巢146、一底部內巢148及第一側巢150及第二側巢152。然而,在替代實施例中,任何其他合適數目個內巢可形成於各外巢116內,諸如三個或三個以下內巢或五個或五個以上內巢。例如,如下文將參考圖6至圖9描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揭示之蜂巢簾可僅包含兩個內巢。
一般而言,各內巢146、148、150、152可藉由延伸於各對應外巢116內之一或多個內巢網形成。例如,如圖2及圖3中所展示,使用在各外巢116之內部中之各種位置處彼此耦合之第一內網154及第二內網156在該外巢116內形成各種內巢146、148、150、152。明確言之,在若干實施例中,該第一內網154及該第二內網156可在定位於第一連接線118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的一中間連接線158處以及在沿著該中間連接線158之相對側定位之第一附接位置160及第二附接位置162處彼此耦合。例如,如圖3中所展示,第一內網154可經結構設計以在鄰 近於第一連接線118之一位置處耦合至外巢116之(若干)巢網且可向下延伸至中間連接線158以便形成頂部內巢146。此外,第二內網156可經結構設計以在鄰近於第二連接線120之一位置處耦合至外巢116之(若干)巢網且可向上延伸至中間連接線158以便形成底部內巢148。而且,第一內網154及第二內網156亦可經結構設計以自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向外延伸以便容許此等網154、156在第一附接位置160及第二附接位置162處彼此耦合,以沿著該等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之各側形成第一側巢150及第二側巢152。
如圖2及圖3中所展示,歸因於內網154、156之配置,頂部內巢146可完全及/或實質上藉由第一內網154形成且底部內巢148可完全及/或實質上藉由第二內網156形成。明確言之,在若干實施例中,頂部內巢146可大體界定具有藉由第一內網154之在第一連接線118與中間連接線158之間縱向延伸之部分形成的第一側及第二側的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如圖3中特定展示,頂部內巢146之該第一側可大體藉由第一內網154之在第一連接線118與界定於該第一連接線118與中間連接線158之間的一第一接合位置165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上部壁段164及第一內網154之在該第一接合位置165與中間連接線158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下部壁段166形成。此外,頂部內巢146之該第二側可大體藉由第一內網154之在第一連接線118與界定於該第一連接線118與中間連接線158之間的一第二接合位置168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上部壁段167及第一內網154之在該第二接合位置168與中間連接線158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下部壁段169形成。
類似地,在若干實施例中,底部內巢148可大體界定具有藉由第二內網156之在第二連接線120與中間連接線158之間縱向延伸之部分形成的第一側及第二側的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如圖3中所展示,底部內巢148之該第一側可大體藉由第二內網156之在中間連接線 158與界定於該中間連接線158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的一第一接合位置171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上部壁段170及第二內網156之在該第一接合位置171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下部壁段172形成。此外,底部內巢148之該第二側可大體藉由第二內網156之在中間連接線158與界定於該中間連接線158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的一第二接合位置174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上部壁段173及第二內網156之在該第二接合位置174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下部壁段175形成。
應理解,形成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之各者之壁段可共同界定其等對應內巢146、148之一內巢區域。明確言之,頂部內巢146之各種壁段164、166、167、169可大體形成界定一第一內巢區域(例如,界定於頂部內巢146內之在第一連接線118與中間連接線158之間垂直延伸及在該頂部內巢146之第一側與第二側之間水平延伸的開放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類似地,底部內巢148之各種壁段170、172、173、175可大體形成界定一第二內巢區域(例如,界定於底部內巢148內之在中間連接線158與第二連接線120之間垂直延伸及在該底部內巢148之第一側與第二側之間水平延伸的開放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如圖3中特定展示,在若干實施例中,藉由頂部內巢146之壁段164、166、167、169界定之該第一內巢區域可不包括藉由底部內巢148之壁段170、172、173、175界定之該第二內巢區域且反之亦然。因而,兩個內巢皆不併入或包含另一內巢之內巢區域之任何部分。
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當蜂巢簾100處於伸展位置中時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大體界定實質上矩形形狀。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調整內網154、156之配置使得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界定任何其他合適形狀,諸如一六邊形形狀。
此外,在若干實施例中,第一側巢150及第二側巢152可各沿著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之各側直接形成於第一內網154與第二內 網156之間。明確言之,第一側巢150可大體界定具有與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之部分共用之一內側及自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向外延伸朝向各外巢116之後側124之一外側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如圖3中所展示,第一側巢150之該內側可大體藉由第一內網154之第一下部壁段166及第二內網156之第一上部壁段170形成。因而,第一內網154之第一下部壁段166可形成第一側巢150與頂部內巢146之間的一共同壁段且第二內網156之第一上部壁段170可形成第一側巢150與底部內巢148之間的一共同壁段。此外,第一側巢150之該外側可大體藉由第一內網154及第二內網156之重疊側部分176、177形成。 明確言之,第一內網154之一第一重疊側部分176可經結構設計以在用於頂部內巢146之第一接合位置165與第一附接位置160之間延伸且第二內網156之一第一重疊側部分177可經結構設計以在第一附接位置160與用於底部內巢148之第一接合位置171之間延伸,其中此等重疊側部分176、177在第一附接位置160處彼此耦合。
類似地,第二側巢152可大體界定具有與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之部分共用之一內側及自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向外延伸朝向各外巢116之前側122之一外側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如圖3中所展示,第二側巢152之該內側可大體藉由第一內網154之第二下部壁段169及第二內網156之第二上部壁段173形成。因而,第一內網154之第二下部壁段169可形成第二側巢152與頂部內巢146之間的一共同壁段且第二內網156之第二上部壁段173可形成第二側巢152與底部內巢148之間的一共同壁段。此外,第二側巢152之該外側可大體藉由第一內網154及第二內網156之重疊側部分178、179形成。明確言之,第一內網154之一第二重疊側部分178可經結構設計以在用於頂部內巢146之第二接合位置168與第二附接位置162之間延伸且第二內網156之一第二重疊側部分179可經結構設計以在第二附接位置162與用於底部 內巢148之第二接合位置174之間延伸,其中此等重疊側部分178、179在第二附接位置162處彼此耦合。
應理解,內網154、156之側部分176、177、178、179可大體藉由使此等網154、156之沿著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之各側在鄰近上部壁段與下部壁段之間延伸的部分重疊來形成。例如,如圖3中所展示,沿著頂部內巢146之第一側,第一內網154之第一重疊部分176可藉由使內網154之在第一上部壁段164與第一下部壁段166之間延伸的區段重疊來形成,使得該第一重疊部分176包含自第一上部壁段164(例如,在第一接合位置165處)延伸至第一附接位置160之一上部重疊壁段180及自第一附接位置160延伸至第一下部壁段166(例如,在第一接合位置165處)之一下部重疊壁段182兩者。在此一實施例中,該上部重疊壁段180及該下部重疊壁段182可(例如,使用一合適黏著劑)在第一接合位置165處彼此耦合以維持頂部內巢146之所要形狀。此外,儘管未展示,然該上部重疊壁段180及該下部重疊壁段182亦可(例如,使用一合適黏著劑)在第一附接位置160處彼此耦合。當然,各種其他重疊側部分177、178、179可類似於上文所描述之重疊側部分176進行結構設計,其中各重疊側部分包含上部重疊壁段及下部重疊壁段。
亦應理解,類似於上文所描述之頂部內巢146及底部內巢148,形成第一側巢150及第二側巢152之各者之壁段可共同界定各側巢之一內巢區域。明確言之,第一側巢150之各種壁段166、170、176、177可大體形成界定一第三內巢區域(例如,界定於第一側巢150內之在該第一側巢150之內側與外側之間延伸的開放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類似地,第二側巢152之各種壁段169、173、178、179可大體形成界定一第四內巢區域(例如,界定於第二側巢152內之在該第二側巢152之內側與外側之間延伸的開放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如圖3 中特定展示,在若干實施例中,藉由第一側巢150之壁段166、170、176、177界定之該第三內巢區域可不包括藉由第二側巢152之壁段169、173、178、179界定之該第四內巢區域且反之亦然。因而,兩個側巢皆不併入或包含另一側巢之內巢區域之任何部分。此外,如圖3中所展示,藉由各側巢150、152界定之內巢區域亦可不包括藉由各內巢146、148界定之內巢區域。
此外,應理解,當蜂巢簾100處於伸展位置中時第一側巢150及第二側巢152可大體經結構設計以界定任何合適形狀。例如,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第一側巢150及第二側巢152大體界定實質上三角形或錐體形狀。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調整內網154、156之配置使得第一側巢150及第二側巢152界定任何其他合適形狀,諸如一菱形形狀。
如圖2及圖3中所展示,歸因於所揭示之蜂巢簾100之結構,第一側巢150及第二側巢152係分別與各外巢116之後側124及前側122隔開。明確言之,可在各外巢116之後側124與各第一側巢150之間界定一第一側間隙192且可在各外巢116之前側122與各第二側巢152之間界定一第二側間隙193。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該第一側間隙192及該第二側間隙193係實質上人字形。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一側間隙192及該第二側間隙193可取決於各外巢116之整體形狀及/或各種內巢146、148、150、152之(若干)形狀來界定任何其他合適形狀。
此外,在若干實施例中,第一附接位置160及第二附接位置162可經結構設計以與各對應外巢116之第一外折痕線136及第二外折痕線142及/或與界定於各外巢116內之中間連接線158垂直對準。例如,如圖3中所展示,第一附接位置160及第二附接位置162係與外折痕線136、142及中間連接線158兩者垂直對準。附接位置160、162與外折痕線136、142及/或中間連接線158之此對準可促進將蜂巢簾100自其 伸展位置調整至其縮回位置。例如,此垂直對準可促進以圖4中所展示之方式堆疊蜂巢簾100。
應理解,透射穿過所揭示之蜂巢簾100之光量可大體取決於用於形成各外巢116之(若干)材料(例如,用於形成(若干)巢網126、128之(若干)材料)及/或用於形成各種內巢146、148、150、152之(若干)材料(例如,用於形成(若干)內網154、156之(若干)材料)而改變。例如,藉由選擇具有顯著較低光透射比值(即,容許穿過一網之光量對射中或照射該網之總光量之比率)之網使得防止射中蜂巢簾100之光之全部或大體上全部穿過該蜂巢簾100,該簾100可用作一遮光簾。替代性地,可選擇該(等)網使得容許射中蜂巢簾100之光之一小部分或一相當大部分穿過該簾100。如此,給定圖1至圖4中所展示之蜂巢簾100之結構,穿過各外巢116之不同垂直區段之光量可改變,藉此對簾100提供一獨特照明設計/效果。例如,歸因於包含於各外巢116之(例如,如藉由括弧185指示之)一中間區段內之大量網材料,與直接定位於此中間區段185上方及下面之(藉由括弧186、187指示之)垂直區段相比,較少光可透射穿過該中間區段185。因而,當在光射中背面104時觀看蜂巢簾100之正面102時,與該正面102之與各外巢116之中間區段185對準之部分相比,該正面102之與各外巢116之上部垂直區段186及下部垂直區段187對準之部分可看似受到顯著更多照明。此可沿著蜂巢簾100之縱向方向產生一光條帶效應,其中該簾100包含沿著其高度形成之複數個光透射帶。
例如,在一項實施例中,各垂直區段185、186、187可對應於容許不同光量穿過各外巢116之一不同光透射帶。在此一實施例中,當在光射中背面104時觀看蜂巢簾100之正面102時,該簾100可看似具有沿著其高度之三個相異光透射帶之一重複圖案。替代性地,上部垂直區段186及下部垂直區段187可經結構設計以容許相同光量穿過各外巢 116而中間區段185可容許一不同光量穿過各外巢116。在此一實施例中,當在光射中背面104時觀看蜂巢簾100之正面102時,該簾100可看似具有沿著其高度之較低及較高光透射帶之一交替圖案。
現參考圖6至圖8,繪示根據本發明標的之態樣之一蜂巢簾200之另一實施例。明確言之,圖6繪示處於一展開或伸展位置中之該蜂巢簾200之一部分的一透視圖。圖7繪示圖6中所展示之蜂巢簾200的一部分側視圖。此外,圖8繪示圖7中所展示之蜂巢簾200之一部分的一放大視圖。
一般而言,該蜂巢簾200可類似於上文所描述之蜂巢簾100進行結構設計。例如,該簾200可包含複數個垂直配置之外巢216,其中各外巢216在一第一連接線218及一第二連接線220處耦合至鄰近外巢216。此外,各外巢216可包含界定蜂巢簾200之一正面202之一部分的一前側222及界定該蜂巢簾200之一背面204之一部分的一後側224,其中各側222、224由一分離巢網形成(例如,如圖8中所展示)或由一單一成圈網(例如,類似於圖5中所展示之一單一成圈網)形成。
此外,各外巢216之前側222及後側224可大體藉由在第一連接線218與第二連接線220之間延伸的(若干)對應巢網之一或多個壁段界定。例如,如圖8中所展示,各外巢216之後側224可由在第一連接線218與一第一外折痕線236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上部壁段234及在該第一外折痕線236與第二連接線220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下部壁段238形成。類似地,各外巢216之前側222可由在第一連接線218與一第二外折痕線242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上部壁段240及在該第二外折痕線242與第二連接線220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下部壁段244形成。
此外,在若干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內巢可形成於各外巢216內,其中各內巢界定在其對應外巢216之內周邊內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各外巢216包含在該外巢216之內部 中彼此隔開之第一內巢250及第二內巢252。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蜂巢簾200可經結構設計以包含在各外巢216內彼此隔開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內巢或蜂巢簾200可僅包含含在各外巢216內之一單一內巢。
一般而言,各內巢250、252可由附接至各外巢216之內周邊周圍及/或在各外巢216之內周邊內之一或多個位置的一或多個內網形成使得該內巢250、252界定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如圖8中所展示,第一內巢250係由具有一成圈結構之一第一內網254形成使得該第一內網254之第一端290及第二端291定位成直接彼此鄰近以便界定該內巢250之實質上封閉形狀。類似地,第二內巢252係由具有一成圈結構之一第二內網256形成,使得該第二內網256之第一端292及第二端293定位成彼此直接鄰近以便界定該內巢252之實質上封閉形狀。應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在不使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之成圈或端至端結構的情況下達成藉由各內巢250、252界定之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在一替代實施例中,內網254、256之端可耦合至外巢216使得各內巢250、252係藉由其對應內網254、256及形成對應外巢216之(若干)巢網之一部分兩者來界定。
如圖8中特定展示,在若干實施例中,第一內巢250及第二內巢252可各經結構設計以在第一及第二附接位置260、261、262、263處耦合至各外巢216之相對側。例如,各第一內巢250可在界定於各外巢216之第一上部壁段234上之一第一附接位置260處及界定於該外巢216之第一下部壁段238上之一第二附接位置261處沿著該外巢216之後側224耦合,使得第一外折痕線236定位於此等第一附接位置260與第二附接位置261之間。類似地,如圖8中所展示,各第二內巢252可在界定於各外巢216之第二上部壁段240上之一第一附接位置262處及界定於該外巢之第二下部壁段244上之一第二附接位置263處沿著該外巢216之前側222耦合,使得第二外折痕線242定位於此等第一附接位置 262與第二附接位置263之間。然而,應理解,在替代實施例中,第一內巢250及第二內巢252可經結構設計以在界定於各巢216之內周邊周圍之任何其他合適位置處的一或多個附接位置處耦合至各外巢216。
在若干實施例中,當蜂巢簾200處於伸展位置中時各內巢250、252可經結構設計以界定一個三角形或錐體形狀。例如,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各內巢250、252包含具有分別自第一及第二附接位置向外延伸至一第一內折痕線266之第一成角度壁段264及第二成角度壁段265的一外側及具有分別自第一及第二附接位置實質上垂直延伸至一第二內折痕線269之第一內壁段267及第二內壁段268的一內側以便形成所繪示之三角形形狀。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各內巢250、252可經結構設計以界定任何其他合適形狀,諸如菱形形狀。
應理解,類似於上文所描述之實施例,形成第一內巢250及第二內巢252之各者之壁段可共同界定各內巢之一內巢區域。明確言之,第一內巢250之各種壁段264、265、267、268可大體形成界定一第一內巢區域(例如,界定於第一內巢250內之在其內側與外側之間的開放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類似地,第二內巢252之各種壁段264、265、267、268可大體形成界定一第二內巢區域(例如,界定於第二內巢252內之在其內側與外側之間的開放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如圖8中特定展示,在若干實施例中,藉由第一內巢250之壁段264、265、267、268界定之該第一內巢區域可不包括藉由第二內巢252之壁段264、265、267、268界定之該第二內巢區域且反之亦然。因而,兩個內巢皆不併入或包含另一內巢之內巢區域之任何部分。
此外,在若干實施例中,藉由各內巢250、252界定之第一內折痕線266及/或第二內折痕線269可經結構設計以與各對應外巢216之外折痕線236、242垂直對準。例如,如圖8中所展示,用於內巢250、252之第一內折痕線266及第二內折痕線269皆與所繪示之外巢216之外 折痕線236、242垂直對準。各種折痕線之此對準可促進將蜂巢簾200自其伸展位置調整至其縮回位置。例如,該等經對準之折痕線可促進以類似於圖4中所展示之方式之一方式堆疊蜂巢簾200。
此外,歸因於所揭示之蜂巢簾200之結構,第一內巢250及第二內巢252之部分可分別與各外巢216之後側224及前側222隔開。明確言之,如圖8中所展示,可在各外巢216之後側224與各第一側巢250之間界定一第一側間隙282且可在各外巢216之前側222與各第二側巢252之間界定一第二側間隙283。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該第一側間隙282及該第二側間隙283係實質上人字形。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一側間隙282及該第二側間隙283可取決於各外巢216之整體形狀及/或內巢250、252之(若干)形狀來界定任何其他合適形狀。
此外,如上文所指示,第一內巢250及第二內巢252亦可經結構設計以在各外巢216內彼此隔開。因此,如圖8中所展示,一中心間隙284可直接界定於第一內巢250與第二內巢252之間。在若干實施例中,該中心間隙284可經結構設計以界定一實質上矩形形狀。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該中心間隙284可取決於各外巢216之整體形狀及/或內巢250、252之(若干)形狀來界定任何其他合適形狀。
應理解,給定外巢216之前側222及後側224之結構以及用於內巢250、252之附接位置260、261、262、263,蜂巢簾200之各外巢216可大體界定一獨特形狀。例如,如圖8中所展示,各外巢216之(藉由括弧286、287指示之)上部及下部垂直區段可大體界定實質上矩形形狀而各外巢216之(藉由括弧285指示之)一中間區段可包含自附接位置260、261、262、263延伸之三角形部分。
亦應理解,類似於上文所描述之蜂巢簾100,透射穿過蜂巢簾200之光量可大體取決於用於形成外巢116之(若干)網及/或用於形成內巢250、252之(若干)網來改變。例如,藉由選擇具有顯著較低光透射 比值之網使得防止射中蜂巢簾200之光之全部或大體上全部穿過該蜂巢簾200,該簾200可用作一遮光簾。替代性地,可選擇該(等)網使得容許射中蜂巢簾200之光之一小部分或一相當大部分穿過該簾200。如此,給定所繪示之蜂巢簾200之結構,穿過各外巢216之不同垂直區段285、286、287之光量可改變,藉此對簾200提供一獨特照明設計/效果。例如,歸因於包含於各外巢216之中間區段285內之大量網材料,如與上部垂直區段286及下部垂直區段287相對照,較少光可透射穿過此中間區段285。因而,當在光射中背面204時觀看蜂巢簾200之正面202時,與該正面202之與各外巢216之中間區段285對準之部分相比,該正面202之與各外巢216之上部垂直區段286及下部垂直區段287對準之部分可看似受到顯著更多照明。此可沿著蜂巢簾200之縱向方向產生一光條帶效應,其中該簾200包含沿著其高度形成之複數個光透射帶。
例如,在一項實施例中,各垂直區段285、286、287可對應於容許不同光量穿過各外巢216之一不同光透射帶。在此一實施例中,當在光射中背面204時觀看蜂巢簾200之正面202時,該簾200可看似具有沿著其高度之三個相異光透射帶之一重複圖案。替代性地,上部垂直區段286及下部垂直區段287可經結構設計以容許相同光量穿過各外巢216而中間區段285可容許一不同光量穿過各外巢216。在此一實施例中,當在光射中背面204時觀看蜂巢簾200之正面202時,該簾200可看似具有沿著其高度之較低及較高光透射帶之一交替圖案。
現參考圖9,繪示根據本發明標的之態樣之一蜂巢簾300之另一實施例的一側視圖。明確言之,圖9中所展示之該蜂巢簾300提供上文參考圖1至圖5所描述之蜂巢簾100之內巢結構之一變動。
如圖9中所展示,該簾300可包含複數個垂直配置之外巢316,其中各外巢316在一第一連接線318及一第二連接線320處耦合至鄰近外 巢316。此外,各外巢316可包含界定蜂巢簾300之一正面之一部分的一前側322及界定蜂巢簾300之一背面之一部分的一後側324,其中各側322、324由一分離巢網形成(例如,如圖9中所展示藉由使用一第一巢網326及一第二巢網328)或由一單一成圈網(例如,類似於圖5中所展示之一單一成圈網)形成。
此外,各外巢316之前側322及後側324可大體藉由在第一連接線318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延伸的(若干)對應巢網之一或多個壁段界定。例如,如圖9中所展示,各外巢316之後側324可由在第一連接線318與一第一外折痕線336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上部壁段334及在該第一外折痕線336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下部壁段338形成。 類似地,各外巢316之前側322可由在第一連接線318與一第二外折痕線342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上部壁段340及在該第二外折痕線342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下部壁段344形成。
此外,在若干實施例中,一或多個內巢可形成於各外巢316內,其中各內巢界定在其對應外巢316之內周邊內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各外巢316包含在第一連接線318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相對於彼此垂直配置之第一內巢346及第二內巢348。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蜂巢簾300可經結構設計以包含任何其他合適數目個內巢及/或可包含具有相對於彼此之任何其他合適配置之內巢。
一般而言,各內巢346、348可由附接至各外巢316之內周邊周圍之一或多個位置及/或附接至另一(其他)內網的一或多個內網形成使得該內巢346、348界定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如圖9中所展示,第一內巢346係由具有一成圈結構之一第一內網354形成使得該第一內網354之第一端394及第二端395定位成直接彼此鄰近以便界定一實質上封閉形狀,其中該等端394、395在第一連接線318處或鄰近於該第一 連接線318耦合至外巢316。類似地,第二內巢348係由具有一成圈結構之一第二內網356形成使得該第二內網356之第一端396及第二端397定位成直接彼此鄰近以便一實質上封閉形狀,其中該等端396、397在界定於第一內巢346與第二內巢348之間的一中間連接線358處或鄰近於該中間連接線358耦合至第一內網354。應理解,在其他實施例中,可在不使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之成圈或端至端結構的情況下達成藉由各內巢346、348界定之實質上封閉形狀。例如,在替代實施例中,內網354、356之端可耦合至外巢316使得各內巢346、348係藉由其對應內網354、356及形成對應外巢316之(若干)巢網之一部分兩者來界定。
如圖9中所展示,形成內巢346、348之內網354、356可在定位於第一連接線318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的中間連接線358處彼此耦合。 在此一實施例中,第一內巢346可大體具有藉由第一內網354之在第一連接線318與中間連接線358之間縱向延伸之部分形成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例如,如圖9中特定展示,第一內巢346之該第一側可大體藉由第一內網354之在第一連接線318與界定於該第一連接線318與中間連接線358之間的一第一折痕線365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上部壁段364及第一內網354之在該第一折痕線365與中間連接線358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下部壁段366形成。此外,第一內巢346之該第二側可大體藉由第一內網354之在第一連接線318與界定於該第一連接線318與中間連接線358之間的一第二折痕線368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上部壁段367及第一內網354之在該第二折痕線368與中間連接線358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下部壁段369形成。
類似地,在所繪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內巢348可包含藉由第二內網356之在第二連接線320與中間連接線358之間縱向延伸之部分形成的第一側及第二側。例如,如圖9中所展示,第二內巢348之該第一側 可大體藉由第二內網356之在中間連接線358與界定於該中間連接線358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的一第一折痕線371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上部壁段370及第二內網356之在該第一折痕線371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延伸的一第一下部壁段372形成。此外,第二內巢348之該第二側可大體藉由第二內網356之在中間連接線358與界定於該中間連接線358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的一第二折痕線374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上部壁段373及第二內網356之在該第二折痕線374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延伸的一第二下部壁段375形成。
應理解,形成第一內巢346及第二內巢348之各者之壁段可共同界定各內巢之一內巢區域。明確言之,第一內巢346之各種壁段364、366、367、369可大體形成界定一第一內巢區域(例如,界定於第一內巢346內之在第一連接線318與中間連接線358之間垂直延伸及在該第一內巢346之第一側與第二側之間水平延伸的開放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類似地,第二內巢348之各種壁段370、372、373、375可大體形成界定一第二內巢區域(例如,界定於第二內巢348內之在中間連接線358與第二連接線320之間垂直延伸及在該第二內巢348之第一側與第二側之間水平延伸的開放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如圖9中特定展示,在若干實施例中,藉由第一內巢346之壁段364、366、367、368界定之該第一內巢區域可不包括藉由第二內巢348之壁段370、372、373、375界定之該第二內巢區域且反之亦然。因而,兩個內巢皆不併入或包含另一內巢之內巢區域之任何部分。
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當蜂巢簾300處於伸展位置中時第一內巢346及第二內巢348大體界定實質上矩形形狀。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可調整內網354、356之配置使得第一內巢346及第二內巢348界定任何其他合適形狀,諸如一六邊形形狀。
此外,如圖9中所展示,歸因於所揭示之蜂巢簾300之結構,第 一內巢346及第二內巢348係與各外巢316之前側222及後側324隔開。 明確言之,可在各外巢316之後側324與內巢346、348之間界定一第一側間隙392且可在各外巢316之前側322與內巢346、348之間界定一第二側間隙393。如所繪示之實施例中展示,該第一側間隙392及該第二側間隙393係大體三角形或錐體形狀。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一側間隙392及該第二側間隙393可取決於各外巢316之整體形狀及/或內巢346、348之(若干)形狀來界定任何其他合適形狀。
應理解,透射穿過所揭示之蜂巢簾300之光量可大體取決於用於形成各外巢316之(若干)材料及/或用於形成內巢346、348之(若干)材料(例如,用於形成(若干)內網354、356之(若干)材料)而改變。例如,藉由選擇具有顯著較低光透射比值之網使得防止射中蜂巢簾300之光之全部或大體上全部穿過該蜂巢簾300,該簾300可用作一遮光簾。替代性地,可選擇該(等)網使得容許射中蜂巢簾300之光之一小部分或一相當大部分穿過該簾300。如此,藉由自具有不同光透射性質之網形成內巢346、348,穿過各外巢316之不同垂直區段之光量可改變,藉此對簾300提供一獨特照明設計/效果。例如,如圖9中所展示,各外巢316可包含(例如,如藉由括弧386指示之)大體與第一內巢346水平對準之一上部垂直區段及(例如,如藉由括弧387指示之)大體與第二內巢348水平對準之一下部垂直區段。因此,藉由使用具有不同光透射性質之內網,與下部垂直區段387相比,更多或更少光可透射穿過上部垂直區段386。因而,當在光射中其背面時觀看蜂巢簾300之正面時,與該正面之與各外巢316之下部垂直區段387對準之部分相比,該正面之與各外巢316之上部垂直區段386對準之部分可看似受到顯著更多或更少照明。此可沿著蜂巢簾300之縱向方向產生一光條帶效應使得該簾300包含沿著其高度形成之複數個光透射帶。明確言之,各垂直區段386、387可對應於容許不同光量穿過各外巢316之一 不同光透射帶,藉此使該簾300看似具有沿著其高度之較低及較高光透射帶之一交替圖案。
此書面描述使用實例揭示本發明(包含最佳模式)及亦使任何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實踐本發明,包含製造及使用任何裝置或系統及執行任何併入之方法。本發明之可授予專利之範疇係藉由申請專利範圍界定且可包含熟習此項技術者考慮之其他實例。若此等其他實例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文字語言無差異的結構元件或若其等包含與申請專利範圍之文字語言無實質差異的等效結構元件,則該等其他實例意欲在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
100‧‧‧可伸展及可縮回蜂巢簾/蜂巢簾/簾
102‧‧‧正面
104‧‧‧背面
116‧‧‧外巢/上部巢/下部巢
118‧‧‧第一連接線
120‧‧‧第二連接線
122‧‧‧前側
124‧‧‧後側
136‧‧‧第一外折痕線
142‧‧‧第二外折痕線
146‧‧‧內巢/頂部內巢
148‧‧‧內巢/底部內巢
150‧‧‧內巢/第一側巢/側巢
152‧‧‧內巢/第二側巢/側巢
154‧‧‧第一內網/網/內網
156‧‧‧第二內網/網/內網
158‧‧‧中間連接線
160‧‧‧第一附接位置/附接位置
162‧‧‧第二附接位置/附接位置
176‧‧‧重疊側部分/第一重疊側部分/側部分/第一重疊部分/壁 段
177‧‧‧重疊側部分/第一重疊側部分/側部分/壁段
178‧‧‧重疊側部分/第二重疊側部分/側部分/壁段
179‧‧‧重疊側部分/第二重疊側部分/側部分/壁段
192‧‧‧第一側間隙
193‧‧‧第二側間隙

Claims (20)

  1. 一種用於一架構開口之蜂巢簾,該蜂巢簾可在一伸展位置與一縮回位置之間移動,該蜂巢簾包括:相對於彼此垂直配置之複數個外巢,該複數個外巢之各外巢包含在一第一連接線與一第二連接線之間延伸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及至少兩個內巢,其等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界定於各該外巢內,該至少兩個內巢包括一第一內巢及一第二內巢,該第一內巢由形成界定一第一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一第一內網形成,該第二內巢由形成界定一第二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之一第二內網形成,其中該第一內巢區域及該第二內巢區域係實質上不包括彼此。
  2. 如請求項1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相對於彼此垂直配置於各該外巢內。
  3. 如請求項2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係直接垂直配置於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
  4. 如請求項1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係相對於彼此水平配置於各該外巢內。
  5. 如請求項1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係在各該外巢內彼此隔開。
  6. 如請求項1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網耦合至各該外巢之該第一側且該第二內網耦合至各該外巢之該第二側。
  7. 如請求項1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網及該第二網在定位於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的一連接線處彼此耦合。
  8. 如請求項7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網及該第二網在第一及第二附接位置處進一步彼此耦合使得第一及第二側巢係界定於各該外巢內。
  9. 如請求項1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包含形成界定該第一內部區域之該實質上封閉形狀之第一複數個壁段且其中該第二內巢包含形成界定該第二內部區域之該實質上封閉形狀之第二複數個壁段,其中該第一複數個壁段及該第二複數個壁段皆不界定該第一內巢與該第二內巢之間的一共同壁段。
  10. 如請求項1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網及該第二內網具有不同光透射性質使得經結構設計以穿過該第一內巢之一光量不同於經結構設計以穿過該第二內巢之一光量。
  11. 如請求項10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係相對於彼此定向於各該外巢內使得在光穿過該蜂巢簾時沿著該蜂巢簾之一縱向方向形成不同光透射帶。
  12. 一種用於一架構開口之蜂巢簾,該蜂巢簾可在一伸展位置與一縮回位置之間移動,該蜂巢簾包括:相對於彼此垂直配置之複數個外巢,該複數個外巢之各外巢包含在一第一連接線與一第二連接線之間沿著該蜂巢簾之一縱向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及至少兩個內巢,其等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界定於各該外巢內,該至少兩個內巢包括一第一內巢及一第二內巢,該第一內巢形成界定一第一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該第二內巢形成界定一第二內巢區域之一實質上封閉形狀,該第一內巢區域及該第二內巢區域實質上不包括彼此;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在該蜂巢簾之該縱向方向上相對於彼此配置。
  13. 如請求項12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係沿著該蜂巢簾之該縱向方向相對於彼此直接配置於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
  14. 如請求項12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係在各該外巢內彼此隔開。
  15. 如請求項12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係由一第一內網形成且該第二內巢係由一分離第二內網形成。
  16. 如請求項15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網及該第二網在定位於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的一連接線處彼此耦合。
  17. 如請求項16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網及該第二網在第一及第二附接位置處進一步彼此耦合使得第一及第二側巢係界定於各該外巢內。
  18. 如請求項12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係相對於彼此定向於各該外巢內使得在光穿過該蜂巢簾時沿著該蜂巢簾之該縱向方向形成不同光透射帶。
  19. 一種用於一架構開口之蜂巢簾,該蜂巢簾可在一伸展位置與一縮回位置之間移動,該蜂巢簾包括:彼此垂直對準之複數個外巢,該複數個外巢之各外巢包含在一第一連接線與一第二連接線之間沿著該蜂巢簾之一縱向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及至少兩個內巢,其等在該第一連接線與該第二連接線之間界定於各該外巢內,該至少兩個內巢包括一第一內巢及一第二內巢,該第一內巢形成一實質上封閉形狀,該第二內巢形成一實質上封閉形狀,其中該第一內巢及該第二內巢相對於彼此定向於各該外巢內使得在光穿過該蜂巢簾時沿著該蜂巢簾之該縱向方向形成不同 光透射帶。
  20. 如請求項19之蜂巢簾,其中該第一內巢係由一第一內網形成且該第二內巢係由一分離第二內網形成,該第一內網及該第二內網具有不同光透射性質,使得經結構設計以穿過該第一內巢之一光量不同於經結構設計以穿過該第二內巢之一光量。
TW104115087A 2014-05-12 2015-05-12 用於蜂巢簾總成的巢內巢結構 TW2016081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91817P 2014-05-12 2014-05-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8107A true TW201608107A (zh) 2016-03-01

Family

ID=53200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5087A TW201608107A (zh) 2014-05-12 2015-05-12 用於蜂巢簾總成的巢內巢結構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24719B2 (zh)
TW (1) TW201608107A (zh)
WO (1) WO20151754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4826A1 (en) 2003-12-22 2007-04-05 Jelic Ralph G Retractable shade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CN102395742B (zh) 2008-11-18 2015-12-02 亨特道格拉斯有限公司 板条型卷帘
MX346671B (es) 2010-04-16 2017-03-29 Hunter Douglas Inc * Un proceso y sistema para fabricar una persiana enrollable.
CN106567670B (zh) 2010-06-23 2020-01-14 亨特道格拉斯公司 用于建筑开口的塑料双蜂巢遮帘
US9540874B2 (en) 2011-04-15 2017-01-10 Hunter Douglas Inc. Covering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 including cell structures biased to open
WO2013032997A1 (en) 2011-08-26 2013-03-07 Hunter Douglas Inc. Feature for inhibiting light stripe between cellular elements in a covering for an architectural opening
BR112014017101A8 (pt) * 2012-01-12 2017-07-04 Judkins Ren material celular para coberturas de janelas e processo de produção do mesmo
USD734060S1 (en) 2013-04-01 2015-07-14 Hunter Douglas Inc. Cellular shade component
USD764836S1 (en) * 2014-09-08 2016-08-30 Hunter Douglas Inc. Covering for an architectural opening having multiple columns of double cells
USD789116S1 (en) * 2014-12-09 2017-06-13 Hunter Douglas Inc. Sample deck for selecting a covering for an architectural opening
ITBG20150020A1 (it) * 2015-04-14 2016-10-14 Milano Politecnico Pannello flessibile
CA2956655A1 (en) 2016-06-30 2017-12-30 Hunter Douglas Inc. Architectural covering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US10662703B2 (en) 2017-03-30 2020-05-26 Mannan Ghanizadehgrayli Green kinetic device for balancing building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US10724291B2 (en) 2017-07-07 2020-07-28 Seyed Amir Tabadkani Smart transformable shading system with adapt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
FR3071270B1 (fr) * 2017-09-20 2019-09-06 Sepalumic Fenetre respirante integrant un systeme d'occultation totale
US10910991B2 (en) 2017-11-20 2021-02-02 Masoud Valinejadshoubi Multifunctional solar system fo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useful heat, and ventilation in buildings
CA3144026A1 (en) * 2019-08-13 2021-02-18 Todd P. Macallen Flexible furniture with wood panels and relate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756270A (en) 1954-07-27 1956-09-05 Erik Uno Janson Accordion-pleated type screen for heat-insulating purposes
US4307768A (en) * 1978-02-21 1981-12-29 Anmar Industries, Inc. Energy conserving insulative window shade
US4388354A (en) * 1978-03-21 1983-06-14 Suominen Heikki S Tubular insulating curtai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4984617A (en) * 1989-11-02 1991-01-15 Comfortex Corporation Enveloped blind assembly using independently actuated slats within a cellular structure
US5482750A (en) * 1991-01-02 1996-01-09 Hunter Douglas Inc. Multiple cell honeycomb insulating panel and method of hanging
US5547006A (en) * 1993-05-04 1996-08-20 Hunter Douglas Inc. Roll-up cellular shades
US5974763A (en) * 1998-01-23 1999-11-02 Hunter Douglas Inc. Cell-inside-a-cell honeycomb material
US6582794B1 (en) * 1999-10-01 2003-06-24 Hunter Douglas Industries B.V. Architectural covering
TWI277511B (en) * 2005-08-17 2007-04-01 Metal Ind Res & Dev Ct Honeycomb insulating pane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8256488B2 (en) * 2007-05-17 2012-09-04 3Form, Inc. Collapsible light-weight perforated partition
CN102240151B (zh) * 2010-05-10 2013-08-28 德侑股份有限公司 窗帘用双蜂巢结构及其制程
WO2013032997A1 (en) * 2011-08-26 2013-03-07 Hunter Douglas Inc. Feature for inhibiting light stripe between cellular elements in a covering for an architectural opening
US8915288B2 (en) * 2012-02-23 2014-12-23 Molo Design, Ltd. Clad parti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75451A1 (en) 2015-11-19
US9624719B2 (en) 2017-04-18
US20150322714A1 (en) 2015-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608107A (zh) 用於蜂巢簾總成的巢內巢結構
AU2017200369B2 (en) Cellular shade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same
AU2017201527B2 (en) Cellular shade having at least two cellular columns
US9657515B2 (en) Cellular shade with divider webs
US10465441B2 (en) Separate shade coverings for blinds
KR101318073B1 (ko) 블라인드형 이중직물 커튼
KR20130132570A (ko) 구획식 가리개 조립체 및 그 구성 방법
KR20130003654U (ko) 버티컬 타입 이중직물 커튼
TWM484989U (zh) 可調式隱蔽透光簾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