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33485U - 一体式除湿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体式除湿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33485U
CN221333485U CN202322954193.1U CN202322954193U CN221333485U CN 221333485 U CN221333485 U CN 221333485U CN 202322954193 U CN202322954193 U CN 202322954193U CN 221333485 U CN221333485 U CN 2213334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evaporator
subchamber
indoor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541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起财
许梦镭
向春
水宝辉
谢朝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Envicoo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334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334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体式除湿设备,涉及除湿设备技术领域,所述一体式除湿设备包括壳体、分隔组件和除湿系统;所述分隔组件将壳体内的空间分隔形成室内腔和室外腔,所述室外腔包括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第一子腔室与室内腔沿壳体的第二方向并列分布,第二子腔室与室内腔沿壳体的第一方向并列分布;所述除湿系统包括安装于室内腔内的蒸发器以及安装于第二子腔室内的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冷凝器在与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通过分隔组件将壳体的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对划分所形成的空间进行合理利用,及通过蒸发器和冷凝器在与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的巧妙设计,使得壳体的内部空间更加紧凑,壳体的厚度更薄。

Description

一体式除湿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一体式除湿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数据中心、储能等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储能对除湿需求不断提高,现有技术中通常将除湿设备设置于存放有服务器或储能单元的机柜内部,对机柜内进行降温或除湿,以保证服务器或储能单元能够高效可靠运行。
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目前的除湿设备中,蒸发器和冷凝器大多是沿除湿设备的厚度方向并列安装,使得除湿设备的厚度较厚,内部结构不够紧凑,体积较大,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定。对于将除湿设备安装于存放有服务器或储能单元的机柜内部时,对机柜的内部空间占用较大,相对减少了服务器或储能单元的放置空间,且对于一些空间较小的机柜场景无法使用除湿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结构更加紧凑,一定程度上减少设备的整体厚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一体式除湿设备,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分隔组件和除湿系统;
所述分隔组件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分隔形成室内腔和室外腔,所述除湿系统包括安装于所述室内腔内的蒸发器和安装于所述室外腔的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在与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组件的底部将所述室外腔分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子腔室与所述第二子腔室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子腔室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安装有压缩机和冷凝风机,所述第二子腔室内安装有所述冷凝器。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腔包括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子腔室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分布,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二子腔室沿第三方向并列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设置有所述蒸发器和蒸发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除湿系统还包括:
再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内腔内,所述再热器用于对湿空气除湿降温后进行再热处理,所述再热器与所述蒸发器沿所述第三方向叠置设置;
端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相对两侧,所述端板之间限定形成有室内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腔的所述第一空腔内还设置有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蒸发风机依次设置的加热件及电磁阀;
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操作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空腔内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蒸发风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宽度小于所述壳体的厚度以保证所述室内风道;
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蒸发器通过所述隔板分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出口与所述再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再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通;
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通;
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依次与节流单元、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室内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之间形成所述室内风道;
所述室外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之间形成室外风道;所述室内风道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室外风道的气流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分隔组件包括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分隔的第一分隔板、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沿所述第三方向进行分隔的第二分隔板和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进行分隔的集水盒;
所述第二分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所述第二子腔室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尺寸朝所述室外出风口的方向呈减缩状。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沿所述第一方向横向设置有所述集水盒,所述蒸发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集水盒内,所述室外腔的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集水盒的下方,所述室内腔位于所述集水盒的上方。
相比现有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除湿设备至少具备如下技术效果:
通过分隔组件将壳体的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划分,且对于划分所形成的室内腔、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进行合理利用,以及通过蒸发器和冷凝器在与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的巧妙设计,使得壳体的内部空间更加紧凑,壳体的厚度变得更薄,以及整个除湿设备的占用空间更小,普适性更强;其次,通过蒸发器和冷凝器在与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的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蒸发器和冷凝器沿壳体的厚度方向并列安装的技术手段而言,能够保证更优越的风道和更大的换热面积,提高除湿设备整体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一体式除湿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除去操作面板,蒸发风机后的室内腔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的除湿再热和制冷所对应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壳体;11、室内腔;111、第一空腔;112、第二空腔;12、室外腔;121、第一子腔室;122、第二子腔室;2、分隔组件;21、第一分隔板;22、第二分隔板;31、蒸发器;311、端板;32、蒸发风机;33、压缩机;34、冷凝器;35、冷凝风机;36、再热器;371、电磁阀;3711、第一电磁阀;3712、第二电磁阀;372、加热件;38、操作面板;39、节流单元;40、集水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的表述,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应当理解的是,“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另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竖直的”、“水平的”、“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体式除湿设备,其可以根据环境需求来选择并切换制热、制冷及除湿等多个工作模式,需要说明的是,除湿设备可以只指独立的主要包括除湿功能的产品,如除湿机;也可以是指其它结合有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除湿设备的空气调节功能的产品,如空调、温控设备等。请结合参阅附图1和附图2,一体式除湿设备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内的分隔组件2和除湿系统;分隔组件2将壳体1内的空间分隔形成室内腔11和室外腔12,除湿系统包括安装于室内腔11内的蒸发器31和安装于室外腔12的冷凝器34;进一步地,定义X轴方向为第一方向,Z轴方向为第二方向,Y轴方向为第三方向,其中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在与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室外腔12包括第一子腔室121和第二子腔室122,第一子腔室121与室内腔11沿壳体1的第二方向并列分布,第二子腔室122与室内腔11沿壳体1的第一方向并列分布;除湿系统还包括安装于室内腔11内的蒸发风机32以及安装于室外腔12的压缩机33和冷凝风机35,其中,压缩机33和冷凝风机35并列安装于第一子腔室121内沿壳体1的第一方向、冷凝器34安装于第二子腔室122内。
示例性地,冷凝器34的厚度和蒸发器31的厚度可以选择相同,将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分别安装于室内腔11中和室外腔12的第二子腔室122中,第二子腔室122与室内腔11收纳蒸发器31的部分在壳体1的第一方向并列、且与室内腔11未收纳蒸发器31的部分在壳体1的第三方向重叠,从壳体1厚度第三方向来看,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的厚度可以完全重叠,如此,壳体1的厚度可仅取决于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二者中厚度较大的其中之一的厚度,且至少会小于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二者的厚度之和。
在实际设计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除湿设备时,壳体1的厚度可以根据压缩机33的最小尺寸进行设计,其他器件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适应性的选择,从而将壳体1的尺寸做到极限。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可以应用于储能、数据中心等,目前,随着数据中心、储能等技术行业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储能对除湿需求不断提高,对于一般的数据中心、储能用的户外柜,常采用普通空调进行除湿或降温,此方式存在湿度控制波动性大等问题,已无法满足现有储能设备对湿度控制要求。因此,已知的将除湿设备设置于存放有服务器或储能单元的壳体内部,对壳体内进行降温或除湿,以保证服务器或储能单元能够高效可靠运行,但除湿设备往往对壳体的内部空间占用较大,相对减少了服务器或储能单元的放置空间,且对于一些空间较小的壳体场景无法使用除湿设备,在应用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适用性较差。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分隔组件2将壳体1内的空间分隔形成室内腔11和室外腔12,室外腔12包括第一子腔室121和第二子腔室122,第一子腔室121与室内腔11沿壳体1的第二方向并列分布,第二子腔室122与室内腔11沿壳体1的第一方向并列分布,将除湿系统中的蒸发器31和蒸发风机32安装于室内腔11内,将压缩机33和冷凝风机35安装于第一子腔室121内,将冷凝器34安装于第二子腔室122内,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至少部分重叠,上述设置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通过分隔组件2进行合理划分,且对于划分所形成的每个空间进行合理利用,以及通过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沿壳体1第三方向至少部分重叠的巧妙设计,使得壳体1的内部空间更加紧凑,除湿设备形成为一个更加扁平化的整体结构,整个除湿设备的占用空间小,普适性更强。其次,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至少部分重叠的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沿壳体的第三方向并列安装的技术手段而言,能够保证更优越的风道和更大的换热面积,提高除湿设备整体的工作效率。
请再次参阅附图1,第一方向为一体式除湿设备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为一体式除湿设备的高度方向,第三方向为一体式除湿设备的厚度方向。室外腔12包括与室内腔11沿Z轴方向并列分布的第一子腔室121及与室内腔11沿X轴方向并列分布的第二子腔室122。壳体1内的空间通过分隔组件2的分隔,分隔形成以室内腔11的底端为界线的上半部空间和下半部空间,室内腔11全部位于壳体1的上半部空间内,室外腔12包括位于下半部空间的第一子腔室121、以及上半部空间除去室内腔11后剩余的空间部分所形成的第二子腔室122。也即,通过分隔组件2的设置,将室内腔11和室外腔12相互隔离,整体将壳体1内的空间划分为室内腔11位于壳体1上半部,室外腔12主要位于壳体1的下半部,且将壳体1的上半部空间内的一部分划分为室外腔12以提供冷凝器的安装。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腔11包括第一空腔111和第二空腔112,第一空腔111与第二子腔室122沿壳体1的第一方向并列分布,第二空腔112与第二子腔室122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并列分布的第二空腔112;蒸发器31和蒸发风机32在第一空腔111内沿壳体的第二方向并列设置。具体地,室内腔11包括与第二子腔室122沿X轴方向并列分布的第一空腔111及与第二子腔室122沿Y轴方向并列分布的第二空腔112;蒸发器31和蒸发风机32在第一空腔111内沿Z轴方向并列设置。其中,分隔组件2将壳体1的上半部空间沿X轴方向分隔成左半部空间和右半部空间,进一步的,将右半部空间沿Y轴方向分隔成前半部空间和后半部空间,左半部空间可以理解为第一空腔111,前半部空间可以理解为第二空腔112,后半部空间可以理解为第二子腔室122。也即,通过分隔组件2的设置,将壳体1的上半部空间的一部分沿Y轴方向分隔,形成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叠置设置的室内腔11的第二空腔112和室外腔12的第二子腔室122,第二空腔112可供室内腔11内自身厚度较小的组件,如电控元件组件的装设,以尽量增加室内腔11的整体空间尺寸,确保室内腔11的整体收纳容积的前提下,同时可有效减小增加壳体1的厚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除湿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室内腔11内用于对湿空气除湿降温后再热处理的再热器36,再热器36与蒸发器31沿壳体的第三方向叠置设置。相比现有技术,本实施例达到除湿效果的同时还可减少功耗,原因在于大多数除湿设备对于湿空气除湿降温后再热处理这一功能,通常采用电加热方式进行升温,但启动电加热会造成了一定的能源浪费,而本实施例中的再热器36和压缩机33连接,利用压缩机33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可以对蒸发器31除湿后的冷气进行加热。蒸发器31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延伸的端板311,端板311之间限定形成有室内风道,通过端板311的设置可以使得空气更加集中于室内风道。蒸发器31和再热器36可以为一体组合结构,使得蒸发器31和再热器36共用一个风道,也即,端板311所形成的室内风道,可以减少沿壳体1第三方向的尺寸,同时安装更加便利,此外经过蒸发器31除湿后的冷空气,进入再热器36时,可以对除湿后的冷空气进一步的除湿,减小风道出口处空气的湿度,保证除湿后空气温度的同时提高除湿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腔11的第一空腔111内还设置有电控组件,电控组件包括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与蒸发风机32依次设置的电磁阀371及用于制热的加热件372,室内腔11的第二空腔112内还设置有操作面板38。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空腔111内于蒸发器31与蒸发风机32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的宽度小于壳体的厚度以保证室内风道;电控组件与蒸发器31通过隔板分隔设置,以免蒸发器31表面产生的冷凝水溅落至电控组件,影响电控组件的正常工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电磁阀371包括第一电磁阀3711和第二电磁阀3712,第一电磁阀3711和第二电磁阀3712的进口与压缩机33的出口连通,第二电磁阀3712的出口与再热器36的进口连通,再热器36的出口与冷凝器34的进口连通;第一电磁阀3711的出口与冷凝器34的进口连通;冷凝器34的出口依次与节流单元、蒸发器31的进口连通,蒸发器31的出口与压缩机33的进口连通。具体地,请参阅附图3,第一电磁阀3711和第二电磁阀3712的进口通过铜管并联于压缩机33的出口,第二电磁阀3712的出口通过铜管与再热器36的进口连通,再热器36的出口通过铜管与冷凝器34的进口连通;第一电磁阀3711的出口通过铜管与冷凝器34的进口连通;冷凝器34的出口通过铜管依次与节流单元39、蒸发器31的进口连通,蒸发器31的出口通过铜管与压缩机33的进口连通。本实施例对铜管的具体安装位置不做限定,可以根据需求及壳体1中各个器件的分布位置进行合理设计铜管的安装位置。除湿设备在制冷情况下,控制组件的第一电磁阀3711打开,第二电磁阀3712关闭,从压缩机33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第一电磁阀3711到冷凝器34冷凝变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经过节流元件变成低压液体,低压液体经过蒸发器31蒸发变成低压气体流回压缩机33,如此循环达到制冷效果。除湿设备在除湿情况下,在确定需进行除湿温度补偿的情况下,控制组件的第二电磁阀3712打开,第一电磁阀3711关闭,从压缩机33出来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第二电磁阀3712到再热器36进行放热,再通过冷凝器34进一步的冷凝变成高压液体,高压液体经过节流元件变成低压液体,低压液体经过蒸发器31蒸发变成低压气体流回压缩机33,如此循环达到除湿效果。除湿设备在制热情况下,仅加热件372和蒸发风机32工作,无需蒸发器31、冷凝器34及压缩机33等工作,从而节省了能量的耗费。除湿设备具备制冷、制热、除湿再热多功能于一体,通过第一电磁阀3711和第二电磁阀3712的通断实现制冷、除湿和再热等多个工作模式之间的切换。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除湿设备也可以用于家用的具备除湿功能的温控设备,如带余热回收的家用型除湿机,蒸发器和冷凝器共用一个循环风路,将湿空气通过蒸发器除湿后直接通过冷凝器进行加热再处理,虽然在湿度控制和节能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失去空调的温控功能,应用上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家用型除湿机内可采用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的设置方式,再热器36和蒸发器31共用一个风道,再热器36的进口与控制组件的第二电磁阀3712连接,在确定需要进行除湿温度补偿的情况下,第二电磁阀3712才会打开使得压缩机33与再热器36进行连通,对除湿后的冷空气进行加热,而现有技术中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共用一个风道,在除湿或制冷状态下,冷凝器34始终和压缩机33连通,因此压缩机33中的高温高压气体通过冷凝器34时,会影响蒸发器31周围的空气温度。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室内腔11沿壳体1的第二方向依次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之间形成室内风道;室外腔12沿壳体1的第二方向依次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之间形成室外风道;室内风道的气流方向与室外风道的气流方向相反。示例性地,室内进风口与蒸发风机32相对设置,室内出风口与蒸发器31相对设置;室外进风口与冷凝风机35相对设置,室外出风口与冷凝器34相对设置。冷凝风机35运行时,气流经室外进风口流入室外腔12内,对冷凝器34周围产生的热量进行降温散热后,再通过室外出风口吹出,达到散热的效果。
再热器36和蒸发器31共用同一个室内出风口,且置于蒸发器31之前或之后,可以减少沿壳体1第三方向的尺寸,同时经过蒸发器31除湿后的冷空气,进入再热器36时,可以对除湿后的冷空气进一步的除湿,减小风道出口处空气的湿度,保证除湿后空气温度的同时提高除湿效率。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分隔组件2包括将壳体1内的空间沿壳体1的第一方向进行分隔的第一分隔板21、将壳体1内的空间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进行分隔的第二分隔板22和将壳体1内的空间沿壳体1的第二方向进行分隔的集水盒40;第二分隔板22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第二子腔室122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的尺寸朝室外出风口的方向呈减缩状,如此室外腔12的第二子腔室122形成上部小下部大的冷凝风道的空间,冷凝器34安装于冷凝风道的空间,室内腔11的第二空腔112形成上部大下部小用于安装操作面板38的空间。请再次参阅图1,第二空腔112在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的截面形状呈倒梯形,第二子腔室122在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的截面形状呈正梯形,二者通过第二分隔板22将沿壳体1的第三方向的整体呈矩阵的截面分隔形成。通过第二分隔板22将冷凝风道的空间和操作面板38的安装空间进行分隔,合理利用空间的同时保证了空间尺寸的最小化。进一步的,第二子腔室122近似成倒V形结构,第二空腔112近似呈V形结构,第二子腔室122和第二空腔112组合呈长方体结构,为了进一步的使得空间尺寸最小化,冷凝器34可以选择紧贴壳体1后侧内壁设置,冷凝器34远离壳体1后侧内壁的一侧面与第二分隔板22之间形成从下至上逐渐渐缩的冷凝风道,操作面板38紧贴壳体1的前侧壁设置,第二分隔板22远离蒸发风机32的一侧朝向操作面板38的方向延伸形成挡风板,防止冷凝风道中的热风进入室内风道中,影响制冷效果。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壳体1内沿壳体1的第一方向横向设置有集水盒40,蒸发器31在沿壳体1的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集水盒40内,室外腔12的第一子腔室121位于集水盒40的下方,室内腔11位于集水盒40的上方。具体地,集水盒40横向安装于壳体1的第一方向,且集水盒40的两端抵接在壳体1第一方向的左右两侧,即可以理解为集水盒40包括位于蒸发器31下方的第一段和位于操作面板38下方的第二段,第一段的宽度至少大于蒸发器31的厚度,使得蒸发器31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更好的落入集水盒40中,示例性地,第一段的宽度和蒸发器31与再热器36结合后的厚度一致。第二段的宽度小于第一段的宽度,通过第二段的设置,一方面使得集水盒40的容量增加,另一方面起到分隔室内腔11和室外腔12的作用。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体式除湿设备至少具备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分隔组件2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进行合理划分,且对于划分所形成的室内腔11、第一子腔室121和第二子腔室122进行合理利用,以及通过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在与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的巧妙设计,使得壳体1的内部空间更加紧凑,壳体1的厚度变得更薄,以及整个除湿设备的占用空间更小,普适性更强;其次,通过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在与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的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蒸发器31和冷凝器34沿壳体的厚度方向并列安装的技术手段而言,能够保证更优越的风道和更大的换热面积,提高除湿设备整体的工作效率。
(2)通过在室内腔11内设置再热器36,以及通过第一电磁阀3711和第二电磁阀3712将再热器36和冷凝器34并联于压缩机33的出口,在确定需进行除湿温度补偿的情况下,第二电磁阀3712打开使得压缩机33与再热器36进行连通,对蒸发器31除湿后的冷气进行再热处理,一方面可以减少功耗,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温度需求进行温度补偿,使得除湿后的空气温度适宜,再一方面可以提高冷凝换热面积。
(3)除湿设备具备制冷、制热、除湿再热多功能于一体,通过第一电磁阀3711和第二电磁阀3712的通断实现制冷、除湿再热之间的切换。
(4)通过再热器36和蒸发器31共用一个室内风道的设置,可以减少沿壳体1第三方向的尺寸,同时经过蒸发器31除湿后的冷空气,进入再热器36时,可以对除湿后的冷空气进一步的除湿,减小风道出口处空气的湿度,保证除湿后空气温度的同时提高除湿效率。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以准。

Claims (10)

1.一种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分隔组件和除湿系统;
所述分隔组件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分隔形成室内腔和室外腔,所述除湿系统包括安装于所述室内腔内的蒸发器和安装于所述室外腔的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在与第一方向的垂直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的底部将所述室外腔分为第一子腔室和第二子腔室,所述第一子腔室与所述第二子腔室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子腔室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安装有压缩机和冷凝风机,所述第二子腔室内安装有所述冷凝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腔包括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子腔室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分布,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二子腔室沿第三方向并列分布;在所述第一空腔内沿所述第二方向并列设置有所述蒸发器和蒸发风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系统还包括:
再热器,设置于所述室内腔内,所述再热器用于对湿空气除湿降温后进行再热处理,所述再热器与所述蒸发器沿所述第三方向叠置设置;
端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蒸发器的相对两侧,所述端板之间限定形成有室内风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腔的所述第一空腔内还设置有电控组件,所述电控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蒸发风机依次设置的加热件及电磁阀;
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操作面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腔内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蒸发风机之间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宽度小于所述壳体的厚度以保证所述室内风道;
所述电控组件与所述蒸发器通过所述隔板分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阀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
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的进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电磁阀的出口与所述再热器的进口连通,所述再热器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通;
所述第一电磁阀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进口连通;
所述冷凝器的出口依次与节流单元、所述蒸发器的进口连通,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之间形成所述室内风道;
所述室外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所述室外进风口和所述室外出风口之间形成室外风道;所述室内风道的气流方向与所述室外风道的气流方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组件包括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进行分隔的第一分隔板、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沿所述第三方向进行分隔的第二分隔板和将所述壳体内的空间沿所述第二方向进行分隔的集水盒;
所述第二分隔板沿所述第三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所述第二子腔室沿所述第三方向的尺寸朝所述室外出风口的方向呈减缩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体式除湿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沿所述第一方向横向设置有所述集水盒,所述蒸发器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正投影完全落入所述集水盒内,所述室外腔的所述第一子腔室位于所述集水盒的下方,所述室内腔位于所述集水盒的上方。
CN202322954193.1U 2023-11-01 一体式除湿设备 Active CN221333485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33485U true CN221333485U (zh) 2024-07-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20135771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CN211667926U (zh)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US8826689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outdoor unit
KR100357285B1 (ko) 폐열 회수식 냉방장치에 적합한 가습 겸용 냉난방 장치
JP2006297964A (ja) 鉄道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7084463B (zh) 复合冷源冷水机组
CN221333485U (zh) 一体式除湿设备
CN115585506A (zh) 空调器
CN108759151B (zh) 一种蒸发冷低温型风冷热泵机组
CN117358021A (zh) 一体式除湿设备
CN108931070B (zh) 一种湿膜式低温型全热回收风冷热泵机组
CN111076311A (zh) 一种新风除湿一体机
CN101178225A (zh) 双系统机柜空调器
CN213630742U (zh) 全联供热泵除湿热水机组
CN212644762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108981037B (zh) 一种风冷却蒸发冷低温型多联机组
CN113133289A (zh) 一种室内空调末端及机房空调
KR100295966B1 (ko) 수냉.공냉식일체형냉방기와냉난방기
KR20120055021A (ko) 실외기 없는 에어컨
CN212869980U (zh) 加湿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CN210425749U (zh) 柜式冷水机组
CN217209618U (zh) 基于蒸发式冷凝器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KR20160077835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218936956U (zh) 一种开闭一体式烘干机
CN218915824U (zh) 一种开闭一体式烘干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