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831484Y - 电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831484Y CN2831484Y CN200520074744.4U CN200520074744U CN2831484Y CN 2831484 Y CN2831484 Y CN 2831484Y CN 200520074744 U CN200520074744 U CN 200520074744U CN 2831484 Y CN2831484 Y CN 2831484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insulating body
- coupler component
- electric coupler
- conducting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5—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with separate members fixing the shield to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6—Pin or blade 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on one side only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第一连接器对接的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内设有若干收容部,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与前述收容部相对应的结合部,且上述结合部收容在收容部内。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采用在第一连接器上设有若干收容部及在第二连接器上设置的与上述收容部相对应的结合部,不但有效的防止了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发生翻转,而且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组装简单快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是指一种微型同轴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美国专利第6,500,013号,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一插头连接器及一插座连接器。其中,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一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若干导线及包覆第一绝缘本体外围的第一遮蔽壳体,该第一遮蔽壳体包括包覆第一绝缘本体下部的下遮蔽壳体及包覆第一绝缘本体上部和部分下遮蔽壳体的上遮蔽壳体。所述插座连接器安装于主电路板上,其包括第二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及包覆第二绝缘本体前部的第二遮蔽壳体。插头连接器插入插座连接器中,第一导电端子与相应的第二导电端子电性接触实现导线与主电路板的导通。
然而,随着电连接器的小型化趋势,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变得越来越小,在导线受到向上拉力的时候,亦出现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固持力不够的问题,容易导致插头连接器向上翻转从而影响电连接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组件加以改良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翻转功能和可靠电性连接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第一连接器对接的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一绝缘本包括一纵长型主体部,其中主体部包括一收容空间及沿纵长方向设在收容空间内的若干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收容在第一收容槽内;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包括一纵长型基部及沿纵长方向设在基部上的若干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收容在第二收容槽内,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基部收容在收容空间内;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内设有若干收容部,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与前述收容部相对应的结合部,且上述结合部收容在收容部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采用在第一连接器上设有若干收容部及在第二连接器上设的与上述收容部相对应的结合部,不但有效的防止了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发生翻转,而且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组装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其中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
图3为图2所示连接器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4为图2及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图4所示第一连接器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6为图2及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的另一角度视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组件沿B-B线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0包括相互对接的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本实施例中,以Y方向为前,X方向为右,Z方向为上(顶)。
请参阅图4及图5并结合图2及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及包覆在第一绝缘本体1外围的遮蔽壳体3。
第一绝缘本体1呈纵长方向延伸,包括主体部11及位于主体部11两侧的侧壁12,其中两侧壁12与相应的主体部11侧端面之间形成有开槽13。主体部11大致呈“U”形,其具有相对的前壁111、后壁112、连接前、后壁111、112的顶壁113及由这些周壁围设的收容空间110。其中,前壁111向前凸设有若干楔形块114,后壁112沿横向向外凸设有一侧凸块1120,且上述侧凸块1120与后壁112间形成一切口1121,另,在主体部11的前壁111的两端靠近两侧壁12处分别设有一与开槽13相贯通的通槽117,前壁111的下部还凹设一凹部1110及一凸出部1111。顶壁113上设有若干向上延伸的凸起1122,且两相邻的凸起1122之间形成一可收容线缆(未图示)的收容槽道1223。收容空间110向前及向上扩展分别贯穿前壁111及顶壁113形成若干等间隔排列的且与若干收容槽道1223相对应的第一收容槽115,且第一收容槽115延伸入后壁112并且贯通后壁112。第一绝缘本体1的后壁112上设有若干收容部116,本实施例中上述收容部116为一收容槽,所述收容部116以一定间隔设置在第一收容槽115之间。
第一导电端子2大致呈“L”形,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焊接部21、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接触部22、自接触部22弯折向前延伸的固持脚24及自焊接部21斜向后弯折倾斜延伸的固持部23,其中焊接部21设有用以与导线(未图示)相焊接的焊接面211,固持脚24抵接于第一绝缘本体1前壁111的下端缘处,固持部23上进一步设有一延伸入第一绝缘本体1的后壁112内的抵接部230。
遮蔽壳体3由金属片材一体冲设而成,包括基板31及自基板31前方垂直延伸的前板32。遮蔽壳体3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外围,对应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前凸块114及侧凸块1120和切口1121,遮蔽壳体3的基板51及前板52分别设有收容前凸块114的若干开口322及锁扣片311。基板31于每两开口322之间冲设形成一卡扣片321,该卡扣片321靠近其末端处设有向内弯折的卡扣部3210。基板31的两端靠近锁扣片311及前板32处向下弯折延伸一对大致呈“S”形的指部312,每一“S”形指部312收容并穿过第一绝缘本体1的通槽117。基板31靠近后端处沿纵长方向设有若干开槽313,且这些开槽313内进一步设有可与线缆上的接地部(未图示)达成接地功能的导接片314。
组装第一连接器组件100时,首先第一导电端子2分别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相应的第一收容槽115内,第一导电端子2的固持脚24抵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前壁111的下端缘,同时固持部23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后壁112内,且抵接部230穿过后壁112。然后,将遮蔽壳体3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外围,第一绝缘本体1的前凸块114及侧凸块1120和切口1121分别与遮蔽壳体3的开口322及锁扣片311相配合,同时遮蔽壳体3的指部312延伸入第一绝缘本体1的通槽117内并穿过于其外。
请参阅图6及图7并结合图2图3所示,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4、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4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5及组装于第二绝缘本体4两侧的一对接地片6。
第二绝缘本体4亦呈纵长延伸,其包括一基部40、位于基部40前端的固持壁42及位于基部40纵长两端的臂部43,其中基部40包括前面401、与前面401相对的后面402、顶面403及与顶面403相对的底面404,沿基部40的纵长方向上设有若干排列的第二收容槽41,这些第二收容槽41包括第一收容部411与第二收容部412,且第一收容部411与第二收容部412在基部40的底面404相贯通,另在底面404的下方进一步设有一垫板46,且垫板46上设有若干与第二端子收容槽41相对应的切槽461。臂部43自顶面403到底面404的方向设有一未贯穿臂部43的狭槽431,臂部43上进一步设有一与上述狭槽431贯通的开口432,且开口432与上述狭槽431贯通。基部40的前面401与固持部42之间共同形成一可收容第一绝缘本体1的前壁111的下端凸出部1111的收容槽44,且固持壁42自其前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与遮蔽壳体3的卡扣片321相配合的卡扣槽421。基部40的后面402与顶面403交汇处形成一约成45度角的斜面4020,在斜面4020上设有若干个可与第一绝缘本体1的收容部116相配合的结合部45,本实施例中,上述结合部45为大致呈矩形的凸出部,其包括一凸伸出第二绝缘本体4后面402的扣合部451及一滑动斜面452。
第二导电端子5包括位于其后端的焊接部51、自焊接部51一端向上延伸的卡扣部52、自焊接部51一端向前延伸的大致呈“S”状的弹性部53及自弹性部53自由末端向前并向下弯折延伸的导接部54,其中导接部54与焊接部51分别位于卡扣部的两侧,卡扣部52的一侧设有向外凸伸以与第二收容槽41的第二收容部412干涉配合的倒刺520。
接地片6大致呈“L”构形,包括主板部61、自主板部61相对两侧向外延伸的耳部612及自主板部61垂直向外延伸并分叉的尾部62,其中主板部61于其外表面还设有向内凹陷的矩形凹陷部611。
组装第二连接器200时,第二导电端子5组入第二绝缘本体4,卡扣部52的倒刺520与第二绝缘本体4的第二收容槽41的第二收容部412干涉配合以将第二导电端子5稳固于第二收容槽41内,弹性部53收容在第二收容槽41的第一收容部411内,且导接部54超出第二收容部411延伸到收容槽44内,焊接部51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4的基部40底面404的后端用以与电路板(未图示)相焊接。接地片6分别与第二绝缘本体4两端的臂部43上的狭槽431相配合,接地片6的耳部612收容于狭槽431内,凹陷部611显露于开口432之间,同时尾部62超出开口432外亦与电路板相焊接。
请参阅图1至图3并结合图8及图9所示,欲完成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0,将组装完成的第一连接器100与组装完成的第二连接器200相对接。首先将第一连接器自上而下向第二连接器200移动,第二绝缘本体4的基部40收容在第一绝缘本体1的收容空间110,同时,第一绝缘本体1的凹部1110及凸出部1111分别与第二绝缘本体4的固持壁42及收容槽44相配合,其中第一端子2的接触部22与固持脚24共同固持在凸出部1111上而一同收容在收容槽43内。臂部43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两侧的开槽13中,垫板46超出第二绝缘本体4的基部40的底面404,且垫板46的下表面与第二导电端子5的焊接部51齐平,用以支撑电连接器组件1000以防止压坏第二导电端子5。此时,将第一连接器100向下按,第一绝缘本体1的后壁112的内表面与第二绝缘体体4上的结合部45的滑动面452发生滑动位移,第二绝缘本体4上的结合部45收容在第一绝缘本体1的收容部116内以防止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发生翻转,而影响电连接器组件1000的电连接的稳定性。完成对接后,第二导电端子5的导接部54与第一导电端子2的接触部23电性接触,同时第二导电端子5弹性部53的压缩状态为此电性接触提供保障。第二连接器200包覆于第一连接器100的遮蔽壳体3内,遮蔽壳体3卡扣片321的卡扣部3210与第二绝缘本体4固持部42的固持槽421相配合。遮蔽壳体3的指部312延伸入第二绝缘本体4狭槽43的结合空间431内,指部312抵持于接地片6的凹陷部61达成整个电连接器的接地功效。如此,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0即组装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1000采用在第一连接器100上设有若干收容部116及在第二连接器200上设有与上述收容部116相对应的结合部45,不但有效防止在外力的作用下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发生翻转,而且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组装简单快捷。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第一连接器对接的第二连接器,其中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第一绝缘本包括一纵长型主体部,其中主体部包括一收容空间及沿纵长方向设在收容空间内的若干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收容在第一收容槽内;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第二导电端子,第二绝缘本体包括一纵长型基部及沿纵长方向设在基部上的若干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收容在第二收容槽内,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时,所述基部收容在收容空间内;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内设有若干收容部,第二连接器的第二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与前述收容部相对应的结合部,且上述结合部收容在收容部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有前壁、与前壁相对的后壁及连接前壁与后壁的顶壁,所述前、后及顶壁共同形成上述收容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收容部为收容槽,且所述收容槽设置在收容空间内的第二收容槽之间,所述结合部为大致呈矩形的凸出部,其包括一凸伸第二绝缘本体的扣合部,所述扣合部扣合在收容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进一步包括一可以配合所述扣合部组装至前述收容槽内的滑动斜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顶壁上设置有若干用以容置导线的收容槽道,且所述收容槽道与收容空间在主体部的顶壁贯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大致呈“L”形,其包括沿坚直方向延伸的接触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焊接部及自焊接部斜向下延伸的固持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包覆在第一绝缘本体外围的遮蔽壳体,该遮蔽壳体直接遮覆在第一绝缘本体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焊接部、自焊接部一端垂直延伸的卡扣部、自焊接部一端延伸的大致呈“S”状的弹性部及自弹性部自由末端倾斜延伸的导接部,其中导接部与焊接部分别位于卡扣部的两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基部底面一侧设有一垫板,而第二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位于基部底面的一侧且其大致与垫板平齐。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当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导接时,第二导电端子的导接部弹性抵靠在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520074744.4U CN2831484Y (zh) | 2005-08-17 | 2005-08-17 | 电连接器组件 |
US11/505,715 US7470127B2 (en) | 2005-08-17 | 2006-08-17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0520074744.4U CN2831484Y (zh) | 2005-08-17 | 2005-08-17 | 电连接器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831484Y true CN2831484Y (zh) | 2006-10-25 |
Family
ID=37136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2007474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831484Y (zh) | 2005-08-17 | 2005-08-17 | 电连接器组件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70127B2 (zh) |
CN (1) | CN2831484Y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16950B (zh) * | 2014-03-12 | 2018-03-0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JP6859998B2 (ja) * | 2018-12-28 | 2021-04-14 | I−Pex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
JP7353123B2 (ja) * | 2019-10-11 | 2023-09-29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192978A (ja) * | 1993-12-27 | 1995-07-28 | Rohm Co Ltd | 安全ヒューズ付き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の構造 |
JP2002008753A (ja) * | 2000-06-16 | 2002-01-11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US6500013B1 (en) * | 2002-02-06 | 2002-12-31 | Speed Tech Corp. | Connector assembling structure |
US6764314B1 (en) * | 2003-09-24 | 2004-07-20 | Super Link Electronics Co., Ltd. | Multiple-contact micron connector |
-
2005
- 2005-08-17 CN CN200520074744.4U patent/CN2831484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8-17 US US11/505,715 patent/US747012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470127B2 (en) | 2008-12-30 |
US20070042621A1 (en) | 2007-0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785166Y (zh) | 线缆连接器组合 | |
CN2599806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850045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144053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285934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70827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667709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741832U (zh) | 电连接器 | |
CN2638272Y (zh) | 电连接器 | |
JP4493710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2718838Y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548277Y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2562434Y (zh) | 输入/输出连接器 | |
CN2567804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831484Y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484658Y (zh) | 电连接器 | |
CN1667881A (zh) | 线缆连接器 | |
CN2862395Y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791918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0959421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326218U (zh) | 堆叠电连接器 | |
CN2749130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117912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63902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2268510U (zh) |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025 Termination date: 2009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