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547070U - 润滑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润滑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547070U
CN221547070U CN202322983475.4U CN202322983475U CN221547070U CN 221547070 U CN221547070 U CN 221547070U CN 202322983475 U CN202322983475 U CN 202322983475U CN 221547070 U CN221547070 U CN 221547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pipeline
separation device
communicated
lubric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834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祥晨
田少聪
申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834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547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547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547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润滑系统及车辆,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主油道、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供油管路设于油底壳与主油道之间,供油管路上设有机油泵,机油泵用于将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送至主油道。回油管路的进油端连通设置在机油泵与主油道之间的管路上,回油管路的出油端与油底壳连接,回油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上设有油气分离装置,第二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温控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温控装置用于控制第二管路的连通或断开。本实用新型的润滑系统,通过设置与油气分离装置并联的油水分离装置,并能够在机油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关闭油水分离装置所在的第二管路,有助于解决机油在高温时出现已分离的水再次蒸发混入机油中的问题。

Description

润滑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润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润滑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是车辆的核心组件。因发动机工作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摩擦损耗,故一般在发动机中都配备有润滑系统。润滑系统中一般包括有一个机油泵。机油泵通过机油管道,将位于发动机底部的油底壳中的机油向上输送至主油道。机油从主油道向下流经发动机中的各个组件,进行润滑和降温。机油最终又会流回油底壳,如此形成一个循环。
在气体机的运行过程中,气体的燃烧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水分,且这些水分会进入到机油中形成游离水,并随着机油的流动,在经过机油泵齿轮或其他运动副时,机油被挤压、碾磨,其中的游离水会形成乳化水。由于机油中的游离水和乳化水会严重影响机油的性能和使用寿命,还会使部分零部件发生锈蚀,导致发动机产生不可逆的故障。因此,现有的润滑系统会在机油回油路设置油水分离装置。
但是,由于回油的压力较小,存在动力不足的情况,且现有的油水分离装置分离效果较慢,使得机油在高温时存在已分离的水再次蒸发混入机油中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的润滑系统存在机油在高温时,出现已分离的水再次蒸发混入机油中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润滑系统,包括:
油底壳;
主油道;
供油管路,所述供油管路设置于所述油底壳与所述主油道之间,所述供油管路上设置有机油泵,所述机油泵用于将所述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送至所述主油道;
回油管路,所述回油管路的进油端连通设置在所述机油泵与所述主油道之间的管路上,所述回油管路的出油端与所述油底壳连接,所述回油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所述第二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温控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所述温控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路的连通或断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主油道、供油管路和回油管路。通过在机油泵与主油道之间的管路上设置回油管路,且将回油管路设置为具有油气分离装置的第一管路,以及具有油水分离装置的第二管路,实现了油气分离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的并联设置,并通过设置温控装置以在机油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关闭第二管路,使得该润滑系统不再进行机油水分离,有助于解决现有的润滑系统存在机油在高温时,出现已分离的水再次蒸发混入机油中的问题,以降低高油温对机油水分离的影响。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润滑系统,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水分离装置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主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
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上部,且所述滤芯组件设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的连通路径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滤芯组件包括:
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的一端开口设置,并与所述出油口连通设置,所述中心管的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中心管的周向开设有若干进油孔;
滤芯,所述滤芯包覆在所述中心管的外壁,且所述滤芯具有沿径向方向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过滤层、聚合层和疏水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层包括颗粒物过滤滤纸;
和/或,所述聚合层包括聚合层滤纸;
和/或,所述疏水层包括疏水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水分离装置还包括:
放水阀,所述放水阀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侧,且所述放水阀与所述容纳腔的下部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油水分离装置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下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滤芯组件的底部和所述主体的底部内壁面相抵接,且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温度感应件和作用件,所述温度感应件根据所述机油泵输出的混合物的温度值,驱动所述作用件连通或断开所述机油泵与所述油水分离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油泵与所述主油道之间依次设置有机油冷却器和机油滤清器,且所述回油管路设置在所述机油泵和所述机油冷却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油泵与所述油底壳之间设置有供油道,所述润滑系统还包括:
安全阀,所述安全阀的进油口与所述机油泵连通,所述安全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底壳连通;
限压阀,所述限压阀与所述机油泵连通,所述限压阀的出油口与所述供油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润滑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包括上述的润滑系统,可避免了高油温对机油水分离的影响,延缓机油性能的降低,延长机油的使用寿命,并减少因为机油性能下降导致的发动机故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所示的润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所示的油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1、油底壳;
2、主油道;
3、供油管路;
41、机油泵;42、机油冷却器;43、机油滤清器;
51、安全阀;52、限压阀;
6、回油管路;61、第一管路;62、第二管路;
7、温控装置;
8、油水分离装置;81、主体;8101、容纳腔;811、盖体;8111、进油口;8112、出油口;812、罐体;82、滤芯组件;821、中心管;8211、进油孔;822、滤芯;83、放水阀;84、弹性件;
9、油气分离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润滑系统,整体设计上,该润滑系统包括油底壳1、主油道2、供油管路3和回油管路6。
其中,供油管路3设置于油底壳1与主油道2之间,供油管路3上设置有机油泵41,机油泵41用于将油底壳1内的润滑油泵送至主油道2。回油管路6的进油端连通设置在机油泵41与主油道2之间的管路上,回油管路6的出油端与油底壳1连接,回油管路6包括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第一管路61上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9,第二管路62上设置有温控装置7和油水分离装置8,温控装置7用于控制第二管路62的连通或断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润滑系统,通过在机油泵41与主油道2之间的管路上设置回油管路6,且将回油管路6设置为具有油气分离装置9的第一管路61,以及具有油水分离装置8的第二管路62,实现了油气分离装置9和油水分离装置8的并联设置,并通过设置温控装置7以在机油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关闭第二管路62,使得该润滑系统不再进行机油水分离,有助于解决现有的润滑系统存在机油在高温时,出现已分离的水再次蒸发混入机油中的问题,以降低高油温对机油水分离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提及的润滑油一般是指机油,因此文中出现的机油可以理解为润滑油,在此不做区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底壳1中的机油经过供油管路3输送至主油道2中,然后经过主油道2的运输流向发动机中的各个组件中,进行润滑和降温。并最终流回至油底壳1中。其中,主油道2和油底壳1之间设置有至少三个输送回路,以将主油道2中的机油输送回油底壳1。输送回路中的其中一个流经主轴承和连杆轴承,输送回路中的另外一个流经增压器,输送回路中的第三个流经凸轮轴轴承座后分流,一部分流向摇臂轴,另一部分流向摇臂轴,并最终经过缸盖后流向油底壳1。
仍如图1所示,供油管路3上设置有机油泵41,机油泵41与主油道2之间依次设置有机油冷却器42和机油滤清器43,且上述的回油管路6设置在机油泵41和机油冷却器42之间。当机油泵41工作并将油底壳1中机油泵41输入至主油道2时,机油会因机油泵41做功而温度升高。随后,机油会依次经过机油冷却器42和机油滤清器43。且此时,机油冷却器42可将机油进行冷却,保持油温在正常工作范围之内,同时,机油滤清器43用于去除机油中的灰尘、金属颗粒、碳沉淀物和煤烟颗粒等杂质,保护发动机。
此时,机油泵41与油底壳1之间设置有供油道,机油泵41与机油冷却器42之间设置有脏油道。上述回油管路6设置在脏油道上。进一步需要理解的是,该润滑系统还包括安全阀51和限压阀52。其中,安全阀51的进油口8111与机油泵41连通,安全阀51的出油口8112与油底壳1连通。限压阀52的进油口8111与机油泵41连通,限压阀52的出油口8112与供油道连通。通过设置限压阀52和安全阀51,以进行机油压力调节,从而防止出现油压过高的情况。
在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回油管路6包括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的输入端均连通设置在脏油道上,其中,第一管路61上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9。油气分离装置9的进油端与机油泵41和主油道2之间的管路连通,油气分离装置9的出油端与油底壳1连通。油气分离装置9用于分离较高温度的混合物,并将混合物中的水蒸气分离出来,降低其对发动机的影响。优选地,该油气分离装置9设置为现有设备,可直接购买使用。
此时,第二管路62上设置有温控装置7和油水分离装置8。温控装置7用于控制第二管路62的连通或断开。进一步地,温控装置7具有设定温度,由于机油中的水分会在高油温时从机油中蒸发出来,故当机油泵41输出的机油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温控装置7则会断开第二管路62的连通,使得油水分离装置8不再进行机油水分离。
需要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油水分离装置8包括主体81和滤芯组件82。其中,主体81的内部设有容纳腔8101,主体81上还设有与容纳腔8101相连通的进油口8111和出油口8112。其中,进油口8111用于向容纳腔8101输出机油与水的混合物。滤芯组件82设置在容纳腔8101的上部,且滤芯组件82设于进油口8111和出油口8112的连通路径上。当混合物进入到容纳腔8101后流向滤芯组件82,混合物中的机油通过滤芯组件82并流向出油口8112,混合物中的水流向容纳腔8101的下部并储存。
具体来说,主体81包括盖体811和罐体812,盖体811与罐体812可拆卸连接。其中,罐体812具有容纳空间,当盖体811连接设置在罐体812上时,盖体811封堵该容纳空间并与罐体812形成上述容纳腔8101。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811上设置有进油口8111和出油口8112。进油口8111的第一端与机油泵41和主油道2之间的管路连通,进油口8111的第二端与容纳腔8101连通,出油口8112的第一端与容纳腔8101连通,出油口8112的第二端与油底壳1连通。
此时,滤芯组件82设置在容纳腔8101中,并位于容纳腔8101的上部。滤芯组件82的进油端与进油口8111的第二端连通,滤芯组件82的出油端与出油口8112的第一端连通,且此时,进油口8111和出油口8112通过滤芯组件82连通,即滤芯组件82设于进油口8111和出油口8112的连通路径上。当混合物进入到容纳腔8101后,并经过滤芯组件82的过滤,其中的机油会通过滤芯组件82并流向出油口8112,而混合物中的水则会流向容纳腔8101的下部并储存。
仍如图2所示,滤芯组件82包括中心管821和滤芯822。其中,中心管821的一端开口设置,并与出油口8112连通设置,中心管821的另一端封闭设置,中心管821的周向开设有若干进油孔8211。同时,滤芯822包覆在中心管821的外壁。经过滤芯822过滤后机油会通过进油孔8211进入中心管821中,并因机油泵41的工作而朝向出油口8112运动。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油孔8211的孔径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滤芯822具有沿径向方向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过滤层、聚合层和疏水层。其中,过滤层用于在油水分离前去除颗粒物(杂质、油泥等)。聚合层用于破乳吸附,将机油中的乳化水破乳吸附形成大水分子。疏水层用于将聚合层中形成的大水分子阻隔分离出来。其中,疏水层与中心管821贴合连接。通过进油口8111而进入容纳腔8101的混合物会依次流经过滤层、聚合层和疏水层,然后通过进油孔8211进入中心管821中,并最终进入出油口8112。
需要进一步理解的是,过滤层包括颗粒物过滤滤纸;和/或,聚合层包括为聚合层滤纸;和/或,疏水层包括疏水网。将过滤层设为颗粒物过滤滤纸,不仅可以去除颗粒物(杂质、油泥等),还可防止颗粒物占据聚合层滤纸中的玻纤,影响水分离的效率和滤纸的寿命。聚合层中的玻纤为亲水性材质,通过细且密的玻纤将机油中的乳化水破乳吸附形成大水分子。同时,疏水网的玻纤表面有疏水涂层,会使水分子的浸润角度变大,将前面聚合层中形成的大水分子阻隔分离出来。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油水分离装置8的滤芯822为多层滤纸,故其流通阻力远大于常规的机油滤清器43,因此只能采用与发动机的润滑油路并联的方式,其流量占比约为5%~1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油水分离装置8还包括弹性件84,弹性件84位于容纳腔8101的下部,弹性件84的两端分别与滤芯组件82的底部和主体81的底部内壁面相抵接,且弹性件84处于压缩状态。具体地,弹性件84的一端与容纳空间的底部连接,另一端与上述中心管821的封闭设置的一端连接。且此时,弹性件84处于压缩状态,中心管821受到弹性件84的作用与盖体811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84为减震弹簧,该减震弹簧是为了防止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振动,罐体812与中心管821发生碰撞,导致中心管821发生形变。同时,弹性件84能够为滤芯组件82在容纳腔8101中的安装提供支撑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管821的开口设置的一端通过连接组件与盖体811连接,连接组件未在图中标示。连接组件包括有连接管和密封圈等。
仍如图2所示,油水分离装置8还包括放水阀83,放水阀83设置在主体81的外侧,且放水阀83与容纳腔8101的下部相连通。当混合物经过滤芯组件82后,其中的水会聚集并储存在容纳腔8101的底部,当容纳腔8101底部的水满足一定要求时,可打开放水阀83将容纳腔8101中的水放出。
此外,上述温控装置7包括温度感应件和作用件,温度感应件根据机油泵41输出的混合物的温度值,驱动作用件连通或断开机油泵41与油水分离装置8。在本实施方式中,温控装置7为节温器。在机油泵41输出的机油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温度感应件带动作用件移动,断开机油泵41与油水分离装置8之间的连通。其中,预设温度为100℃,即当机油泵41输出的机油的温度达到100℃,温度感应件工作并驱动作用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还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润滑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通过设置上述的润滑系统,可避免高油温对机油水分离的影响,延缓机油性能的降低,延长机油的使用寿命,并减少因为机油性能下降导致的发动机故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油底壳;
主油道;
供油管路,所述供油管路设置于所述油底壳与所述主油道之间,所述供油管路上设置有机油泵,所述机油泵用于将所述油底壳内的润滑油泵送至所述主油道;
回油管路,所述回油管路的进油端连通设置在所述机油泵与所述主油道之间的管路上,所述回油管路的出油端与所述油底壳连接,所述回油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油气分离装置,所述第二管路上依次设置有温控装置和油水分离装置,所述温控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路的连通或断开;
所述油水分离装置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主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
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的上部,且所述滤芯组件设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的连通路径上;
所述滤芯组件包括:
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的一端开口设置,并与所述出油口连通设置,所述中心管的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中心管的周向开设有若干进油孔;
滤芯,所述滤芯包覆在所述中心管的外壁,且所述滤芯具有沿径向方向从外至内依次设置的过滤层、聚合层和疏水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包括颗粒物过滤滤纸;
和/或,所述聚合层包括聚合层滤纸;
和/或,所述疏水层包括疏水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分离装置还包括:
放水阀,所述放水阀设置在所述主体的外侧,且所述放水阀与所述容纳腔的下部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水分离装置还包括: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下部,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滤芯组件的底部和所述主体的底部内壁面相抵接,且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温度感应件和作用件,所述温度感应件根据所述机油泵输出的混合物的温度值,驱动所述作用件连通或断开所述机油泵与所述油水分离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泵与所述主油道之间依次设置有机油冷却器和机油滤清器,且所述回油管路设置在所述机油泵和所述机油冷却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泵与所述油底壳之间设置有供油道,所述润滑系统还包括:
安全阀,所述安全阀的进油口与所述机油泵连通,所述安全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底壳连通;
限压阀,所述限压阀与所述机油泵连通,所述限压阀的出油口与所述供油道连通。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润滑系统。
CN202322983475.4U 2023-11-03 2023-11-03 润滑系统及车辆 Active CN221547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83475.4U CN221547070U (zh) 2023-11-03 2023-11-03 润滑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83475.4U CN221547070U (zh) 2023-11-03 2023-11-03 润滑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547070U true CN221547070U (zh) 2024-08-16

Family

ID=92226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83475.4U Active CN221547070U (zh) 2023-11-03 2023-11-03 润滑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547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RE46981E1 (en) Apparatus for modifying engine oil cooling system
JP5133381B2 (ja) 燃料送出システム
US7530228B2 (en) Integrated turbocharger lubricant filter system
US7913676B2 (e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3394609U (zh) 曲轴箱通风装置
US7887704B2 (en) Replaceable filter elements including plural filter media and related filtration systems, techniques and methods
US7185643B2 (en) Combined filter and fill tube
CN1980719A (zh) 用于流体的过滤器装置和用于过滤流体的方法
US8166958B2 (en)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8720408B1 (en) Oil filtering and cooling system for a vehicle compression ignition engine
CN221547070U (zh) 润滑系统及车辆
US9932868B2 (e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fine filtration to hydraulic system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10913019B2 (en)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upplemental advanced filtration
US9821254B2 (en) System for engine oil storage and filtration in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ocanović et al. Diesel fuel filtration problems with modern common rail injection systems
JP4584942B2 (ja) 高圧ポンプ用の燃料調整及び濾過装置
US7357865B1 (e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 filtration system
CN210343446U (zh) 一种发动机及其机油润滑系统
CN210637172U (zh) 一种自带导向功能的柴油滤清器
EP1918006A1 (en) Combination filter for a lubrication system
CN109026472A (zh) 一种可进行分流的滤清器
CN219197425U (zh) 一种机油冷却滤清结构、发动机及作业设备
CN109964037A (zh) 用于商用车的螺杆式压缩机系统
CN110566361B (zh) 一种柴油机缸盖及柴油机
Schellhase et al. Assembled camshaft with integrated oil mist separ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