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44006Y - 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44006Y
CN2744006Y CNU2004200965069U CN200420096506U CN2744006Y CN 2744006 Y CN2744006 Y CN 2744006Y CN U2004200965069 U CNU2004200965069 U CN U2004200965069U CN 200420096506 U CN200420096506 U CN 200420096506U CN 2744006 Y CN2744006 Y CN 2744006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oard
socket
cantilever
wel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42009650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美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e Baoshu
Original Assignee
Hannstar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nstar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Hannstar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CNU20042009650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744006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44006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44006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于插座两侧分别开设有复数个间隔状并可供复数个端子置入的信道,且信道内设有定位块,而端子的基部下方延伸有具钩状的干涉部,且干涉部位于信道的定位块内形成干涉,并于基部一侧向下弯折延伸有焊接部,而远离焊接部另一侧则向下弯折有抵持部及由抵持部延伸的弧形悬臂,且抵持部及悬臂分别与定位块及基部之间形成有预缩空间,以便使预设的插头向下压入插座内时,其抵持部与悬臂可于预缩空间内呈一弹性位移,进而提供适当的弹性抵持力,于测试插拔或更换瑕疵损坏的连接器时不破坏端子结构,而达到稳固对接且电性接触良好的目的。

Description

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尤指一种可互相对接定位的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今计算机及电子科技快速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已普及于社会中的各个角落,随着科技愈发达,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亦朝运算功能强、速度快及体积小的方向迈进,而电子产品内部的连接器便需随着往轻薄短小方面发展。了减少电子产品的体积高度,研发出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来使两电路板可相互叠合且呈电性连接。相形之下板对板连接器的接合、对接及定位上势必更加困难,请参阅图4所示,习用的侧视剖面图,本实用新型设计人于1999年6月25日提出的板对板连接器的改良专利申请,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此案业已公告于中国台湾第415699号。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板对板连接器分别由公座A及母座B所组成,且公座A与母座B皆收容有数目相对应的复数个端子A1、B1,并将公座A的端子A1焊设于一预设电路板上,而母座B的端子B1则焊设于另一预设电路板上,其中母座B环设有可供公座A结合的插槽B2,而母座B的端子B1具有垂直部B11及水平部B12,并于垂直部B11一侧延伸出有具弹性的挠性臂B13,且挠性臂B13位于插槽B2内,当公座A向下压入母座B的插槽B2内呈一定位时,其母座B端子B1的挠性臂B13产生一弹性抵持力来抵贴于公座A的端子A1上,即可使公座A与母座B相对应的端子A1、B1形成一电性连接,进而使两预设电路板相互叠合且呈电性连接。
然而,此种设计仅是单纯利用母座B端子B1的挠性臂B13于公座A的端子A1上来提供一弹性抵持力,倘若板对板连接器常于插拔测试时,易使母座B端子B1的挠性臂B13产生弹性疲乏进而造成型变,并使挠性臂B13的弹性复位行程变短,且公座A端子A1与母座B端子B1皆是以单点弹性抵接,如两电路板受外力碰撞或拉扯时,极易因挠性臂B13的弹性抵持力量不足而于公座A端子A1的抵接处产生松动或脱落,进而使端子A1、B1间的电性接触不良或接触中断使讯号无法顺利传输,以致板对板连接器的对接状态不稳固易使其相互脱离,进而使电子产品当机甚至内部损坏,而造成使用者于操作上的困扰。
再者,市面上连接器的种类众多,除了上述利用挠性臂B 13弹性抵接的方式外,亦有设计插座端子与插头端子相互干涉及扣合的方式,来使插座与插头形成定位确实且呈一稳定的电性连接,如图5所示,为另一习用的例视剖面图。由图中清楚看出,板对板连接器分别由插座C及插头D所组成,且插座C与插头D皆收容有数目相对应的复数个端子C1、D1,并将插座C的端子C1焊设于一预设电路板上,而插头D的端子D1则焊设于另一预设电路板上,其中插座C端子C1的基部C11一侧向下弯折延伸有焊接部C12且露出插座C外,而远离焊接部C12另一侧则向下延伸有抵持部C13及由抵持部C13弯折延伸有略向内弯的弹性部C14,且弹性部C14末端具有一凸块C15,而插座C端子C1的抵持部C13与插头D端子D1的接触部D11相邻表面分别设有相对应的扣勾C131、D111,当插头D压入插座C内时,其弹性部C14的凸块C15则与插头D端子D1一侧的壁面形成干涉,并使两扣勾C131、D111相互扣合呈一定位,进而可形成两点电性连接且稳固对接,如此亦可解决前述习用的电性接触不稳定的状态,及易松动或脱落的缺失,然而,若此种板对板连接器于测试或更换损坏瑕疵品时,欲将插头D拔出插座C外,则须利用预设电路板带动插头D从插座C一侧翻起,但,其插头D结合于插座C内时并未有任何较大的预留空间,且插座C端子C1是利用凸块C15于插头D端子D1上互相干涉及使两扣勾C131、D111相互的紧密扣合定位,而使插头D不易拔出插座C外,如此,必须使用极大的力量拔出,进而造成两端子C1、D1的扣勾C131、D111产生断裂或变形,或是使板对板连接器的焊接部从预设电路板上剥离,而导致板对板连接器内的端子C1、D1损坏,且于拔出后便不能重复使用,进而限制此种板对板连接器只能互相对接结合而不能互相拔出,若要测试或更换具瑕疵或损坏的连接器时,则须将整组板对板连接器汰换,而势必增加整体的生产成本,故如何提供其板对板连接器的适当对接状态乃是目前设计上最重要的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定位确实、不易松动的板对板连接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于板对板连接器相互对接插拔时,不易使板对板连接器的端子损坏或变形,进而达到稳固对接且电性接触良好的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插座内收容的端子的干涉部可卡掣于信道的定位块内呈一稳固定位状态,且干涉部可形成支点,进而使插座端子的基部两侧可同向延伸有焊接部与抵持部,且焊接部与抵持部分别与定位块的间形成有弹性空间及预缩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插座内收容的端子的焊接部与定位块间形成有弹性空间,且定位块与焊接部相邻的表面可连续弯折有挡止部,即可藉由挡止部及弹性空间来阻断过多的高温液态焊料向上蔓延,并使焊料集中堆积并冷凝于挡止部处。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插座内收容的端子的焊接部与定位块间形成有弹性空间,当连接器受外力碰撞或拉扯时,其焊接部可预先吸收外力,并使其于弹性空间产生弹性位移,如此可减缓外力冲击,进而防止焊接部受力时,造成焊接部弯折断裂或翘曲变形,而导致连接器焊接于电路板上时形成空焊现象。
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板对板连接器,为一种可互相对接定位的板对板连接器,分别设置有插座及插头,且插座与插头内皆收容数目相对应且呈电性连接的端子,其中插座两侧分别开设有复数个间隔状并可供复数个端子置入的信道,且信道内设有定位块,其特征在于:端子基部下方延伸有具钩状的干涉部,且干涉部位于信道的定位块内形成干涉,并于基部一侧向下弯折延伸有焊接部,而远离焊接部另一侧则向下弯折有抵持部及由抵持部延伸的弧形悬臂,且抵持部及悬臂则分别与定位块及基部的间形成有预缩空间,以便使抵持部与悬臂可于预缩空间内呈一弹性位移。
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信道的定位块与端子的焊接部相邻表面形成有连续弯折的挡止部。
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端子的焊接部与信道的定位块的间形成有弹性空间,且焊接部可于弹性空间内形成弹性位移。
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端子的焊接部底缘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缺槽。
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端子的抵持部外侧设有凸部,而悬臂末端则设有对接部,并于抵持部与悬臂间形成有可供插头端子置入的对接空间。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本实用新型特征与功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局部放大的侧视剖面图。
图4为习用的侧视剖面图。
图5为另一习用的侧视剖面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插座     10、信道    104、对接空间    101、弹性空间
11、基部    102、预缩空间    12、定位块    103空间
121挡止部
2、端子      21、基部     24、抵持部
22、干涉部   241、凸部    23、焊接部    25、悬臂
231、缺槽    26、对接部
3、插头      31、固定部
4、端子
A、公座     A1、端子
B、母座     B1、端子    B13、挠性臂    B11、垂直部
B2、插槽    B12、水平部
C、插座     C1、端子    C131、扣勾    C11、基部
C14、弹性部    C12、焊接部    C15、凸块
C13、抵持部
D、插头     D1、端子    D111、扣勾    D11、接触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立体外观图及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板对板连接器由插座1及收容于插座1的端子2所组成,下面仅就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特征进行详述;其中:
插座1的基部11两侧分别开设有复数个间隔状且可供复数个端子2置入的信道10,并于信道10内设有定位块12,而定位块12外侧则形成有连续弯折的挡止部121。
端子2的基部21下方延伸有具钩状的干涉部22,并于基部21一侧向下弯折延伸有焊接部23,且焊接部23底缘设有缺槽231,而远离焊接部23另一侧则向下弯折有抵持部24及由抵持部24延伸的弧形悬臂25,且抵持部24外侧设有凸部241,而悬臂25末端则设有对接部26。
藉由上述构件于组构时,先将端子2置入插座1的信道10内,且干涉部22穿置于定位块12内壁形成干涉进而呈一稳固定位状态,如此,其端子2的焊接部23可与信道10的定位块12之间形成有弹性空间101,并使焊接部23可于弹性空间101内产生弹性位移,而端子2的抵持部24及悬臂25则分别与定位块12及基部11之间形成有预缩空间102、103,而于抵持部24与悬臂25间则形成有对接空间104。
再者,其插座1可供预设的插头3对接且相互结合,并于插头3内设有可供复数个端子4收容的固定部31,且插头3的端子4与插座1内所设置的端子2数目相对应,并使两相对的端子2、4分别固定于预设电路板上呈电性连接,如此即可完成本实用新型整体的组构。
请同时参阅图3、图3A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剖面图及局部放大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插座1的端子2利用焊料来使焊接部23与预设电路板呈电性连接,并利用焊接部23底缘的缺槽231来增加其结合面积,并使焊料堆积于焊接部23两侧,进而来增加焊接强度及抗剪强度,但过多的高温液态焊料会沿着端子2与插座1的信道10间产生一虹吸现象(一般称溢锡现象),即可藉由挡止部121及弹性空间101来阻断焊料向上蔓延,并使焊料集中堆积并冷凝于挡止部121处。
此外,端子2的焊接部23受外力碰撞或拉扯时,其焊接部23可于弹性空间101内产生弹性位移,如此可使焊接部23预先吸收外力进而于弹形空间101内来减缓外力的冲击,以防止焊接部23受力时,直接造成焊接部23弯折断裂或翘曲变形,而导致连接器焊接于预设电路板上时形成空焊现象。
再者,当插头3向下压入插座1内时,其插头3的固定部31底缘会先触碰到抵持部24的凸部241及对接部26上方,进而带动悬臂25于预缩空间103内产生弹性位移,续将固定部31滑入对接空间104内,并藉由悬臂25的弹性复位力,来使抵持部24对接部26抵贴于插头3的端子4上呈电性连接,且抵持部24的凸部241可卡合于插头3的端子4的端面上呈一定位;然而,当插座1与插头3欲相互脱离时,则须利用预设电路板带动插头3从插座1一侧翻起,将插头3一侧的固定部31顶持于插座1内所设置的端子2的抵持部24上,便使端子2的抵持部24于预缩空间102内产生弹性位移,即可带动插座1另一侧的端子2的悬臂25于另一侧预缩空间103产生同向弹性位移,如此使插座1另侧的端子2的抵持部24与固定部31间形成有间隙,并藉由插头3的端子4的端面斜角沿着抵持部24的凸部241来滑出对接空间104外,便可将插头3整个拔出插座1外。
故,本实用新型针对端子2的干涉部22卡掣于插座1的定位块12内,来使端子2的焊接部23及抵持部24与定位块12之间形成有弹性空间101及预缩空间102,且焊接部23及抵持部24可分别于弹性空间101及预缩空间102内形成弹性位移主要保护重点,进而提供适当的弹性抵持力,以防止板对板连接器于插拔或受力时,导致端子结构弯产生断裂或型变,而造成板对板连接器电性接触不良或接触中断使讯号无法顺利传输。
上述详细说明仅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但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板对板连接器于使用时具有显著的功效增进,诚已符合新颖性、实用性及创造性的专利要件,爰依法提出申请。

Claims (5)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为一种可互相对接定位的板对板连接器,分别设置有插座及插头,且插座与插头内皆收容数目相对应且呈电性连接的端子,其中插座两侧分别开设有复数个间隔状并可供复数个端子置入的信道,且信道内设有定位块,其特征在于:端子基部下方延伸有具钩状的干涉部,且干涉部位于信道的定位块内形成干涉,并于基部一侧向下弯折延伸有焊接部,而远离焊接部另一侧则向下弯折有抵持部及由抵持部延伸的弧形悬臂,且抵持部及悬臂则分别与定位块及基部的间形成有预缩空间,以便使抵持部与悬臂可于预缩空间内呈一弹性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信道的定位块与端子的焊接部相邻表面形成有连续弯折的挡止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的焊接部与信道的定位块的间形成有弹性空间,且焊接部可于弹性空间内形成弹性位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的焊接部底缘设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缺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端子的抵持部外侧设有凸部,而悬臂末端则设有对接部,并于抵持部与悬臂间形成有可供插头端子置入的对接空间。
CNU2004200965069U 2004-09-29 2004-09-29 板对板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44006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4200965069U CN2744006Y (zh) 2004-09-29 2004-09-29 板对板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4200965069U CN2744006Y (zh) 2004-09-29 2004-09-29 板对板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44006Y true CN2744006Y (zh) 2005-11-30

Family

ID=35634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420096506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44006Y (zh) 2004-09-29 2004-09-29 板对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744006Y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5526A (zh) * 2016-12-29 2017-05-31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卡座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5526A (zh) * 2016-12-29 2017-05-31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卡座
CN106785526B (zh) * 2016-12-29 2022-06-21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卡座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03341Y (zh) 电连接器
US8864524B2 (en) Connector
CN1848542A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1949601A (zh) 电子连接装置
CN1219341C (zh) 电连接器
CN106992423A (zh) 一种软排线及柔性线路板自动插拔机构
JP2004178931A (ja) 平形柔軟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901284A (zh) 端子连接结构、电接线盒和用于组装该电接线盒的方法
CN2744006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831477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745233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735568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201259938Y (zh) 卡缘连接器
US20040121654A1 (en) Battery connector
CN2916978Y (zh) 板对板连接器
CN105981231A (zh) 连接器
CN2800514Y (zh) 堆叠式电子卡连接器
CN2572580Y (zh) 电连接器
CN2554822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259940Y (zh) 易于焊装的记忆卡连接器结构
CN200969721Y (zh) 多段式滑移定位装置
CN2854846Y (zh) 电连接器的改进结构
CN2679862Y (zh) 电池连接器构件
CN217720024U (zh) 弹片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JP3240236U (ja) 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LIANGWEI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ANNSTAR ELECTRONICS CORP.

Effective date: 2006090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60901

Address after: Taipei city of Taiw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e Baoshu

Address before: Taipei city of Taiw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nStar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1130

Termination date: 2012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