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1108A - 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 - Google Patents

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1108A
TW201431108A TW102103034A TW102103034A TW201431108A TW 201431108 A TW201431108 A TW 201431108A TW 102103034 A TW102103034 A TW 102103034A TW 102103034 A TW102103034 A TW 102103034A TW 201431108 A TW201431108 A TW 20143110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semiconductor layer
layer
solar cell
typ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30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i-Karn Wang
Original Assignee
Nat Univ Tsing Hu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 Univ Tsing Hua filed Critical Nat Univ Tsing Hua
Priority to TW1021030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31108A/zh
Publication of TW201431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110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一種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係以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以及使用化學蝕刻於基板背部形成溝槽之方法以製造太陽能電池,不僅可代替較費時的黃光微影製程(如至少進行兩次高溫擴散),且只需一印刷蝕刻遮罩之機台即可形成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結構。本發明可使得整體製程精簡化,並達到降低製程費用以及時間,進而提升太陽能電池之效率,以實現量產化之目的。

Description

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尤指涉及一種使用半導體材料做為基板,並以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以及化學蝕刻方式代替較費時之黃光微影製程,將電極與P-N接面製作於基板背部之太陽能電池製造方法。
傳統上,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Interdigitated Back-Contact Solar Cells)係以晶體矽(Crystalline Silicon)做為基板材料,將正、負極之金屬電極以及P-N接面(PN Junction)製作於元件背部,其P與N電極架構互相交錯,並在前端製作淺接面電場層(Front Surface Field, FSF),可減少橫向電阻,並且提升電子收集率。
常見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以半導體材料做為基板,於基板表面利用化學蝕刻液蝕刻出金字塔微結構,以導入大部分之太陽光能進入基板內,如第2A圖所示為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背面P型金屬電極15與N型金屬電極17之位置分佈結構之一部分。在一個大面積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其背面電極由這樣具有指叉狀之P、N型金屬電極構成,其在N型半導體基板11之照光側具有微結構表面10。第2B圖所示為第2A圖延著AB虛線橫切剖面之細部結構圖。在第2B圖中,在N型半導體基板11照光側長一層N+半導體層12,形成前表面場(Front Surface Field)吸引那些靠近N型半導體基板11正面以及P型半導體層14附近之電子,然後再流向於背表面場(Back Surface Field)區域,即N++半導體層13。前表面場之優點在於減少電子在半導體基板11中與電洞之結合,進而提升填充因子(Fill Factor)以及光生電流(Photo-generated Current)。
另外減少電子、電洞對(Electron-Hole Pair)結合之方式還有增加基板背部射極(Emitter),亦即P型半導體層14之寬度,提升電洞之收集率至P型金屬電極15,讓電子流能順利至N++半導體層13。
傳統上,上述之N+半導體層與N++半導體層係分開進行磷擴散(Phosphorus Doping)而得,也可以在半導體基板11之照光側先長一層緩衝層,然後進行一次磷擴散而產生照光側之較輕摻雜層以及背面之較重摻雜層。此時亦利用一次微影製程於背面產生間隔開之較重摻雜層,亦即N++半導體層13,然後再利用一次微影製程於背面產生隔開之P型半導體層14。此P型半導體層14亦與N++半導體層13交錯間隔。第2C圖即為半導體基板11背面之P型半導體層14與N++半導體層13交錯分佈情形之簡單示意圖,其中之較細線條分別代表P型半導體層14與N++半導體層13之位置,而較粗線條分別代表P型半導體層14與N++半導體層13較寬區域之位置。
半導體基板11照光側之抗反射層16,係用以減少太陽光從半導體基板11反射之能量,進而產生更多電力。在半導體基板背面形成P型半導體層14與N++半導體層13後,於基板背面生長氧化層18,修補基板背表面缺陷。最後又進行一次微影製程,將氧化層開溝以使P型半導體層14與N++半導體層13之各一部分裸露並分別形成P型金屬電極15與N型金屬電極17於裸露區域,然後進行燒結使電極接觸至基板背表面。在整體製程中,至少進行兩次高溫擴散以及數次黃光製程,不僅增加了製程時間以及成本問題,更造成其生產速度太慢,無法達成商品量產化之需求,故此方法無法適用於實際使用時所需。
此外,關於美國專利案,如US20110070681,其雖有濕蝕刻,然濕蝕刻係用於處理表面微結構,並非用於製作電極之溝槽,而其凹槽則係以雷射製作出來的,因此並不相同;US4478879,其雖有網版印刷,然其非用於製作電極之溝槽,而係用於摻雜之用,因此並不相同。而日本專利案,如JP2012004565,其雖有網版印刷及濕蝕刻,然濕蝕刻係用於處理表面微結構,並非用於製作電極之溝槽,而網版印刷則係用於塗佈選擇性蝕刻介電層之糊狀物,因此並不相同。
故,ㄧ般習用者係無法符合使用者於實際使用時之所需。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在於,克服習知技藝所遭遇之上述問題並提供一種以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以及使用化學蝕刻於基板背部形成溝槽之方法以製造太陽能電池,可使得整體製程精簡化,並達到降低製程費用以及時間,進而提升太陽能電池之效率,以實現量產化之方法。
本發明之次要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不僅可代替較費時之黃光微影製程(如至少進行兩次高溫擴散),且只需一印刷蝕刻遮罩之機台即可形成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結構之方法。
為達以上之目的,本發明係一種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其至少包含下列步驟:
(A)提供一具有微結構表面之半導體基板,以一次性之磷擴散製程在該半導體基板之正面及背面皆形成較重摻雜之N++半導體層,通過以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將抗化學蝕刻液之第一遮罩層覆蓋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背面,並將該半導體基板置入化學蝕刻液中以便蝕去該半導體基板正面一層厚度,而使該半導體基板正面較重摻雜之N++半導體層變成較輕摻雜之第一N型半導體層,隨後並清除該第一遮罩層;
(B)利用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分別在該半導體基板之正面形成第二遮罩層以覆蓋該第一N型半導體層,以及在該半導體基板之背部形成一圖案化之第三遮罩層使其背面之N++半導體層一部分裸露且該N++半導體層另一部分受該第三遮罩層保護;
(C)利用化學蝕刻液向該半導體基板內部蝕刻,以在該N++半導體層裸露之區域形成複數條溝槽,而該受第三遮罩層保護之N++半導體層較不受蝕刻或完全不受蝕刻而仍保有背表面場之功能,該受第三遮罩層保護之N++半導體層爰形成一第二N型半導體層,同時在該半導體基板正面之第一N型半導體層受該第二遮罩層保護而保留並仍保有前表面場之功能;
(D)清除該第二及第三遮罩層後,在該半導體基板正面鍍製一抗反射層;以及
(E)以印刷方式將一P型金屬電極與一N型金屬分別製作於該溝槽內與該第二N型半導體層之一部分區域,再以共燒方式在該溝槽之底部區域之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一P型半導體層,並使得該P型金屬電極與該N型金屬電極皆與該半導體基板形成良好之電性接觸,即構成指叉狀背部電極之太陽能電池。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基板係至少含有矽或鍺其中之一種元素,且為N型電性摻雜基板;於其中,該第二N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比該第一N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高,且均比該半導體基板之電性摻雜濃度高。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基板係至少含有矽或鍺其中之一種元素,且為P型電性摻雜基板;於其中,該第二N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比該第一N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高,且該P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比該半導體基板之電性摻雜濃度高。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基板為單晶或多晶晶相。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基板背面之P型金屬電極係經燒結後形成其半導體基板背面之P型半導體層。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基板之厚度係介於6~700μm之間。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基板背面之該些溝槽之深度係小於350μm。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第二N型半導體層之一部分在該半導體基板背面之位置分佈係與該P型半導體層之一部分呈現交錯。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P型半導體層分佈在該半導體基板背面複數個區域,且分佈在該複數個區域之P型半導體層其彼此不相接。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第二N型半導體層分佈在該半導體基板背面複數個區域,且分佈在該複數個區域之第二N型半導體層其彼此不相接。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基板之正面係具有作為鈍化層(Passivation Layer)之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或非晶矽之薄膜。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抗反射層係為氧化矽或氮化矽之薄膜。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半導體基板之背面係具有作為鈍化層之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或非晶矽之薄膜。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N型金屬電極材料係至少含有金、銀、銅、鋅、鎳、鈦或鈀,而該P型金屬電極材料係至少含有鋁。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P型金屬電極係覆蓋該溝槽之底部區域之一部分或全部。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燒結金屬電極亦可採先後依序之方式,亦即先印刷與燒結該P型金屬電極,然後印刷與燒結該N型金屬電極,抑或顛倒先後順序。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上述P型金屬電極係製作於溝槽內,與該N型金屬電極有高低落差而自然不接觸,故無需使用另一道製程(例如:雷射)而將兩金屬電極分開。

(本發明部分)
20...微結構表面
21...N型半導體基板
22...N+半導體層
23...N++半導體層
24...P型半導體層
25...P型金屬電極
26...抗反射層
27...N型金屬電極
28...前遮罩層
29...後遮罩層
30...溝槽
(習用部分)
10...微結構表面
11...N型半導體基板
12...N+半導體層
13、13a...N++半導體層
14、14a...P型半導體層
15...P型金屬電極
16...抗反射層
17...N型金屬電極
18...氧化層
第1圖,係本發明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作流程示意圖。
第2A圖,係為習用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背面P、N型金屬電極之位置分佈結構局部示  意圖。
第2B圖,係為第2A圖延著AB虛線橫切剖面之細部結構圖。
第2C圖,係為習用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背面P型、N++半導體層交錯分佈情形之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所示,係本發明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作流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係一種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於一具體實施例中,以一N型半導體基板為例敘述本發明製作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過程,此半導體基板至少含有矽或鍺其中之一種元素,可為單晶或多晶晶相,且其厚度係介於6~700μm之間。第1圖所示為該一部份製造過程中之元件剖面圖結構;必須強調的是,該圖各部份結構之相對比例並不與實際相符。
當製造時,首先將清洗後之N型半導體基板21之表面蝕刻出微結構20,例如金字塔狀結構,具有捕捉光線,以利於將太陽光導入至基板內之功能。一般在製程上,係於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正面及背面皆形成微結構,然後在該N型半導體基板21正面之微結構表面20之下方形成一層N+半導體層22,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背面則形成一層N++半導體層23,且該N+半導體層22與該N++半導體層23之電性摻雜濃度皆比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電性摻雜濃度高,其側面結構如第1圖中(a)所示。接著,利用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分別在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正面形成一前遮罩層28,以及在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背部形成一圖案化之後遮罩層29,使該N++半導體層23一部分裸露且另一部分受該後遮罩層29保護,此時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側面結構如第1圖中(b)所示。然後以化學蝕刻液向該N型半導體基板21內部蝕刻,以在該N++半導體層23裸露之區域形成溝槽30,且受該後遮罩層29保護之N++半導體層23較不受蝕刻或完全不受蝕刻而保有背表面場之功能,同時在該N型半導體基板21正面之N+半導體層22受該前遮罩層28保護而保留並仍保有前表面場之功能,此時之側面結構如第1圖中(c)所示,該溝槽30受蝕刻形成之深度係小於350μm。將該前、後遮罩層28、29清除後,於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背面生長一層至少含有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或非晶矽之薄膜,作為鈍化層(Passivation Layer),以修補矽基板表面之缺陷,俾以提升載子之生命週期,此時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正面亦可以生長一層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或非晶矽之薄膜,作為鈍化層。然而在具體實施上,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背面亦可以不生長含有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或非晶矽之薄膜。其後,在該N型半導體基板21正面鍍製一層至少含有氧化矽或氮化矽之薄膜作為抗反射層26,使得更多太陽光進入該N型半導體基板21內,並轉換為電能以提升效率。如第1圖中(d)所示為清除該遮罩層28後並鍍製一抗反射層26之側面結構,然而在這裡並未顯示前述之氧化矽、氮化矽、碳化矽或非晶矽薄膜,雖然這些薄膜如前所述可能存在。然後,將一P型金屬電極25與一N型金屬電極27以印刷方式分別製作於該溝槽30內與該N++半導體層23之一部分區域。該N型金屬電極27之材料係至少含有金、銀、銅、鋅、鎳、鈦或鈀,而該P型金屬電極25之材料係至少含有鋁。該P型金屬電極25係覆蓋該溝槽30之底部區域之一部分或全部。待金屬電極製作之後,以共燒方式在該溝槽30之底部區域之一部分或全部形成射極區域,亦即形成一P型半導體層24,並使得該P型金屬電極25與該N型金屬電極27皆與該N型半導體基板21形成良好之電性接觸。於其中,燒結金屬電極亦可採先後依序之方式,亦即先印刷與燒結該P型金屬電極25,然後印刷與燒結該N型金屬電極27,抑或顛倒先後順序。經過燒結後之元件,其側面結構如第1圖中(e)所示,即完成本發明之指叉狀背部電極之太陽能電池。
如是,藉由上述揭露之流程構成一全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
上述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於另一具體實施例中,其半導體基板亦可為至少含有矽或鍺其中之一種元素,且為P型電性摻雜之P型半導體基板;於其中,其N++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比其N+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高,且其P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比其P型半導體基板之電性摻雜濃度高。
本發明於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正面與背面分別形成較輕摻雜之N+半導體層22及較重摻雜之N++半導體層23之方法,在一較佳實施例中,係首先將半導體基板以一次性之磷擴散製程在半導體基板之正面與背面皆形成較重摻雜之N++半導體層。然後以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將抗化學蝕刻液之遮罩層覆蓋於基板之背面,並將半導體基板置入化學蝕刻液中以便蝕去半導體基板正面一層厚度,而使半導體基板正面較重摻雜之N++半導體層變成較輕摻雜之N+半導體層。經清除遮罩層後,形成如第1圖中(a)之結構。
本發明使用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將抗化學蝕刻液之遮罩層覆蓋於N型半導體基板21之正面與背面,使得未被覆蓋之N++半導體層23經由蝕刻液去除,使得其後N++半導體層23與P型半導體層24具有相互交錯位置之結構。全程無需使用費時之黃光製程,本發明極具實用性。
在本發明中,該P型半導體層24係以含鋁電極燒結形成於該溝槽30之底部區域,致使該P型金屬電極25與該N型金屬電極27無重疊接觸之困擾,遂避免傳統上使用另一道製程,例如使用雷射將兩金屬電極分開。此外,蝕刻形成之溝槽30使得該N型半導體基板21之背面產生明顯色差,可方便該P型金屬電極25與該N型金屬電極27對準製作於各別正確位置上,預防重疊之情況。因此,本發明所提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係以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以及使用化學蝕刻方式於基板背部形成塗佈P型電極之溝槽之方法以製造太陽能電池,不僅可代替較費時的黃光微影製程(如至少進行兩次高溫擴散),且只需一印刷蝕刻遮罩之機台即可形成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結構。本發明可使得整體製程精簡化,並達到降低製程費用以及時間,進而提升太陽能電池之效率,以實現量產化之目的。
綜上所述,本發明係一種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可有效改善習用之種種缺點,係使用半導體材料做為基板,並且將電極與P-N接面製作於基板背部,透過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以及使用化學蝕刻方式於基板背部形成溝槽之方法以製造太陽能電池,可使得整體製程精簡化,並達到降低製程費用以及時間,進而提升太陽能電池之效率,以實現量產化之目的,進而使本發明之産生能更進步、更實用、更符合使用者之所須,確已符合發明專利申請之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0...微結構表面
21...N型半導體基板
22...N+半導體層
23...N++半導體層
24...P型半導體層
25...P型金屬電極
26...抗反射層
27...N型金屬電極
28...前遮罩層
29...後遮罩層
30...溝槽

Claims (10)

  1. 一種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至少包含下列步驟:
      (A)提供一具有微結構表面之半導體基板,以一次性之磷擴散製程在該半導體基板之正面及背面皆形成較重摻雜之N++半導體層,通過以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將抗化學蝕刻液之第一遮罩層覆蓋於該半導體基板之背面,並將該半導體基板置入化學蝕刻液中以便蝕去該半導體基板正面一層厚度,而使該半導體基板正面較重摻雜之N++半導體層變成較輕摻雜之第一N型半導體層,隨後並清除該第一遮罩層;
      (B)利用網版印刷或噴塗方式分別在該半導體基板之正面形成第二遮罩層以覆蓋該第一N型半導體層,以及在該半導體基板之背部形成一圖案化之第三遮罩層使其背面之N++半導體層一部分裸露且該N++半導體層另一部分受該第三遮罩層保護;
      (C)利用化學蝕刻液向該半導體基板內部蝕刻,以在該N++半導體層裸露之區域形成複數條溝槽,而該受第三遮罩層保護之N++半導體層較不受蝕刻或完全不受蝕刻而仍保有背表面場之功能,該受第三遮罩層保護之N++半導體層爰形成一第二N型半導體層,同時在該半導體基板正面之第一N型半導體層受該第二遮罩層保護而保留並仍保有前表面場之功能;
      (D)清除該第二及第三遮罩層後,在該半導體基板正面鍍製一抗反射層;以及
      (E)以印刷方式將一P型金屬電極與一N型金屬分別製作於該溝槽內與該第二N型半導體層之一部分區域,再以共燒方式在該溝槽之底部區域之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一P型半導體層,並使得該P型金屬電極與該N型金屬電極皆與該半導體基板形成良好之電性接觸,即構成指叉狀背部電極之太陽能電池。
  2.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半導體基板係至少含有矽或鍺其中之一種元素,且為N型電性摻雜基板;於其中,該第二N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比該第一N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高,且均比該半導體基板之電性摻雜濃度高。
  3.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半導體基板係至少含有矽或鍺其中之一種元素,且為P型電性摻雜基板;於其中,該第二N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比該第一N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高,且該P型半導體層之電性摻雜濃度比該半導體基板之電性摻雜濃度高。
  4.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半導體基板為單晶或多晶晶相。
  5.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半導體基板背面之P型金屬電極係經燒結後形成其半導體基板背面之P型半導體層。
  6.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半導體基板之厚度係介於6~700μm之間。
  7.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半導體基板背面之該些溝槽之深度係小於350μm。
  8.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N型半導體層之一部分在該半導體基板背面之位置分佈係與該P型半導體層之一部分呈現交錯。
  9.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P型半導體層分佈在該半導體基板背面複數個區域,且分佈在該複數個區域之P型半導體層其彼此不相接。
  10. 依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N型半導體層分佈在該半導體基板背面複數個區域,且分佈在該複數個區域之第二N型半導體層其彼此不相接。
TW102103034A 2013-01-25 2013-01-25 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 TW20143110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3034A TW201431108A (zh) 2013-01-25 2013-01-25 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03034A TW201431108A (zh) 2013-01-25 2013-01-25 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1108A true TW201431108A (zh) 2014-08-01

Family

ID=51797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3034A TW201431108A (zh) 2013-01-25 2013-01-25 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3110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9616A (zh) * 2017-11-15 2018-03-13 南通苏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叉指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及其制作方法
CN108666379A (zh) * 2018-07-11 2018-10-16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型背接触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TWI660521B (zh) * 2016-10-25 2019-05-21 日商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光電變換效率太陽電池及高光電變換效率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60521B (zh) * 2016-10-25 2019-05-21 日商信越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高光電變換效率太陽電池及高光電變換效率太陽電池之製造方法
CN107799616A (zh) * 2017-11-15 2018-03-13 南通苏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叉指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及其制作方法
CN107799616B (zh) * 2017-11-15 2023-12-05 南通苏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叉指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片及其制作方法
CN108666379A (zh) * 2018-07-11 2018-10-16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型背接触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24177B2 (en)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reof
US8574951B1 (en) 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an interdigitated back-contact solar cell
JP2005310830A (ja) 太陽電池および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JP5885891B2 (ja)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太陽電池
JP2007281447A (ja) 太陽電池
TWI455342B (zh) Solar cell with selective emitter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101768907B1 (ko) 태양 전지 제조 방법
TWI538244B (zh)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lar cells
TWI424582B (zh) 太陽能電池的製造方法
TW201411861A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作方法
TW201431108A (zh) 指叉狀背部電極太陽能電池之製造方法及其元件
TWI427808B (zh) Production method of back electrode solar cell
JP5645734B2 (ja) 太陽電池素子
JP2016076508A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WO2016140309A1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10406A (ja) 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光電変換素子
TWI626755B (zh) 單面受光之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
TW201401543A (zh) 製作太陽能電池之方法
KR101382047B1 (ko) 태양전지의 선택적 에미터 형성방법
TWI455335B (zh) 背接觸式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JP2017157781A (ja) 光電変換素子および光電変換素子の製造方法
TWI302752B (en)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photovoltaic element thereof
TWI552360B (zh) 太陽能電池
TWI626758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
TWI492403B (zh) 太陽能電池及其製造方法與太陽能電池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