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42834A - 樞擺裝置 - Google Patents

樞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42834A
TW201442834A TW102116972A TW102116972A TW201442834A TW 201442834 A TW201442834 A TW 201442834A TW 102116972 A TW102116972 A TW 102116972A TW 102116972 A TW102116972 A TW 102116972A TW 201442834 A TW201442834 A TW 20144283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p
peripheral surface
latching
pivoting device
ar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69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0802B (zh
Inventor
Zheng-Wei Su
Original Assignee
Hong Ann Tool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g Ann Tool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g Ann Tool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1021169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428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0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080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428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2834A/zh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樞擺裝置,其包括一第一本體、一第二本體與一第三本體,第一本體的一端面形成一第一顎部與一第二顎部,第一顎部與第二顎部之間形成一第一內周面,第一內周面凹設一第一容槽,第二本體的一端面形成一第一臂部,第一臂部的一端形成一第一卡掣部,第三本體的一端面形成一第二臂部,第二臂部的一端形成一第二卡掣部,第二卡掣部卡掣於第一顎部與第二顎部之間,第三本體的另一端面形成一第三顎部與一第四顎部,第三顎部與第四顎部之間形成一第二內周面,第一卡掣部卡掣於第三顎部與第四顎部之間,第二內周面凹設一第二容槽,兩頂掣單元分別容置於第一容槽與第二容槽且分別常態頂掣第一卡掣部與第二卡掣部。

Description

樞擺裝置
一種樞擺裝置,尤指一種運用於手工具之樞擺裝置,令該手工具之至少兩驅動端能夠相對樞擺,以改變該手工具之使用型態並能適應手工具之高扭力需求。
請參照美國專利號第5,943,925號「TOOLHAVING A FOLDABLE STRUCTURE」專利案,其揭露一種具有可摺疊結構的工具,其中包括一聯結器(coupler)樞接在驅動柄(drivingstem)與握柄(handle)之間。將此可摺疊結構應用至艾倫扳手(Allen wrench),驅動柄可摺疊成與握柄平行,亦即驅動柄相對於握柄之間的夾角為0度。於該專利案中,驅動柄可以相對於該握柄由0度的夾角變換至180度的夾角。當使用該專利案之扳手在侷限的空間中轉動螺栓時,例如,在垂直接合平面的邊界附近,採用該專利案所揭露的可摺疊結構的艾倫扳手,該握柄只可在沿著垂直於驅動柄的表面的0度與180度之間轉動。當完成轉動動作的半圓路徑後,使用者必須將扳手由螺栓鬆開。藉著將握柄重新定位在轉動動作的原點,重複此轉動動作,直到將螺栓栓緊到所需的程度。因此使用者必須重複地將驅動柄嚙合及鬆開螺栓,藉以將握柄重新定位。使用此種習知結構,此扳手只有一端可以用來當作驅動工具,而另一端只能用來當作握柄。當需要不同的力矩時,或是從而驅動不同深度的螺絲、螺栓或螺帽,必須要連接或重新組合不同尺寸的驅動柄。
請參照美國專利號第6,443,039號「WRENCHESHAVING TWO DRIVING STEMS PIVOTAL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專利案,其揭露一種具有二驅動柄(drivingstems)互相樞軸連接之扳手,該些驅動柄之一具有一主柄(main stem)及一母接頭(female joint),其自該主柄之矩形或圓柱形部分突出,於該母接頭中央具有一開孔。另一驅動柄具有另一主柄及一公接頭(malejoint),自該主柄之矩形或圓柱形部分突出。該公接頭及該母接頭經由一聯結器(coupler)互相嚙合,諸如滾動栓(roll pin)。因此,無需使用額外的鉸鏈或其他機械性聯結器,該兩個驅動柄即可互相樞軸連接。
然上述兩專利案所揭露之驅動柄可相互樞擺之扳手連結方式均使用銷接的方式,以結構上而言,必須於驅動柄穿設一孔以供銷通過,這樣使得驅動柄的結構強度降低,再者,銷接並不適用於高載荷的環境,而使扳手無法適應於高扭力的工作環境。
爰此,為改善習知兩驅動柄可相互樞擺之扳手之缺失,本發明人秉持著改善工作機構使工作更便利的理念下,致力於研究,而提供一種樞擺裝置,以供手工具之至少兩驅動柄能夠相對樞擺,以改變該手工具之使用型態並能適應手工具之高扭力需求。
本發明所欲解決之技術問題係在於:習知手工具之樞擺裝置結構強度低,以致無法適應於高扭力的工作環境。
為此,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樞擺裝置,其包括有:一個第一本體、一個第二本體與一個第三本體。該第一本體具有一個第一樞接端,該第一本體於該第一樞接端的一端面形成一個第一顎部與一個第二顎部,該第一顎部與該第二顎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一開口與一個第一內周面,該第一內周面凹設一個第一容槽。該第二本體具有一個第二樞接端,該第二本體於該第二樞接端的一端面形成至少一個第一臂部,該第一臂部異於該第二本體的一端形成一個第一卡掣部。該第三本體的一端面形成至少一個第二臂部,該第二臂部異於該第三本體的一端形成一個第二卡掣部,該第二卡掣部卡掣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顎部與第二顎部之間,該第三本體的另一端面形成一個第三顎部與一個第四顎部,該第三顎部與該第四顎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二開口與一個第二內周面,該第二本體的第一卡掣部卡掣於該第三本體的第三顎部與第四顎部之間,該第二內周面凹設一個第二容槽。兩個頂掣單元分別容置於該第一容槽與該第二容槽且分別常態頂掣於該第二本體的第一卡掣部與該第三本體的第二卡掣部。
本發明之主要技術特徵在於本發明樞擺裝置不需使用銷而使該第一本體、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三本體互相樞接,且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能夠延伸形成手工具之驅動端,令該手工具之驅動端能夠相對樞擺,以改變該手工具之使用型態並能適應手工具之高扭力需求。
其他目的、優點和本發明的新穎特性將從以下詳細的描述與相關的附圖更加顯明。
有關本發明所採用之技術、手段及其功效,茲舉二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述如後,此僅供說明之用,在專利申請上並不受此種結構之限制。
請參照圖1至圖4,為本發明樞擺裝置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與剖視圖。本發明樞擺裝置之第一實施例包括一個第一本體10、一個第二本體20以及一個第三本體30,該第一本體10與該第二本體20分別樞接於該第三本體30之相異兩端,其中:
該第一本體10沿一第一虛擬軸線A1延伸而形成一個第一樞接端11與一個第一驅動端12,該第一驅動端12能夠為手工具並驅動工件或能夠成為握柄供使用者握持。
該第二本體20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1延伸而形成一個第二樞接端21與一個第二驅動端22,該第二驅動端22能夠為手工具並驅動工件或能夠成為握柄供使用者握持。
該第三本體30沿該第一虛擬軸A1形成之相異兩端分別樞接於該第一本體10之第一樞接端11與該第二本體20之第二樞接端21。
該第一本體10於該第一樞接端11之端面分別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1與一個第二虛擬軸線A2延伸形成一個第一顎部13與一個第二顎部14,該第一虛擬軸線A1與該第二虛擬軸線A2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偏移角θ1,該第一偏移角θ1介於0度至90度之間。該第一顎部13與該第二顎部14之間形成一個第一開口15,該第一開口15具有一個第一寬度W1。該第一本體10之第一樞接端11於該第一顎部13與該第二顎部14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內周面16,該第一內周面16面對並連通該第一開口15,該第一顎部13與該第二顎部14之末端分別朝向該第一虛擬軸線A1偏擺延伸,該第一內周面16呈圓弧形且具有一個內徑D1,該內徑D1大於該第一寬度W1。該第一本體10於該第一內周面16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1凹設一個第一容槽17,本發明樞擺裝置更包括兩個頂掣單元40,每一該頂掣單元40包括一個彈性件41與一個頂塊42,該第一容槽17容置該兩頂掣單元40其中之一。
該第二本體20於該第二樞接端21之端面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1延伸形成兩個第一臂部23,該兩第一臂部23異於該第二本體20的一端形成一個第一卡掣部24令該兩第一臂部23互相連接,該第一卡掣部24略呈圓柱狀,該第一卡掣部24具有一個第一外周面25,該第一外周面25具有一個外徑D2,該第一卡掣部24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1徑向凹設一個第一抵槽26,且該第一抵槽26沿該第一外周面25長度延伸。該兩第一臂部23與該第一卡掣部24之間形成一個第一穿槽27。數個第一卡掣孔28凹陷形成於該第一外周面25。
該第三本體30之一端面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1延伸形成兩個第二臂部31,該兩第二臂部31異於該第三本體30之一端形成一個第二卡掣部32令該兩第二臂部31互相連接,該第二卡掣部32略呈圓柱狀,該第二卡掣部32具有一個第二外周面321,該第二外周面321具有一個外徑D3,該外徑D3等於該內徑D1,該第二卡掣部32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1徑向凹設一個第二抵槽322,且該第二抵槽322沿該第二外周面321長度延伸,數個第二卡掣孔323凹陷形成於該第二外周面321。該兩第二臂部31與該第二卡掣部32之間形成一個第二穿槽33,該第二穿槽33選擇性地容置該第一顎部13或該第二顎部14。該第三本體30之另一端面分別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1與一個第三虛擬軸線A3延伸形成一個第三顎部34與一個第四顎部35,該第二本體20的第一穿槽27選擇性地容置該第三顎部34與該第四顎部35。該第一虛擬軸線A1與該第三虛擬軸線A3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偏移角θ2,該第二偏移角θ2介於0度至90度之間,且該第二偏移角θ2等於該第一偏移角θ1。該第三顎部34與該第四顎部35之間形成一個第二開口36,該第二開口36具有一個第二寬度W2。該第三本體30於該第三顎部34與該第四顎部35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內周面37,該第二內周面37面對並連通該第二開口36,該第三顎部34與該第四顎部35之末端分別朝向該第一虛擬軸線A1偏擺延伸,該第二內周面37呈圓弧形且具有一個內徑D4,該內徑D4等於該外徑D2,且該內徑D4大於該第二寬度W2。該第三本體30於該第二內周面37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1凹設一個第二容槽38,該第二容槽38容置另一該頂掣單元40。
該第三本體30之第二卡掣部32卡掣於該第一本體10之第一顎部13與該第二顎部14之間,該第二卡掣部32之第二外周面321抵靠該第一顎部13與該第二顎部14之間的第一內周面16,令該第三本體30能夠相對該第一本體10樞轉,且該第二外周面321之外徑D3大於該第一開口15之第一寬度W1,以提供該第三本體30與該第一本體10之間軸向的定位功能,令該第一本體10無法脫離該第三本體30。該兩頂掣單元40其中之一的彈性件41常態彈性頂掣該頂塊42,令該頂塊42常態卡掣於該第三本體30之第二抵槽322,以提供該第三本體30與該第一本體10之間徑向的定位功能,令該第一本體10無法脫離該第三本體30。
該第二本體20之第一卡掣部24卡掣於該第三本體30之第三顎部34與該第四顎部35之間,該第一卡掣部24之第一外周面25抵靠該第三顎部34與該第四顎部35之間的第二內周面37,令該第二本體20能夠相對該第三本體30樞轉,且該第一外周面25之外徑D2大於該第二開口36之第二寬度W2,以提供該第二本體20與該第三本體30之間軸向的定位功能,令該第二本體20無法脫離該第三本體30。另一該頂掣單元40的彈性件41常態彈性頂掣該頂塊42,令該頂塊42常態卡掣於該第二本體20之第一抵槽26,以提供該第二本體20與該第三本體30之間徑向的定位功能,令該第二本體20無法脫離該第三本體30。
當該第一本體10與該第三本體30呈一直線排列時,該兩頂掣單元40其中之一的頂塊42卡掣於該第三本體30之第二抵槽322並抵靠該第二抵槽322之一底面,第二顎部14穿伸至該第二穿槽33內。當該第二本體20與該第三本體30呈一直線排列時,另一該頂掣單元40的頂塊42卡掣於該第二本體20之第一抵槽26並抵靠該第一抵槽26之一底面,該第四顎部35穿伸至該第一穿槽27內。
請參照圖5,其為本發明樞擺裝置第一實施例之動作示意圖。該第一本體10相對於該第三本體30沿逆時針方向樞轉,該兩頂掣單元40其中之一的頂塊42脫離該第三本體30之第二抵槽322並抵靠該第二卡掣部32之第二外周面321,該兩頂掣單元40其中之一的彈性件41被壓縮,該第二顎部14脫離該第二穿槽33,該第一顎部13穿伸至該第二穿槽33內。該第二本體20相對於該第三本體30沿逆時針方向樞轉,另一該頂掣單元40的頂塊42脫離該第二本體20之第一抵槽26並抵靠該第一卡掣部24之第一外周面25,另一該頂掣單元40的彈性件41被壓縮,該第四顎部35穿伸至該第一穿槽27內。
請參照圖6,其為圖5之延續。該第一本體10相對於該第三本體30沿逆時針方向持續樞轉,該兩頂掣單元40其中之一的頂塊42卡掣於該數個第二卡掣孔323其中之一,提供該第一本體10與該第三本體30之間樞轉的定位功能。該第二本體20相對於該第三本體30沿逆時針方向持續樞轉,另一該頂掣單元40的頂塊42卡掣於該數個第一卡掣孔28其中之一,提供該第二本體20與該第三本體30之間樞轉的定位功能。
請參照圖7至圖9,為本發明樞擺裝置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與剖視圖。本發明樞擺裝置之第二實施例包括一個第一本體10a、一個第二本體20a以及一個第三本體30a,該第一本體10a與該第二本體20a分別樞接於該第三本體30a之相異兩端,其中:
該第一本體10a沿一第一虛擬軸線A4延伸而形成一個第一樞接端11a與一個第一驅動端12a,該第一驅動端12a能夠為手工具並驅動工件或能夠成為握柄供使用者握持。
該第二本體20a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4延伸而形成一個第二樞接端21a與一個第二驅動端22a,該第二驅動端22a能夠為手工具並驅動工件或能夠成為握柄供使用者握持。
該第三本體30a沿該第一虛擬軸A4形成之相異兩端分別樞接於該第一本體10a之第一樞接端11a與該第二本體20a之第二樞接端21a。該第一本體10a於該第一樞接端11a之端面分別延伸形成一個第一顎部13a與一個第二顎部14a,該第一顎部13a包括兩個第一延伸段131a與一個第一間隙132a,該第一間隙132a位於該兩個第一延伸段131a之間。該第二顎部14a包括兩個第二延伸段141a與一個第二間隙142a,該第二間隙142a位於該兩個第二延伸段141a之間。該第一顎部13a之兩第一延伸段131a與該第一間隙132a分別與該第二顎部14a之兩第二延伸段141a與該第二間隙142a相對應,該第一顎部13a之兩第一延伸段131a與該第二顎部14a之兩第二延伸段141a末端分別朝向該第一虛擬軸線A4偏擺延伸。該第一顎部13a與該第二顎部14a之間形成一個第一開口15a,該第一開口15a與該第一間隙132a以及該第二間隙142a相連通,該第一本體10a之第一樞接端11a於該第一顎部13a與該第二顎部14a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內周面16a,該第一內周面16a相對該第一開口15a,該第一本體10a於該第一內周面16a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4凹設一個第一容槽17a,該第一容槽17a容置一個頂掣單元40。
該第二本體20a於該第二樞接端21a朝向該第三本體30a的一端面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4延伸形成一個第一臂部23a,該第一臂部23a異於該第二本體20a的一端形成一個第一卡掣部24a,該第一卡掣部24a略呈圓柱狀,該第一卡掣部24a具有一個第一外周面25a,該第一卡掣部24a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4徑向凹設一個第一抵槽26a,且該第一抵槽26a沿該第一外周面25a長度延伸。該第二本體20a的第二樞接端21a之端面、該第一臂部23a之兩側面與該第一卡掣部24a之第一外周面25a之間分別形成兩個第一穿槽27a。數個第一卡掣孔28a凹陷形成於該第一外周面25a。
該第三本體30a之一端面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4延伸形成一個第二臂部31a,該第二臂部31a選擇性地容置於該第一間隙132a與該第二間隙142a,該第二臂部31a異於該第三本體30a之一端形成一個第二卡掣部32a,該第二卡掣部32a略呈圓柱狀,該第二卡掣部32a具有一個第二外周面321a,該第二卡掣部32a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4徑向凹設一個第二抵槽322a,且該第二抵槽322a沿該第二外周面321a長度延伸,數個第二卡掣孔323a凹陷形成於該第二外周面321a。該第二臂部31a、該第二卡掣部32a與該第三本體30a之端面之間形成兩個第二穿槽33a。該第三本體30a之另一端面分別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4延伸形成一個第三顎部34a與一個第四顎部35a,該第三顎部34a包括兩個第三延伸段341a與一個第三間隙342a,該第三間隙342a位於該兩個第三延伸段341a之間。該第四顎部35a包括兩個第四延伸段351a與一個第四間隙352a,該第四間隙352a位於該兩個第四延伸段351a之間。該第三顎部34a之兩第三延伸段341a與該第三間隙342a分別與該第四顎部35a之兩第四延伸段351a與該第四間隙352a相對應,該第三顎部34a之兩第三延伸段341a與該第四顎部35a之兩第四延伸段351a末端分別朝向該第一虛擬軸線A4偏擺延伸。該第一臂部23a選擇性地容置於該第三間隙342a與該第四間隙352a。該第三顎部34a與該第四顎部35a之間形成一個第二開口36a,該第二開口36a與該第三間隙342a以及該第四間隙352a相連通,該第三本體30a於該第三顎部34a與該第四顎部35a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內周面37a,該第二內周面37a相對該第二開口36a,該第三本體30a於該第二內周面37a沿該第一虛擬軸線A4凹設一個第二容槽38a,該第二容槽38a容置另一頂掣單元40。
該第三本體30a之第二卡掣部32a卡掣於該第一本體10a之第一顎部13a與該第二顎部14a之間,該第二卡掣部32a之第二外周面321a抵靠該第一顎部13a與該第二顎部14a之間的第一內周面16a,令該第一本體10a能夠相對該第三本體30a樞轉,該兩頂掣單元40其中之一的彈性件41常態彈性頂掣該頂塊42,令該頂塊42常態卡掣於該第三本體30a之第二抵槽322a,以提供該第三本體30a與該第一本體10a之間徑向的定位功能,令該第一本體10a無法脫離該第三本體30a。
該第二本體20a之第一卡掣部24a卡掣於該第三本體30a之第三顎部34a與該第四顎部35a之間,該第一卡掣部24a之第一外周面25a抵靠該第三顎部34a與該第四顎部35a之間的第二內周面37a,令該第二本體20a能夠相對該第三本體30a樞轉,另一頂掣單元40的彈性件41常態彈性頂掣該頂塊42,令該頂塊42常態卡掣於該第二本體20a之第一抵槽26a,以提供該第二本體20a與該第三本體30a之間徑向的定位功能,令該第二本體20a無法脫離該第三本體30a。
當該第一本體10a與該第三本體30a呈一直線排列時,該兩頂掣單元40其中之一的頂塊42卡掣於該第三本體30a之第二抵槽322a並抵靠該第二抵槽322a之一底面,該第二顎部14a之兩第二延伸段141a穿伸至該兩第二穿槽33a內。當該第二本體20a與該第三本體30a呈一直線排列時,另一該頂掣單元40的頂塊42卡掣於該第二本體20a之第一抵槽26a並抵靠該第一抵槽26a之一底面,該第四顎部35a之兩第四延伸段351a穿伸至該兩第一穿槽27a內。
當該第一本體10a相對於該第三本體30a樞轉,該兩頂掣單元40其中之一的頂塊42選擇性地卡掣於該數個第二卡掣孔323a其中之一,提供該第一本體10a與該第三本體30a之間樞轉的定位功能。當該第二本體20a相對於該第三本體30a樞轉,另一該頂掣單元40的頂塊42選擇性地卡掣於該數個第一卡掣孔28a其中之一,提供該第二本體20a與該第三本體30a之間樞轉的定位功能。
綜合以上所述,本發明樞擺裝置具有以下優點:
1.本發明樞擺裝置不需使用銷而使該第一本體、該第二本體與該第三本體互相樞接,且該第一本體與該第二本體能夠延伸形成手工具之驅動端,令該手工具之驅動端能夠相對樞擺,以改變該手工具之使用型態並能適應手工具之高扭力需求。
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其他如:第一、第二與第三本體之形狀等轉變方式,或是容槽、穿槽或是顎部之型態轉變,亦皆在本案的範疇之中;故此等熟習此技藝所作出等效或輕易的變化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與範圍下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之專利範圍內。
綜上所述,本發明樞擺裝置,並未見於先前被公開技術,故具有專利之新穎性與進步性,及對產業的利用價值;申請人爰依專利法之規定,向 鈞局提起發明專利之申請。
10...第一本體
11...第一樞接端
12...第一驅動端
13...第一顎部
14...第二顎部
15...第一開口
16...第一內周面
17...第一容槽
20...第二本體
21...第二樞接端
22...第二驅動端
23...第一臂部
24...第一卡掣部
25...第一外周面
26...第一抵槽
27...第一穿槽
28...第一卡掣孔
30...第三本體
31...第二臂部
32...第二卡掣部
321...第二外周面
322...第二抵槽
323...第二卡掣孔
33...第二穿槽
34...第三顎部
35...第四顎部
36...第二開口
37...第二內周面
38...第二容槽
40...頂掣單元
41...彈性件
42...頂塊
10a...第一本體
11a...第一樞接端
12a...第一驅動端
13a...第一顎部
131a...第一延伸段
132a...第一間隙
14a...第二顎部
141a...第二延伸段
142a...第二間隙
15a...第一開口
16a...第一內周面
17a...第一容槽
20a...第二本體
21a...第二樞接端
22a...第二驅動端
23a...第一臂部
24a...第一卡掣部
25a...第一外周面
26a...第一抵槽
27a...第一穿槽
28a...第一卡掣孔
30a...第三本體
31a...第二臂部
32a...第二卡掣部
321a...第二外周面
322a...第二抵槽
323a...第二卡掣孔
33a...第二穿槽
34a...第三顎部
341a...第三延伸段
342a...第三間隙
35a...第四顎部
351a...第四延伸段
352a...第四間隙
36a...第二開口
37a...第二內周面
38a...第二容槽
A1...第一虛擬軸線
A2...第二虛擬軸線
A3...第三虛擬軸線
A4...第一虛擬軸線
θ1...第一偏移角
θ2...第二偏移角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D1...內徑
D2...外徑
D3...外徑
D4...內徑
圖1:為本發明樞擺裝置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圖2:為圖1之立體分解圖。圖3:為沿圖1中3-3割面線所取之剖面圖。圖4:為沿圖1中4-4割面線所取之剖面圖。圖5:為本發明樞擺裝置第一實施例之動作示意圖。圖6:為圖5之延續,表示兩頂塊分別卡掣於第一卡掣孔與第二卡掣孔。圖7:為本發明樞擺裝置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外觀圖。圖8:為圖7之立體分解圖。圖9:為沿圖7中9-9割面線所取之剖面圖。
10...第一本體
11...第一樞接端
13...第一顎部
14...第二顎部
15...第一開口
16...第一內周面
17...第一容槽
20...第二本體
21...第二樞接端
22...第二驅動端
23...第一臂部
24...第一卡掣部
25...第一外周面
26...第一抵槽
27...第一穿槽
28...第一卡掣孔
30...第三本體
31...第二臂部
32...第二卡掣部
321...第二外周面
323...第二卡掣孔
34...第三顎部
35...第四顎部
36...第二開口
37...第二內周面
38...第二容槽
40...頂掣單元
41...彈性件
42...頂塊

Claims (13)

  1. 一種樞擺裝置,其包括有:一個第一本體,該第一本體具有一個第一樞接端,該第一本體於該第一樞接端的一端面形成一個第一顎部與一個第二顎部,該第一顎部與該第二顎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一開口與一個第一內周面,該第一內周面凹設一個第一容槽;一個第二本體,該第二本體具有一個第二樞接端,該第二本體於該第二樞接端的一端面形成至少一個第一臂部,該第一臂部異於該第二本體的一端形成一個第一卡掣部;一個第三本體,該第三本體的一端面形成至少一個第二臂部,該第二臂部異於該第三本體的一端形成一個第二卡掣部,該第二卡掣部卡掣於該第一本體的第一顎部與第二顎部之間,該第三本體的另一端面形成一個第三顎部與一個第四顎部,該第三顎部與該第四顎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二開口與一個第二內周面,該第二本體的第一卡掣部卡掣於該第三本體的第三顎部與第四顎部之間,該第二內周面凹設一個第二容槽;以及兩個頂掣單元,其分別容置於該第一容槽與該第二容槽且分別常態頂掣於該第二本體的第一卡掣部與該第三本體的第二卡掣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如請求項1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二本體形成兩個第一臂部,該兩第一臂部與該第一卡掣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一穿槽,該第一穿槽選擇性地容置該第三本體的第三顎部與第四顎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三本體形成兩個第二臂部,該兩第二臂部與該第二卡掣部之間形成一個第二穿槽,該第二穿槽選擇性地容置該第一本體的第一顎部與該第二顎部。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二本體於該第二樞接端面對該第三本體的一端面形成一個第一臂部,該第二樞接端的端面、該第一臂部的兩側面與該第一卡掣部之間形成兩個第一穿槽,該兩第一穿槽選擇性地容置該第三本體的第三顎部與第四顎部。
  5. 如請求項1或4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三本體的端面形成一個第二臂部,該第二臂部的兩側面、該第二卡掣部與該第三本體的端面之間形成兩個第二穿槽,該兩第二穿槽選擇性地容置該第一本體的第一顎部與第二顎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一顎部包括兩個第一延伸段與一個第一間隙,該第一間隙位於該兩個第一延伸段之間,該第二顎部包括兩個第二延伸段與一個第二間隙,該第二間隙位於該兩個第二延伸段之間,該第一顎部之兩第一延伸段以及該第一間隙分別與該第二顎部之兩第二延伸段以及該第二間隙相對應,該第一間隙與該第二間隙選擇性地容置該第二臂部。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三顎部包括兩個第三延伸段與一個第三間隙,該第三間隙位於該兩個第三延伸段之間,該第四顎部包括兩個第四延伸段與一個第四間隙,該第四間隙位於該兩個第四延伸段之間,該第三顎部之兩第三延伸段與該第三間隙分別與該第四顎部之兩第四延伸段與該第四間隙相對應,該第三間隙與該第四間隙選擇性地容置該第一臂部。
  8. 如請求項2或4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一本體於該第一樞接端兩相異端面分別沿一個第一虛擬軸線與一個第二虛擬軸線延伸形成該第一顎部與該第二顎部,該第一虛擬軸線與該第三虛擬軸線之間形成一個第一偏移角,該第三本體之另一端面分別沿該第一虛擬軸線延伸形成該第三顎部與該第四顎部,該第一虛擬軸線與該第三虛擬軸線之間形成一個第二偏移角,該第一偏移角等於該第二偏移角。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一偏移角與該第二偏移角介於0度至90度。
  10. 如請求項1、2或4中任一項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一開口具有一個第一寬度,該第一內周面具有一個內徑,該第一內周面的內徑大於該第一寬度,該第一卡掣部具有一個第一外周面,該第一外周面具有一個外徑,該第一外周面的外徑等於該第一內周面的內徑,該第二開口具有一個第二寬度,該第二內周面具有一個內徑,該第二內周面的內徑大於該第二寬度,該第二卡掣部具有一個第二外周面,該第二外周面具有一個外徑,該第二外周面的外徑等於該第二內周面的內徑。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一卡掣部於第一外周面凹設一個第一抵槽,該第二卡掣部於第二外周面凹設一個第二抵槽,該兩頂掣單元分別包括一個彈性件與一個頂塊,該兩彈性件分別容置於該第一容槽與該第二容槽且分別常態彈性頂掣該兩頂塊,令該兩頂塊常態頂掣於該第一卡掣部的第一抵槽與該第二卡掣部的第二抵槽。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一卡掣部於第一外周面形成數個第一卡掣孔,該第二卡掣部於第二外周面形成數個第二卡掣孔,該兩頂掣單元分別包括一個彈性件與一個頂塊,該兩彈性件分別容置於該第一容槽與該第二容槽且分別常態彈性頂掣該兩頂塊,該兩頂塊分別選擇性地卡掣於該數個第一卡掣孔其中之一與該數個第二卡掣孔其中之一。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樞擺裝置,其中該第一本體沿一第一虛擬軸線延伸而形成該第一樞接端與一個第一驅動端,該第二本體沿該第一虛擬軸線延伸而形成該第二樞接端與一個第二驅動端,該第一驅動端為手工具並能夠驅動工件,該第二驅動端為手工具並能夠驅動工件。
TW102116972A 2013-05-14 2013-05-14 樞擺裝置 TW20144283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6972A TW201442834A (zh) 2013-05-14 2013-05-14 樞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6972A TW201442834A (zh) 2013-05-14 2013-05-14 樞擺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50802B TWI450802B (zh) 2014-09-01
TW201442834A true TW201442834A (zh) 2014-11-16

Family

ID=51942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6972A TW201442834A (zh) 2013-05-14 2013-05-14 樞擺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4283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6097A (zh) * 2014-12-12 2016-07-06 刘明威 超声波导引穿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3925A (en) * 1997-12-11 1999-08-31 Huang; Yung Hsu Tool having a foldable structure
US6443039B1 (en) * 2000-04-04 2002-09-03 Mark Warner Wrenches having two driving stems pivotally connected with each other
TWI241230B (en) * 2004-06-25 2005-10-11 Tai-Tzuo Chen Jointed wrench having a flexible part
TW200905098A (en) * 2007-07-31 2009-02-01 Hou-Fei Hu Pivot structure of universal joint
TW200907193A (en) * 2007-08-08 2009-02-16 Hou-Fei Hu High torsion universal joint
CN101444903A (zh) * 2007-11-26 2009-06-03 谢智庆 改进的t型扳动工具结构
CN101782114B (zh) * 2009-01-16 2012-12-26 胡厚飞 万向接头
CN201519919U (zh) * 2009-09-16 2010-07-07 蔡敏菁 扳手摆头控制结构
TWM431975U (en) * 2012-01-13 2012-06-21 Long Wei Industry Co Ltd Universal joint tool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26097A (zh) * 2014-12-12 2016-07-06 刘明威 超声波导引穿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50802B (zh) 2014-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45671A (zh) 樞擺裝置
TWI760526B (zh) 防滑扳手型工具
TWI735941B (zh) 六角起子
TWI449607B (zh) 夾持組件
US8601912B2 (en) Hex wrench
TW201442834A (zh) 樞擺裝置
US10870187B2 (en) Multi-functional wrench
KR200203399Y1 (ko) 분할형 렌치
TWI714436B (zh) 開口扳手的不對稱結構
US20060156867A1 (en) Three-dimensionally operable wrench
TWI424903B (zh) 具對接轉向握柄結構之扳手
WO2019041450A1 (zh) 卡簧钳
TWM456257U (zh) 具防滑脫之開口扳手
TWM356575U (en) Multi-angular ratchet wrench
TW201300210A (zh) 轉向工具
TWI383864B (zh) 多功能之棘輪扳手結構
TWI564118B (zh) 開口扳手結構
US1251408A (en) Wrench.
TW201527050A (zh) 具有強固結構之活動扳手
TW202000376A (zh) 摺疊把手裝置
US20230321795A1 (en) Pipe Plier Structure
TWM524769U (zh) 多功能扳手
TWM434647U (en) Structure for pliers wrench
TWM538441U (zh) 可改變使用型態之t型驅動工具
TW202208117A (zh) 開口活動扳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