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7469A - 光圈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圈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7469A
TW201447469A TW102120273A TW102120273A TW201447469A TW 201447469 A TW201447469 A TW 201447469A TW 102120273 A TW102120273 A TW 102120273A TW 102120273 A TW102120273 A TW 102120273A TW 201447469 A TW201447469 A TW 2014474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transparent
wall
light
light transmiss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0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24133B (zh
Inventor
Chung-Ta Wu
Original Assignee
Chung-Ta W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ng-Ta Wu filed Critical Chung-Ta Wu
Priority to TW1021202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241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47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74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24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24133B/zh

Links

Landscapes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圈裝置,包括密閉腔體、第一液體、第二液體、第一透明電極、及第二透明電極。密閉腔體包括側壁、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相對。第一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容置空間中且位於第一透光壁側,第一液體為透明導電溶液。第二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第二液體與第一液體不混溶,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而且,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一液體接觸,第二透明電極是設置在第一透光壁或第二透光壁外側表面上,且第二透明電極不與第一液體電性接觸。其中,當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二透明電極通電,第一液體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二液體往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Description

光圈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用於攝影器材中的零件裝置,且特別是關於一種光圈裝置。
光圈和鏡頭是一般攝影器材中所必備的零件,光圈亦稱焦比,是照相機上用來控制鏡頭孔徑大小的部件,以控制景深、鏡頭成像素質、以及和快門協同控制進光量,通常由金屬片等硬式材料製成。鏡頭則是由一塊或者多個透鏡所組成的透鏡組,這些透鏡例如為凹透鏡、凸透鏡,或其組合,多由玻璃或塑膠製成。藉由調整這些透鏡彼此之間的組合與距離,可達到調整透鏡組之解像、焦距…等功效。然而,透鏡組的組合複雜、所需的零件眾多,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故有液體鏡頭的發明。液體鏡頭可藉由電壓來控制折射率,以達到變焦的功能,一個完整堪用的液體鏡頭模組包括有液體透鏡、光學玻璃或塑膠鏡片與CCD模組等等元件。 
  目前,光圈的材質多為硬式材質如金屬片,因此機械式的構造讓鏡頭的組裝更加複雜化,同時也讓鏡頭的小型化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液體鏡頭以液珠(droplet)為鏡片,並利用電濕效應(electro-wetting)控制液珠的形狀和曲率,藉此改變液珠的焦距(focal length),但是採用電濕效應的透鏡有幾個不可避免的缺點。舉例而言,利用電濕效應控制液滴的方式靈敏度不高較難掌控,液珠曲率無法達到光學鏡頭所要求的精密度,也因此液態鏡頭的發展性受到大幅度的限制。
  為了避開彼此的缺點,並且找到彼此特點的應用性。本案之創作人將電濕效應的概念導入光圈中,也同時解決了光圈小型化的問題。
題。
為了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其中一目的在於讓光圈裝置小型化,並讓電濕效應的概念導入光圈中。
  基於上述目的與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圈裝置,此光圈裝置包括一密閉腔體、一第一液體、一第二液體、至少一第一透明電極、及多個第二透明電極。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與一第二透光壁,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側壁連接於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間,且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第一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容置空間中且位於第一透光壁側,第一液體為透明導電溶液。第二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該第二液體與該第一液體不混溶,該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而且,第一透明電極與該第一液體電性接觸,第二透明電極則是設置在第一透光壁或第二透光壁外側表面上,且第二透明電極不與第一液體電性接觸。其中,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二透明電極通電,第一液體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二液體往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在上述之光圈裝置中,密閉腔體的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在上述之第二液體中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在上述之中第二透明電極,設置於該第一透光壁的外側表面。
    在上述之光圈裝置中,更包括:一第三液體、至少一第三透明電極、及多個第四透明電極,藉由對該第三透明電極與該第四透明電極通電,第三液體會往該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三液體與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基於上述目的與其他目的,本發明還提供另一種光圈裝置,此光圈裝置包括一密閉腔體,一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一第二透光壁,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側壁連接於該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間,且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容納一第一液體,且位於該第一透光壁側,第一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第二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容置空間中,第二液體與第一液體不混溶,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而且多個第一透明電極配置於第一透光壁或第二透光壁外壁上,且第一透明電極不與該第一液體相接觸。其中,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通電,第一液體與各第一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一電位,且透過改變該第一電位,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二液體往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在上述之密閉腔體中,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在上述之第二液體中,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在上述之光圈裝置中,更包括一第三液體,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其中第三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多個第二透明電極,第二透明電極是配置於該第二透光壁外壁上,藉由對第二透明電極通電,第三液體與各第二透明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三電位,接著透過分別改變第三電位與第一電位,第三液體會往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第一液體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使第三液體與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10、20、30、40...光圈裝置
100、200、300、400...密閉腔體
110、210、310、410...側壁
112、212、312、412...第一透光壁
114、214、314、414...第二透光壁
116、216、316、416...容置空間
120、120A、120B、220、220A、220B、320、320A、320B、420、420A、420B...第一液滴
122、222、322、422...第二液滴
226、426...第三液滴
130、230、330、430...第一透明電極
132、232、432...第二透明電極
234...第三透明電極
236...第四透明電極
140、240、340、440...通光孔
圖1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2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示意圖。
圖3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4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5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示意圖。
圖6所繪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示意圖。
圖7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8所繪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請參閱圖1,圖1所繪示為本實施例之光圈構造的示意圖。其中光圈裝置10包括一密閉腔體100,該密閉腔體100包括一側壁110、一第一透光壁112與一第二透光壁114、一第一透明電極130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32,該密閉腔體100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116,於容置空間116中容納有一第一液體120與一第二液體122,該第一液體120為透明導電溶液,而第二液體122則為不透明非導電且和第一液體120不混溶之液體,該第一透光壁112為潤滑和絕緣的透光材料。在圖1中,第一透光壁112與第二透光壁114彼此相對,而側壁110則連接於第一透光壁112與第二透光壁114間,並在第一透光壁112上設置第一透明電極130和第二透明電極132。接著,將透明導電的第一液體120置於第一透光壁112上,讓該第一透明電極130和該第一液體120直接接觸。
  因為第一透明電極130直接接觸第一液體120,並提供電壓給該第一液體120,利用調整控制第一透明電極130與第二透明電極132兩者間的電壓差,即可改變該第一液體120與第一透光壁112之間的介面特性和接觸角度,進而改變第一液體120的形狀,所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130與第二透明電極132通電造成第一透明電極130和第二透明電極132間的電壓差,第一液體120會開始往該第二透光壁114中央流動,且因該第一液體120和該第二液體122不混溶,所以第二液體122會被第一液體推擠,並開始往該密閉腔體100的兩旁側壁112移動。因為第一液體120和第二透光壁116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120和第二透光壁114接觸後會形成一通光孔。請參閱圖1和圖3,當第一液體120形狀由120A變為120B時(如圖3所示),第一液體120和第二透光壁114接觸的地方會在第二透光壁114上形成一通光孔1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由上可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130和第二透明電極132通以電壓可改變第一液體120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140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此外,光圈裝置亦可為如圖2所繪示之構造示意圖。光圈裝置20包括一密閉腔體200,該密閉腔體200包括一側壁210、一第一透光壁212與一第二透光壁214、一第一透明電極230、多個第二透明電極232、一第三透明電極234、及多個第四透明電極236。密閉腔體200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216,於容置空間216中容納有第一液體220、第二液體222、與第三液體226,第一液體220與第三液體226為透明導電溶液,第二液體222則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材料且和該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不混溶之液體,第一透光壁212與第二透光壁214為潤滑和絕緣的透光材料。
在圖2中,第一透光壁212與第二透光壁214彼此相對,側壁210連接於第一透光壁212與該第二透光壁214間,在第一透光壁212上設置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二透明電極232,將第一液體220置於第一透光壁212上,讓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一液體220直接接觸,於第二透光壁214上設置第三透明電極234和第四透明電極236,將第三液體226置於第二透光壁214上,讓第三透明電極234和該第三液體226直接接觸。
因為第一透明電極230直接接觸第一液體220,故可提供電壓給該第一液體220,且第三透明電極234直接接觸第三液體226,故可提供電壓給該第三液體226。利用調整控制第一透明電極230與第二透明電極232間的電壓差,即可改變該第一液體220與第一透光壁212之間介面特性和接觸角度,進而改變第一液體220的形狀。同理,藉由調整控制第三透明電極234與第四透明電極236間的電壓差,可改變第三液體226與第二透光壁214之間的介面特性和接觸角度,然後改變第三液體226的形狀。所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230與第二透明電極232通電,造成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二透明電極232間的電壓差,第一液體220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214流動,第三液體226會往第一透光壁中央212流動,且因第二液體222和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不混溶,所以第二液體222會被第一液體220和第三液體226推擠,開始往密閉腔體200的兩旁側壁210移動。因為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第一透光壁212、第二透光壁214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220和第三液體226接觸時,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第一透光壁212和第二透光壁214間會形成一通光孔240。請參考圖2和圖4,第一液體220形狀由220A變為220B(如圖4),第三液體形狀由226A變為226B(如圖4),當第一液體和第三液體形狀分別為220B與260B時會彼此相接觸(如圖4),進而形成通光孔2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由上可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二透明電極232通以電壓,可改變第一液體220的形狀,對第三透明電極234和第四透明電極236通以電壓,可改變第三液體226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相較於光圈裝置10,光圈裝置20會更快速的形成通光孔240,故有較快的反應速度,可更快速的去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請參閱圖5,圖5所繪示為光圈構造示意圖。其中光圈裝置30包括一密閉腔體300,該密閉腔體300包括一側壁310、一第一透光壁312、一第二透光壁314與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該密閉腔體300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316,於該容置空間316中容納有一第一液體320與一第二液體322,該第一液體320為透明可被極化溶液,而第二液體322則為不透明非導電且和第一液體320不混溶之液體,該第一透光壁312為潤滑和絕緣的物體。圖5中第一透光壁312與第二透光壁314彼此相對,該側壁310連接於第一透光壁312與第二透光壁314間,並在第一透光壁312上設置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接著,將透明可被極化的第一液體320置於第一透光壁312上。
第一液體320具有介電特性,也就是在外加電場之下,它們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極化(polarization),並因此傾向於順著外加電場的方向來排列。 進一步而言,如果外加電場的空間分佈是不均勻的,那麼這些被極化了的微粒就會受到「介電泳動力(di-electrophoretic force)」影響,進行不同程度的漂移運動。這種可極化的微粒在不均勻的外加電場中所發生的運動,一般稱為「介電泳動」。在圖5中,光圈裝置30中即以「介電泳」的機制來控制第一液體320之幾何形狀。亦即,對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通電,該第一液體320與各第一透明電極330之間分別形成各第一電位,透過改變各第一電位將第一液體320極化,經極化後的第一液體320中會包含許多電偶極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利用不均勻的電場分佈對電偶極矩造成強弱不一的吸引力,該第一液體320形狀會開始改變,導致該第一液體320會往該第二透光壁314中央流動,直到第一液體320和第二透光壁314接觸,因為第一液體320和第二液體322不混溶,所以該第二液體322會被第一液體320推擠,開始往該密閉腔體300的兩側壁312移動,且因第一液體320和第二透光壁314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320和第二透光壁314接觸後會形成一可透光區域,從而形成一通光孔340。請參考圖5和圖7,當第一液體320形狀變為320B時(如圖7所示),可在第二透光壁314上會形成一通光孔3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由上可知,藉由對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通以不同電壓,可改變第一液體320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此外,光圈裝置亦可為如圖6所繪示之構造示意圖。光圈裝置40包括一密閉腔體400,該密閉腔體400包括一側壁410、一第一透光壁412與一第二透光壁414、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密閉腔體400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416,於容置空間416中容納有第一液體420、第二液體422與第三液體426,第一液體420與第三液體426皆為透明可被極化溶液,第二液體422則為不透明非導電,且和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不混溶之液體,第一透光壁412與第二透光壁414為潤滑和絕緣的透光材料。
圖6中第一透光壁412與第二透光壁414彼此相對,側壁410連接於第一透光壁412與第二透光壁414間,在第一透光壁412上設置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將第一液體420置於第一透光壁412上,於第二透光壁414上設置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將第三液體426置於第二透光壁414上。
利用對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通電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通電,第一液體420與各第一電極430之間分別形成各第一電位,第三液體426與各第二透明電極432之間分別形成各第三電位透過改變各第三電位,分別將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極化,經極化後的第一液體420中會包含許多電偶極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利用不均勻的電場分佈對電偶極矩造成強弱不一的吸引力,該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形狀會開始改變,導致該第一液體420會往第二透光壁414中央流動,第三液體426會往第一透光壁412中央流動,直到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接觸,且因第二液體422和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不混溶,所以第二液體422會被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推擠,開始往密閉腔體400的兩旁側壁410移動。因為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第一透光壁412、第二透光壁414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接觸時,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第一透光壁412、第二透光壁414間會形成一通光孔440。請參考圖6和圖8,第一液體420形狀由420A變為420B(如圖8),第三液體426形狀由426A變為426B(如圖8),當第一液體和第三液體形狀分別為420B與426B時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會彼此相接觸(如圖8所示),進而形成通光孔4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
由上可知,藉由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通電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通電,可分別改變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改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440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相較於光圈裝置30,光圈裝置40會更快速的形成通光孔440,故有較快的反應速度,可更快速的去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二液體為不透明非導電液體,因黑色染料可吸收幾乎大部分可見光,所以通常是在第二液體中添加黑色染料以使其呈現不透明。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第二液體也不限為不透明非導電液體,也可為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例如,如果外部光源所發出的光僅為藍光時,則在第二液體中使用非藍色(例如:紅色、綠色)染料便可將外部光源所發出的光阻絕。此外,當使用者想用本發明的光圈裝置來控制紅外光(IR)或紫外光(UV)是否能通過時,亦可選擇只吸收紅外光或紫外光染料來作為第二液體,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光圈關閉時可見光可通過,但紅外光與紫外光則會被吸收而無法通過,但當光圈打開時便可使可見光、紅外光與紫外光通過。

10...光圈裝置
100...密閉腔體
110...側壁
112...第一透光壁
114...第二透光壁
116...容置空間
120、120A、120B...第一液滴
122...第二液滴
130...第一透明電極
132...第二透明電極
140...通光孔

Claims (10)

  1. 一種光圈裝置,包括:
    一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與一第二透光壁,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該側壁連接於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間,且該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
    一第一液體,容納於該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且位於該第一透光壁側,該第一液體為透明導電溶液;
    一第二液體,容納於該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該第二液體與該第一液體不混溶,該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
    至少一第一透明電極,與該第一液體電性接觸;及
    多個第二透明電極,設置在該第一透光壁或該第二透光壁外側表面,且該第二透明電極不與該第一液體電性接觸;其中,藉由對該第一透明電極與該第二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該第二液體往該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密閉腔體的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第二液體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第二透明電極是設置於該第一透光壁的外側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圈裝置,更包括:
    一第三液體,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該第三液體為透明導電溶液;
    至少一第三透明電極,是與該第三液體電性接觸且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及
    多個第四透明電極,是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的外側表面上;
    其中,藉由對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三液體會往該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該第三液體與該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6. 一種光圈裝置,包括:
    一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與一第二透光壁,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該側壁連接於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間,且該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
    一第一液體,容納於該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且位於該第一透光壁側,該第一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及
    一第二液體,容納於該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該第二液體與該第一液體不混溶,該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及多個第一透明電極,配置於該第一透光壁或該第二透光壁中;
    其中,藉由對該第一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一液體與各該第一透明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一電位,且透過改變該第一電位,該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該第二液體往該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圈裝置,更包括多個第二透明電極,其中該第一透明電極是配置於該第一透光壁中,該第二透明電極是配置於該第二透光壁中,藉由對該第二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一液體與各該第二透明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二電位,且透過改變該第二電位與該第一電位,該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該第二液體往該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密閉腔體的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第二液體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圈裝置,更包括:
    一第三液體,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該第三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及
    多個第二透明電極,該第二透明電極是配置於該第二透光壁外側表面上,藉由對該第二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三液體與各該第二透明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三電位;
    其中,透過分別改變該第三電位與該第一電位,該第三液體會往該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該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使該第三液體與該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TW102120273A 2013-06-07 2013-06-07 光圈裝置 TWI5241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0273A TWI524133B (zh) 2013-06-07 2013-06-07 光圈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20273A TWI524133B (zh) 2013-06-07 2013-06-07 光圈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7469A true TW201447469A (zh) 2014-12-16
TWI524133B TWI524133B (zh) 2016-03-01

Family

ID=52707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0273A TWI524133B (zh) 2013-06-07 2013-06-07 光圈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2413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6369A (zh) * 2019-10-21 2020-01-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圈、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6369A (zh) * 2019-10-21 2020-01-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圈、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CN110716369B (zh) * 2019-10-21 2021-07-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光圈、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24133B (zh) 2016-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7715B (zh) 相機透鏡系統及攜帶型無線通信器件
US8488249B2 (en) Optical element,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optical element
Mishra et al. Optofluidic lens with tunable focal length and asphericity
US7787190B2 (en) Optical element and imaging device
JP4835235B2 (ja)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装置並びに撮像装置
US7944618B2 (en) Optical element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02385077B (zh) 液体透镜和包含液体透镜的设备
JP2006285182A (ja) 可変焦点レンズ、および撮影装置
JP2006285185A (ja) 光学ユニット、撮影装置、および光学式ファインダ
US8564884B2 (en) Reconfigurable, non-oscillating liquid lens and imaging systems
CN110609377A (zh) 镜头组、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4903788A (zh) 电光光圈器件
CN1705901A (zh) 变焦透镜
JP2006285184A (ja) 発光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影装置
JP4872364B2 (ja) 液体移動装置
Li et al. Electrowetting-based liquid iris
TWI524133B (zh) 光圈裝置
JP5397358B2 (ja) 光学素子、撮像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TWM471607U (zh) 光圈裝置
KR101472802B1 (ko) 가변 초점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촬상 장치
KR100937139B1 (ko) 화질 균일성이 향상된 모바일용 렌즈 조립체
JP4471036B2 (ja)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6078650A (ja) 光学素子、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Wang et al. Voltage-controlled optical filter based on electrowetting
Zhao et al. 80‐1: An Integral Imaging Display Based on a Micro Liquid Lens Arr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