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43232Y - 框架叠加结构 - Google Patents
框架叠加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843232Y CN2843232Y CN 200520045082 CN200520045082U CN2843232Y CN 2843232 Y CN2843232 Y CN 2843232Y CN 200520045082 CN200520045082 CN 200520045082 CN 200520045082 U CN200520045082 U CN 200520045082U CN 2843232 Y CN2843232 Y CN 2843232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essure strip
- width
- moulding
- pillar stand
- lower pill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rms Removed On Construction Sites Or Auxiliary Member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框架叠加结构。由截面相同,且呈矩形的框条组成下立柱和加长立柱。在加长立柱的一端头处,固定一个由2片相对称的L形插片和1片平插片所共同组成的插头,通过插头将加长立柱紧插于下立柱上实现叠加的目的。另设一个套卷固定于底板上,螺杆头则松动地置于底板和套卷间,压紧板则拧于螺杆上所组成的压紧装置,所述其中压紧装置放置于下立柱和加长立柱连接处,则能进一步确保本实用新型所述叠加结构连接的牢固程度。从而可以随意地增加屏障的高度的目的。
Description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具装饰的连接机构,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框架叠加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现代办公场所大多是开阔的大统间,但每个员工则各有一个被分隔成相对独立的活动区域。分隔时,可用预制成型的立柱构成框架,再在框架上安置装饰板,即可随机地按需间隔成所需大小的空间,供集体办公之用。传统的分隔高度大多在1公尺左右的高度,若需要更高一点的隔板时,必需在原有框架上叠加新的框架,即在原有的立柱基础上加装新的立柱来完成。所述的叠加方式可用传统的坚固连接来实现,但安装麻烦,且破坏原有结构影响到整体的美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框条内部空间的插接方式,来完成叠加连接的框架叠加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在于设计一个压紧装置,用来确保叠加结构连接的牢固可靠。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构思来加以实现的:由截面相同,且呈矩形的框条组成下立柱和加长立柱。在所述框条中的一侧面上,设有一通长的开口槽。在加长立柱的一个端头部位,于开口槽的左、右两侧面的内壁上,并紧靠于形成开口槽的弯边处,各竖立一个相对称的L形插片;在另一侧面的内壁上则竖立一个比开口槽宽的平插片,所有插片均超出加长立柱的端头。即:由平插片的外侧面、两L形插片长边端的两个外侧面、L形插片的两个短边端外侧面所在的一个面,共同组成一个外框尺寸相当于组成下立柱或加长立柱框条的内框尺寸的矩形。因此,将在端头部位竖立了插片的加长立柱,与下立柱相插接时,加长立柱就能竖立于下立柱之上,实现预定的目的。
若在下立柱和加长立柱连接处,另设一个由底板、套卷、压紧板和螺杆组成的压紧装置,其中套卷固定于底板上,螺杆头则松动地置于底板和套卷间,压紧板则拧于螺杆上,则能进一步确保本实用新型所述叠加结构连接的牢固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很明显的,由于如上所述的两个L形插片和一个平插片所构成的外围尺寸,相当于组成一个外框尺寸与组成下立柱或加长立柱框条的内框尺寸的矩形,因此,将在端头部位竖立了插片的加长立柱,与下立柱相插接时,加长立柱就能依靠由三片插片组成的插头竖立于下立柱之上,从而可实现本实用新型预定的目的。
由于本实用新型另行设有一个由底板、套卷、压紧板和螺杆组成的压紧装置,所述套卷固定于底板上,螺杆头则松动地置于底板和套卷间,压紧板则拧于螺杆上。若将该压紧装置放置于下立柱和加长立柱连接处的框条内,压紧板贴近于开口槽一侧,底板则贴近于框条的另一侧边。当旋动螺杆时,由于底板和压紧板的长度都大于框条的内框宽度,因此,底板和压紧板在框条内都是无法转动的,所以旋转的螺杆将使底板和压紧板分别向相反(或是向相向)的方向移动,最后,压紧板两侧的翻边通过L形插片的短边顶紧住框条上开口槽的两边,底板则通过平插片顶紧住框条上另一侧边,从而紧紧地将下立柱和加长立柱紧固成一体,不会松动。又由于整个压紧装置是放置于框条的内框内,不影响整个装饰的外观形象;采用螺纹结构的连接方式,则使本实用新型不论是紧固时,或是松开时,都是十分方便和有效的,并可反复多次的应用,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预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长立柱和下立柱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带内六角形凹坑结构的螺杆示意图。
图4是带六角形凸端结构的螺杆示意图。
图5是带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A。
图7是本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B。
图8是本实施例的应用示意图C。
图9是立柱内框呈非矩形状的叠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加以描述,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细节、特点、目的和优点更加明确,但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现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构造:如图1所示,一种框架叠加结构,由包括但不限于下立柱5、加长立柱1、左右L形插片3和平插片2所组成。所述下立柱5和加长立柱1,由截面相同,且呈矩形的框条组成。在所述框条中的一侧面上,设有一通长的开口槽4。在加长立柱的一个端头部位,于开口槽4的左、右两侧面的内壁上,并紧靠于形成开口槽的弯边41和42处,各竖立一个相对称的L形插片3;在框条另一侧面的内壁上则竖立一个比开口槽4宽的平插片2,所有插片均超出加长立柱1的端头。即:由平插片2的外侧面、两L形插片3的长边端31的两个外侧面、L形插片3的两个短边端32外侧面所在的那个共同的面,上述四个平面一起围成一个外框尺寸相当于组成下立柱5或加长立柱1框条的内框尺寸的矩形。因此,将在端头部位竖立了所述插片的加长立柱1,与下立柱5相插接时,加长立柱1就能竖立于下立柱5之上,实现预定的目的。
为防止仅靠插接连接的加长立柱1和下立柱5之间产生松动的可能,本实用新型在下立柱5和加长立柱1的连接处,设有一个包括由压紧板10和螺杆9组成的压紧装置。所述压紧板10的宽度,小于组成下立柱5和加长立柱1的框条内侧的宽度、大于开口槽4的宽度,其长度则应大于框条内侧的宽度。在压紧板10上设有与螺杆9相匹配的螺孔101。将所述压紧装置放置于下立柱5和加长立柱1的连接处后,当拧动螺杆9时,由于压紧板10的长度大于组成加长立柱1和下立柱5的框条的内侧宽度,因此,压紧板10不能在框条内转动,于是螺杆9与压紧板10相对移动,直至螺杆9的一端与平插片2相接触,并通过平插片2施压于组成加长立柱1和下立柱5的框条的一侧面;压紧板10则与L形插片3的短边端32相接触,并通过L形插片3施压于组成加长立柱1和下立柱5的框条上设有开口槽4的另一侧面。从而通过对组成加长立柱1和下立柱5的框条的相对两侧面的施压,使两者紧紧地相固定而不动。
为了改善压紧条件,更有效的防止加长立柱1和下立柱5之间连接的松动可能,如图2所示的一种变换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在下立柱5和加长立柱1的连接处,设有一个包括由底板7、套卷8、压紧板10和螺杆9组成的压紧装置。所述底板7和压紧板10的宽度,小于组成下立柱5和加长立柱1的框条内侧的宽度、大于开口槽4的宽度,其长度则应大于框条内侧的宽度。在压紧板10上设有与螺杆9相匹配的螺孔101。所述套卷8固定于底板7上,螺杆头91则松动地置于底板7和套卷8间,压紧板10则通过螺孔101拧于螺杆9上。若将上述压紧装置放置于下立柱5和加长立柱1连接处的框条内,压紧板10贴近于开口槽4一侧,底板7则贴近于框条的另一侧边。当旋动螺杆9时,由于底板7和压紧板10的长度都大于框条的内框宽度,因此,底板7和压紧板10在框条内都是无法转动的,所以旋转的螺杆9将迫使底板7和压紧板10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直至压紧板10通过L形插片3的短边端32紧顶住框条上组成开口槽4的两弯边41和42,底板7则通过平插片2紧顶住框条的另一侧边,从而紧紧地将下立柱5和加长立柱1紧固成一体,不会松动。本变换实施例的优点在于,螺杆9不直接接触平插片2,而是由螺杆头91与底板7接触,并通过底板7对平插片2施压,既增加了施压接触面而改善施压的效果,又避免螺杆9的转动对平插片2可能造成的损伤。所述压紧板10和底板7都可设计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但它们必需满足:在其边缘处的任何二点之间的距离,必有一组应大于框条的内框宽度,从而才能确保本实用新型预定目的的顺利实现。本实用新型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压紧板10和底板7都为长方形,其长度大于框条内侧的宽度,当螺杆9转动时,压紧板10和底板7受到框条内框的阻挡而不能随之转动,从而保证螺杆9转动时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预定目的。
又如图5所示,由于整个压紧装置是放置于框条的内框内,不影响整个装饰的外观形象;且是采用螺纹结构的连接方式,则使本实用新型不论是紧固时,或是松开时,都是十分方便和有效的,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预期效果。当反向旋转螺杆9时,则螺杆9将迫使底板7和压紧板10分别向同一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压紧装置松动而可从框条内侧取出来。
为了方便于螺杆9的转动,如图3所示,可在螺杆9的螺纹端头设一呈三角或正方或六角形的凹坑92。或如图4所示,可在螺杆9的螺纹端头设一呈内三角或内正方或内六角形的凸端93。
为了提高压紧板10的刚度和能更有效地实现压紧功效起见,如图2所示,在所述压紧板10的两长边端各设有一翻边条102。如此,压紧板10移动时,将依次通过翻边条102和L形插片3的短边端32向组成下立柱5和加长立柱1的框条施压。
图6、7、8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过程的示意图。按图6中箭头所示,先将压紧板10拧于螺杆9上,然后,将整个压紧装置置于加长立柱1内;再按图7中箭头所示,将带有压紧装置的加长立柱1插入于下立柱5中,并调整压紧装置至加长立柱1和下立柱5间适当之处;最后,如图8所示,对螺杆9施以旋转力,即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预定目的。反之,则可拆除之。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下立柱和加长立柱的内框可是非矩形状的,例如图9所示的圆形,当然也可以是椭圆形,或者是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但此时,所述插片、底板和压紧板,则必须与下立柱和加长立柱的内框形状相匹配。
Claims (7)
1.一种框架叠加结构,由包括下立柱、加长立柱、左右L形插片和平插片所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立柱和加长立柱,系截面相同呈矩形的框条,所述框条中的一侧面上有一通长的开口槽;
加长立柱一端头处,在开口槽的左、右两侧面的内壁上,并紧靠于形成开口槽的弯边处,各竖立一个相对称的L形插片,在另一侧面的内壁上则竖立一个比开口槽宽的平插片,所有插片均超出加长立柱的端头。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叠加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下立柱和加长立柱连接处,设有一个包括由压紧板和螺杆组成的压紧装置,所述压紧板的宽度,小于框条内侧的宽度、大于开口槽的宽度,其长度则应大于框条内侧的宽度;所述压紧板中间则设有与螺杆相匹配的螺孔。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叠加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下立柱和加长立柱连接处,设有一个包括由底板、套卷、压紧板和螺杆组成的压紧装置,所述底板和压紧板的宽度,小于框条内侧的宽度、大于开口槽的宽度,其长度则应大于框条内侧的宽度;所述套卷固定于底板上,螺杆头则松动地置于底板和套卷间;所述压紧板中间则设有与螺杆相匹配的螺孔。
4.按权利要求1、2、3所述的框架叠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立柱和加长立柱的内框可是非矩形状的,所述插片、底板和压紧板则与下立柱和加长立柱的内框形状相匹配。
5.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框架叠加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螺杆的螺纹端头设一呈内三角或内正方或内六角形的凹坑。
6.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框架叠加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螺杆的螺纹端头设一呈三角或正方或六角形的凸端。
7.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框架叠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板在其两长边端各设有一翻边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20045082 CN2843232Y (zh) | 2005-09-16 | 2005-09-16 | 框架叠加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520045082 CN2843232Y (zh) | 2005-09-16 | 2005-09-16 | 框架叠加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843232Y true CN2843232Y (zh) | 2006-12-06 |
Family
ID=37485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520045082 Expired - Lifetime CN2843232Y (zh) | 2005-09-16 | 2005-09-16 | 框架叠加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843232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60749C (zh) * | 2005-09-16 | 2008-01-09 | 特乐家具(上海)有限公司 | 框架叠加结构 |
CN110397995A (zh) * | 2018-04-24 | 2019-11-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支架 |
CN110397994A (zh) * | 2018-04-24 | 2019-11-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支架 |
-
2005
- 2005-09-16 CN CN 200520045082 patent/CN2843232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60749C (zh) * | 2005-09-16 | 2008-01-09 | 特乐家具(上海)有限公司 | 框架叠加结构 |
CN110397995A (zh) * | 2018-04-24 | 2019-11-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支架 |
CN110397994A (zh) * | 2018-04-24 | 2019-11-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支架 |
CN110397995B (zh) * | 2018-04-24 | 2024-05-0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支架 |
CN110397994B (zh) * | 2018-04-24 | 2024-05-0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空调支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843232Y (zh) | 框架叠加结构 | |
CN210396514U (zh) | 一种紧固高度可调的玻璃压框 | |
CN213236660U (zh) | 一种液晶屏弹出装置 | |
CN1876993A (zh) | 隔断墙的连接结构 | |
CN100360749C (zh) | 框架叠加结构 | |
CN2453077Y (zh) | 装配式栅栏 | |
CN206570941U (zh) | 一种应用建筑支架的t型槽钢连接件 | |
CN110644714B (zh) | 一种墙板的卡扣式连接结构 | |
DE202020105235U1 (de) | Freiliegende Rahmendecke mit einer Verbundstruktur | |
CN2828181Y (zh) | 点支式玻璃幕墙、玻璃护栏驳接爪 | |
CN109098329A (zh) | 隐框幕墙结构 | |
CN212884255U (zh) | 一种灯箱板材折弯装置 | |
CN210639913U (zh) | 一种显示屏拼接装置 | |
CN212249452U (zh) | 一种电力施工用围栏 | |
CN202796983U (zh) | 一种太阳能边框 | |
CN213449639U (zh) | 一种候车亭仿古立柱 | |
CN219528382U (zh) | 一种抗压型塑料建筑模板 | |
CN111894183A (zh) | 一种节能环保型建筑幕墙 | |
CN201164272Y (zh) | 新型对联压条框 | |
CN2638570Y (zh) | 一种画框 | |
CN2608298Y (zh) | 书写板边框型材 | |
CN220318900U (zh) | 一种框架式幕墙立柱与横梁的连接结构 | |
CN215563685U (zh) | 一种外玻璃安装结构 | |
CN208669077U (zh) | 一种儿童游戏屋 | |
CN218647618U (zh) | 一种新型广告设计用支撑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80109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