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403257U - 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403257U
CN221403257U CN202323149180.3U CN202323149180U CN221403257U CN 221403257 U CN221403257 U CN 221403257U CN 202323149180 U CN202323149180 U CN 202323149180U CN 221403257 U CN221403257 U CN 221403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achine body
air conditioner
extension arm
def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4918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毛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4918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4032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403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403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管机,包括:机体,包括空调出风口,导风板,沿机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导风板的长度至少为1400mm,导风板的长度与机体的长度的比值为a,0.9≤a<1;导风板包括:导风主体,具有第一板面;延伸臂,连接在第一板面上,延伸臂包括:第一延伸臂,至少两个第一延伸臂分别设于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延伸臂,设于两个第一延伸臂之间;两个驱动机构分别与设于导风板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延伸臂连接,驱动机构通过第一延伸臂驱动导风主体转动,导风主体带动第二延伸臂相对机体转动;设置第二延伸臂,能够加强导风板,减弱或消除超长导风板的变形,使得超长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和中部均能够较好的关闭空调出风口。

Description

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管机。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家中安装中央空调。风管机作为中央空调器的一种,以其造价低、结构简单、隐藏式安装等优点备受用户青睐。现有的风管机安装在吊顶中,其主要包括机体以及机体内部安装的换热风扇和室内换热器,机体上开设空调进风以及口空调出风口,换热风扇将空气从所述空调进风口引入所述机体,经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空调风由所述出口送出。
目前,为了适用用户的需求,将风管机尺寸设计的较大,并且,相应的空调出风口的长度也较大,为了能够较好的关闭空调出风口,将导风板也设置的较长,因此,出现了一些具有超长导风板的风管机。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些导风板只与一个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可连接在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一端,由于导风板的长度较长,只在导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驱动机构,使得导风板易受到剪切力的作用,使得导风板容易发生变形,导风板连接驱动机构的一端关闭空调出风口的效果较好,但是导风板的中部和导风板的另一端关闭空调出风口的效果小差;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强导风板关闭空调出风口的效果,在导风板的两端设置驱动机构,但是,由于导风板过长,使得导风板在转动过程中易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导风板在转动过程中,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闭合空调出风口的效果较好,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中部易出现闭合不到位的现象,长时间累积,导风板容易出现扭曲变形,影响导风板正常转动以及开闭空调出风口的效果,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风管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风管机,其包括:
机体,包括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所述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分别开设于所述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机体内并与进入所述机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
换热风扇,设于所述机体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远离所述空调进风口的一侧,所述换热风扇的转动使空气由所述空调进风口进入机体内,进入所述机体内的空气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空调出风口流出;
导风板,沿所述机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所述导风板的长度至少为1400mm,所述导风板的长度与所述机体的长度的比值为a, 0.9≤a<1;
驱动机构,与所述机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使所述导风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
所述导风板包括:
导风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时,所述第二板面位于所述第一板面远离所述空调进风口的一侧;
延伸臂,连接在所述第一板面上,所述延伸臂包括:
第一延伸臂,具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分别设于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
第二延伸臂,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之间,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至少两个,其中两个所述驱动机构分别与设于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两端的所述第一延伸臂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延伸臂驱动所述导风主体转动,所述导风主体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延伸臂相对所述机体转动。
通过设置第二延伸臂,第二延伸臂能够起到加强导风板的作用,使得导风板中部设置有加强结构,能够减弱或消除超长导风板的变形,使得超长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和中部均能够较好的关闭空调出风口,提高超长导风板的稳定性,保证体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中心在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1,所述延伸臂的个数为N,N≥3,相邻两个所述延伸臂的中心在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2,H1/N≤H2<H1/(N-2),使得延伸臂相对均匀的设置在第一板面上,能够均匀的增强导风板各处的强度,避免导风板的端部或中部强度不足引起的变形,保证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各处均匀的关闭空调出风口。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风管机,包括:
机体,包括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所述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分别开设于所述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机体内并与进入所述机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
换热风扇,设于所述机体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远离所述空调进风口的一侧,所述换热风扇的转动使空气由所述空调进风口进入机体内,进入机体内的空气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空调出风口流出;
导风板,沿所述机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所述导风板的长度至少为1400mm,所述导风板的长度与所述机体的长度的比值为a, 0.9≤a<1;
驱动机构,与所述机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使所述导风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
所述导风板包括:
导风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时,所述第二板面位于所述第一板面远离所述空调进风口的一侧;
延伸臂,连接在所述第一板面上且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延伸臂驱动所述导风主体转动;
所述延伸臂包括:
第一延伸臂,具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分别设于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
第二延伸臂,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之间,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
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中心在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1,所述延伸臂的个数为N,N≥3,相邻两个所述延伸臂的中心在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2,H1/N≤H2<H1/(N-2)。
通过设置第二延伸臂,第二延伸臂能够起到加强导风板的作用,使得导风板中部设置有加强结构,能够减弱或消除超长导风板的变形,使得超长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和中部均能够较好的关闭空调出风口,提高超长导风板的稳定性,保证体验;设置H1/N≤H2<H1/(N-2),使得延伸臂相对均匀的设置在第一板面上,能够均匀的增强导风板各处的强度,避免导风板的端部或中部强度不足引起的变形,保证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各处均匀的关闭空调出风口。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机体包括:
前面板,所述前面板设于所述机体宽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空调出风口设于所述前面板上;
第一转轴,与所述前面板连接或形成于所述前面板上,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延伸臂驱动所述导风主体转动且所述导风主体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延伸臂相对所述第一转轴转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主体包括在所述导风主体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时,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下方;
所述延伸臂包括:
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板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由所述第一板面向远离所述第二板面的一侧延伸;
第二连接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板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由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板面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板面的一侧延伸的同时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延伸;
第三连接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由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板面的一侧延伸的同时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延伸。
设置延伸臂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使得延伸臂大致呈c形,提高延伸臂的强度,增强导风板的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延伸臂的所述第三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设有卡接口,所述第二延伸臂的所述第三连接段通过所述卡接口与所述第一转轴卡接,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卡接口内且可相对所述卡接口转动,方便第二延伸臂与第一转轴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延伸臂上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驱动机构插入所述第一贯穿孔内且与所述第一延伸臂固定连接,方便第一延伸臂与驱动机构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具有电机输出轴,所述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轴共线,保证第一转轴与电机输出轴的同轴度,保障导风板的稳定转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前面板上设有避让所述第二延伸臂的第二避让槽,所述前面板内形成与所述空调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风道,所述第二避让槽位于所述出风风道的下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避让槽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避让槽侧板,两个所述第二避让槽侧板上分别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转轴插设在两个所述第一轴孔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不同视角下的风管机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局部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机身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正视图;
图7是图6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省略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剖面图;
图10是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省略导风板的正视图;
图12是图1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局部剖视图1;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局部剖视图2;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局部剖视图3;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局部剖视图4;
图1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道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导风板打开空调出风口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导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导风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导风板的延伸臂排列示意图;
图2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导风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29是图27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2是图30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3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3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导风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风管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38是图37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以上各图中:机体100;前面板101;第二避让槽1011;第二避让槽侧板10111;第一轴孔10112;出风风道1012;出风风道下板1013;第一避让槽1014;第一避让槽侧板10141;第二轴孔10142;电机安装腔1015;倾斜面1016;空调进风口102;空调出风口103;新风出风口104;底板105;导风板106;导风主体1061;第一板面10611;第二板面10612;第一端10613;第二端10614;延伸臂1062;第一延伸臂10621;第二延伸臂10622;第一连接段10623;第二连接段10624;第三连接段10625;卡接口10626;第一贯穿孔10627;第一安装槽1063;第二安装槽1064;安装槽第一侧壁10641;安装槽第二侧壁10642;顶板107;侧板108;出口109;贯流风扇120;室内换热器130;第一换热段131;第二换热段132;接水盘140;进风格栅150;驱动结构160;风道结构170;蜗壳171;出风框172;出风风道173;第一导引面1731;第二导引面1732;引流凸起180;第一引流面181;第二引流面182;第三引流面183;第一转轴190;第一加强件191;第一加强板1911;第二加强板1912;第三加强板19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和实施方式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申请中,中央空调风管式室内机(简称风管机)属于空调器,空调器包括风管机(即空调器的室内机)和空调外机(即空调器的室外机),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室内机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风管机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室外机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机或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风管机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风管机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风管机,其中,风管机为风管机,下面参考图1~38对风管机进行描述。
参考图1~图3,风管机包括机体100,机体100形成风管机的外观,机体100的内部限定有容纳腔。机体100具有顶端与底端,且机体100的顶端与机体100的底端为机体100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机体100上形成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空调进风口102和空调出风口103。空调进风口102作为机体100外部空气流入的入口,空调出风口103作为机体100内换热后的空调风流出的出口109,机体100外部的室内空气通过空调进风口102进入机体100内部,最后由空调出风口103处排至室内。
其中,空调进风口102与空调出风口103分别开设于机体10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也就是说,空调进风口102与空调出风口103沿机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参考图1~图3,机体100大致呈长方体状,空调进风口102和空调出风口103相对地分别位于机体100的前侧和后侧,空调进风口102处设置有进风格栅150。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机体100包括机身以及前面板101,机身包括位于顶端的顶板107、位于底端的底板105以及连接于顶板107、底板105的左右两侧的侧板108,顶板107、底板105以及两侧板108围合形成容纳腔,且顶板107、底板105以及两侧板108围成的端部形成出口109,前面板101设置于该出口109处。其中,顶板107、底板105与侧板108可以采用分体连接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体式。
具体地说,前面板101与机身连接且覆盖出口109,空调出风口103形成于前面板101上且沿机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其中,空调出风口103与出口109连通,以使出口109处的空调风经过空调出风口103流至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方向以用户面朝风管机的方向为准,其中,定义风管机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左侧、右侧以用户面朝风管机的方向区分左右,定义风管机一般性正常工作时的上侧和下侧来区分上下。
参考图5~图7,风管机还包括室内换热器130与换热风扇,室内换热器130设于容纳腔内,用于与进入机体10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风扇设置于容纳腔内,用于驱动机体100外部的室内空气通过空调进风口102进入容纳腔,且使得容纳腔内的空气沿空调进风口102朝空调出风口103的方向流动。
本实施例中,换热风扇为贯流风扇120,由于贯流风扇120的特性,将贯流风扇120靠近空调出风口103设置,室内换热器130靠近空调进风口102设置,贯流风扇120位于空调出风口103与室内换热器130之间,贯流风扇120转动,以将空气从空调进风口102引入机体100,经室内换热器130换热后形成空调风由空调出风口103送出。
室内换热器130为多段换热段,参考图5,室内换热器130包括两段,分别为第一换热段131、第二换热段132,第一换热段131与第二换热段132连接后呈V形,且V形的开口端朝向空调出风口103,V形的封闭端朝向空调进风口102。该设置增大室内换热器130的换热面积,提高风管机的换热效率,增大换热的空气量。
室内换热器130包括多段换热段,使得室内换热器130呈半包结构,将部分的贯流风扇120设于室内换热器130的半包结构内,使贯流风扇120与室内换热器130原本分离设置转变为贯流风扇120与室内换热器130重叠设置,在贯流风扇120及室内换热器130体积不变的情况下使室内换热器130及贯流风扇120占用的空间大大减小。
另外,贯流风扇120沿机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也就是说,机体100的长度方向为贯流风扇120的轴向方向。由于贯流风扇120的体积较小,进一步减少风管机的体积,减少吊顶的进深,解决房间压抑感的问题,且提高房间的美观性。
风管机还包括接水盘140,接水盘140设于容纳腔的底部用于盛接风管机工作时从室内换热器130上流下的冷凝水,接水盘上设有排水口,用于将接水盘内的冷凝水排出风管机。
参考图7、图8,风管机还包括风道结构170,风道结构170设于机体内。风道结构170的内部限定有出风风道173,出风风道173的进风端与空调进风口102连通,出风风道173的出风端限定形成空调出风口103,机体内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形成的空调风在换热风扇的作用下经过出风风道173流至空调出风口103,再经由空调出风口103流至室内。
相关技术中,风道结构170的设置使得空调风主气流贴出风风道173的下表面吹出,即空调风主气流贴风道结构170的内底壁吹出,使得空调风的出风主要集中在空调出风口103的下部,该设置一方面会使得在制冷模式下,冷风沿着风道结构170的内底壁快速落地直吹人,引起人感不适;另一方面,尾部即空调出风口的底端流出的气流与机体的下部之间的三角区会形成无风区,产生强凝露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参考图9~图1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中,将风道结构的内底壁上沿出风方向依次限定有第一导引面1731、第二导引面1732,并在第二导引面1732上凸设有引流凸起180,从而对风道结构170的内底壁做双阶变化,使得流经风道结构170的内底壁的空调风可经过二次气流上扬后由空调出风口103流至室内。
具体地说,风道结构170的内底壁上限定有第一导引面1731、第二导引面1732,且第二导引面1732靠近空调出风口103设置,出风风道173内的空调风依次贴第一导引面1731、第二导引面1732流至空调出风口,并经由空调出风口流至室内。
其中,第一导引面1731与第二导引面1732连接形成钝角δ,钝角δ开口朝向机体的顶端,也就是说,第二导引面1732的一端与第一导引面1731连接,其另一端相对第一导引面1731的延长线向下延伸,使得流经第一导引面1731的空调风,经过第二导引面1732时,钝角δ的设置使其实现一次气流上扬,尤其在制冷模式下,可使得主气流上扬阻止冷风快速落地,避免出现直吹人导致的人感不适问题。
引流凸起靠近空调出风口103设置,且引流凸起180凸设于第二导引面1732的尾端。出风风道173内的空调风会由第二导引面1732流至空调出风口103的过程中,会经过引流凸起180,引流凸起180凸设于第二导引面1732上,该设置使得空调风贴第二导引面1732吹出时,在引流凸起180引流作用下上扬出风,实现二次气流上扬。
具体地说,引流凸起180凸设于风道结构170的第二导引面1732上,且引流凸起180与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连接,引流凸起180远离空调出风口103的侧面为第一引流面181,第一引流面181与第二导引面1732连接形成钝角θ,钝角θ的开口朝向机体的顶端,以使经过第二导引面1732流出的空调风在流经所述第一引流面181时上扬出风。
其中,第一引流面181与第二导引面1732连接形成钝角θ,钝角θ的开口朝向机体的顶端,也就是说,第一引流面181的一端与第二导引面1732连接,第一引流面181的另一端相对第二导引面1732的延长线向下延伸,使得流经第二导引面1732的空调风,经过第一引流面181时实现二次气流上扬,尤其在制冷模式下,其在阻值冷气快速落地的同时,减缓冷量在尾部即空调出风口下方机体处聚集,进而减少凝露。
本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中,通过在风道结构170的内底壁上限定第一导引面1731与第二导引面1732,并在第二导引面1732上设置引流凸起180,使得紧贴风道结构170的内底壁流出的空调风依次流经第一导引面1731、第一导引面1731以及引流凸起180流至空调出风口103。其中,钝角δ与钝角θ的设置对风道结构的内底壁做双阶变化,第一导引面1731上的空调风经过第二导引面1732时实现一次气流上扬,使主气流上扬阻止冷风快速落地,经过引流凸起时实现二次气流上扬,进一步阻止冷风快速落地的同时,减缓冷量尾部聚集减少凝露。
其中,钝角θ的角度取值范围为90°~170°,该设置使得空调风沿着第一引流面181顺利上扬,阻止冷风快速落地。需要说明的是,钝角θ的取值可在上述取值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引流面181与水平面呈锐角α1;第一引流面181与第二导引面1732连接,且第二导引面1732与水平面呈锐角α2;其中,α1<α2,α1的开口与α2的开口朝向空调出风口103的方向,以使经过第二导引面1732流出的空调风在流经引流凸起180时上扬出风。
具体地说,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风管机,该风管机包括机体100、室内换热器130、换热风扇、风道结构170以及引流凸起180。机体100包括空调进风口102与空调出风口103,空调进风口102与空调出风口103分别开设于机体10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室内换热器130设于机体100内并对进入机体100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风扇设于机体100内,以将空气从空调进风口102引入机体100,经室内换热器换热后形成空调风由空调出风口103送出至室内。
风道结构170设于机体内,风道结构170的内部限定有出风风道173,出风风道173的出风端形成所述空调出风口103,出风风道173的进风端与空调进风口102连通,风道结构170的内底壁上限定有第一导引面1731与第二导引面1732,使得出风风道173内的空调风可依次经由第一导引面1731、第二导引面1732流至所述空调出风口103;引流凸起180凸设于风道结构170的第二导引面1732上且引流凸起180与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连接,引流凸起180远离空调出风口103的侧面为第一引流面181。
其中,参考图14、图15,第一导引面1731与第二导引面1732连接形成开口朝向机体的顶端的钝角δ,使得经过第一导引面1731流出的空调风在经过第二导引面1732时上扬出风。第一引流面181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平面与水平面n呈锐角α1;第一引流面181与第二导引面1732连接,且第二导引面1732所在的平面为第二平面,第二平面与水平面n呈锐角α2。α1<α2,且α1的开口与α2的开口朝向空调出风口103的方向,以使经过第二导引面1732流出的空调风在流经引流凸起180的第一引流面181时再次上扬出风。
本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将锐角α1设置为小于锐角α2,也就是说,第一引流面181的一端与第二导引面1732连接,其另一端相对第二导引面1732的延长线上扬,该设置使得由第二导引面1732流出的空调风在经过第一引流面181时可上扬出风,通过引流凸起181与第二导引面1732对风道结构的内底壁做双阶变化,使得流经第一导引面1731的空调风,经过第二导引面1732时实现一次气流上扬,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使得主气流上扬可阻止冷风快速落地,避免引起人体不适的问题;再经过引流凸起180时,实现二次气流上扬,使得部分气流上扬阻止冷风快速落地的同时,减缓冷量在尾部即空调出风口下方机体处聚集,进而减少凝露。
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机还包括第二引流面182,第二引流面182连接于第一引流面181与所述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之间,第二引流面182与第一引流面181之间形成钝角γ,γ的开口朝向所述机体的底端。
具体地说,第二引流面182的一端与第一引流面181连接,第二引流面182的另一端与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连接,第二引流面182与第一引流面181之间形成开口朝向机体的底端的钝角γ,也就是说,第二引流面182的一端与第一引流面181连接,其另一端相对第一引流面181的延长线向下延伸至与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连接,该设置使得经过第一引流面181上扬后的空调风中的部分空调风经过第二引流面182下垂,且在第二引流面182的作用下流至至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避免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形成无风区,导致产生强凝露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该设置还减缓了冷量在空调出风口103底端的聚集,进而减少凝露产生。
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风管机进一步还包括第三引流面183,第三引流面183连接于第二引流面182与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之间,且第三引流面183与所述第二引流面182之间形成钝角β,β的开口朝向机体的顶端。通过设置第三引流面183,尤其在制冷模式下,可减缓冷量在出风风道173的尾部聚集进而减少凝露。
具体地说,风管机还包括第二引流面182以及第三引流面183,参考图16,在机体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上,第一引流面181、第二引流面182与第三引流面183依次连接,且第一引流面181的一端与第二导引面1732连接,第三引流面183的另一端与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连接。
第三引流面183与第二引流面182之间形成钝角β,且β的开口朝向机体的顶端,也就是说,第三引流面183的一端与第二引流面182连接,其另一端相对第二引流面182的延长线向下延伸至与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连接,该设置使得经过第二引流面182的空调风中,会有至少部分空调风经过第三引流面183再次下垂,且其在第三引流面183的作用下流至至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进一步的减缓了冷量在空调出风口103底端的聚集,进而减少凝露产生。
其中,钝角β的取值范围为120°~180°,该设置使得经过第二引流面182的空调风再经过第三引流面183可再次顺利下垂。需要说明的是,钝角β的取值可在上述取值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流面182与第二导引面1732平行设置,该设置方便上扬的空调风顺利沿第二引流面182下垂,使得部分空调风可完全经过引流凸起180,避免在空调出风口103处形成无风区,导致产生强凝露难以解决的问题。
进一步的,参考图17,为了使得引流凸起180对第二导引面1732上流出的空调风进行引流,使其顺利上扬出风,减少在空调出风口103的底端的冷量聚集,引流凸起180与第二导引面1732之间的最大距离为d,最大距离d需满足d>1mm。其中,引流凸起180与第二导引面1732之间的最大距离为:在第二导引面1732的垂直方向上,引流凸起180距离第二导引面1732所在平面的最远的点与第二导引面1732所在平面的距离。
继续参考图17,本实施例中,第二引流面182与第二导引面1732平行设置,也就是说,引流凸起180与第二导引面1732之间的最大距离d即为第一引流面181与第二导引面的垂直距离。
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引流面182上分别与第一引流面181、第二引流面182连接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尺寸大于3mm。
参考图17,在机体的长度方向的截面上,第二引流面182的第一端与第一引流面181连接,第二引流面182的第二端与第三引流面183连接,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尺寸为m,其中,m>3mm。
参考图18、图19,本实施例中,前面板101内设置有出风框172,机体内设置有蜗壳171,蜗壳171靠近空调出风口103的一端与出风框172连接形成风道结构170。
具体地说,蜗壳171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第一风道位于出口109与贯流风扇120之间,为贯流风扇120吹出的风进行导流。具体地说,第一风道的出风端朝向出口109开设且与出口109连通,第一风道的进风端相对出风端靠近室内换热器设置,贯流风扇120设置于第一风道内且位于第二风道的进风端。
出风框172内形成有第二风道,第二风道连通空调出风口103与出口109,第一风道与第二风道连通形成出风风道173。其中,第二风道的进风端与第一风道的出风端连通,第二风道的出风端与空调出风口103连通,以使第一风道内的空调风通过第二通道流通至空调出风口103处,并空调出风口103流至室内。
本实施例中,风道结构170的底壁即为蜗壳171的下蜗壳171与出风框172的底壁连接形成,其中,蜗壳171的下蜗壳与接水盘140一体设置。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结构170可以只包括蜗壳171。
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分别开设于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室内换热器设于机体内并与进入机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换热风扇设于机体100内,并且换热风扇位于室内换热器远离空调进风口的一侧,换热风扇的转动使空气由空调进风口进入机体内,进入机体内的空气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空调出风口流出机体。
机体包括前面板101,前面板101设于机体宽度方向的一端;空调出风口设于前面板上。
参考图20,风管机还包括导风板106,导风板106转动连接于机体100上以打开或关闭空调出风口103。
导风板106设置有一个,单个导风板106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空调出风口103,在关闭空调出风口103时可遮挡、覆盖空调出风口103,使得风管机的整机外观更加整洁。另外,导风板106向下转动打开空调出风口103,可在风管机运行制冷模式时,对空调出风口103处的冷风进行导向,保证冷风吹出较远距离而不落地,防止冷风吹人,增大送风范围。
风管机还包括驱动机构160,驱动机构160与机体固定连接,其中,驱动机构与前面板固定连接,驱动机构驱动导风板转动使导风板打开或关闭空调出风口。
其中,导风板与前面板转动连接,导风板沿机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导风板的长度至少为1400mm,导风板的长度与机体长度的比值为a,0.9≤a<1,使得导风板的长度较长。
由于导风板的长度较长,只在导风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设置驱动机构,使得导风板易受到剪切力的作用,使得导风板容易发生变形,因此,在本申请中设置驱动机构具有至少两个,将两个驱动机构分别设置在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使得导风板在转动过程中易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导风板在转动过程中,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闭合空调出风口的效果较好,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中部易出现闭合不到位的现象,长时间累积,导风板容易出现扭曲变形,影响导风板正常转动以及开闭空调出风口的效果。因此,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设置一种不易变形且关闭空调出风口效果较好的导风板。
参考图20~图22,具体的,导风板106包括导风主体1061和延伸臂1062,其中,导风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板面10611和第二板面10612,导风板关闭空调出风口时,第二板面位于第一板面远离空调出风口的一侧。
延伸臂1062连接在第一板面上,延伸臂用于将导风主体与机体连接,其中,延伸臂与机体转动连接,驱动机构通过延伸臂驱动导风主体转动。
具体的,延伸臂包括第一延伸臂10621和第二延伸臂10622,其中,第一延伸臂具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延伸臂分别设于导风板长度方向设置的两端;第二延伸臂设于两个第一延伸臂之间,第二延伸臂与机体转动连接。
其中两个驱动机构分别与设于导风板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延伸臂连接,驱动机构通过第一延伸臂驱动导风主体转动,导风主体转动带动第二延伸臂相对机体转动。
参考图23~图24,机体还包括第一转轴190,其中第一转轴与前面板连接或者形成于前面板上,当第一转轴与前面板连接时,第一转轴与前面板可拆卸连接,当第一转轴形成于前面板上时,第一转轴与前面板为一体件。
其中,第二延伸臂与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驱动机构通过第一延伸臂驱动导风主体转动且导风主体转动带动第二延伸臂相对第一转轴转动。
通过设置第二延伸臂,第二延伸臂能够起到加强导风板的作用,使得导风板中部设置有加强结构,能够减弱或消除超长导风板的变形,使得超长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和中部均能够较好的关闭空调出风口,提高超长导风板的稳定性,保证体验。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5,两个第一延伸臂的中心在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1,延伸臂的个数为N,N≥3,相邻两个延伸臂的中心在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2,H1/N≤H2<H1/(N-2),使得延伸臂相对均匀的设置在第一板面上,能够均匀的增强导风板各处的强度,避免导风板的端部或中部强度不足引起的变形,保证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各处均匀的关闭空调出风口。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电机161,电机具有电机输出轴,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与第一转轴的中心轴共线,保证第一转轴与电机输出轴的同轴度,保障导风板的稳定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6,导风主体包括在导风主体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613和第二端10614,导风板关闭空调出风口时,第二端位于第一端的下方。
参考图26,延伸臂包括第一连接段10623、第二连接段10624和第三连接段10625。其中,第一连接段10623与第一板面连接,第一连接段由第一板面向远离第二板面的一侧延伸。
第二连接段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段远离第一板面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段由第一连接段远离第一板面的一端向远离第一板面的一侧延伸的同时向靠近第二端的一侧延伸。
第三连接段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段远离第一连接段的一端连接,第三连接段由第二连接段远离第一连接段的一端向靠近第一板面的一侧延伸的同时向靠近第二端的一侧延伸。
设置延伸臂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使得延伸臂大致呈c形,提高延伸臂的强度,增强导风板的强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7~图28,第二延伸臂的第三连接段远离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设有卡接口10626,第二延伸臂的第三连接段通过卡接口与第一转轴卡接,所述第三连接段与第一转轴卡接时,第一转轴位于卡接口内且可相对卡接口转动,方便第二延伸臂与第一转轴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7~图29,第一延伸臂上设有第一贯穿孔10627,驱动机构插入第一贯穿孔内且与第一延伸臂固定连接,方便第一延伸臂与驱动机构连接。
驱动机构包括电机,电机的输出轴插入第一贯穿孔内与第一延伸臂固定连接。或者,驱动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其中,第一连接件套设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第一连接件插入第一贯穿孔内且与第一延伸臂固定连接。
第一贯穿孔可设于第一延伸臂的第三连接段远离第二连接段的一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0~图32,前面板上设有避让第二延伸臂的第二避让槽1011,前面板内形成与空调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风道1012,第二避让槽位于出风风道的下方。
参考图30~图32,第二避让槽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避让槽侧板10111,两个第二避让槽侧板上分别设有第一轴孔10112,第一转轴插设在两个第一轴孔内。
其中,前面板具有位于出风风道下方且与第二避让槽侧板连接的出风风道下板1013,出风风道下板用于形成出风风道。
第一轴孔位于出风风道下板远离出风风道的一侧,避免第一转轴的安装过程中与出风风道下板产生干涉,方便第一转轴的安装。
参考图30~图32,前面板上设有避让第一延伸臂的第一避让槽1014,第一避让槽具有至少两个,空调出风口位于两个第一避让槽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3~图34,前面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电机安装腔1015,驱动机构的电机设于电机安装腔内,电机安装腔与第一避让槽通过孔连通,电机的输出轴和/或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由孔从安装腔插入第一避让槽内。
参考图33~图35,具体的,第一避让槽与电机安装腔之间设有第一避让槽侧板10141,第一避让槽侧板上设有第二轴孔10142,电机的输出轴和/或与电机输出轴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由第二轴孔10142从安装腔插入第一避让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0,风管机还具备新风功能。具体的,前面板101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新风口,新风出风口104沿机体100的宽度方向贯穿设置于前面板101上,在导风板106关闭空调出风口103时,导风板106覆盖关闭新风出风口104。其中,新风出风口104处可以设置出风格栅。
通过将新风出风口104设置在前面板101上,使得新风和空调风在空调出风口103侧同侧出风,新风与空调风经过导风板106同时导风,使空间内的气流循环更加合理。导风板106关闭空调出风口103时,可同时覆盖关闭新风出风口104,提高风管机的外观美观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6~图38,导风板的迎风侧设有第一安装槽1063和第二安装槽1064,其中,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在导风板的宽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第二安装槽设于第一安装槽靠近第二端的一侧。
参考图36~图38,风管机还包括第一加强件191,其中,第一加强件设置在第二安装槽内。保温层设置在第一安装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6~图38,第二安装槽包括相对设置的安装槽第一侧壁10641和安装槽第二侧壁10642,其中,安装槽第二侧壁位于安装槽第一侧壁靠近第二端的一侧。安装槽第二侧壁位于安装槽第一侧壁远离导风板背风面的一侧。
参考图36~图38,第一加强件包括位于其远离第二端一侧的第一加强板1911、位于其靠近第二端一侧的第二加强板1912以及位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之间的第三加强板1913。
参考图36~图38,前面板的底部设有位于前面板远离空调进风口一侧的倾斜面1016,其中,倾斜面的顶端为倾斜面远离空调进风口的一端。
导风板关闭空调出风口时,第三加强板倾斜设置,第三加强板的顶端为第三加强板远离倾斜面的一端,第三加强板与倾斜面间隙设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包括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所述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分别开设于所述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机体内并与进入所述机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
换热风扇,设于所述机体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远离所述空调进风口的一侧,所述换热风扇的转动使空气由所述空调进风口进入机体内,进入所述机体内的空气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空调出风口流出;
导风板,沿所述机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所述导风板的长度至少为1400mm,所述导风板的长度与所述机体的长度的比值为a, 0.9≤a<1;
驱动机构,与所述机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使所述导风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
所述导风板包括:
导风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时,所述第二板面位于所述第一板面远离所述空调进风口的一侧;
延伸臂,连接在所述第一板面上,所述延伸臂包括:
第一延伸臂,具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分别设于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
第二延伸臂,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之间,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具有至少两个,其中两个所述驱动机构分别与设于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两端的所述第一延伸臂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延伸臂驱动所述导风主体转动,所述导风主体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延伸臂相对所述机体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中心在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1,所述延伸臂的个数为N,N≥3,相邻两个所述延伸臂的中心在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2,H1/N≤H2< H1/(N-2)。
3.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包括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所述空调进风口与空调出风口分别开设于所述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机体内并与进入所述机体内的空气进行换热;
换热风扇,设于所述机体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远离所述空调进风口的一侧,所述换热风扇的转动使空气由所述空调进风口进入机体内,进入机体内的空气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所述空调出风口流出;
导风板,沿所述机体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所述导风板的长度至少为1400mm,所述导风板的长度与所述机体的长度的比值为a, 0.9≤a<1;
驱动机构,与所述机体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导风板转动使所述导风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
所述导风板包括:
导风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时,所述第二板面位于所述第一板面远离所述空调进风口的一侧;
延伸臂,连接在所述第一板面上且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延伸臂驱动所述导风主体转动;
所述延伸臂包括:
第一延伸臂,具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分别设于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的两端;
第二延伸臂,设于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之间,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机体转动连接;
两个所述第一延伸臂的中心在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1,所述延伸臂的个数为N,N≥3,相邻两个所述延伸臂的中心在所述导风板长度方向上的距离为H2,H1/N≤H2<H1/(N-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包括:
前面板,所述前面板设于所述机体宽度方向的一端;所述空调出风口设于所述前面板上;
第一转轴,与所述前面板连接或形成于所述前面板上,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第一转轴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延伸臂驱动所述导风主体转动且所述导风主体转动带动所述第二延伸臂相对所述第一转轴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主体包括在所述导风主体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导风板关闭所述空调出风口时,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的下方;
所述延伸臂包括:
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板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由所述第一板面向远离所述第二板面的一侧延伸;
第二连接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板面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由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板面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板面的一侧延伸的同时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延伸;
第三连接段,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段由所述第二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一板面的一侧延伸的同时向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臂的所述第三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一端设有卡接口,所述第二延伸臂的所述第三连接段通过所述卡接口与所述第一转轴卡接,所述第一转轴位于所述卡接口内且可相对所述卡接口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臂上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驱动机构插入所述第一贯穿孔内且与所述第一延伸臂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具有电机输出轴,所述电机输出轴的旋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的中心轴共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上设有避让所述第二延伸臂的第二避让槽,所述前面板内形成与所述空调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风道,所述第二避让槽位于所述出风风道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避让槽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避让槽侧板,两个所述第二避让槽侧板上分别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转轴插设在两个所述第一轴孔内。
CN202323149180.3U 2023-11-21 2023-11-21 风管机 Active CN2214032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49180.3U CN221403257U (zh) 2023-11-21 2023-11-21 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49180.3U CN221403257U (zh) 2023-11-21 2023-11-21 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403257U true CN221403257U (zh) 2024-07-23

Family

ID=91923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49180.3U Active CN221403257U (zh) 2023-11-21 2023-11-21 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4032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00190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325381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221403257U (zh) 风管机
CN21872186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576540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9493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1191656A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蜗壳结构
CN21374703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17902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310112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1403246U (zh) 风管机
CN21765398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036144U (zh) 吊顶风管机
CN21884629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65397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9454087U (zh) 空调器
CN21624460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033397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21424962U (zh) 风管机
CN221548805U (zh) 风管机
CN21862708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37961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403226U (zh) 风管机
CN21806514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7178727U (zh) 天花机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