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31080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31080A
TW201331080A TW101139528A TW101139528A TW201331080A TW 201331080 A TW201331080 A TW 201331080A TW 101139528 A TW101139528 A TW 101139528A TW 101139528 A TW101139528 A TW 101139528A TW 201331080 A TW201331080 A TW 2013310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type vehicle
straddle
boundary
fast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9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65360B (zh
Inventor
Unnop Kongnakorn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31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1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5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536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Protection Of Pipes Against Damage, Friction, And Corrosion (AREA)

Abstract

一種跨坐型車輛包含一頭管及一前蓋總成。該前蓋總成包括複數個蓋部件且覆蓋該頭管。該前蓋總成包括用於將一獨立蓋附接至該前蓋總成之複數個緊固部分,該獨立蓋與該前蓋總成分開地形成。該等緊固部分包括一第一緊固部分及一第二緊固部分。該等蓋部件之一邊界安置於該第一緊固部分與該第二緊固部分之間。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按照慣例,跨坐型車輛已包括其中用於覆蓋頭管之前蓋總成係自複數個獨立蓋部件組態之跨坐型車輛。日本專利公開案第2006-96233號中揭示之機車(例如)包含一前蓋、左及右主管側蓋及左及右腿防護罩。左及右主管側蓋附接至前蓋。左及右腿防護罩附接至前蓋及左及右主管側蓋。
在前蓋總成自複數個獨立蓋部件組態之狀況下,當蓋部件之接縫在下雨及/或洗車期間由水直接接觸時,存在水經由接縫滲透至前蓋總成之內部中的可能性。舉例而言,在日本專利公開案第2006-96233號之機車中,存在水經由前蓋與主管側蓋之間的接縫滲透至蓋之內部中的可能性。或存在水經由主管側蓋與左及右腿防護罩之間的接縫滲透至蓋之內部中的可能性。因為電力組件有時安置於蓋內部中,所以較佳地避免水滲透至蓋內部中。
本發明之一目標為提供一種可抑制水經由蓋部件中之接縫滲入之跨坐型車輛。
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一種跨坐型車輛包含一頭管及一前蓋總成。該前蓋總成包括複數個蓋部件且覆蓋該頭 管。該前蓋總成包括用於將一獨立蓋附接至該前蓋總成之複數個緊固部分,該獨立蓋與該前蓋總成分開地形成。該等緊固部分包括一第一緊固部分及一第二緊固部分。該等蓋部件之邊界安置於該第一緊固部分與該第二緊固部分之間。片語「該等蓋部件之邊界安置於該第一緊固部分與該第二緊固部分之間」意謂在車輛之側視圖中,該邊界與接合該第一緊固部分及該第二緊固部分之一線相交。
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第一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等蓋部件包括一第一蓋及一第二蓋。該第二蓋附接至該第一蓋。該第一緊固部分將該獨立蓋與該第一蓋緊固在一起。該第二緊固部分將該獨立蓋與該第二蓋緊固在一起。
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前蓋總成包括一頭燈。該等蓋部件包括一第一蓋部件及一第二蓋部件。該第一蓋部件附接至該頭燈。該第一蓋部件覆蓋該頭管之至少前部。該第二蓋部件附接至該第一蓋部件。該獨立蓋覆蓋該第一蓋部件與該第二蓋部件之該邊界的至少部分。
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第一蓋部件與該第二蓋部件之該邊界在車輛之一側視圖中可見。
根據本發明之第五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獨立蓋包括一彎曲之形狀,使得該獨立蓋之前端及/或後端位於與該邊界相比係更靠近車輛在車輛寬度方向上 之中心線。
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等蓋部件之該邊界包括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外最遠定位之一最外部分。該獨立蓋之至少部分與該邊界之該最外部分相比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更向內定位。
根據本發明之第七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緊固部分包括形成於該前蓋總成中之一通孔。該獨立蓋包括形成於面向該前蓋總成之該通孔的一位置中之一通孔。一緊固部件插入至該前蓋總成之該通孔及該獨立蓋之該通孔內,藉此,該獨立蓋附接至該前蓋總成。
根據本發明之第八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緊固部件經自該獨立蓋之該通孔朝向該前蓋總成之該通孔插入。
根據本發明之第九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前蓋總成包括彼此間隔之複數個隆凸。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等緊固部分中之至少一些形成於該等隆凸之峰頂中。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空氣通過之一空氣通道形成於該獨立蓋與該前蓋總成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二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前蓋總成包括彼此間隔之複數個隆凸。該空氣通道形成於該獨立蓋與該等隆凸之間的凹陷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三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第一蓋部件包括一向前突出之突起。該頭燈附接至該突起。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四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第一蓋部件包括一連接至該突起之肋狀物。
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五態樣的跨坐型車輛為該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位置燈及一位置燈蓋。該位置燈附接至該位置燈蓋。該位置燈蓋與該前蓋總成分開且安置於該第一蓋部件之前方。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蓋部件之邊界安置於用於將獨立蓋附接至前蓋總成之第一緊固部分與第二緊固部分之間。因此,蓋部件之邊界由獨立蓋覆蓋。因此,可抑制水直接落於蓋部件之邊界上。藉此可抑制水經由蓋部件中之接縫滲入。與緊固部分經安置為偏移至蓋部件之邊界的一側之狀況相比,獨立蓋可經較穩固地緊固。藉此可防止歸因於獨立蓋之非故意振動的異常噪音之出現。亦可使獨立蓋更薄且更輕。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二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獨立蓋可歸因於附接至兩個或兩個以上蓋而較穩固地固定至前蓋總成。藉此可防止歸因於獨立蓋之非故意振動的異常噪音之出現。亦可使獨立蓋更薄且更輕。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三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二蓋部件與頭燈附接至的第一蓋部件之邊界之至少部分由獨立蓋覆 蓋。藉此可抑制水到達頭燈之內部。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四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第一蓋部件與第二蓋部件之邊界安置於其在車輛之側視圖中可見的一位置中。因為安置於此位置中的邊界之至少部分由獨立蓋覆蓋,所以可抑制流過前蓋總成之側面的空氣自邊界中的前蓋總成之表面脫離。藉此可抑制空氣阻力之增大及風噪音之出現。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五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獨立蓋之前端及/或後端安置於一遠離邊界之位置中。藉此可經進一步抑制水經由邊界滲透。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六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獨立蓋之至少部分在車輛寬度方向比邊界之最外部分遠地向內定位。因此,可更可靠地防止將另外自相對於邊界傾斜之一方向滲入的水滲入。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七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可藉由將緊固部件插入至獨立蓋之通孔及前蓋總成之通孔內而容易地將獨立蓋附接至前蓋總成。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八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可自獨立蓋之外側將緊固部件插入至獨立蓋之通孔及前蓋總成之通孔內。因此,可易於附接及移除獨立蓋。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九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前蓋總成之剛度可藉由複數個隆凸來改良。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十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緊固部分中之至少一些形成於隆凸之峰頂上。因此,獨立蓋之附接強 度可得以改良。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一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在獨立蓋與前蓋總成之間的空間可用作空氣通道。歸因於空氣在獨立蓋與前蓋總成之間通過,已進入獨立蓋與前蓋總成之間的空隙之灰塵及類似者可藉由行進之氣流而排出至外部。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二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前蓋總成之剛度可藉由隆凸而改良。獨立蓋與隆凸之間的凹陷之間的空間可用作空氣通道。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三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自邊界至頭燈之距離可因為頭燈附接至突起而增加。藉此甚至當水已經由邊界滲透至前蓋總成之內部內時仍可抑制水到達頭燈。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十四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突起之剛度可藉由肋狀物而改良。特定言之,可改良頭燈支撐於突起中所具有的剛度。
在根據本發明之第十五態樣的跨坐型車輛中,位置燈蓋與前蓋總成分開且安置於第一蓋部件之前方。因此,可增加自邊界至位置燈之距離。藉此甚至當水已經由邊界滲透至前蓋總成之內部內時仍可抑制水到達位置燈。
下文參看圖式描述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跨坐型車輛。圖1為根據本實施例的跨坐型車輛1之透視圖。跨坐型車輛1為一踏板車型機車。獨立蓋40可抽取式地附接至跨坐型車輛1,如圖1中所示。圖2為在無獨立蓋40附接之情 況下的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3為在無獨立蓋40附接之情況下的跨坐型車輛1之正視圖。圖4為在無獨立蓋40附接之情況下的跨坐型車輛1之平面圖。跨坐型車輛1包括一車輛主體框架2、一轉向軸3、一前叉4、一前輪5、一座位6、一引擎單元7、一後輪8及一車輛主體蓋9,如圖2中所示。用於下文中描述之前後方向指如由坐在座位6中之騎乘者所見的車輛主體前後方向。左右方向指如由坐在座位6中之騎乘者所見的車輛主體左右方向。在本實施例中,片語「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外」意謂在車輛寬度方向上遠離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穿過中心的車輛之中心線(見圖4中之C1)之方向。片語「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內」意謂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朝向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穿過中心的車輛之中心線之方向。
車輛主體框架2(例如)由鐵管形成。車輛主體框架2包括一頭管部分21、一下框架部分22、一底框架部分23及一後框架部分24。車輛主體框架2可藉由彎曲或另一形式之機械加工而整體地模製,或車輛主體框架2可藉由藉由焊接或類似者整合複數個組件來組態。頭管部分21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定位於車輛之中間。轉向軸3可旋轉地插入至頭管部分21內。把手部分12聯結至轉向軸3之頂部。閃光器10a及10b及用於顯示車輛速度之一速度計單元11附接至把手部分12,如圖3中所示。前叉4聯結至轉向軸3之底部。
下框架部分22連接至頭管部分21。下框架部分22自頭管部分21向下延伸。底框架部分23連接至下框架部分22之底 端。底框架部分23自下框架部分22向後延伸。後框架部分24連接至底框架部分23之後端。後框架部分24自底框架部分23之後端部分向後且向上延伸。座位6安置於後框架部分24上方。座位6定位於頭管部分21後方。座位6支撐於車輛主體框架2上。具體而言,座位6附接至後框架部分24。
引擎單元7經由托架(未圖示)可擺動地附接至車輛主體框架2。引擎單元7包括一輸出軸(未圖示)。後輪8可旋轉地支撐於此輸出軸上。
前叉4可旋轉地支撐前輪5。前叉4包括一第一支撐部件13、一第二支撐部件14及一托架15(見圖2),如圖3中所示。第一支撐部件13及第二支撐部件14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對準地安置。托架15支撐第一支撐部件13及第二支撐部件14。托架15連接至轉向軸3。具體而言,轉向軸3之底端連接至托架15。第一支撐部件13之頂端及第二支撐部件14之頂端連接至托架15。轉向軸3自托架15向上延伸。
車輛主體蓋9包括一前蓋總成30、一側蓋36及一底蓋33,如圖2中所示。車輛主體蓋9由樹脂形成。前蓋總成30覆蓋頭管部分21之前部、後面及兩個側面。
側蓋36定位於座位6下方。側蓋36覆蓋安置於座位6下方的後框架部分24之前部及兩個側面。底蓋33定位於前後方向上前蓋總成30與側蓋36之間。底蓋33聯結前蓋總成30與側蓋36。底蓋33包括一頂表面部件331及一底表面部件332。底蓋33包括一腳踏板33a。具體而言,頂表面部件331包括腳踏板33a。腳踏板33a定位於前後方向上前輪5與 座位6之間。腳踏板33a定位於座位6下方。腳踏板33a為坐在座位6中之騎乘者在行進期間擱置其腳的表面。腳踏板33a定位於底框架部分23上方。腳踏板33a定位於前後方向上下框架部分22與後框架部分24之間。腳踏板33a經形成為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平坦。片語「腳踏板33a為......平坦」本文中意謂其足夠平坦以使騎乘者能夠將其腳擱置在擱腳板之任一部分上。具體而言,為諸如防滑之目的的凸塊(例如)可形成於腳踏板33a中。頂表面部件331包括一中間突起333。中間突起333定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上頂表面部件331之前部部分中間。中間突起333自腳踏板33a向上突出。底表面部件332安置於頂表面部件331下方。
前蓋總成30包括複數個蓋部件。具體而言,前蓋總成30包括一第一蓋部件31及一第二蓋部件32。第一蓋部件31覆蓋頭管部分21之至少前部。具體而言,第一蓋部件31自前部覆蓋頭管部分21及下框架部分22。第一蓋部件31包括如自車輛之側面見到向後凹入之凹陷310。內擋泥板34安置於凹陷310中,如圖3中所示。前輪5安置於內擋泥板34之前部。前擋泥板37安置於前輪5上方。前擋泥板37之後部分安置於凹陷310中。
第一蓋部件31包括一向前突出之突起311。突起311安置於車輛寬度方向上第一蓋部件31之中間,如圖3及圖4中所示。第一蓋部件31包括連接至突起311之複數個肋狀物312a、313a、312b及313b。具體而言,第一蓋部件31包括一第一左肋狀物312a、一第二左肋狀物313a、一第一右肋 狀物312b及一第二右肋狀物313b。第一左肋狀物312a及第二左肋狀物313a兩者自突起311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外且向上傾斜地延伸,如圖3中所示。具體而言,第一左肋狀物312a及第二左肋狀物313a兩者自突起311向左且向上傾斜地延伸。第一右肋狀物312b及第二右肋狀物313b兩者自突起311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外且向上傾斜地延伸。具體而言,第一右肋狀物312b及第二右肋狀物313b兩者自突起311向右且向上傾斜地延伸。第一左肋狀物312a及第二左肋狀物313a兩者自突起311向後且向上傾斜地延伸,如圖2中所示。第一右肋狀物312b與第一左肋狀物312a兩側對稱地安置。第二右肋狀物313b與第二左肋狀物313a兩側對稱地安置。因此,第一右肋狀物312b及第二右肋狀物313b兩者自突起311向後且向上傾斜地延伸。第二左肋狀物313a定位於第一左肋狀物312a下方。第二右肋狀物313b定位於第一右肋狀物312b下方。
前蓋總成30包括一頭燈35。頭燈35附接至第一蓋部件31。具體而言,頭燈35附接至突起311。開口316形成於突起311之前表面中,如圖3中所示。開口316為圓形。頭燈35安置於突起311之開口316內部。位置燈38及位置燈蓋39安置於頭燈35上方,如自前部所見。位置燈38及位置燈蓋39定位於突起311上方。位置燈38安置於車輛寬度方向上第一蓋部件31中間。位置燈38附接至位置燈蓋39。位置燈蓋39為一與前蓋總成30分開之部件。位置燈蓋39附接至第一蓋部件31。位置燈蓋39安置於第一蓋部件31之前方。
第二蓋部件32自後面覆蓋至少頭管部分21。具體而言,第二蓋部件32自後面覆蓋頭管部分21及下框架部分22。第二蓋部件32附接至第一蓋部件31。圖5為第二蓋部件32之後視圖。圖5展示下文中描述之僅一左獨立蓋40a附接至前蓋總成30的狀態。第二蓋部件32包括複數個隆凸321a至325a及321b至325b,如圖5中所示。隆凸321a至325a及321b至325b彼此間隔開。具體而言,第二蓋部件32包括複數個左頂隆凸321a及322a及複數個右頂隆凸321b及322b。更具體而言,第二蓋部件32包括兩個左頂隆凸321a及322a及兩個右頂隆凸321b及322b。左頂隆凸321a與右頂隆凸321b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左頂隆凸322a與右頂隆凸322b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左頂隆凸321a與322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右頂隆凸321b與322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第二蓋部件32包括一中間頂部部分328。中間頂部部分328定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上左頂隆凸321a與右頂隆凸321b之間,且亦在左頂隆凸322a與右頂隆凸322b之間。中間頂部部分328比左頂隆凸321a及322a及右頂隆凸321b及322b遠地向後突出。中間頂部部分328定位於上述頭管部分21之後方,如圖2中所示。
第二蓋部件32包括複數個左底隆凸323a至325a及複數個右底隆凸323b至325b,如圖5中所示。具體而言,第二蓋部件32包括三個左底隆凸323a至325a及三個右底隆凸323b至325b。左底隆凸323a至325a與右底隆凸323b至325b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間隔開。左底隆凸323a至325a在上下方向上 彼此間隔開。右底隆凸323b至325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第二蓋部件32包括一中間底部部分329。中間底部部分329定位於車輛寬度方向上左底隆凸323a至325a與右底隆凸323b至325b之間。中間底部部分329比左底隆凸323a至325a及右底隆凸323b至325b遠地向後突出。中間底部部分329定位於上文描述的下框架部分22之後方。
圖6為在無獨立蓋40附接之情況下的前蓋總成30之左側視圖。在如圖6中所示的獨立蓋40未附接之情況下,在第一蓋部件31與第二蓋部件32之間的邊界50在側視圖中係可見的。在圖6中,邊界50經強調,以便使其較可辨別。在側視圖中,邊界50包括彎曲形狀。邊界50包括一第一邊界部分51、一第二邊界部分52及一第三邊界部分53。第一邊界部分51之頂端到達前蓋總成30之頂表面30a。第一邊界部分51向前且向下傾斜。第一邊界部分51定位於左頂隆凸321a及322a之前部。第一邊界部分51之底端定位於第一蓋部件31之前端部分314上方。第二邊界部分52之頂端延續至第一邊界部分51之底端內。第二邊界部分52向後且向下傾斜。第二邊界部分52定位於左底隆凸323a至325a之前部。第二邊界部分52之底端定位於第一蓋部件31之前端部分314下方。第二邊界部分52之底端定位於凹部分310之後方。第三邊界部分53之頂端延續至第二邊界部分52之底端內。第三邊界部分53向前且向下傾斜。
獨立蓋40如圖1中所示可附接至前蓋總成30及自前蓋總成30移除。獨立蓋40為與前蓋總成30分開形成之一組件。 圖7為在獨立蓋40附接之情況下的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圖8為在獨立蓋40附接之情況下的跨坐型車輛之正視圖。圖9為在獨立蓋40附接之情況下的前蓋總成30之左側視圖。如圖9中所示,獨立蓋40覆蓋第一蓋部件31與第二蓋部件32之間的邊界50之至少部分。具體而言,獨立蓋40自側面覆蓋第一邊界部分51及第二邊界部分52。獨立蓋40包括如圖1及圖8中所示之左獨立蓋40a及右獨立蓋40b。當附接至前蓋總成30時,左獨立蓋40a與右獨立蓋40b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彼此間隔開。
圖10為沿圖9中之線A-A的橫截面圖。左獨立蓋40a包括左獨立蓋40a之前端及後端經彎曲以便位於與邊界50相比係更靠近車輛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中心線C1的形狀,如圖10中所示。空氣通過的空氣通道P1形成於左獨立蓋40a與前蓋總成30之間。空氣通道P1形成於左底隆凸323a至325a與左獨立蓋40a之間的凹陷之間。在第一蓋部件31與第二蓋部件32之間的邊界50包括一最外部分50a。最外部分50a為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外最遠定位的部分。左獨立蓋40a之至少部分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比邊界50之最外部分50a遠地向內定位。具體而言,在橫截面圖中,左獨立蓋40a之前端401a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比邊界50之最外部分50a遠地向前且向內定位。在橫截面圖中,左獨立蓋40a之後端402a在車輛寬度方向上比邊界50之最外部分50a遠地向後且向內定位。
左獨立蓋40a包括一蓋頂部分41a、一蓋底部分42a及一 脊部分43a,如圖9中所示。蓋頂部分41a包括在側視圖中按向下且向前傾延伸之形狀。蓋頂部分41a之頂端到達前蓋總成30之頂表面30a。蓋頂部分41a之前端覆蓋前蓋總成30之前端部分314(參見圖6)之左側。蓋頂部分41a自側面覆蓋第一邊界部分51。蓋頂部分41a自側面覆蓋左頂隆凸321a及322a之前部部分。蓋頂部分41a之後邊緣部分410a按向下且向前傾而傾斜。蓋頂部分41a之前表面411a按向下且向前傾而傾斜。蓋頂部分41a之前表面411a之內邊緣部分包括一凹陷412a、一頂部內邊緣部分413a及一底部內邊緣部分414a,如圖8中所示。凹陷412a安置於頂部內邊緣部分413a與底部內邊緣部分414a之間。蓋頂部分41a之外表面415a在正視圖中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下且向內傾斜。
蓋底部分42a如圖9中所示安置於蓋頂部分41a下方。蓋底部分42a自側面覆蓋第二邊界部分52。蓋底部分42a自側面覆蓋左底隆凸323a至325a。蓋底部分42a之外表面421a在正視圖中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下且向內傾斜,如圖8中所示。脊部分43a定位於蓋頂部分41a與蓋底部分42a之間。脊部分43a在車輛寬度方向上自蓋頂部分41a之底端向外突出。脊部分43a如圖9中所示向後且向上傾斜。
右獨立蓋40b包括一蓋頂部分41b、一蓋底部分42b及一脊部分43b,如圖8中所示。右獨立蓋40b之蓋頂部分41b與左獨立蓋40a之蓋頂部分41a兩側對稱地安置。右獨立蓋40b之蓋底部分42b與左獨立蓋40a之蓋底部分42a兩側對稱 地安置。右獨立蓋40b之脊部分43b與左獨立蓋40a之脊部分43a兩側對稱地安置。右獨立蓋40b之組態除其與左獨立蓋40a兩側對稱地安置外與左獨立蓋40a之組態相同,且因此不詳細地描述右獨立蓋40b之組態。
上文描述之突起311經安置以便經由由左獨立蓋40a之凹陷412a、右獨立蓋40b之凹陷412b及位置燈蓋39之底部邊緣部分390包圍的開口向前突出。左獨立蓋40a之頂部內邊緣部分413a沿位置燈蓋39之左側邊緣部分391a安置。右獨立蓋40b之頂部內邊緣部分413b沿位置燈蓋39之右側邊緣部分391b安置。左獨立蓋40a之底部內邊緣部分414a及右獨立蓋40b之底部內邊緣部分414b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第一蓋部件31之前端部分314的中間安置於左獨立蓋40a之底部內邊緣部分414a與右獨立蓋40b之底部內邊緣部分414b之間。
前蓋總成30包括用於將獨立蓋40附接至前蓋總成30的複數個緊固部分。緊固部分為形成於前蓋總成30中之通孔。具體而言,前蓋總成30包括如圖6中所示之一第一左緊固部分61a及一第二左緊固部分62a。第一左緊固部分61a經提供至第一蓋部件31。第二左緊固部分62a經提供至第二蓋部件32。因此,在第一蓋部件31與第二蓋部件32之間的邊界50安置於第一左緊固部分61a與第二左緊固部分62a之間。具體而言,第一左緊固部分61a及第二左緊固部分62a經提供至在邊界50之任一側的獨立部件。前蓋總成30包括一第三左緊固部分63a及一第四左緊固部分64a。第三左緊 固部分63a經提供至第一蓋部件31。第四左緊固部分64a經提供至第二蓋部件32。因此,邊界50安置於第三左緊固部分63a與第四左緊固部分64a之間。具體而言,第三左緊固部分63a及第四左緊固部分64a經提供至在邊界50之任一側的獨立部件。第一左緊固部分61a與第三左緊固部分63a在前後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第一左緊固部分61a與第三左緊固部分63a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間隔開。第二左緊固部分62a與第四左緊固部分64a分別形成於左底隆凸323a及325a之峰頂中。通孔71a至74a形成於左獨立蓋40a中,如圖9中所示。左獨立蓋40a之通孔71a至74a分別安置於面向前蓋總成30之左緊固部分61a至64a(參見圖6)的位置處。緊固部件81a經由左獨立蓋40a之通孔71a及前蓋總成30之第一左緊固部分61a之通孔插入。緊固部件82a經由左獨立蓋40a之通孔72a及前蓋總成30之第二左緊固部分62a之通孔插入。緊固部件83a經由左獨立蓋40a之通孔73a及前蓋總成30之第三左緊固部分63a之通孔插入。緊固部件84a經由左獨立蓋40a之通孔74a及前蓋總成30之第四左緊固部分64a之通孔插入。左獨立蓋40a藉此附接至前蓋總成30。舉例而言,緊固部件81a至84a為螺桿。緊固部件81a至84a分別自左獨立蓋40a之通孔71a至74a朝向前蓋總成30之左緊固部分61a至64a之通孔插入。
前蓋總成30包括一左前緊固部分65a,如圖6中所示。左前緊固部分65a形成於第一蓋部件31之前端部分314之左側部分中。左前緊固部分65a定位於第一左緊固部分61a及第 二左緊固部分62a之前方。左前緊固部分65a定位於第三左緊固部分63a及第四左緊固部分64a之前方。圖11為沿圖9中之線B-B之橫截面圖。左獨立蓋40a包括一通孔75a,如圖11中所示。左獨立蓋40a之通孔75a安置於面向左前緊固部分65a之一位置中。一緊固部件85a(其為螺桿或類似者)經由左獨立蓋40a之通孔75a及左前緊固部分65a之通孔插入,藉此,左獨立蓋40a附接至前蓋總成30。緊固部件85a自左獨立蓋40a之通孔75a朝向左前緊固部分65a之通孔插入。此外,前蓋總成30包括一左底緊固部分66a,如圖6中所示。左底緊固部分66a形成於第二蓋部件32之底部部分中。左底緊固部分66a定位於第一左緊固部分61a及第二左緊固部分62a下方。左底緊固部分66a定位於第三左緊固部分63a及第四左緊固部分64a下方。圖12為沿圖9之線C-C之橫截面圖。左獨立蓋40a包括一隆凸76a,如圖12中所示。左獨立蓋40a之隆凸76a安置於面向左底緊固部分66a之一位置中。左獨立蓋40a之隆凸76a自左獨立蓋40a之內表面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內突出。左獨立蓋40a之隆凸76a經由彈性部件86a插入於左底緊固部分66a之通孔中,藉此,左獨立蓋40a附接至前蓋總成30。
前蓋總成30包括一第一右緊固部分61b,如圖3中所示。第一右緊固部分61b經提供至第一蓋部件31。第一右緊固部分61b與第一左緊固部分61a兩側對稱地安置。前蓋總成30亦包括一第三右緊固部分63b。第三右緊固部分63b經提供至第一蓋部件31。第三右緊固部分63b與第三左緊固部 分63a兩側對稱地安置。前蓋總成30包括一第二右緊固部分62b,如圖5中所示。第二右緊固部分62b經提供至第二蓋部件32。第二右緊固部分62b與第二左緊固部分62a兩側對稱地安置。前蓋總成30亦包括一第四右緊固部分64b。第四右緊固部分64b經提供至第二蓋部件32。第四右緊固部分64b與第四左緊固部分64a兩側對稱地安置。儘管圖式中未展示,但前蓋總成30包括與左前緊固部分65a兩側對稱地安置之一右前緊固部分。前蓋總成30亦包括與左底緊固部分66a兩側對稱地安置之一右底緊固部分。除了與第一左緊固部分61a至第四左緊固部分64a、左前緊固部分65a及左底緊固部分66a兩側對稱地安置外,第一右緊固部分61b至第四右緊固部分64b、右前緊固部分及右底緊固部分具有相同組態且因此不加以描述。
根據本實施例之跨坐型車輛1具有以下特性。
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可易於將獨立蓋40附接至跨坐型車輛1。騎乘者亦可易於自跨坐型車輛1移除獨立蓋40。因此,騎乘者可在已在附接了獨立蓋40之跨坐型車輛1與移除了獨立蓋40之跨坐型車輛1之間進行所要之選擇之後行進。當使用無附接之獨立蓋40之跨坐型車輛1時,由螺桿或彈性材料構成之閉合部件較佳地附接於上文描述的緊固部分之通孔中。
第一蓋31與第二蓋32之間的邊界50安置於第一左緊固部分61a與第二左緊固部分62a之間。具體而言,第一左緊固部分61a及第二左緊固部分62a經提供至在邊界50之任一側 的獨立部件。因此,出現在前蓋總成30之左側表面中的邊界50由左獨立蓋40a覆蓋。因此,可抑制水直接落在邊界50上。藉此可抑制水經由第一蓋部件31與第二蓋部件32之間的接縫滲透。頭燈35附接至第一蓋部件31,但可抑制水到達頭燈35之內部。此外,因為頭燈35附接至突起311,所以自邊界50至頭燈35之距離可增大。藉此,甚至當水已經由邊界50滲入前蓋總成30內時仍可抑制水到達頭燈35。位置燈蓋39為與前蓋總成30分開之部件且安置於第一蓋部件31之前部。因此,自邊界50至位置燈38之距離可增大。藉此可抑制水到達位置燈38,甚至當水已經由邊界50滲入前蓋總成30內時。
因為左獨立蓋40a及右獨立蓋40b分別緊固至第一蓋部件31及第二蓋部件32,所以與獨立蓋40a及40b緊固至僅一個蓋部件之狀況相比,獨立蓋40a及40b可經更穩固地緊固。藉此可防止由獨立蓋40a及40b之非故意振動引起的異常噪音。亦可使獨立蓋40a及40b更薄且更輕。
第一蓋部件31與第二蓋部件32之間的邊界50安置於當自側面檢視車輛時其可見之一位置中。因為安置於此位置中的邊界50之至少部分由獨立蓋40覆蓋,所以可抑制流過前蓋總成30之側面的空氣脫離前蓋總成30在邊界50中之表面。藉此可抑制空氣阻力之增大及風噪音之出現。
緊固部件81a至84a經由形成於左獨立蓋40a中之通孔71a至74a及形成於前蓋總成30中的左緊固部分61a至64a之通孔而插入。在此狀況下,緊固部件81a至84a可自左獨立蓋 40a之外側經由通孔而插入。藉此左獨立蓋40a可易於附接至前蓋總成30。右獨立蓋40b亦可易於以與左獨立蓋40a相同之方式附接至前蓋總成30。
第二蓋部件32之剛度可藉由在第二蓋部件32上形成隆凸321a至325a而改良。左緊固部分62a至64a分別形成於左底隆凸323a至325a之峰頂。因此,獨立蓋40之附接強度可得以改良。此外,獨立蓋40與左底隆凸323a至325a之間的凹陷之間的空間可用作空氣通道P1。
獨立蓋40之前端401a及後端402a安置於遠離邊界50之位置處。獨立蓋40之前端401a及後端402a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亦比邊界50遠地向內安置。藉此可進一步抑制水經由邊界50而滲入。獨立蓋40之前端401a及後端402a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亦比邊界50之最外部分50a遠地向內安置。因此,可較可靠地防止水自相對於在前蓋總成30之側面中的邊界50傾斜之方向滲入前蓋總成30內。
類似於上文描述之邊界50的邊界出現在前蓋總成30之右側表面中。右側表面中之此邊界由右獨立蓋40b覆蓋且藉此以與邊界50相同之方式而被保護。
因為肋狀物312a、313a、312b及313b形成於第一蓋部件31中,所以突起311之剛度可得以改良。特定言之,頭燈35由突起311支撐之剛度可得以改良。
上文描述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但本發明不限於以上實施例,且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範疇的範圍內進行各種修改。
跨坐型車輛不限於機車,且包括三輪車、全地形車輛及 雪上汽車。機車亦不限於踏板車,且包括輕型機踏車及運動型機車。
在上文描述之實施例中,獨立蓋40覆蓋在前蓋總成30被前後分割成的第一蓋部件31與第二蓋部件32之間的邊界50。然而,獨立蓋40可覆蓋在其他蓋部件之間的邊界。舉例而言,獨立蓋40可覆蓋在前蓋總成30被自頂至底或左右分割的蓋部件之間的邊界。蓋部件之邊界不限於在側視圖中可見,且可在正視圖或平面圖中可見。
在以上實施例中,獨立蓋40包括左獨立蓋40a及右獨立蓋40b。具體而言,獨立蓋40包括複數個獨立組件。然而,獨立蓋40可為整體地形成之單一組件。
在以上實施例中,獨立蓋40之前端401a及後端402a兩者均位於與邊界50相比係更靠近車輛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中心線。然而,另一選項為獨立蓋40之僅前端或僅後端位於與邊界50相比更靠近車輛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中心線。又一選項為獨立蓋40之前端及後端兩者均非位於與邊界50相比更靠近車輛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中心線。為防止水直接落在邊界50上,獨立蓋40之前端及後端兩者較佳係如在以上實施例中位於與邊界50相比更靠近車輛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中心線。
緊固部分不限於通孔,且可經組態為未全部貫穿形成之孔,或組態為隆凸或某一其他形式。緊固部分之數目及置放不限於以上實施例中之數目及置放。緊固部分不限於形成於隆凸中且可形成於其他部分中。另一選項為隆凸不形 成於前蓋總成30上。然而,隆凸較佳地經形成以便改良蓋部件之剛度。
可省略頭燈35附接至之突起311。或者,可省略連接至突起311之肋狀物312a、313a、312b及313b。然而,突起311較佳地經提供,以便確保自邊界50至頭燈35之大距離。肋狀物312a、313a、312b及313b亦較佳地經形成以便改良突起311之剛度。
位置燈蓋39可與前蓋總成30整體地形成。然而,位置燈蓋39較佳地與前蓋總成30分開且較佳地安置於第一蓋部件31之前方,以便阻止水經由邊界50到達在前蓋總成30內部之位置燈38。
1‧‧‧跨坐型車輛
2‧‧‧車輛主體框架
3‧‧‧轉向軸
4‧‧‧前叉
5‧‧‧前輪
6‧‧‧座位
7‧‧‧引擎單元
8‧‧‧後輪
9‧‧‧車輛主體蓋
10a‧‧‧閃光器
10b‧‧‧閃光器
11‧‧‧速度計單元
12‧‧‧把手部分
13‧‧‧第一支撐部件
14‧‧‧第二支撐部件
15‧‧‧托架
21‧‧‧頭管部分
22‧‧‧下框架部分
23‧‧‧底框架部分
24‧‧‧後框架部分
30‧‧‧前蓋總成
30a‧‧‧頂表面
31‧‧‧第一蓋部件
32‧‧‧第二蓋部件
33‧‧‧底蓋
33a‧‧‧腳踏板
34‧‧‧內擋泥板
35‧‧‧頭燈
36‧‧‧側蓋
37‧‧‧前擋泥板
38‧‧‧位置燈
39‧‧‧位置燈蓋
40‧‧‧獨立蓋
40a‧‧‧左獨立蓋
40b‧‧‧右獨立蓋
41a‧‧‧蓋頂部分
41b‧‧‧蓋頂部分
42a‧‧‧蓋底部分
42b‧‧‧蓋底部分
43a‧‧‧脊部分
43b‧‧‧脊部分
50‧‧‧邊界
50a‧‧‧最外部分
51‧‧‧第一邊界部分
52‧‧‧第二邊界部分
53‧‧‧第三邊界部分
61a‧‧‧第一左緊固部分
61b‧‧‧第一右緊固部分
62a‧‧‧第二左緊固部分
62b‧‧‧第二右緊固部分
63a‧‧‧第三左緊固部分
63b‧‧‧第三右緊固部分
64a‧‧‧第四左緊固部分
64b‧‧‧第四右緊固部分
65a‧‧‧左前緊固部分
66a‧‧‧左底緊固部分
71a‧‧‧通孔
72a‧‧‧通孔
73a‧‧‧通孔
74a‧‧‧通孔
75a‧‧‧通孔
76a‧‧‧隆凸
81a‧‧‧緊固部件
82a‧‧‧緊固部件
83a‧‧‧緊固部件
84a‧‧‧緊固部件
85a‧‧‧緊固部件
86a‧‧‧彈性部件
310‧‧‧凹陷/凹部分
311‧‧‧突起
312a‧‧‧第一左肋狀物
312b‧‧‧第一右肋狀物
313a‧‧‧第二左肋狀物
313b‧‧‧第二右肋狀物
314‧‧‧前端部分
316‧‧‧開口
321a‧‧‧隆凸/左頂隆凸
321b‧‧‧隆凸/右頂隆凸
322a‧‧‧隆凸/左頂隆凸
322b‧‧‧隆凸/右頂隆凸
323a‧‧‧隆凸/左底隆凸
323b‧‧‧隆凸/右底隆凸
324a‧‧‧隆凸/左底隆凸
324b‧‧‧隆凸/右底隆凸
325a‧‧‧隆凸/左底隆凸
325b‧‧‧隆凸/右底隆凸
328‧‧‧中間頂部部分
329‧‧‧中間底部部分
331‧‧‧頂表面部件
332‧‧‧底表面部件
333‧‧‧中間突起
390‧‧‧底部邊緣部分
391a‧‧‧左側邊緣部分
391b‧‧‧右側邊緣部分
401a‧‧‧前端
402a‧‧‧後端
410a‧‧‧後邊緣部分
411a‧‧‧前表面
412a‧‧‧凹陷
412b‧‧‧凹陷
413a‧‧‧頂部內邊緣部分
413b‧‧‧頂部內邊緣部分
414a‧‧‧底部內邊緣部分
414b‧‧‧底部內邊緣部分
415a‧‧‧外表面
421a‧‧‧外表面
P1‧‧‧空氣通道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的跨坐型車輛之透視圖;圖2為在無獨立蓋附接之情況下的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圖3為在無獨立蓋附接之情況下的跨坐型車輛之正視圖;圖4為在無獨立蓋附接之情況下的跨坐型車輛之平面圖;圖5為第二蓋部件之後視圖;圖6為在無獨立蓋附接之情況下的前蓋總成之左側正視圖;圖7為在獨立蓋附接之情況下的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8為在獨立蓋附接之情況下的跨坐型車輛之正視圖;圖9為在獨立蓋附接之情況下的前蓋總成之左側視圖;圖10為沿圖9中之線A-A之橫截面圖;圖11為沿圖9中之線B-B之橫截面圖;及圖12為沿圖9中之線C-C之橫截面圖。
30‧‧‧前蓋總成
30a‧‧‧頂表面
35‧‧‧頭燈
38‧‧‧位置燈
39‧‧‧位置燈蓋
40‧‧‧獨立蓋
40a‧‧‧左獨立蓋
41a‧‧‧蓋頂部分
42a‧‧‧蓋底部分
43a‧‧‧脊部分
50‧‧‧邊界
51‧‧‧第一邊界部分
52‧‧‧第二邊界部分
53‧‧‧第三邊界部分
66a‧‧‧左底緊固部分
71a‧‧‧通孔
72a‧‧‧通孔
73a‧‧‧通孔
74a‧‧‧通孔
75a‧‧‧通孔
81a‧‧‧緊固部件
82a‧‧‧緊固部件
83a‧‧‧緊固部件
84a‧‧‧緊固部件
85a‧‧‧緊固部件
311‧‧‧突起
321a‧‧‧隆凸/左頂隆凸
322a‧‧‧隆凸/左頂隆凸
323a‧‧‧隆凸/左底隆凸
324a‧‧‧隆凸/左底隆凸
325a‧‧‧隆凸/左底隆凸
328‧‧‧中間頂部部分
329‧‧‧中間底部部分
410a‧‧‧後邊緣部分
411a‧‧‧前表面

Claims (15)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含:一頭管;及一用於覆蓋該頭管之前蓋總成,該前蓋總成包括複數個蓋部件;其中該前蓋總成包括用於將一獨立蓋附接至該前蓋總成之複數個緊固部分,該獨立蓋與該前蓋總成分開地形成;且該等緊固部分包括一第一緊固部分及一第二緊固部分,該等蓋部件之邊界安置於該第一緊固部分與該第二緊固部分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等蓋部件包括一第一蓋及附接至該第一蓋之一第二蓋;該第一緊固部分將該獨立蓋與該第一蓋緊固在一起;且該第二緊固部分將該獨立蓋與該第二蓋緊固在一起。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前蓋總成包括一頭燈,該等蓋部件包括:一第一蓋部件,其用於覆蓋該頭管之至少前部,該頭燈附接至該第一蓋部件,及一第二蓋部件,其附接至該第一蓋部件;且該獨立蓋覆蓋該第一蓋部件與該第二蓋部件之該邊界的至少部分。
  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第一蓋部件與該第二蓋部件之該邊界在該車輛之一側視圖中可見。
  5.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獨立蓋包括一彎曲形狀,使得該獨立蓋之前端及/或後端位於與該邊界相比係更靠近該車輛在車輛寬度方向上之中心線。
  6.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等蓋部件之邊界包括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向外最遠地定位之一最外部分,且該獨立蓋之至少部分與該邊界之該最外部分相比在該車輛寬度方向上更向內定位。
  7.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等緊固部分包括形成於該前蓋總成中之一通孔,該獨立蓋包括形成於面向該前蓋總成之該通孔的一位置中之一通孔,且一緊固部件插入該前蓋總成之該通孔及該獨立蓋之該通孔內,藉此,該獨立蓋附接至該前蓋總成。
  8.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緊固部件經自該獨立蓋之該通孔朝向該前蓋總成之該通孔插入。
  9.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前蓋總成包括彼此間隔開之複數個隆凸。
  10.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等緊固部分中之至少一些形成於該等隆凸之峰頂中。
  11.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空氣通過之一空氣通道形成於該獨立蓋與該前蓋總成之間。
  12.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前蓋總成包括彼此間隔之複數個隆凸,且該空氣通道形成於該獨立蓋與該等隆凸之間的凹陷之間。
  1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第一蓋部件包括一向前突出之突起,且該頭燈附接至該突起。
  1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該第一蓋部件包括一連接至該突起之肋狀物。
  15.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一步包含:一位置燈,及一位置燈蓋,該位置燈附接至該位置燈蓋;該位置燈蓋與該前蓋總成分開且安置於該第一蓋部件之前方。
TW101139528A 2011-12-28 2012-10-25 跨坐型車輛 TWI465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8300A JP2013136305A (ja) 2011-12-28 2011-12-28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1080A true TW201331080A (zh) 2013-08-01
TWI465360B TWI465360B (zh) 2014-12-21

Family

ID=470188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9528A TWI465360B (zh) 2011-12-28 2012-10-25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610153B1 (zh)
JP (1) JP2013136305A (zh)
CN (1) CN103183082B (zh)
ES (1) ES2546675T3 (zh)
TW (1) TWI4653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0007B (zh) * 2014-10-24 2017-02-11 Yamaha Motor Co Ltd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7207062B (zh) * 2015-03-31 2019-08-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摩托车的位置灯结构
PH12016000481B1 (en) * 2016-01-08 2018-07-02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JP2018131145A (ja) 2017-02-17 2018-08-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21030799A (ja) * 2019-08-21 2021-03-0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5507B2 (ja) * 2001-01-09 2004-06-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JP2005350022A (ja) * 2004-06-14 2005-12-22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電動車両
JP4344672B2 (ja) 2004-09-30 2009-10-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JP5178430B2 (ja) * 2008-09-26 2013-04-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ントカバーの締結部構造
JP2012017087A (ja) * 2010-06-11 2012-01-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3082A (zh) 2013-07-03
TWI465360B (zh) 2014-12-21
CN103183082B (zh) 2015-06-17
ES2546675T3 (es) 2015-09-25
EP2610153A3 (en) 2014-06-04
EP2610153A2 (en) 2013-07-03
JP2013136305A (ja) 2013-07-11
EP2610153B1 (en) 2015-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886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TWI465360B (zh) 跨坐型車輛
EP2394893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WO2015015610A1 (ja) 自動二輪車のボディカバー構造
TWI478846B (zh) 跨坐型車輛
JP5604124B2 (ja) 自動二輪車
TWI465364B (zh) 跨坐型車輛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5728346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06089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6003477B2 (ja) 二輪車のハンドルカバー装置
EP3889014B1 (en) Straddled vehicle
JP6927941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949579B (zh) 跨骑型车辆
JP666452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720619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13136304A (ja) 鞍乗型車両
JP574001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66168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73961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8027744A (ja) 鞍乗型車両
JP53354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ウインカ取り付け構造
JP627944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085277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2011057127A (ja) 風防装置を備えた鞍乗り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