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9839B -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9839B
CN102269839B CN201110206865.XA CN201110206865A CN102269839B CN 102269839 B CN102269839 B CN 102269839B CN 201110206865 A CN201110206865 A CN 201110206865A CN 102269839 B CN102269839 B CN 1022698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ace
inlet end
light inlet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068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9839A (zh
Inventor
牛慈伶
范富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69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98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98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983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导光板包含本体以及弯折入光部,其中弯折入光部自本体的一侧延伸而出并朝着背向本体底面的方向弯折。弯折入光部包含入光端面、第一导引斜面以及第二导引斜面。入光端面形成于弯折入光部及本体对向的一侧表面以接受光源所产生的光线。第一导引斜面及第二导引斜面分别连接入光端面的顶缘及底缘并分别与本体相交于第一边界及第二边界。

Description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该背光模组所包含的导光板;特别是涉及采用发光二极管的侧光式背光模组以及该背光模组所包含的导光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面板为目前显示装置的主流,并大量使用于如各式面板显示屏、家用的平面电视、个人电脑及膝上型电脑的平板型监视器、移动电话及数字相机的显示幕等电子产品。此外,将光源设置于导光板四周边缘的侧光式背光模组相较于将光源均匀设置于导光板后方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具有更薄的模组厚度,因此可使侧光式平面显示器在目前强调薄度的市场更具竞争力。
图1A所示为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10的上视图。如图1A所示,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10包含导光板20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1所组成的光条13,其中上述发光二极管11设置于导光板20的周围并向导光板20的入光端面31发出光线。此外,图1B为图1A所示的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10根据剖线AA’所产生的剖视图。如图1B所示,现有的侧光式背光模组10进一步包含用以反射光线的反射板50。
在此请同时参照图1A所示的上视图以及图1B所示的剖视图。如图1B所示,自发光二极管11的光源12所射出的光线A在导光板20内部进行全反射以进行传递之后接触到导光板20底面的微结构(未绘示)造成全反射被破坏并因此出光于导光板20相对反射板50的一面。
为了降低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10的整体厚度,导光板20对应面板显示区(Active Area)的中央部分厚度被削减至小于发光二极管11的高度。然而,为了完整接收发光二极管11的光源12所发出的光线,导光板20靠近光源的部分突出以形成楔形结构,并因此具有相当于发光二极管11的高度。如此一来,导光板20突出的部分具有较大的面积来接收光源12所产生的光线,以提高光线的利用率。
但是上述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10仍有着光学上的缺点。部分自发光二极管11所产生的光线将透过导光板20突出部分的导引斜面32或导光板20靠近导引斜面32的位置出光,并因此造成背光模组10可视区边缘部分亮度上的不均匀。举例而言,自发光二极管11所产生的光线B将于接触导引斜面32以及反射板50反射后向导光板20相对反射板50的表面行进,之后光线B将因接触导光板20表面入射角小于对应临界角之故而自导光板20靠近导引斜面32的边缘表面直接出光。如此一来,导光板20边缘将因特定观测角度亮度明显大于其他部分并因此给予观赏者亮线刺眼的视觉效果。
由此可见,如何在减低背光模组整体厚度的情况下同时产生均匀正视亮度和避免亮线或其他光学瑕疵,实为目前背光模组生产及设计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可减少漏光入光部结构的导光板以及包含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以降低背光模组所产生的漏光视觉现象。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减少漏光入光部结构的导光板以及包含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以均匀背光模组在显示区所释出的正视亮度。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包含光源以及导光板,其中导光板进一步包含本体以及弯折入光部。导光板的本体包含出光面以及相对出光面的底面。导光板的弯折入光部则是自本体的一侧延伸而出并朝着背向本体底面的方向弯折。弯折入光部包含入光端面、第一导引斜面以及第二导引斜面,其中光源设置于对应入光端面的位置并向入光端面发出光线。
第一导引斜面的一端与本体的出光面相交于第一边界,而第一导引斜面的另一端则是连接入光端面的顶缘。另一方面,第二导引斜面的一端与本体的底面相交于第二边界,而第二导引斜面的另一端则连接入光端面的底缘。此外,第一导引斜面与本体的出光面朝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一角度,而第二导引斜面与本体的底面朝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二角度,其中第一角度优选大于第二角度,但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中,第二导引斜面为一个实质上不平整的表面,其中第二导引斜面包含第一子斜面以及第二子斜面。第一子斜面的一端连接着入光端面。第二子斜面的一端与本体的底面相交于上述第二边界,而另一端则是连接第一子斜面于第三边界。此外,第一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三角度。第二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四角度,其中第三角度优选大于第四角度,但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导光板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二导引斜面以及多个对应辅助导引斜面,其中第二导引斜面沿着入光端面的底缘间隔分布。辅助导引斜面形成于相邻第二导引斜面之间,其中辅助导引斜面的一端与本体底面相交于第二边界,而另一端则是连接入光端面的底缘。
附图说明
图1A所示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图1B所示为图1A所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图2A所示本发明背光模组的上视图;
图2B所示为图2A所示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图2C所示为图2A所示背光模组的侧视图;
图3A及图3B所示为图2A-C所示背光模组的变化实施例;
图4A及图4B所示为图2B所示背光模组的变化实施例;
图5A、图5B及图5C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的另一实施例;
图6A所示本发明背光模组一变化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6B为图6A所示背光模组的侧视图;
图7A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7B所示为图7A所示背光模组的侧视图;
图8A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另一实施例的上视图;
图8B所示为图8A所示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图9A所示为图8A所示背光模组的变化实施例;
图9B为图9A所示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图10所示为图8A所示背光模组的变化实施例;以及
图11所示为本发明不同实施例背光模组的导光板光通量百分比及热点区光通量百分比。
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
100  背光模组
110  发光元件
120  光源
121  光源中心
130  光条
200  导光板
210  本体
211  出光面
212  底面
213  第一边界
214  第二边界
215  第三边界
300  弯折入光部
310  入光端面
310a 入光端面中心
310b 底缘
310c 顶缘
320  第一导引斜面
330  第二导引斜面
331  第一子斜面
332  第二子斜面
333  辅助导引斜面
500  反射板
A    光线
θ1  第一角度
θ2  第二角度
θ3  第三角度
θ4  第四角度
θA  发辅助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背光模组以及该背光模组所包含的导光板;特别是使用发光二极管的背光模组以及该背光模组所包含的导光板。
图2A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100的上视图,而图2B为图2A所示背光模组100根据剖线AA’所产生的剖视图。在此请同时参照图2A及图2B,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包含装有多个发光元件110的光条130以及导光板200。导光板200包含本体210以及弯折入光部300,其中发光元件110设置于导光板200对应弯折入光部300的一侧并向弯折入光部300的入光端面310发出光线。此外,在图2A及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仅于导光板200的一侧设置发光元件110,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亦可同时设置发光元件110与弯折入光部300于导光板200相对两侧的位置。
在图2A及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体210具有出光面211以及相对于出光面211的底面212,其中发光元件110所产生的光线A将进入导光板200并以全反射方式于导光板200内部行进,并将于接触导光板200底面212的微结构(未绘示)后被破坏全反射并在被散射之后自出光面211离开导光板200。此外,本实施例的发光元件110为多个发光二极管,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亦可使用如冷阴极灯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等发光体来作为发光元件110。
在此请同时参照图2A的上视图以及图2B的剖视图。弯折入光部300自本体210的一侧延伸而出并朝着背向底面212的方向弯折。弯折入光部300包含入光端面310、第一导引斜面320以及第二导引斜面330,其中发光元件110设置于对应入光端面310的位置并向入光端面310发出光线。
第一导引斜面320的一端和出光面211相交于第一边界213而另一端则连接着入光端面310靠近出光面211的顶缘。另一方面,第二导引斜面330的一端和底面212相交于第二边界214而另一端则连接入光端面310靠近底面212的底缘。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第一导引斜面320及第二导引斜面330分别位于入光端面310的上下两侧,以由此反射自发光元件310所产生的光线并将其引导至导光板200的本体210内部,以供位于本体210底面212的微结构层(未绘示)破坏该些光线全反射并使其自出光面211出光。
在图2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引斜面320及出光面211朝入光端面310的延伸线间所夹的锐角是第一角度θ1,而第二导引斜面330及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的延伸线间所夹的锐角是第二角度θ2,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角度θ1大于第二角度θ2,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本发明背光模组100亦可根据发光元件110的位置、相邻发光元件110的间隔或其他设计上的需要来调整第一导引斜面320及对应的第一角度θ1或第二导引斜面330及对应的第二角度θ2,以改变第一角度θ1及第二角度θ2之间的比例或使第二角度θ2大于第一角度θ1
如图2B所示,光源121所产生的光线A将在接触第一导引斜面320及第二导引斜面330后被反射并接触本体210的出光面211,其中第二导引斜面330藉由其倾斜度来增加光线A接触出光面211的入射角。如此一来,光线A将因入射角大于临界角(Critical Angle)的缘故而得以全反射方式在导光板200中行进,并最终在被导光板200底面微结构破坏全反射后自出光面211离开导光板200。由此,图2B所示的结构避免了光线A在进入导光板200的本体210前被第一导引斜面320或第二导引斜面330散射并能够在进入本体210之前保持全反射行进,以使其最终能在被微结构破坏后自出光面211出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110及弯折入光部300的入光端面310具有包含空气的间隔,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可根据光源120及入光端面310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发光元件110的发光强度、相邻发光元件110的间隔或其他需求选择性地使发光元件110和弯折入光部300的入光端面310相互贴齐。
图2C所示为图3所示背光模组100自设置发光元件110一侧向导光板200望去的侧视图。在此请同时参照图2B及图2C,其中为了提高入光端面310所接收到的光线,光源120底缘的高度优选高于入光端面310对应的底缘310b,且光源120顶端的高度优选低于入光端面310对应的顶缘310c。如此一来,光源120表面于入光端面310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为入光端面310所涵盖,因此可接收到更多光源120所产生的光线。此外,本实施例光源120的光源中心121优选低于入光端面310的入光端面中心310a的高度,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亦可根据光源120以及入光端面310之间高度的比例或其他需求来调整光源中心121相对于入光端面中心310a的高度。
此外,发光元件110的间隔可根据发光元件110所产生光线的角度分布范围以及发光元件110所产生光线的强度来加以调整。换言之,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可根据相邻发光元件110的光线间所产生的相互混光作用来调整相邻发光元件110之间的间隔,也可避免因相邻发光元件110间隔过大而因亮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目视品味有明显亮暗区块产生,即热点区(Hot Spot),或大视角观察到明显的亮线(Bright Line)。
此外,在图2A至2C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边界213的投影和第二边界214的投影实质上重叠。换言之,第二边界214与入光端面310的水平距离实质上相等于第一边界213和入光端面310的水平距离,但不限于此。弯折入光部300与导光板200相交的第一边界213及第二边界214可因应发光元件110以及弯折入光部300的间距、发光元件110的高度或其他条件来调整第一边界213及第二边界214的位置。
在图3A的上视图及图3B的剖视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边界213较第二边界214更靠近入光端面310。换言之,第一边界213与入光端面310的水平距离小于第二边界214和入光端面310的水平距离。图3A及图3B所示实施例与图2A至2C背光模组的差异仅在于第一边界213、第二边界214及入光端面310之间的相对。除此之外,两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的结构及使用元件实质上相等,故在此不加赘述。
图4A的上视图及图4B的剖视图为图2A至图2C所示背光模组100的变化实施例,其中图4B所示自设置发光元件110一侧向导光板200望去的侧视图。在图4A及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导引斜面330的宽度实质上相等于发光元件110的宽度,但不限于此,因此相邻第二导引斜面330之间被部分导光板200的底面212所隔开。换言之,第二导引斜面330沿着入光端面310的底缘310b以间隔方式分布。上述第二导引斜面330的间隔分布用于调整光线所接触的导光板200表面以及光线的行进路线,并由此调整本实施例背光模组100所产生的整体正视亮度均匀性以及减轻可视区边缘部分的亮线效果。
在图4A及图4B的实施例中,仅部分发光元件110所产生的光线将于接触第二导引斜面330之后以全反射方式于导光板200中行进,并最终被导光板200底面212的微结构破坏而自出光面211出光。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可藉由图4A及图4B所示的结构增加背光模组100在靠近第一导引斜面位置320的正视亮度均匀性。此外,除了第二导引斜面330以间隔方式分布的特征外,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实质上相等于图2A至2C所示的背光模组100,故在此不加赘述。此外,如图2B所示,第二导引斜面330与反射板500之间的间隙给予背光模组100更多空间来设置如发光元件110等元件的空间。如此一来,上述间隙可补偿背光模组100所使用元件本身尺寸上的公差并因此节省背光模组100组装所需的时间。
图5A、图5B及图5C所示为图4A及图4B所示背光模组100的变化实施例,其中图5B所示为根据图5A的BB’所取得的剖视图。在此请同时参照图5A至5C。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进一步包含多个形成于相邻第二导引斜面330之间的辅助导引斜面333,用以导引更多光线以全反射方式在导光板200中行进。辅助导引斜面333的一端与本体210底面212相交于第二边界214。
如图5B所示,辅助导引斜面333自第二边界214向第一导引斜面320的方向倾斜。此外,辅助导引斜面333与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的延伸线所夹锐角是辅助夹角θA,其小于如图2B所示第二导引斜面330与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的延伸线所夹的第二角度θ2。辅助导引斜面333亦可反射自第一导引斜面320而来的光线并藉由辅助夹角θA来增加大角度射光线接触出光面211的入射角。届时,更多光线可被出光面211所反射并保持以全反射方式向本体210传导。
图6A的上视图和图6B的剖视图所示为图4A及图4B所示背光模组100的另一变化实施例。本实施例第二导引斜面330平行于入光端面310的宽度自入光端面310的底缘朝着第二边界214或导光板200底面212的方向渐增。如图6A所示,第二导引斜面330自入光端面310的一端向导光板200的方向产生了具有放射型的开口,其中上述放射型开口对应于发光元件110的光源120所产生光型的张角。藉由上述开口及光线光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将使导光板200引导更多发光元件110所产生的光线并同时引导这些光线以全反射方式在导光板200内部行进。换言之,上述放射型的开口可降低光线自第一导引斜面320或导光板200靠近第一导引斜面320出光的程度并由此提升背光模组100整体正视亮度的均匀度。
在图6A及图6B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一第二导引斜面330在入光端面310底缘310b朝第二边界214的方向皆具有相同的宽度增加率,但不限于此。在图7A及图7B所示的实施例中,靠近入光端面310侧边的第二导引斜面330的宽度增加率优选小于靠近入光端面310中央位置的第二导引斜面330的宽度增加率。由此,靠近入光端面310侧边的第二导引斜面330所形成的放射型的开口可让较多光线自本体210的出光面211出光。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因此在靠近入光端面310的侧边部分相较于中间位置亮度提升率较低,可降低可视区产生边缘亮线问题。由图6A至7B所述的实施例可得知,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可藉由调整第二导引斜面330的宽度增加率来调整本身的边缘亮度以及整体的正视亮度均匀。
图8A及图8B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100另一实施例的上视图及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引斜面330为一个实质上不连续平整的表面,其中第二导引斜面330藉于不同倾斜度的平面来反射具有不同入射角的光线,并由此使更多光线能够在经第二导引斜面330后以全反射方式进入导光板200的本体210。
如图8A及图8B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导引斜面330包含第一子斜面331以及第二子斜面332。第一子斜面331的一端及第二子斜面332的一端分别连接着入光端面310的底面和第二边界214,其中第一子斜面331和第二子斜面332则是连接交错形成第三边界215。此外,第一子斜面331与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三角度θ3且第二子斜面332与本体210的底面212与底面212朝入光端面310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四角度θ4,其中第三角度θ3大于第四角度θ4
在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三角度θ3大于第四角度θ4,因此本实施例的第二导引斜面330具有大于图4所示第二导引斜面330的倾斜度,其中第二导引斜面330可藉由改变了光线B的行进方向的同时增加了光线B接触出光面211的入射角。因此光线B可因入射角大于临界角(Critical Angle)的缘故而保持以全反射方式在导光板200中行进,并最终在被导光板200底面微结构破坏后自出光面211离开导光板200而出光。由此可见,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00减少了光线自导光板200边缘出光的可能性并因此增加了出光面211的正视亮度。
此外,在图8A及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边界215与入光端面310的水平距离优选小于第一边界213与入光端面310的距离。换言之,第三边界215较第一边界213更靠近入光端面310,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亦可根据发光元件110的光源120相对于入光端面310的位置来改变第一边界213和第三边界215的位置,以调整光线接触第一导引斜面320及第二导引斜面330的角度和最终出光的位置。
图9A及图9B所示为图8A及图8B所示背光模组100的变化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边界215与入光端面310间的距离实质上相等于第一边界213与入光端面310间的距离,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亦可调整第一边界213或第三边界215的位置以使第一边界213与入光端面310的水平距离小于第三边界215与入光端面310的水平距离。除了边界213,215与入光端面310间的距离外,图9A及图9B所述的背光模组100在结构上以及所使用的元件实质上相等于图8A及8B所述的背光模组100,故在此不加赘述。
此外,在图8A及图8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角度θ3大于第四角度θ4,但不限于此;在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或其他不同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组100可根据光源120及入光端面310之间的相对位置、光源120和入光端面310间高度的比例或其他设计上的需求来调整第一子斜面331及第二子斜面332的倾斜度而使第三角度θ3小于第四角度θ4
图11所示为本发明背光模组100在不同实施例中所呈现出的导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热点区光通量百分比。图11中D1及E1分别代表着图1A及图1B所示背光模组100的导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热点区光通量百分比。D2及E2分别代表着图2A-C所示背光模组100的导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热点区光通量百分比。D3及E3所示分别为图4A-B所示背光模组100的导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热点区光通量百分比。D4及E4所示分别为图8A-B所示背光模组100的导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热点区光通量百分比。D5及E5所示分别为图10所示背光模组100的导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以及热点区光通量百分比。上述导光板光通量百分比为背光模组100可被人眼所观察到的正视亮度,而热点区光通量百分比为人眼可观察到热点区(Hot Spot)或大视角亮线的亮度。
如图11所示,相较于图1A及1B所示的现有背光模组,本发明多个实施例中所呈现的背光模组100具有较低的光通量。然而,本发明背光模组100的热点区光通量远低于现有背光模组的热点区光通量。换言之,本发明背光模组100所产生的热点区的亮度更低,也因此对于观赏者人眼更不明显。由此可见,本发明调整弯折入光部第一导引斜面以及第二导引斜面,来补偿光源所产生光线和出光面的入射角,以由此调整背光模组100整体亮度均匀性以及可视区边缘部分的亮度效果。
虽然前述的描述及图示已揭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必须了解到各种增添、许多修改和取代可能使用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而不会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发明原理的精神及范围。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将可体会本发明可能使用于很多形式、结构、布置、比例、材料、元件和组件的修改。因此,本文于此所揭示的实施例于所有观点,应被视为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应由后附权利要求所界定,并涵盖其合法等同物,并不限于先前的描述。

Claims (30)

1.一种导光板,供一背光模组使用,包含:
出光面;
底面,与该出光面相对;
入光端面,设置于该出光面及该底面的一侧,并沿横跨该出光面及该底面的方向分布;
第一导引斜面,一端与该出光面相交于第一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入光端面的顶缘;其中该第一导引斜面自该第一边界朝突出该出光面的方向延伸;以及
第二导引斜面,相对于该第一导引斜面,该第二导引斜面的一端与该底面相交于第二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入光端面的底缘;其中该第二导引斜面自该第二边界向该第一导引斜面的方向倾斜,且该第二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不小于该第一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
其中该第二导引斜面包含:
第一子斜面,一端连接该入光端面;其中,该第一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三角度;以及
第二子斜面,一端连接于该第二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第一子斜面于一第三边界;其中,该第二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四角度,该第四角度相异于该第三角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该第三角度大于该第四角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该第三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不大于该第一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该第三角度小于该第四角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该第三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距离不小于该第一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进一步包含多个第二导引斜面;其中该多个第二导引斜面沿该入光端面的底缘间隔分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进一步包含设置于相邻该第二导引斜面之间的至少一辅助导引斜面;该辅助导引斜面的一端与该底面相交于该第二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入光端面的底缘;该辅助导引斜面自该第二边界向该第一导引斜面的方向倾斜;其中,该辅助导引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小于该第二导引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第二角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至少部分该第二导引斜面平行该入光端面的宽度自该入光端面的底缘朝该第二边界渐增。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光板,其中靠近该入光端面侧边的该第二导引斜面较靠近该入光端面中间的该第二导引斜面具有较小的宽度增加率。
10.一种背光模组,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以及
至少一光源,设置对应于该入光端面;其中该光源具有一光源表面,该光源表面于该入光端面所在平面的垂直投影为该入光端面所覆盖,
其中该第二导引斜面包含:
第一子斜面,一端连接该入光端面;其中,该第一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三角度;以及
第二子斜面,一端连接于该第二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第一子斜面于一第三边界;其中,该第二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四角度,该第四角度相异于该第三角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第三角度大于该第四角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第三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不大于该第一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第三角度小于该第四角度。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第三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不小于该第一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导光板包含多个该第二导引斜面沿该入光端面的底缘间隔分布;每一该第二导引斜面相对每一该光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进一步包含设置于相邻该第二导引斜面之间的至少一辅助导引斜面;该辅助导引斜面的一端与该底面相交于该第二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入光端面的底缘;该辅助导引斜面自该第二边界向该第一导引斜面的方向倾斜;其中,该辅助导引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小于该第二导引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第二角度。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至少部分该第二导引斜面平行该入光端面的宽度自该入光端面的底缘朝该第二边界渐增,该第二导引斜面的宽度增加率对应于该光源在该导光板内的光型张角。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靠近该入光端面侧边的该第二导引斜面较靠近该入光端面中间的该第二导引斜面具有较小的宽度增加率。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光源表面的中心位置高度低于该入光端面的中心位置高度。
20.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光源表面的底缘高度高于该入光端面的底缘。
2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光源表面的顶缘高度低于该入光端面的顶缘。
22.一种导光板,供一背光模组使用,包含:
本体,具有一出光面及与该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以及
弯折入光部,自该本体的一侧延伸而出,并朝背向该底面的方向弯折,该弯折入光部包含:
入光端面,形成于该弯折入光部与该本体对向的一侧表面;
第一导引斜面,一端与该出光面相交于第一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入光端面的顶缘;以及
第二导引斜面,相对于该第一导引斜面,该第二导引斜面的一端与该底面相交于第二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入光端面的底缘;其中该第二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距离不小于该第一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距离,
其中该第二导引斜面包含:
第一子斜面,一端连接该入光端面;其中,该第一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三角度;以及
第二子斜面,一端连接于该第二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第一子斜面于第三边界;其中,该第二子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为第四角度,该第四角度相异于该第三角度。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该第三角度大于该第四角度。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该第三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不大于该第一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
25.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该第三角度小于该第四角度。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该第三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不小于该第一边界与该入光端面的水平距离。
27.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导光板,进一步包含多个该第二导引斜面;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导引斜面沿该入光端面的底缘间隔分布。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导光板,进一步包含设置于相邻该第二导引斜面之间的至少一辅助导引斜面;该辅助导引斜面的一端与该底面相交于该第二边界,另一端则连接该入光端面的底缘;该辅助导引斜面自该第二边界向该第一导引斜面的方向倾斜;其中,该辅助导引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锐角小于该第二导引斜面与该底面朝该入光端面的延伸线所夹的第二角度。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导光板,其中至少部分该第二导引斜面平行该入光端面的宽度自该入光端面的底缘朝该第二边界渐增。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导光板,其中靠近该入光端面侧边的该第二导引斜面较靠近该入光端面中间的该第二导引斜面具有较小的宽度增加率。
CN201110206865.XA 2011-06-14 2011-07-22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98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0672A TWI459089B (zh) 2011-06-14 2011-06-14 導光板及背光模組
TW100120672 2011-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9839A CN102269839A (zh) 2011-12-07
CN102269839B true CN102269839B (zh) 2014-04-09

Family

ID=45052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0686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9839B (zh) 2011-06-14 2011-07-22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69839B (zh)
TW (1) TWI4590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61799B (zh) * 2011-12-23 2014-11-21 Wistron Corp 具有可撓式顯示面板的電子裝置及背光模組
CN103244869A (zh) * 2012-02-14 2013-08-1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装置
CN108693591B (zh) * 2017-04-07 2021-08-27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组件
US10823895B2 (en) 2014-01-29 2020-11-03 E Ink Holdings Inc. Light-emitting module
CN104090327A (zh) * 2014-07-28 2014-10-08 苏州茂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入光侧具锥体结构的导光板
CN104714271A (zh) * 2015-03-30 2015-06-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CN106287321A (zh) * 2015-05-21 2017-01-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源及背光模组
CN106772760B (zh) * 2016-12-23 2019-12-06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及液晶模组
CN106842411B (zh) * 2017-04-17 2019-05-10 福州大学 一种薄形化导光结构
CN108594355B (zh) 2018-04-28 2021-01-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光源组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788214B (zh) 2021-12-09 2022-12-21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板、前光模組及顯示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162C (zh) * 1997-12-11 2004-03-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导光板及其制造方法、用该导光板的面光源和液晶显示装置
DE102004046256A1 (de) * 2004-09-23 2006-04-06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berflächenleuchtsystem
CN201487826U (zh) * 2009-04-30 2010-05-26 深圳宝明精工有限公司 适用于超薄背光源的导光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22204A (ja) * 1991-04-23 1992-11-12 Sumitomo Chem Co Ltd 平面照光装置
TW201120522A (en) * 2009-12-02 2011-06-16 Dynascan Technology Corp Stack combinational backlight panel used in display and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CN101886785B (zh) * 2010-07-13 2012-05-02 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导光件及采用该导光件的背光模块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162C (zh) * 1997-12-11 2004-03-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导光板及其制造方法、用该导光板的面光源和液晶显示装置
DE102004046256A1 (de) * 2004-09-23 2006-04-06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berflächenleuchtsystem
CN201487826U (zh) * 2009-04-30 2010-05-26 深圳宝明精工有限公司 适用于超薄背光源的导光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9839A (zh) 2011-12-07
TWI459089B (zh) 2014-11-01
TW201250349A (en) 201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69839B (zh)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组
CN101097349B (zh) 背光组件及采用其的液晶显示器件
CN108603986A (zh) 具有转换视图的基于多波束元件的背光
US10338302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JP6334498B2 (ja) 照明モジュール
TW201842380A (zh) 雙視域區域背光件、雙模式顯示器及其操作方法
JP6123678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TW201205132A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same
TW201137470A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backlight apparatus used therefor
CN113885254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5674154A (zh) 背光模块及立体光学调控组件
CN102207565B (zh) 多功能光学片及具备该光学片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件
TW201508357A (zh) 單面發光式之透明導光板,及使用該導光板之面發光裝置
CN107850806A (zh) 侧光型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4460112B (zh) 一种背光源、发光二极管灯条、显示装置
CN102080789A (zh) 液晶显示器及其背光模块
JP2009140905A (ja)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
JP2009163245A (ja) 光学シー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KR20070065265A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도광판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40177198A1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keyboard having the same
KR100843658B1 (ko) 엘이디 렌즈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그리고 액정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875491B1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그리고 액정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3375705B (zh) 光源模组
CN206946018U (zh) 一种透明显示器
KR102065361B1 (ko)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