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79566U - 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79566U
CN221279566U CN202322986231.1U CN202322986231U CN221279566U CN 221279566 U CN221279566 U CN 221279566U CN 202322986231 U CN202322986231 U CN 202322986231U CN 221279566 U CN221279566 U CN 221279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xhaust
fresh air
fresh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862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浩军
李同玉
刘勇军
周铁荣
鲁启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Aer Ventil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Aer Ventil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Aer Ventil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Aer Ventilation Equip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79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79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该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包括壳体;新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新风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排风进风口,用于使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排风出风口,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所述第一空间吹出;排风风道,连通所述排风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出风口;热交换单元,用于对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一中隔板;第二中隔板;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延新风气流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之间安装所述热交换单元。

Description

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新风机,包括向室内送风的新风风路、向室外排风的回风风路以及全热交换单元,其中,全热交换单元包括全热交换芯体。新风风路与回风风路中的空气利用全热交换芯体传热传湿的特性,在全热交换芯体中进行热量和湿气的交换。当室内空气温度较高、湿度较大;室外空气温度较低、湿度较小时,室外的空气与室内的空气在全热交换芯体中进行热量及湿气的交换后,室外空气温度升高和湿度增加,通过新风风道输送到室内。当室内温度较低、湿度较小;室外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时,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在全热交换芯体中进行热量及湿气的交换后,室外空气温度降低和湿度降低,通过新风风道输送,再吹向室内。因此,新风机可以向室内提高外部新风,并向室内提供温度和湿度适中的新鲜空气,同时,实现节能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的新风机通常包括仅新风功能,即仅用于将室外新风经全热交换芯体引入室内,同时,将室内污风经全热交换芯体引出室内,并且室外新风与室内污风完成温湿度的交换,功能单一。
而现有技术中,壳体内部空间的布置,将影响新风机的整体尺寸、功能拓展,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壳体内部空调布置紧凑、功能拓展多样化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该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在保证新风功能的同时,从而提高产品功能的多样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包括:
壳体;
新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
新风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
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
排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
排风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所述第一空间吹出;
排风风道,连通所述排风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出风口;
热交换单元,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对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第一中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第二中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延新风气流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之间安装所述热交换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隔板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出风口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隔板上形成有第一进风缺口,所述第一进风缺口与所述新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缺口与所述新风进风口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隔板上形成有内循环风口,所述内循环风口与所述排风进风口连通,所述内循环风口与所述排风进风口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中隔板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缺口、所述热交换单元、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之间连通的空间形成所述新风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排风进风口、所述内循环风口、所述热交换单元、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排风出风口之间连通的空间形成所述排风风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气流分隔板,
所述气流分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气流分隔板一端连接于所述排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中隔板,所述气流分隔板、所述第二中隔板和所述热交换单元将所述壳体的空间分隔形成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为所述新风风道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第三风道形成为所述排风风道的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三中隔板,所述第三中隔板一端连接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出风口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中隔板,所述第三中隔板、所述第二中隔板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风机安装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用于驱动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热交换单元后,从所述新风出风口吹出;
排风风机,设于所述风机安装腔内,用于驱动所述排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热交换单元后,从所述排风出风口吹出。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空调调节装置,通过在壳体内部沿新风气流方向(即沿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之间形成安装部,用于安装热交换单元,且热交换单元的两端抵接在壳体的侧壁上,提供了壳体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整机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整机结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整机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一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第二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整机结构中新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整机结构中排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整机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整机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三;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整机结构内部结构示意图四;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除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
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
壳体110;顶板111;底板112;左侧板113;右侧板114;第一侧板115;第二侧板116;
第一中隔板117;第一出风口1171;第一进风缺口1172;
第二中隔板118;第二出风口1181;
第三中隔板119;
新风风道120;新风进风口121;新风出风口122;新风风门123;新风风门用风路切换板1231;新风风门用马达1232;新风风机124;UV紫外线杀菌模块125;负离子模块126;
气流分隔板127;第一气流分隔板1271;第二气流分隔板1272;第三气流分隔板1273;
排风风道130;排风进风口131;排风出风口132;排风风机133;排风风机用切换板1331;排风风机用马达1332;
热交换单元140;新风初/中效滤网141;排风初/中效滤网142;初高效复合滤网143;新风吸气口1401;新风排风口1402;排风吸气口1403;排风用排风口1404;
内循环风道150;内循环风口151;内循环风门152;
新风风路161;
排风风路162。
除湿组件170;压缩机171,蒸发器172,冷凝器173,接水盘174;安装板175
组件框176;安装底板1761;立柱1762;横梁1763;减震件17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调节装置,是指可对空气温度或湿度或洁净度等进行调节的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以可对室内外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为例进行说明。“变频空气调节装置的安装状态”是指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安装在屋顶与天花板之间能够正常运行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若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安装在建筑物屋顶与天花板之间,竖直方向可理解为垂直于屋顶和天花板的方向,水平方向可理解为平行于屋顶和天花板的方向。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描述。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和图11所示。
【安装空间的构成】
本申请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可设置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顶处或墙壁或地下室内。下文示例性的以安装在建筑物屋顶处的安装方式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通过连通两个独立空间,从而将其中一个空间的空气传输至另一个空间。其中,两个独立的空间可以是两个独立的室内空间,也可以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甚至是某一空间的不同区域等情况。本申请实施例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可以安装于第一空间或第二空间。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为两个相分隔的独立空间,例如通过墙壁相分隔,其中,将第一空间称为室内空间,并简称为室内,第二空间成为室外空间,并成为室外。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可吸入两个空间中的任一各空间中的空气,再向两个空间中的任一空间送风或者同时向两个空间送风。
本申请实施例中,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安装于第一空间,即室内,并于连通第二空间,即室外,用于向室内引入新鲜空气。
【整机的构成】
如图1和图2所示,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包括:形成外观的壳体110,形成在壳体110上的新风进风口121、新风出风口122,形成在壳体110上的排风进风口131、排风出风口132,其中,新风进风口121和排风出风口132位于壳体110的同一侧,新风出风口122和排风进风口131位于壳体110的同一侧,并且新风进风口121和新风出风口122呈大致对角线布置,排风进风口131和排风出风口132呈大致对角线分布。
如图1和图2所示,为通过管道连通壳体110的内部和室外,壳体110上安装有管道和连接头,从而,通过接头和管道连通壳体110内部和室外,其中,管道用于连通新风进风口121、新风出风口122、排风进风口131和排风出风口132。
为了适用于将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整体安装于屋顶处,壳体110上安装有吊钩,吊钩结合吊杆将空气调整装置整机安装于屋顶处。
外了方便整机安装后的拆修,在不破坏原有安装结构的前提下,方面壳体110内部各部件的拆卸维修,壳体110上侧面还形成有维修口,维修口处设有维修盖,维修盖可转动覆盖或打开维修口。
除上述壳体110外和壳体110上形成的结构外,壳体110内设有新风风道120、排风风道130、内循环风道150、新风风门123、内循环风门151、新风风机124、排风风机133、压缩机171、蒸发器172、冷凝器173,热交换单元140。
【壳体的构成】
壳体110形成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外轮廓,呈内部中空的长方体箱体状。
壳体110包括:顶板111、底板112和四个侧板,顶板111与底板112相对设置,四个侧板两两相对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安装于第一内空间的顶部,即安装于室内的顶部,底板112朝向室内用户所在空间,即面向读者的一侧;顶板111朝向背对室内用户所在空间的一侧,即朝向室内顶部的墙壁,背对读者的一侧。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通过吊钩吊装在室内的顶部后,用户向屋顶看到的一面即位底板112,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面向室内顶部的一面即为顶板111
如图1所示,壳体110上下左右两侧的面分别为第一侧板115、第二侧板116、左侧板113和右侧板114。左侧板113和右侧板114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15和第二侧板116相对设置。
即读者面向图1时,位于读者左侧的为左侧板113,位于读者右侧的为右侧板114,位于读者正视的一面为第一侧板115,位于第一侧板115正对一侧的一面为第二侧板116。
顶板111、底板112、第一侧板115、第二侧板116、第一前板和第二前板围合形成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壳体110。
【整机内部的构成】
如图1所示,新风进风口121,设于壳体110上,用于使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壳体110内;
新风出风口122,设于壳体110上,用于使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
新风风道120,连通新风进风口121和新风出风口122;
排风进风口131,设于壳体110上,用于使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壳体110内;
排风出风口132,设于壳体110上,用于使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向第一空间吹出;
排风风道130,连通排风进风口131和排风出风口132;
热交换单元140,设于壳体110内,用于对新风风道120和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第一中隔板117,设于壳体110内;第二中隔板118,设于壳体110内;第一中隔板117和第二中隔板118延新风气流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一中隔板117和第二中隔板118之间安装热交换单元140。
其中,第一中隔板117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壳体的第一侧板115和第二侧板116,第二中隔板118的两端分别抵接于壳体的第一侧板115和第二侧板116,从而,第二中隔板117和第二中隔板118将壳体分割为三个独立的安装空间。
通过设置第一中隔板117和第二中隔板118,将壳体内部分成沿气流方向的三个独立的安装空间,第一安装空间连通新风进风口121和排风出风口132,第二安装空间用于安装热交换单元140,第三空间被分割为独立的两个风道,第一风道为新风风道120的一部分,用于安装除湿组件170、UV紫外杀菌模块125和负离子模块126等净化除湿组件170,第三风道为排风风道130的一部分,用于形成连通排风进风口的风道。
其中,第一安装空间、第二安装空间和第三安装空间沿新风的气流方向并排依次设置。
具体地,第一中隔板117上位于排风风道130上的一部分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171,第一出风口1171与排风出风口132连通,第一出风口1171与排风出风口132相对设置。
第一出风口1171上还设有出风格栅,用于防止外部杂物的进入,避免影响机器的运行。
具体地,第一中隔板117上位于新风风道120上的一部分形成有第一进风缺口1172,第一进风缺口1172与新风进风口121连通,第一进风缺口1172与新风进风口121相对设置。
具体地,第二中隔板118上位于排风风道130上的一部分形成有内循环风口151,第内循环风口151与排风进风口131连通,内循环风口151与排风进风口131相对设置。
具体地,第二中隔板118上位于新风风道上的一部分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181,第二出风口1181与新风出风口122连通,第二出风口1181与新风出风口122相对设置。
从而,新风进风口121、第一进风缺口1172、热交换单元140、第二出风口1181和新风出风口122之间连通的空间形成新风风道120。
从而,排风进风口131、内循环风口151、热交换单元140、第一出风口1171和排风出风口132之间连通的空间形成排风风道。
为对新风和室内污风的隔离,使吹向室内的空气为室外新风,第三安装空间内还设置有气流分隔板127。
气流分隔板127设于壳体110内,气流分隔板127一端连接于排风进风口131和新风出风口122之间,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中隔板118,气流分隔板127、第二中隔板118和热交换单元140将壳体110的空间分隔形成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
从而,第一风道形成为新风风道120的一部分;
从而,第三风道形成为排风风道13的一部分。
为对新风进风口121处和排风出风口131处的新风和室内污风隔离,使排出的污风不会影响新风的进入,第一空间内还设有第三中隔板119。
第三中隔板119,第三中隔板119一端连接于新风进风口121和排风出风口132之间,另一端连接于第一中隔板117,第三中隔板119、第一中隔板117和壳体110之间形成风机安装腔。
进一步地,为了驱动新风和室内污风分别通过新风风道120和排风风道130吹出,新风风道120内设有新风风机124,排风风道130内设有排风风机133,其中,新风风机124和排风风机133为EC直流风机。
其中,新风风机124,设于第一风道内,用于驱动新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热交换单元140后,从新风出风口122吹出;
排风风机133,设于风机安装腔内,用于驱动排风进风口131进入的空气经热交换单元140后,从排风出风口132吹出。
同时,为了在外部新风不适于引入室内或者室内空间空气需要经过调节处理时,该装置内部设有内循环风道150。
内循环风道150,连通排风进风口和新风出风口122,内循环风道150内设有内循环风口151。
其中,新风进风口121的出风侧设有新风风门123;新风出风口122处设有新风风机124。
其中,内循环风道150内设有内循环风门151,内循环门设于内循环风口151处。
其中,新风风门123和内循环风门151包括风路切换板和驱动风路切换板转动的马达。
【内循环风道的构成】
内循环风道150包括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其中,第一风道为新风风道120的一部分,第三风道为排风风道130的一部分。
具体而言,内循环风道150由第二中隔板118、气流分隔板127、热交换单元140和壳体110分隔而成。
其中,第二中隔板118设于壳体110内,第二中隔板118包括设于新风风道120上的第一分隔板117,以及设于排风风路162上的第二分隔板118,第一分隔板117上形成内循环风口151,内循环风口151与排风进风口131连通。
第二分隔板118上形成有连通新风风道120的第二出风口1181,第二出风口1181与新风出风口122连通。
其中,气流分隔板127一端连接于排风进风口131和新风出风口122之间,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中隔板118,其中,气流分隔板127的高度方向的平面高于第二中隔板方向上的平面。
其中,气流分隔板127、壳体110和第一分隔板117形成第一风道;气流分隔板127、壳体110、第二分隔板118形成第三风道;第二中隔板118与热交换单元140之间形成二风道;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依次连通形成内循环风道150;其中,第一风道,用于连通第二出风口1181和新风出风口122,第三风道,用于连通排风进风口131和内循环风口151。
由于第一风道内用于安装对空调处理调节的除湿组件170、UV紫外杀菌模块125和负离子模块126,第一风道的空间尺寸大于第三风道的空调尺寸。
【气流分隔板的构成】
上述气流分隔板127一端连接于排风进风口131和新风出风口122之间;气流分隔板127的两侧与壳体110的第一侧板115和第二侧板116之间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
上述气流分隔板127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气流分隔板1271、第二气流分隔板1272和第三气流分隔板1273,第一气流分隔板1271与壳体110上靠近排风进风口131的一侧连接,第三气流分隔板1273连接与第二中隔板118,第二气流分隔板1272连接第一气流分隔板1271和第三气流分隔板1273。
【第一风道的构成】
第一风道连通新风出风口122,壳体110内的空气经第一风道,再从新风口吹出。
第一风道由气流分隔板127、第二中隔板和壳体110围合而成。
【第三风道文丘里结构的构成】
第三风道为排风风道130的一部分,第三风道由气流分隔板127、第二中隔板118和壳体110围合而成。
具体而言,气流分隔板127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中隔板118,包括依次连接与第二中隔板118和壳体110之间的第一气流分隔板1271、第二气流分隔板1272和第三气流分隔板1273,第一气流分隔板1271与壳体110上靠近排风进风口131的一侧连接,第三气流分隔板1273连接与第二中隔板118,第二气流分隔板1272连接第一气流分隔板1271和第三气流分隔板1273。
其中,第一气流分隔板1271与壳体110位于排风进风口131的一侧形成为锐角;第三气流分隔板1273与第二中隔板118位于内循环风口151的一侧形成为锐角;第二气流分隔板1272与壳体110的侧壁平行。
由此,第一气流分隔板1271、第二气流分隔板1272、第三气流分隔板1273、第二中隔板118和壳体110之间形成第三风道,第三风道为中间收窄,两端渐宽的文丘里结构。
其中,第一风道的空间尺寸大于第三风道的空间尺寸。第一风道可用于安装压缩机171、换热器等占据较大空间的部件。
其中,壳体110内还包括除湿组件170,除湿组件170设于第一风道内,过滤组件安装口处安装有初高效复合滤网143。在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需要开启除湿功能时,除湿组件170发挥作用。在室内空气经内循环风道150需要过滤处理时,初高效复合滤网143发挥作用。
【热交换单元的构成】
热交换单元140可以为平行六面体结构,也可以是正方体结构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单元140采用平行六面体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顶面、底面和连接顶面和底面的新风迎风面、新风出风面、排风迎风面和排风出风面。
其中,热交换单元140通过顶面固定于壳体110的顶板111,通过底面固定于壳体110的底板112。顶面与顶板111,以及底面与底板112之间设有连接件。
其中,热交换单元140安装后,该热交换单元140的新风出风面与第二中隔板118之间形成上述的第二风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热交换单元140沿与新风风道120、排风风道130交叉的方向上设置与壳体110内。热交换单元140为呈成条状的平行六面体结构,其两端为平面,第一端与第一侧板115平行并抵接。第二端与第二侧板116平行并抵接。
具体地,热交换单元140安装与壳体110内,位于靠近新风进风口121的一侧,同时位于靠近排风出风口132的一侧。
具体地,热交换单元140包括新风初/中效滤网141、石墨烯水洗芯体、排风初/中效滤网142,其中,石墨烯水洗芯体为热交换单元140的本体,为平行六面体结构,新风初/中效滤网141设于石墨烯水洗芯体的新风迎风面上,排风初/中效滤网142设于石墨烯水洗芯体的排风迎风面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热交换单元140的本体为石墨烯水洗芯体,其由多块传热板黏在一起重合所构成,形成相互独立的风路,独立的风路包括室外新风经新风进风口121进入,并经新风风道120流入的新风风路161,以及室内排风经排风进风口131进入,并经排风风道130流入的排风风路162。新风风路161与排风风路162交叉并相互独立。
当室外新风与室内排风呈交叉式流经热交换单元140时,由于风路之间的间隙很小,只有粒径较小的水蒸气分子才能通过,其他粒径较大的有害气体或异味气体分子无法通过,从而实现温度及湿度的交换。
【第二风道】
上述的热交换单元140为平行六面体结构,包括相互平行的顶面、底面,以及连接顶面和底面的新风进风面、新风出风面、排风进风面和排风出风面;
新风出风面与第二中隔板118之间形成第二风道。
【除湿组件】
上述的第一风道内安装有除湿组件170,即除湿组件170安装于新风出风口的上游侧,新风经热交换单元交换热量和湿度后,吹向除湿组件170。
除湿组件170包括安装板175、压缩机171、蒸发器172、冷凝器173和接水盘174,
压缩机171设置于安装板175上,蒸发器172和冷凝器173设置于接水盘174上方;
压缩机171通过第一冷媒管连接冷凝器173;冷凝器173通过第二冷媒管连接蒸发器172;蒸发器172通过第三冷媒管连接压缩机171。
蒸发器172和冷凝器173并列平行设置,以使空气依次经蒸发器172和冷凝器173经新风出风口122吹出。
除湿组件170还包括组件框176,组件框176包括安装底板1761,以及沿垂直安装底板1761向上的多个立柱1762、连接立柱1762的多个横梁1763,安装底板1761、多个立柱1762和多个横梁1763组成组件框176。
压缩机17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安装板175,安装板175通过至少两个弹性减震件177连接于安装底板1761上,安装板175固定连接于安装底板1761上,其中,安装板175的数量为两个。
为了方便除湿组件170的检修,除湿组件170可一体抽拉的抽出第一风道或安装于第一风道。
【流路的构成】
本申请实施例中,热交换单元140的本体为石墨烯水洗芯体,包括:新风吸气口1401,和与其相对的新风排风口1402。新风吸气口1401与新风排风口1402位于新风风道120中。排风吸气口1403,和与其相对的排风用排风口1404。排风吸气口1403和排风用排风口1404位于排风风道中。
其中,新风风路161,连通新风吸气口1401与新风排风口1402。排风风路162,连通排风吸气口1403和排风用排风口1404,新风风路161与排风风路162相互独立且可以进行热交换和湿度交换。
其中,新风风路161与排风风路162相关独立式指新风风路161的气体与排风风路162中的气体被传热板分隔开,二者不交叉混合;新风风路161与排风风路162可以进行热交换和湿度交换时指分隔新风风路161与排风风路162的传热板具有可使热能通过与水蒸气透过的性能,以使新风风路161中的气体与排风风路162中的气体能进行热量(显热)和湿度(潜热)的交换。
具体地,新风风路161位于新风风道120中,可以被构造为新风风道120的其中一部分;排风风路162位于排风风道130中,可以被构造程排风风道130的其中一部分,使新风风道120中的空气和排风风道130中的空气互相交换能量。新风风道120打开和排风风道130打开时,新风风路161实际上是新风风道120的一部分;排风风路162实际上是排风风道130的一部风。
【风机的构成】
新风风机124,设于新风风道120内,并设于新风出风口122的上游侧,用于驱动从新风进风口121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经新风出风口122吹出。
排风风机,设于排风风道130内,并设于排风出风口的上游侧,用于驱动从排风进风口进入壳体110内的空气经排风出风口吹出。
其中,热交换单元140同时设置于新风风道120和排风风道130中,即设置在新风风道120与排风风道130的重合交叉处,使流经新风风道120内的空气与流经排风风道130内的空气进行热量交换。
【杀菌净化模块的构成】
为了增加对进入新风风道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新风风道内设有UV紫外杀菌模块125和负离子模块126。
UV紫外杀菌模块125设于除湿组件170中蒸发器172的迎风侧,UV紫外杀菌模块125的光束背向初始组件中蒸发器172的迎风侧。
其中,为了增加UV紫外杀菌模块125的照射面积,UV紫外杀菌模块125为沿垂直气流方向的长条状。
其中,为了增加新风经处理后的杀菌消毒功能,负离子模块126为可产生粒径为3-100nm的带电水粒子。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提高进入热交换单元140的空气中的清洁度,以延长热交换芯体的寿命,热交换单元140包括新风初/中效滤网141,其中,新风初/中效过滤网141可以为PM2.5过滤网或活性炭过滤网。
新风初/中效滤网141为板状,其设于新风吸气口1401上,新风初/中效滤网141的尺寸小于石墨烯水洗芯体新风迎风面的尺寸。
具体地,新风迎风面靠近新风进风口121,并位于靠近顶板111的一侧,新风迎风面与顶板11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进一步提高进入热交换单元140的空气中的清洁度,以延长热交换芯体的寿命,热交换单元140包括排风初/中效过滤网142,其中,排风初/中效过滤网142可以为PM2.5过滤网或活性炭过滤网。
排风初/中效滤网142均为板状,其设于排风吸气口1403上,排风初/中效滤网142的尺寸小于石墨烯水洗芯体排风迎风面的尺寸。
具体地,排风迎风面靠近排风进风口131,并位于靠近顶板111的一侧,排风迎风面与顶板11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室外新风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在新风风道120中,位于新风排风口1402的下游侧设有初高效复合滤网143,即初高效复合过滤网143位于热交换单元的下游侧,初高效复合滤网143可以为长方体形状,能进一步净化从新风进风口121吸入的空气,阻挡灰尘或细微颗粒物进入室内。具体地,初高效复合滤网143可以为是初效过滤网、活性炭过滤网、Hepa(Highefficiencyparticleair)高效过滤网、静电过滤单元等的其中一种或多种。
可以理解,上述新风初/中效滤网141、排风初/中效滤网142和初高效复合滤网143还可以是除上述示例意外的其他过滤形式,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季节运行模式】
夏季运行时,室外新风从室内排风中获得冷能,使温度降低,同时新风中的水蒸气在分压力的作用下渗透到新风中,获得具有较低温度较少湿度的新风。从而夏季引入新风时,利用室内排风的冷能,提高了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冬季运行时,室外新风从空内排风中获得热能,使温度升高,排风中的水蒸气则渗透到新风中,获得具有较高温度较多湿度的新风。从而冬季引入新风时,利用室内排风的热能,提高了用户的体感舒适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新风进风口121处设有新风风门123,新风风门123位于新风进风口121内,用于将新风进风口121从打开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或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举例而言,通过开启设于新风进风口121处的新风风门123,可以使空气从室外进入壳体110内。
其中,新风风门123可以包括:风路切换板和驱动风路切换板转动的马达。
本申请实施例中,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排风进风口131处设有排风风门,排风风门位于排风进风口131内,用于将排风进风口131从打开状态切换至关闭状态,或从关闭状态切换至打开状态。举例而言,通过开启设于排风进风口131处的排风风门,可以使空气从室内进入壳体110内。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新风风门123和排风风门不一定设于新风进风口121处和排风进风口131处,也可以设于新风风道120和排风风道130中,是要可以利用风门对各个风路进行开闭即可;而且,设于相近的风口处的风门可以共用一个,不需要每个风口处单独设置风门,可有效降低产品成本。
【新风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开启新风模式时,新风风机124和排风风机133运转,内循环风门151处于关闭状态,即内循环风门151处的风路切换板遮盖循环风道的风路,新风风门123、排风风门均处于打开状态,即新风风门123、排风风门的风路切换板转动至打开新风进风口121、排风进风口131的位置。
室内空气沿排风风道流动,具体地,室内空气从排风进风口131进入壳体110,然后依次流向热交换单元140的排风吸气口1403、排风风路162、排风用排风口1404、排风风机133,从排风出风口流出壳体110外部,其中,室内空气在经过热交换单元140时,也就是空气流经排风风路162时,热交换单元140回收室内空气的热(显热或潜热)。
在室内空气沿排风风道流动的同时,室外空气沿新风风道120流动,具体地,室外空气从新风进风口121进入壳体110,然后流向热交换单元140的新风吸气口1401、新风风路161、新风排风口1402、新风风机124,从新风出风口122流向室内,其中,在经过热交换单元140时,利用热交换单元140回收的排风风路162中的室内空气的热(显热或潜热)加热或冷却新风风路161中的室外空气。因此,本申请提供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为室内空间提供新鲜空气的同时,减少热量损失,使余热有效利用。
【内循环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开启内循环模式时,新风风机124开启,排风风机133停止运转,内循环风门151处于打开状态,即内循环风门151处的风路切换板打开循环风道的风路,新风风门123处于关闭状态,排风风门处于打开状态,即新风风门123处的风路切换板转动至关闭新风进风口121,排风风门的风路切换板转动至打开排风进风口的位置。
室内空气沿内循环风道流动,具体地,室内空气从排风进风口131进入壳体110,然后依次流经内循环风口151、热交换单元140的排风吸气口1403、排风风路162、排风用排风口1404、新风吸气口1401、新风风路161、新风排风口1402、除湿组件170、新风风机124,从新风出风口122流向室内。其中,室内空气在经过热交换单元140时,也就是空气流经排风风路162时,热交换单元140回收室内空气的热(显热或潜热)。
【防凝露模式】
当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安装于寒冷地区并开启进行热交换时,新风风道120和排风风道130同时打开,由于排风风道130中的空气来源于室内,而室内通常通过地暖等取暖,室内空气温度较高;新风风道120中的空气来自室外,寒冷地区室外温度较低。新风进风口121处一般设有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空气的温度,当检测到室外温度较低而有可能造成热交换单元140结霜时,为了防止热交换单元140因结霜导致风路堵塞,此时,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运行内循环模式。
具体地,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结霜位置主要有以下几处,一是热交换单元140内的排风风路162的热空气与新风风路161中的冷空气进行热交换时,由于排风风路162中的热空气与新风风路161中的冷空气热交换,而温度降低,从而稀释出水分并结霜。
另一个是从新风进风口121进入壳体110内的室外空气与热交换单元140的新风吸气口1401结束时,由于新风吸气口1401处温差导致新风吸气口1401处出现结霜。
当热交换单元140内出现结霜时,可通过打开内循环风道150,使室内热空气流经新风风路161和/或排风风路162,对热交换单元140进行化霜,使热交换单元140正常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进行内循环模式时,其中一实施例为:壳体110上的排风进风口131、新风出风口122处的风门打开,而壳体110上的排风出风口132、新风进风口121处的风门关闭。室内空气依次流经排风进风口131、热交换单元140的排风吸气口1403、排风风路162、热交换单元140的排风用排风口1404、热交换单元140的新风吸气口1401、新风风路161、热交换单元140的新风排风口1402和新风出风口122。当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运行内循环模式时,排风风路162和新风风路161实际上时内循环模式中内循环风路的一部分。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将各个风口及排风风机133、新风风机124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运行内循环模式时,室内空气依次流经排风进风口131、热交换单元140的新风吸气口1401、新风风路161、热交换单元140的新风排风口1402和新风出风口122,即新风风路161实际上时内循环模式中内循环风路的一部分。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提高内循环模式中的气流温度,还可以在排风吸气口1403和/或新风吸气口1401的上游侧设置电辅加热,使得进入到排风吸气口1403和/或新风吸气口1401的空气温度升高,从而加快除霜。
【新风模式与内循环模式的切换】
该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包括风道切换部,设置在新风进风口121和新风出风口122之间,以及设置在热交换单元140和排风进风口131之间;风道切换部至少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控制器,被配置为:接收第一空间和/或第二空间的空气参数,控制风道切换部切换呈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
其中,空气参数至少包括空气湿度、质量和温度。
具体地,风道切换部包括新风风门123和内循环风门151,新风风门123设于新风风道120内并设于新风进风口121处;内循环风门151设于内循环风道150内并设于内循环风口151处。
其中,新风风门123打开、内循环风门151关闭对应风道切换部的第一状态;新风风门123关闭。内循环风门151关闭对应风道切换部的第二状态。
其中,第一状态对应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第一模式,第二状态对应变频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第二模式;
在第一模式下,新风进风口121与新风风路161的一端连通,新风出风口122与新风风路161的另一端连通;排风进风口131与排风风路162的一端连通,排风出风口132与排风风路162的另一端连通;第一空间的空气通过新风进风口121进入壳体110,流经新风风路161,并通过新风出风口122哦才能够壳体110流出,进入第二空间;第二空间的空气通过排风进风口131进入壳体110,流经排风风路162,并通过排风出风口132从壳体110流出,进入第一空间。
在第二模式下,排风进风口131与内循环风道150的一端连通,新风出风口122与内循环风道150的另一端连通,第二空间的空气通过排风进风口131进入壳体110,流经内循环风道150、内循环风口151,并通过新风出风口122从壳体110流出,进入第二空间。
其中,还包括:室外温湿度传感单元,设置于壳体110内靠近新风进风口121处,用于检测由第一空间进入到壳体110内空气的温度和/或湿度;
室内温湿度传感单元,设置于壳体110内靠近排风进风口131处,用于检测由第二空间进入到壳体110内空气的温度和/或湿度。
其中,控制器,被配置为:接收第一空间和/或第二空间的空气参数,控制风道切换部切换呈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具体为:
控制器通讯连接于室外温湿度传感单元和室内温湿度传感单元,控制器被配置为:接收到室外温湿度传感单元检测的空气的温度值大于第一室外温度值且小于第二室外温度值时,控制风道切换部呈第一状态;接收的室内温湿度传感单元检测的空气的温度值大于第一室内温度值且小于第二室外温度值时,控制风道切换部呈第二状态。
虽然如上所述参照例示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披露的实施例和附图,而是显而易见的可以由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形。并且,即使在前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过程中未明示性地记载说明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元件对应的作用效果,由相应的结构元件可预测的效果也应当被认定。

Claims (10)

1.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新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第一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
新风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第二空间吹出;
新风风道,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
排风进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进入所述壳体内;
排风出风口,设于所述壳体上,用于使进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向所述第一空间吹出;
排风风道,连通所述排风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出风口;
热交换单元,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对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第一中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第二中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沿新风气流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中隔板和所述第二中隔板之间安装所述热交换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隔板上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出风口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中隔板上形成有第一进风缺口,所述第进风一缺口与所述新风进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进风缺口与所述新风进风口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隔板上形成有内循环风口,所述内循环风口与所述排风进风口连通,所述内循环风口与所述排风进风口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隔板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新风出风口相对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风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缺口、所述热交换单元、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之间连通的空间形成所述新风风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进风口、所述内循环风口、所述热交换单元、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排风出风口之间连通的空间形成所述排风风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气流分隔板,
所述气流分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气流分隔板一端连接于所述排风进风口和所述新风出风口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中隔板,所述气流分隔板、所述第二中隔板和所述热交换单元将所述壳体的空间分隔形成第一风道、第二风道和第三风道;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形成为所述新风风道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第三风道形成为所述排风风道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
第三中隔板,所述第三中隔板一端连接于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出风口之间,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中隔板,所述第三中隔板、所述第二中隔板和所述壳体之间形成风机安装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频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用于驱动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热交换单元后,从所述新风出风口吹出;
排风风机,设于所述风机安装腔内,用于驱动所述排风进风口进入的空气经所述热交换单元后,从所述排风出风口吹出。
CN202322986231.1U 2023-11-06 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221279566U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79566U true CN221279566U (zh) 2024-07-05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336790U (zh) 用于调湿的装置
CN215637616U (zh) 用于加湿的装置
WO2005095874A1 (ja) 調湿装置
CN212511502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0485979U (zh) 一种可进行混风调节的热交换新风除湿机
CN111895556A (zh) 一种通风降温空调冷循环装置
CN104976751A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WO2021244097A1 (zh) 窗式空调器
KR102314183B1 (ko) 외기냉방 바이패스와 제습 및 공기청정이 가능한 올인원 열교환 환기장치
CN212511503U (zh) 窗式空调器
CN221279566U (zh) 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CN221279565U (zh) 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CN117387127A (zh) 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CN109140738A (zh) 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CN117329599A (zh) 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CN117329598A (zh) 一种变频空气调节装置
KR200404334Y1 (ko) 외기흡입장치가 구비된 코너 스탠드형 에어컨
KR100748138B1 (ko) 모듈형 공기조화시스템
CN211876227U (zh) 一种外置窗式室内新风净化器
CN219510903U (zh) 新风调湿机
KR101037871B1 (ko) 냉각/제습열 회수기술을 이용한 공조기
KR101036193B1 (ko) 배기열 회수 기능을 갖는 공기조화기
CN219693467U (zh) 新风调湿机
CN220817954U (zh) 空气处理系统
CN220552005U (zh) 新风调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