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632334Y - 动力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632334Y
CN2632334Y CN 03245517 CN03245517U CN2632334Y CN 2632334 Y CN2632334 Y CN 2632334Y CN 03245517 CN03245517 CN 03245517 CN 03245517 U CN03245517 U CN 03245517U CN 2632334 Y CN2632334 Y CN 263233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ver
standing valve
telescopic shaft
motion bar
fluted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324551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金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0324551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632334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63233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63233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其是利用齿轮的啮合动作,作能量的输出及输入的运动,并通过上、下支点的转换方式,使杠杆得以作上、下支点转换。并分别在杠杆与圆盘中心侧,分别设置了数组的压缩弹簧,使杠杆在上、下支点转换时得以顺畅,另外还利用压缩弹簧的反作用力特性,使得杠杆在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自动做敞开的动作;运用了杠杆敞开及闭合与伸缩支点的伸出及缩入巧妙地变化,作出了圆盘的重心偏移动作,利用重心偏移的方式,使得圆盘在结构上,自由地作水平与垂直的旋转与动作,即是将杠杆上、下支点,转换作敞开及缩合与圆盘重心偏移的方式,使之产生动力。

Description

动力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机械式垂直反复旋转运动并配合惯性动力,以及上、下支点转换而产生动力的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地球能源即将面临能源耗尽的危机,故而世界各国皆不断的积极开发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来产生电力能量的方法,以此来缓减传统能源被消耗的速度。
然而,上述无论利用风力、太阳能、水力、或地热等方式来产生能量,皆有受限于地区性的限制;例如,某部分地区常年风力不强,即无法使用风力来产生能量;相同地,某些地区气候为常年多雨,则太阳能自然亦无法运用;而水力及地热更是要部份得天独厚的地区方有存在。是以并无法有效地适用于全球各个地区。
目前,干净、环保的动力产生装置已为时代必然需求及趋势;据此,本申请人即构思以地心引力作一重力装置,并以上、下支点转换方式造成重心偏移,且以惯性飞轮装置的持续惯性旋转,以求取出干净、环保的动力,进而符合时代之需求。为此,所申请的专利第091120401号发明专利申请案,即为申请人早先于91年9月9日所提出的申请,其主要是在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有飞轮作用的主动齿盘上设置一活动杠杆,该活动杠杆具有一组可交替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的悬设角度及轴距的瞬间位移可改变与转换之动作,再配合该组配重块之一的悬设角度的重力作用,而对该主动齿盘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距,驱动该主动齿轮转动而产生动力。为使本设备在旋转动作能够顺畅转动,特别选用高润滑的轴承装置,使本机构的摩擦系数降至最小。让能量得以流失到最低的程度,以达到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的目的。但本申请人认为还需对该申请的所涉及方法及装置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使得动力产生的方法及装置能增进重力输出量,且空间型态更为缩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鉴于现有利用自然力生成能量,受限于地区方能实施的缺点,对现有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提出一种机械式动力产生装置。本实用新型是利用机械式垂直反复运动,配合惯性动力,及上、下支点转换而产生动力,其机械效率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其活动杆具有一组可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不同的悬设角度及轴距的改变与转换,配合重力作用而对主动齿轮产生一旋转力矩,驱动主动齿轮转动而产生动力,以达到擅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
一般人认为,利用杆杠原理,施力多少,抗力就是多少,却从未深思过,除了施力与抗力外,还有反作用力的存在。举例来说,一个球自一公尺的高度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掉落到地面上,使出位能后反弹95%,大家认为撞击到地面上,是有力没有量,如果有力有量的话,就没有反作用力,以机械效率而言是小于1,事实上永久动力原理证明是有力有量,加上反作用力即大于1。简单的说,只要能证明施力(反作用力)加抗力大于原来的施力或抗力』即可创造永恒动力,产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限能源,完全的断绝人类对石油及其它能源的依赖。开发无限能源,创造永恒动力已是伸手可及的梦想。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
本实用新型机构是利用齿轮的囓合动作做能量输出及输入的运用,并通过支点的转换方式使杠杆得以做支点转换,并分别在杠杆与圆盘中心侧分别设置了数组的压缩弹簧,使杠杆在做支点转换时得以顺畅,本发明人也利用压缩弹簧的反作用利特性,使得杠杆在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自动做出敞开的动作。
本发明人运用了杠杆的敞开及闭合与伸缩支点的伸出及缩入,巧妙地变化,做出了圆盘的重心偏移的动作,利用重心偏移的方式,使得圆盘可以在机构上自由地做轴向旋转动作。即是将杠杆支点转换做敞开及收合与圆盘重心偏移的方式,创造无限能量。
本实用新型利用机械式轴向反复旋转运动,配合惯性动力,及上、下支点转换,产生动力方法装置。使机械效率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尤指一种可善用有效能源、就地实施产生动力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动力产生装置,是系利用惯性飞轮装置的惯性自由旋转,逐步带动集能机构旋转,且重力机构可由地心引力而执行重力输出,并立即经由动力转换装置直接回馈至惯性飞轮装置,以构成一利用地心引力及重心偏移造成旋转惯性的动力产生装置;该装置,包括惯性飞轮装置、重力机构、囓合机构、传动机构、动力转换装置、二对动力产生装置元、及支架装置等构成;其中,惯性飞轮装置的旋转动能(T)及转数(R.P.M)时,传动装置所承接的重力输出,即可经由动力产生装置而产生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产生机理是利用齿轮的囓合动作,作能量的输出及输入的运动。并通过上、下支点的转换方式,使杠杆得以作上、下支点转换。并0分别在杠杆与圆盘中心侧,分别设置了数组的压缩弹簧,使杠杆在上、下支点转换时得以顺畅,并且利用压缩弹簧的反作用力特性,使得杠杆在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自动做敞开的动作。运用杠杆敞开及闭合与伸缩支点的伸出及缩入而巧妙地变化,作出了圆盘的重心偏移动作,利用重心偏移的方式,使得圆盘在结构上,自由地作水平与垂直的旋转与动作。即是将杠杆上、下支点,转换作敞开及缩合与圆盘重心偏移的方式,该盘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矩,以驱动输出齿轮组转动而产生动力,其机械效率大于1,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
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产生的装置是在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有双飞轮轴向串联飞轮作用的主动齿盘上前后侧各设置一活动杆,该活动杆设在飞轮同侧处,其活动杆具有一组可交替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往上移动或悬设角度及轴距的瞬间可改变与转换的作重心偏移,再配合该组配重块之一的悬设角度之重力U字形上下支点转换作用,而对其主动齿盘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矩,驱动其主动齿盘转动而产生动力;所述的主动齿盘的下方则囓合传动至少一组发电机;在该主动齿盘的盘面,距主动齿盘垂直中心线一设定距离处,分别固设第一伸缩轴及第二伸缩轴,该第一、二伸缩轴可通过电子控制装置使之凸出或缩入于主动齿轮的盘面;在该主动齿盘的盘面相对于该第一、二伸缩轴的位置处,则设有一两端皆固设有配重块的活动杆,该活动杆是相对于第一、二伸缩轴位置上设有可供活动枢轴合的第一轴孔及一第二轴孔;在其主动齿盘位于该活动杆朝向枢轴的一侧,设置一可抵住活动杆定位的定固定阀;及一于该主动齿盘边缘相对于其水平中心线的位置处,设置一具止挡活动杆的固定阀。
附图说明
图1-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前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后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2-1和2-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三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5-1和5-2分别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四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五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六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七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八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1-1,11-2,11-3,11-4分别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反复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反复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反复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反复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反复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反复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反复动作状态示意图;
图19-1和19-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一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20-1和20-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二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21-1和21-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三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22-1和22-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原理第四作动状态示意图。
零件编号及名称
支架1A、支架1B、支架1C、有齿圆盘2A、有齿圆盘2B、培林3、杠杆4A、杠杆4B、杠杆4C、杠杆4D、伸缩轴5A1、伸缩轴5A2、伸缩轴5B1、伸缩轴5B2、伸缩轴5C1、伸缩轴5C2、伸缩轴5D1、伸缩轴5D2、主动轴6、杠杆弹簧7A1、杠杆弹簧7A2、杠杆弹簧7B1、杠杆弹簧7B2、杠杆弹簧7C1、杠杆弹簧7C2、杠杆弹簧7D1、杠杆弹簧7D2、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B1、杠杆固定阀8B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杠杆固定阀8D1、杠杆固定阀8D2、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E2、杠杆固定阀8H1、杠杆固定阀8H2、双棘轮9A、双棘轮9B、正向齿轮A 10A1、反向齿轮A 10A2、正向齿轮B 10B1、反向齿轮B 10B2、正向齿轮C 11A1、反向齿轮C 11A2、正向齿轮D 11B1、反向齿轮D 11B2、反向齿轮E 12A、反向齿轮F 12B、飞轮A 13A、飞轮B13B、飞轮C 13C、飞轮D 13D、正向齿轮D 14A、反向齿轮G 14B、正向齿轮E 14C、反向齿轮H 14D、正向齿轮D皮带14A1、反向齿轮G皮带14B1、正向齿轮E皮带14C1、反向齿轮H皮带14D1、集能装置一15A、集能装置二15B、集能装置三15C、集能装置四15D、皮带15A1、皮带15B1、皮带15C1、皮带15D1、底架A 16A、底架B 16B、调整轴套A 17A、调整轴套B 17B、调整轴套C17C、调整轴套D 17D、螺杆A 18A1、螺杆B 18A2、螺杆C 18B1、螺杆D18B2、螺杆E 18C1、螺杆F 18C2、螺杆G 18D1、螺杆H 18D2、涡轮A 19A1、涡轮B 19A2、涡轮C 19B1、涡轮D 19B2、涡轮E 19C1、涡轮F 19C2、涡轮G 19D1、涡轮H 19D2、螺杆马达A 20A1、螺杆马达B 20A2、螺杆马达C20B1、螺杆马达D 20B2、螺杆马达E 20C1、螺杆马达F 20C2、螺杆马达G20D1、螺杆马达H 20D2、固定齿轮A 21A、固定齿轮B 21B、升降螺杆A 22A、升降螺杆B 22B、导杆齿轮B 23B、齿轮B 24A、齿轮B 24B、升降马达A25A、升降马达B 25B、上支架26。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根据附图19-1至附图22-2所示的实施例,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动力产生装置的动作原理,使之对其有清楚地认识和了解。
为了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永久机械效率:Qe=W出+和/W入>1。假设条件:
W入:图19-1平行杠杆配重打开+图20-1
W出:图20-1转至图21-1
和:
代入公式
Qe=W出+和/W入>1
={图20-1转至图21-1}+{图21-2缩回图22-1}/图19-1平行杠杆配重打开+图20-1
本实用新型主要产能机构为一并列同轴圆盘形机构,该圆盘形机构平面侧设有一组杠杆机构及固定装置。而另一侧亦是如此装置,而另一组并列装置圆形盘,则是输设于轴心另一端,其杠杆机构及固定装置。但杠杆枢设方向为相互对称装置。当本机构未运转状态时,杠杆4A及杠杆4B为垂直位置(如图19-1所示)。
本机构开始启动时,此图形机构,以主动轴6为旋转轴,先朝杠杆方向旋转一固定角度θA1。使本机构在做后续动作时,能够更为顺畅(如图19-1所示)。
当伸缩轴5A1及伸缩轴5B1缩入有齿圆盘2A时,杠杆固定阀8A1同时作开锁动作,而杠杆弹簧7A1、杠杆弹簧7B1、杠杆弹簧7A2、杠杆弹簧7B2则瞬时间向杠杆4A及杠杆4B侧反射,使杠杆4A及杠杆4B能够快速敞开,作逆时钟方向旋转θ1度,因杠杆4A及杠杆4B的敞开使得有齿圆盘2A瞬时重心偏移向杠杆4A侧(如图20-1所示)。
当重心偏向杠杆4A侧时,有齿圆盘2A立即作逆时钟方向旋转θ2度,待有齿圆盘2A旋转定位后,杠杆固定阀8B1、杠杆固定阀8D1作开锁动作(如图21-1所示)。
使杠杆4A及杠杆4B在无外力状态下,以伸缩轴5A2及伸缩轴5B2为轴作摆钟方向,向有齿圆盘2A中心处作收回动作,在收回同时,压缩住原本处于自由状态的杠杆弹簧7A1、杠杆弹簧7A2、杠杆弹簧7B1、杠杆弹簧7B2,待杠杆4A及杠杆4B收回垂直状态位置时,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则立即作扣锁动作,使杠杆4A及杠杆4B能够完全定位。在杠杆4A及杠杆4B定位完成同时,伸缩轴5A1及伸缩轴5B1则作伸出于有齿圆盘2A动作,使有齿圆盘2A再次与杠杆4A及杠杆4B作完全结合,等待下一次伸缩动作(如图中22-1所示)。
相同地,杠杆4C及杠杆4D为垂直位置(如图19-2所示)。本机构开始启动时,此图形机构,以主动轴6为旋转轴,先朝杠杆方向旋转一固定角度θA2。使本机构在做后续动作时,能够更为顺畅(如图19-2所示)。
当伸缩轴5C1及伸缩轴5D1缩入有齿圆盘2B中时,杠杆固定阀8E1同时作开锁动作,而杠杆弹簧7C1、杠杆弹簧7C2、杠杆弹簧7D1、杠杆弹簧7D2则瞬时间向杠杆4C及杠杆4D侧反射,使杠杆4C及杠杆4D能够快速敞开,作逆时钟方向旋转θ1-1度,因杠杆4C及杠杆4D的敞开使得有齿圆盘2B瞬时重心偏移向杠杆4C侧(如图中20-2所示)。
当重心偏向杠杆4C侧时,有齿圆盘2B立即作逆时钟方向旋转θ2-1度,待有齿圆盘2B旋转定位后,杠杆固定阀8F1、杠杆固定阀8H1作开锁动作(如图21-2所示)。
使杠杆4C及杠杆4D在无外力状态下,以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为轴作摆钟方向,向有齿圆盘2B中心处作收回动作。在收回同时,压缩住原本处于自由状态的杠杆弹簧7C1、杠杆弹簧7C2、杠杆弹簧7D1、杠杆弹簧7D2,待杠杆4C及杠杆4D收回垂直状态位置时,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E2、杠杆固定阀8G1、杠杆固定阀8G2则立即作扣锁动作,使杠杆4C及杠杆4D能够完全定位,在杠杆4C及杠杆4D定位完成同时,伸缩轴5C1及伸缩轴5D1则作伸出于有齿圆盘2B动作,使有齿圆盘2B再次与杠杆4C及杠杆4D作完全结合,等待下一次伸缩动作(如图22-2所示)。
本机构在尚未启动时,固定齿轮A 21A与固定齿轮B 21B则是处于下极限位置,亦是分别与有齿圆盘2A及有齿圆盘2B作完全囓合的状态下,因固定齿轮A 21A及固定齿轮B 21B为固定上下位移,且无旋转装置,本实用新型则利用此原理分别将有齿圆盘2A及有齿圆盘2B固定,也因固定齿轮A 21A及固定齿轮B 21B分别为个别独立之装置,亦可让固定齿轮A 21A与固定齿轮B21B自由作脱离及囓合的动作,如图11-1至11-4所示。
有齿圆盘2A及有齿圆盘2B因固定齿轮A 21A与固定齿轮B 21B的囓合动作,使其为稳定。且固定位置,而伸缩轴5A1~伸缩轴5D2为完全伸出于有齿圆盘2A及有齿圆盘2B状态,而螺杆A 18A1~螺杆H 18D2为缩入有齿圆盘2A及有齿圆盘2B弹簧止挡块,另一侧,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E2、杠杆固定阀8G1、杠杆固定阀8G2为完全将杠杆4A、杠杆4B、杠杆4C、杠杆4D扣锁住的状态,而杠杆弹簧7A1~杠杆弹簧7D2因固定阀的扣锁动作,而呈完全压缩状态,如图1所示。
当本机构开始启动时,电源立即同时接通伸缩轴5A1及伸缩轴5B1、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螺杆马达A 20A1、螺杆马达C 20B1,使伸缩轴5A1及伸缩轴5B1立即作缩入有齿圆盘2B内使杠杆4A及杠杆4B能以伸缩轴5A2及伸缩轴5B2为轴作摆钟方式旋转。在伸缩轴5A1及伸缩轴5B1作缩入动作同时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也做瞬间开锁动作。
因此,让杠杆4A及杠杆4B分别以伸缩轴5A2及伸缩轴5B2为轴心向逆时钟方向旋转。在伸缩轴5A1及伸缩轴5B1缩入同时,螺杆A 18A1及螺杆C 18B1也瞬时运转,使其能够在杠杆弹簧7A1、杠杆弹簧7B1向杠杆4A及杠杆4B产生反向弹射的同时,顺畅地将杠杆4A及杠杆4B向逆时钟方向旋转。待杠杆4A及杠杆4B旋转至杠杆固定阀8B1、杠杆固定阀8D1位置时,装设在杠杆固定阀8B1、杠杆固定阀8D1感应器,立即感应,使杠杆固定阀8B1、杠杆固定阀8D1分别作扣锁动作,以达到完全扣锁与定位动作。在杠杆固定阀8B1、杠杆固定阀8D1扣锁动作完成后,此时的有齿圆盘2A为重心偏移完成的状态,即是有齿圆盘2A重心偏向杠杆侧,如图3所示。
在杠杆固定阀8B1、杠杆固定阀8D1扣锁完成同时,因其内之感应器,感应扣锁完成,立刻传送命令使螺杆马达A 20A1及螺杆马达C 20B1作反向旋转。使涡轮A 19A1与涡轮C 19B1旋转囓合带动螺杆A 18A1及螺杆C 18B1,作反向旋转,缩入弹簧止挡块,另一侧,使杠杆弹簧7A1、杠杆弹簧7B1可以呈自由状态,等待下一次的压缩,如图2所示。
待螺杆A 18A1与螺杆C 18B1缩回动作完成后,立即命令伸缩轴5C1及伸缩轴5D2缩入有齿圆盘2B内使杠杆4C及杠杆4D能以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B1为轴作摆钟方式旋转在伸缩轴5C1及伸缩轴5D1作缩入动作同时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E2、杠杆固定阀8G1、杠杆固定阀8G2也做瞬间开锁动作。
因此,让杠杆4C及杠杆4D分别以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为轴心向顺时钟方向旋转,在伸缩轴5C1及伸缩轴5D1缩入同时,螺杆E 18C1及螺杆G 18D1也瞬时运转,使其能够在杠杆弹簧7C1、杠杆弹簧7D1向杠杆4C及杠杆4D产生反向弹射的同时,顺畅地将杠杆4C及杠杆4D向顺时钟方向旋转,待杠杆4C及杠杆4D旋转至杠杆固定阀8F1、杠杆固定阀8H1位置时,装设在杠杆固定阀8F1、杠杆固定阀8H1感应器,立即感应,使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H1分别作扣锁动作,以达到完全扣锁与定位动作,在杠杆固定阀8F1、杠杆固定阀8H1扣锁动作完成后,此时的有齿圆盘2B为重心偏移完成的状态,即是有齿圆盘2B重心偏向杠杆侧,如图4所示。
在杠杆固定阀8F1、杠杆固定阀8H1扣锁完成同时,因其内之感应器,感应扣锁完成,立刻传送命令使螺杆马达E 20C1及螺杆马达G 20D1作反向旋转,使涡轮E 19C1与涡轮G 19D1旋转囓合带动螺杆E 18C1及螺杆G 18D1,作反向旋转,缩入弹簧止挡块。另一侧,使杠杆弹簧7C1、杠杆弹簧7D1可以呈自由状态,等待下一次的压缩,如图2所示。
杠杆固定阀8F1、杠杆固定阀8H1、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完全扣锁动作完成,亦表示杠杆4C及杠杆4D为固定静止状态时,升降马达A 25A立即运转带动齿轮B 24A作旋转。在旋转同时,因齿轮B 24A与导杆齿轮A23A互相囓合之装置,因而促使导杆齿轮A 23A可顺利旋转。而在导杆齿轮A23A旋转同时,亦可带动装置于导杆齿轮A 23A中心处的升降螺杆A 22A作上下升降的旋转运动。因为升降马达A 25A的旋转使得固定齿轮A 21A向上位移一个固定的距离,直到固定齿轮A 21A与有齿圆盘2A完全脱离至无干涉位置,升降马达A(25A)则立即停止并固定,如图11-1至11-4所示。
此时,有齿圆盘2A因固定齿轮A 21A的脱离,及杠杆4A及杠杆4B的敞开造成重心偏移与杠杆4A侧,使得有齿圆盘2A可以在无外力的状态下,自动向逆时钟方向旋转一固定角度之位能,如图6所示。
在有齿圆盘2A作逆时钟旋转同时,因双棘轮9A与有齿圆盘2A为相互囓合之装置,使得双棘轮9A可以以一定之转速比作旋转,也因双棘轮9A、正向齿轮A 10A1、正向齿轮C 11A1、飞轮A 13A、正向齿轮D 14A、正向齿轮D皮带14A1为相互囓合及同动装置,也通过其相互囓合,及转速比之不同,使得转速通过飞轮A 13A、皮带15A1传导至集能装置一15A作转换及储存,也通过集能装置一15A的转换后,亦可产生有效甚大的能源(一),如图5所示。
待集能装置一15A完成能源转换及储存后,升降马达A 25A立即运转,作反向旋转,进而带动齿轮B 24A及导杆齿轮A 23A也做反向旋转,使得导杆齿轮A 23A中心的升降螺杆A 22A。亦是因升降螺杆A 22A的反向旋转,使得原本以有齿圆盘2A完全脱离固定齿轮A 21A,通过升降螺杆A 22A的螺旋下降动作,使得有齿圆盘2A能因固定齿轮A 21A的囓合而完全固定,使本机构能够处于完全稳定状态,如图11-1至11-4所示。
相同地,升降马达B 25B立即运转带动齿轮B 24B作旋转。在旋转同时,因齿轮B 24B与导杆齿轮B 23B互相囓合之装置,因而促使导杆齿轮B 23B可顺利旋转。而在导杆齿轮B 23B旋转同时,亦可带动装置于导杆齿轮B 23B中心处的升降螺杆B 22B作上下升降的旋转运动。因为升降马达B 25B的旋转使得固定齿轮B 21B向上位移一个固定的距离,直到固定齿轮B 21B与有齿圆盘2B完全脱离至无干涉位置,升降马达B 25B则立即停止并固定,如图11-1至11-4所示。
此时,有齿圆盘2B因固定齿轮B 21B的脱离,及杠杆4C及杠杆4D的敞开造成重心偏移与杠杆4C侧,使得有齿圆盘2B可以在无外力的状态下,自动向顺时钟方向旋转一固定角度之位能,如图7所示。
在有齿圆盘2B作顺时钟旋转同时,因双棘轮9B与有齿圆盘2B为相互囓合之装置,使得双棘轮9B可以以一定之转速比作旋转,也因双棘轮9B、10C、正向齿轮D 11B1、飞轮D 13D、正向齿轮E 14C、反向齿轮H皮带14D1为相互囓合及同动装置,也通过其相互囓合,及转速比之不同。使得转速通过飞轮D 13D、皮带15D1传导至集能装置四15D作转换及储存,也通过集能装置四15D的转换后,亦可产生有效甚大之能源(二),如图5-2所示。
待集能装置四15D完成能源转换及储存后,升降马达B 25B立即运转,作反向旋转。进而带动齿轮B 24B及导杆齿轮B 23B也做反向旋转,使得导杆齿轮B 23B中心的升降螺杆B 22B,亦是因升降螺杆B 22B的反向旋转,使得原本脱离的有齿圆盘2B及固定齿轮B 21B,通过升降螺杆B 22B的螺旋下降动作。使得有齿圆盘2B能因固定齿轮B 21B的囓合而完全固定,使本机构能够处于完全稳定状态,如图11-1至11-4所示。
当有齿圆盘2A及有齿圆盘2B完全定位后,杠杆固定阀8B1、杠杆固定阀8D1立即作开锁动作,使杠杆4A及杠杆4B以伸缩轴5A2为轴心,呈摆钟方式,向有齿圆盘2A的中心处以重力加速度方式,使杠杆4A及杠杆4B能够快速收合,在杠杆4A及杠杆4B接近有齿圆盘2A中心位置时,杠杆4A及杠杆4B先接触杠杆弹簧7A1、杠杆弹簧7B1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亦是杠杆4A及杠杆4B主杆呈垂直状态。
在杠杆4A及杠杆4B完全垂直同时,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立即作扣锁动作,使杠杆4A及杠杆4B能够完全定位,而此时的杠杆弹簧7A1、杠杆弹簧7A2、杠杆弹簧7B1、杠杆弹簧7B2则处于压缩极限待释放位置。
待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扣锁完成后,伸缩轴5A2及伸缩轴5B2则作伸出于2A动作,使伸缩轴5A2及伸缩轴5B2得以与杠杆4A及杠杆4B结合,如图8所示。
当杠杆4A及杠杆4B完全定位后,杠杆固定阀8F1、杠杆固定阀8H1立即作开锁动作,使杠杆4C及杠杆4D以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为轴心,呈摆钟方式,向有齿圆盘2B的中心处以重力加速度方式,使杠杆4C及杠杆4D能够快速收合,在杠杆4C及杠杆4D接近有齿圆盘2A及有齿圆盘2B中心位置时,杠杆4C及杠杆4D先接触杠杆弹簧7C1、杠杆弹簧7D1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亦是杠杆4C及杠杆4D主杆呈垂直状态。
在杠杆4C及杠杆4D完全垂直同时,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E2、杠杆固定阀8G1、杠杆固定阀8G2立即作扣锁动作,使杠杆4C及杠杆4D能够完全定位,而此时的杠杆弹簧7C1、杠杆弹簧7C2、杠杆弹簧7D1、杠杆弹簧7D2则处于压缩极限待释放位置。
待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E2、杠杆固定阀8G1、杠杆固定阀8G2扣锁完成后,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则作伸出于有齿圆盘2B动作,使5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得以与杠杆4C及杠杆4D结合,如图9所示。
此时杠杆4A、杠杆4B、杠杆4C及杠杆4D则呈平行于垂直线的稳定状态而有齿圆盘2A及有齿圆盘2B则因固定齿轮A 21A及固定齿轮B 21B囓合动作亦呈无转动稳定位置。待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作伸出动作完成后。
伸缩轴5A2及伸缩轴5B2立即作缩入动作伸缩轴5D2缩入、有齿圆盘2B内使杠杆4A及杠杆4B能以伸缩轴5C1及伸缩轴5D1为轴作摆钟方式旋转。在伸缩轴5A2及伸缩轴5B2作缩入动作同时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也做瞬间开锁动作。
因此,让杠杆4A及杠杆4B分别以伸缩轴5A1及伸缩轴5B1为轴心向顺时钟方向旋转,在伸缩轴5A2及伸缩轴5B2缩入同时,螺杆B 18A2及螺杆D 18B2也瞬时运转,使其能够在杠杆弹簧7A2、杠杆弹簧7B2向杠杆4A及杠杆4B产生反向弹射的同时,顺畅地将杠杆4A及杠杆4B向顺时钟方向旋转,待杠杆4A及杠杆4B旋转至杠杆固定阀8B2、杠杆固定阀8D1位置时,装设在杠杆固定阀8B2、杠杆固定阀8D2感应器,立即感应,使杠杆固定阀8B2、杠杆固定阀8D2分别作扣锁动作,以达到完全扣锁与定位动作,在杠杆固定阀8B2、杠杆固定阀8D2扣锁动作完成后,此时的有齿圆盘2A为重心偏移完成的状态,即是有齿圆盘2A重心偏向杠杆侧,如图12所示。
在杠杆固定阀8B2、杠杆固定阀8D2扣锁完成同时,因其内之感应器,感应扣锁完成,立刻传送命令使螺杆马达B 20A2及螺杆马达D 20B2作反向旋转,使涡轮B 19A2与涡轮D 19B2旋转囓合带动螺杆B 18A2及螺杆D 18B2,作反向旋转,缩入弹簧止挡块,另一侧,使杠杆弹簧7A2、杠杆弹簧7B2可以呈自由状态,如图2所示。
待螺杆B 18A2与螺杆D 18B2缩回动作完成后,立即命令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缩入有齿圆盘2B内使杠杆4C及杠杆4D能以伸缩轴5C1及伸缩轴5D1为轴作摆钟方式旋转在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作缩入动作同时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E2、杠杆固定阀8G1、杠杆固定阀8G2也做瞬间开锁动作。
因此,让杠杆4C及杠杆4D分别以伸缩轴5C1及伸缩轴5D1为轴心向逆时钟方向旋转,在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缩入同时,螺杆F 18C2及螺杆H 18D2也瞬时运转,使其能够在杠杆弹簧7C2、杠杆弹簧7D2向杠杆4C及杠杆4D产生反向弹射的同时,顺畅地将杠杆4C及杠杆4D向逆时钟方向旋转,待杠杆4C及杠杆4D旋转至杠杆固定阀8F2、杠杆固定阀8H2位置时,装设在杠杆固定阀8F2、杠杆固定阀8H2感应器,立即感应,使杠杆固定阀8F2、杠杆固定阀8H2分别作扣锁动作,以达到完全扣锁与定位动作,在杠杆固定阀8F2、杠杆固定阀8H2扣锁动作完成后,此时的有齿圆盘2B为重心偏移完成的状态,即是有齿圆盘2B重心偏向杠杆侧,如图13所示。
在杠杆固定阀8F2、杠杆固定阀8H2扣锁完成同时,因其内之感应器,感应扣锁完成,立刻传送命令使螺杆马达F 20C2及螺杆马达H 20D2 1作反向旋转,使涡轮F 19C2与涡轮H 19D2旋转囓合带动螺杆F 18C2及螺杆H 18D2,作反向旋转,缩入弹簧止挡块,另一侧,使杠杆弹簧7C2、杠杆弹簧7D2可以呈自由状态,如图2所示。
杠杆固定阀8F2、杠杆固定阀8H2完全扣锁动作完成,亦表示杠杆4C及杠杆4D为固定静止状态时,升降马达A 25A立即运转带动齿轮B 24A作旋转,在旋转同时,因齿轮B 24A与导杆齿轮A 23A互相囓合之装置,因而促使导杆齿轮A 23A可顺利旋转,而在导杆齿轮A 23A旋转同时,亦可带动装置于导杆齿轮A 23A中心处的升降螺杆A 22A作上下升降的旋转运动,因为升降马达A25A的旋转使得固定齿轮A 21A向上位移一个固定的距离,直到固定齿轮A21A与有齿圆盘2A完全脱离至无干涉位置,升降马达A 25A则立即停止并固定,如图11-1至11-4所示。
此时,有齿圆盘2A因固定齿轮A 21A的脱离,及杠杆4A及杠杆4B的敞开造成重心偏移与杠杆4A侧,使得有齿圆盘2A可以在无外力的状态下,自动向逆时钟方向旋转一固定角度之位能,如图14所示。
在有齿圆盘2A作顺时钟旋转同时,因双棘轮9A与有齿圆盘2A为相互囓合之装置,使得双棘轮9A可以以一定之转速比作旋转,也因双棘轮9A、反向齿轮A 10A2、反向齿轮C 11A2、飞轮B 13B、反向齿轮G 14B、14B2为相互囓合及同动装置,也通过其相互囓合,及转速比之不同,使得转速通过飞轮B 13B、皮带15B1传导至集能装置二15B作转换及储存,也通过集能装置一15A的转换后,亦可产生有效甚大的能源(三),如图5所示。
待集能装置二15B完成能源转换及储存后,升降马达A 25A立即运转,作反向旋转,进而带动齿轮B 24A及导杆齿轮A 23A旋转,使得导杆齿轮A 23A中心的升降螺杆A 22A。亦因升降螺杆A 22A的反向旋转,使得原本以有齿圆盘2A完全脱离固定齿轮A 21A,通过升降螺杆A 22A的螺旋下降动作,使得有齿圆盘2A能因固定齿轮A 21A的囓合而完全固定,使本机构能够处于完全稳定状态,如图11-1至11-4所示。
相同地,升降马达B 25B立即运转带动齿轮B 24B作旋转,在旋转同时,因齿轮B 24B与导杆齿轮B 23B互相囓合之装置,因而促使导杆齿轮B 23B可顺利旋转,而在导杆齿轮B 23B旋转同时,亦可带动装置于导杆齿轮B 23B中心处的升降螺杆B 22B作上下升降的旋转运动,因为升降马达B 25B的旋转使得固定齿轮B 21B向上位移一个固定的距离,直到固定齿轮B 21B与有齿圆盘2B完全脱离至无干涉位置,升降马达B 25B则立即停止并固定,如图11-1至11-4所示。
此时,有齿圆盘2B因固定齿轮B 21B的脱离,及杠杆4C及杠杆4D的敞开造成重心偏移与杠杆4C侧,使得有齿圆盘2B可以在无外力的状态下,自动向逆时钟方向旋转一固定角度之位能,如图15所示。
在有齿圆盘2B作顺时钟旋转同时,因双棘轮9B与有齿圆盘2B为相互囓合之装置,使得双棘轮9B可以以一定之转速比作旋转,也因双棘轮9B、10D、反向齿轮D 11B2、飞轮C 13C、正向齿轮E 14C、正向齿轮E皮带14C1为相互囓合及同动装置,也通过其相互囓合,及转速比之不同,使得转速通过飞轮C 13C、皮带15C1传导至集能装置三15C作转换及储存,也通过集能装置四15D的转换后,亦可产生有效甚大的能源(四),如图5所示。
待集能装置三15C完成能源转换及储存后,升降马达B 25B立即运转,作反向旋转,进而带动齿轮B 24B及导杆齿轮B 23B也做反向旋转,使得导杆齿轮B 23B中心的升降螺杆B 22B,亦是因升降螺杆B 22B的反向旋转,使得原本脱离的有齿圆盘2B及固定齿轮B 21B,通过升降螺杆B 22B的螺旋下降动作,使得有齿圆盘2B能因固定齿轮B 21B的囓合而完全固定,使本机构能够处于完全稳定状态,如图11-1至11-4所示。
当有齿圆盘2A及有齿圆盘2B完全定位后,杠杆固定阀8B1、杠杆固定阀8D2立即作开锁动作,使杠杆4A及杠杆4B以伸缩轴5A1为轴心,呈摆钟方式,向有齿圆盘2A的中心处以重力加速度方式,使杠杆4A及杠杆4B能够快速收合,在杠杆4A及杠杆4B接近有齿圆盘2A中心位置时,杠杆4A及杠杆4B先接触杠杆弹簧7A2、杠杆弹簧7B2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亦是杠杆4A及杠杆4B主杆呈垂直状态。
在杠杆4A及杠杆4B完全垂直同时,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立即作扣锁动作,使杠杆4A及杠杆4B能够完全定位,而此时的杠杆弹簧7A1、杠杆弹簧7A2、杠杆弹簧7B1、杠杆弹簧7B2则处于压缩极限待释放位置。
待杠杆固定阀8A1、杠杆固定阀8A2、杠杆固定阀8C1、杠杆固定阀8C2扣锁完成后,伸缩轴5A1及伸缩轴5B1则作伸出于有齿圆盘2A动作,使伸缩轴5A2及伸缩轴5B2得以与杠杆4A及杠杆4B结合,如图16所示。
当杠杆4A及杠杆4B完全定位后,杠杆固定阀8F2、杠杆固定阀8H2立即作开锁动作,使杠杆4C及杠杆4D以伸缩轴5C1及伸缩轴5D1为轴心,呈摆钟方式,向有齿圆盘2B的中心处以重力加速度方式,使杠杆4C及杠杆4D能够快速收合,在杠杆4C及杠杆4D接近有齿圆盘2A、有齿圆盘2B中心位置时,杠杆4C及杠杆4D先接触杠杆弹簧7C2、杠杆弹簧7D2压缩至极限位置时,亦是杠杆4C及杠杆4D主杆呈垂直状态。
在杠杆4C及杠杆4D完全垂直同时,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E2及杠杆固定阀8G1、杠杆固定阀8G2立即作扣锁动作,使杠杆4C及杠杆4D能够完全定位,而此时的杠杆弹簧7C1、杠杆弹簧7C2、杠杆弹簧7D1、杠杆弹簧7D2则处于压缩极限待释放位置。
待杠杆固定阀8E1、杠杆固定阀8E2及杠杆固定阀8G1、杠杆固定阀8G2扣锁完成后,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则作伸出于有齿圆盘2B动作,使伸缩轴5C2及伸缩轴5D2得以与杠杆4C及杠杆4D结合,如图17所示。

Claims (7)

1.一种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在一可枢设在支架上旋转自如,且具有双飞轮轴向串联飞轮作用的主动齿盘上前后侧各设置一活动杆,该活动杆设在飞轮同侧处,其活动杆具有一组可交替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该组配重块往上移动或悬设角度及轴距的瞬间可改变与转换的作重心偏移,再配合该组配重块之一的悬设角度之重力U字形上下支点转换作用,而对其主动齿盘产生一较大的旋转力矩,驱动其主动齿盘转动而产生动力;所述的主动齿盘的下方则囓合传动至少一组发电机;在该主动齿盘的盘面,距主动齿盘垂直中心线一设定距离处,分别固设第一伸缩轴及第二伸缩轴,该第一、二伸缩轴可通过电子控制装置使之凸出或缩入于主动齿轮的盘面;在该主动齿盘的盘面相对于该第一、二伸缩轴的位置处,则设有一两端皆固设有配重块的活动杆,该活动杆是相对于第一、二伸缩轴位置上设有可供活动枢轴合的第一轴孔及一第二轴孔;在其主动齿盘位于该活动杆朝向枢轴的一侧,设置一可抵住活动杆定位的定固定阀;及一于该主动齿盘边缘相对于其水平中心线的位置处,设置一具止挡活动杆的固定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动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杆的两自由端分别固设一配重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动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杆两自由端进一步包括自主动齿盘枢轴侧水平方向延伸之第一延伸臂及第二延伸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动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杆为直杆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动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为U形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动力的装置,其中该枢设主动齿盘的支架底部,相对于主动齿轮之下方两侧,各枢设有一组可分别与主动齿盘形成囓合传动之第一发电齿轮组与其第一发电机及第二发电齿轮组与其第二发电机,当该第一发电齿轮组于主动齿盘行逆时针旋转时,可令第一发电机发电,而令第二发电齿轮组形成空转,而该第二发电齿轮组则可令第二发电机发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产生动力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两组飞轮轴向串联为二相互对称作用的旋转机构主体,具有设在飞轮同侧处,可交替改变与地面悬设角度及轴距的配重块利用其作正反向反复旋转运动装置。
CN 03245517 2003-04-18 2003-04-18 动力产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32334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45517 CN2632334Y (zh) 2003-04-18 2003-04-18 动力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03245517 CN2632334Y (zh) 2003-04-18 2003-04-18 动力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632334Y true CN2632334Y (zh) 2004-08-11

Family

ID=34292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03245517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632334Y (zh) 2003-04-18 2003-04-18 动力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632334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7528B (zh) * 2006-12-05 2011-03-02 邱金和 动力装置
WO2013185643A1 (zh) * 2012-06-15 2013-12-19 Chiu Chin-Ho 发电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7528B (zh) * 2006-12-05 2011-03-02 邱金和 动力装置
WO2013185643A1 (zh) * 2012-06-15 2013-12-19 Chiu Chin-Ho 发电装置
CN103511200A (zh) * 2012-06-15 2014-01-15 邱金和 发电装置
CN103511200B (zh) * 2012-06-15 2015-11-11 邱金和 发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60163876A1 (en) Transportation and power generating system of gravity and leaf springs
TW201305432A (zh) 多動力波浪發電系統
WO2011099669A1 (ko) 파력 발전장치
CN105259453B (zh) 一种浮体绳轮波浪发电陆地模拟试验平台
CN111219290B (zh) 可采集多种能源并减振耗能的双风轮自旋转风力发电塔
CN2632334Y (zh) 动力产生装置
CN201908773U (zh) 摇臂式海浪发电装置
RU2221933C2 (ru) Способ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энергии морских волн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KR101041558B1 (ko) 도로용 발전장치
CN1538061A (zh) 动力产生方法及其装置
CN216216462U (zh) 一种双杠杆升降式双向配重驱动发电机组
KR101200916B1 (ko) 압력식 도로용 발전장치
CN1566628A (zh) 动力产生的方法和装置
CN1540160A (zh) 自然动力产生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570378A (zh) 位能移动配合惯性定律产生动力方法及装置
CN2646411Y (zh) 一种产生动力方法的装置
CN1670367A (zh) 动力产生的方法及其机构
CN1525063A (zh) 产生动力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0453802C (zh) 自防稳速风力发电机
KR101086299B1 (ko) 파도를 이용한 고효율 대용량 발전시스템
CN2668285Y (zh) 机械式动力产生装置
CN2718254Y (zh) 惯性力变无燃料发电机
CN1696502A (zh) 动力产生装置及其方法
CN1616822A (zh) 动力产生的方法和装置
CN220581172U (zh) 一种双向传动的海浪发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