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14969A -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 Google Patents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14969A
TW201414969A TW101136635A TW101136635A TW201414969A TW 201414969 A TW201414969 A TW 201414969A TW 101136635 A TW101136635 A TW 101136635A TW 101136635 A TW101136635 A TW 101136635A TW 201414969 A TW201414969 A TW 2014149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pening
air flow
guide plate
opening surfa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6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09158B (zh
Inventor
Taketo Suzuki
Tomoyuki Kakinuma
Kozo Nitta
Yuki Fujishiro
Kazuma Fukiura
Takahiro Sato
Original Assignee
Koken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ken Kk filed Critical Koken Kk
Priority to TW1011366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09158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149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49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09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09158B/zh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係具備:具有將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吹出之空氣氣流開口面(23)的吹出式排風罩(push hood)(2);及設置於吹出式排風罩(2)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側,並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側向著均一空氣氣流的下游側延伸,且在下游側端部形成有開口面(31)之導板(3)。吹出式排風罩(2)係依照使得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於通過導板(3)內之後,在開口面(31)的下游側碰撞空氣碰撞面(W)的方式配置而成。導板(3)係使得其開口面(31)分隔空氣碰撞面(W)而呈相對向,並藉以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形成開放區域。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所吹出之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係藉由碰撞空氣碰撞面(W)而流出到開放區域之外,進而使得導板(3)內及開放區域內之清淨度高於其他區域的清淨度。

Description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向來,已頻頻使用潔淨台(clean bench)來做為提高局部的作業空間之空氣清淨度的裝置。一般的潔淨台係只在作業台的前側的面形成作業用開口,除此以外的面則被圍住以保持清淨度。像這樣的潔淨台係在該圍住區域內配置清淨空氣吹出口,而操作員的手從前面的作業用開口伸入來進行作業。
但,因為潔淨台的作業用開口狹小的緣故,以致操作員在進行精密機械的組裝作業等之情況下,其作業性方面是有問題的。又,如製造生產線列這樣地將製品及製造零件一併移動的情況下,雖然已採取將整條生產線列皆放入潔淨室內的措施,然而這樣的處置恐怕會有使得設備規模變大的問題。
因此,提案一種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係將能夠吹出已清淨化的空氣之均一氣流的吹出式排風罩(push hood)(清淨空氣吹出裝置)之空氣氣流開口面呈相對向地配置,並經由使得從各個空氣氣流開口面而來之空氣氣流形成碰撞,藉以使得一對吹出式排風罩間之區域具有比其他的區域還高的清淨度之清淨空氣空間(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特開2008-275266號公報
《發明概要》
因而,有些情況會按照作業種類及作業流程而在範圍稍微更廣寬的清淨空間進行作業。又,也有情況會使構造用稍微更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來進行作業。因此,期待構造更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本發明乃是鑑於上述問題所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之特徵在於:其為具備具有吹出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空氣氣流開口面之吹出式排風罩、與設置於前述吹出式排風罩的空氣氣流開口面側、從前述空氣氣流開口面側朝向前述均一空氣氣流的下游側延伸、且於下游側端部形成開口面之導板;其中前述吹出式排風罩係依照:使得從前述空氣氣流開口面所所吹出的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通過前述導板內之後,再於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下游側碰撞空氣碰撞面的方式配置而成;藉由將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從前述空氣碰撞面分隔使之呈相對向,而於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之間形成開放區域;藉由從前述空氣氣流開口面所吹出的經清淨化之均一空氣氣流碰撞前述空氣碰撞面而流出到前述之開放區域之 外,使得前述導板內及前述之開放區域內之清淨度高於其他區域的清淨度。
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吹出式排風罩的空氣氣流開口面較佳為約略相同的形狀。
前述吹出式排風罩,例如,複數個吹出式排風罩所連結而成。
從前述空氣氣流開口面所吹出的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較佳為0.2~0.5m/s。
從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例如是2m以上、小於10m。在此種情況下,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間之距離,較佳者是使從前述開口面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於4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例如是1m以上、小於2m。在此種情況下,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間之距離,較佳者是使從前述開口面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於3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例如是0.2m以上、小於1m。在此種情況下,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間之距離,較佳者是使前述開口面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於2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前述空氣碰撞面較宜是在與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的端部呈相對向之位置的附近具有向前述導板側彎曲的彎曲部。
在像這樣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中, 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較佳者為例如2m以上、小於10m,而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 面間之距離,較宜是從前述開口面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6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又,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較佳者為例如1m以上、小於2m,而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間之距離較宜是從前述開口面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5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更且,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較佳者為例如0.2m以上、小於1m未滿,而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間之距離較宜是從前述開口面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3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依照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參照圖面予以說明。圖1為顯示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有關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的一例之圖。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係具備:與牆壁、分隔板等之空氣碰撞面W相對向地配置之吹出式排風罩2、及被設置於吹出式排風罩2之導板3。
吹出式排風罩2,只要是具有吹出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機構者即可,可以採用以往於推拉型換氣裝置所使用的吹出式排風罩做為基本構造、且內設有清淨用過濾器之構造。
此處所稱之均一空氣氣流及均一流係與林太郎著之 「工場換氣」(空氣調和‧衛生工學會1982年發行)中所記載的均一流相同意義,指均一連續卻未產生大的渦流部之微風速流。但,本發明不打算提供經嚴密地規定空氣的流速及速度分布之空氣吹出裝置。均一空氣氣流較佳者是:例如,在無障礙物的狀態下之速度分布之變異量,相對於其平均值而言為在±50%以內,更佳者是在±30%以內。
本實施形態的吹出式排風罩2為藉由連結器具而將各9個(縱3個×横3個)之吹出式排風罩連結成使得其空氣氣流開口面為同一方向、且吹出式排風罩的短邊彼此、長邊彼此分別邊對邊連接地配列在一起。此處,藉由連結器具所連結的吹出式排風罩之構造,因為基本上是相同的緣故,於是藉由敘述此等之中的1個吹出式排風罩2a之構造,來說明本實施形態的吹出式排風罩2之構造。圖2為顯示吹出式排風罩2a之構造。
如圖2所示,吹出式排風罩2a之殼體21形成為約略直方體狀,而在其一面上形成有空氣氣流吸入面22。空氣氣流吸入面22為例如由在殼體21之一面的整體上形成有複數個孔的面所構成。在空氣氣流吸入面22,從該孔取得吹出式排風罩2a外部的周邊空氣之外氣及室內空氣。又,在與殼體21的空氣氣流吸入面22呈相對向的其他面上,形成有空氣吹出面(空氣氣流開口面)23。空氣氣流開口面23為例如由在殼體21之一面的整體上形成有複數個孔之面所構成。在空氣氣流開口面23,於吹出式排風罩2a內所形成的清淨空氣之均一空氣氣流係從該孔而被吹出到吹出式排風罩2a之外部。吹出式排風罩2a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之大小,雖然是沒有特別地限定,然而,例如可以是1050mm ×850mm。
吹出式排風罩2係按照使得空氣氣流開口面23為與牆壁等之空氣碰撞面W呈相對向的方式配置而成。此處,當空氣氣流開口面23為與空氣碰撞面W呈相對向時,吹出式排風罩2不限定空氣氣流開口面23為正對著空氣碰撞面W之狀態,例如,如圖3所示這樣,也包括吹出式排風罩2之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為若干傾斜的狀態。吹出式排風罩2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間之傾斜度,較佳者是: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所形成的角度為在30°左右之範圍內。
在殼體21內係配置有:送風機構24、高性能過濾器25、及整流機構26。
送風機構24為被配置在殼體21內的空氣氣流吸入面22側。送風機構24為由空氣吹出用之風扇等所構成。送風機構24係從空氣氣流吸入面22取得吹出式排風罩2a的周邊空氣之外氣及室內空氣,並且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吹出空氣氣流。又,送風機構24係按照:經由控制風扇的吹力以使得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所吹出的空氣氣流之流速成為可變的方式而被形成。
高性能過濾器25為被配置在送風機構24和整流機構26之間。高性能過濾器25係由用以過濾所取得的周邊空氣之HEPA過濾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能粒子空氣過濾器)、ULPA過濾器(Ultra Low Penetration Air Filter,超低穿透性空氣過濾器)等之符合清淨化等級(level)的高性能過濾器所構成。高性能過濾器25為將藉由將送風機構24所取得的周邊空氣予以清淨化成所期望之洗淨化等 級之清淨空氣。藉由高性能過濾器25而清淨成為所期望的洗淨化等級之清淨空氣係經由送風機構24而被輸送到整流機構26。
整流機構26係被配置在高性能過濾器25和空氣氣流吹出面23之間。整流機構26係具備未圖示的空氣阻障體,其為由沖壓板或網材等所形成。整流機構26為對於從高性能過濾器25送風的相對於空氣氣流吹出面23整體而言之通氣量有變異的送風空氣,予以補正(整流)使得相對於空氣氣流吹出面23整體而言之通氣量成為沒有變異的均一化空氣氣流(均一空氣氣流)。此種經整流的均一空氣氣流係經由送風機構24而從空氣氣流吹出面23整體被吹出到吹出式排風罩2之外部。
又,吹出式排風罩2a較佳是:如圖2所示在殼體21內之空氣氣流吸入面22、送風機構24之間配置預過濾器27。就預過濾器27而論,舉例來說,例如其可以是中性能過濾器。藉由在空氣氣流吸入面22和送風機構24之間配置預過濾器27,就能夠將透過空氣氣流吸入面22被吸入殼體21內部的周邊空氣中所含的比較大之粉塵予以移除。如此,由於可以依照周邊空氣中所含的粉塵之大小而多段移除粉塵,因而就能夠使容易發生阻塞的高性能過濾器25之性能長時期地維持著。
在如這樣所構成之吹出式排風罩2a中,經由送風機構24所取得的周邊空氣係藉由預過濾器27、及高性能過濾器25予以清淨化成所期望的洗淨化等級之清淨空氣。然後,經清淨化的清淨空氣係經由整流機構26而被整流成均一空氣氣流。經如此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係從空氣氣流開口 面23的整體、向著幾乎垂直於吹出式排風罩2a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之方向而被吹出到外部的。
導板3的其中一端係被設置在吹出式排風罩2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側。又,導板3係被設置在空氣氣流開口面23,並從該處起按照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向著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之下游側延伸、且以覆蓋空氣氣流開口面23之外周輪廓部的方式被形成。例如,在空氣氣流開口面23的形狀為四角形的情況,則以使得其剖面形狀延伸成字狀的方式被形成。藉由此種字狀的開放側和地面,向著均一空氣氣流的吹出方向而含蓋外周輪廓部、並從該處起平行於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的流向而成為將氣流的周圍包圍成隧道狀之狀態。又,在無地面的情況下,導板3的剖面形狀不是字狀,例如,則以使得為延伸形成為口字狀的方式而被形成。該導板3係被形成以在與其他端(開口面31)之間具有開放的區域。此處,導板3的開口面31係指:藉由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向著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之下游側延伸成隧道狀之導板3的下游側端部(與開放的區域間的邊界)之周邊部輪廓所圍的空洞狀之端面,即開口。例如,在將地板做為導板3的一部分予以代用的情況下,於導板3的剖面形狀為字狀的情況,以導板3的下游側端部與地面所形成的四角形狀之空洞狀開口係相當於開口面31;而於導板3的剖面形狀為口字狀的情況,於導板3的下游側端部所形成的四角形狀之空洞狀開口係相當於開口面31。
導板3只要是能夠使從其開口面31所吹出的空氣氣流維持在: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而來之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的狀態即可,它可以任何的材料來形成。又,導板3 可維持在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而來之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的狀態時,則即使不完全覆蓋均一空氣氣流的周圍整體也是可以的,例如,可以是其中一部分為開鑿成孔穴、形成狹縫。
導板3係按照使其開口面31成為與空氣碰撞面W相對向的方式配置而成。經由將開口面31成為與空氣碰撞面W相對向地配置,使得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空氣氣流與空氣碰撞面W碰撞。如圖4所示在使開口面31正對著牆壁的情況下,均一空氣氣流碰撞空氣碰撞面W時,顯示改變成幾乎垂直的流動方向之行為。藉由如此流動,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的空氣氣流乃向著碰觸的面之外側流出。結果,在從氣流所碰觸的面起到開口面31端部區域內就可得到清淨空間。
此處,所謂的開口面31與空氣碰撞面W呈相對向係指:不限定開口面3為正對著空氣碰撞面W的狀態,例如,如圖3所示,也包括導板3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為若干傾斜的狀態。因為,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空氣氣流也可以是不從正面碰觸空氣碰撞面W的狀態,也可以在以圖3的點線所包圍的空間形成清淨空間。導板3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所形成的角度較佳為在30°左右的範圍內。
開口面31的形狀較佳為使形成與空氣氣流開口面23幾乎相同的形狀。因為藉由使開口面31和空氣氣流開口面23成為幾乎相同的形狀,在開口面31中就容易維持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之狀態。但,開口面31和空氣氣流開口面23也可以不是幾乎相同的形狀,例如,如圖5及圖6所示,也可以擴大或縮小開口面31的寬 度而使得開口面31與空氣氣流開口面23成為不同的形狀。因為在此種情況也能夠維持均一空氣氣流的狀態。在擴大或縮小開口面31的寬度之情況下,(開口面31的寬度)/(空氣氣流開口面23的寬度)較佳為0.6~1.4,更佳為0.8~1.2。藉由設定在此種範圍,在開口面31中就能夠維持在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的狀態。
就導板3的長度b而論,只要是當使其開口面31與空氣碰撞面W分隔而呈相對向時,能夠在導板3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形成開放的區域的長度即可;較佳為因應吹出式排風罩2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隔X、及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等而設計之預定的長度。
如後述,在將導板3的長度b設為12m的情況下,當開口面31的寬度為2m以上、小於10m的情況,較佳是將導板3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間之距離(X-b)設為流速的4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4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又,當開口面31的寬度為1m以上、小於2m的情況,較佳是設為流速的3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3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更且,當開口面31的寬度為0.2m以上、小於1m的情況,較佳是設為流速的2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2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因為藉由設為此種距離,能夠使導板3之內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間之開放的區域成為高清淨度。
此處,開口面31的寬度(L),於開口面31為圓形的情 況,其係指如圖7(a)所示之該圓的直徑。又,開口面31的寬度(L),於開口面31為矩形之情況,其係指如圖7(b)所示之最大內切圓的直徑,亦即短邊的長度。更且,開口面31的寬度(L),於開口面31為楕圓形、多角形的情況,其係指如圖7(c)~(g)所示之最大內切圓的直徑。又,開口面31的寬度(L),於開口面為含有凹部的形狀之情況,其係指如圖7(h)所示之相向邊的距離成為最短之位置的內切圓之直徑。更且,開口面31的寬度(L),於開口面為凹形的情況,其係指如圖7(i)所示之具有凹部的邊與相向邊之距離成為最短之位置的內切圓之直徑。
如此所構成的導板3,如圖1所示,其係從吹出式排風罩2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側向著均一空氣氣流的下游側被設置(被按裝)、按照使得設置在其下游側端部的開口面31成為與空氣碰撞面W相對向的方式配置而成。藉此,在開口面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形成開放的區域。
於如以上所構成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中,藉由吹出式排風罩2的送風機構24所取得的空氣氣流吸入面22附近的周邊空氣係經由預過濾器27、及高性能過濾器25而清淨化成所期望的洗淨化等級之清淨空氣。然後,經清淨化的清淨空氣係經由整流機構26而被整流成均一空氣氣流,而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係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整體吹出到導板3。
此處,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所吹出的經清淨化之均一空氣氣流的流速較佳為0.3~0.5m/s;在想要抑制電力消耗的情況將風速降低至0.2~0.3m/s,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內受到汚染,想要快速清淨化的情況可以適當地選擇將風速 提高到0.5~0.7m/s。因為當以此等流速吹出時,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所吹出的經清淨化之均一空氣氣流係被擠押於導板3內移動,在導板3內容易維持均一空氣氣流的狀態。更且,當使流速變慢時,由於送風機構的風扇之回轉數受到抑制,因而可以抑制噪音值及電力消耗。隨之,由於送風量降低,因而可以減低向預過濾器27、及高性能過濾器25堆積的粉塵量。另一方面,在導板3之經清淨化的空間內產生污染物這樣的狀況下,將均一空氣氣流的流速設為0.5m/s左右,可以比將均一空氣氣流的流速設定在0.2m/s的情況下更迅速地將於導板3內及導板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所形成的開放區域內之污染物予以排除。如此,隨著使用用途而定,可以自由地設定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另外,當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之風速被過於提高時,會產生渦流部,從開口面31吹出均一空氣氣流之際捲起亂流,而恐怕就會將開放區域外的污染物捲入至導板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所形成的開放區域內。因此,較佳者是從空氣氣流開口面23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之風速為如不會產生渦流部這樣的風速。
於導板3所吹出的經清淨化之均一空氣氣流,持續維持著均一空氣氣流的狀態通過導板3,而從開口面31被吹出。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空氣氣流碰撞空氣碰撞面W。碰撞的空氣氣流於是流出到在導板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所形成的開放區域外(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外)。結果,在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區域(導板3的內部、及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之清淨度就能比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外的區域的清淨度還高。
此處,本發明和專利文獻1上所記載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進行比較。於比較時,將兩者的裝置之吹出式排風罩的空氣氣流開口面之大小設為横1050mm×縱850mm,形成9個該吹出式排風罩(縱3個×横3個)連結在一起的狀態。更進一步地,將從空氣氣流開口面所吹出的經清淨化之均一空氣氣流的流速設為0.5m/s。此時,可以確認:在專利文獻1上所記載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中,得到經清淨化的空間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間之距離的上限為5.5m在左右。相對於此,可以確認:在本發明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中,得到經清淨化的空間之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為達到20m左右之廣。如此,本發明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為構造簡單且能夠形成廣大清淨空氣空間。
又,將本發明與使用專利文獻1上所記載的技術之開放型空氣清淨化裝置進行比較之情況,從同一面積的吹出式排風罩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之風速即使是相同的,也能夠得到相當廣大的清淨空間,又,由於在兩側上不需要裝置的緣故,所以吹出式排風罩單體的電力消耗即使是相同的,也能夠減低每單位面積的清淨空間所消耗的電量。或者,在清淨化相同的清淨空間之情況下,由於能夠比專利文獻1更減低風速的緣故,所以就能抑制送風機構的風扇之回轉數,因而能夠減低電力消耗。又,由於能夠降低風速,因而也能夠減低伴隨著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之運轉所產生的噪音,而且由於通過過濾器之風量降低,所以就可減低於用以得到清淨空氣之過濾器上所堆積的粉塵量,也能夠抑制其消耗度。又,在以前述條件設置專利文獻1 之開放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的情況下,可以確認:電力消耗為7200W、在相對向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間之中央處的噪音值為75dB(A)。相對於此,以前述設置條件設置本發明(空氣氣流開口面23與空氣碰撞面W之的距離20m)之情況,可以確認:電力消耗為3600W、在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中央處的噪音值與前述專利文獻1相同等級。換言之,以專利文獻1清淨化約45立方公尺的空間,可以確認清淨化每1立方公尺所需要消耗的電力為約160W。相對於此,以本發明清淨化約160立方公尺的空間,可以確認清淨化每1立方公尺所需要消耗的電力為約22.5W。又,於前述本發明中,雖然是將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設為20m的情況的例子,然而在增大此一距離的情況下,可以降低每單位體積之電力消耗。
另外,於一般的潔淨室中,為了使房屋整體清淨化,雖然施工的工事是不容易的,然而在本實施形態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中能夠容易地移動吹出式排風罩2。又,只要是不影響均一空氣氣流之範圍內的話,可以依照作業需要而將設置於吹出式排風罩2上的導板3予以彎曲,也可以將由導板的開口面和空氣碰撞面所構成的開放區域移動至任意的位置等,所以其作業區域的配置是可以極容易變更的。
又,在如操作員本身進入清淨區域進行作業這樣的一般的潔淨室之情況,從操作員作業的地面到安裝清淨空氣吹出裝置的天花板間之距離,無論如何地延伸,操作員的作業區域也不改變。但是,在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中, 因為使用水平流的緣故,所以可以增加導板3內的區域,因而可以增加全身進入在該清淨區域內作業的操作員之作業區域(地面面積)。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開放區域內,由於沒有一般潔淨室所必須要的供操作員、零件、製造機器出入用的門,因而不會有因開啟此等之門所引起的清淨空間區域內清淨度之下降,所以任何時間均可以從開放的區域出入、或者零件等亦能出入。於一般的潔淨室,當潔淨室內受到汚染時,潔淨室內的汚染空氣會被供給到潔淨室的清淨空氣而稀釋,藉由排氣而慢慢地將潔淨室內予以清淨化。從而,在潔淨室內受汚染的情況,使它清淨化為止需要數小時。但是,於本發明,即使假定導板3內及開放區域內皆受到汚,由於從空氣氣流開口面吹出的經清淨化之均一空氣氣流從導板內將汚染空氣擠出到導板外流動的緣故,所以能夠以極短時間使空氣清淨化。
又,於一般的潔淨室,被供給到潔淨室的清淨空氣係從設置於潔淨室內的排氣口被排出,或者是從潔淨室的牆壁面和地面之間形成的細小的縫隙間被排出。這是因為:於一般的潔淨室係將前述縫隙間予以極小化、藉由使潔淨室內成為正壓以防止外部的汚染空氣進入。但是,於本發明,則與如前述從潔淨室細小縫隙間排出清淨空氣者不同,而是積極地形成廣大寬度的開放區域,因而其所形成的空間亦可以清淨化。因此,可以將該開放區域做為清淨化的區域而利用於如前述這樣的出入口等。
如以上說明,依照本實施形態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藉由將設有導板3的吹出式排風罩2與空氣碰撞面W 呈相對向的方式配置,可以使得導板3的內部、及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之清淨度,比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外的區域之清淨度還高。如此,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
另外,本發明不受限於上述之實施形態,可以有各種的變形、應用。以下,針對可適用於本發明之其他的實施形態加以說明。
於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是以將設置於吹出式排風罩2的導板3之形狀設計成從吹出式排風罩2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直直地向導板的開口面31延伸之情況為例來說明本發明,然而,例如,如圖8所示,只要是維持在均一空氣氣流的狀態之範圍,也可以是彎曲的。在此種情況下,導板3的內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之清淨度,亦能夠比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外的區域之清淨度還高,進而能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
於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是以吹出式排風罩2經由連結器具而將各9個(縱3個×横3個)的吹出式排風罩2a予以連結的情況為例來說明本發明,然而構成吹出式排風罩2的吹出式排風罩2a之數目可以是10個以上,也可以是8個以下。例如,吹出式排風罩2可以是經由連結器具而將各4個(縱2個×横2個)的吹出式排風罩2a予以連結而成。像這樣由吹出式排風罩2a連結而成的情況,係依照使得吹出式排風罩2a的空氣氣流開口面為同一方向、且吹出式排風罩2a的短邊彼此、長邊彼此為分別邊對邊連接的方式加以配列。此時,相互的吹出式排風罩2a較佳者為:邊對邊 連接之吹出式排風罩2a的側面、上下面或其兩方的面以氣密狀態進行連結、或者是邊對邊連接之吹出式排風罩2a的側面、上下面或其兩方的面之間隔著包材等的密封材料而呈氣密狀態進行連結。又,如圖9所示,吹出式排風罩2也可以是由1個的吹出式排風罩2a所構成。在此等情況下,也是可以使得導板3的內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之清淨度比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外的區域之清淨度還高。從而,可以提供構造更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又,於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也可以是不利用地板來做為導板3的一面,也可以將導板3的剖面形狀設計成口字狀。
於上述的實施形態,雖然是以將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設成其上面及兩側面為開放的情況為例來說明本發明,然而,例如,如圖10所示,也可以依照將導板3的上面之端部連結於空氣碰撞面W、使得只有兩側面成為開放的區域之方式來形成。在此情況下,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區域之清淨度,亦能夠比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外的區域之清淨度還高,進而能夠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
於上述的實施形態中,雖然是以空氣碰撞面W為如牆壁、分隔板這樣的平板狀之情況為例來說明本發明,然而空氣碰撞面W不限定為平板狀。例如,空氣碰撞面W較佳者為:在與導板3的開口面31之端部呈相對向的位置附近、空氣碰撞面W之端部,例如,如圖11所示,於空氣碰撞面W的側部具有向著導板3(吹出式排風罩2)側彎曲之彎曲部W1。又,空氣碰撞面W也可以具有其上部、下部、 及側部全部向導板3側彎曲之彎曲部W1。又,彎曲部W1也可如具有圓滑的曲面這樣地將方角予以圓滑化(附加圓弧)。藉由像這樣地使空氣碰撞面W具有彎曲部W1,就會變得容易防止從導板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所形成的開放區域之外(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外)而來的空氣之流入。因而,能夠使得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區域(導板3之內部、及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之清淨度,比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之外的區域之清淨度還高;進而可以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更且,由於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及開口面31之端部和彎曲部W1之最短距離增長,所以能夠進一步地形成更廣大的清淨空氣空間。
又,吹出式排風罩2也可以是在底面安裝有腳輪(caster)之構造。在此情況下,就能夠容易地使吹出式排風罩2移動。又,可以使用附有腳輪的分隔室(partition)之套組、而能夠自由自在地與吹出式排風罩2相接續的形狀之物體來做為導板3,也可以是在其上被覆塑膠布(vinyl sheet)的形態。在此情況,施工是能夠容易進行的、且移動也是能夠容易進行的。更且,導板3也可以是形成蛇腹狀而於空氣氣流的流動方向上伸縮自如的像塑膠房室(vinyl house)這樣的形態。在此情況下,導板3的長度變成容易改變,將導板3予以彎曲、導板3之位置、即得到清淨空間的位置也變成容易改變。
例如,在屋子的角落上形成潔淨區的情況下,也可以側牆壁面或地板來代替導板3的一部分。
又,在清淨空間內配置輸送帶狀線列(line)的一部分之 情況下,也可以圍成隧道狀而將想要清淨化的線列的一部分完全覆蓋,並使其中所圍的一方與吹出式排風罩2相連地接續、而其他方成為開放狀態(開口面31)、在其對向的位置配置空氣碰撞面W。在像這樣的例子中,線列為沿著牆壁而被配置的情況,也可以代替該牆壁來做為導板3的一部分使用。
《實施例》
以下,例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更進一步地詳細說明本發明。
(實施例1)
使用圖1所示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針對如圖12所示的測定位置1~15(導板3的內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測定清淨度。另外,圖12為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之上面圖。吹出式排風罩2係由9個(縱3個×横3個)横長1050mm、縱長850mm之吹出式排風罩2a依照使其空氣氣流開口面為同一方向、且吹出式排風罩2a的短邊彼此、長邊彼此為分別邊對邊連接的方式配列連結而成者,其開口面31的大小為:寬度3150mm、高度2550mm。測定位置1~15的測定高度係設為吹出式排風罩2的高度之1/2的位置。清淨度之測定係使用PMS公司製之LASAIR-II,測定粒徑0.3μm之粉塵數(個/CF)。清淨度為300個/CF以下的情況,評價為高清淨度。另外,導板3的長度b為10m,而吹出式排風罩2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隔X為12m,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為0.5m/s。另外,供參照用,也針對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外之測定位置16~18同樣地測定清淨度。結果示 於表1中。
如表1所示,可以確認:藉由按照使設有導板3之吹出式排風罩2與空氣碰撞面W呈相對向的方式配置,能夠使得導板3的內部、及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之清淨度,比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之外的區域的清淨度還高。可以確認:此時之電力消耗值為3600W、噪音值在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中央處為75dB(A)。可以確認:藉此能夠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
(實施例2~10)
使用如圖1所示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對於如圖13所示這樣地改變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導板3的長度b、及吹出式排風罩2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隔X的情況而測定清淨度。另外,在實施例1中,因為可以確認導板3的內部已清淨化,所以在實施例2~10,對於如圖14所示之開口面31、從空氣碰撞面 W到開口面31側分隔15cm的位置、及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中央、個別的測定點A~G之7點測定清淨度。結果示於表2~表10中。另外,測定點A、E的位置為:從導板3等的下游側端部之上緣起15cm之下側且從導板下游側端部之側緣起到氣流的內側15cm的位置。測定點D的位置為:從導板3等的下游側端部之上緣的中央起15cm下側的位置。測定點B、F之位置為導板3等之下游側端部的上緣和下緣之中間的高度、從導板下游側端部之側緣起到氣流的內側15cm的位置。測定點C、G之位置為從導板3等之下游側端部的下緣到導板15cm之上側、從導板下游側端部的側緣起到氣流之內側15cm的位置。又,空氣碰撞面W側的測定點A~G為從空氣碰撞面W到氣流的上游側15cm之位置。
如表2~表10所示,可以確認:即使改變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導板3的長度b、及吹出式排風罩2的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隔X,亦可以得到導板3的內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之清淨度比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外的區域之清淨度還高。又,可以確認:此時之電力消耗為1062~3600W,噪音值在空氣氣流開口面23和空氣碰撞面W之中央處為59~75dB(A)。
(實施例11~19、參考例1~9)
使用如圖1所示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横1050mm、縱850mm的吹出式排風罩2a:縱3個×横3個=9個),如圖15所示這樣地將導板3的長度b設為12m,對於改變已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及導板3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X-b)的情況測定清淨度(實施例11~13、參考例1~3)。又,使用如圖9所示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横1050mm、縱850mm的吹出式排風罩2a:1個),同樣地測定清淨度(實施例14~16、參考例4~6)。更且,使用(横1050mm、縱850mm的吹出式排風罩2a:縱2個×横2個=4個)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同樣地測定清淨度(實施例17~19、參考例7~9)。另外,洗淨度為使用PMS公司製之LASAIR-II測定粒子徑0.3μm的粉塵數(個/CF)而得,並將300個/CF以下的情況評價為高清淨度(判定為○)。
如圖15所示,可以確認:藉由提高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增加吹出式排風罩2a的數目、增長開口面31的寬度(短邊之長度),得以增長能清淨化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具體而言,可以確認:藉由將導板3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X-b)設定成:在吹出式排風罩2a的數目為9個(開口面31的寬度為2650mm)的情況是流速的3~4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3~4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可以得到導板3的內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為300個/CF以下之高清淨度。又,藉由將在吹出式排風罩2a之數目為4個(開口面31的寬度為1700mm)的情況設成流速的2.4~3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2.4~3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 距離)、將在吹出式排風罩2a之數目為1個(開口面31的寬度為850mm)之情況設成流速的1.6~2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1.6~2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可得到導板3的內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為300個/CF以下之高清淨度。
另外,在本實施例及參考例中,雖然將300個/CF以下的情況評價為高清淨度,然而,例如,即使是1000個/CF以下亦足夠可以評價為高清淨度。在此情況,可以確認:當開口面的寬度為2m以上而小於10m時,若將導板3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X-b)設為流速的4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4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可以使得導板3的內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成為高清淨度。又,可以確認:藉由將開口面之寬度為1m以上而小於2m時設成流速的3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3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將開口面的寬度為0.2m以上而小於1m時設成流速的2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2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可以使得導板3的內部、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間的開放區域成為高清淨度。
(實施例20、21、參考例10、11)
使用如圖16所示這樣的在空氣碰撞面W的側部具有向著導板3(吹出式排風罩2)側彎曲的彎曲部W1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横長1050mm、縱長850mm之吹出式排風罩2a:縱3個×横3個=9個),如圖17所示,將導板3之長度b設為12m,對於已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為 0.5m/s(實施例20、參考例10)、0.2m/s(實施例21、參考例11)的情況、對於改變導板3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X-b)的情況以測定清淨度。另外,洗淨度為使用PMS公司製之LASAIR-II,測定粒子徑0.3μm的粉塵數(個/CF)。又,和實施例2~10同樣地對於圖14之開口面31、從空氣碰撞面W到開口面31側分隔15cm的位置、及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中央、個別的測定點A~G之7點測定清淨度。結果示於表11~14中。
如實施例11、參考例1、實施例20、及參考例10所示,可以確認:經由在空氣碰撞面W之側部具有向著導板3(吹出式排風罩2)側彎曲的彎曲部W1,則能清淨化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可從1.5m增長到2m,開口面31的端部和彎曲部W1之最短距離c也增長為1.93m。又,如實施例13、參考例3、實施例21、及參考例11所示,可以確認:經由在空氣碰撞面W之側部具有向著導板3側彎曲之彎曲部W1,使得能清淨化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從0.8m增長至1.2m,而開口面31的端部和彎曲 部W1之最短距離c也增長為1.16m。如此,可以確認:藉由使在空氣碰撞面W之側部具有向著導板3側彎曲的彎曲部W1,可以提供一種構造簡單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並可進一步地形成更廣大的清淨空氣空間。
如此,可以確認:在使用具有彎曲部W1的空氣碰撞面W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吹出式排風罩2a的數目為9個(開口面31的寬度為2650mm))中,藉由將導板3的開口面31和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X-b)設成流速的6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6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可以得到300個/CF以下之高清淨度。
又,利用使用具有彎曲部W1的空氣碰撞面W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1,藉由在吹出式排風罩2a的數目為4個(開口面31的寬度為1700mm)之情況設成流速的5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5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在吹出式排風罩2a之數目為1個(開口面31之寬度為850mm)的情況設成流速的3倍之距離以內(從開口面31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為於3秒以內碰撞到空氣碰撞面W之距離),可以得到300個/CF以下之高清淨度。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1年7月29日之申請案的日本專利申請案2011-166316號、2011年9月9日之申請案的日本專利申請案2011-196726號、及2011年10月7日之申請案的日本專利申請案2011-222785號。本說明書將日本專利申請案2011-166316號、日本專利申請案2011-196726號、及日本專利申請案2011-222785號之說明書、申請專利之範圍、圖面之全體皆列入參照。
《產業上利用之可能性》
本發明對於局部的作業空間之空氣洗淨係有用的。
1‧‧‧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2、2a‧‧‧吹出式排風罩
3‧‧‧導板
21‧‧‧殼體
22‧‧‧空氣氣流吸入面
23‧‧‧空氣吹出面(空氣氣流開口面)
24‧‧‧送風機構
25‧‧‧高性能過濾器
26‧‧‧整流機構
27‧‧‧預過濾器
31‧‧‧開口面
L‧‧‧開口面之寬度
W‧‧‧空氣碰撞面
圖1為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有關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圖2為顯示吹出式排風罩的構造之圖。
圖3為顯示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的其他例之圖。
圖4為用以說明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的流向之圖。
圖5為顯示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的其他例之圖。
圖6為顯示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的其他例之圖。
圖7(a)至(i)為用以說明導板之開口面的寬度之圖。
圖8為顯示其他的實施形態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之圖。
圖9為顯示其他的實施形態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之圖。
圖10為顯示其他的實施形態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之圖。
圖11為顯示其他的實施形態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之圖。
圖12為顯示實施例1的測定位置之圖。
圖13為顯示實施例2~10的條件之圖。
圖14為顯示實施例2~10的測定位置之圖。
圖15為顯示實施例11~19、參考例1~9的條件之圖。
圖16為顯示實施例20、21、參考例10、11的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及測定位置之圖。
圖17為顯示實施例20、21、參考例10、11的局部空 氣清淨化裝置及條件之圖。
1‧‧‧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2‧‧‧吹出式排風罩
2a‧‧‧吹出式排風罩
3‧‧‧導板
23‧‧‧空氣吹出面(空氣氣流開口面)
31‧‧‧開口面
W‧‧‧空氣碰撞面

Claims (11)

  1. 一種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特徵在於其係具備:吹出式排風罩,其係具有吹出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空氣氣流開口面,及導板,其係設置於前述吹出式排風罩的空氣氣流開口面側、從前述空氣氣流開口面側向著前述均一空氣氣流的下游側延伸且於下游側端部形成開口面;其中前述吹出式排風罩係依照使得:從前述空氣氣流開口面所吹出的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於通過前述導板內之後,再於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下游側碰撞空氣碰撞面之方式配置而成,藉由將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從前述空氣碰撞面分隔使之呈相對向,而於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之間形成開放區域,藉由從前述空氣氣流開口面所吹出的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碰撞前述空氣碰撞面而流出到前述開放區域之外,使得前述導板內及前述開放區域內之清淨度比其他的區域之清淨度還高。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吹出式排風罩的空氣氣流開口面為約略相同的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前述吹出式排風罩為由複數個吹出式排風罩連結而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之任一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從前述空氣氣流開口面所吹出的經清淨化的均一空氣氣流之流速為0.2~0.5m/s。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為2m以上、小於10m;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係讓從前述開口面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可於4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為1 m以上、小於2m;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係讓從前述開口面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可於3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為0.2m以上、小於1m;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係讓從前述開口面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可於2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前述空氣碰撞面為在與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端部呈相對向的位置附近,具有向著前述導板側彎曲之彎曲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為2m以上、小於10m;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係讓從前述開口面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可於6秒以內碰撞到前 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為1m以上、小於2m;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係讓從前述開口面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可於5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其中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之寬度為0.2m以上、小於1m;前述導板的前述開口面和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係讓從前述開口面所吹出的均一空氣氣流可於3秒以內碰撞到前述空氣碰撞面之距離。
TW101136635A 2012-10-04 2012-10-04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TWI6091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6635A TWI609158B (zh) 2012-10-04 2012-10-04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36635A TWI609158B (zh) 2012-10-04 2012-10-04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4969A true TW201414969A (zh) 2014-04-16
TWI609158B TWI609158B (zh) 2017-12-21

Family

ID=55182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6635A TWI609158B (zh) 2012-10-04 2012-10-04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0915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76943A (ja) * 1987-01-16 1988-07-21 Clean Air Syst:Kk 一様空気流吹出装置
FR2824626B1 (fr) * 2001-05-14 2004-04-16 Pierre Bridenne Procede et dispositif pour diffuser un flux de protection a l'egard d'une ambiance environnante
FI20065541L (fi) * 2006-09-01 2008-03-02 Sah Ko Oy Menetelmä lämmön siirtymisen rajoittamiseksi seinässä olevan aukon läpi ja ilma verho
JP5127292B2 (ja) * 2007-05-01 2013-01-23 興研株式会社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EP2719962A1 (de) * 2010-01-13 2014-04-16 Metall + Plastic GmbH Dekontaminationsanordnung sowie Verfahr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09158B (zh) 2017-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3355742B2 (en) Local air cleaner
JP5484515B2 (ja)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JP5484421B2 (ja)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TWI609156B (zh) 清淨空氣吹出裝置
JPWO2020040273A1 (ja)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TWI609158B (zh)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TWI609159B (zh) 局部空氣清淨化裝置
TW201433760A (zh) 誘導氣流產生裝置
RU2574995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локальной очистки воздуха
JP2014059140A (ja)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
WO2013058005A1 (ja) 局所空気清浄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