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501657A - 香味吸嘗器 - Google Patents

香味吸嘗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501657A
TW201501657A TW103107603A TW103107603A TW201501657A TW 201501657 A TW201501657 A TW 201501657A TW 103107603 A TW103107603 A TW 103107603A TW 103107603 A TW103107603 A TW 103107603A TW 201501657 A TW201501657 A TW 20150165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end portion
tubular member
carbon heat
flav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076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akeshi Akiyama
Manabu Yamada
Yasuhiro Shinozaki
Yosuke Azegami
Atsuro Yamada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Tobac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Tobacco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Tobacc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501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165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4TOBACCO; CIGARS; CIGARETTES; SIMULATED SMOKING DEVICES; SMOKERS' REQUISITES
    • A24DCIGARS; CIGARETTES; TOBACCO SMOKE FILTERS; MOUTHPIECES FOR CIGARS OR CIGARETTES; MANUFACTURE OF TOBACCO SMOKE FILTERS OR MOUTHPIECES
    • A24D1/00Cigars; Cigarettes
    • A24D1/22Cigarettes with integrated combustible heat sources, e.g. with carbonaceous heat sources

Landscapes

  • Thermotherapy And Cooling Therapy Devices (AREA)
  • Packaging Of Annular Or Rod-Shaped Articles, Wearing Apparel, Cassett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種香味吸嘗器,其中碳熱源50及筒狀構件30為拋棄式構件。碳熱源50係設置成與預先收容有香味源32之筒狀構件30不同之個體。筒狀構件30係以較熱源50更具可撓性之構件所構成。

Description

香味吸嘗器
本發明係關於具備碳熱源及筒狀構件之香味吸嘗器。
以往,已知一種香味吸嘗器,係具備柱狀形狀之熱源、以及筒狀形狀之筒狀構件。例如,筒狀構件之一端部係構成吸口,且筒狀構件之另一端部係構成支撐熱源之支撐部。
此處,已提出一種使用含有10至60wt%的碳之碳熱源作為熱源之技術。碳熱源係配置成從筒狀構件露出狀(例如專利文獻1)。
或是,亦已提出可將熱源及香味源從支架分離,作為重複利用維持熱源之支架的香味吸嘗器(例如專利文獻2)。
上述專利文獻1中,因將熱源預先裝設於筒狀構件,故在熱源與筒狀構件內部之構件間會產生香味成分之移動(此時,香味源所含之成分往熱源移動),擔心香味感變差。
另一方面,上述專利文獻2中,為了重複利 用支架,故支架構造非常複雜,且支架之製造成本高。因此,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支架並不適合於拋棄式。又,因熱源及香味源被從支架分離,故在支架裝設香味源後,必須在收容香味源之支架上裝設熱源,如此之操作會讓使用者感到繁瑣。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0/146693號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第5240012號說明書
第1特徴之香味吸嘗器係具備:沿著特定方向延伸之柱狀形狀之碳熱源、以及預先收容有香味源且為筒狀形狀之筒狀構件。前述碳熱源及前述筒狀構件係拋棄式構件。前述碳熱源係設置成與預先收容有前述香味源之前述筒狀構件不同個體。前述筒狀構件係以較前述碳熱源更具有可撓性之構件所構成。
第1特徵中,前述筒狀構件係以熱傳導構件之貼合紙及厚紙的至少一者所構成之紙管。
第1特徵中,前述筒狀構件係將熱傳導構件之貼合紙及厚紙的至少一者所構成片狀構件捲繞成筒狀所形成之單純紙管。
第1特徵中,前述碳熱源之外徑係略等於前述筒狀構件之內徑。
第1特徵中,前述碳熱源之一端部為點火端部,前述碳熱源之另一端部為沿著前述特定方向而插入於前述筒狀構件之插入端部,前述插入端部係相對於前述特定方向而具有傾斜之傾斜面。
第1特徵中,前述筒狀構件之一端部為吸口,前述筒狀構件之另一端部係支撐前述碳熱源之支撐部。前述支撐部係具有愈接近前述吸口,前述支撐部之內徑愈小之形狀。
10‧‧‧內側盒
10A‧‧‧熱源收容空間
10B‧‧‧筒狀構件收容空間
11、11A、11B‧‧‧底面
12‧‧‧區隔部
13A‧‧‧熱源維持部
20‧‧‧外側盒
21、31、51‧‧‧空洞
30‧‧‧筒狀構件
32‧‧‧香味源
30A‧‧‧支撐端部
30B‧‧‧吸口側端部
35‧‧‧外側筒狀構件
36‧‧‧內側筒狀構件
50‧‧‧碳熱源
50A‧‧‧非插入端部
50B‧‧‧插入端部
52‧‧‧切口
100‧‧‧包裝體
200‧‧‧熱傳導構件
300‧‧‧杯構件
310‧‧‧側壁
320‧‧‧底板
320A‧‧‧通氣孔
第1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包裝體100之示意圖。
第2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內側盒體10之示意圖。
第3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筒狀構件30之示意圖。
第4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碳熱源50之示意圖。
第5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碳熱源50及筒狀構件30的收容狀態。
第6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碳熱源50及筒狀構件30的收容狀態。
第7圖係表示變更例1之碳熱源50之插入態樣的圖。
第8圖係表示變更例2之碳熱源50之插入態樣的圖。
第9圖係表示變更例3之碳熱源50之插入態樣的圖。
第10圖係表示變更例4之香味吸嘗器的圖。
第11圖係表示變更例4之杯構件300的圖。
[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
接著,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又,以下圖面記載之中,相同或類似之部分係賦予相同或類似之符號。但需留意圖面為示意,各尺寸之比率等係與實際者不同。
因此,具體尺寸等應參酌以下說明而判斷。又,即使在圖面相互間亦包括彼此尺寸關係或比率不同之部分,此係不需贅言。
[實施形態之概要]
實施形態中,香味吸嘗器係具備;具有沿著特定方向延伸之柱狀形狀之碳熱源、以及預先收容香味源且具有筒狀之筒狀構件。前述碳熱源及前述筒狀構件為拋棄式構件。前述碳熱源係設置成與預先收容前述香味源之前述筒狀構件不同個體。前述筒狀構件係以較前述熱源更具有可撓性之構件所構成。
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為預先收容香味源之拋棄式構件。因此使用者不須將香味源裝設於筒狀構件,故可減輕使用者之操作。
實施形態中,碳熱源係設置成與預先收容香味源之筒狀構件不同個體。因此,在使用香味吸嘗器前之狀態下香味源所含之成分不會移動至碳熱源,而可抑制香味感變差。
[第1實施形態] (包裝)
以下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包裝體。第1圖係第1實施形態之包裝體100之示意圖。
如第1圖所示,包裝體100具有內側盒10與外側盒20。
內側盒10係具有略長方體之外形,該長方體係由寬方向W、長方向L及深度方向D所定義。內側盒10具有底面11,該底面11係由寬方向W及長方向L所定義。內側盒10為朝向底面11之相反側開口的箱形形狀。例如,內側盒10可以具有可撓性之構件(紙)而構成。內側盒10之詳細內容係如後述(參照第2圖)。
外側盒20係具有略長方體之外形,該略長方體係由寬方向W、長方向L及深度方向D所定義。外側盒20為筒狀形狀,該筒狀形狀係具有沿著長方向L延伸之空洞21。上述內側盒10之外徑係與空洞21之內徑略為相同,內側盒10係被收容於外側盒20之空洞21中。例如,外側盒20係以具有可撓性之構件(紙)而構成。又,當然包裝體不僅可採用具有可撓性之構件(紙),也可採用樹脂、金屬等各種素材。
(內側盒)
以下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內側盒。第2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內側盒10之示意圖。
如第2圖所示,內側盒10具有從底面11立起之區隔部12。具體而言,內側盒10之形狀具有沿著深度方向D立起之形狀。區隔部12係區隔內側盒10內之 空間,而區隔成收容碳熱源之熱源收容空間10A(第1空間)與收容筒狀構件之筒狀構件收容空間10B(第2空間)。
熱源收容空間10A具有作為底面11之應載置碳熱源之底面11A。底面11A係與寬方向W及長方向L所定義之平面略為平行。熱源收容空間10A具有維持碳熱源之熱源維持部13A。熱源維持部13A係在與底面11A交叉之方向(例如相對於底面11A之正交方向(深度方向D))以朝特定方向之方式維持碳熱源。
所謂特定方向係例如為由碳熱源之非插入端部朝向插入端部之方向。碳熱源之插入端部係插入於筒狀構件內之端部。詳而言之,熱源維持部13A較佳為在從底面11A朝向開口之方向,以從碳熱源之非插入端部朝向插入端部之方向的方式,維持碳熱源。藉此,可直接以熱源維持部13A維持碳熱源之狀態下,將碳熱源簡便地插入筒狀構件內。
如上述,內側盒10,尤其熱源維持部13A以具有可撓性之構件(紙)而構成時,藉由熱源維持部13A而可容易地將熱源配置於內側盒10內,並可容易地維持碳熱源,且易於筒狀構件內之插入、取出熱源。
筒狀構件收容空間10B係具有應載置筒狀構件之底面11B作為底面11。如後述,底面11B亦可相對於由寬方向W及長方向L所定義之平面而具有傾斜。筒狀構件收容空間10B係具有維持筒狀構件之筒狀構件維持部13B。筒狀構件維持部13B係以使筒狀構件沿著長方向L 橫放之狀態而維持筒狀構件。
第1實施形態中,碳熱源及筒狀構件係構成香味吸嘗器。詳細而言,藉由將碳熱源裝設於筒狀構件而形成香味吸嘗器。
(筒狀構件)
以下,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筒狀構件。第3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筒狀構件30之示意圖。
如第3圖所示,筒狀構件30係具有支撐端部30A及吸口側端部30B。支撐端部30A係維持碳熱源之端部。吸口側端部30B係設置於香味吸嘗器之吸口側的端部。第1實施形態中,吸口側端部30B係構成香味吸嘗器之吸口。但香味吸嘗器之吸口亦可設置為與筒狀構件30不同個體。
筒狀構件30具有筒狀形狀,該筒狀係具有沿著由支撐端部30A朝向吸口側端部30B之方向延伸之空洞31。例如,筒狀構件30具有圓筒狀、方筒狀。筒狀構件30係預先收容香味源32。香味源32例如為香煙或鼻煙所使用之粉粒狀煙葉或煙草成形體等。或者,香味源32例如為在活性碳等多孔質素材或非多孔質素材之載體擔載薄荷醇等各種香味成分者。
在此,筒狀構件30係可預先收容複數香味源。如此之例中,複數香味源可互相鄰接,也可隔著間隔而配置。除了香味源32以外,筒狀構件30可預先收容濾嘴等構件。
第1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30係預先收容香味源32之拋棄式構件。筒狀構件30係以較碳熱源具有可撓性之構件所構成。換言之,在筒狀構件30之狀態下,構成筒狀構件30之構件係較碳熱源更具有可撓性。在此,可撓性係指空洞31之擴展容易度,亦即由空洞31內側朝向外側方向之筒狀構件30的變形容易度。藉由如此之構成,即使採用不容易變形之碳熱源50之類之構件作為香味吸嘗器之熱源時,使用者可容易地將熱源裝設於筒狀構件30。
筒狀構件30係例如以熱傳導構件之貼合紙及厚紙的至少一者所構成的紙管。筒狀構件30亦可為在以厚紙所構成的紙管之一部份貼合熱傳導構件者。
再者,筒狀構件30亦可具有以單層所構成之單層構造,也可具有以複數層所構成之多層構造。或者,筒狀構件30亦可部分具有多層構造。
例如,筒狀構件30係藉由將熱傳導構件之貼合紙及厚紙的至少一者所構成之片狀構件捲繞成筒狀,而接著片狀構件的重複部分所形成。如此之筒狀構件30亦可為螺旋卷紙管,也可為平卷紙管。螺旋卷紙管係以下類型的紙管,即在被稱為心軸(mandrel)之軸上將薄紙呈螺旋捲繞至成為特定厚度為止者。又,平卷紙管係以下類型的紙管,即將矩形(長方形)形狀的紙在相對於心軸之軸呈正交方向捲繞者。
又,筒狀構件30所使用之厚紙係可適合使 用:基重100至300g/m2、厚度150至500μm、密度0.5g/cm3以上者,藉此,筒狀構件不會因本身重而嚴重變形。
如此,筒狀構件30並未考量重複利用,故為以熱傳導構件之貼合紙及厚紙的至少一者所構成之片狀構件呈筒狀捲繞所形成之單純紙管。例如,筒狀構件30之空洞31係在與特定方向正交之正交截面具有均一的截面積。詳細而言,支撐端部30A及吸口側端部30B以外之胴體部分係在正交截面具有均一的截面積。
(碳熱源)
以下,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碳熱源。第4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碳熱源50之示意圖。
如第4圖所示,碳熱源50具有非插入端部50A及插入端部50B。於筒狀構件30插入碳熱源50之狀態下,非插入端部50A為從筒狀構件30露出之端部。插入端部50B係插入於筒狀構件30內之端部。
碳熱源50具有沿著從非插入端部50A朝向插入端部50B之特定方向延伸之柱狀形狀。例如,碳熱源50為圓柱形狀、角柱形狀。
第1實施形態中,碳熱源50係設置為與預先收容香味源32之筒狀構件30不同個體。詳細而言係如後述,在收容於包裝體100之狀態中,筒狀構件30及碳熱源50係個別被收容(參照第5圖及第6圖)。
碳熱源50係由含有可燃性物質之混合物所構成。例如,含有可燃性物質之混合物係包含碳材料、不 燃添加物、黏結劑(有機黏結劑或無機黏結劑)及水。碳材料較佳為使用藉加熱處理等而去除揮發性雜質者。
以碳熱源50之重量為100重量%時,碳熱源50較佳為含有10重量%至99重量%之範圍之碳質材料。從充分熱量之供給或灰固著性等之燃燒特性的觀點來看,碳熱源50較佳為含有30重量%至70重量%範圍之碳質材料,更佳為含有40重量%至50重量%之範圍之碳質材料。
有機黏結劑係例如可使用含有CMC(羧甲基纖維素)、海藻酸鹽、EVA、PVA、PVAC及糖類的至少一者之混合物。
無機黏結劑例如可使用精製澎潤土等之礦物系,或是膠體氧化矽、水玻璃、或矽酸鈣等之氧化矽系黏結劑。
例如從香味之觀點來看,以碳熱源50之重量為100重量%時,黏結劑較佳為含有1重量%至10重量%之CMC,更佳為含有1重量%至8重量%之CMC。
不燃添加物例如可使用由鈉、鉀、鈣、鎂、或矽等所構成之碳酸鹽或氧化物。以碳熱源50之重量為100重量%時,碳熱源50亦可含有40重量%至89重量%之不燃添加物。再者,使用碳酸鈣作為不燃添加物時,碳熱源50較佳為含有40重量%至55重量%之不燃添加物。
以改善燃燒特性為目的,以碳熱源50之重量為100重量%時,碳熱源50亦可以1重量%以下之比率 含有氯化鈉等之鹼金屬鹽。
在第1實施形態中,因碳熱源50為燃燒體,故非插入端部50A係構成點火端部。碳熱源50係具有沿著從非插入端部50A朝向插入端部50B之特定方向延伸之單數的空洞51。藉由單數的空洞51,可抑制吸嘗(吸吐)時之供給熱量與非吸嘗(吸吐)時之供給熱量之間的變動,可確保安定之熱量。非插入端部50A及插入端部50B可為相同組成或形狀,也可為相異組成或形狀。例如,非插入端部50A可具有連通空洞51之切口52,以使碳熱源50之容易點火。非插入端部50A及插入端部50B為相異之組成或形狀時,碳熱源50係預先以朝特定方向之狀態而維持於熱源收容空間10A內,可防止使用者朝錯誤方向插入。
在此,空洞51係在與特定方向正交之正交截面具有截面積。空洞51之截面積較佳為1.77mm2以上。碳熱源50中較佳為形成單數的空洞51,單數的空洞51較佳為於正交截面中配置於碳熱源50的略中央。
第1實施形態中,碳熱源50之外徑係略等於筒狀構件30(空洞31)之內徑。詳細而言,至少非插入端部50A及插入端部50B以外之胴體部分的外徑係略等於筒狀構件30(空洞31)之內徑,或大於筒狀構件30(空洞31)之內徑。
在此,在碳熱源50插入於筒狀構件30時,在不會造成筒狀構件30裂開或破裂而可在圓周方向變形並維持碳熱源50之範圍內,該碳熱源50之胴體部分的外 徑較佳為大於筒狀構件30(空洞31)之內徑。例如採用單層厚紙紙管作為筒狀構件30時,碳熱源50之胴體部分之外徑與筒狀構件30(空洞31)之內徑的差較佳為未達0.2mm,更佳為大於0.05mm、0.10mm以下之範圍。藉由該構成,在使用者將碳熱源50插入於筒狀構件30內時,較容易插入碳熱源50且可抑制碳熱源50從筒狀構件30脫落。
(碳熱源及筒狀構件之收容狀態)
以下,說明有關第1實施形態之碳熱源及筒狀構件之收容狀態。第5圖及第6圖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碳熱源50及筒狀構件30之收容狀態。
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碳熱源50係配置於以區隔部12所區隔之熱源收容空間10A。碳熱源50係如上述,在與底面11A交差之方向(例如深度方向D),以朝特定方向之方式藉熱源維持部13A維持。詳細而言,以插入端部50B朝底面11A之相反側之方式維持碳熱源50。
在此,熱源維持部13A較佳為具有以插入端部50B由熱源維持部13A之上端突出之方式維持碳熱源50之構造。碳熱源50之插入端部50B由熱源維持部13A之上端突出的長度,較佳為略等於使碳熱源50之插入端部50B插入於筒狀構件30內之應有長度。
在第1實施形態中,在深度方向D中,碳熱源50之高度H1係大於熱源維持部13A之高度H2。高度H1與高度H2之差值P,係略等於使插入端部50B插入於筒狀構件30內應有之長度。高度H1係從非插入端部50A向 插入端部50B之特定方向中碳熱源50之長度。差值P係插入端部50B從熱源維持部13A之上端突出之長度。
如第5圖及第6圖所示,筒狀構件30係配置於以區隔部12所區隔之筒狀構件收容空間10B。筒狀構件30係如上述,在筒狀構件30沿著長方向L橫放之狀態下,藉由筒狀構件維持部13B而維持。
在第1實施形態中,底面11B較佳為如後述,相對於以寬方向W及長方向L所定義之平面而具有傾斜。長方向L中,筒狀構件維持部13B之長度較佳為小於筒狀構件30之長度。藉此而可容易將筒狀構件維持部13B從內側盒10取出。
(作用及效果)
在第1實施形態中,筒狀構件30係預先收容香味源32之拋棄式構件。因此,使用者不須要將香味源32裝設於筒狀構件30,故可減少使用者之操作。
實施形態中,碳熱源50係設置為與預先收容香味源32之筒狀構件30不同個體。因此,在香味吸嘗器使用前之狀態,香味源32所含之成分不會移動至碳熱源50,而可抑制香味感變差。
[變更例1]
以下,說明有關第1實施形態之變更例1。以下主要說明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相異點。
變更例1中,如第7圖所示,插入端部50B係具有插入端部50B外徑從非插入端部50A往插入端部 50B變小之形狀。插入端部50B之端部的插入端部50B之外徑,係小於支撐端部30A之端部的支撐端部30A之內徑。但非插入端部50A及插入端部50B以外之胴體部分的外徑,係略等於筒狀構件30(支撐端部30A)之內徑。
如此,藉由插入端部50B具有插入端部50B之外徑從非插入端部50A往插入端部50B變小之形狀,而使碳熱源50較容易插入於筒狀構件30內。又,插入端部50B係亦可具有插入端部50B之外徑緩緩變化之錐狀形狀,也可具有僅插入端部50B之端部的外徑較小之形狀。
[變更例2]
以下,說明有關第1實施形態之變更例2。以下主要說明有關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相異點。
在變更例2中,如第8圖所示,支撐端部30A係具有支撐端部30A之內徑從支撐端部30A往吸口側端部30B變小之形狀。支撐端部30A之端部之支撐端部30A之內徑,係大於插入端部50B端部之插入端部50B之外徑。但是,從筒狀構件30之支撐端部30A的特定長度(碳熱源50應被插入之長度)之至少一部分中,筒狀構件30之內徑係略等於非插入端部50A及插入端部50B以外之胴體部分之外徑。
如此,藉由支撐端部30A具有支撐端部30A之內徑從支撐端部30A往吸口側端部30B變小之形狀,而使碳熱源50容易插入於筒狀構件30內。又,支撐端部30A係亦可具有支撐端部30A之內徑緩緩變化之錐狀形狀,也 可具有僅支撐端部30A之端部之內徑較大之形狀。
[變更例3]
以下,說明有關第1實施形態之變更例3。以下主要說明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相異點。
在變更例3中,如第9圖所示,筒狀構件30之支撐端部30A係藉由外側筒狀構件35及內側筒狀構件36所構成。插入端部50B之端部的插入端部50B之外徑係略等於外側筒狀構件35之端部的外側筒狀構件35之內徑。內側筒狀構件36係設於外側筒狀構件35之內側。在此,外側筒狀構件35之端部至內側筒狀構件36之端部之長度Q,較佳係與碳熱源50之插入端部50B應插入於外側筒狀構件35內之長度相等。藉由如此構成,內側筒狀構件36可發揮作為限制碳熱源50插入之限制部的功能,故不依從熱源維持部13A之上端突出之碳熱源50之插入端部50B的長度,而可以適當的插入長度將碳熱源50插入於外側筒狀構件35內。又,插入時即使不使外側筒狀構件35與熱源維持部13A接觸,也可以適當的插入長度將碳熱源50插入於外側筒狀構件35內。
[變更例4]
以下,說明有關第1實施形態之變更例4。以下主要說明相對於第1實施形態之相異點。
第1實施形態中並無特別敘述,但在變更例4中係如第10圖所示,除了筒狀構件30及碳熱源50以外,香味吸嘗器係具有熱傳導構件200及杯構件300。
熱傳導構件200係於筒狀構件30之支撐端部30A中設置於筒狀構件30之內面。熱傳導構件200較佳為藉由熱傳導性優異之金屬材料所形成,例如以鋁所構成。在特定方向中,熱傳導構件200之長度較佳為至少較杯構件300之長度更長。亦即,熱傳導構件200係較杯構件300更往吸口側端部30B側突出。熱傳導構件200之長度亦可與筒狀構件30之長度相同。
杯構件300係具有杯狀形狀,收容香味源32(在此為香味源),且維持碳熱源50。杯構件300係以插入於筒狀構件30之支撐端部30A之方式構成。詳細而言,杯構件300係以筒狀之側壁310、及使藉側壁310所構成之一開口塞住之底板320所構成。香味源32(在此為香味源)及碳熱源50係從以側壁310所構成之一開口插入於杯構件300內。底板320具有用以流通空氣之複數通氣孔320A。
在此,香味源32(在此為香味源)係例如由粉粒狀煙葉所構成。如此例中,通氣孔320A之尺寸係小於煙葉之粒徑。
變更例4中,側壁310之厚度較佳為0.1mm以下。藉此,使側壁310之熱容量變小,使碳熱源50發出的熱有效率地傳達至香味源。又,側壁310較佳為以SUS(例如SUS430)所構成。藉此,即使側壁310之厚度為0.1mm以下,也可獲得作為側壁310之充分強度,且維持杯構件300之形狀。又,底板320較佳為以與側壁310相同之構件(例如SUS430)所構成。
[其他實施形態]
藉由上述實施形態而說明本發明,但該揭示的一部分之論述及圖面係不應理解為限定本發明者。相關業者可由本揭示了解到各種替代實施形態、實施例及運用技術。
實施形態中,包裝體100(內側盒10及外側盒20)係具有略長方體,但實施形態並不限於此。例如,包裝體100係亦可藉由具有熱源收容空間10A及筒狀構件收容空間10B之箱體、以及藉由樞紐等可開關地裝設於箱體之蓋所構成。或者,包裝體100係亦可藉由具有熱源收容空間10A及筒狀構件收容空間10B之箱體、以及與箱體不同個體所設置之蓋而構成。
實施形態中未特別提及,但在深度方向D中包裝體100之尺寸較佳為小於在長方向L及寬方向W之包裝體100之尺寸。但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此。
實施形態中未特別提及,但在長方向L之包裝體100之尺寸較佳為小於在寬方向W之包裝體100之尺寸。但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此。
實施形態中,在深度方向D中,碳熱源50之高度H1係大於熱源維持部13A之高度H2。但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此。熱源維持部13A係只要具有以插入端部50B從熱源維持部13A之上端突出之方式維持碳熱源50之構造即可。因此,內側盒10亦可具有以下構造,即與從外側盒20拉出內側盒10之動作連動,而使底面11A沿著深度方向D上昇之構造。在如此例中,從外側盒20拉出內 側盒10,藉此,使熱源維持部13A以插入端部50B從熱源維持部13A上端突出之方式維持碳熱源50。
實施形態中說明有關碳熱源50被載置於底面11之例子,但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亦可在底面11與碳熱源50之間設置空間,並僅藉由熱源維持部13A而支撐碳熱源50。
實施形態中說明有關碳熱源50具有沿著從非插入端部50A至插入端部50B之特定方向延伸之單數空洞51之例子,但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碳熱源50亦可具有沿著從非插入端部50A至插入端部50B之特定方向延伸之複數空洞,也可不具有如此之空洞。又,如此之空洞之形狀亦可任意變更。
實施形態中,說明有關香味吸嘗器之筒狀構件30為藉由熱傳導構件之貼合紙及厚紙的至少一者所構成之紙管之例子,但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此。例如作為筒狀構件30,為了賦予耐燃性,亦可使用於纖維素紙漿添加氫氧化鎂或氫氧化鋁而抄紙者,再者,亦可使用塗佈碳酸鈣或聚乙烯醇等而成為多層構造之薄片。
實施形態中說明有關香味吸嘗器之熱源為碳熱源之例子,但實施形態並不限定於此,只要為釋出或吸附揮發性成分之素材,均可適宜採用。例如可採用將含有煙草粉粒體之混合物以擠出、打錠、射出成型等手法所成形之成形體而取代碳熱源50。在如此之例中,因煙草成形體亦兼具香味源之功能,故可將香味源32任意配置於筒 狀構件30內部。在如此之例中,亦藉由將煙草成形體設置為與筒狀構件不同個體,在香味吸嘗器使用前之狀態下,可抑制成分在煙草成形體與筒狀構件30或筒狀構件30之內部所收容之構件之間移動(此時,煙草成形體所含之成分會朝筒狀構件或筒狀構件內部所收容之構件移動),可抑制香味變差。
另外,本案說明書可參照並涵蓋日本國專利申請第2013-47284號(2013年3月8日申請)之全內容。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減輕使用者之操作,並抑制香味變差之香味吸嘗器。
10‧‧‧內側盒
11‧‧‧底面
20‧‧‧外側盒
21‧‧‧空洞
100‧‧‧包裝體

Claims (6)

  1. 一種香味吸嘗器,係具備:沿著特定方向延伸之柱狀形狀之熱源、以及預先收容有香味源且為筒狀形狀之筒狀構件,其中,前述熱源及前述筒狀構件係拋棄式構件,前述熱源係設置成與預先收容前述香味源之前述筒狀構件不同個體,前述筒狀構件係以較前述熱源更具可撓性之構件所構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香味吸嘗器,其中,前述筒狀構件為以熱傳導構件之貼合紙及厚紙的至少一者所構成之紙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香味吸嘗器,其中,前述筒狀構件為將熱傳導構件之貼合紙及厚紙的至少一者所構成之片狀構件捲繞成筒狀所形成之單純紙管。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香味吸嘗器,其中,前述熱源之外徑係略等於前述筒狀構件之內徑。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香味吸嘗器,其中,前述熱源之一端部為點火端部,前述熱源之另一端部為沿著前述特定方向而插入於前述筒狀構件之插入端部,前述插入端部係相對於前述特定方向而具有傾斜之傾斜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香味吸嘗器,其中,前 述筒狀構件之一端部為吸口,前述筒狀構件之另一端部係支撐前述熱源之支撐部,前述支撐部係具有愈接近前述吸口,前述支撐部的內徑愈小之形狀。
TW103107603A 2013-03-08 2014-03-06 香味吸嘗器 TW2015016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47284A JP2016103981A (ja) 2013-03-08 2013-03-08 香味吸引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1657A true TW201501657A (zh) 2015-01-16

Family

ID=51491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7603A TW201501657A (zh) 2013-03-08 2014-03-06 香味吸嘗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959785A1 (zh)
JP (1) JP2016103981A (zh)
TW (1) TW201501657A (zh)
WO (1) WO20141367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A030672B1 (ru) * 2013-09-30 2018-09-28 Джапан Тобакко Инк. Ингалятор аромата
WO2017187555A1 (ja) * 2016-04-27 2017-11-02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香味吸引器
JP2022550379A (ja) * 2019-09-30 2022-12-01 フィリップ・モーリス・プロダクツ・ソシエテ・アノニム リテーナを備えたエアロゾル発生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5347A (en) * 1986-05-09 1988-08-23 R. 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 Aerosol flavor delivery system
US5240012A (en) 1991-11-13 1993-08-31 Philip Morris Incorporated Carbon heat smoking article with reusable body
JP2003230373A (ja) * 2002-02-06 2003-08-19 Jiro Hirose 喫煙代用具
ES2440916T3 (es) * 2007-08-10 2014-01-31 Philip Morris Products S.A. Artículo para fumar basado en destilación
CN102458165A (zh) 2009-06-18 2012-05-16 日本烟草产业株式会社 具备碳质热源的非燃烧型吸烟物品
ES2741139T5 (es) * 2010-03-26 2022-11-14 Japan Tobacco Inc Artículo para fumar
WO2012090294A1 (ja) * 2010-12-28 2012-07-05 日本たばこ産業株式会社 炭素熱源を備えた喫煙物品
DE102011010532A1 (de) * 2011-02-07 2012-08-09 S.A.S.C. Ag Inhalationsvor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59785A1 (en) 2015-12-30
JP2016103981A (ja) 2016-06-09
WO2014136722A1 (ja) 2014-09-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31316B2 (ja) パッケージ
JP6255489B2 (ja) 香味吸引器及びカップ部材
CA3021590C (en) Flavor inhaler
CN109152420B (zh) 香味吸入器
JP6275776B2 (ja) 燃焼型熱源、香味吸引器及び燃焼型熱源の製造方法
JP6076461B2 (ja) 燃焼型熱源及び香味吸引器
JP2019503669A (ja) 喫煙物品
TW201528977A (zh) 非燃燒型香味吸嘗器及膠囊單元
KR20240027860A (ko) 에어로졸 발생 시스템용 카트리지
JP5851604B2 (ja) 香味吸引具
TW201501657A (zh) 香味吸嘗器
TW201804919A (zh) 香味吸嚐器及燃燒型熱源的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