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39710A - Optical touch system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touch syste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39710A
TW201239710A TW100110759A TW100110759A TW201239710A TW 201239710 A TW201239710 A TW 201239710A TW 100110759 A TW100110759 A TW 100110759A TW 100110759 A TW100110759 A TW 100110759A TW 201239710 A TW201239710 A TW 20123971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mage
light guiding
strip
relative bright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07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454994B (zh
Inventor
Guo-Wen Zhang
Min-Wei Li
Original Assignee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TW1001107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239710A/zh
Priority to US13/233,306 priority patent/US8558817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239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9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4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499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2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 G06F3/0428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opto-electronic means by sensing at the edges of the touch surface the interruption of optical paths, e.g. an illumination plane, parallel to the touch surface which may be virtual

Description

201239710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觸控系統,特別是指一種光學式 觸控系統。 【先前技術】 目前常見的一種光學觸控定位系統(例如美國專利第 4507557號 '第5196835號)是將數個點狀光源放在數個分 別位於一觸控感應區的角落的影像感測器附近,讓光線投 向該觸控感應區四周,並在該觸控感應區四周分別貼上一 條定向反光片,以使背景變亮並分別形成一個明亮帶;因 此,s使用者的手指觸摸該觸控感應區時,即會在該等明 冗帶上產生較黑的手指影像,在該等影像感測器接收到的 明亮帶影像上會有-部份區域顯示較黑的手指影像,即可 找出使用者的手指在該等明亮帶上的相對位置,如此,再 利用三角函數關係進行運算,即可求岐者料指在該 觸控感應區的位置。 然而’由於光線打到手指再反射到該等影像感測器的 距離,悝比光線打到該等定向反光片再反射到該等影像感 測ϋ㈣離為短’因此’當手指過於靠近該等點狀光源 時丄手指的影像常常會產生過亮的情形,導致與背景的明 亮帶互相混淆,而不易正譃砧 个勿止確地计算出手指的所在位置;此 Γ當手指觸摸感該應區時,除了手指本身在背景的明亮 Γ上會產生的影像外,料產生手指的陰影,然而,由於 -亥等點狀光源與該等影像感測器一般均不同軸,因此,在 201239710 不同位置上的手指影像與手指陰影,常會使得計算出的手 指位置與手指的真正位置產生偏差,造成定位錯誤。 如此,為了改善上述光學觸控定位系統的缺失,便有 人提出改良過後的光學觸控定位系統(例如美國專利第 6100538幻’此種光學觸控定位系統是使用會吸收光線的 背景,以讓背景變暗,並搭配一尖端會發亮的筆尖來作為 一定位工具。然而,由於要使用到特殊的定位工具,因 此,此種光學觸控定位系統在使用上和維護上都有其限 制;此外,由於變暗的背景很難分辨出其邊界在何處因 此,在計算筆尖與背景的相對位置時往往會產生很大的誤 差。 另外,也有人提出#它型式的光學觸控定位系統(例 如美國專利第72G2860號)’此種光學觸控以線统亮、暗 訊號都可以使用,其背景是用定向反射片造成一固定亮度 的背景’因此’當手指來觸碰時會在背景前形成暗區,相 反地,當發亮的筆尖來定位時則會形成亮區。雖然,此種 光學觸控定位系統兼具上述兩種光學觸控定位系統的優點 與缺點,但是,卻無.法將兩者的優、缺點加以互補因 此,當用手指觸控時,仍會產生和上述第一種光學觸控定 位系統相同的問題。 再者,當上述這幾種光學觸控定位系統進行多點觸控 時,由於這些光學觸控定位系統均必須設置至少三個在觸 控感應區不同角落的影像感測器,因此,這些光學觸控定 位系統的點狀光源常常會出現於該等影像感測器的視野 201239710 内並與s玄等景> 像感測器視野内的其他影像亮度產生很大 的差異,而會造成嚴重的干擾。為了解決這個干擾的問 題,便有光學觸控定位系統(例如美國專利第 號)採用不同波長的光源來加以區分,同時,影像感測器 也用不同的濾光片,以濾掉干擾光源的影響;然而,這樣 的安排只能降低干擾,而且製做這些濾光片的成本高但良 率低,此外,因為只讓特定波長的光線通過,在使用時更 會明顯降低影像的亮度。 由於上述這幾種在觸控感應區角落出光,並搭配可反 射或吸收光,線的背t的光學觸控定位系統均會產生不同的 門題目此’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讓背景主動產生條狀亮 光’僅Λ多個影像感測器來接收手指遮斷亮光條的相對位 置進而汁昇出手指在觸控感應區的位置。自前採用的方 式均是直接在背景上佈置線性光源,讓光源直接射向觸控 感應區’例如美國專利帛4144449號是採用螢光燈作為光 原再用上、下遮板遮擋出一條讓光線通過的縫;另外, 又如美國專利帛697綱㈣是採用多數呈線性排列的 led燈來當光源,並遮上一片擴散片來達到讓光線均㈣ 目的H這兩種設計都很難縮小邊框體積,均有體積 過大的㈣;同時,其耗電量也大,並不符合未來省電與 輕薄短小的產品發展趨勢;此外,利用光源直接投射,不 :讓出光亮度分布達到整體均句的效果,仍會產生背景影 像的亮度不均的問題。 【發明内容】 201239710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即在提供—種可使影像感測号 在導光條的長度方向上拍攝到相對亮度均勾的明亮帶 的光學式觸控系統。 於疋,本發明光學式觸控系統’包含一觸控區域、— 導光單元、一發光單元,及一感測單元。該導光單元具肩 四圍繞該觸控區域的導光條,該等導光條分別具有一第一 端、一沿一導光條長度方向相反於該第一端的第二端,及 一連接於該第一、二端之間並朝向該觸控區域的出光面, 該等導光條之間定義出U落區、H落區及 -位於該第-角落區對角的第三角^區。該發光單元具有 二設置於該第一角落區並分別朝向鄰近的其中二導光條的 第-端的第-發光源’及二設置於該第三角落區並分別朝 向鄰近的另二導光條的第一端的第二發光源,該等第_、 二發光源發射的光線是藉由該等導光條的出光面射入到該 觸控區域。該感測單元具有至少三朝向該觸控區域的影像 感測器’該等影像感_分別設置於該第—、二、三角落 區。 【實施方式】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内容、特點與功效,在 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 楚的明白。 參閱圖1’為本發明光學式觸控系統的較佳實施例,該 光學式觸控系統包含:_導光單& 1〇〇、一發光單元 200 ’、一感測單元300 ’及一觸控區域400。 6 201239710 如圖1、2、3所示,該導光單元1〇〇具有四圍繞該觸 控區域400的導光條101、10Π、10皿、10IV、四分別設 置於該等導光條1〇i、ion、ιοπι、ιοιν的反射元件2〇、 四分別容納該等導光條10 I、10 Π、10 n、10IV與該等反 射先件20的殼體30、四分別設置於該等殼體30的擴散片 4〇,及四分別設置於該等殼體3 〇的消光材料5〇。該等導光 條10 1、ion、iom、10IV之間定義出一第一角落區11()、 一第二角落區120、一位於該第一角落區11()對角的第三角 落區130,及一個位於該第二角落區i2〇對角的第四角落區 140。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導光條1〇1、1〇n、1〇m、1〇ιν 圍繞出實質上呈矩形的該觸控區域400,且該第一、二、 二 '四角落區110、120、130、140實質上均是呈90度。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導光條1〇1、10II、10m、1〇rv 與該等反射元件20、該等殼體30、該等擴散片4〇及該等 消光材料50可分別組成四設置於該觸控區域4〇〇四周的導 光模組’每一導光模組的導光條101、1〇1[、1〇]]1、1〇 IV、反射元件20、殼體30、擴散片40與消光材料50的構 造與元件間的連接關係均相同,不同之處在於,位於本發 明光學式觸控系統二長邊位置的該等導光條1〇1、1〇1[具 有相同的尺寸大小,及配合該等導光條1〇Ι、1〇π的導光 模組的反射元件20、殼體30與擴散片40具有相同的尺寸 大小,另外,位於本發明光學式觸控系統二短邊位置的該 等導光條10瓜、10IV具有相同的尺寸大小,及配合該等導 光條10ΠΙ、10IV的導光模組的反射元件2〇、殼體30與擴 201239710 散片40具有相同的尺寸大小。要說明的是,在圖2、3 中’是以該導光條10 I作代表說明。 該等導光條10 I、10Π、10瓜、10IV分別具有一第一 端11、一沿一導光條長度方向χ相反於該第—端U的第二 端12、一形成於該第一端11的入光面13、一連接於該第 —11、12之間並朝向該觸控區域400的出光面14、 二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X延伸並互相平行的工作面15、 16,及一相反於該出光面14的背面17。在本實施例中,該 工作面15的寬度為4mm,該出光面14的高度為16mm, 該等導光條101、10Π、10皿、10IV的外形實質上接近一 種截面積呈矩形的板材,換句話說,該等導光條ι〇ι、ι〇 Π、i〇m、10IV在垂直於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 @截面積實 質上是保持固定大小。 在本實施射,該人光面13是拋光面,光滑的入光面 U可維持光線的全反射,並減少不必要的漏光,該第二端 U是一粗糙面,粗糙的表面可讓大部份的光線直接折射出 去離開該導絲ΗΠ,避免有太多的光線在該出光面14靠 近於該第二端12的地方射出。 该等工作面15 —端11、12與 14及該背面 10刀別連接於該第一 該出光面14之間,且分別垂直於該出j 17 ,如此該出光面14的外形輪廓是呈矩形 如圖4、5、6所示,今癸谐t > 该等導光條101、10Π更具有一 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延 k 逆狎的長度L,在本實施例中,該 荨導光條101、10Π的長疳τ达, 度L為475mm,該等導光條1〇 201239710 i、ion適用於長邊短邊比值為16:9的觸控區域的長 邊。該等導光條1GI、Η)Π的作面15的外形㈣是呈矩 形,並具有一不小於50的長寬比值(長度/寬度),在本實 施例中’長度/寛度-475/4与119> 50。該工作面15形成有 一散射區151,該散射區151具有多數微型散射結構152 , 該散射區151在一垂直於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的寬度方向 Υ上的一寬度W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X實質上保持一定 值’而佈滿該工作面15,換句話說,該散射區151也是呈 現一矩形。 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 5 2是一個個凸出於表面的不固定 形狀凸點’藉由不同凸點分佈密度的設計,如圖5所示, 使得該散射區151距離該入光面13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 上不同位置處’具有不同的表面平均粗糙度Ra,在本實施 例中’該散射區151的表面平均粗糙度Ra從該入光面13 朝該第二端12增加,將該散射區15 1距離該入光面13沿 該導光條長度方向X上不同位置處的表面平均粗縫度Ra, 整理如下表(一)及圖6 : 表(一) 位置 10 30 50 70 90 110 130 150 170 190 Ra 0.067 0.062 0.068 0.083 0.067 0.07 0.061 0.07 0.076 0.07 位置 210 230 250 270 290 310 330 350 370 390 Ra 0.084 0.079 0.06 0.074 0.063 0.079 0.18 0.215 0.199 0.25 位置 410 430 450 470 Ra 0.311 0.399 0.434 0.558 201239710 因為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 ϋ個凸出於表面的不 :形狀凸點’所以當該散射區151的表面平均粗經度以 =入光面13朝該第二端12增加,即表示該等微型散射 ^ 52在刀佈也、度上也會隨著增加,因為該等微型散射 、-構152分佈密度高的區域對於光線產生散射的能力也合 較高’換句話說’藉由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的分佈料 該政射區151產生散射的能力從該入光面13朝該第二端□ =加。值得說明的是,除了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的分佈 也又之外還有其匕因素可以使表面平均粗链度^產生變 化:例如凸點的高度及外徑等,配合分佈密度一起變化, 可以達到產生散射能力不同的更佳效果。 圖、8、9所示,該等導光條1〇皿、1〇汉更具有一 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X延伸的長度L,在本實施例中、,該 等導光條顧、娜的長度L為加麵,該料祕ι〇 m、ιοιν適用於長邊短邊比值為16:9的觸控區域彻的短 邊。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導祕·、卿的工作 面15的長寬比值(長度/寬度=267/4与66) >5〇。 該散射區151的表面平均粗糙度Ra從該入光面13朝 該第一端12先增加再維持穩定,將該散射區151距離該入 光面13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上不同位置處的表 面平均粗 糙度Ra ’整理如下表(二)及圖9 : 表(二) 位置 5 15 25 35 45 55 65 75 85 Ra — 0.0029 0.041 0.0679 0.0782 0.095 0.1178 0.1078 0.1223 0.1365 10 201239710 位置 95 105 115 125 135 145 155 165 175 Ra 0.1228 0.1152 0.1104 0.1378 0.1347 0.1082 0.1276 0.1284 0.1178 位置 185 195 205 215 225 235 245 255 265 Ra 0.1031 0.1161 0.1218 0.1395 0.1461 0.1555 0.1612 0.1361 0.1087 因為5玄等微型散射結構152也是一個個凸出於表面的 不固定形狀凸點’所以當該散射區151的表面平均粗糖度 Ra從該入光面π朝該第二端12先增加再維持穩定,即表 不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在分佈密度上也會隨著先增加再 維持穩定,一般而言,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分佈密度高 的區域對於光線產生散射的能力也會較高,換句話說藉 由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的分佈使得該散射區15ι產生散 射的能力從該入光面13朝該第二端12先增加再維持穩 疋加上該反射元件20的配合,將讓該出光面14離光源 較遠的部份也因對應具有較高分佈密度的該等微型散射結 構152 ’得到出光量的補充。 如圖2、3所示,該反射元件20設置於該殼體30與該 導光條10 I之間,並固設於該殼體30,該反射元件2〇不 遮蔽該導光條10 I的第二端12、入光面13與出光面14, 該反射元件20具有一遮蔽該工作面15的上反射壁21、— 平行該上反射壁21並遮蔽該工作面16的下反射壁22,及 —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X連接於該上、下反射壁21、22之 間並遮蔽該背面17的背反射壁23,該上、下反射壁21、 22與該背反射壁23配合界定出一容置該導光條1〇 i的容 置空間24。在本實施例中,該上、下反射壁21、22與該背 11 201239710 反射J 23 χ冑具有高反射能力的反射片,且與該導光條 10 1在該入光面13、出光面14之外的各面之間具有一空氣 間隙,較佳地,該上、下反射壁21、22與該背反射壁23 是反射率大於80%料材,且非鏡面表面而有助於光線的 擴散效果’較射元件2G可將非從該導光條iqi的入光面 13與出光面14折射出的光線反射回該導光條101,如 此,可促使由該入光面13進入該導光條1〇1的光線,最終 從該出光面14射出,增加出光效率。 值得說明的是,透過上述該散射區151的該等微型散 射結構152在分佈密度上的不同,該等導光條10 1、1〇Π 的散射區151產生散射的能力是從該入光面13帛該第二端 12增加(見圖4、5),而該等導光條的1〇皿、1〇IV的散射 區151產生散射的能力是從該入光面13朝該第二端12先 增加再維持穩定(見圖7、8 ),加上該反射元件2〇的配 口,將讓§亥出光面14離光源較遠的部份也因對應具有較高 分佈密度的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得到出光量的補充。另 外,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的不固定形狀凸點設計,使得 。亥出光面14的出光分佈具有無指向性,或者是極弱的指向 性。 如圖2、3所示,該殼體30容納該導光條1〇1與該反 射元件20,該殼體30具有一遮蔽該上反射壁21的上壁 31、—平行該上壁31並遮蔽該下反射壁22的下壁32、一 遮蔽該背反射壁23的背壁33,及一遮蔽該導光條1〇1的 第二端12的端壁34。該背壁33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連 12 201239710 接於該上、下壁31、32之間,該端壁34連接於該上、下 壁3卜32與該背壁33之間,該上、下壁η、”、該背壁 33與該端^ 34配合界定出—容納該導光條iqi與該反射 元件2 0的容納空間3 5。 '該殼體30㈣質是金屬,可固定並強 且《亥反射元件20是固設於該殼體3〇 在本實施例中 化該導光條1 〇 j 上’該殼體3G可避免該反射元件2()直接與該導光條ι〇ι 完全貼合,即讓該反射元件2〇與該導光條ι〇ι在該入光面 ?、該出光面14之外的各面之間具有一空氣間隙,以免破 壞光線的全反射效果。 如圖2、3所示,該擴散片4〇圍繞地設置於該殼體 3〇,並遮蔽該導光條101的出光面14,該擴散片4〇可增 加光線的擴散效果,此外,利用該擴散片4〇可對整個模組 封裝,讓產品整體完整化,且封裝用的擴散片4〇亦可視實 際的產品需求,而染上不同的顏色。值得說明的是,如果 只考慮光線的擴散效果,只需要在該導光條1〇1的出光面 14刖设置該擴散片40 ’其餘各面可以不設置。 如圖2所示’該消光材料設置於該殼體3〇的端壁 34並朝向該導光條101的第二端12,該消光材料5〇可吸 收從該第二端12折射出的光線。 如圖10、11所示,該發光單元2〇0具有二設置於該第 一角落區no並分別朝向鄰近的該等導光條1〇ι、1〇1¥的 第一端11的第一發光源21〇,及二設置於該第三角落區ι3〇 並分別朝向鄰近的該等導光條1〇η、1〇瓜的第一端u的第 13 201239710 二發光源220,該等第一、二發光源2丨〇、22〇發射的光線 是藉由該等導光條101、10IV與該等導光條1〇n、10皿的 出光面14射入到該觸控區域400。在本實施例中,該等第 一、二發光源210、220是一種LED光源》 如圖10、11、12所示,該感測單元3〇〇具有三分別朝 向該觸控區域400的影像感測器3 1 〇、320、330,該等影像 感測器310、320、330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三角落區 110、120、130 ’且每一影像感測器31〇、32〇、33〇的視場 角(view of field)是大於90度,如此,.藉由分別設置於該 第一、二、三角落區110、12〇、13〇,該等影像感測器 310、320、330將可看到所有在該觸控區域4〇〇内的物體; 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導光條1〇 j、10IV的第一端U與該等 第一發光源210均位於該感測單元3〇〇設置於該第一角落 區Π0的影像感測器310的兩侧,該等導光條10n、10m 的第一端11與該等第二發光源320均位於該感測單元300 設置於該第三角落區130的影像感測器33〇的兩側。 藉此’如圖13所示’該等影像感測器32〇、33〇分別 相對該觸控區域400下方的導光模組的導光條1〇1位於二 個特定位置,該第一發光源21〇發射光線經該導光條1〇1 的入光面13射入’在該導光條1〇1内利用全反射現象,使 光線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擴散,並利用該散射區151 (見 圖4 )的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 (見圖4 )向任意方向散 射,再配合該反射元件20 (見圖3)的反射能力與該擴散 片40 (見圖3)的擴散效果,使光線最後朝該出光面,14射 14 201239710 出 匕位於—個特定位置該等影像感測器320、330分 別可接收到該導光條101的出光面14的光線’各拍攝到一 導光條影像。此外,在本實施例中,該等影像感測器320、 330的光軸與該觸控區域彻的相鄰短邊均夹—個π的夹 角,該等影像感測器32G、33G的光軸均會與下方的導光模 組相交’這樣表示該導光條1GI的出光面14所發射的光線 對該等影像感測器32G、33G而言,會以通過光軸兩侧的方 式進入s玄等影像感測器320、330。 此外,該等影像感測器31G、32G分別相對該觸控區域 400左方的導光核組的導光纟1GH[位於二個特定位置,如 此該等影像感測器310、320的光轴與該觸控區域彻的共 同相鄰短邊均夾-個45。的夾角,且該等影像感測器31〇、、 320的光軸均不會與左方的導光模組相交,這樣表示該導光 條iom的出光面14所發射的光線對該等影像感測器31〇、 320而言’均會以通過光轴一側的方式進入該等影像感測器 3U)、32〇’而與上述該導光條⑴會以通過光軸兩側的方 式進入該等影像感測器320、330有所不同,所以需要該等 微型散射結構152 (見圖7)的分佈使得該散射區151 (見 圖7)產生散射的能力從該入光面13朝該第二端η先增加 再維持穩定,以避免在該出光面14靠近於該第二端12的 地方有太多光線折射出去。如此,該第二發光源22〇發射 光線經該導光條10瓜的入光面13射入,在該導光條瓜 内利用全反射現象,使光線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父擴散, 並利用該散射區151 (見圖7)的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 15 201239710 (見圖7)向任意方向散射,再配合該反射元件2〇 (見圖 3〉的反射能力與該擴散片40 (見圖3)的擴散效果,使光 線最後朝該出光面14射出,如此,位於二個特定位置該等 影像感測器310、320分別可接收到該導光條⑺羾的出光面 14的光線’各拍攝到一導光條影像。 接著,如圖13、14所示,其中,圖14為位於該第一 角落區110的影像感測器310實際拍攝該觸控區域4〇〇上方 與左方的導光條ίο π、ίο瓜後的-出光面影像51〇的影像 圖,該出光面影像510可區分成二段,左邊這段具有一/明 亮帶511,右邊這段則具有一明亮帶512,其中,該明亮帶 511為該導光條麵的出光面14的影像,該明亮帶51广的 右端代表該人光面13 ’該明亮帶511的左端代表該第二端 12。該明亮帶512為該導光條1〇]1的出光面14的影像,該 明亮帶512的左端代表該入光面13,該明亮帶512的右: 代表該第二端12。 配合麥閱圖15 两1取該明亮帶511上各點的 對亮度值㈣成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上的—相對亮度 佈曲線5U的曲線圖,計算該明亮帶511上各點的相= 後’可得該明亮帶511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為⑷職二 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亮度平均值的差值為61 6647,相對 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為631316,由此可知 該導光條urn的明亮帶S11的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 平均值之間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42 4%,而相對^ 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二 16 201239710 43.⑽,均小於相對亮度平均值的5Q%,此即表㈣ ⑽的相料度分佈㈣513⑽右端到左端是呈均句;; 佈。 刀 配合參閱圖16,圖16為量取該明亮帶512上 對亮度值㈣成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上的__相對亮产分 佈曲線514的曲線圖,計算該明亮冑512上各點的相^ 度後,可得該明亮冑51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4 189.8230, 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亮度平均值的差值為5〇 1769 ,相對 亮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4 75_6761,由此可 =,*亥導光條1GH的明亮帶512的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 ,度平均值之間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屬,而相對 冗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 3纖’均小於相對亮度平均值的%%,此即表示該導光條 10 Π的相對焭度分佈曲線514從左端到右端是呈均勻分 。,著如圖13、17所示,其中,圖17為位於該第二 角落區I20的影像感測器320實際拍攝該觸控區域4〇〇下 方與左方的導光條101、刪後的一出光面影像520的影像 圖,其中,該出光面影像520中的一明亮帶521為該導光 條10 I的出光面14的影像,該明亮帶521的左端代表該入 光面13,該明亮帶521的右端代表該第二端12。該出光面 如像52〇中的—明亮帶522為該導光條l〇m的出光面14的 影像,該明亮帶522的右端代表該入光面13,該明亮帶 522的左端代表該第二端12。 17 201239710 配合參閱圖18,圖18為量取該明亮帶521上各點的相 對亮度值後緣成沿該導光條長度方肖χ 一相對亮度分 佈曲線523 @曲線圖,計算該明亮帶521上各點的相= 度後,可得該明絲521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為166 199〇^ 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亮度平均值的差值為73顧3,相對 壳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為8〇 2236,由此可 知,該導光條UU的明亮帶521的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 亮度平均值之_絲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Μ.,而相對 亮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 均J於相對冗度平均值的5〇%,此即表示該導光條 ιοί的相對亮度分佈曲、線523從左端到右端是呈均勻分 配口參閱圖!9,圖19為量取該明亮帶522上各點的相 對免度值後績成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上的—相對亮度分 佈曲線524的曲線圖,計算該明亮$切上各點的相對亮 度後,可得該明亮帶52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為122侧, 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亮度平均值的_ 3_,相對 亮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為29.9352,由此可 ^,該導光條_的明亮帶522的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 =度平均值之間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3請,而相對 儿又平φ值與相對冗度最小值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 2(4%,均小於㈣亮度平均值的卿,此即表示該導光條 i〇m的相對亮度分佈曲線524從右端到左端是呈均句分 佈。另外’由圖15及圖19可知,該導光條蘭可以讓位 18 201239710 於該第一角落區110的該影像感測器310及位於該第二角落 區丨2〇的該影像感測器320都拍攝到相對亮度均勻分佈的 衫像,且比較圖15、19可知,該導光條羾的出光面14對 可接收到該出光面14光線的兩個影像感測器31〇、32〇所 形成的兩個出光面影像510、52〇的兩個明亮帶511、522的 相對亮度平均值(M5.1070與122.4380)並不相等。 接著,如圖13、20所示,其中,圖20為位於該第三 角落區130的影像感測器330實際拍攝該觸控區域4〇〇下 方與右方的導光條101、l〇IV後的一出光面影像53〇的影像 圖,其中,該出光面影像530中的一明亮帶531為該導光 條10 I的出光面丨4的影像,該明亮帶53丨的左端代表該入 光面13,該明壳帶531的右端代表該第二端12。該出光面 影像530中的一明亮帶532為該導光條聰的出光面14的 影像,該明亮帶532的右端代表該入光 阳的左端代表該第二端12。 配合參閱圖2卜圖21為量取該明亮帶531 ±各點的相 對亮度值後繪成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X上的-相對亮度分 佈曲線533 @曲線圖,計算該明亮帶531上各點的相對亮 度後,可得該明亮帶531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為2〇827扣, ㈣亮度最大值與㈣亮度平均值的差值為η.·,相對 亮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4 94.1264,由此可 遠導光條101的明亮帶531的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 亮度平均值之間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15 2%,而相對 儿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 19 201239710 45·1%,均小於相對亮度平均值的5〇%,此即表示該導光條 10 I的相對亮度分佈曲線533從左端到右端是呈均勻分 佈,另外,由圖18及圖21可知,該導光條1〇1可以讓位 於該第二角落區120的該影像感測器320及位於該第三角 落區130的該影像感測器33〇都拍攝到相對亮度均勻分佈 的影像,比較圖18、21可知,且該導光條j的出光面14 對可接收到該出光面14光線的兩個影像感測器32〇、3扣 所形成的兩個出光面影像520、53〇的兩個明亮帶52i、Mi 的相對亮度平均值(166.1990與208.2730)並不相等。 配合參閱圖22,圖22為量取該明亮帶532上各點的相 對亮度值後繪成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χ上的一相對亮度分 佈曲線534的曲線圖,計算該明亮$ 532上各點的相對亮 度後,可得該明亮帶53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為U2 74i〇, 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亮度平均值的差值為3513〇4,相對 亮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為51128〇,由此可 t,該導光條10IV的明亮帶532的相對亮度最大值與相對 儿度平均值之間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31.1 %,而相對 亮度平均值與相對亮度最小值的差值為相對亮度平均值的 45.3%,均小於相對亮度平均值的5〇%,此即表示該導光條 ιοιν的相對亮度分佈曲線534從右端到左端是呈均勾分 佈。 歸、、内上述的說明,所明在3亥觸控區域四周的導光 條101、10Π、1〇瓜、10IV的相對亮度分佈曲線從該入光 面13到該第二端12均呈均勻分佈,是指任一導光條1〇 20 201239710 i、ι〇π、i〇m、雨的出光面 本娩从甘士 对r接收到该出光面14 先線的其中—影像感測器 330所形成的出光面 衫像510的明亮帶511、512、 *九面影像520的明亮帶 21、522與出光面影像53 的m τ U 531、532的相對亮度, 均可滿足下列條件:
El’_ 0‘5 El mean··· (1) E.;mea„-E1>min<〇.5El;mean... (2) 其中’ E一·該出光面影像的—相對亮度最大值; E:二該出光面影像的—相對亮度平均值^一:該出光 面影像的一相對亮度最小值。 ^者’該導光條1〇1的出光面14對可接收到該出光面 先線14的該等影像感測器32〇 少 所幵/成的兩個出光面 象530的兩個明亮帶切、531的相對亮度,或該 導光條lom的出光面14對 ^ 冰 T J接收到该出光面光線14的該 4影像感測器3 1 0、320所报忐认;加ϋ , 开/成的兩個出光面影像51〇、520 的兩個明亮帶511、522的i日料古*:,, 的相對冗度,均可滿足下列條件:
El.mean ^ E2jinean *其令,••其中一影像感測器的出光面影像的一相 對冗度平均值;E2,mean :另—影像感測器的出光面影像的一 相對亮度平均值。 由上述的歸納可知,本發明在該觸控區域·四周的 導光模組的導光條、1〇 ion、l〇m、10!V的相對亮度分 佈曲線從該入光面13到該第二端12均是呈均勾分佈而 可讓該等影像感測器31〇、32()、33(),在該等導光條1〇 21 201239710 !、Η)Π、贿、卿的導光條長度方向χ上分別均能拍 攝到相對亮度均句的明亮帶影像,而不會發生因相對亮度 分佈落差過大,而被誤認為手指的暗影的情形。 儿又 藉此,如圖U所示,當使用者進行單點觸控而將一個 手指600放置於該觸控區域4〇〇内時,參閱圖& μ,該 影像感測器3 10拍攝的出光面影像5丨〇的明亮帶512上艮 會產生-對應該手指_的暗影515,同時該相對亮度3 區線5Η即會產生一相對亮度平均值為35 η”的暗:波谷 M6,該暗區波谷516的相對亮度平均值與該明亮帶犯的 ,對亮度平均值(189_823G)的差值(154 51 13 )大於該明 亮帶51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的·;同理,參閱圖^、 26 ’該影像感測器320拍攝的出光面影像52〇的明亮帶⑵ 上也會產生-對應該手指_的暗影525,同時該㈣亮产 分佈區線523也會產生—相對亮度平均值為35·3ιΐ7的暗^ 波谷526,該暗區波谷526的相對亮度平均值與該明亮帶 切的相對亮度平均值(166 199〇)的差值(13〇8叫也 是大於該明亮帶521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的5〇%;同理夫 閱圖27、28’該影像感測器咖拍攝的出光面影像53㈣ 明亮帶532上也會產生—斜庙兮主& , 子應s玄手才a 6〇〇的暗影535,同時 該相對亮度分佈區線534 ★合;^ a , ^也會產生一相對亮度平均值為 5·3117的暗區波谷536 ’該暗區波谷536的相對亮度平均 值與該明亮帶53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μ·)的差值 ( 77.4293 )也是大於該明亮帶53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的 % 0 22 201239710 如此,本發明即可找出使用者的手指_在該等明亮 可512、521、532上的相對位置,並利用三角函數關係進 行運异,即可求出使用者的手指_在該觸控區域400的 正確位置。可以理解的是’選擇其中的二個相對位置即可 進行運算,而第三個相對位置則可㈣來再確認。 如圖13所不,當使用者進行多點觸控而將二個手指 放置於該觸控區域内時,參_ 29、3(),該㈣ 感測器3Π)拍攝的出光面影像51〇的明亮帶5ιι、5ΐ2上會 分別產生-對應該等手指觸的暗影515,同時該等相對亮 度分佈區,線513、514也會分別產生-相對亮度平均值為 35.3H7的暗區波谷516 ’該等暗區波谷μ的相對亮度平 均值與該等明亮帶511、51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 (145.1070、189.823〇)的差值(1〇9 7953、mu ⑴也 是分別大於該等明亮帶511、51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的% % ’同理#閱圖31、32 ’該影像感測器32〇拍攝的出光 面影像520的明亮帶521、522上也會分別產生一對應該等 手指彻的暗影525,同時該等相對亮度分佈區線523、 524也會分別產生一相對亮度平均值為35.3U7的暗區波谷 526 ’該等暗區波谷526的相對亮度平均值與該等明亮帶 切、52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166.1990、122.438〇)的差值 (130.8873、87.1263 )也是分別大於該等明亮帶521、切 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的5〇% ;同理,參閱m,該影像 感測器330拍攝的出光面影像530的明亮帶53i m也 會分別產生-對應料手指·的暗影535,同時該等相對 23 201239710 亮度分佈區線533、534也會分別產生一相對亮度平均值為 35.3117的暗區波谷536,該等暗區波谷536的相對亮度平 均值與該等明亮帶531、532的相對亮度平\^值 (208.2730、112.7410)的差值(172 9613、77 4293 )也是 分別大於該等明亮帶531、532的相對亮度平均值的^ 如此,本發明印可找出使用者的手指7〇〇在該等明亮 帶511、512、521、522、531、532上的相對位置,並利^ 三角函數關係進行運算,即可求出使用者的二個手指7〇〇 在該觸控區域400的正確位置。 經由以上的說明,可再將本發明的優點歸納如下: -、本發明的發光單元2〇〇的第一、二發光源Μ。、 220是分別集中設置在該第―、三角落區m、m,因此, 配合該等第-、二發光源21〇、22G的電源線路可以集中佈 、線在該第-、三角落區110、13〇,而便於量化生產;相反 地’如果將該等第-、二發光源21〇、22()分散在四個角落 區中,則配合的電源線路也必需分散在四個角落區中,導 致不容易量化生產。 二、本發明發光單元2〇〇的第一發光源21〇位於該感 測單元_置於該第一角落區11〇的影像感測器31〇的兩 侧’同時’該等第-發光源21(^分別朝該等導光條1〇 I、丽的入光面13投射光線’而非直接朝該觸控區域 400投射光線,因此,該等第—發光源2iq除了不會干擾該 影像感測器310之外,也不會干擾位於對角的該第三角落 區130的影像感測器33〇,同理,該等第二發光源,除了 24 201239710 不會干擾該影像感測器3 3 0之外,也不會干擾位於該第— 角落區110的影像感測器3 1 〇。 三、 本發明利用該導光單元100與該發光單元2〇〇的 配合設計,即可讓在該觸控區域4〇〇四周的導光條工、 ion、iom、10IV的相對亮度分佈曲線從該入光面13到該 第二端12均呈均勻分佈,而讓該等影像感測器31〇、32〇、 330,在該等導光條1〇 J、1〇n、1〇瓜、1〇Iy的導光條長度 方向X上分別均能拍攝到相對亮度均勻的明亮帶影像,因 此,本發明即可容易且正確地找出使用者的手指暗影在明 亮帶影像上的相對位置’而求出使用者的手指在該觸控區 域400的正確位置。 四、 本發明導光條ιοί、10Π的散射區151的表面平 均粗糙度Ra是從該入光面13朝該第二端12增加,即,該 散射區151的微型散射結構152從該入光面13至該第二端 12的分佈密度是由疏變密’ @此,該等導光條⑴、則 的散射區151產生散射的能力從該人光面13朝該第二端以 增加’如此’雖然、該等導錢1QI、则在較靠近該第 一、二發光源2H)、22〇的入光面13這端的光強度會大於 該?二端12,然而’由於該第二端12這端的產生散射的能 力是大於該人光面13這端,將讓該出光面14離光源較遠 的部份也因為對應具有較高分佈密度的該等微型散射結構 152’得到出光量的補充。此外’料導光條圓、麵的 散射區151的表面平均粗縫度⑸從該入光® 13朝該第二 端12先料騎持穩定,即,該散㈣i5i的微型散射結 25 201239710 構152從該入光面13至該 u &认 弟一端12的分佈密度是由先增 :广寺穩定,因此,該等導光條!請、的散射區 生散射的能力從該入光面13朝該第二端12先增加再 ,如此,由於該第二端12這端的產生散射的能力 ;該入光面13込端,所以該出光面14離光源較遠 ^份同樣會得到出光量的補充。另外,本發明微型散射 、、·。構⑸的不較形狀凸點設計,使得該^面Μ的出光 分佈具有無指向性,或者是極弱的指向性,如此,位於二 特定位置的影像感測器31〇、32〇或32〇、33〇,在整個導光 條長度方向X上均能拍攝到相對亮度均句的明亮帶影像。 五、目前電阻式或電容式觸控面板的製造尺寸只能達 到Η时以下顯示器的需求1 2〇〇才以上的顯示器需要具 有觸控功能時,則需要不同的方法達成,例如本發明的光 學式觸控系統,在本發明中,該等導光條1〇ι、则可配 合該等導光條、聰,分別做為該觸控區域働的長 ,邊,則可供2卜销示器使用,但是,因為顯示器邊寬及 尚度都有限制,一般規格邊寬約在4〜1〇mm,高度約在 1〜4醜’所以’運用於光學式觸控系統的導光條其長度對 截面積的比率將會遠大於習知的導光條,且目前習知的導 光條在垂直於長度方向的截面積從入光面朝另一端都會有 變化,以便滿足光線導引上的設計需求,然而,對於應用 在邊寬及高度都有限制的光學式觸控系統的導光條而言, 這樣的截面積變化將無法適用,但是,本發明的導光條1〇 I、10Π、刪、10IV在垂直於該長度方向χ的截面積則 26 201239710 疋保持貫質上固疋大小’因此’本發明可有效縮小邊框體 積,而可符合目前中大型顯示器發展觸控功能的趨勢。 六、習知導光條使光線散射出的機制大多是在相對於 出光面的免面上刻出溝槽、階梯或鑛齒面…等複雜的散射 結構,然而,由於應用在光學式觸控系統的導光條將會非 常細長,因此,如果習知導光條在細長的背面上要讓微結 構產生散射的能力十分明顯,因為面積細長狹小,所以設 計出的微結構要非常巨大,甚至不能再稱為微結構;如此 將導致從出光面上會看到因為巨大微結構造成的明暗條 紋,讓整個出光面的亮度很難保持均句,造成光學式觸控 系統定位偏差的問題’相對地,本發明的的導光條ι〇ι、 ion lGm 1GIV是利用將該散射區151設計在面積較為 大的β亥工作面15上,此與習知導光條將散射結構設置於相 對於出光面的背面上的設計完全不同,因為該等導光條10 ί 10Π 10瓜、10IV的工作面15的面積等於長度乘寬 度’該背面17的面積等於長度乘高度,如上述第五點中所 提-般規格的邊寬約在4〜1Qmm,所以該料光條ι〇ι、 10辽、1〇瓜、10IV的工作面15的寛度可以設計在4醒,同 時’一般規格的高度时Hmm,所以該等導光條1〇1、 ion iom、iGiv的背面17的高度可以設計在}加爪,如 此’該工作面15的面積會較該背面17的面積大很多,以 本實施例而5,該工作面15的面積約等於25倍該背面η 的面積。藉由該等導光條10Ι、101[、_、腳的工作 面15可以提供較大的面積來容納較多的微型散射結構 27 201239710 152,如此,在該等微型散射結構152 $巨化下,仍可達到 &<上需要的產生散射的能力’且避免該出光面Η產生明 暗的條紋。 综上所述,本發明之光學式觸控系統,不僅發光源的 佈線容易而便於量化生產,且發光源不會干擾影像感測器 的拍攝效果,更可讓影像感測器在導光條的導光條長度方 向上拍攝到相對亮度均勻的明亮帶影像’而正確地找出使 用者的手指暗影在明亮帶影像上的相對位置,並求出使用 者的手指在觸控區域的正確位置,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 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 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 範圍及發明說明内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 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内。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光學式觸控系統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 示意圖; 圖2是該較佳實施例運用於一觸控區域長邊的一導光 模組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是圖2的組合剖視示意圖; 圖4是該較佳實施例運用於該觸控區域長邊的一導光 條的平面示意圖; 圖5是圖4的導光條的剖視示意圖; 圖6是圖4的導光條的一工作面的一散射區的表面平 28 201239710 均粗链度分佈圖; 圖7疋„亥較佳實施例運用於該觸控區域短邊的—導光 條的平面示意圖; 圖8是圖7的導光條的剖視示意圖; 圖9疋圖7的導光條的—工作面的—散射區的表面平 均粗糙度分佈圖; 圖10疋圖1 一第一角落區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圖; 圖11是圖1 一第三角落區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圖; 圖12是圖1 一第二角落區的局部放大平面示意圓; 圖13該較佳實施例的平面示意圖,說明使用者用一個 手指或兩個手指碰觸該觸控區域; 。。圖14是該較佳實施例位於該第一角落區的一影像感測 器實際拍攝的一出光面影像的影像圖; 圖15是量取圖14 #出光面影像的一明亮帶上各點的 相對亮度值後緣成的-相對亮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圖16是一類似圖15的視圖,說明量取圖14的出光面 影像的另一明亮帶上各點的相對亮度值後繪成的一相對亮 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 圖17是-類似圖14的視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位於 該第二角落區的一影像感測器實際拍攝的-出光面影像的 影像圖; 圖18是量取圖π的出光面影像的一明亮帶上各點的 相對亮度值後繪成的一相對亮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圖19是一類似圖18的視圖,說明量取圖17的出光面 29 201239710 影像的另一明亮帶上各點ή/γ μ
η的相對冗度值後繪成的一相對亮 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L
圖20是一類似圖M 的視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位於 該第三角落區的一影像感測 、 。貫際拍攝的一出光面影像的 影像圖; $幻 ★圖21是量取圖2〇❸出光面影像的-明亮帶上各點的 相對党度值後繪成的-相對亮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圖22是一類似圖21的視圖,說明量取圖20的出光面 :像的另一明亮帶上各點的相對亮度值後繪成的一二 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T儿 圖23是使用者用—個手 于私娅觸該觸控區域後,該較佳 貫施例位於該第一角落區的旦权佳 的衫像感測器實際拍攝的一出朵 面影像的影像圖; m尤 圖24是量取圖23的出 相對亮度值後繪成的-相對^帶上各點的 耵兜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圖25是一類似圖23 66相κι ^ 視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位於 。第二角落區的影像感測器實' 像圖; ㈣丨先面景,像的影 圖26是量取圖25 &出光面影像的-明亮帶上各點的 相對亮度值後繪成的-相對意择八心占-命上各點的 封冗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圖27是一類似圖23砧 亨第1落F Μ傻咸 明該較佳實施例位於 像感測器實際拍攝的-出光面影像的影 圖28是量取圖27㈣光面影像的-明亮帶上各點的 30 201239710 相對亮度值後繪成的一相對亮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圖29疋使用者用兩個手指碰觸該觸控區域後,該較佳 實施例位於該第-角落區的影像感測器實際拍攝的-出光 面影像的影像圖; 圖30疋莖取圖29 %出光面影像的一明亮帶上各點的 相對亮度值後緣成的-相對亮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圖31是一類似圖29的視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位於 該第二角落區的影像感測器實際拍攝的-出光面影像的影 像圖; 圖32是量取圖31 ώΑ ,ι., 圓 的出光面影像的一明亮帶上各點的
相對亮度值後繪成的一相對*疮八A 對冗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圖33是一類似圖29 該第三角落區的影像感測 像圖;及 的視圖,說明該較佳實施例位於 器實際拍攝的一出光面影像的影 圖34是量取圖33 #對亮度值後繪成的一相 的出光面影像的一明亮帶上各點的 對亮度分佈曲線的曲線圖。 31 201239710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 ···· …導光單元 34…… •…端壁 10 I ·· …導光條 35…… •…容納空間 10Π ·· …導光條 40…… •…擴散片 10ΠΙ ·· …導光條 50…… 消光材料 10IV ·· …導光條 110… …·第一角落區 11…… …第一端 120… …·第二角落區 12…… …第二端 130… 第·一角洛£ 13…… …入光面 140… .··.第四角落區 14…… …出光面 200… …·發光單元 15…… …工作面 210… …·第一發光源 151 ···· …散射£ 220… •…第二發光源 152 ···· …微型射散結構 300… •…感測單元 16…… …工作面 310… •…影像感測器 17...... …背面 320… •…影像感測器 20…… …反射元件 330… •…影像感測器 21…… …上反射壁 400… •…觸控區域 22…… …下反射壁 510… •…出光面影像 23…… …背反射壁 511… …·明亮帶 24…… …容置空間 512… •…明亮帶 30…… …殼體 513 ... •…相對亮度分佈曲線 31…… …上壁 514… •…相對亮度分佈曲線 32…… …下壁 515… •…暗影 33…… …背壁 516… •…暗區波谷 32 201239710 520 .......出光面影像 521 .......明亮帶 522 .......明亮帶 523 .......相對亮度分佈曲線 524 .......相對亮度分佈曲線 525 .......暗影 526 .......暗區波谷 530 .......出光面影像 531 .......明亮帶 532 .......明亮帶 533 .......相對亮度分佈曲線 534 .......相對亮度分佈曲線 535 .......暗影 5 3 6 .......暗區波谷 600 .......手指 700 .......手指 X..........導光條長度方向 Y..........寬度方向 L..........長度 W.........寬度 33

Claims (1)

  1. 201239710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光學式觸控系統,包含: 一觸控區域; 導光單7G,具有四圍繞該觸控區域的導光條,該 等導光條分別具有一第―端 於該第一端的第二端,及— 向該觸控區域的出光面, 落區、一第二角落區,β 角洛區, 、一沿一導光條長度方向相反 連接於該第一、二端之間並朝 該等導光條之間定義出一第一角 一位於該第一角落區對角的第三 -發光單元’具有二設置於該第一角落區並分別朝 向鄰近的其中二導光條的第-端的第-發光源,及二設置 於該第三角落區並分別朝向鄰近的另二導光條的第一端的 第二發光源,該等第-、二發光源發射的光線是藉由該等 導光條的出光面射入到該觸控區域;及 -感測單元’具有至少三朝向該觸控區域的影像感 測器,該等影像感测器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三角落 區0 2.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所述之光學式觸控系統,其 中,任一導光條的出A面對可接收到該出光面光線的其 中一影像感測器所形成的—出光面影像的相對亮度,滿 足下列條件: 又, El,max - E1>mean < 0.5 E1>mean El,mean ~ E1>min < 〇.5 Eljmean Ei,max ·該出光面影像的一相對亮度最大值; 34 201239710 El’_n:該出光面影像的-相對亮度平均值; El,min:該出光面影像的-相對亮度最小值。 3.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 v尸汀迷之允學式觸控系 中,任一導光條的屮本品魁 啊徑糸統,其 u 、 〃的出先對可接收到該出光面光線的二 影像感測器所形成的_ + " 列條件·· 4的—^面影像的相對亮度,滿足下 Ei,mean 尹 E2,mean El,mean :其中—影像感測器的出光面影像的一相對亮度平 均值; E2,mean ••另-影像感測器的出光面影像的—相對亮度平均 值。 4. 根據中請專㈣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式觸㈣統,其 中、’,中二導光條的第―端與該等第—發光源均位於該 感測單元設置於該[角落區的影像感測器的兩側另 二導光條的第—端與該等第二發光源均位於該感測單元 設置於該第三角落區的影像感測器的兩側。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光學式觸控系統,其 中’該導光單元更具有四分別設置於該等導光條的反射 元件,每一導光條更具有一形成於該第一端的入光面, 每一反射元件不遮蔽每一導光條的入光面與出光面,每 一反射元件將非從每一導光條的入光面與出光面折射出 的光線反射回每一導光條。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光學式觸控系統,其 中’母一導光條更具有二沿該導光條長度方向延伸並互 35 201239710 相平行的工作面’每—工作面連接於該第一、二端與該 出光面之間’该等工作面的其中一者形成有一散射區, 該散射區具有多數的微型散射結構,且該散射區的散射 能力從該入光面朝該第二端變化。 7.根據中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學式觸控系統,其 中,每一導光條形成有該散射區的工作面具有-不小於 5〇的長寬比值。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光學式觸控系統,其中 導光單元更具有四分別容納該等導光條與該等反射 的款艘,β TO八〇.丨f ·— 該 ..... 一 π π俅畀該等反 件的殼體,及四分別設置於該等殼體的擴散片,每一 射元件設置於每-殼體與每一導光條之間,每一擴散 遮蔽每一導光條的出光面。 、 =據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光學式觸控系統, 令,每-殼體具有—遮蔽每4祕的第二端的端壁。 36
TW100110759A 2011-03-29 2011-03-29 Optical touch system TW201239710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0759A TW201239710A (en) 2011-03-29 2011-03-29 Optical touch system
US13/233,306 US8558817B2 (en) 2011-03-29 2011-09-15 Optical touch-control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0759A TW201239710A (en) 2011-03-29 2011-03-29 Optical touch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9710A true TW201239710A (en) 2012-10-01
TWI454994B TWI454994B (zh) 2014-10-01

Family

ID=46926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0759A TW201239710A (en) 2011-03-29 2011-03-29 Optical touch system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558817B2 (zh)
TW (1) TW20123971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5065A (zh) * 2014-03-12 2015-09-16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物件检测方法以及用于光学触控系统的校正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3704C2 (sv) 2008-12-05 2010-12-07 Flatfrog Lab Ab Pekkänslig apparat och förfarande för drivning av densamma
TWI424339B (zh) * 2009-11-04 2014-01-21 Coretronic Corp 光學觸控裝置與驅動方法
TWI511003B (zh) * 2011-12-05 2015-12-01 Wistron Corp 光學觸控裝置及其邊框
US10168835B2 (en) 2012-05-23 2019-01-01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Spatial resolution in touch displays
TWI484388B (zh) * 2012-10-24 2015-05-11 Pixart Imaging Inc 具有亮度補償的光學觸控系統及其亮度補償方法
US20150331545A1 (en) * 2012-12-17 2015-11-19 FlatFrog Laboraties AB Laminated optical element for touch-sensing systems
WO2014098742A1 (en) 2012-12-17 2014-06-26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Edge-coupled touch-sensitive apparatus
WO2014168567A1 (en) 2013-04-11 2014-10-16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Tomographic processing for touch detection
WO2015005847A1 (en) 2013-07-12 2015-01-15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Partial detect mode
WO2015108480A1 (en) 2014-01-16 2015-07-23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Improvements in tir-based optical touch systems of projection-type
US10146376B2 (en) 2014-01-16 2018-12-04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Light coupling in TIR-based optical touch systems
CN104915077B (zh) * 2014-03-13 2017-11-28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触摸感应显示装置
WO2015199602A1 (en) 2014-06-27 2015-12-30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Detection of surface contamination
WO2016122385A1 (en) 2015-01-28 2016-08-04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Dynamic touch quarantine frames
US10318074B2 (en) 2015-01-30 2019-06-11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Touch-sensing OLED display with tilted emitters
EP3256936A4 (en) 2015-02-09 2018-10-17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Optical touch system comprising means for projecting and detecting light beams above and inside a transmissive panel
US10401546B2 (en) 2015-03-02 2019-09-03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Optical component for light coupling
WO2017099657A1 (en) 2015-12-09 2017-06-15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Improved stylus identification
EP3545392A4 (en) 2016-11-24 2020-07-29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AUTOMATIC TACTILE SIGNAL OPTIMIZATION
KR102344055B1 (ko) 2016-12-07 2021-12-28 플라트프로그 라보라토리즈 에이비 개선된 터치 장치
US10963104B2 (en) 2017-02-06 2021-03-30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Optical coupling in touch-sensing systems
WO2018174786A1 (en) 2017-03-22 2018-09-27 Flatfrog Laboratories Pen differentiation for touch displays
EP3602259A4 (en) 2017-03-28 2021-01-20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TOUCH DETECTION DEVICE AND ITS ASSEMBLY PROCESS
CN111052058B (zh) 2017-09-01 2023-10-20 平蛙实验室股份公司 改进的光学部件
US11567610B2 (en) 2018-03-05 2023-01-31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Detection line broadening
WO2020153890A1 (en) 2019-01-25 2020-07-30 Flatfrog Laboratories Ab A videoconferencing terminal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JP2023512682A (ja) 2020-02-10 2023-03-28 フラットフロッグ ラボラトリーズ アーベー 改良型タッチ検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44449A (en) 1977-07-08 1979-03-13 Sperry Rand Corporation Position detection apparatus
US4507557A (en) 1983-04-01 1985-03-26 Siemens Corporate Research & Support, Inc. Non-contact X,Y digitizer using two dynamic ram imagers
US5196835A (en) 1988-09-30 1993-03-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Laser touch panel reflective surface aberration cancelling
JP3920067B2 (ja) 2001-10-09 2007-05-30 株式会社イーアイティー 座標入力装置
US6972401B2 (en) 2003-01-30 2005-12-06 Smart Technologies Inc. Illuminated bezel and touch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7232986B2 (en) 2004-02-17 2007-06-19 Smart Technologies Inc.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 pointer within a region of interest
TWI410685B (zh) * 2009-08-19 2013-10-01 Pixart Imaging Inc 波導模組、光學觸控模組以及提高光學觸控模組之訊雜比之方法
CN101872268A (zh) * 2009-04-21 2010-10-2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TW201108070A (en) * 2009-08-28 2011-03-01 Coretronic Corp Optical touch apparatu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15065A (zh) * 2014-03-12 2015-09-16 原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物件检测方法以及用于光学触控系统的校正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54994B (zh) 2014-10-01
US8558817B2 (en) 2013-10-15
US20120249478A1 (en)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39710A (en) Optical touch system
JP3751872B2 (ja) 指紋入力装置
US8730212B2 (en) Illuminator for touch- and object-sensitive display
US8172447B2 (en) Discrete lighting elements and planar assembly thereof
TW505812B (en) Front-illuminating device and reflective-typ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such a device
TW201000974A (en) Light guide plate, surface illumination devic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light guide plate
TWM517370U (zh) 光學觸控裝置
TWI293709B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 guide plate assembly
TW201222028A (en) Light guide module
US8462138B2 (en) Optical touch module capable of increasing light emitting angle of light emitting unit
JP2010086661A (ja) 光学部材、面状光源、表示装置及び光学部材の製造方法
CN210864262U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和指纹特征检测模组
CN211427361U (zh) 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0573820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
CN210155685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0155683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CN210401727U (zh) 生物特征检测系统及其显示装置和背光模组
JP2005285704A (ja) 導光部材及びこの導光部材を用いた照明装置
CN111339821A (zh) 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电子设备
JP6887255B2 (ja) 発光装置及び発光装置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2005259176A (ja) 指紋入力装置
TW200816514A (en)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diode using the same
CN211427360U (zh) 一种光学检测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9065933U (zh) 透镜和背光模组
TWI260434B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ghtguide plate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