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405260Y - 相对排列的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相对排列的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405260Y
CN2405260Y CN 99240121 CN99240121U CN2405260Y CN 2405260 Y CN2405260 Y CN 2405260Y CN 99240121 CN99240121 CN 99240121 CN 99240121 U CN99240121 U CN 99240121U CN 2405260 Y CN2405260 Y CN 2405260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module
conducting terminal
row
connecto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99240121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志文
陈清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2303111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2405260(Y)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09/270,38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6113398A/en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405260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405260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相对排列的连接器装置,包括两相对排列设置的连接器。其中用来连接位于连接器相同位置上导电端子的通路通常平行设置,在连接器中设有一个标准型以满足正常需求,而另一个连接器则与第一连接器呈镜像设置,其中第二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沿纵长向设有两排导电端子,且其与第一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相对应。使用时,一个标准化的模组通常以上表面朝上的方式插置在第一连接器中,而模组也可以下表面朝上的相反方式插置在第二连接器中。

Description

相对排列的连接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器装置,尤指在相对设置的连接器间以平行排列方式将导电通路电性连接的连接器装置。
一种电子卡模组(Small Out-line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s;SODIMMs)普遍用在电脑领域,因而与其相应的连接器需要安装到电脑上,以作为一个中介装置而将模组连接到电路板上,相关系技术请参阅美国专利第5,514,002号案。近来不止一种模组连接器需要设在主机内,以有效提供电性传讯,其中一种方式是使用两个层叠的连接器以分别承接两个模组,相关系技术请参阅美国专利第08/393,704号案。而另一种方式则是直接在电路板上设置两个相应的连接器。其中第一种方式增加了电路板组合后的高度,导致电路板处在较上方的连接器中较长的导电端子尾部难于焊接,而第二种方式如图1所示,其通常设有前后排列并具有相同通路200的两个连接器,其中两相对连接器内处在相同位置的导电端子排成一行,且同时与通路200相连接,而通路200最终连接到中央处理器芯片中相应的电路上。但是,由于前述两端子的相互间距不小于前方连接器的侧臂201的长度,因此两相应端子间距离相对较长。而且通路200越长,越容易产生天线效应,从而在讯号传输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杂讯。同样也不难理解如图2所示的并排的连接器,其上位置相同的导电端子也会因其间通路200更长而产生更多的杂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互连接的装置,其在两连接器间形成有连接处在相同位置的相应导电端子的通路,并且通路相对较短,从而避免其产生不必要的杂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有两个相对排列的连接器,在相应连接器上位置相同的两个对应导电端子间形成有平行设置的导电通路,通路通常呈平行设置。两个连接器中的一个为标准型,用来满足一般需求,而另一个连接器则可以但不一定与第一连接器构造相同,其中在第二连接器绝缘本体上沿纵长向设置的两排导电端子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相反。使用时,标准化模组可以以上表面朝上的方式组入第一连接器中,也可以以下表面朝上的方向组入第二连接器,由此,印制在模组两面的垫片均可分别地电性连接到方式连接对接连接器的通路。
比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制造简便,结构简单,并且可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杂讯。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两个连接器以头尾相对排列方式安装在两电路板上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两个连接器的并排放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一对连接器相对排列在电路板上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连接器绝缘本体的局部放大图,其表明上、下排导电端子间的落差关系。
图5是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上、下排导电端子的平面图。
图6是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上、下排导电端子的平面图。
图7是由第二连接器的前方观察得到的如图3所示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结构图。
图8如图3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局部立体放大图。
图9如图3所示的第二连接器的局部立体放大图。
图10是如图3所示的连接器的模组的上、下两个表面的平面图。
图11是将第二模组以通常的上表面向上的方式插入在如图3所示的一对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中时,电路板上相应通路的平面图。
图12是插置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一模组、第二模组的上表面及相应垫片均以向上的方式设置,而相应垫片间电性连接通路的平面图。
图13是插置在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一模组、第二模组的下表面及相应垫片均以向上的方式设置,而相应垫片间电性连接通路的平面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15、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平面图。
请参阅图3到图9,其中用来连接两个模组的装置10包括第一连接器12与第二连接器14,每个连接器均可单独收容模组100(图10示)。其中第二连接器14彼此相对且与第一连接器12相对排列,这样使得两连接器沿前后方向排成一行。
第一连接器12包括有绝缘本体16,在绝缘本体上设有基体18与从基体18两相对末端向后延伸的侧臂20、21,且侧臂20、21进一步包括有扣脚22,以用来和相对应的另一扣脚22相配合,从而将模组100固持在绝缘本体16中,在基体18上设有上、下两排通道24、26,其中每对通道24、26中包括有设在上排的上排通道24与设在下排的下排通道26,并且上排通道24相对于下排通道26具有一定的落差(图4示)。排配方式与印制在模组100上、下表面106、108上的垫片102、104相配合,并且第一垫片102相对于第二垫片104向右边偏移。
续请参阅图5,模组100插置在绝缘本体16上基体18所设的中央插槽32中,而在上、下排通道24、26中分别收容有相应的上、下排导电端子28、30,从而与模组100的相应垫片102、104相接合。
在绝缘本体16的基体18的中央插槽32右侧设有楔形物34,其与模组100前缘的槽口110相互对应,以防止模组100以上表面朝上的不当方式插置在绝缘本体12上。
第一连接器12通常是标准化产品以满足标准化模组100的各种需要。而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二连接器14,其除下述两点外,具有与第一连接器12大致相同的结构。
第二连接器14设有绝缘本体16′,在绝缘本体上设有基体18′和从基体18′两相对末端向后延伸的侧臂20′、21′,并且侧臂20′、21′进一步包括有扣脚22′用来与相对应的另一扣脚22′相互配合,从而将模组100固持在绝缘本体16′中,在基体18′上设有上、下两排通道24′、26′(图7示),其中每对通道24′、26′中包括有设在上排的上排通道24′与设在下排的下排通道26′(图6与图7示)。
可以看出,在第二连接器14中,每对通道24′、26′也具有与第一连接器12一样的落差设置。
使用时,第一连接器12与第二连接器14沿前后方向相对排列设置在电路板上,其中第一模组100以正常方式插置在第一连接器12中,而第二模组100则与上表面朝下的方式插置在第二连接器14中。
以下描述可以清楚地表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第一、第二连接器12、14的相应通道24、24′、26、26′的排列方式与结构关系。请参阅图6,在模组100的两相对表面106、108上设有144个不同的垫片102、104,其中上表面106上的垫片102依次设为P1-P72,而下表面108上的垫片104依次设为P73-P144。尽管在纵长向上垫片102相对垫片104具有向右的落差量,但在垂直方向上P1与P73构成相应的一对,其余的垫片102、104也依此次序排列。如前所述,相应于第一连接器12的每对通道24与26,上排通道24也具有相对于下排通道26向右的落差量,而且上、下排通道24、26依次设为H1-H72与H73-H144,其中H1与H73相应在模组100的垫片排列P1、P73构成一对,其余的上、下排通道24、26也相应与其余的垫片102、104依次配对。由图可知,第一连接器12的上排通道24的H1与模组100的垫片P1排成一列。
可以理解的,两连接器12、14的相对排列可减小用来连接第一连接器12的导电端子28/30与第二连接器14的导电端子28′/30′的通路200的长度,其中每两个导电端子28、30与28′、30′分别与相应模组100上的垫片102与104相接合,如P1、P2…等。这样,若第二连接器14保持和模组100以常规方式接合,也就是上表面106朝上,连接第一连接器12的导电端子28、30和第二连接器14的导电端子28′、30′的通路200不可避免地会以相交方式排列(图11示),这是一种假设状况,因而不仅使通路200的制程复杂化,而且容易在讯号传输上产生不良杂讯。
这也是为什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将同第一模组完全一致的第二模组100′反向安装在第二连接器14内的原因,如上所述,第二连接器14通常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2设为承接型,其不仅具有与第一连接器12相似的构造,而且为适应标准化模组100的反向安装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
由于第二模组100′以上表面朝下安装在第二连接器14内,由于第二连接器14与第一连接器12相对排列,第一模组100的垫片P1将与第二连接器14反向的第二模组100′的垫片P1在前后方向上排成一行。同理,第一模组100和第二模组100′其余的垫片102/104也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电性连接两模组100相应垫片102/104的对应通路200是呈平行配置,从而使每个通路200均具有相对较短的长度。
基于前述要求,由于第二模组100′以下表面朝上方式使用,故第二连接器14不同于第一连接器12,其上通道H1可与垫片P1并排排列在下层通道26′。因此,在第二连接器14′上,下层通道26′设为H1′-H72′,而上层通道24′设为H73′-H144′,其中H1′/H73′在垂直方向上相互配对,且其余的上、下层通道24′、26′也具有相同的排列。这样,可以看出为区别于第一连接器12上紧邻右边侧臂20设置的通道H1,也就是上层通道24,第二连接器14上设有紧邻左边侧臂21′的通道H1,也就是下层通道26′。由此,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连接器12中第N个(从右边侧臂20算起)上、下排通道24、26中的上、下排导电端子28、30经由相应的第N个(从电路板右边算起)通路200以电性连接位于第二连接器14中第N个(从左边侧臂21′算起)上、下排通道24′、26′中的上、下排导电端子28′、30′。
依据上述特征,为适应第二模组100′在第二连接器14中的反向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2与第二连接器14间除了相应在上、下排通道24、26或24′、26′的H、H1外,还具有若干结构上的不同。第一点不同在于:第二连接器14的楔形物34′设在中央插槽32′的左边,其中第二连接器14的左边楔形物34′到中心线的距离与右边楔形物34′到第一连接器12的中心线的距离相等。这是由于模组10的槽口110设置在右侧,因而第二连接器14将其楔形物34′与第一连接器12反向设置。
第二点不同在于:在绝缘本体16′邻近第二通道26′的较低部42′处设有凹槽40,这是由于模组100或100′其上表面106与下表面108通常具有相同的布局以适应相应的垫片102、104(除了边缘槽口110),这也是为什么模组100′能反向安装在第二连接器14的原因。上表面106与下表面108的不同点在于,安装在上表面106上的电子元件112与最外缘的间距为3.2mm,而安装在下表面108上的电子元件114与最外缘的间距为4.0mm,这也要求最初如第一连接器12的标准型要具备比较高部44更大尺寸的较低部42,从而在其间不会产生干涉。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二连接器14收容有反向安装的模组100′,故在绝缘本体16′的较低部42′上设有凹槽40,以避免可能在模组100上表面102与元件112间发生的干涉。
再请参阅图5与图6,为配合凹槽40,第二连接器14的下排通道26′内的下排导电端子30′的形状与第一连接器12的下排导电端子30有稍许差别。
不难理解,本实用新型不仅仅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标准型连接器12的新连接器14,以承接反向安装的标准化模组100,而且还提供了一种使用一对连接器12、14的装置,其中一个是标准型12,另一个是承接型连接器14,以相应在其中收容两个标准化模组100。
可以预料通路200与第一连接器12的相应通道24、26及第二连接器14的通道24′、26′相互对齐,并且通路实质上在第一、第二连接器12、14的相应导电端子28、30与28′、30′间形成电性接合。因而,通常设在电路板下表面的模组100能依靠相应的导电端子28、30、28′、30′和通路200电性连接中央处理器芯片。
还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组上、下表面106、108的第N个(从上表面106右侧算起)垫片102、104的排列方式,其用在与第一连接器12的第N个(从第一连接器12的右边侧臂20算起)上、下排导电端子24、26相接合,而与第二连接器14的第N个(从第二连接器14的左边侧臂21′算起)上、下排导电端子24′、26′相互接合。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其中第一连接器401与第二连接器401′相对排列设置,且两连接器并未沿前后方向对称排列,而是相互间具有一定的落差量,这样可配合印刷电路板的布局。总之,无论如何,在第一连接器401与第二连接器401′的相应导电端子406/408与406′/408′间的通路404均具有较短的长度且相互平行排列,而不至于象现有技术那样,具有复杂的桥接点或较大的杂讯。
又,请一并参照图15、1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其中第一连接器501与第二连接器501′以背靠背方式排列在印刷电路板上,这样使在第一连接器501与第二连接器501′的相应导电端子503/504和503′/504′间的通路502虽较前述实施例长一些,但仍能与便携式电脑中一些类型的印刷电路板及其内部相对有限的空间相适应。
总之,如前所述,除了绝缘本体内楔形物反向设置外,相较于承接型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较高部的长度与宽度,反向插置型连接器的绝缘本体较低部的长度与宽度均较小,并且在较高部中收容有上排导电端子,而较低部则收容有下排导电端子。从而缩减尺寸。故在承接型连接器14的较低部42′形成有限位用的凹槽40,或者延伸出凹槽40在绝缘本体底表面外。无论如何,所有类似的变化实质是在绝缘本体较低部形成有凹槽或对绝缘本体较低部作尺寸的缩减,从而阻止反向收容在承接型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模组与连接器发生干涉。

Claims (3)

1.一种电性连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连接装置,其包括有两相对排列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模组及设于模组上的垫片,且相应连接器上位置相同的两个对应导电端子间形成有平行设置的导电通路,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器为标准型,第二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沿纵长向设置的两排导电端子的位置与第一连接器相反,以使从模组第一表面的右侧算起的第N个垫片,不仅可和从第一连接器右边侧臂算起的第N个上排导电端子相互接合,而且也可以和从第二连接器左边侧臂算起的第N个下排导电端子相接合;与此相反的是,从模组第二表面的右侧算起的另一第N个垫片,不仅可以和从第一连接器右边侧臂算起的第N个下排导电端子相互接合,而且也可以同从第二连接器左边侧臂算起的第N个上排导电端子相互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一个用来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第N个上排导电端子及第二连接器的第N个下排导电端子的通路,与之相对,设有另一个用来连接第一连接器的第N个下排导电端子与第二连接器的第N个上排导电端子的通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路设在承接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电路板上。
CN 99240121 1999-03-16 1999-10-29 相对排列的连接器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405260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9/270,380 1999-03-16
US09/270,380 US6113398A (en) 1997-05-10 1999-03-16 Electrical assembly including two opposite head to head arranged connectors for interconnecting two module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405260Y true CN2405260Y (zh) 2000-11-08

Family

ID=23031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99240121 Expired - Lifetime CN2405260Y (zh) 1999-03-16 1999-10-29 相对排列的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405260Y (zh)
TW (1) TW433672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433672U (en) 2001-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16810B (zh) 一种连接器
US7227759B2 (en) Signal-segregating connector system
CN2697858Y (zh) 电连接器
US941311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ntact modules
US4331370A (en) Connection system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5399105A (en) Conductive shroud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20070099443A1 (en) Memory module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memory modules
US20020160658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orthogonally mating circuit boards
US821598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reliable connection between LED devices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819342A (zh) 具有相对倒置导线管理构型的电缆组件
CN200959379Y (zh) 电连接器
CN101099271A (zh) 板-板连接器
US6068518A (en)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providing increased pin count
US5928036A (en) Dual row memory card connector
CN2341286Y (zh) 相反连接的连接器组件
US20150064964A1 (en) Double Stack Compact Flash Card Connector
US6468090B2 (en) Low inductance power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reducing inductance in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629267A (en) Circuit terminating device
US3260982A (en) Flat cable strain relief
US2023023872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bination
CN2572578Y (zh) 卡缘连接器
CN2405260Y (zh) 相对排列的连接器装置
US6857906B2 (en) Connector that occupies minimal cb surface
CN219718584U (zh) 一种功能板卡及电子设备
CN2548290Y (zh) 卡缘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Tang Shulin

Document name: Notice of oral request for invalidation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Tang Shulin

Document name: Notice of oral request for invalidation

C57 Notification of unclear or unknown address
DD01 Delivery of document by public notice

Addressee: Tang Shulin

Document name: Invalidation case notification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