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7469A - 光圈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圈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1447469A TW201447469A TW102120273A TW102120273A TW201447469A TW 201447469 A TW201447469 A TW 201447469A TW 102120273 A TW102120273 A TW 102120273A TW 102120273 A TW102120273 A TW 102120273A TW 201447469 A TW201447469 A TW 201447469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transparent
- wall
- light
- light transmissi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圈裝置,包括密閉腔體、第一液體、第二液體、第一透明電極、及第二透明電極。密閉腔體包括側壁、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相對。第一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容置空間中且位於第一透光壁側,第一液體為透明導電溶液。第二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第二液體與第一液體不混溶,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而且,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一液體接觸,第二透明電極是設置在第一透光壁或第二透光壁外側表面上,且第二透明電極不與第一液體電性接觸。其中,當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二透明電極通電,第一液體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二液體往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用於攝影器材中的零件裝置,且特別是關於一種光圈裝置。
光圈和鏡頭是一般攝影器材中所必備的零件,光圈亦稱焦比,是照相機上用來控制鏡頭孔徑大小的部件,以控制景深、鏡頭成像素質、以及和快門協同控制進光量,通常由金屬片等硬式材料製成。鏡頭則是由一塊或者多個透鏡所組成的透鏡組,這些透鏡例如為凹透鏡、凸透鏡,或其組合,多由玻璃或塑膠製成。藉由調整這些透鏡彼此之間的組合與距離,可達到調整透鏡組之解像、焦距…等功效。然而,透鏡組的組合複雜、所需的零件眾多,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故有液體鏡頭的發明。液體鏡頭可藉由電壓來控制折射率,以達到變焦的功能,一個完整堪用的液體鏡頭模組包括有液體透鏡、光學玻璃或塑膠鏡片與CCD模組等等元件。
目前,光圈的材質多為硬式材質如金屬片,因此機械式的構造讓鏡頭的組裝更加複雜化,同時也讓鏡頭的小型化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液體鏡頭以液珠(droplet)為鏡片,並利用電濕效應(electro-wetting)控制液珠的形狀和曲率,藉此改變液珠的焦距(focal length),但是採用電濕效應的透鏡有幾個不可避免的缺點。舉例而言,利用電濕效應控制液滴的方式靈敏度不高較難掌控,液珠曲率無法達到光學鏡頭所要求的精密度,也因此液態鏡頭的發展性受到大幅度的限制。
為了避開彼此的缺點,並且找到彼此特點的應用性。本案之創作人將電濕效應的概念導入光圈中,也同時解決了光圈小型化的問題。
題。
目前,光圈的材質多為硬式材質如金屬片,因此機械式的構造讓鏡頭的組裝更加複雜化,同時也讓鏡頭的小型化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而液體鏡頭以液珠(droplet)為鏡片,並利用電濕效應(electro-wetting)控制液珠的形狀和曲率,藉此改變液珠的焦距(focal length),但是採用電濕效應的透鏡有幾個不可避免的缺點。舉例而言,利用電濕效應控制液滴的方式靈敏度不高較難掌控,液珠曲率無法達到光學鏡頭所要求的精密度,也因此液態鏡頭的發展性受到大幅度的限制。
為了避開彼此的缺點,並且找到彼此特點的應用性。本案之創作人將電濕效應的概念導入光圈中,也同時解決了光圈小型化的問題。
題。
為了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其中一目的在於讓光圈裝置小型化,並讓電濕效應的概念導入光圈中。
基於上述目的與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圈裝置,此光圈裝置包括一密閉腔體、一第一液體、一第二液體、至少一第一透明電極、及多個第二透明電極。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與一第二透光壁,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側壁連接於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間,且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第一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容置空間中且位於第一透光壁側,第一液體為透明導電溶液。第二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該第二液體與該第一液體不混溶,該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而且,第一透明電極與該第一液體電性接觸,第二透明電極則是設置在第一透光壁或第二透光壁外側表面上,且第二透明電極不與第一液體電性接觸。其中,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二透明電極通電,第一液體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二液體往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在上述之光圈裝置中,密閉腔體的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在上述之第二液體中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在上述之中第二透明電極,設置於該第一透光壁的外側表面。
在上述之光圈裝置中,更包括:一第三液體、至少一第三透明電極、及多個第四透明電極,藉由對該第三透明電極與該第四透明電極通電,第三液體會往該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三液體與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基於上述目的與其他目的,本發明還提供另一種光圈裝置,此光圈裝置包括一密閉腔體,一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一第二透光壁,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側壁連接於該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間,且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容納一第一液體,且位於該第一透光壁側,第一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第二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容置空間中,第二液體與第一液體不混溶,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而且多個第一透明電極配置於第一透光壁或第二透光壁外壁上,且第一透明電極不與該第一液體相接觸。其中,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通電,第一液體與各第一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一電位,且透過改變該第一電位,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二液體往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在上述之密閉腔體中,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在上述之第二液體中,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在上述之光圈裝置中,更包括一第三液體,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其中第三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多個第二透明電極,第二透明電極是配置於該第二透光壁外壁上,藉由對第二透明電極通電,第三液體與各第二透明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三電位,接著透過分別改變第三電位與第一電位,第三液體會往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第一液體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使第三液體與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基於上述目的與其他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圈裝置,此光圈裝置包括一密閉腔體、一第一液體、一第二液體、至少一第一透明電極、及多個第二透明電極。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與一第二透光壁,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側壁連接於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間,且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第一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容置空間中且位於第一透光壁側,第一液體為透明導電溶液。第二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該第二液體與該第一液體不混溶,該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而且,第一透明電極與該第一液體電性接觸,第二透明電極則是設置在第一透光壁或第二透光壁外側表面上,且第二透明電極不與第一液體電性接觸。其中,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與第二透明電極通電,第一液體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二液體往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在上述之光圈裝置中,密閉腔體的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在上述之第二液體中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在上述之中第二透明電極,設置於該第一透光壁的外側表面。
在上述之光圈裝置中,更包括:一第三液體、至少一第三透明電極、及多個第四透明電極,藉由對該第三透明電極與該第四透明電極通電,第三液體會往該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三液體與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基於上述目的與其他目的,本發明還提供另一種光圈裝置,此光圈裝置包括一密閉腔體,一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一第二透光壁,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側壁連接於該第一透光壁與第二透光壁間,且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容納一第一液體,且位於該第一透光壁側,第一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第二液體容納於密閉腔體的容置空間中,第二液體與第一液體不混溶,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而且多個第一透明電極配置於第一透光壁或第二透光壁外壁上,且第一透明電極不與該第一液體相接觸。其中,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通電,第一液體與各第一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一電位,且透過改變該第一電位,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第二液體往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在上述之密閉腔體中,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在上述之第二液體中,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在上述之光圈裝置中,更包括一第三液體,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其中第三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多個第二透明電極,第二透明電極是配置於該第二透光壁外壁上,藉由對第二透明電極通電,第三液體與各第二透明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三電位,接著透過分別改變第三電位與第一電位,第三液體會往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第一液體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使第三液體與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10、20、30、40...光圈裝置
100、200、300、400...密閉腔體
110、210、310、410...側壁
112、212、312、412...第一透光壁
114、214、314、414...第二透光壁
116、216、316、416...容置空間
120、120A、120B、220、220A、220B、320、320A、320B、420、420A、420B...第一液滴
122、222、322、422...第二液滴
226、426...第三液滴
130、230、330、430...第一透明電極
132、232、432...第二透明電極
234...第三透明電極
236...第四透明電極
140、240、340、440...通光孔
圖1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2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示意圖。
圖3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4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5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示意圖。
圖6所繪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示意圖。
圖7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8所繪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2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示意圖。
圖3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4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5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示意圖。
圖6所繪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示意圖。
圖7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圖8所繪示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作用示意圖。
請參閱圖1,圖1所繪示為本實施例之光圈構造的示意圖。其中光圈裝置10包括一密閉腔體100,該密閉腔體100包括一側壁110、一第一透光壁112與一第二透光壁114、一第一透明電極130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132,該密閉腔體100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116,於容置空間116中容納有一第一液體120與一第二液體122,該第一液體120為透明導電溶液,而第二液體122則為不透明非導電且和第一液體120不混溶之液體,該第一透光壁112為潤滑和絕緣的透光材料。在圖1中,第一透光壁112與第二透光壁114彼此相對,而側壁110則連接於第一透光壁112與第二透光壁114間,並在第一透光壁112上設置第一透明電極130和第二透明電極132。接著,將透明導電的第一液體120置於第一透光壁112上,讓該第一透明電極130和該第一液體120直接接觸。
因為第一透明電極130直接接觸第一液體120,並提供電壓給該第一液體120,利用調整控制第一透明電極130與第二透明電極132兩者間的電壓差,即可改變該第一液體120與第一透光壁112之間的介面特性和接觸角度,進而改變第一液體120的形狀,所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130與第二透明電極132通電造成第一透明電極130和第二透明電極132間的電壓差,第一液體120會開始往該第二透光壁114中央流動,且因該第一液體120和該第二液體122不混溶,所以第二液體122會被第一液體推擠,並開始往該密閉腔體100的兩旁側壁112移動。因為第一液體120和第二透光壁116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120和第二透光壁114接觸後會形成一通光孔。請參閱圖1和圖3,當第一液體120形狀由120A變為120B時(如圖3所示),第一液體120和第二透光壁114接觸的地方會在第二透光壁114上形成一通光孔1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由上可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130和第二透明電極132通以電壓可改變第一液體120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140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此外,光圈裝置亦可為如圖2所繪示之構造示意圖。光圈裝置20包括一密閉腔體200,該密閉腔體200包括一側壁210、一第一透光壁212與一第二透光壁214、一第一透明電極230、多個第二透明電極232、一第三透明電極234、及多個第四透明電極236。密閉腔體200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216,於容置空間216中容納有第一液體220、第二液體222、與第三液體226,第一液體220與第三液體226為透明導電溶液,第二液體222則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材料且和該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不混溶之液體,第一透光壁212與第二透光壁214為潤滑和絕緣的透光材料。
在圖2中,第一透光壁212與第二透光壁214彼此相對,側壁210連接於第一透光壁212與該第二透光壁214間,在第一透光壁212上設置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二透明電極232,將第一液體220置於第一透光壁212上,讓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一液體220直接接觸,於第二透光壁214上設置第三透明電極234和第四透明電極236,將第三液體226置於第二透光壁214上,讓第三透明電極234和該第三液體226直接接觸。
因為第一透明電極230直接接觸第一液體220,故可提供電壓給該第一液體220,且第三透明電極234直接接觸第三液體226,故可提供電壓給該第三液體226。利用調整控制第一透明電極230與第二透明電極232間的電壓差,即可改變該第一液體220與第一透光壁212之間介面特性和接觸角度,進而改變第一液體220的形狀。同理,藉由調整控制第三透明電極234與第四透明電極236間的電壓差,可改變第三液體226與第二透光壁214之間的介面特性和接觸角度,然後改變第三液體226的形狀。所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230與第二透明電極232通電,造成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二透明電極232間的電壓差,第一液體220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214流動,第三液體226會往第一透光壁中央212流動,且因第二液體222和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不混溶,所以第二液體222會被第一液體220和第三液體226推擠,開始往密閉腔體200的兩旁側壁210移動。因為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第一透光壁212、第二透光壁214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220和第三液體226接觸時,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第一透光壁212和第二透光壁214間會形成一通光孔240。請參考圖2和圖4,第一液體220形狀由220A變為220B(如圖4),第三液體形狀由226A變為226B(如圖4),當第一液體和第三液體形狀分別為220B與260B時會彼此相接觸(如圖4),進而形成通光孔2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由上可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二透明電極232通以電壓,可改變第一液體220的形狀,對第三透明電極234和第四透明電極236通以電壓,可改變第三液體226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相較於光圈裝置10,光圈裝置20會更快速的形成通光孔240,故有較快的反應速度,可更快速的去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請參閱圖5,圖5所繪示為光圈構造示意圖。其中光圈裝置30包括一密閉腔體300,該密閉腔體300包括一側壁310、一第一透光壁312、一第二透光壁314與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該密閉腔體300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316,於該容置空間316中容納有一第一液體320與一第二液體322,該第一液體320為透明可被極化溶液,而第二液體322則為不透明非導電且和第一液體320不混溶之液體,該第一透光壁312為潤滑和絕緣的物體。圖5中第一透光壁312與第二透光壁314彼此相對,該側壁310連接於第一透光壁312與第二透光壁314間,並在第一透光壁312上設置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接著,將透明可被極化的第一液體320置於第一透光壁312上。
第一液體320具有介電特性,也就是在外加電場之下,它們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極化(polarization),並因此傾向於順著外加電場的方向來排列。 進一步而言,如果外加電場的空間分佈是不均勻的,那麼這些被極化了的微粒就會受到「介電泳動力(di-electrophoretic force)」影響,進行不同程度的漂移運動。這種可極化的微粒在不均勻的外加電場中所發生的運動,一般稱為「介電泳動」。在圖5中,光圈裝置30中即以「介電泳」的機制來控制第一液體320之幾何形狀。亦即,對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通電,該第一液體320與各第一透明電極330之間分別形成各第一電位,透過改變各第一電位將第一液體320極化,經極化後的第一液體320中會包含許多電偶極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利用不均勻的電場分佈對電偶極矩造成強弱不一的吸引力,該第一液體320形狀會開始改變,導致該第一液體320會往該第二透光壁314中央流動,直到第一液體320和第二透光壁314接觸,因為第一液體320和第二液體322不混溶,所以該第二液體322會被第一液體320推擠,開始往該密閉腔體300的兩側壁312移動,且因第一液體320和第二透光壁314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320和第二透光壁314接觸後會形成一可透光區域,從而形成一通光孔340。請參考圖5和圖7,當第一液體320形狀變為320B時(如圖7所示),可在第二透光壁314上會形成一通光孔3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由上可知,藉由對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通以不同電壓,可改變第一液體320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此外,光圈裝置亦可為如圖6所繪示之構造示意圖。光圈裝置40包括一密閉腔體400,該密閉腔體400包括一側壁410、一第一透光壁412與一第二透光壁414、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密閉腔體400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416,於容置空間416中容納有第一液體420、第二液體422與第三液體426,第一液體420與第三液體426皆為透明可被極化溶液,第二液體422則為不透明非導電,且和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不混溶之液體,第一透光壁412與第二透光壁414為潤滑和絕緣的透光材料。
圖6中第一透光壁412與第二透光壁414彼此相對,側壁410連接於第一透光壁412與第二透光壁414間,在第一透光壁412上設置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將第一液體420置於第一透光壁412上,於第二透光壁414上設置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將第三液體426置於第二透光壁414上。
利用對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通電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通電,第一液體420與各第一電極430之間分別形成各第一電位,第三液體426與各第二透明電極432之間分別形成各第三電位透過改變各第三電位,分別將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極化,經極化後的第一液體420中會包含許多電偶極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利用不均勻的電場分佈對電偶極矩造成強弱不一的吸引力,該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形狀會開始改變,導致該第一液體420會往第二透光壁414中央流動,第三液體426會往第一透光壁412中央流動,直到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接觸,且因第二液體422和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不混溶,所以第二液體422會被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推擠,開始往密閉腔體400的兩旁側壁410移動。因為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第一透光壁412、第二透光壁414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接觸時,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第一透光壁412、第二透光壁414間會形成一通光孔440。請參考圖6和圖8,第一液體420形狀由420A變為420B(如圖8),第三液體426形狀由426A變為426B(如圖8),當第一液體和第三液體形狀分別為420B與426B時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會彼此相接觸(如圖8所示),進而形成通光孔4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
由上可知,藉由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通電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通電,可分別改變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改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440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相較於光圈裝置30,光圈裝置40會更快速的形成通光孔440,故有較快的反應速度,可更快速的去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二液體為不透明非導電液體,因黑色染料可吸收幾乎大部分可見光,所以通常是在第二液體中添加黑色染料以使其呈現不透明。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第二液體也不限為不透明非導電液體,也可為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例如,如果外部光源所發出的光僅為藍光時,則在第二液體中使用非藍色(例如:紅色、綠色)染料便可將外部光源所發出的光阻絕。此外,當使用者想用本發明的光圈裝置來控制紅外光(IR)或紫外光(UV)是否能通過時,亦可選擇只吸收紅外光或紫外光染料來作為第二液體,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光圈關閉時可見光可通過,但紅外光與紫外光則會被吸收而無法通過,但當光圈打開時便可使可見光、紅外光與紫外光通過。
因為第一透明電極130直接接觸第一液體120,並提供電壓給該第一液體120,利用調整控制第一透明電極130與第二透明電極132兩者間的電壓差,即可改變該第一液體120與第一透光壁112之間的介面特性和接觸角度,進而改變第一液體120的形狀,所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130與第二透明電極132通電造成第一透明電極130和第二透明電極132間的電壓差,第一液體120會開始往該第二透光壁114中央流動,且因該第一液體120和該第二液體122不混溶,所以第二液體122會被第一液體推擠,並開始往該密閉腔體100的兩旁側壁112移動。因為第一液體120和第二透光壁116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120和第二透光壁114接觸後會形成一通光孔。請參閱圖1和圖3,當第一液體120形狀由120A變為120B時(如圖3所示),第一液體120和第二透光壁114接觸的地方會在第二透光壁114上形成一通光孔1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由上可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130和第二透明電極132通以電壓可改變第一液體120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140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此外,光圈裝置亦可為如圖2所繪示之構造示意圖。光圈裝置20包括一密閉腔體200,該密閉腔體200包括一側壁210、一第一透光壁212與一第二透光壁214、一第一透明電極230、多個第二透明電極232、一第三透明電極234、及多個第四透明電極236。密閉腔體200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216,於容置空間216中容納有第一液體220、第二液體222、與第三液體226,第一液體220與第三液體226為透明導電溶液,第二液體222則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材料且和該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不混溶之液體,第一透光壁212與第二透光壁214為潤滑和絕緣的透光材料。
在圖2中,第一透光壁212與第二透光壁214彼此相對,側壁210連接於第一透光壁212與該第二透光壁214間,在第一透光壁212上設置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二透明電極232,將第一液體220置於第一透光壁212上,讓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一液體220直接接觸,於第二透光壁214上設置第三透明電極234和第四透明電極236,將第三液體226置於第二透光壁214上,讓第三透明電極234和該第三液體226直接接觸。
因為第一透明電極230直接接觸第一液體220,故可提供電壓給該第一液體220,且第三透明電極234直接接觸第三液體226,故可提供電壓給該第三液體226。利用調整控制第一透明電極230與第二透明電極232間的電壓差,即可改變該第一液體220與第一透光壁212之間介面特性和接觸角度,進而改變第一液體220的形狀。同理,藉由調整控制第三透明電極234與第四透明電極236間的電壓差,可改變第三液體226與第二透光壁214之間的介面特性和接觸角度,然後改變第三液體226的形狀。所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230與第二透明電極232通電,造成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二透明電極232間的電壓差,第一液體220會往第二透光壁中央214流動,第三液體226會往第一透光壁中央212流動,且因第二液體222和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不混溶,所以第二液體222會被第一液體220和第三液體226推擠,開始往密閉腔體200的兩旁側壁210移動。因為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第一透光壁212、第二透光壁214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220和第三液體226接觸時,第一液體220、第三液體226、第一透光壁212和第二透光壁214間會形成一通光孔240。請參考圖2和圖4,第一液體220形狀由220A變為220B(如圖4),第三液體形狀由226A變為226B(如圖4),當第一液體和第三液體形狀分別為220B與260B時會彼此相接觸(如圖4),進而形成通光孔2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由上可知,藉由對第一透明電極230和第二透明電極232通以電壓,可改變第一液體220的形狀,對第三透明電極234和第四透明電極236通以電壓,可改變第三液體226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相較於光圈裝置10,光圈裝置20會更快速的形成通光孔240,故有較快的反應速度,可更快速的去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請參閱圖5,圖5所繪示為光圈構造示意圖。其中光圈裝置30包括一密閉腔體300,該密閉腔體300包括一側壁310、一第一透光壁312、一第二透光壁314與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該密閉腔體300內部具有一容置空間316,於該容置空間316中容納有一第一液體320與一第二液體322,該第一液體320為透明可被極化溶液,而第二液體322則為不透明非導電且和第一液體320不混溶之液體,該第一透光壁312為潤滑和絕緣的物體。圖5中第一透光壁312與第二透光壁314彼此相對,該側壁310連接於第一透光壁312與第二透光壁314間,並在第一透光壁312上設置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接著,將透明可被極化的第一液體320置於第一透光壁312上。
第一液體320具有介電特性,也就是在外加電場之下,它們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極化(polarization),並因此傾向於順著外加電場的方向來排列。 進一步而言,如果外加電場的空間分佈是不均勻的,那麼這些被極化了的微粒就會受到「介電泳動力(di-electrophoretic force)」影響,進行不同程度的漂移運動。這種可極化的微粒在不均勻的外加電場中所發生的運動,一般稱為「介電泳動」。在圖5中,光圈裝置30中即以「介電泳」的機制來控制第一液體320之幾何形狀。亦即,對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通電,該第一液體320與各第一透明電極330之間分別形成各第一電位,透過改變各第一電位將第一液體320極化,經極化後的第一液體320中會包含許多電偶極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利用不均勻的電場分佈對電偶極矩造成強弱不一的吸引力,該第一液體320形狀會開始改變,導致該第一液體320會往該第二透光壁314中央流動,直到第一液體320和第二透光壁314接觸,因為第一液體320和第二液體322不混溶,所以該第二液體322會被第一液體320推擠,開始往該密閉腔體300的兩側壁312移動,且因第一液體320和第二透光壁314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320和第二透光壁314接觸後會形成一可透光區域,從而形成一通光孔340。請參考圖5和圖7,當第一液體320形狀變為320B時(如圖7所示),可在第二透光壁314上會形成一通光孔3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由上可知,藉由對多個第一透明電極330通以不同電壓,可改變第一液體320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此外,光圈裝置亦可為如圖6所繪示之構造示意圖。光圈裝置40包括一密閉腔體400,該密閉腔體400包括一側壁410、一第一透光壁412與一第二透光壁414、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密閉腔體400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416,於容置空間416中容納有第一液體420、第二液體422與第三液體426,第一液體420與第三液體426皆為透明可被極化溶液,第二液體422則為不透明非導電,且和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不混溶之液體,第一透光壁412與第二透光壁414為潤滑和絕緣的透光材料。
圖6中第一透光壁412與第二透光壁414彼此相對,側壁410連接於第一透光壁412與第二透光壁414間,在第一透光壁412上設置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將第一液體420置於第一透光壁412上,於第二透光壁414上設置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將第三液體426置於第二透光壁414上。
利用對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通電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通電,第一液體420與各第一電極430之間分別形成各第一電位,第三液體426與各第二透明電極432之間分別形成各第三電位透過改變各第三電位,分別將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極化,經極化後的第一液體420中會包含許多電偶極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利用不均勻的電場分佈對電偶極矩造成強弱不一的吸引力,該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形狀會開始改變,導致該第一液體420會往第二透光壁414中央流動,第三液體426會往第一透光壁412中央流動,直到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接觸,且因第二液體422和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不混溶,所以第二液體422會被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推擠,開始往密閉腔體400的兩旁側壁410移動。因為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第一透光壁412、第二透光壁414皆可透光,所以當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接觸時,第一液體420、第三液體426、第一透光壁412、第二透光壁414間會形成一通光孔440。請參考圖6和圖8,第一液體420形狀由420A變為420B(如圖8),第三液體426形狀由426A變為426B(如圖8),當第一液體和第三液體形狀分別為420B與426B時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會彼此相接觸(如圖8所示),進而形成通光孔440(即:可透光區域),使光線可以通過。
由上可知,藉由多個第一透明電極430通電和多個第二透明電極432通電,可分別改變第一液體420和第三液體426改的形狀,進而改變通光孔440的大小,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相較於光圈裝置30,光圈裝置40會更快速的形成通光孔440,故有較快的反應速度,可更快速的去控制光線通過的多寡。
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二液體為不透明非導電液體,因黑色染料可吸收幾乎大部分可見光,所以通常是在第二液體中添加黑色染料以使其呈現不透明。但是,在某些情況下,第二液體也不限為不透明非導電液體,也可為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例如,如果外部光源所發出的光僅為藍光時,則在第二液體中使用非藍色(例如:紅色、綠色)染料便可將外部光源所發出的光阻絕。此外,當使用者想用本發明的光圈裝置來控制紅外光(IR)或紫外光(UV)是否能通過時,亦可選擇只吸收紅外光或紫外光染料來作為第二液體,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光圈關閉時可見光可通過,但紅外光與紫外光則會被吸收而無法通過,但當光圈打開時便可使可見光、紅外光與紫外光通過。
10...光圈裝置
100...密閉腔體
110...側壁
112...第一透光壁
114...第二透光壁
116...容置空間
120、120A、120B...第一液滴
122...第二液滴
130...第一透明電極
132...第二透明電極
140...通光孔
Claims (10)
- 一種光圈裝置,包括:
一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與一第二透光壁,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該側壁連接於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間,且該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
一第一液體,容納於該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且位於該第一透光壁側,該第一液體為透明導電溶液;
一第二液體,容納於該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該第二液體與該第一液體不混溶,該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
至少一第一透明電極,與該第一液體電性接觸;及
多個第二透明電極,設置在該第一透光壁或該第二透光壁外側表面,且該第二透明電極不與該第一液體電性接觸;其中,藉由對該第一透明電極與該第二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該第二液體往該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密閉腔體的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第二液體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第二透明電極是設置於該第一透光壁的外側表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圈裝置,更包括:
一第三液體,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該第三液體為透明導電溶液;
至少一第三透明電極,是與該第三液體電性接觸且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及
多個第四透明電極,是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的外側表面上;
其中,藉由對該第三電極與該第四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三液體會往該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該第三液體與該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 一種光圈裝置,包括:
一密閉腔體,包括一側壁、一第一透光壁與一第二透光壁,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彼此相對,該側壁連接於該第一透光壁與該第二透光壁間,且該密閉腔體的內部還具有一容置空間;
一第一液體,容納於該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且位於該第一透光壁側,該第一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及
一第二液體,容納於該密閉腔體的該容置空間中,該第二液體與該第一液體不混溶,該第二液體為不透明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非導電溶液;及多個第一透明電極,配置於該第一透光壁或該第二透光壁中;
其中,藉由對該第一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一液體與各該第一透明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一電位,且透過改變該第一電位,該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該第二液體往該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一通光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圈裝置,更包括多個第二透明電極,其中該第一透明電極是配置於該第一透光壁中,該第二透明電極是配置於該第二透光壁中,藉由對該第二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一液體與各該第二透明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二電位,且透過改變該第二電位與該第一電位,該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並使該第二液體往該密閉腔體的兩側壁移動,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密閉腔體的材質為玻璃或塑膠。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圈裝置,其中該第二液體包括黑色或對特定光波波長吸收之染料。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圈裝置,更包括:
一第三液體,位於該第二透光壁側,該第三液體為可被極化的液體;及
多個第二透明電極,該第二透明電極是配置於該第二透光壁外側表面上,藉由對該第二透明電極通電,該第三液體與各該第二透明電極之間分別形成一第三電位;
其中,透過分別改變該第三電位與該第一電位,該第三液體會往該第一透光壁中央流動,該第一液體會往該第二透光壁中央流動,使該第三液體與該第一液體相接觸,從而形成該通光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20273A TWI524133B (zh) | 2013-06-07 | 2013-06-07 | 光圈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20273A TWI524133B (zh) | 2013-06-07 | 2013-06-07 | 光圈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447469A true TW201447469A (zh) | 2014-12-16 |
TWI524133B TWI524133B (zh) | 2016-03-01 |
Family
ID=52707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20273A TWI524133B (zh) | 2013-06-07 | 2013-06-07 | 光圈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52413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16369A (zh) * | 2019-10-21 | 2020-01-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光圈、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
2013
- 2013-06-07 TW TW102120273A patent/TWI52413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16369A (zh) * | 2019-10-21 | 2020-01-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光圈、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CN110716369B (zh) * | 2019-10-21 | 2021-07-2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光圈、摄像头及电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524133B (zh) | 2016-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87715B (zh) | 相機透鏡系統及攜帶型無線通信器件 | |
US8488249B2 (en) | Optical element, ima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optical element | |
Mishra et al. | Optofluidic lens with tunable focal length and asphericity | |
US7787190B2 (en) | Optical element and imaging device | |
JP4835235B2 (ja) | 光学素子および光学装置並びに撮像装置 | |
US7944618B2 (en) | Optical element and imaging apparatus | |
CN102385077B (zh) | 液体透镜和包含液体透镜的设备 | |
JP2006285182A (ja) | 可変焦点レンズ、および撮影装置 | |
JP2006285185A (ja) | 光学ユニット、撮影装置、および光学式ファインダ | |
US8564884B2 (en) | Reconfigurable, non-oscillating liquid lens and imaging systems | |
CN110609377A (zh) | 镜头组、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04903788A (zh) | 电光光圈器件 | |
CN1705901A (zh) | 变焦透镜 | |
JP2006285184A (ja) | 発光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影装置 | |
JP4872364B2 (ja) | 液体移動装置 | |
Li et al. | Electrowetting-based liquid iris | |
TWI524133B (zh) | 光圈裝置 | |
JP5397358B2 (ja) | 光学素子、撮像装置及び駆動方法 | |
TWM471607U (zh) | 光圈裝置 | |
KR101472802B1 (ko) | 가변 초점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촬상 장치 | |
KR100937139B1 (ko) | 화질 균일성이 향상된 모바일용 렌즈 조립체 | |
JP4471036B2 (ja) |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 |
JP2006078650A (ja) | 光学素子、レンズ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 |
Wang et al. | Voltage-controlled optical filter based on electrowetting | |
Zhao et al. | 80‐1: An Integral Imaging Display Based on a Micro Liquid Lens Arra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