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41340Y - 喷墨头 - Google Patents
喷墨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841340Y CN2841340Y CN 200420087135 CN200420087135U CN2841340Y CN 2841340 Y CN2841340 Y CN 2841340Y CN 200420087135 CN200420087135 CN 200420087135 CN 200420087135 U CN200420087135 U CN 200420087135U CN 2841340 Y CN2841340 Y CN 2841340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de
- printed circuit
- flexible printed
- pressure chamber
- contact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喷墨头,它包括一流动通道单元和一促动器单元。该促动器单元包括一压电板、多个电极以及多块柔性印刷电路板。电极分别与压力腔室对应地设置在压电板上。这些柔性印刷电路板设置在压电板上同时彼此部分地重叠。每个电极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部。靠近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电极包括在其第一端部处的触点部分。靠近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端部的第二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电极包括在其第二端部处的触点部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在喷墨记录设备中用于将墨水喷射到记录介质上以进行打印的喷墨头。
背景技术
喷墨头形成用来将从墨槽提供给集管的墨水分配到多个压力腔室中,并且选择地向多个压力腔室施加脉冲压力,由此从与每个所选压力腔室连接的喷嘴中喷射出墨水。作为如上所述选择地向多个压力腔室施加压力的装置,过去提出了一种喷墨头,它具有设置成铺设在多个压力腔室上的陶瓷压电板(例如,参见JP-A-2003-165215(第5页;和图5))。
在该喷墨头中,多个压电板分层设置在布置在一平面上的多个压力腔室上。形成为沿着一个方向细长并且分别与多个压力腔室对应的多个表面电极以矩阵的形式设置在这些层叠压电板的最上面压电板上。另一方面,在多个压电板之间设有通过通孔与表面电极连接的内电极和设置成为多个压力腔室共用并且保持在接地电位的共用电极。在每个表面电极的一个端部处设有一触点部分。表面电极的所有触点部分布置成沿着一个相同的方向面对。在最上面的压电板的上表面上设有包括用于给触点部分提供驱动信号的信号线的柔性印刷电路板(之后称为FPC板)。这些FPC板通过焊接与触点部分连接。
当通过这些FPC板的相应一根信号线向表面电极的触点部分提供驱动信号时,在表面电极/内电极和共用电极之间施加电压。因此,该压电板变形以改变相应压力腔室的容积,由此从与该压力腔室连接的喷嘴中喷射出墨水。
发明内容
近年来一直试图将多个压力腔室更加密集地布置以满足对喷墨头的更高打印质量和更小尺寸的要求。在该情况中,分别与多个压力腔室对应的表面电极和触点部分也必须密集地布置在压电板上。但是当将触点部分密集地布置在压电板时需要其上布置有多根用来分别向触点部分提供驱动信号的信号线的FPC板。这多根信号线在一块FPC板上的密集布置具有局限性。因此,可以想到在压电板上彼此部分重叠地设置多块具有相对稀疏布置的信号线的FPC板。
但是在JP-A-2003-165215中所披露的喷墨头中,当多块FPC板按照上述方式彼此部分重叠地设置在压电板上时,多块FPC板的上FPC板容易在多块FPC板的重叠部分和非重叠部分之间的边界附近剥离。具体地说,如果在触点部分如上所述一样密集布置的条件下在位于边界附近的每个触点部分和边界之间的距离较短,则该触点部分和FPC板之间的电连接在外力沿着剥离该上FPC板的方向作用在上FPC板上时可能会被切断。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墨头,其中在将多块FPC板设置在压电板上时每个触点部分和相应FPC板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在位于FPC板的重叠部分和非重叠部分之间的边界附近的位置处得到改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案,喷墨头包括一流动通道单元和一促动器单元。流动通道单元包括多个分别与用于喷射墨水的喷嘴连通的压力腔室。该促动器单元设置在流动通道单元表面上并且用来改变这些压力腔室的容积。该促动器单元包括一压电板、多个电极和多块柔性印刷电路板。压电板设置在压力腔室上面。这些电极与压力腔室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压电板上。柔性印刷电路板每块都包括多根信号线,它们分别与电极的触点部分连接并且分别给电极的触点部分提供驱动信号。这些柔性印刷电路板设置在压电板上同时彼此部分地重叠。柔性印刷电路板在压电板上彼此部分地重叠。这些柔性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一和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这些电极分成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组在内的多个电极组。每个电极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部。位于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端部附近的第一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电极包括在其第一端部处的触点部分。位于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端部附近的第二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电极包括在其第二端部处的触点部分。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端部位于第一和第二电极组之间。
在该喷墨头中,促动器单元改变了压力腔室的容积并且提高了压力腔室的压力,由此从与该压力腔室连接的喷嘴中喷射出墨水。在该促动器单元中,当通过柔性印刷电路(FPC)板的信号线向电极的触点部分提供驱动信号时,向电极施加电压以使该压电板变形,由此根据压电板的变形来改变压力腔室的容积。
顺便说一下,多块PFC板彼此部分重叠地设置在压电板上。为此,第一FPC板容易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边界部分附近剥离。因此,如果在位于第一FPC的一个端部附近的每个触点部分和第一FPC的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较短,则该触点部分和第一FPC板之间的电连接容易被切断,因此该电连接的可靠性降低。因此,位于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端部附近的第一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电极包括在其第一端部处的触点部分。还有,位于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端部附近的第二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电极包括在其第二端部处的触点部分。因此,位于第一FPC的一个端部附近的触点部分和第一FPC的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可以拉长。因此,第一FPC板和触点部分可以在尽可能远离其中第一FPC板容易剥离的第一FPC板的一个端部的位置处相互连接。因此,可以提高在该触点部分处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案的喷墨头的透视图。
图2为沿着在图1中的II-I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3为一头主体的平面图。
图4为由在图3中的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5为由在图4中的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6为沿着在图5中的VI-VI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7为头主体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8为一促动器单元的平面图。
图9A为一剖视图,显示出在促动器单元中的单独电极的附近区域。
图9B为一剖视图,显示出在促动器单元中的接地电极的附近区域。
图9C为一放大图,显示出在图9A中的圆圈包围区域。
图9D为一放大图,显示出在图9B中的圆圈包围区域。
图10为一局部放大图,显示出在图8中的边界附近区域。
图11为驱动器IC的方框图。
图12为显示出八种波形信号的视图。
图13为显示出在选择数据和波形信号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视图。
图14为一部分驱动器IC(0系统)的方框图。
图15A为一平面图,显示出下柔性印刷电路(FPC)板;并且图15B为一平面图,显示出上FPC板。
图16为沿着在图10中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17为根据一改进实施方案的促动器单元的平面图。
图18为彼此部分重叠的柔性印刷电路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喷墨头1具有一头主体70和一基座71。该头主体70具有在平面图中沿着主扫描方向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用来将墨水喷射到一张纸上。基座71设置在头主体70上方,并且包括两个作为提供给头主体70的墨水的流动通道的墨水储存器3。
如图1和2所示,头主体70包括一流动通道单元4和多个促动器单元21。在流动通道单元4中形成有墨水流动通道。多个促动器单元21粘接到流动通道单元4的上表面上。流动通道单元4和促动器单元21按照将多块薄板相互层叠粘接的方式形成。这些促动器单元21设有作为馈电电路部件的柔性印刷电路板50(下面被称为FPC板)。FPC板50在图2中从促动器单元21向左右引出。如后面所述一样,FPC板50按照使两块FPC板(参见图8以及图11A和11B)向左右引出并且相互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例如,基座71由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制成。在基座71中的每个墨水储存器3是沿着基座71的纵向方向(主扫描方向)形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中空区域。
基座71的下表面73从开口3b附近的其周围部分向下伸出。基座71只在下表面73的开口3b的附近部分73a处接触流动通道单元4。为此,除了基座71的下表面73的开口3b的附近部分73a之外的所有其它区域与头主体70隔开,从而这些促动器单元21设置在这些隔开部分中。
基座71粘接固定到形成在支架72的夹持件72a的下表面中的空腔中。该支架72包括夹持件72a和一对以彼此形成预定间距的方式沿着与夹持件72a的上表面垂直的方向从夹持件72a的上表面延伸出的扁平板状伸出部72b。FPC板50设置成分别通过弹性部件83例如海绵沿着支架72的伸出部72b的表面延伸。驱动器IC80设置在设在支架72的伸出部72b的表面上的FPC板50上。如将在后面所述一样,这些FPC板50通过焊接与驱动器IC80以及促动器单元21的电极34和35(参见图9A和9B)电连接,从而将从驱动器IC80输出的驱动信号传送给促动器单元21的电极34和35。
近似长方体的散热器82贴近设置在驱动器IC80的外表面上,从而可以有效地将在驱动器IC80中产生出的热量散出。板81设置在驱动器IC80和散热器82上方并且位于FPC板50外面。每个散热器82的上表面和相应的板81通过密封件84彼此粘接。同样,每个散热器82的下表面和相应的FPC板50通过密封件84彼此粘接。
图3为在图1中所示的头主体70的平面图。在图3中,形成在基座71中的墨水储存器3实际上由虚线画出。这两个墨水储存器3按照在这两个墨水储存器3之间形成预定距离的方式沿着头主体70的纵向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这两个墨水储存器3的每一个在其一个端部处具有一开口3a。这两个墨水储存器3通过这些开口3a与墨水槽(未示出)连通从而总是充满墨水。在每个墨水储存器3中沿着头主体70的纵向方向设有许多开口3b。如上所述,墨水储存器3通过这些开口3b与流动通道单元4连接。大量开口3ba按照使每对开口3b沿着头主体70的纵向方向紧密设置这样一种方式形成。与一个墨水储存器3连接的成对开口3b和与另一个墨水储存器3连接的成对开口3b成之字形设置。
每个在平面图中都形成为梯形的多个促动器单元21(它们在流动通道单元4的以下说明中主要指的是除了FPC板50之外的部分)设置在没有设置开口3b的区域中。多个促动器单元21成之字形设置,从而具有与成对开口3b的图案相反的图案。每个促动器单元21的平行相对的侧边(上下侧边)与头主体70的纵向方向平行。相邻促动器单元21的倾斜侧边沿着头主体70的宽度方向彼此部分地重叠。
图4为由在图3中的点划线所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设在每个墨水储存器3中的开口3b分别与作为共同墨水腔室的集管5连通。每个集管5的端部分叉成两个子集管5a。在平面图中,与相邻开口3b分开的每两个子集管5a从每个促动器单元21的两个倾斜侧边延伸出。也就是说,总共四个子集管5a设在每个促动器单元21下方,并且以彼此分开的方式沿着促动器单元21的平行相对侧边延伸。
面对着促动器单元21的流动通道单元4的下表面构成喷墨区域。如后面所述一样,大量喷嘴8以矩阵的形式设置在每个喷墨区域的表面中,虽然为简化起见图4显示出几个喷嘴8,但是实际上在整个喷墨区域上都设有喷嘴8。
图5为由在图4中的单点划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图4和5显示出其中从与喷墨表面垂直的方向观看以矩阵形式设置在流动通道单元4中的大量压力腔室10的平面所处的状态。每个压力腔室10在平面图中其形状基本上为具有圆角的偏菱形。该偏菱形的长对角线与流动通道单元4的宽度方向平行。每个压力腔室10的一个端部与相应喷嘴8连接,并且另一个端部通过孔隙12与用作共同墨水通道的相应子集管5a连接(参见图6)。具有与每个压力腔室10类似的平面形状但是尺寸较小的单独电极35形成在促动器单元21上,从而位于这些单独电极35在平面图中与压力腔室10重叠的位置中。为了简化起见,在图5中显示出大量单独电极35中的一些。顺便说一下,在促动器单元21中或在流动通道单元4中必须由虚线表示的压力腔室10、孔隙12等在图4和5中由实线表示以使得容易理解这些附图。
在图5中,其中分别存放有压力腔室10(10a、10b、10c和10d)的多个虚拟菱形区域10x沿着布置方向A(第一方向)并且沿着布置方向B(第二方向)以矩阵形式相邻地设置,从而相邻的虚拟菱形区域10x具有共同的侧边,但是没有相互重叠。布置方向A为喷墨头1的纵向方向,即每个子集管5a的延伸方向。布置方向A与每个菱形区域10x的短对角线平行。布置方向B为每个菱形区域10x的一个斜边的方向,从而在布置方向B和布置方向A形成一钝角θ。每个压力腔室10的中心位置与相应菱形区域10x的中心位置相同。但是,每个压力腔室10的轮廓线在平面图中与相应菱形区域10x的轮廓线分开。
沿着两个方向即沿着布置方向A和B以矩阵形式相邻设置的压力腔室10沿着布置方向A以对应于37.5dpi的间隔形成。这些压力腔室10如此形成,从而在一个喷墨区域中沿着布置方向B布置有十六个压力腔室。沿着布置方向B位于相对端部处的压力腔室为不用于喷墨的伪腔室。
以矩阵形式设置的多个压力腔室10沿着在图5中所示的布置方向A形成多个压力腔室排。这些压力腔室排根据从与图5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第三方向)看相对于子集管5a的位置而分成第一压力腔室排11a、第二压力腔室排11b、第三压力腔室排11c和第四压力腔室排11d。第一至第四压力腔室排11a至11d从每个促动器单元21的上边到下边以11c→11d→11a→11b→11c→11d→…→11b的顺序循环布置。
在形成第一压力腔室排11a的压力腔室10a和形成第二压力腔室排11b的压力腔室10b中,喷嘴8在从第三方向看时沿着与布置方向A垂直的方向(第四方向)不均匀地分布在图5的纸面的下边上。喷嘴8分别位于相应菱形区域10x的下端部分中。另一方面,在形成第三压力腔室排11c的压力腔室10c和形成第四压力腔室排11d的压力腔室10d中,喷嘴8沿着第四方向不均匀地分布在图5的纸面的上边上。喷嘴8分别位于相应菱形区域10x的上端部中。在第一和第四压力腔室排11a和11d中,在从第三方向看时不小于压力腔室10a和10d一半的区域与子集管5a重叠。在第二和第三压力腔室排11b和11c中,压力腔室10b和10c的所有区域在从第三方向看时完全没有与子集管5a重叠。为此,属于任意压力腔室排的压力腔室10可以如此形成,从而尽可能将子集管5a充分加宽,同时与压力腔室10连接的喷嘴8没有与子集管5a重叠。因此,可以平稳地将墨水提供给相应的压力腔室10。
接下来,将参照图6和7对该头主体70的剖面结构作进一步说明。如图6所示,每个喷嘴8通过一压力腔室10(10a或10b)和一孔隙12与子集管5a连通。这样,在头主体70中为每个压力腔室10形成单独的墨水流动通道32,从而每条单独的墨水流动通道32从子集管5a的出口通过孔隙12和压力腔室10延伸至喷嘴8。顺便说一下,单独墨水流动通道32(下面可以被称为通道)对应于单个记录元件。
如图6所示,压力腔室10和孔隙12设置成沿着多块薄板的层叠方向在高度上彼此不同。因此,如图5所示,在与位于促动器单元21下面的喷墨区域相对应的流动通道单元4中,与一个压力腔室10连接的孔隙12在平面图中可以设置在与位于该压力腔室附近的压力腔室10相同的位置中。因此,压力腔室10可以彼此靠近地密集设置,从而可以通过该喷墨头1实现高分辨率图像的打印,但是该喷墨头1具有相对较小的占用面积。
如图7所示,头主体70具有一层叠机构,其中总共十块板构件即一促动器单元21(除了FPC板50)、一空腔板22、一基板23、一孔隙板24、一供应板25、集管板26、27和28、一盖板29和一喷嘴板30按照下降的顺序彼此叠置在一起。这十块板构件除了促动器单元21,即九块板形成流动通道单元4。
如将在后面所详细描述的一样,该促动器单元21包括作为五层的五块压电板41至45(参见图9A)的层叠体和电极,它们如此设置,从而这五层中的三层设置作为具有在施加电场时用作活性层的部分的层(下面简称为“包含活性层的层”),而剩下两层设置作为非活性层。空腔板22为具有多个与压力腔室10对应的近似偏菱形开口的金属板。基板23为一金属板,它具有每个都用于将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腔室10与相应的孔隙12连接的孔以及每个都用于将压力腔室10与相应喷嘴8连接的孔。孔隙板24为一金属板,它具有孔隙12以及每个都用于将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腔室10与相应的喷嘴8连接的孔。每个孔隙12由两个孔以及用于使这两个孔相互连接的半蚀刻区域构成。供应板25为一金属板,它具有每个都用于将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腔室10的孔隙12与相应的子集管5a连接的孔以及每个都用来将压力腔室10与相应的喷嘴8连接的孔。集管板26、27和28为金属板,它们具有子集管5a和每个都用于将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腔室10与相应喷嘴8连接的孔。盖板29为一金属板,它具有每个都用于将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腔室10与相应的喷嘴8连接的孔。喷嘴板30为一金属板,它具有每个都设置用于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腔室10的喷嘴8。
十块板21至30相互层叠同时如此设置,从而墨水流动通道32如图6中所示一样形成。每条墨水流动通道32首先从子集管5a向上走,在孔隙12中水平延伸,从孔隙12进一步向上走,在压力腔室10中再次水平延伸,沿着远离孔隙12的方向向下倾斜延伸一段并且垂直向下延伸至喷嘴8。
接下来,将参照图8至16对与促动器单元21电连接的促动器单元21和驱动器IC80进行说明。
促动器单元21包括五块压电板41至45以及多个单独电极35。这些压电板41至45分层设置以便铺设在压力腔室10上面。这些单独电极35如此设置在最上面的压电板41上,从而分别与压力腔室10对应并且分别具有触点部分91。具有用来提供驱动信号以改变压力腔室10的容积的信号线的两块FPC板50(50a和50b)与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连接。当从驱动器IC80(参见图2)通过FPC50选择地向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提供驱动信号时,促动器单元21改变与被提供驱动信号的触点部分91相对应的压力腔室10的容积。
如图8、9A和9B中所示一样,五块压电板41至45形成为具有大约为15μm的同等厚度。压电板41至45设置成彼此邻接的分层平板(连续的平板层),从而层叠布置在形成在喷墨头1中的一个喷墨区域中的许多压力腔室10上面。
如图8所示,每个在平面图中其形状基本上为偏菱形的单独电极35以矩阵的形式规则地布置在最上面压电板41的上表面上。如图9A所示,每个都具有与单独电极35相同形状的单独电极36布置在两块压电板42和43之间,从而分别沿着上下方向与单独电极35重叠。因为如上所述一样压电板41至45布置成位于大量压力腔室10上面的连续平板层,所以当采用例如丝网印刷技术时可以密集地布置这些单独电极35和36。因此,形成在与单独电极35和36对应的位置中的压力腔室10也可以密集地设置,从而可以打印出高分辨率图像。
在该实施方案中,压电板41至45中的每一块由具有铁电性的锆酸钛酸铅(PZT)型陶瓷材料制成。虽然图9A显示出FPC板50和压电板41好像这两者的整个表面彼此粘接,但是实际上这两者在单独电极35的主电极部分90处没有彼此粘接。这是为了防止粘接在主电极部分90上的FPC50干扰压电板41至45的变形。
如图8、9A和10所示一样,每个都具有大约为1μm的厚度的单独电极35形成在位于压电板41的上表面上并且分别与压力腔室10对应的位置中。单独电极35中的每一个具有近似于每个压力腔室10的形状的平面形状(参见图5)。
每个单独电极35还具有在平面图中的形状基本上为偏菱形的主电极部分90以及形成为从设在主电极部分90的端部处的锐角部分伸出的触点部分91(焊盘部分)。如将在后面所述一样通过布置在FPC板50上的信号线向触点部分91提供驱动信号。如图5和9A中所示一样,每个主电极部分90在从与压电板41的前表面垂直的第三方向看时与相应的压力腔室10重叠。另一方面,每个触点部分91的大部分在从第三方向看时没有与压力腔室10重叠。顺便说一下,在图8中,在压电板41上的单独电极35中的位于最外面周边上的单独电极35为每个都没有任何触点部分91的伪电极。
顺便说一下,布置在图8中的压电板41的上半部上的单独电极35(8排;364个单独电极)具有设在图8中的单独电极35的上端部分处的触点部分91。另一方面,布置在图8中的压电板41的下半部上的单独电极35(8排;300个单独电极)具有设在图8中的单独电极35的下端部分处的触点部分91。该原因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如图9A中所示,每个都具有大约为2μm的厚度并且其形状与每个单独电极35相同的单独电极36介于压电板42和压电板43之间。另一方面,在位于压电板43下面并与之相邻的压电板44和位于压电板44下面并与之相邻的压电板45之间没有布置任何电极。还有,在压电板45下面没有布置任何电极。
如图9A中所示一样,在压电板41和42中分别形成有通孔41a和42a,从而这些通孔41a和42a设置在每个单独电极35和相应的单独电极36之间,从而从单独电极35的主电极部分90的一个端部(与触点部分91相对的端部)向下延伸。如图9C中所示一样,通孔41a和42a填充有导电材料(例如银-钯)48。与每个压力腔室10对应的两个单独电极35和36通过该导电材料48彼此连接。
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方案中,接地电极38形成在压电板41的上表面的四个角部中。由四个接地电极38限定的虚拟区域包围着其中单独电极35形成在压电板41的上表面上的区域。
如图9B所示,具有大约为2μm的厚度的共用电极33位于每个接地电极38下方并且介于促动器单元21的最上面压电板41和位于压电板41下面的压电板42之间。共用电极33由在压电板41至45的几乎整个区域上延伸的单块导电板构成。同样,厚度大约为2μm并且具有与共用电极33相同的形状的共用电极34也介于设置作为第三最上面层的压电板43和位于该压电板43下面的压电板44之间。
如图9B所示,分别穿透压电板41、42和43的通孔41b、42b和43b形成在每个接地电极38的下面。如图9D所示,这些通孔41b、42b和43b填充有导电材料(例如银-钯)49。每个接地电极38通过导电材料49与共用电极33和34连接。
顺便说一下,上述单独电极35和36以及上述共用电极33和34中的每一个由金属材料例如Ag-Pd制成。
共用电极33(或34)不必由在压电板的整个表面上延伸的单块导电板构成。例如,可以为每个压力腔室10形成许多共用电极33、34,每个共用电极大于相应的压力腔室10,从而沿着层叠方向伸出的区域包含着压力腔室区域。或者,可以为每个压力腔室10形成许多共用电极33、34,每个共用电极稍小于相应的压力腔室10,从而压力腔室区域包含着伸出区域。但是在该情况下,必须使这多个共用电极相互电连接,从而使与压力腔室10对应的所有部分保持在相同的电位下。
顺便说一下,如图8和10中所示,除了单独电极35和接地电极38之外,在最上面的压电板41上设有许多伪触点部分39。这些伪触点部分39设在以矩阵形式布置的单独电极35之间。伪触点部分39支撑着设在压电板41上的FPC板50以防止陷入在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之间的这些FPC板50在喷墨时干扰压电板41的变形。
接下来将对驱动器IC80和FPC板50(50a和50b)进行说明。
驱动器IC80(用作驱动单元)通过FPC板50与板81(用于信号提供单元)和多个单独电极35电连接。驱动器IC80根据从板81提供的并且用来驱动驱动器IC80的信号选择地向多个单独电极35施加电压(提供驱动信号)。由此改变了与其上施加有电压的单独电极35相对应的压力腔室10的容积,并且从与这些压力腔室10连通的喷嘴8中喷射出墨水。
如图15A和15B中所示,FPC板50(50a,50b)使板81与驱动器IC80电连接,同时使驱动器IC80与单独电极35、36和共同电极33、34电连接。如图9A和9B中所示,FPC板50具有连接焊盘55和60,它们通过焊接与布置在最上面压电板41的上表面上的单独电极35和接地电极38电连接。驱动器IC80(80a,80b)分别安装在FPC板50上。当将设在与连接在单独电极35上的另一个端部相对的一个端部处的连接部分100(100a,100b)插入到板81的连接器部分(未示出)中时,这些驱动器IC80与板81电连接。
在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喷墨头1中,多个压力腔室10以矩阵形式密集地布置(参见图5)。因此,与多个压力腔室10对应的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也在压电板41上密集地布置。但是,FPC板的宽度有限。因此,限制了多根信号线在单块EPC板上的布置,这些信号线分别向密集布置的单独电极35提供驱动信号(在该实施方案中,需要664条信号线来与664个单独电极对应)。
在该实施方案的喷墨头1中,多个单独电极35分成两个单独电极组101、102。在这两组中的单独电极的数量相互不同。具体地说,组101包括位于图8的上边上的8排364个单独电极。组102包括位于图8的下边上的8排300个单独电极。FPC板50a、50b将两个单独电极组101、102分别与驱动器IC80a、80b电连接。如图8、10、15A和15B所示,这两块FPC板50a、50b布置在压电板41上,同时它们部分地相互重叠。这两块FPC板50a、50b用作从驱动器IC80a、80b到多个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的布线。
一般来说,难以将多个单独电极35分成多个其中单独电极35的数目彼此相同的单独电极组。因此,在该实施方案中,这些单独电极35分成两个单独电极组101、102,其中这些单独电极35的数量如上所述一样彼此不同。如果确定了驱动器单元(驱动器IC80)的规格(内部电路结构、输出端子数量等),则将需要单独设计多个驱动器单元。因此,该驱动器单元的成本将增加。该实施方案如下解决了该问题。
分别与两块FPC板50a、50b连接的驱动器IC80a、80b向其中单独电极的数量彼此不同的单独电极组101、102提供驱动信号。但是,这些驱动器IC80a、80b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相同的电路结构。下面将对具有相同规格的驱动器IC80(80a,80b)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从板81将多种波形信号(FIRE)输入进驱动器IC80。该驱动器IC80构成为根据这多种波形信号向每个单独电极输出驱动信号。图12显示出作为波形信号示例的八种波形信号FIRE(0)至FIRE(7)。FIRE(0)为用于不从喷嘴8中喷墨的不喷射信号。还有,三种波形信号FIRE(1)至FIRE(3)为脉冲串信号,它们在信号变为Hi的次数上彼此不同。FIRE(1)至FIRE(3)为用于响应于信号变为Hi的次数使从喷嘴8进行喷墨的频率不同以执行浓淡度控制的波形信号。FIRE(1)至FIRE(3)为分别用于喷射小尺寸、中尺寸和大尺寸墨滴的波形信号。也就是说,在打印期间,在FIRE(1)的情况中喷射墨滴一次;在FIRE(2)的情况中喷射墨滴二次;而在FIRE(3)的情况中喷射墨滴三次。FIRE(4)至FIRE(6)为在喷射小尺寸、中尺寸和大尺寸墨滴同时出现外部干扰例如温度波动时所选择的波形信号。顺便说一下,在波形FIRE(1)至FIRE(6)中,宽度相对较窄并且添加给最后一个的脉冲为一停止脉冲,用于抑制在喷射墨滴之后留在压力腔室10中的墨水的振动。另外,FIRE(7)为在对喷嘴8执行清洗操作时所选择的波形信号。驱动器IC80为每条通道选择八种波形信号FIRE(0)至FIRE(7)中的任一个并且将根据所选波形信号产生出的驱动信号提供给单独电极35以从这些喷嘴8中喷射出墨水。
另外,如图11所示,将用于针对每个喷嘴8(每条通道)选择上述八种波形信号FIRE(0)至FIRE(7)中的任一个的三位选择数据SIN(x)(x为0、1或2)顺序输入给驱动器IC80。然后,如图13所示,根据输入给每条通道的三位选择数据SIN(x),针对该通道选择八种波形信号FIRE(0)至FIRE(7)中的任一个。
还有,驱动器IC80包括移位寄存器110至117、用作锁存电路的D-触发器120至127、多路复用器130至137以及驱动缓存器140至147。移位寄存器110至117用作连续并行转换器,用来并行转换连续输入的三位选择数据SIN(x)。多路复用器130和137根据分别与多条通道对应的选择数据SIN(x)选择上述八种波形信号FIRE(0)至FIRE(7)中的任一个。驱动缓存器140至147将从多路复用器130至137输出的这些波形信号作为具有预定电压的驱动信号输出给多个单独电极35。
这里,如图11所示,单个驱动器IC80分成八个模块(0系统至7系统)。这八个模块中的每一个与构成在图8中所示的单独电极组101、102的八排单独电极35的每一排对应。这八个模块分别包括最大49个输出端子(0系统)至42个输出端子(7系统)。单个驱动器IC80(80a)包括364个输出端子(从0系统到7系统的输出端子的总数)并且可以向构成在图8中的上半个单独电极组101的相应364个单独电极35输出驱动信号。还有,当这些输出端子中的一些设置在其中这些输出端子没有与单独电极35连接的未连接状态中时,具有相同结构的驱动器IC80可以向由其数量小于364个的单独电极构成的组(具体地说,由在图8的下半部分上的300个单独电极构成的单独电极组100或由304个单独电极35构成的单独电极组)输出驱动器信号。下面将通过采用在这八个模块中能够最大向49个单独电极35输出驱动信号的模块(0系统)对驱动器IC80的内部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根据CLK的上升从板81将三位选择数据SIN(x)连续输入给驱动器IC80的0系统的移位寄存器110。另外,将用来识别与驱动器IC80的输出端子连接的单独电极35的数量是364、304或300的两个模式识别数据模式(0)和模式(1)输入给移位寄存器110。然后,根据模式识别数据模式(0)和模式(1)来确定模式364、模式304和模式300中的一个。
如图14所示,当模式识别数据模式(0)和模式(1)两者都为Low时,模式364为Hi;并且模式304和模式300为Low。因此,驱动器IC80处于与其中输出端子与364个单独电极35连接的状态相对应的模式中。这时,选择数据SIN(x)经过在图14中的路径a→d→e→f,并且设定给所有移位寄存器。
当模式识别数据模式(0)为Low并且模式(1)为Hi时,模式304为Hi;并且模式364和模式300为Low。因此,驱动器IC80处于与其中输出端子与304个单独电极35连接的状态对应的模式中。这时,只有经过在图14中的路径b→d→e→g并且设定给移位寄存器的选择数据SIN(x)的数据变得有效。也就是说,经过路径a和d并且设定给这些寄存器的选择数据SIN(x)是无效的。因此,与这些输出相对应的OUT001至005和OUT004至049没有连接。
另外,当模式识别数据模式(0)为Hi并且模式(1)为Low时,模式300为Hi;并且模式364和模式304为Low。因此,驱动器IC80处于与其中输出端子与300个单独电极35连接的状态对应的模式中。这时,只有经过在图14中的路径c→e→f并且设定给该移位寄存器的选择数据SIN(x)变得有效。也就是说,经过路径a和d并且设定给这些寄存器的选择数据SIN(x)的数据是无效的。因此,与这些输出相对应的OUT001至008没有连接。
如上所述,根据模式364、模式304和模式300将与驱动器IC80连接的单独电极35的数量确定为364、304或300。在连续输入给驱动器IC80的选择数据SIN(x)中,只有用于连通的单独电极35的选择数据SIN(x)是有效的。在其它七个模块(1系统至7系统)中,移位寄存器121至127具有与0系统的移位寄存器120相同的结构。由此,即使连通的单独电极35的数量不同,具有相同规格的驱动器IC80也能够将这些驱动信号输出给单独电极35。还有,由于移位寄存器120至127如上一样构成,所以不必特意连续地向驱动器IC80输入用于没有连通的输出端子的伪选择数据。因此,可以防止花费长时间来传送伪数据。
顺便说一下,在该实施方案中,当驱动器IC80与由位于图8的上半边上的364个单独电极形成的组101连接时,模式364为Hi。当驱动器IC80与由位于图8的下半边上的300个单独电极形成的组102连接时,模式300为Hi。该实施方案可以适用于其中上半部单独电极组101或下半部单独电极组102由304个单独电极35构成并且驱动器IC80与这组单独电极35连接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模式304为Hi。
然后,如图11和14中所示,移位寄存器110至117将连续输入的三位选择数据SIN(x)并行转换并且输出给D-触发器120至127。这些D-触发器120至127根据从板81传送出的选通控制信号STRB的上升向多路复用器130至137输出选择数据(参见图2)。
将每个都与多个单独电极35对应的选择数据和八种波形数据FIRE0至FIRE7输入给多路复用器130至137。然后,这些多路复用器130至137根据选择数据在八种波形信号FIRE0至FIRE7中选择一个对应的波形信号(参见图13)。这些多路复用器130至137将该波形信号Bx输出给驱动缓存器140至147。
这些驱动缓存器140至147根据从多路复用器130至137输出的波形信号产生出具有预定电压的驱动信号OUTn(n为从001至364的整数),并且将这些驱动信号OUTn提供给单独电极35。
如上所述,使分别与由单独电极35构成的其中单独电极35的数量彼此不同(364和300)的两个单独电极组101、102连接的两个驱动器IC80(80a,80b)在规格上完全相同。因此,与其中为两个单独电极组101、102设置具有不同规格的驱动器IC的情况相比,该实施方案在成本方面具有优势。还有,单独电极组101、102中的每一个通过单独FPC板50a(50b)与对应于单独电极组101、102的两个驱动器IC中的每一个电连接。因此,简化了在单独电极组101、102和驱动器IC80之间的连接关系。还有,容易使FPC板50(50a,50b)与驱动器IC80连接。
下面将对这两块FPC板50a、50b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9A和9B所示,每块FPC板50具有一基薄膜51、设在该基薄膜51的下表面上的导电部分53和54以及设在基薄膜51的几乎整个下表面上从而覆盖着导电部分53和54的覆盖薄膜52。FPC板50如此设置,从而覆盖薄膜52邻接着最上面压电板41的上表面。顺便说一下,基薄膜51和覆盖薄膜52中的每一个为电绝缘板构件。
还有,如图15A和15B所示,与相应板81连接的连接部分100(100a,100b)设在两块FPC板50a、50b的与连接在这些单独电极上的另一个端部相对的端部(在图15中的右边)处。这里,FPC板50a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宽度Wa等于FPC板50b的连接部分的连接宽度Wb。这两块FPC板50a、50b可以按照同样的方式与板81连接。因此,可以迅速地执行连接操作。
如图9A所示,导电连接焊盘55如此设置在基薄膜51的下表面上,从而每个连接焊盘55位于与相应单独电极35的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处。也就是说,连接焊盘55设置在分别与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一个连接焊盘55设置用于一个单独电极35。如图9B所示,导电连接焊盘60如此设置在基薄膜51的下表面上,从而它们位于与形成在促动器单元21上表面的外边缘部分附近中的接地电极38相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9A和9B所示,在与连接焊盘55和60相对应的覆盖薄膜52的部分中形成有其直径稍大于连接焊盘55和60的通孔52a和52b。因此,除了位于与通孔52a和52b相对应的位置中的连接焊盘55和60之外该基薄膜51的几乎整个下表面由覆盖薄膜52覆盖。
设置在基薄膜51和覆盖薄膜52之间的导电部分53和54由铜箔制成。用于使连接焊盘55与驱动器IC80连接的多条信号线通过导电部分53连接。另一方面,这些导电部分54设置用于将连接焊盘60接地。因此,这些导电部分53和54设置成在基薄膜51的下表面上形成预定图案。虽然图15A和15B显示出这样一种情况,其中只在两块FPC板50a和50b与压电板41重叠的位置中画出了多条信号线。但是,多条信号线实际上从分别与单独电极35连接的连接焊盘55向驱动器IC80平行地延伸。
当具有连接焊盘55和60的FPC板50设置在具有如上所述形成在其上的单独电极35和接地电极38的压电板的上表面上时,连接焊盘55分别与单独电极35电连接,同时连接焊盘60分别与接地电极38电连接。因此,这些单独电极35通过连接焊盘55和导电部分53与驱动器IC80电连接,同时接地电极38通过连接焊盘60和导电部分54在未示出的区域处接地。
单独电极35通过单独分开设置的导电部分53与驱动器IC80连接。与每个压力腔室10相对应的一对单独电极35和36通过设在分别形成在压电板41和42中的通孔41a和42a中的导电材料48相互连接。因此,可以单独对每个压力腔室控制单独电极35和36的电位。
所有接地电极38通过设在形成在压电板41中的通孔41b中的导电材料49与共用电极33连接。共用电极33和34通过设在分别形成在压电板42和43中的通孔42b和43b中的导电材料49彼此连接。因此,与通过连接焊盘60和导电部分54接地的接地电极38连接的共用电极33和34在与所有压力腔室10相对应的区域中同等地保持在接地电位处。
顺便说一下,如图8、11A和11B中所示,在喷墨头1中,两块FPC板50a和50b彼此部分重叠地设置在最上面压电板41上。这两块FPC板50的下面一块50a的连接焊盘55分别与设在图8中的压电板41的上侧上的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连接。另一方面,两块FPC板50中的上面一块50b的连接焊盘55分别与设置在图8中的压电板41的下侧上的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连接。
但是当这两块FPC板50a和50b以这种方式彼此重叠地设置在压电板41上时,在两块FPC板50a和50b的重叠部分和非重叠部分之间的边界92中的上FPC板50b被迫变形得比下FPC板50a的厚度更大以避免在较短距离处的下FPC板50a越过边界92。每个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和FPC板50b的相应连接焊盘55之间的连接对外力的施加具有较低的容忍性。为此,当外力沿着向上剥离上FPC板50b的方向作用在上FPC板50b上时,上FPC板50b的连接焊盘55将与触点部分91脱开,从而造成连接故障。
因此,如图8和10所示,在压电板41上,所有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在远离边界92的一侧上设置在单独电极35的端部处。换句话说,靠近柔性印刷电路板50a的一个端部(92)的单独电极组101的至少一部分电极35包括位于其上端部处的触点部分91。靠近柔性印刷电路板50b的一个端部(92)的单独电极组102的至少一部分电极35包括位于其下端部处的触点部分91。具体地说,设置在图8中的压电板41的上半部上的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设置在图8中的单独电极35的上端部处。另一方面,设置在图8中的压电板41的下半部上的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设在图8中的单独电极35的下端部处。根据该结构,边界92附近的触点部分91和边界92之间的距离L如图16所示一样变大。因此,上FPC板50b和触点部分91可以在其中FPC板50b容易剥离的尽可能远离边界92的位置中相互连接。因此,可以提高在电连接上的可靠性。
在压电板41上的所有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在远离边界92的一侧上设置在单独电极35的端部处。因此,在图8中在由边界92分开的两个上下区域的每一个中,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沿着相同方向布置。为此,可以消除其中触点部分91之间的距离局部变短的地方。可以很容易将触点部分91形成图案,同时最大程度地防止了在触点部分91之间出现短路。
顺便说一下,如图8和10中所示,设在边界92附近中的伪触点部分39比设在边界92之外的其它位置中的伪触点部分39更密集。为此,密集地设置在其中触点部分91之间的距离较大的边界92附近中的伪触点部分39可以防止FPC板50下陷。
在根据该实施方案的喷墨头1中,压电板41至43沿着其厚度方向极化。因此,当沿着极化方向的电场在单独电极35和36的电位设定在与共用电极33和34的电位不同的数值处的条件下施加在压电板41至43上时,其上施加有电场的部分用作活性层,并且沿着压电板41至43的厚度方向即沿着层叠方向膨胀或收缩。因此,这些压电板41至43由于横向压电效应而沿着与层叠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沿着平面方向收缩或膨胀。另一方面,剩下两块电极板44和45不能同时变形,因为它们是没有任何设置在单独电极35、36和共用电极33、34之间的区域的非活性层。也就是说,促动器单元21具有所谓的单形态结构,其中在上边(即,远离压力腔室10)上的三块压电板41至43用作包括形成在其中的活性层的层,同时在下边(即,靠近压力腔室10)上的两块压电板44和45用作非活性层。
因此,当将驱动器IC80控制成使得电场的方向等于极化方向以将单独电极35、36的电位设定在预定的正或负数值处时,设置在单独电极35、36和共用电极33、34之间的压电板41至43的活性层沿着平面方向收缩,同时压电板44和45不会同时收缩。在该情况下,如图9A所示,全部压电板41至45的下表面固定在构成压力腔室10并且形成在空腔板22中的隔壁的上表面上。因此,这些压电板41至45根据横向压电效应而变形(单形态变形),从而在压力腔室10侧上凸形弯曲。然后,使压力腔室10的容积降低以提高墨水的压力,由此从与压力腔室10连接的喷嘴8中喷射出墨水。当单独电极35、36的电位之后恢复至原始数值时,压电板41至45恢复至原始平坦形状。因此,压力腔室10的容积回到原始数值,从而从集管5侧吸入墨水。
顺便说一下,可以如下采用另一种驱动方法。提前将每个单独电极35、36的电位设定在与共用电极33、34的电位不同的数值处。只要有喷射要求,单独电极35、36的电位立即改变至与共用电位33、34的电位相同的数值。然后,单独电极35、36的电位为以预定的定时恢复到与共用电极33、34的电位不同的原始数值。在该情况下,压电板41至45在单独电极35、36的电位等于共用电极33、34的电位时恢复到原始形状。因此,压力腔室10的容积与初始状态(其中共用电极和单独电极在电位上彼此不同)相比增加,从而从集管5侧将墨水吸入到压力腔室10中。然后,在单独电极35、36的电位再次设定为与共用电极33、34的电位不同的初始数值下时,压电板41至45变形从而在压力腔室10侧上凸形弯曲。因此,使压力腔室10的容积减小以提高墨水的压力,由此喷射出墨水。
如果施加在压电板41至43上的电场的方向与压电板41至43的极化方向相反,则设置在共用电极33、34和单独电极35、36之间的在压电板41至43中的活性层将通过横向压电效应而沿着与极化方向垂直的方向膨胀。因此,压电板41至45根据横向压电效应变形,从而在压力腔室10上凹形弯曲。为此,使压力腔室10的容积增加,从而从集管5侧吸入墨水。然后,当单独电极35、36的电位回到原始数值时,压电板41至45回到原始平面形状。因此,压力腔室10的容积回到原始数值,从而从与压力腔室10连接的喷嘴8中喷射出墨水。
根据上述喷墨头1,可以获得下面的效果。
可以使分别与由单独电极35构成的其中单独电极35的数量(364和300)彼此不同的两个单独电极组101、102连接的两个驱动器IC80(80a,80b)在规格上完全相同。因此,与其中为两个单独电极组101、102设置具有不同规格的驱动器IC的情况相比,该实施方案在成本上具有优点。
使两个单独电极组101、102和分别与两个单独电极组101、102对应的两个驱动器IC80电连接的接线部件由具有柔性的FPC板50构成。因此,这两块FPC板50a、50b可以设置在促动器单元21上同时相互部分地重叠。还有,可以提高布置FPC板50和驱动器IC80的自由度。
因为设置在压电板41上的所有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在远离边界92的一侧上设置在单独电极35的端部处,所以靠近边界92的每个触点部分91和边界92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上FPC板50b和触点部分91可以在尽可能远离其中FPC板50b容易剥离的边界92的位置处相互连接。提高了电连接的可靠性。在图8中由边界92分开的两个上下区域的每一个中,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可以沿着相同方向布置。因此,可以消除触点部分91之间的距离局部较短的地方。因此,可以很容易将触点部分91形成图案,同时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在触点部分91之间出现短路。
单独电极35形成为在与沿着边界92的布置方向(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细长。当靠近边界92的单独电极35的触点部分91在远离边界92的一侧上设置在单独电极35的端部处时,在每个触点部分91和边界92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FPC板50和触点部分91可以在远离边界92的位置中相互连接。
设在边界92附近中的伪触点部分39比设在边界92之外的其它位置中的伪触点部分39更密集。因此,密集地设置在其中触点部分91之间的距离较大的边界92附近中的伪触点部分39可以可靠地防止压电板41至45的变形受到下陷的FPC板50的干扰。
接下来,将对其中对上述实施方案进行了各种改进的改进实施方案进行说明。
1)将单个促动器单元21的多个单独电极35与驱动器IC80连接的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案。例如,多个单独电极35可以分成如图17中所示的三个(或多个)单独电极组101、102、103。可以设置与这三个(或多个)组101、102、103相对应的三个(或多个)相同的驱动器IC80。还有,三个(或多个)FPC板50(50a、50b、50c)可以设置在压电板41上,同时相互重叠。
单块FPC板50可以将具有相同结构的多个驱动器IC80与多个单独电极25连接。相反,多个FPC板50可以将单个驱动器IC80与多个单独电极35连接。
2)只有在多块FPC板50的重叠部分和非重叠部分之间的边界92附近的单独电极35可以如此构成,从而这些触点部分91在远离边界92的一侧上设置在单独电极35的端部处。具体地说,在图17中,位于FPC板50b、50c的重叠部分和非重叠部分之间的边界92a附近的单独电极35如此构成,从而触点部分91在远离边界92b的一侧上设置在单独电极35的端部处。在该单独电极组102中,边界92附近的最下面单独电极排在单独电极35的上端部处具有触点部分91。但是,另一单独电极排在单独电极35的下端部处具有触点部分91。根据该变型,边界92a、92b附近的触点部分91和边界92a、92b之间的距离L1、L2如图18所示一样变大。因此,上FPC板50b、50c和触点部分91可以相应地在尽可能远离边界92a、92b的其中FPC板50b容易剥离的位置中相互连接。因此,可以提高在电连接上的可靠性。
3)在上述实施方案中,共用电极33、34接地。但是,不必将这些共用电极接地。只要促动器单元执行与该实施方案相同的功能,就可以将与提供给单独电极的驱动信号不同的驱动信号提供给共用电极。
4)这些压电板和电极的材料不限于上述那些材料。它们可以为其它公知的材料。还有,可以适当地改变压力腔室和电极的平面形状、断面形状、布置模式等。还有,可以适当地改变包括活性层的压电板的数量和没有包括活性层的压电板的数量。还有,包括活性层的压电板的厚度和没有包括活性层的压电板的厚度可以彼此相等或不同。还有,可以采用压电板之外的绝缘层用作非活性层。
5)与上述实施方案的FPC板50相同,可以采用柔性扁平电缆(FFC)或没有柔性的通常印刷接线组件作为将多个单独电极35与驱动器IC80连接的接线部件。还有,在其中在单个接线部件中设有两层或多层信号线的情况下,不必在促动器单元21上设置多个相互重叠的接线部件。在该情况中,单个接线部件可以将多个其中单独电极35的数目不同的单独电极组与多个分别与这些单独电极组对应的驱动IC80连接。
6)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除了具有压电型促动器单元的喷墨头之外的记录头。例如,本实用新型可以应用于热敏式打印机或点式打印机的记录头。
Claims (15)
1.一种喷墨头,它包括:
一流动通道单元,它包括多个分别与用于喷墨的喷嘴连通的压力腔室;以及
一促动器单元,它设置在流动通道单元的表面上并且用来改变压力腔室的容积,其中:
该促动器单元包括:
一压电板,它设置在所述压力腔室上面;
多个电极,它们设置在压电板上以分别与压力腔室对应;以及
多块柔性印刷电路板,每块电路板包括多条分别与电极的触点部分连接并且用来向这些电极的触点部分提供驱动信号的信号线;
这些柔性印刷电路板在压电板上彼此部分地重叠;
这些柔性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一和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
所述电极分成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组的多个电极组;
每个电极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和第二端部;
其特征在于,
靠近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端部的第一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电极包括在其第一端部处的触点部分;
靠近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该一个端部的第二电极组的至少一部分电极包括在其第二端部处的触点部分;并且
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该一个端部位于第一和第二电极组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动通道单元的压力腔室沿着一平面彼此相邻地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驱动信号为用于改变压力腔室的容积的信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第二柔性印刷电路板位于所述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该一个端部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极组的每个电极的第二端部比其第一端部更靠近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该一个端部。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
第一电极组的所有电极包括在其第一端部处的触点部分;并且
第二电极组的所有电极包括在其第二端部处的触点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促动器单元包括设置在压电板上并且位于电极之间的伪触点部分,并且支撑着这些柔性印刷电路板;并且
这些伪触点部分比除了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该一个端部之外的部分更密集地布置在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该一个端部附近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每个电极在与沿着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一个端部的布置方向相交的方向拉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电极拉长的方向与布置方向垂直。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
每个电极包括位于压力腔室上方的主区域和包含着触点部分的副区域;并且
伪触点部分布置在连接着主区域的中心和触点部分的虚拟线上。
11.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
每个电极包括位于压力腔室上方的主区域和包含着触点部分的副区域;并且
主区域通过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该一个端部面对着伪触点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与特定主区域相对应的伪触点部分通过第一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该一个端部设置在位于特定主区域附近的其它主区域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驱动器单元,它们与电极电连接;驱动促动器单元;并且具有相同的电路结构,其中:
驱动器单元分别与电极组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信号提供单元,它提供用于驱动驱动器单元的信号;其中:
柔性印刷电路板通过信号线将电极组连接至驱动器单元;
每个柔性印刷电路板包括与信号提供单元连接的连接部分;并且
这些柔性印刷电路板的连接部分的宽度彼此相等。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喷墨头,其特征在于这些柔性印刷电路板中的一个使其中一个电极组与其中一个驱动器单元电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92773/2003 | 2003-08-13 | ||
JP2003292773 | 2003-08-13 | ||
JP086416/2004 | 2004-03-24 | ||
JP086417/2004 | 2004-03-24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841340Y true CN2841340Y (zh) | 2006-11-29 |
Family
ID=374452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420087135 Expired - Lifetime CN2841340Y (zh) | 2003-08-13 | 2004-08-12 | 喷墨头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0095005A (zh) |
CN (1) | CN2841340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57103C (zh) * | 2003-08-13 | 2007-12-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头 |
CN107405921A (zh) * | 2015-03-24 | 2017-11-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头单元和液体喷射装置 |
CN113475170A (zh) * | 2019-02-25 | 2021-10-01 | 赛峰电子与防务公司 | 包括共用焊盘和位于空腔中的组件的电子板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447404B2 (ja) | 2011-02-10 | 2014-03-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
2004
- 2004-08-12 CN CN 200420087135 patent/CN2841340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10
- 2010-02-01 JP JP2010020126A patent/JP2010095005A/ja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57103C (zh) * | 2003-08-13 | 2007-12-26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喷墨头 |
CN107405921A (zh) * | 2015-03-24 | 2017-11-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头单元和液体喷射装置 |
CN107405921B (zh) * | 2015-03-24 | 2019-07-0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头单元和液体喷射装置 |
CN113475170A (zh) * | 2019-02-25 | 2021-10-01 | 赛峰电子与防务公司 | 包括共用焊盘和位于空腔中的组件的电子板 |
CN113475170B (zh) * | 2019-02-25 | 2023-11-24 | 赛峰电子与防务公司 | 包括共用焊盘和位于空腔中的组件的电子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0095005A (ja) | 2010-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837075Y (zh) | 喷墨头单元 | |
CN2848567Y (zh) | 喷墨头 | |
US7922300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printer | |
CN1135166C (zh) | 喷墨打印方法、按需型喷墨打印机及其制造方法 | |
CN2789023Y (zh) | 喷墨头 | |
US7568783B2 (en) | Inkjet head | |
US20060071959A1 (en) | Ink jet head | |
CN1579772A (zh) | 喷墨头 | |
CN1121946C (zh) | 喷墨记录头 | |
JP2003224312A (ja) | 圧電トランスデュー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滴噴射装置 | |
CN2792765Y (zh) | 喷墨头 | |
CN100341702C (zh) | 喷墨打印头 | |
JP2005238839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 |
CN2841340Y (zh) | 喷墨头 | |
JP2009101641A (ja) | 素子基板、記録ヘッド、ヘッド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 |
CN2789024Y (zh) | 喷墨头 | |
CN2784188Y (zh) | 喷墨头 | |
CN2677153Y (zh) | 喷墨打印头及具有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 |
JP443256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 |
JP4492170B2 (ja) | 記録ヘッド | |
JP2011073319A (ja) | 圧力付与部の給電構造及び給電配線部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1226 |
|
C25 |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