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15711A - 過濾器 - Google Patents

過濾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15711A
TW201515711A TW103114316A TW103114316A TW201515711A TW 201515711 A TW201515711 A TW 201515711A TW 103114316 A TW103114316 A TW 103114316A TW 103114316 A TW103114316 A TW 103114316A TW 201515711 A TW201515711 A TW 20151571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chamber
container
lower side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4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eshi Yamauchi
Original Assignee
Kogane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ganei Ltd filed Critical Koganei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15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5711A/zh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提高液滴之捕捉效率的過濾器。過濾器10a具有過濾器外殼11,其係藉由設有一次側埠14與二次側埠15之埠區塊12、以及捕集容器13而形成。在過濾器外殼11內配置葉片31與阻板33,並形成回旋室34與回收室35。在區隔回旋室34之回旋室內壁面43的阻板33側形成有比葉片側之內徑更為大徑的下側區域43b。空氣中之液滴凝集於下側區域43b,經淨化之空氣從二次側埠15流出。

Description

過濾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為去除供給至空氣壓機器之空氣中的液滴及塵埃等異物而使用之過濾器。
在氣壓缸等空氣壓機器中,藉由配管及軟管等氣壓管線而從氣壓源供給壓縮空氣。藉由以氣壓管線連接氣壓源與空氣壓機器而形成氣壓回路。為了去除從氣壓源供給至空氣壓機器的空氣中含有之液滴,而在氣壓回路中設有過濾器。空氣中含有之粉粒體等塵埃亦與液滴一起藉由過濾器去除。
設於氣壓回路之過濾器有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型式,其係具有:設有一次側埠及二次側埠之本體區塊,即是埠區塊;及裝設於該埠區塊之過濾器容器,即是捕集容器。藉由埠區塊與捕集容器構成過濾器,在過濾器內部插入圓筒形狀之過濾元件。過濾元件安裝於埠區塊,去除從一次側埠流入之空氣中含有的液滴等異物。經淨化之空氣被導引於二次側埠。藉由過濾元件而去除之液滴等異物由捕集容器予以收容。過濾元件去除無法被離心分離去除乾淨之粉粒體等塵埃。
其他型式之過濾器有如專利文獻2中記載的旋流式。旋流式之過濾器具有分離筒體,其係設有圓筒部與其下側之圓錐部。使從一次側埠流入之空氣在分離筒體的內部回旋時,液滴等凝集於圓錐部之內周面,空氣中含有之異物被去除。該型式之過濾器中並未設置過濾元件。所凝集之液滴等收容於捕集容器中。
為了將收容於捕集容器內部之液滴排出外部,而在捕集容器之底部設有排放閥。排放閥之型式有藉由作業者進行排出操作的手動操作式、與自動將液滴排出外部的自動排放式。自動排放式有如專利文獻1之圖1記載的型式,其係當捕集容器內之液位為指定值以上時,可藉由浮子之上昇自動將液滴排出外部。
為了調整從氣壓源供給之壓縮空氣的壓力,而在氣壓回路中使用調節器。在氣壓回路中設有過濾器與調節器兩者情況下,如專利文獻3之記載,係將藉由連接器連結過濾器與調節器之型式的過濾調節器設於氣壓回路中。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15572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23998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9-22211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過濾器中,為了使從一次側埠流入之空氣回旋運動,而在過濾器外殼中設有葉片。在葉片之下方安裝有阻板,並在葉片與阻板之間形成回旋室。過濾器外殼內藉由阻板區隔成回旋室與其下方之回收室。從一次側埠流入之空氣流入回旋室時,藉由葉片回旋。使空氣回旋時,空氣中含有之液滴等異物係藉由離心力附著在過濾器外殼之內面而凝集。凝集之液滴藉由本身重量流下至下方。在阻板之外周面與捕集容器的內周面之間設有間隙,凝集之液滴與異物一起經由間隙從回旋室落下至回收室。
在離心力對液滴運動之影響大於凝集的液滴本身重量之狀態下,附著於回旋室內周面之液滴並未從回旋室落下至回收室,而成為附著於內周面而滯留的狀態。滯留於回旋室內周面之液滴,藉由離心力在軸方向不規則運動並在回旋室內周面回旋而滯留。滯留之液滴量增加時,因為流入二次側埠之空氣會混入穿過朝向二次側埠的過濾元件而滯留的液滴。液滴進入二次側埠時,過濾器效率(即藉由過濾器捕捉液滴之效率)會降低。換言之,混入了液滴之空氣會從二次側埠流入空氣壓機器。
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可提高液滴之捕捉效率的過濾器。 (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過濾器係具備有過濾器外殼,該過濾器外殼係藉由設有一次側埠及二次側埠的埠區塊、及裝設在該埠區塊的捕集容器所形成,且該過濾器具有:阻板,其係配置在前述過濾器外殼內,在前述過濾器外殼內區隔回旋室及回收室,並且在與前述過濾器外殼之間形成液滴通過間隙;及葉片,其係配置在前述過濾器外殼內,使由前述一次側埠流入的空氣回旋而導引至前述回旋室;其中,在前述回旋室的內壁面設置上側區域、及比該上側區域更為大徑的下側區域,使空氣中的液滴凝集在前述下側區域而導引至前述回收室。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之過濾器中,係在葉片與阻板之間形成有回旋室,從葉片流入回旋室之一次側的空氣藉由葉片變換成回旋流。區隔葉片與阻板之間的過濾器外殼之回旋室內壁面具有上側區域與下側區域,下側區域之內徑比上側區域大。因此,在回旋室內回旋之空氣流中含有的液滴,藉由上側區域與下側區域的內徑差,向上方之不規則運動受到抑制,而在下側區域優先成為含有粉粒體的凝集液。藉由在下側區域施加於凝集液的離心力比回旋室內之葉片側弱,且優先在下側區域凝集,本身重量之影響增強,凝集液係朝向設於回旋室下方之回收室通過液滴通過間隙而確實落下。藉此,液滴之捕捉效率提高,即使供給至一次側埠的空氣中含有異物,異物確實加以去除,淨化之空氣從二次側埠流出。
以下,依據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在以下之圖式中,具有共通性之構件註記同一符號。
如第1圖所示,過濾器10a具有過濾器外殼11,過濾器外殼11藉由埠區塊12與捕集容器13而形成。埠區塊12藉由金屬材料形成,成為立方體,並具有4個側面。在埠區塊12中設有一次側埠14與二次側埠15。一次側埠14在埠區塊12之彼此相對的二個側面16, 17中之側面16開口,二次側埠15在另一側面17開口。連接於氣壓源之一次側的空壓管線連接至一次側埠14,連接於空氣壓機器之二次側的空壓管線連接至二次側埠15。藉此,從氣壓源供給之壓縮空氣中含有的液滴及粉粒體等異物藉由過濾器10a加以去除,並從過濾器10a供給淨化之壓縮空氣至空氣壓機器。一次側埠14與二次側埠15為同軸且設於埠區塊12。不過,亦可使一次側埠14與二次側埠15在正交方向的側面開口,而設於埠區塊12。
二次側之連通孔18設於埠區塊12的中央部。該連通孔18之下端部在埠區塊12的下面開口,連通孔18之上端部連通於二次側埠15,連通孔18形成二次側之連通路。一次側之連通孔19與連通孔18平行設於埠區塊12。該連通孔19之下端部係與在埠區塊12的下面開口所形成的環狀連通溝19a連通,連通孔19之上端部與一次側埠14連通。連通孔19形成有用於使一次側埠14與連通溝19a連通的一次側連通路。圓筒部20形成於連通溝19a之內周壁與連通孔18之間。
在埠區塊12之下端部設有容器裝設部21,該容器裝設部21中形成有容器裝設孔21a。捕集容器13具有圓筒部13a、以及與其端部一體成型之底壁部13b,捕集容器13之上端部開口。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嵌合於容器裝設部21內側的容器裝設孔21a,捕集容器13裝卸自如地裝設於埠區塊12。在埠區塊12與捕集容器13之間藉由密封構件22密封。埠區塊12中裝卸自如地裝設有覆蓋捕集容器13之容器護板23,容器護板23中設有在裝卸時操作的護板按鈕24。捕集容器13藉由具有透明性之樹脂成形,可從捕集容器13之外部目視回收至捕集容器13內的液滴。容器護板23中設有無圖示之縫隙,可經由縫隙從外部目視捕集容器13。
為了將回收於捕集容器13內之液滴排出外部,而在捕集容器13之底壁部13b設有開閉閥座25的排放閥26。在底壁部13b上安裝設有母螺絲之套管27,套管27中螺絲結合圓筒形狀之排放栓,即是閥操作部28。因此,藉由手動操作使閥操作部28旋轉,而排放閥26從閥座25離開時,從設於閥操作部28之貫穿孔將液滴排出外部。第1圖所示之排放閥26為手動操作式,不過亦可在捕集容器13之底壁部13b設置自動排放式的排放閥,來取代手動操作式。
為了使從一次側埠14流入連通孔19內的空氣回旋而導引至下方,在埠區塊12中設有葉片31。如第2圖所示,葉片31具有在圓周方向隔開指定間隔設有複數個導引葉片,亦即設有導流板32之環狀的基部31a、以及與其一體成型之環狀的安裝部31b。安裝部31b嵌合於連通孔18之開口部,即嵌合於圓筒部20之內側。葉片31被安裝於埠區塊12時,導流板32在對應於連通溝19a之外周部的位置。導流板32傾斜於空氣之流動方向。從一次側埠14流入連通溝19a內之空氣藉由導流板32回旋而從葉片31下方流出。
在過濾器外殼11內,位於葉片31之下方配置有擋板亦即阻板33。過濾器外殼11內藉由阻板33區隔成回旋室34與回收室35,阻板33成為用於區隔回旋室34與回收室35之區隔板。如此,在阻板33與葉片31之間形成回旋室34,並在阻板33與捕集容器13的底壁部13b之間形成回收室35。阻板33具有外周部比中心部朝向底壁部13b傾斜的導引面33a。阻板33一體成型地設於阻板座36,阻板座36具有盤部37與圓筒部38。圓筒部38中設有比圓筒部38更大直徑之圓筒形狀的公螺絲部39。阻板33藉由阻板座36之公螺絲部39而螺絲結合於埠區塊12。
在盤部37與葉片31的環狀基部31a之間裝設圓筒形狀的過濾元件41。過濾元件41藉由如纖維材料或燒結樹脂等具有透氣性之構件形成,不使空氣中含有之液滴、及粉粒體等塵埃通過,而僅使空氣通過,並導引至二次側埠15。含有被捕捉至回旋室34內之塵埃的液滴係流至回旋室34的下部。
在阻板33之外周面與捕集容器13的內周面之間設有為了使液滴落下至回收室35的液滴通過間隙42。如第3圖(A)所示,在阻板33之外周面設有複數個V字形狀的缺口42a,在各個缺口42a與捕集容器13的內周面之間形成液滴通過間隙42。第3圖(B)顯示阻板33之變形例。在第3圖(B)所示之阻板33的外周面設有複數個圓弧狀缺口42b,在各個缺口42b與捕集容器13的內周面之間形成液滴通過間隙42。
如第1圖所示,從一次側埠14流入之氣流通過葉片31的導流板32之間時,藉由導流板32變換成回旋流。藉此,通過過濾元件41之前的空氣在回旋室34中進行回旋運動。在第1圖所示之過濾器10a中,過濾器外殼11之內壁面中,區隔形成回旋室34的回旋室內壁面43藉由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的內周面形成。回旋室內壁面43具有在葉片側(即在第1圖中上側)之上側區域43a、與阻板側(即第1圖中下側)之下側區域43b。下側區域43b之內徑比上側區域43a的內徑大。在上側區域43a與下側區域43b之間設有第一段差部44。此外,在下側區域43b與回收室35的邊界部設有第二段差部45,該第二段差部45設在對應於阻板33之外周部的位置。各個段差部(第一段差部44及第二段差部45)之段差面對捕集容器13之中心軸大致為直角方向。
如此,在形成回旋室34之回旋室內壁面43中設置上側區域43a與下側區域43b時,含有液滴之空氣高速在回旋室34的上側區域43a內回旋而碰撞內壁,液滴附著於內壁。液滴凝集變大而成長時,藉由本身重量傳導內壁而落下至下側區域43b。下側區域43b之內徑比上側區域43a大。因而,含有液滴之空氣碰撞下側區域43b的內壁,液滴附著於內壁,不過與上側區域43a比較時,由於並非高速碰撞,因此液滴成長比上側區域43a稍慢。凝集在下側區域43b之液滴不會抗拒本身重量而從下側區域43b上昇移動至上側區域43a,而係藉由本身重量從液滴通過間隙42落下至回收室35而回收。由於下側區域43b與上側區域43a之內徑不同,因此,可確實防止凝集在下側區域43b之液滴逆流到上側區域43a。
如此,空氣中所含之液滴附著於上側區域43a的內周面而凝集,與塵埃等一起成為凝集液落下,附著於下側區域43b而滯留。由於回旋流在下側區域43b產生之離心力比回旋流在上側區域43a產生的離心力小,因此附著於下側區域43b而滯留的液體不會返回上側區域43a,而從液滴通過間隙42落下至回收室35回收。
另外,通過過濾元件41之空氣藉由過濾元件41清除液滴及塵埃等異物而淨化。如此,淨化之空氣經由設於圓筒部38及公螺絲部39的無圖示之細縫流入連通孔18,並從連通孔18導引至二次側埠15。由於通過過濾元件41之前的空氣中所含之液滴等異物G在下側區域43b確實受到捕捉而加以去除,因此導引至二次側埠15之空氣中不含異物,而供給至二次側埠15之空氣確實受到淨化。第1圖中,小點表示之異物G顯示粒子及液滴等滯留在下側區域43b的狀態。
第4圖(A)係第1圖中之4A-4A線剖面圖,且顯示過濾器外殼11之橫剖面圖。如第4圖(A)所示,下側區域43b之內徑比上側區域43a之內徑大,且形成環狀。環狀之下側區域43b遍及捕集容器13之內周面的一周,即形成於圓周方向全體。下側區域43b亦可不遍及捕集容器13之內周面的一周而設,而係設於圓周方向的一部分。
第4圖(B)係顯示過濾器外殼11之變形例的橫剖面圖。該過濾器外殼11中,於捕集容器13之內周面,在圓周方向之四個部位設有下側區域43b。下側區域43b以外之圓弧狀部分46成為大致接觸於阻板33之外周面的內徑。藉此,各個下側區域43b藉由圓弧狀部分46區隔。各個下側區域43b之圓周方向的長度與阻板33大致接觸之圓弧狀部分46的圓周方向長度,成為近似長度。
第4圖(C)係顯示過濾器外殼11之其他變形例的橫剖面圖。該過濾器外殼11中,於捕集容器13之內周面,於圓周方向設有八個突起部47,在突起部47之間設有下側區域43b。各個突起部47並未接觸於阻板33之外周面,不過亦可使突起部47接觸於阻板33之外周面。
圓弧狀部分46及突起部47延伸於上下方向。如第4圖(B)及第4圖(C)所示,藉由圓弧狀部分46及突起部47區隔下側區域43b時,可防止滯留於下側區域43b之液滴等異物G大幅在圓周方向移動。
第5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10b的縱剖面圖。在第1圖所示之過濾器10a中,段差部(第一段差部44及第二段差部45)之段差面對捕集容器13的中心軸大致成為直角。然而,第5圖所示之過濾器10b中,第一段差部44之段差面的角度α成為30.03度,第二段差部45之段差面的角度β成為29.89度。如此,使段差部(第一段差部44及第二段差部45)之段差面分別傾斜時,可使液滴向下側區域43b內之流入,以及液滴從下側區域43b向回收室35之落下,比不傾斜時順利地進行。關於各個傾斜的角度α與角度β,不限定於上述之角度,例如亦可將角度α設定在45度。除了段差部(第一段差部44及第二段差部45)的角度之外,其他構造與第1圖所示之過濾器10a同樣。
第6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10c的縱剖面圖。該過濾器10c中,設置成形成於捕集容器13之內周面的下側區域43b比阻板33更伸出下方。如此,亦可將與下側區域43b之內徑同一內徑的導引面43c比阻板33更延長至回收室35而形成。如第6圖所示,阻板33上藉由缺口亦設有液滴通過間隙42,不過將下側區域43b如第6圖所示地亦伸出阻板33下方而設置情況下,即使不藉由缺口設置液滴通過間隙42,下側區域43b也兼用作為液滴通過間隙42。
第7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10d的縱剖面圖。該過濾器10d中,將回收室35之內徑設置成與下側區域43b之內徑相同,阻板33之外徑比上述過濾器10a~10c的情況大。如此,即使設定回收室35之內徑,仍可使滯留於下側區域43b之液滴落下至回收室35。
第8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10e的縱剖面圖。該過濾器10e中,在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的內側嵌合有圓筒形狀之間隔件48。藉由間隔件48之內周面形成上側區域43a。在比間隔件48下側的部分露出捕集容器13之內周面,並藉由露出之內周面形成下側區域43b。換言之,係在比間隔件48之下端面靠近阻板33側設有下側區域43b。
第9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10f的縱剖面圖。該過濾器10f中,與第8圖所示之情況同樣地,在捕集容器13之開口部的內側嵌合有圓筒形狀之間隔件48。第9圖所示之情況下,形成上側區域43a之間隔件48的內周面,成為以朝向下側區域43b而內徑變大之方式傾斜的錐形面。如此,亦可藉由錐形面形成上側區域43a,該情況下,可使第一段差部44之直徑方向尺寸比第8圖所示之情況小。
第10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10g的縱剖面圖。該過濾器10g中,在捕集容器13之內周面形成以內徑從第一段差部44朝向阻板33變小之方式而傾斜的錐形面,並藉由該錐形面形成下側區域43b。如此,即使藉由下側為小直徑之錐形面形成下側區域43b,仍可將凝集之液滴集合於下側區域43b。
第1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10h的縱剖面圖。該過濾器10h中,係藉由以內徑朝向第二段差部45而變大之方式傾斜的錐形面形成下側區域43b。第11圖所示之下側區域43b與第10圖所示之下側區域43b不同,其錐形面方向相反。如此,即使藉由下側為大直徑之錐形面形成下側區域43b,仍可將凝集之液滴集合於下側區域43b。
第12圖係將過去之過濾器10作為比較例而顯示的剖面圖。過去之過濾器10中,形成回旋室34之回旋室內壁面43在軸方向呈平坦,全體而言大致成為同一內徑。因而,空氣中含有之液滴等異物G如圖示,係附著於回旋室內壁面43全體而凝集。由於回旋室34內之空氣回旋並穿過過濾元件41而朝向二次側埠15,因此,特別是附著在回旋室內壁面43中上部側的液滴會與空氣一起穿過過濾元件41。
另外,如上述各個過濾器10a~10h所示,在回旋室內壁面43上設置葉片側之上側區域43a、與比其內徑大之阻板側的下側區域43b時,在回旋室34下部的回旋流之離心力減弱,而在下側區域43b集合凝縮液。由於集合之凝縮液抗拒回旋流,不從下側區域43b移動至上方的上側區域43a,因此,凝縮液不會捲入穿過過濾元件41之空氣中。藉此,過濾器10a~10h可比過去提高液滴等異物的捕捉效率,可確實防止液滴從二次側埠流入空氣壓機器中。
第13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10i的縱剖面圖,該過濾器10i中安裝有調節器50。第14圖係放大顯示第13圖所示之調節器50的部分之剖面圖。第15圖係放大顯示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之葉片的斜視圖。
如第13圖所示,在埠區塊12之下端部裝設捕集容器13,並在埠區塊12之上端部與捕集容器13相對裝設有調節器50。在捕集容器13之回收室35內配置有輔助阻板51,該輔助阻板51安裝於腳部52。輔助阻板51具有複數個翅板53突出於上方而設於上面的上側盤51a、及與其一體成型之下側盤51b。翅板53延伸於徑方向,藉由翅板53防止在回收室35內之空氣隨著回旋室34內之回旋流而回旋。回收室35內之空氣若回旋,則回旋流中所含的液滴可能朝向回旋室34而上昇,不過,由於藉由輔助阻板51之翅板53防止回收室35內發生回旋流,因此可確實防止液滴從回收室35返回回旋室34。腳部52之橫剖面成為十字形狀,在輔助阻板51之下側確保作為用於貯存液滴的回收室35之容積。
在捕集容器13之底壁部13b中設有排出孔54,在腳部52設有開閉排出孔54之密封構件55。該密封構件55與腳部52一起構成排放閥,使腳部52上昇而密封構件55從排出孔54離開時開放排出孔54。設有連通於排出孔54之排出孔的排出管56安裝於底壁部13b,排出管56之上端面經由間隔件定位於腳部52。為了使排出管56上下運動,而在底壁部13b上設有操作旋鈕57,操作旋鈕57連結於排出管56。藉由該操作旋鈕57使排出管56上下運動時,將排出孔54藉由密封構件55切換成關閉之狀態與開放之狀態。開放排出孔54時,將貯存於回收室35內之液滴排出外部。如此,第13圖所示之過濾器10i的排放閥成為手動操作式。
如第14圖所示,在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設有母螺絲部58,在設於埠區塊12之容器裝設部21中設有公螺絲部59。藉由將捕集容器13之母螺絲部58螺絲結合於公螺絲部59的外側,捕集容器13係裝卸自如地裝設於容器裝設部21的外側。在將捕集容器13螺絲結合於公螺絲部59的狀態下,為了鎖定捕集容器13,而在捕集容器13外側裝設有環狀之鎖定構件60。從埠區塊12拆下捕集容器13時,操作鎖定構件60來解除捕集容器13之鎖定。
由於捕集容器13係裝設於容器裝設部21的外側,因此容器裝設部21之內周面59a形成回旋室內壁面43之一部分。葉片31裝設於圓筒部20中,如第15圖所示,葉片31具有:在圓周方向隔開指定間隔地設有複數個導引葉片,即設有導流板32之環狀的基部31a;以及與其一體成型之圓錐形的引導筒體31c,在引導筒體31c之內側設有內側環狀部31d。使葉片31嵌合於圓筒部20的外側而安裝於埠區塊12時,導流板32在對應於連通溝19a之外周部的位置。在葉片31與圓筒部20之間,如第14圖所示裝設有密封構件22a,來密封葉片31與圓筒部20之間。
過濾元件41裝設於葉片31之內側環狀部31d與阻板33的盤部37之間。從環狀之連通溝19a通過葉片31的導流板32之氣流,藉由導流板32變換成回旋流,並流入過濾元件41與回旋室內壁面43之間的回旋室34內。回旋室內壁面43藉由埠區塊12之容器裝設部21的內周面59a、及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的內周面而形成。內周面59a構成上側區域43a,捕集容器13之內周面構成下側區域43b。藉此,與上述各個過濾器10a~10h同樣地,凝集於下側區域43b之液滴不會抗拒本身重量而從下側區域43b上昇移動至上側區域43a,而係藉由本身重量從液滴通過間隙42落下至回收室35加以回收。
藉由裝設於埠區塊12之調節器50,將從二次側埠15供給至外部的壓縮空氣之壓力調壓成一定壓力。連通孔18與上述之過濾器不同,係貫穿於埠區塊12而形成。在連通孔18中,於軸方向移動自如地裝設閥軸(即閥桿61),在閥桿61之一端部安裝有開閉圓筒部20之開口端的主閥體62。主閥體62上嵌合有設於閥桿61之一端部的小徑部。主閥體62具有滑動自如地插入阻板座36之圓筒部38的活塞部63與橡膠製的閥構件64。操作閥構件64形成與由圓筒部20之開口端構成的閥座部65密合之狀態、以及從閥座部65離開之狀態。閥構件64密合於閥座部65時關閉連通孔18,遮斷一次側埠14與二次側埠15之連通。另外,閥構件64從閥座部65離開時開放連通孔18,一次側埠14與二次側埠15經由過濾元件41成為連通狀態。
阻板座36與上述過濾器10a~10h之阻板座36不同,在圓筒部38之外側未設公螺絲部39。為了對主閥體62施加朝向閥座部65之方向的彈性力,而在圓筒部38之外側裝設有彈性構件66。彈性構件66係使用壓縮線圈彈簧。彈性構件66之一端抵接於主閥體62的大徑部,另一端部抵接於設在阻板座36的停止器67。停止器67藉由從阻板座36突出於徑方向的複數個突起部而形成。在圓筒部38內形成平衡室68,該平衡室68經由形成於活塞部63之貫穿孔63a、與設於閥桿61之小徑部外周面的連通溝69而連通於二次側之連通孔18。
埠區塊12在第14圖之上面成為安裝面71,該安裝面71上裝設圓筒形狀之罩蓋72。罩蓋72具有圓筒部72a、在該圓筒部72a的一端部一體成型之端壁部72b、及設於另一端部的凸緣部72c。罩蓋72經由凸緣部72c之部分,藉由無圖示之螺絲構件裝設於安裝面71。
在安裝面71與罩蓋72之間配置有隔板組裝體73。藉由隔板組裝體73與埠區塊12區隔形成引導壓力室74,並藉由罩蓋72之內部與隔板組裝體73區隔形成大氣壓室75。引導壓力室74藉由連通路76連通於二次側埠15,大氣壓室75藉由形成於罩蓋72之降壓埠77與外部連通。
隔板組裝體73具有隔板73a、閥座盤81及彈性支架盤82。閥座盤81以位於引導壓力室74側之方式設於隔板73a。彈性支架盤82以位於大氣壓室75側之方式設於隔板73a,彈性支架盤82與設於閥座盤81之軸部81a螺絲結合。閥座盤81中設有使引導壓力室74與大氣壓室75連通的排氣孔83。排氣孔83中設有使形成於閥桿61之另一端面的圓弧面接觸之閥座面84。閥桿61之圓弧面接觸於閥座面84時關閉排氣孔83。閥桿61之圓弧面從閥座面84離開時開放排氣孔83,引導壓力室74經由排氣孔83連通於大氣壓室75。
與彈性支架盤82相對而在罩蓋72之端壁部72b側配置彈性支架盤85,在兩方的彈性支架盤82, 85之間設有調壓彈性構件86。調壓彈性構件86係壓縮線圈彈簧,並經由隔板組裝體73與閥桿61對主閥體62施加從閥座部65離開方向的彈性力。在罩蓋72之端壁部72b旋轉自如地設有旋轉軸87,設於該旋轉軸87之公螺絲部87a中螺絲結合彈性支架盤85。以覆蓋罩蓋72之端壁部72b側的方式,在罩蓋72之外側配置有手柄88。手柄88具有圓筒部88a與端壁部88b,在端壁部88b嵌合設於旋轉軸87之嵌合部87b。手柄88對嵌合部87b在軸方向滑動自如地嵌合,將手柄88按壓於罩蓋72時,設於手柄88之嚙合部89a與設於罩蓋72之嚙合部89b嚙合,防止手柄88旋轉。如第14圖所示,使手柄88從罩蓋72離開而移動時,解開手柄88與罩蓋72之嚙合,藉由手柄88可旋轉旋轉軸87。使手柄88旋轉時,可使兩方的彈性支架盤82, 85之間隔變化。藉此,調整施加於隔板組裝體73之彈性力,設定從二次側埠15流出之空氣壓力。
從一次側埠14穿過過濾元件41流至二次側埠15之空氣壓力比設定壓力低時,經由連通路76連通於二次側埠15之引導壓力室74的壓力亦低。引導壓力室74之壓力比設定值低時,藉由調壓彈性構件86之彈性力,經由閥桿61將主閥體62驅動於從閥座部65離開的方向,而將一次側埠14之壓縮空氣供給至二次側埠15。結果,二次側埠15之壓力上昇至設定值。
另外,二次側埠15之壓力比設定壓力高時,隔板組裝體73抵抗調壓彈性構件86之彈性力而從主閥體62離開之方向變位。此時之主閥體62由於主閥體62接觸於閥座部65,因此不移動。因此,隔板組裝體73進一步從主閥體62離開之方向變位時,閥座面84從閥桿61離開而開放排氣孔83。藉此,引導壓力室74內與二次側埠15之空氣經由排氣孔83及降壓埠77排出外部,二次側埠15之壓力形成設定壓。
第16圖係顯示安裝有調節器之型式的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10j的重要部分縱剖面圖。該過濾器10j中,藉由設於埠區塊12之容器裝設部21的內周面形成回旋室34之回旋室內壁面43,並在該回旋室內壁面43形成有前述上側區域43a與下側區域43b。
如第13圖~第16圖所示,插入調節器50之過濾器10i, 10j即使從一次側埠14流入之空氣中含有液滴等異物,仍可去除異物,可提高液滴之捕捉效率,並且可調整淨化後從二次側埠15流入之空氣的壓力。
第13圖~第16圖所示之過濾器10i, 10j中,在設於埠區塊12之容器裝設部21的外側裝設有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在過濾器10i中,於埠區塊12之容器裝設部21中設有上側區域43a,並在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的內周面設有下側區域43b。此外,在過濾器10j中,於埠區塊12之容器裝設部21的內周面設有上側區域43a與下側區域43b。另外,在過濾器10a~10h中,為了在設於埠區塊12之容器裝設部21的內側裝設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而在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的內壁面設有上側區域43a與下側區域43b。
不過,過濾器10a~10h中亦可於容器裝設部21的外側裝設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該情況下與過濾器10i同樣地,可在埠區塊12之容器裝設部21中設置上側區域43a,在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的內周面設置下側區域43b。此外,與過濾器10j同樣地,可將上側區域43a與下側區域43b兩者設於容器裝設部21。此外,裝設調節器50之過濾器10i, 10j中,亦與過濾器10a~10h同樣地,可在設於埠區塊12的容器裝設部21內側裝設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13c。該情況下,可在捕集容器13之開口端部的內壁面設置上側區域43a與下側區域43b。
本發明並非限定於前述實施形態者,在不脫離其要旨的範圍內可作各種變更。例如專利文獻2中所記載,不設過濾元件之型式的過濾器亦可適用本發明。
10‧‧‧過濾器
10a~10j‧‧‧過濾器
11‧‧‧過濾器外殼
12‧‧‧埠區塊
13‧‧‧捕集容器
13a‧‧‧圓筒部
13b‧‧‧底壁部
13c‧‧‧開口端部
14‧‧‧一次側埠
15‧‧‧二次側埠
16, 17‧‧‧側面
18, 19‧‧‧連通孔
19a‧‧‧連通溝
20‧‧‧圓筒部
21‧‧‧容器裝設部
21a‧‧‧容器裝設孔
22‧‧‧密封構件
23‧‧‧容器護板
24‧‧‧護板按鈕
25‧‧‧閥座
26‧‧‧排放閥
27‧‧‧套管
28‧‧‧閥操作部
31‧‧‧葉片
31a‧‧‧基部
31b‧‧‧安裝部
31d‧‧‧內側環狀部
32‧‧‧導流板
33‧‧‧阻板
33a‧‧‧導引面
34‧‧‧回旋室
35‧‧‧回收室
36‧‧‧阻板座
37‧‧‧盤部
38‧‧‧圓筒部
39‧‧‧公螺絲部
41‧‧‧過濾元件
42‧‧‧液滴通過間隙
42a, 42b‧‧‧缺口
43‧‧‧回旋室內壁面
43a‧‧‧上側區域
43b‧‧‧下側區域
43c‧‧‧導引面
44‧‧‧第一段差部
45‧‧‧第二段差部
46‧‧‧圓弧狀部分
47‧‧‧突起部
48‧‧‧間隔件
50‧‧‧調節器
51‧‧‧輔助阻板
51a‧‧‧上側盤
51b‧‧‧下側盤
52‧‧‧腳部
53‧‧‧翅板
54‧‧‧排出孔
55‧‧‧密封構件
56‧‧‧排出管
57‧‧‧操作旋鈕
58‧‧‧母螺絲部
59‧‧‧公螺絲部
59a‧‧‧內周面
60‧‧‧鎖定構件
61‧‧‧閥桿
62‧‧‧主閥體
63‧‧‧活塞部
63a‧‧‧貫穿孔
64‧‧‧閥構件
65‧‧‧閥座部
66‧‧‧彈性構件
67‧‧‧停止器
68‧‧‧平衡室
69‧‧‧連通溝
71‧‧‧安裝面
72‧‧‧罩蓋
72a‧‧‧圓筒部
72b‧‧‧端壁部
72c‧‧‧凸緣部
73‧‧‧隔板組裝體
73a‧‧‧隔板
74‧‧‧引導壓力室
75‧‧‧大氣壓室
76‧‧‧連通路
77‧‧‧降壓埠
81‧‧‧閥座盤
81a‧‧‧軸部
82‧‧‧彈性支架盤
83‧‧‧排氣孔
84‧‧‧閥座面
85‧‧‧彈性支架盤
86‧‧‧調壓彈性構件
87‧‧‧旋轉軸
87a‧‧‧公螺絲部
87b‧‧‧嵌合部
88‧‧‧手柄
88a‧‧‧圓筒部
88b‧‧‧端壁部
89a, 89b‧‧‧嚙合部
G‧‧‧異物
α‧‧‧角度
β‧‧‧角度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一種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縱剖面圖。 第2圖係第1圖所示之葉片的斜視圖。 第3圖(A)係阻板之平面側的剖面圖,(B)係顯示阻板之變形例的平面側之剖面圖。 第4圖(A)係在第1圖之4A-4A線的過濾器外殼之橫剖面圖,(B)係顯示過濾器外殼之變形例的橫剖面圖,(C)係顯示過濾器外殼之其他變形例的橫剖面圖。 第5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縱剖面圖。 第6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縱剖面圖。 第7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縱剖面圖。 第8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縱剖面圖。 第9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縱剖面圖。 第10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縱剖面圖。 第1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縱剖面圖。 第12圖係顯示作為比較例之過去的過濾器之縱剖面圖。 第13圖係顯示安裝有調節器之型式的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縱剖面圖。 第14圖係放大顯示第13圖之調節器部分的剖面圖。 第15圖係放大顯示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之葉片的斜視圖。 第16圖係顯示安裝有調節器之型式的其他實施形態之過濾器的重要部分縱剖面圖。
10a‧‧‧過濾器
11‧‧‧過濾器外殼
12‧‧‧埠區塊
13‧‧‧捕集容器
13a‧‧‧圓筒部
13b‧‧‧底壁部
13c‧‧‧開口端部
14‧‧‧一次側埠
15‧‧‧二次側埠
16,17‧‧‧側面
18,19‧‧‧連通孔
19a‧‧‧連通溝
20‧‧‧圓筒部
21‧‧‧容器裝設部
21a‧‧‧容器裝設孔
22‧‧‧密封構件
23‧‧‧容器護板
24‧‧‧護板按鈕
25‧‧‧閥座
26‧‧‧排放閥
27‧‧‧套管
28‧‧‧閥操作部
31‧‧‧葉片
32‧‧‧導流板
33‧‧‧阻板
33a‧‧‧導引面
34‧‧‧回旋室
35‧‧‧回收室
36‧‧‧阻板座
37‧‧‧盤部
38‧‧‧圓筒部
39‧‧‧公螺絲部
41‧‧‧過濾元件
42‧‧‧液滴通過間隙
43‧‧‧回旋室內壁面
43a‧‧‧上側區域
43b‧‧‧下側區域
44‧‧‧第一段差部
45‧‧‧第二段差部
G‧‧‧異物

Claims (12)

  1. 一種過濾器,其係具備有過濾器外殼,該過濾器外殼係藉由設有一次側埠及二次側埠的埠區塊、及裝設在該埠區塊的捕集容器所形成,該過濾器具有: 阻板,其係配置在前述過濾器外殼內,在前述過濾器外殼內區隔回旋室及回收室,並且在與前述過濾器外殼之間形成液滴通過間隙;及 葉片,其係配置在前述過濾器外殼內,使由前述一次側埠流入的空氣回旋而導引至前述回旋室;其中, 在前述回旋室的內壁面設置上側區域、及比該上側區域更為大徑的下側區域,使空氣中的液滴凝集在前述下側區域而導引至前述回收室。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在前述回旋室設置用以將由前述一次側埠流入的空氣中的異物去除的過濾元件。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將前述捕集容器的開口端部嵌合在形成於前述埠區塊的容器裝設孔,在該開口端部的內周面形成前述上側區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在前述回旋室的內壁面設置段差部,在比前述段差部更為下側設置前述下側區域。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將與前述下側區域的內徑為相同內徑的導引面比前述阻板更為延長,並形成至前述回收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將圓筒形狀的間隔件嵌合在前述捕集容器的開口端部內,在比該間隔件的下端面更靠近前述阻板側設置前述下側區域。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在前述間隔件的內周面形成內徑由前述葉片側朝向前述阻板側變為更大徑的錐形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藉由內徑由前述葉片側朝向前述阻板側變為更小徑的錐形面形成前述下側區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藉由內徑由前述葉片側朝向前述阻板側變為更大徑的錐形面形成前述下側區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在前述埠區塊設置在外側裝設前述捕集容器的圓筒形狀的容器裝設部,藉由前述容器裝設部的內周面與前述捕集容器的內周面,形成前述回旋室的內壁面,藉由前述捕集容器的內壁面,形成前述下側區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過濾器,其中,在前述埠區塊設置在外側裝設前述捕集容器的圓筒形狀的容器裝設部,藉由前述容器裝設部的內周面,形成前述回旋室的內壁面,在該內壁面形成有前述上側區域及前述下側區域。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或第11項所述之過濾器,更具有: 閥桿,其係以軸方向移動自如地裝設在與前述二次側埠相連通的連通孔; 主閥體,其係設在前述閥桿的一端部,將設在前述連通孔的開口部的閥座部進行開閉; 罩蓋,其係與前述捕集容器相對地裝設在前述埠區塊; 隔板組裝體,其係設在前述埠區塊與前述罩蓋之間,將與前述二次側埠相連通的引導壓力室與前述罩蓋內的大氣壓室進行區隔,且前述隔板組裝體與前述閥桿的另一端部相抵接; 調壓彈性構件,其係裝設在前述罩蓋內,對前述隔板組裝體施加朝向前述閥桿的方向的彈性力,當前述二次側埠的壓力降低時,藉由前述主閥體將前述連通孔進行開放;及 排氣孔,其係設在前述隔板組裝體,當前述二次側埠的壓力變高時,藉由前述閥桿的另一端部予以開放而使前述引導壓力室與前述大氣壓室相連通,以調整經清淨化而由前述二次側埠流出的空氣的壓力。
TW103114316A 2013-10-31 2014-04-18 過濾器 TW20151571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7064 2013-10-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5711A true TW201515711A (zh) 2015-05-01

Family

ID=53720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4316A TW201515711A (zh) 2013-10-31 2014-04-18 過濾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51571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5890B (zh) * 2015-03-26 2019-01-01 日商小金井股份有限公司 過濾器及其元件組件
TWI649115B (zh) * 2015-03-26 2019-02-01 日商小金井股份有限公司 過濾器及其元件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45890B (zh) * 2015-03-26 2019-01-01 日商小金井股份有限公司 過濾器及其元件組件
TWI649115B (zh) * 2015-03-26 2019-02-01 日商小金井股份有限公司 過濾器及其元件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65022B1 (ko) 압축공기용 정화장치
AU2004202156B2 (en) Cyclone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of Vacuum Cleaner
RU2302908C2 (ru) Циклонный пылеуловитель и пылесос, содержащий циклонный пылеуловитель
RU2378055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даления пыли, используемое в очистителе параллельного типа
JP2009539014A (ja) 気液混合物を分離するための装置
US3078650A (en) Air cleaner
US20060168922A1 (en) Cyclone dust collecting apparatus having contaminants counterflow prevention member
TWI649115B (zh) 過濾器及其元件組件
JP2007529257A (ja) 多段階ごみ分離を有する掃除機に対する分離組立体
GB2367511B (en) Improved dust/particle collecting arrangement for cyclone separators
KR20000023791A (ko) 유체흐름으로부터 미립자를 분리시키기 위한 장치 및 추출된 유체를 본류 유체로 끌어들이기 위한 밸브
KR101694655B1 (ko) 사이클론 집진 장치
KR20150010203A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폐토너 집진구조
KR20130061645A (ko) 필터
TW201515711A (zh) 過濾器
US20230100847A1 (en) Actuated air filter dust valve
CN108784522A (zh) 旋风分离器以及吸尘器
KR100704336B1 (ko) 진공청소기용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WO2017094758A1 (ja) 気液分離装置
CN104653249A (zh) 用于聚结夹带在第二流体的流中的第一流体的颗粒的装置
TWM524219U (zh) 旋風式分離過濾器模組
CN209032126U (zh) 旋风分离器以及吸尘器
TWI589344B (zh) Tornado separation filter module
CN104500289A (zh) 三重净化式摩托车空气滤清器
CN203591664U (zh) 惯性除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