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50809U - 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50809U
CN221250809U CN202322600885.6U CN202322600885U CN221250809U CN 221250809 U CN221250809 U CN 221250809U CN 202322600885 U CN202322600885 U CN 202322600885U CN 221250809 U CN221250809 U CN 2212508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ource
assembly
shell
air
susp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008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涛
刘涛
尹海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wen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008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508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508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508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内部设有安装空间;壳体组件顶部设有与安装空间连通的导通部;壳体组件上开设有连通安装空间和壳体组件外部的第一进气部;气源组件,气源组件设于安装空间内,气源组件设有供气端口,供气端口经由导通部与外部连通;第一悬挂减振件,第一悬挂减振件贯穿导通部;第一悬挂减振件包括:用于与壳体组件进行限位固定的第一挂接部,和用于与气源组件进行限位固定的第二挂接部;限位部,限位部用于对供气端口进行限位固定。本申请提供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具有弥补供气端口和壳体之间间隙过大的缺陷,同时避免气源晃动撞击壳体产生异响,减小噪声传递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气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车辆交通领域的科技发展,人们对于车辆乘坐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座椅的腰背部支撑及按摩装置应运而生,同时对车辆内部静谧性要求也同样严格。由于气源布置在座椅内部,气源本身在工作时会产生振动及噪音,目前市场上车辆多采用气泵袋包裹气泵的方式来实现减振以及降噪的目的,此结构使得气泵声源直接暴露在外,在工作时产生较大噪音,乘客乘坐舒适性差。为此,市面上还出现一种通过外壳将气泵整体包裹,在外壳与气泵之间加设减振垫并填充海绵的结构,其仍存在气泵的振动和噪声传递到壳体外部的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部设有安装空间;所述壳体组件顶部设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导通部;所述壳体组件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壳体组件外部的第一进气部;
气源组件,所述气源组件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气源组件设有供气端口,所述供气端口经由所述导通部与外部连通;
第一悬挂减振件,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贯穿所述导通部;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包括:
第一挂接部,所述第一挂接部用于与所述壳体组件进行限位固定;
第二挂接部,所述第二挂接部用于与所述气源组件进行限位固定;
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对所述供气端口进行限位固定,所述限位部连接所述第一挂接部和所述第二挂接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挂接部包括:
第一子挂接部,所述第一子挂接部设于所述导通部内侧且贴紧所述壳体组件内顶壁;
第二子挂接部,所述第二子挂接部设于所述导通部外侧且向远离所述第一子挂接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子挂接部呈锥状。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供气端口上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所述第二挂接部卡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环状结构的第二悬挂减振件,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外侧壁上对所述气源组件进行限位,以使所述气源组件与所述壳体组件内侧壁不接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包括:
内套接部,所述内套接部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上;
若干个支撑部,若干个所述支撑部均匀排列设置在所述内套接部的外周侧,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壳体组件内侧壁抵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左壳体和与所述左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右壳体,所述导通部设置于所述左壳体和右壳体的上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和与所述上壳体可拆卸连接的下壳体,所述导通部设置于所述上壳体上。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包括:
内套接部,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的外侧壁上;
外套接部,所述外套接部套设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壁上;
若干个吊筋,若干个所述吊筋连接所述内套接部和所述外套接部;
所述下壳体靠近所述上壳体的一端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槽孔,所述槽孔与所述吊筋对应设置,所述吊筋安装在所述槽孔中时,所述外套接部盖住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的缝隙。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套接部上沿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进气部,所述第二进气部连通所述气源组件和所述安装空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和第二悬挂减振件为柔性可回弹材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所述气源组件,所述气源组件设有供气端口,使得气源组件利用所述供气端口连接外部设备以对外部设备进行供气;通过设置所述壳体组件,使得可将所述气源组件密封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避免所述气源组件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影响乘坐体验;通过设置连通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壳体组件外部的第一进气部,使得保证所述气源组件有足够的空气供应;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包括第一挂接部、第二挂接部和限位部,所述第一挂接部对所述壳体组件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第二挂接部对所述气源组件进行固定,所述限位部对所述供气端口进行限位固定,使得所述气源组件悬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避免所述气源组件与壳体组件内壁接触,依靠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的吸能作用降低所述气源组件与壳体组件间的振动传递,同时进一步避免噪声的传递。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实施例1中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第二悬挂减振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限位部延长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9为实施例2中第二悬挂减振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第二悬挂减振件和下壳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1、上壳体;2、下壳体;3、第一进气部;4、气源组件;5、供气端口;6、第一悬挂减振件;7、第一挂接部;8、第二挂接部;9、限位部;10、第二子挂接部;11、第一子挂接部;12、第二悬挂减振件;13、内套接部;14、支撑部;15、外套接部;16、吊筋;17、槽孔;18、第二进气部;19、气管;20、卡接部;21、左壳体;22、右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5,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部设有安装空间;所述壳体组件顶部设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导通部;所述壳体组件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壳体组件外部的第一进气部3;
气源组件4,所述气源组件4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气源组件4设有供气端口5,所述供气端口5经由所述导通部与外部连通;
第一悬挂减振件6,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贯穿所述导通部;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包括:
第一挂接部7,所述第一挂接部7用于与所述壳体组件进行限位固定;
第二挂接部8,所述第二挂接部8用于与所述气源组件4进行限位固定;
限位部9,所述限位部9用于对所述供气端口5进行限位固定,所述限位部9连接所述第一挂接部7和所述第二挂接部8。
具体的,所述壳体组件为柱状结构且内部具有中空的安装空间,所述壳体组件设有连通所述安装空间和壳体组件外部的开口,所述开口为所述导通部;所述壳体组件底部设置的第一进气部3为连通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壳体组件外部的开孔,用于外部的空气经所述第一进气部3进入所述安装空间内,供所述气源组件4使用。所述气源组件4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气源组件4具有气泵,通过所述壳体组件的密封性可减小气源组件4工作时的噪声传递;所述气源组件4靠近所述导通部的一端设有供气端口5,所述气源组件4提供的气流经由所述供气端口5连通至外部的气管19。可选的,所述供气端口5为气嘴。
具体的,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包括沿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的所述第一挂接部7和第二挂接部8;所述第一挂接部7与所述壳体组件卡接并密封所述导通部,所述第二挂接部8与所述气源组件4卡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挂接部7和第二挂接部8之间设有限位部9,所述限位部9连接所述第一挂接部7和所述第二挂接部8,所述限位部9上沿所述壳体组件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连通自身两端的通孔,所述供气端口5由靠近所述第二挂接部8的一侧伸入所述通孔内。
所述第一挂接部7和所述第二挂接部8一方面将所述气源组件4和所述壳体组件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避免气源组件4工作时产生振动导致气源组件4位置偏移;另一方面使得所述气源组件4悬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避免气源组件4外壳与壳体组件内壁接触,利用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的吸能作用降低所述气源组件4工作时振动的传递。所述供气端口5的末端在限位部9内延伸至所述导通部处,所述限位部9将所述供气端口5与所述安装空间分隔开,避免气源组件4工作时供气端口5与所述壳体组件撞击产生噪声,进一步减小噪声的传递。
进一步的,请参考图5,还可将所述限位部9的长度设置的更长,此时所述供气端口5的末端在所述限位部9内,只能延伸至所述导通部靠近所述气源组件4的一侧,进而所述气管19伸入所述限位部9的长度更长,相比于图2中的所述限位部9,增加所述限位部9的长度使得所述气管19伸入所述限位部9的距离更长,所述供气端口5离所述壳体组件更远,进而传递到所述壳体组件的振动更少,进一步减小噪声的传递。
工作原理:通过设置所述气源组件4,所述气源组件4设有供气端口5,使得气源组件4利用所述供气端口5连接外部设备以对外部设备进行供气;通过设置所述壳体组件,使得可将所述气源组件4密封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避免所述气源组件4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影响乘坐体验;通过设置连通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壳体组件外部的第一进气部3,使得保证所述气源组件4有足够的空气供应;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包括第一挂接部7、第二挂接部8和限位部9,所述第一挂接部7对所述壳体组件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第二挂接部8对所述气源组件4进行固定,所述限位部9对所述供气端口5进行限位固定,使得所述气源组件4悬置在所述壳体组件内,避免所述气源组件4与壳体组件内壁接触,依靠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的吸能作用降低所述气源组件4与壳体组件间的振动传递,同时进一步避免噪声的传递。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挂接部7包括:
第一子挂接部11,所述第一子挂接部11设于所述导通部内侧且贴紧所述壳体组件内顶壁;
第二子挂接部10,所述第二子挂接部10设于所述导通部外侧且向远离所述第一子挂接部1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子挂接部10呈锥状。
具体的,所述第一挂接部7包括第一子挂接部11和第二子挂接部10,所述第一子挂接部11和所述第二子挂接部10分别设置在所述导通部的两侧,保证所述第一挂接部7与所述壳体组件之间卡接,进而对所述壳体组件进行限位固定。所述第一子挂接部11贴紧所述壳体组件的内顶部,避免所述气源组件4在工作时向靠近所述导通部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子挂接部10向远离所述第一子挂接部11的方向延伸,用于对外部的气管19进行限位固定,防止所述气源组件4工作时所述气管19振动并与所述外壳组件接触,避免气管19与壳体组件振动产生噪声;通过将所述第二子挂接部10设置成锥状,使得可增加所述第二子挂接部10的结构强度,也使所述第一挂接部7更易安装于所述导通部上。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供气端口5上设置有卡接部20,所述卡接部20与所述第二挂接部8卡接。
具体的,通过所述卡接部20与所述第二挂接部8卡接,便于所述气源组件4与所述第二挂接部8连接牢固之外,还便于将所述第二挂接部8由所述气源组件4上取下。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环状结构的第二悬挂减振件12,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4外侧壁上对所述气源组件4进行限位,以使所述气源组件4与所述壳体组件内侧壁不接触。
具体的,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4的外侧壁上,将所述气源组件4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侧壁分隔开,同时对所述气源组件4进行限位;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相当于二级减振,依靠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的吸能作用降低所述气源组件4工作时的振动传递,同时还避免所述气源组件4由于晃动撞击所述壳体组件内侧壁产生异响。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包括:
内套接部13,所述内套接部13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4上;
若干个支撑部14,若干个所述支撑部14均匀排列设置在所述内套接部13的外周侧,所述支撑部14与所述壳体组件内侧壁抵接。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包括内套接部13和支撑部14,所述内套接部13为环状,若干个所述支撑部14均匀排列设置在所述内套接部13的外周侧,所述支撑部14一端与所述内套接件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壳体2内侧壁抵接。通过若干个所述支撑部14与所述下壳体2的内侧壁抵接,以对所述气源组件4进行支撑,使得在所述气源组件4工作时,利用所述内套接部13和所述支撑部14的吸能作用,减少所述气源组件4与所述壳体组件之间的振动传递,且避免气源组件4晃动撞击所述下壳体2的内侧壁产生异响,进而减小噪声。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左壳体21和与所述左壳体21可拆卸连接的右壳体22,所述导通部设置于所述左壳体21和右壳体22的上部。所述第一进气部3开设在所述左壳体21和/或所述右壳体22上。
具体的,所述左壳体21与所述右壳体22之间相互卡接且保证连接的位置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使得方便安装和拆卸所述气源组件4。通过将所述壳体组件分为左壳体21和右壳体22,使得方便对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与壳体组件之间进行装配。所述左壳体和所述右壳体装配之后在二者上部形成所述导通部。
实施例2
请参考图6-10,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壳体组件和第二悬挂减振件12的结构,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1和与所述上壳体1可拆卸连接的下壳体2,所述导通部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上;
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包括:
内套接部13,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4的外侧壁上;
外套接部15,所述外套接部15套设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壁上;
若干个吊筋16,若干个所述吊筋16连接所述内套接部13和所述外套接部15;
所述下壳体2靠近所述上壳体1的一端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槽孔17,所述槽孔17与所述吊筋16对应设置,所述吊筋16安装在所述槽孔17中时,所述外套接部15盖住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之间的缝隙。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下壳体2之间相互卡接且保证连接的位置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使得方便安装和拆卸所述气源组件4,同时避免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的连接位置传递噪声。所述导通部设置与所述上壳体1远离所述下壳体2的一端,所述第一进气部3设置于所述下壳体2远离所述上壳体1的一端。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包括内套接部、外套接部15和若干吊筋16;所述内套接部13和所述外套接部15均设置为环状且同轴设置,所述内套接部13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4的外侧壁上,所述外套接部15套接在所述下壳体2的外侧壁上,所述外套接部15覆盖住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之间的连接处,增加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的密封性,减少噪声的传递;若干所述吊筋16均匀排列设置在所述内套接部13和所述外套接部15之间,所述吊筋16一端与所述内套接部13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套接部15固定连接。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悬挂减振件12将所述气源组件4与所述壳体组件分隔开,减小所述气源组件4振动传递的同时,还能对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的连接位置进行密封,防止噪声由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之间传递到所述壳体组件外部,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
具体的,所述槽孔17设置在所述下壳体2上,一方面用于对所述吊筋16进行避让,使得所述外套接部15可以刚好套接在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之间的缝隙位置,进而使得减小所述壳体组件内部的噪声传递至壳体组件外部;另一方面所述槽孔17的底侧可以托住所述吊筋16,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安装更牢固。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套接部15的宽度大于所述内套接部13的宽度。
具体的,通过将所述外套接部15的宽度设置为大于所述内套接部13的宽度,使得所述外套接部15用于覆盖所述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缝隙的面积更大,进一步防止噪声传递。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和图9,所述内套接部13上沿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进气部18,所述第二进气部18连通所述气源组件4和所述安装空间。
具体的,所述第二进气部18为开设在所述内套接部13上的开孔,通过设置所述第二进气部18,使得所述安装空间内的空气可由所述第二进气部18输送至所述气源组件4。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和第二悬挂减振件12为柔性可回弹材质。
具体的,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和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的材质可以是PU、EPDM、EVA、POE、EPR、NBR和TPV。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部设有安装空间;所述壳体组件顶部设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导通部;所述壳体组件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壳体组件外部的第一进气部(3);
气源组件(4),所述气源组件(4)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气源组件(4)设有供气端口(5),所述供气端口(5)经由所述导通部与外部连通;
第一悬挂减振件(6),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贯穿所述导通部;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包括:
第一挂接部(7),所述第一挂接部(7)用于与所述壳体组件进行限位固定;
第二挂接部(8),所述第二挂接部(8)用于与所述气源组件(4)进行限位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挂接部(7)包括:
第一子挂接部(11),所述第一子挂接部(11)设于所述导通部内侧且贴紧所述壳体组件内顶壁;
第二子挂接部(10),所述第二子挂接部(10)设于所述导通部外侧且向远离所述第一子挂接部(11)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端口(5)上设置有卡接部(20),所述卡接部(20)与所述第二挂接部(8)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状结构的第二悬挂减振件(12),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4)外侧壁上对所述气源组件(4)进行限位,以使所述气源组件(4)与所述壳体组件内侧壁不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包括:
内套接部(13),所述内套接部(13)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4)上;
若干个支撑部(14),若干个所述支撑部(14)均匀排列设置在所述内套接部(13)的外周侧,所述支撑部(14)与所述壳体组件内侧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左壳体(21)和与所述左壳体(21)可拆卸连接的右壳体(22),所述导通部设置于所述左壳体(21)和右壳体(22)的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上壳体(1)和与所述上壳体(1)可拆卸连接的下壳体(2),所述导通部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悬挂减振件(12)包括:
内套接部(13),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套设在所述气源组件(4)的外侧壁上;
外套接部(15),所述外套接部(15)套设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外侧壁上;
若干个吊筋(16),若干个所述吊筋(16)连接所述内套接部(13)和所述外套接部(15);
所述下壳体(2)靠近所述上壳体(1)的一端沿其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槽孔(17),所述槽孔(17)与所述吊筋(16)对应设置,所述吊筋(16)安装在所述槽孔(17)中时,所述外套接部(15)盖住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之间的缝隙。
9.根据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接部(13)上沿周向均匀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进气部(18),所述第二进气部(18)连通所述气源组件(4)和所述安装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挂减振件(6)和第二悬挂减振件(12)为柔性可回弹材质。
CN202322600885.6U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Active CN2212508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00885.6U CN221250809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00885.6U CN221250809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50809U true CN221250809U (zh) 2024-07-02

Family

ID=91663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00885.6U Active CN221250809U (zh) 2023-09-25 2023-09-25 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508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18917U (zh) 橡胶悬置及汽车
CN221250809U (zh) 一种具有气源悬挂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JP2003120745A (ja) 防振装置
EP3249946B1 (en) Vehicle loudspeaker system
CN221033740U (zh) 一种具有气源支撑减振结构的气动装置
CN107654320B (zh) 内腔容积可调的空气滤清器
CN214874807U (zh) 轨道机车用地脚灯
CN107499301B (zh) 一种真空泵安装支架总成
CN221250810U (zh) 一种具有减振连接结构的气动装置及汽车座椅
CN205706141U (zh) 一种悬置支架及汽车
CN210710791U (zh) 一种降噪效果好的净水机
CN221023393U (zh) 一种具有降噪结构的气动装置及汽车座椅
CN221023394U (zh) 一种具有密封结构的气动装置
CN210127937U (zh) 一种水泵安装结构
CN218771581U (zh) 具有振动缓冲功能的管状电机及电动窗帘
CN219927529U (zh) 座椅以及车辆
CN110848129A (zh) 净水器增压泵阻尼减震结构
CN215096937U (zh) 玻璃总成及车辆
CN214177526U (zh) 咪杆Mic结构和耳机
WO2019042073A1 (zh) 电机及其轴承座安装组件
CN220711777U (zh) 一种汽车天窗控制器的外壳固定结构
CN214715049U (zh) 水平对置机一体式消音过滤器
CN111478502A (zh) 减震垫、电机减震装置及吸尘器
CN219612026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的车载扬声器
CN114635846B (zh) 一种用于净水机的增压泵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uilding 1-5, Chunhui Modern Industrial Park, No. 207 Huaxin Road, Langf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wen Technology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Building 4-4, Northwest M, Nancheng Wangdian Community, Dongxinyuan Road, Heping Road, Guangyang District, Langfang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