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7212A -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7212A
TW201537212A TW104109032A TW104109032A TW201537212A TW 201537212 A TW201537212 A TW 201537212A TW 104109032 A TW104109032 A TW 104109032A TW 104109032 A TW104109032 A TW 104109032A TW 201537212 A TW201537212 A TW 2015372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optical imaging
imaging 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9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94003B (zh
Inventor
林宇仁
Original Assignee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372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72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40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40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其中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依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透鏡。本發明透過控制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而在維持良好光學性能之條件下,縮短鏡頭長度。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本發明乃是與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相關,且尤其是與應用五片式透鏡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相關。
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規格日新月異,追求輕薄短小的腳步也未曾放慢,因此光學鏡頭等電子產品的關鍵零組件在規格上也必須持續提升,以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其中光學鏡頭最重要的特性不外乎就是成像品質與體積。以五片式透鏡結構而言,以往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較大,將不利手機和數位相機的薄型化,因此極需要開發成像品質良好且鏡頭長度縮短的鏡頭。
本發明之一目的係在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透過控制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維持足夠之光學性能,且同時縮減光學透鏡的系統長度。
依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每一透鏡都具有屈光率,而且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
為了便於表示本發明所指的參數,在本說明書及圖示中定義:T1代表第一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12代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在光 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光圈到下一個相鄰透鏡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為TA(負號表示該距離方向朝向物側),T2代表第二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23代表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T3代表第三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T4代表第四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45代表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T5代表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厚度、G5F代表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至紅外線濾光片之物側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F代表紅外線濾光片在光軸上的厚度、GFP代表紅外線濾光片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f1代表第一透鏡的焦距、f2代表第二透鏡的焦距、f3代表第三透鏡的焦距、f4代表第四透鏡的焦距、f5代表第五透鏡的焦距、n1代表第一透鏡的折射率、n2代表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3代表第三透鏡的折射率、n4代表第四透鏡的折射率、n5代表第五透鏡的折射率、v1代表第一透鏡的阿貝數、v2代表第二透鏡的阿貝數、v3代表第三透鏡的阿貝數、v4代表第四透鏡的阿貝數、v5代表第五透鏡的阿貝數、EFL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TTL代表第一透鏡之物側面至一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ALT代表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五片透鏡厚度總和(即T1、T2、T3、T4、T5之和)、AAG代表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之間在光軸上的四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和(即G12、G23、G34、G45之和)、BFL代表光學成像鏡頭的後焦距,即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即G5F、TF、GFP之和)。
依據本發明所提供的光學成像鏡頭,該第一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一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第二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一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三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一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第三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一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以及一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四透鏡的物側面具有一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以及一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五透鏡的像側面具有一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光學成像鏡頭只有上述五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鏡。
本發明更可選擇性地控制上述參數,以分別滿足以下的條件式:(T1+T2)/G23≧3.65 條件式(1);T3/G34≦1.3 條件式(2);EFL/(T2+T4)≧3.5 條件式(3);ALT/(G12+G45)≦10.0 條件式(4);AAG/G34≧2.1 條件式(5);AAG/T2≧2.9 條件式(6);BFL/(G12+G23)≦3.7 條件式(7);EFL/(T3+T5)≧3.3 條件式(8);(G12+G23)/T2≧1.2 條件式(9);(G34+G45)/T2≧2.1 條件式(10);(T3+T4)/T5≦2.15 條件式(11);(T2+T5)/G34≦2.3 條件式(12);BFL/(T2+T3)≧2.0 條件式(13)。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條件式,亦可任意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實施態樣中,並不限於此。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上述條件式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並不限於此。
本發明可依據前述之各種光學成像鏡頭,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包括一機殼以及一影像模組,影像模組安裝於該機殼內。影像模組包括依據本發明之任一光學成像鏡頭、一鏡筒、一模組後座單元、及一影像感測器。鏡筒俾供設置光學成像鏡頭,模組後座單元俾供設置鏡筒,影像感測器設置於光學成像鏡頭的像側。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發明之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透過控制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可維持良好的光學性能,並同時有效地縮短鏡頭的長度。
1,2,3,4,5,6,7,8‧‧‧光學成像鏡頭
20‧‧‧攝像裝置
21‧‧‧機殼
22‧‧‧影像模組
23‧‧‧鏡筒
24‧‧‧模組後座單元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光圈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透鏡
111,121,131,141,151,161,211,221,231,241,251,261,311,321,331,341,351,361,411,421,431,441,451,461,511,521,531,541,551,561,611,621,631,641,651,661,711,721,731,741,751,761,811,821,831,841,851,861‧‧‧物側面
112,122,132,142,152,212,222,232,242,252,312,322,332,342,352,412,422,432,442,452,512,522,532,542,552,612,622,632,642,652,712,722,732,742,752,812,822,832,842,852‧‧‧像側面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濾光件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成像面
171‧‧‧影像感測器
172‧‧‧基板
1111,1121,1311,1421,1511‧‧‧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
1112,1122,1212,1312,1422,1522‧‧‧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
1211,1221,1321,1411,1521‧‧‧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
1222,1322,1412,1512‧‧‧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
d1,d2,d3,d4,d5,d6‧‧‧空氣間隙
A1‧‧‧物側
A2‧‧‧像側
I‧‧‧光軸
I-I'‧‧‧軸線
A,C,E‧‧‧區域
圖1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透鏡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繪示透鏡面形與光線焦點的關係示意圖。
圖3繪示範例一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
圖4繪示範例二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
圖5繪示範例三的透鏡面形與有效半徑的關係圖。
圖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1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1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1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2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2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2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
圖3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詳細光學數據。
圖3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非球面數據。
圖3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以上八個實施例的T1,G12,T2,G23,T3,G34,T4,G45,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的比較表。
圖3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結構示意圖。
圖4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之一結構示意圖。
為進一步說明各實施例,本發明乃提供有圖式。此些圖式乃為本發明揭露內容之一部分,其主要係用以說明實施例,並可配合說明書之相關描述來解釋實施例的運作原理。配合參考這些內容,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應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實施方式以及本發明之優點。圖中的元件並未按比例繪製,而類似的元件符號通常用來表示類似的元件。
本篇說明書所言之「一透鏡具有正屈光率(或負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鏡以高斯光學理論計算出來之光軸上的屈光率為正(或為負)。 該像側面、物側面定義為成像光線通過的範圍,其中成像光線包括了主光線(chief ray)Lc及邊緣光線(marginal ray)Lm,如圖1所示,I為光軸且此一透鏡是以該光軸I為對稱軸徑向地相互對稱,光線通過光軸上的區域為光軸附近區域A,邊緣光線通過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C,此外,該透鏡還包含一延伸部E(即圓周附近區域C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用以供該透鏡組裝於一光學成像鏡頭內,理想的成像光線並不會通過該延伸部E,但該延伸部E之結構與形狀並不限於此,以下之實施例為求圖式簡潔均省略了部分的延伸部。更詳細的說,判定面形或光軸附近區域、圓周附近區域、或多個區域的範圍的方法如下:如圖1所示,其係一透鏡徑向上的剖視圖。以該剖視圖觀之,在判斷前述區域的範圍時,定義一中心點為該透鏡表面上與光軸的一交點,而一轉換點是位於該透鏡表面上的一點,且通過該點的一切線與光軸垂直。如果徑向上向外有複數個轉換點,則依序為第一轉換點,第二轉換點,而有效半效徑上距光軸徑向上最遠的轉換點為第N轉換點。中心點和第一轉換點之間的範圍為光軸附近區域,第N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圓周附近區域,中間可依各轉換點區分不同的區域。此外,有效半徑為邊緣光線Lm與透鏡表面交點到光軸I上的垂直距離。
如圖2所示,該區域的形狀凹凸係以平行通過該區域的光線(或光線延伸線)與光軸的交點在像側或物側來決定(光線焦點判定方式)。舉例言之,當光線通過該區域後,光線會朝像側聚焦,與光軸的焦點會位在像側,例如圖2中R點,則該區域為凸面部。反之,若光線通過該某區域後,光線會發散,其延伸線與光軸的焦點在物側,例如圖2中M點,則該區域為凹面部,所以中心點到第一轉換點間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徑向上向外的區域為凹面部;由圖2可知,該轉換點即是凸面部轉凹面部的分界點,因此可定義該區域與徑向上相鄰該區域的內側的區域,係以該轉換點為分界具有不同的面形。另外,若是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判斷可依該領域中通常知識者的判斷方式,以R值(指近軸的曲率半徑,通常指光學軟體中 的透鏡資料庫(lens data)上的R值)正負判斷凹凸。以物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凸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凹面部;以像側面來說,當R值為正時,判定為凹面部,當R值為負時,判定為凸面部,此方法判定出的凹凸和光線焦點判定方式相同。
若該透鏡表面上無轉換點,該光軸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0~50%,圓周附近區域定義為有效半徑的50~100%。
圖3為第一範例的透鏡像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僅具有第一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二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像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的面形和徑向上緊鄰該區域的內側區域不同。即,圓周附近區域和光軸附近區域的面形不同;該圓周附近區域係具有一凸面部。
圖4為第二範例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具有第一及第二轉換點,則第一區為光軸附近區域,第三區為圓周附近區域。此透鏡物側面的R值為正,故判斷光軸附近區域為凸面部;第一轉換點與第二轉換點間的區域(第二區)具有一凹面部,圓周附近區域(第三區)具有一凸面部。
圖5為第三範例的透鏡物側表面在有效半徑上無轉換點,此時以有效半徑0%~50%為光軸附近區域,50%~100%為圓周附近區域。由於光軸附近區域的R值為正,故此物側面在光軸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而圓周附近區域與光軸附近區域間無轉換點,故圓周附近區域具有一凸面部。
第一透鏡具有一朝向像側的像側面,該第一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且搭配光圈位置在第一透鏡的物側面,可有效增加聚光能力,縮短鏡頭長度。
第二透鏡具有一朝向像側的像側面,該第二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三透鏡具有一朝向物側的物側面以及一 朝向像側的像側面,該第三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第三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以及一在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四透鏡之物側面具有一在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以及一在圓周附近的凹面部,可以有效修正光線角度減少像差。再加上第五透鏡之像側面具有一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以上的設計彼此互相搭配,可縮短鏡頭長度並同時確保成像品質。
為了縮短透鏡的系統長度,配合面型的設計,適當的縮短透鏡厚度和透鏡間的空氣間隙,在考量到透鏡組合過程的難易度以及必須兼顧成像品質的前提下,若能滿足以下條件式之數值限定,光學成像系統則能夠有較佳配置:(T1+T2)/G23≧3.65,較佳的範圍介於3.65~4.80之間;T3/G34≦1.3,較佳的範圍介於0.6~1.3之間;ALT/(G12+G45)≦10,較佳的範圍介於6.4~10.0之間;AAG/T2≧2.9,較佳的範圍介於2.9~4.8之間;EFL/(T3+T5)≧3.3,較佳的範圍介於3.3~3.7之間;(G34+G45)/T2≧2.1,較佳的範圍介於2.1~3.2之間;(T2+T5)/G34≦2.3,較佳的範圍介於2.0~2.3之間;EFL/(T2+T4)≧3.5,較佳的範圍介於3.5~4.5之間;AAG/G34≧2.1,較佳的範圍介於2.1~2.4之間;BFL/(G12+G23)≦3.7,較佳的範圍介於3.2~3.7之間;(G12+G23)/T2≧1.2,較佳的範圍介於1.2~1.7之間;(T3+T4)/T5≦2.15,較佳的範圍介於1.3~2.15之間;BFL/(T2+T3)≧2.0,較佳的範圍介於2.0~2.3之間;透過以上各參數之數值控制,可協助設計者設計出具備良好光學性能、整體長度有效縮短、且技術上可行之光學成像鏡頭。
在實施本發明時,除了上述條件式之外,亦可針對單一透鏡或廣泛性地針對多個透鏡額外設計出其他更多的透鏡的凹凸曲面排列等細部結構,以加強對系統性能及/或解析度的控制。須注意的是,此些細節需在無衝突之情況之下,選擇性地合併施用於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當中,並不限於此。
為了說明本發明確實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的同時,提供寬廣的拍攝角度,以下提供多個實施例以及其詳細的光學數據。首先請一 併參考圖6至圖9,其中圖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其中f即是有效焦距EFL,圖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
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aperture stop)100、一第一透鏡110、一第二透鏡120、一第三透鏡130、一第四透鏡140、及一第五透鏡150。一濾光件160及一影像感測器的一成像面170皆設置於光學成像鏡頭1的像側A2。在本實施例中,濾光件160為紅外線濾光片(IR cut filter)且設於第五透鏡150與成像面170之間,濾光件160將經過光學成像鏡頭1的光過濾掉特定波段的波長,例如過濾掉紅外線波段,可使得人眼看不到的紅外線波段的波長不會成像於成像面170上。
光學成像鏡頭1之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及第五透鏡150在此示例性地以塑膠材質所構成,且形成細部結構如下:第一透鏡110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1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12。物側面111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1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112。像側面112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1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122。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與像側面112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2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22。物側面121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1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212。像側面122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222。第二透鏡120的物側面121與像側面122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31及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32。物側面131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3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312。像側面132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3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322。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與像側面132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41及具有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42。物側面141為一凹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412。像側面142為一凸面且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21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422。第四透鏡140的物側面141與像側面142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150具有負屈光率,並具有一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151及具有一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152。物側面151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51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512。像側面152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1521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1522。第五透鏡150的物側面151與像側面152皆為非球面。
在本實施例中,係設計各透鏡110、120、130、140、150、濾光件160及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170之間皆存在空氣間隙,如: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1、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2、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3、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4、第五透鏡150與濾光件16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5、及濾光件160與影像感測器的成像面170之間存在空氣間隙d6,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不具有前述其中任一空氣間隙,如:將兩相對透鏡的表面輪廓設計為彼此相應,而可彼此貼合,以消除其間之空氣間隙。由此可知,空氣間隙d1即為G12、空氣間隙d2即為 G23、空氣間隙d3即為G34,空氣間隙d4即為G45,空氣間隙d1、d2、d3、d4的和即為Gaa。
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中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8,關於T1,G12,T2,G23,T3,G34,T4,G45,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請參考圖38。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111至成像面170在光軸上之長度為5.193mm,像高為2.698mm。
第一透鏡110的物側面111及像側面112、第二透鏡120的物側面121及像側面122、第三透鏡130的物側面131及像側面132、第四透鏡140的物側面141及像側面142,第五透鏡150的物側面151及像側面152,共計十個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線公式定義: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其與相切於非球面光軸上頂點之切面,兩者間的垂直距離);R表示透鏡表面之曲率半徑;K為錐面係數(Conic Constant); a 2i 為第2i階非球面係數。
各個非球面之參數詳細數據請一併參考圖9。
圖7(a)繪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焦距,縱軸為視場。圖7(b)繪示本實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的示意圖,圖7(c) 繪示本實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焦距,縱軸為像高。圖7(d)繪示本實施例的畸變像差的示意圖,橫軸為百分比,縱軸為像高。三種代表波長(470nm,555nm,650nm)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於的成像點附近,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5mm,明顯改善不同波長的球差,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mm內,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落在±0.1mm內,而畸變像差維持於±8%內。
參考圖10至圖13,圖1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2,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2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2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1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200、一第一透鏡210、一第二透鏡220、一第三透鏡230、一第四透鏡240、及一第五透鏡250。
第二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211、221、231、241、251以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212、222、232、242、252之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二實施例的各透鏡之曲率半徑、厚度、屈光率、非球面係數、或系統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此為了更清楚顯示圖面,以下每個實施例的透鏡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省略相同處的標號。詳細地說,第五透鏡250具有正屈光率。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12,關於T1,G12,T2,G23,T3,G34,T4,G45,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 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請參考圖38。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2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211至成像面270在光軸上之厚度為5.037mm,像高為2.633mm。
從圖11(a)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7mm以內。從圖11(b)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mm內。從圖11(c)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6mm內。圖11(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2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的範圍內。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光學系統長度較短,此外,也有易於製造的優點。
參考圖14至圖17,其中圖1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1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1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三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3,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3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3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1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300、一第一透鏡310、一第二透鏡320、一第三透鏡330、一第四透鏡340及一第五透鏡350。
第三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311、321、331、341、35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312、322、332、342、352等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三實施例的各透鏡之曲率半徑、厚度、非球面係數、或系統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此為了更清楚顯示圖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16。關於T1,G12,T2,G23,T3,G34,T4,G45, 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請參考圖38。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3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311至成像面370在光軸上之厚度為5.204mm,像高為2.789mm。
從圖15(a)當中可以看出,在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5mm以內。從圖15(b)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從圖15(c)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中,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mm內。圖15(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3的畸變像差維持在±6%的範圍內。第三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和畸變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18至圖21,其中圖1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四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4,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4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4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18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400、一第一透鏡410、一第二透鏡420、一第三透鏡430、一第四透鏡440及一第五透鏡450。
第四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411、421、431、441、45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412、422、432、442、452等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四實施例的各透鏡之曲率半徑、厚度、非球面係數或系統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此為了更清楚顯示圖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 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20,關於T1,G12,T2,G23,T3,G34,T4,G45,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請參考圖38。
須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4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411至成像面470在光軸上之厚度為5.217mm,像高為2.786mm。
從圖19(a)可以看出縱向球差,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5mm以內。從圖19(b)可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4mm內,從圖19(c)可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8mm內。從圖19(d)可看出光學成像鏡頭4的畸變像差維持在±8%的範圍內。第四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和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22至圖25,其中圖2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5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五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5,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5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5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22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500、一第一透鏡510、一第二透鏡520、一第三透鏡530、一第四透鏡540及一第五透鏡550。
第五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511、521、531、541、55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512、522、532、542、55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 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五實施例的各透鏡之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或系統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此為了更清楚顯示圖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24,關於T1,G12,T2,G23,T3,G34,T4,G45,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請參考圖38。
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5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511至成像面570在光軸上之厚度為5.234mm,像高為2.758mm。
從圖23(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8mm以內。從圖23(b)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從圖23(c)當中可以看出在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9mm內。從圖23(d)當中可以看出光學成像鏡頭5的畸變像差維持在±8%的範圍內。第五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和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較小。
另請一併參考圖26至圖29,其中圖2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28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29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六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6,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6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6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26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從 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600、一第一透鏡610、一第二透鏡620、一第三透鏡630、一第四透鏡640及一第五透鏡650。
第六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611、621、631、641、651以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612、622、632、642、65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六實施例的各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非球面係數、或系統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此為了更清楚顯示圖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28,關於T1,G12,T2,G23,T3,G34,T4,G45,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請參考圖38。
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6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611至成像面670在光軸上之厚度為5.197mm,像高為2.728mm。
從圖27(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25mm以內。圖27(b)的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8mm內。圖27(c)的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2mm內。圖27(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6的畸變像差維持在±6%的範圍內。第六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有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和畸變像差較小的優點。
另請一併參考圖30至圖33,其中圖30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1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2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3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七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 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7,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7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7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30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700、一第一透鏡710、一第二透鏡720、一第三透鏡730、一第四透鏡740及一第五透鏡750。
第七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711、721、731、741、75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712、722、732、742、75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七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屈光率、非球面係數、或系統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與第一實施例不同。詳細地說,第五透鏡750具有正屈光率。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32,關於T1,G12,T2,G23,T3,G34,T4,G45,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請參考圖38。
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7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711至成像面770在光軸上之厚度為5.035mm,像高為2.690mm。
從圖31(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12mm以內。從圖31(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2mm內。從圖31(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3mm內。圖31(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7的畸變像差維持在±1.6%的範圍內。第七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光學系統長度較短且畸變像差較小,此外,也有易於製造的優點。
另請一併參考圖34至圖37,其中圖34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五片式透鏡之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5顯示依 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光學成像鏡頭之縱向球差與各項像差圖示意圖,圖36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詳細光學數據,圖37顯示依據本發明之第八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之各透鏡之非球面數據。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與第一實施例類似的標號標示出相似的元件,唯在此使用的標號開頭改為8,例如第三透鏡物側面為831,第三透鏡像側面為832,其它元件標號在此不再贅述。如圖34中所示,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從物側A1至像側A2依序包括一光圈800、一第一透鏡810、一第二透鏡820、一第三透鏡830、一第四透鏡840及第五透鏡850。
第八實施例之朝向物側A1的物側面811、821、831、841、851及朝向像側A2的像側面812、822、832、842、852的透鏡表面的凹凸配置大致上與第一實施例類似,唯第八實施例的各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厚度、非球面係數、或系統焦距等相關光學參數與第一實施例不同。在此為了更清楚顯示圖面,表面凹凸配置的特徵僅標示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而省略相同之處的標號。關於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的各透鏡之各光學特性及各空氣間隙之寬度,請參考圖36,關於T1,G12,T2,G23,T3,G34,T4,G45,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請參考圖38。
本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8中,從第一透鏡物側面811至成像面870在光軸上之厚度為5.215mm,像高為2.763mm。
從圖35(a)當中可以看出本實施例的縱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控制在±0.035mm以內。從圖35(b)當中可以看出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06mm內。從圖35(c)當中可以看出子午方向的像散像差,三種代表波長在整個視場範圍內的焦距變化量落在±0.16mm內。圖35(d)顯示光學成像鏡頭8的畸變像差維持在±8%的範圍內。第八實 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比較,弧矢方向的像散像差較小,此外,也有易於製造的優點。
圖38統列出以上八個實施例的T1,G12,T2,G23,T3,G34,T4,G45,T5,BFL,EFL,ALT,AAG,(T1+T2)/G23,T3/G34,ALT/(G12+G45),AAG/T2,EFL/(T3+T5),(G34+G45)/T2,(T2+T5)/G34,EFL/(T2+T4),AAG/G34,EFL/(T2+T4),AAG/G34,BFL/(G12+G23),(G12+G23)/T2,(T3+T4)/T5以及BFL/(T2+T3)之值,可看出本發明之光學成像鏡頭確實可滿足前述條件式(1)~(13)。
請參閱圖39,為應用前述光學成像鏡頭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可攜式電子裝置20包含一機殼21及一安裝在機殼21內的影像模組22。在此僅是以手機為例說明可攜式電子裝置20,但可攜式電子裝置20的型式不以此為限,舉例來說,可攜式電子裝置20還可包括但不限於相機、平板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簡稱PDA)等。
如圖中所示,影像模組22內具有一焦距為固定不變之光學成像鏡頭,其包括一如前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如在此示例性地選用前述第一實施例之光學成像鏡頭1、一用於供光學成像鏡頭1設置的鏡筒23、一用於供鏡筒23設置的模組後座單元(module housing unit)24、一供該模組後座單元24設置之基板172及一設置於該基板172且位於光學成像鏡頭1的像側的影像感測器171。成像面170是形成於影像感測器171。
須注意的是,本實施例雖顯示濾光件160,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省略濾光件160之結構,並不以濾光件160之必要為限,且機殼21、鏡筒23、及/或模組後座單元24可為單一元件或多個元件組裝而成,無須限定於此;其次,乃是本實施例所使用的影像感測器171是採用板上連接式晶片封裝(Chip on Board,COB)的封裝方式直接連接在基板172上,和傳統晶片尺寸封裝(Chip Scale Package,CSP)之封裝方式的差別在於板上 連接式晶片封裝不需使用保護玻璃(cover glass),因此在光學成像鏡頭1中並不需要在影像感測器171之前設置保護玻璃,然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整體具有屈光率的五片式透鏡110、120、130、140、150示例性地是以相對兩透鏡之間分別存在一空氣間隙的方式設置於鏡筒23內。
模組後座單元24包括一用以供鏡筒23設置的鏡頭後座2401及一影像感測器後座2406。鏡筒23是和鏡頭後座2401沿一軸線I-I'同軸設置,且鏡筒23設置於鏡頭後座2401內側,影像感測器後座2406位於該鏡頭後座2401和該影像感測器171之間,且該影像感測器後座2406和該鏡頭後座2401相貼合,然在其它的實施態樣中,不一定存在影像感測器後座2406。
由於光學成像鏡頭1之長度僅5.193mm,因此可將可攜式電子裝置20之尺寸設計地更為輕薄短小,且仍然能夠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與成像品質。藉此,使本實施例除了具有減少機殼原料用量的經濟效益外,還能滿足輕薄短小的產品設計趨勢與消費需求。
另請參閱圖40,為應用前述光學成像鏡頭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的主要差別在於:鏡頭後座2401具有一第一座體單元2402、一第二座體單元2403、一線圈2404及一磁性元件2405。第一座體單元2402與鏡筒23外側相貼合且沿一軸線I-I'設置、第二座體單元2403沿軸線I-I'並環繞著第一座體單元2402外側設置。線圈2404設置在第一座體單元2402外側與第二座體單元2403內側之間。磁性元件2405設置在線圈2404外側與第二座體單元2403內側之間。
第一座體單元2402可帶著鏡筒23及設置在鏡筒23內的光學成像鏡頭1沿軸線I-I'移動。可攜式電子裝置20'的第二實施例的其他元件結構則與第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20類似,在此不再贅述。
類似地,由於光學成像鏡頭1之長度僅5.193mm,因此可將可攜式電子裝置20'之尺寸設計地更為輕薄短小,且仍然能夠提供良好的光學性能與成像品質。藉此,使本實施例除了具有減少機殼原料用量的經濟效益外,還能滿足輕薄短小的產品設計趨勢與消費需求。
本發明所提供的各實施例的光學成像鏡頭,其縱向球差、像散像差、畸變皆符合使用規範。另外,三種代表波長在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皆集中在成像點附近,由每一曲線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離軸光線的成像點偏差皆獲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變抑制能力。進一步參閱成像品質數據,三種代表波長彼此間的距離亦相當接近,顯示本發明在各種狀態下對不同波長光線的集中性佳而具有優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綜上所述,本發明藉由透鏡的設計與相互搭配,能產生優異的成像品質。
以上敍述依據本發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徵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明於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敍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明示範之用,並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
1‧‧‧光學成像鏡頭
100‧‧‧光圈
110‧‧‧第一透鏡
111,121,131,141,151,161‧‧‧物側面
112,122,132,142,152,162‧‧‧像側面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濾光件
170‧‧‧成像面
1111,1121,1311,1421,1511‧‧‧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凸面部
1112,1122,1212,1312,1422,1522‧‧‧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
1211,1221,1321,1411,1521‧‧‧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
1222,1322,1412,1512‧‧‧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
d1,d2,d3,d4,d5,d6‧‧‧空氣間隙
A1‧‧‧物側
A2‧‧‧像側

Claims (14)

  1. 一種光學成像鏡頭,從物側至像側沿一光軸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及一第五透鏡,每一透鏡都具有屈光率,且具有一朝向物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物側面及一朝向像側且使成像光線通過的像側面,其中:該第一透鏡之該像側面具有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第二透鏡之該像側面包括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三透鏡之該物側面包括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凸面部;該第三透鏡之該像側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光率,該第四透鏡之該物側面包括一位於該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以及一位於圓周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第五透鏡之該像側面包括一位於光軸附近區域的凹面部;該光學成像鏡頭只具備上述五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鏡,其中T1代表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23代表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滿足(T1+T2)/G23≧3.65之條件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滿足T3/G34≦1.3。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代表第該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滿足EFL/(T2+T4)≧3.5。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LT代表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在光軸上的五片透鏡厚度總和,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 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G45代表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滿足ALT/(G12+G45)≦10.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AG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四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和,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滿足AAG/G34≧2.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AAG代表該第一透鏡至該第五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四個空氣間隙寬度總和,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滿足AAG/T2≧2.9。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B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後焦距,即該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G23代表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滿足BFL/(G12+G23)≦3.7。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E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有效焦距,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滿足EFL/(T3+T5)≧3.3。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G12代表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G23代表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T2代表該第二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滿足(G12+G23)/T2≧1.2。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G45代表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滿足(G34+G45)/T2≧2.1。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4代表第該四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滿足(T3+T4)/T5≦2.15。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T5代表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G34代表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上的空氣間隙寬度,滿足(T2+T5)/G34≦2.3。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其中BFL代表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後焦距,即該第五透鏡之像側面至成像面在光軸上的距離,T3代表該第三透鏡在該光軸上的厚度,滿足BFL/(T2+T3)≧2.0。
  14.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機殼;及一影像模組,安裝於該機殼內,包括: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光學成像鏡頭;一鏡筒,俾供設置該光學成像鏡頭;一模組後座單元,俾供設置該鏡筒;及一影像感測器,設置於該光學成像鏡頭的像側。
TW104109032A 2015-03-06 2015-03-20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940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00173.5A CN105093494B (zh) 2015-03-06 2015-03-06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7212A true TW201537212A (zh) 2015-10-01
TWI594003B TWI594003B (zh) 2017-08-01

Family

ID=54574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9032A TWI594003B (zh) 2015-03-06 2015-03-20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74719B2 (zh)
CN (1) CN105093494B (zh)
TW (1) TWI59400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3328B (zh) * 2017-03-24 2018-08-2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2853B1 (ja) * 2016-01-27 2016-05-24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Aac Technologies Pte.Ltd. 撮像レンズ
CN107861247B (zh) * 2017-12-22 2020-08-2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光学部件及增强现实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07398B2 (ja) * 2009-04-07 2014-10-15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ならびに携帯端末機器
US8559118B2 (en) * 2009-11-18 2013-10-15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Europe Limited Fixed focal length optical lens architecture providing a customized depth of focus optical system
TWI484241B (zh) * 2010-06-01 2015-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成像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TWI434096B (zh) * 2010-09-16 2014-04-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像透鏡組
TWI422900B (zh) * 2010-12-23 2014-01-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影鏡頭組
TWI431356B (zh) * 2011-01-03 2014-03-21 Largan Precision Co 取像用光學鏡片組
TWI429981B (zh) * 2011-07-19 2014-03-11 Largan Precision Co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
TWI416163B (zh) * 2011-07-19 2013-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鏡頭
TWI437257B (zh) 2011-08-04 2014-05-11 Largan Precision Co 光學影像擷取鏡片組
TWI457594B (zh) * 2011-08-26 2014-10-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鏡頭
EP2783254B1 (en) * 2011-11-23 2017-02-15 Nokia Technologies Oy 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
JP5894847B2 (ja) * 2012-04-19 2016-03-3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TWI438520B (zh) * 2012-10-02 2014-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像系統鏡頭組
CN103293644B (zh) * 2013-02-06 2015-11-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JP5886230B2 (ja) * 2013-03-29 2016-03-1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3543512B (zh) * 2013-06-03 2016-05-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630998B (zh) * 2013-07-03 2016-01-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JP2015135357A (ja) * 2014-01-16 2015-07-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4007536A (zh) 2014-01-27 2014-08-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4122656B (zh) 2014-03-10 2017-01-1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4122655B (zh) * 2014-03-10 2016-09-2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3328B (zh) * 2017-03-24 2018-08-2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61780A1 (en) 2016-09-08
CN105093494A (zh) 2015-11-25
TWI594003B (zh) 2017-08-01
US9874719B2 (en) 2018-01-23
CN105093494B (zh) 2017-10-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155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8245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45343B (zh) 光學成像鏡頭
TWI537593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4153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29416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16793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16797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3763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2123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201713980A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3763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201504671A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25341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29411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94004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21235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53338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21256B (zh)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TWI594003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92687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92688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611203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1235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
TWI59269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與其光學成像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