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25769A - 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25769A
TW201325769A TW100147689A TW100147689A TW201325769A TW 201325769 A TW201325769 A TW 201325769A TW 100147689 A TW100147689 A TW 100147689A TW 100147689 A TW100147689 A TW 100147689A TW 201325769 A TW201325769 A TW 20132576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matrix composite
metal matrix
producing
micr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47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ong-Jeng Huang
Po-Chou Lin
Fu-Long Jheng
Original Assignee
Tai Magnesi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 Magnesiu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 Magnesiu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TW1001476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325769A/zh
Publication of TW201325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25769A/zh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f Alloys Or Alloy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一種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金屬基材;提供多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且重量百分比濃度為1至5wt%;加熱金屬基材及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以形成一金屬熔湯;利用一攪拌單元攪拌金屬熔湯,使金屬熔湯及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均勻地混合,以形成混合漿料;將混合漿液填入模具中,以形成金屬基複合材料。藉此,提昇金屬材料的熱傳導及散熱效率。

Description

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有關於一種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尤指一種具有微粒摻雜的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
按,隨著3C科技產品的發展方向越趨輕薄短小,構成這些電子產品的材料也必須朝向更輕外,如何將熱快速帶出,以防止電子零件損壞或能延長電子零件的壽命,也是考量選用材料的重點。
又,在眾多的金屬合金中,鎂鋁合金具有重量輕、散熱性佳,被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電器、航太及國防軍事工業領域中。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一般的合金材料(例如:鋁合金、鎂合金)已不能滿足現代所需,故發展出了金屬基複合材料,與傳統的金屬材料相比,金屬基複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強度、比剛度、耐高溫、耐磨損等優異性能。
惟,所述金屬基複合材料可能會透過微粒組份,用以增強物理特性(例如:硬度、耐磨性、熱傳導)。金屬基複合材料在基體中導熱主要靠自由電子的傳輸,但自由電子會受到幾何介面、缺陷及雜質元素(例如:微粒組份)的影響而形成熱阻,也就是導熱能力也隨之降低。
緣是,本發明人有感上述問題之可改善,乃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之運用,而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問題之本發明。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具有微粒摻雜的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金屬基材;提供多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該些微米級顆粒增強體的重量百分比濃度為1至5wt%;加熱金屬基材及該些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以形成一金屬熔湯;利用一攪拌單元攪拌金屬熔湯,使金屬熔湯及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均勻地混合,以形成一混合漿料;將混合漿料填入模具中,以形成金屬基複合材料。
綜上所述,本發明經過不斷的試驗,從而提供一種在金屬基材內摻雜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且當重量百分比濃度為1至5 wt%時能均勻地分佈在金屬基複合材料中。藉由摻雜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來提昇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熱傳導及散熱效率。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之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之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一種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提供一金屬基材1。
所述金屬基材1可為鎂合金、鋁合金或鎂鋁合金等製成的金屬錠塊,並不限制。本實施例選用鎂合金作為金屬基材1,例如AE系列的鎂合金或AZ系列的鎂合金等,在一應用例中,金屬基材1可為AZ31鎂合金。另外,在一變化實施例中,金屬基材1也可為AZ61或AZ91鎂合金。然而,主要是AZ31的熱傳導性較其它AZ系列(例如:如AZ61及AZ91)合金高。因此,本實施例的金屬基材1以AZ31鎂合金作為說明。
請參照表一,列出AZ31鎂合金各元素組成成份的資訊。
由表一得知,此鎂合金以鎂元素為主要成份,摻雜如鋁元素含量大約3.109%,鋅元素含量大約0.194%。鎂元素含量可隨其他元素(例如:鋁、鋅及錳)含量的變化來作適量調整。
步驟2:提供多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圖未標號)。
所述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可根據實際應用的需求,以及金屬基材1的選用來配合,換言之,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在其中一應用例中,由於金屬基材1需要經由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來提昇其物理特性(例如:熱傳導)。因此,可針對金屬基材1的結構作為選用微米級顆粒增強體的考量之一。本實施例中係選用AZ31鎂合金作為金屬基材1,而氮化鋁的結構類似鎂合金的六方最密堆積(HCP)的結構,使得氮化鋁與鎂合金的固溶性佳。
所以,本實施例的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可以氮化鋁(AlN)作為強化相的材料。氮化鋁屬類金剛石氮化物,熔點最高可穩定到2200℃,平均粒徑為1μm,密度為3.26 g/cm3,熱傳係數為140至180 W/mK,室溫至800℃的熱膨脹係數為5.0×10-6/℃。
步驟3:加熱金屬基材1及上述多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以形成一金屬熔湯2。
首先,將金屬基材1及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圖未標號)置入於容器3中。所述容器3可以具耐高溫材料(例如:310S不鏽鋼)組成,本實施例的容器3可為坩鍋,但不限制。
接著,將容器3置放於電阻熔爐4中,並利用加熱單元41將容器3預熱。此時,金屬基材1隨著溫度提高而熔化,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同時也在容器3內加熱。當溫度到達第一溫度點時(例如:400至550℃)時,將會通入保護氣體,以防止與空氣發生氧化作用及產生燃燒現象。其中保護氣體可由外部的第一氣體提供槽5供應。
所述保護氣體可根據實際應用的需求,以及金屬基材1的選用來配合,換言之,本發明並不限制於此。在其中一應用例中,金屬基材1可為鎂合金,所配合的保護氣體可為二氧化碳及氣體氟化物的混合物。雖然,處在各種溫度下的鎂合金,在乾淨、純淨的二氧化碳中,鎂合金氧化速率很低。然而,隨著溫度的上昇,鎂合金可能會產生燃燒,此外,當二氧化碳中含有混合空氣及水氣時,二氧化碳氣體的防護性將會降低。因此,本實施例的保護氣體除了使用二氧化碳外,還包括氣體氟化物。
在多種氣體氟化物中,目前在熔煉鎂合金中越來越多使用六氟化硫(SF6)氣體來防止鎂合金溶液的氧化燃燒。在常溫時六氟化硫極其穩定。在高溫時,六氟化硫與鎂合金產生化學作用後,使鎂合金的表面形成保護膜。因此,六氟化硫具有防止鎂合金溶液氧化燃燒的作用。因此,在加熱金屬基材1及上述多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的步驟中,通入保護氣體可防止與空氣接觸而燃燒。
步驟4:利用一攪拌單元6攪拌金屬熔湯2,使金屬熔湯及上述多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均勻地混合,以形成一混合漿料。
所述攪拌單元6可為馬達61及攪拌葉片62,具體來說,本實施例的馬達61架設在容器3的上蓋31上。馬達61可為無段變速馬達,但不限制。在馬達61上還裝設攪拌葉片62,且使攪拌葉片62置放於金屬熔湯2中。
接續步驟2,在上述保護氣體5存在的前提下,當溫度由400℃加熱持續上升至第二溫度點(例如:約700至760℃)時,將馬達61啟動以使攪拌葉片62在容器3中攪動。在金屬熔湯2經由攪拌葉片62攪動的同時,也會擾動密度較重且沉在容器3底部的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因此,透過攪拌單元6可使微米級顆粒增強體與金屬熔湯2均勻地混合以形成混合漿料。在一具體實施例中,本實施例的馬達61大致以450r.p.m的攪拌速率來攪動,持續時間約5分鐘,可使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均勻地與金屬熔湯2混合。此外,本發明亦可藉氣體擾動方式以攪拌金屬熔湯。
步驟5:將混合漿料填入模具9中,以形成金屬基複合材料。
待攪拌結束後,打開容器3底部的噴口7,同時經由導通道81通入所述氬氣以隔絕空氣。此時混合漿料順著底部的噴口7往下流至模具9中,等待凝固並冷卻後就形成所述金屬基複合材料。在其中一應用例中,當快速冷卻時會造成縮孔的現象,故需要將冒口的部位切除。其中氬氣可由外部的第二氣體提供槽8供應。而凝固冷卻後的金屬基複合材料可進一步鑄造成所需產品。
經由上述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後,接下來,透過不同的觀察內容(例如:晶粒大小、顆粒填充量),進而探討添加不同重量百分比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對金屬基材1的熱傳導及散熱性的影響。
首先,請參閱圖2。由AZ31鎂合金的金相圖得知,AZ31鎂合金呈現樹枝狀組織(dendritic structure)型態,樹枝狀組織的產生是因為鑄件的凝固屬非平衡凝固,因此鋁合金元素會偏析(Segregation)至共晶組成中,故在樹枝狀晶間造成濃度梯度,且偏析程度視鎂合金的鋁含量而定。
接著,請參閱圖3及4,分別為摻雜1%及5%的重量百分比的微米級顆粒增強體(此為氮化鋁)之晶粒大小,以光學顯微鏡的50倍金相圖來觀察晶粒大小。同時,利用節線法(linear intercept method)計算出平均粒徑,討論晶粒大小對材料熱傳導率的影響。可以明顯看出晶粒大小隨著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含量的增加,而晶粒逐漸細化。
由節線法計算,添加1wt%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平均晶粒大小約為110μm;而添加5wt%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平均晶粒大小約為50μm。因此,添加1wt%的晶粒尺寸較5wt%的晶粒尺寸大有兩倍之多,因此,添加的微米級顆粒增強體晶粒較大時,熱能由晶界(grain boundary)傳遞熱量時,熱阻礙較少,因此熱導率較高。
請參照表二,係列出本實施例中AZ31鎂合金未添加及添加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例如:氮化鋁AlN)後,與熱傳導的關係。
由熱傳導的特性觀察之,添加1wt%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此為氮化鋁AlN),熱傳導為129.6W/mK,相較於母材(此為未添加微米級顆粒增強體),提昇了33.7%。而添加5wt%之微米級顆粒增強體,熱傳導為98.33W/mK,相較於母材,提昇了1.45%。因此,金屬基複合材料經由本實施例的製造方法後,雖能有效地提昇熱傳導率。然而,隨著高含量微米級顆粒增強體的加入,將對傳熱作用的電子、聲子運動形成一定的散射作用,也就是說提供散射面積增大,將阻礙熱傳導的進行。故本實施例經過多次實驗測試後,微米級顆粒增強體摻雜的重量百分比濃度較佳為1至5 wt%。
請參閱圖5,為AZ31鎂合金、增加1wt%及5wt%的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三種材料在100℃至常溫(25至30℃)下進行散熱速率的測試。散熱測試條件為無風環境,採自然對流的方式進行測試。
由圖5得知,鎂合金未添加微米級顆粒增強體時,需要經過約700秒的時間,才能由100℃降至常溫。然而,比較於摻雜1wt%之金屬基複合材料,降溫速率快了約31%。此外,比較於添加5wt%之金屬基複合材料,降溫速率快了約23%。很明顯地,透過本實施方式做出的金屬基複合材料,在熱傳導及散熱效率等熱性質都比原本的金屬合金(此指未添加微米級顆粒增強體的金屬基材1)佳。
綜上所述,本發明經過不斷的試驗,從而提供一種在金屬基材1內摻雜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且當重量百分比濃度為1至5 wt%時能均勻地分佈在金屬基複合材料中。藉由摻雜微米級顆粒增強體,來提昇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熱傳導及散熱效率。
惟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非意欲侷限本發明的專利範圍。
1...金屬基材
2...金屬熔湯
3...容器
31...上蓋
4...電阻熔爐
41...加熱單元
5...第一氣體提供槽
6...攪拌單元
61...馬達
62...攪拌葉片
7...噴口
8...第二氣體提供槽
81...導通道
9...模具
圖1為本發明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的實驗器材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的金相圖(一)。
圖3為本發明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的金相圖(二),其中增加微米級顆粒增強體的重量百分比濃度為1wt%。
圖4為本發明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的金相圖(三),其中增加微米級顆粒增強體的重量百分比濃度為5wt%。
圖5為本發明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的散熱測試數據示意圖。
1...金屬基材
2...金屬熔湯
3...容器
31...上蓋
4...電阻熔爐
41...加熱單元
5...第一氣體提供槽
6...攪拌單元
61...馬達
62...攪拌葉片
7...噴口
8...第二氣體提供槽
81...導通道
9...模具

Claims (10)

  1. 一種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含鎂的合金金屬基材;提供微米級顆粒的增強體,該些增強體的重量百分比為1至5wt%;加熱上述金屬基材及該些增強體以形成金屬熔湯;通入保護氣體,於加熱該金屬基材及該些增強體的步驟中;利用一攪拌單元攪拌金屬熔湯,使金屬熔湯及上述微米級顆粒增強體均勻地混合,以形成一混合漿料;及將混合漿料填入模具中,以形成一鎂基複合材料。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金屬基材為AZ31鎂合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增強體為氮化鋁,平均粒徑為1μm。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保護氣體為二氧化碳及氣體氟化物。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當加熱該金屬基材及該些增強體達到400至550℃時,通入該保護氣體於該金屬熔湯的底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當該金屬熔湯持續加熱至700至760℃,藉氣體擾動方式攪拌該金屬熔湯以與該些增強體均勻地混合。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合金金屬基材為AZ系列、AM系列或AE系列的鎂合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所述鎂合金由鎂及鋁、鋅、錳、矽、銅、鐵、鎳等元素的一種或多種組成。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將該混合漿料填入模具中,進一步包括一冷卻該混合漿料的過程,直至該混合漿料凝固成型,以形成金屬基複合材料。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形成金屬基複合材料之後,進一步包括一鑄造過程。
TW100147689A 2011-12-21 2011-12-21 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 TW2013257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7689A TW201325769A (zh) 2011-12-21 2011-12-21 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7689A TW201325769A (zh) 2011-12-21 2011-12-21 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5769A true TW201325769A (zh) 2013-07-01

Family

ID=49224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47689A TW201325769A (zh) 2011-12-21 2011-12-21 金屬基複合材料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132576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4072B (zh) * 2015-02-06 2018-02-11 楊文銓 熔煉設備及熔煉金屬材料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14072B (zh) * 2015-02-06 2018-02-11 楊文銓 熔煉設備及熔煉金屬材料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7093B (zh) 金屬合金複合材料及其製造方法
Miranda et al. Processing, structure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correlation in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aluminium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Ghorbani et al. Effect of Mn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Al–15% Mg2Si composite
Emamy et al. The microstructure, hardness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Al–15% Mg2Si in situ composite with yttrium addition
Huang et al. Effects of tungsten disulfide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Z91 magnesium alloy manufactured by stir casting
Tekmen et al. The mechanical response of Al–Si–Mg/SiCp composite: influence of porosity
El-Daly et al. Novel SiC nanoparticles-containing Sn–1.0 Ag–0.5 Cu solder with good drop impact performance
Bahrami et al. The effect of Zr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hot-extruded Al–Mg2Si composite
El-Daly et al. Improved creep resistance and thermal behavior of Ni-doped Sn–3.0 Ag–0.5 Cu lead-free solder
Huang 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 situ Mg2Si/AZ91D composites through incorporating fly ash cenospheres
Li et al. Development of non-flammable high strength AZ91+ Ca alloys via liquid forging and extrusion
WO2017101709A1 (zh) 一种低成本高导热压铸镁合金及其制造方法
Amirkhanlou et al. Effects of reinforcement distribution on low and high temperature tensile properties of Al356/SiCp cast composites produced by a novel reinforcement dispersion technique
Dong et al.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A356–10% SiC particle composite castings at different solidification pressures
Rahvard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graded distribution of primary particles and wear behavior in the A390 alloy ring with various Mg contents fabricated by centrifugal casting
Nasiri et al.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the in situ Al–15% Mg2Si composite with extra Si contents
Azarbarmas et al. The effects of boron additions on the microstructure, hardness and tensile properties of in situ Al–15% Mg2Si composite
CN108559875B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活塞的高强耐热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5137049B2 (ja) マグネシウム合金チッ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Azarbarmas et al. The influence of beryllium add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l–15% Mg2Si in-situ metal matrix composite
Wang et al. Preparation, thermal analysi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in-situ Al2O3/SiO2 (p)/Al composites fabricated by using zircon tailing sand
CN101921922A (zh) 镁合金的制造方法及镁合金
Nguyen et al. Influence of nano-alumina and sub-micron copper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alloy AZ31
Manivannan 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uminium boron nitride composite for fins
Jing et al. Behavior of CeO2 additive in in-situ TiB2 particles reinforced 2014 Al alloy compo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