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01616A - 電子裝置總成及其底座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總成及其底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01616A
TW201601616A TW104117957A TW104117957A TW201601616A TW 201601616 A TW201601616 A TW 201601616A TW 104117957 A TW104117957 A TW 104117957A TW 104117957 A TW104117957 A TW 104117957A TW 201601616 A TW201601616 A TW 2016016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nkage
electronic device
base
linking member
elast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7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71194B (zh
Inventor
黃健隆
江衍德
涂紋愷
江柏逸
Original Assignee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1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1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1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119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一種電子裝置的底座,可在電子裝置未插入的狀態下收 納底座的導電接點。同時,可在電子裝置插入底座或與底座分離的過程中,避免電子裝置的插入端與導電接點碰撞,造成導電接點或電子裝置表面受損。本申請更提出一種具有所述底座的電子裝置總成。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總成及其底座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底座以及具有此底座的電子裝置總成,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總成及其底座,其底座具有可收納的導電接點。
隨著科技的發展,許多電子裝置出現在市場上,例如手機(Cellphone)、平板電腦(Tablet PC)、多媒體播放器、衛星導航器等。該等電子裝置不僅便利人們的生活,也扮演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除了本身具有的通訊或娛樂等功能外,電子裝置也可連接至其他週邊裝置,例如耳機、充電器、揚聲器等,以滿足不同環境下的使用需求。此外,電子裝置還可搭配底座,藉以提供直立定位、資料傳輸及充電等功能。
本申請提供一種電子裝置的底座,可在電子裝置未插入 的狀態下收納底座的導電接點。同時,可在電子裝置插入底座或與底座分離的過程中,避免電子裝置的插入端與外露的導電接點碰撞,造成導電接點或電子裝置表面受損。此外,若電子裝置具有金屬外殼,本申請的設計還可避免金屬外殼在電子裝置插入底座或與底座分離的過程中,與導電接點誤觸,導通,而發生安全問題。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一座體、一第一連動件(linking member)、多個第一導電接點、一第一彈性件以及一第二連動件。座體具有一凹槽用以容置電子裝置的一插入端。第一連動件沿一第一轉軸樞設於座體,且第一連動件具有一承靠部(leaning portion)以及一頂出部(ejecting portion)分別位於第一轉軸的兩側。第一連動件適於沿第一轉軸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樞轉。當第一連動件位於第一位置時,承靠部突出於凹槽內,且當電子裝置的插入端進入凹槽時,插入端承靠於承靠部並且帶動第一連動件由第一位置樞轉到第二位置。所述多個第一導電接點配置於第一連動件的頂出部上。當第一連動件位於第二位置時,所述多個第一導電接點對應接觸插入端上的多個第二導電接點。此外,第一彈性件配置於第一連動件與座體之間,用以在第一連動件由第一位置運動到第二位置的過程中儲存一第一彈性位能。第二連動件配置於座體內,並且適於在一鎖定位置與一釋放位置之間運動,其中鎖定位置上的第二連動件位於第一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上,用以阻止第一連動件由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 當第二連動件運動到釋放位置時,第二連動件脫離第一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以釋放第一彈性件儲存的第一彈性位能,並且藉由第一彈性位能驅動第一連動件回到第一位置。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第一連動件例如是一L形連桿(L-shaped linking rod)。第一轉軸位於L形連桿的一轉折部。承靠部與頂出部分別位於L形連桿的相對兩端。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前述承靠部位於凹槽底部,而頂出部位於凹槽側壁。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包括配置於底座內且承靠於底座與承靠部之間的一彈簧。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第二連動件包括一連桿,沿一第二轉軸樞設於座體,且適於在鎖定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樞轉。當第二連動件位於鎖定位置時,連桿的一第一端承靠頂出部的背側,而當第二連動件位於釋放位置時,連桿的該第一端脫離頂出部。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電子裝置的底座更包括一釋放鈕,位於座體上,並且適於耦接連桿的一第二端,用以帶動連桿由鎖定位置樞轉到釋放位置。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所述電子裝置的底座更包括一第二彈性件,配置於第二連動件與座體之間,用以在第二連動件由鎖定位置運動到釋放位置的過程中儲存一第二彈性位能。
在本申請的一實施例中,第一位置上的第一連動件位於 第二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上,用以阻止第二連動件由釋放位置回到鎖定位置。當第一連動件運動到第二位置時,第一連動件脫離第二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以釋放第二彈性件儲存的第二彈性位能,並且藉由第二彈性位能驅動第二連動件回到鎖定位置。
本申請更提供一種應用前述底座的電子裝置總成,其包括所述底座以及前述電子裝置。電子裝置適於藉由插入端插入所述底座之凹槽,而實現前述可能之操作。電子裝置與底座結合後可進行資料傳輸及充電等動作。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電子裝置總成
110‧‧‧電子裝置
120‧‧‧底座
112‧‧‧插入端
114‧‧‧第二導電接點
110a‧‧‧電子裝置的背面
122‧‧‧座體
122a‧‧‧凹槽
124‧‧‧第一連動件
124a‧‧‧轉折部
124b‧‧‧承靠部
124c‧‧‧頂出部
126‧‧‧第一導電接點
128‧‧‧第一彈性件
128a‧‧‧第一彈性件的一端
128b‧‧‧第一彈性件的另一端
134‧‧‧第二連動件
134a‧‧‧第二連動件的第一端
134b‧‧‧第二連動件的第二端
136‧‧‧釋放鈕
138‧‧‧第二彈性件
R1‧‧‧第一轉軸
R2‧‧‧第二轉軸
圖1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底座的立體圖。
圖2為電子裝置與底座的組裝示意圖。
圖3為圖1之底座的局部透視圖。
圖4為圖1之底座的剖面圖。
圖5A繪示電子裝置的插入端尚未進入座體的凹槽的狀態。
圖5B繪示電子裝置的插入端完全進入座體的凹槽的狀態。
圖6A繪示電子裝置的插入端與座體的凹槽結合後的狀態。
圖6B繪示電子裝置的插入端與座體的凹槽分離的狀態。
圖1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底座的立體圖。圖2為電子裝置與底座的組裝示意圖。如圖1與2所示,電子裝置總成100包括電子裝置110以及底座120。電子裝置110具有一插入端112以及位於插入端112上的多個第二導電接點114。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10例如是一電子手錶。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電子裝置110也可以是電子手環、手機、平板電腦(Tablet PC)、多媒體播放器、衛星導航器或其他具有裸露的導電接點的電子裝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導電接點114例如是位於電子裝置110的背面110a並且外露的金屬接點。底座120的座體122具有一凹槽122a,用以容置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在此,電子裝置110可採直立的方向使插入端112插入座體122的凹槽122a,而與底座120結合。
座體122的凹槽122a內配置有一第一連動件124以及位於第一連動件124上的多個第一導電接點126。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導電接點126例如是探針式連接器(Pogo Pin connector)。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插入凹槽122a後,可與第一連動件124作動,且使第一連動件124上的第一導電接點126與插入端112上的第二導電接點114接觸並導通,以進行資料傳輸或對電子裝置110充電。
圖3為底座120的局部透視圖。圖4為底座120的剖面圖。如圖3與圖4所示,第一連動件124沿一第一轉軸R1樞設於 座體122,而可在相對於座體122樞轉。本實施例的第一連動件124例如是一L形連桿,其中第一轉軸R1位於L形連桿的轉折部124a,且L形連桿的相對兩端分別作為第一連動件124的一承靠部124b與一頂出部124c。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連動件124的承靠部124b位於凹槽122a的底部,而頂出部124c位於凹槽122a的側壁。換言之,第一連動件124的L形連桿構成凹槽122a的局部底部與側壁,而在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插入凹槽122a時,第一連動件124藉由承靠部124b與插入端112作動而樞轉。
此外,第一導電接點126配置於第一連動件124的頂出部124c上,用以與插入端112上的第二導電接點114接觸並導通。一第一彈性件128配置於第一連動件124與座體122之間,用以在第一連動件124相對於座體122運動的過程中儲存一第一彈性位能。在此,第一彈性件128例如是板簧或其他類型的彈簧,其一端128a固定於座體122底部,而另一端128b承靠於第一連動件124的承靠部124b底部。當第一連動件124的承靠部124b朝向座體122底部移動時,第一彈性件128的另一端128b被下壓,而儲存第一彈性位能。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128也可以是一扭力軸桿或一扭力彈簧,其配置於第一連動件124與座體122之間,用以在第一連動件124相對於座體122運動的過程中儲存一第一彈性位能。
另外,本實施例更在座體122內設置一第二連動件134, 以藉由第二連動件134與第一連動件124之間的結構干涉與否,來鎖定或釋放第一連動件124的位置。本實施例的第二連動件134例如是一連桿,其沿一第二轉軸R2樞設於座體122,以在鎖定位置與釋放位置之間樞轉。此外,本實施例的底座120的座體122上更具有耦接於第二連動件134的一釋放鈕136,以透過使用者手動按壓釋放鈕136來轉動第二連動件134。本實施例的底座120還可包括一第二彈性件138,其配置於第二連動件134與座體122之間,用以在第二連動件134相對於座體122的運動過程中儲存一第二彈性位能。例如,當使用者施力於釋放鈕136,而使第二連動件134相對於座體122樞轉時,第二彈性件138儲存第二彈性位能。舉例而言,第二彈性件138例如是一扭力軸桿或一扭力彈簧,其配置於第二連動件134與座體122之間,用以在第二連動件134相對於座體122的運動過程中儲存一第二彈性位能。
以下更具體說明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插入座體122的凹槽122a,而使電子裝置110與底座120結合的過程。圖5A繪示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尚未進入座體122的凹槽122a的狀態。圖5B繪示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完全進入座體122的凹槽122a的狀態。
第一連動件124適於沿第一轉軸R1在圖5A所示的第一位置與圖5B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間樞轉。當第一連動件124位於圖5A所示的第一位置時,承靠部124b突出於凹槽122a內,且當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進入凹槽122a時,插入端112承靠於承 靠部124b,並且帶動第一連動件124沿順時針方向由圖5A所示的第一位置樞轉到圖5B所示的第二位置。當第一連動件124到達圖5B所示的第二位置時,第一導電接點126對應接觸插入端112上的第二導電接點114。此外,第一彈性件128在第一連動件124由圖5A所示的第一位置運動到圖5B所示的第二位置的過程中產生形變而儲存第一彈性位能。
另一方面,第二連動件134適於在圖5A所示的釋放位置以及圖5B所示的鎖定位置之間運動。如圖5A所示,當第一連動件124位於第一位置時,第二連動件134位於釋放位置。此時,第一連動件124位於第二連動件134的運動路徑上,而阻止第二連動件134由釋放位置往圖5B所示的鎖定位置移動。此外,在第一連動件124由圖5A所示的第一位置運動到圖5B所示的第二位置的過程中,第一連動件124逐漸脫離第二連動件134的運動路徑。當第一連動件124到達圖5B所示的第二位置時,第一連動件124完全脫離第二連動件134的運動路徑,從而釋放第二彈性件138儲存的第二彈性位能,並且藉由第二彈性位能驅動第二連動件134運動到鎖定位置。
此時,如圖5B所示,鎖定位置上的第二連動件134位於第一連動件124的運動路徑上,用以阻止第一連動件124由圖5B所示的第二位置回到圖5A所示的第一位置。如前文所述,第二連動件134例如是連桿,則連桿的一第一端134a會承靠第一連動件124的頂出部124c的背側,而阻止第一連動件124樞轉。如此, 第一連動件124上的第一導電接點126可緊密地接觸插入端112上的第二導電接點114。
以下再進一步說明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退出座體122的凹槽122a,而將電子裝置110自底座120分離的過程。圖6A繪示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與座體122的凹槽122a結合後的狀態。圖6B繪示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與座體122的凹槽122a分離的狀態。
當要將電子裝置110自底座120移除時,如圖6A所示,使用者可按壓釋放鈕136,其中釋放鈕136耦接於第二連動件134的一第二端134b,因而可藉由釋放鈕136帶動第二連動件134由圖6A所示的鎖定位置朝向圖6B所示的釋放位置樞轉。此外,在第二連動件134相對於座體122樞轉時,第二彈性件138儲存第二彈性位能。
之後,當第二連動件134運動到如圖6B所示的釋放位置時,第二連動件134脫離第一連動件124的運動路徑,亦即第二連動件134的第一端134a脫離第一連動件124的頂出部124c,以釋放第一彈性件128儲存的第一彈性位能,並且藉由第一彈性位能驅動第一連動件124沿圖面上的逆時針方向樞轉,而回到第一位置。此時,第一連動件124上的第一導電接點126離開插入端112上的第二導電接點114,並且,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被第一連動件124的承靠部124b帶動,而退出凹槽122a。
基於上述,結合圖5A~5B以及6A~6B的內容以及相關描 述,可以理解本申請之電子裝置與底座結合或分離的操作。由於第一連動件124的第一導電接點126在電子裝置110未插入的狀態(如圖5A所示)下乃是收納於底座內部。此外,在圖5A至5B所示的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進入凹槽122a的過程中,或在圖6A至6B所示的電子裝置110的插入端112退出凹槽122a的過程中,可避免插入端112與第一導電接點126碰撞,造成第一導電接點126受損,或電子裝置110的表面被第一導電接點126刮傷而受損。另外,若電子裝置110具有金屬外殼,則本申請之底座還可避免金屬外殼在插入端112進入或退出凹槽122a的過程中與第一導電接點126誤觸,導通,而產生火花或其他安全問題。
雖然前述實施例以電子手錶為例來說明本申請之電子裝置總成及其底座的多個實施態樣。然而,圖式中的底座與凹槽的形狀,或凹槽的尺寸、位置、開口方向,或電子手錶的形狀等皆是用於示例,並且可能隨實際產品設計或需求而調整。此外,為了便清楚表達本申請的特徵,圖式可能省略了部分已知或參照現有技術與相關文獻所能理解、推知的內容。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由本申請說明書的前後文以及搭配的圖式來理解各實施例表達的發明精神與技術方案,並且在可能的範圍內調整、組合或置換相關元件。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20‧‧‧底座
122‧‧‧座體
122a‧‧‧凹槽
124‧‧‧第一連動件
124a‧‧‧轉折部
124b‧‧‧承靠部
124c‧‧‧頂出部
126‧‧‧第一導電接點
128‧‧‧第一彈性件
128a‧‧‧第一彈性件的一端
128b‧‧‧第一彈性件的另一端
134‧‧‧第二連動件
136‧‧‧釋放鈕
138‧‧‧第二彈性件
R1‧‧‧第一轉軸
R2‧‧‧第二轉軸

Claims (16)

  1. 一種電子裝置的底座,包括:一座體,具有一凹槽,用以容置該電子裝置的一插入端;一第一連動件,沿一第一轉軸樞設於該座體,該第一連動件具有一承靠部以及一頂出部分別位於該第一轉軸的兩側,且該第一連動件適於沿該第一轉軸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樞轉,其中當該第一連動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承靠部突出於該凹槽內,且當該電子裝置的該插入端進入該凹槽時,該插入端承靠該承靠部並且帶動該第一連動件由該第一位置樞轉到該第二位置;多個第一導電接點,配置於該第一連動件的該頂出部上,且當該第一連動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些第一導電接點對應接觸該插入端上的多個第二導電接點;一第一彈性件,配置於該第一連動件與該座體之間,用以在該第一連動件由該第一位置運動到該第二位置的過程中儲存一第一彈性位能;以及一第二連動件,配置於該座體內,並且適於在一鎖定位置與一釋放位置之間運動,其中鎖定位置上的該第二連動件位於該第一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上,用以阻止該第一連動件由該第二位置回到該第一位置,且當該第二連動件運動到該釋放位置時,該第二連動件脫離該第一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以釋放該第一彈性件儲存的該第一彈性位能,並且藉由該第一彈性位能驅動該第一連動件 回到該第一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的底座,其中該第一連動件包括一L形連桿,該第一轉軸位於該L形連桿的一轉折部,該承靠部與該頂出部分別位於該L形連桿的相對兩端。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的底座,其中該承靠部位於該凹槽底部,而該頂出部位於該凹槽側壁。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的底座,其中該第一彈性件包括承靠於該底座與該承靠部之間的一彈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的底座,其中該第二連動件包括一連桿,沿一第二轉軸樞設於該座體,且適於在該鎖定位置與該釋放位置之間樞轉,其中當該第二連動件位於該鎖定位置時,該連桿的一第一端承靠該頂出部的背側,而當該第二連動件位於該釋放位置時,該連桿的該第一端脫離該頂出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的底座,更包括一釋放鈕,位於該座體上,並且適於耦接該連桿的一第二端,用以帶動該連桿由該鎖定位置樞轉到該釋放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的底座,更包括一第二彈性件,配置於該第二連動件與該座體之間,用以在該第二連動件由該鎖定位置運動到該釋放位置的過程中儲存一第二彈性位能。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的底座,其中該第一位置上的該第一連動件位於該第二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上,用 以阻止該第二連動件由該釋放位置回到該鎖定位置,且當該第一連動件運動到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連動件脫離該第二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以釋放該第二彈性件儲存的該第二彈性位能,並且藉由該第二彈性位能驅動該第二連動件回到該鎖定位置。
  9. 一種電子裝置總成,包括:一電子裝置,具有一插入端以及位於該插入端上的多個第二導電接點;以及一底座,包括:一座體,具有一凹槽,用以容置該電子裝置的該插入端;一第一連動件,沿一第一轉軸樞設於該座體,該第一連動件具有一承靠部以及一頂出部分別位於該第一轉軸的兩側,且該第一連動件適於沿該第一轉軸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樞轉,其中當該第一連動件位於該第一位置時,該承靠部突出於該凹槽內,且當該電子裝置的該插入端進入該凹槽時,該插入端承靠該承靠部並且帶動該第一連動件由該第一位置樞轉到該第二位置;多個第一導電接點,配置於該第一連動件的該頂出部上,且當該第一連動件位於該第二位置時,該些第一導電接點對應接觸該插入端上的該些第二導電接點;一第一彈性件,配置於該第一連動件與該座體之間,用以在該第一連動件由該第一位置運動到該第二位置的過 程中儲存一第一彈性位能;以及一第二連動件,配置於該座體內,並且適於在一鎖定位置與一釋放位置之間運動,其中鎖定位置上的該第二連動件位於該第一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上,用以阻止該第一連動件由該第二位置回到該第一位置,且當該第二連動件運動到該釋放位置時,該第二連動件脫離該第一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以釋放該第一彈性件儲存的該第一彈性位能,並且藉由該第一彈性位能驅動該第一連動件回到該第一位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總成,其中該第一連動件包括一L形連桿,該第一轉軸位於該L形連桿的一轉折部,該承靠部與該頂出部分別位於該L形連桿的相對兩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總成,其中該承靠部位於該凹槽底部,而該頂出部位於該凹槽側壁。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總成,其中該第一彈性件包括承靠於該底座與該承靠部之間的一彈簧。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總成,其中該第二連動件包括一連桿,沿一第二轉軸樞設於該座體,且適於在該鎖定位置與該釋放位置之間樞轉,其中當該第二連動件位於該鎖定位置時,該連桿的一第一端承靠該頂出部的背側,而當該第二連動件位於該釋放位置時,該連桿的該第一端脫離該頂出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總成,其中該底座更包括一釋放鈕,位於該座體上,並且適於耦接該連桿的一第二端,用以帶動該連桿由該鎖定位置樞轉到該釋放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總成,其中該底座更包括一第二彈性件,配置於該第二連動件與該座體之間,用以在該第二連動件由該鎖定位置運動到該釋放位置的過程中儲存一第二彈性位能。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電子裝置總成,其中該第一位置上的該第一連動件位於該第二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上,用以阻止該第二連動件由該釋放位置回到該鎖定位置,且當該第一連動件運動到該第二位置時,該第一連動件脫離該第二連動件的運動路徑,以釋放該第二彈性件儲存的該第二彈性位能,並且藉由該第二彈性位能驅動該第二連動件回到該鎖定位置。
TW104117957A 2014-06-06 2015-06-03 電子裝置總成及其底座 TWI5711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08521P 2014-06-06 2014-06-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1616A true TW201601616A (zh) 2016-01-01
TWI571194B TWI571194B (zh) 2017-02-11

Family

ID=54770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7957A TWI571194B (zh) 2014-06-06 2015-06-03 電子裝置總成及其底座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11117B2 (zh)
CN (1) CN105320229A (zh)
TW (1) TWI5711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8559B (zh) 2017-05-18 2019-08-11 仁寶電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擴充基座與電子裝置
CN109348654A (zh) * 2018-10-26 2019-02-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防污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2983133B (zh) * 2019-12-13 2022-12-02 清研讯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锁扣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42414A (en) 1997-11-14 2000-03-28 Intermec Ip Corp. Vehicle dock for portable data collection terminal
US6069790A (en) * 1998-01-27 2000-05-30 Dell Usa, L.P. Portable computer ejection mechanism for docking devices
CN2847556Y (zh) * 2005-07-13 2006-12-13 莫列斯公司 供移动电话用的充电座
TWI318095B (en) * 2007-03-30 2009-12-01 Asustek Comp Inc Electronic device bearing
CN101276236B (zh) * 2007-03-30 2010-09-29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承载座
US8873233B2 (en) * 2011-10-28 2014-10-28 Xplore Technologies Corp. Vehicle dock for ruggedized tablet
US9201453B2 (en) * 2012-10-26 2015-12-01 Apple Inc. Self-retracting connector for docking device
CN203312487U (zh) * 2013-05-16 2013-11-27 深圳君泽电子有限公司 内存卡安装结构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11117B2 (en) 2017-11-07
US20150359124A1 (en) 2015-12-10
TWI571194B (zh) 2017-02-11
CN105320229A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9886B (zh) 攜帶式電子裝置
US9201453B2 (en) Self-retracting connector for docking device
TW201618648A (zh) 電子裝置
TWI571194B (zh) 電子裝置總成及其底座
TWM415545U (en) Hand-held buckling Plate computer screen Cover Pivot cap of
KR20140007049A (ko) 거치기능을 갖는 휴대단말기 케이스
TWM537293U (zh) 可攜式資料傳輸裝置
TWI515979B (zh) 電氣插頭裝置及其連動機構
TWI514952B (zh) 電子裝置
TWI662877B (zh) 功能元件旋轉復位裝置及電子設備
JP2001143808A (ja) 電源プラグ機構
TW201802629A (zh) 支撐腳架與攜帶型電子裝置
JP2007330041A (ja) 携帯電話機用充電器
TWI548321B (zh) 滑動機構及帶有該滑動機構的裝置
JP2013026049A (ja) 端子収納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21005576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2012094178A (ja) 電子装置と拡張ユニットとの接続装置
CN214154055U (zh) 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US20140022726A1 (en) Computer host with a rotatable socket mechanism
JP5718307B2 (ja) 着脱機構およびクレードル、並びに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TW201409857A (zh) 連接器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JP2009205532A (ja) 接続装置
TW201328048A (zh) 容置裝置及電子設備
TWI539887B (zh) 電子裝置
TWM416305U (en) Connection 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