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98811U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98811U
CN221098811U CN202322662330.4U CN202322662330U CN221098811U CN 221098811 U CN221098811 U CN 221098811U CN 202322662330 U CN202322662330 U CN 202322662330U CN 221098811 U CN221098811 U CN 2210988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fresh air
main body
plate
conv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6233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逯成林
孙合庆
蒋智群
胡继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6233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988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988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988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体包括第二腔和机壳,机壳上开设有新风进风口;新风蜗壳,设于第二腔内;第一净化装置,插设在第二腔内且位于新风蜗壳的后方;第二腔包括位于其后侧的凸腔,凸腔位于第一净化装置的后方;机壳的后侧向后凸起形成后壳凸板和凸腔;新风进风口开设于后壳凸板上;第二净化装置,插设在第二腔内且位于第一净化装置的后方;第三净化插入口,开设于后壳凸板上,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后壳凸板的侧部且沿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第二净化装置的一端穿过第三净化插入口插设在凸腔内;设置凸腔,在机壳下部进行增大空间,避免增大主体整体厚度;凸腔为第三净化装置提供安装空间,在第三净化装置的前侧形成预留空间。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体,主体包括设于主体内的第一腔和机壳,机壳上设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其中,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均与第一腔连通。主体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和换热风机,室内换热器和换热风机均设于第一腔内,换热风机设于室内换热器的前侧,在换热风机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内,进入第一腔内的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换热出风口流出。为了提高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可在传统的空调室内机上增加新风模块,能够利用新风模块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空气的更新,以此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
对于立式空调室内机而言,为了方便引入新风以及布置空调室内机的部件,一般将新风模块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底部,在第一腔的下方设置第二腔,将新风蜗壳设置在第二腔中,将用于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进风口开设于主体后侧。新风模块通常包括新风风机和新风蜗壳,新风蜗壳内部限定形成有风机腔,新风风机的新风风扇设于风机腔内,风机腔连通有新风进风口,在新风风机的驱动下,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经风机腔被引入室内。为了保证引入室内新风的质量,通常安装有用于净化室外新风的净化装置。
将新风模块安装在第二腔内,新风模块势必会占用第二腔内较多的空间,导致净化装置的安装空间有限,因此,净化装置可水平插设在新风模块的出风口处,使得净化装置占用新风模块上部的空间,避免对主体前后方向上尺寸的增大;但是存在一部分空调室内机将净化装置设置在新风蜗壳的后侧,但是会增大主体的整体尺寸,使得主体的前后尺寸增大,为了避免使得主体前后整体尺寸较大,本申请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到所述主体的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所述主体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和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位于所述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内;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包括设于其内的风机腔;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所述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并经所述风机腔流至室内;
第一净化装置,插设在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后方,用于净化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并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所述第二腔包括位于其后侧的凸腔,所述凸腔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装置的后方;
所述机壳的后侧向后凸起形成后壳凸板和所述凸腔;所述新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壳凸板上;
所述主体还包括:
第二净化装置,插设在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装置的后方,用于净化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并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第三净化插入口,开设于所述后壳凸板上,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所述后壳凸板的侧部且沿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
所述第二净化装置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插设在所述凸腔内,所述第二净化装置从所述新风进风口的前侧遮挡所述新风进风口。
通过在机壳的后侧设置凸腔,能够增大第二腔的空间,且只是机壳的下部进行增大空间,不会使得主体整体的前后尺寸增大,避免增大主体整体的厚度;将第三净化装置插设在凸腔内,使得凸腔能够为第三净化装置提供安装空间,方便安装第三净化装置,且使得第三净化装置靠近机壳的后侧,能够在第三净化装置的前侧形成更多的预留空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后壳凸板包括设于其后侧的凸板后板,所述凸板后板包括设于其前侧的凸板后板前壁面,所述第二净化装置包括:
第二滤网,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滤网的第一端为第二滤网的插入端;
第二净化把手,连接在所述第二滤网的第二端且插设在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内;
所述第二滤网与所述凸板后板前壁面间隔设置,方便第二滤网安装在第二腔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凸板后板包括位于所述凸板后板的侧部且相对设置的凸板后板第一端和凸板后板第二端,从所述凸板后板第一端到凸板后板第二端为所述凸板后板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凸板后板的长度方向,所述凸板后板为弧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后壳凸板还包括:
凸板侧板,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凸板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凸板后板第一端和凸板后板第二端且位于所述凸板后板的前侧;
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形成于所述凸板侧板上。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滤网的迎风面为平面或弧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滤网与所述凸板后板前壁面间的间隙为5-10mm中的任一数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
第一保温层,贴设在所述凸板后板前壁面上,所述第一保温层与所述第二滤网间隔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保温层在所述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为1-4mm中的任一数值。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所述后壳凸板的顶端和底端之间,所述第二滤网位于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的顶端和底端之间,方便第三净化装置插入第二腔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到所述主体的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所述主体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和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位于所述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内;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包括设于其内的风机腔;
新风罩,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后方;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并经所述新风罩和风机腔流至室内;
第一净化装置,插设在所述新风罩内且用于净化经所述新风罩进入所述风机腔内的新风;
第一净化插入口,形成于所述机壳上且位于所述主体的的侧面;所述第一净化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净化插入口插入所述新风罩内或从所述新风罩内内拉出;
所述第二腔包括位于其后侧的凸腔,所述凸腔位于所述新风罩的后方;
所述机壳的后侧向后凸起形成后壳凸板和所述凸腔;所述新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壳凸板上;
所述主体还包括:
第二净化装置,插设在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罩后方,用于净化进入所述风机腔内的新风;
第三净化插入口,开设于所述后壳凸板上,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所述后壳凸板的侧部且沿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
所述第二净化装置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插设在所述凸腔内,所述第二净化装置从所述新风进风口的前侧遮挡所述新风进风口。
通过在机壳的后侧设置凸腔,能够增大第二腔的空间,且只是机壳的下部进行增大空间,不会使得主体整体的前后尺寸增大,避免增大主体整体的厚度;将第三净化装置插设在凸腔内,使得凸腔能够为第三净化装置提供安装空间,方便安装第三净化装置,且使得第三净化装置靠近主体的后侧,能够在第三净化装置的前侧形成更多的预留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露出换热出风口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的结构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后壳的局部结构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后壳的剖视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的局部结构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的局部结构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第一净化装置的结构图;
图2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的局部结构图。
以上各图中:
主体100;
机壳1;第一净化插入口1121;第一腔131;第二腔132;换热进风口141;换热出风口1421;新风出风口1422;新风进风口143;
室内换热器21;换热风机22;
新风模块3;
新风蜗壳31;风机腔315;新风风机32;
新风罩33;第二净化插入口331;
第一净化导轨336;
第一导轨3361;插入段33611;插入平面336111;插入轮廓线336112;第一直线A0;第一夹角a;导向段33612;导向平面336121;导向轮廓线336122;第二夹角b;第一限位段33613;第一限位平面336131;第一限位轮廓线336132;第三夹角c;第六夹角f;
第一净化装置34;第一净化框架341;第一滤芯342;第一滤芯迎风面3421;第一迎风面轮廓线3422;第四夹角d;滤芯第一端3423;滤芯第二端3424;
后壳11;前壳12;
第三净化插入口1122;
后壳凸板1131;凸板后板11311;凸板后板前壁面113111;凸板后板第一端113112;凸板后板第二端113113;凸板侧板11312;
插入口隔板1132;
凸腔1321;
净化进风口144;
底座151;
第二净化装置35;第二滤网351;第二滤网框架3511;第二框架过风孔35111;滤网第一筋35112;滤网第二筋35113;第二净化把手352;
第一支架36;第一支架板360;新风过风口361;净化过风口362;第二净化导轨363;第三导轨3631;第四导轨3632;防倒灌导轨364;防倒灌导向轨3641;防倒灌限位轨3642;防倒灌板限位筋365;
防倒灌板371;防倒灌电机372;
第一保温层491;
第四距离L8;第五距离L9;第六距离L10;第七距离L11;第八距离L12;第九距离L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下面参考图1-图22对立式空调室内机进行描述。
立式空调室内机为空调器的组成部分,其中,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室外机。
参考图1和图4,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体100,主体100包括机壳1、室内换热器21和换热风机22。
其中,主体具有顶部和底部,主体顶部到主体底部为主体的高度方向;主体还具有宽度方向,其中,主体的一侧部到其另一侧部为柱体的宽度方向。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其中,主体面向用户的一侧为主体的前侧,主体的前侧到主体的后侧为主体的前后方向。
参考图4和图6,主体至少包括位于主体内的第一腔131和第二腔132,其中,第一腔位于第二腔的上方。
参考图1-图4,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141、换热出风口1421和新风进风口143,其中,换热进风口与第一腔连通,换热出风口与第一腔连通,新风进风口与第二腔连通。
换热进风口位于主体的后侧,换热出风口开设与主体的前侧。新风进风口位于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第一腔内,室内换热器用于与进入第一腔内的室内空气进行换热。
换热风机设于第一腔内,换热风机位于室内换热器的前方,换热风机用于为室内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
换热风机的转动使室内空气由换热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内与室内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内空气由换热出风口排出第一腔。
空调室外机包括室外机壳、室外换热器和室外风机。
室外机壳内设有室外容纳空间,其中,室外风机、室外换热器设于室外容纳空间内。
室外机壳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其中,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均与室外容纳空间连通。室外进风口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至室外容纳空间内,室外出风口用于将室外容纳空间内空气引出至室外容纳空间外
室外风机的转动使室外空气由室外进风口进入室外容纳空间内与室外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外空气由室外出风口流出室外容纳空间。
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和节流装置,其中,节流装置用于节流。压缩机设于室外容纳空间内,节流装置也设于室外容纳空间内。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
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
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节流装置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
蒸发器蒸发在节流装置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
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两者中,其中一者为冷凝器且另一者为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主体还包括新风模块3,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参考图5-图7,新风模块包括新风蜗壳31和新风风机32,其中,新风蜗壳设于第二腔内,新风蜗壳包括位于其内的风机腔315,新风蜗壳设于新风进风口的前方。
新风风机设于新风蜗壳内,新风风机包括新风风扇和新风电机,其中,新风风扇设于风机腔内。
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室外新风经风机腔流至室内。
参考图3,风机腔可与换热出风口连通,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室外新风经风机腔由换热出风口流至室内。或者,机壳上形成有新风出风口1422,新风出风口与风机腔连通,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室外新风经风机腔由新风出风口流至室内。
参考图6-图7,主体还包括新风罩33,新风罩设于第二腔内,新风罩位于新风蜗壳和新风进风口之间,也即,新风罩设于新风蜗壳的后方,并且,新风罩设于新风进风口的前方。
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室外新风经新风罩和风机腔流至室内。
参考图7,主体还包括第一净化装置34,其中,第一净化装置插设在第一腔内,并且,第一净化装置位于新风蜗壳的后侧,第一净化装置用于净化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当主体包括新风罩33时,第一净化装置34插设在新风罩内,且第一净化装置34用于净化经新风罩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主体还包括第一净化插入口1121,其中,第一净化插入口形成于机壳上且位于主体的侧面。
第一净化装置通过第一净化插入口插入新风罩内或从新风罩内拉出。
定义水平设置且与所述主体的前后方向垂直的直线为第一直线A0。
主体还包括第一净化导轨336,第一净化导轨形成于新风罩上。
第一净化导轨用于限定第一净化装置的插入轨迹。第一净化装置通过第一净化插入口插入第一净化导轨内或从第一净化导轨内拉出。
参考图7,主体还包括第二净化插入口331,其中,第二净化插入口形成于新风罩的侧部。第一净化装置通过第一净化插入口和第二净化插入口插入第一净化导轨内或从第一净化导轨内拉出。
参考图12,第一净化导轨包括第一导轨3361,第一导轨用于限定第一净化装置的插入轨迹,第一净化装置设于第一导轨的前方,也可称之为,第一导轨设于第一净化装置的后侧。
参考图12-图15,第一导轨包括插入段33611、导向段33612和第一限位段33613。
其中,插入段设于第二净化插入口远离第一净化插入口的一侧,插入段包括设于插入段前侧的插入平面336111,插入平面设于插入段靠近第一净化装置的一侧。
插入平面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插入轮廓线336112,插入轮廓线靠近第一净化插入口的一端为插入轮廓线的前端,插入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一夹角a为锐角。
具体的,俯视第一夹角,第一直线对应的投影绕第一夹角的顶点顺时针旋转第一夹角的角度后与插入轮廓线对应的投影重合。
进一步的,第一夹角a可为大于0°且小于80°中的任一数值。进一步的,第一夹角a可为20°-70°中的任一数值。
导向段位于插入段远离第一净化插入口的一侧,也可描述为,导向段位于插入段远离第二净化插入口的一侧。导向段位于插入段前端的后侧。
导向段包括设于导向段前侧的导向平面336121;导向平面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导向轮廓线336122,导向轮廓线直线与插入轮廓线所在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二夹角b设置,第二夹角b为钝角,第二夹角b开口方向朝向第一净化装置。
第一限位段位于导向段远离插入段的一侧,第一限位段前端位于导向段的前方,第一限位段包括设于第一限位段靠近第一净化装置一侧的第一限位平面336131。
第一限位平面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限位轮廓线336132,第一限位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导向轮廓线所在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三夹角c设置,第三夹角为钝角且开口方向朝向第一净化装置。
插入平面、导向平面和第一限位平面限定第一净化装置的插入轨迹。
设置第一导轨包括插入段,插入段与第一直线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一夹角为锐角,为第一净化装置导向,方便用户从空调室内机的前侧斜向后插入机壳内,避免空调侧部的插入行程较小引起的难插入问题;设置第一导轨包括导向段和第一限位段,以及设置导向轮廓线和插入轮廓线的以及第一限位轮廓线和导向轮廓线的夹角,使得导向段和限位段对第一净化装置起到导向与限位的作用,使得第一净化装置沿着导向段和限位段插入到主体内,能够减小第一净化装置插入时需要的插入空间,方便用户的插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净化框架341和第一滤芯342,其中,第一滤芯安装在第一净化框架上。
第一滤芯设置在新风进风口和新风蜗壳之间,第一滤芯包括第一滤芯迎风面3421,第一滤芯迎风面为平面;设置第一滤芯迎风面为平面,方便第一净化装置的设置,减小第一净化装置的尺寸,节省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芯迎风面为弧面,能够增大第一滤芯的过风面积且能够减小对第二腔内空间的占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芯包括相对设置的滤芯第一端3423和滤芯第二端3424,滤芯第一端为第一滤芯的插入端,滤芯第一端到滤芯第二端的方向为第一滤芯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滤芯的长度方向,第一滤芯迎风面至少包括两段,相邻两段所述第一滤芯迎风面不平行,能够增大第一滤芯的过风面积且能够减小对第二腔内空间的占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7,第一滤芯迎风面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迎风面轮廓线3422,第一迎风面轮廓线靠近第一净化插入口的一端为第一迎风面轮廓线的前端,第一迎风面轮廓线所在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四夹角d设置,第四夹角d呈锐角,能够在主体总体尺寸有限的情况下增大第一滤芯的过滤面积,提高净化效果。
具体的,俯视第四夹角,第一直线对应的投影绕第四夹角的顶点顺时针旋转第四夹角的角度后与第一迎风面轮廓线对应的投影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净化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净化装置的第一端为第一净化装置的插入端,第一净化装置的第一端到第一净化装置的第二端为第一净化装置的长度方向,第一净化装置插入第一净化导轨时以及插入第一净化导轨后,第一净化装置的长度方向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锐角且锐角位于第一直线的后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段与第一限位段间隔设置,方便设置,节省材料。第一限位段远离导向段的一端位于导向段的前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段与第一限位段连接,避免第一净化装置插入时产生卡顿;具体的,导向段与第一限位段连接时,第一限位段远离第一净化装置的一端与导向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段与插入段间隔设置,方便设置,节省材料。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段与插入段连接,避免第一净化装置插入时产生卡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6,导向轮廓线靠近或远离插入轮廓线的一端为导向轮廓线的前端,导向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平行或呈第五夹角e设置,第五夹角大于0°且不超过10°。
具体的,俯视第五夹角,第一直线对应的投影绕第五夹角的顶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第五夹角的角度后与导向轮廓线对应的投影重合。
第一限位轮廓线远离导向轮廓线的一端为第一限位轮廓线的前端,第一限位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六夹角f设置,第六夹角f为锐角。
具体的,俯视第六夹角,第一直线对应的投影绕第六夹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第六夹角的角度后与第一限位轮廓线对应的投影重合。
设置导向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平行或呈第五夹角e设置,以及第一限位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六夹角f设置,使得第一净化装置沿着导向段和限位段插入到主体内时,第一净化装置逐渐向主体的前侧偏转,能够减小第一净化装置插入时需要的插入空间,方便用户的插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4,第二腔包括位于其后侧的凸腔1321,其中,凸腔位于第一净化装置的后方。
当主体包括新风罩33时,凸腔位于新风罩的后方。
参考图14,机壳的后侧向后凸起形成后壳凸板1131和凸腔,其中,凸腔位于后壳凸板的前侧,新风进风口开设于后壳凸板上。
参考图14,主体还包括第二净化装置35,其中,第二净化装置插设在第二腔内,并且,第二净化装置位于第一净化装置的后方,第二净化装置用于净化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并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当主体包括新风罩时,第二净化装置插设在第二腔内且位于新风罩的后方,第二净化装置用于净化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并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参考图15,主体还包括第三净化插入口1122,第三净化插入口1122开设于机壳上且位于主体的的侧面,具体的,第三净化插入口开设于后壳凸板上,并且,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后壳凸板的侧部,第三净化插入口沿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
第二净化装置的一端穿过第三净化插入口插设在凸腔内,第二净化装置从新风进风口的前侧遮挡新风进风口。
通过在机壳的后侧设置凸腔,能够增大第二腔的空间,且只是机壳的下部进行增大空间,不会使得主体整体的前后尺寸增大,避免增大主体整体的厚度;将第三净化装置插设在凸腔内,使得凸腔能够为第三净化装置提供安装空间,方便安装第三净化装置,且使得第三净化装置靠近主体的后侧,能够在第三净化装置的前侧形成更多的预留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图16,后壳凸板1131包括设于后壳凸板后侧的凸板后板11311,凸板后板包括设于凸板后板前侧的凸板后板前壁面113111。
其中,第二净化装置包括第二滤网351和第二净化把手352,其中,第二滤网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滤网的第一端为第二滤网的插入端。
第二净化把手连接在第二滤网的第二端,并且,第二净化把手插设在第三净化插入口内。
第二滤网的迎风面为平面或弧面或弯折面,将第二滤网的迎风面设置成平面,方便设计;将第二滤网的迎风面设置成弧面会弯折面,能够增大迎风面积。
第二滤网和凸板后板前壁面间隔设置,方便第二滤网安装在第二腔内。其中,第二滤网与凸板后板前壁面间的间隙为5-10mm中的任一数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凸板后板包括位于凸板后板的侧部的凸板后板第一端113112和凸板后板第二端113113,并且的凸板后板第一端和凸板后板第二端相对设置,从凸板后板第一端到凸板后板第二端为凸板后板的长度方向,沿凸板后板的长度方向,凸板后板为弧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4-图15,后壳凸板还包括凸板侧板11312,其中,凸板侧板11312具有两个,两个凸板侧板分别连接在凸板后板第一端和凸板后板第二端,并且,两个凸板侧板位于凸板后板的前侧,其中,第三净化插入口形成于凸板侧板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6,主体还包括第一保温层491,第一保温层贴设在凸板后板前壁面上,第一保温层与第二滤网间隔设置,将第二滤网和第一保温层间隔设置,方便第二滤网的插入,避免第二滤网在插入第二腔时产生较大的阻力,不利于第二滤网的抽拉。
具体的,第一保温层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为1-4mm中的任一数值。
具体的,第一保温层的前侧与第二滤网间的间隙为1-6mm中的任一数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竖直方向上,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后壳凸板的顶端和底端之间,第一滤网位于第三净化插入口的顶端和底端之间。
其中,第二滤网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第一高度H1。
第三净化插入口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为第一高度H2。
后壳凸板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第一高度H3。具体的,凸板侧板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为第一高度H4。其中,H1<H2<H3,H1<H2<H4,H3≥H4。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机壳包括前壳12和后壳11,其中,前壳与后壳连接,前壳连接在后壳的前侧,后壳连接在前壳的后侧。
其中,新风进风口开设于后壳上,并且,新风进风口位于后壳的后侧。
换热进风口开设于后壳上,并且,换热进风口可位于后壳的后侧,换热进风口位于新风进风口的上方。
换热出风口开设于前壳上,并且,换热出风口可位于前壳的前侧。
第三净化插入口开设于后壳上且位于后壳的侧面。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4,机壳还包括顶盖和底座151,其中,顶盖、底座、前壳和后壳围设成位于机壳内的腔体。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还包括第一支架36,第一支架可用于支撑第一滤网。
其中,第一支架安装在新风蜗壳的后方。具体的,当主体包括新风罩时,第一支架安装在新风罩的后方。
第二净化装置的一端穿过第三净化插入口插设在第二腔内且插设在第一支架上,也可描述为,第二净化装置穿过第三净化插入口插设在第一支架上或从第一支架上抽出。
具体的,参考图20,第一支架上形成有第二净化导轨363,第二净化装置通过第三净化插入口插设在第二净化导轨内或从第二净化导轨内抽出。
其中,第二净化导轨位于第一支架靠近新风进风口的一侧,也即,第二净化导轨位于第一支架的后侧。
其中,参考图19,第一支架上形成有新风过风口361,在新风风机的驱动下,室外新风经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然后以及经新风过风口、新风罩、蜗壳进风口进入新风腔内,然后从新风腔内流至室内。
其中,蜗壳进风口形成于新风蜗壳上且位于新风蜗壳的后侧。
其中,第二净化装置位于新风过风口的后侧,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第二净化导轨位于新风过风口的后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2,主体还包括防倒灌板371,防倒灌板用于打开或关闭新风过风口。
其中,防倒灌板连接在第一支架上,其中,防倒灌板可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上,防倒灌板转动打开或关闭新风过风口。
参考图20,主体还包括防倒灌电机372,其中,防倒灌电机与防倒灌板连接,防倒灌电机驱动防倒灌板转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2,第一支架上形成有防倒灌导轨364,防倒灌板位于防倒灌导轨内,并且,防倒灌板沿防倒灌导轨绕防倒灌电机的输出轴转动。
具体的,防倒灌导轨位于第一支架前侧,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防倒灌导轨位于新风过风口的前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9,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板360,第二净化导轨设于第一支架板的后侧,第二净化导轨包括第三导轨3631和第四导轨3632,第三导轨和第四导轨均与第一支架板连接,其中,第三导轨设于第四导轨的上方,第二净化装置插入第三导轨和第四导轨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2,防倒灌导轨364设于第一支架板的前侧,防倒灌导轨包括防倒灌导向轨3641和防倒灌限位轨3642,防倒灌导向轨用于为防倒灌板导向,防倒灌导向轨的上表面为弧形面,防倒灌限位轨用于限定防倒灌板的前后位置。
其中,防倒灌导向轨位于第一支架板的前侧,防倒灌导向轨的后端与第一支架板的前侧连接,防倒灌限位轨与防倒灌导向轨连接,其中,防倒灌限位轨的底部和防倒灌导向轨的前端连接,防倒灌位于防倒灌导向轨的上方且位于第一支架板和防倒灌限位轨之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4-图15,机壳还包括净化进风口144,其中,净化进风口144开设于机壳上且位于主体的的后侧,净化进风口和第二腔连通。
具体的,当机壳包括前壳和后壳时,净化进风口设置在后壳上。
第一支架设于第二腔内且位于新风蜗壳的后侧;第一支架设于新风进风口和净化进风口的前侧。
参考图19,主体还包括新风过风口361和净化过风口362,新风过风口形成于第一支架上且与新风进风口相对设置;净化过风口形成于第一支架上且与净化进风口相对设置。
防倒灌板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上,防倒灌板用于启闭新风过风口和净化过风口。防倒灌板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
防倒灌电机驱动防倒灌板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间切换。
防倒灌板处于第一位置时,防倒灌板关闭净化过风口且打开新风过风口;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经新风过风口进入风机腔内,然后从风机腔流至室内。
防倒灌板处于第二位置时,防倒灌板打开净化过风口且关闭新风过风口;新风风机驱动室内空气由净化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经净化过风口进入风机腔内,然后从风机腔流至室内。
防倒灌板处于第三位置时,防倒灌板打开净化过风口和新风过风口;在新风风机的驱动下,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穿过新风过风口,室内空气由净化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穿过净化过风口,穿过净化过风口的室内空气与穿过新风过风口的室外新风交汇,交汇后的空气进入风机腔内,然后从风机腔流至室内。
设置第一支架、新风过风口、净化过风口、防倒灌板和防倒灌电机,能够实现新风的单独进风、室内风的单独进风以及新风和室内风同时进风,可根据需要实现多种进风,能够适用于用户的多样化需要,并且防倒灌结构稳定。
当新风蜗壳靠近新风进风口的一侧开设有与风机腔连通的蜗壳进风口且防倒灌板处于第一位置时,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经新风过风口和蜗壳进风口进入风机腔内,然后从风机腔流至室内。
当新风蜗壳靠近新风进风口的一侧开设有与风机腔连通的蜗壳进风口且防倒灌板处于第二位置时,新风风机驱动室内空气由净化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经净化过风口和蜗壳进风口进入风机腔内,然后从风机腔流至室内。
当新风蜗壳靠近新风进风口的一侧开设有与风机腔连通的蜗壳进风口且防倒灌板处于第三位置时,在新风风机的驱动下,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穿过新风过风口,室内空气由净化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穿过净化过风口,穿过净化过风口的室内空气与穿过新风过风口的室外新风交汇,交汇后的空气经蜗壳进风口进入风机腔内,然后从风机腔流至室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进风口的过风截面积为M1,净化进风口的过风截面积为M2,M1与M2的比值为0.4-1之间的任一数值,能够使得新风量相对较大,满足用户的新风需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过风口的过风截面积为M3,M3的尺寸值大于M1的尺寸值,避免新风过风口过小对新风的进入造成阻碍。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过风口的过风截面积为M4,M4与M2的的比值为0.6-1.1中的任一数值,能够方便设置防倒灌板对净化过风口进行关闭,避免净化过风口太大导致难关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净化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在水平方向上相邻设置,其中,水平方向为平行于地平面的方向,水平面为平行于地平面的面。
当机壳上开设有净化进风口时,第二滤网用于过滤室外新风和室内空气。
参考图21,第二滤网包括第二滤网框架3511和第二滤网体,其中,第二滤网框架上形成有若干个第二框架过风孔35111,第二滤网体连接在第二滤网框架上,并且第二滤网体覆盖第二框架过风孔。
第二滤网框架包括滤网第一筋35112,其中,滤网第一筋非水平设置。
当机壳上开设有净化进风口时,滤网第一筋非水平设置,并且,滤网第一筋位于净化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之间。
其中,滤网第一筋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小宽度为L7。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滤网框架还包括滤网第二筋35113,其中,滤网第二筋非水平设置,并且,滤网第二筋设于滤网第一筋的一侧,滤网第一筋和滤网第二筋间隔设置,滤网第一筋沿水平方向的最小宽度大于滤网第二筋沿水平方向的最大宽度,能够在新风和室内风进入第二腔后对空气进行阻挡,避免新风与室内风在第二滤网和机壳间窜风。
其中,滤网第一筋竖直设置,滤网第二筋竖直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当机壳上形成有净化进风口时,第二净化导轨设于第一支架靠近新风进风口和净化进风口的一侧。
当机壳上形成有净化进风口时,防倒灌板导轨设于第一支架远离新风进风口和净化进风口的一侧,防倒灌板沿防倒灌板导轨绕防倒灌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能够对防倒灌板进行限位与导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架还包括防倒灌板限位筋365,防倒灌板限位筋用于将防倒灌板限制在净化过风口外,防倒灌限位筋连接于第一支架板体上,并且防倒灌板限位筋位于净化过风口内。
防倒灌板限位筋可为直线筋或弧形筋或折线筋,其中,防倒灌板限位筋可具有至少一个。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机设于新风蜗壳内;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经新风过风口进入风机腔内,然后从风机腔流至室内;和/或,新风风机驱动室内空气由净化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经净化过风口进入风机腔内,然后从风机腔流至室内。
第二净化装置插设在第一支架上且位于新风过风口和净化过风口的后侧,第二净化装置用于净化从新风进风口进入且穿过新风过风口的新风以及从净化进风口进入且穿过净化过风口的室内风。
设置第一支架和第二净化装置,能够使得第二支架对第二净化装置进行支撑,第二净化装置稳定设置,且使得第二净化装置能够同时对新风和室内风进行净化,并且机壳内腔体设置相对简单,新风和室内风的流动路径简单,并且,在第一支架上设置新风过风口和净化过风口能够方便新风和室内风穿过第一支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净化装置插设在第二腔内且位于第一净化装置的后方,第二净化装置用于净化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第三净化插入口形成于机壳上且位于主体的侧面,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第一净化插入口的后方。
参考图17,机壳上开设第一净化插入口和第三净化插入口,第一净化插入口和第二净化插入口之间形成有插入口隔板1132;插入口隔板的前侧端和后侧端在主体前后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第四距离L8,第四距离L8为30-80mm中的任一值。
本申请设置第一净化装置和第三净化装置,能够同时对新风进风口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新风经风机腔流入室内,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在机壳上设置第一净化插入口和第三净化插入口,能够方便第一净化装置和第三净化装置插入第二腔内,设置插入口隔板的前侧端和后侧端在所述主体前后方向上的最小距离在一定范围内,使得插入口隔板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避免插入口隔板发生断裂,且能够充分利用机壳内空间。
参考图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净化插入口在主体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为第五距离L9,第四距离大于第五距离,能够保证机壳在第一净化插入口和插入口隔板处的强度。
参考图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净化插入口在主体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六距离L10,第四距离大于第六距离,能够保证机壳在第三净化插入口和插入口隔板处的强度。
第五距离大于第六距离。第六距离为20-30mm中的任一值,避免影响机壳的强度且方便第二净化装置的插入。
参考图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包括前壳和后侧,后壳与前壳连接且后壳位于前壳的后侧,第一净化插入口的前侧端和后壳位于第一净化插入口前侧的前侧端在主体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七距离L11,第七距离为20-80mm中的任一值,能够提高后壳在第一净化插入口前侧的强度。
参考图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后壳包括设于其后侧的后侧面,新风进风口形成于后壳的后侧面上,后壳位于第一净化插入口前侧的前侧端与后壳的后侧面在主体前后方向的尺寸为第八距离L12,L12-L11-L10-L8-L9为8-15mm中的任一数值,设定后壳在一定范围内,保证第一净化装置和第二净化装置的安装空间。
其中,机壳的后侧向后凸起形成后壳凸板,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后壳凸板上,在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第三净化插入口的后侧端与后壳凸板后侧面的距离为8-15mm中的任一数值,保证机壳的强度。
参考图1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蜗壳包括设于新风蜗壳后侧的蜗壳迎风面,蜗壳迎风面与后壳位于第一净化插入口前侧的前侧端在主体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九距离L13,L13-L11为10-30mm中的任一数值,在第一净化装置插入新风蜗壳后侧的情况下,尽量将第一净化插入口靠前设置,能够充分利用机壳内的空间。
第九距离L13为50-110mm中的任一值,后壳为新风蜗壳的安装提供一定空间,方便新风蜗壳的安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机壳包括前壳和后壳时,后壳与前壳连接且后壳位于前壳的后侧。
第一净化插入口形成于后壳上;
第一净化插入口的前侧端和后壳位于第一净化插入口前侧的前侧端在主体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七距离L11。
参考图1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蜗壳包括设于新风蜗壳后侧的蜗壳迎风面,蜗壳新风蜗壳包括设于新风蜗壳后侧的蜗壳迎风面,蜗壳迎风面与后壳位于第一净化插入口前侧的前侧端在主体前后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九距离L13,L13-L11为10-30mm中的任一数值。
本申请设置第一净化装置,能够对新风进风口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过滤后的新风经风机腔流入室内,能够提高空气质量;在机壳上设置第一净化插入口,能够方便第一净化装置插入第二腔内;设置L13-L11为10-30mm中的任一数值,在第一净化装置插入新风蜗壳后侧的情况下,尽量将第一净化插入口靠前设置,能够充分利用机壳内的空间,避免主体前后整体尺寸过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凸板后板为弧形时,第一支架板体可为弧形,防倒灌板可为弧形,使得防倒灌板与第一支架板上的净化过风孔和新风过风孔相适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到所述主体的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所述主体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和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位于所述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内;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包括设于其内的风机腔;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所述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并经所述风机腔流至室内;
第一净化装置,插设在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后方,用于净化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并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所述第二腔包括位于其后侧的凸腔,所述凸腔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装置的后方;
所述机壳的后侧向后凸起形成后壳凸板和所述凸腔;所述新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壳凸板上;
所述主体还包括:
第二净化装置,插设在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净化装置的后方,用于净化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并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第三净化插入口,开设于所述后壳凸板上,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所述后壳凸板的侧部且沿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
所述第二净化装置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插设在所述凸腔内,所述第二净化装置从所述新风进风口的前侧遮挡所述新风进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凸板包括设于其后侧的凸板后板,所述凸板后板包括设于其前侧的凸板后板前壁面,所述第二净化装置包括:
第二滤网,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滤网的第一端为第二滤网的插入端;
第二净化把手,连接在所述第二滤网的第二端且插设在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内;
所述第二滤网与所述凸板后板前壁面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板后板包括位于所述凸板后板的侧部且相对设置的凸板后板第一端和凸板后板第二端,从所述凸板后板第一端到凸板后板第二端为所述凸板后板的长度方向,沿所述凸板后板的长度方向,所述凸板后板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凸板还包括:
凸板侧板,具有两个,两个所述凸板侧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凸板后板第一端和凸板后板第二端且位于所述凸板后板的前侧;
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形成于所述凸板侧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网的迎风面为平面或弧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滤网与所述凸板后板前壁面间的间隙为5-10mm中的任一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保温层,贴设在所述凸板后板前壁面上,所述第一保温层与所述第二滤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层在所述主体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为1-4mm中的任一数值。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所述后壳凸板的顶端和底端之间,所述第二滤网位于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的顶端和底端之间。
10.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到所述主体的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所述主体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和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位于所述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内;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包括设于其内的风机腔;
新风罩,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后方;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并经所述新风罩和风机腔流至室内;
第一净化装置,插设在所述新风罩内且用于净化经所述新风罩进入所述风机腔内的新风;
第一净化插入口,形成于所述机壳上且位于所述主体的侧面;所述第一净化装置通过所述第一净化插入口插入所述新风罩内或从所述新风罩内内拉出;
所述第二腔包括位于其后侧的凸腔,所述凸腔位于所述新风罩的后方;
所述机壳的后侧向后凸起形成后壳凸板和所述凸腔;所述新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后壳凸板上;
所述主体还包括:
第二净化装置,插设在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罩后方,用于净化进入所述风机腔内的新风;
第三净化插入口,开设于所述后壳凸板上,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位于所述后壳凸板的侧部且沿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
所述第二净化装置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三净化插入口插设在所述凸腔内,所述第二净化装置从所述新风进风口的前侧遮挡所述新风进风口。
CN202322662330.4U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10988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2330.4U CN221098811U (zh)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2330.4U CN221098811U (zh)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98811U true CN221098811U (zh) 2024-06-07

Family

ID=91304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62330.4U Active CN221098811U (zh)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988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395604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9624176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109881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3395616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327282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119754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09880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6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9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112238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9755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112238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7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9755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9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47380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14665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811995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00166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06515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19755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