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2757A - 觸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2757A
TW201602757A TW103123026A TW103123026A TW201602757A TW 201602757 A TW201602757 A TW 201602757A TW 103123026 A TW103123026 A TW 103123026A TW 103123026 A TW103123026 A TW 103123026A TW 201602757 A TW201602757 A TW 2016027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signal lines
substrate
elements
touch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3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劉錦璋
黃湘霖
王文俊
Original Assignee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31230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602757A/zh
Priority to CN201420548225.6U priority patent/CN204215380U/zh
Priority to CN201410490393.9A priority patent/CN105320341A/zh
Publication of TW201602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2757A/zh

Links

Abstract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顯示區以及裝飾區,其中裝飾區位於顯示區的至少一側。觸控面板包括多個觸控元件、多條訊號線以及裝飾蓋板。觸控元件位於顯示區。訊號線位於裝飾區。裝飾蓋板包括蓋板以及裝飾層。裝飾層設置在蓋板上且覆蓋裝飾區並曝露出顯示區,其中訊號線靠近顯示區的一側與裝飾層的一切面與蓋板的最大夾角介於1度至80度之間,且切面所切的訊號線與顯示區之間的水平距離介於0.05mm至15mm之間。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面板,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能夠降低裝飾區內訊號線的可視性的觸控面板。
為了達到攜帶便利、體積輕巧化以及操作人性化的目的,許多資訊產品的輸入方式已由傳統的鍵盤或滑鼠等裝置,轉變為使用觸控面板作為輸入的方式。觸控面板可整合在諸多種類的平面顯示器上,以使平面顯示器兼具顯示畫面以及輸入操作資訊的功能。
一般而言,觸控面板包括設置在顯示區的多個觸控元件以及設置在裝飾區的多條訊號線,其中觸控元件分別與其中一訊號線電性連接,以進行觸控偵測。為降低訊號因傳遞距離的增加而造成的衰減,訊號線通常由低阻值的金屬製作而成。由於金屬的反射率高,因此裝飾區通常設置有用以遮蔽這些訊號線的裝飾層,以避免因高反射率而對視覺效果造成不良的影響。然而,現有技術雖能解決正視下訊號線被使用者瞧見的問題,但尚未能解決大角度使用時訊號線被使用者瞧見的問題。特別是在窄邊框的 需求下,裝飾層的寬度勢必被要求進一步的限縮。如此一來,觸控面板稍微傾斜時使用者都有可能瞧見訊號線。因此,如何降低裝飾區內訊號線的可視性,實為此領域研發人員亟欲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發明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能夠降低裝飾區內訊號線的可視性。
本發明的一種觸控面板包括顯示區以及裝飾區,其中裝飾區位於顯示區的至少一側。觸控面板包括多個觸控元件、多條訊號線以及裝飾蓋板。觸控元件位於顯示區。訊號線位於裝飾區且各觸控元件與其中至少一訊號線電性連接。裝飾蓋板包括蓋板以及裝飾層。裝飾層設置在蓋板上且覆蓋裝飾區並曝露出顯示區,其中訊號線靠近顯示區的一側與裝飾層的一切面與蓋板的最大夾角介於1度至80度之間,且切面所切的訊號線與顯示區之間的水平距離介於0.05mm至15mm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基板位於裝飾蓋板與第二基板之間。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訊號線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各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一觸控元件。各第二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二觸控元件。第一觸控元件以及第一訊號線設置於第一基板上。第 二觸控元件以及第二訊號線設置於第二基板上,其中蓋板與第二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200μ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蓋板與第一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位於第二基板上的第二觸控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於觸控面板的長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位於第二基板上的第二觸控元件的數量大於位於第一基板上的第一觸控元件的數量,且位於第二基板上的第二觸控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於觸控面板的短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基板。觸控元件以及訊號線位於裝飾蓋板與基板之間,其中蓋板與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或等於110μ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訊號線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各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一觸控元件。各第二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二觸控元件。第一觸控元件以及第一訊號線設置在裝飾蓋板上,且裝飾層位於蓋板與第一訊號線之間。第二觸控元件以及第二訊號線設置在基板上。觸控面板更包括黏著層位於第一觸控元件與第二觸控元件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元件設置在基板的同一側上且彼此電性絕緣,且觸控面板更包括黏著層位於觸控元 件與裝飾蓋板之間且位於訊號線與裝飾蓋板之間,其中蓋板與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80μ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基板。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第一觸控元件與第二觸控元件分別設置在基板的相對兩側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飾層的寬度大於或等於4mm且小於15mm,且水平距離介於1mm至15mm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飾層的寬度大於0mm且小於4mm,且水平距離介於0.05mm至4mm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飾層的厚度大於6μ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飾層靠近顯示區的側壁與蓋板所夾的角度大於11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裝飾層包括至少一層深色油墨、至少一層非黑色油墨或上述至少兩者的堆疊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元件的材料包括奈米金屬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訊號線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各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一觸控元件。各第二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二觸控元件。各第一訊號線以及各第二訊號線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寬小於60μm,且第一訊號線以及第二訊號線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距小於45μm。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訊號線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各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一觸控元件。各第二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二觸控元件。各第一訊號線以及各第二訊號線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寬小於35μm,且第一訊號線以及第二訊號線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距小於35μm。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控面板針對裝飾層與訊號線之間的相對設置關係以及訊號線與顯示區之間的水平距離進行設計,以降低裝飾區內訊號線的可視性。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觸控面板
110‧‧‧第一觸控元件
120‧‧‧第二觸控元件
130‧‧‧第一訊號線
140‧‧‧第二訊號線
150‧‧‧裝飾蓋板
A1‧‧‧顯示區
A2‧‧‧裝飾區
AD1、AD2‧‧‧黏著層
BM‧‧‧裝飾層
CG‧‧‧蓋板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130、D140‧‧‧線距
DH、DH’‧‧‧水平距離
DM‧‧‧虛置電極
DP‧‧‧垂直距離
GND‧‧‧接地線
HBM‧‧‧厚度
LW130、LW140‧‧‧線寬
SUB‧‧‧基板
SUB1‧‧‧第一基板
SUB2‧‧‧第二基板
T、T’‧‧‧切面
W‧‧‧開口
θm‧‧‧最大夾角
θm’‧‧‧夾角
θT‧‧‧角度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2是圖1的觸控面板的第一種剖面示意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
圖4是圖3的觸控面板的一種剖面示意圖。
圖5至圖7分別是圖1的觸控面板的第二種至第四種剖面示意圖。
圖1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圖2是圖1的觸控面板的第一種剖面示意圖。為便於說明,圖2省略繪示圖1中的觸控元件。請參照圖1及圖2,觸控面板100包括一顯示區A1以及一裝飾區A2,其中裝飾區A2位於顯示區A1的至少一側。在本實施例中,裝飾區A2位於顯示區A1的四側而環繞顯示區A1,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觸控面板100包括多個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110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120)、多條訊號線(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130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140)以及一裝飾蓋板150。觸控元件位於顯示區A1。訊號線位於裝飾區A2且各觸控元件分別與其中一訊號線電性連接。詳言之,本實施例的各第一觸控元件110由顯示區A1延伸至裝飾區A2並與其中一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各第二觸控元件120由顯示區A1延伸至裝飾區A2並與其中一第二訊號線140電性連接。另一提的是,若為了降低整體阻抗,觸控元件的二端亦可分別與一訊號線電性連接。
第一觸控元件110與第二觸控元件120彼此相交且彼此電性絕緣。第一觸控元件110例如沿一第一方向D1排列且分別沿一第二方向D2延伸。第二觸控元件120例如沿第二方向D2排列且分別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方向D2與第一方向D1彼此相交,且例如是彼此垂直,但不限於此。
在本實施例中,各第一觸控元件110以及各第二觸控元 件120分別為一條狀電極,其中各第一觸控元件110例如為連續狀薄膜,而各第二觸控元件120中形成有一開口W,且開口W曝露出與各第二觸控元件120相交的第一觸控元件110,以降低第一觸控元件110與第二觸控元件120的重疊面積,從而降低第一觸控元件110與第二觸控元件120在垂直觸控面板100方向上的耦合電容,使觸控靈敏度有效地提升。另外,觸控面板100可選擇性地在開口W中進一步設置至少一虛置電極DM(圖中繪示各開口W中設置多個虛置電極DM,且虛置電極DM彼此分離),以改善視效。然而,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在另一實施例中,各第一觸控元件110也可形成有至少一開口,且開口中也可設置有虛置電極,其中第一觸控元件110的開口尺寸可相同或不同於第二觸控元件120的開口W。在又一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元件110與第二觸控元件120也可以彼此不相交且沿一方向(如第二方向D2)交替排列。如此,可省略上述虛置電極DM的設置。
第一觸控元件110、第二觸控元件120以及虛置電極DM可分別採用透明導電材料,如金屬氧化物、奈米碳管、奈米金屬線(例如奈米銀絲)、石墨烯、矽烯或其它合適的透明導電材料。所述金屬氧化物例如包括銦錫氧化物、銦鋅氧化物、鋁錫氧化物、鋁鋅氧化物、銦鍺鋅氧化物或其他金屬氧化物。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觸控元件110、第二觸控元件120以及虛置電極DM也可分別採用金屬材料,例如Mo/Al/Mo、銅等,或是同時包括金屬材料與透明導電材料,例如ITO/Ag/ITO,甚至可進一步藉由形成網格圖 案以提升觸控元件的光穿透率,其中網格圖案的線寬例如介於0.1μm至10μm之間,以降低人眼的可視性。當第一觸控元件110以及第二觸控元件120的材料包括金屬材料時,第一觸控元件110以及第二觸控元件120靠近人眼的表面可以經過霧化處理,例如採用Mo/Al/MoOx的結構。氧化處理後的MoOx層可以降低金屬的反射率,從而降低第一觸控元件110、第二觸控元件120以及虛置電極DM的圖案明顯度。
各第一觸控元件110與其中一第一訊號線130電性連接,且各第二訊號線140與其中一第二觸控元件120電性連接。第一訊號線13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的材料可分別採用金屬、合金或上述兩者的混合物。或者,第一訊號線13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的材料也可同時包括金屬材料與透明導電材料。第一訊號線13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也可以形成網格圖案。另外,第一訊號線13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靠近人眼的表面也可以經過霧化處理(如氧化處理),以降低金屬的反射率。
圖1為清楚表示第一觸控元件110、第二觸控元件120與虛置電極DM之間的相對設置關係,因此將第二觸控元件120及虛置電極DM繪示於最上方。然而,第一觸控元件110、第二觸控元件120與虛置電極DM之間的相對設置關係可視實際需求而定。舉例而言,當第一觸控元件110及與其對應之第二觸控元件120組成以互容感應為基礎的觸控感測單元時,寬度較大的第一觸控元件110例如作為驅動電極,而第二觸控元件120例如作為接 收電極。並且,接收電極可設置在較靠近操作面的一側。也就是說,第二觸控元件120以及設置在開口W中的虛置電極DM可以比第一觸控元件110更靠近裝飾蓋板150。經由第一訊號線130傳送驅動信號至第一觸控元件110,第一觸控元件110與第二觸控元件120之間形成邊際電場。當導電物體(例如手指)接近或接觸觸控感測單元時,對應接近或接觸之區域的邊際電場發生變化,第二觸控元件120接收發生變化的信號且經由第二訊號線140傳送至控制電路(未繪示,控制電路例如搭接在訊號線未與觸控元件搭接的一側),如此即可偵測目標的位置或移動等,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在其他實施例中,各第一觸控元件110以及各第二觸控元件120也可各自進行驅動及接收信號,而各自構成以自容感應為基礎的觸控感測單元。在上述自電容測量方法或互電容測量方法中,導電物體可隔著一絕緣體進行觸摸絕緣體外表面的觸控操作。或者,導電物體可接近但不接觸觸控面板100以進行懸浮觸控操作。
如圖2所示,觸控面板100可更包括一第一基板SUB1以及一第二基板SUB2,其中第一基板SUB1位於裝飾蓋板150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第一訊號線130及與其電性連接的第一觸控元件110(圖2未繪示,請參照圖1)設置於第一基板SUB1上。第二訊號線140及與其電性連接的第二觸控元件120(圖2未繪示,請參照圖1)設置於第二基板SUB2上且位於裝飾蓋板150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此外,觸控面板100還包括黏著層AD1、AD2,第一基板SUB1透過黏著層AD1與裝飾蓋板150接合,而 第二基板SUB2透過黏著層AD2與第一基板SUB1接合。並且,第一觸控元件110與第二觸控元件120至少透過第一基板SUB1以及黏著層AD2而彼此電性絕緣。具體地,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例如是玻璃、塑膠、或任何適於承載元件的基材,而黏著層AD1、AD2可以是透光且具有絕緣效果的光學膠。
裝飾蓋板150包括蓋板CG以及裝飾層BM。蓋板CG可以是具有高機械強度以保護(例如防刮)所覆蓋之元件的硬性材質,或是具有高韌性的可撓曲塑料薄膜。所述高機械強度之硬性材質例如是硬度高於700Hv的材質。為避免蓋板CG遮蔽來自下方之顯示面板的顯示光束,蓋板CG的材質較佳為透明材質。所述透明材質泛指一般具備高穿透率的材質,而不用以限定穿透率為100%之材質。舉例而言,蓋板CG可以是強化玻璃、塑膠、藍寶石基板或陶瓷基板。所述強化玻璃可以是經過化學或是物理強化處理的玻璃。所述強化玻璃可以是經過化學或是物理強化處理的玻璃,例如蓋板可以是全部表面都具有離子交換層,或是只有邊緣表面不具有離子交換層,而是藉由拋光或蝕刻等處理程序來移除微小裂隙,並視情形塗敷邊緣強化塗膠並予以固化,例如UV膠塗敷在蓋板的邊緣表面並照UV光固化,這樣可以提升蓋板的邊緣強度。所述塑膠可以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環烯烴聚合物(Cyclo olefin polymer,CO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PMMA)、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PC)或聚亞醯胺(Polyimide,PI)製作而成的單層板材或上述至少兩種單層板材堆疊而成的複合層板材。蓋板CG的厚度可介於0.25毫米至2毫米之間。此外,蓋板CG遠離第一基板SUB1的表面為操作面,所述操作面即進行觸控操作時觸控面板100靠近使用者的表面。操作面可以是與配置有裝飾層BM的表面平行的平面或是相對其彎曲的弧面,或是,當操作面是具有朝向使用者突出的弧面,而與操作面相對的下表面是平面的蓋板,即為所謂的2.5D的蓋板(Cover lens)。若蓋板的操作面與下表面均為弧面,即為所謂3D的蓋板。在本實施例中,裝飾層BM可以如圖2所示直接設置在蓋板的下表面上,但須說明的是,裝飾層也可以設置在一薄膜塑膠基材上再貼附於下表面或是貼附於操作面,這幾種作法都涵蓋在本發明所述將裝飾層BM設置在蓋板上的範疇內。
裝飾層BM設置在蓋板CG上且覆蓋裝飾區A2並曝露出顯示區A1。在本實施例中,裝飾層BM設置在蓋板CG靠近第一基板SUB1的表面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裝飾層BM也可設置在蓋板CG遠離第一基板SUB1的表面(即操作面)上。
裝飾層BM是由抗光材質所構成。所述抗光材質定義為光通過其介面會發生損失的材質,以用於遮蔽觸控面板中不欲被看到的元件,如第一訊號導線130、第二訊號導線140或其他未繪示的線路、電路板等。裝飾層BM的材料可包括陶瓷、類鑽碳、 陶瓷、有機材料、有機材料與無機材料之混合物、有機-無機混成化合物或其複合疊層。裝飾層BM可為單一種材質的單層結構、多層堆疊結構或多種材質的多層堆疊結構。裝飾層BM的厚度可以是介於0.5微米以及50微米之間,但不以此為限。
舉例而言,裝飾層BM的材質可為耐高溫(大於100℃)的感光樹脂(例如光阻)或耐高溫的非感光樹脂(例如油墨)。當裝飾層BM為多層堆疊結構時,各層結構的顏色可以不相同。舉例而言,顯露於外側而被使用者看到的裝飾層可為淺色(例如白色),淺色的裝飾層可再疊以深色的裝飾層(例如黑色、灰色)提高其遮光性,但不以此為限。
為了改善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本實施例藉由設定一與裝飾層BM相切的虛擬的切面T,並藉由使訊號線靠近顯示區A1的一側與裝飾層BM的切面T與蓋板CG的最大夾角θm介於1度至80度之間,且切面T所切的訊號線與顯示區A1之間的水平距離DH介於0.05mm至15mm之間,以降低裝飾區A2內訊號線的可視性。具體地,先判定最靠近顯示區A1的所有訊號線中哪一條訊號線的一側與裝飾層BM的切面T會與蓋板CG夾有最大角度。也就是說,其餘最靠近顯示區A1的這些訊號線與裝飾層BM的切面T與蓋板CG所夾的角度皆小於最大夾角θm。舉例而言,如圖2所示,當最靠近顯示區A1的第一訊號線13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與顯示區A1的水平距離相等時,設置在相對遠離蓋板CG的第二基板SUB2上的第二訊號線140的一側(如靠進顯示區A1 的一面中與第二基板SUB2相接觸的一側)與切面T會與蓋板CG夾最大夾角θm。
接著,藉由設定切面T所切的訊號線(如第二訊號線140)與顯示區A1之間的水平距離DH以控制最大夾角θm的角度值。如此,除了可控制裝飾層BM的寬度以符合窄邊框的需求之外,還可確保訊號線在裝飾層BM的寬度設定中是不可視的。舉例而言,在中大尺寸的觸控面板中,例如大於7吋的觸控面板,當裝飾層BM的寬度設定大於或等於4mm且小於15mm以符合窄邊框需求時,水平距離DH例如介於1mm至15mm之間。另一方面,在中小尺寸的觸控面板中,例如小於6.5吋的觸控面板,當裝飾層BM的寬度設定大於0mm且小於4mm時,水平距離DH則例如介於0.05mm至4mm之間。
需說明的是,所述切面T所切的訊號線並不限於第一訊號線13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位於裝飾區A2中任何可能影響視覺效果的線段皆適用於本申請,例如接地線。此外,所述最大夾角θm並非使用者使用觸控面板100時的傾斜視角。具體地,最大夾角θm與使用者的傾斜視角互為餘角。換言之,使用者使用觸控面板100時的傾斜視角即是90度減去最大夾角θm。所以透過上述設定,可降低使用者在正視至傾斜角度為90度減去最大夾角θm的範圍內看見訊號線的機會。舉例而言,若設定最大夾角θm為30度,則可降低使用者在正視至傾斜角度為60度的範圍內看見訊號線的機會。
當觸控元件的數量增加時,訊號線的數量亦須隨之增加。此時可藉由增加裝飾層BM的厚度HBM,例如使裝飾層BM的厚度HBM大於6μm,以在維持甚至降低訊號線與顯示區A1之間的水平距離DH下,降低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或者,也可藉由增加裝飾層BM靠近顯示區A1的側壁與蓋板CG所夾的角度θT,例如使角度θT大於11度,以在維持甚至降低訊號線與顯示區A1之間的水平距離DH下,降低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在本實施例中,tan(θm)恰為蓋板CG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的垂直距離DP與水平距離DH的比值,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當厚度HBM增加或是角度θT增加時垂直距離DP與水平距離DH的比值可能大於tan(θm)。此外,裝飾層BM若包括二層油墨,則二層油墨靠近顯示區A1的側壁之間的距離較佳可小於0.5mm,更佳小於0.3mm用以增加遮蔽區域。
垂直距離DP越大,代表位於第二基板SUB2上的第二訊號線140與蓋板CG之間的距離越遠,從而視角稍微偏離垂直觸控面板100的方向都有可能看到位於裝飾區A2內的訊號線。因此,藉由縮減蓋板CG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的垂直距離DP亦可在維持甚至降低訊號線與顯示區A1之間的水平距離DH下,降低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在本實施例中,蓋板CG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的垂直距離DP小於200μm。在另一實施例中,可將蓋板CG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的垂直距離DP縮減至小於150μm,甚至小於130μm。
縮減垂直距離DP的方法例如是縮減黏著層AD1、AD2的厚度,且較佳使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蓋板CG與第一基板SUB1之間的垂直距離,以進一步降低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舉例而言,黏著層AD1、AD2的厚度例如分別小於80μm,且較佳小於60μm,最佳小於40μm,如10μm至25μm。如此一來,在改善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的同時,還可進一步縮減觸控面板100的整體厚度。
此外,也可透過縮減線寬及縮減相鄰兩訊號線之間的線距來增加裝飾區A2中佈線的裕度,例如使圖1中各第一訊號線130以及各第二訊號線140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寬LW130、LW140小於60μm,且第一訊號線13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距D130、D140小於45μm。或者,可藉由印刷技術使各第一訊號線130以及各第二訊號線140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寬LW130、LW140小於35μm,且第一訊號線13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距D130、D140小於35μm。當然,上述各種技術(增加厚度HBM、增加角度θT、縮減垂直距離DP、縮減線寬及縮減線距)也可搭配使用,以在符合窄邊框的需求下降低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
在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二基板SUB2上的第二觸控元件120的排列方向平行於觸控面板100的長邊。也就是說,與第二觸控元件120電性連接的第二訊號線140會沿第一方向D1排列於觸控面板100的長邊。一般而言,位於觸控面板100長邊的裝飾層 BM的寬度會小於位於觸控面板100短邊的裝飾層BM的寬度。由圖2可知,本實施例的第二觸控元件120的數量大於第一觸控元件110的數量,也就是第二訊號線140的數量大於第一訊號線130的數量。換言之,本實施例中數量較多的第二訊號線140配置在較窄的區域(指裝飾區)中,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藉由改變第一觸控元件110以及第二觸控元件120的排列方向,以使數量較多的第二訊號線140排列於觸控面板100的短邊。
圖3是依照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的一種觸控面板的上視示意圖。為清楚表示第一觸控元件110、第二觸控元件120與虛置電極DM之間的相對設置關係,因此將第二觸控元件120及虛置電極DM繪示於最上方。然而,第一觸控元件110、第二觸控元件120與虛置電極DM之間的相對設置關係可視實際需求而定,詳細內容可參照圖1對應的描述,於此不再贅述。圖4是圖3的觸控面板的一種剖面示意圖。為便於說明,圖4省略繪示圖3中的觸控元件。如圖3所示,藉由將數量較多的第二訊號線140排列於觸控面板100的短邊,可增加第二訊號線140的佈線裕度。此外,由於第二訊號線140與顯示區A1的水平距離相對遙遠,因此可以降低第二訊號線140在側視下被看見的機會。
另外,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200的訊號線可進一步包括一接地線GND。接地線GND電性絕緣於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且設置在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之間,以屏蔽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之間的訊號干擾。如圖4 所示,接地線GND例如設置在第一基板SUB1上,且接地線GND與顯示區A1的水平距離小於第二訊號線140與顯示區A1的水平距離。在本實施例中,接地線GND的一側(如靠近顯示區A1的一面中與第一基板SUB1相接觸的一側)與切面T會與蓋板CG夾最大夾角θm,而第二訊號線140的一側與切面T’與蓋板CG的夾角θm’小於最大夾角θm。在判定接地線GND與切面T會與蓋板CG夾最大夾角θm之後,即可針對與切面T相切的接地線GND與顯示區A1的水平距離DH進行設計,以降低側視時訊號線(包括接地線GND、最靠近顯示區A1的第一訊號線130以及最靠近顯示區A1的第二訊號線140)的可視性。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接地線GND往遠離顯示區的方向(沿著虛線箭頭的方向)後退時,第二訊號線140的一側與切面T’與蓋板CG的夾角θm’會變成最大夾角。在這樣的情況下,則可針對與切面T’相切的第二訊號線140與顯示區A1的水平距離DH’進行設計,以降低側視時訊號線的可視性。訊號線包括接地線GND、最靠近顯示區A1的第一訊號線130以及最靠近顯示區A1的第二訊號線14。
在圖1至圖4的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均設置在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的上表面,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值得一提的是,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例如亦可以分別設置在第一基板SUB1與第二基板SUB2的下表面,如此一來訊號線距離蓋板CG更遠,勢必更需要本發明之設 計,關於其最大夾角θm、水平距離DH以及垂直距離DP等設計可參照上述各實施例,於此不再贅述。當然,亦可以是其中一訊號線設置在基板的上表面,另一訊號線設置在基板的下表面。
在圖1至圖4的實施例中,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分別設置在不同的基板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以下以圖5至圖7說明第一訊號線130與第二訊號線140設置在相同基板時最大夾角的判定。圖5至圖7分別是圖1的觸控面板的第二種至第四種剖面示意圖。為便於說明,圖5至圖7省略繪示圖1中的觸控元件。請參照圖5,本實施例與圖2的架構大致相同,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於此便不再贅述。主要差異在於,本實施例的觸控面板以基板SUB取代前述的第一基板SUB1以及第二基板SUB2,且觸控元件以及訊號線位於裝飾蓋板150與基板SUB之間。
詳言之,本實施例的觸控元件設置在基板SUB的同一側上且彼此電性絕緣,其中觸控元件可參閱圖1的第一觸控元件110及第二觸控元件120的設計,或是採用此領域的通常設計,於此便不再贅述。此外,觸控面板更包括黏著層AD位於觸控元件與裝飾蓋板150之間且位於訊號線(包括第一訊號線130以及第二訊號線140)與裝飾蓋板150之間,其中蓋板CG與基板SUB之間的垂直距離DP例如小於80μm。除了採用上述最大夾角θm以及水平距離DH的設計,以降低側視時訊號線的可視性之外,本實施例也可搭配使用上述各種技術(如增加裝飾層BM的厚度、增加角 度θT、縮減垂直距離DP、縮減線寬及縮減線距)的其中至少一者,以在符合窄邊框的需求下降低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
請參照圖6,本實施例與圖5的架構大致相同,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於此便不再贅述。差異主要在於,本實施例的裝飾層BM包括至少一層深色油墨(例如黑色、灰色)、至少一層非黑色油墨或上述至少兩者的堆疊層。此外,未繪示的第一觸控元件以及第一訊號線130設置在裝飾蓋板150上,且裝飾層BM位於蓋板CB與第一訊號線130之間。未繪示的第二觸控元件以及第二訊號線140設置在基板SUB上,且第一觸控元件與第二觸控元件例如透過位於兩者之間的黏著層AD而彼此電性絕緣。
在本實施例中,蓋板CG與基板SUB之間的垂直距離DP例如小於110μm。此外,除了採用上述最大夾角θm以及水平距離DH的設計,以降低側視時訊號線的可視性之外,本實施例也可搭配使用上述各種技術的其中至少一者,以在符合窄邊框的需求下降低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
請參照圖7,本實施例與圖5的架構大致相同,且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於此便不再贅述。差異主要在於,本實施例的第一訊號線130(以及未繪示的第一觸控元件)與第二訊號線140(以及未繪示的第二觸控元件)分別位於基板SUB的相對兩側上,且第一觸控元件與第二觸控元件例如透過位於兩者之間的基板SUB而彼此電性絕緣。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最大夾角θm、水平距離DH以及垂 直距離DP的設計可參照圖5。另外,本實施例也可搭配使用上述各種技術的其中至少一者,以在符合窄邊框的需求下降低大視角下訊號線的可視性。
上述各實施例並不限制觸控元件的材料。但值得一提的是,若採用霧度較高的材料,例如奈米金屬線,具體而言,當使用霧度大於1的奈米銀絲時,將更易有光線散射的問題,可能會間接導致訊號線更易被視見,換言之,奈米金屬線之觸控元件更適合採用本發明之設計。
綜上所述,本發明針對裝飾層與訊號線之間的相對設置關係以及訊號線與顯示區之間的水平距離進行設計,以降低裝飾區內訊號線的可視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30‧‧‧第一訊號線
140‧‧‧第二訊號線
150‧‧‧裝飾蓋板
A1‧‧‧顯示區
A2‧‧‧裝飾區
AD1、AD2‧‧‧黏著層
BM‧‧‧裝飾層
CG‧‧‧蓋板
DH‧‧‧水平距離
DP‧‧‧垂直距離
HBM‧‧‧厚度
SUB1‧‧‧第一基板
SUB2‧‧‧第二基板
T‧‧‧切面
θm‧‧‧最大夾角
θT‧‧‧角度

Claims (17)

  1.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顯示區以及一裝飾區,該裝飾區位於該顯示區的至少一側,該觸控面板包括:多個觸控元件,位於該顯示區;多條訊號線,位於該裝飾區且各該觸控元件與其中至少一訊號線電性連接;以及一裝飾蓋板,包括一蓋板以及一裝飾層,該裝飾層設置在該蓋板上且覆蓋該裝飾區並曝露出該顯示區,其中該些訊號線靠近該顯示區的一側與該裝飾層的一切面與該蓋板的一最大夾角介於1度至80度之間,且該切面所切的該訊號線與該顯示區之間的一水平距離介於0.05mm至15mm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第一基板以及一第二基板,其中該第一基板位於該裝飾蓋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該些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該些訊號線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各該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一觸控元件,各該第二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二觸控元件,該些第一觸控元件以及該些第一訊號線設置於該第一基板上,該些第二觸控元件以及該些第二訊號線設置於該第二基板上,其中該蓋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200μm。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基板與該第二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該蓋板與該第一基板之間的垂 直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位於該第二基板上的該些第二觸控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於該觸控面板的長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位於該第二基板上的該些第二觸控元件的數量大於位於該第一基板上的該些第一觸控元件的數量,且位於該第二基板上的該些第二觸控元件的排列方向平行於該觸控面板的短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基板,該些觸控元件以及該些訊號線位於該裝飾蓋板與該基板之間,其中該蓋板與該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或等於110μm。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該些訊號線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各該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一觸控元件,各該第二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二觸控元件,該些第一觸控元件以及該些第一訊號線設置在該裝飾蓋板上,且該裝飾層位於該蓋板與該些第一訊號線之間,該些第二觸控元件以及該些第二訊號線設置在該基板上,該觸控面板更包括一黏著層位於該些第一觸控元件與該些第二觸控元件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觸控元件設置在該基板的同一側上且彼此電性絕緣,且該觸控面板更包 括一黏著層位於該些觸控元件與該裝飾蓋板之間且位於該些訊號線與該裝飾蓋板之間,其中該蓋板與該基板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80μm。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一基板,該些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該些第一觸控元件與該些第二觸控元件分別設置在該基板的相對兩側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的寬度大於或等於4mm且小於15mm,且該水平距離介於1mm至15mm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的寬度大於0mm且小於4mm,且該水平距離介於0.05mm至4mm之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的厚度大於6μm。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靠近該顯示區的側壁與該蓋板所夾的角度大於11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裝飾層包括至少一層深色油墨、至少一層非黑色油墨或上述至少兩者的堆疊層。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觸控元件的材料包括奈米金屬線。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該些訊號線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各該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一觸控元件,各該第二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二觸控元件,各該第一訊號線以及各該第二訊號線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寬小於60μm,且該些第一訊號線以及該些第二訊號線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距小於45μm。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些觸控元件包括多個第一觸控元件以及多個第二觸控元件,該些訊號線包括多條第一訊號線以及多條第二訊號線,各該第一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一觸控元件,各該第二訊號線電性連接於其中一第二觸控元件,各該第一訊號線以及各該第二訊號線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寬小於35μm,且該些第一訊號線以及該些第二訊號線的其中至少一者的線距小於35μm。
TW103123026A 2014-07-03 2014-07-03 觸控面板 TW2016027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3026A TW201602757A (zh) 2014-07-03 2014-07-03 觸控面板
CN201420548225.6U CN204215380U (zh) 2014-07-03 2014-09-23 触控面板
CN201410490393.9A CN105320341A (zh) 2014-07-03 2014-09-23 触控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3026A TW201602757A (zh) 2014-07-03 2014-07-03 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2757A true TW201602757A (zh) 2016-01-16

Family

ID=52984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3026A TW201602757A (zh) 2014-07-03 2014-07-03 觸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5320341A (zh)
TW (1) TW20160275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4566B (zh) * 2018-06-06 2019-07-01 大陸商業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金屬網格觸控模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602757A (zh) * 2014-07-03 2016-01-16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490667U (zh) * 2012-06-15 2014-03-19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3677388A (zh) * 2012-09-03 2014-03-26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板
EP2757443A1 (en) * 2013-01-22 2014-07-23 Wintek (China) Technology Ltd. Touch-sensitive panel
TWM472238U (zh) * 2013-06-14 2014-02-11 Wintek Corp 裝飾蓋板及其觸控面板
CN203673449U (zh) * 2013-09-29 2014-06-25 宝宸(厦门)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TW201602757A (zh) * 2014-07-03 2016-01-16 勝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面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4566B (zh) * 2018-06-06 2019-07-01 大陸商業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金屬網格觸控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0341A (zh) 2016-02-10
CN204215380U (zh) 2015-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51657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861128B2 (en) Touch device
KR101521681B1 (ko) 터치패널
US20160259447A1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US20150070794A1 (en) Touch panel and decoration panel thereof
US8558807B2 (en) Transparent touch panel
US20130293487A1 (en) Touch panel
KR20140095278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JP5805797B2 (ja) 表示装置
TW201604729A (zh) 觸控面板
KR20150033468A (ko) 터치 패널
TWM460338U (zh) 觸控面板及應用其之觸控顯示面板
US20140062959A1 (en) Touch panel
US20210357065A1 (en) Touch sensing devic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motherboard
JP2014049114A (ja) タッチパネル
KR102119818B1 (ko) 터치 패널
TW201610773A (zh) 觸控面板
JP5453146B2 (ja) 表示装置
TW201714066A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JP5981005B2 (ja) 表示装置
TW201602757A (zh) 觸控面板
KR102029710B1 (ko) 터치 패널
TW201602853A (zh) 觸控顯示裝置
TWM503596U (zh) 觸控面板
JP2014219816A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き表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