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301456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301456U
CN221301456U CN202322951562.1U CN202322951562U CN221301456U CN 221301456 U CN221301456 U CN 221301456U CN 202322951562 U CN202322951562 U CN 202322951562U CN 221301456 U CN221301456 U CN 2213014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plate
volute
cavity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515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标
张荣海
赵强
耿建龙
张文强
张勉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3014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3014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换热器、风机组件、接水盘;所述外壳包括底板、顶板和前面板,所述顶板的一端部设置有向下弯折的侧立板,所述顶板的另一端部设置有下翻边;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和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所述下翻边、所述底板和所述前面板之间形成安装间隔,所述配管经由所述安装间隔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下翻边和所述底板之间并遮盖住所述安装间隔。实现降低组装所需人员数量以降低组装成本并提高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家用电器,空调分为壁挂式空调和柜式空调。其中,空调通常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室内机安装在室内侧,而室外机安装在室外侧。
现有技术中的室内机安装其安装方式不同,分为立式室内机、壁挂式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其中,空调室内机因其占用室内有效空间较小,被广泛的推广使用。常规技术中所述的空调室内机(通常称之为风管机),一般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中的风机、换热器、接水盘和排水泵等部件。
中国专利公告号CN 112747373 A公开了一种风管机及风管机组装方法,风管机包括外壳、风机系统、换热系统和排水装置,其中外壳包括底板、两个侧板、前面板和下盖板,为了满足换热器的冷媒管接管的要求,通常在其中一个侧板上设置有配管安装孔。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先倾斜搬运换热器以使得冷媒管插入到配管安装孔中,然后,再放平换热器以将换热器固定在外壳内。但是,换热器的重量较重,在将换热器倾斜装入到外壳中时,一般需要两个工人协助进行操作才能完成,这便造成组装成本增加且组装效率较低。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提高组装效率的空调技术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实现降低组装所需人员数量以降低组装成本并提高组装效率。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底板、顶板和前面板,所述顶板的一端部设置有向下弯折的侧立板,所述顶板的另一端部设置有下翻边,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前面板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并与所述侧立板连接,所述侧立板还与所述底板连接;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一端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配管;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和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设置有所述贯通口,所述安装部件形成有固定安装区和蜗腔,所述电机设置在固定安装区中,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蜗腔中,所述蜗腔与所述贯通口连通;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水泵,和/或,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水位传感器;
接水盘;
其中,所述安装部件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并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出风腔体中,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并布置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
所述安装部件、所述下翻边、所述底板和所述前面板之间形成安装间隔,所述配管经由所述安装间隔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下翻边和所述底板之间并遮盖住所述安装间隔,所述配管夹在所述安装板和所述下翻边之间。
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底板、顶板和前面板,所述顶板的一端部设置有向下弯折的侧立板,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前面板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并与所述侧立板连接,所述侧立板还与所述底板连接;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一端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配管;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和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设置有所述贯通口,所述安装部件形成有固定安装区和蜗腔,所述电机设置在固定安装区中,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蜗腔中,所述蜗腔与所述贯通口连通;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水泵,和/或,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水位传感器;
其中,所述安装部件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并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出风腔体中;
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管孔,所述安装板连接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侧立板之间,所述配管经由所述管孔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在顶板的一端设置侧立板以满足与底板连接的要求,而顶板的另一端部不与底板直接连接,进而是的顶板的另一端部与底板之间形成间隔,在装配换热器时,则在倒置的顶板上进行装配,换热器的配管则可以经由顶板远离侧立板的端部伸出,这样,便可以无需倾斜调节换热器的姿态采用平放的方式直接装配在顶板上,实现了单人装配操作,以降低组装成本并提高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图1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图1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图3中风机组件的爆炸图;
图6为图3中第一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第二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图3中第二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组装爆炸图;
图10为图9中M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处于水泵维修状态下的参考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中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风机组件的爆炸图;
图14为图12中第一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第二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2中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2中减震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又一实施例中风机组件的爆炸图;
图19为图1中第二安装件与电器盒的组装图;
图20为图19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1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件与电器盒的组装图;
图22为图2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3为图21中防火部件与电器盒的组装图;
图24为图23中电器盒的爆炸图;
图25为图1中换热器与外壳的局部组装示意图;
图26为图1中水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5中第一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5中结构增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8所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1、换热器2、风机组件3、电器盒4、水泵组件5和接水盘6。
所述外壳1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所述换热器2被配置成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所述风机组件3包括电机31、风扇32、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
所述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蜗壳部331和至少一第一安装部332,所述第一安装部332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蜗壳部331之间。
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口341,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蜗壳部342和至少一第二安装部344。
所述第一安装件33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所述第一安装部332和所述第二安装部344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所述电机31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区中;所述第一蜗壳部33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蜗壳部342之间形成蜗腔,所述蜗腔连通对应的所述贯通口341,所述风扇32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蜗腔中,所述电机31被配置成驱动所述风扇32在所述蜗腔中转动。
电器盒4设置有电路板41,所述电路板41上连接有若干线缆(未图示)。
水泵组件5包括安装板51和水泵52,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
其中,所述第二安装件34设置在所述外壳1中并将所述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11连通所述进风腔体,所述出风口12连通所述出风腔体,所述换热器2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并布置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
其中,外壳1在组装时至少包括底板13、顶板14和前面板15,前面板15位于底板13和顶板14之间,前面板15上设置有出风口12。
在实际组装过程中,一般将顶板14倒置,然后,将第二安装件、前面板15、换热器2、水泵组件5、电器盒、接水盘6和底板13安装顺序进行组装。
为了方便将换热器22装配到顶板14上,则可以在顶板14的一端部设置侧立板16以形成外壳1的侧壁,而顶板14的另一端部与底板13之间不配置侧立板16以形成空缺部位。
这样,在装配换热器2时,换热器2上的配管21则需要采用穿孔的方式装配,而是直接放置在顶板14远离侧立板16的端部。
具体为,所述安装部件、所述下翻边17、所述底板13和所述前面板15之间形成安装间隔,所述配管21经由所述安装间隔伸出至所述外壳1的外部,所述安装板51设置在所述下翻边17和所述底板13之间并遮盖住所述安装间隔。
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如图25所示,侧立板16可以与顶板14为一体结构,即顶板14的一端部弯折形成侧立板16;或者,侧立板16与顶板14为分体结构,侧立板16通过螺钉固定在顶板14上。顶板14倒置在操作面上并装配上前面板15后,便可以装配换热器2,换热器2可以水平布置并放置在顶板14的上方。利用顶板14远离侧立板16的另一端部的空缺区域来满足换热器2的配管21伸出至外壳1外的安装要求。
与现有技术中在顶板14的两侧分别配置侧立板16并在其中一侧立板16开孔来供配管21伸出的方式相比,顶板14的另一侧不配置侧立板16,可以满足换热器2以水平布置的姿态直接落到顶板14上进行装配。
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检修,底板13包括连接在一起的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第一板131布置在接水盘6的下方,而第二板132布置在风机组件3的下方。由于风机组件3需要根据需要进行维修,第二板132可以拆卸的安装在第一板131上。
为了满足底部外观无螺钉化设计,如图10所示,第一板131上设置有插孔133,第二板132上设置有插勾134,插勾134插入到插孔133中以实现将第一板131与第二板132连接在一起,而第一板131和第二板132的端部可以设置折边以通过螺钉与侧立板固定连接。
一实施例中,为了在装配上水泵组件5后,通过安装板51对伸出的配管21进行有效的定位,所述下翻边17的边缘设置有第一缺口槽171,所述安装板51的边缘设置有第二缺口槽511,所述第一缺口槽171和所述第二缺口槽511对接在一起,所述配管21位于所述第一缺口槽171和所述第二缺口槽511中。
具体的,在组装过程中,换热器2放置在顶板14上后,配管21将卡在对应的第一缺口槽171中,然后,将水泵组件5通过安装板51安装在顶板14上。安装板51的的第二缺口将与第一缺口槽171相配合以使得配管21位于安装板51和下翻边17之间进行限位。
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6设置有排水管61,所述排水管61经由所述安装间隔伸出至所述外壳1的外部。
具体的,对于接水盘6而言,其排水管61也需要伸出至外壳1的外部,为了对排水管61进行定位,所述安装板51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三缺口槽512,所述排水管61设置在所述第三缺口槽512中并位于所述安装板51和所述底板13之间。
某些实施例中,对于配管21的定位还可以直接通过安装板51来实现,即所述安装板51上设置有管孔,所述配管21经由所述管孔伸出至所述外壳1的外部。
具体的,在组装过程中,换热器2装配到底板13上后,在装配水泵组件5时,水泵组件5的安装板51所设置的管孔先对准配管21以使得配管21插入到对应的管孔中。由于水泵组件5重量较小,也方便操作人员进行调整。
通过在顶板14的一端设置侧立板16以满足与底板13连接的要求,而顶板14的另一端部不与底板13直接连接,进而是的顶板14的另一端部与底板13之间形成间隔,在装配换热器2时,则在倒置的顶板14上进行装配,换热器2的配管21则可以经由顶板14远离侧立板16的端部伸出,这样,便可以无需倾斜调节换热器2的姿态采用平放的方式直接装配在顶板14上,实现了单人装配操作,以降低组装成本并提高组装效率。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拆装水泵组件5,安装板51采用分体式结构,即述安装板51包括第一安装子板513和第二安装子板514,所述水泵52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子板513上,所述第一安装子板513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子板514上;所述第二安装子板514与所述底板13、所述前面板15、和/或所述安装部件连接。
具体的,在组装时,完成换热器2装配到顶板14上后,第一安装子板513、第二安装子板514和水泵52预装形成独立的模块再一块装配到顶板14上。而在后期维修时,仅需要将第一安装子板513从第二安装子板514上拆卸,便可以将第一安装子板513与水泵52一同从外壳1上拆卸下。
而对于第一安装子板513和第二安装子板514的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螺钉、卡扣等方式,在此不做限制。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装配水泵52,所述第一安装子板513上设置有泵架53,所述泵架53设置有悬臂结构,所述水泵52设置在所述泵架53上。
具体的,第一安装子板513的内表面设置有泵架53,泵架53可以使得水泵52悬空布置在第一安装子板513的一侧。
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悬臂结构上还设置有延伸支架54,所述延伸支架54朝向所述接水盘6方向延伸,所述延伸支架54的下端部上还设置有水位传感器55。
具体的,水泵52和水位传感器55集中装配在泵架53上,以使得水泵52和水位传感器55通过安装板51实现统一装配,实现了模块化设计,以提高组装效率。
通过采用分体式的安装板51来支撑安装水泵52,在组装时,第一安装子板513和第二安装子板514装配好并连接在顶板14和底板13之间,当需要拆卸维修水泵52时,仅需要将第一安装子板513从第二安装子板514上拆卸下便可以对水泵52进行维修,而第二安装子板514依然设置在外壳1上以满足外壳1整体安装的要求,这样,外壳1仅需要在一侧配置侧立板16,而无需两侧均设置侧立板16并进行开孔来满足水泵52的安装要求,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并提高组装效率。
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对于不需要主动排水的空调室内机而言,其可以通过接水盘6上的排水管61利用重力来进行排水,进而可以无需再安装板51上装配水泵52。而在不装配水泵52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可以在安装板51上装配上水位传感器55,以利用水位传感器55来对接水盘6内的水位进行监控。当然从节省成本的角度触发,安装板51上也可以不用装配水位传感器55。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减少换热器2装配过程中使用螺钉的数量,针对换热器2的装配方式进行如下结构改进。
所述外壳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支撑件18,所述第一支撑件18上设置有支撑部件181和限位部件182,所述支撑部件181的一端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限位部件182位于所述支撑部件181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一端板22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件181上,所述第一端板22的另一端部位于所述支撑部件181和限位部件182之间;
所述外壳1中还设置有第二支撑件19,所述第二支撑件19的一端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第二支撑件19的一端部预装部,所述第二端板23的一端部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二支撑件19上,所述第二端板23的另一端部设置有预装配合部,所述预装部和所述预装配合部连接在一起。
具体的,通过在外壳1中设置相对布置的第一支撑件18和第二支撑件19,两个支撑件均可以满足换热器2的端板通过螺钉进行紧固的要求,并且,在组装时,还可以实现端板的另一端部无需通过螺钉进行固定。
在安装第一端板22时,第一端板22将搭接在支撑部件181上,第一端板22将插入到支撑部件181和限位部件182之间的区域,然后,通过螺钉将第一端板22固定在支撑部件181上。
同样的,在安装第二端板23时,第二端板23通过预装配合部与预装部预装配在一起,然后,第二端板23再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支撑件19上。
完成组装并吊装安装后,顶板14翻转至顶部第一端板22能够被限位部件182在底部支撑柱,同样的,第二端板23通过预装配合部与预装部预装配进行支撑。而端板将进一步的通过螺钉进行紧固,以提高组装可靠性。
这样,便可以减少端板另一端部的螺钉使用量,以提高组装效率。
所述支撑部件181为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撑件18上的支撑筋,所述支撑筋倾斜布置;所述限位部件182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18上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布置在所述支撑筋的下方。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装部和所述预装配合部插接在一起,例如采用插舌和插孔的配合方式。或者,所述预装部和所述预装配合部卡装在一起,例如采用卡爪和卡槽的配合方式。或者,所述预装部和所述预装配合部搭接在一起。
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支撑件18和第二支撑件19布置在出风口12的两侧,第二支撑件19需要装配到外壳1的前面板15上,为了提高结构强度。所述第二支撑件19包括连接件191和结构增强件192,所述结构增强件192竖向布置,所述连接件191设置在所述结构增强件192上。
具体的,结构增强件192呈条形结构并竖向布置在出风口12的一侧,以对前面板15进行结构强度的加强。
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在所述出风口12的上下部位设置有相对布置的第一法兰板121,所述外壳1在所述出风口12的一侧部设置有第二法兰板121,所述结构增强件192在所述出风口12的一侧部设置有第三法兰板193,所述第二法兰板121与所述第三法兰板193相对布置;所述第一法兰板121、所述第二法兰板121和所述第三法兰板193伸出至所述出风口12的外侧。
具体的,出风口12四周所配合的法兰板可以满足安装时,与室内的风管进行连接。
而结构增强件192所设置的第三法兰板193伸出至出风口12的外侧,即满足风管连接的要求,又可以进一步的提高结构增强件192的整体结构强度。
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板22的一端部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支撑件18上,所述第一端板22的另一端部采用快拆结构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8连接;所述第二端板23的一端部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支撑件19上,所述第二端板23的另一端部采用快拆结构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9连接。
通过在外壳1中设置两个相对布置的支撑件,使得换热器2的端板的一端部采用螺钉与对应的支撑件进行固定连接,而换热换热器2的端板的另一端部不采用螺钉进行固定可以仅是与支撑件进行限位配合,这样,在实际组装过程中,操作人员在固定换热器2时,在换热器2两端的端板上至少打一个螺钉便可以实现换热器2的固定装配,以减少螺钉的使用量,进而提高组装效率。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中均布置有电器部件,例如:进风腔体中设置有风机等电器部件,而出风腔体中设置有传感器等电器部件,电器部件与电路板41对应的线缆连接。
而对于与电器盒分布在第二安装件不同侧的电器部件所连接的线缆则需要穿过第二安装件。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减少线缆因故障着火而导致第二安装件跟随起火。则可以在第二安装件上配置有防火部件40,所述防火部件40上设置有走线部401,所述电器盒4设置在所述防火部件40上,部分所述线缆经由所述走线部401布置在所述进风腔体和所述出风腔体中。
具体的,对于要贯穿第二安装件的线缆而言,线缆从电器盒4中引出后将经由走线部401贯穿第二安装件。线缆将通过防火部件40支撑进行安装,以减少线缆对第二安装件的影响。
在使用过程中,当线缆因故障着火时,由于线缆被防火部件40支撑住,使得线缆不会对第二安装件产生较大的影响。
通过在设置防火部件40来对电器盒4安装到第二安装件上的部位进行防火处理,并且,电器盒4引出的贯穿第二安装件的线缆经由防火部件40上所形成的走线部401进行安装走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线缆因故障发生着火时,由于线缆被防火部件40所形成的走线部401支撑安装,以减少出现着火的电缆将第二安装件引燃,同时,对于电器盒4内发生着火时,因电器盒4通过防火部件40安装在第二安装件上,利用防火部件40以起到防火的作用,实现提供空调室内机的防火性能以提高使用安全可靠性。
一实施例中,所述防火部件40上设置有第一缺口结构,所述第一缺口结构形成所述走线部401;所述第一缺口结构被配置成供线缆从所述第一缺口结构的缺口位置装入到所述第一缺口结构中。
具体的,为了在组装过程中,方便操作人员现场将线束贯穿第二安装件进行内部布线,则对于防火部件40上所配置的走线部401采用设计成缺口的方式,即在防火部件40的边缘设置有第一缺口结构以形成走线部401。
现场操作人员进行组装时,对于需要贯穿第二安装件的线缆而言,便可以将线缆之间拉入到第一缺口结构中,以完成布线操作,而无需采用穿孔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组装效率。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满足线缆贯穿第二安装件的布线要求,同时匹配第一缺口结构进行快速的装配,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还设置有第二缺口结构3401,所述第二缺口结构3401和所述第一缺口并排布置;所述第一缺口结构中的所述线缆还贯穿所述第二缺口结构3401。
具体的,第二安装件上所设置的第二缺口结构3401与防火部件40上所设置的第一缺口结构并排布置,以确保在线缆拉入到第一缺口结构中后,线缆同时位于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进而实现线缆贯穿第二安装件。
某个实施例中,在线缆贯穿第二安装件完成装配后,为了避免线缆从第一缺口结构中脱离出,可以对线缆进行限位阻挡。具体方式如下:
如图19-图20所示,所述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还设置有防脱部3402,所述防脱部3402被配置成限制所述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的所述线缆从所述第一缺口结构中脱离出。
具体的,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设置有防脱部3402来阻挡线缆从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脱离出。防脱部3402的表现实体可以为设置在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的弹性限位片或倒钩等结构,防脱部3402能够在线缆组装时引导线缆装入到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而在线缆装配到位后,通过防脱部3402来限制线缆从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脱离出以同时限制线缆从第一缺口结构中脱离出。
或者,如图21-图22所示,所述第一缺口结构的外形为葫芦形开口结构。
具体的,第一缺口结构的开口为葫芦形开口结构,线缆装入时的第一缺口结构的开口小以限制装入到第一缺口结构中的线缆从第一缺口结构中脱离出。
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为了更有效的减少线缆引燃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二缺口结构3401的缺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缺口结构的缺口面积;贯穿所述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的所述线缆不与所述第二缺口结构3401的内表面接触。
具体的,第一缺口结构其用于支撑安装线缆,而第二缺口结构3401用于避让开线缆,这样,使得线缆能够悬空布置在第二缺口结构3401中,进而确保线缆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与第二安装件直接发生接触,即便在线缆着火后也不会引燃第二安装件。
某些实施例中,为了对第二安装件进行更有效的防火处理,尤其是电器盒4内部着火时通过防火部件40对第二安装件起到保护的作用,则可以在防火部件4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翻边402,所述第一翻边402遮盖在所述第二安装件的顶部。
具体的,防火部件4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翻边402,第一翻边402能够对第二安装件的顶部区域进行保护,进而在电器盒4内部着火时,上升的火势被第一翻边402阻挡以避免火势对第二安装件产生影响。
而为了对第二安装件的侧部进行防火处理,所述防火部件40的侧部设置有第二翻边403,所述第二翻边403遮盖在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端部。
具体的,防火部件40的侧部设置有第二翻边403,第二翻边403能够对第二安装件的侧部区域进行保护,进而在电器盒4内部着火时,减少火焰经由第一缺口结构对对第二安装件的侧部产生影响。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电器盒4中所设置电路板41,在实际设计时,会根据空调室内机的具体功能会配置有多个电路板41,为了方便电路板41装入到电器盒4中,针对电器盒4与电路板41的装配方式进行如何结构改进。
如图23和图24所示,电器盒4还包括安装基板44,所述安装基板44上设置有预装部441和锁紧部442,所述电路板41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44上;所述电器盒4通常包括盒体42和盒盖43,盒体42上设置有预装配合部421和锁紧配合部422,所述预装部441设置在所述预装配合部421上,锁紧部442设置在所述锁紧配合部422上。
具体的,安装基板44用于集中安装所需要装配的电路板41,电路板41在电器盒4的外部预先装配到安装基板44上,然后,再单独将安装基板44装入到电器盒4中。这样,在实际组装过程中,由于电路板41和安装基板44的装配时不受电器盒4内部空间的限制,所以方便操作人员能够快速的将电路板41装配到安装基板44中,仅需要在电器盒4中单独装配安装基板44即可完成多块电路板41装入到电器盒4中,以降低组装难度并提高组装效率。
其中,对于预装部441和预装配合部421的表现实体有多种结构。例如:所述预装部441为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44上的插舌,所述预装配合部421为设置在所述电器盒4上的定位插孔,所述插舌插在所述定位插孔中。同样的,锁紧部442为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44上的卡爪,锁紧配合部422为设置在所述电器盒4上的卡槽,所述卡爪卡在所述卡槽中。
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奖电路板41装配到安装基板44上以减少螺钉的使用量。所述安装基板44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443,所述安装槽443的边缘设置有卡装定位件444,所述电路板41设置在对应的所述安装槽443中,所述卡装定位件444卡在所述电路板41上并被配置成将所述电路板41定位固定在所述安装槽443中。
具体的,安装基板44上设置有用于定位安装电路板41的安装槽443,操作人员在装配时,将电路板41放入到安装槽443中并通过卡装定位件444对装入到安装槽443中的电路板41进行定位固定,以实现电路板41的固定减少螺钉使用量甚至无需螺钉固定。
其中,所述卡装定位件444的表现实体可以为弹性卡爪,其包括弹性部和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布置在所述弹性部的自由端部,所述弹性部设置在所述安装基板44上,所述定位凸起压在所述电路板41上。
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电路板41装配在电器盒4中,电路板41上的线缆需要从电器盒4中引出以与相关部件连接。所述电器盒4上设置有第一穿线部423和第二穿线部424,所述第一穿线部423被配置成供所述线缆从所述电器盒4中引出并布置在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第二穿线部424被配置成供布置在所述线缆从所述电器盒4中引出并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所述安装基板44上设置有防护部445,所述防护部445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走线通道,所述走线通道与所述第一穿线部423相对布置。
具体的,电器盒4中电路板41的线缆有的是外壳的内部与相关电器件进行连接,有的则需要伸出至外壳的外部进行电连接。对于第一穿线部423则需要满足内部线缆的安装要求,而第二穿线部424则需要满足线缆伸出至外壳外部的安装要求。
对于第二穿线部424而言,通常采用圆孔的方式并配置密封圈来满足线缆密封穿出的要求。
而对于第一穿线部423而言,线缆在外壳的内部布线,可以采用缺口的方式方便穿线,并且,安装基板44上所配置的防护部445能够在电器盒4的内部利用自身形成的走线通道引导线缆从电器盒4中输出,同时,防护部445由于在电器盒4内从第一穿线部423向电器盒4内部延长,可以防止维修人员误将手指经由第一穿线部423伸入到电器盒4内而发生触电,以提高使用安全性。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安装件34采用注塑等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有第二蜗壳部342和第二安装部344。为了提高第二安装件34的整体结构强度,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至少一支撑部343,所述支撑部343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343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343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44;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345,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背向布置;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进风腔体中,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
具体而言,外壳1的内部安装有换热器2和风机组件3,在使用过程中,风机组件3将驱动气流在外壳1内部流动,进而使得外界空气从进风口11进入到外壳1中的进风腔体,并经过风扇32驱动从贯通口341进入到出风腔体中与换热器2进行换热,最终,换热后的气体从出风口12输出至外部。
其中,对于风机组件3而言,其需要满足安装电机31和风扇32的要求。
对于安装风扇32,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的第一蜗壳部331与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的第二蜗壳部342配合形成蜗腔,以风扇32则位于第一蜗壳部331和第二蜗壳部342之间,风扇32在蜗腔中转动使得蜗腔外部的空气吸入到蜗腔内并从贯通口341输出。
对于安装电机31,由于电机31整体重量较重,需要满足运输和运输时对电机31有效安装支撑要求。为此,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其安装固定电机31的部位形成有支撑部343,并且,支撑部343突出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这样,使得第二安装件34具有支撑部343的部位的整体结构强度有效增加。
而支撑部343上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44,第二安装部344用于安装固定电机31。具体为,电机31在与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进行组装过程中,电机31先放置在第二安装件34上的第二安装部344上,然后,将第一安装件33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上。此时,电机31便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部332和第二安装部344之间。
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机31通过第一安装部332固定悬挂在第二安装部344上,第二安装部344需要承载电机31以风扇32的重量,而支撑部343将对第二安装部344提供足够的强度支撑,以确保结构上满足使用的要求。
与此同时,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风机组件3则通过第二安装件34固定安装在外壳1中,第二安装件34需要满足承载电机31、风扇32和第一安装件33的安装要求,因此,对第二安装件34自己的整体结构强度要求较高。
为此,则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一加强筋345。第一加强筋345分布在第二蜗壳部342、支撑部343和第二安装部344的另一侧,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一加强筋345来提高第二安装件34的整体结构强度以满足安装至外壳1上的要求,另一方面第一加强筋345布置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可以有效的简化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的结构。
对于支撑部343的外表面,因其外表面没有形成加强筋,这样,使得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的结构在满足安装结构功能的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简化第一表面上的结构复杂程度,以降低第二安装件34的加工难度。
通过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设置蜗壳部和支撑部343等功能结构,以满足风扇32和电机31的安装要求,并且,突出于第一表面的支撑部343能够有效的提高电机31的承载支撑能力,以满足电机31安装和运行时的第二安装部344对结构支撑强度的要求,而对于第二安装件34的整体结构强度的增强则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一加强筋345,利用第一加强筋345来增强第二安装件34整体的结构强度,这样,便可以有效的简化第二安装件34第一表面上相关结构的复杂程度,在满足第二安装件34结构强度要求的前提下,以降低了第二安装件34的加工难度。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343的中空结构内部设置有第二加强筋3431;所述支撑部343上还形成有开口3432,所述第二加强筋3431在所述支撑部343的中空结构中由内至外朝向所述开口3432方向延伸。
具体的,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其一般采用注塑的方式加工而成,为了方便脱模以降低加工难度,并进一步的增加支撑部343自身的结构强度,则可以在支撑部343所形成的中空结构中设置有第二加强筋3431,以利用第二加强筋3431来提高支撑部343的结构强度。
同时,在脱模过程中,可以利用支撑部343所形成的开口3432进行顺利的脱模,并且,第二加强筋3431内至外朝向开口3432方向延伸,也方便第二安装件34的顺利脱模,进而实现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前提下,降低加工难度。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343沿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宽度方向竖向延伸布置,所述开口3432布置在所述支撑部343背离所述第一安装件33的端部。
具体的,对于支撑部343而言,其延伸方向是在第二安装件34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进而在使用状态下,使得支撑部343呈竖立布置的状态,以在宽度方向上有效的提高第二安装件34的结构强度。
相对应的,为了降低加工难度以方便脱模,开口3432布置在支撑部343背离所述第一安装件33的端部,第二加强筋3431也呈竖立状态以方便模具的脱模处理。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第二蜗壳部342而言,在使用时,第二蜗壳部342布置在第一蜗壳部331的顶部,第二蜗壳部342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向外延伸并形成弧面,为了提高第二蜗壳部342的结构强度,所述第二蜗壳部342背离所述第一蜗壳部331的表面设置有第三加强筋3421,所述第三加强筋3421沿所述第二蜗壳部342的弧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第三加强筋3421竖立布置。
具体的,对于第二蜗壳部342的外表面上形成有第三加强筋3421,可以提高第二蜗壳部342的结构强度。同样的,由于第三加强筋3421布置在第二蜗壳部342的外表面上,并且,在使用状态下,第三加强筋3421也是呈竖立方向布置。这样,在模具脱模时,方便脱模,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加工难度。
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安装件34自身一体形成有第二安装部344和第二蜗壳部342,为了提高第二安装部344和第二蜗壳部34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则可以在第二安装部344与比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蜗壳部342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部346,所述连接部346背离所述第一蜗壳部331的表面设置有第四加强筋3461,所述第四加强筋3461竖立布置。
具体的,第二安装部344和第二蜗壳部342均是朝向远离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的方向延伸布置,第二安装部344的一端部和第二蜗壳部342的一端部分别连接在第二安装件34上,而第二安装部344的另一端部和第二蜗壳部342的另一端部则可以通过连接部346实现连接以达到结构上的加强。
并且,对于连接部346,其背离第一安装件33的表面上也设置有第四加强筋3461来提升自身的结构强度。并且,由于在使用状态下,第四加强筋3461也是呈竖立方向布置。这样,在模具脱模时,方便脱模,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加工难度。
又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部344背离所述第一安装件33的表面设置有第五加强筋3441,所述第五加强筋3441竖立布置。
具体的,第二安装部344由于需要承载电机31,对自身结构强度要求较高,为了增强第二安装部344的结构强度,则可以在第二安装部344上设置有第五加强筋3441。
同样的,为了方便脱模以降低加工难度,第五加强筋3441设置在第二安装部344的背离第一安装件33的表面;并且,在使用状态下,第五加强筋3441也是呈竖立方向布置。这样,在模具脱模时,方便脱模,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加工难度。
再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远离所述第一蜗壳部331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结构347,所述翻边结构347背离所述第一蜗壳部331的表面设置有第六加强筋3471,所述第六加强筋3471竖立布置。
具体的,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其连接在外壳1的底板和顶板之间,其中,第二安装件34与顶板连接时,则通过翻边结构347来增大与外壳1之间的连接面积。而具体的连接方式,则可以通过螺钉将翻边结构347固定在外壳1的顶板上。
而为了进一步的提高翻边结构347的结构强度,其在外表面上设置有第六加强筋3471。同样的,在使用状态下,第六加强筋3471也是呈竖立方向布置。这样,在模具脱模时,方便脱模,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加工难度。
由上可知,对于第二安装件34上所配置的第二加强筋3431、第三加强筋3421、第四加强筋3461、第五加强筋3441和第六加强筋3471,在空调室内机吊挂安装使用状态下,第二加强筋3431、第三加强筋3421、第四加强筋3461、第五加强筋3441和第六加强筋3471均是呈竖立布置的状态,以满足在第二安装件34向外侧延伸的功能结构部上对结构强度加强设计的要求。
并且,第二加强筋3431、第三加强筋3421、第四加强筋3461、第五加强筋3441和第六加强筋3471竖立布置在第二安装件34上,在整体脱模时,可以满足顺畅脱模的要求,简化模具的结构以降低加工难度。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装配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在所述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有卡接部333和定位部334;
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卡接配合部348和定位配合部349,所述卡接部333与所述卡接配合部348卡装在一起,所述定位部334与所述定位配合部349连接在一起。
具体的,为了减少螺钉的使用量,以简化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的组装过程,则可以通过卡装的方式将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预装配在一起。
其中,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卡接部333和卡接配合部348的表现实体可以有多种结构配合形式,如卡爪与卡槽配合,或采用卡扣结构等,在此不做限制和赘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电机31通过第一安装部332和第二安装部344进行安装固定的具体方式,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来实现。
所述第一安装部332包括两个形成在所述第一安装件33上的第一架体3321,两个所述第一架体3321并排布置,所述第一架体3321呈弧形结构,两个所述第一架体3321之间还设置有结构加强部3322,所述结构加强部3322沿所述电机31的转轴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安装部344包括两个形成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的第二架体3442,两个所述第二架体3442并排布置,所述第二架体3442上与所述第一架体3321相对的表面形成有安装凹槽(未标记);
其中,所述第一架体3321和所述第二架体3442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电机31的端部固定在对应的所述第一架体3321和所述第二架体3442之间。
具体的,电机31安装在第一安装部332和第二安装部344之间,第一安装部332所形成的第一架体3321与第二安装部344所形成的第二架体3442将夹持住电机31的对应端部,以使得电机31紧固在第一安装部332和第二安装部344上。
由于电机31的重量较重,为了提高第一架体3321和第二架体344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第一安装件33和第二安装件34在卡装在一起后,第一架体3321和第二架体3442则可以进一步的通过螺钉进行紧固连接,以提高电机31安装部位的连接可靠性。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图17所示,空调室内机,包括:
外壳1,所述外壳1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
换热器2,所述换热器2被配置成对流经的气流换热形成换热气流;
风机组件3,所述风机组件3包括电机31、风扇32、第一安装件33、第二安装件34和固定支架35,所述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蜗壳部331;
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口341,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蜗壳部342和至少一支撑部343,所述支撑部343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343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343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44;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345,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背向布置;
所述第一安装件33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所述固定支架35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344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所述电机31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区中,所述固定支架35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蜗壳部331之间;所述第一蜗壳部33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蜗壳部342之间形成蜗腔,所述蜗腔连通对应的所述贯通口341,所述风扇32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蜗腔中,所述电机31被配置成驱动所述风扇32在所述蜗腔中转动;
其中,所述第二安装件34设置在所述外壳1中并将所述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11连通所述进风腔体,所述出风口12连通所述出风腔体,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进风腔体中,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所述换热器2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
具体的,第一安装件33上形成的第一蜗壳部331与第二安装件34上形成的第二蜗壳部342配合用于安装风扇32,而对于电机31的安装固定,则通过独立配置的固定支架35来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安装部344配合完成电机31的安装固定。
而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其配置的支撑部343突出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支撑部343上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44,第二安装部344用于安装固定电机31,这样,使得第二安装件34具有支撑部343的部位的整体结构强度有效增加。
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形成第一加强筋345以通过第一加强筋345来提高第二安装件34的整体结构强度以满足安装至外壳1上的要求,第一加强筋345布置在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以简化第一表面上的结构设计。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35呈框架式结构,所述固定支架35具有第一固定部351、第二固定部352和两个卡箍部353,所述卡箍部353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5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52之间;
所述第二安装部344包括两个形成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的第二架体3442,两个所述第二架体3442并排布置,所述第二架体3442上与所述第一架体3321相对的表面形成有卡箍槽(未标记);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35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5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所述电机31的端部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卡箍部353和所述第二架体3442之间。
具体的,在电机31进行装配过程中,电机31安装在固定支架35和第二安装部344之间,固定支架35形成的卡箍部353与第二安装部344所形成的第二架体3442将夹持住电机31的对应端部,以使得电机31紧固在固定支架35和第二安装部344上。
由于电机31的重量较重,为了提高卡箍部353和第二架体344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固定支架35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安装件34上,以提高电机31安装部位的连接可靠性。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节省螺钉的使用量,所述第一固定部351上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插接部354,所述支撑部343上设置有插接配合部3433;
所述插接部354与所述插接配合部3433插装在一起,所述第二固定部352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
具体的,在电机31组装过程中,电机31先放置在第二安装件34的两个第二架体3442之间,然后,将固定支架35的插接部354插入到支撑部343所形成的插接配合部3433中,然后,翻转固定支架35使得第二固定部352贴靠在连接部346上,然后,将第二固定部352与连接部346通过螺钉紧固在一起。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对于采用固定支架35来固定安装电机31的方案中,为了提高第二安装件34的整体结构强度,第二安装件34上也在对应的结构上配置的第二加强筋3431、第三加强筋3421、第四加强筋3461、第五加强筋3441和第六加强筋3471。在空调室内机吊挂安装使用状态下,第二加强筋3431、第三加强筋3421、第四加强筋3461、第五加强筋3441和第六加强筋3471均是呈竖立布置的状态,以满足在第二安装件34向外侧延伸的功能结构部上对结构强度加强设计的要求。
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图22所示,所述风机组件3包括电机31、风扇32、多个第一安装件33、一第二安装件34和固定支架35,所述第一安装件33上设置有第一蜗壳部331;
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口341,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蜗壳部342和至少一支撑部343,所述支撑部343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343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343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44;所述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345,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背向布置;
所述第一安装件33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所述固定支架35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344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所述电机31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区中,所述固定支架35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安装件33之间;所述第一蜗壳部331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蜗壳部342之间形成蜗腔,所述蜗腔连通对应的所述贯通口341,所述风扇32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蜗腔中,所述电机31被配置成驱动所述风扇32在所述蜗腔中转动;
其中,所述第二安装件34设置在所述外壳1中并将所述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11连通所述进风腔体,所述出风口12连通所述出风腔体,所述第一表面位于所述进风腔体中,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所述换热器2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
具体的,对于电机31的安装固定,则通过独立配置的固定支架35来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二安装部344配合完成电机31的安装固定。
固定支架35则布置在两个第一安装件33之间;或者,对于同一第一安装件33上配置有多个第一蜗壳部331的情况,也可以将固定支架35布置在该第一安装件33上相邻的两个第一蜗壳部331之间。
而对于第二安装件34而言,其配置的支撑部343突出于第二安装件34的第一表面,支撑部343上向外延伸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44,第二安装部344用于安装固定电机31,这样,使得第二安装件34具有支撑部343的部位的整体结构强度有效增加。
所述固定支架35呈框架式结构,所述固定支架35具有第一固定部351、第二固定部352和两个卡箍部353,所述卡箍部353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部35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52之间;
所述第二安装部344包括两个形成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的第二架体3442,两个所述第二架体3442并排布置,所述第二架体3442上与所述第一架体3321相对的表面形成有卡箍槽(未标记);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部351和所述第二固定部35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所述电机31的端部固定在对应的所述卡箍部353和所述第二架体3442之间。
具体的,在电机31进行装配过程中,电机31安装在固定支架35和第二安装部344之间,固定支架35形成的卡箍部353与第二安装部344所形成的第二架体3442将夹持住电机31的对应端部,以使得电机31紧固在固定支架35和第二安装部344上。
由于电机31的重量较重,为了提高卡箍部353和第二架体344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固定支架35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二安装件34上,以提高电机31安装部位的连接可靠性。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节省螺钉的使用量,所述第一固定部351上设置有向外延伸的插接部354,所述支撑部343上设置有插接配合部3433;
所述插接部354与所述插接配合部3433插装在一起,所述第二固定部352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
具体的,在电机31组装过程中,电机31先放置在第二安装件34的两个第二架体3442之间,然后,将固定支架35的插接部354插入到支撑部343所形成的插接配合部3433中,然后,翻转固定支架35使得第二固定部352贴靠在连接部346上,然后,将第二固定部352与连接部346通过螺钉紧固在一起。
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对于风扇32而言,风扇32通常设置在支撑轴36上,以通过支撑轴36与电机31的转轴连接实现动力的传输,而对于同一个支撑轴36配置有多个风扇32的情况下,支撑轴36的一端部与电机31的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而支撑轴36的另一端部则需要通过轴承37进行支撑。
为此,如图12-图17所示,至少一所述第一蜗壳部33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支架335;所述第二安装件34上设置有至少一第二安装支架340;所述第二安装部344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蜗壳部342之间。
比邻的两个所述风扇32通过支撑轴36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撑轴36的一端与所述电机31的转轴连接,所述支撑轴36的另一端设置有轴承37,所述轴承37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35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
其中,所述第二安装件34设置在所述外壳1中并将所述外壳1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进风口11连通所述进风腔体,所述出风口12连通所述出风腔体。
具体的,对于两个比邻的风扇32并通过同一根支撑轴36安装支撑的情况下,支撑轴36的另一个端部需要通过轴承37进行支撑,以确保支撑轴36能够带动两个风扇32分别在各自的蜗腔中顺畅的转动。
而对于轴承37的安装和固定,则可以通过第一安装件33上配置的第一安装支架335与第二安装件34上配置的第二安装支架340配合来装配固定轴承37。
具体为,在组装过程中,将电机31和风扇32放置在第二安装件34的对应位置处,支撑轴36自由端部所配置的轴承37则放置在第二安装支架340上。然后,将第一安装件33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上,以使得轴承37能够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
通过在两个安装件上分别设置用于安装轴承37的安装支架,在实际组装过程中,风扇32通过转轴预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上所设置的第二安装支架340上,然后,再将第一安装件33装配到第二安装件34上,此时,第一安装支架335与第二安装支架340连接在一起并将轴承37固定安装在两者之间,这样,便可以无需配置额外部件来单独安装轴承37,实现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并提高组装效率。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支架335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还设置有减震部件38,所述减震部件38呈环形结构并套在所述轴承37上。
具体的,为了提高轴承37的安装可靠性,并延长轴承37的使用寿命,同时,减少运行过程中轴承37因振动而产生的噪音,则在轴承37的外部套有减震部件38,轴承37通过减震部件38安装固定在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
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因电机31驱动支撑轴36转动,风扇32在送风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经由支撑轴36传递给轴承37,而轴承37的外部被减震部件38包裹并夹在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通过减震部件38来缓冲轴承37产生的振动,以达到降低噪音并延长轴承37使用寿命的效果。
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方便操作人员组装减震部件38,所述减震部件38上设置有限位部381,所述限位部381朝向所述减震部件38的外部延伸;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40上设置有限位槽3401,所述限位部381插在所述限位槽3401中。
具体的,操作人员进行现场组装时,减震部件38的限位部381将插入到限位槽3401中,以使得减震部件38预装配到第二安装支架340上,然后,再将第一安装架固定在第二安装件34上后,使得减震部件38能够精确的夹持在第一安装支架335和第二安装支架340之间,以确保轴承37精确的安装到位。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底板、顶板和前面板,所述顶板的一端部设置有向下弯折的侧立板,所述顶板的另一端部设置有下翻边,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前面板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并与所述侧立板连接,所述侧立板还与所述底板连接;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一端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配管;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和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设置有贯通口,所述安装部件形成有固定安装区和蜗腔,所述电机设置在固定安装区中,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蜗腔中,所述蜗腔与所述贯通口连通;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水泵,和/或,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水位传感器;
接水盘;
其中,所述安装部件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并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出风腔体中,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出风腔体中并布置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所述下翻边、所述底板和所述前面板之间形成安装间隔,所述配管经由所述安装间隔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下翻边和所述底板之间并遮盖住所述安装间隔,所述配管夹在所述安装板和所述下翻边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翻边的边缘设置有第一缺口槽,所述安装板的边缘设置有第二缺口槽,所述第一缺口槽和所述第二缺口槽对接在一起,所述配管位于所述第一缺口槽和所述第二缺口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经由所述安装间隔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的边缘还设置有第三缺口槽,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第三缺口槽中并位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底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的冷媒盘管,所述冷媒盘管连接所述配管;
所述侧立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上设置有支撑部件,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撑件;
所述换热器倾斜布置在所述外壳中,第一端板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二端板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件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蜗壳部和至少一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蜗壳部之间;
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贯通口,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蜗壳部和至少一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
所述第一安装件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之间形成固定安装区,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固定安装区中;所述第一蜗壳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蜗壳部之间形成蜗腔,所述蜗腔连通对应的所述贯通口,所述风扇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蜗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突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支撑部的内部为中空结构,所述支撑部上设置有所述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背向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器盒,所述电器盒中设置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连接有若干线缆;
所述第二安装件上设置有防火部件,所述防火部件上设置有走线部,所述电器盒设置在所述防火部件上,部分所述线缆经由所述走线部布置在所述进风腔体和所述出风腔体中。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底板、顶板和前面板,所述顶板的一端部设置有向下弯折的侧立板,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前面板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并与所述侧立板连接,所述侧立板还与所述底板连接;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一端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配管;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电机、风扇和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设置有贯通口,所述安装部件形成有固定安装区和蜗腔,所述电机设置在固定安装区中,所述风扇设置在所述蜗腔中,所述蜗腔与所述贯通口连通;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水泵,和/或,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水位传感器;
其中,所述安装部件设置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并将所述外壳的内部分隔为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出风腔体中;
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管孔,所述安装板连接在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之间,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侧立板之间,所述配管经由所述管孔伸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CN202322951562.1U 2023-10-31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1301456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301456U true CN221301456U (zh) 2024-07-09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52963C1 (ru) Наружный блок кондиционера
US8092156B2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WO2007081078A2 (en) Vibration reducing structure of air conditioner
CN221301456U (zh) 空调室内机
EP0791789B1 (en) Discrete type air conditioner
CN22122294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179060U (zh) 空调器
CN108826465B (zh) 天花机
CN111336690A (zh) 燃气热水器用外壳及燃气热水器
CN218154491U (zh) 吊顶式室内机
CN220689209U (zh) 管道式空调室内机
CN211781491U (zh) 天花机
CN218721883U (zh) 室内机
KR20090028666A (ko) 착탈식 다방향 분지관을 구비한 환기 장치
CN218119941U (zh) 空调器
CN112268315B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8495093U (zh) 外壳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18495105U (zh) 吊挂式室内机
CN21849509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495118U (zh) 风管式空调器
CN218119901U (zh) 接水盘及空调室内机
CN217783826U (zh) 风机及空调室内机
CN211579854U (zh) 用于变频器的安装结构、变频器和离心机
CN21689754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648129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