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43930A - 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無線通訊系統及無線通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無線通訊系統及無線通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43930A TW201543930A TW104108964A TW104108964A TW201543930A TW 201543930 A TW201543930 A TW 201543930A TW 104108964 A TW104108964 A TW 104108964A TW 104108964 A TW104108964 A TW 104108964A TW 201543930 A TW201543930 A TW 201543930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user terminal
- cellular
- base station
- report
- phr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5—Power headroom repor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使用者終端是與複數無線基地台連接的情況下,抑制上行鏈結吞吐率之降低。本發明的一態樣所述之使用者終端(20),係為連接至至少包含第1無線基地台與第2無線基地台之複數無線基地台的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PH報告生成部(411),係算出對各無線基地台的PH(Power Headroom),並生成PH報告;和送訊部(203),係將第1無線基地台的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頻寬、每1資源區塊的PH報告及送訊功率密度資訊之相關資訊之任一者、和對前記第1無線基地台的PH報告,發送至第2無線基地台。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次世代移動通訊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無線通訊系統及無線通訊方法。
於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網路中,為了達到更高速的資料速率、低延遲等目的,長期演進技術(LTE:Long Term Evolution)已被規格化(非專利文獻1)。
在LTE中,其多重存取方式是使在下行線路(下行鏈結)中使用以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為基礎的方式,在上行線路(上行鏈結)中則使用以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為基礎的方式。
為了比LTE更加寬頻化及高速化,例如被稱為LTE進階版或LTE增強版的LTE之後繼系統正被研討,將會被規格化成為LTE Rel.10/11。
LTE Rel.10/11的系統頻帶,係為將LTE系統
的系統頻帶視為一單位的至少1個分量載波(CC:Component Carrier)。如此將複數CC集合而寬頻化,稱作載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
在LTE的更為後繼系統的LTE Rel.12中,複數蜂巢網被使用於不同頻帶(載波)的各種情境,係被研討。若形成複數蜂巢網的無線基地台是實質上相同時,則可以適用上述之CA。另一方面,若形成複數蜂巢網的無線基地台是完全相異時,則考慮適用雙連結(DC:Dual Connectivity)。
此外,載波聚合(CA)係亦稱為Intra-eNB CA,雙連結(DC)係亦稱為Inter-eNB CA。
[非專利文獻1]3GPP TS 36.300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E-UTRAN); Overall description; Stage 2”
如上述,形成複數蜂巢網的無線基地台實質上相同的情況下(例如適用CA時),則該當無線基地台可係綜合考慮各蜂巢網中的使用者終端之上行送訊功率然
後控制上行送訊功率。然而,像是雙連結(DC)這樣,由複數無線基地台獨立控制使用者終端之上行送訊功率的情況下,則恐怕會導致上行鏈結吞吐率之降低或通訊品質之劣化。
本發明係有鑑於所述問題點而研發,其目的之1在於提供一種,在使用者終端是與複數無線基地台連接的情況下,可抑制上行鏈結吞吐率之降低的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無線通訊方法及無線通訊系統。
本發明的一態樣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係為使用複數蜂巢網群組進行通訊的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生成部,係生成含有構成各蜂巢網群組的每一蜂巢網之PH(Power Headroom)的PH報告;和送訊部,係將所生成之各蜂巢網群組的PH報告予以發送;前記送訊部以所定之蜂巢網群組進行發送的PH報告係含有:關於其他蜂巢網群組的PH、且為不依存於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頻寬的PH。
若依據本發明,則在使用者終端是與複數無線基地台連接的情況下,可抑制上行鏈結吞吐率之降低。
1‧‧‧無線通訊系統
10‧‧‧無線基地台
11‧‧‧無線基地台
12‧‧‧無線基地台
20‧‧‧使用者終端
30‧‧‧上位台裝置
40‧‧‧核心網路
C1‧‧‧巨集蜂巢網
C2‧‧‧小型蜂巢網
101‧‧‧收送訊天線
102‧‧‧放大部
103‧‧‧收送訊部
104‧‧‧基頻訊號處理部
105‧‧‧呼叫處理部
106‧‧‧傳輸路介面
201‧‧‧收送訊天線
202‧‧‧放大部
203‧‧‧收送訊部
204‧‧‧基頻訊號處理部
205‧‧‧應用程式部
301‧‧‧控制部
302‧‧‧送訊訊號生成部
303‧‧‧對映部
304‧‧‧解對映部
305‧‧‧收訊訊號解碼部
401‧‧‧控制部
402‧‧‧送訊訊號生成部
403‧‧‧對映部
404‧‧‧解對映部
405‧‧‧收訊訊號解碼部
411‧‧‧PH報告生成部
[圖1]載波聚合(CA)及雙連結(DC)的模式圖。
[圖2]雙連結(DC)時的蜂巢網群組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3]用來說明使用者終端之剩餘送訊功率PH的概念圖。
[圖4]載波聚合(CA)及雙連結(DC)之送訊功率控制的說明圖。
[圖5]先前之LTE系統之載波聚合中所被利用的PHR之MAC CE(MAC控制要素)的說明圖。
[圖6]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虛擬PHR的概念圖。
[圖7]含有實際PHR與虛擬PHR的MAC CE之一例的圖示。
[圖8]使用者終端之總剩餘送訊功率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9]第2實施形態的送訊功率控制方法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10]第2實施形態的送訊功率控制方法之一例的說明圖。
[圖11]1個eNB中分配每一使用者終端之總送訊功率的控制時序之一例的圖示。
[圖12]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3]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全
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4]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5]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全體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圖16]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之機能構成之一例的圖示。
以下,參照圖面而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此外,於以下說明中,記載為實體下行鏈結控制頻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的情況,係視為也包含有擴充實體下行鏈結控制頻道(EPDCCH:Enhanced PDCCH)。
在LTE-A系統中,在具有半徑數公里左右之廣範圍的涵蓋區域的巨集蜂巢網內,由具有半徑數十公尺左右之局部性涵蓋區域的小型蜂巢網所形成的HetNet(Heterogeneous Network),係被研討。載波聚合(CA)及雙連結(DC),係被適用於HetNet構成。
圖1係載波聚合(CA)及雙連結(DC)的模式圖。於圖1所示的例子中,使用者終端UE係與無線基地台eNB1及eNB2進行通訊。
圖1中係分別圖示,透過實體下行控制頻道(PDCCH)及實體上行控制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而被收送訊的控制訊號。例如,透過PDCCH而發送下行鏈結控制資訊(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又,透過PUCCH而發送上行鏈結控制資訊(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圖1A係圖示涉及載波聚合(CA)的無線基地台eNB1、eNB2及使用者終端UE之通訊。於圖1A所示的例子中,eNB1係為形成巨集蜂巢網的無線基地台(以下稱為巨集基地台),eNB2係為形成小型蜂巢網的無線基地台(以下稱為小型基地台)。
例如小型基地台係亦可為,被連接至巨集基地台的RRH(Remote Radio Head)這類的構成。載波聚合(CA)被適用時,1個排程器(例如巨集基地台eNB1所擁有的排程器)係控制著複數蜂巢網的排程。
在由巨集基地台所擁有的排程器來控制複數蜂巢網的排程的構成中係想定為,各基地台間是以例如光纖這類高速線路等之理想的回程網路(ideal backhaul)而被連接。
圖1B係圖示涉及雙連結(DC)的無線基地台eNB1、eNB2及使用者終端UE之通訊。圖1B所示的例子中,eNB1及eNB2係皆為巨集基地台。
雙連結(DC)被適用時,複數排程器係被獨立設置,由該當複數排程器(例如巨集基地台eNB1所擁有的排程器及巨集基地台eNB2所擁有的排程器)分別控制其所管轄的1個以上之蜂巢網的排程。
由巨集基地台eNB1所擁有的排程器及巨集基地台eNB2所擁有的排程器分別控制其所管轄的1個以上之蜂巢網的排程的構成中係想定,各基地台間是以例如X2介面等無法忽視延遲的非理想的回程網路(non-ideal backhaul)而被連接。
圖2係雙連結(DC)時的蜂巢網群組構成之一例的圖示。如圖2所示,於雙連結(DC)中,各無線基地台係設定,由1或複數個蜂巢網所構成的蜂巢網群組(CG:Cell Group)。各蜂巢網群組(CG)係由:由同一無線基地台所形成的1個以上之蜂巢網或送訊天線裝置、由送訊台等之同一送訊點所形成的1個以上之蜂巢網所構成。
含有PCell的蜂巢網群組(CG)係被稱為主蜂巢網群組(MCG:Master CG),MCG以外的蜂巢網群組(CG)係被稱為次級蜂巢網群組(SCG:Secondary CG)。在各蜂巢網群組(CG)中,可進行2蜂巢網以上的載波聚合(CA)。
MCG所被設定的無線基地台係被稱為主基地台(MeNB:Master eNB),SCG所被設定的無線基地台係被稱為次級基地台(SeNB:Secondary eNB)。
構成MCG及SCG的蜂巢網之合計數,係被設定成所定值(例如5蜂巢網)以下。該當所定值,係可事前決定,也可在無線基地台eNB及使用者終端UE間動態地設定。又,亦可隨著使用者終端UE之實裝,將可設
定的構成MCG及SCG之蜂巢網的合計值及蜂巢網之組合,向無線基地台eNB以能力(capability)訊令的方式加以通知。
以下說明先前的LTE、LTE-A系統中的使用者終端之送訊功率控制(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在先前的LTE、LTE-A系統中,使用者終端之上行鏈結訊號之送訊功率PPUSCH,c(i),係可用下記式(1)來表示。
PPUSCH,c(i)=min{PCMAX,c(i),10log10(MPUSCH,c(i))+PO_PUSCH,c(j)+αc(j).PLc+ΔTF,c(i)+fc(i)} (1)
此處,PCMAX,c(i)係為使用者終端之最大送訊功率,MPUSCH,c(i)係為被排程器所分配的上行共有頻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頻寬(例如資源區塊數),PO_PUSCH,c(j)係為目標收訊功率所涉及之參數(例如關於送訊功率偏置參數),α c(j)係為小段TPC(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之權重係數,PLc係為傳播損失(路徑損失),ΔTF,c(i)係為基於被排程器所分配之MCS(調變方式及編碼率)位準的偏置,fc(i)係為TPC指令所致之補正值(排程器所控制的TPC指令之累積值)。此外,各參數係可被從無線基地台所通知。
使用者終端之剩餘送訊功率PHtype1,c(i),係以下記式(2)表示。
PHtype1,c(i)=PCMAX,c(i)-{10log10(MPUSCH,c(i))+PO_PUSCH,c(j)+αc(j).PLc+ΔTF,c(i)+fc(i)} (2)
圖3係用來說明使用者終端之剩餘送訊功率(PH:Power Headroom)的概念圖。如圖3A所示,若使用者終端之送訊功率PPUSCH未達最大送訊功率PCMAX,則將從最大送訊功率PCMAX減去送訊功率PPUSCH後的值,當作剩餘送訊功率PH之值而加以通知。
如圖3B所示,若使用者終端之送訊功率PPUSCH超過最大送訊功率PCMAX,則將實際的送訊功率當作最大送訊功率PCMAX之值,剩餘送訊功率PH之值係基於上記式(2)而通知負的值。
使用者終端,係基於上記式(1)而決定送訊功率,但若送訊功率已經達到許容最大送訊功率時,則依照所定之優先度來調整送訊功率。
使用者終端,係對無線基地台,將用來報告使用者終端之剩餘送訊功率所需之PHR(Power Headroom Report)予以回饋。PHR係含有:使用者終端之送訊功率PPUSCH與最大送訊功率PCMAX之差分資訊的PH、和2位元之預留(Reserved)領域所構成。
圖4係載波聚合(CA)及雙連結(DC)之送訊功率控制的說明圖。
如圖4A所示,於載波聚合(CA)中,1個基地台(例如巨集基地台eNB1)係控制2個基地台的排程。亦即,巨集基地台eNB1,係可在對2個基地台
eNB1、eNB2的使用者終端之送訊功率之合計沒有超過最大送訊功率Pt之範圍內,進行將送訊功率予以動態調整的送訊功率控制。
圖5係先前之LTE系統之載波聚合中所被利用的PHR之MAC CE(MAC控制要素)的說明圖。此外,圖5係圖示Type 2 PH是已經被configure的情形。PHR之MAC CE,係如圖5所示,含有:關於複數蜂巢網的PH、每一CC之最大送訊功率PCMAX,c(i)。
此外,Type 1 PH係為假定只有PUSCH被傳輸時的PH,Type 2 PH係為假定有PUSCH及PUCCH被傳輸時的PH。
如上記式(1)所示,使用者終端之送訊功率PPUSCH,c(i),係根據從下行鏈結所推定的路徑損失PLc,而被算出。使用者終端,係若路徑損失之變化值大於所定值,則將PHR回饋給基地台。基地台係將式(1)中的PCMAX,c(i)、MPUSCH,c(i)、PO_PUSCH,c(j)、α c(j)、ΔTF,c(i)、fc(i)之值分別加以掌握,因此只要能夠獲得所被所被回饋的PHR之值,就可使用式(1)來求出路徑損失PLc。其結果為,在使用載波聚合的構成中,針對各無線基地台所構成的蜂巢網,可適切地控制上行送訊功率。
另一方面,如圖4B所示,於雙連結(DC)中,主基地台MeNB、次級基地台SeNB係各自獨立地進行排程,且2個基地台係為非同步的案例,也是可能發生的。因此,在各個基地台上獨立控制送訊功率的情況下,
使用者終端之送訊功率之合計有可能會達到最大送訊功率Pt。因此,不能直接適用載波聚合(CA)之送訊功率控制。
作為雙連結(DC)中的送訊功率控制方法,舉出如圖4B所示,將使用者終端之送訊功率進行準靜態(semi-static)分割的方法。若依據此方法,則對各蜂巢網群組(CG)設定作為閾值的最大送訊功率Pm’Ps,主基地台MeNB,次級基地台SeNB係在對各個蜂巢網群組之最大送訊功率Pm,Ps之範圍內,進行送訊功率控制即可。此外,最大送訊功率Pm係表示主基地台MeNB側的最大送訊功率。最大送訊功率Ps係表示次級基地台SeNB側的最大送訊功率。
然而,在雙連結中適用像是載波聚合那樣的TPC控制及PHR控制時,由於CC間,MAC排程器或TPC控制係為獨立,因此各無線基地台係無法完全掌握使用者終端之送訊功率狀況。從使用者終端回饋PHR時也是,無線基地台係無法掌握使用者終端在算出其他無線基地台所運用之蜂巢網之剩餘送訊功率PH時所使用過的參數。
其結果為,會發生分割損失(圖4B所示的白色領域)。藉此,送訊功率會被無謂剩餘,從使用者資料之觀點來看,會產生上行鏈結吞吐率劣化的課題。
又,往所定蜂巢網的送訊功率會變少,有可能導致該當蜂巢網之上行鏈結吞吐率劣化。尤其是,在主
基地台MeNB側的送訊功率不足的情況下,由於SRB(Signaling Radio Bearer)會變成不通,因此會產生無法擔保使用者終端及網路間之連接性的課題。
為了解決該課題,本發明人們係探討,在適用雙連結(基地台間CA)的情況下,針對MeNB及SeNB的PH報告之計算法及報告方法。其結果為,本發明人們係想到,使用者終端係在針對本終端所連接的至少包含第1無線基地台與第2無線基地台的複數無線基地台,向第2無線基地台通知PHR時,還把第1無線基地台的PUSCH頻寬及不依存於該當PUSCH頻寬的PH報告之任一者,予以通知。若依據此構成,則與使用者終端進行通訊的第2無線基地台就可掌握,有考慮到第1無線基地台之上行送訊功率控制的總剩餘送訊功率(對各無線基地台的剩餘送訊功率之合計)。
以下詳細說明本實施形態。此外,以下為了簡化,說明使用者終端係與2個無線基地台(MeNB、SeNB)以雙連結而連接的例子,但不限於此。例如,即使使用者終端是與藉由獨立的排程器而進行控制的3個以上之無線基地台連接而通訊的情況下,仍可適用本實施形態。
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係為,使用者終端,係對1個無線基地台,計算關於其他無線基地台所形成之蜂巢網的
不依存於實際PUSCH頻寬的PH報告(PHR)並加以通知的方法。此處,不依存於PUSCH頻寬的PH,係亦稱為虛擬PH(VPH:Virtual PH),將含有虛擬PH的PHR稱為虛擬PHR。具體而言,虛擬PHR係為,當假定有特定之PUSCH(及/或PUCCH)存在時,不依存於實際的上行資源分配就被決定的PHR。又,以下為了簡化,將實際的PH(到LTE Rel.11為止所採用的先前的PH),單純簡稱為實際PH,將含有實際PH的PHR稱為實際PHR。
在第1實施形態中,使用者終端係將向MeNB通知的各蜂巢網之PHR,計算如下。MeNB中所屬的蜂巢網之PHR,係視為實際PHR而計算。例如,可使用上記式(2)來計算。另一方面,SeNB中所屬的蜂巢網之PHR,係將實際PHR、和SeNB之虛擬PHR雙方都予以報告。
又,使用者終端,係將向SeNB通知的各蜂巢網之PHR,係計算如下。SeNB中所屬的蜂巢網之PHR,係視為實際PHR而計算。另一方面,MeNB中所屬的蜂巢網之PHR,係將實際PHR、和MeNB之虛擬PHR雙方都予以報告。
此外,於本實施形態中,雖然使用者終端,係對MeNB及SeNB之任一者,都是報告已被啟用(activate)的所有蜂巢網(所有服務蜂巢網)之PHR,但不限於此。
作為虛擬PHR係可採用,假定對所定之蜂巢
網的上行資源(PUSCH資源)分配量是1資源區塊時的PHR。此情況下,使用者終端,作為虛擬PHR,是將例如在式(2)中假設MPUSCH,c(i)=1時的PH,予以報告。又,使用者終端,作為實際PHR,是將例如在式(2)中假設MPUSCH,c(i)=M(M係實際分配PUSCH的頻寬)時的PH,予以報告。亦即,使用者終端,係對某個eNB,將包含其他eNB之頻寬的功率資訊(實際PHR)、和不含的功率資訊(虛擬PHR)這2者,予以報告。此外,關於PH算出的MPUSCH,c(i)以外之參數,係在雙方之PH計算中設為相同值。
此外,作為虛擬PHR係亦可採用,假定PUSCH資源分配量是所定數量之資源區塊時的PHR。
參照圖6,說明實際PHR及虛擬PHR所代表的資訊之意義。圖6係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虛擬PHR的概念圖。於圖6中係圖示,連接至2個無線基地台(eNB1、eNB2)的使用者終端上的,所定之時序上的往eNB2之上行資源的頻率及功率密度(PSD:Power Spectrum Density)。
虛擬PH,係相當於被圖6之虛線所圍繞的領域,表示每1資源區塊(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的PH。可根據每1PRB之PH,掌握功率密度(圖6虛線部的高度)。此外,功率密度係隨著路徑損失或干擾而被決定,被設定成可以足夠的功率密度而被收訊的值。亦即,功率密度係相當於比路徑損失或干擾還大的功率。
實際PH,係相當於圖6之點線所圍繞的領域,表示每PUSCH頻寬的PH。根據每PUSCH頻寬的PH和每1PRB的PH,可以計算對PUSCH所分配的頻寬(例如PRB數)。藉此,被通知了虛擬PHR的無線基地台,係就可推定共同進行雙連結之對方eNB的UL流量。
實際PHR及虛擬PHR,係可藉由個別的訊令(例如MAC CE)而被個別通知,也可集結成1個訊令而通知。圖7係含有實際PHR與虛擬PHR的MAC CE之一例的圖示。此外,圖7係圖示Type 2 PH是已經被設定(configure)的情形。在圖7中,作為虛擬PHR係圖示了,MeNB中所被利用的虛擬PHR亦即VPHMi、和SeNB中所被利用的虛擬PHR亦即VPHSi。
在圖7中係包含有已被MeNB與SeNB所設定(configure)的所有啟用蜂巢網份的PH,而含有哪個蜂巢網之PH則是以Ci來表示。又,針對MeNB中的PCell、和SeNB中的Primary SCell(pSCell),係計算Type 1(只有PUSCH)與Type 2(PUSCH+PUCCH)之2個PH,而含有各自的PH。又,各蜂巢網之VPH係被計算、包含。此外,所謂pSCell,係指可以發送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的次級蜂巢網(SCell)。
此外,在圖7的例子中係圖示,不管是向哪個無線基地台通知的資訊,都是含有關於使用者終端連接中所有蜂巢網的實際PHR及虛擬PHR的MAC CE之構
成,但不限於此。例如,MAC CE係可構成為,在關於所有蜂巢網的實際PHR及虛擬PHR之中,將通知對象的無線基地台以外之虛擬PHR予以包含。具體而言,亦可構成為,在向MeNB通知的MAC CE中,含有MeNB之實際PHR和SeNB之實際PHR及虛擬PHR,不含MeNB之虛擬PHR。此情況下,可將從圖7所示的MAC CE中刪除了VPHMi的行之後的MAC CE向MeNB進行通知,可減低虛擬PHR之通知所涉及的通訊負擔。又,PHR之通知,係可週期性進行,也可在所定事件發生的時序上進行。
此外,若eNB間的子訊框時序是不同步的情況下,則會因為PHR之計算時序,導致所算出的實際PHR或虛擬PHR之值會改變。於是,在雙連結中亦可將進行PHR計算的時序構成為,以特定之CG(例如MCG)中所屬之蜂巢網中的上行送訊時序為基準。例如,可考慮在MCG中所屬之PCell之上行子訊框開頭部分或中間(前半時槽之末尾或後半時槽之開頭)部分,計算PHR。又,亦可以MCG中所屬之SCell、或SCG中所屬之pSCell之送訊時序為基準。藉由如此設計,就可防止隨著使用者終端各自的實裝而計算出不適切時序的PH並報告。
又,若在eNB間子訊框時序不同步,則亦可根據所定之時間區間(例如相當於子訊框長的1ms區間)的PH,來計算向eNB報告的實際PHR或虛擬PHR。具體
而言,考慮將該當時間區間中的最大PH、最小PH、平均PH等,加以報告。又,所定之時間區間,係亦可以某CG中所屬之上行送訊時序(例如MCG中所屬之PCell之子訊框區間)為基準而決定。藉由如此設計,可以排除由於eNB間為非同步所產生的時間區間內之送訊功率之參差而報告PH。
以上,若依據第1實施形態,則使用者終端,係對所定之無線基地台,將實際PHR、和關於其他無線基地台所形成之蜂巢網的虛擬PHR,予以通知。若依據此構成,則可基於實際PHR和虛擬PHR,更正確地掌握共同進行雙連結的對方eNB的送訊功率的相關資訊。例如,可得知對方eNB的PUSCH頻寬,可掌握必須要將多少資源讓對方eNB使用。
此外,無線基地台,係亦可基於虛擬PHR,來推定依存於對方eNB之頻道狀態(路徑損失等)的送訊功率(或送訊功率密度(PSD))。PSD,係為不依存於PUSCH頻寬的每1PRB的送訊功率,例如,可用下記式(3)來表示。
PSD=PO_PUSCH,c(j)+αc(j).PLc+ΔTF,c(i)+fc(i) (3)
根據式(2)及式(3)可表示成,虛擬PH=PCMAX,c(i)(最大送訊功率)-PSD。因此,可基於虛擬PHR來推定PSD。
甚至,無線基地台,係還可基於虛擬PHR,來推定對方eNB所選擇的MCS位準、和此所致之頻道品
質。對方eNB所選擇的MCS位準,係不只隨著路徑損失或收訊功率,還會隨著干擾功率而定。因此,藉由推定MCS位準,就可推定對於對方eNB之上行送訊的干擾狀態。
如上述,藉由採用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方法,無線基地台,係可基於實際PHR與虛擬PHR之組合,來計算路徑損失、PUSCH頻寬、MCS、TPC指令等,關於其他eNB之送訊功率控制的資訊。藉此,適用雙連結的無線基地台,係可正確掌握使用者終端之PHR之通知時序上的其他無線基地台所形成之各蜂巢網的PH。其結果為,可適切控制使用者終端的上行送訊功率,可抑制上行鏈結吞吐率之降低。
圖8係使用者終端之總剩餘送訊功率之一例的說明圖。圖8中係圖示了,PHR送訊時序上的,某使用者終端之上行鏈結之總送訊功率中所佔有的各蜂巢網之送訊功率。此處,標示「M」的領域係表示往MeNB之送訊功率,標示「S」的領域係表示往SeNB之送訊功率。又,標示「Premain」的領域係表示總剩餘送訊功率(Remaining power)。此處,所謂總剩餘送訊功率,係為對各蜂巢網的剩餘送訊功率之合計,例如,係指從使用者終端之最大送訊功率,扣除各蜂巢網之所要送訊功率(送訊所需之功率)之合計之後的功率。總剩餘送訊功率,係亦可從對各蜂巢網的PH之和來求出,但此時不考慮負的PH,較為理想。
在採用如圖5所示的只有與UL-CA相同之PHR的情況下,對方eNB之分配係為不明,因此難以掌握Premain。另一方面,藉由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方法,MeNB及SeNB,係可分別算出對另一方無線基地台的上行送訊功率,可正確掌握Premain。
此外,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對無線基地台,不是通知虛擬PHR而是通知PSD。例如,亦可將該當無線基地台所形成之所定之蜂巢網之PSD,予以通知。若依據此構成,則無線基地台,係不需要基於PHR而求出PSD的演算,可直接求出功率。又,無線基地台,係不論最大送訊功率之值為何,都可適切掌握PSD。
又,使用者終端,係亦可對無線基地台,不是通知虛擬PHR而是通知PUSCH頻寬(例如式(2)的MPUSCH,c(i))。例如,亦可將該當無線基地台所形成之所定之蜂巢網之PUSCH頻寬,予以通知。若依據此構成,則無線基地台係可直接掌握PUSCH頻寬,不需要基於PHR而求出PSD的演算。又,在最大頻寬為100PRB的先前的LTE-A系統中,可以最小的MAC CE單位(8位元)來表現所有模態,因此可降低負擔。此外,進行通知的PUSCH頻寬,係亦可為無線基地台所形成之蜂巢網之PUSCH頻寬。
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係為,適用雙連結的複數無線基地台分別掌握了,使用者終端之PHR之通知時序上的各蜂巢網之PH的情況下的上行鏈結送訊功率控制方法。在第2實施形態中,作為求出各蜂巢網之PH的方法,是設計成使用上記第1實施形態所述之方法,但不限於此。以下,假定與使用者終端連接的無線基地台係為MeNB及SeNB之2個來說明,但不限於此。
在第2實施形態中,使用者終端係將PHR通知時序上的總剩餘送訊功率,以所定之比率分配給各蜂巢網。又,到下個PHR通知時序為止,對各蜂巢網的訊號之送訊,係利用加上所被分配之剩餘功率而成的功率,而進行之。然後,一旦到了下個PHR通知時序,則將該當時序上的總剩餘送訊功率,再度以所定之比率,分配給各蜂巢網。
無線基地台(MeNB、SeNB),係每次接收到PHR時,就判斷使用者終端是將總剩餘送訊功率以所定之比率所分割而成,直到接收到下個PHR為止之期間,認為各個無線基地台係可利用剩餘功率送訊功率分配後之功率,進行排程及送訊功率控制。
圖9係第2實施形態的送訊功率控制方法之一例的說明圖。於時刻TTI i 上,使用者終端係將上記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PHR(實際PHR、虛擬PHR)、PSD、PUSCH頻寬等,報告給無線基地台。於時刻TTI i +1上,
使用者終端,係將總剩餘送訊功率Premain,分割成可分配給MeNB的功率M1、和可分配給SeNB的功率S1。此處,M1及S1,係以滿足所定之比率(ratio)的方式而決定(ratio=M1/S1)。此情況下,使用者終端可以分配給MeNB的功率(Max Tx on MeNB)係為M+M1,可以分配給SeNB的功率(Max Tx on SeNB)係為S+S1。
然後,於時刻TTI m 上,使用者終端再次將PHR或PSD,報告給無線基地台。此處,由於PSD已改變因而Premain之大小是從時刻TTI i 起有所變化。於時刻TTI m +1上,使用者終端係將Premain,再度分割成M1、和S1。
此外,往各蜂巢網之總剩餘送訊功率分配所涉及之所定之比率的相關資訊,係可預先設定至使用者終端及無線基地台,也可對使用者終端,以上層訊令(例如RRC訊令)、報知訊號等,適宜通知。又,所定之比率(ratio)係為一定較為理想,但亦可為會變化的構成。例如,圖9之例子中從時刻TTI i +1起至時刻TTI m +1之間若使用者終端被通知了ratio之值之變更,則可使用變更後之值來進行功率分配。又,亦可在報告PHR或PSD的時序(時刻TTI i 、時刻TTI m )上,進行功率分配。
以上,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則使用者終端係將PHR通知時序上的總剩餘送訊功率,以所定之比率分配給各蜂巢網。若依據此構成,則在需要比較長期間而將所要送訊功率進行一定之增減的環境中,可進行適切的
送訊功率控制。
又,若依據第2實施形態之送訊功率控制方法,則對所要送訊功率會增加的eNB,增加所給予的功率時,不需要進行訊令。圖10係第2實施形態的送訊功率控制方法之一例的說明圖。在此例中,隨著時刻之經過,以PHR1、PHR2、PHR3之順序,使用者終端將PHR予以通知。又,虛線係表示可分配給MeNB及SeNB的剩餘送訊功率之邊界。
在圖10之例子中,隨著時刻之經過,SeNB之所要送訊功率係不變化,另一方面,MeNB之所要送訊功率係增加。涉及剩餘功率分配的比率係為一定的情況下,若往MeNB的功率係增加,則可分配給MeNB的功率也會增加。因此,即使沒有關於可分配給MeNB的功率的訊令,使用者終端可在每次PHR通知時序上,實施令送訊功率增加的控制。
關於第2實施形態,亦可在所定之情況下,對1個eNB分配各使用者終端之總送訊功率。在沒有對所定之蜂巢網以外之蜂巢網的PDSCH之資源分配的UL送訊時序上,可將對該當所定蜂巢網的許容最大功率,控制成為各使用者終端之最大送訊功率(分割前之總送訊功率)。藉此,在明顯不發生UL同時送訊的時序上,就可避免多餘的功率分割損失。
例如,以2個無線基地台適用雙連結的情況下,亦可於以下之(a)-(c)之時序上,對1個eNB分配各使用者終端之總送訊功率。(a)在至少1個eNB上僅使用TDD的情況,僅在與該當eNB不同之eNB變成UL(在該當eNB中未變成UL)的子訊框時序,(b)單方的eNB是DRX(PRACH以外未送訊)之狀態的情況,(c)單方的eNB中TA timer是Expire(PRACH以外未送訊)之狀態。在上記的時序上,由於只有單方之eNB會發生UL送訊,因此可將所有的功率分配給單方之eNB。
圖11係1個eNB中分配每一使用者終端之總送訊功率的控制時序之一例的圖示。在圖11中係圖示,由使用TDD的eNB(SeNB)、和使用FDD的eNB(MeNB),進行雙連結時的子訊框組態。
於圖11的T1之時序上,因為是使用TDD的SeNB進行UL傳輸的子訊框,所以有可能從MeNB與SeNB同時發生UL送訊。因此,在第2實施形態中,如上述,對MeNB與SeNB將分割後之功率當作最大送訊功率,較為理想。另一方面,於圖11的T2之時序上,因為是使用TDD的SeNB進行DL傳輸的子訊框,所以沒有從MeNB與SeNB同時發生UL送訊的可能性。因此,對MeNB可適用各使用者終端之最大送訊功率。
此外,關於第1實施形態也是,在沒有對所定之蜂巢網以外之蜂巢網的PUSCH之資源分配的UL送
訊時序上,亦可視為,對該當所定蜂巢網的許容最大功率係為各使用者終端之最大送訊功率,而計算PH。亦即,亦可根據是否發生UL同時送訊的可能性,來切換所定時序上PHR計算時所使用的最大送訊功率之值。
以圖11為例來說明。在圖11之T1之時序上,係有UL同時送訊之可能性,因此在第1實施形態中,如上述,計算實際PHR與虛擬PHR並通知,較為理想。另一方面,在圖11之T2之時序上,係沒有UL同時送訊之可能性,因此各蜂巢網中係可計算實際PHR並通知。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構成。在此無線通訊系統中,上述各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方法會被適用。此外,各實施形態係可被單獨適用,也可組合適用。
圖12係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略構成之一例的概略構成圖。如圖12所示,無線通訊系統1係具備:複數無線基地台10(11及12)、和在由各無線基地台10所形成之蜂巢網內,被構成為可與各無線基地台10通訊的複數使用者終端20。無線基地台10,係分別與上位台裝置30連接,透過上位台裝置30而連接至核心網路40。
於圖12中,無線基地台11,係由例如具有相
對較廣之涵蓋範圍的巨集基地台所構成,形成巨集蜂巢網C1。無線基地台12,係由具有局部性涵蓋範圍的小型基地台所構成,形成小型蜂巢網C2。此外,無線基地台11及12之數目,係不限於圖12所示之數目。
在巨集蜂巢網C1及小型蜂巢網C2中,可使用同一頻帶,也可使用不同頻帶。又,無線基地台11及12,係透過基地台間介面(例如光纖、X2介面)而被彼此連接。
此外,巨集基地台11係亦可稱為eNodeB(eNB)、無線基地台、送訊點(transmission point)等。小型基地台12,係亦可稱為RRH(Remote Radio Head)、微微基地台、費米基地台、Home eNodeB、送訊點、eNodeB(eNB)等。
使用者終端20,係為支援LTE、LTE-A等之各種通訊方式的終端,不只包含移動通訊終端,也可包含固定通訊終端。使用者終端20,係可經由無線基地台10而和其他使用者終端20執行通訊。
上位台裝置30雖然包含有例如存取閘道裝置、無線網路控制器(RNC)、機動性管理實體(MME)等,但不限定於此。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無線存取方式,關於下行鏈結係適用OFDMA(正交分頻多元接取),關於上行鏈結則是適用SC-FDMA(單載波-分頻多元接取)。此外,上行及下行之無線存取方式,係不限於這些
的組合。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下行鏈結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下行共享頻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控制頻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報知頻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等。藉由PDSCH而傳輸使用者資料或上層控制資訊、所定之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藉由PDCCH、EPDCCH,下行控制資訊(DCI)會被傳輸。又,藉由PBCH,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等會被傳輸。
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作為上行鏈結之頻道,係使用被各使用者終端20所共享的上行共享頻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頻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等。藉由PUSCH而傳輸使用者資料或上層控制資訊。
圖13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10之全體構成圖。無線基地台10係具備:MIMO傳輸所需的複數收送訊天線101、放大部102、收送訊部(收訊部)103、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呼叫處理部105、傳輸路介面106。
藉由下行鏈結而從無線基地台10被發送至使用者終端20的使用者資料,係從上位台裝置30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係進行PDCP層的處理、使用者資料的分割‧結合、RLC(Radio Link Control)重送控制的送訊處理等之RLC層的送訊處理、MAC(Medium Access Control)重送控制、例如,HARQ(Hybrid ARQ)的送訊處理、排程、傳輸格式選擇、頻道編碼、逆高速傅立葉轉換(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預編碼處理,然後傳輸至各收送訊部103。又,關於下行控制訊號也是,會進行頻道編碼或逆高速傅立葉轉換等之送訊處理,然後被傳輸至各收送訊部103。
各收送訊部1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104對每一天線進行預編碼而輸出的下行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又,收送訊部103,係構成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部。放大部102係將已被頻率轉換之無線頻率訊號予以增幅,然後以送收訊天線101進行送訊。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訊號,被各收送訊天線101所接收到的無線頻率訊號係分別被放大部102所增幅,被各收送訊部103進行頻率轉換而轉換成基頻訊號,被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104。
在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中,係對已被輸入之上行訊號中所含之使用者資料,進行高速傅立葉轉換(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逆離散傅立葉轉換(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錯誤訂正解碼、MAC重送控制之收訊處理、RLC層、PDCP
層的收訊處理,然後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被傳輸至上位台裝置30。呼叫處理部105,係進行通訊頻道之設定或釋放等之呼叫處理、或無線基地台10的狀態管理、或無線資源之管理。
傳輸路介面106,係透過基地台間介面(例如光纖、X2介面)而與相鄰無線基地台收送訊號(回程網路訊令)。又,傳輸路介面106,係透過所定之介面,與上位台裝置30收送訊號。
圖14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基地台10所具有之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之主要機能構成圖。如圖14所示,無線基地台10所具有的基頻訊號處理部104係至少含有:控制部301、送訊訊號生成部302、對映部303、解對映部304、收訊訊號解碼部305所構成。
控制部301係控制:以PDSCH而被發送的下行使用者資料、以PDCCH和擴充PDCCH(EPDCCH)之雙方、或其中任一方而被傳輸的下行控制資訊、下行參照訊號等之排程。又,控制部301係還進行,以PRACH而被傳輸的RA前文、以PUSCH而被傳輸的上行資料、以PUCCH或PUSCH而被傳輸的上行控制資訊、上行參照訊號之排程的控制(分配控制)。上行鏈結訊號(上行控制訊號、上行使用者資料)之分配控制的相關資訊,係使用下行控制訊號(DCI)而被通知給使用者終端20。
控制部301,係基於來自上位台裝置30的指示資訊或來自各使用者終端20的回饋資訊,而對下行鏈
結訊號及上行鏈結訊號控制無線資源之分配。亦即,控制部301係具有身為排程器之機能。
控制部301,係為了調整連接至無線基地台20的使用者終端10之上行訊號送訊功率,而控制送訊訊號生成部302及對映部303。
具體而言,控制部301,係為了基於從使用者終端20所報告的PHR或頻道狀態資訊(CSI)、上行鏈結資料之錯誤率、HARQ重送次數等,來生成送訊功率控制(TPC)指令,而向送訊訊號生成部302發出指示,控制使得對映部303中,將該當TPC指令包含在下行控制資訊(DCI)而通知給使用者終端20。此外,PHR係亦可被包含在MAC CE中而通知。
此處,控制部301,係基於從使用者終端20所報告的PHR,取得往使用者終端20所連接之各無線基地台10的上行送訊功率之相關資訊。具體而言,控制部301,係針對自局中所屬之蜂巢網之送訊功率的相關資訊,基於從使用者終端20所通知的實際PHR而加以取得。
又,控制部301,係針對不屬於自局之蜂巢網之送訊功率的相關資訊,基於從使用者終端20所通知的實際PHR及虛擬PHR而加以取得(第1實施形態)。具體而言,亦可推定其他無線基地台10所形成之蜂巢網之PUSCH頻寬、頻道狀態(路徑損失等)、送訊功率密度(PSD)、MCS位準、頻道品質等,來作為送訊功率的相
關資訊。
又,控制部301,係基於從使用者終端20所通知的實際PHR及虛擬PHR,而算出(推定)使用者終端之總剩餘送訊功率(第2實施形態)。此情況下,亦可為,直到接收下個PHR為止之期間,判斷有報告過PHR的使用者終端20是將總剩餘送訊功率以所定之比率加以分割,而認為可利用剩餘功率送訊功率分配後之功率,來進行排程及送訊功率控制。
此外,上記所定之比率係可由控制部301決定,也可透過傳輸路介面106而從外部輸入。又,控制部301,係亦可為了生成上記所定之比率的相關資訊而向送訊訊號生成部302發出指示。
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將控制部301決定好分配的下行控制訊號或下行資料訊號、下行參照訊號等予以生成,輸出至對映部303。具體而言,送訊控制訊號生成部3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而生成用來通知下行訊號之分配資訊的DL指派及用來通知上行訊號之分配資訊的UL允諾。又,對下行資料訊號,係依照基於來自各使用者終端20的CSI等而被決定的編碼率、調變方式而進行編碼處理、調變處理。
又,送訊訊號生成部3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將往各蜂巢網之總剩餘送訊功率分配所涉及的所定之比率的相關資訊,以下行控制頻道(PDCCH、EPDCCH)所致之下行控制資訊(DCI)的方式加以生
成,也可以上層訊令(例如RRC訊令)或報知訊號(例如SIB)的方式加以生成。
對映部3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3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302所生成的下行訊號,對映至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103。
解對映部304,係將收送訊部103所接收到的訊號予以解對映,將分離之訊號,輸出至收訊訊號解碼部305。具體而言,解對映部304係將從使用者終端20所發送之上行鏈結訊號,予以解對映。
收訊訊號解碼部305,係將上行控制頻道(PRACH、PUCCH)中從使用者終端20所發送之訊號(例如送達確認訊號)、資料訊號(PUSCH)予以解碼,輸出至控制部301。又,從使用者終端20所通知的MAC CE中所含之資訊,也輸出至控制部301。
圖15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使用者終端20的全體構成圖。如圖15所示,使用者終端20係具備:MIMO傳輸所需的複數收送訊天線201、放大部202、收送訊部203(送訊部)、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應用程式部205。
關於下行鏈結的資料,被複數收送訊天線201所接收到的無線頻率訊號係分別被放大部202所增幅,被收送訊部203進行頻率轉換而轉換成基頻訊號。該基頻訊號係在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中被進行FFT處理、錯誤訂正解碼、重送控制之收訊處理等。該下行鏈結的資料當中,
下行鏈結的使用者資料,係被傳輸至應用程式部205。應用程式部205,係進行有關於比實體層或MAC層更上位層的處理等。又,下行鏈結的資料當中,報知資訊也被傳輸至應用程式部205。
另一方面,關於上行鏈結的使用者資料,係從應用程式部205輸入至基頻訊號處理部204。在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中,係進行重送控制之送訊處理(例如HARQ的送訊處理)、頻道編碼、預編碼、離散傅立葉轉換(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處理、IFFT處理等,然後被傳輸至各收送訊部203。收送訊部203,係將從基頻訊號處理部204所輸出的基頻訊號,轉換成無線頻帶。其後,放大部202係將已被頻率轉換之無線頻率訊號予以增幅,然後以送收訊天線201進行送訊。
圖16係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之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之主要機能構成圖。如圖16所示,使用者終端20所具有的基頻訊號處理部204係至少含有:控制部(送訊功率控制部)401、送訊訊號生成部402、對映部403、解對映部404、收訊訊號解碼部405、PH報告生成部411所構成。此外,控制部401,係構成本實施形態所述之送訊功率控制部。
控制部401,係基於從無線基地台10所發送之下行控制訊號(PDCCH訊號)、或對所接收之PDSCH訊號的重送控制之可否判定結果,來控制上行控制訊號(HARQ-ACK訊號等)或上行資料訊號之生成。從無線
基地台所接收之下行控制訊號,係從收訊訊號解碼部405輸出。
又,控制部401係實施控制,以將對所定無線基地台20所形成之蜂巢網的PDSCH之資源分配量(PUSCH頻寬)及不依存於該當頻寬之送訊功率的相關資訊之任一者、和對上記蜂巢網的剩餘送訊功率的相關資訊,發送至與上記所定無線基地台20不同的無線基地台。
具體而言,控制部401,係向PH報告生成部411下達指示,令其計算含有實際PH(到LTE Rel.11為止所使用的先前之PH)、或不依存於PUSCH頻寬的PH的虛擬PH,生成實際PHR及虛擬PHR。
PH報告生成部411,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計算實際PH及虛擬PH,生成實際PHR及虛擬PHR並輸出至送訊訊號生成部402。
例如,以圖12之系統構成為例,控制部401,係對無線基地台11,作為關於蜂巢網C1之PHR是通知實際PHR,作為關於與無線基地台11不同之無線基地台12所形成之蜂巢網C2的PHR是通知實際PHR及虛擬PHR,以此方式來控制PH報告生成部411、送訊訊號生成部402及對映部403。此情況下,作為虛擬PHR係可採用例如,含有假定對蜂巢網C2的PUSCH頻寬是1RB而計算出來之PH的PHR。
又,控制部401係可控制成,對無線基地台
10會通知PSD,也可控制成會通知PUSCH頻寬。
又,控制部401係控制使用者終端20之上行送訊功率。具體而言,控制部401,係基於來自各無線基地台20之訊令(例如TPC指令),來控制各蜂巢網之送訊功率。又,往各蜂巢網的總剩餘送訊功率分配所涉及之所定之機率的相關資訊,是對使用者終端20通知或預先就被設定的情況下,控制部401係可將將PHR通知時序上的總剩餘送訊功率,以所定之機率分配給各蜂巢網(第2實施形態)。又,亦可在不發生UL同時送訊的時序上,控制成對所定之無線基地台10,分配各使用者終端之總送訊功率(變形例2)。
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生成例如送達確認訊號(HARQ-ACK)或頻道狀態資訊(CSI)等之上行控制訊號。又,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而生成上行資料訊號。此外,控制部401,係在從無線基地台所通知的下行控制訊號中含有UL允諾的情況下,向送訊訊號生成部402指示生成上行資料訊號。
又,送訊訊號生成部402,係將從PH報告生成部411所輸入的對各蜂巢網之剩餘送訊功率的相關資訊、或實際PHR、虛擬PHR、PSD、PUSCH頻寬等之資訊,當作送訊訊號。此外,實際PHR、虛擬PHR係被包含在MAC CE中,較為理想。又,實際PHR、和PSD及/或PUSCH頻寬,係亦可被集結而包含在MAC CE中。
對映部403,係基於來自控制部401之指示,將送訊訊號生成部402所生成的上行訊號,對映至無線資源,輸出至收送訊部203。
解對映部404,係將收送訊部203所接收到的訊號予以解對映,將分離之訊號,輸出至收訊訊號解碼部405。具體而言,解對映部404係將從無線基地台10所發送的下行鏈結訊號,予以解對映。
收訊訊號解碼部405,係將下行控制頻道(PDCCH)中所被發送的下行控制訊號(PDCCH訊號)予以解碼,將排程資訊(對上行資源之分配資訊)、對下行控制訊號而將送達確認訊號予以回饋之蜂巢網的相關資訊、TPC指令等,輸出至控制部401。
以上,雖然使用上述實施形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但對當業者而言,本發明並非被限定於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實施形態,是可自明之事項。本發明係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所定下之本發明主旨及範圍的情況下,以修正及變更樣態的方式加以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係僅止於例示說明之目的,並不具有對本發明的任何形式之限制意思。
本申請是以2014年3月20日申請的日本特願2014-058670為基礎。其內容係全部被包含在此。
Claims (7)
- 一種使用者終端,係為使用複數蜂巢網群組進行通訊的使用者終端,其特徵為,具有:生成部,係生成含有構成各蜂巢網群組的每一蜂巢網之PH(Power Headroom)的PH報告;和送訊部,係將所生成之各蜂巢網群組的PH報告予以發送;前記送訊部以所定之蜂巢網群組進行發送的PH報告係含有:關於其他蜂巢網群組的PH、且為不依存於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頻寬的PH。
- 如請求項1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不依存於PUSCH頻寬的PH係為,假定PUSCH頻寬為1資源區塊而算出的PH。
- 如請求項1或2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送訊部以所定之蜂巢網群組進行發送的PH報告係含有:關於已被啟用之所有蜂巢網的PH。
- 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3之任一項所記載之使用者終端,其中,前記複數蜂巢網群組,係分別由不同無線基地台所形成之蜂巢網所構成。
- 一種無線基地台,係為使用所定之蜂巢網群組而和使用複數蜂巢網群組進行通訊的使用者終端進行通訊的無線基地台,其特徵為,具有: 收訊部,係接收含有構成各蜂巢網群組的每一蜂巢網之PH(Power Headroom)的PH報告;和控制部,係基於前記PH報告,來控制前記使用者終端的上行送訊功率;前記PH報告係含有:關於其他蜂巢網群組的PH、且為不依存於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頻寬的PH。
- 一種無線通訊方法,係為使用複數蜂巢網群組進行通訊的使用者終端的無線通訊方法,其特徵為,具有:生成含有構成各蜂巢網群組的每一蜂巢網之PH(Power Headroom)的PH報告之工程;和將所生成之各蜂巢網群組的PH報告予以發送之工程;以所定之蜂巢網群組進行發送的PH報告係含有:關於其他蜂巢網群組的PH、且為不依存於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頻寬的PH。
-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係為具有:使用複數蜂巢網群組進行通訊的使用者終端、和使用所定之蜂巢網群組而和該當使用者終端進行通訊的無線基地台,該無線通訊系統的特徵為:前記使用者終端係具有:生成部,係生成含有構成各蜂巢網群組的每一蜂巢網之PH(Power Headroom)的PH報告;和 送訊部,係將所生成之各蜂巢網群組的PH報告予以發送;前記送訊部以所定之蜂巢網群組進行發送的PH報告係含有:關於其他蜂巢網群組的PH、且為不依存於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頻寬的P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58670A JP6031058B2 (ja) | 2014-03-20 | 2014-03-20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43930A true TW201543930A (zh) | 2015-11-16 |
Family
ID=54144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08964A TW201543930A (zh) | 2014-03-20 | 2015-03-20 | 使用者終端、無線基地台、無線通訊系統及無線通訊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50373B2 (zh) |
EP (1) | EP3122106B1 (zh) |
JP (1) | JP6031058B2 (zh) |
CN (1) | CN106134239B (zh) |
AU (1) | AU2015232408A1 (zh) |
PT (1) | PT3122106T (zh) |
TW (1) | TW201543930A (zh) |
WO (1) | WO201514174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057861B2 (en) | 2014-06-03 | 2018-08-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for reporting power headroom in multiple connectiv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WO2016004975A1 (en) * | 2014-07-07 | 2016-01-14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Optical source |
US10728860B2 (en) | 2016-07-29 | 2020-07-28 | Acer Incorporated |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power headroom report for multiple time intervals |
US10356724B2 (en) | 2016-07-29 | 2019-07-16 | Acer Incorporated | Device handling power control for time intervals based on power level limit |
US11071068B2 (en) * | 2016-09-14 | 2021-07-20 | Ntt Docomo, Inc.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11082931B2 (en) * | 2017-05-01 | 2021-08-03 | Ntt Docomo, Inc. |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using multiple waveforms |
US10993193B2 (en) | 2017-05-05 | 2021-04-2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power headroo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BR112020001423A2 (pt) * | 2017-08-04 | 2020-07-28 | Ntt Docomo, Inc. |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para comunicação com um aparelho de estação base e método de comunicação relacionado |
JP2019050470A (ja) * | 2017-09-08 | 2019-03-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
BR112020005862A2 (pt) | 2017-09-28 | 2020-09-29 | Sony Corporation |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e, estação-base. |
JP7108026B2 (ja) * | 2018-05-09 | 2022-07-27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装置及び無線基地局 |
WO2020157987A1 (ja) * | 2019-02-01 | 2020-08-06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
WO2024154385A1 (ja) * | 2023-01-19 | 2024-07-25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848538B (zh) * | 2009-03-26 | 2012-11-21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确定srs传输带宽的方法和设备 |
EP2360866A1 (en) | 2010-02-12 | 2011-08-24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Component carrier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using resource assignments |
KR101435858B1 (ko) * | 2010-04-01 | 2014-09-0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
US8594718B2 (en) * | 2010-06-18 | 2013-11-26 | Intel Corporation | Uplink power headroom calculation and reporting for OFDMA carrier aggreg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3232717B1 (en) * | 2010-06-18 | 2019-11-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s of providing power headroom reports arranged in order of component carrier indices and related wireless terminals and base stations |
KR101740366B1 (ko) * | 2010-06-28 | 2017-05-2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역방향 최대 전송 전력을 보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BR112013017378A2 (pt) * | 2011-01-07 | 2016-11-22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étodos, aparelho e sistemas para manipular o recuo de potência adicional |
WO2012111980A2 (en) * | 2011-02-15 | 2012-08-23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Power headroom report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ue priority |
CN102123437B (zh) * | 2011-03-03 | 2016-02-17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功率余量上报和调度子帧的方法、系统及设备 |
JP2013005248A (ja) * | 2011-06-17 | 2013-01-07 | Sharp Corp | 集中制御局装置、制御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US9712308B2 (en) * | 2013-01-10 | 2017-07-18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for enhancing small cell |
RU2627299C1 (ru) * | 2013-09-04 | 2017-08-07 |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мощностью во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
RU2633524C1 (ru) * | 2013-12-20 | 2017-10-13 | ЭлДжи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ИНК. | Способ для сообщения запаса мощност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этого |
-
2014
- 2014-03-20 JP JP2014058670A patent/JP6031058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18 AU AU2015232408A patent/AU201523240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03-18 PT PT15764901T patent/PT3122106T/pt unknown
- 2015-03-18 EP EP15764901.3A patent/EP3122106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3-18 US US15/127,671 patent/US11350373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3-18 WO PCT/JP2015/058124 patent/WO201514174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3-18 CN CN201580015109.5A patent/CN106134239B/zh active Active
- 2015-03-20 TW TW104108964A patent/TW201543930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5185922A (ja) | 2015-10-22 |
EP3122106A1 (en) | 2017-01-25 |
WO2015141747A1 (ja) | 2015-09-24 |
JP6031058B2 (ja) | 2016-11-24 |
AU2015232408A1 (en) | 2016-10-13 |
EP3122106A4 (en) | 2017-10-25 |
EP3122106B1 (en) | 2019-06-26 |
CN106134239A (zh) | 2016-11-16 |
US20170142667A1 (en) | 2017-05-18 |
CN106134239B (zh) | 2019-11-05 |
US11350373B2 (en) | 2022-05-31 |
PT3122106T (pt) | 2019-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93194B2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EP3096568B1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EP3122106B1 (en) | User terminal, wireless bas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
JP5948376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6585043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US10306561B2 (en) |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
JP6298329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US10588095B2 (en) | Power usage st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JP2016195413A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US9936465B2 (en) |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JP2015070322A (ja) | ユーザ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6254240B2 (ja)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2018152898A (ja)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