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27058U - 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 - Google Patents
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1127058U CN221127058U CN202323010774.6U CN202323010774U CN221127058U CN 221127058 U CN221127058 U CN 221127058U CN 202323010774 U CN202323010774 U CN 202323010774U CN 221127058 U CN221127058 U CN 2211270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motor
- cooling structure
- electric motorcycle
- speed elect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alstoni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3C=CC=CC3=NC2=C2N1C[C@H]1[C@H](C)OC=C(C(=O)OC)[C@H]1C2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2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61 lu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724 circul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347 de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27 ir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所述中置电机为电机和减速器组合形成的一体机,所述中置电机的转轴为空心转轴,所述空心转轴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的甩油孔,其中: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中置电机的齿轮箱内;若干甩油孔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的轴承室、定子总成对应设置;本方案设计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电机转轴为空心轴结构,电机运行时,空心轴内通油对转子进行冷却,同时空心轴上有甩油孔,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甩油孔甩出喷射至定子总成端部和电机轴承处,从而起到有效的冷却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冷却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摩托车对提速快、极速高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驱动电机作为电动摩托车的心脏,相应的,就需要驱动电机往高功率、高转矩、高转速方向发展,然而,受制于电机的安装空间和轻量化要求,电机的体积通常需要往小了做,这实际上对电机的散热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高转速对转轴上轴承的润滑和散热同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轴承的润滑和散热不良会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
电动摩托车驱动电机大多采用永磁同步电机和减速器一体机,对于高功率、高转速的永磁同步电机和减速器一体机来说,对绕组和磁钢的散热、电机轴承的润滑及冷却、减速器油液温度的控制同等重要。目前电摩领域驱动电机常见的散热方式基本分为自然风冷和通过冷却液对电机机壳进行冷却,自然冷却显然不适应高功率电机的散热需求,现常见的通过冷却液冷却的电机,也大多停留在对电机机壳的冷却,这样的冷却方式,无法对绕组端部和磁钢进行冷却,易导致绕组端部温度过高,破坏绝缘,以及磁钢过热,发生不可逆退磁。而电机内部的轴承通常选择自密封的脂润滑轴承,没有得到很好的散热,易导致高温下润滑失效,降低使用寿命,同样,减速器大多还停留在自然冷却,缺乏对减速器内部油温的有效控制
应该注意,上面对技术背景的介绍只是为了方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说明,并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而阐述的。不能仅仅因为这些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背景技术部分进行了阐述而认为上述技术方案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从而有效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中置电机具体为电机、减速器一体机,电机部分为永磁同步电机,减速器部分为两级平行轴齿轮传动;所述中置电机的转轴为空心转轴,所述空心转轴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的甩油孔,其中: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中置电机的齿轮箱内;若干所述甩油孔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的轴承室、定子总成对应设置。
本方案设计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将电机的转轴设置成空心轴结构,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的甩油孔;电机运行时,空心轴内通油对转子进行冷却,同时空心轴上有甩油孔,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喷射至定子总成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分别对定子总成端部和轴承进行冷却;空心轴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导油流道内的油液从出油口流出至齿轮箱内,从而保持齿轮箱内的齿轮润滑,多出的油液从电机内部流出,充分带走了电机内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设计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内部定子铁芯、绕组端部、转子铁芯、轴承,各发热元器件均得到有效冷却,使电机更能适应高功率、高转速要求;电机和减速器统一的热管理系统,电机和减速器公用冷却液,保证电机、减速器总成整体的温度控制在同一水平。
进一步地,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一甩油孔和第二甩油孔,所述第一甩油孔和所述第二甩油孔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的两个轴承室;由于电机采用空心转轴的结构,空心转轴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油液从进油口进入导油流道,空心轴在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甩油孔和第二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一甩油孔和第二甩油孔喷射到两个轴承室处,从而对电机内部的轴承起到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所述第三甩油孔和所述第四甩油孔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两个平衡端板上分别开设的导油孔,两个导油孔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定子总成的两个端部;由于电机采用空心转轴的结构,空心转轴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油液从进油口进入导油流道,空心轴在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经过对应的两个平衡端板上开设的导油孔导向后喷射到电机定子总成的两个端部,从而对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端部起到冷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导油孔分别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为竖直通道,所述第二通道为倾斜通道,且两个通道互通,所述第一通道的入口对准甩油孔,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对准定子总成的端部;导油孔的结构由于两个互通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组成,第一通道为竖直通道,第二通道为倾斜通道,位于导油流道内的油液通过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流出后,先进入第一通道,然后再从第一通道内经过第二通道,从第二通道的出口甩出并喷射到定子总成的端部。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部位的机壳上设置有第一回油口,从所述空心转轴出油口流至齿轮箱内的油液通过所述第一回油口流出;由于空心轴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导油流道内的油液从出油口流出至齿轮箱内,在齿轮箱内的油液则通过第一回油口被从齿轮箱内抽出,从而实现油液不断从空心转轴流入,从齿轮箱处的第一回油口流出,充分带走了减速器齿轮箱内部热量的功能。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部位机壳壳体上设置有放油口,所述放油口开设在机壳的底部,所述第一回油口开设在所述放油口的上方;放油口的主要作用是将减速器齿轮箱内的油液全部放空,一般在设备停止工作或需要检修时打开放油口,而设备在工作时,需要让减速器的齿轮箱内始终保持有油液,这样才能对齿轮起到润滑效果,所以此处将第一回油口开设在所述放油口的上方,这样能始终保证减速器内部油液保持在合理的油位,既不会造成油液过少,导致润滑不良,也不会因为油液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搅油损失。
进一步地,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侧底部开设有回油槽,所述回油槽与所述空心转轴平行设置,且在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第二回油口,所述第二回油口与所述回油槽的末端连通,从所述甩油孔处甩出的油液经过所述回油槽从所述第二回油口流出至电机壳体外部;电机运行时,由于空心轴上有甩油孔,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喷射至定子总成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而电机壳体内部甩到定子总成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的油液会因重力下落至机壳内侧底部的回油槽内,然后油液在回油槽内流道,并通过第二回油口从电机的机壳内被抽出。
进一步地,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开设有绕所述机壳外围一圈的冷却流道,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冷却流道首尾两端分别连通的入油口和排油口;油液从机壳上的入油口进入机壳内部的冷却流道内,并在冷却流道内流道,由于电机内部的定子总成贴近机壳,所以冷却流道内不断流通的油液可以对电机的机壳以及电机机壳内部的定子绕组进行冷却降温。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流道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挡块,且所述挡块交错平行布设,油液在所述冷却流道内以蛇形轨迹流通;通过冷却流道内交错平行分布的挡块设计,冷却流道内流通的油液以蛇形轨迹流动,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油液流通的距离,增加冷却效果。
综上所述,本方案设计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可对电机内部定子总成、转子铁芯、轴承以及减速器齿轮箱内部进行冷却,冷却分为三个循环油路,具体如下:
第一循环油路:油液从空心转轴端部开设的进油口进入空心转轴内部的导油流道,导油流道贯穿空心转轴的首尾,而由于电机结构中,转子总成套设在转轴上与其同步转动,所以在油液流过整个空心转轴时,可对转子总成进行冷却;同时,油液从空心转轴端部开设的出油口流出并进入减速器的齿轮箱内,最后通过第一回油口被从齿轮箱内抽出,抽出油液时可带有齿轮箱内的热量,从而对齿轮箱起到冷却作用,实现整个第一循环油路。
第二循环油路:油液从空心转轴端部开设的进油口进入空心转轴内部的导油流道,在空心转轴上开设有第一甩油孔、第二甩油孔、第三甩油孔以及第四甩油孔这四个连通导油流道的甩油孔,当空心转轴高速转动时,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可从甩油孔中甩出,通过第一甩油孔和第二甩油孔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一甩油孔和第二甩油孔喷射到两个轴承室处,从而对电机内部的轴承起到冷却效果;通过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三甩油孔和第四甩油孔经过对应的两个平衡端板上开设的导油孔导向后喷射到电机定子总成的两个端部,从而对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端部起到冷却效果;而电机壳体内部甩到定子总成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的油液会因重力下落至机壳内侧底部的回油槽内,然后油液在回油槽内流道,并通过第二回油口从电机的机壳内被抽出,实现整个第二循环油路。
第三循环油路,油液从机壳上的入油口进入机壳内部的冷却流道内,并在冷却流道内流道,由于电机内部的定子总成贴近机壳,所以冷却流道内不断流通的油液可以对电机的机壳以及电机机壳内部的定子绕组进行冷却降温,实现整个第三循环油路。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中置电机具体为电机、减速器一体机,电机部分为永磁同步电机,减速器部分为两级平行轴齿轮传动;该电机内部采用了上述的电机冷却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具备有益效果为:电机内部定子铁芯、绕组端部、转子铁芯、轴承,各发热元器件均得到有效冷却,使电机更能适应高功率、高转速要求;在保证减速器的齿轮箱内始终有合理的油位的同时,油液不断从空心转轴流入,由回油口流出,充分带走了减速器内部热量;电机和减速器统一的热管理系统,电机和减速器公用冷却液,保证电机、减速器总成整体的温度控制在同一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机冷却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机壳体表面回油口结构图1。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机壳体表面回油口结构图2。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平衡端板上导油孔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电机壳体上冷却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空心转轴;2、导油流道;3、进油口;4、出油口;5、齿轮箱;6、轴承室;7、定子总成;8、转子总成;9a、第一甩油孔;9b、第二甩油孔;9C、第三甩油孔;9d、第四甩油孔;10、平衡端板;11、导油孔;12、第一回油口;13、放油口;14、回油槽;15、第二回油口;16、冷却流道;17、入油口;18、排油口;19、挡块;
11.1、第一通道;11.2、第二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5。须知,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中置电机具体为电机、减速器一体机,电机部分为永磁同步电机,减速器部分为两级平行轴齿轮传动;所述中置电机的转轴为空心转轴1,所述空心转轴1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2,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3和出油口4,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2的甩油孔,其中:所述出油口4位于所述中置电机的齿轮箱5内;若干所述甩油孔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的轴承室6、定子总成7对应设置。
本方案设计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将电机的转轴设置成空心轴结构,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2,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3和出油口4,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2的甩油孔;电机运行时,空心轴内通油对转子进行冷却,同时空心轴上有甩油孔,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喷射至定子总成7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分别对定子总成7端部和轴承进行冷却;空心轴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3和出油口4,导油流道2内的油液从出油口4流出至齿轮箱5内,从而保持齿轮箱5内的齿轮润滑,多出的油液从电机内部流出,充分带走了电机内部工作时产生的热量。
本方案设计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电机内部定子铁芯、绕组端部、转子铁芯、轴承,各发热元器件均得到有效冷却,使电机更能适应高功率、高转速要求;电机和减速器统一的热管理系统,电机和减速器公用冷却液,保证电机、减速器总成整体的温度控制在同一水平。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一甩油孔9a和第二甩油孔9b,所述第一甩油孔9a和所述第二甩油孔9b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的两个轴承室6。
由于电机采用空心转轴1的结构,空心转轴1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2,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3和出油口4,油液从进油口3进入导油流道2,空心轴在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甩油孔9a和第二甩油孔9b甩出,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一甩油孔9a和第二甩油孔9b喷射到两个轴承室6处,从而对电机内部的轴承起到冷却效果。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三甩油孔9C和第四甩油孔9d,所述第三甩油孔9C和所述第四甩油孔9d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两个平衡端板10上分别开设的导油孔11,两个导油孔11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定子总成7的两个端部。
由于电机采用空心转轴1的结构,空心转轴1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2,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3和出油口4,油液从进油口3进入导油流道2,空心轴在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三甩油孔9C和第四甩油孔9d甩出,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三甩油孔9C和第四甩油孔9d经过对应的两个平衡端板10上开设的导油孔11导向后喷射到电机定子总成7的两个端部,从而对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端部起到冷却效果。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导油孔11分别第一通道11.1和第二通道11.2,所述第一通道11.1为竖直通道,所述第二通道11.2为倾斜通道,且两个通道互通,所述第一通道11.1的入口对准甩油孔,所述第二通道11.2的出口对准定子总成7的端部。
导油孔11的结构由于两个互通的第一通道11.1和第二通道11.2组成,第一通道11.1为竖直通道,第二通道11.2为倾斜通道,位于导油流道2内的油液通过第三甩油孔9C和第四甩油孔9d流出后,先进入第一通道11.1,然后再从第一通道11.1内经过第二通道11.2,从第二通道11.2的出口甩出并喷射到定子总成7的端部。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5部位的机壳上设置有第一回油口12,从所述空心转轴1出油口4流至齿轮箱5内的油液通过所述第一回油口12流出。
由于空心轴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3和出油口4,导油流道2内的油液从出油口4流出至齿轮箱5内,在齿轮箱5内的油液则通过第一回油口12被从齿轮箱5内抽出,从而实现油液不断从空心转轴1流入,从齿轮箱5处的第一回油口12流出,充分带走了减速器齿轮箱5内部热量的功能。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5部位机壳壳体上设置有放油口13,所述放油口13开设在机壳的底部,所述第一回油口12开设在所述放油口13的上方。
放油口13的主要作用是将减速器齿轮箱5内的油液全部放空,一般在设备停止工作或需要检修时打开放油口13,而设备在工作时,需要让减速器的齿轮箱5内始终保持有油液,这样才能对齿轮起到润滑效果,所以此处将第一回油口12开设在所述放油口13的上方,这样能始终保证减速器内部油液保持在合理的油位,既不会造成油液过少,导致润滑不良,也不会因为油液过多,造成不必要的搅油损失。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侧底部开设有回油槽14,所述回油槽14与所述空心转轴1平行设置,且在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第二回油口15,所述第二回油口15与所述回油槽14的末端连通,从所述甩油孔处甩出的油液经过所述回油槽14从所述第二回油口15流出至电机壳体外部。
电机运行时,由于空心轴上有甩油孔,高速转动时候,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甩油孔甩出,甩出的油液喷射至定子总成7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而电机壳体内部甩到定子总成7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的油液会因重力下落至机壳内侧底部的回油槽14内,然后油液在回油槽14内流道,并通过第二回油口15从电机的机壳内被抽出。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开设有绕所述机壳外围一圈的冷却流道16,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冷却流道16首尾两端分别连通的入油口17和排油口18。
油液从所述机壳上的入油口17进入机壳内部的冷却流道16内,并在冷却流道16内流道,由于电机内部的定子总成7贴近机壳,所以冷却流道16内不断流通的油液可以对电机的机壳以及电机机壳内部的定子绕组进行冷却降温。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冷却流道16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挡块19,且所述挡块19交错平行布设,油液在所述冷却流道16内以蛇形轨迹流通。
通过冷却流道16内交错平行分布的挡块19设计,冷却流道16内流通的油液以蛇形轨迹流动,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油液流通的距离,增加冷却效果。
综上所述,本方案设计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可对电机内部定子总成7、转子总成8、轴承室6以及减速器齿轮箱5内部进行冷却,冷却分为三个循环油路,具体如下:
第一循环油路:油液从空心转轴1端部开设的进油口3进入空心转轴1内部的导油流道2,导油流道2贯穿空心转轴1的首尾,而由于电机结构中,转子总成8套设在转轴上与其同步转动,所以在油液流过整个空心转轴1时,可对转子总成8进行冷却;同时,油液从空心转轴1端部开设的出油口4流出并进入减速器的齿轮箱5内,最后通过第一回油口12被从齿轮箱5内抽出,抽出油液时可带有齿轮箱5内的热量,从而对齿轮箱5起到冷却作用,实现整个第一循环油路。
第二循环油路:油液从空心转轴1端部开设的进油口3进入空心转轴1内部的导油流道2,在空心转轴1上开设有第一甩油孔9a、第二甩油孔9b、第三甩油孔9C以及第四甩油孔9d这四个连通导油流道2的甩油孔,当空心转轴1高速转动时,油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可从甩油孔中甩出,通过第一甩油孔9a和第二甩油孔9b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一甩油孔9a和第二甩油孔9b喷射到两个轴承室6处,从而对电机内部的轴承起到冷却效果;通过第三甩油孔9C和第四甩油孔9d甩出的油液分别从第三甩油孔9C和第四甩油孔9d经过对应的两个平衡端板10上开设的导油孔11导向后喷射到电机定子总成7的两个端部,从而对电机内部的定子绕组端部起到冷却效果;而电机壳体内部甩到定子总成7端部和电机内部轴承处的油液会因重力下落至机壳内侧底部的回油槽14内,然后油液在回油槽14内流道,并通过第二回油口15从电机的机壳内被抽出,实现整个第二循环油路。
第三循环油路,油液从机壳上的入油口17进入机壳内部的冷却流道16内,并在冷却流道16内流道,由于电机内部的定子总成7贴近机壳,所以冷却流道16内不断流通的油液可以对电机的机壳以及电机机壳内部的定子绕组进行冷却降温,实现整个第三循环油路。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还公开了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中置电机具体为电机、减速器一体机,电机部分为永磁同步电机,减速器部分为两级平行轴齿轮传动;该电机内部采用了上述实施例1中的电机冷却结构。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具备有益效果为:电机内部定子铁芯、绕组端部、转子铁芯、轴承,各发热元器件均得到有效冷却,使电机更能适应高功率、高转速要求;在保证减速器的齿轮箱内始终有合理的油位的同时,油液不断从空心转轴流入,由回油口流出,充分带走了减速器内部热量;电机和减速器统一的热管理系统,电机和减速器公用冷却液,保证电机、减速器总成整体的温度控制在同一水平。
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所述中置电机为电机和减速器组合形成的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的转轴为空心转轴(1),所述空心转轴(1)内部设有贯穿其首尾的导油流道(2),首尾两端分别开设有进油口(3)和出油口(4),轴体上开设有若干个连通所述导油流道(2)的甩油孔,其中:所述出油口(4)位于所述中置电机的齿轮箱(5)内;若干所述甩油孔分别与所述中置电机的轴承室(6)、定子总成(7)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一甩油孔(9a)和第二甩油孔(9b),所述第一甩油孔(9a)和所述第二甩油孔(9b)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的两个轴承室(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甩油孔包括第三甩油孔(9C)和第四甩油孔(9d),所述第三甩油孔(9C)和所述第四甩油孔(9d)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两个平衡端板(10)上分别开设的导油孔(11),两个导油孔(11)分别对准所述中置电机定子总成(7)的两个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孔(11)分别第一通道(11.1)和第二通道(11.2),所述第一通道(11.1)为竖直通道,所述第二通道(11.2)为倾斜通道,且两个通道互通,所述第一通道(11.1)的入口对准甩油孔,所述第二通道(11.2)的出口对准定子总成(7)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5)部位的机壳上设置有第一回油口(12),从所述空心转轴(1)出油口(4)流至齿轮箱(5)内的油液通过所述第一回油口(12)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置电机齿轮箱(5)部位机壳壳体上设置有放油口(13),所述放油口(13)开设在机壳的底部,所述第一回油口(12)开设在所述放油口(13)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侧底部开设有回油槽(14),所述回油槽(14)与所述空心转轴(1)平行设置,且在所述机壳上开设有第二回油口(15),所述第二回油口(15)与所述回油槽(14)的末端连通,从所述甩油孔处甩出的油液经过所述回油槽(14)从所述第二回油口(15)流出至电机壳体外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的机壳内开设有绕所述机壳外围一圈的冷却流道(16),且所述机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冷却流道(16)首尾两端分别连通的入油口(17)和排油口(1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流道(16)内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挡块(19),且所述挡块(19)交错平行布设,油液在所述冷却流道(16)内以蛇形轨迹流通。
10.一种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置电机内部设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冷却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10774.6U CN221127058U (zh) | 2023-11-08 | 2023-11-08 | 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3010774.6U CN221127058U (zh) | 2023-11-08 | 2023-11-08 | 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1127058U true CN221127058U (zh) | 2024-06-11 |
Family
ID=91336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3010774.6U Active CN221127058U (zh) | 2023-11-08 | 2023-11-08 | 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1127058U (zh) |
-
2023
- 2023-11-08 CN CN202323010774.6U patent/CN22112705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4002656B1 (en) | Oil-water-cooled electric drive assembly and new energy automobile | |
WO2022037263A1 (zh) | 油水混合冷却电机系统及车辆 | |
JP7363013B2 (ja) | 油水二重冷却の電気駆動アセンブリ及び新エネルギー自動車 | |
CN204906112U (zh) | 油冷电机及车辆 | |
CN110086296B (zh) | 一种高效油冷永磁同步电机 | |
CN113905917A (zh) | 一种动力总成及电动车 | |
CN110429763B (zh) | 一种转子挡板、转子组件、电机和车辆 | |
CN111181300A (zh) |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油冷结构 | |
CN115459478A (zh) | 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机冷却结构及其冷却方法 | |
CN221127058U (zh) | 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 | |
CN117458791A (zh) | 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冷却结构及高速电摩用中置电机 | |
CN211151749U (zh) | 一种油水双冷的电驱动总成和新能源汽车 | |
CN112865397B (zh) | 一种电机冷却油路结构 | |
CN113547907B (zh) | 一种混合动力式驱动系统壳体的布置结构及车辆 | |
JP2024510868A (ja) | モータシステム及び該モータシステムを備えた車両 | |
CN114857248A (zh) | 齿轮箱和动力装置 | |
CN112253741A (zh) | 一种用于三合一动力总成 | |
CN219436732U (zh) | 一种电驱动器 | |
CN221354063U (zh) | 一种集成式油水复合冷却电机结构 | |
CN221828724U (zh) | 一种内循环油冷电机 | |
CN215419886U (zh) | 一种油水复合冷却结构及电机 | |
CN220527749U (zh) | 一种油冷电机 | |
CN218095377U (zh) | 一种具有轴承润滑功能的油冷电机 | |
CN216421200U (zh) | 一种电机循环冷却系统及双头铣床 | |
CN221408622U (zh) | 一种油冷电机轴结构及具有其的油冷电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