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24339A - 用於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檢測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 - Google Patents

用於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檢測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24339A
TW201424339A TW102125250A TW102125250A TW201424339A TW 201424339 A TW201424339 A TW 201424339A TW 102125250 A TW102125250 A TW 102125250A TW 102125250 A TW102125250 A TW 102125250A TW 201424339 A TW201424339 A TW 20142433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data
intensity distribution
image light
valu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25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uo-Chung Huang
Yi-Heng Chou
Ching-Chiu Liao
Yu-Han Chen
Hoang-Yan Lin
Wen-Hui Chang
Kuen Lee
Lang-Chin Lin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to US14/093,538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140160469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4243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4339A/zh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一種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包括:使立體顯示器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一視域的光,且量測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第一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使立體顯示器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二視域的光,且量測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一總綜合分佈數據。一種檢測裝置與電腦程式產品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用於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檢測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及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
越來越多的市場需求頻頻對裸眼式立體顯示技術提出召喚,例如:醫學、展示、娛樂、教育、軍事、設計、廣告…等等,然而如何判斷與說明所開發出來的立體顯示器的特性,目前尚未受到重視。然而,一個製作良好的裸眼式立體顯示器如果站在一個錯的位置觀看,將不會得到優良的觀看品質,如此不僅容易看到模糊的影像,除了亮度、對比、影像都可能不正確外,也有可能產生不舒適感,當然也就失去了立體顯示器該有的價值。因此,針對立體顯示器的觀測位置等條件進行分析將是非常重要的技術。由於設計值與實際成品產出都有一些誤差,所以如何找出最 佳觀看位置是一個重要的議題。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包括:使立體顯示器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一視域的光,且量測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第一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一影像(view)光強度分佈數據;使立體顯示器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二視域的光,且量測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為多個光強度數值分別對應於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多個數值所在位置的分佈數據;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一總綜合分佈數據;以及根據總綜合分佈數據來決定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一最佳觀賞位置。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包括一可動式支撐單元、一光強度計、一訊號產生裝置及一處理單元。可動式支撐單元包括一第一承載部與一第二承載部,其中第二承載部適於相對於第一承載部運動至不同的位置與方位,且第一承載部用以承載立體顯示器。光強度計配置於第二承載部上,其中當第二承載部相對於第一承載部運動至不同的位置 與方位時,光強度計在不同的量測位置或視角量測來自立體顯示器的不同顯示位置的光強度。訊號產生裝置用以電性連接至立體顯示器,以輸出一測試圖形訊號至立體顯示器。處理單元電性連接至光強度計,以根據光強度計所測得的光強度計算出立體顯示器的實際參數。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一種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儲存於一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中。此電腦程式產品包括第1程式指令、第2程式指令、第3程式指令及第4程式指令。第1程式指令使立體顯示器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一視域的光,且量測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第一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第2程式指令使立體顯示器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二視域的光,且量測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為多個光強度數值分別對應於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多個數值所在位置的分佈數據。第3程式指令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一總綜合分佈數據。第4程式指令根據總綜合分佈數據來決定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一最佳觀賞位置。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立體顯示器
110‧‧‧顯示器
112‧‧‧畫素
120‧‧‧視差屏障
122‧‧‧條狀開口
200‧‧‧檢測裝置
210‧‧‧可動式支撐單元
212‧‧‧第一承載部
213‧‧‧第一致動器
214‧‧‧第二承載部
215‧‧‧第二致動器
216‧‧‧連接部
220‧‧‧光強度計
230‧‧‧訊號產生裝置
240‧‧‧處理單元
250‧‧‧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
DV‧‧‧排列方向
f‧‧‧距離
L‧‧‧延伸線
P1、P2、P3‧‧‧顯示位置
PB、PD‧‧‧週期
PE‧‧‧節距
Q‧‧‧數值所在位置
Q1‧‧‧第一數值所在位置
Q2‧‧‧第二數值所在位置
QP‧‧‧位置對
S110、S120、S130、S130b、S130c、S132、S132a、S132b、S132c、S134、S134a、S134b、S134c、S136、S136b、S136c、S140‧‧‧步驟
T1‧‧‧第一方向
T2‧‧‧第二方向
T3‧‧‧第三方向
V1‧‧‧第一視域
V2‧‧‧第二視域
x、y、z‧‧‧座標軸
Z‧‧‧觀看距離
θ‧‧‧視角
圖1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量測方法所量測的一立體顯示器的示意圖。
圖1B與圖1C為圖1A之立體顯示器的上視示意圖。
圖2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量測方法的流程圖。
圖2B為圖2A中的步驟S130之子步驟的流程圖。
圖3A為當進行圖2A之步驟S110時立體顯示器的狀態。
圖3B為當進行圖2A之步驟S120時立體顯示器的狀態。
圖4A即為圖2B的步驟S132所計算出的第一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圖形。
圖4B即為圖2B的步驟S134所計算出的第二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圖形。
圖5即為圖2B的步驟S136所計算出的總綜合分佈數據的圖形。
圖6為圖2B中的子步驟的另一種實施例的流程圖。
圖7為圖6之步驟S132a所計算出之對應於顯示位置P2的多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圖形。
圖8為圖2A中的步驟S130的一種變化實施例的流程圖。
圖9A繪示圖2A的步驟S120所得到的其中一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均勻度大於80%的數據之分佈範圍。
圖9B為根據對應於顯示位置的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得到的調整後第二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圖形。
圖10為圖2A中的步驟S130的一種變化實施例的流程圖。
圖11A為圖10的步驟S132c中分別對應於圖1B之三個顯示位置的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之倒數的幾何平均數的分佈圖形。
圖11B為圖10的步驟S136c中所計算出的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的圖形。
圖12為圖1A中的立體顯示器的細部結構之上視圖。
圖13A為當光強度為照度時,圖2B中的第一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圖形。
圖13B為當光強度為照度時,圖2B中的第二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圖形。
圖13C為當光強度為照度時,圖2A與圖2B中的總綜合分佈數據的圖形。
圖14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檢測裝置的示意圖。
圖1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量測方法所量測的一立體顯示器的示意圖,而圖1B與圖1C為圖1A之立體顯示器的上視示意圖,其中圖1B繪示了在多個不同的視角量測的情形,而圖1C繪示了數值所在位置。請參照圖1A與圖1B,本實施例之用以 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適用於一立體顯示器100。在本實施例中,立體顯示器100為一裸眼式立體顯示器,其適於產生多個視域。在本實施例中,立體顯示器100為雙視域立體顯示器,其適於在空間中產生複數個不斷交替出現的第一視域V1與第二視域V2。立體顯示器100適於將代表某一視角的一第一畫面傳遞至第一視域V1,且適於將代表另一視角的一第二畫面傳遞至第二視域V2。當使用者的左眼與右眼分別位於兩相鄰之第一視域V1與第二視域V2時,左眼會看到第一畫面,而右眼會看到第二畫面。如此一來,第一畫面與第二畫面便能夠在使用者的大腦中合併為一立體畫面。
圖2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量測方法的流程圖,圖2B為圖2A中的步驟S130之子步驟的流程圖,圖3A為當進行圖2A之步驟S110時立體顯示器的狀態,而圖3B為當進行圖2A之步驟S120時立體顯示器的狀態。請參照圖1B、圖1C、圖2A、圖3A及圖3B,本實施例之量測方法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100。此量測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進行步驟S110,使立體顯示器100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圖3A中是以顯示位置P1、P2及P3為例)發出對應於第一視域V1的光,且量測此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發出的對應於第一視域V1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此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P1、P2及P3具有不同的水平座標值,且此水平方向定義為立體顯示器100設定給觀賞者觀看立體影像時與觀賞者兩眼連線 呈水平的方向。舉例而言,立體顯示器100可視為是置於由x座標軸、y座標軸及z座標軸所形成的直角座標系所定義出的空間中,其中x座標軸、y座標軸及z座標軸彼此互相垂直。在本實施例中,直角座標系的原點可設於顯示位置P2,且立體顯示器100的顯示面實質上落在xy平面或與xy平面平行。在本實施例中,顯示位置P2例如為立體顯示器110的中心點位置,或者為立體顯示器110在垂直於y軸之中線上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然後,進行步驟S120,使立體顯示器100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P1、P2及P3發出對應於第二視域V2的光,且量測此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發出的對應於第二視域V2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在本實施例中,此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此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為多個光強度數值分別對應於立體顯示器100前方的空間中的多個數值所在位置Q(如圖1B與圖1C所繪示)的分佈數據。
在本實施例中,量測此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發出的對應於第一視域V1與V2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的方法包括:在多個不同的視角θ(如圖1B所繪示)量測(例如利用光強度計220在多個不同的視角θ量測)此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發出的對應於第一視域V1與第二視域V2的光的光強度,其中上述這些數值所在位置Q由這些視角θ所換算而得。具體而言,從每一個顯示位置P1、P2、P3沿著每一個被量測的視角θ延 伸出的延伸線L上的位置即可作為數值所在位置Q,或者,亦可選擇這些延伸線L相交處作為數值所在位置Q。在本實施例中,視角θ可定義為相對於立體顯示器100的顯示面的法線的傾斜角。
在本實施例中,此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此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這些數值所在位置Q可被定義為多個位置對QP,每一位置對QP包括一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一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在這些位置對QP中的這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對應的這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的距離實質上相同。換言之,每一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之間的距離為一實質上相同的距離。
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即圖1B所繪示的「×」符號所標示的位置)分別位於立體顯示器100前方的空間中的不同的多個水平位置,此水平方向定義為立體顯示器100設定給觀賞者觀看立體影像時與觀賞者兩眼連線呈水平的方向。在本實施例中,這些水平位置為這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正投影至一水平面(例如為yz平面)上的位置,且此水平面(例如為yz平面)包含第一視域V1與第二視域V2的排列方向DV及立體顯示器100的法線(例如是平行於z軸或與z軸重合的直線)。
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即圖1C所繪示的「△」符號所標示的位置)分別位於立體顯示器100前方的空間中的不同的多個水平位置,這些水平位置為這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正投影至水平面(例如為yz平面)上的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另一位置對QP中的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可為同一個數值所在位置。換言之,圖1C中的「×」符號所標示的位置可與另一位置對QP的「△」符號所標示的位置重合,亦即兩者可共用同一個數值所在位置Q。或者,這些位置對QP中的這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這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亦可彼此不重合。
在本實施例中,這些光強度數值例如為輝度(luminance)。具體而言,光強度計220例如為輝度計,而在本實施例中,可利用輝度計(luminance meter)在這些視角θ對準顯示位置P1、P2及P3以測得三組輝度值。由於輝度計所量測到的輝度值不會受量測距離的影響,因此當輝度計擺在同一延伸線L(即在同一視角θ)上的任一個位置所測得的輝度值都相同。換言之,同一延伸線L上的不同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的這些光強度數值(即輝度值)皆相同,且同一延伸線L上的不同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的這些光強度數值(即輝度值)皆相同。如此一來,便可得到三個分別對應於顯示位置P1、P2及P3的輝度分佈數據(即上述的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舉例而言,對應於顯示位置P1的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包括了量測顯示位置P1所得到的每一個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所對應的輝度值及此時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的y座標值與z座標值。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可利用光強度計220(例如為輝度 計)在這些視角θ分別對準顯示位置P1、P2及P3以測得三組輝度值。如此一來,便可得到三個分別對應於顯示位置P1、P2及P3的輝度分佈數據(即上述的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舉例而言,對應於顯示位置P2的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包括了量測顯示位置P2所得到的每一個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所對應的輝度值及此時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的y座標值與z座標值。
在本實施例中,此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位於立體顯示器的同一水平線上,且此水平線實質上平行於第一視域V1與第二視域V2的排列方向DV。在本實施例中,此水平線平行於使用者能觀賞到立體影像時兩眼的連線,在圖1A中,此水平行例如平行於y方向。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此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中的至少二個位於立體顯示器的不同水平線上,例如顯示位置P1、P2及P3分別位於立體顯示器的三條不同的水平線上,且此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P1、P2、P3分別位於立體顯示器100的多個不同鉛直線上,且這些鉛直線實質上平行於第一視域V1與第二視域V2的排列方向,例如垂直於y方向。
在另一實施例中,立體顯示器100亦可以是一可切換式立體顯示器100,其可切換成適於橫向配置的立體顯示器(如圖1A之立體顯示器100)或適於縱向配置的立體顯示器。當切換成適於縱向配置的立體顯示器時,第一視域V1與第二視域V2是沿著x方向排列,因此此時的水平方向定義為x方向,亦即觀賞者兩眼連線的方向亦平行於x方向。
接著,進行步驟S130,根據上述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上述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一總綜合分佈數據。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0包括對此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此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相乘的運算,藉以計算出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舉例而言,步驟S130可包括對此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此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求取幾何平均數的運算,以得到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
在本實施例中,對此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此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相乘(或作對應求取幾何平均數)的運算的步驟包括將同一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所對應的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中的這些光強度數值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1所對應的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中的這些光強度數值相乘(或對其求取幾何平均數),並將相乘(或求取幾何平均數)所得結果對應於此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的中點位置。此外,將這些位置對QP的這些相乘所得結果(或求取幾何平均數所得結果)與對應的這些中點位置作為總綜合分佈數據。
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0可包括下列步驟S132、S134及S136(如圖2B所示)。首先,如進行步驟S132,根據此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一第一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此外,進行步驟S134,根據此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 分佈數據,以計算出一第二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然後,進行步驟S136,根據第一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上述步驟S132與步驟S134的執行順序沒有特別的限定,可以先執行步驟S132後再執行步驟S134,也可以先執行步驟S134後再執行步驟S132,或者也可以是同時執行步驟S132與S134。
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2包括將此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相乘處理,再根據相乘處理的結果得到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舉例而言,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方法例如為對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以得到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具體而言,某一個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例如某一個(y,z)座標的位置)可對應至量測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時所分別量測到的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即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光強度數值),如L11、L12及L13,此時,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此一(y,z)座標所對應的第一影像綜合光強度值Leq1即為。此外,其他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也作如同上述的運算,而所有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處的第一影像綜合光強度值Leq1及其所對應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的(y,z)座標即可構成第一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如圖4A即為圖2B的步驟S132所計算出的第一影像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圖形。
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4包括將此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相乘處理,再根據相乘處理的結果得到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舉例而言,根據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方法為對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以得到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具體而言,某一個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例如為某一個(y,z)座標的位置)可對應至量測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時所分別量測到的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即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光強度數值),如L21、L22及L23,此時,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此一(y,z)座標所對應的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值Leq2即為。此外,其他的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也作如同上述的運算,而所有的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處的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值Leq2及其所對應的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的(y,z)座標即可構成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如圖4B即為圖2B的步驟S134所計算出的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圖形。
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6包括將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作相乘處理,再根據相乘處理的結果得到總綜合分佈數據。舉例而言,根據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的方法為根據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作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以得到總綜合 分佈數據。
在本實施例中,上述根據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作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包括:將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這些第一量測位置的座標與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這些第二量測位置的座標轉換成一共同座標,以及基於此共同座標將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具體而言,每一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可視為是讓使用者的左眼觀賞立體顯示器100的左眼所在位置,且每一位置對QP中的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可視為是讓此使用者的右眼觀賞立體顯示器100的右眼所在位置。人類雙眼的瞳孔距離的平均值約為6.5公分,因此可設計讓每一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相距6.5公分。當根據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時,可以將每一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的中點所對應的(x,y)座標值視為上述共同座標上的一個座標位置。如此一來,所有這些中點所對應的(x,y)座標值可視為共同座標上的多個觀賞位置,而每一個觀賞位置是對應到使用者雙眼瞳孔的中點,即約略位於使用者的眉心位置。此外,每一個共同座標上的中點(即對應於每一位置對QP)之(x,y)座標值所對應的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光強度數值Lbi-eq1+2即為,而所有的共同座標上的中點所對應的Lbi-eq1+2值及 其所對應的(x,y)座標值即可構成總綜合分佈數據,如圖5即為圖2B的步驟S136所計算出的總綜合分佈數據的圖形。
上面的例子是以兩個視域為例。在其他實施例中,當立體顯示器的視域大於等於3時,則仍可計算這些視域的綜合光強度值的幾何平均數,如此仍可得到總綜合分佈數據。
之後,進行步驟S140,根據總綜合分佈數據來決定立體顯示器100前方的空間中的一最佳觀賞位置。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40包括根據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極值所對應的位置來決定最佳觀賞位置。舉例而言,根據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極值所對應的位置來決定最佳觀賞位置的方法為以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極值所對應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的中點位置(即上述一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的中點位置)作為最佳觀賞位置,且此最佳觀賞位置對應於使用者雙眼的中點位置(即雙眼瞳孔的中點位置,也就是接近於使用者的眉心位置)。此外,上述的極值例如為絕對極大值,也就是整個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所有光強度數值Lbi-eq1+2中的最大值。舉例而言,從圖5可以看出,所有光強度數值Lbi-eq1+2中的最大值是落在(y,z)=(0,146.25cm)的位置。另外,本實施例之量測方法可更包括以上述最佳觀賞位置與立體顯示器的垂直距離(即平行於z軸的距離)作為最佳觀賞距離(在圖5中例如為146.25cm)。
本實施例之量測方法採用根據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 然後再根據總綜合分佈數據來決定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最佳觀賞位置,因此本實施例之量測方法不但可以計算出最佳觀賞距離,還可以計算出最佳觀賞位置,例如除了可得知與立體顯示器100的顯示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最佳觀賞距離之外,還可得知與立體顯示器100的顯示面平行的方向上的最佳觀賞位置。如此一來,即使立體顯示器100的設計參數存在製造上的誤差,亦可以較為準確地估算最佳觀賞位置。另外,亦可由估算出的最佳觀賞位置來判斷立體顯示器100的設計參數是否有問題,或者亦可判斷立體顯示器100的在製造上的誤差是否過大而超出了可容許的範圍,進而將此訊息回饋給立體顯示器100的製造者,以利在往後的製程中作出改善。
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將上述所計算出的最佳觀賞位置及其附近的位置(例如附近的位置中其總綜合分佈數據的數值與最佳觀賞位置的總綜合分佈數據的數值差異不大的位置)視為一可移動空間,而當使用者的眉心在可移動空間中移動時,都可維持看到正確良好的立體影像。
圖6為圖2B中的子步驟的另一種實施例的流程圖。請參照圖2A與圖6,圖2A中的步驟S130亦可以用圖6的方式來實施。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0包括步驟S132a與步驟S134a。首先,進行步驟S132a,分別地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對應的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分別計算出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例如是雙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在本 實施例中,分別地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對應的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分別計算出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方法包括對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對應的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相乘處理,再根據相乘處理的結果得到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具體而言,分別地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對應的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分別計算出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方法包括分別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對應的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以得到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分別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對應的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以得到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包括:將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這些第一量測位置的座標與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這些第二量測位置的座標轉換成一共同座標,以及基於共同座標分別對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對應的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以得到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
舉例而言,某一個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例如某一個(y,z)座標的位置)可對應至量測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時所分別量測到的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如L11、L12及L13,且與上述第 一數值所在位置Q1成對的某一個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例如為某一個(y,z)座標的位置,且此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此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屬於同一位置對QP)可對應至量測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時所分別量測到的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如L21、L22及L23,而對應於顯示位置P1的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一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值即為,對應於顯示位置P2的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一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值即為,且對應於顯示位置P3的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一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值即為。此外,所對應的量測位置皆為其所對應的這一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的中點。圖7即為圖6之步驟S132a所計算出之對應於顯示位置P2的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圖形。
然後,進行步驟S134a,根據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4a包括對此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作相乘處理,再根據相乘處理的結果得到總綜合分佈數據。具體而言,根據此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的方法包括對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作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以得到總綜合分佈數據。舉例而言,總綜合分佈數據中對應於上述一位置對QP的中點之位置的數值即為,而總綜合分佈數據的圖形亦相同於圖5所繪示者。
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以將圖2B之步驟S132、S134及S136合併為一個步驟,或者將圖6之步驟S132a及S134a合併為一個步驟,亦即根據每一對量測位置OP所量測到的L11、L12、L13、L21、L22及L23數值去計算結果,以得到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數值,而這些數值的每一個所對應的座標即為其對應的那一位置對的中點之座標。
圖8為圖2A中的步驟S130的一種變化實施例的流程圖。請參照圖2A與圖8,圖2A中的步驟S130亦可以用圖8的步驟S130b來取代。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0b包括步驟S132b、步驟S134b與步驟S136b。首先,步驟S132b為在此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均勻度符合一預設條件的光強度數值及其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作為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在本實施例中,此預設條件為大於一閥值,或者此預設條件為大於等於一閥值。此外,均勻度的定義為同一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所對應的至少三個光強度數值中的最小值除以最大值所得到的比值或百分比。然後,進行步驟S134b,在此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均勻度符合此預設條件的光強度數值及其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作為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同樣地,在本實施例中,此預設條件為大於一閥值,或者此預設條件為大於等於一閥值。此外,均勻度的定義為同一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所對應的至少三個光強度數值中的最小值除以最大值所得到的比值或百分比。舉例而言,圖9A繪示圖2A的 步驟S120所得到的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均勻度大於80%的數據之分佈範圍。在圖9A中,白色的部分即為均勻度符合預設條件(例如大於80%)的光強度數值所對應的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而黑色部分是不符合預設條件者。在本實施例中,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均勻度小於等於80%的光強度數值及其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Q可被捨棄不用,而剩下的光強度數值及其所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構成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且這些數值符合均勻度大於80%的條件。同理,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均勻度之預設條件亦可設為是大於80%。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閥值亦可設為80%以外的數值。
之後,進行步驟S136b,根據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步驟S136b的作法即相當於把圖2A中的步驟S130中的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分別以上述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來取代,而接下來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的運算方法與過程則與圖2A之步驟S130中對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運算方法與過程相同。舉例而言,可將圖2B中的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分別以上述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來取代,並進行圖2B中步驟S132~S136的運算,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或者,可將圖6中的第一影像光強度 分佈數據與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分別以上述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來取代,並進行圖6中步驟S132a與S134a的運算,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圖9B即為根據對應於顯示位置P1、P2及P3的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得到的調整後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即對此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求取幾何平均數的計算)的圖形。
在本實施例之量測方法中,由於預先採用均勻度符合預設條件的方式來篩選數據,因此由篩選後的數據所計算出的總綜合分佈數據更能夠準確地決定出最佳觀賞位置與最佳觀賞距離。
圖10為圖2A中的步驟S130的一種變化實施例的流程圖。請參照圖2A與圖10,圖2A中的步驟S130亦可以用圖10的步驟S130c來取代。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0c包括步驟S132c、步驟S134c與步驟S136c。首先,進行步驟S132c,對每一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這些數值所在位置Q(即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分別求取多個第一系統串擾值(system crosstalk,SCT),並取這些第一系統串擾值中符合一預設條件者作為多個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在本實施例中,系統串擾值的計算方法可參照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SID)所制訂出的Information Display Measurements Standard(IDMS)第354頁中的計算方法。具體而言,某一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第一系統串擾值X1=(L1KW-L1KK)/(L1WK-L1KK),且在本實施例中,使用者的左眼適於 位於第一視域,右眼適於位於第二視域,以觀看立體影像。其中,L1KW為對應於第一視域V1的第一影像為黑畫面且對應於第二視域V2的第二影像為白畫面時(例如圖3B之立體顯示器100所呈現的條紋狀畫面時),於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量測顯示位置P1、P2或P3所得到的輝度。L1KK為對應於第一視域V1的第一影像為黑畫面且對應於第二視域V2的第二影像亦為黑畫面時(例如立體顯示器100顯示全黑畫面時),於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量測顯示位置P1、P2或P3所得到的輝度。L1WK為對應於第一視域V1的第一影像為白畫面且對應於第二視域V2的第二影像為黑畫面時(例如圖3A之立體顯示器100所呈現的條紋狀畫面時),於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量測顯示位置P1、P2或P3所得到的輝度。對應於顯示位置P1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即為以上述方式量測顯示位置P1的輝度並以上述方法計算所得到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同理,對應於顯示位置P2與P3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則分別為以上述方式量測顯示位置P2與P3的輝度並以上述方法計算所得到的第一系統串擾值。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上述預設條件為小於一閥值,或者預設條件為小於等於一閥值。舉例而言,可以取這些第一系統串擾值中小於5%者作為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而大於等於5%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則捨棄不使用。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閥值亦可以是不同於5%的其他數值。
然後,進行步驟S134c,對每一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這些數值所在位置Q(即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分別求取多 個第二系統串擾值,並取這些第二系統串擾值中符合預設條件者作為多個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具體而言,某一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第二系統串擾值X2=(L2WK-L2KK)/(L2KW-L2KK)。其中,L2WK為對應於第一視域V1的第一影像為白畫面且對應於第二視域V2的第二影像為黑畫面時(例如圖3A之立體顯示器100所呈現的條紋狀畫面時),於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量測顯示位置P1、P2或P3所得到的輝度。L2KK為對應於第一視域V1的第一影像為黑畫面且對應於第二視域V2的第二影像亦為黑畫面時(例如立體顯示器100顯示全黑畫面時),於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量測顯示位置P1、P2或P3所得到的輝度。L2KW為對應於第一視域V1的第一影像為黑畫面且對應於第二視域V2的第二影像為白畫面時(例如圖3B之立體顯示器100所呈現的條紋狀畫面時),於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量測顯示位置P1、P2或P3所得到的輝度。對應於顯示位置P1的第二系統串擾值即為以上述方式量測顯示位置P1的輝度並以上述方法計算所得到的第二系統串擾值,同理,對應於顯示位置P2與P3的第二系統串擾值則分別為以上述方式量測顯示位置P2與P3的輝度並以上述方法計算所得到的第二系統串擾值。此外,在本實施例中,上述第二系統串擾值的預設條件為小於一閥值,或者預設條件為小於等於一閥值。舉例而言,可以取這些第二系統串擾值中小於5%者作為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而大於等於5%的第二系統串擾值則捨棄不使用。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閥值亦可以是不同於5%的其他數值。
之後,進行步驟S136c,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這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及這些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在本實施例中,步驟S136c包括在每一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這些第一系統串擾值符合預設條件的這些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這些光強度數值分別乘以這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的倒數所得到的乘積作為一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在每一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其這些第二系統串擾值符合預設條件的這些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這些光強度數值分別乘以這些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的倒數所得到的乘積作為一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以及根據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與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
具體而言,某一個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可對應至量測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時所分別量測到的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如L11、L12及L13,且可分別對應至三個計算出的系統串擾值X11、X12、X13。然後,取這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所量測到的這些X11、X12、X13中數值小於5%者作為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X11、X12、X13,而其他的第一系統串擾值X11、X12、X13則捨棄不使用。接著,選取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L11、L12及L13中對應於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X11、X12、X13者作為所選擇的第一影像光強度 L11、L12及L13。此外,取所有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所對應的作為對應於顯示位置P1的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取所有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所對應的作為對應於顯示位置P2的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且取所有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所對應的作為對應於顯示位置P3的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
另一方面,某一個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可對應至量測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時所分別量測到的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如L21、L22及L23,且可分別對應至三個計算出的系統串擾值X21、X22、X23。然後,取這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所量測到的這些X21、X22、X23中數值小於5%者作為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X21、X22、X23,而其他的第二系統串擾值X21、X22、X23則捨棄不使用。接著,選取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L21、L22及L23中對應於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X21、X22、X23者作為所選擇的第二影像光強度L21、L22及L23。此外,取所有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所對應的作為對應於顯示位置P1的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取所有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所對應的作為對應於顯示位置P2的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且取所有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所對應的作為對應於顯示位置P3的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
之後,計算的結果,且每一 結果所對應的座標位置為成對的一位置對QP中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的中點之座標。此外,在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與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中,捨棄不用的第一系統串擾值X11、X12、X13、捨棄不用的第二系統串擾值X21、X22、X23、捨棄不用的第一影像光強度L11、L12及L13及捨棄不用的第二影像光強度L21、L22及L23所對應之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所對應的第一及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中的數值可設為0。
所有中點位置所對應的的結 果即構成總綜合分佈數據。對於的結 果的計算方式,根據乘法交換率與指數交換率而可以有多種不同 的算法。舉例而言,可先分別計算的 結果後,再將兩者相乘後開平方根。或者,可先分別計算 的結果後,再將三者相乘後開立 方根。或者,亦可先分別計算的結果後,再將四者相乘後開平方 根。圖11A為圖10的步驟S132c中分別對應於圖1B之三個顯示位置P1、P2、P3的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之倒數的幾何平均數 的分佈圖形,亦即的分佈圖形,而圖11B為圖10的步驟S136c中所計算出的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的圖形,亦即為的分佈圖形。
請再參照圖1B、圖2A及圖2B,在另一實施例中,圖2B之步驟S132可包括:求取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求取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顯示位置P1、P2、P3與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顯示位置P1、P2、P3彼此實質上相同;以及將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餘的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其餘的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藉以計算出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在本實施例中,在將此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餘的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此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其餘的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之後,可再開K次方根,以得到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K等於其餘的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其餘的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與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相加後所 得到的和。
舉例而言,圖2B之步驟S132可包括:求取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將此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其餘的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以得到一第一乘積數據;以及對第一乘積數據開M次方根,以得到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M等於其餘的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加上此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後所得到的和。在本實施例中,圖2B之步驟S132可包括:求取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其中之一的N次方,以得到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N大於等於2;將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其餘的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以得到一第一乘積數據;以及對第一乘積數據開M次方根,以得到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M等於其餘的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數量加上N後所得到的和。舉例而言,為了加重顯示位置P2所產生的效果的權重,可計算的結果,並將所有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所對應的結果作為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在此例子當中,N=2,亦即求取L12的平方,即等於上式中的L12×L12。此外,上述其餘的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數值即為L11與L13。第一乘積數據的數值即為L11×L12×L12×L13。此外,在此例子中,其餘的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為2(即L11所構成的數據與 L13所構成的數據共2個數據),且N=2,所以M=2+2=4,所以將第一乘積數據的數值開4次方根,即計算的結果。
此外,圖2B之步驟S134可包括:求取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顯示位置與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顯示位置彼此實質上相同;將此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其餘的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以得到一第二乘積數據;以及對第二乘積數據開M次方根,以得到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M等於其餘的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加上此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後所得到的和。也就是說,上述的K=M+M。在本實施例中,圖2B之步驟S134可包括:求取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其中之一的N次方,以得到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顯示位置與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顯示位置彼此實質上相同;將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其餘的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以得到一第二乘積數據;以及對第二乘積數據開M次方根,以得到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M等於其餘的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數量加上N後所得到的和。舉例而言,可計算的結果,並將所有的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所對應的結果作為第二視域綜合 光強度分佈數據。
經由上述方式在步驟S132與步驟S134分別計算出經加權運算後的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後,可接著在步驟S136中依照上述圖2B之實施例中的方法來處理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與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如此一來,當使用者具有欲讓顯示位置P2附近(即立體顯示器100的顯示面的中央附近)的立體影像較為清晰的需求時,便可加重顯示位置P2的權重,例 如根據的結果來計算出最佳觀 賞位置,而在此最佳觀賞位置觀賞時,來自立體顯示器100的顯示面的中央附近的立體影像將會較為清晰。然而,當使用者具有欲讓顯示位置P1附近(即立體顯示器100的顯示面的左側)的立體影像較為清晰的需求時,便可加重顯示位置P1的權重,例如根 據的結果來計算出最佳觀賞位 置,而在此最佳觀賞位置觀賞時,來自立體顯示器100的顯示面的左側附近的立體影像將會較為清晰。以此可類推當這使顯示位置P1附近的立體影像較為清晰時的最佳觀賞位置的計算方法。
請再參照圖1B、圖2A及圖6,在另一實施例中,圖6中的步驟S134a可包括:求取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將此至少一加權後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其餘的這些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以得到一乘積數據;以及
對乘積數據開M次方根,以得到總綜合分佈數據,其中M等於其餘的這些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加上此至少一加權後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後所得到的和。在本實施例中,圖6中的步驟S134a可包括:求取至少三個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其中之一的N次方,以得到一加權後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N大於等於2;將加權後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與其餘的這些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以得到一乘積數據;以及對此乘積數據開M次方根,以得到總綜合分佈數據,其中M等於其餘的這些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數量加上N後所得到的和。舉例而言,當這使立體顯示器100的顯示位置P2附近的立體影像較為清晰時,可計算的結果,而所有的中點位置所對應的結果即構成總綜合分佈數據。 具體而言,顯示位置P2所對應的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數值為 ,在本實施例中,可將N設為等於2,則加權後多視域光 強度分佈數據的數值即為。上述其餘的這些多視 域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數值即為,而乘積數據即 為。由於其餘的這些多視域光強度分佈數 據的數量為2,且N=2,所以M=4,所以將此乘積數據中的數值 開四次方根,即計算的結 果,而所有的中點位置所對應的 數值即構成總綜合分佈數 據。當使用者的眉心位於由這樣計算而得的總綜合分佈數據所得 到的最佳觀賞位置時,來自立體顯示器100的中央附近的立體影像將會變得較為清晰。
圖12為圖1A中的立體顯示器的細部結構之上視圖。請參照圖12,立體顯示器100於製造時,會有理想中的設計參數。在本實施例中,立體顯示器100包括一顯示器110與一視差屏障120。顯示器110具有多個畫素112,而視差屏障120具有多個條狀開口122。在圖12中,視差屏障120至顯示器110的畫素112的距離為f,觀賞者的眼睛至至視差屏障120的觀看距離為Z,顯示器110的畫素的週期為PD,視差屏障120的條狀開口122的週期為PB,而視域的節距(pitch)為PE,例如是圖1B之第一視域V1至相鄰的第二視域V2的節距。藉由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可推得。在這個方程式中,PD、PB及f為立體顯示器100本身的設計參數,因此在理想狀態下,PD、PB及f在設計立體顯示器100時就為已知。因此,在這個式子中只有一個未知數Z。因此,透過上述這個式子可以求得。也就是說,當理想上的設計參數PD、PB及f為已知時,可求得在理想狀態下的最佳觀賞距離,即上式所計算出的Z值。然而,由於立體顯示器100在製造時難免會有製造誤差存在,因此上式所計算出的Z值在實際狀態下並不總是會適用。
另外,亦可以由相似三角形原理推得,將上面所計 算出的Z代入並整理式子之後,可求得
請再參照圖2A,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在進行圖2A的步驟S110之前,先根據立體顯示器100的設計參數來決定一最佳觀賞距離範圍。舉例而言,當應用上述方法來計算出Z值(即最佳觀賞距離)後,可根據此Z值來決定最佳觀賞距離範圍,例如以立體顯示器100前方距立體顯示器Z-d至Z+d的距離之範圍作為最佳觀賞距離範圍,其中d<Z。接著,在後續的步驟S110與S120中的這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這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則為落在此最佳觀賞距離範圍內的位置。如此一來,可在減少量測位置的數量及減少量測時間的情況下,仍然計算出準確的最佳觀賞距離。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這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亦可有部分是落在上述最佳觀賞距離範圍之外,而在步驟S130時,則不予考慮落在上述最佳觀賞距離範圍之外的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所量測到的數據。
請再參照圖2A、圖2B與圖12,在另一實施例中,圖2A中的第一影像光強度與第二影像光強度也可以是照度(illuminance),而量測此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P3發出的對應於第一視域V1與第二視域V1的光的光強度的方法為在這些數值所在位置Q量測此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P3發出的對應於第一視域V1與第二視域V1的光的光強度(即照度)。換言之, 這些數值所在位置Q即為光強度計220(如照度計)所在的量測位置。
如此一來,在一實施例中,圖2B中的第一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就如同圖13A所繪示,圖2B中的第二視域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就如同圖13B所繪示,而圖2A與圖2B中的總綜合分佈數據則如同圖13C所繪示。在圖13A、圖13B及圖13C中,觀看距離是指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如圖13A)、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如圖13B)及中點位置至立體顯示器100的垂直距離,而與觀看距離垂直的方向上的位置是指圖1B的y軸的位置。由圖13A至圖13C可看出,由於照度會隨著觀看距離的增加而變小,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可如上文經由計算出Z值而決定最佳觀賞距離範圍之後,在從最佳觀賞距離範圍之內找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極大值處作為最佳觀賞位置,如此仍可得到準確的最佳觀賞位置。或者,在另一實施例中,也可以將最佳觀賞距離範圍內之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一相對極大值所對應的觀賞位置作為最佳觀賞位置,其中此相對極大值為其所對應的觀賞位置至立體顯示器100的距離最接近Z值的相對極大值。
在圖12中,是以視差屏障120配置於觀賞者與顯示器110之間,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當顯示器110為液晶顯示器時,視差屏障120亦可配置於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組與液晶面板之間,如此亦能根據液晶顯示器即視差屏障的設計參數而計算出理想狀態下的最佳觀賞距離(即觀賞者的眼睛至液晶面板的垂直距 離)。
另外,上述先計算出理想狀態下的最佳觀賞距離範圍(如先計算出Z值),然後再根據此最佳觀賞距離範圍來計算出最佳觀賞位置的方法亦可應用於第一影像光強度與第二影像光強度為輝度的實施例,以減少運算量與量測位置的數量。
圖14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檢測裝置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4,本實施例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200適用於一立體顯示器100。檢測裝置200包括一可動式支撐單元210、光強度計220、一訊號產生裝置230及一處理單元240。可動式支撐單元210包括一第一承載部212與一第二承載部214,其中第二承載部214適於相對於第一承載部212運動至不同的位置與方位。第一承載部212用以承載立體顯示器100,而光強度計220配置於第二承載部214上。當第二承載部214相對於第一承載部212運動至不同的位置與方位時,光強度計220在不同的量測位置(如圖1B之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此情況例如是量測照度時)或不同的視角θ(此情況例如是量測輝度時)量測來自立體顯示器100的不同顯示位置P1、P2及P3的光強度。在本實施例中,可動式支撐單元210更包括一連接部216,其連接第一承載部212與第二承載部214。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承載部212可滑動地連接至該連接部216,且該第二承載部214可轉動地且可滑動地連接至該連接部216。舉例而言,第一承載部212可在第一方向T1上滑動,以帶動立體顯示器100在第一方向T1上平 移。此外,第二承載部214可在第二方向T2上滑動。在本實施例中,連接部216可作為一軌道,而第二承載部214藉由在此軌道上滑動,以帶動光強度計220在第二方向T2上平移。再者,第二承載部214可相對於連接部216在第三方向T3旋轉,例如是繞著實質上垂直於第一方向T1與第二方向T2的軸旋轉,以帶動光強度計220旋轉。藉由可動式支撐單元210的上述作動,可使光強度計230在圖1C的各個第一數值所在位置Q1與第二數值所在位置Q2或在圖1B的各個視角θ量測來自立體顯示器100的不同顯示位置P1、P2及P3的光強度。
在本實施例中,檢測裝置200可更包括一第一致動器213與一第二致動器215。第一致動器213連接第一承載部212與連接部216,以驅使第一承載部212在第一方向T1上移動。第二致動器215連接第二承載部214與連接部216,以驅使第二承載部214在第二方向T2上移動,且驅使第二承載部214在第三方向T3上轉動。
訊號產生裝置230用以電性連接至立體顯示器100,以輸出一測試圖形訊號至立體顯示器100。舉例而言,訊號產生裝置230可產生一第一視域測試圖形訊號至立體顯示器100,以使立體顯示器100上的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發出對應於第一視域V1的光(即如圖3A所繪示的狀態)。此外,訊號產生裝置230可產生一第二視域測試圖形訊號至立體顯示器100,以使立體顯示器100上的至少三個顯示位置P1、P2及P3發出對應於第二 視域V2的光。
處理單元240電性連接至光強度計220,以根據光強度計220所測得的光強度計算出立體顯示器100的實際參數,例如最佳觀賞位置或最佳觀賞距離。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單元240亦電性連接至可動式支撐單元210,例如是電性連接至第一致動器213與第二致動器215,而處理單元240可藉由命令第一致動器213與第二致動器215作動,而控制可動式支撐單元210的作動。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單元240可電性連接至訊號產生裝置230,以命令訊號產生裝置230產生上述測試圖形訊號(例如第一視域測試圖形訊號及第二視域測試圖形訊號)。
請參照圖2A與圖14,在本實施例中,檢測裝置200可更包括一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250,其可儲存一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電腦程式產品的程式指令可載入至處理單元240中,以使處理單元240執行上述各實施例之量測方法。舉例而言,電腦程式產品可包括第1程式指令、第2程式指令、第3程式指令及第4程式指令(如圖2A所示),其中當處理單元240載入第1程式指令時,處理單元240可對應執行步驟S110;當處理單元240載入第2程式指令時,處理單元240可對應執行步驟S120;當處理單元240載入第3程式指令時,處理單元240可對應執行步驟S130;當處理單元240載入第4程式指令時,處理單元240可對應執行步驟S140。此外,上述其他實施例中的量測方法中的步驟也都可以透過電腦程式產品中對應的程式指令載入處 理單元240來執行。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單元240可執行電腦程式產品中的程式指令,以控制光強度計220的偵測時機,且可對光強度計220所偵測到的光強度數值加以計算。此外,處理單元240可執行電腦程式產品中的程式指令,以控制可動式支撐單元210的作動(例如是控制第一致動器213與第二致動器215的作動),進而改變光強度計220的偵測位置與方位。再者,處理單元240可執行電腦程式產品中的程式指令,以控制訊號產生裝置230產生測試圖形訊號。另外,處理單元240可載入電腦程式產品中的程式指令,以進行上述各實施例的量測方法中的運算。在本實施例中,處理單元240為一處理器(processor)。
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處理單元240亦可以硬體的方式來實現。舉例而言,檢測裝置200可以不包括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而處理單元240為一邏輯電路,例如為一數位邏輯電路,而此數位邏輯電路可藉由控制光強度計220、可動式支撐單元210與訊號產生裝置230及藉由本身的運算功能,來實現上述各實施例的量測方法。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量測方法、檢測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中,由於採用根據這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這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總綜合分佈數據,然後再根據總綜合分佈數據來決定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最佳觀賞位置,因此本發明之實施例之量測方法、檢測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不但可以計算出最佳觀賞距離,還可以計算出最佳觀賞位置。 如此一來,即使立體顯示器的設計參數存在製造上的誤差,亦可以較為準確地估算最佳觀賞位置。另外,亦可由估算出的最佳觀賞位置來判斷立體顯示器的設計參數是否有問題,或者亦可判斷立體顯示器的在製造上的誤差是否過大而超出了可容許的範圍,進而將此訊息回饋給立體顯示器的製造者,以利在往後的製程中作出改善。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S110、S120、S130、S140‧‧‧步驟

Claims (67)

  1. 一種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包括:使該立體顯示器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一第一視域的光,且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具有不同的水平座標值;使該立體顯示器上的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一第二視域的光,且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為多個光強度數值分別對應於該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多個數值所在位置的分佈數據;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一總綜合分佈數據;以及根據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來決定該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一最佳觀賞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的方法包括:在多個不同的視角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其中該些數值所在位置由該些視角所換算而得。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該光強度為輝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的方法包括:在該些數值所在位置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該光強度為照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步驟包括:對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相乘的運算,藉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對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相乘的運算的步驟包括:將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定義為多個位置對,每一該位置對包括一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一第二數值所在位置,在該 些位置對中的該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對應的該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的距離實質上相同,其中每一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另一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二數值所在位置為同一個數值所在位置,或者該些位置對中的該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該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彼此不重合;將同一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一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與該第二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相乘,並將該相乘所得結果對應於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該第二數值所在位置的中點位置;以及將該些位置對的該些相乘所得結果與對應的該些中點位置作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步驟包括:對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求取幾何平均數的運算,以得到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方法 包括:求取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求取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該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該顯示位置與該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該顯示位置彼此實質上相同;以及將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餘的該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其餘的該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藉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更包括:在將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餘的該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其餘的該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之後,再開K次方根,以得到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K等於其餘的該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其餘的該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與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相加 後所得到的和。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方法包括:在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均勻度符合一預設條件的光強度數值及其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作為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在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均勻度符合該預設條件的光強度數值及其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作為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及根據該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該預設條件為大於一閥值,或者該預設條件為大於等於該閥值。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方法包括:對每一該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分別求取多個第一系統串擾值,並取該些第一系統串擾值中符合一 預設條件者作為多個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對每一該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分別求取多個第二系統串擾值,並取該些第二系統串擾值中符合該預設條件者作為多個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以及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及該些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該預設條件為小於一閥值,或者該預設條件為小於等於該閥值。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及該些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方法包括:在每一該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該些第一系統串擾值符合該預設條件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些光強度數值分別乘以該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的倒數所得到的乘積作為一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在每一該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該些第二系統串擾值符合該預設條件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些光強度數值分別乘以該些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的倒數所得到的乘積作為 一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以及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位於該立體顯示器的同一水平線上,且該水平線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排列方向。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中的至少二個位於該立體顯示器的不同水平線上,該水平線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排列方向,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分別位於該立體顯示器的多個不同鉛直線上,且該些鉛直線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排列方向。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根據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來決定該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該最佳觀賞位置包括:根據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極值所對應的位置來決定該最佳觀賞位置。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根據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極值所對應的位置來決定該最佳觀賞位置的方法為以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該極值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所 對應的該數值所在位置及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該極值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所對應的該數值所在位置的中點位置作為該最佳觀賞位置,且該最佳觀賞位置對應於使用者雙眼的中點位置。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其中該極值為絕對極大值。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更包括以該最佳觀賞位置與該立體顯示器的垂直距離作為最佳觀賞距離。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用以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更包括:根據該立體顯示器的設計參數來決定一最佳觀賞距離範圍,其中該些數值所在位置落在該最佳觀賞距離範圍中。
  23. 一種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包括:一可動式支撐單元,包括一第一承載部與一第二承載部,其中該第二承載部適於相對於該第一承載部運動至不同的位置與方位,且該第一承載部用以承載該立體顯示器;一光強度計,配置於該第二承載部上,其中當該第二承載部相對於該第一承載部運動至不同的位置與方位時,該光強度計在不同的量測位置或不同的視角量測來自該立體顯示器的不同顯示位置的光強度;一訊號產生裝置,用以電性連接至該立體顯示器,以輸出一 測試圖形訊號至該立體顯示器;以及一處理單元,電性連接至該光強度計,以根據該光強度計所測得的該光強度計算出該立體顯示器的實際參數。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更電性連接至該可動式支撐單元及該訊號產生裝置,該處理單元用以命令該訊號產生裝置產生一第一視域測試圖形訊號至該立體顯示器,以使該立體顯示器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一視域的光,此時該可動式支撐單元經由作動而使該光強度計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具有不同的水平座標值;該處理單元用以命令該訊號產生裝置產生一第二視域測試圖形訊號至該立體顯示器,以使該立體顯示器上的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二視域的光,此時該可動式支撐單元經由作動而使該光強度計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為多個光強度數值分別對應於該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多個數值所在位置的分佈數據;該處理單元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一總綜合分佈數據;且 該處理單元根據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來決定該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一最佳觀賞位置。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光強度計在多個不同的視角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其中該些數值所在位置由該些視角所換算而得。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光強度為輝度。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光強度計在該些數值所在位置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光強度為照度。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對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相乘的運算,藉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將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定義為多個位置對,每一該位置對包括一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一第二數值所在位置,在該些位置對中的該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對應 的該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的距離實質上相同,其中每一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另一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二數值所在位置為同一個數值所在位置,或者該些位置對中的該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該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彼此不重合;該處理單元將同一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一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與該第二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相乘,並將該相乘所得結果對應於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該第二數值所在位置的中點位置;且該處理單元將該些位置對的該些相乘所得結果與對應的該些中點位置作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對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求取幾何平均數的運算,以得到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求取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處理單元求取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該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 該顯示位置與該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該顯示位置彼此實質上相同;該處理單元將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餘的該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其餘的該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藉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在將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餘的該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其餘的該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之後,再開K次方根,以得到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K等於其餘的該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其餘的該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與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相加後所得到的和。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在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均勻度符合一預設條件的光強度數值及其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作為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處理單元在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均勻度符合該預設條件的光強度數值及其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作為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且 該處理單元根據該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預設條件為大於一閥值,或者該預設條件為大於等於該閥值。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對每一該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分別求取多個第一系統串擾值,並取該些第一系統串擾值中符合一預設條件者作為多個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該處理單元對每一該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分別求取多個第二系統串擾值,並取該些第二系統串擾值中符合該預設條件者作為多個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且該處理單元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及該些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預設條件為小於一閥值,或者該預設條件為小於等於該閥值。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在在每一該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 中,取該些第一系統串擾值符合該預設條件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些光強度數值分別乘以該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的倒數所得到的乘積作為一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該處理單元在每一該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該些第二系統串擾值符合該預設條件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些光強度數值分別乘以該些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的倒數所得到的乘積作為一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且該處理單元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位於該立體顯示器的同一水平線上,且該水平線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排列方向。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中的至少二個位於該立體顯示器的不同水平線上,該水平線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排列方向,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分別位於該立體顯示器的多個不同鉛直線上,且該些鉛直線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排列方向。
  4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根據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極值所對應 的位置來決定該最佳觀賞位置。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以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該極值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所對應的該數值所在位置及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該極值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所對應的該數值所在位置的中點位置作為該最佳觀賞位置,且該最佳觀賞位置對應於使用者雙眼的中點位置。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極值為絕對極大值。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1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以該最佳觀賞位置與該立體顯示器的垂直距離作為最佳觀賞距離。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用以檢測立體顯示器的檢測裝置,其中該處理單元根據該立體顯示器的設計參數來決定一最佳觀賞距離範圍,其中該些數值所在位置落在該最佳觀賞距離範圍中。
  46. 一種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儲存於一電腦可讀取記錄媒體中,該電腦程式產品包括:第1程式指令,使該立體顯示器上的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一視域的光,且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 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具有不同的水平座標值;第2程式指令,使該立體顯示器上的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發出對應於第二視域的光,且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以分別取得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中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為多個光強度數值分別對應於該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多個數值所在位置的分佈數據;第3程式指令,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一總綜合分佈數據;以及第4程式指令,根據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來決定該立體顯示器前方的空間中的一最佳觀賞位置。
  4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的程式指令包括:在多個不同的視角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的程式指令,其中該些數值所在位置由該些視角所換算而得。
  4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光強度為輝度。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 腦程式產品,其中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的程式指令包括:在該些數值所在位置量測該至少三個顯示位置發出的對應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光的光強度的程式指令。
  5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9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光強度為照度。
  5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第3程式指令包括:對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相乘的運算,藉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
  5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對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相乘的運算的程式指令包括:將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定義為多個位置對的程式指令,其中每一該位置對包括一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一第二數值所在位置,在該些位置對中的該些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對應的該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的距離實質上相同,其中每一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另一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二數值所在位置為同一個數值所在位置,或者該些位置對中的該些第一數值所在位 置與該些第二數值所在位置彼此不重合;將同一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一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與該第二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值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相乘,並將該相乘所得結果對應於該位置對中的該第一數值所在位置與該第二數值所在位置的中點位置的程式指令;以及將該些位置對的該些相乘所得結果與對應的該些中點位置作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
  5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1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包括:對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作對應求取幾何平均數的運算,以得到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
  5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包括:求取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 據的程式指令;求取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大於1次方的結果,以得到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其中該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該顯示位置與該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所對應的該顯示位置彼此實質上相同;以及將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餘的該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其餘的該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藉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
  5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4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更包括:在將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其餘的該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及其餘的該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相乘之後,再開K次方根,以得到該總綜合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其中K等於其餘的該些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其餘的該些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與該至少一加權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總次冪相加後所得到的和。
  5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第3程式指令包括: 在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均勻度符合一預設條件的光強度數值及其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作為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在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均勻度符合該預設條件的光強度數值及其對應的數值所在位置作為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以及根據該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調整後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
  5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預設條件為大於一閥值,或者該預設條件為大於等於該閥值。
  5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第3程式指令包括:對每一該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分別求取多個第一系統串擾值,並取該些第一系統串擾值中符合一預設條件者作為多個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的程式指令;對每一該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分別求取多個第二系統串擾值,並取該些第二系統串擾值中符合該預設條件者作為多個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的程式指令;以及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及該些所選 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
  5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8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預設條件為小於一閥值,或者該預設條件為小於等於該閥值。
  6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8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該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及該些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包括:在每一該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該些第一系統串擾值符合該預設條件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些光強度數值分別乘以該些所選擇的第一系統串擾值的倒數所得到的乘積作為一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在每一該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取該些第二系統串擾值符合該預設條件的該些數值所在位置所對應的該些光強度數值分別乘以該些所選擇的第二系統串擾值的倒數所得到的乘積作為一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以及根據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與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串擾分佈數據,以計算出該總綜合分佈數據的程式指令。
  6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位於該立體顯示器的 同一水平線上,且該水平線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排列方向。
  6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中的至少二個位於該立體顯示器的不同水平線上,該水平線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排列方向,該至少三個不同顯示位置分別位於該立體顯示器的多個不同鉛直線上,且該些鉛直線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視域與該第二視域的排列方向。
  6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第4程式指令包括:根據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極值所對應的位置來決定該最佳觀賞位置的程式指令。
  6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根據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極值所對應的位置來決定該最佳觀賞位置的程式指令包括以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該極值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一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所對應的該數值所在位置及該總綜合分佈數據中的該極值所對應的該至少三個第二影像光強度分佈數據中的該些光強度數值所對應的該數值所在位置的中點位置作為該最佳觀賞位置的程式指令,且該最佳觀賞位置對應於使用者雙眼的中點位置。
  6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極值為絕對極大值。
  6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3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更包括以該最佳觀賞位置與該立體顯示器的垂直距離作為最佳觀賞距離的程式指令。
  6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用於量測立體顯示器的電腦程式產品,更包括:根據該立體顯示器的設計參數來決定一最佳觀賞距離範圍的程式指令,其中該些數值所在位置落在該最佳觀賞距離範圍中。
TW102125250A 2012-12-02 2013-07-15 用於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檢測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 TW2014243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093,538 US20140160469A1 (en) 2012-12-02 2013-12-02 Measurement method, measurement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a stereoscopic displa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732393P 2012-12-02 2012-12-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4339A true TW201424339A (zh) 2014-06-16

Family

ID=51394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25250A TW201424339A (zh) 2012-12-02 2013-07-15 用於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檢測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2433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9667A (zh) * 2016-11-30 2017-04-05 中航华东光电(上海)有限公司 光栅裸眼立体图像视区与串扰计算方法
CN113156661A (zh) * 2021-04-07 2021-07-2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3d显示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9667A (zh) * 2016-11-30 2017-04-05 中航华东光电(上海)有限公司 光栅裸眼立体图像视区与串扰计算方法
CN113156661A (zh) * 2021-04-07 2021-07-2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3d显示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85325B (zh) 一种基于人眼跟踪的裸眼3d显示方法及控制系统
US10237539B2 (en) 3D display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TWI594018B (zh) 廣視角裸眼立體圖像顯示方法、裸眼立體顯示設備以及其操作方法
US20130127861A1 (en) Display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simulating a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JP4832833B2 (ja) 配置レンズ諸元導出方法、プログラム、情報記憶媒体及び配置レンズ諸元導出装置
CN108174182A (zh) 三维跟踪式裸眼立体显示视区调整方法及显示系统
TWI665905B (zh) 立體影像產生方法、成像方法與系統
US20190166360A1 (en) Binocular fixation ima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6142985B2 (ja) 自動立体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322733A (zh) 影像處理裝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影像處理方法及影像處理程式
KR101966152B1 (ko) 다시점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208257981U (zh) 一种基于子像素的led裸眼3d显示装置
CN103392342A (zh) 视区调整的方法和装置、能实现立体显示视频信号的设备
CN102122075A (zh) 基于投影立体可视区域中图像间相互串扰的评价系统和方法
KR101975246B1 (ko) 다시점 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US20130088488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adjusting stereoscopic image, television set and stereoscopic glasses
US20140071237A1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and program
Zhou et al. A unified method for crosstalk reduction in multiview displays
CN109782452B (zh) 立体影像产生方法、成像方法与系统
CN102566251B (zh) 基于模块化拼接的空间三维显示装置及校正方法
US953816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depth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image
TW201424339A (zh) 用於立體顯示器的量測方法、檢測裝置及電腦程式產品
JP2014006674A (ja)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Pei et al. A novel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lenticular 3-d display based on light field decomposion
JP2010233158A (ja) プログラム、情報記憶媒体及び画像生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