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906574Y -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 Google Patents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906574Y
CN2906574Y CN 200620079043 CN200620079043U CN2906574Y CN 2906574 Y CN2906574 Y CN 2906574Y CN 200620079043 CN200620079043 CN 200620079043 CN 200620079043 U CN200620079043 U CN 200620079043U CN 2906574 Y CN2906574 Y CN 290657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wedge
fixed cover
end fixed
spring sheet
spring lea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07904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华
胡大琳
徐岳
王春生
白鹏翔
王雪玲
曹少飞
李赞荣
杨莹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 20062007904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90657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90657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90657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一种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在内护筒的左端外设左端固定套、右端外设右端固定套,内护筒与右端固定套之间设内橡胶圈,在左端固定套上设左上夹紧楔圈和左下夹紧楔圈,右端固定套上设置有右上夹紧楔圈和右下夹紧楔圈,2~8偶数片弹簧片的一端设置在左端固定套外表面、另一端设置在右端固定套外表面,在每片弹簧片上设有2~8偶数片应变片,弹簧片上的应变片用导线连接成桥式电路,在左端固定套和右端固定套的外部设外护筒,外护筒与右端固定套之间设外橡胶圈,在左端固定套或右端固定套上加工有出线孔c。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试数据准确、测量精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可用于测试钢绞线的拉力。

Description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测量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技术背景
钢绞线是钢厂用优质碳素结构钢经过冷加工,再经回火和绞捻等加工过程而成,具有塑性好、无接头、使用方便、强度高等优点,目前广泛使用在各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中,例如桥梁、高层楼房、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矿山贮仓等建筑物。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时,绝大多数是先浇筑构件混凝土,并在其中预留孔道(或设套管),待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后,将多根(最多可达37根)钢绞线穿入预留的孔道内,用千斤顶支承于混凝土构件端部,张拉钢绞线,使构件同时受到反力压缩。待张拉到控制拉力后,即用特制的锚具将钢绞线锚固于混凝土构件上,使混凝土获得并保持其预压应力。最后,在预留孔道内压注水泥浆,以保护钢绞线不致锈蚀,并使钢绞线与混凝土粘结成为整体,协同工作。
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对张拉力大小的控制是通过张拉设备上的油压表来间接测量,同时通过监测钢绞线的伸长量予以校核。这样测到的张拉力是整束钢绞线的合力,对其中每一根钢绞线拉力的大小无法检测,因此不能判断整束钢绞线中的每一根钢绞线受力是否均匀,导致在张拉过程中受力较大的某一根或几根钢绞线断丝,由此留下工程隐患。另外,孔道摩阻力的大小以及其沿孔道的分布情况无法检测,由此影响张拉效果。第三,在封锚以后直到构件工作的整个使用寿命内,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徐变、锚具的内缩和滑移等因素导致的钢绞线拉力变化是研究人员迫切需要了解的数据,因为这对评定结构的工作状况以及结构耐久性十分重要,但目前还无法检测。因此,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测量精度高、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在施工时将传感器安装在每一根钢绞线上的预设部位,用来监测每根钢绞线从开始张拉到整个使用寿命周期内的受力大小,从而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试数据准确、测量精度高、使用寿命长、可以长期检测的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内护筒的左端外设置有左端固定套、右端外设置有右端固定套,内护筒与右端固定套之间设置有内橡胶圈,在左端固定套上设置有左上夹紧楔圈和左下夹紧楔圈,右端固定套上设置有右上夹紧楔圈和右下夹紧楔圈,2~8偶数片弹簧片的一端设置在左端固定套外表面、另一端设置在右端固定套外表面,在每片弹簧片上设置有2~8偶数片应变片,弹簧片上的应变片用导线连接成桥式电路,在左端固定套和右端固定套的外部设置有外护筒,外护筒与右端固定套之间设置有外橡胶圈,在左端固定套或右端固定套上加工有出线孔c。
本实用新型的左上夹紧楔圈和左下夹紧楔圈的内圆弧半径R为2.5~9mm,右上夹紧楔圈和右下夹紧楔圈的内圆弧半径R为2.5~9mm。本实用新型的弹簧片为弓形结构或平面片状结构或平面弧形结构或正弦波形曲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弹簧片弓形结构为:弹簧片的宽度b为5~15mm、厚度t为0.2~1.0mm,弓形长度L为10~100mm、弓形高度h为2~15mm、弓形侧面与底面的夹角α为10°~90°。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弧形结构为平面圆弧形结构,平面圆弧形结构的弹簧片的弦长为10~100mm、拱高为2~15mm、宽度和厚度与弓形结构弹簧片的宽度b和厚度t相同。本实用新型的正弦波形曲面结构的弹簧片峰峰高与周期宽的比为0~1、宽度和厚度与弓形结构弹簧片的宽度b和厚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弹簧片上的应变片可设置在弹簧片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设置在弹簧片外表面的应变片的片数与内表面上应变片的片数相等。
本实用新型的左上夹紧楔圈和左下夹紧楔圈的内圆弧半径R与右上夹紧楔圈和右下夹紧楔圈的内圆弧半径R相等。
本实用新型采用左端固定套里的左上夹紧楔圈和左下夹紧楔圈、右端固定套里的右上夹紧楔圈和右下夹紧楔圈在测试时将被测试的钢绞线夹紧,在钢绞线上加荷载时钢绞线发生形变,安装在左端固定套和右端固定套上的上弹簧片和下弹簧片两端发生相对位移,上弹簧片和下弹簧片产生形变,上弹簧片和下弹簧片上粘贴的应变片将上弹簧片和下弹簧片产生的形变转换成电信号输出。本实用新型经试验单位对两种规格的钢绞线按国家标准进行了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实用新型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测试数据准确、测量精度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可用于测试钢绞线的拉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1中上弹簧片4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在图1、2、3、4、5中,本实施例的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由左端固定套1、外护筒2、左上夹紧楔圈3、上弹簧片4、内护筒5、应变片6、外橡胶圈7、内橡胶圈8、右上夹紧楔圈9、右端固定套10、右下夹紧楔圈11、下弹簧片12、左下夹紧楔圈13联接构成。
在内护筒5的左端外套装有左端固定套1、右端外套装有右端固定套10,内护筒5与右端固定套10之间安装有内橡胶圈8,内橡胶圈8起密封作用,使内护筒5与右端固定套10之间留有间隙,以便允许内护筒5和右端固定套10发生相对移动。在左端固定套1和右固定套10的径向均布加工有6个螺孔,在右端固定套10上加工有出线孔c,导线从出线孔c穿出,也可在左端固定套1上加工出线孔c,左端固定套1上部的径向螺孔内用螺钉和弹簧垫固定联接安装有左上夹紧楔圈3、下部的径向螺孔内用螺钉和弹簧垫固定联接安装有左下夹紧楔圈13,左上夹紧楔圈3与左下夹紧楔圈13之间留有间隙,左上夹紧楔圈3和左下夹紧楔圈13的内圆弧半径R为6.35mm。右端固定套10上部的径向螺孔内用螺钉和弹簧垫固定联接安装有右上夹紧楔圈9、下部的径向螺孔内用螺钉和弹簧垫固定联接安装有右下夹紧楔圈11,右上夹紧楔圈9与右下夹紧楔圈11之间留有间隙,右上夹紧楔圈9和右下夹紧楔圈11的内圆弧半径R为6.35mm。将被测的钢绞线穿入内护筒5内,顺时针旋转左端固定套1上的螺钉,左上夹紧楔圈3和左下夹紧楔圈13可将被测的钢绞线夹紧,顺时针旋转右端固定套10上的螺钉,右上夹紧楔圈9和右下夹紧楔圈11可将被测的钢绞线夹紧。左上夹紧楔圈3与左下夹紧楔圈13和右上夹紧楔圈9与右下夹紧楔圈11将紧紧咬住钢绞线的两个断面。在左端固定套1和右端固定套10上表面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上弹簧片4,左端固定套1和右端固定套10下表面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固定联接有下弹簧片12,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为弓形结构,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在左端固定套1与右端固定套10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将产生形变。本实施例上弹簧片4的宽度b为10mm、厚度t为0.8mm,上弹簧片4的弓形长度L为60mm、弓形高度h为8mm、弓形侧面与底面的夹角α为60°。下弹簧片12的形状和结构与上弹簧片4完全相同。上弹簧片4的外表面用胶粘接有1片应变片6,上弹簧片4的内表面用胶粘接有1片应变片6,也可在上弹簧片4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用胶粘接2片应变片6,下弹簧片12的内表面用胶粘接有1片应变片6,下弹簧片12的外表面用胶粘接有1片应变片6,也可在下弹簧片12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用胶粘接2片应变片6,上弹簧片4上的应变片6用于感受上弹簧片4的形变,下弹簧片12上的应变片6用于感受下弹簧片12的形变,上弹簧片4上的应变片6、下弹簧片12上的应变片6连接成桥式电路,用导线从右端固定套10的出线孔c穿出与应变仪连接可测钢绞线的拉力。当钢绞线被拉伸时,由于钢绞线的伸长使得固定在左端固定套1和右端固定套10上的上弹簧片4以及下弹簧片12的两端发生位移ΔL,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中部将产生弯曲变形。上弹簧片4表面应变值与上弹簧片4两端的位移成线性关系,其表达式为:
ϵ ′ = 6 × ΔL L h t ( h L sin α - 4 h Ltgα - 2 )
式中ε′为上弹簧片4表面应变值,L为上弹簧片4长度,b为上弹簧片4的宽度,t为弹簧片4的厚度,h为上弹簧片4的高度,α为上弹簧片4弓形侧面与底面的夹角,ΔL为上弹簧片4两端位移量。下弹簧片12表面应变值的计算公式以及计算方法与上弹簧片4完全相同。通过标定,可以得到传感器输出应变值与钢绞线拉力之间的关系为:
                           T=Kε
式中T为待测钢绞线的拉力,ε为传感器输出应变值,K为通过标定得到的系数。
在左端固定套1和右端固定套10的外部套装有外护筒2,外护筒2与右端固定套10之间安装有外橡胶圈7,外橡胶圈7用于密封,并且允许外护筒2和右端固定套10发生相对移动。
实施例2
在本实施例中,左上夹紧楔圈3和左下夹紧楔圈13的内圆弧半径R为2.5mm,右上夹紧楔圈9和右下夹紧楔圈11的内圆弧半径R为2.5mm。上弹簧片4的宽度b为5mm、厚度t为0.2mm,上弹簧片4的弓形长度L为10mm、弓形高度h为2mm、弓形侧面与底面的夹角α为10°。下弹簧片12的形状和结构与上弹簧片4完全相同。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3
在本实施例中,左上夹紧楔圈3和左下夹紧楔圈13的内圆弧半径R为7.6mm,右上夹紧楔圈9和右下夹紧楔圈11的内圆弧半径R为7.6mm。上弹簧片4的宽度b为10mm、厚度t为0.5mm,上弹簧片4的弓形长度L为80mm、弓形高度h为7mm、弓形侧面与底面的夹角α为30°。下弹簧片12的形状和结构与上弹簧片4完全相同。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左上夹紧楔圈3和左下夹紧楔圈13的内圆弧半径R为9mm,右上夹紧楔圈9和右下夹紧楔圈11的内圆弧半径R为9mm。上弹簧片4的宽度b为15mm、厚度t为1.0mm,上弹簧片4的弓形长度L为100mm、弓形高度h为15mm、弓形侧面与底面的夹角α为90°。下弹簧片12的形状和结构与上弹簧片4完全相同。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在以上本实施例1~4中,在上弹簧片4的外表面用胶粘接2片应变片6,上弹簧片4的内表面用胶粘接2片应变片6,下弹簧片12的内表面用胶粘接2片应变片6,下弹簧片12的外表面用胶粘接2片应变片6,上弹簧片4外表面上的2片应变片6串联接、上弹簧片4内表面上的2片应变片6串联接、下弹簧片12内表面上的2片应变片6串联接、下弹簧片12外表面上的2片应变片6串联接后连成桥式电路。也可在上弹簧片4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用胶粘接有4片应变片6,在下弹簧片12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用胶粘接有4片应变片6,上弹簧片4外表面或内表面上的应变片6每2片串联接、下弹簧片12内表面或外表上的应变片6每2片串联接后连成桥式电路。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6
在以上本实施例1~4中,在上弹簧片4的外表面用胶粘接4片应变片6,上弹簧片4的内表面用胶粘接4片应变片6,下弹簧片12的内表面用胶粘接4片应变片6,下弹簧片12的外表面用胶粘接4片应变片6,上弹簧片4外表面上的4片应变片6串联接、上弹簧片4内表面上的4片应变片6串联接、下弹簧片12内表面上的4片应变片6串联接、下弹簧片12外表面上的4片应变片6串联接后连成桥式电路。也可在上弹簧片4的外表面或内表面用胶粘接8片应变片6,在下弹簧片12的内表面或外表面用胶粘接8片应变片6,上弹簧片4外表面或内表面上的应变片6每4片串联接、下弹簧片12外表面或内表上的应变片6每4片串联接后连成桥式电路。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7
在以上实施例1~6中的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为平面片状结构。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8
在以上实施例1~6中,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平面为圆弧形结构,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弦长为50mm、拱高为8mm,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宽度和厚度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9
在以上实施例1~6中,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为平面圆弧形结构,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弦长为10mm、拱高为2mm,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宽度和厚度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0
在以上实施例1~6中,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为平面圆弧形结构,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弦长为100mm、拱高为15mm,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宽度和厚度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1
在以上实施例1~6中,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为正弦波形曲面结构,正弦波形曲面结构的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峰峰高与周期宽的比为0.5,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宽度和厚度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2
在以上实施例1~6中,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为正弦波形曲面结构,正弦波形曲面结构的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峰峰高与周期宽的比为0,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宽度和厚度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3
在以上实施例1~6中,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为正弦波形曲面结构,正弦波形曲面结构的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峰峰高与周期宽的比为1,上弹簧片4和下弹簧片12的宽度和厚度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4
在以上实施例1~13中,4片弹簧片的一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对称地固定联接在左端固定套1外表面、另一端对称地联接在右端固定套10外表面,在每片弹簧片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用胶各粘接1片应变片6,每相对两片弹簧片外表面或内表面上的应变片6串联后用导线连接成桥式电路。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5
在以上实施例1~13中,4片弹簧片的一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对称地固定联接在左端固定套1外表面、另一端对称地联接在右端固定套10外表面,在每片弹簧片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用胶各粘接2片应变片6,每相对两片弹簧片外表面或内表面上的应变片6串联后用导线连接成桥式电路。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6
在以上实施例1~13中,4片弹簧片的一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对称地固定联接在左端固定套1外表面、另一端对称地联接在右端固定套10外表面,在每片弹簧片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用胶各粘接4片应变片6,每相对两片弹簧片外表面或内表面上的应变片6串联后用导线连接成桥式电路。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7
在以上实施例1~13中,8片弹簧片的一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对称地固定联接在左端固定套1外表面、另一端对称地联接在右端固定套10外表面,在每片弹簧片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用胶各粘接1片应变片6,每相对四片弹簧片上外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内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其余四片弹簧片上外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内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然后用导线连接成桥式电路。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8
在以上实施例1~13中,8片弹簧片的一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对称地固定联接在左端固定套1外表面、另一端对称地联接在右端固定套10外表面,在每片弹簧片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用胶各粘接2片应变片6,每相对四片弹簧片上外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内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其余四片弹簧片上外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内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然后用导线连接成桥式电路。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19
在以上实施例1~13中,8片弹簧片的一端用螺纹紧固联接件对称地固定联接在左端固定套1外表面、另一端对称地联接在右端固定套10外表面,在每片弹簧片的外表面和内表面用胶各粘接4片应变片6,每相对四片弹簧片上外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内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其余四片弹簧片上外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内表面的应变片6串联,然后用导线连接成桥式电路。其它零部件以及零部件的联接关系与相应的实施例相同。
为了验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申请人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试验时名称为GL-12型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和实施例3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试验时名称为GL-15型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委托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检测中心对φ12.7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和φ15.2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进行了测试,各种试验情况如下:
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3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试件规格:φ12.7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φ15.2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
测量仪器:TDS-602数据采集仪,由日本生产。
加载设备:WE-3000微机屏显液压万能试验机,由长春试验机厂生产。
环境温度:22℃。
1、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测试φ12.7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拉力
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安装在φ12.7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上,用TDS-602数据采集仪和WE-3000微机屏显液压万能试验机,按照国家标准《金属拉力试验方法》(GB/T 228-2002)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2003)对φ12.7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拉力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1。
表1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测试φ12.7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拉力结果表
  荷载(kN)   传感器标称应变(10-6)                     TDS-602数据采集仪示值(10-6)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均值误差(%)  最大误差(%)
    0     0   0   0   0   0     /     /
    20     686   689   699   697   695.0     1.31     1.89
    40     1372   1380   1381   1387   1382.7     0.78     1.10
    80     2058   2073   2072   2073   2072.7     0.71     0.72
    100     2744   2759   2768   2748   2758.3     0.52     0.87
    120     3430   3445   3447   3439   3443.7     0.39     0.49
    140     4116   4138   4142   4129   4136.3     0.49     0.63
    160     4802   4825   4827   4830   4827.3     0.52     0.58
测试结论: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的均值最大误差1.31%;最大误差1.89%;《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允许最大误差小于±6%。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的输出灵敏度高达30.0με/kN,其分辨率为0.033kN,目前桥涵工程中张拉设备拉力控制最高分辨率为5kN。
2、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测试φ15.2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拉力
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安装在φ15.2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上,用TDS-602数据采集仪和WE-3000微机屏显液压万能试验机,按照国家标准《金属拉力试验方法》(GB/T 228-2002)和《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T 5224-2003)对φ15.2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拉力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见表2。
表2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测试φ15.20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拉力结果表
荷载(kN) 传感器标称应变(10-6)                    TDS-602数据采集仪示值(10-6)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均值误差(%) 最大误差(%)
    0     0   0   0   0   0     /     /
    30     804   814   819   809   814.0     1.24     1.86
    60     1608   1624   1617   1618   1619.7     0.72     0.99
    90     2412   2420   2434   2422   2425.3     0.55     0.91
    120     3216   3240   3243   3221   3234.3     0.56     0.84
    150     4020   4036   4048   4043   4042.3     0.55     0.70
    180     4824   4855   4837   4840   4844.0     0.41     0.64
    210     5628   5664   5662   5649   5658.3     0.53     0.64
    240     6432   6470   6454   6446   6456.7     0.38     0.59
测试结论: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的均值最大误差为1.24%;最大误差为1.86%;《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允许最大误差小于±6%。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的输出灵敏度高达26.8με/kN,其分辨率为0.0373kN,目前桥涵工程中张拉设备拉力控制最高分辨率为5kN。

Claims (6)

1、一种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内护筒(5)的左端外设置有左端固定套(1)、右端外设置有右端固定套(10),内护筒(5)与右端固定套(10)之间设置有内橡胶圈(8),在左端固定套(1)上设置有左上夹紧楔圈(3)和左下夹紧楔圈(13),右端固定套(10)上设置有右上夹紧楔圈(9)和右下夹紧楔圈(11),2~8偶数片弹簧片的一端设置在左端固定套(1)外表面、另一端设置在右端固定套(10)外表面,在每片弹簧片上设置有2~8偶数片应变片(6),弹簧片上的应变片(6)用导线连接成桥式电路,在左端固定套(1)和右端固定套(10)的外部设置有外护筒(2),外护筒(2)与右端固定套(10)之间设置有外橡胶圈(7),在左端固定套(1)或右端固定套(10)上加工有出线孔c。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左上夹紧楔圈(3)和左下夹紧楔圈(13)的内圆弧半径R为2.5~9mm,右上夹紧楔圈(9)和右下夹紧楔圈(11)的内圆弧半径R为2.5~9mm;所说的弹簧片为弓形结构或平面片状结构或平面弧形结构或正弦波形曲面结构。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弹簧片弓形结构为:弹簧片的宽度b为5~15mm、厚度t为0.2~1.0mm,弓形长度L为10~100mm、弓形高度h为2~15mm、弓形侧面与底面的夹角α为10°~90°;所说的平面弧形结构为平面圆弧形结构,平面圆弧形结构的弹簧片的弦长为10~100mm、拱高为2~15mm、宽度和厚度与弓形结构弹簧片的宽度b和厚度t相同;所说的正弦波形曲面结构的弹簧片峰峰高与周期宽的比为0~1、宽度和厚度与弓形结构弹簧片的宽度b和厚度相同。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说设置在弹簧片上的应变片(6)可设置在弹簧片的外表面和/或内表面。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说设置在弹簧片外表面的应变片(6)的片数与内表面上应变片(6)的片数相等。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左上夹紧楔圈(3)和左下夹紧楔圈(13)的内圆弧半径R与右上夹紧楔圈(9)和右下夹紧楔圈(11)的内圆弧半径R相等。
CN 200620079043 2006-05-25 2006-05-25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90657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79043 CN2906574Y (zh) 2006-05-25 2006-05-25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79043 CN2906574Y (zh) 2006-05-25 2006-05-25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906574Y true CN2906574Y (zh) 2007-05-30

Family

ID=38115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079043 Expired - Lifetime CN2906574Y (zh) 2006-05-25 2006-05-25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906574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51587C (zh) * 2006-05-25 2009-01-14 长安大学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CN111236079A (zh) * 2020-03-01 2020-06-05 河南交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自校准张拉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51587C (zh) * 2006-05-25 2009-01-14 长安大学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CN111236079A (zh) * 2020-03-01 2020-06-05 河南交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双模自校准张拉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1684B (zh)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摩擦损失和锚固损失的检测方法
CN103089018B (zh) 一种精确建立张拉力的预应力钢结构张拉施工方法
CN101113931A (zh) 预应力钢索张力测试仪
CN107130651B (zh) 锚杆内力外测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03134620A (zh) 用于测量结构中的拉力负荷和/或压力负荷的力测量装置
CN106949996A (zh) 光纤光栅智能钢绞线及其监控系统和标定方法
CN2906574Y (zh)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CN204112229U (zh) 后张法预制梁板张拉应力控制装置
CN100451587C (zh) 钢绞线拉力测量传感器
CN110761563B (zh) 钢绞线预应力施加装置、施加方法及预应力钢结构楼梯
CN103234685B (zh) 开口环式锚固力测量装置
CN111323187A (zh) 悬索桥主缆与主索鞍动态接触状态监测装置及方法
CN216893150U (zh) 一种能同时监测灌浆料和钢筋变化状态的智能半灌浆套筒
CN105181588A (zh) 一种挤压式测定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装置及测试方法
CN201155966Y (zh) 光纤光栅位移计
CN201223881Y (zh) 一种精轧螺纹钢张拉力的测量装置
CN107271648B (zh) 考虑混凝土徐变影响的收缩应力测量装置
CN203479622U (zh) 拉拔试验位移测定机构
CN110082015B (zh) 一种锚固动索水工钢闸门启闭力动态监测方法
CN103207041B (zh) 压电式张拉力监测装置
CN205444934U (zh) 钢绞线的预应力张拉装置
CN104316407A (zh) 一种弯曲状态下钢绞线疲劳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Tong et al.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in hot spot stress between CFCHS and CHS K-joints with gap
CN212903682U (zh) 一种实验室检测预应力锚口及喇叭口的摩擦阻力的装置
CN201096572Y (zh) 预应力钢索张力测试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90114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