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414587Y - 电磁干扰屏蔽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干扰屏蔽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414587Y CN2414587Y CN 00201502 CN00201502U CN2414587Y CN 2414587 Y CN2414587 Y CN 2414587Y CN 00201502 CN00201502 CN 00201502 CN 00201502 U CN00201502 U CN 00201502U CN 2414587 Y CN2414587 Y CN 2414587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 top cover
- groove
- fixing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干扰屏蔽装置,由底座、顶盖与固定装置组成。底座上有一沟槽,沟槽在底座上围绕出一承接区,用以放置电磁干扰发射源。顶盖覆盖在底座上,盖体中有一个凹穴,用于容纳电磁干扰发射源。凹穴的开口处有一凸缘,包围住凹穴的开口并适于接触底座。凸缘在面对底座的方向上有一凸起,在顶盖覆盖于底座上时,凸起塞入沟槽中,而与沟槽接合在一起而形成面接触。固定装置将底座与顶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Description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干扰屏蔽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可以屏蔽电磁干扰的机壳。
电机或是电子装置在工作的时候常会经由几个部分,包括电源、传输导线以及电子元件等对外发散电磁波,而电磁波所造成的干扰便称之为电磁干扰。当一个以上的装置都会发散电磁波时,有时会由于频率的不同并不会相互干扰,但是大多数的时候,各种装置仪器均会相互干扰,使得各个装置的工作过程中会产生杂波,这些杂波有时并不严重,但是有时却会严重破坏其他仪器的正常操作。例如在飞机上禁止使用移动电话的原因便是不希望移动电话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到飞机上仪器的操作。因此防止仪器受到外界的电磁干扰,以及防止仪器工作所产生的电磁波干扰外界已成为目前各种装置所要面对的一大课题。
电磁干扰的防制原理并不难,只要在电机或是电子元件上用适当的屏蔽体,例如铜、铁等导电性良好的金属包围住即可。这是因为电磁波在经由空气接触到屏蔽体的时候,会因为空气与金属的阻抗不同,使部分入射能量被屏蔽体的表面所反射。同时入射能量通过屏蔽体表面时也同样会衰减。在通过屏蔽体内部而进入空气的时候,会再次因为阻抗的不同而被反射回屏蔽体内部。然而,一旦屏蔽体有防备不良之处,例如有缝隙,或是接触为线接触而非面接触、或是氧化腐蚀改变阻抗时,由于电磁波具有集肤效应,也就是部分电磁波虽然不会穿透过屏障,但是却会沿着屏蔽体移动而逐渐衰减,因此一但屏蔽体上有缝隙的话,电磁波便会沿着缝隙穿透出来,使穿过屏蔽体的电磁波大增。尤其是在遮蔽体的缝隙的宽度较窄的时候,所散发出来的电磁波的量会更大。
如图1所示,一般在测试以及实际使用上,最常见的一种作法便是利用一个将装设于印刷电路板20上的电子电机元件,也就是电磁波发射源19藉由螺丝21固定在一个金属底座10上,并使金属底座10接地。然后利用一个金属盒(俗称便当盖)18覆盖住金属底座10以便遮蔽电磁波发射源19所产生的电磁波。金属盒18内有一个空间16,在金属盒18覆盖住电磁波发射源19时可以容纳电磁波发射源19。通常为了使金属盒18可以与金属底座10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会利用固定装置,例如螺丝或是铆钉将金属盒18的凸缘14固定于金属底座10上。然而,由于金属底座10的凸缘14与金属盒18之间的接合处在利用铆钉或是螺丝等固定装置12来固定的时候,固定装置12与金属盒18以及金属底座10之间的接合处常因螺纹的机械运动造成金属盒18以及金属底座10之间仅为线接触。再加上固定装置12附近的腐蚀效应以及集肤效应,使电磁波沿着金属底座10与金属盒18的交接处,以及固定装置12周围传递出来。同时为了使凸缘14与金属底座10之间的缝隙变小,固定装置12常会固定得很紧,然而此举又常会造成金属底座10与金属盒18的凸缘14间的接触产生挠曲变形的现象,使二者之间的接触无法做到为面接触,而仅能为线接触,从而影响电磁干扰防治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其能有效地增强接地与屏蔽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包括:一底座,该底座包括:位于该底座上的一环绕沟槽,以及一由所述沟槽所围绕的承接区,用以承接所述电磁干扰发射源;以及一覆盖在所述底座上的顶盖,该顶盖包括:一盖体,包围出一空间并具有一开口,该空间在所述顶盖覆盖在所述底座上时容纳所述电磁干扰发射源,以及一与所述盖体连接并包围所述开口的凸缘,用以接触所述底座,凸缘具有一凸起,在所述顶盖覆盖于所述底座上时,所述凸起位于所述沟槽中并与所述沟槽紧密接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在顶盖凸缘的面向底座的一侧设置有一个凸起,而在底座上形成一个与所述凸起匹配接合的沟槽,在顶盖覆盖于底座上时,凸起被塞入沟槽中,而与沟槽接合在一起,而固定装置则用以将底座以及顶盖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并确保凸缘上的凸起保持在底座上的沟槽中并与沟槽紧密接合,从而使顶盖与底座在不增加底座表面积的前提下增大接触面积并增加接地的效果,同时使线接触变为面接触,因而可以使集肤效应降到最低,从而可以大幅提高电磁干扰的隔离效果。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其中
图1是一种传统的电磁干扰屏蔽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干扰屏蔽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磁干扰屏蔽装置的底座的俯视图;以及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磁干扰屏蔽装置的顶盖的仰视图。
一般而言电子电机装置在操作的时候,经常会直接或间接地散发出电磁波。然而这些设备所散发出来的电磁波却会影响到其他设备的使用。因此通常各个设备均会利用各种方法来减少电磁波的散发。其中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直接增强其机壳隔离电磁波的能力,使机壳除了具有保护内部元件的功能外,还具有隔离电磁波的效果。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磁干扰屏蔽装置的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2,其中会发散电磁波的电磁波发散源51可能是各种电子电机装置。这些装备,尤其是电子元件常会装设于印刷电路板52上,然后再藉由螺丝或是铆钉等固定装置53来使印刷电路板52连同其上的各元件固定于底座30上。然后在底座30的上方再利用一个顶盖把电磁波发散源51盖起来,以便使电磁波无法发散到外界。其中底座30与顶盖50常用的材质包括铁、铜、铝等。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磁干扰屏蔽装置中的底座30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磁干扰屏蔽装置中的顶盖50的仰视图。请同时参照图2、图3与图4,其中底座30是一金属板,可以是电源供应器、电脑主机等装置所用的机壳的底部,且底座30由于接地,因此通过顶盖50,被顶盖50所吸收的电磁波的能量可传送至外界。在底座30上有一个沟槽33,沟槽33延伸并包围出一个承接区31。由沟槽33所完全围绕的承接区31的作用为承接电磁干扰发射源51。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同时具有一个顶盖50,用以覆盖住底座30。顶盖50包括一个盖体46,可以由金属直接冲压形成,也可以由金属片组装而成,且其中并无较大的漏磁缺口。其中具有一个空间48,用以在顶盖50覆盖于底座30上的时候,容纳电磁干扰发射源51。同时在空间48的开口49旁有一个凸缘42。凸缘42围绕开口49,并向背离盖体46的方向向外延伸,用以在顶盖50覆盖住底座30的时候,增加顶盖59与底座30的接触面积,增加屏蔽的效果。
在凸缘42上具有一凸起44。凸起44位于面向底座30的位置,且凸起44的隆起的形状与幅度与沟槽33凹陷的形状与幅度相匹配,因此在顶盖50覆盖于底座30上时,凸起44会被塞入沟槽33中,并与沟槽33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于凸起44与沟槽33的设置使凸缘42与底座30的接触面积在凸缘42所占用的脚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得以增大,自然可增强屏蔽以及接地的效果。
在较佳的情况下,例如凸缘42上的向底座30凸出的凸起44与沟槽33的精密度较高,使凸起44可以在置入沟槽33中的时候,与沟槽33密切地配合而形成一个面连接。但是若是精密度并未达到这种程度,则有两种做法,在凸起44小于沟槽33,使凸起44在装入沟槽33时二者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可以在沟槽33底部放置金属网36。由于金属网36与金属平面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电阻等性质,但是由于具有相当的弹性,因此在以金属网36填充于凸起44与沟槽33之间的空隙时可以得到近似沟槽33与凸起44之间为面接触的效果。当然,除了利用金属网36以外,还可以使凸起44的形状与弧度略大于沟槽33。由于凸起44与沟槽33均可为金属板冲压形成,因此具有相当的弹性,因此在凸起44大于沟槽33的情况下,当凸起44被塞入沟槽33中的时候,沟槽33与凸起44都会略微变形而形成压配合,故同样可以使顶盖50与底座30之间的接触为面接触。
在顶盖50的凸缘42上具有装设孔47。底座30在沟槽33与承接区31外的范围,与装设孔47相对应的位置上也同样具有装设孔34。装设孔34、47的位置均用以使固定装置32可以穿过其中,以便使底座30以及顶盖50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固定装置可以为螺丝或是铆钉等固定装置。在一般的电磁波干扰防治事务上,通常会对金属盒的凸缘与金属底座之间的接合的要求十分严格,以使金属盒与金属底座之间的缝隙为“面”接触。因此常需要固定装置能对金属底座与金属盒施加较大的力量来固定。或者就干脆对金属底板与金属盒的接合处作加工,使其扭曲而无法复原。然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凹槽33与凸起44的接触为面接触,且电磁波因集肤效应而沿着顶盖50与底座30之间的缝隙传递时,又会先经过凹槽33与凸起44之间的接合面而衰减大半。因此虽然底座30与顶盖50之间的接合以螺丝等固定装置穿入固定孔34、47来固定,但是所能传递至外界的电磁波仍然会相当有限,且固定装置34、47也不需要施加极大的压力于顶盖50与底座30上。
本实用新型对传统的电磁干扰屏蔽的结构中较容易产生漏磁缺口之处进行改良,使接地与屏蔽结构的接合由平面的结构变为立体的结构,使电磁干扰屏蔽结构的接合处可以轻易地维持为面接触,因此各种装置的外壳得以在不增加占用面积以及维持方便拆卸的特性下增强接地与屏蔽的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结合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说明,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各种改变与润饰。
Claims (8)
1.一种电磁干扰屏蔽装置,用以隔离一电磁干扰发射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包括:
一底座,包括:
位于所述底座上的一环绕沟槽;以及
一由所述沟槽围绕的、用以承接所述电磁干扰发射源的承接区;以及
一覆盖在所述底座上的顶盖,所述顶盖包括:
一盖体,包围出一空间并具有一开口,所述空间在所述顶盖覆盖在所述底座上时容纳所述电磁干扰发射源;以及
一与所述盖体连接并包围所述开口的凸缘,用以接触所述底座,凸缘具有一凸起,在所述顶盖覆盖于所述底座上时,所述凸起位于所述沟槽中并与所述沟槽紧密接合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将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固定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在所述沟槽以及所述承接区外还包括一第一固定孔,所述顶盖的凸缘上还包括一第二固定孔,且所述第二固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位置相匹配,以使所述固定装置可以同时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为螺丝。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为铆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干扰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槽与凸起均为圆弧形。
7.一种机壳,用以保护一电子元件并隔离所述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电磁干扰,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包括:
一底座,具有一位于该底座上并包围一承接区的沟槽,所述承接区用以承接所述电子元件;
一金属网,位于所述沟槽中;
一顶盖,具有一用以容纳所述电子元件的凹穴,且在所述凹穴的一开口处具有一凸缘,所述凸缘沿着所述开口向外延伸,且所述凸缘接触所述底座;
其中所述凸缘在相对于所述沟槽的位置上具有一凸起,在所述顶盖覆盖于所述底座上时,所述凸起插入所述沟槽中并藉由所述金属网密合所述沟槽;以及
一将所述底座与顶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固定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为一铆钉,所述底座在所述沟槽以及承接区外还包括一第一固定孔,所述顶盖的凸缘上还包括一第二固定孔,且所述第二固定孔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的位置相匹配,所述铆钉同时插入所述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0201502 CN2414587Y (zh) | 2000-01-07 | 2000-01-07 | 电磁干扰屏蔽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00201502 CN2414587Y (zh) | 2000-01-07 | 2000-01-07 | 电磁干扰屏蔽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414587Y true CN2414587Y (zh) | 2001-01-10 |
Family
ID=33570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00201502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414587Y (zh) | 2000-01-07 | 2000-01-07 | 电磁干扰屏蔽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414587Y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23549A1 (zh) * | 2008-05-09 | 2010-03-04 | 莱尔德电子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 屏蔽装置和制造屏蔽装置的方法 |
CN103648261A (zh) * | 2013-12-18 | 2014-03-19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 一种机箱屏蔽方法 |
WO2018099170A1 (zh) * | 2016-11-30 | 2018-06-07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静电屏蔽装置 |
WO2019041777A1 (zh) * | 2017-09-04 | 2019-03-07 |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组件及投影设备 |
-
2000
- 2000-01-07 CN CN 00201502 patent/CN2414587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0023549A1 (zh) * | 2008-05-09 | 2010-03-04 | 莱尔德电子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 屏蔽装置和制造屏蔽装置的方法 |
CN101578032B (zh) * | 2008-05-09 | 2011-06-22 | 莱尔德电子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 屏蔽装置和制造屏蔽装置的方法 |
US8383961B2 (en) | 2008-05-09 | 2013-02-26 | Laird Technologies, Inc. | EMI shield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03648261A (zh) * | 2013-12-18 | 2014-03-19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 一种机箱屏蔽方法 |
WO2018099170A1 (zh) * | 2016-11-30 | 2018-06-07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静电屏蔽装置 |
WO2019041777A1 (zh) * | 2017-09-04 | 2019-03-07 | 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电源组件及投影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586011A (en) | Side plate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 strip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US5335147A (en) | EMI shield apparatus and methods | |
US6242690B1 (en) | Gasket system for EMI isolation | |
US5895884A (en) | Shielding device with push fit lid | |
US5717577A (en) | Gasketed shield can for shielding emissions of electromagnetic energy | |
US5724234A (en) | Slotted shield can | |
US5323299A (en) | EMI internal shield apparatus and methods | |
US7280368B2 (en) | EMI shielding techniques using multiple EMI shields which share the same circuit board holes | |
US7663895B2 (en) |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device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US5557063A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enclosure for RF shielding | |
JPH0818265A (ja) | プリント回路基板上での電磁波等のシ−ルド方法 及びその為のシ−ルドカバ− | |
EP3297056B1 (en) | Secondary electrochemical battery with sealer body and packaged chip shielding structure | |
US4864077A (en) | Shielded enclosure | |
CN2414587Y (zh) | 电磁干扰屏蔽装置 | |
US8933346B1 (en) | Miniature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device | |
GB2297869A (en) | EMI/RFI shield | |
KR19990044085A (ko) | 무선 차폐부를 구비한 무선 장치와 그 제조 방법 | |
US6707675B1 (en) | EMI containment device and method | |
JP3404939B2 (ja) | 電子モジュール搭載回路基板ユニット | |
KR100759344B1 (ko) | 간섭이 차폐된 모바일 스테이션 및 모바일 스테이션의 간섭차폐에 대한 방법과 배치구조 | |
JPH0519998Y2 (zh) | ||
JPS63313899A (ja) | Icのシ−ルド装置 | |
JPS63300597A (ja) | シ−ルドケ−ス構造 | |
US6664464B2 (en) | EMI shielding device | |
EP1871157A2 (en) | EMI shielding modul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1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