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33465A - 鏡頭模組 - Google Patents

鏡頭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33465A
TW201533465A TW103116409A TW103116409A TW201533465A TW 201533465 A TW201533465 A TW 201533465A TW 103116409 A TW103116409 A TW 103116409A TW 103116409 A TW103116409 A TW 103116409A TW 201533465 A TW201533465 A TW 20153346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conditional expression
lens module
focal length
following conditio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6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09282B (zh
Inventor
Ju-Hwa Son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 Me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 Mech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 Mech
Publication of TW201533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3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9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928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Abstract

一種鏡頭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以及凹入像側表面;第二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兩個凸起表面;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第四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以及第五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其中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是以自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的順序依序安置。

Description

透鏡模組 【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2014年2月27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14-0023268號的優先權,此專利申請案的揭露內容的全文是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揭露內容是有關於一種具有由五個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optical system)的鏡頭模組。
一般而言,用於攜帶型終端機(portable terminal)的攝影機(camera)包含鏡頭模組以及攝像元件(image pickup device)(或成像元件(imaging device))。
此處,鏡頭模組包含多個透鏡,且多個透鏡構成將被攝物(subject)的影像投影至成像元件上的光學系統。諸如電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或類似者的元件用作成像元件,且一般而言,成像元件具有等於或大於1.4微米的像素大小(pixel size)。
同時,隨著攜帶型終端機以及攝影機的大小的縮減,成像元件的像素大小已縮減至1.12微米或更小,且因此,有開發一種即使在此等條件下仍能夠實現高解析度(high resolution)的鏡頭模組的需求,此鏡頭模組具有為2.3或小於2.3的低光圈數(F No.)。
本揭露內容的一些實施例可提供一種能夠實現高解析度的鏡頭模組。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一些實施例,一種鏡頭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refractive power)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convex object-side surface)以及凹入像側表面(concave image-side surface);第二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兩個凸起表面;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第四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以及第五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
第五透鏡具有形成於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一或多個反曲點(inflection point)。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conditional expression):[條件式]39<(ANG*ImgH)/(Fno*TTL)<52
在以上條件式中,ANG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視野(field of view)(或視角(angle of view)),ImgH為成像表面(imaging surface)的對角線長度(diagonal length), Fno為表示光學系統的亮度(brightness)的常數(光圈數),且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3<r1/f<0.39
在以上條件式中,r1為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adius of curvature),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overall focal length)。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6<r2/f<0.41
在以上條件式中,r2為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43<r3/f<0.47
在以上條件式中,r3為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65<TTL/ImgH<0.85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 [條件式]Fno<2.3
在以上條件式中,Fno為表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亮度的常數。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31<ANG/Fno
在以上條件式中,ANG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視野,且Fno為表示光學系統的亮度的常數。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V4<27
在以上條件式中,V4為第四透鏡的阿貝數(Abbe number)。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6<2*L51ER/ImgH<0.8
在以上條件式中,L51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入射光(incident light)折射的有效區域(effective area)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25<V1-V3
在以上條件式中,V1為第一透鏡的阿貝數,且V3為第 三透鏡的阿貝數。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4.0<f1/f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f2/f<1.5
在以上條件式中,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3/f|<2.0
在以上條件式中,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1.5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TTL/f2|<1.9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3|<1.0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4|<1.7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5.0<f1/f2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f2/f3|<1.0
在以上條件式中,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 [條件式]|f3/f4|<1.7
在以上條件式中,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且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f4/f5|
在以上條件式中,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且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f1/f3|<5.0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1/f4|<7.0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9<|f1/f5|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2<BFL/f
在以上條件式中,BFL為自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1<D12/f
在以上條件式中,D12為自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4/f|<3.0
在以上條件式中,r4為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r5/f|
在以上條件式中,r5為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0.5<|r6/f|
在以上條件式中,r6為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r7/f|
在以上條件式中,r7為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r8/f|
在以上條件式中,r8為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r9/f|
在以上條件式中,r9為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2<|r10/f|
在以上條件式中,r10為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 [條件式]5.0<D12/D23
在以上條件式中,D12為自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D23為自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23/D34<0.1
在以上條件式中,D23為自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D34為自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34/D45<3.0
在以上條件式中,D34為自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D45為自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
鏡頭模組可更包含安置於第一透鏡的物側或第三透鏡的物側前方的光闌(stop)。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另一態樣,一種鏡頭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以及凹入像側表面;第二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兩個凸起表面;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第四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以及第五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形成於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 上的一或多個反曲點,其中第五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9<IP521/L52ER<0.12
在以上條件式中,IP521為自光軸(optical axis)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L52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6<2*IP512/ImgH<0.61
在以上條件式中,IP512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7<2*IP521/ImgH<0.10
在以上條件式中,IP521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8<IP511/L51ER<0.11
在以上條件式中,IP511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 點的半徑,且L51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8<IP512/L51ER<0.84
在以上條件式中,IP512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L51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5<2*IP511/ImgH<0.08
在以上條件式中,IP511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另一態樣,一種鏡頭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具有折射能力;第二透鏡,具有折射能力;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第四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以及第五透鏡,具有折射能力,具有凸起物側表面,且具有非球面形狀(aspherical shape),此非球面形狀具有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四個以上的反曲點,其中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90<L51ER<2.65
在以上條件式中,L51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 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2.18<L52ER<2.95
在以上條件式中,L52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另一態樣,一種鏡頭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是自物側開始按次序安置且分別具有折射能力,其中第五透鏡具有非球面形狀,此非球面形狀具有第一凹入點(concave point)及第一凸起點(convex point),第一凹入點形成於不與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光軸相交的部分中,第一凸起點形成於不與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光軸相交的部分中,且第五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93<Pt1/CT5<1.38
在以上條件式中,CT5為第五透鏡的光軸的中心處的厚度,且Pt1為第一凹入點處的厚度。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27<Pt2/CT5<1.71
在以上條件式中,CT5為第五透鏡的光軸的中心處的厚度,且Pt2為第一凸起點處的厚度。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0.56<Pt1/Pt2<1.01
在以上條件式中,Pt1為第一凹入點處的厚度,且Pt2為第一凸起點處的厚度。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44<Pt1<0.72
在以上條件式中,Pt1為第一凹入點處的厚度。
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61<Pt2<0.87
在以上條件式中,Pt2為第一凸起點處的厚度。
10‧‧‧第一透鏡
20‧‧‧第二透鏡
30‧‧‧第三透鏡
40‧‧‧第四透鏡
50‧‧‧第五透鏡
60‧‧‧紅外線(IR)截止濾光片
70‧‧‧影像感測器
100‧‧‧鏡頭模組
CT5‧‧‧第五透鏡的光軸的中心處的厚度
Pt1‧‧‧第一凹入點處的厚度
Pt2‧‧‧第一凸起點處的厚度
自結合隨附圖式而採取的以下實施方式,將更清晰地理解本揭露內容的以上與其他態樣、特徵以及其他優勢,在圖式中:圖1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
圖2為包含用以說明圖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aberration characteristic)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3為用以說明圖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coma aberration)的曲線圖。
圖4為用以說明表格(table)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1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
圖5為用以說明圖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 (asphericity)的表格。
圖6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
圖7為包含用以說明圖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8為用以說明圖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的曲線圖。
圖9為用以說明表格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6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
圖10為用以說明圖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的表格。
圖11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
圖12為包含用以說明圖1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13為用以說明圖1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的曲線圖。
圖14為用以說明表格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11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
圖15為用以說明圖1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的表格。
圖16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四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
圖17為包含用以說明圖1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 性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18為用以說明圖1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的曲線圖。
圖19為用以說明表格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16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
圖20為用以說明圖1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的表格。
圖21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五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
圖22為包含用以說明圖2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
圖23為用以說明圖2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的曲線圖。
圖24為用以說明表格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21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
圖25為用以說明圖2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的表格。
圖26為用以說明第五透鏡的凹入點以及凸起點的部分放大圖。
在下文中,將參看隨附圖式來詳細地描述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
然而,可以許多不同形式來例示本揭露內容,且不應將 本揭露內容認作限於本文所闡述的特定實施例。更確切地說,提供此等實施例,使得本揭露內容將透徹且完整,且將向於本領域具有知識者充分地傳達本揭露內容的範疇。
在圖式中,可出於清楚起見而誇示元件的形狀以及尺寸,且將自始至終使用相同圖式元件符號以表示相同或類似元件。
第一透鏡是指最靠近物體(object)的透鏡,且第五透鏡是指最靠近影像(image)的透鏡。再者,前側是指鏡頭模組中靠近物體的一側,且後側是指鏡頭模組中靠近影像感測器(image sensor)的一側。再者,在每一透鏡中,第一表面是指靠近物體的表面(亦即,物側表面(object-side surface)),且第二表面是指靠近影像的表面(亦即,像側表面(image-side surface))。再者,在本揭露內容中,每一透鏡的曲率半徑與厚度、TTL、SL、IMGH、光學系統的總焦距以及每一透鏡的焦距的單位可為毫米。可按需要而變更此等單位。
另外,在透鏡形狀的描述中,當一個表面具有凸起形狀(convex shape)時,這是指對應表面的光軸凸起,且當一個表面具有凹入形狀(concave)時,這是指對應表面的光軸凹入。因此,即使描述出透鏡的一個表面具有凸起形狀,透鏡的邊緣仍可凹入。相似地,即使描述出透鏡的一個表面具有凹入形狀,透鏡的邊緣仍可凸起。再者,隨附圖式以及表格中指示的透鏡厚度以及透鏡間距離是基於作為中心的光軸而量測。
圖1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圖2為包含用以說明圖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圖3為用以說明圖1所用 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的曲線圖。圖4為用以說明表格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1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圖5為用以說明圖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的表格。圖6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圖7為包含用以說明圖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圖8為用以說明圖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的曲線圖。圖9為用以說明表格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6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圖10為用以說明圖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的表格。圖11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圖12為包含用以說明圖1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圖13為用以說明圖1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的曲線圖。圖14為用以說明表格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11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圖15為用以說明圖1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的表格。圖16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四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圖17為包含用以說明圖1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圖18為用以說明圖1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的曲線圖。圖19為用以說明表格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16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圖20為用以說明圖16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的表格。圖21為用以說明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五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組態的視圖。圖22為包含用以說明圖2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像差特性的曲線的曲線圖。圖23為用以說明圖2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慧形像差的曲線圖。圖24為用以說明 表格的視圖,此表格用以說明圖21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的特性。圖25為用以說明圖21所用以說明的鏡頭模組的非球面性的表格。圖26為用以說明第五透鏡的凹入點以及凸起點的部分放大圖。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包含由五個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即,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然而,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不僅由五個透鏡構成,且可按需要而更包含任何其他組件。舉例而言,鏡頭模組可包含用於調整光量的光闌(光圈)(stop (aperture))。鏡頭模組可更包含用於截止紅外線的紅外線(infrared,IR)截止濾光片(cutoff filter)。再者,鏡頭模組可更包含用於將經由光學系統而入射的被攝物影像轉換成電信號(electrical signal)的影像感測器(亦即,成像元件(imaging element))。再者,鏡頭模組可更包含用於調整透鏡間距離的空間維持構件(space maintaining member)。
構成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光學系統的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可具有非球面表面。再者,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可分別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此處,每一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可被表達為方程式1。
此處,Z為在朝向光軸的方向上與透鏡的頂點相隔的距 離,Y為在垂直於光軸的方向上的距離,c為透鏡的頂點處的曲率半徑r的倒數,K為圓錐常數(conic constant),且A、B、C、D、E以及F為非球面性。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包含由五個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即,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包含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以及第五透鏡。然而,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不僅由五個透鏡構成,且可按需要而更包含任何其他組件。舉例而言,鏡頭模組可包含用於調整光量的光闌(光圈)。鏡頭模組可更包含用於截止紅外線的紅外線(IR)截止濾光片。再者,鏡頭模組可更包含用於將經由光學系統而入射的被攝物影像轉換成電信號的影像感測器(亦即,成像元件)。再者,鏡頭模組可更包含用於調整透鏡間距離的空間維持構件。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的光學系統可具有等於或小於2.3的光圈數。在此狀況下,可使被攝物清晰地成像。舉例而言,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在低照度條件(例如,低於100勒克司(lux))下使被攝物清晰地成像。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包含安置於第一透鏡的物側或第三透鏡的物側前方的光闌。
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39<(ANG*ImgH)/(Fno*TTL)<52
在以上條件式中,ANG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視野(或視角),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Fno為表示光學系統的亮度的常數(光圈數),且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3<r1/f<0.39
在以上條件式中,r1為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6<r2/f<0.41
在以上條件式中,r2為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43<r3/f<0.47
在以上條件式中,r3為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 [條件式]0.65<TTL/ImgH<0.9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65<TTL/ImgH<0.85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no<2.3
在以上條件式中,Fno為表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亮度的常數。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31<ANG/Fno
在以上條件式中,ANG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視野,且Fno為表示光學系統的亮度的常數。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 [條件式]V4<27
在以上條件式中,V4為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6<n4
在以上條件式中,n4為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25<V1-V3
在以上條件式中,V1為第一透鏡的阿貝數,且V3為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V1-V5<2
在以上條件式中,V1為第一透鏡的阿貝數,且V5為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4.0<f1/f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f2/f<1.5
在以上條件式中,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3/f|<2.0
在以上條件式中,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f4/f|
在以上條件式中,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f5/f|
在以上條件式中,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1.5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2<|TTL/f1|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2|<1.9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TTL/f3|<1.0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4|<1.7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5|<2.1
在以上條件式中,TTL為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5.0<f1/f2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0.3<|f2/f3|<1.0
在以上條件式中,f2為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3/f4|<1.7
在以上條件式中,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且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f4/f5|
在以上條件式中,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且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f1/f3|<5.0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3為第三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f1/f4|<7.0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4為第四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9<|f1/f5|
在以上條件式中,f1為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5為第五透鏡的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2<BFL/f
在以上條件式中,BFL為自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1<D12/f
在以上條件式中,D12為自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 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4/f|<3.0
在以上條件式中,r4為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r5/f|
在以上條件式中,r5為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r6/f|
在以上條件式中,r6為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r7/f|
在以上條件式中,r7為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 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r8/f|
在以上條件式中,r8為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r9/f|
在以上條件式中,r9為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2<|r10/f|
在以上條件式中,r10為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5.0<D12/D23
在以上條件式中,D12為自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D23為自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
條件式可為用於使分配第一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的折射能力的比率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將第二透鏡的折射能力有利地設計成不超過條件式的下限值。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23/D34<0.1
在以上條件式中,D23為自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D34為自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
條件式可為用於使分配第二透鏡以及第三透鏡的折射能力的比率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將第三透鏡的折射能力有利地設計成不超過條件式的上限值。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34/D45<3.0
在以上條件式中,D34為自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D45為自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
條件式可為用於使分配第三透鏡以及第四透鏡的折射能力的比率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將第四透鏡的折射能力有利地設計成不超過條件式的上限值。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 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6<2*L51ER/ImgH<0.8
在以上條件式中,L51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0.36<2*IP512/ImgH<0.61
[條件式]0.07<2*IP521/ImgH<0.10
在以上條件式中,IP512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IP521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兩個條件式可為用於相對於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來最佳化第五透鏡的大小的條件。舉例而言,將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以及像側表面的有效半徑設計成滿足前述條件式,以有利地使漸暈現象(vignetting phenomenon)最小化。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 0.08<IP511/L51ER<0.11
[條件式]0.58<IP512/L51ER<0.84
[條件式]0.09<IP521/L52ER<0.12
在以上條件式中,IP511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IP512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IP521為自光軸至形成於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多個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L52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此三個條件式可為有利地將由第五透鏡折射的光均勻地投影至成像表面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前述四個條件式的第五透鏡根據成像表面的大小而使自第四透鏡入射的光折射,從而有利地實現高解析度。另外,滿足前述條件的第五透鏡可有利地使由第一透鏡至第四透鏡產生的像差最小化。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1.90<L51ER<2.65
[條件式]2.18<L52ER<2.95
在以上條件式中,L51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 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且L52ER為使來自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前述條件式可為用於使第五透鏡的大小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可有利地使滿足此等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五透鏡小型化。
再者,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可滿足以下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條件式]0.93<Pt1/CT5<1.38
[條件式]1.27<Pt2/CT5<1.71
[條件式]0.56<Pt1/Pt2<1.01
[條件式]0.44<Pt1<0.72
[條件式]0.61<Pt2<0.87
在以上條件式中,CT5為第五透鏡的光軸的中心處的厚度,Pt1為第一凹入點處的厚度,且Pt2為第一凸起點處的厚度。
前述條件式可為用於使第五透鏡的折射能力的分配最佳化的條件。舉例而言,滿足此等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五透鏡可將入射光均勻地投影至成像表面。另外,滿足前述條件式中的一或多者的第五透鏡可使球面像差(spherical aberration)最小化。
在下文中,將描述構成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 的光學系統的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
第一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一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凹入。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朝向物側凸出的彎月形狀(meniscus shape)。第一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一透鏡可由具有高程度的透光性以及極好的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一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此情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由玻璃形成。第一透鏡可具有大體上低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焦距可為15或更大。
第二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再者,第二透鏡可具有高於第一透鏡的折射能力的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焦距可短於第一透鏡的焦距。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凸起。第二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鏡可由具有高程度的透光性以及極好的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二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此情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由玻璃形成。
第三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三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三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表面。 第三透鏡可由具有高程度的透光性以及極好的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三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此情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由玻璃形成。第三透鏡可由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由具有等於或大於1.6的折射率的材料形成。具有此等特性的第三透鏡對製造公差(manufacturing tolerance)不敏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第三透鏡。
第四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正折射能力或負折射能力。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凹入,且第四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凸起。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朝向像側凸出的彎月形狀。第四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四透鏡可由具有高程度的透光性以及極好的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四透鏡的材料並不限於此情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玻璃形成。第四透鏡可由具有高折射率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具有等於或大於1.6的折射率的材料形成。具有此等特性的第四透鏡對製造公差不敏感,因此,可容易地製造第四透鏡。
第五透鏡可具有折射能力。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五透鏡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五透鏡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兩個表面皆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五透鏡可由具有高程度的透光性以及極好的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由塑膠形成。然而,第五透鏡的材料 並不限於此情形。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由玻璃形成。第五透鏡可具有含多個反曲點的形狀。舉例而言,兩個或大於兩個反曲點IP511以及IP512可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上。再者,兩個或大於兩個反曲點IP521以及IP522可形成於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此處,形成於第五透鏡的兩個表面上的反曲點可按以下次序被形成為鄰近於光軸。舉例而言,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上的第一反曲點IP511可被定位為最靠近光軸,且形成於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第四反曲點IP522可被形成為最遠離光軸。
光軸-IP511-IP521-IP512-IP522
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鏡頭模組可改良像差(使影像品質降級的因子)。另外,如上文所描述而組態的鏡頭模組可具有增強型解析度,且可有助於縮減重量且降低製造成本。
將參看圖1至圖5來描述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一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由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以及第五透鏡50構成的光學系統,且可更包含紅外線(IR)截止濾光片60以及影像感測器70。另外,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具有為2.28的光圈數,且可具有71.5度的視野(FOV)(或視角)。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一透鏡1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一透鏡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二透鏡2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鏡20的兩個表面皆可凸起。第三透鏡3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3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三透鏡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四透鏡40可具 有正折射能力。第四透鏡40的第一表面可凹入,且第四透鏡40的第二表面可凸起。第五透鏡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五透鏡50可具有含多個反曲點的非球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兩個的反曲點。再者,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兩個的反曲點。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一或多個光闌ST。舉例而言,一或多個光闌ST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前方。
以此方式而組態的鏡頭模組可具有圖2以及圖3所用以說明的像差特性,且可具有圖4以及圖5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特性。出於參考起見,圖4為展示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與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有效半徑的表格,且圖5為展示透鏡的非球面值的表格。
將參看圖6至圖10來描述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二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由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以及第五透鏡50構成的光學系統,且可更包含紅外線截止濾光片60以及影像感測器70。另外,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具有為1.97的光圈數,且可具有74.0度的視野。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一透鏡1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一透鏡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二透鏡2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鏡20的兩個表面皆可凸起。第三透鏡3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30的第一表 面可凸起,且第三透鏡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四透鏡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四透鏡40的第一表面可凹入,且第四透鏡40的第二表面可凸起。第五透鏡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五透鏡50可具有含多個反曲點的非球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兩個的反曲點。再者,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的兩個反曲點。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一或多個光闌ST。舉例而言,一或多個光闌ST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前方。
以此方式而組態的鏡頭模組可具有圖7以及圖8所用以說明的像差特性,且可具有圖9以及圖10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特性。出於參考起見,圖9為展示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與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有效半徑的表格,且圖10為展示透鏡的非球面值的表格。
將參看圖11至圖15來描述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三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由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以及第五透鏡50構成的光學系統,且可更包含紅外線截止濾光片60以及影像感測器70。另外,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具有為1.99的光圈數,且可具有73.3度的視野。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一透鏡1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一透鏡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二透鏡2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鏡20的兩個表面皆 可凸起。第三透鏡3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3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三透鏡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四透鏡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四透鏡40的第一表面可凹入,且第四透鏡40的第二表面可凸起。第五透鏡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五透鏡50可具有含多個反曲點的非球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兩個的反曲點。再者,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兩個的反曲點。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一或多個光闌ST。舉例而言,一或多個光闌ST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前方。
以此方式而組態的鏡頭模組可具有圖12以及圖13所用以說明的像差特性,且可具有圖14以及圖15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特性。出於參考起見,圖14為展示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與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有效半徑的表格,且圖15為展示透鏡的非球面值的表格。
將參看圖16至圖20來描述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四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由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以及第五透鏡50構成的光學系統,且可更包含紅外線截止濾光片60以及影像感測器70。另外,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具有為1.99的光圈數,且可具有73.4度的視野。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一透鏡1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一透鏡10的第二表面可凹 入。第二透鏡2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鏡20的兩個表面皆可凸起。第三透鏡3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3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三透鏡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四透鏡4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四透鏡40的第一表面可凹入,且第四透鏡40的第二表面可凸起。第五透鏡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五透鏡50可具有含多個反曲點的非球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兩個的反曲點。再者,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兩個的反曲點。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一或多個光闌ST。舉例而言,一或多個光闌ST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0前方。
以此方式而組態的鏡頭模組可具有圖17以及圖18所用以說明的像差特性,且可具有圖19以及圖20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特性。出於參考起見,圖19為展示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與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有效半徑的表格,且圖20為展示透鏡的非球面值的表格。
將參看圖21至圖25來描述根據本揭露內容的第五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由第一透鏡10、第二透鏡20、第三透鏡30、第四透鏡40以及第五透鏡50構成的光學系統,且可更包含紅外線截止濾光片60以及影像感測器70。另外,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具有為1.88的光圈數,且可具有74.0度的視野。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 第一透鏡1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一透鏡1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二透鏡2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鏡20的兩個表面皆可凸起。第三透鏡3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3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三透鏡3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四透鏡40可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四透鏡40的第一表面可凹入,且第四透鏡40的第二表面可凸起。第五透鏡50可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凸起,且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凹入。第五透鏡50可具有含多個反曲點的非球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五透鏡50的第一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兩個的反曲點。再者,第五透鏡50的第二表面可具有兩個或多於兩個的反曲點。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鏡頭模組100可包含一或多個光闌ST。舉例而言,一或多個光闌ST可安置於第二透鏡20與第三透鏡30之間。
以此方式而組態的鏡頭模組可具有圖22以及圖23所用以說明的像差特性,且可具有圖24以及圖25所用以說明的透鏡特性。出於參考起見,圖24為展示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與距離、折射率、阿貝數以及有效半徑的表格,且圖25為展示透鏡的非球面值的表格。
前述例示性實施例滿足如表格2以及表格3所用以說明的左水平軸線上揭露的所有條件式。
[表格2]
表格4展示第五透鏡的有效半徑,以及形成於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以及像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的位置。
表格5展示形成於第五透鏡中的凸起點以及凹入點的厚度。
如上文所闡述,根據本揭露內容的例示性實施例,可實現具有高解析度的光學系統。
雖然上文已展示以及描述例示性實施例,但於本領域具有知識者將顯而易見,可在不脫離如由隨附申請專利範圍定義的本揭露內容的精神以及範疇的情況下進行修改以及變化。
10‧‧‧第一透鏡
20‧‧‧第二透鏡
30‧‧‧第三透鏡
40‧‧‧第四透鏡
50‧‧‧第五透鏡
60‧‧‧紅外線(IR)截止濾光片
70‧‧‧影像感測器
100‧‧‧鏡頭模組

Claims (53)

  1.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以及凹入像側表面;第二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兩個凸起表面;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第四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以及第五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以及所述第五透鏡是以自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的順序依序安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形成於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一或多個反曲點。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39<(ANG*ImgH)/(Fno*TTL)<52其中ANG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光學系統的視野(或視角),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Fno為表示所述光學系統的亮度的常數(光圈數),且TT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所述成像表面的距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0.33<r1/f<0.39其中r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6<r2/f<0.41其中r2為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43<r3/f<0.47其中r3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65<TTL/ImgH<0.85其中TT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ImgH為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Fno<2.3其中Fno為表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亮度的常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31<ANG/Fno其中ANG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視野,且Fno為表示所述光學系統的亮度的常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V4<27其中V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6<2*L51ER/ImgH<0.8其中L51ER為使來自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25<V1-V3 其中V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阿貝數,且V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4.0<f1/f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f2/f<1.5其中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3/f|<2.0其中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1.5 其中TT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2|<1.9其中TT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3|<1.0其中TT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TTL/f4|<1.7其中TTL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距。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5.0<f1/f2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f2/f3|<1.0其中f2為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3/f4|<1.7其中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且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距。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f4/f5|其中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距,且f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 1.0<|f1/f3|<5.0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3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焦距。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f1/f4|<7.0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4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焦距。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9<|f1/f5|其中f1為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且f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焦距。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2<BFL/f其中BFL為自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 [條件式]0.01<D12/f其中D12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r4/f|<3.0其中r4為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r5/f|其中r5為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r6/f|其中r6為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 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r7/f|其中r7為所述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0<|r8/f|其中r8為所述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r9/f|其中r9為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2<|r10/f|其中r10為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f為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構成的所述光學系統的總焦距。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 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5.0<D12/D23其中D12為自所述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D23為自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23/D34<0.1其中D23為自所述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D34為自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D34/D45<3.0其中D34為自所述第三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第四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且D45為自所述第四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距離。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鏡頭模組,更包括安置於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或所述第三透鏡的物側前方的光闌。
  40.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第一透鏡,具有正折射能力且具有凸起物側表面以及凹入像 側表面;第二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兩個凸起表面;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第四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以及第五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且具有形成於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一或多個反曲點,其中所述第五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9IP521/L52ER<0.12其中IP521為自光軸至形成於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所述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L52ER為使來自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像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36<2*IP512/ImgH<0.61其中IP512為自光軸至形成於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所述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7<2*IP521/ImgH<0.10 其中IP521為自所述光軸至形成於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所述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8<IP511/L51ER<0.11其中IP511為自所述光軸至形成於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所述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L51ER為使來自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8<IP512/L51ER<0.84其中IP512為自光軸至形成於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第二靠近所述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L51ER為使來自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05<2*IP511/ImgH<0.08其中IP511為自所述光軸至形成於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物側 表面上的反曲點當中的形成於最靠近所述光軸的位置上的反曲點的半徑,且ImgH為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
  4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0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凸起物側表面。
  47.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第一透鏡,具有折射能力;第二透鏡,具有折射能力;第三透鏡,具有折射能力;第四透鏡,具有折射能力;以及第五透鏡,具有折射能力,具有凸起物側表面,且具有非球面形狀,所述非球面形狀具有形成於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上的四個以上的反曲點,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90<L51ER<2.65其中L51ER為使來自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2.18<L52ER<2.95其中L52ER為使來自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入射光折射的有效區域的半徑。
  49. 一種鏡頭模組,包括: 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是自物側開始按次序安置且分別具有折射能力,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非球面形狀,所述非球面形狀具有第一凹入點及第一凸起點,所述第一凹入點形成於不與所述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光軸相交的部分中,所述第一凸起點形成於不與所述第五透鏡的像側表面的光軸相交的部分中,且所述第五透鏡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93<Pt1/CT5<1.38其中CT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光軸的中心處的厚度,且Pt1為所述第一凹入點處的厚度。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1.27<Pt2/CT5<1.71其中CT5為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光軸的中心處的厚度,且Pt2為所述第一凸起點處的厚度。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56<Pt1/Pt2<1.01其中Pt1為所述第一凹入點處的厚度,且Pt2為所述第一凸起點處的厚度。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 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44<Pt1<0.72其中Pt1為所述第一凹入點處的厚度。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的鏡頭模組,其中所述鏡頭模組滿足以下條件式:[條件式]0.61<Pt2<0.87其中Pt2為所述第一凸起點處的厚度。
TW103116409A 2014-02-27 2014-05-08 鏡頭模組 TWI5092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23268A KR101659140B1 (ko) 2014-02-27 2014-02-27 렌즈 모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3465A true TW201533465A (zh) 2015-09-01
TWI509282B TWI509282B (zh) 2015-11-21

Family

ID=53882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6409A TWI509282B (zh) 2014-02-27 2014-05-08 鏡頭模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70876B2 (zh)
KR (1) KR101659140B1 (zh)
CN (1) CN104880804B (zh)
TW (1) TWI5092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56067B2 (en) 2018-05-31 2022-02-22 Rays Optics Inc. Optical len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36041B (zh) 2015-05-12 2016-06-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KR20170043279A (ko) * 2015-10-13 2017-04-2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829600B1 (ko) 2015-11-23 2018-02-19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KR102117514B1 (ko) * 2015-11-26 2020-06-0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1901698B1 (ko) * 2016-05-11 2018-09-27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2593403B1 (ko) * 2016-07-25 2023-10-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구동형 발광 장치
CN106405796B (zh) * 2016-11-15 2019-08-0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及摄像装置
KR101956704B1 (ko) 2016-12-20 2019-03-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07193108B (zh) * 2017-03-24 2019-10-1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9960005A (zh) * 2017-12-22 2019-07-02 南昌欧菲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及电子装置
CN109358406B (zh) * 2018-03-30 2020-11-03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
WO2021134274A1 (zh) * 2019-12-30 2021-07-08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82856C (zh) * 2007-09-06 2010-01-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透镜系统
CN103064177A (zh) 2008-08-25 2013-04-24 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摄影透镜、摄影装置和便携式终端
KR101499969B1 (ko) 2008-10-10 2015-03-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촬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JP5095662B2 (ja) 2009-03-31 2012-12-12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固体撮像素子用撮像レンズ
US8867150B2 (en) * 2010-04-13 2014-10-21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Image pickup lens
JP2012008490A (ja) * 2010-06-28 2012-01-12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2012008489A (ja) * 2010-06-28 2012-01-12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KR101897055B1 (ko) 2011-08-31 2018-10-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계
TWI435103B (zh) * 2012-04-06 2014-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像鏡片系統
TWI464481B (zh) * 2012-04-18 2014-12-11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Miniature lens
TWI470265B (zh) * 2012-04-27 2015-0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組
TWI474069B (zh) * 2012-06-05 2015-02-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系統鏡組
JP2013140398A (ja) * 2013-04-15 2013-07-18 Konica Minolta Inc 撮像レンズ
TWI454729B (zh) 2013-06-28 2014-10-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Optical imaging le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ens of the electronic device
TWI470267B (zh) * 2013-10-14 2015-0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取像裝置以及可攜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56067B2 (en) 2018-05-31 2022-02-22 Rays Optics Inc. Optical le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59140B1 (ko) 2016-09-22
CN104880804B (zh) 2017-08-01
KR20150101677A (ko) 2015-09-04
TWI509282B (zh) 2015-11-21
US9470876B2 (en) 2016-10-18
CN104880804A (zh) 2015-09-02
US20150241660A1 (en) 2015-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9282B (zh) 鏡頭模組
CN107065143B (zh) 镜头模块
KR101681383B1 (ko) 렌즈 모듈
TWI534463B (zh) 透鏡模組
KR101652849B1 (ko) 렌즈 모듈
KR101504035B1 (ko) 렌즈 모듈
KR101504034B1 (ko) 렌즈 모듈
KR101681384B1 (ko) 렌즈 모듈
KR101762004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20180060132A (ko) 촬상 광학계
KR20160068504A (ko) 촬상 광학계
TW201616176A (zh) 透鏡模組
KR20150025607A (ko) 촬상 광학계
KR20170018624A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1539883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20160025867A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1606974B1 (ko) 렌즈 모듈
KR102575218B1 (ko) 렌즈 모듈
US9176303B2 (en) Lens module
KR20160025868A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2294539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2642916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2296115B1 (ko) 촬상 광학계
KR101659240B1 (ko) 렌즈 모듈
KR102523282B1 (ko) 촬상 광학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