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03538U - 耳机及扬声器 - Google Patents

耳机及扬声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03538U
CN221103538U CN202323020822.XU CN202323020822U CN221103538U CN 221103538 U CN221103538 U CN 221103538U CN 202323020822 U CN202323020822 U CN 202323020822U CN 221103538 U CN221103538 U CN 2211035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sound
cover
earphon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2082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步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p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Ap Technology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035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035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耳机及扬声器,耳机包括:壁体、扬声器及腔罩。壁体设有输出口。扬声器容置于壁体内,扬声器的发声端设有出音孔。腔罩容置于壁体内并遮盖扬声器的发声端,腔罩的外周缘围绕出音孔的外周设置。腔罩面向于发声端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发声端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腔罩背向于发声端的表面与壁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外腔室。外腔室连通至输出口。前腔室的容积小于外腔室的容积。腔罩设有连通于前腔室与外腔室之间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内径小于出音孔的内径。由于前腔室的容积小于外腔室的容积,前腔室的声顺较小,使高频共振频率后移,从而声音的高频部分在前腔室内的混音共振中得到了增强且延展性得到提升。

Description

耳机及扬声器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2023年11月02日申请的,申请号为2023229640918,名称为“耳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将其全文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耳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及扬声器。
背景技术
耳机原是给电话和无线电上使用的,但随着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盛行,耳机多用于手机、随身听、收音机、可携式电玩和数位音讯播放器等。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耳机可与媒体播放器分离,仅利用一个插头就能连接,能在不影响旁人的情况下,独自聆听音响;亦可隔开周围环境的声响,对在录音室、酒吧、旅途、运动等在嘈杂环境下使用的人很有帮助。
耳机一般包括外壳及设置于外壳内的扬声器。扬声器所产生的声音由外壳上的预留出口输出。由于不同扬声器之间的电声单元的性能存在差异,部分扬声器的电声单元在高频上的输出能力不足,导致耳机声音高频部分偏弱,无法满足用户对多层次音质表现的追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由于扬声器的电声单元在高频上的输出能力不足,导致耳机声音高频部分偏弱的问题,提供一种耳机及扬声器。
一种耳机,包括:
壁体,设有输出口;
扬声器,容置于所述壁体内;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设有出音孔;及
腔罩,遮盖于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所述腔罩的外周缘围绕所述出音孔设置;所述腔罩面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所述发声端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所述腔罩背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表面与所述壁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外腔室;所述外腔室连通至所述输出口;所述前腔室的容积小于所述外腔室的容积;所述腔罩设有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小于所述出音孔的内径。
上述耳机,由于腔罩遮盖于扬声器的发声端,腔罩面向于发声端的表面沿背离于发声端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因而出音孔直接地与前腔室相连通。从扬声器的出音孔所发出的声音先在前腔室内发生混音共振。根据高频共振频率公式,前腔室的声顺与前腔室的容积相关。由于前腔室的容积小于外腔室的容积,前腔室的声顺较小,使高频共振频率后移,从而声音的高频部分在前腔室内的混音共振中得到了增强且延展性得到提升,避免了由于受扬声器高频输出性能的限制而导致耳机声音的高频部分偏弱。其后,声音由第一通孔传递至外腔室并进行提升声音低频部分的混音共振,声音最后经输出口输出耳机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罩包括主罩体及连接于所述主罩体外周的外罩片;所述主罩体面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表面沿背离于所述发声端的方向凹陷;所述外罩片覆盖于所述扬声器在所述出音孔外周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罩体面向于所述发声端的一端的内径不小于所述出音孔的内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罩片粘接于所述扬声器在所述出音孔外周的表面,或,所述外罩片抵靠于所述扬声器在所述出音孔外周的表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罩体面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表面为凹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罩片的外径不大于所述发声端的外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壁体为所述耳机的外壳;或,所述耳机还包括外壳,所述壁体容置于所述外壳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围绕所述出音孔的周向设置;所述腔罩靠近于所述发声端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罩还设有若干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若干所述第二通孔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
一种耳机,包括:
壁体,设有输出口;
扬声器,容置于所述壁体内;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设有出音孔;及
腔罩,遮盖于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所述腔罩的外周缘围绕所述出音孔设置;所述发声端的端面沿背离于所述腔罩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所述出音孔连通于所述前腔室;所述腔罩背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表面与所述壁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外腔室;所述外腔室连通至所述输出口;所述前腔室的容积小于所述外腔室的容积;所述腔罩设有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小于所述出音孔的内径。
一种扬声器,用于容置于耳机的内腔,包括:
架体;
电声单元,安装于所述架体内;所述电声单元设有外放端;及
壳罩,遮盖于所述电声单元的外放端;所述壳罩的外周缘围绕所述外放端设置;所述壳罩面向于所述外放端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所述外放端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所述壳罩背向于所述外放端的表面用于与所述内腔边界相间隔并形成容积大于所述前腔室的外腔室;所述壳罩设有出音孔,所述出音孔用于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
一种扬声器,用于作为耳机的构件,包括:
架体;
电声单元,安装于所述架体内;所述电声单元设有外放端;及
第一壳罩,遮盖于所述电声单元的外放端;所述第一壳罩的外周缘围绕所述外放端设置;所述第一壳罩面向于外放端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外放端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所述第一壳罩设有出音孔;
第二壳罩,所述第二壳罩与所述第一壳罩背向于所述外放端的表面相间隔并形成容积大于所述前腔室的外腔室;所述出音孔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第二壳罩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于所述外腔室与所述耳机的输出口之间。
一种耳机,包括:扬声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耳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耳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耳机的A处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耳机的腔罩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耳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的耳机的局部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耳机与一种单腔结构耳机的音频声压曲线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实施例的扬声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扬声器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耳机;20、壁体;21、输出口;22、外腔室;30、扬声器;31、发声端;32、出音孔;33、凸缘部;34、架体;35、电声单元;351、外放端;36、壳罩40、腔罩;41、前腔室;43、第一通孔;44、主罩体;45、外罩片;46、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地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地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1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100用于接收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信号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声音。具体地,耳机100可以是通过无线的方式而接收到电信号,也可以是通过有线的方式而接收电信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100还可以具有存储部件,根据存储的音频数据而转化可以听到的声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100可以是入耳式耳机100,也可以是半入耳式耳机1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2至图3所示,耳机100包括:壁体20、扬声器30及腔罩40。壁体20设有输出口21。扬声器30容置于壁体20内,扬声器30的发声端31设有出音孔32。腔罩40容置于壁体20内并遮盖扬声器30的发声端31,腔罩40的外周缘围绕出音孔32的外周设置。腔罩40面向于发声端31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发声端31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41。腔罩40背向于发声端31的表面与壁体2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外腔室22。外腔室22连通至输出口21。前腔室41的容积小于外腔室22的容积。腔罩40设有连通于前腔室41与外腔室22之间的第一通孔43,第一通孔43的内径小于出音孔32的内径。
具体地,由于腔罩40遮盖于扬声器30的发声端31,腔罩40面向于发声端31的表面沿背离于发声端31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41,因而出音孔32直接地与前腔室41相连通。从扬声器30的出音孔32所发出的声音先在前腔室41内发生混音共振。根据高频共振频率公式,前腔室41的声顺与前腔室41的容积相关。由于前腔室41的容积小于外腔室22的容积,前腔室41的声顺较小,使高频共振频率后移,从而声音的高频部分在前腔室41内的混音共振中得到了增强且延展性得到提升,避免了由于受扬声器30的电声单元的高频输出性能的限制而导致耳机100声音的高频部分偏弱。其后,声音由第一通孔43传递至外腔室22并进行提升声音低频部分的混音共振,声音最后经输出口21输出耳机100外。
具体地,高频共振频率公式如下式(1)所示,其中,ƒh是高频共振频率,C2是前腔室41的声顺,M2是前出音管声质量,Ca是扬声器30的声顺,Ma是扬声器30的声质量。
(1)
具体地,在扬声器30的型号确定后,Ca及Ma的大小即为固定值,ƒh的大小只由C2及M2确定。前腔室41的声顺C2与前腔室41的容积相关,当前腔室41的容积较小时,则C2也较小,因而ƒh较大,高频共振峰值后移,高频声音的延展性就较好。
具体地,结合图7所示,通过将本申请的耳机的音频声压曲线C1与单腔结构耳机的音频声压曲线C0对比可得,对于频率在5KHz以上的声音部分时,本申请的耳机对该频率声音部分的声压具有较明显的提升效果,因此可证明本申请的耳机对声音的高频部分起到增强作用。
具体地,结合图2所示,由于耳机100通过前腔室41及外腔室22先后地对扬声器30所发出的声音进行混音调节,相比于单个腔室的结构,能更好地调整声音的低频部分、中频部分及高频部分之间的均衡性,使耳机100的声音表现更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1及图2所示,壁体20为耳机100的外壳。具体地,壁体20的外表面用于与用户的耳朵接触或用于嵌套安装入耳式硅胶套。由于壁体20直接为耳机100的外壳,从而有利于简化耳机100的结构。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耳机100还包括外壳,壁体20容置于外壳内,从而可使壁体20与外壳分开加工,有利于控制壁体20或外壳的形状及有利于降低壁体20的加工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器30为扬声器。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器30还可以是其他能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的器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5所示,扬声器30的发声端31具有凸缘部33。凸缘部33围绕出音孔32的周向设置。腔罩40靠近于发声端31的一端套设于凸缘部33的外周。具体地,凸缘部33处于出音孔32的外周侧,当腔罩40的部分内表面与凸缘部33的外周侧抵接时,则能防止从出音孔32所发出的声音由腔罩40与发生端之间的间隙泄漏。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腔罩40的内周面与凸缘部33外周面之间过盈配合,从而避免腔罩40与发生端之间出现间隙,并使腔罩40相对扬声器30保持于稳定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腔罩40可以是由多个部分相互连接而成。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所示,腔罩40还可以是由多个部分一体化形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及图4所示,腔罩40包括主罩体44及连接于主罩体44外周的外罩片45。主罩体44面向于发声端31的表面沿背离于发声端31的方向凹陷。外罩片45覆盖于扬声器30在出音孔32外周的表面。具体地,通过外罩片45覆盖于扬声器30在出音孔32外周的表面,从而使腔罩40与扬声器30在出音孔32外周的表面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对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腔罩40与扬声器30之间的位置稳定性及有利于避免声音从腔罩40与发声端31之间的间隙泄漏,因而能使耳机100的声效能保持高质稳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所示,主罩体44的一端靠近于发声端31,外罩片45连接于主罩体44该端的外周缘,从而主罩体44及外罩片45可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进一步地,外罩片45的外周缘的外径大于出音孔32的内径,从而能可靠地避免声音从腔罩40与发声端31之间的间隙泄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罩体44面向于发声端31的一端的内径不小于出音孔32的内径,从而避免扬声器30所发出的声音由于受主罩体44端口内径的限制而无法全部直接地传递入前腔室41内。更具体地,主罩体44面向于发声端31的一端的内周缘围绕出音孔32的外周设置。进一步地,主罩体44面向于发声端31的一端的内周缘与出音孔32同心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罩片45粘接于扬声器30在出音孔32外周的表面。具体地,由于外罩片45围绕于主罩体44设置,在外罩片45粘接至扬声器30在出音孔32外周的表面后,可使主罩体44相对扬声器30的出音孔32保持稳定的位置,从而能保证耳机100声音质量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罩片45抵靠于扬声器30在出音孔32外周的表面。具体地,外罩片45在其他器件的挤压下而抵靠扬声器30的表面,可使主罩体44相对扬声器30的出音孔32保持稳定的位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壁体20的内侧形成有环形阶梯面,环形阶梯面从外罩片45背向于发声端31的一侧抵接外罩片45,使外罩片45与扬声器30在出音孔32外周的表面保持良好的贴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所示,主罩体44面向于发声端31的表面为凹弧面,从而使主罩体44的表面均匀过渡,让前腔室41对从扬声器30所发出的声音形成更均匀的共振作用,让高频声音在前腔室41内的混音共振中得到更明显的增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3所示,外罩片45的外径不大于发声端31的外径,从而避免了外罩片45的外周边缘超出发声端31的外周,避免了壁体20与扬声器30之间的装配受到外罩片45的影响。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外罩片45的内径大于出音孔32的内径,外罩片45的外径小于发声端31的外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43的内径为出音孔32内径的20%至70%,从而确保声音的高频部分在前腔室41内能够得到增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通孔43的内径为出音孔32内径的20%、30%、40%、50%、60%或7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所示,腔罩40还设有若干连通于前腔室41与外腔室22之间的第二通孔46。第二通孔46的内径小于第一通孔43的内径。若干第二通孔46围绕第一通孔43设置。具体地,由于第二通孔46的内径小于第一通孔43的内径,根据高频共振频率公式,经第二通孔46传递至外腔室22的声音的高频部分同样受到了提升作用,在第一通孔43及第二通孔46的配合下,能对指定的声音高频部分进行提升并能够弥补前腔室41的形状缺陷。
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6所示,耳机100包括:壁体20、扬声器30及腔罩40。壁体20设有输出口21。扬声器30容置于壁体20内,扬声器30的发声端31设有出音孔32。腔罩40容置于壁体20内并遮盖扬声器30的发声端31。腔罩40的外周缘围绕发声端31的外周设置。发声端31的端面沿背离于腔罩40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41。出音孔32连通于前腔室41。腔罩40背向于发声端31的表面与壁体2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外腔室22。外腔室22连通至输出口21。前腔室41的容积小于外腔室22的容积。腔罩40设有连通于前腔室41与外腔室22之间的第一通孔43,第一通孔43的内径小于出音孔32的内径。
具体地,出音孔32的内径小于发声端31的外径,由于腔罩40遮盖于扬声器30的发声端31,发声端31的端面沿背离于腔罩40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41,出音孔32直接地与前腔室41相连通。从扬声器30的出音孔32所发出的声音先在前腔室41内发生混音共振。根据高频共振频率公式,前腔室41的声顺与前腔室41的容积相关,由于前腔室41的容积小于外腔室22的容积,前腔室41的声顺较小,使高频共振频率后移,从而声音的高频部分在前腔室41内的混音共振中得到了增强且延展性得到提升,避免了由于受扬声器30的高频输出性能限制而导致耳机100高频的声音偏弱。其后,声音由第一通孔43传递至外腔室22并进行提升低频的混音共振,声音最后经输出口21输出。
结合图8及图9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扬声器3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器30用于容置于耳机的内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扬声器30容置于耳机的外壳内。在另外一个实施方式中,扬声器30的外周围绕有壁体20,壁体20容置于外壳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结合图8及图9所示,扬声器30包括:架体34、电声单元35及壳罩36。电声单元35安装于架体34内,电声单元35设有外放端351。壳罩36遮盖于电声单元35的外放端351,壳罩36的外周缘围绕外放端351设置,壳罩36面向于外放端351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外放端351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41;壳罩36背向于外放端351的表面用于与耳机的内腔边界相间隔并形成容积大于前腔室41的外腔室;壳罩36设有用于连通于前腔室41与外腔室之间的出音孔32。
具体地,由于壳罩36遮盖于电声单元35的外放端351,壳罩36面向于外放端351的表面沿背离于外放端351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41,因而外放端351直接地与前腔室41相连通。从电声单元35的外放端351所发出的声音先在前腔室41内发生混音共振。根据高频共振频率公式,前腔室41的声顺与前腔室41的容积相关。由于前腔室41的容积小于外腔室的容积,前腔室41的声顺较小,使高频共振频率后移,从而声音的高频部分在前腔室41内的混音共振中得到了增强且延展性得到提升,避免了由于受电声单元35高频输出性能的限制而导致耳机声音的高频部分偏弱。其后,声音由出音孔32传递至外腔室并进行提升声音低频部分的混音共振,声音最后经输出口21输出耳机外。
具体地,架体34用于支撑电声单元35。具体地,电声单元35用于发出声音的一端为外放端35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声单元35包括线圈、振膜及磁体。线圈在通过音频电流时,线圈与振膜及磁体配合而发出声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架体34围绕电声单元35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架体34与壳罩36一体化连接设置。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架体34与壳罩36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扬声器30包括:架体34、电声单元35、第一壳罩及第二壳罩。电声单元35安装于架体34内,电声单元35设有外放端351。第一壳罩遮盖于电声单元35的外放端351,第一壳罩的外周缘围绕外放端351设置,第一壳罩面向于外放端351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外放端351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41。第一壳罩设有出音孔32。第一壳罩背向于外放端351的表面与第二壳罩之间相间隔并形成容积大于前腔室41的外腔室。出音孔32连通于前腔室41与外腔室之间。第二壳罩设有第一通孔43。第一通孔43用于连通于外腔室与耳机的输出口之间。
具体地,第二壳罩的外表面可以是与耳机的内腔边界贴合设置,也可以是间隔设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壁体,设有输出口;
扬声器,容置于所述壁体内;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设有出音孔;及
腔罩,遮盖于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所述腔罩的外周缘围绕所述出音孔设置;所述腔罩面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所述发声端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所述腔罩背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表面与所述壁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外腔室;所述外腔室连通至所述输出口;所述前腔室的容积小于所述外腔室的容积;所述腔罩设有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小于所述出音孔的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腔罩包括主罩体及连接于所述主罩体外周的外罩片;所述主罩体面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表面沿背离于所述发声端的方向凹陷;所述外罩片覆盖于所述扬声器在所述出音孔外周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罩体面向于所述发声端的一端的内径不小于所述出音孔的内径;所述主罩体面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表面为凹弧面;所述外罩片的外径不大于所述发声端的外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片粘接于所述扬声器在所述出音孔外周的表面,或,所述外罩片抵靠于所述扬声器在所述出音孔外周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壁体为所述耳机的外壳;或,所述耳机还包括外壳,所述壁体容置于所述外壳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具有凸缘部,所述凸缘部围绕所述出音孔的周向设置,所述腔罩靠近于所述发声端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凸缘部的外周;及/或,所述腔罩还设有若干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若干所述第二通孔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设置。
7.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壁体,设有输出口;
扬声器,容置于所述壁体内;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设有出音孔;及
腔罩,遮盖于所述扬声器的发声端;所述腔罩的外周缘围绕所述出音孔设置;所述发声端的端面沿背离于所述腔罩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所述出音孔连通于所述前腔室;所述腔罩背向于所述发声端的表面与所述壁体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外腔室;所述外腔室连通至所述输出口;所述前腔室的容积小于所述外腔室的容积;所述腔罩设有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小于所述出音孔的内径。
8.一种扬声器,用于容置于耳机的内腔,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
电声单元,安装于所述架体内;所述电声单元设有外放端;及
壳罩,遮盖于所述电声单元的外放端;所述壳罩的外周缘围绕所述外放端设置;所述壳罩面向于所述外放端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所述外放端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所述壳罩背向于所述外放端的表面用于与所述内腔边界相间隔并形成容积大于所述前腔室的外腔室;所述壳罩设有出音孔,所述出音孔用于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
9.一种扬声器,用于作为耳机的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
电声单元,安装于所述架体内;所述电声单元设有外放端;及
第一壳罩,遮盖于所述电声单元的外放端;所述第一壳罩的外周缘围绕所述外放端设置;所述第一壳罩面向于外放端的至少部分表面沿背离于外放端的方向凹陷并形成前腔室;所述第一壳罩设有出音孔;
第二壳罩,所述第二壳罩与所述第一壳罩背向于所述外放端的表面相间隔并形成容积大于所述前腔室的外腔室;所述出音孔连通于所述前腔室与所述外腔室之间;第二壳罩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连通于所述外腔室与所述耳机的输出口之间。
10.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或权利要求9所述的扬声器。
CN202323020822.XU 2023-11-02 2023-11-09 耳机及扬声器 Active CN2211035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64091 2023-11-02
CN2023229640918 2023-11-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03538U true CN221103538U (zh) 2024-06-07

Family

ID=91309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20822.XU Active CN221103538U (zh) 2023-11-02 2023-11-09 耳机及扬声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035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79563B2 (ja) スピーカ、補聴器、イヤホン及び携帯型端末装置
US8300871B2 (en) Earphone for wideband communication
US20070154049A1 (en) Transducer, headphone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noise
US20120134524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sound production
KR101309072B1 (ko) 투웨이 이어폰의 음 발생기 홀더 구조
CN101904179A (zh) 声学系统
US9288565B2 (en) Earphone system
EP4197198A1 (en) Earpiece porting
CN208783051U (zh) 一种反馈式降噪入耳式耳机
CN210405611U (zh) 一种智能无线耳机
CN221103538U (zh) 耳机及扬声器
CN218041770U (zh) 扬声器模组及移动终端
WO2023051005A1 (zh) 圈铁喇叭组件及耳机
CN211909132U (zh) 一种双12寸有源四分频线性阵列音箱
CN212381380U (zh) 耳机头及头戴式耳机
JP2004221881A (ja) 携帯音響機器
WO2005079045A1 (en)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for a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CN217116353U (zh) 一种调音耳机及电子设备
CN112437378B (zh) 耳机组件、发声方法、控制装置、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CN218473359U (zh) 混合扬声器耳机
CN216625985U (zh) 一种多声道麦克风
CN209949378U (zh) 一种具有功能分区的入耳式蓝牙耳机
CN216490978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入耳式耳机
CN216437446U (zh) 一种调音耳机
CN217116383U (zh) 一种微型振子喇叭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