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403139Y - 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 - Google Patents
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403139Y CN2403139Y CN 99215645 CN99215645U CN2403139Y CN 2403139 Y CN2403139 Y CN 2403139Y CN 99215645 CN99215645 CN 99215645 CN 99215645 U CN99215645 U CN 99215645U CN 2403139 Y CN2403139 Y CN 2403139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wall
- jack
- zero insertion
- p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该连接器包括一设有复数个插孔的底座,每一插孔内设有限位装置,该端子包括一插接柱,其顶端向上延伸有限定一基面的基部,该基面具有一上端与一下端及位于上、下端之间的第一与第二侧边,该两侧边设有干涉部,该基部第一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延伸有一与该基面共面、受该插孔限位的直立本体,该基部第二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倾斜地延伸一倾斜本体。本装置使端子插入插孔时可确实定位,进而能节约制造时间和成本。
Description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特别是指一种可将具有多数插脚的积体电路晶片与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的连接器及其端子。
按,一般为方便积体电路晶片在电路板上的安装或拆卸,同时为防止积体电路晶片在拆卸时该积体电路晶片的插脚受损,在积体电路晶片与电路板之间使用一零插入力连接器,以连结具有多数插脚的积体电路晶片与电路板,使其产生电性连接。
一般的零插入力连接器如图1所示,其包含一底座11,一滑动座12及一连动构件13,其中该底座11具有一顶面111及一底面112,在两面之间设有复数个插孔113,各该插孔113内分别安装有端子20,该端子20为台湾公告新型专利第234580号的连接器用端子,其结构的详细样貌如图2所示,其具有一插接柱21,该插接柱21垂直向上延伸一主体22,该主体两侧突出有可与该插孔113干涉接触的倒剌23,从该主体22向上延伸一与该主体22的平面呈倾斜的弹性臂24,该弹性臂的顶端连接一夹持部25,自该夹持部的一端朝外延伸一曲面部26;
该滑动座12置放于该底座的顶面111上,该滑动座12设有对应于各该插孔113的穿孔121,该连动构件13具有一呈凸轮的第一杆131及一与该第一杆夹一角度的第二杆132,该第一杆131穿组连结该滑动座12与该底座11,而该第二杆132则位于该底座11的一侧之外;当积体电路晶片安装至该滑动座上时,该积体电路晶片的插脚30即穿过该等贯穿孔121并插入该插孔113之中(如图3所示),而再拔动该第二杆132时,该第二杆132连动该第一杆131顶抵该滑动座12,而带动该滑动座12沿该底座的顶面111做一横向位移,此时该等插脚30亦同步往横向移动,并沿着该曲面部26的导引而与该夹持部25相接触,同时固定建立插脚30与该电路板(图中未示)的电性连接关系。
该弹性臂24既是倾斜于主体22设置,若该弹性臂24的倾斜幅度过大,或是端子20插设于插孔113时略为歪斜,该歪斜的幅度将以该弹性臂的底端与该顶端的间距D1为比率,而沿着弹性臂24大幅放大,于是位于弹性臂顶端的夹持部25与曲面部26将斜入该插孔113中央,而阻挡了插脚30活动的通道,当插脚30受该连动座12的带动而位移时,将先压迫到该曲面部26的边缘,使得该插脚30与端子的夹持部26无法正常接触(如图4所示),该插脚30与电路板(图中未示)之间电讯的连续因而变得不稳定乃至于中断,更有甚者,该插脚30或该端子20本身将发生结构性的破坏,使得该积体电路晶片或该连接器完全无法再使用;而若为了避免此种推挤、变形、破坏连接器甚至积体电路晶片的状况发生,须在所有端子插设至连接器内后,以人力或藉由调整器进行检测调整,其间手续的复杂,无疑导致制造成本提高、良品率偏低等弊病。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使沿着端子的基部向上延设的直立本体受到零插入力连接器底座插孔的限位,而达到端子插入插孔中时可确实定位的效果,进而能够节约制造时间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它可插设于该连接器底座的设有限位装置的插孔中,用以将具有多数插脚的积体电路晶片与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该端子包括:一基部,限定有一基面,该基面具有一上端与一下端及位于上、下端之间的第一与第二侧边,该基部并设有干涉部,将该端子固持于该插孔中;一直立本体,自该基部第一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延伸,与该基面共一平面,且该直立本体可受该插孔的限位;一倾斜本体,自该基部第二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倾斜地延伸而出,并与该直立本体相分离,该倾斜本体与该直立本体间形成一倾斜角度;一导引接触面,位于该倾斜本体的顶端;以及一插接柱,自该基部下端向下延伸而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零插入力连接器,它用以将具有多数个插脚的积体电路晶片与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该连接器包括:一底座,该底座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在两面之间设有复数个插孔,每一插孔内的两相对臂面的至少一壁面上设有一限位装置;一滑动座,可活动地置放于该底座的顶面上,设有对应于各该插孔的贯穿孔;一连接构件,连结该滑动座与该底座,并可带动该滑动座沿底座的顶面做一横向位移;以及复数个端子,分别安装于各该插孔内,每一端子包括一插接柱,自该插接柱顶端向上延伸有一基部,该基部设有干涉部将该端子固持于各该插孔内,并且该基部限定有一基面,该基面具有一上端与一下端及位于上、下端之间的第一与第二侧边,该基部第一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延伸有一直立本体,该直立本体与该基面共一平面,且可受该插孔的限位;该基部第二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倾斜地延伸一倾斜本体,该倾斜本体与该直立本体相分离,与该直立本体间形成一倾斜角度,该倾斜本体的顶端形成有一导引接触面。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上述目的、特征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例举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图1是习知的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2是习知的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积体电路晶片插脚插入图1的连接器的插孔中,与插设端子间作动相对位置的俯视图;
图4是当端子插设位置歪斜时,积体电路晶片插脚与插设端子间作动相对位置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一或第二较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前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端子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三或第四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前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三较佳珠侧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四较佳实施例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一局部俯视示意图,此时该端子70是靠该第二壁面432设置;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二局部俯视示意图,显示该插脚30与端子的导引接触面76的相对位置关系,且该端子70是靠该第二壁面432设置;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三局部俯视示意图,此时该端子70是靠该第一壁面431设置;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四局部俯视示意图,显示该插脚30与端子的导引接触面76的相对位置关系,且该端子70靠该第一壁面431设置;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一局部俯视示意图,此时该端子70′靠该第二壁面432设置;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二局部俯视示意图,显示该插脚30与端子的导引接触面76′的相对位置关系,且该端子70′靠该第二壁面432设置;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三局部俯视示意图,此时该端子70′靠该第一壁面431设置;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四局部俯视示意图,显示该插脚30与端子的导引接触面76′的相对位置关系,且该端子70′靠该第一壁面431设置;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一局部俯视示意图,此时该端子80靠该第二壁面432设置;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二局部俯视示意图,显示该插脚30与端子的导引接触面86的相对位置关系,且该端子80靠该第二壁面432设置;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三局部俯视示意图,此时该端子80靠该第一壁面431设置;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四部俯视示意图,显示该插脚30与端子的导引接触面86的相对位置关系,且该端子80靠该第一壁面431设置;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一局部俯视示意图,此时该端子80′靠该第二壁面432设置;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二局部俯视示意图,显示该插脚30与端子的导引接触面86′的相对位置关系,且该端子80′靠该第二壁面432设置;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三局部俯视示意图,此时该端子80′靠该第一壁面431设置;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安装于插孔43内时的第四局部俯视示意图,显示该插脚30与端子的导引接触面86′的相对位置关系,且该端子80′靠该第一壁面431设置。
首先请参考图5及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揭露的连接器是包括一底座40,一滑动座50,一连动构件60及复数个端子70;其中:
该底座40具有一顶面41及一底面42,该两面的间则设有多数个插孔43,每一个插孔43具有一第一壁面431,该第一壁面的两端分别成一角度延伸出一第三壁面433及一第四壁面434,而相对该第一壁面431设有一第二壁面432,该第二壁面432的两端分别与该第三壁面433及第四壁面434未与第一壁面连结的另一端相衔接,在第三壁面433设有一与该第一壁面平行的第一限位壁435,在该第四壁面则设有一与该第一壁面平行的第二限位壁436,该两限位壁并不相接触,而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一限位壁之间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间437,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二限位壁之间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间438;每一插孔43对应插入一端子,该端子的各种实施例分述于下:
其中图7及图8所示为该端子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端子70具有一插接柱71,且自该插接柱顶端向上延伸有一基部72,该基部72限定一基面721,该基面721具有一上端与一下端及位于上、下端之间的第一侧边725与第二侧边726,该基部72的两侧边分别向外凸设有干涉部722,该干涉部722可设为锯齿状或楔形状,且与该插孔43的壁面相接触(如图7所示),以将端子70固持于各该插孔43内;又、自该基部第一侧边725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延伸一与该基面共面的直立本体73,在该直立本体的顶端进一步向第二侧边726横向延伸形成一放大头部74;当端子70安装于插孔43中时,直立本体73即置于该第一容置空间437内,并受到该第一壁面431及第一限位壁435的定位,同时该放大头部74位于该第二容置空间438内,受该第一壁面431与第二限位壁436的定位,该放大头部74未与直立本体相连的端缘741可顶抵该第四壁面434,于是该端子70在插孔43中的位置便不会偏斜;
自该基部之第二侧边726附近沿基面721上端向上倾斜地延伸一倾斜本体75,该倾斜本体75与该直立本体73相分离,该倾斜本体75未与该直立本体73同平面,而与该直立本体73间形成一倾斜角度;该倾斜本体75的顶端形成有一导引接触面76,该导引接触面76在该直立本体73上的投影的顶端低于该放大头部74的底缘742,该导引接触面76区分为一平面部761及一斜面部762,该平面部761直立地形成于该倾斜本体的顶端,与该倾斜本体75成一角度,该平面部远离直立本体73的一侧横向衔接该斜面部762,该斜面部762朝该直立本体73与该倾斜本体75所夹置的空间内弯折,与该平面部761成一角度,如图8所示。
图9是本实用新型端子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中该导引接触面76′的斜面部762′同样自该平面部761′远离该直立本体73′的一侧横向伸出(如图7所示),该斜面部762′朝该直立本体73′与该倾斜本体75′所夹置的空间外弯折,与该平面部761′成一角度。
请再参阅图10及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端子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中该插接柱81、基部82、干涉部822、直立本体83及该放大头部84的设立形态是一如该第一及第二较佳实施例,故不多赘述;惟、该导引接触面86的斜面部862是自平面部861靠近该直立本体83的一侧横向延伸而成,即、该导引接触面86的斜面部862可自该直立本体83冲压而出,该直立本体83上对应于斜面部的位置即形成一缺口831,而该导引接触面86纷纷随倾斜本体85与该直立本体83分离,于是该导引接触面86便与该直立本体83相隔一间距;该导引接触面86既是利用该直立本体83的部分材料冲压而出,是以能够减少材料的消耗,使制造成本相对降低,并且当该倾斜本体85受力而往该直立本体83位移时,该缺口831可适时让该导引接触面86退入,防止该导引接触面86与该直立本体83之间发生相互干涉;又、该斜面部862是朝该直立本体83与该倾斜本体85所夹置的空间内弯折,而与该平面部861成一角度。
本实用新型端子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如图12所示,其中该导引接触面86′的斜面部862′同样是自该直立本体83′冲压而出,如图10所示,该导引接触面86′随该倾斜本体85′倾斜的幅度改变而与该直立本体83′相隔一间距,该斜面部862′朝该直立本体83′与该倾斜本体85′所夹置的空间外弯折,与该平面部861′成一角度。
该滑动座50置放于该底座的顶面41上,并对应该等插孔43设有贯穿孔51,该贯穿孔51可让积体电路晶片的插脚30通过,并深入至底座的插孔43内,又该滑动座50与该底座40之间是由该连动构件60连结,而该连动构件60具有一贯穿于底座40,并连接该滑动座50一侧的凸轮轴61及一与该凸轮轴呈一弯曲角度、延伸至该底座40外并与该底座外缘平行的拔动杆62;当该积体电路晶片30组装至该滑动座50上时,该等插脚30通过该等贯穿孔51深入该对应的插孔43中,此时该插脚30并未与该端子70(70′,80,80′)接触;进而再扳动该拔动杆62在垂直于底座平面的方向枢转,该凸轮轴61对应枢转而顶抵该连动座50,使其沿该底座顶面41横向位移,该已与滑动座50连结的积体电路的插脚30则同步沿该滑动座50移动的同一方向位移,此时该插脚30与该与其对应的端子70(70′,80,80′)建立机械性接触及电性接触的关系;当端子的形态不同、组装于插孔中的位置不同,上述插脚与端子连接时的位置关系将随之变动;
如图13所示,是端子70靠该插孔的第二壁面432插设的情形,该导引接触面76与该第一壁面431之间空出一让积体电路晶片的插脚30能顺利移动的通道44,当该插脚30受滑动座50连动而在该通道44中位移时,该插脚30将首先与该斜面部762的外侧接触而受该斜面部762的导引,再抵接至该平面部761(如图14所示),并且依该倾斜本体75本身的弹性而使该平面部761与插脚30紧密持续地接触,于是该插脚30与该端子70的电性连接关系即可建立,积体电路晶片可经由端子70而与电路板(图中未示)产生电性连接;
如图15所示,当端子70靠该插孔的第一壁面431插设时,该倾斜本体75倾斜一适当的角度,使该导引接触面76与该直立本体73之间留有一可供插脚顺利通过的间隔G1;当该插脚30位移时,其将进入该间隔G1,而受该平面部761引导,再由该斜面部762的内侧夹制(如图16所示),进而建立插脚30与该端子70的电性连接关系。
当端子70′靠该插孔的第二壁面432插设时(如图17所示),该倾斜本体75′倾斜一适当角度,使该导引接触面76′与该直立本体73′之间留有一可供插脚30顺利通过的间隔G1′;当该插脚30位移时,其将进入该间隔G1′,而受该斜面部762′引导,再与该平面部761′接触,如图18所示,达到电性的连接;
若该端子70′靠该插孔的第一壁面431插设,该导引接触面76′与该第二壁面432空出一让积体电路晶片的插脚30能顺利移动的通道44′(如图19所示);该插脚30将受该平面部761′导引再抵接至该斜面部762′,并且依该斜面部762′与倾斜本体75′本身的弹性而使该斜面部762′与插脚30紧密持续地接触,如图20所示,使电讯得以持续接通。
至于另一形态的端子80靠该插孔的第二壁面432设置时,该倾斜本体85以其与该基部相连之处为支点,呈一适当幅度张开,使该导引接触面86与该直立本体83之间形成一可供插脚30顺利移动的间隔G2,如图21所示,而插脚30即在该间隔G2中移动,并受平面部861的导引,而抵达受该斜面部862之内侧夹制的位置,(如图22所示)藉由该斜面部862本身的弹性,稳定该斜面部862与该插脚30之间的连接关系;
当该端子80靠该插孔的第一壁面431插设时,该导引接触面86与该第二壁面432空出一让积体电路晶片的插脚30能顺利移动的通道45(如图23所示);插脚30将受该斜面部862导引再抵接至该平面部861,依该倾斜本体85本身的弹性而使该平面部861与插脚30紧密持续地接触(如图24所示)。
当端子80′靠该插孔的第二壁面432设置,该导引接触面86′与该第一壁面431空出一让积体电路晶片的插脚30能顺利移动的通道45′(如图25所示),该插脚30将受该平面部861导引再抵接至该斜面部862′,并且依该斜面部862′与倾斜本体85′本身的弹性而使该斜面部862′与插脚30紧密持续地接触(如图26所示),使电讯得以持续接通;
该端子80′若是靠该插孔的第一壁面431设置,该倾斜本体85′以其与该基部相连之处为支点,呈一适当幅度张开,使该导引接触面86′与该直立本体83′之间留有一可供插脚顺利通过的间隔G2′,如图27所示;当插脚30位移时,其将进入该间隔G2′,受该斜面部862′引导,再与该平面部861′接触(如图28所示),进而导通电讯。
综上所述,由于该端子的直立本体限位于该通道或间隔的第一容置空间437与第二容置空间438中,可以避免习知中端子20的弹性臂24安装至插孔内时有所歪斜而造成接触不良、甚至产生插脚或端子结构性破坏的问题;再者、该端子的定位问题既已解决,便无需顾虑导引接触面与端子其他部位是否会发生干涉的问题,于是该导引接触面的形态可更自由地设计,进而得到更实用、更有效的与插脚接触的方式,使积体电路晶片与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更为稳定。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确能藉上述所揭露的构造、装置达到预期之目的与功效,且申请前未见于刊物亦未公开使用,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故依法提出申请。
惟,上述所揭的附图及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非为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大凡熟悉该项技艺的人士,其所依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范畴,所作的其他等效变化或修饰,皆应涵盖在以下本案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可插设于连接器底座的设有限位装置的插孔中,用以将具有多数个插脚的积体电路晶片与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该端子包括:
一基部,限定有一基面,该基面具有一上端与一下端及位于上、下端之间的第一与第二侧边,该基部并设有干涉部,将该端子固持于该插孔中;
一直立本体,自该基部第一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延伸,与该基面共一平面,且该直立本体可受该插孔的限位;
一倾斜本体,自该基部第二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倾斜地延伸而出,并与该直立本体相分离,该倾斜本体与该直立本体间形成一倾斜角度。
一导引接触面,位于该倾斜本体的顶端;及
一插接柱,自该基部下端向下延伸而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在该直立本体的顶端进一步向第二侧边横向延伸形成一放大头部,该放大头部可与该插孔产生干涉。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接触面区分为一平面部及一斜面部,该平面部呈直立地形成于该倾斜本体的顶端,与该倾斜本体成一角度;自该平面部远离直立本体的一侧横向衔接该斜面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斜面部朝该直立本体与该倾斜本体所夹置的空间内弯折,与该平面部成一角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平面部导引该插脚在插孔中移动,该斜面部与该插脚接触,产生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斜面部导引该插脚在插孔中移动,该平面部与该插脚接触,产生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斜面部朝该直立本体与该倾斜本体所夹置的空间外弯折,与该平面部成一角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平面部导引该插脚在插孔中移动,该斜面部与该插脚接触,产生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斜面部导引该插脚在插孔中移动,该平面部与该插脚接触,产生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导引接触面区分为一平面部及一斜面部,该平面部直立地形成于该倾斜本顶端,与该倾斜本体成一角度;该平面部靠近直立本体的一侧横向衔接该斜面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在该直立本体上邻于该倾斜本体的一侧设有一可容置该导引接触面的缺口。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斜面部朝该直立本体与该倾斜本体所夹置的空间内弯折,与该平面部成一角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平面部导引该插脚在插孔中移动,该斜面部与该插脚接触,产生电性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斜面部导引该插脚在插孔中移动,该平面部与该插脚接触,产生电性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斜面部朝该直立本体与该倾斜本体所夹置的空间外弯折,与该平面部成一角度。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平面部导引该括脚在插孔中移动,该斜面部与该插脚接触,产生电性连接。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斜面部导引该插脚在插孔中移动,该平面部与该插脚接触,产生电性连接。
1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位于该倾斜本体顶端的导引接触面在该直立本体上投影的顶端低于该放大的端部的底缘。
19.如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13、14、16、17或18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干涉部自该基部的外侧侧向延伸。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干涉部自该基部的外侧侧向延伸。
21.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干涉部自该基部的外侧侧向延伸。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干涉部为楔形块。
23.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的端子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干涉部为楔形块。
24.一种零插入力连接器,用以将具有多数个插脚的积体电路晶片与电路板产生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该连接器包括:
一底座,该底座具有一顶面及一底面,在两面之间设有复数个插孔,每一插孔内的两相对壁面的至少一壁面上设有一限位装置;
一滑动座,可活动地置放于该底座的顶面上,设有对应于各该插孔的贯穿孔;
一连动构件,连结该滑动座与该底座,可带动该滑动座沿该底座的顶面做一横向位移;及
复数个端子,分别是安装于各该插孔内,每一端子包括一插接柱,自该插接柱顶端向上延伸有一基部,该基部设有干涉部将该端子固持于各该插孔内,该基部限定有一基面,该基面具有一上端与一下端及位于上、下端之间的第一与第二侧边,该基部第一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延伸有一直立本体,该直立本体与该基面共一平面,且可受该插孔的限位;该基部第二侧边附近沿基面上端向上倾斜地延伸一倾斜本体,该倾斜本体与该直立本体相分离,与该直立本体间形成一倾斜角度,该倾斜本体的顶端形成有一导引接触面。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孔包括一第一壁面,该第一壁面的两端分别成一角度延伸出一第三壁面及一第四壁面,相对该第一壁面设有一第二壁面,该第二壁面的两端并分别与该第三壁面及第四壁面未与该第一壁面连结的另一端相衔接,该限位装置设于该三壁面及第四壁面上。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零插入力连接器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壁面设有一与该第一壁面平行的第一限位壁,该第四壁面设有一与该第一壁面平行的第二限位壁,该两限位壁并不相接触,该直立本体可置于该第一壁面与该第一限位壁之间,受该两者的定位,该倾斜本体则自该两限位壁之间伸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9215645 CN2403139Y (zh) | 1999-07-24 | 1999-07-24 | 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9215645 CN2403139Y (zh) | 1999-07-24 | 1999-07-24 | 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403139Y true CN2403139Y (zh) | 2000-10-25 |
Family
ID=34007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9215645 Expired - Lifetime CN2403139Y (zh) | 1999-07-24 | 1999-07-24 | 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403139Y (zh) |
-
1999
- 1999-07-24 CN CN 99215645 patent/CN2403139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800522Y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1081396C (zh) | 连接器的插头接点及其加工方法 | |
CN100338818C (zh) | 存储卡用连接器及备有它的便携电话 | |
CN1490901A (zh) | 一种网格焊台陈列插座触头 | |
CN1192463C (zh) | 印刷布线板用接插件 | |
CN1096132C (zh) | 利用柔性薄膜电路的电路插件连接器 | |
CN2210479Y (zh) | 零插入力连接器 | |
CN1734847A (zh) | 扁平型电缆用电连接器 | |
CN1147034C (zh) | 薄型电连接器 | |
CN1132268C (zh) | 销钉栅格阵列组件的电气接插件 | |
CN1230946C (zh) | 一种电连接器 | |
CN1738114A (zh) | Ic插座和ic插座组件 | |
CN1881695A (zh) | 连接器 | |
CN1198367C (zh) | 卡用连接器装置 | |
CN2403139Y (zh) | 零插入力连接器及其端子 | |
CN2490737Y (zh) | 电连接器 | |
JPH10508143A (ja) | 樹脂製チップキャリヤ用ゼロ挿入力コネクタ | |
CN2645261Y (zh) | 智能用户识别模块卡连接器及其端子 | |
CN1194063A (zh) | 连接器 | |
CN1525606A (zh) | 具有用于接地的连接板的电连接器 | |
CN2547020Y (zh) | 堆叠式卡连接器 | |
CN2760808Y (zh) | 具有导正机构的卡缘连接器 | |
CN1172383C (zh) | 使用蓄电池的仪器设备用插座 | |
CN2600936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1459888A (zh) | 用于插脚栅格阵列接插件的接触件及其形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