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51793Y - 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51793Y CN2251793Y CN 95227005 CN95227005U CN2251793Y CN 2251793 Y CN2251793 Y CN 2251793Y CN 95227005 CN95227005 CN 95227005 CN 95227005 U CN95227005 U CN 95227005U CN 2251793 Y CN2251793 Y CN 2251793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or
- winding
- energy
- normally closed
- double wi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eying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是在其线包框架上绕制有起动和吸持两组不同匝数的绕组,双绕组经过常闭触头连接成同相并联方式。通电后,常闭触头断开起动绕组,转换接入缓冲保护网络,并由匝数多的吸持组继续保持运行,电耗明显降低,适应电压、电流范围宽,工作噪声小,使用安全可靠。
Description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一种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
交流接触器具有抗电冲击性强、可供频繁操作的特性,它在电气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可靠性、耗电、噪声等是影响交流接触器性能的技术关键。常见的节能型交流接触器及其工作方式有:
①交流吸合,机械闭锁或磁保持闭锁节电运行,停电时需外附加装置控制或人工操作复位;
②交流或整流吸合,直流保持节电运行,交流控制时触点延迟释放,直流控制时易产生感应高压;
③交流或整流吸合,变压器降压整流保持节电运行,降压控制、整流保持附加电路复杂。
已知ZL91213996.X公开一种采用节电消声线圈改进交流接触器的方案。该电路中两只同相串联的线圈必须经过接触器的常闭触头和常开触头的顺序转换控制,实现节电运行,但被占用触点多,线圈转换时存在有失磁或短路现象等不安全因素。
实践表明,这些类型的节能交流接触器因电路、结构、工作方式较为复杂,影响了使用寿命。尤其是在交流接触器的整流、直流保持运行方式中,电磁兼容性差,整流脉冲窜入供电线路的传导噪声危害更甚于交流接触器的机械噪声,必须采取缓冲滤波措施才能消除污染,这不但增加了电路成本,又导致可靠性下降。所以在生产实践中,传统的交流接触器产品及工作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耗电大的现象依然存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简单、可靠、噪声小的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交流接触器的线包框架上绕制两组不同匝数的绕组,其中匝数多的为吸持绕组,匝数少的为起动绕组,双绕组的一对同相端并联引出构成公共端,而另两端则分别引出与接触器常闭触头相接,交流控制电源跨接在吸持绕组及公共端之间。接触器吸合动作后,常闭触头断开起动绕组,吸持绕组只保持较小的吸持电流,至使耗电降低,提高了工作可靠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小容量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容量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反向绕线双绕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同向绕线双绕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现以图1为例说明其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UK为外接交流控制电源、T1为吸持绕组,T2为起动绕组、JD为接触器常闭触头,双绕组匝数T1>T2。当UK接通供电时,接触器在吸合动作初期,JD闭合使T1和T2同相并联,吸合电流同相叠加,吸力增大;在吸合动作末期,JD断开使T2退出,吸合电流骤然减少,吸力减小,但由于有初期吸力的惯性作用,其合力促使接触器衔铁吸合到位,因设计选定的T1小吸持电流所产生的吸持力大于接触器此时的反斥力,接触器仍然保持着吸持状态。而以单绕组T0参数设计的传统交流接触器,受交流电磁特性的限制,吸力特性和反力特性在吸持阶段是很难协调的,吸合电压、电流大,吸合动作可靠,但吸持电流也大,耗电多;吸合电压、电流小,吸持电流也相应减小,耗电少,但吸合动作不可靠,在临界状态时接触器衔铁抖动或触头熔焊烧毁,这也是传统交流接触器工作中机械噪声的主要来源和多发性故障。本实用新型采用同相并联双绕组的上述工作方式却使接触器的吸力特性和反力特性在吸持阶段得到了良好的配合,只要合理选择的双绕组匝数,满足T1>T0>T2这一条件,线径符合工作电流、线包框架要求,由T1、T2、JD电路结构组成的双绕组交流接触器就能够实现节能、降噪、高可靠性工作的目的。
常用的CJ系列、B系列、3TB系列等不同型号、规格的交流接触器线包绕组T0的参数是已知的,在此基础上设计选定相应的T1、T2参数。吸持绕组T1匝数多,工作电流较小,可采用细线径,以减小绕组体积;起动绕组T2匝数少,工作电流较大,采用粗线径。双绕组线包有两种绕制方法:第一种方法如图3所示:T1、T2绕组导线排绕方向相反,双绕组的异名称端(A1)-(B2)或(B1)-(A2)同相位,将同相位的T1绕组(B1)端与T2绕组(A2)端并接起来作为公共端引出时,降低了双绕组相邻层间的电位,绕组之间绝缘要求低,适用于小线包框架的接触器制作;第二种方法如图4所示:T1、T2绕组导线排绕方向一致,双绕组的同名称端(A1)-(A2)或(B1)-(B2)同相位,绕组之间的电位较高,绝缘隔离要求严格,同相位的T1、T2绕组的(A1)-(A2)端或(B1)-(B2)端并接起来作为公共端时,绕组引出端接线方式灵活,工艺简单。
参见图1的-个典型实施例,采用原CJ10-20A-220V交流接触器的配件,已知T0=3260(匝)、线径Φ0=0.21(mm)、原接触器正常工作电压范围为额定值的85%~105%,平均耗电9W,当选定T1=4890(匝)、Φ1=0.15(mm)、T2=1630(匝)、Φ2=0.23(mm)时,双绕组接触器正常工作电压范围为额定值的75%~125%,平均耗电仅为4W,降低功耗50%以上。
实验表明,双绕组交流接触器的功率容量愈大,所要求的吸合电流愈大,节电效果也愈显著,这同时也加大了接触器常闭触头需分断的电流强度。图2电路中采用R、C阻容串联缓冲保护网络跨接在JD两端,以增强常闭触头的断流熄弧能力。合理地选择R、C参数,不仅能有效地吸收起动绕组电流电弧,保护常闭触头延长使用寿命,而且有利于降低吸持绕组的无功损耗,减小吸持电流,改善功率因数。对图2电路中跨接在JD两端的缓冲保护网络也可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或压敏电阻RV器件替代。在对接触器动作时间特性要求不高的场合,对图1电路也可在吸持绕组T1两端并接补偿电容器C,进一步减小吸持电流,起到降耗节能的作用。
本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具有结构简单,性能/价格比高,绕组转换控制占用触点少,适应的电压、电流范围宽,运行安全可靠、噪声小,耗电低等优点,适用于电器设备技术改造、维护更新,电气自动控制新产品开发领域。
Claims (5)
1.一种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交流接触器的线包框架上绕制两组不同匝数的绕组,其中匝数多的为吸持绕组,匝数少的为起动绕组,双绕组的一对同相端并联引出构成公共端,另二端则分别引出与接触器常闭触头相接,交流控制电源跨接在吸持绕组及公共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接触器常闭触头(JD)两端跨接阻容(R、C)串联缓冲保护网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接触器常闭触头(JD)两端也可跨接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缓冲保护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接触器常闭触头(JD)两端也可跨接压敏电阻(RV)缓冲保护网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接触器吸持绕组(T1)两端并接补偿电容(C)。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5227005 CN2251793Y (zh) | 1995-11-08 | 1995-11-08 | 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95227005 CN2251793Y (zh) | 1995-11-08 | 1995-11-08 | 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51793Y true CN2251793Y (zh) | 1997-04-09 |
Family
ID=33873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95227005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251793Y (zh) | 1995-11-08 | 1995-11-08 | 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51793Y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68909A (zh) * | 2011-05-02 | 2012-11-07 | Abb技术股份公司 | 电磁致动切换装置和控制所述切换装置的切换操作的方法 |
-
1995
- 1995-11-08 CN CN 95227005 patent/CN2251793Y/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68909A (zh) * | 2011-05-02 | 2012-11-07 | Abb技术股份公司 | 电磁致动切换装置和控制所述切换装置的切换操作的方法 |
CN102768909B (zh) * | 2011-05-02 | 2016-12-14 | Abb技术股份公司 | 电磁致动切换装置和控制所述切换装置的切换操作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888081U (zh) | 一种具节能作用的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装置 | |
CN206849669U (zh) | 一种干式有载分接开关电路 | |
CN2251793Y (zh) | 节能双绕组交流接触器 | |
CN101814812B (zh) | 双速四功率节能三相异步电动机 | |
CN201234144Y (zh) | 低配系统节能器 | |
CN2535965Y (zh) | 双功率节能电动机 | |
CN2463637Y (zh) | 变压驱动电磁阀 | |
CN101465543B (zh) | 低配系统节能器 | |
CN2437072Y (zh) | 双功率高效节能电动机 | |
CN2254250Y (zh) | 能超欠电压工作的单相异步电动机 | |
CN214427842U (zh) | 变流电压调整器 | |
CN2403171Y (zh) | 变极压缩机装置 | |
CN2764060Y (zh) | 抽油机用调容、防窃电变压器智能控制拖动装置 | |
CN2313321Y (zh) | 三相节能异步电动机 | |
CN86210667U (zh) | 电子式节电交流接触器 | |
CN2634636Y (zh) | 直流操作三相交流接触器控制模块 | |
CN2181082Y (zh) | 一种节能和避免缺相交流接触器 | |
CN2192982Y (zh) | 并联电机组驱动抽油机电控装置 | |
CN2640092Y (zh) | 电机瞬间失电保护器 | |
CN2206007Y (zh) | 自变阻抗补偿起动器 | |
CN2143842Y (zh) | 变压器容量自动调节装置 | |
CN2194049Y (zh) | 节能自耦降压起动器 | |
CN2280382Y (zh) | 交流电动机多保护节电启动器 | |
CN2539271Y (zh) | 适于起动压降大使用的交流起动器 | |
CN2350862Y (zh) | 无弧交流接触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