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0349 六、發明說明: -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及該背光模組所包含之導光 板;特別是關於採用發光二極體之側光式背光模組以及該背光 模組所包含之導光板。 【先前技術】 液晶顯示器面板係為目前顯示裝置之主流,並係大量使用 於如各式面板顯示屏、家用的平面電視、個人電腦及膝上型電 腦之平板型監視器、行動電話及數位相機之顯示幕等電子產 品。此外,將光源設置於導光板四周邊緣之側光式背光模組相 較於將光源均勻設置於導光板後方之直下式背光模組具有更 薄之模組厚度’因此可使側光式平面顯示器在目前強調薄度之 市場更具競爭力。 圖1A所示係為使用發光二極體作為光源之習知侧光式背 光模組10的上視圖。如圖1A所示’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1〇 包含導光板20以及複數發光二極體η所組成之光條I],其 中上述發光二極體11係設置於導光板20之周圍並向導光板 2〇之入光端面31發出光線。此外,圖1B係為圖1A所示習知 側光式背光模組10根據剖線AA’所產生之剖面圖。如圖iB所 示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1〇進一步包含用以反射光線之反射板 50 ° 在此請同時參照圖1A所示之上視圖以及圖1B所示之剖面 圖。如圖1B所示,自發光二極體11之光源12所射出之光線 A在導光板20内部進行全反射以進行傳遞之後接觸到導光板 20底面之微結構(未繪示)造成全反射被破壞並因此出光於導 光板20相對反射板50之一面。 、 為了降低習知侧光式背光模組1〇之整體厚度,導光板2〇 對應面板顯示區(Active Area)之中央部份厚度被削減至小於發 201250349 光二極體11之高度。然而,為了完整接收發光二極體u之光 源12所發出之光線’導光板2〇靠近光源的部分係突出以形 楔形結構,並因此具有相當於發光二極體u之高度。如此一 來’導光板20突出之部分具有較大的面積來接收光源〇 生之光線,以提高光線之利用率。 但是上述習知侧光式背光模組丨〇仍有著光學上之缺點。部 分自發光二極體11所產生之光線將透過導光板2〇突出部份之 導引斜面32或導光板20靠近導引斜面32之位置出光,並因 ^造成背光模組10可視區邊緣部份亮度上的不均勻。舉例而 言,自發光二極體11所產生之光線B將於接觸導引斜面32 以及反射板50反射後向導紐20相對反射板5G之表面行 進,之後光線B將因接觸導光板20表面入射角 f ^ 20 32 如此一來,導光板2G邊緣朗特定觀_度亮度_大於 他部分並因此給予觀賞者亮線刺眼之視覺效果。 、 此可1,如何在減低背光模組整體厚度之情況下同時產 m正視亮度㈣*亮線或其他光學贼,實*目前背光 組生產及設計之重要課題。 月7 【發明内容】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種具可減少漏光入光部結構之導 光板以及包含稱光板之背光馳,崎财光模_產生之 漏光視覺現象。 w目的在雖供-種具可齡賊人光部結構 ====㈣繼,剛咖組在顯 本發明之背光模組包含光源以及導光板,其 ί ί 部。導光板之本體包含出光面以及相 i f先面ί底面。導光板之彎折入光部則是自本體之-側延伸 而出並朝著背向本體底面之方向f折。f折入光部包含入光端 201250349 面j料斜面以及第二導引斜面,其中光源择·^署於料廄 入光域之位置並向人光端面糾1切係①置於對應 • *-第導^斜面Γ:端與3本體之出光面相交於第—邊界,而 第一導引之另端則疋連接人光端面之頂緣。另一方面, _======第二邊界,而第二導 •面與本體之^光面朝人光端面之延伸卜 二 月之實施例之一中,第二導引斜面係為一個實質上 ::體匕:r,一端連接著入光端面二=:: 邊界L此外,第—子斜面與該底面朝面: 光端面之為第二角度。第二子斜面與該底面朝該入 ㈣度,其中第三角度較佳 在本發明之另-實施例中,導光板進一步包 引斜面以及複數對應辅助導引斜面,其令第二導引斜面係沿 入光端面之底緣間隔分佈。輔助導引斜面係形成於相 引斜面之間,其中辅助導引斜面之一端與本體底面相交二 邊界,而另一端則是連接入光端面之底緣。 、 【實施方式】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以及該背光模組所包含之導光 板;特別是使用發光二極體之背細組以及該f細 之導光板。 > 圖2A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上視圖,而圖2B係 為圖2A所示背光模組1〇〇根據剖線八入,所產生之剖面圖。^ 201250349 此請同時參照圖2A及圖2B,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〇〇包含複數 發光元件110之光條130以及導光板200。導光板2〇〇包含本 體210以及彎折入光部300,其中發光元件11〇係設置於導光 板2⑻對應彎折入光部300之一侧並向臀折入光部3〇〇之入光 端面310發出光線。此外,在圖2A及圖2B所示之實施例中,_ 岸光模組100僅於導光板200之一侧設置發光元件HQ,但不 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背光模組丨⑻亦可同時設置發光元-件110與彎折入光部300於導光板2〇〇相對兩侧之位置。 在圖2A及圖2B所示之實施例中’本體21〇具有出光面211 以及相對於出光面211之底面212,其中發光元件110所產生 之光線A將進入導光板200並以全反射方式於導光板2〇〇内 部行進,並將於接觸導光板200底面212之微結構(未繪示)後 被破壞全反射並在被散射之後自出光面211離開導光板2〇〇。 此外’本實施例之發光元件110係為複數發光二極體,但不限 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〇〇亦可使用如冷陰極燈管 (Cold Cathode Flu_cent Lamp)等發光體來作為發光元件 110 〇 在此清同時參照圖2A之上視圖以及圖2B之剖面圖。脊折 入光部300係自本體210之-侧延伸而出並朝著背向底面212 之方向彎折。彎折入光部300包含入光端面31〇、第一導引斜 面320以及第二導引斜面330,其中發光元件11〇係設置於對 應入光端面310之位置並向入光端面31〇發出光線。 第一導引斜面320之一端和出光面211相交於第一邊界213 而另一端則是連接著入光端面310靠近出光面211之頂緣。另 一方面,第二導引斜面330之一端和底面212相交於第二邊界 214而另一端則是連接人光端面31〇靠近底面212之底緣。由 此可見’本發明之第一導引斜面32〇及第二導引斜面33〇係分 別位於入光端面310之上下兩侧,以藉此反射自發光元件31〇 所產生之光線並將其引導至導光板2〇〇之本體21〇内部,以供 位於本體210底面212之微結構層(未繪示)破壞該些光線全反 201250349 射並使其自出光面211出光。 、 #在丄圖2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導引斜面320及出光面211
. 二之延伸線間所夹之銳角係第-角度&而J 甘,入光端面31°之延伸線間所夾之銳 •角^第-角度θ2’其十本實施例之第一角度^大於第二角产 .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亦$ 5„件110之位置、相鄰發光元件110之間隔或其他設 ^上的需要來調整第一導引斜面320及對應之第一角度θ或 第二,引斜面330及對應之第二角度θ2,以改變第一角度匕 及第二角度θ2之間的比例或使第二角度02大於第—角度^ 如圖2Β所示,光源121所產生之光線a將在接觸第一導 弓丨斜面320及第二導引斜面33〇後被反射並接觸本體2丨〇之出 光面211,其中第二導引斜面330藉由其傾斜度來增加光線a 接觸出光面211之入射角。如此一來,光線A將因入射角大 於臨界角(Critical Angle)之緣故而得以全反射方式在導光板 200中行進,並最終在被導光板2〇〇底面微結構破壞全反射後 自=光面211離開導光板200。藉此,圖2B所示之結構避免 了光線A在進入導光板2〇〇之本體210前被第一導引斜面32〇 或第二導引斜面33〇散射並能夠在進入本體21〇之前保持全反 射行進,以使其最終能在被微結構破壞後自出光面211出光。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1〇及彎折入光部3〇〇之 入光端面310具有包含空氣之間隔,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 例中,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〇〇可根據光源120及入光端面310 之間的相對位置和距離發光元件11〇之發光強度、相鄰發光元 件110之間隔或其他需求選擇性來選擇性使發光元件110和彎 折入光部300之入光端面310相互貼齊。 圖2C所示係為圖3所示背光模組100自設置發光元件u〇 一側向導光板200望去之侧視圖。在此請同時參照圖2B及圖 2C ’其中為了提高入光端面310所接收到之光線,光源120 底緣之高度較佳高於入光端面310對應之底緣310b,且光源 201250349 120頂端之高度較佳低於入光端面310對應之頂緣310c。如此 一來’光源120表面於入光端面310所在平面之垂直投影係為 入光端面310所涵蓋,因此可收到更多光源120所產生之光 線。此外,本實施例光源120之光源中心121較佳低於入光端 面310之入光端面中心310a之高度,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 施例中,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0亦可根據光源120以及入光端 面310之間高度的比例或其他需求來調整光源中心121相對於 入光端面中心310a之高度。 此外’發光元件110之間隔可根據發光元件110所產生光 線之角度分布範圍以及發光元件110所產生光線之強度來加 以調整。換言之,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00可根據相鄰發光元件 110之光線間所產生之相互混光作用來調整相鄰發光元件110 之間的間隔,也可避免因相鄰發光元件11〇間隔過大而因亮度 分佈不均勻造成目視品味有明顯亮暗區塊產生,即熱點區(Hot Spot),或大視角觀察到明顯之觉線(Bright Line)〇 此外’在圖2A至2C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邊界213之投 影和第一邊界214之投影實質上重疊。換言之,第二邊界214 與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離實質上相等於第一邊界213和入光 端面310之水平距離,但不限於此。彎折入光部與導光板 200相交之第一邊界213及第二邊界214可因應發光元件n〇 以及彎折入光部300之間距、發光元件11〇之高度或其他條件 來調整第一邊界213及第二邊界214之位置。 在圖3A之上視圖及圖3B之剖面圖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 邊界213較第二邊界214更靠近入光端面31〇。換言之,第一 邊界213與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離小於第二邊界214和入光 端面310之水平距離。® 3A及圖3B所示實施例與圖2八至 2C背光模組之差異僅在於第一邊界213、第二邊界214及入 。除此之外,兩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⑻ 之、、,。構及使用兀件實質上相等,故在此不加贅述。 圖4Α之上視圖及圖4Β之剖面圖係為圖2Α至圖%所示 8 201250349 背光模組100之變化實施例,其中圖4B所示自設置發光元件 no —側向導光板200望去之側視圖。在圖4A及圖4B所示之 實施例t,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寬度實質上相等於發光元件 no之寬度,但不限於此,因此相鄰第二導引斜面33〇之間係 被部分導光板200之底面212所隔開。換言之,第二導引斜面 =0,著入光端* 310之底緣310b U間隔方式分佈。上述 第一導引斜面330之間隔分佈係用於調整光線所接觸之導光 板200表面以及光線之行進路線,並藉此調整本實施例背光模 ,所產生之整體正視亮度均勻性以及減輕可視區邊緣部 伤之免線效果。 在圖4A及圖4B之實施例中,僅部分發光元件11〇所產生 ίίίΐ於接觸第二導⑽面现之後以全反射方式於導光 進’並最終被導光板200底面212之微結構破壞而 2 ΐν出光。如此一來,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组10〇可藉 ,圖4Α及圖4Β所示之結構增加背光模組1〇〇在靠近第一 -320之正視亮度均勻性。此外,除了第二導引斜面 暫4、^隔方式分佈之特徵外’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100實 於圖2A至_2C所示之f光模組i⑻,故在此不加資 間'隙$;择所不第二導引斜面330與反射板500之間的 丄一 模i且100更多空間來設置如發光元件110等元件 = 述間隙可補償背光模組100所使用元件 本此節省背光模,组100組裝所需之時間。 、圖5B及圖5C所示係為圖4A及圖所干昔#;^ 變化實施例,其中圖犯所_為⑤ ί 1 同時參照圖5A至5C。在本實施例 二包含複數形成於相鄰第二導引斜面 辅助導引斜面333 ’用以導引更多光線以全 ==第丨斜—^ 如圖5B所示’輔助導引斜面333係自第二邊界2M向第 9 201250349 一導引斜面320之方向傾斜。此外’輔助導引斜面333與底面 212朝入光端面310之延伸線所夾銳角係辅助夾角Θα,其係小 於如圖2Β所示第二導引斜面330與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〇 之延伸線所夾之第二角度Θ2。輔助導引斜面333亦可反射自第 一導引斜面320而來之光線並藉由辅助夾角Θα來增加大角度 射光線接觸出光面211之入射角。屆時,更多光線可被出光面 211所反射並保持以全反射方式向本體21〇傳導。 · 圖之上視圖和圖6Β之剖面圖所示係為圖4Α及圖4Β 所示背光模組100之另一變化實施例。本實施例第二導引斜面 330平行於入光端面310之寬度自入光端面31〇之底緣朝著第 二邊界214或導光板200底面212之方向漸增。如圖6八所示, 第二導引斜面330係自入光端面310之一端向導光板200之方 向$生了具有放射型之開口,其中上述放射型開口係對應於發 光元件110之光源120所產生光型之張角。藉由上述開口及光 線光型之間的對細係,本發明背光模組1〇〇之將 2〇〇引導更多發光元件η〇所產生之光線並同時引導該些光線 =全反射方式在導光板200内部行進。換言之,上述放[型之 21二可降低光線自第一導引斜面320或導光板200靠近第-導 夕2,出光之程度並藉此提升背賴組整體正視亮度 I巧司度。 在上圖诚6圖Γ所示之實施例中,每一第二導引斜面330 第二邊界214之方向皆具有相同 則邊之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寬度增加率 =力:5先,310中央位置之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寬 201250349 ίίΐ組i00,由調整第二導引斜面330之寬度增加率來調 整本身之邊緣凴度以及整體之正視亮度均勻。 圖8A及圖8B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〇〇另一實施例之 ^圖及剖面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導引斜面33()係為一個 不連續平整的表面,其中第二導引斜面33G係藉於不同 =斜度的平面來反射具有獨人射肖之光線,並藉此使更 線,夠在經第二導引斜面330後以全反射方式進入導光板2〇〇 之本體210。 如圖8A及圖8B所示’本實施例之第二導引斜面33〇包含 第:子斜面331以及第二子斜面332。第一子斜面331之-端 及=二子斜面332之-端分別連接著入光端面31()之底面和第 二邊界214,其f第-子斜面331和第二子斜面332則是連接 乂錯形成第二邊界215。此外,第一子斜面331與底面212朝 入光端面310之延伸線所夾之銳角係為第三角度匕且第二子 斜面332與本體210之底面212與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〇之 ^伸,所夹之銳角係為第四角度θ4,其中第三角度%係大於 第四角度θ4。 在圖8Β所示之實施例中,由於第三角度%大於第四角度 =,因此本實施例之第二導引斜面33〇具有大於圖4所示第二 導引斜面330之傾斜度’其中第二導引斜面33()可藉由改變了 光線B之行進方向賴時增加了光線B接觸出光面2ii之入 射角。因此光線B可队射肖大於臨界肖(Qitieal如㈣之緣 故而保持以全反射方式在導光板期中行進,並最終在被導光 板200底面微結構破壞後自出光面2n離開導光板2〇〇而出 ^,此可見,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減少了光線自導光板 2〇〇邊緣出光之可能性並因此增加了出光面211之正視亮度。 此外,在圖8A及圖8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三邊界215與 入光端面310之水_離較佳小於第一邊界213盘入光端面 310之距離。換言之,第三邊界215較第一邊界213更靠近入 光端面310 ’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背光模 201250349 組100亦可根據發光元件110之光源120相對於入光端面31〇 之位置來改變第一邊界213和第三邊界215之位置,以調整光 線接觸第一導引斜面320及第二導引斜面330之角度和最終出 光之位置。 ' 圖9A及圖9B所示係為圖8A及圖8B所示背光模組1〇〇 之變化實施例。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邊界215與入光端面310 間之距離實質上相等於第一邊界213與入光端面310間之距. 離,但不限於此;在不同實施例中,背光模組1〇〇亦可調整第 一邊界213或第三邊界215之位置以使第一邊界213與入光端 面310之水平距離小於第三邊界215與入光端面310之水平距 離。除了邊界213,215與入光端面310間之距離外,圖9A及 圖9B所述之背光模組1〇〇在結構上以及所使用之元件實質上 相等於圖8A及8B所述之背光模組1〇〇,故在此不加贅述。 此外,在圖8A及圖8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三角度03係大 於第四角度Θ4 ’但不限於此;在圖1〇所示之實施例中或其他 不同實施例中’本發明之背光模組1〇〇可根據光源12〇及入光 端面310之間的相對位置、光源12〇和入光端面310間高度的 比例或其他設計上的需求來調整第一子斜面331及第二子斜 面332之傾斜度而使第三角度θ3小於第四角度θ4。 圖11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1 〇〇在不同實施例中所呈現 之出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圖11中 D1及Ε1分別代表著圖1Α及圖1Β所示背光模組1〇〇之導光 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D2及Ε2分別代表 著圖2A-C所示背光模組1〇〇之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 區光通量百分比。D3及Ε3所示分別係為圖4Α-Β所示背光模 組100之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D4 及Ε4所示分別係為圖8Α-Β所示背光模組1〇〇之導光板光通 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及Ε5所示分別係為圖 1〇所示背光模組100之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熱點區光通 量百分比。上述導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係為背光模組1〇〇可被人 12 201250349 察狀正視亮度,而熱點區光通量百分_為人眼可觀 察到熱點區(Hot Spot)或大視角亮線之亮度。 ia及ib “之習知背光模組, 堂發明魏實補情呈現之縣餘丨。。料較低之光通 而勒本發明背光模組100之熱點區光通量遠低於習知背 之熱點區光通量。換言之,本發明背光模組謂所產生 免度更低’也因此對於觀賞者人眼更不明顯。由此 I見也’本ί明調整f折入光部第一導引斜面以及第二導引斜 氺楛源戶:產生光線和出光面之入射角,以藉此調整背 + 整體党度均勻,以及可視區邊緣部份之亮度效果。 瞼的贿及圖示已揭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必須 仞解Jii增添、許乡修改純代可驗祕本發明較佳實施 LrH如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的本發明原理之精 i ff 悉該技藝者將可體會本㈣可能個於很多形 :佈置、比例、材料、元件和組件的修改。因此,本 ί於揭師實關於财誠,毅視為肋說明本發 用以限制本發明。本發明的賴應由後附申請專利範 圍所界疋,並涵蓋其合法均等物,並不限於先前的描述。 【圖式簡單說明】 =:5所„為習知侧光式背*模組的上視圖; HI 9Δ 3不Ϊ為圖^所示習知側光式背光模組之剖面圖; 圖2Α所了本發明背光模組之上視圖; =所係為圖2八所示背光模組之剖面圖; j所不係為圖2Α所示背光模組之側視圖; 【4Λ f所示係為圖2A_C所示背光模組之變化實施例; ill m 所不係為圖23所示背光模組之變化實施例; Ιϋ ίίΔ π - +及圖5C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之另一實施例; Ξ 發明f光模組—變化實施例之上視圖; 圖係為圖6A所示背光模組之側視圖; 13 201250349 ^7Α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另一實施例之上視圖; 圖7Β所示係為圖7Α所示背光模組之侧視圖; 圖8Α所示係為本發明背光模組另一實施例之上視圖; 圖犯所示係為圖8八所示背光模址之剖面圖; 圖9Α所示係為圖8Α所示背光模組之變化實施例; 圖9Β係為圖9Α所示背光模組之剖面圖; 圖10所示係為圖8Α所示背光模組之變化實施例;以及 圖11所示係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背光模組之導光板光通量百 分比及熱點區光通量百分比。 310b底緣 31〇c頂緣 320第一導引斜面 330第二導引斜面 331第一子斜面 332第二子斜面 333輔助導引斜面 500反射板 A光線 θι第一角度 %第二角度 θ3第三角度 θ4第四角度 ΘΑ輔助角度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背光模組 110發光元件 120光源 121光源中心 130光條 200導光板 210本體 211出光面 212底面 213第一邊界 214第二邊界 215第三邊界 300彎折入光部 310入光端面 310a入光端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