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5516A - 通訊裝置以及無線網狀網路 - Google Patents

通訊裝置以及無線網狀網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45516A
TW201545516A TW103137351A TW103137351A TW201545516A TW 201545516 A TW201545516 A TW 201545516A TW 103137351 A TW103137351 A TW 103137351A TW 103137351 A TW103137351 A TW 103137351A TW 201545516 A TW201545516 A TW 20154551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device
signal
relay
slave
transmitt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373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asushi Matsutaka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545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551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38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collecting sensor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04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 H04W40/08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wireless node resources based on transmission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例如形成適用於自動查表系統之無線網狀網路的子機,用以判定是否可直接接收收集查表資料之母機所傳送的訊號,並且判定母機是否可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在可直接接收母機所傳送的訊號,而且母機無法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時,決定用以中繼本身所傳送之發給母機之訊號之屬於其他通訊裝置的中繼擔任裝置,且對母機及中繼擔任裝置,通知向母機傳送之訊號的路徑與母機向本身傳送之訊號的路徑不同。

Description

通訊裝置以及無線網狀網路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無線通訊系統,尤其關於將資料等進行多點跳躍(multi-hop)傳送至其目的地的通訊裝置以及無線網狀網路(mesh network)。
已知有行動電話系統、無線LAN系統、無線網狀網路等作為無線通訊系統。在無線通訊系統中,為了維持一定的通訊品質,乃進行一種分散各無線終端(依系統的種類而稱為基地台、移動台、接取點(access point)、終端、總局、分局等)的負載或削減干擾,考慮到無線通訊資源(流量(traffic))之有效利用等的運用。例如,在行動電話系統中,已檢討了一種無線基地台依照所收容的移動台數而控制傳送電力以調整處理負載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1)。此外,亦已檢討了依照所設置的環境而將無線基地台的傳送電力調整為適當值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2)。
在專利文獻1中,係記載了一種無線基地台藉由變更傳送電力而調整所收容之移動台的數量,以調整處理負載的技術。依據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無線基地台在移動台的收容台數較少時,係提高傳送輸出來擴大通訊區域(area),而當收容台數變多時,則降低傳送輸出來縮小通訊區域,且將 位於通訊區域之端部的移動台移動至其他無線基地台,藉此調整為不超過本身的處理能力。在專利文獻2中,係記載了一種在山谷部等之視野良好的地方,以一個傳送電力高的無線基地台來確保大規模區域,而在大樓(building)等之障礙物較多而視野不佳的地方,則使用複數個傳送電力低的無線基地台來確保通訊區域的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5006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0-154321號公報
無線網狀網路係已檢討了在智慧電網(smart grid)等之自動查表系統中的使用。亦即,已提出了一種以無線網狀網路來建構集中器(concentrator)(資料收集裝置)與智慧儀表(smart meter)(進行電力使用量查表,且將其結果作為查表資料傳送至集中器的裝置)之通訊的系統。在此種自動查表系統中,集中器係依固定期間(例如每30分鐘)收集各智慧儀表的查表值(查表資料)。所收集的資料係被用作藉由發電計劃或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以限制電量的利用等。在自動查表系統中,係在1台集中器收容盡可能多個智慧儀表,藉此可抑制集中器的設置台數,而可達成削減系統建構成本。另一方面,在無線網狀網路中,係以集中器為中心,多點跳躍 連接智慧儀表、或不進行查表之中繼機而建構網路,因此離集中器較遠處的智慧儀表的查表資料,就會透過複數個智慧儀表或中繼機而到達集中器。當1台之集中器所收容的智慧儀表台數變多時,在無線網狀網路內傳送之訊息(message)數就會變多,而不易在一定期間內從所有的智慧儀表收集查表資料。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情形而研創者,其目的在獲 得一種可削減在系統內所傳送之無線訊號的通訊裝置以及無線網狀網路。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達成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通訊裝置,係形成適用於自動查表系統之無線網狀網路者,其特徵在於包括:判定手段,判定是否可直接接收收集查表資料之母機所傳送的訊號,並且判定前述母機是否可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決定手段,可直接接收前述母機所傳送的訊號,而且前述母機無法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時,即決定中繼擔任裝置,該中繼擔任裝置為用以中繼本身所傳送之發給前述母機之訊號的其他通訊裝置;及通知手段,對前述母機及前述中繼擔任裝置,通知向前述母機傳送之訊號的路徑與前述母機向本身傳送之訊號的路徑不同。
本發明之通訊裝置係發揮可削減無線訊號之傳送產生次數的效果。
1‧‧‧母機
2、3、31、32、33、34、35、41、42‧‧‧區域(訊號到達區域)
11、12、13、14、15‧‧‧子機
21‧‧‧中繼機
51、52、53‧‧‧訊息
100‧‧‧天線
101‧‧‧PHY
102‧‧‧MAC
103‧‧‧CPU
104‧‧‧通訊處理部
105‧‧‧ROM
106‧‧‧RAM
107‧‧‧非揮發性記憶體
108‧‧‧計量儀器IF
109‧‧‧上位裝置間IF
T‧‧‧計時器值
第1圖係顯示實施形態1之無線網狀網路之構成例的圖。
第2圖係顯示子機之構成例的圖。
第3圖係顯示中繼機之構成例的圖。
第4圖係顯示母機之構成例的圖。
第5圖係顯示子機加入無線網狀網路之動作序列(sequence)之一例的圖。
第6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無線網狀網路之構成例的圖。
第7圖係顯示中繼機加入無線網狀網路之動作序列之一例的圖。
第8圖係顯示用以實現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3之訊息格式(massage format)之一例的圖。
第9圖係顯示送達確認等待計時器(timer)之計時器值之一例的圖。
第10圖係顯示傳送母機完成加入子機之時間點(timing)的圖。
第11圖係顯示傳送母機完成加入子機之時間點的圖。
第12圖係顯示子機向母機傳送訊息之時間點的圖。
第13圖係顯示子機向母機傳送訊息之時間點的圖。
第14圖係顯示子機向母機傳送訊息之時間點的圖。
以下根據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通訊裝置及無線網狀網路之實施形態。另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實施形態。
(實施形態1)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作為通訊裝置之由母機、子機及中 繼機所構成之無線網狀網路之實施形態1之構成例的圖。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係包括母機1、子機11、12、13、14、及中繼機21所構成。此無線網狀網路係可適用在例如設置於需求戶之儀表對電或瓦斯、自來水等的使用量進行查表,且將查表結果通知收集裝置的自動查表系統等。
母機1係與各子機及中繼機直接進行通訊,或是 透過其他子機或中繼機進行通訊。圖示雖予以省略,但母機1係可透過光線路、行動線路等而亦與上位裝置通訊。此外,母機1係設為可進行傳送輸出之調整的構成。
子機11至14係與智慧儀表等的計量儀器連接, 直接或間接地與母機1通訊。亦即,各子機只要與母機1之間可進行電波的傳送接收就與母機1直接通訊,而與母機1之間無法進行電波的傳送接收時,就透過周邊的其他子機或中繼機與母機1通訊。各子機的傳送輸出係設為固定。另外,子機11至14係可設為內建有智慧儀表等之計量儀器的構成(一體型),亦可設為外接(獨立(separate)型)。此外,子機11至14亦具有作為後述之中繼機的功能。
中繼機21係可與周邊的子機、母機、或其他中繼 機通訊,且在無法進行直接通訊的子機與母機間中繼通訊。中繼機21的傳送輸出係設為固定。
在第1圖中,區域2及區域3係顯示母機1所傳 送之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子機及中繼機可正常接收訊息的範圍)。區域2係母機1之傳送輸出設定為較子機或中繼機更高時之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區域3係母機1之傳送輸出設定為 與子機或中繼機相同時之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
同樣地,區域31至34係顯示子機11至14分別 傳送之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區域41係顯示中繼機21所傳送之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
母機1之傳送輸出設定為較子機或中繼機更高 時,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即成為區域2,而由於在該區域2存在有子機13,因此子機13係可直接接收從母機1所傳送的訊息53。另一方面,母機1的傳送輸出設為與子機或中繼機相同設定時,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即成為區域3,而由於在該區域3未存在有子機13,因此子機13將無法直接接收從母機1所傳送的訊息53。此時,子機13係例如透過子機12而接收來自母機1的訊息。
此外,由於區域33未存在有母機1,因此子機13 傳送發給母機1的訊息51時,存在於區域33的子機12即接收訊息51,且作為訊息52而轉送至母機1。
第2圖係顯示子機11至14之構成例的圖。子機 11至14的構成係相同,包括有PHY(Physical Layer,實體層)101、MAC(Medium Access Controller,媒體存取控制器)10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103、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105、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106、非揮發性記憶體107及計量儀器IF108。CPU103係包含有通訊處理部104。
在子機11至14中,PHY101係用以與其他子機、 中繼機、母機通訊的介面(interface),且透過天線(antena) 100而傳送接收無線訊號。MAC102係具有控制PHY101的功能,用以進行MAC位址(address)的管理。CPU103係實施作為子機的各種處理。CPU103所包括的通訊處理部104,係進行至母機1為止之路徑的選擇、訊息的傳送接收、及訊息的轉送處理等。圖示雖予以省略,但CPU103係進行因應所接收之訊息之內容的處理、及與智慧儀表等之計量儀器的通訊處理。與計量儀器的通訊處理亦可在通訊處理部104進行。 ROM105係保存作為子機的動作程式(program)。RAM106係被利用來保存暫時性的資訊。非揮發性記憶體107係保存路徑資訊、或從智慧儀表等之計量儀器所收集的資料等。計量儀器IF108係用以進行從智慧儀表等之計量儀器取得查表資料等、對計量儀器的各種設定、及計量儀器的控制等的通訊介面。
第3圖係顯示中繼機21之構成例的圖。如圖所 示,中繼機21係為從第2圖所示之子機11至14去除計量儀器IF108後的構成。亦即,中繼機21除不進行與智慧儀表等之計量儀器的通訊以外,具有與子機同等的功能。
第4圖係顯示母機1之構成例的圖。如圖所示, 母機1係成為將第2圖所示之子機11至14所包括的計量儀器IF108置換成上位裝置間IF109的構成。上位裝置間IF109係透過光線路或行動電話線路等而用以與上位裝置進行通訊的介面。母機1之通訊處理部104,係管理與加入本身(母機1)之所有子機及中繼機的通訊路徑。此等以外之構成要素的動作係與子機11至14相同。
接著說明構成無線網狀網路的母機1、子機11至 14及中繼機21之特徵性的動作,具體而言係子機及中繼機加入無線網狀網路的動作。由於子機11至14的加入動作與中繼機21的加入動作相同,因此在此說明第1圖所示之子機13加入無線網狀網路時的動作作為一例。另外,在子機13所傳送之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區域33)雖存在有子機12及中繼機21,但子機12係設為已完成加入無線網狀網路(母機1所管理的無線網狀網路)者,而中繼機21則設為尚未加入無線網狀網路者。此外,母機1的傳送輸出係設定為較子機11至14或中繼機21為高,而母機1所傳送之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則為區域2。
第5圖係顯示子機13加入無線網狀網路之動作序 列之一例的圖。另外,在之後的說明中,將顯示無線訊號之到達範圍的區域稱為信號到達區域。例如,將顯示母機1所傳送之無線訊號之到達範圍的區域2稱為「母機1的信號到達區域2」。
子機13係當啟動時,於未加入無線網狀網路的情 形下,首先,為了探索可加入的無線網狀網路,以廣播(broadcast)方式傳送周邊探索要求(步驟(step)S11)。在此雖使用獨自的訊息名稱,但也可依照IEEE802.15.4e所規定的”Enhanced Beacon Request(增強型信標要求”、”Enhanced Beacon”等的標準。本實施形態中所使用的訊息並不限定於該等。只要是相同的訊息,則可為任何的訊息。關於之後的訊息亦復相同。
母機1係位於子機13之訊號到達區域33之外, 故無法接收周邊探索要求。子機12及中繼機21係接收周邊探索要求。由於中繼機21本身亦未加入,因此忽視周邊探索要求,而放棄所接收的周邊探索要求(步驟S12)。另一方面,由於子機12已完成加入無線網狀網路,因此將周邊探索回應傳送至子機13,將已完成加入無線網狀網路,收容目的地為母機1、及至母機1的通訊路徑(在此例中為可進行與母機1的直接通訊)通知子機13(步驟S13)。除了通訊路徑外,亦可通知與下一個跳躍之無線終端(母機、子機、中繼機)之間的通訊品質(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訊號強度指標)值等)或與母機之間的通訊品質(錯誤(error)率、傳送延遲等)。
子機13係當接收周邊探索回應時,即經由子機12 識別可與母機1通訊,且選擇子機12作為對於母機1的途徑(route)(步驟S14)。再者,經由子機12將加入要求以廣播方式傳送至母機1(步驟S15)。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子機13僅從子機12接收周邊探索回應,因此選擇子機12作為發給母機1之訊息的傳送目的地。然而,加入完成的子機或中繼機於周圍存在有複數個時,從其中選擇發給母機1之訊息的傳送目的地。亦即,子機13係自傳送周邊探索要求起經過一定期間等待周邊探索回應,且從複數個無線終端(子機、中繼機、母機)接收到周邊探索回應時,從所接收之周邊探索回應之傳送來源的無線終端之中,選擇成為最佳路徑的無線終端而傳送加入要求。子機13係考慮至母機1的跳躍數等而選擇路徑(設為加入要求之傳送目的地的無線終端)。
子機12係當從子機13接收加入要求時,即進行 送達確認(ACK的回傳)並且將加入要求轉送至母機1(步驟S16、S18)。子機13係當接收對於加入要求的ACK時,開始監視是否可從母機1直接接收對於加入要求的回應(步驟S17)。此監視係持續至接收回應或經過一定時間為止。另外,在此,雖設為自等待ACK的接收起開始監視,但也可在步驟S15中傳送加入要求之後立即開始。此外,亦可在至母機1為止的跳躍數較一定值(例如3跳躍等,依照母機1之傳送電力設定的跳躍數)還大時,不開始監視。
母機1係當接收加入要求時回傳ACK(步驟 S19)。再者,為了判斷已接收到加入要求、及是否許可要求加入之子機13(加入要求的傳送來源)的加入,傳送回應兼認證要求。此時,將加入要求傳送而來之路徑的資訊附加於回應兼認證要求而以廣播方式傳送給子機12(步驟S20)。如第1圖所示,由於在母機1之訊號到達區域2存在有子機11、12及13,因此在步驟S20所傳送的回應兼認證要求會被訊號到達區域2內的各子機所接收。另外,在第5圖中雖省略了記載,但子機11未傳送亦未轉送加入要求,因此即使接收回應兼認證要求亦予以忽視(不進行所接收之回應兼認證要求的轉送或送達確認,即放棄回應兼認證要求)。
子機13係在從母機1直接接收到作為對於在步驟 S15所傳送之加入要求之回應的回應兼認證要求時,識別為可從母機1直接接收(步驟S22)。再者,對於回應兼認證要求的ACK不進行傳送,而等待與從母機1直接所接收者相同的 回應兼認證要求從子機12轉送給本身。
子機12係當從母機1接收作為對於在步驟S18所 轉送之加入要求之回應的回應兼認證要求時(步驟S20),回傳ACK(步驟S21),且將回應兼認證要求轉送至屬於其傳送目的地的子機13(步驟S23)。
子機13當接收經由子機12所轉送的回應兼認證 要求時,即回傳ACK(步驟S24),之後,進行認證處理。另外,在第5圖中,係省略了認證處理的記載。子機13當結束認證處理時,即將含有認證結果的認證回應以廣播方式傳送給母機1(步驟S25)。在此步驟S25中,係將顯示可從母機1直接接收訊息的資訊附加於認證回應中進行傳送。
子機12當接收認證回應時即將ACK回傳至子機 13(步驟S26),且將認證回應轉送至母機1(步驟S27)。此時,子機12係確認附加於認證回應的資訊,且掌握子機13可直接接收從母機1所傳送的訊息。亦即,係記憶從子機13接收到發給母機1之單點廣播訊息(unicast messages)時不需要回傳ACK、以及即使本身未傳送發給子機13的單點廣播訊息時,也會有從子機13接收發給本身之ACK的情形,在該情形下無條件地將ACK轉送給母機1。
當母機1從子機12接收認證回應時,即將ACK 回傳至子機12(步驟S28)。再者,從認證回應所含的認證結果,判斷是否要使子機13加入本身的無線網狀網路。要使之加入時,從附加於認證回應的資訊(顯示子機13可直接接收訊息的資訊),識別可直接傳送至子機13(步驟S29)。再者, 加入完成不經由子機12,而直接傳送給子機13(步驟S30)。
子機13當從母機1直接接收加入完成時,即判斷 為子機12及母機1已掌握了上行的通訊路徑(從本身往母機1的通訊路徑)與下行的通訊路徑(從母機1往本身的通訊路徑)為非對稱,且將相對於加入完成的ACK傳送至子機12,而非傳送至加入完成之傳送來源的母機1。
子機12係監控母機1傳送給子機13的加入完成, 或者從子機13接收相對於加入完成的ACK,藉此識別子機13的加入已被許可。再者,子機12係在從子機13接收到發給母機1的單點廣播訊息時開始不進行ACK之回傳的動作,並且在從子機13接收到相對於本身未傳送給子機13之單點廣播訊息之ACK時開始無條件地轉送給母機1的動作。子機12係在接收到在步驟S31從子機13所傳送的ACK時,轉送至母機1(步驟S32)。另外,子機12在一定期間無法監控發給子機13的加入完成,或者,無法從子機13接收相對於加入完成的ACK時,判斷為子機13的加入處理未正常完成,而恢復為普通動作(從子機13接收周邊探索要求之前的動作)。
對於母機1的加入處理正常完成時,子機13即藉 由定期查表通知將定期地從智慧儀表等所收集的資料(查表值等)通知母機1(步驟S33)。子機13係經由子機12而將定期查表通知傳送給母機1。子機12係由於子機13可直接接收來自母機1的訊息,因此不對子機13傳送ACK,而對於母機1轉送定期查表通知(步驟S34)。母機1係當經由子機12接收來自子機13的定期查表通知時,由於掌握了子機13可直接接 收來自本身的訊息,因此直接傳送ACK給子機13而非傳送給子機12(步驟S35)。
適用本實施形態時,如第5圖所示,相較於以往 (上行與下行的路徑相同的無線網狀網路),在從母機1傳送給子機13的訊息傳送中,可削減1次訊息的傳送次數。亦即,由於不需要從子機12轉送至子機13,因此可削減藉由子機12傳送訊息(參照步驟S30至S32)。此外,在子機13傳送至母機1的訊息傳送中,可削減1次ACK的傳送。亦即,不需要藉由從子機13接收到訊息的子機12進行ACK的回傳,因此可削減藉由子機12進行ACK的傳送(參照步驟S33至S35)。
在本實施形態中,雖已說明了進行中繼的子機為1 台的情形,但在從可直接接收母機1所傳送之訊息的子機13至母機1為止的路徑(上行路徑)上存在有複數台子機/中繼機時,可削減從母機1往子機13之通訊中之訊息的傳送次數、及從子機13往母機1通訊中之ACK的傳送次數,相當於該台數程度。在此種無線網狀網路中,將來自各子機的資料匯集於母機時,由於存在有複數台以子機13作為中繼路的子機(在第1圖中,係在子機13加入後,中繼機21與子機14以子機13作為中繼路而加入母機1),因此關於該子機/中繼機亦可獲得相同的效果。因此,系統整體可達成更進一步削減訊息的傳送數。結果,在一定期間內收集查表值的系統中,可增加1台母機所可收容之子機的台數,而可達成削減所設置之母機的台數。藉由削減母機的台數即可實現系統的低成本化。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中,母機以 較所收容的子機及中繼機更高的傳送輸出來傳送無線訊號。位於母機所傳送之無線訊號之到達範圍的端部(遠離母機之處)的無線終端(子機、中繼機),係於與母機通訊時,從母機直接接收下行方向的訊息,且經由中繼擔任終端(子機或中繼機)傳送上行方向的訊息。中繼擔任終端從無線終端接收到發給母機的訊息時,省略對於無線終端的送達確認(ACK的回傳),而將訊息傳送至母機。此外,中繼擔任終端係在從無線終端接收到發給母機的送達確認時轉送至母機。藉此,即可獲得以上所述的效果(削減訊息傳送數、增加母機可收容之子機或中繼機的台數、系統的低成本化)。
(實施形態2)
第6圖係顯示實施形態2之無線網狀網路之構成例的圖。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係在實施形態1的無線網狀網路(參照第1圖)追加了子機15者。子機15的構成係設為與子機11至14相同(參照第2圖)。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相較於實施形態1之無線網狀網路,係將中繼機21之傳送輸出設定為較子機11至15更高者。茲將本實施形態之中繼機21所傳送之無線訊號的到達範圍設為區域(信號到達區域)42。此外,子機13係設為無法接收母機1所傳送的無線訊號。形成有無線網狀網路之各無線終端(母機、子機、中繼機)的構成係設為與實施形態1相同(參照第2圖至第4圖)。
接著說明中繼機21加入第6圖所示之構成之無線網狀網路的動作。在中繼機21的信號到達區域42中雖存在有子機12至15,但子機12及13係設為已完成加入無線網狀網 路,而子機14及15則設為尚未加入無線網狀網路。
第7圖係顯示中繼機21加入無線網狀網路之動作 序列之一例的圖。
中繼機21係當啟動時,未加入無線網狀網路的情 形下,首先,為了探索可加入之無線網狀網路,乃將周邊探索要求進行廣播傳送(步驟S41)。
母機1係位於訊號到達區域42之外,因此無法接 收中繼機21所傳送的周邊探索要求。位於信號到達區域42之中的子機12至15係接收周邊探索要求,且由已完成加入無線網狀網路的子機12及13將周邊探索回應傳送至中繼機21。子機12係在接收到周邊探索要求時記憶其內容(步驟S44)。圖示雖予以省略,但子機13亦同樣地在接收到周邊探索要求時記憶其內容。
由於中繼機21係為於子機12之訊號到達區域32 之外(參照第6圖),因此子機12所傳送的周邊探索回應無法送達中繼機21,而僅子機13所傳送的周邊探索回應送達中繼機21(步驟S42、S43)。另外,圖示雖予以省略,但未加入無線網狀網路的子機14及15,即使接收周邊探索要求亦予以忽視。周邊探索回應係與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的周邊探索回應相同。
中繼機21係經一定期間後進行周邊探索回應的接 收,結果,由於僅從子機13接收周邊探索回應,因此依照以所接收的周邊探索回應所通知的通訊路徑,將發送目的地設定為母機1,而且將設定經由子機13及子機12到達母機1的路 徑(子機13→子機12→母機1的路徑)作為路徑資訊的加入要求進行廣播傳送給子機13(步驟S45)。
中繼機21所傳送的加入要求,係藉由子機12及 子機13來接收。子機13當接收加入要求時,即回傳ACK至中繼機21,並且將加入要求轉送至子機12(步驟S46、S47)。 子機12係接收中繼機21所傳送的加入要求及藉由子機13所轉送的加入要求。子機12當接收中繼機21所傳送的加入要求時,即確認設定於此的路徑資訊,由於路徑資訊所顯示之路徑與加入要求的實際的接收路徑不同,因此識別為本身所傳送的訊息不會送達中繼機21(雖可從中繼機21直接接收,但無法直接傳送至中繼機21)(步驟S49)。另一方面,接收到經由子機13所轉送的加入要求時,由於所設定之路徑資訊所顯示之路徑與實際的接收路徑一致,因此回傳ACK(步驟S48)。再者,將加入要求轉送至母機1(步驟S50)。
當母機1接收加入要求時即回傳ACK(步驟 S51)。再者,為了判斷接收到加入要求、以及是否允許要求加入的中繼機21(加入要求的傳送來源)的加入,乃傳送回應兼認證要求。此時,將加入要求傳送而來之路徑的資訊附加於回應兼認證要求,且將最終的發送目的地設定為中繼機21而以廣播方式傳送至子機12(步驟S52)。
子機12當接收發給中繼機21之回應兼認證要求 時,即將ACK回傳至母機1(步驟S53),再者,依照設定於回應兼認證要求的路徑資訊,轉送至子機13(步驟S54)。在此步驟S54中,係將顯示可從中繼機21直接接收訊息的資訊 附加於回應兼認證要求進行傳送。
子機13係當接收回應兼認證要求時,即回傳ACK 至子機12(步驟S55)。再者,將回應兼認證要求轉送至屬於最終發送目的地的中繼機21(步驟S56)。此時,子機13係確認附加於回應兼認證要求的資訊,且掌握子機12可直接接收從中繼機21所傳送的訊息。亦即,記憶:從中繼機21傳送至子機12的訊息傳送不經由本身而直接進行;從中繼機21直接傳送至子機12之訊息的ACK(發給中繼機21的ACK),於從子機12接收時,需轉送至中繼機21;以及從子機12接收到發給中繼機21的訊息時,不需要ACK的傳送(沒有將ACK傳送至子機12,而將訊息轉送至中繼機21)。
中繼機21係當接收回應兼認證要求時,即將ACK 回傳至子機13(步驟S57)。再者,進行認證處理,並且確認附加於回應兼認證要求的資訊,而識別為子機12可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息(步驟S58)。另外,在第7圖中係省略的認證處理的記載。中繼機21係當認證處理結束時,即以單點廣播方式將含有認證結果的認證回應傳送給母機1(步驟S59)。在此步驟S59中,係將設定有母機1作為最終發送目的地的認證回應傳送給子機12。
子機12係當從中繼機21接收認證回應時,經由 子機13將以中繼機21作為最終發送目的地的ACK傳送至中繼機21(步驟S60、S61),且將認證回應轉送至母機1(步驟S62)。
母機1係當從子機12接收認證回應時,即將ACK 回傳至子機12(步驟S63)。再者,從認證回應中所含的認證結果,判斷是否要使中繼機21加入本身的無線網狀網路。要使之加入時,以經由子機12及子機13的路徑傳送加入完成(步驟S64)。亦即,傳送設定有顯示經由子機12及子機13之路徑之路徑資訊的加入完成。
子機12係當接收加入完成時,即將ACK回傳至母機1(步驟S65),且將加入完成轉送至子機13(步驟S66)。
子機13係當從子機12接收加入完成時,由於其發送目的地為中繼機21,因此不傳送ACK,而將加入完成轉送至中繼機21(步驟S67)。
中繼機21係當接收加入完成時,即將ACK傳送至子機12(步驟S68)。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中,中繼機係以較子機更高的傳送輸出傳送無線訊號。位於中繼機所傳送之無線訊號之到達範圍之端部(遠離中繼機之處)的子機,係於與中繼機通訊時,從中繼機直接接收傳送給本身的訊息,而於傳送訊息至中繼機時,則經由其他子機傳送。擔任中繼的其他子機,係於接收發給中繼機的訊息時,省略送達確認(ACK的回傳),且將訊息轉送至中繼機。此外,擔任中繼的其他子機,係於接收到發給中繼機的送達確認時轉送至中繼機。藉此,即可獲得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效果。亦即,可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削減位於母機與中繼機之間的子機與中繼機之間的訊息或ACK的傳送次數。
(實施形態3)
在實施形態2中,雖已說明了第6圖所示之中繼機21加入無線網狀網路時的動作,但在本實施形態中,則係說明第6圖所示之子機15加入無線網狀網路時的動作。第6圖所示之子機12至14及中繼機21係設為已完成加入無線網狀網路者。
如第6圖所示,由於子機15係位於信號到達區域 42之中,因此可直接接收中繼機21所傳送的無線訊號(訊息或ACK)。另一方面,由於中繼機21位於訊號到達區域35之外,因此無法直接接收子機15所傳送的無線訊號,而將經由子機14接收來自子機15的訊息或ACK。此狀態係與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的子機13與母機1的關係相同(參照第1圖)。因此,子機15加入無線網狀網路時之中繼機21的動作,即成為類似於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的母機1的動作(參照第5圖)者。 亦即,成為從母機1的動作扣除了認證處理者。藉由中繼機21作為第5圖所示之母機1、子機14作為第5圖所示之子機12、子機15作為第5圖所示之子機13進行動作,即可獲得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效果。
在此說明為了實現實施形態1至3所使用之訊息 的格式。第8圖係顯示用以實現實施形態1至實施形態3之訊息格式之一例的圖。如圖所示,訊息係由標頭(header)部及資料部所構成,在資料部中,係供儲存訊息的本體(加入要求、回應兼認證要求等)儲存。在標頭部中,係供下一傳送目的地位址、本身位址、訊息傳送目的地位址、訊息傳送來源位址、路經資訊(從訊息之傳送來源至傳送目的地的路徑)、序列編號(序列No.)及擴張區域,以作為為了將訊息從傳送來源送 達至傳送目的地所需的資訊。在擴張區域中,係供儲存機器類別#1、可直接接收的傳送來源位址、機器類別#2及可直接接收的傳送目的地位址。
一面參照第5圖所示的序列一面說明訊息格式。 在此,係以子機12將來自子機13的加入要求轉送至母機1之情形(相當於步驟S18)為例進行說明。在從子機12轉送至母機1之加入要求的下一傳送目的地位址中,係供儲存母機1的位址,而在本身位址中係供儲存子機12的位址。此外,在訊息傳送目的地位址中,係供儲存屬於加入要求之最終到達目的地之母機1的位址,而訊息傳送來源位址中則供儲存加入要求之傳送來源之子機13的位址。另外,以位址而言,係使用機器固有的MAC位址或IP位址等。序列編號係使用於在各無線終端間之送達的確認、或再送、在無線路徑上之訊息的迴圈(loop)檢測等,且為傳送來源之無線終端依每一訊息所賦予的編號。
擴張區域係為視需要所設定的資訊。例如,設定 為第5圖之步驟S25中所傳送的認證回應、以及在此之後之各訊息與ACK。在第5圖之步驟S25以後的各訊息及ACK中,係針對機種類別#1設定顯示「母機」的資訊、針對可直接接收的傳送來源位址設定母機1的位址、針對機種類別#2設定顯示「子機」的資訊、及針對可直接接收的傳送目的地位址設定子機13的位址。藉此,子機13、子機12及母機1,即可識別子機13可直接接收來自母機1的傳送。子機12係可從自訊息的傳送來源至傳送目的地的路徑資訊及擴張區域的資訊,識別本 身位於母機1與子機13之間,當從母機1傳送至子機13時,不經由本身而傳送訊息及ACK,而當從子機13傳送至母機1時,則經由本身。亦即,子機12在從子機13接收到訊息時,不將ACK傳送至子機13而是將訊息轉送至母機1,且在從子機13接收到ACK時,則可實施將ACK轉送至母機1的控制。 藉由子機12進行此種控制,即可削減訊息及ACK的傳送次數。
(實施形態4)
茲說明實施形態4之無線網狀網路。無線網狀網路的構成、母機、子機及中繼機的構成係設為與實施形態1相同(參照第1圖至第4圖)。訊息與ACK之傳送接收序列係設為與實施形態1或2相同(參照第5圖、第7圖)。
在第5圖所示的序列中,從母機1在步驟S20中 將回應兼認證要求傳送至子機12起至在步驟S21中接收ACK為止的時間、與從母機1在步驟S30中將加入完成傳送至子機13起至在步驟S32中接收ACK為止的時間,由於產生ACK的轉送,因此以後者的時間會較長。因此,在前者(子機12傳送ACK之情形)與後者(子機13傳送ACK之情形)中將ACK的接收等待時間設定為相同時,未接收ACK所導致之再送(加入完成的再送)的產生頻率會有變高之虞。在第5圖所示之序列例中雖將中繼數設為1,但中繼數也會有變成2以上之情形,當中繼數增多時,就更易於產生再送。
在第7圖所示之序列中,從中繼機21在步驟S59 中將認證回應傳送至子機12起至在步驟S61接收ACK之情形亦復相同。
此外,在第5圖所示的序列中,從子機13在步驟 S33傳送定期查表通知起至在步驟S35中接收ACK之情形、或在第7圖所示的序列中,從子機12在步驟S66中傳送加入完成起至在步驟S68中接收ACK之情形亦復相同。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中,係將各 無線終端(母機、子機、中繼機)等待ACK之接收的時間(ACK之接收等待計時器)設為對應於中繼數的值。例如,設為依據第9圖的值。第9圖係顯示在訊息及其送達確認(ACK)之中繼數的比為1:N或N:1時,訊息之傳送來源啟動之送達確認等待計時器之計時器值(ACK之接收等待時間)之一例的圖。母機、中繼機及子機係將第9圖所示之表格(table)保持於ROM或非揮發性記憶體,且使用對應於中繼數之比的計時器值。依據第9圖之情形下,母機、中繼機及子機係將未產生訊息或ACK的中繼時(雙向均可進行直接通訊之情形)之計時器值設為T,且隨著中繼數增加,將計時器值增大為T×2、T×3、˙˙˙。藉此,即可抑制未接收ACK所導致的再送產生。 此外,不會再有過度地等待送達確認之情形,而可提升通訊的效率。
另外,「非對稱路徑中繼數比=1」之情形,係指上 行與下行之路徑非為非對稱,而為可進行雙向直接通訊(通常的情形)的情形。例如,第1圖所示之子機12與子機13的關係即屬該情形。在第9圖中,雖係設為針對1:1之通常的計時器值T再乘上中繼數的值,但作為一例亦可在原本的計時器值T有餘裕之情形下,於中繼數較少時,直接使用相同的值T, 而於中繼數超過某臨限值時,例如依3的倍數,增加為2倍、3倍。
(實施形態5)
茲說明實施形態5之無線網狀網路。無線網狀網路的構成、母機、子機及中繼機的構成係設為與實施形態1相同(參照第1圖至第4圖)。訊息與ACK的傳送接收序列係設為與實施形態1相同(參照第5圖)。訊息與ACK的傳送接收序列係設為與實施形態1或2相同(參照第5圖、第7圖)。
在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中,母機、子機及 中繼機係藉由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載波感測多重存取)/Collision Avoidance(避免碰撞))控制來傳送訊息。
應用CSMA/CA控制時,無線終端(母機、子機、 中繼機)係監視其他無線終端所進行之電波的傳送狀態,在LIFS(long interframe spacing(長中間幀間隔))期間,若未檢出電波,就進一步在經過退避(backoff)(隨機(random)延遲)的時點傳送訊息。此外,為了確實優先進行所接收之訊息的送達確認,接收到訊息的無線終端係在較LIFS更短的SIFS(Short interframe spacing(短中間幀間隔))期間,未檢出電波時,在該時點,進行ACK的傳送。藉此,由於ACK的傳送較訊息的傳送更優先,因此可防止無法傳送ACK(訊息的傳送側無法接收ACK)導致訊息的再送產生。
第10圖及第11圖係用以說明在第5圖所示之序 列中,母機1傳送加入完成至子機13時之傳送時間點的圖。 第10圖係顯示應用CSMA/CA控制於習知之無線網狀網路時之傳送時間點,第11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中之傳送時間點。
假設習知之無線網狀網路之構成為第1圖所示者 之情形下,當應用CSMA/CA控制時,如第10圖所示,母機1在LIFS+退避後,將以最終傳送目的地為子機13的加入完成傳送至子機12。子機12係當從母機1接收最終傳送目的地被設為子機13之加入完成時,於SIFS後傳送ACK至母機1。之後,子機12係在LIFS+退避後,將加入完成傳送至屬於最終傳送目的地的子機13。子機13係當接收發給本身的加入完成時,即於SIFS後傳送ACK至子機12。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中,如 第11圖所示,母機1係於LIFS+退避後,將加入完成直接傳送給子機13。子機13係當從母機1接收加入完成時,即於SIFS後,將以最終傳送目的地為母機1的ACK傳送至子機12。子機12係當接收最終傳送目的地設為母機1的ACK時,即於SIFS後傳送(轉送)ACK至母機1。
由於退避為隨機值、以及因為隱藏末端所造成之 傳送的影響等,正確而言雖不會成為如第10圖及第11圖的差,但相較於應用CSMA/CA控制於習知之無線網狀網路之情形,在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中,可縮短「LIFS、退避、加入完成之傳送」之各1次程度的時間。亦即,以系統整體而言,可增加可傳送接收訊息的時間。假設以子機12轉送ACK至母機1作為訊息處理,即使在LIFS+退避後進行傳送,也可 縮短「SIFS、加入完成之傳送」之各1次程度的時間。
第12圖及第13圖係用以說明在第5圖所示之序 列中,子機13向母機1傳送訊息時之傳送時間點的圖。第12圖及第13圖係顯示子機13傳送定期查表通知時之傳送時間點作為一例。第12圖係顯示應用CSMA/CA控制於習知之無線網狀網路時之傳送時間點,第13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中之傳送時間點。
假設習知之無線網狀網路之構成為第1圖所示者 之情形下,當應用CSMA/CA控制時,如第12圖所示,子機13係在LIFS+退避後,傳送定期查表通知給子機12。子機12係當從子機13接收定期查表通知時,即於SIFS後傳送ACK至子機13,之後,在LIFS+退避後,轉送定期查表通知給母機1。母機1係當從子機12接收定期查表通知時,即於SIFS後傳送ACK至子機12。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中,如 第13圖所示,子機12在從子機13接收到定期查表通知時未傳送ACK,而是從接收定期查表通知起在LIFS+退避後,對母機1轉送定期查表通知。母機1係當接收定期查表通知時,即於SIFS後,傳送ACK至子機13。如此,相較於第12圖所示之習知的控制,可縮短「SIFS、ACK傳送」之各1次程度的時間。
此外,亦可藉由變更應用於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 狀網路之CSMA/CA控制的一部分,而設為第14圖所示的傳送時間點。第14圖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無線網狀網路之變形 例(將CSMA/CA控制局部改良者)中之傳送時間點的圖。
子機12從子機13接收到定期查表通知時,原本 就是利用優先從子機12發給子機13之ACK的傳送,而當設為在SIFS後欲轉送定期查表通知給母機1時,即成為第14圖所示的傳送時間點。此時,相較於第12圖所示之習知的控制,可縮短「ACK傳送、LIFS、退避」之各1次程度的時間。即使相較於第13圖所示的傳送時間點,亦可縮短「LIFS、退避」之各1次程度的時間。
如此,由於可縮短1次訊息傳送所需要的時間, 因此可增加母機可收容之子機的台數。
(實施形態6)
在實施形態1或實施形態2中,子機及中繼機係設為可直接接收母機或傳送輸出高的中繼機所傳送之無線訊號時,不經由其他子機或中繼機而接收訊息或ACK,而削減了訊息及ACK的傳送數。然而,考慮到無線傳送路徑的狀態易於變動,也可將不經由其他子機或中繼機而直接接收訊息或ACK的動作,限定為可獲得某一定通訊品質的情形。是否可獲得一定的通訊品質,例如係以RSSI值來判斷。
例如,在實施形態1中所說明的子機13,在檢出 可直接接收母機1所傳送之訊息(例如回應兼認證要求)時(參照第5圖),只要所接收之訊息的通訊品質(RSSI等)為臨限值以下,就不選擇直接接收的路徑,而選擇經由子機12接收的路徑。同樣地,在實施形態2中所說明的子機12,在檢出可直接接收中繼機21所傳送的訊息時(參照第7圖),只要從中 繼機21所接收之訊息的通訊品質為臨限值以下,就不選擇直接接收的路徑,而選擇經由子機13而接收的路徑。如此,在選擇路徑時,雖可從母機1或中繼機21直接接收訊息及ACK,但在因為電場強度的變動而有無法接收之可能的通訊品質時,不選擇直接接收,而選擇從通訊品質更佳的路徑接收。藉此,即可降低路徑選擇後之接收錯誤所導致之路徑的再選擇、再送處理的產生機率。因此,可防止在無線網狀網路內之訊息的轉送效率的降低。
(實施形態7)
在母機、子機及中繼機之位置關係與訊號到達區域與上述之實施形態2相同時(參照第6圖)、中繼機21係在較各子機更高的傳送輸出(信號到達區域42)之情形、及與各子機同等傳送輸出(信號到達區域41)之情形的雙方,可對子機14直接傳送訊息。另一方面,對於子機15,僅在高傳送輸出時,才可直接傳送訊息。此外,母機1係在較各子機更高的傳送輸出之情形、及與各子機同等傳送輸出之情形之雙方,可對子機12直接傳送訊息。
在此種狀況下,從中繼機21傳送至子機14之訊 息的傳送事件(event)及從母機1傳送至子機12之訊息的傳送事件同時產生,而且,母機1及中繼機21以較子機更高的傳送輸出傳送了訊息時,母機1所傳送的訊息的到達範圍即成為區域2、而中繼機21所傳送之訊息的到達範圍則成為區域42。此時,子機14可接收來自中繼機21的訊息。另一方面,由於子機12,會有母機1所傳送之無線訊號與中繼機21所傳 送之無線訊號的雙方到達,因此母機1所傳送的訊息,會與中繼機21所傳送的訊息干擾而無法正常地接收。結果,由於母機1無法接收來自子機12的ACK,因此將訊息進行再送。然而,母機1與中繼機21的傳送輸出設為與子機同等時,母機1所傳送之訊息的到達範圍即成為區域3、而中繼機21所傳送之訊息的到達範圍則成為區域41。因此,子機14及子機12可分別無干擾地接收來自中繼機21、母機1的訊息。亦即,藉由將母機或中繼機的傳送輸出設為較子機更高,可降低干擾產生的機率,因此可降低因為干擾所導致的接收錯誤或再送的產生機率。
考慮此種事例(case),本實施形態之母機及中繼 機,係依據訊息的發送目的地而變更傳送輸出。具體而言,係在對可對本身直接傳送訊息(可進行雙向的直接通訊)的子機或中繼機傳送訊息時,降低傳送輸出。例如,母機1係對子機11或子機12傳送訊息時,設為與子機同等的傳送輸出。是否設為與子機同等的傳送輸出,只要在子機加入無線網狀網路時之訊息的傳送接收中判別即可。亦即,母機1係在直接接收到希望加入的子機或中繼機所傳送的訊息(周邊探索要求或加入要求)之情形下,藉由在對於傳送該訊息而來的子機或中繼機傳送訊息時降低傳送輸出(設為與子機同等)來決定。然而,如第5圖或第7圖之序列所示,為了建構非對稱的路徑,關於特定的訊息,需以高傳送輸出來進行傳送。
在以上所述的各實施形態中,雖係設為藉由將母 機、或中繼機的傳送輸出設為較子機更高來削減訊息或ACK 的傳送次數,但亦可將一部分的子機的傳送輸出設為較高。例如,藉由將與母機或中繼機同樣地設置於視野良好之處的子機的傳送輸出提高,可期待相同的效果。
在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中,係顯示子機或中 繼機分別加入時,加入之子機或中繼機建構非對稱之路徑之例。在此,在存在有複數個已完成加入無線網狀網路的子機或中繼機的區域中增設傳送輸出高的中繼機或子機時,可考慮既有的各無線末端(已完成加入無線網狀網路之子機或中繼機)與母機之間之最佳路徑變化的事例。例如,存在有當經由所增設的無線終端(新加入的子機或中繼機)時即削減轉送次數的子機或中繼機的可能。在此種事例中,也有可能建構非對稱的路徑。例如,母機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廣播為了維護系統(system maintenance)的訊息,而中繼機與子機可在所廣播的訊息的轉送動作中,藉由與加入時相同的方法,判別是否可建構非對稱的路徑。另外,所謂為了系統維護的訊息,係例如為系統參數(system parameter)的通知等。判斷為可建構非對稱的路徑時,係在傳送給母機的訊息(例如下一個定期查表通知)中,只要通知設為非對稱的路徑,而將路徑更新(最佳化)即可。
在各實施形態中,雖已說明了無線網狀網路為藉 由母機、子機及中繼機所形成之情形之例,但無線網狀網路亦可僅藉由母機與子機而形成。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通訊裝置係有益於實現自動 查表系統的無線網狀網路。
1‧‧‧母機
12‧‧‧子機
13‧‧‧子機
21‧‧‧中繼機
S11~S3‧‧‧步驟

Claims (27)

  1. 一種通訊裝置,形成適用於自動查表系統之無線網狀網路者,其特徵在於包括:判定手段,判定是否可直接接收收集查表資料之母機所傳送的訊號,並且判定前述母機是否可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決定手段,可直接接收前述母機所傳送的訊號,而且前述母機無法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時,即決定中繼擔任裝置,該中繼擔任裝置為用以中繼本身所傳送之發給前述母機之訊號的其他通訊裝置;及通知手段,對前述母機及前述中繼擔任裝置,通知向前述母機傳送之訊號的路徑與前述母機向本身傳送之訊號的路徑不同。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通訊裝置,其中經由前述中繼擔任裝置將訊號傳送至前述母機,並且從前述母機直接接收該所傳送之訊號的送達確認。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通訊裝置,其中經由前述中繼擔任裝置傳送從前述母機直接接收之訊號的送達確認。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通訊裝置,其中作為從進行查表的計量儀器取得查表資料並傳送至前述母機的子機而動作。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通訊裝置,其中作為對於前述母機傳送查表資料之子機與前述母機之間中繼訊號的中繼裝置而動作。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執行依照CSMA/CA控制的動作。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判定手段係判斷為確保了一定的通訊品質時可直接接收。
  8. 一種通訊裝置,形成適用於自動查表系統之無線網狀網路者,其特徵在於包括:檢出手段,位於本身與收集查表資料之母機之間的路徑上,而且檢出高輸出裝置,該高輸出裝置為雖無法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但可對本身直接傳送訊號的其他通訊裝置;決定手段,決定中繼擔任裝置,該中繼擔任裝置為接收本身所傳送之發給前述母機的訊號並朝向前述高輸出裝置轉送的其他通訊裝置;及通知手段,對前述高輸出裝置及前述中繼擔任裝置,通知向前述母機傳送之訊號的路徑與前述母機向本身傳送之訊號的路徑不同。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從前述高輸出裝置直接接收對於發給前述高輸出裝置之訊號的送達確認,且經由前述中繼擔任裝置傳送從前述高輸出裝置直接接收之訊號的送達確認。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通訊裝置,其中作為從進行查表的計量儀器取得查表資料並傳送至前述母機的子機而動作。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通訊裝置,其中作為對於前述母機傳送查表資料之子機與前述母機之間中繼訊號的中繼裝置而動作。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執行依照CSMA/CA控制的動作。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至12項中任一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檢出手段係判斷其他通訊裝置為前述高輸出裝置,該其他通訊裝置雖無法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但可在滿足一定品質的狀態下對本身直接傳送訊號。
  14. 一種通訊裝置,形成適用於自動查表系統之無線網狀網路者,其特徵在於包括:轉送手段,在可直接接收收集查表資料之母機所傳送的訊號,而且無法直接傳送訊號至前述母機之其他通訊裝置接收了傳送給前述母機的訊號時,未將所接收之訊號的送達確認傳送至前述其他通訊裝置,而將前述所接收的訊號轉送給前述母機。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通訊裝置,其中作為從進行查表的計量儀器取得查表資料並傳送至前述母機的子機而動作。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通訊裝置,其中作為對於前述母機傳送查表資料之子機與前述母機之間中繼訊號的中繼裝置而動作。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至16項中任一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執行依照CSMA/CA控制的動作。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將前述轉送手段轉送查表資料時之等待時間設為SIFS。
  19. 一種通訊裝置,形成適用於自動查表系統之無線網狀網路者,其特徵在於包括:傳送接收手段,對於可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而且對於無法對本身直接傳送訊號的其他通訊裝置傳送訊號時,經由屬於不同於前述其他通訊裝置之其他通訊裝置的中繼擔任裝置而接收對於前述其他通訊裝置所傳送之訊號的送達確認,而在前述其他通訊裝置經由前述中繼擔任裝置接收到傳送來源的訊號時,將所接收之訊號的送達確認直接傳送給前述其他通訊裝置。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通訊裝置,其中作為收集查表資料的母機而動作。
  2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通訊裝置,其中作為從進行查表的計量儀器取得查表資料並傳送至前述母機的子機而動作。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通訊裝置,其中作為對於前述母機傳送查表資料之子機與前述母機之間中繼訊號的中繼裝置而動作。
  2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通訊裝置,其中經由前述中繼擔任裝置接收對於其他通訊裝置所傳送之訊號的送達確認時的接收等待時間,係較從該其他通訊裝置直接接收對於其他通訊裝置所傳送之訊號之送達確認時的接收等待時間為長。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執行依照CSMA/CA控制的動作。
  2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至24項中任一項之通訊裝置,其中前述傳送接收手段係於對於可進行雙向直接通訊的其他通訊裝置傳送訊號時降低傳送輸出。
  26. 一種無線網狀網路,適用於自動查表系統者,其特徵在於包括:1台以上的第1通訊裝置;及1台以上的第2通訊裝置,傳送輸出較前述第1通訊裝置為高;前述第1通訊裝置係在雖可直接接收前述第2通訊裝置所傳送的訊號,但無法直接傳送訊號至前述第2通訊裝置時,從前述第2通訊裝置直接接收對於發給前述第2通訊裝置之訊號的送達確認,且經由其他的第1通訊裝置傳送從前述第2通訊裝置直接接收之訊號的送達確認。
  27. 一種無線網狀網路,適用於自動查表系統者,其特徵在於包括:1台以上的第1通訊裝置;及1台以上的第2通訊裝置,傳送輸出較前述第1通訊裝置為高;前述第2通訊裝置係在前述第1通訊裝置之中存在有雖可直接接收本身所傳送的訊號,但無法對本身直接傳送訊號者時,在對於無法對本身直接傳送訊號的第1通訊裝置的訊號傳送方面,係經由屬於不同於該第1通訊裝置之通訊 裝置的中繼擔任裝置來接收對於該第1通訊裝置所傳送之訊號的送達確認,而該第1通訊裝置經由該中繼擔任裝置接收到傳送來源的訊號時,將所接收之訊號的送達確認直接傳送給該第1通訊裝置。
TW103137351A 2014-05-16 2014-10-29 通訊裝置以及無線網狀網路 TW2015455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63093 WO2015173957A1 (ja) 2014-05-16 2014-05-16 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メッシュネットワー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516A true TW201545516A (zh) 2015-12-01

Family

ID=54479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37351A TW201545516A (zh) 2014-05-16 2014-10-29 通訊裝置以及無線網狀網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545516A (zh)
WO (1) WO20151739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0224B (zh) * 2017-07-17 2019-12-27 北京尚层生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家居智能电表无线抄表系统
CN110324163B (zh) * 2018-03-29 2020-11-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0772A (ja) * 2001-07-13 2003-01-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自動検針システムおよびデータ収集システム
JP4968283B2 (ja) * 2009-04-17 2012-07-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JP2013021516A (ja) * 2011-07-11 2013-01-31 Toshiba Corp 使用量測定システム、無線通信用センタ装置および使用量測定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73957A1 (ja) 2015-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u et al. Exploring Link Correlation for Efficient Flooding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EP3298710B1 (en) Low power sensor node oper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
US979479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mplified store and forward relays
WO2020206616A1 (zh) 直连通信的重传反馈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US2005012292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entral control of mesh networks
WO2017181819A1 (zh) 一种用户设备、基站中的用于中继的方法和装置
JP2008547326A5 (zh)
CN102123020B (zh) 提供服务质量保证的分布式协作多址接入方法及系统
JP2015188207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データ中継方法
WO2017181820A1 (zh) 一种用户设备、基站中的用于中继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KR20150021059A (ko)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데이터 포워딩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JP2007208830A (ja) 無線中継方法
KR20230031289A (ko) 사이드링크 릴레이에서의 피드백 및 트래픽 차별화
JP2009188924A (ja) 無線通信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無線ネットワーク
WO2011116659A1 (zh) 一种长期演进先进系统中用户接入服务小区的方法
WO2013054722A1 (ja) 無線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TW201545516A (zh) 通訊裝置以及無線網狀網路
WO2022077227A1 (zh) 直连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2014057279A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US9921597B2 (en) Power control apparatus, power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CN105451355A (zh) 用于向自身服务的用户设备传输数据的方法、基站和系统
JP6174454B2 (ja) マルチホップ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およびマルチホップ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02868507A (zh) 基于传输可靠率的分段arq方法
CN107071925B (zh) 一种csma/ca机制下的广播信道可靠传输方法
JP2009060362A (ja) 中継無線装置、中継無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