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11580A - Digital microscope with coaxial light output - Google Patents

Digital microscope with coaxial light outpu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11580A
TW201211580A TW099131182A TW99131182A TW201211580A TW 201211580 A TW201211580 A TW 201211580A TW 099131182 A TW099131182 A TW 099131182A TW 99131182 A TW99131182 A TW 99131182A TW 201211580 A TW201211580 A TW 20121158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axis
digital microscope
polarizer
image sen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31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Neng-Wei Wu
Original Assignee
Anm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mo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nm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0991311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211580A/zh
Priority to US12/952,236 priority patent/US20120062721A1/en
Priority to EP10014912A priority patent/EP2431773A3/en
Publication of TW2012115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1580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06Means for illuminating specimens
    • G02B21/08Condensers
    • G02B21/082Condensers for incident illumination only
    • G02B21/084Condensers for incident illumination only having annular illumination around the object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36Microscopes arrang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or projection purposes or digital imaging or video purposes including associated control and data processing arrangements
    • G02B21/361Optical details, e.g. image relay to the camera or image sens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4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 G02B27/144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using partially transparent surfaces without spectral selectiv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02B27/28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used for attenuating light intensity, e.g. comprising rotatable 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Description

201211580 ' 六、發明說明: '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係有關數位顯微鏡技術,尤指一種同轴出光式的 [0002] 數位顯微鏡。 [先前技術3 數位顯微鏡的應用領域相當廣泛,特別是手持式的數位 顯微鏡問世後,更擴大了可能的應用範圍和提升了使用 上的便利性。 [0003] 〇 然而,在運作上,手持式數位顯擻鏡與待測物間的光線 常常會影響數位顯微鏡的成像品質。受限於光線的強度 和光線的角度,現有的手持式數位顯微鏡在待測物表面 細節的影像清晰度和立體感的表現方面並不理想,造成 觀察者難以清楚得知待測物表面的細微狀況。 [0004] Q 【發明内容】 有鑑於此,如何改善手持式數位顯微鏡對於待測物表面 細節的影像清晰度和立體感,實係業界有待解決的問題 〇 ' [0005] 本說明書提供了一種數位顯微鏡之實施例,其包含有: 099131182 一影像感測電路,其上具有一影像感測區;一第一物鏡 ’與該影像感測區沿著一軸線排列;一發光裝置,設置 於該軸線之外’且其發出的光線不與該軸線同抽;一光 線轉向器,設置於該轴線之外,用於將該發光裝置發出 的光線轉向;以及一分光裝置,位於該軸線上,用來改 變該光線轉向器傳來的光線的路徑,以提供與該軸線同 軸且實質上沿著該軸線輸出的光線;其中該第一物鏡位 表單編號A0101 第3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於該影像感測區與該分光裝置之間。 [0006] 本說明書提供了一種數位顯微鏡之實施例,其包含有: [0007] —影像感測電路,其上具有一影像感測區;一物鏡,與 該影像感測區沿著一轴線排列;一發光裝置,設置於該 軸線之外,用於朝向不與該軸線同軸的方向發出光線; 一光線轉向器,設置於該軸線之外,用於將該發光裝置 發出的光線轉向;一分光裝置,位於該軸線上,用於改 變該光線轉向器傳來的光線的路徑,以提供與該軸線同 軸且實質上沿著該軸線輸出的光線;一防反光裝置,設 置於該分光裝置相對於該光線轉向器的一側,用於接收 經由該分光裝置透射過來的透射光;一第一偏光片,設 置在該發光裝置到該分光裝置的光學路徑上;以及一第 二偏光片,設置在該分光裝置到該影像感測區的光學路 徑上;其中該第一偏光片與該第二偏光片兩者的偏光角 度實質上垂直,且該物鏡位於該影像感測區與該分光裝 置之間。 [0008] 前述實施例的優點之一是,可以使數位顯微鏡所得到的 待測物表面細節的影像,具有更良好的清晰度和立體感 ,讓觀察者能清楚地獲得待測物表面的細微狀況。 [0009] 前述實施例的另一優點是,可減少發光裝置所需的發光 元件個數,更能節省數位顯微鏡運作時所需的能源。 【實施方式】 [0010] 以下將配合相關圖式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在這些圖 式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組件。 0992054697-0 第4頁/共28頁 099131182 表單編號 A0101
201211580 • LUUI1J 在說明書及後續的申請專利範圍當中使用了某些詞彙來 指稱特定的元件。所制射財財知識者應可理解 ’同樣的元件可能會用不同的名詞來稱呼。本說明書及 後續的中請專龍圍並不以名稱的差異來做為區分元件 的方式,而是以元件在功能上的差異來做為區分的基準 。在通篇說明書及後續的請求項當中所提及的「包含」 係為一開放式的用語,故應解釋成「包含但不限定於… j ° [0012] Ο 圖1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丨〇() 間化後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數位顯微鏡1〇〇具有一 中空的管狀殼蠢(未繪示於圖中)。在數位顯微鏡1〇〇的 殼體内’包含有一影像感測電路11〇、一物鏡12〇、一發 光裝置(Luminance Device) 130、一光線轉向器( Ο
Light Redirector) 140、以及一分光裝置(Beam Splitter) 150。影像感測電路11()包含有一或多個 CMOS (Complementary Mqtal Oxide Seraiconduct-or)感測器、CCD (__rge Coupled Device)感測器 、CMOS/CCD混合式感測器、CID (Charge Injection Device)感測器、或是其他感光元件,用來感測一標的 物件104表面的影像’並產生相對應的影像訊號。如圖所 示,影像感測電路110上會有一影像感測區112,讓從楳 的物件104的表面反射回來的光線能入射到影像感測電路 110中的感測器。 在一實施例中’影像感測電路110除了會透過一預定的傳 輸介面(例如USB介面、1 394介面等等),將產生的影像 099131182 〇992〇5469^° 表單編號A0101 第5頁/共28頁 [0013] 201211580 訊號回傳給耦接的電腦或檢測系統(未繪示於圖中)外 ,還會透過該傳輸介面自該電腦或檢測系統接收數位顯 微鏡100運作所需的電力。 [0014] 在數位顯微鏡100中,物鏡120、影像感測電路110的影 像感測區112、以及分光裝置150是沿著一軸線102排列 ,且物鏡120是位於影像感測區112與分光裝置150之間 。實作上,可將物鏡120與影像感測區112的間距設計成 可依需要調整的架構,以增加數位顯微鏡100的可用倍率 。例如,在數位顯微鏡100爲殼體中,可設置—伸縮管組 . .... . .. : 件,讓物鏡120或影像感測電路110可在該伸縮管組件的 内部沿著轴線102移動,以調整數位顯微鏡1〇〇的焦距或 倍率。或者,亦可利用一或1多個.導引元件(例如導引桿 、導引條、螺紋等構造),搭配適當的連結構造與物鏡 120或影像感測電路11〇連接,使物鏡120或影像感測區 112可藉由在導引元件上滑動或旋動的方式,沿著軸線 102移動。 [〇〇15] 在數位顯微鐘100中,為避免影響到從標的物件104的表 面反射回來的光線進入影像感測電路110的路徑,會將發 光裝置130設置於轴線102之外的地方。另外,由於數位 顯微鏡100是手持式的裝置,為了便於使用和握持,數位 顯微鏡100的體積和寬度不能設計的太大,使得數位顯微 鏡100的殼體内部空間相當受限。將發光裝置130設置成 直接朝向分光襞置150發光的配置方式,需要較寬的殼體 空間,也會導致數位顯微鏡1〇〇的寬度增加。因此,在圖 1的實施例中,發光裝置130是設置成朝向不與軸線102同 099131182 表單編號A0101 第6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0016] Ο [0017] [0018]〇 [0019] 軸的方向發光,且不直接朝向分光裝置150發光。亦即 從發光裝置130直接射出的光線並不會與軸線102同軸 也不會直接進入分光裝置15〇,藉以使數位顯微鏡1〇0的 殼體能具有較小的寬度。實作上,發光裝置130吁用LED 裝置來實現,以節省所需的電力。 光線轉向器140也是設置於軸線1〇2之外,以免影響刻從 標的物件10 4的表面反射回來的光線進入影像感測電路 110的路徑。光線轉向器14〇會將發光裝置13〇發出的光 線轉向分光裝置150的方向。在一實施例中,光線轉甸器 140可用光纖來實現。 分光裝置150會改變從光線轉向器14〇傳來的光線的路# ,提供與轴線102同軸(coaxial)並實質上沿著軸線 102輸出的光線,以照明標的物件1〇4的表面,並使從楳 的物件1 D4的表面反射回來的光線沿著軸線1〇2進入影像 感測電路110。 由於光線從數位顯微鏡100照射到標的物件104表面的路 徑,以及光線從標的物件的表面反射回來進入影像感 測電路110的路徑,兩者都是沿著軸線1〇2,所以數位顯 微鏡100所得到的與標的物件104表面的粗糙度(R〇ugh__ ness)或平整度(Smoothness)相關的細節影像,會比 現有的數位顯微鏡來得更清晰和更有立體感,讓觀察者 能更清楚地得知標的物件104表面的細微狀況,例如到痕 、水痕等高低起伏細節。 實作上,可利用一或多個導引元件(例如導引桿、導引 099131182 表單編號A0101 第7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條等構造),搭配適當的連結構造與分光裝置150連接, 使分光裝置150可藉由在導引元件上滑動的方式,沿著軸 線102移動。當分光裝置150沿著軸線102移動時,光線 轉向器140也要隨著一起移動或轉動。 [0020] 由前述可知,發光裝置130所發出的光線,經由光線轉向 器140和分光裝置150的光學作用,最後會轉成與軸線 102同軸且實質上沿著軸線102輸出的光線。因此,發光 裝置130所發出的大部分光線都可以被有效地利用在照明 標的物件104上。這樣的設計可大幅提升發光裝置130的 光利用效率,減少所需的發光元件個數。例如,以LED裝 置來實現發光裝置130時,只需要使用一個LED便可提供 數位顯微鏡100足夠的照明光線,能有效節省數位顯微鏡 100運作時所需的能源。 [0021] 在另一實施例中,會在發光裝置130到分光裝置150的光 學路徑上加設一偏光片162,並在分光裝置150到影像感 測區112的光學路徑上,沿著軸線102加設一偏光片164 ,且偏光片162與偏光片164兩者的偏光角度實質上垂直 。偏光片162可設置於發光裝置130與光線轉向器140之 間,或是光線轉向器140與分光裝置150之間。偏光片 164可設置於分光裝置150與物鏡120之間,或是物鏡120 與影像感測區112之間。實作上,還可將偏光片162利用 適當的連接機構(例如枢接方式)設置成可移動式或可 旋轉式,讓使用者可將偏光片162自發光裝置130到分光 裝置150的光學路徑上移開。相仿地,也可將偏光片164 利用適當的連接機構(例如樞接方式)設置成可移動式 ηηπιοι 1〇〇 uyyioi1〇^ 表單編號A0101 第8頁/共28頁 0992054697 0 201211580 或可旋轉式’讓使用者可將偏光片164自軸線102上移開 [0022] 當偏光片162不在發光裝置130到分光裝··置的光學路 径上,或疋偏光片164不在轴線1〇2上時,影像感測電路 110所檢測到的標的物件104的影像,主要會是基於由發 光裝置130所發出’並自標的物件104的表面沿著軸線 102反射回來的光線所獲得。 [0023]Ο 當偏光片162位於發光裝置130到分光裝置15〇的光學路 徑上,且偏光片164位於軸線102上時,影像感測電路 110所檢測到的標的物件104的影像,主要會是基於由其 他環境光源所發出’並由標的物件1〇4的表面漫射回來的 光線所獲得。 [0024] 藉由移動或旋轉偏光片162及/或偏光片164的方式,使用 者能夠獲得不同光源下的觀測影像並進行比較,進而對 標的物件104表面的粗糙度或平整度相關的細節有更相對 Ο [0025] 性的了解。 / ,巧…ίΥ、' … :: -. * 圖2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2〇〇簡化後 的示意圖。在圖2的實施例中,數位顯微鏡2〇〇的光線轉 向器240是用一反射面(例如一鏡面或是一高反射性表面 )來實現。另外’在分光裝置150的一侧,亦即光線轉向 器240與分光裝置150之間,還設置有一凸透鏡242。當 發光裝置130產生的光線照射到光線轉向器24〇時,會被 反射至凸透鏡242,再射向分光裝置150。在另一實施例 中’凸透鏡242會將光線轉向器240反射過來的光線轉換 099131182 表單編號Α0101 第9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成實質上平行的光線射向分域置150,使得從分光裳置 150射向標的物件1()4的光線,會是實質上沿著轴線ι〇2 射出的平行光。 [0026] [0027] 前述圖1的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偏光片162,可設置於圖2的 發域置13〇與光線轉向器24〇之間、光線轉向器24〇與 凸透鏡242之間、或是凸透鏡242與分光裝置15〇之間。 至於偏光片164在數位顯微鏡2〇〇中的設置方式,與前述 的數位顯微鏡100相同,故在此不重複敘述。 圖3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3〇〇簡化後 的示意圖。數位顯微鏡3〇〇與前述的數位顯微鏡2〇〇的主 要差異在於光線轉向器的實施方式。數位顯微鏡3〇〇中的 光線轉向器340是用一實質上透明的導光裝置來實現。在 本實施例中’光線轉向器340包含有一入光面342、一反 射區344、以及一出光面346。發光裝置130產生的光線 會經由入光面342照射至反射區344,反射區344會將光 . .. ... : ' 線反射至出光面346,最後光線再鱗勢出光面346射出至 分光裝置150。在一實施例中,光李轉向器340的入光面 342具有一外凸形狀,可將發光裝置130產生的光線轉換 成實質上平行的光線照射至反射區344。如此一來,從光 線轉向器340射向分光裝置150的光線,以及從分光裝置 150射向標的物件104的光線,都會是實質上平行的光線 。實作上,光線轉向器340可用壓克力、玻璃或是其他透 光性材質以一體成型的結構來實現。 099131182 前述圖1的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偏光片162和偏光片164 ’在 數位顯微鏡300中的設置方式與在數位顯微鏡100中相同 0992054697-0 表單蝙號A0101 第10頁/共28頁 [0028] 201211580 [0029] Ο [0030] Ο [0031] ,故在此不重複敘述。 圖4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簡化後 的示意圖。相較於前述的數位顯微鏡1〇〇〜300,數位顯微 鏡400的殼體中還增設了一個防反光裝置47〇 (Anti-Reflection Device) , 位於分光裝置 15〇 相對於光線 轉向器的一側,用於接收經由分光裝置150透射過來的透 射光。防反光裝置470的功能,主要是避免或減輕分光裝 置150透射過來的透射光,因為其他物體(例如數位顯微 鏡400的殼體的内表面)的反射而折返分光裝置150的情 況。因為這種情況可能會降低數位顯微鏡4〇〇的成像品質 。實作上,可在數位顯微鏡400的殼體的内表面上,設置 一吸光層(Light-Absorbing Layer),例如絨布或其 他低反射性材料,來實現防反光裝置470。 數位顯微鏡400中的光線轉向器及其他元件,皆可用前揭 任一實施例的方式來實現,岑簡潔起見,在此不重複敘 述。 圖5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5〇〇簡化後 的示意圖。在圖5的實施例中,防反光裝置570包含有一 反射件572以及一固定件574,而反射件572上則具有一 反射面576。固定件574會將反射件572定位在數位顯微 鏡500的殼體内與分光裝置150相對應的位置上,並具有 一適當的傾斜角度,使得反射面576能將從分光裝置150 透射過來的透射光導向分光裝置150以外的地方。較佳者 ’反射面576會將從分光裝置150透射過來的透射光’導 向不會與轴線102交錯的方向。 塢號 A0101 099131182 第11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〇〇32] 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將一吸光層,例如絨布或其他低 反射性材料’設置在反射件572的反射面576上,用以吸 收從分光裝置150透射過來的透射光,以降低光線折返分 光裝置150的可能。 [0033] 數位顯微鏡500中的光線轉向器及其他元件,皆可用前揭 任一實施例的方式來實現,為簡潔起見,在此不重複敘 述。 [0034] 圖6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60〇簡化後 的示意圖。在數位顯微鏡600申,防反光裝置6 70另包含 有一偏光片678,設置於反射面576與分光裝置150之間 (例如在反射面576之上)。此外,在數位顯微鏡600中 ,還會在分光裝置150到影像感測區112的光學路徑上, 沿著軸線102設置一偏光片680,且偏光片678與偏光片 680兩者的偏光方向實質上垂直。如此一來,即使發生分 光裝置150透射過來的透射光,因為其他物體的反射又折 返分光裝置150的情況,這些光線成分也會因為偏光片 678與偏光片680兩者的光學偏振作用而被過濾掉,能進 一步確保數位顯微鏡600的成像品質。實作上,偏光片 680的位置可設在物鏡120與影像感測區112之間,亦可 設在物鏡120與分光裝置150之間。或者,亦可用前述的 偏光片164來實現偏光片680的功能。 [0035] 數位顯微鏡600中的光線轉向器及其他元件,皆可用前揭 任一實施例的方式來實現。 [0036] 圖7為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7〇〇簡化後 099131182 表單編號Α010Ϊ 第12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的示意圖。在數位顯微鏡700的防反光裝置770中,會在 偏光片678與分光裝置150之間(例如在偏光片678之上 )設置一偏光片780,且偏光片678與偏光片780兩者的 偏光方向實質上垂直。實作上,可於偏光片678與偏光片 780間设置適當尺寸的間隔件(Spacing Element,圖 中未繪示),使偏光片678與偏光片780兩者間具有一微 小間隙。偏光片6 7 8與偏光片7 8 0兩者的運作原理與前述 的偏光片678與偏光片680的搭配類似,在此不重複敘述 〇 〇 [0037] 數位顯微鏡700中的光線轉向器及其他元件,皆可用前揭 任一實施例的方式來實現。 [0038] 圖8為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8〇 〇簡化後 的示意圖。在數位顯微鏡800中,還會沿著轴線1〇2設置 一物鏡890 ’使得分光裝置150位於物鏡120與物鏡890之 間。 [0039] 物鏡890的設置’可增加數位顯·微鏡b.oo的可用倍率選擇 ϋ 。實作上,可將物繞890與分先裝置15〇的間距設計成可 依需要調整的架構,以增加數位顯微鏡8〇〇的倍率選擇。 例如,可在數位顯微鏡800的殼體中,設置一伸縮管組件 ,讓物鏡890在該伸縮管組件的内部沿著軸線移動, 以調整數位顯微鏡800的倍率。或者,亦可利用一或多個 導引元件(例如導引桿、導引條、螺紋等構造),搭配 適當的連結構造與物鏡890連接,使物鏡890可藉由在導 - 引元件上滑動或旋動的方式,沿著軸線102移動。 0992054697-0 099131182 表單編號Α0101 第13頁/共28頁 201211580 圆㈣顯微鏡80时的光線轉向器、防反絲置及其他元件 ,皆可用前揭任一實施例的方式來實現,為簡潔起見, 在此不重複敘述。 [0041]前揭的數位顯微鏡的實施例可應用在許多方面,包含( 但不限定於)材料檢測方面的應用、醫學相關領域的應 用、汽車及其他工業領域的應用'教育領域的應用、以 及休閒娛樂領域的應用等等。 [_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 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 圍。 【圖式簡單說明】 闕m為本發明之顿式數位賴鏡之第—實施例簡化後的 示意圖。 闺®2為本發明之顿式數位顯微鏡之第二實補簡化後的 示意圖。 刚《為本發明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之第三實施例簡化後的 示意圖。 [_ BI4為本發明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之第四實施例簡化後的 示意圖。 剛@ 5為本發明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之第五實_簡化後的 示意圖。 [_ 為本發狀特植位顯微鏡之第六實_簡化後的 示意圖。 099131182 表單編號A0101 第〗4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LUU49J 圖7為本發明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之第七實施例簡化後的 示意圖。 [0050] 圖8為本發明之手持式數位顯微鏡之第八實施例簡化後的 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051]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數位顯 微鏡
[0052] 102 軸線 [0053] 104 標的物件 [0054] 110 影像感測電路 [0055] 112 影像感測區 [0056] 120 、890物鏡 [0057] 130 發光裝置 [0058] 140 、240、340光線轉向豪jpy ί'Τ 丨 [0059] 150 ; .. 分光裝置 [0060] 162 、164、678、680、780 偏光片 [0061] 242 凸透鏡 [0062] 342 入光面 [0063] 344 反射區 [0064] 346 出光面 [0065] 470 、570、670、770防反光裝置 表單編號A0101 第15頁/共28頁 099131182 0992054697-0 201211580 [0066 ] 572 [0067] 574 [0068] 576 反射件 固定件 反射面 099131182 表單編號A0101 第16頁/共28頁 uyyzimoy 卜 u

Claims (1)

  1. 201211580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數位顯微鏡,其包含有: 一影像感測電路,其上具有一影像感測區; 一第一物鏡,與該影像感測區沿著一軸線排列; 一發光裝置,設置於該軸線之外,用於朝向不與該軸線同 軸的方向發出光線; 一光線轉向器,設置於該軸線之外,用於將該發光裝置發 出的光線轉向;以及 一分光裝置,位於該軸線上,用於改變該光線轉向器傳來 〇 的光線的路徑,以提供與該轴線同軸且實質上沿著該軸線 輸出的光線; 其中該第一物鏡位於該影像感測區與該分光裝置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物鏡與 該影像感測區的間距為可調整的。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物鏡或 該影像感測電路可沿著該軸線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光線轉 ^ 向器傳向該分光裝置的光線是實質上平行的光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分光裝 置的位置可沿著該軸線移動。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另包含有: 一凸透鏡,設置於該分光裝置的一侧; 其中該光線轉向器包含有: 一反射面,用於將該發光裝置產生的光線反射至該凸透鏡 ,並射向該分光裝置。 099131182 表單編號A0101 第17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凸透鏡 會將該反射面反射過來的光線轉換成實質上平行的光線。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光線轉 向器包含有: —實質上透明的導光裝置,包含有一入光面、一反射區、 以及一出光面; 其中該發光裝置產生的光線會經由該入光面照射至該反射 區’再透過該出光面射出。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入光面 具有一外凸形狀,可將該發光裝置鼻生的光線轉換成實質 上平行的光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導光裝 置是一體成型的結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另包含有: 一第一偏光片,設置在該發光裝置到該分光裝置的光學路 徑上;以及 一第二偏光片,沿著該軸線設置在該分光裝置到該影像感 測區的光學路徑上; 其中該第一偏光片與該第二偏光片兩者的偏光角度實質上 垂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第—偏 光片可自該發光裝置到該分光裝置的光學路徑上移開及 /或該第二偏光片可自該軸線上移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11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另包有 099131182 一防反光裝置,設置於該分光裝置相對於該光線轉向器的 表單編號AOiOi 苐18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一侧,用於接收經由該分光裝置透射過來的透射光。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防反光 裝置包含有一反射面,用於將該透射光導向該分光裝置以 外的地方。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防反光 裝置另包含有: 一第三偏光片,設置於該反射面與該分光裝置之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中該防反光 裝置另包含有: 〇 一第四偏光片,設置於該第三偏光片與該分光裝置之間, 且該第三、第四偏光片兩者的偏光方向實質上垂直。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另包含有: 一第四偏光片,位於該分光裝置到該影像感測區的光學路 徑上; 其中該第三、第四偏光片兩者的偏光方向實質上垂直。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々其中該防反光 裝置包含有一吸光層,用以吸收該透射光。 Ο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1或13項所述之數位顯微鏡,其另 包含有: 一第二物鏡,與該影像感測區沿著一軸線排列; 其中該分光裝置位於該第一物鏡與該第二物鏡之間。 20 . —種數位顯微鏡,其包含有: 一影像感測電路,其上具有一影像感測區; 一物鏡,與該影像感測區沿著一軸線排列; 一發光裝置,設置於該軸線之外,用於朝向不與該軸線同 轴的方向發出光線; 099131182 表單編號A0101 第19頁/共28頁 0992054697-0 201211580 一光線轉向器,設置於該轴線之外,用於將該發光裝置發 出的光線轉向; 一分光裝置,位於該軸線上,用於改變該光線轉向器傳來 的光線的路徑,以提供與該軸線同軸且實質上沿著該軸線 輸出的光線; 一防反光裝置,設置於該分光裝置相對於該光線轉向器的 一側,用於接收經由該分光裝置透射過來的透射光; 一第一偏光片,設置在該發光裝置到該分光裝置的光學路 徑上;以及 一第二偏光片,設置在該分光裝置到該影像感測區的光學 路徑上; 其中該第一偏光片與該第二偏光片兩者的偏光角度實質上 垂直,且該物鏡位於該影像感測區與該分光裝置之間。 0992054697-0 099131182 表單編號A0101 第20頁/共28頁
TW099131182A 2010-09-15 2010-09-15 Digital microscope with coaxial light output TW201211580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31182A TW201211580A (en) 2010-09-15 2010-09-15 Digital microscope with coaxial light output
US12/952,236 US20120062721A1 (en) 2010-09-15 2010-11-23 Digital microscope with coaxial light output
EP10014912A EP2431773A3 (en) 2010-09-15 2010-11-23 Digital microscope with coaxial light outpu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9131182A TW201211580A (en) 2010-09-15 2010-09-15 Digital microscope with coaxial light outpu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1580A true TW201211580A (en) 2012-03-16

Family

ID=44905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31182A TW201211580A (en) 2010-09-15 2010-09-15 Digital microscope with coaxial light output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62721A1 (zh)
EP (1) EP2431773A3 (zh)
TW (1) TW20121158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36149B1 (en) * 2015-08-24 2024-12-25 Leica Instruments (Singapore) Pte. Ltd. Illumination and observation system for an ophthalmic microscope, ophthalmic microscope comprising such a system, and microscopy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59819U (zh) * 1990-09-29 1992-05-22
JP2547480B2 (ja) * 1991-02-04 1996-10-23 日本飛行機株式会社 磁場顕微鏡装置
DE10303825A1 (de) * 2003-01-31 2004-08-12 Leica Microsystems (Schweiz) Ag Mikroskop mit einer Beleuchtung
US7433505B2 (en) * 2005-11-01 2008-10-07 Ben Yoo Method of dental microscopic procedure
US8624967B2 (en) * 2006-10-17 2014-01-07 Dan O'Connell Integrated portable in-situ microscope
JP5336772B2 (ja) * 2008-06-04 2013-11-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顕微鏡システム、及び、変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31773A2 (en) 2012-03-21
EP2431773A3 (en) 2012-04-18
US20120062721A1 (en) 201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7254B (zh) 双焦镜头和包括双焦镜头的成像装置
JP5383672B2 (ja) 複数方向撮像のための小型スコープ
TWI624684B (zh) 顯微鏡附件
JP4994561B2 (ja) 投影ディスプレイ用偏光回復システム
CA2838191A1 (en) Handheld magnification device with a two-camera module
US3567309A (en) Glareless light viewing devices
KR20220024410A (ko) 도광 광학 소자를 통한 눈 이미징에 기초한 시선 추적 장치 및 방법
JP5944156B2 (ja) 照明光学系と結像光学系とが統合された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含む3次元映像獲得装置
CN110192141A (zh) 用于显微镜的图像转换模块和显微镜
JP2018200468A (ja) 集光光学系
TWI442166B (zh) 一種單照相機全景立體成像系統
CN106907998B (zh) 线性优化的光谱共焦测量装置及方法
US8175451B2 (en) Electronic viewfinder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JP2006201465A5 (zh)
TW201211580A (en) Digital microscope with coaxial light output
KR101478572B1 (ko) 줌 대물렌즈를 이용한 자동초점 시스템
JP5992990B2 (ja) Atr測定用の対物光学系およびatr測定装置
CN105573007A (zh) 液晶透镜成像装置和液晶透镜成像方法
TWM329797U (en) Focal length measuring device
KR101584455B1 (ko) 부품의 내부를 촬영하는 촬영 모듈 및 이를 이용한 촬영 시스템
WO2017002008A1 (en) Optical system
JP7040729B2 (ja) ファイバースコープ接続具、及びファイバースコープシステム
KR101741912B1 (ko) 이미지 확대 장치
CN102411200A (zh) 同轴出光式数字显微镜
JP2004101213A (ja) 光学系のmtfを測定する装置及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