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26383A - 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26383A
TW201526383A TW102149335A TW102149335A TW201526383A TW 201526383 A TW201526383 A TW 201526383A TW 102149335 A TW102149335 A TW 102149335A TW 102149335 A TW102149335 A TW 102149335A TW 201526383 A TW201526383 A TW 20152638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planar
radiating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lan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9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3325B (zh
Inventor
Yuan-Chih Lin
Shun-Yun Lin
Jian-Jeng Wang
Original Assignee
Metal Ind Res & Dev C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tal Ind Res & Dev Ct filed Critical Metal Ind Res & Dev Ct
Priority to TW1021493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332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526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63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33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3325B/zh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種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包含介質基材、接地面、天線系統裝置和金屬導電蓋板。天線系統裝置包含第一天線輻射體和第二天線輻射體。金屬導電蓋板設置於介質基材之上方,且包含第一隔離裝置、第二隔離裝置和延伸導體。延伸導體和第一隔離裝置提供第一電感電容共振模態,且延伸導體和第二隔離裝置提供第二電感電容共振模態。第一隔離裝置與第一天線輻射體和第二隔離裝置與第二天線輻射體係分別提供第一電容耦合效應和一第二電容耦合效應,以引導延伸導體上之耦合電流,而達到隔離第一天線輻射體與第二天線輻射體之效果。

Description

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
因應數位資料傳輸高速化與大量化的需求,在現今的筆記型電腦或手持式裝置中,應用無線通訊之天線系統通常會使用多重接收多重輸出(Multi-Input Multi-Output;MIMO)之天線系統儼然已經成為無線網通發展的主流技術,例如二個發射端對三個接收端(2×3)或三個發射端對三個接收端(3×3)之天線系統,而應用於短距離的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或全球互通微波存取(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rcowave Access;WiMAX)通訊之天線系統,通常會使用單一輸入多重輸出(Single-Input Multi-Output;SIMO)或多重接收多重輸出之天線系統,例如為一個發射端對二個接收端(1×2)或二個發射端對二個接收端(2×2)。
然而,對於無線通訊產品(例如筆記型電腦或手持式裝置)而言,通常受限於體積大小而只能提供很小的空間來容納MIMO多天線系統,因此當應用的天線系統裝置越多時,會導致天線系統裝置間之距離愈來愈近,而容易造成天線系統裝置間的電磁近場耦合干擾與系統接地面的傳導電流,造成訊號之間相互干擾。
上述相互干擾的問題可由提高天線之間的隔離度 (isolation)來解決。習知提高天線隔離度的方法主要有二種,第一為在接地面上形成一隔離性溝槽介於二天線之間,而第二為在接地面的周緣上和二天線之間突伸有延伸部,並以干擾器的方式來提高天線隔離度。然而,設置溝槽會破壞原先的接地面結構,而設置延伸部會增加部件的安裝與結構,也會對模組訊號的傳輸造成不良影響,導致影響天線的工作頻率及輻射場型等重要參數,並增加了天線系統的設計難度。
本發明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種完整接地面的天線隔離度解決方案,可有效減少天線之間的互相干擾,進而提升天線隔離度。
依據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此天線系統包含介質基材、接地面、天線系統裝置和金屬導電蓋板。接地面設置於介質基材上,且在介質基材上定義出第一空間和相對第一空間的第二空間。天線系統裝置包含第一天線輻射體和第二天線輻射體。第一天線輻射體設置於第一空間內。第一天線輻射體包含第一輻射部和第一訊號饋入組件。第一輻射部設置於介質基材的第一側邊,且包含第一平面輻射部和第一延伸輻射部,其中第一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接地面,且第一延伸輻射部垂直立設於第一側邊上。第一訊號饋入組件的正端電性連接於第一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接地面。第一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第一電訊號饋入至第一輻射部。第二天線輻射 體設置於第二空間內。第二天線輻射體包含第二輻射部和第二訊號饋入組件。第二輻射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的第二側邊,且包含第二平面輻射部和第二延伸輻射部,其中第二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接地面,且第二延伸輻射部垂直立設於第二側邊上。第二訊號饋入組件的正端電性連接於第二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接地面。第二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第二電訊號饋入至第二輻射部。金屬導電蓋板設置於介質基材的上方,且包含第一隔離裝置、第二隔離裝置和延伸導體。第一隔離裝置包含第一平面耦合部、第一延伸耦合部和第一延伸共振部。第一平面耦合部設置於第一空間且位於第一側邊上。第一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第一平面耦合部且垂直立設於第一側邊上。第一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第一延伸耦合部,其平面方向與第一延伸耦合部的平面方向垂直且與接地面的平面方向平行。第二隔離裝置包含第二平面耦合部、第二延伸耦合部和第二延伸共振部。第二平面耦合部設置於第二空間且位於第二側邊上。第二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第二平面耦合部且垂直立設於第二側邊上。第二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第二延伸耦合部與第一延伸共振部,其平面方向與第二延伸耦合部的平面方向垂直且與接地面的平面方向平行。延伸導體的平面方向實質上平行於接地面的平面方向。延伸導體包含前端延伸部和後端導體部,其中前端延伸部電性連接於第一延伸共振部和第二延伸共振部,且後端導體部電性連接於前端延伸部。
依據上述目的,本發明另提出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此天線系統包含介質基材、接地面、多天線系統裝置和金屬導電蓋板。接地面設置於介質基材上,且在介質基材上定義出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和第四空間。其中,第一空間、第二空間、第三空間和第四空間係相對位於介質基材上的四側。天線系統裝置至少包含第一天線輻射體、第二天線輻射體、第三天線輻射體和第四天線輻射體。第一天線輻射體設置於第一空間內。第一天線輻射體包含第一輻射部和第一訊號饋入組件。第一輻射部設置於介質基材的第一側邊,且包含第一平面輻射部和第一延伸輻射部,其中第一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接地面,且第一延伸輻射部垂直立設於第一側邊上。第一訊號饋入組件的正端電性連接於第一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接地面。第一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第一電訊號饋入至第一輻射部。第二天線輻射體設置於第二空間內。第二天線輻射體包含第二輻射部和第二訊號饋入組件。第二輻射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的第二側邊,且包含第二平面輻射部和第二延伸輻射部,其中第二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接地面,且第二延伸輻射部垂直立設於第二側邊上。第二訊號饋入組件的正端電性連接於第二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接地面。第二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第二電訊號饋入至第二輻射部。第三天線輻射體包含第三輻射部和第三訊號饋入組件。第三輻射部設置於第一側邊,且包含第三平面輻射部和第三延伸輻射部,其中第三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接地 面,且第三延伸輻射部垂直立設於第一側邊上。第三訊號饋入組件的正端電性連接於第三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接地面。第三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第三電訊號饋入至第三輻射部。第四天線輻射體包含第四輻射部和第四訊號饋入組件。第四輻射部設置於第二側邊,且包含第四平面輻射部和第四延伸輻射部,其中第四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接地面,且第四延伸輻射部垂直立設於第二側邊上。第四訊號饋入組件的正端電性連接於第四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接地面。第四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第四電訊號饋入至第四輻射部。金屬導電蓋板設置於介質基材的上方,且包含第一隔離裝置、第二隔離裝置、第三隔離裝置、第四隔離裝置和延伸導體。第一隔離裝置包含第一平面耦合部、第一延伸耦合部和第一延伸共振部。第一平面耦合部設置於第一空間且位於第一側邊上。第一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第一平面耦合部且垂直立設於第一側邊上。第一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第一延伸耦合部,其平面方向與第一延伸耦合部的平面方向垂直且與接地面的平面方向平行。第二隔離裝置包含第二平面耦合部、第二延伸耦合部和第二延伸共振部。第二平面耦合部設置於第二空間且位於第二側邊上。第二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第二平面耦合部且垂直立設於第二側邊上。第二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第二延伸耦合部與第一延伸共振部,其平面方向與第二延伸耦合部的平面方向垂直且與接地面的平面方向平行。第三隔離裝置包含第三平面耦合部、第三延伸耦合部和第三 延伸共振部。第三平面耦合部設置於第三空間且位於第一側邊上。第三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第三平面耦合部且垂直立設於第一側邊上。第三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第三延伸耦合部,其平面方向與第三延伸耦合部的平面方向垂直且與接地面的平面方向平行。第四隔離裝置包含第四平面耦合部、第四延伸耦合部和第四延伸共振部。第四平面耦合部設置於第四空間且位於第二側邊上。第四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第四平面耦合部且垂直立設於第二側邊上。第四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第四延伸耦合部與第三延伸共振部,其平面方向與第四延伸耦合部的平面方向垂直且與接地面的平面方向平行。延伸導體的平面方向實質上平行於接地面的平面方向。延伸導體包含第一前端延伸部、第二前端延伸部和後端導體部。第一前端延伸部電性連接於第一延伸共振部和第二延伸共振部。第二前端延伸部電性連接於第三延伸共振部和第四延伸共振部。後端導體部電性連接於第一前端延伸部和第二前端延伸部,且位於第一前端延伸部和第二前端延伸部之間。
1000‧‧‧天線系統
1100‧‧‧介質基材
1110、1120‧‧‧區域
1110a、1110b、1120a、1120b‧‧‧次區域
1200‧‧‧接地面
1210、1220‧‧‧接地部
1300‧‧‧天線系統裝置
1310、1320‧‧‧天線輻射體
1312、1322‧‧‧輻射部
1312a、1322a‧‧‧平面輻射部
1312b、1322b‧‧‧延伸輻射部
1314、1324‧‧‧訊號饋入組件
1400‧‧‧金屬導電蓋板
1410、1420‧‧‧隔離裝置
1411、1421‧‧‧平面耦合部
1412、1422‧‧‧延伸耦合部
1413、1423‧‧‧延伸共振部
1430‧‧‧延伸導體
1431‧‧‧前端延伸部
1432‧‧‧後端導體部
D1、D2、DL1、DL2‧‧‧間距
E1、E2、E3、E4‧‧‧側邊
F1、F2‧‧‧摺疊線
L1、L2、L3‧‧‧長度
LD‧‧‧長度方向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天線系統的結構示意圖;第2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接地面設置於介質基材上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第3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天線系統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第4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金屬導電蓋板的結構示意圖;第5A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天線系統裝置的耦合電流分佈圖;以及第5B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金屬導電蓋板的耦合電流分佈圖。
以下仔細討論本發明的實施例。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實施例提供許多可應用的發明概念,其可實施於各式各樣的特定內容中。所討論之特定實施例僅供說明,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範圍。
請參照第1圖,其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天線系統1000的結構示意圖。天線系統1000包含介質基材1100、接地面1200、天線系統裝置1300和金屬導電蓋板1400。其中,天線系統裝置1300包含二天線,例如平面倒F型天線(planer inverted-F antenna;PIFA),而金屬導電蓋板1400則用以提供電感電容共振模態來隔離此二天線,以避免此二天線互相干擾。為了方便說明金屬導電蓋板1400的隔離機制,以下分別就天線系統裝置1300和金屬導電蓋板1400之結構來加以說明。
請同時參照第2圖和第3圖,第2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接地面1200設置於介質基材1100上的俯視結 構示意圖,第3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天線系統裝置1300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介質基材1100所選用的材質為玻璃纖維,但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如第2圖所示,接地面1200設置於介質基材1100上,且在介質基材1100上定義出相對的二區域1110和1120。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介質基材1100為矩形,而接地面1200則由二接地部1210和1220所構成,其中接地面1200具有長度方向LD。接地部1210係設置於介質基材1100的側邊E1,且接地部1220係設置於接地部1210與介質基材1100的側邊E2之間。在本發明實施例中,接地部1210和1220為矩形,且接地部1220的平面面積大於接地部1210的平面面積。應注意的是,本發明介質基材1100、接地部1210和1220的形狀並不受限於上述。
天線系統裝置1300包含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分別設置於區域1110和1120中,其分別在介質基材1100上的區域1110和1120中暴露出部份的次區域1110a、1110b、1120a和1120b。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的材質為導電金屬,但本發明之實施例並不受限於此。
天線輻射體1310的輻射部1312具有互相垂直的平面輻射部1312a和延伸輻射部1312b。在本實施例中,平面輻射部1312a係設置於區域1110中且電性連接於接地面1200,而延伸輻射部1312b係沿著折疊線F1垂直立設於平面輻射部1312a的側邊上(或介質基材1100的側邊E3上)。 類似地,天線輻射體1320的輻射部1322具有互相垂直的平面輻射部1322a和延伸輻射部1322b。平面輻射部1322a係設置於區域1120中且電性連接於接地面1200,而延伸輻射部1322b係沿著折疊線F2垂直立設於平面輻射部1322a的側邊上(或介質基材1100的側邊E4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係以接地面1200為中心而呈鏡射對稱排列。在此情形下,延伸輻射部1312b的長度L1和延伸輻射部1322b的長度L2為相等。在其他實施例中,延伸輻射部1312b的長度L1和延伸輻射部1322b的長度L2可不相等。此外,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延伸輻射部1312b的長度L1和延伸輻射部1322b的長度L2均小於接地部1200的長度L3。
在天線系統裝置1300中,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更分別包含訊號饋入組件1314和1324,以將電訊號饋入至平面輻射部1312a和1322a。訊號饋入組件1314和1324係分別設置於次區域1110a和1120a中。訊號饋入組件1314的正端電性連接於輻射部1312,且負端電性連接於接地面1200,以用於將電訊號饋入至輻射部1312。類似地,訊號饋入組件1324的正端電性連接於輻射部1322,且負端電性連接於接地面1200,以用於將電訊號饋入至輻射部1322。
請參照第4圖,其係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金屬導電蓋板1400的結構示意圖。在第4圖中,金屬導電蓋板1400包含。在本實施例中,隔離裝置1410、1420和延伸導體1430的材質皆為導電金屬,但本發明之實施例並不受限 此。
隔離裝置1410包含平面耦合部1411、延伸耦合部1412和延伸共振部1413,且隔離裝置1420包含平面耦合部1421、延伸耦合部1422和延伸共振部1423。平面耦合部1411設置於次區域1110b內且位於介質基材1100的側邊E3上。延伸耦合部1412電性連接於平面耦合部1411且垂直立設於側邊E3上。平面耦合部1411和延伸耦合部1412的平面方向互相垂直。延伸共振部1413電性連接於延伸耦合部1412。延伸共振部1413的平面方向與延伸耦合部1412的平面方向垂直且與接地面1200的平面方向平行。平面耦合部1421設置於次區域1120b內且位於介質基材1100的側邊E4上。延伸耦合部1422電性連接於平面耦合部1421且垂直立設於側邊E4上。平面耦合部1421和延伸耦合部1422的平面方向互相垂直。延伸共振部1423電性連接於延伸耦合部1422和延伸共振部1413。延伸共振部1423的平面方向與延伸耦合部1422的平面方向垂直且與接地面1200的平面方向平行。
延伸導體1430的平面方向實質上平行於接地面1200的平面方向。延伸導體1430包含前端延伸部1431和後端導體部1432。其中,前端延伸部1431電性連接於延伸共振部1413和1423,且後端導體部1432電性連接於前端延伸部1431。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前端延伸部1431、後端導體部1432及延伸共振部1413和1423分別為矩形,但本發明 並不受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前端延伸部1431、後端導體部1432及延伸共振部1413和1423可為三角形或其他種類的多邊形結構。
延伸耦合部1412係沿著折疊線F1立設於延伸共振部1413之邊緣,且延伸耦合部1422係沿著折疊線F2立設於延伸共振部1423之邊緣,以使第4圖之金屬導電蓋板1400形成如第1圖所示之結構。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延伸耦合部1412與延伸共振部1413之間的夾角以及延伸耦合部1422與延伸共振部1423之間的夾角均為90度,但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
請回到第1圖。在第1圖中,金屬導電蓋板1400不與天線系統裝置1300直接接觸。詳細而言,後端導體部1432係設置於延伸輻射部1312b與1322b之間,且後端導體部1432與延伸輻射部1312b之間以及後端導體部1432與延伸輻射部1322b之間均保持有間隙。此外,延伸耦合部1412和1422係分別設置於平面輻射部1312a和1322a上,且延伸共振部1413和1423的側邊與下方的接地面1200以及平面輻射部1312a和1322a保持有間隙。
此外,請再參照第3圖。平面耦合部1411和1421的長度方向係與介質基材1100的長度方向平行。在本發明實施例中,平面耦合部1411和1421與介質基材1100連接,其結合方式可以是焊接、導電膠黏合或是其他結合方式。藉由平面耦合部1411和1421與介質基材1100的連接,可增強天線系統1000的整體強度。
應注意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不設有平面耦合部1411和1421。在此情況下,延伸耦合部1412和1422可直接接觸介質基材1100,或是與介質基材1100存在有間距。然而,延伸耦合部1412和1422未與接地面1200及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直接結合,即金屬導電蓋板1400與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皆存在有間距。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藉由訊號饋入組件1314和1324分別將電訊號饋入至輻射部1312和1322,使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因共振機制而產生電磁波輻射,接著再藉由電容耦合方式,分別將電磁訊號饋入至平面耦合部1411和1421,使隔離裝置1410和1420與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分別形成電容電感的等效串聯電路,而提供新的電感電容共振模態。平面耦合部1411與平面輻射部1312a之間具有間距D1和間距DL1,因此隔離裝置1410與天線輻射體1310之間所產生電感電容共振模態中的電容值係由間距D1、DL1和平面耦合部1411的側邊長度來決定。同樣地,平面耦合部1421與平面輻射部1322b之間具有間距D2和DL2,因此隔離裝置1420與天線輻射體1320之間所產生電感電容共振模態中的電容值係由間距D2、DL2和平面耦合部1421的側邊長度來決定。此外,如第4圖所示,前端延伸部1431為條狀矩形,因此隔離裝置1410和1420與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之間所產生電感電容共振模態中的電感值係由前端延伸部1431的長度來決定。
在本發明實施例中,藉由適當地設計間距D1、D2、 DL1、DL2、前端延伸部1431的長度以及平面耦合部1411和1421的長度,後端導體部1432與被激發的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的耦合效應即可建立適當的電感電容共振模態,降低天線輻射體1310和1320的耦合電流,並提升天線的隔離度。
此外,本發明的特點在於,透過在天線系統的側邊同時設置隔離元件和天線輻射元件,將能量耦合的概念應用在天線系統的側邊,除了可有效隔離近距離天線之間的電磁干擾進而提高天線隔離度外,同時可有效防止接地端與隔離元件形成偶極天線效應,進而有效增加頻寬。
請參照第5A和5B圖,其係分別繪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天線系統1000中天線系統裝置1300和金屬導電蓋板1400的耦合電流分佈圖。在第5A和5B圖中,紅色部分的電流密度最高,且藍色部份的電流密度最低。由第5A和5B圖可知,本發明實施例之天線系統1000確可導引後端導體部1432上的電流分佈,進而提高天線的隔離度。
應注意的是,上述揭露之實施例係以二天線為例。在其他實施例中,天線系統可包含四天線或其他數量之天線。例如,在一實施例中,天線系統可再額外包含一天線系統裝置(包含二天線輻射體),而金屬導電蓋板與系統接地面則具有相應的結構,以提供此新增天線系統裝置的隔離與接地功能。此天線系統的二天線系統裝置可對稱地設置。再者,其他數量之天線的設置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依本發明實施例所揭露的內容來完成,因此其他數量之天線 的設置,以及相應隔離裝置和接地面形狀的變化亦為本發明所涵蓋。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0‧‧‧天線系統
1100‧‧‧介質基材
1200‧‧‧接地面
1300‧‧‧天線系統裝置
1310、1320‧‧‧天線輻射體
1400‧‧‧金屬導電蓋板
1410、1420‧‧‧隔離裝置
1411、1421‧‧‧平面耦合部
1412、1422‧‧‧延伸耦合部
1413、1423‧‧‧延伸共振部
1430‧‧‧延伸導體
1431‧‧‧前端延伸部
1432‧‧‧後端導體部

Claims (10)

  1. 一種具高隔離度(isolation)之天線系統,包含:一介質基材;一接地面,設置於該介質基材上,該接地面在該介質基材上定義出一第一空間和相對該第一空間之一第二空間;一天線系統裝置,包含:一第一天線輻射體,設置於該第一空間內,該第一天線輻射體包含:一第一輻射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之一第一側邊,該第一輻射部包含一第一平面輻射部和一第一延伸輻射部,其中該第一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且該第一延伸輻射部垂直立設於該第一側邊上;以及一第一訊號饋入組件,其正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一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該第一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一第一電訊號饋入至該第一輻射部;以及一第二天線輻射體,設置於該第二空間內,該第二天線輻射體包含:一第二輻射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之一第二側邊,該第二輻射部包含一第二平面輻射部和一第二延伸輻射部,其中該第二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且該第二延伸輻射部係垂直立設於該第二側邊上;以及一第二訊號饋入組件,其正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二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該第二 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一第二電訊號饋入至該第二輻射部;以及一金屬導電蓋板,設置於該介質基材之上方,該金屬導電蓋板包含:一第一隔離裝置,包含:一第一平面耦合部,設置於該第一空間且位於該第一側邊上;一第一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平面耦合部,該第一延伸耦合部垂直立設於該第一側邊上;以及一第一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延伸耦合部,該第一延伸共振部之平面方向與該第一延伸耦合部之平面方向垂直且與該接地面之平面方向平行;以及一第二隔離裝置,包含:一第二平面耦合部,設置於該第二空間且位於該第二側邊上;一第二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二平面耦合部,該第二延伸耦合部垂直立設於該第二側邊上;以及一第二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二延伸耦合部與該第一延伸共振部,該第二延伸共振部之平面方向與該第二延伸耦合部之平面方向垂直且與該接地面之平面方向平行;一延伸導體,其平面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接地面之平面方向,且其包含: 一前端延伸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延伸共振部和該第二延伸共振部;以及一後端導體部,電性連接於該前端延伸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天線系統,其中該第一平面耦合部與該第一天線輻射體之間和該第二平面耦合部與該第二天線輻射體之間皆具有間隙。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天線系統,其中該後端導體部與該第一延伸輻射部之間以及該後端導體部與該第二延伸輻射部之間皆具有間隙。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天線系統,其中該接地面包含:一第一接地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沿其寬度方向之一側且於該第一平面輻射部與該第二平面輻射部之間,且直接接觸該第一平面輻射部與該第二平面輻射部;以及一第二接地部,鄰接於該第一接地部,該第二接地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沿其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且於該第一平面輻射部與該第二平面輻射部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天線系統,其中該後端導體部為矩形,該後端導體部沿平行該第一側邊之方向之一長度係小於該第二接地部沿平行該第一側邊之方向之一長度,且該後端導體部沿平行該第二側邊之方向之一長度係小於該第二接地部沿平行該第二側邊之方向之一長度。
  6. 一種具高隔離度(isolation)之天線系統,包含:一介質基材;一接地面,設置於該介質基材上,該接地面在該介質基材上定義出一第一空間、一第二空間、一第三空間和一第四空間,該第一空間、該第二空間、該第三空間和該第四空間係相對位於該介質基材上之四側;一多天線系統裝置,至少包含:一第一天線輻射體,設置於該第一空間內,該第一天線輻射體包含:一第一輻射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之一第一側邊,該第一輻射部包含一第一平面輻射部和一第一延伸輻射部,其中該第一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且該第一延伸輻射部垂直立設於該第一側邊上;以及一第一訊號饋入組件,其正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一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該第一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一第一電訊號饋入至該第一輻射部;一第二天線輻射體,設置於該第二空間內,該第二天線輻射體包含:一第二輻射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之一第二側邊,該第二輻射部包含一第二平面輻射部和一第二延伸輻射部,其中該第二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且該第二延伸輻射部係垂直立設於該第二側邊上;以及 一第二訊號饋入組件,其正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二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該第二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一第二電訊號饋入至該第二輻射部;一第三天線輻射體,設置於該第三空間內,該第三天線輻射體包含:一第三輻射部,設置於該第一側邊,該第三輻射部包含一第三平面輻射部和一第三延伸輻射部,其中該第三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且該第三延伸輻射部係垂直立設於該第一側邊上;以及一第三訊號饋入組件,其正端電性連接於該第三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該第三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一第三電訊號饋入至該第三輻射部;以及一第四天線輻射體,設置於該第四空間內,該第四天線輻射體包含:一第四輻射部,設置於該第二側邊,該第四輻射部包含一第四平面輻射部和一第四延伸輻射部,其中該第四平面輻射部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且該第四延伸輻射部係垂直立設於該第二側邊上;以及一第四訊號饋入組件,其正端電性連接於該第四輻射部,且其負端電性連接於該接地面,該第四訊號饋入組件用以將一第四電訊號饋入至該第四輻射部;以及 一金屬導電蓋板,設置於該介質基材之上方,該金屬導電蓋板包含:一第一隔離裝置,包含:一第一平面耦合部,設置於該第一空間且位於該第一側邊上;一第一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平面耦合部,該第一延伸耦合部垂直立設於該第一側邊上;以及一第一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延伸耦合部,該第一延伸共振部之平面方向與該第一延伸耦合部之平面方向垂直且與該接地面之平面方向平行;一第二隔離裝置,包含:一第二平面耦合部,設置於該第二空間且位於該第二側邊上;一第二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二平面耦合部,該第二延伸耦合部垂直立設於該第二側邊上;以及一第二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二延伸耦合部與該第一延伸共振部,該第二延伸共振部之平面方向與該第二延伸耦合部之平面方向垂直且與該接地面之平面方向平行;一第三隔離裝置,包含:一第三平面耦合部,設置於該第三空間且位於該第一側邊上;一第三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三平面耦 合部,該第三延伸耦合部垂直立設於該第一側邊上;以及一第三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三延伸耦合部,該第三延伸共振部之平面方向與該第三延伸耦合部之平面方向垂直且與該接地面之平面方向平行;一第四隔離裝置,包含:一第四平面耦合部,設置於該第四空間且位於該第二側邊上;一第四延伸耦合部,電性連接於該第四平面耦合部,該第四延伸耦合部垂直立設於該第二側邊上;以及一第四延伸共振部,電性連接於該第四延伸耦合部與該第三延伸共振部,該第四延伸共振部之平面方向與該第四延伸耦合部之平面方向垂直且與該接地面之平面方向平行;以及一延伸導體,其平面方向實質上平行於該接地面之平面方向,且其包含:一第一前端延伸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延伸共振部和該第二延伸共振部;一第二前端延伸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三延伸共振部和該第四延伸共振部;以及一後端導體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前端延伸部和該第二前端延伸部且位於該第一前端延伸部和該第二前端延伸部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天線系統,其中該第一平面耦合部與該第一天線輻射體之間、該第二平面耦合部與該第二天線輻射體之間、該第三平面耦合部與該第三天線輻射體之間以及該第四平面耦合部與該第四天線輻射體之間皆具有間隙。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天線系統,其中該後端導體部與該第一延伸輻射部之間、該後端導體部與該第二延伸輻射部之間、該後端導體部與該第三延伸輻射部之間以及該後端導體部與該第四延伸輻射部之間皆具有間隙。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天線系統,其中該接地面包含:一第一接地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沿其寬度方向之一側且於該第一平面輻射部與該第二平面輻射部之間,且直接接觸該第一平面輻射部與該第二平面輻射部;一第二接地部,設置於該介質基材沿其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且於該第三平面輻射部與該第四平面輻射部之間,且直接接觸該第三平面輻射部與該第四平面輻射部;以及一第三接地部,鄰接於該第一接地部和該第二接地部,該第三接地部設置該第一平面輻射部、該第二平面輻射部、該第三平面輻射部與該第四平面輻射部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天線系統,其中該後端導體部為矩形。
TW102149335A 2013-12-31 2013-12-31 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 TWI5233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9335A TWI523325B (zh) 2013-12-31 2013-12-31 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49335A TWI523325B (zh) 2013-12-31 2013-12-31 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6383A true TW201526383A (zh) 2015-07-01
TWI523325B TWI523325B (zh) 2016-02-21

Family

ID=54197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9335A TWI523325B (zh) 2013-12-31 2013-12-31 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3325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9629B (zh) * 2017-11-16 2019-05-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通訊裝置
CN109904598A (zh) * 2017-12-08 2019-06-1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频多天线阵列
CN112086742A (zh) * 2019-06-14 2020-12-15 青岛智动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物联模块和显示装置
CN112886209A (zh) * 2019-11-29 2021-06-01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式电子设备
CN114175398A (zh) * 2019-07-03 2022-03-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解耦紧凑型空腔天线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9629B (zh) * 2017-11-16 2019-05-11 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通訊裝置
CN109904598A (zh) * 2017-12-08 2019-06-1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频多天线阵列
CN109904598B (zh) * 2017-12-08 2021-01-15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多频多天线阵列
CN112086742A (zh) * 2019-06-14 2020-12-15 青岛智动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天线结构、物联模块和显示装置
CN114175398A (zh) * 2019-07-03 2022-03-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解耦紧凑型空腔天线
US11955712B2 (en) 2019-07-03 2024-04-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elf-decoupled compact cavity antenna
CN114175398B (zh) * 2019-07-03 2024-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解耦紧凑型空腔天线
CN112886209A (zh) * 2019-11-29 2021-06-01 RealMe重庆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穿戴式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23325B (zh) 2016-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3167B (zh) 天線陣列
CN104124527B (zh) 高隔离缝隙天线阵列
US9590304B2 (en) Broadband antenna
JP5548779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TWI523325B (zh) 具高隔離度之天線系統
US9515387B2 (en) Multi-input multi-output antenna with electromagnetic band-gap structure
US20220393360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20162036A1 (en) Antenna device
US9620863B2 (en) Antenna device
CN110729552B (zh)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结构
US11394118B2 (en) Loop-like dual-antenna system
TWI523328B (zh) 通訊裝置
CN110890627B (zh) 双馈入回路天线结构及电子装置
WO2015087840A1 (ja) パッチアンテナを有するアンテナ装置
EP3544115B1 (en) Balanced dipole unit and broadband omnidirectional collinear array antenna
CN109769341B (zh) 一种用于解决金属散热片的天线效应的方法
KR102363527B1 (ko) 안테나
JP5078732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TW202103369A (zh) 天線結構
CN104716433A (zh)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
JP6548112B2 (ja) 広帯域アンテナ
TWI658646B (zh) 天線裝置
JP5858844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TWM567964U (zh) 天線裝置
CN209344323U (zh)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