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724442U - 风机盘管 - Google Patents

风机盘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724442U
CN221724442U CN202420315815.8U CN202420315815U CN221724442U CN 221724442 U CN221724442 U CN 221724442U CN 202420315815 U CN202420315815 U CN 202420315815U CN 221724442 U CN221724442 U CN 2217244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ircuit
tubes
outlet
fan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31581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昊
郑娟
张丽红
史俊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31581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7244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7244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7244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风机盘管,涉及换热技术领域。风机盘管包括换热管组和多个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翅片;换热管组具有多条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换热回路,每条换热回路中具有多个依次连通的换热管;每条换热回路的进口与进口接管连通,每条换热回路的出口与出口接管连通,沿第一方向,每条换热回路中的进口低于出口;定义每个换热管的内径为D1,进口接管和/或出口接管的内径为D2,D1=(0.15~0.4)D2;翅片上具有多个间隔布设的换热孔,以沿第一方向的多个换热孔为一排,沿第二方向,翅片包括至少两排换热孔;在每条换热回路中,各个换热管穿设于换热孔;换热管的内径D1范围还存满足如下关系式:换热管的管径较小,进而减小铜材料的使用量,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风机盘管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机盘管。
背景技术
翅片管式蒸发器作为空调系统中最重要的四大部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空调行业。为了研制出高效率的产品,目前大多数生产厂家仍需借助于实践经验判断流路布置的好坏,这便需要通过修改和调整,增加了对材料的浪费。但由于换热管采用铜材料加工形成,铜材价格高,反复修改和调整提高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风机盘管,在满足正常换热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一种风机盘管,包括换热管组和多个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翅片;所述换热管组具有多条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换热回路,每条所述换热回路中具有多个依次连通的换热管;每条所述换热回路的进口与所述风机盘管的进口接管连通,每条所述换热回路的出口与所述风机盘管的出口接管连通,沿所述第一方向,每条所述换热回路中的进口低于所述出口;定义每个所述换热管的内径为D1,所述进口接管和/或所述出口接管的内径为D2,D1=(0.15~0.4)D2;各个所述翅片上具有多个间隔布设的换热孔,以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多个所述换热孔为一排,沿第二方向,所述翅片包括至少两排所述换热孔;在每条所述换热回路中,各个所述换热管穿设于所述换热孔;其中,定义所述进口接管和/或所述出口接管的容积系数为e,所述换热回路的数量为n,所述换热管的长度为h,所述换热孔的排数为t,每排所述换热孔的数量为s,所述换热回路中冷媒的体积流量为Q,所述换热管的内径D1范围还存满足如下关系式:
可以理解的是,冷媒能够从进口接管进入至换热回路中,在换热回路中换热后,再从出口接管流出。多个翅片均设置有换热孔以便于换热管的穿插,实现对换热管的支撑。同时,翅片的设置利于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换热管的换热。通过对换热管内径的限制,以使换热管的管径较小,进而减小铜材料的使用量,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的,根据上述公式设计换热回路,以确保在减小管径的同时使冷媒流阻符合国标,进而确保冷媒的顺畅流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盘管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换热管组间隔布置,并位于所述换热回路的出口所在的一侧;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风机的气流方向设置为自所述换热回路的出口朝向所述换热回路的进口。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设置使得风机吹出的气流与换热回路中冷媒沿第二方向的流向相反,以便于形成对流,增强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条所述换热回路中具有m根换热管,m为偶数,且m≥t,mn≤st≤(m+1)n。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设置,每条换热回路中的换热管的数量一致,设计简单,便于操作,并能够充分利用换热孔的数量,确保换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换热管组与所述风机风口相对的区域为高效区,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高效区两侧的区域分别为低效区,在所述低效区和/或靠近所述换热回路的进口侧,所述翅片中的换热孔部分穿设有所述换热管,另一部分设置为空孔。
可以理解的是,空孔即换热孔内不穿设换热管,在低效区或风机输出的气流末端设置空孔,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对换热效率影响较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具有m根换热管的换热回路为第一换热回路,定义具有i根换热管的换热回路为第二换热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回路具有n1条,所述第二换热回路具有n2条;其中,i<m,i与m分别为偶数,且m≥t,n=n1+n2,n1m+n2i≤st≤(m+1)n;所述第二换热回路中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高效区。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设置,第二换热回路中的换热管数量少于第一换热回路中换热管的数量,但由于第二换热回路至少部分位于高效区,故依旧能够得到高效换热,故通过减少换热管也可实现换热目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义具有m根换热管的换热回路为第一换热回路,定义具有k根换热管的换热回路为第三换热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回路具有n1条,所述第三换热回路具有n3条;其中,k>m,k与m分别为偶数,且m≥t,n=n1+n3,n1m+n3k≤st≤(m+1)n,所述第三换热回路位于所述低效区。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换热回路中设置较多的换热管以延长换热路径,使得低效区也能够达到目标的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一排所述换热孔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孔之间的间距为c;至少在所述高效区的每条所述换热回路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换热回路的进口与所述换热回路的出口之间的间距≥2c。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设置,确保在一条换热回路中,进口和出口之间具有足够的高度差,利于减缓流速,延长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在所述高效区的每一所述换热回路中,多个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高度,沿所述进口接管朝向所述出口接管的方向逐渐递增。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设置,确保冷媒保持克服重力做功的状态而进行流动,促进减缓冷媒流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高效区的范围不小于所述换热管组尺寸的40%。
可以理解的是,确保具有足够的换热管位于高效区内,进而确保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组还包括多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设置为“U”型弯管,在各个所述换热回路中,沿冷媒流动方向,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通,以形成“S”型盘绕的所述换热回路。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U”型弯管将相邻两个换热管连接,以便于形成“S”型盘绕的换热回路,以延长冷媒流动的路径,促进换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风机盘管外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风机盘管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风机盘管中第一种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风机盘管中第二种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风机盘管中第三种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风机盘管中第四种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风机盘管中第五种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风机盘管中第六种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风机盘管;10、壳体;20、换热管组;201、高效区;202、低效区;21、换热回路;2101、进口;2102、出口;211、换热管;212、连接管;22、翅片;221、换热孔;30、进口接管;40、出口接管;50、风机;60、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8,本申请提供一种风机盘管100,该风机盘管100包括壳体10、间隔设置的进口接管30和出口接管40以及换热管组20,进口接管30和出口接管40分别安装于壳体10内;换热管组20安装于壳体10内,换热管组20具有多条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换热回路21,每条换热回路21中具有多个依次连通的换热管211,换热回路21的数量随着换热管211内径的减小而增加;每条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与进口接管30连通,每条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与出口接管40连通,沿第一方向,每条换热回路21中的进口2101低于出口2102;定义每个换热管211的内径为D1,进口接管30或出口接管40的内径为D2,D1=(0.15~0.4)D2。换热管组20还包括多个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翅片22,各个翅片22上具有多个间隔布设的换热孔221,以沿第一方向的多个换热孔221为一排,沿第二方向,翅片22包括至少两排换热孔221;在每条换热回路21中,各个换热管211穿设于换热孔221。其中,定义进口接管30和/或出口接管40的容积系数为e,换热回路21的数量为n,换热管211的长度为h,换热孔221的排数为t,每排换热孔221的数量为s,换热回路21中冷媒的体积流量为Q,换热管211的内径D1范围还存满足如下关系式:
以使冷媒流阻符合国标设置。
如图1及图2所示,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中,壳体10设置为长方体,以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为第三方向,以壳体10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以壳体10的高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定义第一方向为z轴,第二方向为y轴,第三方向为x轴。
如此,壳体10为换热管组20的换热提供了安装空间,冷媒从进口接管30分流进多个换热回路21中,经换热回路21换热后,从换热回路21流出至出口接管40。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低于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设置,故冷媒需克服重力流动,利于延长冷媒在换热回路21中的时间,促进换热效率,确保换热回路21出口2102输出的冷媒能够达到目标温度。进一步的,由于换热管211通常采用铜材质,铜材质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利于换热,但与此同时,铜材质的价格也较高。本申请通过限定换热管211的管径范围以使换热管211的管径较小,可以减少铜材质的损耗,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小管径的换热管组20占据的总体积小,故对换热管组20中的流路重新设计后,也能够完整地安装进原先的壳体10中,无需更改壳体10设计,进一步降低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D1=0.15D2、0.25D2或者0.4D2
进一步的,翅片22的设置利于增大换热管组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促进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同时,翅片22上设置多个换热孔221以便于对换热管211进行安装和支撑,利于形成换热回路21。
需要说明的是,总的换热孔221数量st、换热管211的长度h、换热回路21中冷媒的体积流量Q以及进口接管30和/或出口接管40的容积系数e均为定值,此时,换热管211的管径小,对应的换热管211的横截面积小,冷媒流速较大,对应的冷媒流阻也较大,故在st(总的换热孔221数量)的值不变时,尽可能地确保冷媒的流阻不大于国标规定的数值,故此时应增大换热回路21的数量来满足流阻需求,增大换热回路21的数量可以使分流至各个换热回路21中的冷媒的流量降低,每条换热回路21中的冷媒流阻对应减小,且利于促进各个换热回路21中的冷媒与风机50输出气流的充分换热,提高换热效率,各个换热回路21中的冷媒更易在出口2102处达到目标温度。但与此同时,换热回路21的数量也避免设置过多,以确保进口接管30处的冷媒能够分流均匀。
在本申请中,冷媒采用水,故需满足介质水的流阻不大于国标要求,以确保水的流动顺畅性。在具体的实施例中,D1在1mm~7mm之间,示例性的D1=1mm、5mm或者7mm。进一步的,以换热孔221的排数t为3,每排换热孔221的数量为11、e=1.8、h=670mm、Q=26为例,故可以计算得出,当n≥7时能够使得D1在1mm~7mm之间的取值均能够满足流阻需求,示例性的,当n=7时,带入公式得D1的取值范围为5.06mm~6.93mm,当n=8时,带入公式得D1的取值范围为4.9mm~6.76mm,均在1mm~7mm的范围内。而当n=6时,D1的取值范围为5.2mm~7.14mm,部分超出了1mm~7mm的范围,故当n=6甚至更小时,D1可能需取更大的数值才能满足流阻需求。
如图2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换热管组20还包括多个连接管,连接管设置为“U”型弯管,在各个换热回路21中,沿冷媒流动方向,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管211之间通过连接管连通,以形成“S”型盘绕的换热回路21。
如图1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风机盘管100还包括安装于壳体10的风机50,风机50沿第二方向与换热管组20间隔布置,并位于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所在的一侧;沿第二方向,风机50的气流方向设置为自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朝向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
如此,风机50输出的气流与换热管组2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冷媒吸收气流中的热量。在第二方向上,风机50中的气流从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流向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气流方向与冷媒的流向相反,以形成相对流动,利于促进换热进程,提高换热效率。在具体的实施例中,风机盘管100还包括电机60,通过电机60驱动风机50转动。
如图3至图8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沿第二方向,换热管组20与风机50风口相对的区域为高效区201,沿第一方向,位于高效区201两侧的区域分别为低效区202。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高效区201的范围不小于换热管组20尺寸的40%,以使较多换热管211能够位于高效区201内,与气流充分接触并换热,示例性的,沿第一方向,高效区201的范围为换热管组20尺寸的40%、50%或者60%。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风机50的风口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为90mm,壳体10的高度为210mm,风机50的风口距离壳体10顶部之间的距离为20mm,风机50的风口距离壳体10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00mm,此时,在换热管组20中,高效区201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90mm,两侧低效区202沿第一方向的长度分别为20mm和100mm。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每条换热回路21中具有m根换热管211,m为偶数,且m≥t,mn≤st≤(m+1)n。如此,换热管组20中,每条换热回路21中的换热管211数量相同,利于统一设计换热回路21,操作简单。同时,换热回路21的设计还使尽可能多的在各个换热孔221中填充有换热管211,以确保换热管组20的整体换热性能。
如图3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n=7,st=33,对应可以得到m=4,此时,换热管组20具有7条回路,且每条回路中具有4根换热管211。如图8所示,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n=8,st=33,对应可以得到m=4,此时换热管组20具有8条回路,且每条回路中具有4根换热管211。
在另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定义具有m根换热管211的换热回路21为第一换热回路,定义具有i根换热管211的换热回路21为第二换热回路,第一换热回路具有n1条,第二换热回路具有n2条;其中,i<m,i与m分别为偶数,且m≥t,n=n1+n2,n1m+n2i≤st≤(m+1)n;第二换热回路的至少部分位于高效区201,以使具有较少的换热管211的第二换热回路依旧可以得到充分的换热,进而确保各个换热回路21出口2102处的冷媒温度符合目标温度。
如图6所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st=33,n=8,n1=6,n2=2,i=2,m=4,即第一换热回路具有6条,每条第一换热回路具有4根换热管211,第二换热回路具有2条,每条第二换热回路21具有2根换热管211。如图7所示,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st=33,n=8,n1=7,n2=1,i=2,m=4,即第一换热回路具有7条,每条第一换热回路具有4根换热管211,第二换热回路21具有1条,每条第二换热回路具有2根换热管211。
在更多可选的实施例中,定义具有m根换热管211的换热回路21为第一换热回路,定义具有k根换热管211的换热回路21为第三换热回路,第一换热回路具有n1条,第三换热回路具有n3条;k>m,k与m分别为偶数,且m≥t,n=n1+n3,n1m+n3k≤st≤(m+1)n,第三换热回路位于低效区202,这样在低效区202设置更多的换热管211,以延长换热路径,促进低效区202的冷媒充分换热,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如图4所示,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st=33,n=7,n1=6,n3=1,k=6,m=4,即第一换热回路具有6条,每条第一换热回路具有4根换热管211,第三换热回路具有1条,每条第三换热回路具有6根换热管211。如图5所示,在另一具体的实施例中,st=33,n=7,n1=5,n3=2,k=6,m=4,即第一换热回路具有5条,每条第一换热回路具有4根换热管211,第三换热回路具有2条,每条第三换热回路具有6根换热管211。
如图3至图8所示,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在低效区202和/或靠近换热回路21的进口侧,翅片22中的换热孔221部分穿设有换热管211,另一部分设置为空孔。其中空孔为没有换热管211的换热孔221。在换热管211的总数小于换热孔221的数量时,空余的换热孔221设置在低效区202,或者,空余的换热孔221设置在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侧,该侧为风机50输出的气流流动的末端,对应的换热效率相对低于靠近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侧。故在低效区202和/或靠近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侧的部分换热孔221中不设置换热管211,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且对换热效率的影响较小。
如图3至图8所示,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在一排换热孔221中,任意相邻两个换热孔221之间的间距为c;至少在高效区201的每条换热回路21中,沿第一方向,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与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之间的间距≥2c,使得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和出口2102之间具有较高的高度差,以使冷媒需要克服足够的重力做功,才能从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流出,冷媒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促进冷媒流速大幅减缓,以确保冷媒在换热回路21中充分换热。当然,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和出口2102之间的间距亦不能过大,至少确保冷媒能够顺利从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流出。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至少在高效区201的每条换热回路21中,沿第一方向,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与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之间的间距为2c、2.5c或者3c。
如图3至图8所示,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至少在高效区201的每一换热回路21中,多个换热管211沿第一方向的高度,沿进口接管30朝向出口接管40的方向逐渐递增,以确保冷媒的流向保持朝向出口接管40向上流动,冷媒始终需克服重力做功,促进换热效率的提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管组(20),具有多条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换热回路(21),每条所述换热回路(21)中具有多个依次连通的换热管(211);每条所述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与所述风机盘管的进口接管(30)连通,每条所述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与所述风机盘管的出口接管(40)连通,沿所述第一方向,每条所述换热回路(21)中的进口(2101)低于所述出口(2102);定义每个所述换热管(211)的内径为D1,所述进口接管(30)和/或所述出口接管(40)的内径为D2,D1=(0.15~0.4)D2
多个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翅片(22),各个所述翅片(22)上具有多个间隔布设的换热孔(221),以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多个所述换热孔(221)为一排,沿第二方向,所述翅片(22)包括至少两排所述换热孔(221);在每条所述换热回路(21)中,各个所述换热管(211)穿设于所述换热孔(221);
其中,定义所述进口接管(30)和/或所述出口接管(40)的容积系数为e,所述换热回路(21)的数量为n,所述换热管(211)的长度为h,所述换热孔(221)的排数为t,每排所述换热孔(221)的数量为s,所述换热回路(21)中冷媒的体积流量为Q,所述换热管(211)的内径D1范围还存满足如下关系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盘管还包括风机(50),所述风机(50)沿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换热管组(20)间隔布置,并位于所述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所在的一侧;
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风机(50)的气流方向设置为自所述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朝向所述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换热回路(21)中具有m根换热管(211),m为偶数,且m≥t,mn≤st≤(m+1)n。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换热管组(20)与所述风机(50)风口相对的区域为高效区(201),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高效区(201)两侧的区域分别为低效区(202),在所述低效区(202)和/或靠近所述换热回路(21)的进口侧,所述翅片(22)中的换热孔(221)部分穿设有所述换热管(211),另一部分设置为空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定义具有m根换热管(211)的换热回路(21)为第一换热回路,定义具有i根换热管(211)的换热回路(21)为第二换热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回路具有n1条,所述第二换热回路具有n2条;其中,i<m,i与m分别为偶数,且m≥t,n=n1+n2,n1m+n2i≤st≤(m+1)n;所述第二换热回路中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高效区(201)。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定义具有m根换热管(211)的换热回路(21)为第一换热回路,定义具有k根换热管(211)的换热回路(21)为第三换热回路,所述第一换热回路具有n1条,所述第三换热回路具有n3条;其中,k>m,k与m分别为偶数,且m≥t,n=n1+n3,n1m+n3k≤st≤(m+1)n;所述第三换热回路位于所述低效区(202)。
7.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在一排所述换热孔(221)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孔(221)之间的间距为c;至少在所述高效区(201)的每条所述换热回路(21)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换热回路(21)的进口(2101)与所述换热回路(21)的出口(2102)之间的间距≥2c。
8.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高效区(201)的每一所述换热回路(21)中,多个所述换热管(21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高度,沿所述进口接管(30)朝向所述出口接管(40)的方向逐渐递增。
9.根据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高效区(201)的范围不小于所述换热管组尺寸的4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20)还包括多个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设置为“U”型弯管,在各个所述换热回路(21)中,沿冷媒流动方向,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211)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管连通,以形成“S”型盘绕的所述换热回路(21)。
CN202420315815.8U 2024-02-20 2024-02-20 风机盘管 Active CN2217244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15815.8U CN221724442U (zh) 2024-02-20 2024-02-20 风机盘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15815.8U CN221724442U (zh) 2024-02-20 2024-02-20 风机盘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724442U true CN221724442U (zh) 2024-09-17

Family

ID=92692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315815.8U Active CN221724442U (zh) 2024-02-20 2024-02-20 风机盘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7244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82708B2 (en) Flat pipe-shaped heat exchanger
US7219716B2 (en) Heat exchanger
CN102192674A (zh) 扁管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3492826B (zh) 热交换器
JP2015017738A (ja) 熱交換器
CN102748903B (zh) 换热器及其扁平换热管
EP2447660A2 (en) Heat Exchanger and Micro-Channel Tube Thereof
CN211119692U (zh) 换热器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21724442U (zh) 风机盘管
JP5138408B2 (ja) フィン・アンド・チューブ式熱交換器
JP2000154987A (ja) 空気熱交換器
JP2005090805A (ja) 熱交換器
JP2003161588A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216159166U (zh) 换热器和空调室内机
CN211977312U (zh) 蒸发组件和家电设备
JP2004012119A (ja) スパイラルフィン熱交換器
CN210892264U (zh) 一种管片式蒸发器及家用电器
US20220026153A1 (en) Evaporator for water heating device
JP715860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1152343A1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KR20010064688A (ko) 핀 튜브형 열교환기
CN220136122U (zh) 换热管组及换热装置
CN218915529U (zh) 散热结构和家用电器
JPH11264630A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601623U (zh) 风机盘管及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