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75477Y - 供氧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氧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875477Y
CN2875477Y CN 200620003793 CN200620003793U CN2875477Y CN 2875477 Y CN2875477 Y CN 2875477Y CN 200620003793 CN200620003793 CN 200620003793 CN 200620003793 U CN200620003793 U CN 200620003793U CN 2875477 Y CN2875477 Y CN 2875477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ygen
connecting device
catheter
oxygen supply
supply conn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62000379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选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62000379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875477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875477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875477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氧连接装置,该装置包括密封面罩,该密封面罩与设有吸气活瓣的进气通道的出气端以及设有呼气活瓣的排气通道连接,所述进气通道的进气端与输氧管的一端可分离地连接。密封面罩通过输氧管与氧气湿化瓶连接,实现了供氧的密封面罩与氧气湿化瓶的连通,从而在保证氧气浓度的同时解决了氧气湿化问题。并且进气通道与输氧管可分离地连接,使得进气通道可随时脱离输氧管然后接呼吸囊,进行控制呼吸,争取抢救时间。

Description

供氧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氧连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医院临床用的供氧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医学临床中,纯粹用于为病人供氧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鼻塞法。顾名思义,鼻塞法是将与氧气湿化瓶的出口连接管连通的较细的管子插入病人的鼻孔为病人提供氧气,该湿化瓶用于湿化输入氧,湿化瓶与产生氧气的设备连接。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易造成病人鼻孔不适,使用这种办法,病人肺泡中的氧浓度提升得比较缓慢,会影响血氧含量升高,不能很快纠正病人的缺氧状态。另一种是面罩供氧法。面罩供氧法是将鼻塞法中的细管子替换为罩在病人鼻子和嘴巴上的面罩,在面罩上设置开口与外界空气互通,解决病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这种方法的缺陷在于:面罩中的氧气也会因此排出到大气中,同时空气也会进入面罩,使得面罩中的氧气浓度降低,既浪费了资源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还有一种麻醉系统中的供氧装置,主要用于麻醉诱导和复苏,采用密封面罩,该面罩中央为透明塑料或有机玻璃罩,周围套有可充气的橡胶圈,使外形和边缘更易于适合口鼻的形状,并与皮肤接触良好,防止漏气,且面罩与一呼吸装置相连接,该呼吸装置采用单向活瓣来控制呼吸气流动的方向。呼吸装置的进气通道一端与面罩连接,另一端与供气装置连接,其内部设有吸入气体时开启、呼气时关闭的吸气活瓣;排气通道一端与面罩连接,另一端暴露于外界空气中,其内部设有呼气时开启、吸气时关闭的呼气活瓣,通过吸气活瓣和呼气活瓣解决了在密封的环境下病人呼出的气体的排出问题,又避免了氧气外漏以及外界空气的进入,但是麻醉系统中通过面罩和呼吸装置为病人提供的气体有多种,如果将麻醉系统中的供氧装置纯粹用于为病人供氧较容易发生危险,且又不能直接连接到湿化瓶的出口管上,解决不了氧气湿化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供氧连接装置,解决了现有供氧装置给病人带来的不适感以及供氧时氧气浓度得不到保证和供氧浪费的问题,同时解决氧气湿化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供氧连接装置,能够在病人出现危急的情况下,及时撤下输氧管连接呼吸囊对病人进行控制呼吸,争取抢救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供氧连接装置,该装置包括密封面罩,该密封面罩与设有吸气活瓣的进气通道的出气端以及设有呼气活瓣的排气通道连接,所述进气通道的进气端与输氧管的一端可分离地连接。
上述方案中,密封面罩通过输氧管与氧气湿化瓶连接,实现了供氧的密封面罩与氧气湿化瓶的连通,从而在保证氧气浓度的同时解决了氧气湿化问题。并且进气通道与输氧管可分离地连接,使得进气通道可随时脱离输氧管然后接呼吸囊,进行控制呼吸,争取抢救时间。
其中,所述输氧管的另一端可设有与氧气湿化瓶的出口连接管相匹配的连接头,使得面罩通过输氧管与氧气湿化瓶连接。所述输氧管可以为软管,也可以为硬质圆柱形空心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输氧管之间还进一步连接可变连通器。利用可变连通器的可旋转特性,调整密封面罩的角度。其中所述可变连通器可设有与所述输氧管连接的进氧管以及与所述进气通道可分离连接的出氧管;所述进氧管和所述出氧管可旋转地连接在一起。通过旋转进氧管或出氧管从而带动进气通道并进一步带动密封面罩便可达到调整密封面罩角度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将所述输氧管可分离地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从而较佳地固定密封面罩的角度。输氧管设置为硬质圆柱形空心管较佳,这样供氧面罩、进气通道、排气通道、可变连通器以及输氧管都能够通过输氧管固定在支架上,避免了供氧面罩及其他装置压在病人的面部而给病人带来不适,并且旋转可变连通器的进氧管和出氧管带动供面罩改变其角度以适应病人的面部角度,使病人更加舒适。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供氧连接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供氧连接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可变连通器的俯视图;
图4为图2中支架的底座的俯视图;
图5为图2中支架的底座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供氧连接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密封面罩3与设有吸气活瓣14的进气通道11的出气端连接,当病人吸氧时,吸气活瓣14打开,氧气进入密封面罩3,病人呼气时,吸气活瓣14关闭,保证了氧气不外泄;密封面罩与设有呼气活瓣13的排气通道12连接,病人呼气时,呼气活瓣13打开,废气排出,此时吸气活瓣14关闭;病人吸气时,呼气活瓣13关闭,吸气活瓣14打开,使得外界空气无法进入密封面罩3,从而保证了供氧浓度。
进气通道11与输氧管2的出氧端22可分离地连接,这里,输氧管2的进氧端21设有连接头23,当连接头23与氧气湿化瓶的出口连接管连接时,使得经氧气湿化瓶湿化的氧气能够通过输氧管2进入密封面罩3。输氧管2也可设为圆锥状,窄的一端可与氧气湿化瓶连接,这样无须设连接头也可实现与湿化瓶的连接,从而既解决了排放废气同时保证氧气浓度问题,又解决了面罩供氧的氧气湿化问题,有效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在病人情况紧急时,可撤下输氧管,将进气通道接上呼吸囊,对病人实施紧急抢救,争取了抢救时间。
本实施例中,输氧管2使用的是硬质圆柱形空心管,输氧管也可以使用软管实现湿化瓶的出口连接管与密封面罩之间的连通。但是由于供氧面罩、进气通道、排气通道以及输氧管有一定的重量,为了避免这些装置压在病人的面部而给病人带来不适,较佳的方案是输氧管2采用硬质圆柱形空心管,并且将其固定在支架上,使得将供氧面罩、进气通道、排气通道和输氧管的重量都由支架来承受,从而去除了压在病人面部所有的重量,使病人更加舒适,该方案如图2所示。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供氧连接装置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在图1实施例的基础上,进气通道11和输氧管2之间还进一步设有可变连通器4,可变连通器4设有进氧管41和出氧管42,进氧管41与输氧管2的出氧端22可分离地连接,出氧管42与进气通道11可分离地连接,在病人情况异常时,便于及时撤下可变连通器或输氧管,对病人实施急救措施。进氧管41和出氧管42可旋转地连接在一起;所述输氧管2可分离地固定在支架上,该支架设有底座,底座上设有支柱51,固定夹6将所述输氧管2固定在支柱51上,输氧管2可以根据供氧面罩3的需要通过旋转可变连通器4的进氧管41或出氧管42来选择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然后用固定夹6固定在支柱51上,从而较佳地固定面罩的角度和高度。图3为图2中可变连通器的俯视图,可变连通器4的进氧管41和出氧管42都为一端封闭的圆管,进氧管41和出氧管42的管壁通过连通口43,进氧管41和出氧管42通过该连通口43连通,并且进氧管41和出氧管42可以该连通口43为中心旋转,从而通过进气通道11带动密封面罩3调整其角度。
支架的底座如图4和图5所示,设有一支撑平面52和支撑脚53,支撑脚53为两个板,分别垂直设于支撑平面52的对称的两端。支架的底座也可以是由多条棒状支撑脚共同支撑支撑平面。此外,支架的底座也可以是圆台或矩形台等。
本实用新型取材均为塑料,当然也可以为金属制品,但是塑料比较轻便,且成本低,所以一般使用塑料。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改变了为床头病人供氧的方式,用面罩供氧代替鼻塞供氧,减轻了病人的不适感,使病人血氧含量提升了75%以上;并在保证氧气浓度避免氧气外泄的同时,利用输氧管上的连接头解决了氧气湿化问题。供氧面罩可随意调节角度,方便了使用。在病人出现危急情况时,还可方便地去掉进气通道上的输氧管或可变连通器,将呼吸囊接在可变连通器或进气通道上作控制呼吸,争取抢救时间。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面罩,该密封面罩与设有吸气活瓣的进气通道的出气端以及设有呼气活瓣的排气通道连接,所述进气通道的进气端与输氧管的一端可分离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氧管为硬质圆柱形空心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和所述输氧管之间还进一步连接可变连通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连通器设有与所述输氧管连接的进氧管以及与所述进气通道可分离连接的出氧管;所述进氧管和所述出氧管可旋转地连接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氧管的另一端设有与氧气湿化瓶的出口连接管相匹配的连接头。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氧管可分离地固定在一个支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一底座以及设在该底座上的支柱,一固定夹将所述输氧管固定在所述支柱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底座包括一支撑平面及与该支撑平面连接的支撑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为两个板,分别垂直设于所述支撑平面的对称的两端。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供氧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为一圆台或一矩形台。
CN 200620003793 2006-03-08 2006-03-08 供氧连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75477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03793 CN2875477Y (zh) 2006-03-08 2006-03-08 供氧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620003793 CN2875477Y (zh) 2006-03-08 2006-03-08 供氧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875477Y true CN2875477Y (zh) 2007-03-07

Family

ID=37818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620003793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75477Y (zh) 2006-03-08 2006-03-08 供氧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875477Y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0850A (zh) * 2013-10-21 2014-02-05 得高健康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随动功能的供氧装置
CN104014063A (zh) * 2014-06-20 2014-09-03 昌克勤 无创一氧化氮自主呼吸供给系统
CN104014062A (zh) * 2014-06-20 2014-09-03 昌克勤 吸氧仪
CN105159340A (zh) * 2015-08-20 2015-12-16 徐绍杰 便捷吸氧仪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50850A (zh) * 2013-10-21 2014-02-05 得高健康家居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随动功能的供氧装置
CN104014063A (zh) * 2014-06-20 2014-09-03 昌克勤 无创一氧化氮自主呼吸供给系统
CN104014062A (zh) * 2014-06-20 2014-09-03 昌克勤 吸氧仪
CN104014062B (zh) * 2014-06-20 2016-07-06 昌克勤 吸氧仪
CN105159340A (zh) * 2015-08-20 2015-12-16 徐绍杰 便捷吸氧仪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00209B2 (ja) 換気マスク
EP3307367B1 (en) Ventilation mask
EP3496795B1 (en) A collapsible conduit, patient interface and headgear connector
CN204671697U (zh) 新型呼吸麻醉机
JP2009533199A5 (zh)
US5596983A (en) Apparatus for oxygenating a patient
CN2875477Y (zh) 供氧连接装置
CN204972590U (zh) 一种一次性简易辅助呼吸器
CN106798957A (zh) 一种内科临床用急救呼吸装置
CN202289153U (zh) 多功能的气囊式麻醉面罩
CN200998506Y (zh) 一种新型气管导管
JP2023528044A (ja) 医療用換気マスク
CN102488952A (zh) 一种双气囊呼吸装具
CN2618615Y (zh) 可对呼出气体进行消毒的呼吸机螺纹导气管
CN209734711U (zh) 一种呼吸内科用氧气面罩
CN213099818U (zh) 一种急救重症医学呼吸支持用气道通畅装置
CN210963438U (zh) 一种可实时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新型吸氧管
CN215653208U (zh) 一种可储氧吸氧装置
CN215426747U (zh) 一种鼻塞管
CN215690731U (zh) 一种重症医学类用呼吸器
CN221014136U (zh) 一种多功能改良面罩
CN211327592U (zh) 一种气管导管的接口装置
CN213312615U (zh) 一种人工气道储氧式吸氧装置
CN209900357U (zh) 一种呼吸内科护理用人工呼吸器
CN217510961U (zh) 一种呼吸咬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