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27898U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327898U CN221327898U CN202420857237.0U CN202420857237U CN221327898U CN 221327898 U CN221327898 U CN 221327898U CN 202420857237 U CN202420857237 U CN 202420857237U CN 221327898 U CN221327898 U CN 2213278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cell
- battery
- electrode assembly
- groove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5
- 239000011149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3792 electroly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8 kn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7773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74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87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785 packaging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6280 packaging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861 polymer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95 fuel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JLVVSXFLKOJNIY-UHFFFAOYSA-N Magnes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Mg+2] JLVVSXFLKOJNI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FKNQFGJONOIPTF-UHFFFAOYSA-N Sodium cation Chemical compound [Na+] FKNQFGJONOIPT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JDZCKJOXGCMJGS-UHFFFAOYSA-N [Li].[S] Chemical compound [Li].[S] JDZCKJOXGCMJ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3 anode activ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95 infil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64 in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425 magnes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565 sea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210 silicon-bas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415 sod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66 tin-base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16 Ag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48 Al-L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40 Fe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842 Hesper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633 Iberis amar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90 N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6 S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28 Sn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69 Ti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HMDDXIMCDZRSNE-UHFFFAOYSA-N [C].[Si] Chemical class [C].[Si] HMDDXIMCDZRSN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FBZPFYRPYOZCQ-UHFFFAOYSA-N [Li].[Al] Chemical compound [Li].[Al] JFBZPFYRPYOZC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UMVBXBACMIOFDO-UHFFFAOYSA-N [N].[Si] Chemical class [N].[Si] UMVBXBACMIOF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BNDGIHQAIXEAO-UHFFFAOYSA-N [O].[Si] Chemical class [O].[Si] OBNDGIHQAIXEA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3 artificial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89 copper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dilithium;dioxido(dioxo)manganese Chemical compound [Li+].[Li+].[O-][Mn]([O-])(=O)=O QHGJSLXSVXVK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56 electro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227 gr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5 hard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0 interca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7 interca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110 jelli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74 jell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989 lithium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ELKBWJHTRAYNV-UHFFFAOYSA-K lithium iron 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Li+].[Fe+2].[O-]P([O-])([O-])=O GELKBWJHTRAYNV-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1
- VVNXEADCOVSAER-UHFFFAOYSA-N lithium sodium Chemical compound [Li].[Na] VVNXEADCOVSAE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645 metal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5 natural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2 natural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95 polyisocyanu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82 polyisocyanur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53 silicon-carbon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384 soft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ti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n]=O XOLBLPGZBRYER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887 ti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组件、电极组件和密封件。外壳组件包括壳体以及端盖。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端盖设置于壳体的第一端,端盖的部分区域向壳体的第二端凹陷形成凹槽,端盖设有贯穿凹槽的槽壁的注液孔。电极组件设置于外壳组件内,电极组件靠近端盖的一端形成有避让凹槽的避让区域。至少部分密封件密封设置于注液孔内。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单体,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电解液从注液孔溢出后残留在端盖的外部端面的情况,进而提升了端盖的外部端面在注液后的焊接可靠性,改善了电池单体外观的美观性,同时还使得电极组件形成的避让凹槽与端盖更加匹配,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使用电能作为驱动能,进而作为能够存储较多电能且能够多次往复充放电的动力电池得到快速发展。
相关技术中,电池单体在注入电解液溢液后,电解液容易残留在端盖上,从而影响端盖的外观以及焊接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以改善端盖的外观以及提升端盖的焊接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包括:
外壳组件,包括壳体以及端盖,所述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端盖的部分区域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凹陷形成凹槽,所述端盖设有贯穿所述凹槽的槽壁的注液孔;
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内,所述电极组件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形成有避让所述凹槽的避让区域;
密封件,至少部分密封设置于所述注液孔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通过在端盖的部分区域向壳体的第二端凹陷形成凹槽,为注液孔提供了布置空间,使得注液孔避开了端盖的外部端面。同时,通过将注液孔设置在端盖的凹槽内的槽壁上,使得在电池单体的注液工序中,电解液从凹槽内的注液孔溢出后残留在凹槽内,从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电解液从注液孔溢出后残留在端盖的外部端面的情况,进而提升了端盖的外部端面在注液后的焊接可靠性,改善了电池单体外观的美观性。同时,通过在电极组件靠近端盖的一端形成避让凹槽的避让区域,使得电极组件与端盖在形状上更加匹配,从而增加电极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尺寸,电池单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的中心和/或所述注液孔的中心位于所述电池单体的中轴线上。
也就是说,通过将凹槽的中心和/或注液孔的中心设置于电池单体的中轴线上,使得端盖呈对称结构,加工成型更加简单。同时,注液孔的中心设置于电池单体的中轴线使得注液孔正对电极组件的中轴孔,从而使得从注液孔注入的电解液没有直接冲击在电极组件的极片上,进而改善了电解液的浸润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通过揉平形成揉平面,所述端盖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揉平面电连接。
也就是说,通过将端盖的至少部分区域直接与揉平面电连接,从而减少了相关技术中的转接件和极柱,简化了外壳组件在第一端的结构,提高了外壳组件在第一方向的空间利用率,使得外壳组件在第一端的结构紧凑。同时,设置揉平面减少了第一极耳在电极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电极组件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增加,进而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
一些实施例中,至少所述避让区域形成有所述揉平面。
也就是说,通过在至少避让区域形成有揉平面,同时,端盖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揉平面电连接,使得至少电极组件的避让区域的揉平面与端盖的凹槽之间形成电连接,从而使得外壳组件在第一端的结构更加紧凑。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离膜,所述电极组件由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隔离膜共同卷绕形成,所述第一极片具有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具有第一涂覆区和第一无涂覆区,所述第一无涂覆区位于所述电极组件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无涂覆区在揉平后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外部向中心依次搭接,以使所述第一极耳形成为所述揉平面。
也就是说,通过第一极片、第二极片和隔离膜共同卷绕形成电极组件,同时第一集流体具有第一涂覆区和第一无涂覆区,使得第一无涂覆区形成第一极耳从而形成揉平面,减少了第一无涂覆区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一涂覆区在第一方向的尺寸能够更大,从而提升了电极组件的体积能量。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极片具有第二集流体,所述第二集流体具有第二涂覆区和第一避让部,所述第二涂覆区与所述第一涂覆区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避让部用于避让第一无涂覆区。
也就是说,通过第二涂覆区与第一涂覆区对应设置,使得第二涂覆区在第一方向的尺寸能够更大,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极组件的体积能量。同时,通过设置第一避让部用于避让第一无涂覆区,使得第一无涂覆区不与第二集流体接触,从而改善正负极短接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离膜具有第二避让部,所述隔离膜分别与所述第二涂覆区和所述第一涂覆区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避让部用于避让第一无涂覆区。
也就是说,通过隔离膜分别与第二涂覆区和第一涂覆区对应设置,使得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完全隔离,提升了电极组件的安全性。同时,隔离膜的第二避让部使得隔离膜不与第一无涂覆区一同揉平为揉平面,从而改善了揉平面的外观和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涂覆区通过在所述第一集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间歇涂布活性物质形成。
也就是说,通过在第一集流体沿第一方向靠近端盖的一端间歇涂布活性物质,从而形成涂布了活性物质的第一涂覆区和没有涂布活性物质的第一无涂覆区,涂布了活性物质的第一涂覆区卷绕形成卷绕体,没有涂布活性物质的第一无涂覆区凸出于卷绕体,形成第一极耳,第一极耳揉平后形成揉平面,从而提高了电极组件的生产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本体以及与所述密封本体连接的密封盖,所述密封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密封设置于所述注液孔内,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密封配合。
也就是说,通过在密封件上设置密封盖,可以施加作用力至密封盖上来安装密封件,密封件在安装的过程中,密封盖始终位于端盖的外部,有利于密封件的安装。同时,密封盖与密封本体的连接处相当于形成台阶面,此台阶面覆盖于注液孔的边缘处,从而与密封本体一起对注液孔起到双重密封,有利于提升密封件的密封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密封盖设于所述凹槽处。
也就是说,通过将密封盖板密封盖设于凹槽处,使得密封盖板对凹槽进行密封,进一步提升了端盖的密封性能,同时密封盖板可以用于遮盖凹槽内的密封件,起到装饰作用,提升了外壳组件的外观美观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盖板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端盖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平齐;或者,
所述密封盖板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低于所述端盖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
也就是说,通过将密封盖板远离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设置成不高出端盖远离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减少了外壳组件在第一端沿第一方向占用的空间,从而为电极组件沿第一方向的尺寸提供了增加空间,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密封盖板与端盖齐平,还提升了外壳组件的美观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至少一个上述所述的电池单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电池单体,通过在端盖的部分区域向壳体的第二端凹陷形成凹槽,为注液孔提供了布置空间,使得注液孔避开了端盖的外部端面。同时,通过将注液孔设置在端盖的凹槽内的槽壁上,使得在电池单体的注液工序中,电解液从凹槽内的注液孔溢出后残留在凹槽内,从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电解液从注液孔溢出后残留在端盖的外部端面的情况,进而提升了端盖的外部端面在注液后的焊接可靠性,改善了电池单体外观的美观性。同时,通过在电极组件靠近端盖的一端形成避让凹槽的避让区域,使得电极组件与端盖在形状上更加匹配,从而增加电极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尺寸,电池单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电设备的电池的电池单体,通过在端盖的部分区域向壳体的第二端凹陷形成凹槽,为注液孔提供了布置空间,使得注液孔避开了端盖的外部端面。同时,通过将注液孔设置在端盖的凹槽内的槽壁上,使得在电池单体的注液工序中,电解液从凹槽内的注液孔溢出后残留在凹槽内,从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电解液从注液孔溢出后残留在端盖的外部端面的情况,进而提升了端盖的外部端面在注液后的焊接可靠性,改善了电池单体外观的美观性。同时,通过在电极组件靠近端盖的一端形成避让凹槽的避让区域,使得电极组件与端盖在形状上更加匹配,从而增加电极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尺寸,电池单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去除密封盖板后的俯视图;
图5为图4加入密封盖板后沿A-A剖面线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极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隔离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池单体;11、外壳组件;111、壳体;111a、第一端;111b、第二端;112、端盖;112a、凹槽;112b、注液孔;113、密封盖板;12、电极组件;12a、避让区域;12b、揉平面;121、第一极片;121a、第一集流体;121b、第一涂覆区;121c、第一无涂覆区; 122、第二极片;122a、第二集流体;122b、第二涂覆区;122c、第一避让部;123、隔离膜;123a、第二避让部;13、密封件;13a、密封本体;13b、密封盖;20、电池箱;21、第一箱体部;22、第二箱体部;100、电池;200、控制器;300、马达;1000、车辆。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中的详细描述应理解为本申请宗旨的解释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周向”“高度方向”“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操作或使用,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接触”应作广义理解,可以是直接接触,也可以是隔着中间媒介层的接触,可以是相接触的两者之间基本上没有相互作用力的接触,也可以是相接触的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力的接触。
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使用电能作为驱动能,进而作为能够存储较多电能且能够多次往复充放电的动力电池得到快速发展,例如锂离子电池。其中,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而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因此,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将是决定新能源汽车能否快速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电池模组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的主要部件,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是提高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重要途径。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二次电池单体、锂离子一次电池单体、锂硫电池单体、钠锂离子电池单体、钠离子电池单体或镁离子电池单体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电池单体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电池单体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分成三种:柱形电池单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也不限定。
示例性地,柱形电池单体可以为圆柱形电池单体、棱柱电池单体等等,棱柱电池单体包括方壳电池单体、刀片形电池单体、多棱柱电池单体,多棱柱电池单体例如为六棱柱电池单体等,本申请实施例没有特别的限制。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电池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作为正极极耳。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凸出于已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作为负极极耳。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为了保证通过大电流而不发生熔断,正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负极极耳的数量为多个且层叠在一起。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
示例性地,正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正极活性材料设置在正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示例性地,正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以采用表面镀银处理的铝、表面镀银处理的不锈钢、不锈钢、铜、铝、炭精电极、碳、镍或钛等。复合集流体可包括高分子材料基层和金属层。复合集流体可通过将金属材料(铝、铝合金、镍、镍合金、钛、钛合金、银及银合金等)形成在高分子材料基材(如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苯乙烯、聚乙烯等的基材)上而形成。
示例性地,负极可以为负极极片,负极极片可以包括负极集流体。
示例性地,负极集流体可采用金属箔片或复合集流体。例如,作为金属箔片,可以采用表面镀银处理的铝、表面镀银处理的不锈钢、不锈钢、铜、铝、炭精电极、碳、镍或钛等。
示例性地,负极集流体具有在其自身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负极活性材料设置在负极集流体相对的两个表面中的任意一者或两者上。
示例性地,负极活性材料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用于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作为示例,负极活性材料可包括以下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炭、硬炭、硅基材料、锡基材料和钛酸锂等。硅基材料可选自单质硅、硅氧化合物、硅碳复合物、硅氮复合物以及硅合金中的至少一种。锡基材料可选自单质锡、锡氧化合物以及锡合金中的至少一种。但本申请并不限定于这些材料,还可以使用其他可被用作电池负极活性材料的传统材料。这些负极活性材料可以仅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电池单体还包括包装膜和外壳,包装膜包覆于电极组件的外部,外壳将包覆有包装膜的电极组件封装,形成电池单体。包装膜可以为迈拉膜(mylar膜),外壳可以为铝壳。在电极组件卷绕成型后会通过包Mylar工序和入壳工序完成迈拉膜和外壳的封装。其中,迈拉膜起密封和保护电极组件的作用,且迈拉膜能够有效地将电极组件和外壳相互绝缘,避免电池单体内部短路。外壳起保护作用。
示例性地,壳体包括顶盖和外壳,壳体设有开口,顶盖封闭开口以形成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质等物质的密闭空间。壳体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开口。顶盖也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开口。
示例性地,壳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电极端子,电极端子与电极组件的极耳电连接。电极端子可以与极耳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转接件与极耳间接连接。电极端子可以设置于顶盖上,也可以设置在外壳上。
示例性地,壳体上设置有防爆阀。防爆阀用于泄放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
示例性地,电池单体还包括泄压结构,泄压结构可以设置于顶盖,也可以设置于外壳,以泄放电池单体的内部压力或温度。
电池技术的发展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设计因素,例如,能量密度、放电容量、充放电倍率等性能参数,另外,还需要考虑电池的外观以及外部焊接的可靠性。
相关技术中,电池单体在注入电解液溢液后,电解液容易残留在端盖上,从而影响端盖的外观以及焊接的可靠性。
鉴于此,为了改善端盖的外观以及提升端盖的焊接可靠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单体包括外壳组件、电极组件和密封件。外壳组件包括壳体以及端盖。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端盖设置于壳体的第一端。端盖的部分区域向壳体的第二端凹陷形成凹槽。端盖设有贯穿凹槽的槽壁的注液孔。电极组件设置于外壳组件内,电极组件靠近端盖的一端形成有避让凹槽的避让区域。至少部分密封件密封设置于注液孔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通过在端盖的部分区域向壳体的第二端凹陷形成凹槽,为注液孔提供了布置空间,使得注液孔避开了端盖的外部端面。同时,通过将注液孔设置在端盖的凹槽内的槽壁上,使得在电池单体的注液工序中,电解液从凹槽内的注液孔溢出后残留在凹槽内,从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电解液从注液孔溢出后残留在端盖的外部端面的情况,进而提升了端盖的外部端面在注液后的焊接可靠性,改善了电池单体外观的美观性。同时,通过在电极组件靠近端盖的一端形成避让凹槽的避让区域,使得电极组件与端盖在形状上更加匹配,从而增加电极组件在第一方向的尺寸,电池单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的体积能量密度。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电池单体、电池以及使用电池的用电设备。
用电设备可以是车辆、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用电设备不做特殊限制。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用电设备为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车辆1000可以为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车辆1000的内部设置有电池100,电池100可以设置在车辆1000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100可以用于车辆1000的供电,例如,电池100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车辆1000还可以包括控制器200和马达300,控制器200用来控制电池100为马达300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000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不仅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000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000提供驱动动力。
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电力需求,电池100可以包括多个电池单体10,电池单体10是指组成电池模块或电池100包的最小单元。多个电池单体10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10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10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10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内;当然,电池100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1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形式,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内。电池1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例如,该电池100还可以包括汇流部件,用于实现多个电池单体10之间的电连接。其中,每个电池单体10可以为二次电池100或一次电池100;还可以是锂硫电池100、钠离子电池100或镁离子电池100,但不局限于此。电池单体10可呈圆柱体、扁平体、长方体或其它形状等。
请参阅图2,电池100包括电池箱20和至少一个电池单体10,电池单体10设置于电池箱20的安装空间内。电池箱20可以是单独的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或球体等简单立体结构,也可以是由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或球体等简单立体结构组合而成的复杂立体结构。电池箱20的材质可以是如铝合金、铁合金等合金材料,也可以是如聚碳酸酯、聚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等高分子材料,或者是如玻璃纤维加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
电池箱20用于容纳电池单体10,电池箱20可以是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箱20可以包括第一箱体部21和第二箱体部22,第一箱体部21与第二箱体部22相互盖合,第一箱体部21和第二箱体部2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10的安装空间。第二箱体部22可以是一端敞开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部21为板状结构,第一箱体部21盖合于第二箱体部22的敞开侧,以形成具有安装空间的电池箱20;第一箱体部21和第二箱体部22也均可以是一侧敞开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部21的敞开侧盖合于第二箱体部22的敞开侧,以形成具有安装空间的电池箱20。当然,第一箱体部21和第二箱体部22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为提高第一箱体部21与第二箱体部22连接后的密封性,第一箱体部21与第二箱体部22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件,比如,密封胶、密封圈等。
假设第一箱体部21盖合于第二箱体部22的顶部,第一箱体部21亦可称之为上箱盖,第二箱体部22亦可称之为下箱盖。
在电池100中,电池单体1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若电池单体10为多个,多个电池单体10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10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10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10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电池箱20内;当然,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1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电池箱20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10,请参阅图3至图8,电池单体10包括外壳组件11、电极组件12和密封件13。外壳组件11包括壳体111以及端盖112。壳体111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111a和第二端111b。端盖112设置于壳体111的第一端111a。端盖112的部分区域向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凹陷形成凹槽112a。端盖112设有贯穿凹槽112a的槽壁的注液孔112b。电极组件12设置于外壳组件11内,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形成有避让凹槽112a的避让区域12a。至少部分密封件13密封设置于注液孔112b内。
需要说明的是,电池单体10(有时也称电芯)可以呈立方体,也可以呈圆柱体,还可以呈其它形状,在此不做限制。
对应地,第一方向可以是立方体的高度方向,还可以是圆柱体的轴向。
本申请实施例以电池单体10呈圆柱体、第一方向为呈圆柱体的电池单体10的轴向为例进行说明。
电池单体10中,电极组件1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具体地,电极组件12也可以呈圆柱体,还可以呈其它形状。
端盖112设置于壳体111的第一端111a,可以是端盖112与壳体111的第一端111a连接,连接的形式不做限定。
端盖112的部分区域向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凹陷而形成的凹槽112a,为注液孔112b提供了布置空间,使得注液孔112b避开了端盖112的外部端面,从而提升了注液后端盖112的外部端面的焊接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端盖112的外部端面为端盖112沿第一方向远离电极组件12的一侧端面。
此外,端盖112可以是正极端盖,也可以是负极端盖,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电池单体10呈圆柱体,端盖112呈圆形,沿端盖112的边缘至中心,端盖112呈台阶状,即端盖112往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的方向形成下沉台阶从而形成凹槽112a。
示例性地,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上,凹槽112a的截面形状呈圆形。
需要说明的是,凹槽112a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形状也可以呈方形,或者呈其它形状,在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注液孔112b设置在凹槽112a中的具体位置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12a的槽壁包括从端盖112沿第一方向往第二端111b延伸的侧壁以及与侧壁靠近第二端111b的一侧连接的底壁,注液孔112b设置在底壁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注液孔112b还可以设置在凹槽112a的侧壁上。
通过将注液孔112b设置在端盖112的凹槽112a内的底壁上,使得在电池单体10的注液工序中,电解液沿第一方向从第一端111a往第二端111b直接流至电极组件12,加快了电解液的注液速度,提升了电解液浸润的效率。
至少部分密封件13密封设置于注液孔112b内,可以是一部分密封件13密封设置于注液孔112b内,一部分密封件13设置于端盖112的外部,也可以是整个密封件13与注液孔112b密封配合。
通过将至少部分密封件13密封设置于注液孔112b内,使得在电池单体10在从注液孔112b注入电解液后,密封件13对端盖112进行密封,从而阻止电解液从注液孔112b流出。
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即电极组件12靠近壳体111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111a。
具体地,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可以通过在凹槽112a的对应区域向远离端盖112的一端凹陷,从而形成避让区域12a,避让端盖112上的凹槽112a,使得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与端盖112更加匹配,进而使得电池单体10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更加紧凑。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10,通过在端盖112的部分区域向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凹陷形成凹槽112a,为注液孔112b提供了布置空间,使得注液孔112b避开了端盖112的外部端面。同时,通过将注液孔112b设置在端盖112的凹槽112a内的槽壁上,使得在电池单体10的注液工序中,电解液从凹槽112a内的注液孔112b溢出后残留在凹槽112a内,从而改善了相关技术中电解液从注液孔112b溢出后残留在端盖112的外部端面的情况,进而提升了端盖112的外部端面在注液后的焊接可靠性,改善了电池单体10外观的美观性。同时,通过在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形成避让凹槽112a的避让区域12a,使得电极组件12与端盖112在形状上更加匹配,从而增加电极组件12在第一方向的尺寸,电池单体10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10的体积能量密度。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凹槽112a的中心和/或注液孔112b的中心位于电池单体10的中轴线上。
凹槽112a的中心,指的是凹槽112a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上的中心。
示例性地,凹槽112a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为圆形,凹槽112a的中心则为圆形的圆心。
注液孔112b的中心,指的是注液孔112b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上的中心。
进一步地,注液孔112b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为圆形,注液孔112b的中心则为注液孔112b的圆心。
示例性地,电池单体10呈圆柱体,电池单体10的中轴线为圆柱体的中轴线。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凹槽112a的中心位于电池单体10的中轴线上,可以是注液孔112b的中心位于电池单体10的中轴线上,还可以是凹槽112a的中心和注液孔112b的中心同时位于电池单体10的中轴线上。
也就是说,通过将凹槽112a的中心和/或注液孔112b的中心设置于电池单体10的中轴线上,使得端盖112呈对称结构,加工成型更加简单。同时,注液孔112b的中心设置于电池单体10的中轴线使得注液孔112b正对电极组件12的中轴孔,从而使得从注液孔112b注入的电解液没有直接冲击在电极组件12的极片上,进而改善了电解液的浸润效果。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电极组件12的第一极耳通过揉平形成揉平面12b,端盖11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揉平面12b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耳可以是正极极耳或者负极极耳。
对应地,揉平面12b可以为正极揉平面或者负极揉平面。
示例性地,第一极耳为正极极耳,揉平面12b为正极揉平面,端盖11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揉平面12b电连接从而使得端盖112带正电,端盖112与壳体111电连接,从而使得壳体111带正电,外壳组件11采用不含铁元素的材料,例如外壳组件11为铝壳,从而改善了铁元素在高电压下通过氧化反应氧化成铁离子从而出现电化学腐蚀的情况。
示例性地,第一极耳为负极极耳,揉平面12b为负极揉平面,端盖11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揉平面12b电连接从而使得端盖112和壳体111带负电,外壳组件11采用不含铝元素的材料,例如外壳组件11为钢壳,从而改善了铝壳发生嵌锂反应而产生铝锂合金时导致的外壳组件11腐蚀漏液的情况。
通过将电极组件12的第一极耳揉平为电极组件12端面的揉平面12b,可减少第一极耳在电极组件12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电极组件12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增加,进而提升了电池单体10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第一极耳形成的揉平面12b能够增大连接的面积,使得连接更加稳定,改善了相关技术中极耳需要对齐才能稳定连接的问题,从而提高产线生产效率,降低电池单体10的制作成本。
其中,可以是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的避让区域12a形成为揉平面12b,可以是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的非避让区域形成为揉平面12b,还可以是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的避让区域12a形成为揉平面12b,同时部分的非避让区域形成为揉平面12b,还可以是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整个形成为揉平面12b,在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端盖11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揉平面12b电连接,包括了端盖11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揉平面12b机械连接。
此外,端盖11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揉平面12b之间为直接连接。
端盖11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揉平面12b电连接,可以是部分端盖112与揉平面12b电连接,也可以是整个端盖112与揉平面12b电连接。
示例性地,端盖112的凹槽112a与揉平面12b电连接,或者端盖112的非凹槽区域与揉平面12b电连接。
由此,通过将端盖112的至少部分区域直接与揉平面12b电连接,从而减少了相关技术中的转接件和极柱,简化了外壳组件11在第一端111a的结构,提高了外壳组件11在第一方向的空间利用率,使得外壳组件11在第一端111a的结构紧凑。同时,设置揉平面12b减少了第一极耳在电极组件12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电极组件12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能够增加,进而提升了电池单体10的体积能量密度。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少避让区域12a形成有揉平面12b。
至少避让区域12a形成有揉平面12b,可以是只在避让区域12a形成揉平面12b,还可以是同时在电极组件12的避让区域12a和非避让区域形成揉平面12b。
也就是说,通过在至少避让区域12a形成有揉平面12b,端盖112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揉平面12b电连接,使得至少电极组件12的避让区域12a的揉平面12b与端盖112的凹槽112a之间形成电连接,从而进一步使得外壳组件11在第一端111a的结构更加紧凑。
此外,当电极组件12只在避让区域12a形成有揉平面12b时,避让区域12a的揉平面12b与凹槽112a电连接,在维持了电极组件12与端盖112之间连接强度的同时,电极组件12的非避让区域由于没有形成揉平面12b,减少了揉平面12b在非避让区域的占用空间,从而使得非避让区域在第一方向的尺寸能够增加,进一步提升电池单体10的体积能量密度。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电极组件12包括第一极片121、第二极片 122以及夹设于第一极片121和第二极片 122之间的隔离膜123。电极组件12由第一极片121、第二极片 122和隔离膜123共同卷绕形成。第一极片121具有第一集流体121a。第一集流体121a具有第一涂覆区121b和第一无涂覆区121c。第一无涂覆区121c位于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形成第一极耳。第一无涂覆区121c在揉平后沿电极组件12的外部向中心依次搭接,以使第一极耳形成为揉平面12b。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组件12是电池单体10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外壳组件11内可以包含一个或更多个电极组件12。电极组件12主要由极片(第一极片121和第二极片122)卷绕形成,并且通常在第一极片121与第二极片 122之间设有隔离膜123。极片(第一极片121和第二极片 122)具有活性物质的部分构成电极组件12的主体部,主体部连接极耳。第一极片121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片 122的第二极耳可以共同位于主体部的一端或是分别位于主体部的两端。在电池100的充放电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发生反应,极耳连接电池单体10的正负极以形成电流回路。
在一些场合中,电极组件12也可被称为是裸电芯、卷绕体等。
电极组件12由第一极片121、第二极片 122和隔离膜123共同卷绕形成,即电极组件12为卷绕体。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片121可以是正极极片或者负极极片,对应地,第二极片122可以是负极极片或者正极极片。
示例性地,第一极片121是正极极片,第二极片 122是负极极片。
夹设于第一极片121和第二极片 122之间的隔离膜123用于将极性相反的第一极片121和第二极片 122之间进行电气隔离。可以理解的是,隔离膜123至少需要将第一极片121和第二极片 122的涂布了活性物质的部分进行隔离,也就是说隔离膜123的形状至少需要完整覆盖第一涂覆区121b。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在第一极片121、第二极片 122和隔离膜123共同卷绕之前,第一极片121、第二极片 122和隔离膜123可以为一片片叠加,从而形成待卷绕之前的状态。示例性地,叠加的形式可以依次为隔离膜123、第一极片121、隔离膜123、第二极片 122和隔离膜123。
需要说明的是,集流体通常指汇集电流的结构或零件,同时用于承载正负极活性物质,在锂离子电池100上主要指的是金属箔,如铜箔、铝箔。集流体通过接触活性物质作为导体使电流汇聚并输出,从而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第一集流体121a具有第一涂覆区121b和第一无涂覆区121c,其中,第一涂覆区121b通过卷绕形成卷绕体。
第一极片121为负极极片时,第一涂覆区121b涂布有负极活性物质。第一极片121为正极极片时,第一涂覆区121b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
第一无涂覆区121c位于电极组件12靠近端盖112的一端,向端盖112一端凸出于第一涂覆区121b,从而形成第一极耳。
需要说明的是,沿电极组件12的外部向中心,指的是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上,沿电极组件12的周侧外部向截面中心的方向。
由于电极组件12通常从中心开始卷绕,因此卷绕后位于中心的第一极耳先搭接,位于外部的第一极耳后搭接,对于第一极耳从外部向中心折弯的情况,可以看作第一无涂覆区121c在揉平后沿电极组件12的外部向中心依次搭接,以使第一极耳形成为揉平面12b。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集流体121a还具有安全区,安全区设置于第一涂覆区121b和第一无涂覆区121c之间,以改善在揉平过程中造成第一涂覆区121b的活性物质脱落的情况。
由此,通过第一极片121、第二极片 122和隔离膜123共同卷绕形成电极组件12,同时第一集流体121a具有第一涂覆区121b和第一无涂覆区121c,使得第一无涂覆区121c形成第一极耳从而形成揉平面12b,减少了第一无涂覆区121c在第一方向的尺寸,使得第一涂覆区121b在第一方向的尺寸能够更大,从而提升了电极组件12的体积能量。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第二极片 122具有第二集流体122a,第二集流体122a具有第二涂覆区122b和第一避让部122c,第二涂覆区122b与第一涂覆区121b对应设置,第一避让部122c用于避让第一无涂覆区121c。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极片122为负极极片时,第二涂覆区122b涂布有负极活性物质。第二极片122为正极极片时,第二涂覆区122b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
其中,位于第二集流体122a的第二涂覆区122b需要与位于第一集流体121a的第一涂覆区121b对应设置,从而使得第二涂覆区122b在第一方向的尺寸能够更大,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极组件12的体积能量。
这里,通过第二涂覆区122b与第一涂覆区121b对应设置,使得第二涂覆区122b在第一方向的尺寸能够更大,从而进一步提升电极组件12的体积能量。同时,通过设置第一避让部122c用于避让第一无涂覆区121c,使得第一无涂覆区121c不与第二集流体122a接触,从而改善正负极短接的情况。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隔离膜123具有第二避让部123a,隔离膜123分别与第二涂覆区122b和第一涂覆区121b对应设置,第二避让部123a用于避让第一无涂覆区121c。
需要说明的是,隔离膜123的材料可以为高分子材料。
由于高分子材料的隔离膜123在揉平后将产生性能和物质状态改变,因此需要在隔离膜123上设置用于避让第一无涂覆区121c的第二避让部123a,从而使得隔离膜123不与第一无涂覆区121c一同揉平为揉平面12b。
这里,通过隔离膜123分别与第二涂覆区122b和第一涂覆区121b对应设置,使得第一极片121和第二极片 122之间完全隔离,提升了电极组件12的安全性。同时,隔离膜123的第二避让部123a使得隔离膜123不与第一无涂覆区121c一同揉平为揉平面12b,从而改善了揉平面12b的外观和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第一无涂覆区121c通过在第一集流体121a沿第一方向靠近端盖112的一端间歇涂布活性物质形成。
通过在第一集流体121a沿第一方向靠近端盖112的一端间歇涂布活性物质,从而形成涂布了活性物质的第一涂覆区121b和没有涂布活性物质的第一无涂覆区121c,涂布了活性物质的第一涂覆区121b卷绕形成卷绕体,没有涂布活性物质的第一无涂覆区121c凸出于卷绕体,形成第一极耳,第一极耳揉平后形成揉平面12b,从而提高了电极组件12的生产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密封件13包括密封本体13a以及与密封本体13a连接的密封盖13b。密封本体13a沿第一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密封设置于注液孔112b内。密封盖13b与凹槽112a的槽壁密封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本体13a和密封盖13b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采用分体式结构,分体式的密封本体13a和密封盖13b可以单独成型后再加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示例性地,密封件13为密封胶钉。
可以理解的是,密封件13在伸入注液孔112b内的过程中,密封本体13a能够伸入注液孔112b内,而密封盖13b的尺寸大于注液孔112b的尺寸,密封盖13b整体无法进入注液孔112b内。
密封本体13a至少部分密封设置于注液孔112b内,可以是一部分密封本体13a密封设置于注液孔112b内,一部分密封本体13a穿过注液孔112b设置于外壳组件11内;还可以是整个密封本体13a密封设置于注液孔112b内。
密封盖13b与凹槽112a的槽壁密封配合,可以是密封盖13b与凹槽112a的底壁密封配合,可以是密封盖13b与凹槽112a的侧壁密封配合,还可以是密封盖13b同时与凹槽112a的底壁以及侧壁密封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密封件13对注液孔112b的密封效果。
由此,通过在密封件13上设置密封盖13b,可以施加作用力至密封盖13b上来安装密封件13,密封件13在安装的过程中,密封盖13b始终位于端盖112的外部,有利于密封件13的安装。同时,密封盖13b与密封本体13a的连接处相当于形成台阶面,此台阶面覆盖于注液孔112b的边缘处,从而与密封本体13a一起对注液孔112b起到双重密封,有利于提升密封件13的密封性能。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外壳组件11包括密封盖板113,密封盖板113密封盖13b设于凹槽112a处。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盖板113密封盖13b设于凹槽112a处,可以是密封盖板113与端盖112连接。
密封盖板113与端盖112的连接,可以是焊接,还可以是其他连接形式,在此不做限制。
密封盖板113密封盖13b设于凹槽112a处,从而对凹槽112a进行密封,同时可以用于遮盖凹槽112a内的密封件13,提升外壳组件11的外观美观性。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一部分密封本体13a密封设置于注液孔112b内,一部分密封本体13a穿过注液孔112b设置于外壳组件11内,密封盖板113与凹槽112a的侧壁连接,密封盖板113与凹槽112a的底壁之间的距离大于密封盖13b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密封盖13b与密封盖板113之间的距离小于穿过注液孔112b设置于外壳组件11内的部分密封本体13a沿第一方向的尺寸,从而使得密封盖板113对密封件13具有单向限位作用,密封件13不容易从注液孔112b中脱出。
由此,通过将密封盖板113密封盖13b设于凹槽112a处,使得密封盖板113对凹槽112a进行密封,进一步提升了端盖112的密封性能,同时密封盖板113可以用于遮盖凹槽112a内的密封件13,起到装饰作用,提升了外壳组件11的外观美观性。
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密封盖板113远离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的端面与端盖112远离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的端面平齐。或者密封盖板113远离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的端面低于端盖112远离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的端面。
这里,通过将密封盖板113远离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的端面设置成不高出端盖112远离壳体111的第二端111b的端面,减少了外壳组件11在第一端111a沿第一方向占用的空间,从而为电极组件12沿第一方向的尺寸提供了增加空间,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10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密封盖板113与端盖112齐平,还提升了外壳组件11的美观性。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至图8,电池单体10呈圆柱体,电极组件12呈圆柱卷绕体,端盖112、密封盖板113、凹槽112a以及注液孔112b均为圆形,端盖112为正极端盖,外壳组件11的材料包括铝,凹槽112a位于端盖112的轴中心。注液孔112b位于凹槽112a的轴中心,正对电极组件12的卷绕中心孔。密封件13为密封胶钉且与注液孔112b密封配合。电极组件12的避让区域12a形成有揉平面12b且与端盖112的凹槽112a匹配,从而增加电极组件12在第一方向的尺寸,电池单体10在第一方向上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10的体积能量密度。第一极耳为正极极耳,揉平面12b为正极揉平面,电极组件12的非避让区域不形成揉平面12b且与端盖112的其他部位匹配,揉平面12b与凹槽112a直接穿透焊连接,电极组件12的非避让区域与端盖112不连接。端盖112分别与密封盖板113和壳体111焊接,从而使得端盖112、密封盖板113以及壳体111通过揉平面12b带正电。正极取消了正极极柱、正极转接片、正极密封圈和正极塑胶,减少了电池单体10的零件成本,提升了电池单体10在轴向的空间利用率,从而提升了电池单体10的体积能量密度。同时,注液孔112b位于凹槽112a的轴中心,正对电极组件12的卷绕中心孔,提升了电解液的注液效果。此外,注液孔112b设置于凹槽112a中,提升了端盖112的外部端面在注液后的焊接可靠性,同时还改善了电池单体10外观的美观性。
负极采用极柱与转接片的常规方案设计,负极极柱与负极端盖之间绝缘连接。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又一些实施例中”、或“示例性”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申请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组件,包括壳体以及端盖,所述壳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端盖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端,所述端盖的部分区域向所述壳体的第二端凹陷形成凹槽,所述端盖设有贯穿所述凹槽的槽壁的注液孔;
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外壳组件内,所述电极组件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形成有避让所述凹槽的避让区域;
密封件,至少部分密封设置于所述注液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中心和/或所述注液孔的中心位于所述电池单体的中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通过揉平形成揉平面,所述端盖的至少部分区域与所述揉平面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避让区域形成有所述揉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夹设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离膜,所述电极组件由所述第一极片、所述第二极片和所述隔离膜共同卷绕形成,所述第一极片具有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一集流体具有第一涂覆区和第一无涂覆区,所述第一无涂覆区位于所述电极组件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形成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一无涂覆区在揉平后沿所述电极组件的外部向中心依次搭接,以使所述第一极耳形成为所述揉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片具有第二集流体,所述第二集流体具有第二涂覆区和第一避让部,所述第二涂覆区与所述第一涂覆区对应设置,所述第一避让部用于避让第一无涂覆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膜具有第二避让部,所述隔离膜分别与所述第二涂覆区和所述第一涂覆区对应设置,所述第二避让部用于避让第一无涂覆区。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涂覆区通过在所述第一集流体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端盖的一端间歇涂布活性物质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包括密封本体以及与所述密封本体连接的密封盖,所述密封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至少部分密封设置于所述注液孔内,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凹槽的槽壁密封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组件包括密封盖板,所述密封盖板密封盖设于所述凹槽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板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与所述端盖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平齐;或者,
所述密封盖板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低于所述端盖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二端的端面。
12.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13.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857237.0U CN221327898U (zh) | 2024-04-24 | 2024-04-24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20857237.0U CN221327898U (zh) | 2024-04-24 | 2024-04-24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327898U true CN221327898U (zh) | 2024-07-12 |
Family
ID=91795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20857237.0U Active CN221327898U (zh) | 2024-04-24 | 2024-04-24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327898U (zh) |
-
2024
- 2024-04-24 CN CN202420857237.0U patent/CN22132789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158580U (zh) | 集流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14477678U (zh) | 盖板、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16903143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5266605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16903136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US20240313337A1 (en) | End Cover,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 |
CN216085074U (zh) |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US20240055705A1 (en) | Battery cell, battery, power consu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 | |
CN218414807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7788578U (zh) | 端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17740616U (zh) | 单体电池、电池及用电装置 | |
JP7488909B2 (ja) | 電池セル、電池、電気設備および電池セルの製造方法、製造設備 | |
CN221327898U (zh)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0934362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807453U (zh) | 高压盒、电池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 |
CN216354489U (zh) | 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1239685U (zh) | 一种顶盖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0934135U (zh) |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21262602U (zh) | 电池模块、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20627980U (zh) | 端板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21447326U (zh) | 壳体、电池单体、电池模组、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447209U (zh) |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 |
CN221407584U (zh) | 一种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 |
CN220569775U (zh)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CN221651634U (zh) | 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