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99613U - 一种车载风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风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99613U
CN221299613U CN202322622766.0U CN202322622766U CN221299613U CN 221299613 U CN221299613 U CN 221299613U CN 202322622766 U CN202322622766 U CN 202322622766U CN 221299613 U CN221299613 U CN 2212996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lf shell
vehicle
adjusting arm
fan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2276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t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te Technology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t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te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996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996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风扇,包括安装座、调节组件和风扇本体;调节组件与安装座连接,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臂及第二调节臂,第二调节臂一端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调节臂转动连接;风扇本体与调节组件的第一调节臂连接;本方案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第一调节臂和第二调节臂的转动连接以及第二调节臂与安装座的转动连接关系,可大大增加风扇本体的吹风角度。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风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风扇。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般的车辆中都会安装有车载空调方便调节车内温度,但是空调不仅会耗费大量的电能,在行车过程中开启车载空调需要增加汽车的功率,额外燃烧大量燃油,而且在行车开启空调时,车辆处于密闭的空间中,空气流通不畅,会让车内人员出现头昏、恶心等症状,影响身心健康和驾驶安全。因此,人们会在车内设置车载风扇,同样起到调整室内空气循环的作用。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车载风扇在使用时,会由于车载风扇本身固定式结构的限制,使得送风方向单一或者调整限度较小,无法实现全方位的送风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车载风扇,该车载风扇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到上述要求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车载风扇,包括安装座、调节组件和风扇本体;调节组件与安装座连接,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臂及第二调节臂,第二调节臂一端与安装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调节臂转动连接;风扇本体与调节组件的第一调节臂连接;本方案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第一调节臂和第二调节臂的转动连接以及第二调节臂与安装座的转动连接关系,可大大增加风扇本体的吹风角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通过第一调节臂和第二调节臂的转动连接以及第二调节臂与安装座的转动连接关系,可使得风扇本体具有更多的吹拂方向,而且通过操作第一调节臂和第二调节臂可将风扇本体移至驾驶室的空调出风口处后,并还可左右方向调节吹风的方向,可大大增加风扇本体的吹风角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载风扇的配装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安装座结构图。
图3是图2的分解状态图。
图4是图3的基体结构图。
图5是图4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6是图2中罩体的结构图。
图7是图6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8是图2中罩体与基体装配后的纵向剖视图。
图9是图2中部分元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9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1是图2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车载风扇的调节组件与安装座的装配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车载风扇的调节组件的分解图。
图14是图13的另一视角图。
图15是图13中第一调节臂的分解图。
图16是图15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7是第一左半壳和第一右半壳的具体组成结构图。
图18是图17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图19中第二调节臂的分解图。
图20是图19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21是第二左半壳和第二右半壳的具体组成结构图。
图22是图21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车载风扇的风扇本体在初始状态下通过第二调节臂朝右调整的使用状态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车载风扇的风扇本体的整体结构图。
图25是图19的另一视角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车载风扇,请参阅图1,车载风扇包括安装座10、与安装座10转动连接的调节组件20以及与调节组件20转动连接的风扇本体30。其中,调节组件20的两端分别连接安装座10和风扇本体30。通过转动调节组件20,调节风扇本体30的空间位置。
车载风扇的安装座
请参阅图2和图3,分别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车载风扇的安装座10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该安装座10包括基体12、罩设于基体12上的罩体14以及与罩体14转动连接的转动体16。
安装座10的基体12,如图4和图5所示,呈椭圆形,其轮廓边缘设置有可与罩体14卡合的第一扣合元件,通过第一扣合元件可实现基体12与罩体14快速装配和拆卸。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扣合元件为第一凸筋120,第一凸筋120沿基体12的上表面边缘设置,且第一凸筋120的上端高于基体12的上表面。
此外,为了方便整体挂载在车内或者室内的其他物体上,在基体12的下表面上还设有方便挂钩或者墙上的螺丝插入的插槽1021,插槽1021一般设置有两个且左右并排在基体12的后端位置处。而在基体12的另一端上还设有电池窗1022以及盖在电池窗1022上的电池仓活动盖1023,在电池仓活动盖1023上以及基体12上均贯穿设置有螺孔1024。
安装座10的罩体14,如图6-8所示,具有顶壁140以及沿顶壁140外周朝向基体12设置的侧壁142。罩体14与基体12可通过第一扣合元件120扣合在一起,以形成收容空间100,以便于安装电子元器件,比如电池或者控制电路板等。
其中,顶壁140具有二相对的第一端部1400和第二端部1402,顶壁140靠近第一端部1400且远离第二端部1402的位置处设置一开孔1404,用以装配转动体16。第一端部1400距离基体12的距离小于第二端部1402距离基体12的距离以使顶壁140形成一具有梯度的配合部1406,配合部1406位于开孔1404的边缘与第二端部1402之间,以匹配调节组件30。
顶壁140于下表面上环绕开孔1404设置有凸台1405,凸台1405成圆环形且其内径小于开孔1404的内径,凸台1405的内侧端位于开孔1404的正下方以形成朝内延伸的平台,用以支撑转动体16。电池窗1022以及电池仓活动盖1023均位于凸台1405的正下方。
其中,侧壁142的朝向基体12方向的底缘1420围成的开口形状与基体12的外轮廓形状相同,均呈椭圆形,以与基体12相配合。相应的,在底缘1420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421,第一凹槽1421沿底缘1420设置并形成椭圆形的环形槽体结构,当罩体14与基体12配合时,第一凸筋120卡入第一凹槽1421内并彼此紧固贴合。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基体12与罩体14的连接稳定性,罩体14的内腔侧壁上设有竖直的连接柱1011,基体12上的螺孔对应连接柱1011同轴设置,基体12通过螺丝固定在连接柱1011上。
组装时,基体12的前后端分别与罩体14的前后端对准,并将基体12上的第一凸筋120对准罩体14的底缘1420底部的第一凹槽1421并插入该第一凹槽1421内,卡入到位后,通过螺丝穿过基体12上的螺孔1024并与连接柱1011螺接,进而将基体12与罩体14牢固连接。
安装座10的转动体16,如图9-11所示,包括内转动体162以及与内转动体162连接的外转动体164。具体的,外转动体164和内转动体162分别位于凸台1405的上下表面上,且外转动体164与开孔1404适配。
其中,内转动体162为一圆形板体,内转动体162设置于基体12与罩体14扣合形成的收容空间100内,其位置与开孔1404相对。内转动体162中央位置处开设有一通孔1620以使内转动体162呈圆环状,且在内转动体162的上表面上围绕通孔1620设置有多个定位块1622,该定位块1622呈弧形,在内转动体162上位于定位块1622凹面侧设有一通孔1623。
其中,外转动体164具有一外板体1640以及自外板体1640两相对端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凸耳1642。两第一凸耳1642间穿设一第一转动轴1644,用以安装调节组件20。第一转动轴1644相对于二第一凸耳1642固定连接。位于右侧的第一凸耳1642朝向另一个第一凸耳1642的侧壁上设有下端贯穿至外转动体164下表面的第一走线孔1643,第一走线孔1643的上端与固定第一转动轴1644的固定孔1645连通。
进一步的,外转动体164的下表面上一一对应多个定位块1622设有多个连接件1641,连接件1641的侧壁轮廓与定位块1622的弧形侧壁相互配合,连接件1641为一圆柱体。通孔1623与连接件1641同轴设置,连接件1641的下端端面上设有一螺孔16411。
装配时,将外转动体164置于开孔1404内并贴于凸台1405的上表面形成的平台上,再将内转动体162从罩体14的下方贴在凸台1405的下表面上并使得连接件1641与定位块1622的弧形侧壁对准贴合,然后使用螺丝穿过内转动体162上的通孔1623并旋入连接件1641上的螺孔16411内,拧紧到位后,该螺丝便将内转动体162和外转动体164分别贴近在凸台1405的下表面和上表面上,进而将内转动体162和外转动体164锁紧在罩体14上,并且可水平有阻尼地转动,一般的,在装配完内转动体162后才进一步将基体12组装在罩体14上。
车载风扇的调节组件
请参阅图12-23所示,具体的,图12-14分别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车载风扇的调节组件的立体组装图和分解图。调节组件20包括与风扇本体30连接的第一调节臂22以及与第一转动轴1644连接的第二调节臂24,第一调节臂22与第二调节臂24通过一转轴组件40转动连接且第二调节臂24的下端与第一转动轴1644转动连接。
调节组件20的第一调节臂22,具体如图15-18所示,包括内部中空的且左右并排的第一左半壳220和第一右半壳222。第一左半壳220和第一右半壳222外形左右对称设置,且均包括两个前后平行设置的第一竖板2202、连接两个第一竖板2202顶端的第一顶板2204,连接两个第一竖板2202侧面和第一顶板2204的第一侧板2206以及连接两个第一竖板2202底部的第一底板2208。第一顶板2204呈拱形设置。第一左半壳220和第一右半壳222的第一侧板2206顶部均设置有穿孔2012,两个穿孔2012水平同轴。
第一左半壳220与第一右半壳222通过设置于二者之间的第二扣合元件扣合连接。具体的,第一左半壳220朝向第一右半壳222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2013,第一右半壳222对应的端面内侧边缘上的第二凸筋2011。该第二凸筋2011构成第二扣合元件。当第一左半壳220与第一右半壳222装配后,第二凸筋2011卡入第二凹槽2013内并且彼此的壁体紧固贴合。
此外,在第一右半壳222的第一侧板2206上还设有呈半圆环形的第二走线孔2010,第二走线孔2010与第一右半壳222的内部空腔连通并与穿孔2012同轴,穿孔2012与第二走线孔2010彼此不连通。
进一步的,转轴组件40包括垂直设置在第一调节臂22第一竖板2202下端中央位置处的转轴本体402以及周向设置在转轴本体402的侧壁上的环形凸台404。其中,转轴本体402为中空的筒形结构且其由左右两个第一弧形半壳4021组成。两个第一弧形半壳4021分别与第一左半壳220和第一右半壳222的第一底板2208下表面连接。此外,为了保证两个第一弧形半壳4021的连接强度,第一左半壳220和第一右半壳222的下端均设有水平延伸的延伸部2200。而两个第一弧形半壳4021则分别设置在两个延伸部2200的下端端面上。当第一左半壳220和第一右半壳222装配后其下端的两个延伸部2200合拢并组成半球形结构。由两个第一弧形半壳4021组成的转轴本体402则同轴设于该半球结构的下端面上。
组装时,将第一右半壳222上的第二凸筋2011对准并卡入位于第一左半壳220上的第二凹槽2013内并到位,使得第一左半壳220和第一左半壳220合拢组成第一调节臂22。而两个弧形半壳4021则合拢形成转轴本体402。相应的,两个第一底板上对应转轴本体402的内腔设置有窗口4024。
调节组件20的第二调节臂24,如图19-22所示,该第二调节臂24包括内部中空的且左右并排的第二左半壳240和第二右半壳242。第二左半壳240和第二右半壳242外形均呈月牙状且凸面侧朝后且左右对称设置。第二左半壳240与第二右半壳242均包括两个前后平行设置的第二竖板2402、连接两个第二竖板2402顶端的第二顶板2404,连接两个第二竖板2402侧面和第二顶板2404的第二侧板2406以及连接两个第二竖板2402底部的第二底板2408。第二底板2408呈拱形设置。两个第二侧板2406的下端均设置有穿孔2016。两个穿孔2016水平同轴,用以供第一转动轴1644穿过,并实现第二调节臂24的前后偏摆转动。
第二左半壳240和第二右半壳242通过设置于二者之间的第三扣合元件扣合连接,第三扣合元件为设置在第二右半壳240相邻第二左半壳242的一端端面上的第三凸筋2014。该第三凸筋2014具体沿着第二右半壳240的内腔轮廓设置。而相应的,在第二左半壳240朝向第二右半壳242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三凸筋2014配合的第三凹槽2015。当第二左半壳240与第二右半壳242装配后,第三凸筋2014卡入第三凹槽2015内并且彼此的壁体紧固贴合。
进一步的,两个第二顶板2404的相邻端上均设有弧形缺口,第二左半壳240和第二右半壳242的相对侧壁上分别对应两个弧形缺口设置有两个第一凹陷部2401和第二凹陷部2421,装配后,两个弧形缺口以及两个凹陷部共同构成与转轴本体402适配的限位凹槽50。
此外,在第二右半壳242背离第二左半壳240的一侧壁上还设有呈半圆环形的第三走线孔2017,第三走线孔2017与第二右半壳242的内部空腔连通并与穿孔2016同轴,穿孔2016与第三走线孔2017彼此不连通。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限位凹槽50与转轴本体402配合的稳定性。在第二左半壳240和第二右半壳242的上端均设有水平延伸的延伸部2400。当第二左半壳240和第二右半壳242装配后,两个延伸部2400合拢并组成上端开口的半球形结构。该半球形结构开口即为限位凹槽50的开口。而进一步为了防止转轴本体402在转动时脱落。在限位凹槽50的内侧壁上设有限位凸起51。该限位凸起51呈环形且周向设置。当转轴本体402装配在限位凹槽50内后,限位凸起51的下表面抵在环形凸台404的上表面上,进而起到将环形凸台404以及转轴本体402锁在限位凹槽50内。
装配时,将第一左半壳220和第一右半壳222扣合连接以形成第一调节臂22,以及使两个第一弧形半壳4021组成转轴组件40。再将第二左半壳240和第二右半壳242的上端对齐,使得限位凹槽50的左右两部分包覆在转轴本体402上,并使限位凸台51与环形凸台404上下贴合到位。然后将第二左半壳240和第二右半壳242扣合连接到位,进而形成上端与下端可相对转动的调节组件20。
使用时,若水平拧动第一调节臂22使其相对于第二调节臂24转动,便可调节风扇本体30的水平朝向。若朝前推动第二调节臂24的上端使其下端围绕第一转动轴1644转动,便可调节风扇本体的前后位置。此外,若第一调节臂22的水平旋转后无法达到调节的角度,此时可水平转动转动体16,便可进一步起到调节风扇本体30的朝向以及与人之间或风扇口之间的距离。
还需要说明的是,组装后,环形凸台404的周向侧壁与限位凹槽50的内壁紧贴,且第一调节臂22下端的延伸部2200的下表面与第二调节臂24上端的延伸部2400的上表面紧贴,以使得第一调节臂22与第二调节臂24有阻尼地转动,起到更好的定位效果。
通过将第一调节臂22和第二调节臂24以及转轴本体402分为左右两部分内部具有空腔的结构构成,可以在减少原料用料以及产品重量的基础上实现更加简单的注塑成型,而且,将转轴本体402通过第一调节臂22的左右两个半壳包覆锁紧,以及上下相对的延伸部紧密贴合,可保证第二调节臂24在转动的时候提供足够的摩檫力,实现更好的位置定位,防止用户在调整使用过程中因为震动导致风扇本体30发生转动,整体定位效果好,风扇本体30在初始状态下的调整范围也更大。
在调节使用过程中;初始状态下,如图23所示,第二调节臂24的凸面侧贴靠在配合部1406上,使得第一调节臂22呈竖直状态,此时若需要调节风扇本体30的左右方向,只需要左右旋转第二调节臂24即可使得风扇本体30朝向需要调整的方向,而不必调整转动体16的位置,可保证风扇本体30的中心始终位于安装座10的上方,使用状态更加稳定。而在其他状态下,也即需要调节时,第二调节臂24的凸面侧离开配合部1406。转动第一调节臂22使其围绕第一转动轴1644纵向旋转并使得上端朝前或朝后摆动,并调节第二调节臂24的水平转动位置,可实现风扇本体30的在空间更大范围的位置调整。
进一步的,如图24和图25所示,风扇本体30通过转动组件60转动设置在第一调节臂22的上端,转动组件60设置在风扇本体30的背面上。
其中,转动组件60包括自风扇本体30背面延伸设置的两个第二凸耳602以及穿过穿孔2012的第二转动轴604。两个第二凸耳602左右相对设置在风扇本体30上。而第二转动轴604的两端则分别与两个第二凸耳602固定连接。当装配完成后,第一调节臂22的上端位于两个第二凸耳602之间且与两个第二凸耳602紧贴,为风扇本体30的转动提供必要的摩檫力,以便于在调节风扇本体30的朝向后可使其保持在调整的角度上吹风。
此外,为了便于实现内部走线,位于右侧的第二凸耳602朝向另一个第二凸耳602的侧壁上设置有走线槽70。走线槽70位于第二转动轴604朝向风扇本体30的一侧且连通风扇本体30的背面。走线槽70与第二凸耳602上供第二转动轴604固定的固定孔6041连通。而在风扇本体30的背面上位于两个第二凸耳602的中间还设有第四走线孔80。安装导线时,将其从收纳空间100内从第一走线孔1643通过并从第三走线孔2017通过进入第二调节臂24的内部,再穿过中空的转轴本体402进入第一调节臂22的内部,并从第一调节臂22上的第二走线孔2010穿出,再通过走线槽70并引出并穿过第四走线孔80并进入风扇本体30内部并与其内部的电机的连接端子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7)

1.一种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座;
调节组件,与所述安装座连接,包括:
第一调节臂;及
第二调节臂,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臂转动连接;和
风扇本体,与所述调节组件的第一调节臂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载风扇还包括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包括转轴本体,所述第一调节臂与所述第二调节臂通过所述转轴本体水平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本体固定在所述第一调节臂的下端,所述第二调节臂的上端设有与所述转轴本体适配的限位凹槽,所述转轴本体可于所述限位凹槽内水平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周向设于所述转轴本体侧壁上的环形凸台,所述限位凹槽的内壁上设有防止所述环形凸台朝上移动的限位凸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凸台的周向侧表面与所述限位凹槽的内侧表面抵紧,所述限位凸台的下表面与所述环形凸台的上表面抵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臂和所述第二调节臂的上端前后侧壁上均水平设有延伸部,所述限位凹槽位于所述第二调节臂上的两所述延伸部之间,所述转轴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调节臂上的两所述延伸部之间;所述第二调节臂的上端和与其对应的两所述延伸部的上端齐平,所述第一调节臂的下端和与其对应的两所述延伸部的下端齐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臂包括左右并排的第一左半壳和第一右半壳,所述第一左半壳和所述第一右半壳通过设于二者之间的第二扣合元件扣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半壳和所述第一右半壳均包括两个前后平行设置的第一竖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板顶端的第一顶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板侧面和所述第一顶板的第一侧板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一竖板底部的第一底板,所述第一顶板呈拱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臂包括左右并排的第二左半壳和第二右半壳,所述第二左半壳和所述第二右半壳通过设于二者之间的第三扣合元件扣合连接,所述第二左半壳和所述第二右半壳均呈弧形且凸面侧均朝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左半壳和所述第二右半壳均包括两个前后平行设置的第二竖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竖板顶端的第二顶板,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竖板侧面和所述第二顶板的第二侧板以及连接两个所述第二竖板底部的第二底板,所述第二顶板呈拱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9或10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基体、罩设于所述基体上的罩体以及与所述罩体转动连接的转动体,所述第二调节臂纵向转动设置在所述转动体上,所述罩体上还设有供所述第二调节臂停靠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的上端高于所述第二调节臂与所述转动体转动连接的转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具有顶壁以及沿所述顶壁外周朝向所述基体设置的侧壁,所述顶壁具有两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顶壁靠近所述第一端部且远离所述第二端部的位置处设置一开孔,用以装配所述转动体且所述转动体可水平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距离所述基体的距离小于第二端部距离基体的距离以使所述顶壁形成一具有梯度的所述配合部,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开孔的边缘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以匹配所述第二调节臂。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与所述基体通过第一扣合元件扣合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包括内转动体以及与所述内转动体连接的外转动体,所述外转动体与所述开孔适配,所述开孔的内侧壁上周向设有支撑所述外转动体的凸台,所述内转动体位于所述凸台的下方且直径大于所述凸台的内径,所述第二调节臂与所述外转动体纵向转动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转动体具有一外板体以及自所述外板体两相对端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凸耳,两所述第一凸耳间穿设一第一转动轴,用以安装所述第二调节臂。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本体纵向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调节臂的上端。
CN202322622766.0U 2023-09-26 一种车载风扇 Active CN221299613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99613U true CN221299613U (zh) 2024-07-09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18370A (en) Portable electric fan with swivel mount
US6979038B1 (en) Video monitor hinge assembly
CN110154926A (zh) 用于提供视频监视器从组件的快速释放的系统和方法
CN221299613U (zh) 一种车载风扇
US6644925B1 (en) Blade rack structure for a ceiling fan
CN212343868U (zh) 半球型摄像机
CN214499509U (zh) 一种转向机构及风扇
CN211830021U (zh) 线缆保护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CN112721575B (zh) 空调出风口总成
KR200235239Y1 (ko) 핸즈프리 휴대폰 거치대
CN217814059U (zh) 一种超薄风扇
CN218971471U (zh) 一种旋转结构塔扇
CN219549202U (zh) 挂脖风扇的颈戴架及挂脖风扇
CN220662222U (zh) 一种防异响及增加阻尼的汽车出风装置
CN218844648U (zh) 桌面风扇
CN214007569U (zh) 一种可调节吹风方向的挂脖风扇
CN219492637U (zh) 台扇
CN211075457U (zh) 空调出风口启闭控制结构
CN218582823U (zh) 一种伸缩杆结构及其车载手机支架
CN215605143U (zh) 家用食品搅拌机的驱动机构及家用食品搅拌机
CN217327755U (zh) 风扇
CN213877871U (zh) 汽车组合开关基座与时钟弹簧一体化结构
CN212373651U (zh) 连接组件、机架及无人机
CN220857164U (zh) 取电装置上的旋转锁定结构
CN215909345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