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6446A - 顯示裝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及顯示方法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及顯示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506446A TW201506446A TW102127837A TW102127837A TW201506446A TW 201506446 A TW201506446 A TW 201506446A TW 102127837 A TW102127837 A TW 102127837A TW 102127837 A TW102127837 A TW 102127837A TW 201506446 A TW201506446 A TW 201506446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light
- switching units
- parallax barrier
- arrangement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02B30/3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involving active parallax b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04N13/31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the parallax barriers being time-varia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49—Multi-view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without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54—Multi-view displays for displaying three or more geometrical viewpoints without viewer tracking for displaying sequential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一可變視差屏障模組以及一控制單元。顯示模組用以提供一光束。可變視差屏障模組配置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分別在一個圖框時間中的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中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每一視差屏障圖案包括沿一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與多個遮光區域。在所有的視差屏障圖案的這些透光區域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彼此部分重疊。控制單元使顯示模組在這些顯示時間所顯示的多個顯示畫面分別與這些視差屏障圖案相對應。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及顯示方法。
近年來,隨著顯示器技術的成熟,影像動態效果的改善、色彩表現力和對比度進一步提升,以及人們追求更真實與更豐富的視覺享受的需求下,三維立體影像顯示器目前亦已成為相關技術領域中積極研發的產品之一。一般來說,三維立體顯示器又可分為眼鏡式立體顯示器與裸眼立體顯示器(Auto-stereoscopic Display),其中裸眼立體顯示器的相關技術發展更是近年來相關顯示器產業所戮力開發的領域。
裸眼立體顯示器的相關技術按工作原理,大致上可分為全像式(e-holographic)、體積式(Volumetric)、多平面式(Multi-Planar),以及二維多工式(Multiplexed 2D)等立體影像顯示技術,其中二維多工式立體影像顯示技術可同時具有二維與三維影像顯示模式的切換功能,為近年來頗受矚目之三維立體影像顯示技術。此外,二維多工式立體影像顯示技術並
又可再細分為空間多工式與時間多工式之別。相較於空間多工式立體顯示技術,時間多工式立體顯示技術具有切換二維與三維影像顯示模式時,解析度不會減少的優點。
一般而言,時間多工式立體顯示技術是利用特殊設計的分光機制,在不同的時間點把不同排列順序的多個視域的影像分別連續投射至多個不同的視域,以達到立體顯示的效果。舉例而言,一種時間多工式立體顯示技術的設計是利用可切換式的液晶視差屏障(Parallax Barrier)來達到分光的效果。然而,如此一來,所顯示的立體影像亮度將會受限於影像的出光時間長短、液晶視差屏障的光穿透率及視差屏障的開口率,進而影響影像品質。
因此,為了有效提升顯示器畫面的影像品質,如何提昇立體影像顯示模式下的影像亮度,已成為相關領域技術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一可變視差屏障模組以及一控制單元。顯示模組用以提供一光束。可變視差屏障模組配置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並分別在一個圖框時間(frame time)中的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中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每一視差屏障圖案包括沿一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與多個遮光區域,且在所有視差屏障圖案的這些透光區域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彼此部分重疊。控制單元使顯示模組在這些顯示時間所顯示的多個顯示畫面分別與這些視差屏障圖案
相對應。
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一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包括多個沿一排列方向排列的切換單元以及一驅動單元。驅動單元驅動這些切換單元於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中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其中每一視差屏障圖案包括沿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與多個遮光區域,且在所有視差屏障圖案的這些透光區域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彼此部分重疊。
本揭露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方法其包括:使一顯示模組提供一光束;分別在一個圖框時間中的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中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其中每一視差屏障圖案包括沿一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與多個遮光區域,且在所有視差屏障圖案的這些透光區域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彼此部分重疊;以及使顯示模組在這些顯示時間所顯示的多個顯示畫面分別與這些視差屏障圖案相對應。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40a、40b‧‧‧雙眼
60‧‧‧光束
100、100a‧‧‧顯示裝置
110‧‧‧顯示模組
111、112‧‧‧顯示畫素
120、420、520‧‧‧可變視差屏障模組
121、521‧‧‧切換單元
121a、121a1、121a2、121a3、121a4‧‧‧第一切換單元
121b、121b1、121b2、121b3、121b4‧‧‧第二切換單元
122‧‧‧驅動單元
123、123a、123b、423、423a、423b‧‧‧條狀畫素
130‧‧‧控制單元
t1、t2、t3、t4‧‧‧顯示時間
NP1、NP2、NP3、NP4、OP1、OP2、OP3、OP4‧‧‧視差屏障圖案
TR、TR11、TR12、TR21、OT、OT11、OT12、OT21‧‧‧透光區域
SR、SR11、SR12‧‧‧遮光區域
BM‧‧‧不發光區域
LA‧‧‧發光區域
Pt1、Pt2、Pt3、Pt4‧‧‧顯示畫面
P1t1、P2t1、P3t1、P4t1、P1t2、P2t2、P3t2、P4t2、P1t3、P2t3、P3t3、P4t3、P1t4、P2t4、P3t4、P4t4‧‧‧視域畫面
A1、A2、A3、A4‧‧‧視域
D1‧‧‧排列方向
W1、W2、S、S1、L、△L‧‧‧寬度
W、D、d‧‧‧距離
P’、P‧‧‧節距
r‧‧‧比值
圖1A是本揭露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架構示意圖。
圖1B是圖1A實施例的不同顯示時間於時間軸上的示意圖。
圖2A至圖2D是圖1實施例於不同顯示時間中的多個不同視
差屏障圖案的正視示意圖。
圖3是圖1實施例的一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局部區域的正視示意圖。
圖4是圖1實施例的另一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局部區域的正視示意圖。
圖5A至圖5D是本揭露一對照組實施例於不同顯示時間中的多個不同視差屏障圖案的正視示意圖。
圖6是圖5A至圖5D實施例的一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局部區域的正視示意圖。
圖7是圖6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8是圖7實施例的一種顯示畫素的示意圖。
圖9是圖3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示意圖。
圖10是圖3實施例與對照組實施例中的不同可變視差屏障模組比較示意圖。
圖11是本揭露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方法的流程圖。
圖1A是本揭露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架構示意圖。圖1B是圖1A實施例的不同顯示時間於時間軸上的示意圖。圖2A至圖2D是圖1實施例於不同顯示時間中的多個不同視差屏障圖案的架構示意圖。首先,請參照圖1A,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包括一顯示模組110、一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以及一控
制單元130。在本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10例如為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或液晶顯示器,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例如可為液晶視差屏障模組,但本揭露皆不以此為限。請參照圖1A及圖1B,本實施例中,顯示模組110用以提供一光束60,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則配置於光束60的傳遞路徑上,並於空間上形成不同的透光區域TR。此外,如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可於時間軸上區分出多個圖框時間T,且各圖框時間T包括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並可於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形成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如圖2A至圖2D所示)。以下將搭配圖2A至圖3,針對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的結構細節與作動機制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3是圖1實施例的一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局部區域的正視示意圖。請參照圖2A至圖2D,在本實施例中,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分別在一個圖框時間T中的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每一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包括沿一排列方向D1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TR與多個遮光區域SR。舉例而言,視差屏障圖案NP1即包括了沿排列方向D1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TR11、TR12與多個遮光區域SR11、SR12。
接著,請參照圖3,在所有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的透光區域TR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例如為TR11、TR21
彼此部分重疊。具體而言,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包括多個沿一排列方向D1排列的切換單元121。而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的這些切換單元121則包括沿著排列方向D1交替排列的多個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多個第二切換單元121b。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W1不同於每一第二切換單元121b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W2,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
更詳細而言,在每一顯示時間t1、t2、t3、t4中,部分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中的每一第一切換單元121a與位於其兩側且相鄰的二第二切換單元121b切換至透光狀態,以形成這些透光區域TR,且其餘的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這些第二切換單元121b則切換至遮光狀態,以形成這些遮光區域SR。舉例而言,在顯示時間t1中,位於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的第一切換單元121a1與位於其兩側且相鄰的二第二切換單元121b1、121b2切換至透光狀態,以形成透光區域TR11,且其餘的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2、121a3、121a4及這些第二切換單元121b3、121b4則切換至遮光狀態,以形成遮光區域SR11。
以下則將進一步說明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形成這些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的方法。在本實施例中,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更包括一驅動單元122,其中驅動單元122可獨立控制每一第一切換單元121a以及每一第二切換單元121b。具體而言,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
NP1、NP2、NP3、NP4的方法例如是驅動單元122驅動這些切換單元121於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分別形成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這些第二切換單元121b例如分別皆為多個可獨立控制的條狀畫素123,可被切換至透光狀態或遮光狀態。此外,驅動單元122則驅動這些條狀畫素123a、123b以分別控制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這些第二切換單元121b切換至透光狀態或遮光狀態,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以下將搭配圖4,說明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的一種實施樣態。
圖4是圖1實施例的另一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局部區域的正視示意圖。請參照圖4,本實施例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420與圖3實施例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可變視差屏障模組420包括多個沿著排列方向D1排列的條狀畫素423,每一第一切換單元121a包括這些條狀畫素423中的一部分的多個條狀畫素423a,且每一第二切換單元121b包括這些條狀畫素423中的另一部分的多個條狀畫素423b,而驅動單元122則可驅動這些條狀畫素423a、423b以分別控制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這些第二切換單元121b切換至透光狀態或遮光狀態。
接著請再次參照圖1,光束60在一個圖框時間T中的多個不同顯示時間t1、t2、t3、t4中搭載了顯示模組110所顯示的多個顯示畫面Pt1、Pt2、Pt3、Pt4。具體而言,在每一顯示時間t1、t2、
t3、t4中,顯示模組110所顯示的顯示畫面Pt1、Pt2、Pt3、Pt4包括沿著排列方向D1依序交錯排列的多組視域畫面P1t1、P2t1、P3t1、P4t1、P1t2、P2t2、P3t2、P4t2、P1t3、P2t3、P3t3、P4t3、P1t4、P2t4、P3t4、P4t4。舉例而言,在顯示時間t1時,顯示畫面Pt1即包括了沿著排列方向D1依序交錯排列的多組視域畫面P1t1、P2t1、P3t1、P4t1。在本實施例中,各組視域畫面例如為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所分別顯示的一組視域畫面{P1t1、P1t2、P1t3、P1t4}、一組視域畫面{P2t1、P2t2、P2t3、P2t4}、一組視域畫面{P3t1、P3t2、P3t3、P3t4}、或一組視域畫面{P4t1、P4t2、P4t3、P4t4}。而這些顯示畫面Pt1、Pt2、Pt3、Pt4所包括的多組視域畫面{P1t1、P1t2、P1t3、P1t4}、{P2t1、P2t2、P2t3、P2t4}、{P3t1、P3t2、P3t3、P3t4}、{P4t1、P4t2、P4t3、P4t4}所發出的光在通過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後,可分別傳遞至空間中的多個不同的視域A1、A2、A3、A4。
更詳細而言,由於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的透光區域TR會隨著時間移動,因此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的每一組視域畫面{P1t1、P1t2、P1t3、P1t4}、{P2t1、P2t2、P2t3、P2t4}、{P3t1、P3t2、P3t3、P3t4}、{P4t1、P4t2、P4t3、P4t4}在顯示模組上的顯示位置不相同。舉例而言,其中一組視域畫面例如{P1t1、P1t2、P1t3、P1t4}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的位置並不相同。而控制單元130則使顯示模組110在這些顯示時間t1、t2、t3、t4所顯示的多個顯示畫面Pt1、Pt2、Pt3、Pt4分別與這些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相對應,以使顯示裝置
100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可將同一組視域畫面{P1t1、P1t2、P1t3、P1t4}、{P2t1、P2t2、P2t3、P2t4}、{P3t1、P3t2、P3t3、P3t4}、{P4t1、P4t2、P4t3、P4t4}分別傳遞至同一個視域A1、A2、A3、A4之中。舉例而言,同一組視域畫面{P1t1、P1t2、P1t3、P1t4}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仍被傳遞至同一個視域A1之中。如此一來,將可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進行各組視域畫面的設計,並使一使用者所觀看到的影像具有至少兩個視域,以達到立體視覺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圖1的顯示裝置100雖以具有四種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四組視域畫面以及四個視域為例示,但本揭露不限定視差屏障圖案、視域畫面及視域的數量。在其他實施例中,顯示裝置亦可具有兩組或兩組以上的視域畫面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視域,並搭配具有適合透光區域的視差屏障圖案的設計。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據實際需求來製作並進行相關設計,此處便不再贅述。
此外,亦需說明的是,不同顯示時間t1、t2、t3、t4的間隔以及各顯示畫面Pt1、Pt2、Pt3、Pt4的畫面更新率(frame rate)將可依照圖框時間T以及視域的數量來決定。舉例而言,若以本實施例中具有四個視域A1、A2、A3、A4的顯示裝置為例,若圖框時間T為1/60秒,則顯示裝置100需使不同顯示時間t1、t2、t3、t4的時間長度為1/240秒,換言之,顯示裝置100需以240Hz的畫面更新率去進行各顯示畫面Pt1、Pt2、Pt3、Pt4的畫面更新,如
此,將可使各視域A1、A2、A3、A4的視域影像皆為全解析度。但本揭露亦不以此為限,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據實際需求來進行不同顯示時間的控制,此處便不再贅述。
然而,如此一來,上述關於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的透光區域TR的比例與不同顯示時間t1、t2、t3、t4的間隔長短的設計考量亦都將會對顯示裝置100的立體影像亮度造成影響。因此,以下將搭配圖5A至圖9,針對顯示裝置100的結構設計如何提升整體立體影像亮度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圖5A至圖5D是本揭露一對照組實施例於不同顯示時間中的多個不同視差屏障圖案的架構示意圖。圖6是圖5A至圖5D實施例的一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局部區域的正視示意圖。請參照圖5A至圖6,本對照組實施例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520與圖3實施例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對照組實施例裡,所有的視差屏障圖案OP1、OP2、OP3、OP4的透光區域OT11、OT12、OT21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例如為OT11、OT21)彼此並不重疊。而此差異將使本揭露應用圖3實施例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的顯示裝置100與應用本對照組實施例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520的顯示裝置100a相較之下,具有較高的影像亮度。以下將搭配圖7至圖10,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圖7是圖6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上視示意圖。請參照圖7,在本對照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a中,由於使用者雙眼40a、40b之間的距離W具有一大約的範圍,而一般而言,各視域
寬度的設計亦大都以此範圍距離W為準,以使使用者的雙眼40a、40b可落在不同視域中。舉例而言,使用者雙眼之間的距離W一般預設為6.5公分,但應注意的是,此數值範圍僅作為例示說明,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此外,如圖7所示,在本對照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a中,S為顯示模組110(繪示於圖1中)的多個顯示畫素111、112中的每一個顯示畫素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D為可變視差屏障模組520至各視域的最佳觀賞距離、d為這些顯示畫素111、112與可變視差屏障模組520的距離。
如圖7所示,具體而言,在本對照組實施例中,透光區域OT具有一寬度L,以使使用者的雙眼40a、40b將可分別僅看到不同顯示畫素111、112所顯示的顯示畫面。舉例而言,使用者的一眼40a僅只能看到顯示畫素112所顯示的顯示畫面,而使用者的另一眼40b則只會看到顯示畫素111所顯示的顯示畫面,而達到立體視覺效果。而由於以顯示畫素111寬度S為底的三角形與以觀賞者雙眼40a、40b之間的距離W為底的三角形二者皆具有特定的參數比例關係,因此L、S、D、d、W各參數滿足以下關係式:
而可得知透光區域OT寬度L與其他參數的關係為:
圖8是圖7實施例的一種顯示畫素的示意圖。然而請參照圖1及圖8,一般而言,顯示模組110的多個顯示畫素111、112中往往會具有不發光區域BM。舉例而言,液晶顯示器的黑色矩陣(Black Matrix)即為此類的不發光區域BM。如圖8所示,顯示畫素111(112)的寬度為S,然而發光區域LA的寬度為S1,其中寬度S1小於寬度S。若定義一比值r為每一顯示畫素111(112)的一發光區域LA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S1與每一顯示畫素111(112)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S的比值,當r值越小時,即表示顯示畫素111(112)的發光區域LA越小,則每一個顯示畫素111(112)對影像亮度有貢獻的區域越小。
因此,為提高整體影像亮度,顯示裝置100將藉由不發光區域BM的存在,來進行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中的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的設計,並藉此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使相鄰的二透光區域例如TR11、TR21彼此部分重疊,而可提高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中的透光區域TR比例。以下將搭配圖9至圖10,進行詳細的說明。
圖9是圖3實施例的一種顯示裝置的上視示意圖。如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中,S仍為顯示模組110的多個顯示畫素111、112中的每一個顯示畫素111(112)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D亦為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至各視域A1、A2、A3、
A4的最佳觀賞距離、d亦為這些顯示畫素111、112與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的距離。而由於不發光區域BM的存在,因此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將可在其所形成的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的透光區域TR具有一寬度L+△L的情況下,而仍可使使用者的一眼40a僅只能看到顯示畫素112所顯示的顯示畫面,且使用者的另一眼40b則只會看到顯示畫素111所顯示的顯示畫面,而達到立體視覺效果。此時由於以顯示畫素111一側的不發光區域BM的寬度(1-r)S/2為底的三角形具有特定的參數比例關係,因此亦滿足以下關係式:
再將(i)式帶入(iv)中,則可得知可變視差屏障模組520中的透光區域OT寬度L與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中的透光區域TR所增加的寬度△L的關係為:
因此,可進一步推得顯示裝置100將可較對照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100a提升了整體亮度為。以下則將再搭配圖10針對形成不同透光區域TR與OT的設計機制差異進行詳細說明。
圖10是圖3實施例與對照組實施例中的不同可變視差屏障模組比較示意圖。請再次參照圖5A至圖6與圖10,由於在可
變視差屏障模組520的所有視差屏障圖案OP1、OP2、OP3、OP4的透光區域OT11、OT12、OT21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例如為OT11、OT21)彼此並不重疊,因此可變視差屏障模組520的切換單元521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實質上為(L/2+L/2),亦即為L。
另一方面,請再次參照圖2A至圖3與圖10,如圖3及圖10所示,由於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中的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為(W1/2+W1/2+W2),亦即為(W1+W2)。而為了避免產生顯示裝置100應傳遞至各視域A1、A2、A3、A4中的某一組視域畫面中混疊了其他組視域畫面的現象(即立體串擾(crosstalk)現象),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的第一切換單元121a的節距P與對照組實施例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520的節距P’設計為具有相同值,以避免讓各視域A1、A2、A3、A4產生立體串擾現象。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因此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中的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實質上亦為L,且L實質上亦為(W1+W2)。換言之,P’、P、L、W1、W2等各參數亦滿足以下關係式:
然而,本揭露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因可藉由切換每一第一切換單元121a與每一第二切換單元121b以使相鄰的二透光區域例如TR11、TR21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彼此部分重疊,且由於各透光區域TR的寬度L+△L實質上等於
W1+2W2,因此每一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W1與每一第二切換單元121b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W2將可設計為符合下列關係式:
如此一來,本揭露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將可有效增加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中透光區域TR的比例,並因此達到提升整體影像亮度的效果。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二切換單元121b的寬度W2實質上等於,而W1例如實質上等於,如此一來,本揭露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將可在避免讓各視域A1、A2、A3、A4產生立體串擾現象的情況下,儘可能地提升了顯示裝置100的整體影像亮度。
值得注意的是,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實際操作時亦可能可以容許一定程度的立體串擾現象,而尚不致影響整體影像的視覺效果。此時,本揭露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將可再適度調整每一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W1與每一第二切換單元121b在排列方向D1上的寬度W2的比例,如此一來,將可再適度增加整體影像亮度提升效果的程度。舉例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當寬度W2與寬度W1的比值為(1-r)/r時,恰好可不致產生立體串擾現象。另一方面,若適當提升寬度W2與寬度W1的比值,而使其大於(1-r)/r且不改變節距P(即寬度
W2與寬度W1的和)時,此時的透光區域TR的寬度L+△L將可再獲得實質上的提升,而可大於,因而可再提升整體亮度。
更詳細而言,本揭露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符合下列關係式:
在此實施例中,寬度W2與寬度W1的比值上限例如為100,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寬度W2與寬度W1的比值可依據顯示裝置的種類進行調整,而可為其他的適當數值。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各參數範圍僅作為例示說明,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據實際考量實際光擴散與多重反射的需求來進行第一切換單元121a、第二切換單元121b與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中的透光區域TR比例的設計,此處便不再贅述。
更具體而言,當顯示裝置的r值越小時,本揭露的結構設計的功效將越為顯著。舉例而言,當本揭露的顯示裝置100為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或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時,由於其中做為顯示模組110中各顯示畫素111(112)的發光二極體的r值較小,因此應用本揭露顯示裝置100的結構設計的話,將可顯著地提升發光二極體顯示器或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的整體影像亮度。此外,由於發光二極體目前亦常被廣泛應用於戶外大型看板中,因此本揭露的結構設計亦可應用於戶外大型看板上,而可有效提升當戶外
大型看板做為立體顯示裝置時的整體影像亮度。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中的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雖以實質上等於DS/(D+d)為例示,但本揭露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亦可實質上等於βDS/(D+d),而β為正數,亦即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據實際考量對節距P進行微調。更詳細而言,當每一顯示畫素111(112)在排列方向D1的寬度S大於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即βD/(D+d)<1時,光線將會收斂,而往遠方匯聚(如圖9所示)。進一步而言,此時若節距P變大,則會使得最佳觀賞距離D增加。反之,此時若節距P變小,則會使得最佳觀賞距離D減小。換言之,如果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中的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夠小並可以調整的話,將可以根據可容許的最佳觀賞距離D而進行調整光學上的配置,當最佳觀賞距離D可容許在較遠處時,就可把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調大一些,當最佳觀賞距離D可容許在較近處時,就可把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調小一些。此外,在另一未繪示的實施例中,當每一顯示畫素111(112)在排列方向D1的寬度S小於等於第一切換單元121a在排列方向D1上的節距P,即βD/(D+d)≧1時,光線將不會收斂。舉例而言,當每一顯示畫素111(112)的寬度S等於第一切換單元121a的節距P,即βD/(D+d)等於1時,光線將會平行。此時,則需利
用影像內容的調整以形成立體影像。
此外,請再次參照圖1與圖3,在本實施例中,顯示裝置100亦可顯示二維影像。具體而言,控制單元130命令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將所有的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這些第二切換單元121b切換至透光狀態,且命令顯示模組110顯示二維影像,以使二維影像所發出的光穿透呈透光狀態的所有的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這些第二切換單元121b,如此一來,將可使使用者觀賞到二維影像。
圖11是本揭露一實施例的一種顯示方法的流程圖。請參照圖11,本實施例的顯示方法可藉由圖1的顯示裝置100來執行,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本實施例的顯示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執行步驟S110,即使一顯示模組110提供一光束60。舉例而言,步驟S110例如可透過控制單元130以命令顯示模組110而執行。
接著,執行步驟S120,即分別在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於光束60的傳遞路徑上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具體而言,步驟S110例如可透過控制單元130切換可變視差屏障模組120中的多個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多個第二切換單元121b而執行。更詳細而言,每一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包括沿一排列方向D1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TR與多個遮光區域SR,且在所有的這些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例如TR11、TR21彼此部分重疊。舉例而言,形成這些透光區域TR與形成這些遮光區
域SR的方法可為切換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第二切換單元121b的透光或遮光狀態,其中在每一顯示時間t1、t2、t3、t4中,部分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中的每一第一切換單元121a與位於其兩側且相鄰的二第二切換單元121b被切換至透光狀態,且其餘的這些第一切換單元121a及這些第二切換單元121b則被切換至遮光狀態。
接著,再執行步驟S130,使顯示模組110在一個圖框時間T中的顯示時間t1、t2、t3、t4所顯示的多個顯示畫面Pt1、Pt2、Pt3、Pt4分別與這些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相對應。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0例如可透過控制單元130來執行。具體而言,在每一顯示時間t1、t2、t3、t4中,顯示模組110所顯示的顯示畫面Pt1、Pt2、Pt3、Pt4包括沿著排列方向D1依序交錯排列的多組視域畫面P1t1、P2t1、P3t1、P4t1、P1t2、P2t2、P3t2、P4t2、P1t3、P2t3、P3t3、P4t3、P1t4、P2t4、P3t4、P4t4。且由於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的透光區域TR會隨著時間移動,因此亦需使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所顯示的每一組視域畫面{P1t1、P1t2、P1t3、P1t4}、{P2t1、P2t2、P2t3、P2t4}、{P3t1、P3t2、P3t3、P3t4}、{P4t1、P4t2、P4t3、P4t4}在顯示模組上的顯示位置不相同,以與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相對應,並使顯示裝置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將同一組視域畫面{P1t1、P1t2、P1t3、P1t4}、{P2t1、P2t2、P2t3、P2t4}、{P3t1、P3t2、P3t3、P3t4}、{P4t1、P4t2、P4t3、P4t4}可分別傳遞至同一個視域A1、
A2、A3、A4之中。舉例而言,同一組視域畫面{P1t1、P1t2、P1t3、P1t4}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仍被傳遞至同一個視域A1之中。如此一來,將可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進行各組視域畫面的設計,並使一使用者所觀看到的影像具有至少兩個視域,以達到立體視覺效果。
由於本實施例的顯示方法與前述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亦同樣可藉由切換每一第一切換單元121a與每一第二切換單元121b以使相鄰的二透光區域例如TR11、TR21在不同的顯示時間t1、t2、t3、t4中彼此部分重疊,而可提高各視差屏障圖案NP1、NP2、NP3、NP4中的透光區域TR比例,因此本實施例的顯示方法與同樣地具有前述實施例的顯示裝置所描述的優點,在此便不再贅述。此外,本實施例的顯示方法的其他執行細節由於已在上述顯示裝置100的實施例中詳述,相關細節請參考上述段落,在此不再重述。
綜上所述,在本揭露的實施例的顯示裝置以及可變視差屏障模組顯示方法中,由於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可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且在所有的視差屏障圖案的透光區域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彼此部分重疊,而可因此提高各視差屏障圖案中的透光區域比例,以提升顯示裝置的整體立體影像亮度。此外,本揭露的實施例的顯示方法可藉由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且在所有的視差屏障圖案的透光區域中,相鄰的二透光區域彼此部分重疊,亦可因此提高各視差屏障圖案中的透光區域比例,以提升整體立體影像亮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60‧‧‧光束
100‧‧‧顯示裝置
110‧‧‧顯示模組
120‧‧‧可變視差屏障模組
TR‧‧‧透光區域
130‧‧‧控制單元
Pt1、Pt2、Pt3、Pt4‧‧‧顯示畫面
P1t1、P2t1、P3t1、P4t1、P1t2、P2t2、P3t2、P4t2、P1t3、P2t3、P3t3、P4t3、P1t4、P2t4、P3t4、P4t4‧‧‧視域畫面
A1、A2、A3、A4‧‧‧視域
Claims (24)
-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一顯示模組,用以提供一光束;一可變視差屏障模組,配置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該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分別在一個圖框時間中的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中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每一該視差屏障圖案包括沿一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與多個遮光區域,且在所有的該些視差屏障圖案的該些透光區域中,相鄰的二該透光區域彼此部分重疊;以及一控制單元,使該顯示模組在該些顯示時間所顯示的多個顯示畫面分別與該些視差屏障圖案相對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包括沿著該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第一切換單元及多個第二切換單元,在每一該顯示時間中,部分該些第一切換單元中的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與位於其兩側且相鄰的二該第二切換單元切換至透光狀態,以形成該些透光區域,且其餘的該些第一切換單元及該些第二切換單元則切換至遮光狀態,以形成該些遮光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不同於每一該第二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可變視差屏 障模組包括多個沿著該排列方向排列的條狀畫素,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包括該些條狀畫素中的一部分的多個條狀畫素,且每一該第二切換單元包括該些條狀畫素中的另一部分的多個條狀畫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控制單元命令該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將所有的該些第一切換單元及該些第二切換單元切換至該透光狀態,且命令該顯示模組顯示二維影像,以使該二維影像所發出的光穿透呈該透光狀態的所有的該些第一切換單元及該些第二切換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裝置符合以及,其中W1為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W2為每一該第二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S為該顯示模組的多個顯示畫素中的每一該顯示畫素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r為每一該顯示畫素的一發光區域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與每一該顯示畫素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的比值,d為該些顯示畫素與該可變視差屏障模組的距離,D為該可變視差屏障模組至該些視域的最佳觀賞距離,且該些第一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節距實質上為DS/(D+d)。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顯示模組在每一該顯示時間中所顯示的該顯示畫面包括沿著該排列方向依序交錯排列的多組視域畫面,且該多組視域畫面所發出的光在通過該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後,分別傳遞至空間中的多個不同的視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在不同的該些顯示時間中的每一組該視域畫面在顯示模組上的顯示位置不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在不同的該些顯示時間中,同一組該視域畫面傳遞至同一個該視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顯示裝置,其中該光束搭載該些顯示畫面。
- 一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包括:多個沿一排列方向排列的切換單元;以及一驅動單元,驅動單元驅動該些切換單元於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中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其中每一該視差屏障圖案包括沿該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與多個遮光區域,且在所有的該些視差屏障圖案中,相鄰的二該透光區域彼此部分重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其中該些切換單元包括沿該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第一切換單元及多個第二切換單元,在每一該顯示時間中,部分該些第一切換單元中的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與位於其兩側且相鄰的二該第二切換單元切換至透光狀態,以形成該些透光區域,且其餘的該些第一切換單元及該些第二切換單元則切換至遮光狀態,以形成該些遮光區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其中 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包括該些條狀畫素中的一部分的多個條狀畫素,且每一該第二切換單元包括該些條狀畫素中的另一部分的多個條狀畫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其中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不同於每一該第二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
- 一種顯示方法,包括:使一顯示模組提供一光束;分別在多個不同的顯示時間中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形成多個不同的視差屏障圖案,其中每一該視差屏障圖案包括沿一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透光區域與多個遮光區域,且在所有的該些視差屏障圖案中,相鄰的二該透光區域彼此部分重疊;以及使該顯示模組在該些顯示時間所顯示的多個顯示畫面分別與該些視差屏障圖案相對應。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顯示方法,形成該些透光區域與形成該些遮光區域的方法包括:切換沿該排列方向交替排列的多個第一切換單元及多個第二切換單元的透光或遮光狀態,其中在每一該顯示時間中,部分該些第一切換單元中的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與位於其兩側且相鄰的二該第二切換單元被切換至透光狀態,且其餘的該些第一切換單元及該些第二切換單元則被切換至遮光狀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顯示方法,其中每一該第 一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不同於每一該第二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顯示方法,其中切換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及每一該第二切換單元的透光或遮光狀態的方法包括:切換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中的多個條狀畫素,以及每一該第二切換單元的多個條狀畫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顯示方法,更包括:切換所有的該些第一切換單元及該些第二切換單元至該透光狀態;以及命令該顯示模組顯示二維影像,以使該二維影像所發出的光穿透呈該透光狀態的所有的該些第一切換單元及該些第二切換單元。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顯示方法,其中存在關係式以及,其中W1為每一該第一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W2為每一該第二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S為該顯示模組的多個顯示畫素中的每一該顯示畫素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r為每一該顯示畫素的一發光區域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與每一該顯示畫素在該排列方向上的寬度的比值,d為該些顯示畫素與該些視差屏障圖案的最短距離,D為該些視差屏障圖案至該些視域的最佳觀賞距離,且 該些第一切換單元在該排列方向上的節距實質上為DS/(D+d)。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顯示方法,更包括:使該顯示模組在每一該顯示時間中顯示沿著該排列方向依序交錯排列的多組視域畫面,並分別傳遞至空間中的多個不同的視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顯示方法,其中在不同的該些顯示時間中的該多組視域畫面在顯示模組上的顯示位置不相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顯示方法,其中在不同的該些顯示時間中,同一組該視域畫面傳遞至同一個該視域。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顯示方法,其中該光束搭載該些顯示畫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27837A TWI537604B (zh) | 2013-08-02 | 2013-08-02 | 顯示裝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及顯示方法 |
CN201310434900.2A CN104345461B (zh) | 2013-08-02 | 2013-09-22 | 显示装置、可变视差屏障模块及显示方法 |
US14/151,830 US9400393B2 (en) | 2013-08-02 | 2014-01-10 | Display apparatus, variable parallax barrier module, and display method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27837A TWI537604B (zh) | 2013-08-02 | 2013-08-02 | 顯示裝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及顯示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06446A true TW201506446A (zh) | 2015-02-16 |
TWI537604B TWI537604B (zh) | 2016-06-11 |
Family
ID=52427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27837A TWI537604B (zh) | 2013-08-02 | 2013-08-02 | 顯示裝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及顯示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00393B2 (zh) |
CN (1) | CN104345461B (zh) |
TW (1) | TWI53760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361727B2 (en) * | 2009-03-06 | 2016-06-07 |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 Methods, systems,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a for generating autostereo three-dimensional views of a scene for a plurality of viewpoints using a pseudo-random hole barrier |
KR101413244B1 (ko) * | 2013-02-19 | 2014-06-30 |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 변형된 공통시역을 이용하는 다시점 3차원 영상표시장치 |
KR101618463B1 (ko) * | 2014-12-09 | 2016-05-04 |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 무안경식 3차원 영상표시장치의 시역특성 측정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104765158B (zh) * | 2015-05-06 | 2017-08-29 |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视差挡板及显示装置 |
JP6588840B2 (ja) * | 2016-02-04 | 2019-10-09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TWI632540B (zh) * | 2018-01-15 | 2018-08-1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及其切換顯示視角的方法 |
CN108572489B (zh) * | 2018-04-28 | 2021-05-1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光栅和液晶光栅驱动方法及3d显示器 |
TW202019168A (zh) * | 2018-11-07 | 2020-05-16 | 點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30881B2 (en) * | 2005-12-20 | 2012-12-11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
KR100856414B1 (ko) | 2006-12-18 | 2008-09-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
US20110096152A1 (en) | 2009-10-22 | 2011-04-28 |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
KR101174076B1 (ko) | 2010-08-31 | 2012-08-16 | 유한회사 마스터이미지쓰리디아시아 | 사선 방향 패럴랙스 베리어 방식 입체영상 표시 장치 |
KR101232763B1 (ko) | 2010-09-01 | 2013-02-13 | 유한회사 마스터이미지쓰리디아시아 | 서브 셀 요소 단위 패럴랙스 배리어 방식 입체영상 표시 장치 |
JP2012058599A (ja) | 2010-09-10 | 2012-03-22 | Sony Corp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素子 |
JP5621501B2 (ja) * | 2010-10-19 | 2014-11-1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表示方法 |
JP2012185395A (ja) * | 2011-03-07 | 2012-09-27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ならびにバリア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2226151A (ja) | 2011-04-20 | 2012-11-15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およびバリア装置 |
JP2013011849A (ja) | 2011-05-31 | 2013-01-17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バリア装置、バリア駆動回路、およびバリア装置の駆動方法 |
KR101849576B1 (ko) | 2011-09-07 | 2018-04-1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
KR20130064325A (ko) * | 2011-12-08 | 2013-06-18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입체 영상 표시용 패럴랙스 배리어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 장치 |
CN103152594B (zh) * | 2013-02-20 | 2015-04-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3d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 |
-
2013
- 2013-08-02 TW TW102127837A patent/TWI537604B/zh active
- 2013-09-22 CN CN201310434900.2A patent/CN104345461B/zh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1-10 US US14/151,830 patent/US9400393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400393B2 (en) | 2016-07-26 |
CN104345461A (zh) | 2015-02-11 |
TWI537604B (zh) | 2016-06-11 |
CN104345461B (zh) | 2017-01-04 |
US20150036211A1 (en) | 2015-02-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537604B (zh) | 顯示裝置、可變視差屏障模組及顯示方法 | |
US8274556B2 (en) | Backlight unit and 2D/3D switchable image display device employing the backlight unit | |
US8154799B2 (en) | 2D/3D switchable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7903183B2 (en) | Display including backlight operable in 2D and 3D modes | |
JP4973794B1 (ja) | 表示装置 | |
CN101978306B (zh) | 具有菲涅耳透镜元件的自动立体显示器 | |
US9087470B2 (en) | 3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 |
JP4823571B2 (ja) | 三次元表示装置 | |
WO2017028482A1 (zh) | 3d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783305B (zh) | 一种时分复用的3d显示器及其应用 | |
JP2013076725A (ja) |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
JP2012008386A (ja) |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 |
JP2013231933A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2013083904A (ja) |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 |
JP2010164852A (ja)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立体画像表示方法 | |
EP1705927B1 (en) |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using time-sequential method | |
KR102130133B1 (ko) | 백 라이트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3차원 영상 표시 장치 | |
CN110082960A (zh) | 一种基于高亮分区背光的光场显示装置及其光场优化算法 | |
CN107079147A (zh) | 具有输出方向控制的显示设备及用于这种显示设备的背光 | |
CN108271013A (zh) | 显示装置及显示方法 | |
JP2011128636A (ja) | カラー立体表示装置 | |
US20140160378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4251421B (zh)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 |
KR102139746B1 (ko) | 투명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디스플레이 방법 | |
WO2014148099A1 (ja) |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