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82385Y - 喷墨头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喷墨头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82385Y
CN2782385Y CN 03203412 CN03203412U CN2782385Y CN 2782385 Y CN2782385 Y CN 2782385Y CN 03203412 CN03203412 CN 03203412 CN 03203412 U CN03203412 U CN 03203412U CN 2782385 Y CN2782385 Y CN 2782385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alancing gate
ink
performance element
channe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203412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井田惇夫
浅野武志
广田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82385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82385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喷墨头,具有:流路单元,包括一端连接在喷嘴、另一端连接在墨水供给源的多个压力室,多个压力室沿着平面互相邻接配置;为改变压力室的容积,在流路单元的一个表面上固定的多个执行单元。各个执行单元具有:具有对应于各个压力室的多个压力发生部,而且形成为跨越多个压力室,而且,沿着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使相邻的执行单元相互之间在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部分重叠,还具有多个上述压力发生部以短阵形式形成的基本区域和对应于基本区域在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追加区域。追加区域是压力发生部在对应于基本区域内的压力发生部和相邻的另一个执行单元的基本区域内的压力发生部之间的间隙部分形成的区域。

Description

喷墨头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技术区域
本发明涉及在印刷介质上喷射墨水进行印刷的喷墨头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现有技术
在喷墨打印机中,喷墨头把从墨水槽供给的墨水分配给多个压力室中,通过给各个压力室选择施加压力从喷嘴喷出墨水。用于向压力室选择施加压力的一种方法是使用由陶瓷制成的多个压电片层叠形成的执行单元。
已知这种喷墨头的一个例子是把跨过多个压力室的多个连续平板状的压电片层叠,具有一个执行单元,由多个压力室共用的保持接地电位的共用电极和设置在对应于各个压力室位置上的多个个别电极即驱动电极把至少一个压电片夹持其中(参照特开平4-341852号公报)。如果位于它的两侧的驱动电极与共用电极的电位不同,被驱动电极和共用电极夹持而且在层叠方向极化的压电片部分作为活性层,由于所谓压电纵效应在层叠方向伸缩。因此压力室内的容积发生变动,能够从与压力室连通的喷嘴向印刷介质喷射墨水。
因此,在这样的喷墨头中为了确保良好的墨水喷出性能,必须使执行单元相对于流路单元正确定位(对准),使从平面上看与各个压力室相对的个别电极的位置在所定位置上。
上述喷墨头由于制造上的种种限制,在分别制造含有压力室的墨水流路所形成的流路单元和执行单元之后,多数是通过使用粘合剂把压力室作为内侧将两者互相粘合进行制造的。这样的粘合工艺是在使流路单元上形成的标记与执行单元上形成的标记一致的状态下完成的。
因此,由于对于一般流路单元是多个金属板的层叠体,压电片经过烧结工艺制造,因此随着执行单元中的压电片的尺寸变大,电极的位置精度降低。因此,伴随着喷墨头变长,流路单元内的压力室和执行单元内的个别电极之间的定位变得困难,喷墨头的制造成品率下降。
一方面,执行单元是价格昂贵的精密部件,同时由于是由陶瓷制成的,因此性质很脆。特别是具有多角形外形形状的执行单元,它的角部很容易损坏,它的破损损耗是制造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且,为了使它的角部不碰撞其他部件,安装执行单元必须非常谨慎,因此喷墨头的组装作业非常困难。
发明概述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执行单元与流路单元更精确定位的喷墨头以及具有该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执行单元不容易破损的喷墨头以及具有该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喷墨头和包括这种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头具有:流路单元,包括一端连接在喷嘴、另一端连接在墨水供给源的多个压力室,上述多个压力室沿着平面互相邻接配置;和多个被固定在上述流路单元的一个表面上的执行单元,用于使上述压力室的容积发生变化,各个执行单元具有与各个压力室对应的多个压力发生部,同时按跨越多个上述压力室的大小形成,沿着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成邻接的上述执行单元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互相之间部分重叠,各个执行单元具有:多个上述压力发生部以短阵形式形成的基本区域;和追加区域,是对应于上述基本区域,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追加区域,在对应于上述基本区域内的上述压力发生部和相邻的另一个执行单元的上述基本区域内的上述压力发生部之间的间隙部分形成上述压力发生部。
这样,多个执行单元分别与流路单元之间能够进行定位。因此,即使喷墨头变长,也能够抑制各个执行单元的电极与压力室之间的位置偏移量的增加,二者能够以高精度定位。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墨水喷出性能,同时能够提高喷墨头的制造成品率。而且,由于某一个执行单元中设计的追加区域内的压力发生部对应于与相邻的执行单元的基本区域内的压力发生部的间隙部分,因此在相邻的执行单元的接缝部分附近压力发生部的数目不减少。因此能够获得沿着整个流路单元长度方向的压力发生部的数目实质上不变动的喷墨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案,提供一种喷墨头,具有:流路单元,包括多个与喷出墨水的喷嘴连通的压力室,把上述多个压力室沿着平面互相邻接配置;和多个被固定在上述流路单元的一个表面上的执行单元,用于使上述压力室的容积发生变化,具有与各个压力室对应的多个压力发生部,同时按跨越多个上述压力室的大小形成,上述执行单元具有五条以上的直线部分的轮廓形状,各个直线部分与它的相邻直线部分以直角或者钝角中的任何角度连接。
这样,由于使执行单元的角部中的任何一个成直角或者钝角,在制造喷墨头时不易发生执行单元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案,提供一种喷墨头,具有:流路单元,包括一端连接在喷嘴、另一端连接在墨水供给源的多个压力室,上述多个压力室沿着平面互相邻接配置;和多个被固定在上述流路单元的一个表面上的执行单元,用于使上述压力室的容积发生变化,各个执行单元具有与各个压力室对应的多个压力发生部,同时按跨越多个上述压力室的大小形成,沿着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
这样,多个执行单元分别与流路单元之间能够进行定位。因此,即使喷墨头变长,也能够抑制各个执行单元的电极与压力室之间的位置偏移量的增加,二者能够以高精度对准定位。因此,能够获得良好的墨水喷出性能,同时能够提高喷墨头的制造成品率。
附图的简要说明
本发明的其他和进一层目的、特点和优点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描述将变得更为清楚。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的简要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喷墨头的透视图;
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剖开的剖面图;
图4是包括图2中所示的喷墨头的喷墨头主体的平面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单点划线所包围范围的放大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单点划线所包围范围的放大图;
图7是图4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的局部截面图;
图8是图5中所示的双点划线所包围范围的放大图;
图9是图4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10是从横向看图7中所示的单点划线所包围范围的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喷墨头所包括的喷墨头主体的平面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的底面图;
图13是图11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的横截面;
图14是图13中所示的单点划线所包围范围Q的放大图;
图15是图11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的局部截面图;
图16是示出图11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的执行单元的详细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17是示出图11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的执行单元的放大平面图;
图18是示出图17中所示的执行单元相互之间接缝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中的执行单元的放大平面图;
图20是示出图19中所示的执行单元相互之间接缝部分的放大平面图;
图21(a)和图21(b)是描述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由四个执行单元并列构成的喷墨头中所包括的喷墨头主体的平面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喷墨头中所包括的喷墨头主体的平面图;
图23是图22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的底面图;
图24是图22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的横截面;
图25是图24中所示的单点划线所包围范围E的放大图;
图26是图22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的局部截面图;
图27是示出图22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的执行单元的详细结构的放大截面图;
图28(a)示出图22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所包括的执行单元的轮廓形状的模式图;
图28(b)是示出一个变形例的执行单元的轮廓形状的模式图;
图29(a)是在图22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执行单元为七角形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29(b)是图29(a)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所包括的执行单元的平面图;
图30(a)是在图22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执行单元为八角形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30(b)是图30(a)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所包括的执行单元的平面图;
图31(a)是在图22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执行单元的轮廓的一部分形成为圆弧形状的变形例的平面图;
图31(b)是图31(a)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所包括的执行单元的平面图;
图3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喷墨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模式图。
实施例
首先,参照图1至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喷墨头。图1是包括该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的简要视图。图1所示的喷墨打印机101是具有4个喷墨头1的彩色喷墨打印机。在该打印机101中图中的左方和图中的右方分别构成送纸部111和排纸部112。
在打印机101内部形成有从送纸部111向排纸部112方向运动的纸张运送路径。紧靠送纸部111的下游侧设置有一对运送辊105a、105b,用于夹持运送图象记录介质纸张。通过一对运送辊105a、105b纸张从图中的左侧运送到右侧。在纸张运送路径中间设置有两个皮带轮106、107、和跨越在两轮106、107之间的卷绕环形传送带108。在传送带108的外周面即传送面上进行硅酮处理,通过一对运送辊105a、105b运送的纸张通过传送面的粘合力保持在传送带108的传送面上,同时能够通过一个运送辊106在图中顺时针(箭头104所示方向)上的旋转驱动被运送到下游侧(右方)。
在纸张相对于传送带106的插入和排出位置上,分别设置有压镇部件109a、109b。压镇部件109a、109b是用于使传送带108上的纸张不从传送面上浮起,把纸张按压在传送带108的传送面上,确保粘在传送面上。
沿着纸张运送路径在紧靠传送带108的下游侧后方设置有剥离机构110。剥离机构110构成为把粘在传送带108的传送面上的纸张从传送面上剥离,朝右方的排纸部112运送。
4个喷墨头1在其下端具有喷墨头主体1a。喷墨头主体1a分别具有矩形截面,互相接近设置,使它的纵向方向为与纸张运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图1中的纸面垂直方向)。即,所述打印机101是行式打印机。4个喷墨头主体1a的各个底面对着纸张运送路径,在所述底面上设置有多个微小孔径的墨水喷出口形成的喷嘴。从4个喷墨头主体1a分别喷出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墨水。
喷墨头主体1a设置成在它的下面与传送带18的传送面之间形成少量间隙,在所述间隙部分形成纸张运送路径。利用这种构成,在传送带108上运送的纸张顺次通过4个喷墨头主体1的正下方时,各种颜色的墨水从喷嘴向所述纸张的上表面即印刷面喷射,能够在纸张上形成所希望的彩色图象。
喷墨打印机101具有维护单元117,用于自动对喷墨头1进行维护。所述维护单元117上设置有用于覆盖4个喷墨头主体1a的下表面的4个护罩116或者图中未示出的净化机构等。
在用喷墨打印机101进行印刷时,维护单元117位于送纸部111的正下方位置(退避位置)。然后,在印刷完成后满足所定的条件时(例如只有不进行印刷动作的状态继续了所定时间时或者进行断开打印机101的电源操作时),移动到紧靠4个喷墨头主体1a的下表面位置处,在该位置(护罩位置)用护罩116分别覆盖喷墨头主体1a的下表面,防止喷墨头主体1a的喷嘴部分墨水干燥。
皮带轮106、107和传送带108由底座113支撑。底座113装载在设置在它的下面的圆筒形部件115上。圆筒形部件115以安装在偏离它的中心位置上的轴114为中心可以自由旋转。因此,随着轴114旋转圆筒形部件115的上端高度变化,与之配合,底座113升降。在使维护单元117从退避位置移动到护罩位置时,必须确保使圆筒形部件115预先旋转适当的角度,使底座113、传送带108、以及皮带轮106、107从图1所示位置下降适当的距离,维护单元117移动所需要的空间。
在传送带108包围的区域内,在与喷墨头1相对的位置即设置有大致呈正方形体形状(宽度与传送带108的宽度相同)导向件121,通过与上侧的传送带108的下面接触从内周面支撑传送带。
下面,对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1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2是喷墨头1的透视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III剖开的截面图。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1具有在一个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平面形状的喷墨头主体1a和用于支撑所述喷墨头主体1a的基部131。基部131除了支撑喷墨头主体1a之外,还支撑向个别电极35a、35b(参照图6)等提供驱动信号的驱动IC 132以及基板133。
如图2所示,基部131由基块138和支架139构成,基块138通过与喷墨头主体1a的上表面部分接合支撑喷墨头主体1a,支架139通过与基块138的上表面接合支撑基块138。基块138是略呈长方体形状的部件,长度与喷墨头主体1a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大致相同。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基块138具有加强支架139的轻型结构体的功能。支架139由支架主体141和一对支架支撑部142构成,支架主体141设置在喷墨头主体1a一侧,一对支架支撑部142从支架主体141向与喷墨头主体相反的一侧延伸。一对支架支撑部142中的任何一个都是平板状部件,沿着支架主体141的长度方向相隔所定间隔互相平行设置。
在支架主体141的副扫描方向(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两端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一对套筒部141a。这里,由于一对套筒部141a中的每一个形成为跨越喷墨头主体141的长度方向的整个长度,因此在喷墨头主体141的下表面通过一对套筒部141a形成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槽部141b。基块138收置在所述槽部141b内。利用粘合剂把基块138的上表面与喷墨头主体141的槽部141b的底面粘接。由于基块138的厚度比支架主体141的槽部141b的深度大一些,基块138的下端部从套筒部141a的下方凸出。
基块138的内部形成有墨水池3,作为向喷墨头主体1a提供墨水的流路,是在它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间隙(中空区域)。基块138的下表面145形成有与墨水池3连通的开口3b(参照图4)。而且,墨水池3通过图中未示出的供给管与打印机主体内的未示出的主墨水槽(墨水供给源)连接。因此,从主墨水槽向墨水池3补充适量的墨水。
基块138的下表面145在开口3b的附近比周围向下突出。因此,基块138只与位于下表面145的开口3b附近部分145a的喷墨头主体1a的流路单元4(参照图3)接触。因此,在基块138的下表面145的开口3b附近部分145a以外的区域与喷墨头主体1a隔离开,在所述隔离部分设置执行单元21。
支架139的支架支撑部142的外侧面通过硬海棉等弹性部件137固定有驱动IC 132。驱动IC 132的外侧面紧密设置有散热器134。散热器134是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部件,有效散发驱动IC 132产生的热量。作为供电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板FPC 136连接到驱动IC 132。连接在驱动IC 132上的FPC 136通过安装软铅焊使基板133和喷墨头主体1a电连接。驱动IC 132和散热器134上方,FPC 136的外侧设置有基板133。散热器134的上表面与基板133之间、以及散热器134的下表面与FPC 136之间分别利用密封部件149接合。
在支架主体141的套筒部141a的下表面和流路单元4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密封部件150,以便夹持FPC 136。即FPC 136通过密封部件150相对于流路单元4和喷墨头主体141固定。这样,可以防止在喷墨头主体1a变长的情况下发生挠曲,防止对执行单元21与FPC136之间的连接部施加应力,并确实支撑FPC 136。
如图2所示,在沿着喷墨头1的主扫描方向的下方角部附近,沿着喷墨头1的侧壁,等间隔设置有6个突出部30a。这些突出部30a是设置在喷墨头主体1a的最下层的喷嘴层30(参照图7)的副扫描方向两端的部分。即,喷嘴层30沿着突出部30a和其他部分的边界线弯曲大约90度。突出部30a设置在打印机101中对应于印刷使用的各种尺寸纸张的两端附近的位置。由于喷嘴层30的弯曲部分部分不是形成为直角而是带有圆形的形状,因此不容易由于在与喷墨头1接近的方向上运送的纸张的前端与喷墨头1的侧面接触导致的纸张堵塞即卡纸现象。
图4是喷墨头主体1a的模式平面图。在图4中,形成在基块138内的墨水池3用假想的虚线描述。如图4所示,喷墨头主体1a形成在一个方向上(主扫描方向)延伸的矩形平面形状。喷墨头主体1a具有后述的多个压力室10和喷嘴前端的墨水喷出口8(同时参照图5、图6和图7)形成的流路单元4,交错排列成2列的多个梯形执行单元21接合在它的上面。各个执行单元21的平行对边(上边和下边)沿着流路单元4的长度方向设置。因此,相邻的执行单元21的斜边在流路单元4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重叠。
与执行单元21的接合区域对应的流路单元4的下表面形成墨水喷射区域。如后面所述,多个墨水喷出口8呈短阵形式设置在墨水喷射区域的表面。而且,在设置在流路单元4的上方的基块138内沿着它的长度方向形成墨水池3。墨水池3通过设置在它的一端的开口3a与墨水槽(图中未示出)连通,通常充满墨水。墨水池3中沿着它的延伸方向,每两个开口3b为一对,交错设置在没有设置执行单元21的区域内。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单点划线所包围范围的放大图。如图4和5所示,墨水池3通过开口3b与位于它的下层的流路单元4内的歧管5连通。开口3b上设置有捕获(滤除)墨水内含有的尘埃等的过滤器(图中未示出)。歧管5的前端部分形成为两个分开的副歧管5a。所述2个副歧管5a分别从位于与所述执行单元21相对的喷墨头1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两个开口3b进入一个执行单元21的下部。即,在一个执行单元21的下部共计有4个副歧管5a沿喷墨头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各个副歧管5a充满从墨水池3供给的墨水。
图6是图5中所示的单点划线所包围范围的放大图。如图5和图6所示,平面形状大致呈菱形的个别电极35以短阵形式规则地设置在执行单元21的上面。同时,在执行单元21的内部与个别电极35上下重叠的位置上配置有与个别电极35a相同形状的个别电极35b。在对应于流路单元4的执行单元21的墨水喷出区域的表面上以短阵形式规则地设置有多个墨水喷出口8。流路单元4内分别以短阵形式规则地设置有压力室10(空腔)10和微孔12,所述压力室10同时与各个墨水喷出口8连通,平面形状比个别电极35a、35b大一周,大致呈菱形。压力室10形成在与个别电极35a、35b对应的位置上,在平面上看个别电极35a、35b的大部分包含在压力室10的区域内。而且,在图5和图6中,为了容易看清图面,位于执行单元21内或者流路单元4内的本应用虚线表示的压力室10和微孔12等现用实线表示。
图7是沿着图4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1a的压力室长度方向的局部截面图。如同从图7中所看到的一样,各个墨水喷出口8的前端形成细的喷嘴形状。各个墨水喷出口8通过压力室10(长为900μm,宽为350μm)和微孔12与副歧管5a连通。这样,喷墨头1形成从墨水槽开始经过墨水池3、副歧管5a、微孔12和压力室10到达墨水喷出口8的墨水流路32。
而且,如同在7中所看到的一样,压力室10与微孔12设计在不同的高度上。这样,如图6所示,在对应于位于执行单元21的下方的墨水喷出区域的流路单元4内,可以把与一个压力室10连通的微孔12和邻近所述压力室的压力室10设置成在平面上看处于同一位置上。结果,由于压力室10之间能够互相紧密接合而且高密度配置,因此能够利用占用较小面积的喷墨头1实现更高清晰度的图像印刷。
在图5和图6所示的平面内,压力室10在喷墨头1的长度方向(第一排列方向)和从喷墨头1的宽度方向稍微倾斜的方向(第二排列方向)的两个方向上排列在墨水喷出区域内。第一排列方向和第二排列方向形成稍微小于直角的角度θ。墨水喷出口8在第一排列方向上以50dpi排列。一方面,压力室10在第二方向上排列,使对应一个执行单元21的墨水喷出区域内含有12个压力室。因此,喷墨头1的整个宽度内相隔第一排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墨水喷出口8之间距离的范围内存在12个墨水喷出口8。而且,各个墨水喷出区域的第一排列方向的两端(相当于执行单元21的斜边),通过使与对应于对着喷墨头1的宽度方向上的其他执行单元21的墨水喷出区域构成互补关系,来满足上述条件。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1中,伴随着对喷墨头1的宽度方向纸张的相对运动,从第一和第二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墨水喷出口8顺次把墨水喷出,能够在主扫描方向上以600dpi进行印刷。
下面,参考图8详细说明流路单元8的结构。图8是示出压力室10、墨水喷出口8和微孔(限制流路)12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的模式图。如图8所示,压力室10在第一排列方向上以所定间隔500dpi排列成一列。这样的压力室10的列在第二排列方向上排列12列,所有压力室10在对应于一个执行单元21的墨水喷出区域内呈二维排列。
压力室10有喷嘴被连接在图8中上侧的锐角部的压力室10a和被连接在下侧的锐角部的压力室10b两种。多个压力室10a和多个压力室10b分别形成共同在第一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压力室列11a、11b。如图8所示,在对应于一个执行单元21的墨水喷出区域内,两列压力室列11a从图8的下侧顺次排列,在邻近它的上侧排列两列压力室11b。这样两列压力室列11a和两列压力室列11b共同组成的4列压力室列组成的一组压力室列组在对应于一个执行单元21的墨水喷出区域内从下侧开始3次往复排列。连接各个压力室列11a、11b中的各个压力室的上侧锐角部的直线与所述压力室列从上侧开始的相邻压力室列中的各个压力室的下侧斜边交叉。
如上所述,对着图8纸面从垂直方向看,通过把与压力室10连接的喷嘴的设置位置不同的第一压力室列11a和第二压力室列11b每两列相邻地进行排列,所有压力室10规则而且整齐排列。一方面,喷嘴集中排列在所述4列压力室列所为一组的压力室列组的中央区域内。因此,如上所述,4列压力室列为一组,从下侧开始重复3次排列成压力室列组的情况下,在压力室列组与组的边界附近区域内,即在这样的4列压力室列组成的组的两侧,形成没有喷嘴的区域。因此,在此处延伸设置用于向各个压力室10提供墨水的粗的粗副歧管5a。在本实施例中,在对应于一个执行单元21的墨水喷出区域内,沿着第一排列方向在图中的下侧设置1根、在最下侧的压力室列组和第二个压力室列组之间设置1根、在最上侧的压力室列组的两侧设置两根,总共设置4根粗的副歧管5a。
如图8所示,与喷出墨水的墨水喷出口8连通的喷嘴在第一排列方向上,对应于在所述方向上规则而且整齐排列的压力室10以50dpi的等间距排列。而且,与第一排列方向成θ角交叉的第二排列方向上12个压力室10规则而且整齐排列不同,与这12个压力室10对应的12喷嘴如上所述,有的与压力室10的上侧锐角部连通,有的与下侧的锐角部连通,在第二排列方向上不是规则地以一定间距排列。
另一方面,在喷嘴通常与压力室10的相同侧的锐角部连通的情况下,喷嘴也在第二排列方向上规则地以一定间隔排列。即,在这种情况下,把喷嘴排列成,从图中自下而上每提高一个压力室列,每隔相当于在第一排列方向印刷时的清晰度600dpi的间隔位移。与此相对应,在本喷墨头中,2列压力室列11a和2列压力室列11b组合,由4列压力室列组成一组,从下侧重复3次排列,因此在图中自下而上每提高一个压力室列的喷嘴位置在第一排列方向上的位移通常不同。
在喷墨头1中,在第一排列方向上的宽度相当于50dpi(大约508.0μm),考虑在与所述第一排列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带状区域R。在所述带状区域R内,对于12列压力室列中的任何一列都只存在一个喷嘴。即,在对应于一个执行单元21的墨水喷出区域内的任意位置,在划分这样的带状区域R的情况下,在该带状区域R内通常分布12个喷嘴。因此,所述12个喷嘴中每一个在第一排列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上投影点的位置,以相当于印刷时的清晰度600dpi的间隔隔开。
属于一个带状区域R的12个喷嘴在第一排列方向上延伸的直线上投影的位置从左面的开始顺次把这12个喷嘴标记为(1)至(12)时,这12个喷嘴从下面开始按照(1)、(7)、(2)、(8)、(5)、(11)、(6)、(12)、(9)、(3)、(10)、(4)的顺序排列。
在这样构成的喷墨头1中,如果适当驱动执行单元21内的活性层,能够描绘清晰度为600dpi的文字和图象等。即,通过在运送印刷介质的同时顺序选择驱动对应于12列的压力室列的活性层,能够在印刷介质上印刷特定的文字和图形。
例如,对以600dpi清晰度印刷在第一排列方向上延伸的直线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简单地对喷嘴与压力室10的同一侧的锐角部连通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对应于运送印刷介质,从位于图8中最下方位置的压力室列中的喷嘴起开始喷出墨水,顺次选择属于临近上侧的压力室列的喷嘴喷出墨水。这样,墨点向着第一排列方向上以600dpi的间隔邻接形成。最后,整体以600dpi清晰度描绘在第一排列方向上延伸的直线。
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从位于图8中最下方位置的压力室列11a中的喷嘴起开始喷出墨水,伴随着运送印刷介质,顺次选择与临近上侧的压力室连通的喷嘴,喷出墨水。此时,由于自下而上每提高1个压力室列的喷嘴位置在第一排列方向上的位移通常不同,因此伴随着运送印刷介质,沿着第一排列方向顺次形成的墨点不是以600dpi间隔等间距排列。
即,如图8所示,对应于运送印刷介质,首先与从图中最下方的压力室列11a连通的喷嘴(1)喷出墨水,在印刷介质上以相当于500dpi的间隔(大约508.0μm)形成墨点。然后,伴随着运送印刷介质,如果直线形成位置到达与从下数第二个压力室列11a连通的喷嘴(7)的位置,从该喷嘴(7)喷出墨水。这样,在距离开始形成的墨点位置相当于600dpi间隔(大约42.3μm)的6倍的第一排列方向上的位移位置(大约42.3μm×6=大约254.0μm)上形成第二个墨点。
然后,伴随着运送印刷介质,如果直线形成位置到达与从下数第三个压力室列11b连通的喷嘴(2)的位置,从该喷嘴(2)喷出墨水。这样,在距离开始形成的墨点位置相当于600dpi间隔(大约42.3μm)的第一排列方向上的位移位置上形成第三个墨点。然后,伴随着运送印刷介质,如果直线形成位置到达与从下数第四个压力室列11b连通的喷嘴(8)的位置,从该喷嘴(8)喷出墨水。这样,在距离开始形成的墨点位置相当于600dpi间隔(大约42.3μm)的7倍的第一排列方向上的位移位置(大约42.3μm×7=大约296.3μm)上形成第四个墨点。进一步,伴随着运送印刷介质,如果直线形成位置到达与从下数第五个压力室列11a连通的喷嘴(5)的位置,从该喷嘴(5)喷出墨水。这样,在距离开始形成的墨点位置相当于600dpi间隔(大约42.3μm)的4倍的第一排列方向上的位移位置(大约42.3μm×4=大约169.3μm)上形成第五个墨点。
以下相同,顺次选择与位于图中自下而上的压力室10连通的喷嘴,同时形成墨点。此时,如果图8中所示的喷嘴的序号为N,只以相当于(倍率n=N-1)×(相当于600dpi间隔)的量,从开始形成墨点开始在第一排列方向上位移的位置上形成墨点。最后选择完12个喷嘴之后,由图中最下面的压力室列11a中的喷嘴(1)以相当于50dpi的间隔(大约508.0μm)形成的墨点之间每隔相当于600dpi的间隔(大约42.3μm),形成的12个墨点连接,全体可以600dpi的清晰度描绘在第一排列方向上延伸的直线。
下面,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1的截面构造。图9是图4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1a的局部分解透视图。图10是从横向看图7中所示的单点划线所包围范围的放大图;如图7和9所示,喷墨头1的底部的主要部分具有层叠结构,从上开始由执行单元21、空腔板22、基板23、微孔板24、供给板25、歧管板26、27、28、盖板29、以及喷嘴板30共计10块板材层叠而成。其中,由除了执行单元21之外的9块板构成流路单元4。
如后面所详细描述的一样,执行单元21由5块压电片41~45(参照图10)层叠形成,而且通过设置电极,其中只在最上层和与此相邻的第二层具有施加电场时变成活性层的部分(下面,简单地记载为“具有活性层的层”),其余2层由非活性层(non-active layer)构成。空腔板22是设置有多个对应于压力室10的大致呈菱形开口的金属板。基板23是对于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压力室10和微孔12的连微孔以及从压力室10到墨水喷出口8的连微孔的金属板。微孔板24是对于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从微孔12之外的压力室10到墨水喷出口8的连微孔的金属板。供给板25是对于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微孔12和副歧管5a的连微孔以及从压力室10到墨水喷出口8的连微孔的金属板。歧管板26、27、28是在副歧管5a之外,对于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从压力室10到墨水喷出口8的连微孔的金属板。盖板29是对于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从压力室10到墨水喷出口8的连微孔的金属板。喷嘴板30是对于空腔板22的一个压力室10,分别设置起喷嘴功能的前端细的墨水喷出口8的金属板。
为了形成如图7所示的墨水流路32,所述10块板21~30互相位置对准层叠。所述墨水流路32从副歧管5a开始首先向上方向,在微孔12内水平延伸,从此再向上,在压力室10内再次水平延伸,从此暂时从微孔12离开的方向变为朝向斜下方,然后垂直向下朝向喷嘴8。
如图10所示,执行单元21包括4个厚度均为15μm、以相同形式形成的5块压电片41、42、43、44、45。这些压电片41~45由连续的层朝向状平板(连续平板层)构成,所述层状平板设置成跨越喷墨头1内的一个墨水喷出区域内形成的多个压力室10。由于压电片41~45作为连续平板层,设置成跨越多个压力室10,因此例如能够利用丝网印刷技术高密度配置个别电极35a、35b。因此,也能够在与个别电极35a、35b对应的位置上高密度配置压力室10,能够实现高清晰度图像印刷。压电片41~45是由强电介体的钛酸锆酸铅(PZT)系陶瓷材料构成。
在位于最上层的压电片41和与它的下面相邻的压电片42之间夹有形成在整个片上的厚度为2μm的共用电极34a。同样,临近压电片42下层的压电片43和与它的下面相邻的压电片44之间也夹有与共用电极34a相同形成的厚度为2μm的共用电极34b。而且,在压电片41的上面,对每个压力室10形成厚度为1μm的个别电极35a,所述个别电极35a的平面形状与压力室10相似(长为850μm,宽为250μm),而且在层叠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包括在压力室内(参照图10)。而且,在压电片42和压电片43之间夹有与共用电极34a相同形成的厚度为2μm的个别电极35b。一方面,在临近压电片43下方的压电片44和与它的下面相邻的压电片45之间、以及压电片45的下方不设置电极。电极34a、34b、35a、35b由Ag-Pd系等金属材料构成。
共用电极34a、34b在图中未示出区域内接地。这样,共用电极34a、34b在对应于所有压力室10的区域内一律保持接地电位。而且,为了能够控制对应于每个压力室10的电位,个别电极35a、35b与对于每个个别电极35独立的FPC 136内布置的导线(图中未示出)接触,通过所述导线连接在驱动IC 132上。此时,上下成对的个别电极35a、35b相互之间也可以通过同一根导线连接到驱动IC 132上。而且,共用电极34a、34b也可以对于每个压力室10形成为多个比压力室10大的共用电极,使在层叠方向上的投影区域含有压力室区域,或者对于每个压力室10形成为多个比压力室10稍微小的共用电极,使投影区域包含在压力室区域内,不必是在整个板上形成的1个导电板。只是此时,必须使共用电极彼此电连接,以使对应于压力室10的部分全部是同一电位。
在喷墨头1中,压电片41~45的极化方向为它的厚度方向。即,执行单元21由上侧(即远离压力室10的一侧)的3块压电片41~43作为具有活性层的层,而且下侧(即接近压力室10的一侧)的2块作为非活性层压电片44、45,构成所谓单表面波型。因此,如果个别电极35a、35b为规定的正或者负电位,例如电场和极化在同一方向上,压电片41~43中被电极夹持的施加电压部分起活性层(压力发生部)的作用,由于压电横向效应,在与极化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收缩。一方面,压电片44、45不受电场的影响,不自发收缩,上层的压电片41~43和下层的压电片44、45之间在与极化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变形差,全部压电片41~45向非活性层一侧凸起变形(单表面变形)。此时,如图10所示,由于压电片41~45下面固定在划分压力室的隔壁(空腔板)22的上表面,结果压电片41~45向压力室一侧凸起变形。因此,压力室10的容积减小,墨水压力升高,从墨水喷出口8喷出墨水。然后,如果个别电极35a、35b返回到与共用电极34a、34b相同的电位,压电片41~45变为原来的形状,压力室10的容积返回原来的容积,从歧管5一侧吸入墨水。
而且,作为另一驱动方法,预先使个别电极35a、34b处于与共用电极34a、34b不同的电位,每当要求喷出墨水时,一旦使个别电极35a、35b变为与共用电极34a、34b相同的电位,然后就能够以所定的时刻再次使个别电极35a、35b处于与共用电极34a、34b不同的电位。在这种情况通过个别电极35a、35b变为与共用电极34a、34b相同电位的时刻,压电片41~45返回原来的形状,压力室10的容积比初期状态(两个电极的电位不同)有所增加,把墨水从歧管5一侧吸入压力室10内。然后,在再次使个别电极35a、35b变为与共用电极34a、34b不同电位的时刻,压电片41~45向压力室10一侧凸出变形,通过减小压力室10的容积,墨水压力提高,喷出墨水。
而且,如果施加在压电片41~45上的电场方向与它的极化方向相反,由于压电横向效应,由个别电极35a、35b与共用电极34a、34b所夹持的压电片41、42中的活性层在与极化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伸长。因此,压电片41~45向压力室一侧凹陷变形。因此,压力室10的容积增大,从歧管5一侧吸入墨水。然后,如果个别电极35a、35b的电位返回原来电位,压电片41~45变成平板形状,由于压力室10的容积返回原来的容积,从墨水喷出口8喷出墨水。
下面,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1的制造方法。
在制造喷墨头1时,首先分别单独制造流路单元4和执行单元21,然后把二者接合。在制造流路单元4时,在构成流路单元4的各个板22~30上以构图的光致抗蚀膜作为掩模进行蚀刻,分别在各个板22~30上形成如图7和图9所示的开口部。然后,为了形成墨水流路32,使9块板22~30用粘合剂粘接并叠合,制作流路单元4。
一方面,在制作执行单元21时,首先在构成压电片43的陶瓷材料的原料板上印刷构成个别电极35b的导电膏图形,同时在构成压电片42、44的陶瓷材料的原料板上印刷构成共用电极34a、34b的导电膏图形。然后,利用夹具使构成压电片41~45的5块原料板彼此对准定位并叠合,在所定温度下烧成所获得的层叠物。然后,在烧成的层叠物的压电片41上形成个别电极35a。例如,个别电极35a可以在压电片41的整个面上电镀导电膜,通过激光构图去掉不要的部分,或者使用在对应于个别电极35a的部分具有开口的掩模,通过PVD(物理汽相淀积)等在压电片41上蒸镀导电膜而形成。通过这些工艺完成执行单元21的制作。
然后,利用粘合剂把如上所述制作的构成执行单元21粘接在流路单元4上,使压电片45与空腔板22接触。此时,根据流路单元4的空腔板22的表面上以及压电片41的表面上分别形成的用于定位的标记把二者粘接。
然后,形成应该上下重叠对应的连接个别电极35a和个别电极35b的微孔,进一步在所述微孔中埋入导电材料。然后,为了向个别电极35a、35b和共用电极34a、34b提供电信号,通软铅焊把FPC 136电连接在与执行单元21上的个别电极35a的接合位置上,并粘合进一步经过规定的工艺完成喷墨头1的制造。
这样,由于只有个别电极35a与其他电极不同,不与构成压电片41~45的陶瓷材料一起烧成,由于个别电极35a露出,容易在烧成时因高温加热而被蒸发,与被陶瓷材料覆盖的其他电极34a、34b、35b相比较,其厚度难以控制。可是,由于其他电极34a、34b、35b在烧成时厚度也会多少减少一些,因此如果考虑维持烧成后的连续性,其厚度难以变薄。一方面,由于个别电极35a是在烧成后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的,因此可以形成为比其他电极34a、34b、35b薄一些。这样,在喷墨头1中,由于位于最上层的个别电极35a比其他电极34a、34b、35b薄,因此,容易通过个别电极35a限制含有活性层的压电片41~43的位移,提高执行单元21的效率(电效率和面积效率)。
由于喷墨头1中含有活性层的压电片41~43和作为非活性层的压电片44、45使用相同的材料形成,因此不需要替换材料的时间,能够通过比较简单的制造工艺进行制造。因此,能够期待降低制造成本。而且,由于含有活性层的压电片41~43和作为非活性层的压电片44、45实质上全部具有相同厚度,能够通过简化制造工艺,实现降低制造成本。因为能够在涂敷层叠构成压电片的陶瓷材料时简单地进行厚度调整工艺。
而且,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1中,每个墨水喷出区域内分割的多个执行单元21以粘接在流路单元4上的状态,沿着它的长度方向排列。这样,能使由于烧结等成型容易产生尺寸精度偏差以及个别电极35a、35b的位置精度偏差的每个执行单元21与流路单元4定位,即使喷墨头1变长也能够抑制各个执行单元21与流路单元4之间的位置偏移量增加,二者能够更精确地定位。因此,即使对于离标记比较远的个别电极35a、35b相对于压力室10的位置也很少大幅度偏离所定位置,能够获得良好的墨水喷出性能,同时能够显著提高喷墨头1的制造成品率。另一方面,与此相反,如果执行单元21形成为与流路单元4相同的长度形状,在把执行单元21重叠在流路单元4上时的平面视图中个别电极35a、35b相对于各个压力室10的位置距离规定位置的偏移量随着离标记越远越大,距离标记比较远的压力室10的墨水喷出性能变坏,丧失喷墨头1的墨水喷出性能的均一性。
而且,根据如上构成的喷墨头1通过共用电极34a、34b和个别电极35a、35b夹住压电片41~43,能够利用压电效应容易使压力室10的容积变化。而且,由于含有活性层的压电片41~43是连续的平板层,能够容易地制造。
而且,喷墨头1的执行单元21是靠近压力室10的压电片44、45构成非活性层,远离压力室10的压电片41~43作为含有活性层的层的单表面波结构。因此,能够利用压电横向效应使压力室10的容积变化量增大,与压力室10一侧含有活性层的层、相反一侧是非活性层的喷墨头比较,能够实现施加在个别电极35a、35b上的电压低压化和/或压力室10高度集成化。通过实现施加电压低压化,能够实现驱动个别电极35a、35b的驱动器小型化,能够降低成本,能够缩小压力室10,即使实现它高度集成化,也能够喷出充分量的墨水,实现喷墨头1小型化和印刷点高密度配置。
而且,喷墨头主体1的各个执行单元21实质上具有梯形形状,各个执行单元21的平行对边沿着流路单元4的长度方向,而且多个执行单元21交错配置成2列,使相邻的执行单元21的斜边彼此在流路单元4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重叠。这样,由于相邻的执行单元21的斜边互相重叠,在喷墨头1相对于印刷介质在它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移动时,存在于沿着流路单元4的宽度方向上的压力室10能够补充,实现高清晰度印刷,而且能够制成非常窄的小型喷墨头1。
而且,由于流路单元4中互相邻接的多个压力室10呈短阵配置,因此能够在比较小的区域内高密度配置多个压力室10。
而且,在上述喷墨头1中,虽然梯形的多个执行单元交错配置成2列,但是执行单元不必是梯形也可以,多个执行单元沿着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成1列也可以。或者,执行单元交错配置成3列以上也可以。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图1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主体的平面图。而且,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喷墨头以及喷墨打印机中,由于喷墨头主体以外的部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因此这里略去详细说明。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的喷墨头主体201构成为沿着一个方向(主扫描方向)呈矩形平面形状。喷墨头主体201具有后述的多个压力室210和墨水喷出口208形成的流路单元204,它的上面共有2个平行四边形执行单元221(图11中右侧的用标号221a表示,左侧的用标号221b表示)并列接合。各个执行单元221的一边B沿着喷墨头主体201的长度方向配置。相邻的执行单元221的斜边C互相接近配置,而且与喷墨头主体201的宽度方向(长度短的方向)一致状态。在流路单元4上表面开设墨水供给口202,所述墨水供给口202通过图中未示出的路径连接到墨水供给源。
如从于图11相反的一侧(印刷面一侧)看喷墨头主体201则如图12所示,在流路单元4的下表面对应于设置执行单元221的区域内,设计有2个平行四边形的墨水喷出区域R1。在所述墨水喷出区域R1的表面上排列有多个微小孔径的墨水喷出口208。
本实施例示出了进行单色打印的情况,向墨水供给口202提供单色(例如黑色)墨水。而且,进行彩色打印的结构只要在所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个数为色彩数目(例如如果是黄色、蓝色、红色、黑色四色,就是四个喷墨头主体201)喷墨头主体201,一边向各个喷墨头主体201供给各不相同颜色的墨水,一边印刷就能够实现彩色打印。
图13示出流路单元204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如图13所示,流路单元204内部形成有歧管流路205,该歧管流路205通过墨水供给口202与墨水供给源连通,结果,歧管流路205通常充满墨水。而且,最好在墨水供给口202内设置过滤器,滤除墨水内含有的尘埃等。
歧管流路20形成为跨越流路单元204的大部分,以便跨越两个墨水喷出区域R1。歧管流路205中相当于墨水喷出区域R1的部分上,多个细长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岛部205a形成为它的长度方向沿着流路单元204的长度方向等间隔排列。在这种构成中,从墨水供给口202供给的墨水经过歧管流路205内部相邻的岛部205a之间,分配在各个墨水喷出区域R1中的流路单元204中形成的后述压力室210中。
各个墨水喷出口208如图15所示形成为前端细的喷嘴,通过平面形状大致呈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压力室210和微孔212,与歧管流路205连通。通过这种结构,墨水从歧管流路205通过微孔212供给压力室210。然后,通过驱动后述的执行单元221,给压力室210内的墨水施加喷射能量,从墨水喷出口208喷出墨水。
图13中标号Q所示区域的详细结构在图14中示出。如同从图14中所看到的一样,在流路单元204上面对应于墨水喷出区域R1的范围内,多个压力室210互相邻接配置成短阵状。而且,如图15所示,由于构成为压力室210与微孔212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上,因此连接一个压力室210的微孔212与另一个压力室210重复,因此能够配置成如图14所示。结果,能够实现高密度配置压力室210,而且能够实现喷墨头主体201小型化和形成图象高清晰度。
从歧管流路205开始达到墨水喷出口208的路径的具体结构如图15所示,该图所示的流路单元204是由空腔板222、基板223、微孔板224、供给板225、歧管板226、227、228、盖板229、喷嘴板230共计9块板材层叠而成。因此,上述执行单元221接合在流路单元204上面,构成喷墨头主体201。执行单元221的详细结构在后面描述。
空腔板222上设置的平行四边形形状开口,构成上述压力室210,一方面,在喷嘴板230上通过冲压形成前端细的墨水喷出口208。两个板222、230之间夹持的板223~229上分别贯通有各个连微孔251,压力室210和墨水喷出口208通过这些连微孔251连接。在微孔板224上设置有长孔形状的微孔212。这些微孔212的一端通过在基板223上形成的连微孔252与压力室210的端部(与墨水喷出口208连通一侧的相反侧端部)连接。微孔212适当调整供给压力室210的墨水量,起防止从墨水喷出口208喷出的墨水量过大或者过小的作用。在供给板225上开设连微孔253,与微孔212的另一端和歧管流路205连接。
构成流路单元204的9块板222~230中的任何一块都是金属制成的,使用掩模图形,在各个金属板上进行选择蚀刻形成压力室210、微孔212和连微孔251、252、253。然后,把9块板222~230互相对准定位并层叠粘接形成图15所示的流路。
如图16所示,执行单元221具有5块厚度均为15μm、以相同形式形成的压电片241~245。这些压电片241~245是连续的平板层,一个执行单元221设置成跨越在喷墨头主体201内的一个墨水喷出区域R1内形成的多个压力室210。因此,能够在执行单元221内高密度配置个别电极235a、235b。压电片241~245的材料使用具有强电介性的钛酸锆酸铅(PZT)系陶瓷材料。
在从上数第一层和第二层两个压电片241、242之间夹有形成在整个片上的厚度为2μm的共用电极234a。同样,第三层和第四层压电片243、244之间也夹有厚度为2μm的共用电极234b。在第一层压电片241的上面,对每个压力室210形成厚度为1μm的个别电极235a,个别电极235a的平面形状如图14所示,保持与压力室210的形状大致相似,并稍微缩小,而且设置成它的中心位置与压力室210的中心位置大致一致。而且,第二层和第三层压电片243、244之间也夹有形成为与个别电极235a相同的厚度为2μm的个别电极235b。这些个别电极235a、235b配置的部分相当于向压力室210内的墨水施加压力的压力发生部A。而且,第四层和第五层压电片244、245之间、以及第五层压电片245的下面不设置电极。这些电极234a、234b、235a、235b由Ag-Pd系等金属材料构成。
由于共用电极234a、234b在图中未示出区域内接地,共用电极234a、234b对应于所有压力室210的区域内一律保持接地电位。为了能够独立控制对应于每个压力室210的电位,个别电极235a、235b通过对于每个个别电极235a、235b独立的导线,连接在适当的驱动IC上。
在喷墨头主体201中,压电片241~245的极化方向为它的厚度方向。即,执行单元221由上侧(即距离压力室210远的一侧)的3块压电片241~243作为含活性层的层,而且下侧(即距离压力室210近的一侧)的2块压电片244、245作为非活性层,构成所谓单表面波型。
在这种结构中,如果个别电极235a、235b为规定的正或者负电位,例如电场和极化在同一方向上,压电片241~243中被电极夹持的部分(活性层,即压力发生部),在与极化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收缩。一方面,由于非活性层压电片244、245不受电场的影响,不自发收缩。结果,上层的压电片241~243和下层的压电片244、245之间在极化方向上产生变形之差,全部压电片241~245向非活性层一侧凸起变形(单表面变形)。由于最下层的压电片245的下表面固定在把多个压力室210彼此隔开的隔壁上表面,压电片241~245的压力发生部A部分向压力室210一侧凸起变形,压力室210的容积减小。结果,墨水压力升高,从墨水喷出口208喷出墨水。然后,如果停止向个别电极235a、235b施加驱动电压,压电片241~245变为原来的形状,压力室210的容积返回原来的容积,从歧管流路205吸入墨水。
下面,说明两个执行单元221a的形状以及个别电极235a、235b的配置(换句话说是压力发生部A的配置)。图17是示出执行单元221a的形状以及压力发生部配置的图。图18是示出执行单元221a与执行单元221b相互之间接缝部分与追加区域内的压力发生部之间关系的图。
如前所述,虽然在喷墨头主体201内具有两个执行单元221a与执行单元221b,但是两个执行单元221a和221b中,它的形状和压力发生部A的配置完全相同。
如图11和图17所示,执行单元221a形成为平行四边形形状,设置在流路单元204上,使它的一边B与流路单元204的长度方向平行,另一边C相对于流路单元204的长度方向倾斜。因此如图17所示,执行单元221a被沿着流路单元204的长度方向的直线在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分割,即设定在流路单元204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区域P1、P2。
在其中的基本区域P1内,多个压力发生部A1互相邻接,而且沿着流路单元204的长度方向和上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C方向上呈短阵状配置。
因此,在除去基本区域P1的其余区域(追加区域P2)内,只在靠近执行单元221b一侧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锐角部D附近,压力发生部A2互相邻近,呈短阵状配置。
把这样构成的两个执行单元221a、221b如图11所示在流路单元204的长度方向上平列配置时,如图18所示,由于执行单元221a和执行单元221b之间接缝位置,在相当于基本区域P1中不能设置压力发生部A(图18中的阴影所示区域G)的地方,执行单元221a中所设的追加区域P2的压力发生部A2位于该处。即,由于所述追加区域P2的压力发生部A2配置成对应于执行单元221a中所设的基本区域P1的压力发生部A1和相邻的执行单元221b中所设的基本区域P1的压力发生部A1之间的间隙部分G,不需要另外配置用于从间隙部分G喷出墨水的执行单元,能够提供在整个流路单元长度方向上没有缝隙地印刷的喷墨头主体201。
换句话说,由于不能在执行单元221a和执行单元221b之间接缝部分附近区域内(区域G)设置压力发生部,因此也不能在该部分设置压力室210和墨水喷出口208。因此,假设在不在执行单元221a中所设的追加区域P2内配置压力发生部A2的情况下,相当于间隙部分G的部分不能打印,在执行单元221a、221b之间接缝部分产生不能喷出墨水的部分。可是,由于在流路单元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区域G重叠的地方在执行单元221a中所设的追加区域P2内配置压力发生部A2,因此没有不能喷出墨水的部分。结果,相对于纸张,能够形成没有缝隙的图象。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流路单元204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多个压力发生部A1、A2的列,在执行单元221中设置有多列。这些列在流路单元204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在基本区域P1内长,在追加区域P2内短。而且,考虑沿着流路单元204的宽度方向的列数时,追加区域P2内的列数与沿着对应的区域G部分的流路单元204的宽度方向上长度内所具有的列数相同,因此,如果沿着流路单元204的宽度方向划假想直线时,所述假想直线在相邻的执行单元221a、221b相互重叠的区域内交叉的列数与不重叠区域内交叉的列数相同。
因此,由于如上所述结构能够实现相同结构的两个执行单元221a、221b并列,因此简化部件结构,能够降低两个执行单元221a、221b设计、制造所需要的成本和工时。
而且,本实施例中说明的执行单元221中的压力发生部A的配置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图19所示的执行单元255。图19是本实执行单元的压力发生部配置的另一个例子。图20是在图19的配置中执行单元221之间接缝部分与追加区域内的压力发生部之间关系的图。
如图19所示,在执行单元255a上设置有沿着流路单元宽度方向分割的三个区域P11、P12、P13。因此,以在流路单元宽度方向中央的区域P11为基本区域,其余区域P12、P13为追加区域。
因此与图17所示配置情况相同,即基本区域P11内,多个压力发生部A11互相邻接,而且沿着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和上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C方向上呈短阵状排列。一方面,在追加区域P12内,在靠近执行单元255b一侧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锐角部D附近,压力发生部A12互相邻近,呈短阵配置。在追加区域P13内,在远离执行单元255b一侧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锐角部D附近,压力发生部A13互相邻近,呈短阵状排列。
因此,如图20所示,执行单元255a的追加区域P12内的压力发生部A12和执行单元255b的追加区域P13内的压力发生部A13与执行单元255a中所设的基本区域P11的压力发生部A11和相邻的执行单元255b中所设的基本区域P11的压力发生部A11之间的间隙部分G对应配置。因此,能够提供在整个流路单元长度方向上没有缝隙地喷出墨水的喷墨头主体201。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具体地说,由两个执行单元255a、255b沿着流路单元204的长度方向排列,即使流路单元204变长,执行单元255a、255b与流路单元204之间也能够高精度定位,能够获得良好的墨水喷出性能,同时能够显著提高喷墨头201的制造成品率。而且,通过共用电极234a、234b和个别电极235a、235b夹持压电片241~243,能够利用压电效应容易地改变压力室210的容积。而且,由于含有活性层的压电片241~243是连续的平板层,能够容易地制造。而且,由于具有表面波结构的执行单元221,以靠近压力室210的压电片244、245作为非活性层,以远离压力室210一侧的压电片241~243作为含有活性层的层,因此能够利用压电横向效应使压力室210的容积变化量增大,能够实现施加在个别电极235a、235b上的电压低压化和/或压力室210高度集成化。而且,由于流路单元204中互相邻近的多个压力室210呈短阵配置,因此能够在比较小的区域内高密度配置多个压力室210。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并列两个执行单元,但是当然也可以使用并列3个以上的结构。通过多个并列能够制造长的喷墨头,所述喷墨头具有在大尺寸纸张上也能够高速打印的优点。
在图21(a)和图21(b)中,分别示出根据变形例的喷墨头主体271、272,所述变形例分别是与执行单元221或者执行单元255相同结构的4个执行单元261(在这些图中从左到右分别用标号261a、261b、261c、261d表示)在两端附近具有墨水供给口273的流路单元274上呈一条直线状并列接合。执行单元261与执行单元221或者执行单元255相同,由于对于从长度方向稍微短的如图11所示的流路单元到如图21(a)所示的长流路单元,能够对于不同长度的流路单元共用,因此部件通用性提高,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而且,如图11和图21(a)所示,喷墨头主体201、271构成为执行单元在一条直线上并列,与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一致的状态配置在流路单元中。因此,如同图21(b)所示的喷墨头主体272一样,多个执行单元261a、261b、261c、261d交错配置也没有关系。只是,从喷墨头小型化的观点看,最好多个执行单元261在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整齐而且一致,在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上呈一条直线配置,形成图11或者图21(a)所示的结构。特别是由于图11或者图21(a)的结构能够减小喷墨头的宽度,因此在多个喷墨头在它的宽度方向上并列配置,供给颜色互不相同的墨水进行彩色打印时,能够以紧凑的空间配置多个喷墨头,因此具有在打印时即使纸张倾斜也能够减小图象色彩失真的优点。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图22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主体的平面图。而且,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喷墨头以及喷墨打印机中,由于喷墨头主体以外的部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因此这里略去详细说明。
如图22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的喷墨头主体301构成为沿着一个方向呈矩形平面形状。喷墨头主体301具有后述的多个压力室310和墨水喷出口308形成的流路单元304,它的上表面共有四个大致呈六角形的执行单元321(从图22中右侧到右侧分别用标号321a、321b、321c、321d表示)交错排列成2列并接合。各个执行单元321配置成,它的平行对边(上边和下边)沿着喷墨头主体301的长度方向。相邻的执行单元321排列成,它的斜边互相接近,而且在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形成重叠部分。
流路单元304如从与图22相反的一侧(印刷面一侧)看到的如图23所示,在流路单元304的下表面对应于配置执行单元321的区域内,设有4个六角形的墨水喷出区域R2。在所述墨水喷出区域R2的表面上排列有多个微小孔径的墨水喷出口308。在喷墨头主体301的上表面设置有基块302,在所述基块302内部配置有一对沿着喷墨头主体301的长度方向形成的细长墨水池303。各个墨水池303的一端在基块302的上面形成开口303a,所述开口303a与图中未示出的墨水槽连接,结果通常墨水池303内充满墨水。
图24示出流路单元304的内部结构的截面图。如图24所示,流路单元304内部形成有多个作为墨水供给源的歧管流路305。各个歧管流路305通过在对应的流路单元304上表面形成开口305a与墨水池303连通。而且,最好在开口305a中设有过滤器,滤除墨水内含有的尘埃等。
歧管流路305从开口305a开始分成分枝形状,向后述的多个压力室310提供墨水。在歧管流路305设计成一个其中一个在把图23所示的一个六角形墨水喷出区域R2在图23的纸面上下平均二等分的情况下,对应于它的一侧区域。设有8个歧管流路305,其中每个为向它的对应区域内包括的全部压力室310分配供给墨水,而确定它的流路形状。
因此,位于流路单元宽度方向一侧的一半区域内的墨水喷出口308通过歧管流路305与所有成对配置的其中一个的墨水池303连通。而且位于喷墨头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一半区域内墨水喷出口308与另一个的墨水池303连通。这样,通过构成歧管流路305、开口305a和墨水池303,能够采用如下两种打印状态:(1)向一对墨水池303供给相同颜色的墨水,进行单色高清晰度打印的状态;(2)向一对墨水池303供给颜色互不相同的墨水,通过一个喷墨头主体301进行双色打印的状态,形成通用性高的结构。
各个墨水喷出口308如图26所示形成为前端细的喷嘴,通过平面形状大致呈菱形的压力室310和微孔312,与歧管流路305连通。通过这种结构,墨水从墨水槽经墨水池303到达歧管流路305,从所述歧管流路305通过微孔312供给压力室310。然后,通过驱动后述的执行单元321,给压力室310内的墨水施加喷射能量,从墨水喷出口308喷出墨水。
图24中标号E所示区域的详细结构在图25中示出。如同从图25中所看到的一样,在流路单元304上表面对应于墨水喷出区域R2的范围内,多个压力室310互相邻接配置成短阵。而且,如图26所示,由于构成为压力室310与微孔312设计在不同的高度上,因此能够配置成连接一个压力室310的微孔312与另一个压力室310重复。结果,能够实现高密度配置压力室310,而且能够实现喷墨头主体301小型化和形成图象高清晰度。
从歧管流路305开始到达墨水喷出口308的路径的具体结构如图26所示,该图所示的流路单元304是由空腔板322、基板323、微孔板324、供给板325、歧管板326、327、328、盖板329、喷嘴板330共计9块板材层叠而构成。因此,上述执行单元321接合在流路单元304上表面,构成喷墨头主体301。执行单元321的详细结构在后面描述。
空腔板322上设置有菱形开口,构成上述压力室310,一方面,在喷嘴板330上通过冲压形成前端细的墨水喷出口308。两个板322、330之间夹持的板323~329上分别贯通有各个连微孔351,压力室310和墨水喷出口308通过这些连微孔351连接。在微孔板324上设置有长孔形状的微孔312。这些微孔312的一端通过在基板323上形成的连微孔352与压力室310的端部(与墨水喷出口308连通一侧的相反侧端部)连通。微孔312适当调整供给压力室310的墨水量,起防止从墨水喷出口308喷出的墨水量过大或者过小的作用。在供给板325上开设连微孔353,通过所述连微孔353使微孔312的另一端与歧管流路205相连接。
构成流路单元304的9块板22~30中的任何一块都是金属制成的,压力室310、微孔312和连微孔351、352、353使用掩模图形,对各个金属板上进行选择蚀刻形成。然后,把9块板22~30互相对准定位并层叠接合形成图26所示的流路。
下面,说明执行单元321的结构。如图27所示,执行单元321具有5块厚度均为15μm、以相同形式形成的压电片341~345。这些压电片341~345是连续的平板层,一个执行单元321配置成跨越在喷墨头主体301内的一个墨水喷出区域R2内形成的多个压力室310。因此,能够高密度配置个别电极335a、335b。压电片341~345的材料使用具有强电介性的钛酸钴酸铅(PZT)系陶瓷材料。
在从上数第一层和第二层两个压电片341、342之间夹有形成在整个片上的厚度为2μm的共用电极334a。同样,第三层和第四层压电片343、344之间也夹有厚度为2μm的共用电极334b。在第一层压电片341的上面,对每个压力室310形成厚度为1μm的个别电极335a,个别电极335a的平面形状如图14所示,保持与压力室310的形状大致相似,并稍微缩小,而且设置成它的中心位置与压力室310的中心位置大致一致。而且,第二层和第三层压电片343、344之间也夹有形成为与个别电极335a相同的厚度为2μm的个别电极335b。而且,第四层和第五层压电片344、345之间、以及第五层压电片345的下面不设置电极。这些电极334a、334b、335a、335b由Ag-Pd系等金属材料构成。
由于共用电极334a、334b在图中未示出区域内接地,共用电极334a、334b对应于所有压力室310的区域内一律保持接地电位。为了能够独立控制对应于每个压力室310的电位,个别电极335a、335b通过对于每个个别电极335a、335b独立的导线,连接在适当的驱动IC(图中未示出)上。
在喷墨头主体301中,压电片341~345的极化方向为它的厚度方向。即,执行单元321由上侧(即距离压力室310远的一侧)的3块压电片341~343作为含活性层的层,而且下侧(即距离压力室310近的一侧)的2块压电片344、345作为非活性层,构成所谓单表面波型。
在这种结构中,如果个别电极335a、335b为规定的正或者负电位,例如电场和极化在同一方向上,压电片341~343中被电极夹持的部分(活性层,即压力发生部),在与极化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收缩。一方面,由于非活性层压电片344、345不受电场的影响,不自发收缩。结果,上层的压电片341~343和下层的压电片344、345之间在极化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变形之差,全部压电片341~345向非活性层一侧凸起变形(单表面变形)。由于最下层的压电片345的下表面固定在把多个压力室310彼此隔开的隔壁上表面,压电片341~345向压力室310一侧凸起变形,压力室310的容积减小。结果,墨水压力升高,从墨水喷出口308喷出墨水。然后,如果停止向个别电极335a、335b施加驱动电压,压电片341~345变为原来的形状,压力室310的容积返回原来的容积,从歧管流路305吸入墨水。
在制作执行单元321时,首先层叠构成压电片341~345的陶瓷材料的原料板并烧成。此时,根据需要在各个陶瓷材料的原料板上在构成个别电极335b、共用电极334a、334b的金属材料上印刷图形。然后,在第一层压电片341上全部电镀构成个别电极335a的金属材料之后,通过激光构图去掉不要的部分,或者使用在对应于个别电极335a的部分具有开口的掩模,在压电片341上蒸镀构成个别电极335a的金属材料。
这样制造的执行单元321由于是由陶瓷制成的,因此性质很脆。特别是由于执行单321的角部容易损坏,为了使它的角部不碰撞其他部件,要求安装时必须非常谨慎操作。
可是如图28(a)所示执行单元321的平面图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墨头中执行单元321形成为大致呈正六角形的轮廓形状,所述轮廓形状的六根直线部分(边)L1~L6中的任何一条与它的相邻直线部分L成大约120°连接。结果,执行单元321的六个角部(相邻的两条直线部分L相交处)θ1~θ6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锐角,不容易损坏,减少在制作作为昂贵的精密部件的执行单元321的工艺中的破损,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上述效果并不是只有使角部θ1~θ6中的任何一个角都为120°的结构才实现,只要某一个角部θn的角度为90°(直角)以上,就能够起到不易引起该角部缺损的效果。因此,为了构成不易引起全部六个角部的结构,六根直线部分L1~L6中的任何一条与它的相邻直线部分L成直角或者钝角连接就够了(连接部分的角度θ1~θ6中的最小值为90°),在满足该条件的范围内,六角形的轮廓形状可以自由变形。如图28(b)所示,作为一个例子,示出轮廓形状满足上述条件的执行单元355。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具体地说,由四个执行单元321沿着流路单元304的长度方向排列,即使流路单元304变长,执行单元321与流路单元304之间也能够高精度定位,能够获得良好的墨水喷出性能,同时能够显著提高喷墨头301的制造成品率。而且,通过共用电极334a、334b和个别电极335a、335b夹持压电片341~343,能够利用压电效应容易地改变压力室310的容积。而且,由于含有活性层的压电片341~343是连续的平板层,能够容易地制造。而且,由于具有单表面波结构的执行单元321,以靠近压力室310的压电片344、345作为非活性层,以远离压力室310一侧的压电片341~343作为活性层的层,因此能够利用压电横向效应使压力室310的容积变化量增大,能够实现施加在个别电极335a、335b上的电压低压化和/或压力室310高度集成化。而且,由于流路单元304中互相邻近的多个压力室310呈短阵状配置排列,因此能够在比较小的区域内高密度配置多个压力室310。
而且,在本发明中,执行单元的轮廓形状并不限于六角形。即,直线部分L的数目并不限于六根,构成具有五根或者七根或者八根或者更多根直线部分的情况也可以。下面,参照图29至图31,说明执行单元的轮廓形状的变形例。而且,在下面的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部件标以相同的标号。
图29(a)是执行单元制成七角形情况下的喷墨头主体平面图。图29(b)是图29(a)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包括的执行单元的平面图。从这些图面可以看出,本变形例中的喷墨头主体361除了执行单元362(在图29中从右开始分别用标号362a、362b、362c、362d表示)以外,结构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喷墨头主体301相同。
从图29(b)可以看到,执行单元362被做成为把上述实施例的六角形的一个角直线状切下的轮廓形状。结果,直线部分L有七根(L8~L14),角部的角度θ8~θ12大致为120°,θ13、θ14大致为150°。
图30(a)是执行单元为八角形的情况下喷墨头主体的平面图。图30(b)是图30(a)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包括的执行单元的平面图。从这些图面可以看出,本变形例中的喷墨头主体371除了执行单元372(在图30中从右开始分别用标号372a、372b、372c、372d表示)以外,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头主体301相同。
从图30(b)可以看到,执行单元372被做成为把上述实施例的六角形的两个角直线状切下的轮廓形状。结果,直线部分L有八根(L15~L22),角部的角度θ15、θ16、θ19、θ20大致为120°,θ17、θ18、θ21、θ22、大致为150°。根据上述说明的两个变形例结构,与上述六角形执行单元321比较,切下部分的角部变大,成150°,因此该角部更不容易缺损。
图31(a)是在上述第三实施例中在执行单元的互相邻近的直线部分L的连接处的两处形成为圆弧形状部分F的情况下的喷墨头的平面图。图31(b)是图31(a)中所示的喷墨头主体中包括的执行单元的平面图。从这些图面可以看出,本变形例中的喷墨头主体381除了执行单元382(在图31中从右开始分别用标号382a、382b、382c、382d表示)以外,结构与第三实施例的喷墨头主体301相同。
从31(b)可以看出,执行单元382具有六根直线部分L23~L28。而且,执行单元382的互相邻近的直线部分L的连接处的两处(L23与L28、L25与L26)形成为圆弧形状部分F,直线部分L互相平滑连接。因此,非常不容易引起圆弧形状部分F缺损。而且,此时由于含有夹持圆弧形状部分F连接的两根直线部分,相邻直线部分L互相之间所成的角度(θ23~θ27)中的一个都大于90°(大约为120°)。
下面,参照图32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而且,在根据该实施例的喷墨头以及喷墨打印机中,由于喷墨头主体以外的部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类似,因此这里略去详细说明。
图32所示的喷墨头主体401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具有由多个压力室和墨水喷出口所形成的流路单元404,它的上表面共有2个平行四边形执行单元421(图32中右侧的用标号421a表示,左侧的用标号421b表示)并列接合。各个执行单元421的一边B沿着喷墨头主体401的长度方向配置。相邻的执行单元421的斜边C互相接近配置,而且与喷墨头主体401的宽度方向一致状态。两个执行单元421互相之间部分在流路单元404的宽度方向上重叠。在流路单元404上面开设墨水供给口402,所述墨水供给口402通过图中未示出的路径连接到墨水供给源。
执行单元421上表面分别粘接有向执行单元421内的个别电极和共用电极提供驱动信号的FPC 436。在各个FPC 436上连接有作为产生向执行单元421内的个别电极提供的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的驱动IC432。各个FPC 436电连接在包括CPU、RAM以及ROM的控制单元440上。控制单元440向驱动IC 432提供打印数据。驱动IC 432根据打印数据产生个别电极的驱动信号。
在执行单元421上设有两个区域P21、P22。其中,基本区域P21是各边与执行单元421的各边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宽度比执行单元421的边B稍微短,长度大约为边C的3/4,在图32中,设置在执行单元421内的上侧部分。追加区域P22是各边与执行单元421的各边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宽度与基本区域P21相同,设置在执行单元421内基本区域P21的下方。追加区域P22共分为两个各边与执行单元421的各边平行的平行四边形区域P22a、P22b。区域P22a的宽度大约是执行单元421的边B的1/5,长度大约为边C的1/5,在图32中位于执行单元421的左下锐角部附近。区域P22b的宽度大约是执行单元421的边B的3/5,长度大约为边C的1/5,在图32中位于执行单元421的下侧区域P22a的右侧。
在基本区域P21以及追加区域P22的两个区域P22a、P22b内,多个压力发生部互相邻接,在沿着流路单元404的长度方向以及沿上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C方向配置成短阵状。因此,对应于各个压力发生部,在流路单元404内分别形成包括压力室以及喷嘴的墨水流路。
把这样构成的两个执行单元421a、421b如图32所示在流路单元404的长度方向上并列配置时,由于执行单元421a和执行单元421b之间接缝位置附近存在没有压力发生部的区域(图23中的阴影所示区域G),只考虑基本区域P11内的压力发生部时,在接缝位置附近沿着流路单元404的宽度方向的压力发生部数目比接缝位置附近以外的地方少。
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基本区域P21的下方所设的追加区域P22的区域P22a利用对应于流路单元404的宽度方向上,接缝附近没有压力发生部的区域G的设计,在印刷时,控制单元440控制驱动IC432,使基本区域P21内的压力发生部和追加区域P22的区域P22a内的压力发生部工作,而且使追加区域P22的区域P22b内的压力发生部不工作。这样,由于执行单元421内的压力发生部实质上配置在与如图18所示的执行单元221相同形状的范围内,因此接缝附近沿着流路单元404的宽度方向上的压力发生部的数目与其他地方相同。即,由于追加区域P22的区域P22a的压力发生部A2对应于执行单元421a中所设的基本区域P21的压力发生部和相邻的执行单元421b中所设的基本区域P1的压力发生部之间的间隙部分而配置,不需要另外配置用于从间隙部分喷出墨水的执行单元,能够提供在整个流路单元长度方向上没有缝隙地印刷的喷墨头主体401。而且,由于执行单元421内的压力发生部形成范围与执行单元421的形状相似,因此不容易发生执行单元421倾斜或者装反等问题。
而且,如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本实施例中,在对应于追加区域P22的区域P22b的流路单元404部分也可以不形成墨水流路。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的压电片或者电极材料并不限于上面所述的,也可以变换为其他公知的材料。而且,压力室的平面形状或者截面形状、配置状态、以及含有活性层的压电片数目、非活性层的数目等也可以适当变换。而且,含有活性层的压电片和非活性层的层厚形成不同厚度也可以。
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通过在压电片上配置个别电极和共用电极形成执行单元,但是不必这样把执行单元接合在流路单元上,只要执行单元能够单独变化各个压力室的容积,也可以使用其他形式。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压力室呈短阵状配置的情况,但是压力室设置成一列或者多列的情况也可以适用于本发明。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非活性层都是压电片,但是非活性层也可以使用压电片以外的绝缘片。
虽然结合上述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显然对于本区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进行许多中变形、改进和变化。因此,如前面所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是说明性的,不是限制性的。不脱离权利要求书多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可以进行各种变化。

Claims (11)

1.一种喷墨头,其特征在于,具有:
流路单元,包括一端连接在喷嘴、另一端连接在墨水供给源的多个压力室,上述多个压力室沿着平面互相邻接配置;和
多个被固定在上述流路单元的一个表面上的执行单元,用于使上述压力室的容积发生变化,各个执行单元具有与各个压力室对应的多个压力发生部,同时按跨越多个上述压力室的大小形成,沿着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成邻接的上述执行单元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互相之间部分重叠;
各个执行单元具有:
多个上述压力发生部以短阵形式形成的基本区域;和
追加区域,是对应于上述基本区域,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追加区域,在对应于上述基本区域内的上述压力发生部和相邻的另一个执行单元的上述基本区域内的上述压力发生部之间的间隙部分形成上述压力发生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上述执行单元实质上是四边形平板,在它的锐角部分附近设置上述追加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头,上述执行单元实质上是平行四边形平板,
多个上述执行单元呈互相邻接的状态沿着上述执行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使各个执行单元的两个对边平行于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而且另外两个对边相对于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在相对于上述追加区域在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上邻接而且相对于上述基本区域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区域内,不形成上述压力发生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头,在上述执行单元中设有多个沿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的上述多个压力发生部的列;
与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垂直方向上的假想直线在上述相邻执行单元互相重叠的区域内交叉的列数与在无重叠区域内交叉的列数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头,两个以上的上述执行单元沿着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上排列成一条直线。
7.一种喷墨打印机,包括一种喷墨头,其特征在于,该喷墨头具有:
流路单元,包括一端连接在喷嘴、另一端连接在墨水供给源的多个压力室,上述多个压力室沿着平面互相邻接排列;和
多个被固定在上述流路单元的一个表面上的执行单元,用于使上述压力室的容积发生变化,各个执行单元具有与各个压力室对应的多个压力发生部,同时按跨越多个上述压力室的大小形成,沿着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成邻接的上述执行单元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互相之间部分重叠;
各个执行单元具有:
多个上述压力发生部以短阵形式形成的基本区域;和
追加区域,是对应于上述基本区域,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邻接的追加区域,在对应于上述基本区域内的上述压力发生部和相邻的另一个执行单元的上述基本区域内的上述压力发生部之间的间隙部分形成上述压力发生部。
8.一种喷墨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路单元,包括一端连接在喷嘴、另一端连接在墨水供给源的多个压力室,上述多个压力室沿着平面互相邻接配置;和
多个被固定在上述流路单元的一个表面上的执行单元,用于使上述压力室的容积发生变化,各个执行单元具有与各个压力室对应的多个压力发生部,同时按跨越多个上述压力室的大小形成,沿着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成邻接的上述执行单元在上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互相之间部分重叠;
各个执行单元具有:
喷墨头,该喷墨头具有多个上述压力发生部以短阵形式形成的基本区域;和
相对于上述基本区域,与上述流路单元的宽度方向上邻接,形成上述压力发生部的追加区域;
驱动上述喷墨头的驱动电路;
控制单元,控制上述驱动电路,在驱动上述喷墨头时,在上述追加区域内,仅使对应于上述基本区域内的上述压力发生部和相邻的另一个执行单元的上述基本区域内的上述压力发生部之间的间隙部分的上述压力发生部工作。
9.一种喷墨头,其特征在于,具有:
流路单元,包括多个与喷出墨水的喷嘴连通的压力室,把上述多个压力室沿着平面互相邻接配置;和
多个被固定在上述流路单元的一个表面上的执行单元,用于使上述压力室的容积发生变化,按跨越多个上述压力室的大小形成,具有与各个压力室对应的多个压力发生部,同时具有五条以上的直线部分的轮廓形状,各个直线部分与它的相邻直线部分以直角或者钝角中的任何角度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头,多个上述执行单元沿着上述流路单元的长度方向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墨头,直线部分互相连接处中的至少一处具有圆弧状部分。
CN 03203412 2002-02-20 2003-02-20 喷墨头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Expired - Lifetime CN2782385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42651 2002-02-20
JP042651/2002 2002-02-20
JP043010/2002 2002-02-20
JP045290/2002 2002-02-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82385Y true CN2782385Y (zh) 2006-05-24

Family

ID=3676737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976537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42817C (zh) 2002-02-20 2003-02-20 喷墨头
CN 03203412 Expired - Lifetime CN2782385Y (zh) 2002-02-20 2003-02-20 喷墨头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976537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542817C (zh) 2002-02-20 2003-02-20 喷墨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0542817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59415A (zh) * 2017-05-09 2018-11-23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头基板和半导体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喷墨打印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88987A (ja) * 2020-12-03 2022-06-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と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59415A (zh) * 2017-05-09 2018-11-23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头基板和半导体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喷墨打印设备
CN108859415B (zh) * 2017-05-09 2020-11-17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头基板和半导体基板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喷墨打印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81715A (zh) 2006-06-07
CN100542817C (zh) 2009-09-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75771C (zh) 喷墨头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CN1250398C (zh) 喷墨头、喷墨头的制造方法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CN1273301C (zh) 喷墨头
CN1269642C (zh) 喷墨打印头以及具有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1264680C (zh) 喷墨打印头和具有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2715991Y (zh) 喷墨头
CN1238190C (zh) 喷墨头和喷墨打印机
CN1280096C (zh) 喷墨打印头及具有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1769055A (zh) 喷墨打印机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用于其的计算机程序产品
CN2691853Y (zh) 喷墨打印头及具有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2797037Y (zh) 喷墨头打印装置
US7517064B2 (en) Liquid transporting apparatus
CN2787442Y (zh) 薄板件的层压粘结结构
JP2009241453A (ja) 液滴噴射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782385Y (zh) 喷墨头以及具有喷墨头的喷墨打印机
JP2003311958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2677153Y (zh) 喷墨打印头及具有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1676334A (zh) 喷墨头
CN1576001A (zh) 喷墨打印头
CN2808557Y (zh) 喷墨头和包括在喷墨头中的储墨单元
CN2789022Y (zh) 喷墨打印头
CN2806141Y (zh) 喷墨头
CN2741773Y (zh) 喷墨打印头及具有该喷墨打印头的喷墨打印机
CN2628263Y (zh) 喷墨打印机的喷墨头
JP200331195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を有する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30220

C25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o avoid double pat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