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07036A - 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 Google Patents

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07036A
TW201407036A TW101127784A TW101127784A TW201407036A TW 201407036 A TW201407036 A TW 201407036A TW 101127784 A TW101127784 A TW 101127784A TW 101127784 A TW101127784 A TW 101127784A TW 201407036 A TW201407036 A TW 20140703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unit
traction
base
dri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27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jin-xing Feng
ji-qun Wang
Original Assignee
jin-xing Feng
ji-qun W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xing Feng, ji-qun Wang filed Critical jin-xing Feng
Priority to TW101127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407036A/zh
Priority to CN201310274876.0A priority patent/CN103573943A/zh
Priority to US13/955,219 priority patent/US9151159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407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07036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B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OR OF POSITIVE-DISPLACEMENT TYPE, e.g. STEAM ENGINES
    • F01B3/00Reciproc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cylinder axe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MECHANICAL-POWER PRODUCING DEVICE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00Mechanical-power-produc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using energy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G7/10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9/00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 F16H19/02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 F16H19/06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comprising flexible members, e.g. an endless flexible member
    • F16H19/0604Gearing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gears or friction members and not capable of conveying indefinitely-continuing rotary motion for interconverting rotary or oscillating motion and reciprocating motion comprising flexible members, e.g. an endless flexible member with means to double or half the stroke of the reciprocating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53Rotary generators driven by intermittent for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8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electric generators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e.g. with turbines
    • H02K7/1807Rotary generators
    • H02K7/1861Rotary generators driven by animal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利用設於一基座上的一第一致動單元與一第二致動單元,再搭配一可相對於基座移動的作動單元,使第一、二致動單元的第一、二動組件能藉作動單元的來回動作,相對第一、二固定轉向組件移動,進而使呈互挽設置的第一、二牽引件產生更多的牽引行程,以帶動驅動單元輸出驅動力,達到有效率提高動力輸出的效用。

Description

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致動器,特別是指一種可藉使用者日常生活行為的動作而有效率地輸出動力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參閱圖1,美國專利US6,239,501 B1公開了一種置於鞋底11並以液體為媒介將走路時踩踏的力量轉為驅動一發電模組12產生電力的致動裝置13。該致動裝置13是包含有一設置於鞋底11前部的前囊131、一設置於鞋底11後部的後囊132、二條分別一端與前囊131或後囊132連通的導管133、一與發電模組12連結的葉片轉子134,及四個分別設置於該等導管133的止回閥135。
當使用者走路擠壓前囊131時,前囊131中的液體經由與前囊131相連接的導管133導引而推動葉片轉子134轉動,而後再由另一導管133流入後囊132中。當擠壓後囊132時,後囊132中的液體同樣經由與後囊132相連接的導管133導引而推動葉片轉子134轉動,之後再流回至前囊131中。利用該等止回閥135控制液體的流動方向,以推動葉片轉子134維持朝一固定方向轉動並帶動發電模組12發電。
該致動裝置13將踩踏的動力轉移至葉片轉子134上並使其轉動,而動力的轉移是藉液體來達成,然而,液體的驅動是無方向性,必須再利用該等導管133與該等止回閥 135的設置,來規劃液體的驅動方向,如此必然有部分的動能消耗於導管133以及止回閥135上,而造成動能的轉移效率較低,故如何提供一種能有效率地轉移動能的致動裝置成為當前的主要課題。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種可提高動力轉換效率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於是,本發明之目的以及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含一基座、一驅動單元、一作動單元、一第一致動單元、一第二致動單元,及一回復單元。
驅動單元可相對基座活動而產生驅動力。
作動單元是置於基座的上方並可相對基座移動。
第一致動單元包括有一固定於基座上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一固結於作動單元上的第一動組件,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一牽引件,其中,第一牽引件是依序套繞於第一動組件與第一固定轉向組件,且可牽引該驅動單元沿一第一方向活動,第一牽引件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
第二致動單元包括有一固定於基座上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一固結於作動單元上的第二動組件,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二牽引件,其中,第二牽引件是依序套繞於第二動組件與第二固定轉向組件,且可牽引該驅動單元沿 一相反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活動,第二牽引件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
回復單元是置於基座上且與作動單元連動,並當外力消失時,可使作動單元回復為未受外力的狀態。
當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作動單元受一外力時,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組件相對第一固定轉向組件移動一作動行程,進而帶動第一牽引件移動一牽引行程,使驅動單元隨之轉動或移動一驅動行程而產生驅動力,同時,利用第一牽引件與第二牽引件相互挽動的套繞設計,將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拉動呈繃緊狀態。再當外力消失時,作動單元利用回復單元的回復力而反向動作,同樣可使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組件相對第二固定轉向組件移動一作動行程,進而帶動第二牽引件移動一牽引行程,使驅動單元隨之轉動或移動一驅動行程而產生另一反向的驅動力,同樣地一併將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拉動呈繃緊狀態。因第一、二牽引件至少分別套繞於第一、二動組件及第一、二固定轉向組件,故牽引行程必大於作動行程,再因驅動單元是被第一、二牽引件分別帶動,故驅動行程等於牽引行程,如此,驅動單元轉動或移動的驅動行程必大於外力所施的作動行程,達到本發明提高動力轉換效率的目的。
較佳地,本發明的驅動單元還包括一可相對基座活動的驅動件及一可被驅動件帶動的輸出件。
較佳地,本發明的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 與第一動組件均是分別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的第一固定滑輪與第一動滑輪,且該等第一固定滑輪與該等第一動滑輪是一一相對並交錯配置,並使第一牽引件依序交互套繞該等第一動滑輪與該等第一固定滑輪,同理,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與第二動組件均是分別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的第二固定滑輪與第二動滑輪,且該等第二固定滑輪與該等第二動滑輪是一一相對並交錯配置,並使第二牽引件依序交互套繞該等第二動滑輪與該等第二固定滑輪,如此,一次的作動行程經由第一致動單元與第二致動單元的轉換而能放大為複數倍的作動行程,並施予驅動單元的驅動件遂行複數倍作動行程的驅動行程,實有大為提高動力轉換的效率。
較佳地,本發明的第一、二致動單元的第一、二牽引件皆分別各具有一第一、二固結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一、二固結端的第一、二連結端,且第一、二固結端均是固定於基座或作動單元上,第一、二連結端皆連固於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或輸出件上。
較佳地,本發明的基座是包括有一底板、二分別自底板兩側長邊向上延伸的側板、一與底板相間隔的橫板、一固定桿,及一由底板、該等側板與橫板共同界定出的容置空間。橫板是連接於該等側板的頂面。固定桿兩端是分別插固於該等側板上並位於該容置空間中。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是為一置於該容置空間的轉桿。驅動單元的輸出件是為一樞設於基座的底板上的轉軸,且輸出件是固結於驅動件 一端的中心處並凸出於底板之外。驅動件相對基座的底板轉動,再藉由所固結的輸出件同步轉動,將該驅動件的轉動力矩向外輸出。
較佳地,本發明的作動單元是呈板狀體並樞設於基座上,且具有一位於容置空間的牽動部及相反於牽動部的施力部。於作動單元的牽動部形成一開口,作動單元的施力部則凸伸出基座之外。令基座的固定桿是位於作動單元的牽動部上方。
較佳地,本發明的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基座的該等側板上。第一動組件是呈桿狀且固設於作動單元的開口中。該第一牽引件以該第一固結端固定於基座的底板上,並依序繞於第一動組件,再繞過第一固定轉向組件,最後以逆時針方向纏繞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並以第一連結端固結於驅動件上。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該等側板上,並位於該第一固定轉向組件的上方。第二動組件呈桿狀且固設於作動單元的開口中,並令第二動組件與第一動組件是採共軸或共件的狀態。第二牽引件以第二固結端固定於基座的固定桿上,並依序繞於第二動組件,再繞過第二固定轉向組件,最後以順時針方式纏繞並以第二連結端固結於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且令第二連結端與第一連結端是採共端點的狀態。
較佳地,本發明的作動單元是呈倒U型位於基座上方。回復單元包括二分別設置於該作動單元與該基座之間的 簧片。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包括二間隔樞設於基座上的第一固定滑輪。第一動組件包括一樞設於作動單元上的第一動滑輪。並令作動單元是位於第一固定轉向組件的該兩第一固定滑輪之間的基座上方。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是固結於基座上,並依序先繞經鄰近第一固結端的第一固定滑輪上方,再通過第一動滑輪下方,並由上方套繞過另一個第一固定滑輪後反向再次自第一動滑輪下方穿出,如此,完成一次套繞,最後以順時針方向繞套於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是連結於驅動件上。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包括二間隔地樞設於基座上的第二固定滑輪。第二動組件包括一樞設於該作動單元上的第二動滑輪。並令作動單元是位於第二固定轉向組件的該兩第二固定滑輪之間的基座上方。第二牽引件的第二固結端是固結於基座上,並依序先繞過鄰近第二固結端的第二固定滑輪下方,再套繞過第二動滑輪上方,並由下方套繞過另一個第二固定滑輪後反向再次套繞過第二動滑輪上方,如此,完成一次套繞,最後以逆時針方向繞套於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是連結於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當外力消失或未受外力時,利用該等簧片的回復力使該作動單元回復到位於遠離基座的狀態。如此,以較少的元件數即可達到,一次的作動行程使第一、二致動單元皆能分別藉由第一、二動滑輪各別帶動兩段的第一、二牽引件,將驅動行程放大為複數倍的作動行程。
更佳地,本發明的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滑輪與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滑輪是採共軸或共件的方式,同時,該兩第一固定滑輪與該兩第二固定滑輪亦是分別採共軸或共件的方式,且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是與最鄰近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的該第一固定滑輪為共軸或共件的狀態,以再次減少本發明的元件數量。
更佳地,本發明的第一、二致動單元的第一、二牽引件皆能完成複數次的套繞,即第一牽引件的第二次以後的套繞起點,皆是接續前一次的再由第一動滑輪下方穿出後,先由上方繞套過最鄰近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的第一固定滑輪並轉向後,由下方通過第一動滑輪後續行該次套繞行程;第二牽引件的第二次以後的套繞起點,皆是接續前一次的再由第二動滑輪上方穿出後,先由下方繞套過最鄰近第二牽引件的第二固結端的第二固定滑輪並轉向後,由上方通過第一動滑輪後續行該次套繞行程。
較佳地,本發明的基座包括有一第一殼件、一可拆裝地固設於第一殼件上的第二殼件,及一軸桿。第一殼件與第二殼件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驅動單元還包括一可被驅動件同步轉動的輸出件,及一可分離地嵌設於輸出件的連結件;作動單元是呈板狀體。基座的軸桿穿設於作動單元,且軸桿的兩端突出於作動單元並分別樞設於基座的第二殼件上;作動單元具有一位於基座的容置空間中的牽動部、及一相反於牽動部的施力部;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是成桿狀且兩端分 別樞設於第一殼件上。第一動組件呈T字桿狀且固設於作動單元的牽動部上。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是呈環狀並套設於第一動組件上,且第一牽引件自第一固結端為起點,先套繞第一固定轉向組件,再以順時針方向繞套於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是固結於驅動單元的連結件上。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第二殼件上,並相向於第一固定轉向組件。第二動組件是呈T字桿狀且固設於作動單元的牽動部上。第二牽引件的第二固結端是呈環狀並套設於第二動組件上,第二牽引件自第二固結端為起點,先套繞第二固定轉向組件,再以逆時針方式纏繞於驅動件上,最後將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固結於驅動單元的連結件上。回復單元是一套設於基座的軸桿上的扭力彈簧。
更佳地,本發明的基座還包括一設置於第一殼件上並鄰近第一殼件一側端的定位凹軌,回復單元具有一抵頂於作動單元的底面的第一抵頂端,及一由第一殼件的定位凹軌定位並抵頂於底板的第二抵頂端。
更佳地,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還包含一微型發電機,該微型發電機包括一可被基座的第一殼件與第二殼件夾制定位的定子組件,及一嵌套於驅動單元的輸出件上的轉子組件,且使轉子組件可相對定子組件轉動。
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亦提供另一技術方案來實現,即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含一基座、一驅動單元、一第一致動單元及一第二致動單元,其中,基座與驅動單 元是相同於前一技術方案,於此,不再贅述,至於,第一致動單元與該第二致動單元同樣分別各包括有第一、二固定轉向組件,第一、二動轉向組件及第一、二牽引件,其中,各構件間的關係亦相同,相同的部分不再贅言,不同的技術是在於將單一的作動單元變化為兩個作動件,即於第一致動單元及第二致動單元中,分別更包括有一第一作動件與一第二作動件,第一作動件與第二作動件均能相對基座作移動,且本發明牽引式致動器更包含一連動件,該連動件是將第一作動件的動作連動於該第二作動件,使當第一作動件或第二作動件受外力作用時,即能利用該連動件的連動,帶動第二作動件或第一作動件反向動作,以使第一致動單元與第二致動單元可交替接受外力作用,同樣地,分別使第一牽引件或第二牽引件帶動驅動單元的驅動件轉動或移動,依然可達到有效提昇動力轉換的效率。
較佳地,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組件與第一固定轉向組件呈相對狀態並交錯配置,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組件與第二固定轉向組件亦呈相對狀態並交錯配置。
較佳地,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連動件是呈類似V形體,具有兩頂端與一底端,該等頂端是分別連接於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作動件與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作動件,而連動件的底端是樞設於基座上,使當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作動件受外力而向下移動時,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作動件經由連動件的連動而向上移動,確使第一致動單元與第 二致動單元可交替受外力作用而動作。
較佳地,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基座是包括一底板、分離封設於底板上的一第一軟囊與一第二軟囊,及一固設於底板上且位於第一軟囊與第二軟囊之間的中空狀殼室,其中,第一軟囊與底板共同界定出一第一空間,第二軟囊與底板共同界定出一第二空間,且第一空間與第二空間均分別與殼室內部連通。
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是置於殼室內部並可相對殼室滑動,驅動單元的輸出件是埋設於驅動件中並隨驅動件移動而移動的永久磁鐵。
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作動件是為固設於基座的第一軟囊內頂面處的平板狀體,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作動件亦是固設於基座的第二軟囊內頂面處的平板狀體。
連動件是為充填於第一軟囊內部的第一空間與第二軟囊內部的第二空間中的液狀體,使呈液狀的連動件可在第一、二空間與殼室內部流通,使當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作動件受外力而向下移動時,第一軟囊內的液狀連動件即因受壓而流向第二軟囊內並充滿,造成位於第二軟囊內的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作動件隨之向上移動,確使第一致動單元與第二致動單元可交替受外力作用而動作。
較佳地,本發明的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組件是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固設於該第一作動件的第一動穿環,第一固定轉向組件亦是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固設於基座上的第一固定穿環,該等第一固定穿環是位於第一空間內,且該等第一固 定穿環與該等第一動穿環是呈相對狀態且交錯配置,並令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是位於第一空間內,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是固結於基座上,並依序交互套穿於該等第一動穿環與該等第一固定穿環,最後將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固結於驅動單元的驅動件的一側端;至於,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組件同樣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固設於第二作動件的第二動穿環,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亦是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固設於基座上的第二固定穿環,該等第二固定穿環是位於第二空間內,且該等第二固定穿環與該等第一動穿環是呈相對狀態且交錯配置,並令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是位於第二空間內,第二牽引件的第二固結端是固結於基座上,並依序交互套穿於該等第二動穿環與該等第二固定穿環,最後將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固結於驅動單元的驅動件的另一側端。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藉由第一致動單元與第二致動單元呈互挽式的連動設計,再搭配第一、二牽引件的繞套配置,以及回復單元或連動件的設置,使作動單元或第一、二作動件皆可被間歇外力帶動而來回動作,進而能將所施的作動行程放大為倍數的驅動行程輸出,達到有效率提高動力輸出的效用,並再利用使用者日常生活行為的動作作為所施外力的來源,誠亦有節能與環保的附加價值。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七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 清楚地呈現。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2,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之第一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基座2、一驅動單元3、一作動單元4、一第一致動單元5、一第二致動單元6,及一回復單元7。
基座2包括有一底板21,及一凸設於底板21上的上蓋22;其中,該底板21與該上蓋22共同圍繞界定出一容置空間20。
驅動單元3包括有一可相對基座2活動的驅動件31,及一可被該驅動件31帶動的輸出件32。本實施例所採用的驅動件31是為一置於該容置空間20中的轉桿,因此,本實施例的驅動件31是可相對基座2而轉動。至於,本實施例所採用的輸出件32是為一樞設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的輸出轉軸,且令該輸出件32是固結於驅動件31的一端中心處並凸出於底板21之外。
作動單元4呈板狀置於基座2的上蓋22上方,且可相對於基座2移動。
第一致動單元5包括一定位於基座2上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一定位於作動單元4上的第一動組件52,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一牽引件53。本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包括二第一固定滑輪511,該等第一固定滑輪511相間隔地樞設於基座2的上蓋22的內頂面。第一動組件52包括二第一導桿521及二第一動滑輪522, 該等第一導桿521間隔地自作動單元4底面向下延伸,該等第一導桿521的末端是伸入基座2的容置空間20中。該等第一動滑輪522分別樞設於該等第一導桿521的末端。
第一牽引件53呈長條狀且可彎繞並具有一第一固結端531,及一相反於該第一固結端531的第一連結端532,本實施例所採用的第一牽引件53是為鋼索。第一牽引件53的第一固結端531固結於基座2的上蓋22內頂面。第一牽引件53自第一固結端531開始依序套繞於鄰近第一固結端531的第一動滑輪522、鄰近第一固結端531的第一固定滑輪511及另一個第一動滑輪522,再套繞過另一第一固定滑輪511,最後以順時針方向繞套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第一連結端532則固結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第一牽引件53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
第二致動單元6包括一定位於基座2上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一定位於作動單元4上的第二動組件62,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二牽引件63。本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包括二第二固定滑輪611。該等第二固定滑輪611相間隔地樞設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第二動組件62包括有二第二導桿621及二第二動滑輪622。該等第二導桿621間隔地自作動單元4底面向下延伸,且該等第二導桿621末端是伸入基座2的容置空間20中。該等第二動滑輪622分別樞設於該等第二導桿621的末端。
本第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二導桿521與621、第一、二動滑輪522與622及第一、二固定滑輪511與611 的數量皆可不以二個為限,該等構件的數量也可以視需要增加至二個以上。
第二牽引件63呈長條狀且可彎繞並具有一固結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的第二固結端631,及一相反於該第二固結端631的第二連結端632。本實施例所採用的第二牽引件63亦是鋼索,第二牽引件63的第二連結端632固結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第二牽引件63自第二固結端631開始依序套繞靠近第二固結端631的第二動滑輪622、鄰近第二固結端631的第二固定滑輪611以及另一第二動滑輪622,最後繞過另一第二固定滑輪611而以逆時針方向繞套於驅動件31上。第二牽引件63同樣地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
本實施例所採用的第一、二牽引件53與63均是鋼索。
第一動組件52與第二動組件62均能隨作動單元4的移動而同步移動,且第一、二牽引件53、63亦分別利用套繞第一、二動組件52、62達到轉向的功能。回復單元7包括有二分別置於作動單元4與基座2的底板21之間的壓縮彈簧71。每一壓縮彈簧71具有一抵頂於底板21上的第一抵頂端711及一抵頂於作動單元4底面的第二抵頂端712,並令該等壓縮彈簧71於未受外力時,是支撐作動單元4如圖2所示般遠離基座2的上蓋22。
令作動單元4於未受外力時,第一致動單元5的該等第一動滑輪522與該等第一固定滑輪511相鄰近且交錯併列於上蓋22的內頂面處;至於,第二致動單元6的該等第 二動滑輪622是遠離該等第二固定滑輪611,且該等第二動滑輪622與該等第二固定滑輪611呈相向狀態且交錯的配置。
請配合參閱圖3,當如圖3中箭頭A所示施一向下外力於作動單元4上時,將迫使作動單元4由圖2所示位置下移一作動行程至圖3所示位置,第一致動單元5的該等第一動滑輪522隨作動單元4而向底板21靠近,並迫使第一牽引件53依圖3箭頭G所示方向移動一牽引行程,進而牽引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沿一第一方向500活動(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方向500是逆時針方向,活動是指驅動件31沿其自身軸線而轉動),而使輸出件32輸出一逆時針方向的正向驅動力。同時該等第二動滑輪622亦隨作動單元4向底板21靠近,使得第二牽引件63不再被繃緊,但仍藉由驅動件31的轉動而拉動第二牽引件63同方向移動並順時針繞套於驅動件31上,再次拉動而呈繃緊狀態。此際,如圖3所示,回復單元7的兩壓縮彈簧71受作動單元4的下移而呈壓縮狀態並蓄積一回復力。
進而言之,當作動單元4受一外力而下移一作動行程時,則第一動組件52亦相對於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移動相同行程,但第一牽引件53是交錯套繞於第一動組件52與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故迫使第一牽引件53的移動行程必大於該作動行程,又因為本實施例的第一動組件52有兩個分離的第一動滑輪522,如此,將導致第一牽引件53的移動行程成倍數的增加,使第一牽引件53的牽引行程確能大於 作動單元4的作動行程,造成被第一牽引件53所牽引而轉動的驅動件31,其驅動行程亦倍數於作動單元4的作動行程。倘若再將驅動件31的軸徑予以考量,例如縮小驅動件31的軸徑,則驅動件31的轉動圈數亦能相對增加。所以,本實施例確實能達到有效提高輸出效率的功效。
又,當外力移除或消失後,藉回復單元7蓄積的回復力推動作動單元4由圖3所示的位置上移回到如圖2所示位置,此時,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動組件62的該等第二動滑輪622,隨作動單元4朝上蓋22內頂面移動,而遠離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的該等第二固定滑輪611,同樣迫使第二牽引件63如圖2箭頭B所示的方向移動,並牽引驅動件31沿一相反於第一方向500的第二方向600活動,進而使輸出件32輸出一順時針方向的反向驅動力,同理,第一致動單元5的該等第一動滑輪522隨作動單元4朝上蓋22內頂面移動而靠近該等第一固定滑輪511,使第一牽引件53鬆弛,惟,亦藉由驅動件31的轉動而拉動第一牽引件53同向移動並逆時針繞套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同樣能再次使第一牽引件53回復到繃緊狀態。如此,完成作動單元4的一次來回動作。
當作動單元4上移動作一作動行程時,同理,其亦能使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牽引件63產生一大於作動行程的牽引行程,利用該牽引行程帶動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轉動,進而使輸出件32輸出反向驅動力,同樣有達到輸出驅動力的作用。
本第一較佳實施例驅動單元3的輸出件32凸出底板21的部分可以如圖2、3假想線所示般與一微型發電機8連接,利用輸出件32輸出的驅動力帶動微型發電機8發電。本第一較佳實施例驅動單元3所驅動的微型發電機8是交流發電機,則驅動單元3產生的正、反驅動力皆能轉換為電力輸出,以供使用或儲存,如此,更使本第一實施例又再次有效提高輸出效率。另,值得一提的事,雖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中所揭露的驅動單元3是以轉桿及轉軸為例,但驅動單元3的型態不以此為限,只要能受第一牽引件53與第二牽引件63帶動產生驅動力的皆屬本發明所揭露的驅動單元3的等效構造。特別一提的是,本第一較佳實施例互挽牽引式致動器還可以包含一位於基座2外的被驅動單元(圖未示),被驅動單元可以是常用發電機等。驅動單元3亦同樣移至到基座2外並驅動該被驅動單元,至於基座2原本樞設驅動單元3的位置則可以配設更多的第一、二動滑輪522與622及第一、二固定滑輪511與611,如此第一、二動轉向組件52與62有更多的第一、二動滑輪522與622,將導致第一牽引件53或第二牽引件63的牽引行程增加,進而使驅動單元3的驅動行程亦增加,以達到更高效率的輸出。
參閱圖4與圖5,是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第二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構件皆相同,亦即本第二較佳實施例同樣包含有一基座2、一作動單元4、一驅動單元3、一第一致動單元5、一第 二致動單元6,及一回復單元7。於此,相同處不再贅述,不同處是本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基座2是包括一底板21、二分別自底板21兩側長邊向上延伸的側板23、一與底板21相間隔的橫板24、一固定桿25及一軸桿26。底板21、該等側板23與橫板24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20。橫板24是連接於該等側板23的頂面。固定桿25是位於容置空間20中,且固定桿25的兩端是分別插固於該等側板23上。
作動單元4是呈板狀體,且具有一位於容置空間20中的牽動部43及相反於牽動部43的施力部44,於作動單元4的牽動部43形成一開口41,並於作動單元4上形成一穿孔42,作動單元4的施力部44則凸伸出基座2之外。基座2的軸桿26穿設於作動單元4的穿孔42,軸桿26的兩端凸出於作動單元4外並分別樞設於基座2的兩側板23上,使作動單元4可相對於基座2活動,即,本第二較佳實施例的作動單元4是以軸桿26為軸心而擺動。令固定桿25是位於作動單元4的牽動部43上方。
第一致動單元5同樣包括有一定位於基座2上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一定位於該作動單元4上的第一動組件52,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一牽引件53。本第二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該等側板23上,第一動組件52是呈桿狀且固設於作動單元4的開口41中。第二致動單元6亦包括一定位於基座2上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一定位於作動單元4上的第二動組件62,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二牽引件63。本第二 較佳實施例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同樣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該等側板23上,並位於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的上方。至於,第二動組件62相同於第一動組件52般而呈桿狀且固設於作動單元4的開口41中,於本第二較佳實施例是將第一動組件52與第二動組件62以共件狀態存在,當然,第一動組件52與第二動組件62亦可以共軸狀態存在。
第一牽引件53的第一固結端531固定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第一牽引件53自第一固結端531固結後為起點,開始先套繞經第一動組件52,再套繞過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最後以逆時針方向繞套並以第一連結端532固結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
第二牽引件63的第二固結端631固定於基座2的固定桿25上。第二牽引件63自第二固結端631開始,先套繞第二動組件62,再套繞過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最後以順時針方式繞套並以第二連結端632固結於驅動件31上。本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連結端532與第二連結端632呈共端點的態樣,使第一牽引件53與第二牽引件63可以一條鋼索予以實施。
本第二較佳實施例的回復單元7是採用一套設於基座2的軸桿26上的扭力彈簧,且具有一抵頂於作動單元4底面的第一抵頂端721,及一抵頂並固定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的第二抵頂端722。
當如圖5箭頭C所示施一向下外力於作動單元4的施力部44上時,則使作動單元4以軸桿26為中心逆時針擺 動,並帶動原先鄰近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的第一、二動組件52、62向上移動而靠近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同時迫使第一牽引件53沿圖5箭頭D的方向移動,帶動驅動件31沿第一方向500轉動(本第二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方向500是順時針方向),而自輸出件32輸出一反向驅動力,再藉驅動件31的轉動而拉動第二牽引件63同方向移動並繞套於驅動件31上。回復單元7受作動單元4連動而蓄積一回復力。當外力移除或消失後,藉回復單元7蓄積的回復力推動作動單元4回擺到如圖5所示位置,並拉動第二牽引件63隨之移動,進而帶動驅動件31沿第二方向600(如圖5假想線所示的逆時針方向)轉動,並由輸出件32輸出一正向驅動力,完成作動單元4一次的來回動作。
當然,本第二較佳實施例的輸出件32凸出底板21的部分亦可如圖5假想線所示般與一微型發電機8連接,利用輸出件32輸出的正反驅動力均能帶動微型發電機8發電。
本第二較佳實施例的驅動單元3配合其他裝置或是其他因素也可以是水平橫置的樞設於基座2的該等側板23之間(圖未示)。
參閱圖6及圖7,是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之第三較佳實施例。第三較佳實施例與第二較佳實施例的主要構件均相同,亦即本第三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基座2、一作動單元4、一驅動單元3、一第一致動單元5、一第二致動單元6,及一回復單元7。於此,相同處不再贅述,不同處是本第三較佳實施例的基座2包括有一第一殼件70、一 可拆裝地固設於第一殼件70上的第二殼件80、一軸桿26,及設置於第一殼件70上並鄰近一側端的定位凹軌90,其中,第一殼件70與第二殼件80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20。
驅動單元3是包括一兩端分別樞設於第一殼件70與第二殼件80的驅動件31(本實施例是採用轉軸)、一套設於驅動件31上並與驅動件31同步轉動的輸出件32(本實施例是採用轉盤),及一可分離地嵌設於輸出件32中的連結件36。
作動單元4是呈板狀體。軸桿26穿設於作動單元4,且軸桿26的兩端突出於作動單元4並分別樞設於基座2的第二殼件80上,使作動單元4可相對於基座2活動,即,本第三較佳實施例的作動單元4是以軸桿26為軸心擺動。作動單元4包括一位於一端的牽動部43,以及一位於相反於牽動部43之另一端的施力部44。
第一致動單元5同樣包括有一定位於基座2上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一定位於該作動單元4上的第一動組件52,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一牽引件53。本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第一殼件70上,第一動組件52呈T字桿狀且固設於作動單元4的牽動部43上。第二致動單元6亦包括一定位於基座2上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一定位於作動單元4上的第二動組件62,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二牽引件63。本第三較佳實施例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同樣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第二殼件80上。至於,第二動組件62相同於 第一動組件52般而呈桿狀且固設於作動單元4的牽動部43上。於本第三較佳實施例是將第一動組件52與第二動組件62以共件狀態存在。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與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皆位於第一、二動組件52、62隨作動單元4擺動的路徑上。
第一牽引件53的第一固結端531是呈環狀並套設於第一動組件52上。第一牽引件53自第一固結端531開始,先套繞過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再以順時針方向繞套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第一連結端532是固結於驅動單元3的連結件36上。
第二牽引件63的第二固結端631是呈環狀並套設於第二動組件62上。第二牽引件63自第二固結端631開始,先套繞過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再以逆時針方式繞套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第二連結端632是固結於驅動單元3的連結件36上。本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連結端532與第二連結端632是呈共端點的態樣,同樣可使第一牽引件53與第二牽引件63以一條鋼索予以實施。
回復單元7的扭力彈簧72套設於基座2的軸桿26上,且扭力彈簧的第一抵頂端721抵頂於作動單元4的底面,而第二抵頂端722是伸入於定位凹軌90中而定位,即,該第二抵頂端722抵頂於基座2。
本第三較佳實施例還包含一微型發電機8。微型發電機8包括一可被基座2的第一殼件70與第二殼件80夾掣定位的定子組件82,及一嵌套於驅動單元3的輸出件32上的 轉子組件83,且使轉子組件83可隨輸出件32的轉動而相對定子組件82轉動,將使定子組件82產生電力,並利用電連接於定子組件82上的兩導線821輸出電力。
當依圖7箭頭E所示般施一向下外力於作動單元4的施力部44上時,作動單元4以軸桿26為中心逆時針擺動,並帶動鄰近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的第一、二動組件52、62向上擺動而靠近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同時拉動第一牽引件53帶動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沿第一方向500轉動(本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方向500是逆時針方向),進而使輸出件32與轉子組件83同步逆時針轉動,造成定子組件82產生電力並由兩導線821輸出,同時,藉驅動件31與輸出件32的轉動而拉動第二牽引件63同方向移動並繞套於驅動件31上,以呈繃緊狀態。回復單元7受作動單元4連動而蓄積一回復力。當外力移除或消失後,藉回復單元7蓄積的回復力推動作動單元4回擺到如圖7所示位置,即,作動單元4的施力部44再次回復到凸伸出基座2之外的狀態,導致第一、二動組件52、62向下擺動,並拉動第二牽引件63移動,進而帶動驅動件31沿第二方向600(順時針方向)轉動,同樣,能使微型發電機8輸出電力,此際,亦能同步繃緊第一牽引件53。如此,完成作動單元4一次的來回動作。
參閱圖8,本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第一、二牽引件53、63的固結方法不以上述為限,也可以是以第一、二牽引件53、63的第一、二固結端531、631固結在作動單元4的 一滑環45上,並藉由將滑環45套設於圖7所示第一動組件52上而固結。且將圖7所示的驅動單元3的一個連結件36改變為二可分別嵌設於輸出件32上的連結件36,使第一、二牽引件53、63的第一、二連結端532、632分別套結在該等連結件36上,如此,於組裝時更有迅捷便利的另一種選擇。
參閱圖9,本第三較佳實施例可以裝設於一鞋子81的鞋跟811(為清楚表示本第三較佳實施例與鞋跟811的關係,圖9是將鞋子81以倒置的方式呈現),且作動單元4的施力部44凸伸出鞋跟811之外。利用使用者走路時踩踏的動作,間歇地推動作動單元4作動,當作動單元4完成一次來回擺動,即能輸出兩次電力,使設置於鞋子81上並與本第三較佳實施例電連接的多數個分離設置的發光二極體812發亮,而有無需電池的發光鞋產出,或亦可以供給電力給使用者隨身攜帶的如手機、筆電或隨身聽等電子裝置(圖未示),實有免除消耗電池的優點,達到炫耀美觀或節能環保的功效。
參閱圖10,是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之第四較佳實施例。第四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主要構件皆相同,亦即本第四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基座2、一驅動單元3、一作動單元4、一第一致動單元5、一第二致動單元6,及一回復單元7,於此,相同處不再贅述。
本第四較佳實施例不同處是作動單元4呈倒U型位於基座2上方。
回復單元7包括二簧片73,每一簧片73具有一固設於基座2上的第一固定端731,及一與作動單元4其中一端固定的第二固定端732,並使回復單元7於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其是支撐作動單元4遠離基座2。
本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是包括二間隔樞設於基座2上的第一固定滑輪511。第一動組件52是包括一樞設於作動單元4上的第一動滑輪522。第一牽引件53的第一固結端531是固結於基座2上,至於第一連結端532是連結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
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亦同樣是包括二間隔地樞設於基座2上的第二固定滑輪611。第二動組件62亦是包括一樞設於作動單元4上的第二動滑輪622。第二牽引件63的第二固結端631是固結於基座2上,而第二連結端632是連結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
於此,值得一提的是,本第四較佳實施例提供一共軸概念的實施態樣,即,第一動滑輪522與第二動滑輪622是呈共軸設置,且兩第一固定滑輪511與兩第二固定滑輪611也是呈共軸設置。特別是,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亦是與第一固定滑輪511或第二固定滑輪611共軸設置,如此,驅動單元3的輸出件32即是位於第一固定滑輪511或第二固定滑輪611的凸出端。
第一牽引件53自第一固結端531起,先經過鄰近第一固結端531的第一固定滑輪511上方,再通過第一動滑輪 522下方,並由上方套繞過另一個第一固定滑輪511後反向再次自第一動滑輪522下方穿出,而完成一次的套繞行程,最後以順時針方向繞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並將第一連結端532連結於驅動件31上。
第二牽引件63自第二固結端631起,先繞過鄰近第二固結端631的第二固定滑輪611下方,再繞過第二動滑輪622上方並被頂撐,再由下方套繞過另一個第二固定滑輪611後反向再次繞過第二動滑輪622上方,而完成一次的套繞行程,最後以逆時針方向繞套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並將第二連結端632連結於驅動件31上。
當施一外力於作動單元4上時,作動單元4朝基座2移動,而帶動第一、二動滑輪522、622向下移動,並迫使位於第一動滑輪522下方的第一牽引件53的分開地兩段落同時受壓下移,進而帶動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沿第一方向500轉動(本第四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方向500是逆時針方向),進而帶動輸出件32輸出一正向驅動力。相同地,藉由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轉動,使鬆弛狀態的第二牽引件63依逆時針方向纏繞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以再次使第二牽引件63呈繃緊狀態。另回復單元7的該等簧片73則隨作動單元4下移而蓄積一回復力。
當外力移除或消失時,利用該等簧片73的回復力將作動單元4向上推回如圖10所示狀態,並帶動第一、二動滑輪522、622向上移動,迫使位於第二動滑輪622上方的第二牽引件63的分開地兩段落同時被撐頂而上移,進而帶 動該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沿圖10假想線所示的第二方向600(即順時針方向)轉動,並自輸出件32輸出一反向驅動力。至於,第一牽引件53同樣藉由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轉動,再順時針繞套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且呈繃緊狀態,完成單次施力於作動單元4上的一次來回動作。
本第四較佳實施例以獨特的共軸設計所揭露的第一、二致動單元5、6,再配合特殊繞設的第一、二牽引件53、63,使作動單元4無論是受壓下移或回復上撐的任一行程均會對第一牽引件53或第二牽引件63的兩段落同時作動,造成單次施力即能使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輸出的驅動行程是作動行程的數倍,進而達到更有效率的動力輸出效用。本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第一、二致動單元5、6亦可以是呈共件狀態實施。
當然,本第四較佳實施例的第一、二致動單元5、6的第一、二牽引件53、63還可以增加套繞行程的次數,即,第一、二牽引件53、63可以實施複數次的套繞行程,實施時(圖10未示),第一牽引件53的第二次以後的套繞行程起點,皆是接續前一次的再由第一動滑輪522下方穿出後,依序先由上方套繞過最鄰近第一牽引件53的第一固結端531的第一固定滑輪511並轉向後,由下方通過第一動滑輪522後續行該次套繞行程;至於,第二牽引件63的第二次以後的套繞起點,亦是接續前一次的再由第二動滑輪622上方穿出後,依序先由下方繞套過最鄰近第二牽引件63的第二固結端631的第二固定滑輪611並轉向後,由上 方通過第一動滑輪622後續行該次套繞行程,當完成該等複數次的套繞行程後,即能將單次施力而使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輸出的驅動行程再次倍數放大,進而更能大幅度提升動力輸出的效率。
參閱圖11,是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之第五較佳實施例。本第五較佳實施例與第四較佳實施例的主要構件皆相同,相同處不再贅述,本第五較佳實施例的不同處是驅動單元3不與第一固定滑輪511或第二固定滑輪611共軸設置,而是以轉軸形態樞設於基座2上,且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亦帶動有一微型發電機8,同時,回復單元7是以一長方形片體覆蓋在基座2上方,且其兩短邊74是間隔地固設於基座2上,回復單元7與基座2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20,並在回復單元7的上表面形成有兩間隔的凹痕75。至於,倒U型作動單元4是固設於回復單元7的底面最高點處,並位於該容置空間20中,此兩凹痕75開設的作用是回復單元7受外力下壓時,可以拘限或控制回復單元7下壓變形的部位或方向,利用回復單元7的回復力使作動單元4連同該第一、二動滑輪522、622回復到遠離基座2的未受外力時狀態。
本第五較佳實施例作動時,是施一外力於回復單元7的最高點,連同作動單元4一併下移,同樣如第四較佳實施例般使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輸出數倍的作動行程,亦有高效率動力輸出的功效。
參閱圖12,是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之第六較佳實 施例包含一基座2、一驅動單元3、一第一致動單元5、一第二致動單元6,及一連動件9。
基座2亦包括有一底板21,一樞設於底板21前端的前輪27及兩分別樞設於近底板21後端兩側邊的後輪28,使本第六較佳實施例的基座2呈類似目前市面上的滑板形態。
驅動單元3同樣包括有一置於近基座2的底板21上方的桿狀驅動件31,及一可被驅動件31帶動並同軸設置的輸出件32;其中,驅動件31與輸出件32皆能相對基座2的底板21轉動,兩後輪28是分別各以一單向軸承281樞設於驅動件31的一軸端與輸出件32的一軸端,本第六較佳實施例採用的該等單向軸承281是僅允許輸出件32以逆時針方向帶動該等後輪28轉動,若輸出件32是以順時針方向轉動,則該等後輪28不會隨之轉動,確保該等後輪28僅能單方向轉動。
第一致動單元5包括有一可相對基座2的底板21作移動的第一作動件50,一定位於該基座2的底板21上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一定位於該第一作動件50上的第一動組件52,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一牽引件53。
第二致動單元6包括有一可相對基座2的底板21作移動的第二作動件60,一定位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一定位於該第二作動件60上的第二動組件62,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二牽引件63,其中,第二牽引件63具有一固結於基座2上的第二固結端631,及一固結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並相反於第二固結端631 的第二連結端632。
本第六較佳實施例的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包括二第二固定滑輪611,該等第二固定滑輪611相間隔地樞設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動組件62包括二相間隔地樞設於第二作動件60底面的第二動滑輪622,且使該等第二固定滑輪611與該等第二動滑輪622是呈相對狀態並交錯配置,再令第二牽引件63自第二固結端631為起點,依序套繞於靠近第二固結端631的第二動滑輪622、鄰近第二固結端631的第二固定滑輪611及另一第二動滑輪622,最後套繞過另一個第二固定滑輪611後,橫越基座2的底板21上方,再以逆時針方向繞套於驅動件31上,並將第二牽引件63的第二連結端632固結於該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同樣地,第二牽引件63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
本第六較佳實施例的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與第一動組件52皆雷同於前述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與第二動組件62,易言之,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包括有相間隔地樞設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的兩第一固定滑輪511,第一動組件52同樣包括有相間隔地樞設於第一作動件50底面的兩第一動滑輪522(圖11因繪圖角度關係僅分別顯示一個第一固定滑輪511及一個第一動滑輪522),同樣地,第一牽引件53的套繞方式相似於第二牽引件63,於此不再贅言,惟,第一牽引件53是以順時針方向繞套於驅動件31上,並將第一牽引件53的第一連結端532 固結於該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上,同樣地第一牽引件53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
連動件9是呈似V形體,具有兩頂端91與92及一底端93,該等頂端91、92是分別連接於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作動件50與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作動件60,而連動件9的底端93是樞設於基座2的底板21上,以使連動件9的兩頂端91、92可以其底端93為軸心而反向擺動,即,當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作動件50受外力而向下移動時,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作動件60經由連動件9的連動而向上移動,反之,當第二作動件60受外力而向下移動時,第一作動件50亦同樣經由連動件9的連動而向上移動,因此,本第六較佳實施例確能藉由連動件9的設置,使第一致動單元5與第二致動單元6可交替受外力作用而動作。
請參閱圖13並配合回顧圖12,第二動組件62還包括四分別設置於第二動滑輪622下方的第二緩衝墊623。第一動組件52亦同樣還包括四分別設置於第一動滑輪522下方的第一緩衝墊523。第一、二緩衝墊523、623是用來減緩第一、二動滑輪522、622的撞擊力量。
如圖13所示,當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作動件50是接近基座2的底板21並臨近於兩後輪28之間時,該等第一動滑輪522是鄰近於該等第一固定滑輪511,亦即,此刻該等第一動滑輪522是位於第一固定滑輪511的外側並與該等第一動滑輪511呈交錯配置。同理,當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作動件60是接近基座2的底板21並鄰近於前輪27時 ,該等第二動滑輪622亦會靠近該等第二固定滑輪611的外側,同樣是造成該等第二動滑輪622與該等第二固定滑輪611呈交錯配置的態樣。
當如圖13箭頭F所示施一向下外力於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作動件60時,將使第二動組件62下移並接近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而使第二牽引件63不再被第二動組件62拉動而繃緊,同時,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作動件50經由連動件9的連動而向上移動,造成該等第一動滑輪522隨第一作動件50而上移,並拉動第一牽引件53向上移動一牽引行程,進而牽引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沿第一方向500轉動(本第六較佳實施例中的第一方向是逆時針方向),而使輸出件32輸出一逆時針方向的正向驅動力,導致基座2的兩後輪28逆時針轉動,驅動該基座2向前移動。此際,利用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轉動的作用,可使第二牽引件63以順時針方向纏繞於驅動件31上,再次呈繃緊狀態。
再當向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作動件50同樣施一向下外力時,同樣可利用連動件9的連動而使第二致動單元62的第二作動件60向上移動,亦同理般能使第二動組件62上移並拉動第二牽引件63向上移動一牽引行程,惟,此刻是牽引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沿第二方向(即順時針方向,圖未示)轉動,然,配合該等單向軸承281的設置,輸出件32是呈空轉狀態,並不會驅動基座2的兩後輪28轉動。當然,第一牽引件53亦能被拉動呈繃緊狀態。
是故,本第六較佳實施例是利用連動件9的連動,能 夠交替踩踏第一、二作動件50、60,以驅動基座2向前移動,達到免額外電力即能藉由交互踩踏而驅動似滑板的基座2向前行駛,確為一有效輸出動力的裝置設計與應用。
請參閱圖14與圖15,是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之第七較佳實施例。本第七較佳實施例與第六較佳實施例的主要構件皆相同,亦即本第七較佳實施例亦包含一基座2、一驅動單元3、一第一致動單元5、一第二致動單元6,及一連動件9。
基座2是包括有一底板21,分離封設於底板21上的一第一軟囊30與一第二軟囊40,及一固設於底板21上且位於第一軟囊30與第二軟囊40之間的中空狀殼室29,其中,第一軟囊30與底板21共同界定出一第一空間301,第二軟囊40與底板21共同界定出一第二空間302,且第一空間301與第二空間302均分別與殼室29內部連通。第一、二軟囊30、40的外環面均設有複數相間隔的肋環條303。
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是置於殼室29內部並可相對殼室29滑動,驅動單元3的輸出件32是埋設於驅動件31中並隨驅動件31移動而移動的永久磁鐵。
本第七較佳實施例牽引式致動器,更包含一設於基座2的底板21下的微型發電機8,且微型發電機8是位於該基座2的殼室29下方。本較佳實施例中的微型發電機8是線性發電機,與驅動單元3的輸出件32搭配,利用輸出件32隨驅動件31水平移動產生的磁通量改變而發電。
第一致動單元5還包括一第一作動件50。第一作動件 50是為固設於基座2的第一軟囊30內頂面處的平板狀體,第二致動單元6還包括一第二作動件60。第二作動件60是固設於基座2的第二軟囊40內頂面處的平板狀體。
連動件9是為充填於第一軟囊30內部的第一空間301與第二軟囊40內部的第二空間302中的液狀體,使呈液狀的連動件9可在第一、二空間301、302與殼室29內部流通,進而言之,當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作動件50受外力而向下移動時,第一軟囊30內的液狀連動件9即因受壓而流向第二軟囊40內並充滿,造成位於第二軟囊40內的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作動件60隨之向上移動,確使第一致動單元5與第二致動單元6可交替受外力作用而動作。
本第七較佳實施例的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動組件52是包括兩間隔分離固設於第一作動件50的第一動穿環524,第一固定轉向組件51亦是包括兩間隔分離固設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的第一固定穿環512,該等第一固定穿環512是位於第一空間301內,而且該等第一固定穿環512與該等第一動穿環524是呈相對狀態且交錯配置,並令第一致動單元5的第一牽引件53是位於第一空間301內,第一牽引件53的第一固結端531是固結於基座2的底板21上,並依序套穿最接近其第一固結端531的第一動穿環524、鄰近已穿套第一動穿環524的第一固定穿環512、另一第一動穿環524及另一第一固定穿環512,最後將第一牽引件53的第一連結端532固結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的一側端;至於,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動組件62是包括兩間隔 分離固設於第二作動件60的第二動穿環624,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61亦是包括兩間隔分離固設於基座2的底板21上的第二固定穿環612,該等第二固定穿環612位於第二空間302內,而且該等第二固定穿環612與該等第二動穿環624是呈相對狀態且交錯配置,並令第二致動單元6的第二牽引件63是位於第二空間302內,第二牽引件63的第二固結端631是固結於基座2的底板21上,並依序套穿於最接近其第二固結端631的第二動穿環624、鄰近已套穿該第二動穿環624的第二固定穿環612、另一第二動穿環624及另一第二固定穿環612,最後將第二牽引件63的第二連結端632固結於驅動單元3的驅動件31的另一側端。
參閱圖15及圖16,當如圖15箭頭H所示施一向下外力於基座2的第二軟囊40時,將使設置於第二軟囊40內頂面處的第二作動件60下移,同時並迫壓第二空間302中的液狀連動件9經過基座2的殼室29而進入第一空間301中,而將第一軟囊30撐起,使置於第一軟囊30內頂面處的第一作動件50上移,進而使該等第一動穿環524遠離該等第一固定穿環512,迫使第一牽引件53移動,而牽引驅動件31沿第一方向500活動(本第七較佳實施例中的活動是指驅動件31在殼室29內滑動,且第一方向500是指向右),由圖15所示位置往第一空間301方向滑動至圖16所示位置而止。此刻,第二牽引件63則因該等第二動穿環624靠近該等第二固定穿環612而鬆弛,但藉由驅動件31往第一空間 301移動,拉動第二牽引件63移動而維持繃緊狀態,最後到達如圖15所示的狀態。微型發電機8因驅動單元3的輸出件32隨驅動件31移動而產生電力。
再當如圖16箭頭I所示於基座2的第一軟囊30施一向下的外力時,將使第一軟囊30凹陷並下移,而迫壓第一空間301中的液狀連動件9經殼室29進入第二空間302並將第二軟囊40撐起,同時使第二作動件60上移並帶動該等第二動穿環624遠離該等第二固定穿環612,進而帶動第二牽引件63往第二空間302移動,並牽引驅動件31隨第二牽引件63沿第二方向600而往第二空間302活動。第一牽引件53則因第一動穿環524靠近第一固定穿環512以及驅動件31往第二空間302移動而維持繃緊狀態。最後回到如圖15所示的狀態,微型發電機8因輸出件32的移動再次產生電力,完成一次的來回作動。
本第七較佳實施例利用線性發電的微型發電機8來將驅動件32的線性移動轉換成電力,並將連動件9以液體的方式存在,達到交互擠壓而驅動微型發電機8,確為又一有效輸出電力的裝置設計與應用。
綜上所述,藉由第一致動單元5及第二致動單元6呈互挽的配置設計,以及第一、二牽引件53、63的套繞配置,並利用回復單元7或連動件9的設置,使作動單元4或第一、二作動件50、60可間歇地受力而移動,進而牽引帶動驅動單元3活動,將作動單元4或第一、二作動件50、60的作動行程放大數倍而輸出,達到將施於作動單元4或 第一、二作動件50、60上的外力有效率地轉移至驅動單元3產生驅動力,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例如,驅動單元產生的驅動力可以用來驅動一迴轉式指針,而達到量測或指示的功能,皆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2‧‧‧基座
20‧‧‧容置空間
21‧‧‧底板
22‧‧‧上蓋
23‧‧‧側板
24‧‧‧橫板
25‧‧‧固定桿
26‧‧‧軸桿
27‧‧‧前輪
28‧‧‧後輪
281‧‧‧單向軸承
29‧‧‧殼室
3‧‧‧驅動單元
30‧‧‧第一軟囊
301‧‧‧第一空間
302‧‧‧第二空間
303‧‧‧肋環條
31‧‧‧驅動件
32‧‧‧輸出件
36‧‧‧連結件
4‧‧‧作動單元
40‧‧‧第二軟囊
41‧‧‧開口
42‧‧‧穿孔
43‧‧‧牽動部
44‧‧‧施力部
45‧‧‧滑環
5‧‧‧第一致動單元
50‧‧‧第一作動件
500‧‧‧第一方向
51‧‧‧第一固定轉向組件
511‧‧‧第一固定滑輪
512‧‧‧第一固定穿環
52‧‧‧第一動組件
521‧‧‧第一導桿
522‧‧‧第一動滑輪
523‧‧‧第一緩衝墊
524‧‧‧第一動穿環
53‧‧‧第一牽引件
531‧‧‧第一固結端
532‧‧‧第一連結端
6‧‧‧第二致動單元
60‧‧‧第二作動件
600‧‧‧第二方向
61‧‧‧第二固定轉向組件
611‧‧‧第二固定滑輪
612‧‧‧第二固定穿環
62‧‧‧第二動組件
621‧‧‧第二導桿
622‧‧‧第二動滑輪
623‧‧‧第二緩衝墊
624‧‧‧第二動穿環
63‧‧‧第二牽引件
631‧‧‧第二固結端
632‧‧‧第二連結端
7‧‧‧回復單元
70‧‧‧第一殼件
71‧‧‧壓縮彈簧
711‧‧‧第一抵頂端
712‧‧‧第二抵頂端
73‧‧‧簧片
731‧‧‧第一固定端
732‧‧‧第二固定端
74‧‧‧短邊
75‧‧‧凹痕
8‧‧‧微型發電機
80‧‧‧第二殼件
81‧‧‧鞋子
811‧‧‧鞋跟
812‧‧‧發光二極體
82‧‧‧定子組件
821‧‧‧導線
83‧‧‧動子組件
9‧‧‧連動件
90‧‧‧定位凹軌
91、92‧‧‧頂端
93‧‧‧底端
A、B‧‧‧箭頭方向
C、D‧‧‧箭頭方向
E、F‧‧‧箭頭方向
G、H‧‧‧箭頭方向
I‧‧‧箭頭方向
圖1是一俯視圖,說明習知一致動裝置與一發電模組設置於一鞋底;圖2是一側視圖,說明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一第一較佳實施例;圖3是一類似圖2的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一作動單元帶動一驅動單元並驅動一微型發電機發電;圖4是一立體視圖,說明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一第二較佳實施例;圖5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二較佳實施例的與一微型發電機結合而發電;圖6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一第三較佳實施例;圖7是一剖視圖,說明該第三較佳實施例包含一微型發電機;圖8是一側面示意圖,說明該第三較佳實施例的一第一牽引件與一第二牽引件的另一種固設方式; 圖9是一側面示意圖,說明該第三較佳實施例裝設於一鞋跟利用踩踏發電;圖10是一立體示意圖,說明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一第四較佳實施例;圖11是一立體示意圖,說明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一第五較佳實施例的回復單元是呈長方體覆蓋於基座上方;圖12是一立體視圖,說明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一第六較佳實施例的利用一連動件的連動使一第一作動件與一第二作動件得交替作動;圖13是一側視圖,說明該第六較佳實施例的二第一動滑輪位於二第一固定滑輪外側而成交錯配置;圖14是一側視示意圖,說明本發明互挽牽引式致動器的一第七較佳實施例的外觀;圖15是一剖面示意圖,說明該第七較佳實施例各元件的相互配置關係;及圖16是一剖面示意圖,說明該第七較佳實施例擠壓一第一軟囊而使該驅動件往一第二空間移動。
2‧‧‧基座
20‧‧‧容置空間
21‧‧‧底板
22‧‧‧上蓋
3‧‧‧驅動單元
31‧‧‧驅動件
32‧‧‧輸出件
4‧‧‧作動單元
5‧‧‧第一致動單元
51‧‧‧第一固定轉向組件
511‧‧‧第一固定滑輪
52‧‧‧第一動組件
521‧‧‧第一導桿
522‧‧‧第一動滑輪
53‧‧‧第一牽引件
531‧‧‧第一固結端
532‧‧‧第一連結端
6‧‧‧第二致動單元
600‧‧‧第二方向
61‧‧‧第二固定轉向組件
611‧‧‧第二固定滑輪
62‧‧‧第二動組件
621‧‧‧第二導桿
622‧‧‧第二動滑輪
63‧‧‧第二牽引件
631‧‧‧第二固結端
632‧‧‧第二連結端
7‧‧‧回復單元
71‧‧‧壓縮彈簧
711‧‧‧第一抵頂端
712‧‧‧第二抵頂端
8‧‧‧微型發電機
B‧‧‧箭頭方向

Claims (39)

  1. 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適用於產生驅動力,該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含:一基座;一驅動單元;一作動單元,是置於該基座的上方並可相對該基座移動;一第一致動單元,包括有一定位於該基座上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一定位於該作動單元上的第一動組件,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一牽引件,其中,該第一牽引件是依序套繞該第一動組件與該第一固定轉向組件,該第一牽引件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當該作動單元的動作,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牽引該驅動單元沿一第一方向活動而產生一驅動力;一第二致動單元,包括有一定位於該基座上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一定位於該作動單元上的第二動組件,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二牽引件,其中,該第二牽引件是依序套繞該第二動組件與該第二固定轉向組件,該第二牽引件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及一回復單元,置於該基座上並與該作動單元連動,使當外力消失時,該作動單元受該回復單元的回復力而反向動作,並回復為未受外力的狀態,且使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牽引該驅動單元沿一相反於該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活動並產生又一驅動力。
  2. 上的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當該作動單元未受外力時,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組件與第一固定轉向組件是呈相對接近狀態,同時,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組件與第二固定轉向組件是呈相對遠離狀態。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與第一動組件是呈相對狀態並交錯配置,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與第二動組件亦呈相對狀態並交錯配置。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具有一固定於該基座上的第一固結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一固結端的第一連結端,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具有一固定於該基座上的第二固結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二固結端的第二連結端,令,該第一、二連結端分別固結於該驅動單元上。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具有一固定於該作動單元上的第一固結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一固結端的第一連結端,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具有一固定於該作動單元上的第二固結端,及一相反於該第二固結端的第二連結端,令,該第一、二連結端分別固結於該驅動單元上。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還 包含一位於該基座外的被驅動單元,該驅動單元亦位於該基座外並驅動該被驅動單元。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驅動單元包括一可相對該基座活動的驅動件,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亦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驅動單元包括一可相對該基座活動的驅動件,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與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是以共端點方式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驅動單元包括一可相對該基座活動的驅動件及一被該驅動件帶動的輸出件,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輸出件上,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亦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輸出件上。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驅動單元包括一可相對該基座活動的驅動件及一被該驅動件帶動的輸出件,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與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以共端點方式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輸出件上。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 中,該驅動單元包括一可相對該基座活動的驅動件,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亦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驅動單元包括一可相對該基座活動的驅動件,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與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是以共端點方式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驅動單元包括一可相對該基座活動的驅動件及一被該驅動件帶動的輸出件,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輸出件上,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亦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輸出件上。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驅動單元包括一可相對該基座活動的驅動件及一被該驅動件帶動的輸出件,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與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以共端點方式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輸出件上。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中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基座包括有一底板,一凸設於該底板上的上蓋,及一由該底板與該上蓋共同圍繞界定出的容置空間,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是為一置於該容置空間並固結於該 驅動件一端的中心處的轉桿,該驅動單元還包括一被該驅動件帶動的輸出件,該輸出件是為一樞設於該基座的底板上並凸出於該底板之外的轉軸,藉由所固結的該驅動件同步轉動該輸出件,將該驅動件的轉動力矩向外輸出。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作動單元是為一位於該基座的上蓋上方的平板狀體,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組件是包括複數根間隔分離並皆由該作動單元底面向下延伸的第一導桿,及複數個間隔分離的第一動滑輪,該等第一導桿的末端是伸入於該基座的容置空間中,該等第一動滑輪是分別樞設於該等第一導桿的末端,至於,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亦是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的第一固定滑輪,該等第一固定滑輪是分別樞設於該基座的上蓋內頂面,且該等第一固定滑輪與該等第一動滑輪是交錯配置,並令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是固結於該基座的上蓋內頂面,並依序交錯套繞該等第一動滑輪及該等第一固定滑輪,最後以順時針方向環繞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組件是包括複數根間隔分離並皆由該作動單元底面向下延伸的第二導桿,及複數個間隔分離的第二動滑輪,該等第二導桿的末端是伸入於該基座的容置空間中,該等第二動滑輪是分別樞設於該等第一導桿的末端,至於,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 定轉向組件亦是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的第二固定滑輪,該等第二固定滑輪是分別樞設於該基座的底板上,且該等第二固定滑輪與該等第二動滑輪是相對並交錯配置,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固結端是固結於該基座的底板上,並依序交錯套繞該等第二動滑輪及該等第二固定滑輪,最後以反時針方向環繞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該回復單元包括有二分別置於該作動單元與該基座的底板之間的壓縮彈簧,使當外力消失時,利用該等壓縮彈簧的回復力帶動該作動單元遠離該基座的上蓋,且該第一致動單元的該等第一動滑輪與該等第一固定滑輪是交錯併列於該基座的上蓋內頂面處,而該第二致動單元的該等第二動滑輪是移至該基座的上蓋內頂面處並遠離位於該基座的底板上的該等第二固定滑輪。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基座包括有一底板、二分別自該底板兩側長邊向上延伸的側板、一與該底板相間隔的橫板、一固定桿,及一由該底板、該等側板與該橫板共同界定出的容置空間,該橫板是連接於該等側板的頂面,該固定桿兩端是分別插固於該等側板上並位於該容置空間中,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是為一置於該容置空間並固結於該驅動件一端的中心處的轉桿,該驅動單元還包括一被該驅動件帶動的輸出件,該輸出件是為一樞設於該基座的底板上並凸出於該底板之外的轉軸,藉由所固結的該驅動件同步 轉動該輸出件,將該驅動件的轉動力矩向外輸出。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作動單元是呈板狀體且具有一位於該容置空間的牽動部,及一相反於牽動部的施力部,該作動單元上形成一穿孔及一形成於該牽動部的開口,該基座還包括一軸桿,該軸桿穿設於該作動單元的穿孔且兩端凸出於該作動單元外,而該軸桿的兩端分別樞設於該基座的該等側板上,該固定桿位於該作動單元的牽動部上方;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該基座的該等側板上,該第一動組件是呈桿狀且固設於作動單元的開口中,該第一牽引件以該第一固結端固定於該基座的底板上,並依序繞於該第一動組件,再繞過該第一固定轉向組件,最後以逆時針方向纏繞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該等側板上,並位於該第一固定轉向組件的上方,該第二動組件呈桿狀且固設於該作動單元的開口中,該第二牽引件以該第二固結端固定於該基座的固定桿上,並依序繞於該第二動組件,再繞過該第二固定轉向組件,最後以順時針方式纏繞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該回復單元是一套設於該基座的軸桿上的扭力彈簧,該回復單元具有一抵頂於該作動單元底面的第一抵頂端,及一抵頂並固定於該基座的底板上的第二抵 頂端,當外力消失或未受外力時,該作動單元的施力部是凸伸出該基座外。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組件與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組件是呈現共軸或共件狀態。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基座包括有一第一殼件、一可拆裝地固設於第一殼件上的第二殼件及一軸桿,該第一殼件與該第二殼件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兩端分別樞設於該第一殼件與該第二殼件上,且該驅動單元還包含有一可分離地嵌設於該輸出件中的連結件;該作動單元是呈板狀體,該基座的軸桿穿設於該作動單元,且該軸桿的兩端突出於該作動單元並分別樞設於該基座的第二殼件上,使該作動單元可以該軸桿為軸心擺動,該作動單元的一端具有一位於該容置空間中的牽動部,及一相反於該牽動部的另一端的施力部。
  2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該基座的第一殼件上,該第一動組件亦呈桿狀且固設於該作動單元的牽動部上;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同樣是呈桿狀且兩端分別樞設於該第二殼件上,且位於該第一固定轉向組件的上方,該第二動組件亦呈桿狀且固設於該作動單元的牽動部上;該第一、二固定轉向組件皆分別位於該第一、二動組件 的擺動路徑上;該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是固結該第一動組件上,且該第一牽引件自第一固結端為起點,先套繞該第一固定轉向組件後轉向朝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方向前進,再以順時針方向纏繞於該驅動件上,最後將該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連結件上;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的第二固結端是固結該第二動組件,該第二牽引件自該第二固結端為起點,先套繞該第二固定轉向組件後轉向朝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方向前進,再以逆時針方式纏繞於該驅動件上,最後將該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連結件上;該回復單元是為一套設於該基座的軸桿上的扭力彈簧,且該回復單元具有一抵頂於該作動單元底面的第一抵頂端,及抵頂於該基座的第一殼件內部的第二抵頂端,並使該作動單元的施力部於該回復單元未受外力或外力消失時,凸伸出該基座的第二殼件外。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組件與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組件是為共件狀態。
  2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殼件還包括二相間隔設置於該第一殼件的定位凹軌,該回復單元的第二抵頂端是定位於該第一殼件的定位凹軌中。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還包含一微型發電機,該微型發電機包括一可被該基座的 第一殼件與第二殼件夾制定位的定子組件,及一嵌套於該驅動單元的輸出件上的轉子組件,且使該轉子組件可相對該定子組件轉動。
  2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作動單元是呈倒U型位於基座上方;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包括二間隔地樞設於該基座上的第一固定滑輪;該第一動組件包括一樞設於該作動單元上的第一動滑輪;該第一牽引件依序先經過鄰近該第一固結端的該第一固定滑輪上方,再通過該第一動滑輪下方,並由上方套繞過另一個第一固定滑輪後反向再次自該第一動滑輪下方穿出,如此,完成一次套繞,最後以順時針方向繞套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包括二間隔地樞設於該基座上的第二固定滑輪;該第二動組件包括一樞設於該作動單元上的第二動滑輪;該第二牽引件依序先繞過鄰近該第二固結端的該第二固定滑輪下方,再繞過該第二動滑輪上方,並由下方套繞過另一個第二固定滑輪後反向再次繞過該第二動滑輪上方,如此,完成一次套繞,最後以逆時針方向繞套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
  2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滑輪與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滑輪是採共軸或共件的方式設置,同時,該第一致動單元的每一第一固定滑輪與該第二致動單元的每 一第二固定滑輪亦是採共軸或共件的方式設置,且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是與最鄰近的該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的該第一固定滑輪為共軸或共件的狀態。
  2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回復單元包括二分別設置於該作動單元與該基座之間的簧片,當外力消失時,利用該等簧片的回復力使該作動單元連同該第一、二動滑輪回復到遠離該基座的未受外力時狀態。
  2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回復單元是以一長方形片體覆蓋在該基座上方,且該回復單元的兩短邊是間隔地固設於該基座上,使該回復單元與該基座共同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該作動單元是固設於該回復單元的底面最高點處,並位於該容置空間中,利用該回復單元的回復力使該作動單元連同該第一、二動滑輪回復到遠離該基座的未受外力時狀態。
  2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二致動單元的第一、二牽引件皆能完成複數次的套繞,該第一牽引件的第二次以後的套繞起點,皆是接續前一次的再由第一動滑輪下方穿出後,先由上方繞套過最鄰近該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的該第一固定滑輪並轉向後,由下方通過第一動滑輪後續行該次套繞行程;該第二牽引件的第二次以後的套繞起點,皆是接續前一次的再由第二動滑輪上方穿出後,先由下方繞套過最鄰近該第二牽引件的第二固結端的該第二固定 滑輪並轉向後,由上方通過第一動滑輪後續行該次套繞行程。
  3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8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二致動單元的第一、二牽引件皆能完成複數次的套繞,該第一牽引件的第二次以後的套繞起點,皆是接續前一次的再由第一動滑輪下方穿出後,先由上方繞套過最鄰近該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的該第一固定滑輪並轉向後,由下方通過第一動滑輪後續行該次套繞行程;該第二牽引件的第二次以後的套繞起點,皆是接續前一次的再由第二動滑輪上方穿出後,先由下方繞套過最鄰近該第二牽引件的第二固結端的該第二固定滑輪並轉向後,由上方通過第一動滑輪後續行該次套繞行程。
  31. 一種互挽牽引式致動器,適用於產生驅動力,該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包含:一基座;一驅動單元,包括有一可相對該基座活動並產生驅動力的驅動件;一第一致動單元,包括有一可相對該基座作移動的第一作動件,一固定於該基座上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一固結於該第一作動件上的第一動組件,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一牽引件,其中,該第一牽引件具有一固結於該基座上的第一固結端,及一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並相反於該第一固結端的第一連結端,且使該 第一固定轉向組件與該第一動組件是呈相對並交錯配置,再令該第一牽引件依序套繞該第一動組件與該第一固定轉向組件,且該第一牽引件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一第二致動單元,包括有一可相對該基座作移動的第二作動件,一固定於該基座上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一固結於該第二作動件上的第二動組件,及一呈長條狀且可彎繞的第二牽引件,其中,該第二牽引件具有一固結於該基座上的第二固結端,及一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上並相反於該第二固結端的第二連結端,且使該第二固定轉向組件與該第二動組件是呈相對並交錯配置,再令該第二牽引件依序套繞該第二動組件與該第二固定轉向組件,且該第二牽引件於套繞與固結後是呈繃緊狀態;以及一連動件,該連動件是將該第一作動件的動作連動於該第二作動件,使當該第一作動件或該第二作動件受外力作用時,即能利用該連動件的連動,帶動該第二作動件或該第一作動件反向動作,以使該第一致動單元與該第二致動單元可交替受外力作用。
  3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組件與第一固定轉向組件呈相對狀態並交錯配置,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組件與第二固定轉向組件呈相對狀態並交錯配置。
  3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其中,該連動件是呈類似V形體,並具有二頂端與一底端,該等頂端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作動件與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作動件,該連動件的底端是樞設於該基座上。
  3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二致動單元的第一、二動組件均分別設置一第一、二緩衝墊,以減緩第一、二動組件的撞擊力量。
  3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3項或第34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基座包括有一底板,一樞設於該底板前端的前輪及二分別樞設於近該底板後端兩側邊的後輪;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呈桿狀置於近該基座的底板上方並可相對於該基座轉動,該驅動單元還包括一可被該驅動件帶動並同軸設置且可相對於該基座轉動的輸出件;該等後輪分別各以一單向軸承樞設於該驅動件的一軸端與該輸出件的一軸端,並限制該等後輪單向轉動。
  3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基座是包括有一底板,分離封設於該底板上的一第一軟囊與一第二軟囊,及一固設於該底板上且位於該第一軟囊與該第二軟囊之間的中空狀殼室,其中,該第一軟囊與該底板共同界定出一第一空間,該第二軟囊與該底板共同界定出一第二空間,且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空間均分別該殼室內部連通;該驅動單元還包括有一可被該驅動件帶動的輸出件,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是為 一置於該殼室內部並可相對該殼室滑動的滑塊,該驅動單元的輸出件是為一固設於該驅動件中的永久磁鐵;另,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作動件是為固設於該基座的第一軟囊內頂面處的平板狀體,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動組件是包括複數間隔分離固設於該第一作動件的第一動穿環,至於,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亦是包括複數間隔分離固設於該基座的底板上的第一固定穿環,該等第一固定穿環是位於該第一空間內,且該等第一固定穿環與該等第一動穿環是相對且交錯配置,並令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牽引件是位於該第一空間內,該第一牽引件的第一固結端是固結於基座的底板上,並依序交互套穿該等第一動穿環與該等第一固定穿環,最後將該第一牽引件的第一連結端固結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的一側端;至於,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作動件是為固設於該基座的第二軟囊內頂面處的平板狀體,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動組件是包括複數間隔分離固設於該第二作動件的第二動穿環,至於,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亦是包括複數間隔分離固設於該基座的底板上的第二固定穿環,該等第二固定穿環是位於該第二空間內,且該等第二固定穿環與該等第一動穿環是相對且交錯配置,並令該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牽引件是位於該第二空間內,該第二牽引件的第二固結端是固結於該基座的底板上,並依序交互套穿該等第二動穿環與該等第二固定穿環,最後將該第二牽引件的第二連結端固結 於該驅動單元的驅動件的另一側端;再者,該連動件是為充填於該第一軟囊內部的該第一空間與該第二軟囊內部的該第二空間中的液狀體,使呈液狀的該連動件可在該第一、二空間與該殼室內部流通。
  3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該基座的第一、二軟囊的外環面均設有複數相間隔的肋環條。
  3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或第37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更包含一設於該基座的底板下的微型發電機,且該微型發電機是位於該基座的殼室下方。
  3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31項所述的互挽牽引式致動器,其中,該第一致動單元的第一固定轉向組件與該第一動組件均是分別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的第一固定滑輪與第一動滑輪,且該等第一固定滑輪與該等第一動滑輪是一一相對並交錯配置,並使第一牽引件依序交互套繞該等第一動滑輪與該等第一固定滑輪,同理,第二致動單元的第二固定轉向組件與第二動組件均是分別包括複數個間隔分離的第二固定滑輪與第二動滑輪,且該等第二固定滑輪與該等第二動滑輪是一一相對並交錯配置,並使第二牽引件依序交互套繞該等第二動滑輪與該等第二固定滑輪。
TW101127784A 2012-08-01 2012-08-01 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TW2014070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7784A TW201407036A (zh) 2012-08-01 2012-08-01 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CN201310274876.0A CN103573943A (zh) 2012-08-01 2013-07-02 互挽牵引式致动器
US13/955,219 US9151159B2 (en) 2012-08-01 2013-07-31 Traction-type actu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27784A TW201407036A (zh) 2012-08-01 2012-08-01 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07036A true TW201407036A (zh) 2014-02-16

Family

ID=500247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27784A TW201407036A (zh) 2012-08-01 2012-08-01 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51159B2 (zh)
CN (1) CN103573943A (zh)
TW (1) TW20140703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82336A (zh) * 2019-05-24 2019-11-22 安兴精密(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柔索传动精密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0008259A1 (de) * 1989-01-11 1990-07-26 Baruch Rosenberg Anlage zum gewinnen nutzbarer energie aus potentieller energie
DE69111244D1 (de) * 1990-09-20 1995-08-17 Baruch Rosenberg Anlage zum gewinnen nutzbarer energie aus potentieller energie.
CN2381649Y (zh) * 1999-08-20 2000-06-07 王玉山 纺机废棉清洁器
CN1103414C (zh) * 1999-10-08 2003-03-19 齐鹏 一种直线与圆周运动互相转换机构
US20030035712A1 (en) * 2001-04-24 2003-02-20 Hopper Douglas A. Wire rope drive mechanism for reciprocating linear motion
US6858952B2 (en) * 2003-02-14 2005-02-22 Michael B. Gott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US7005757B2 (en) * 2003-02-18 2006-02-28 Shunmugham Rajasekara Pandian Pneumatic huma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based on children's play
US7151322B2 (en) * 2005-01-25 2006-12-19 Ashraf Makrm Dawoud Eskandr Transportation and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of gravity and leaf springs
US20070278800A1 (en) * 2006-06-02 2007-12-06 Galich Thomas P Linear generator
US7777359B1 (en) * 2007-10-24 2010-08-17 Gibson Allan 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electrical energy
GB2457342B (en) * 2008-02-15 2013-02-13 Power Ramps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kinetic energy
CN201575108U (zh) * 2009-01-14 2010-09-08 余俊均 动力转化设备
US8011182B2 (en) * 2009-06-29 2011-09-06 Douglas Reynolds Hastings Vertical gravity/buoyancy power generator
US8541894B2 (en) * 2009-11-19 2013-09-24 Jerry Blevins Electrical generator
JP4668349B1 (ja) * 2010-03-29 2011-04-13 エンパイア テクノロジー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ルエルシー 発電システム及びセンシングシステム
US9331560B2 (en) * 2010-04-29 2016-05-03 Joel Horton Heat engine for converting low temperature energy to electricity
US8674527B2 (en) * 2010-05-20 2014-03-18 Energy Cache, Inc.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energy storage
US8994198B2 (en) * 2010-12-16 2015-03-31 Haralambos S. Tsivico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fficiently generating power when a door is acted upon by an outside force
US8164204B2 (en) * 2011-02-17 2012-04-24 Jack Shihzong Jang Electrical generator apparatus, particularly for use on a vehicle roadway
US8456028B1 (en) * 2012-02-06 2013-06-04 Elwha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oring energ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35290A1 (en) 2014-02-06
CN103573943A (zh) 2014-02-12
US9151159B2 (en) 2015-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05757B2 (en) Pneumatic human power conversion system based on children's play
US7304398B1 (en) Spring activated energy transducer generating A/C electricity from natural forces-frictionless magnetic plate
CN102983616A (zh) 一种手动发电充电器
CN201701687U (zh) 一种带发电装置的椭圆训练机
TWI593882B (zh) 發電裝置
CN107070080B (zh) 一种用于休闲鞋的高能发电装置
CN107744211A (zh) 一种多功能鞋垫及其工作方法
US8525357B2 (en) Pedal power generating device
TW201407036A (zh) 互挽牽引式致動器
CN203640939U (zh) 压力变换式发电装置
CN205638818U (zh) 一种发电地毯
CN103397989A (zh) 一种液压蓄能动力系统和便携式发电动力系统
CN107040166A (zh) 用于楼道墙壁指引灯的踩踏式伏能器
CN101251091B (zh) 一种具密闭液囊的鞋用发电装置
TW201407035A (zh) 牽引式致動器
CN104763599A (zh) 压力变换式发电装置
CN100577049C (zh) 一种鞋底
CN202525229U (zh) 一种发电鞋
CN209308897U (zh) 一种人力扩力发电装置
CN2785232Y (zh) 按钮式发电机电源装置
EP2053243A2 (en) Spring activated energy transducer generating electricity from natural forces - frictionless magnetic plate
CN103285552B (zh) 一种具有发电蓄电的多功能健身座椅
CN105756868B (zh) 一种发电地毯
CN201818447U (zh) 一种人工驱动的发电机装置
CN101858298B (zh) 波浪发电胶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