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95961U -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95961U
CN221095961U CN202323122850.2U CN202323122850U CN221095961U CN 221095961 U CN221095961 U CN 221095961U CN 202323122850 U CN202323122850 U CN 202323122850U CN 221095961 U CN221095961 U CN 2210959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flat board
purlin
hole
morti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2285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蒲仪军
常东伟
丁艳丽
毛诗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Art & Design Academy
Priority to CN20232312285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959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959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959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第一平板枋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相连接,另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连接件相连接;第二平板枋的一端与第三连接件相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连接件相连接;第一立柱的侧壁上开有贯穿第一立柱的对接槽,对接槽的形状结构与第一平板枋和第二平板枋的形状结构相适配;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相对穿入对接槽中,用于将第一平板枋和第二平板枋连接固定于第一立柱上;第二立柱的端部沿轴线方向开有卡槽,卡槽的形状结构与第一连接件的形状结构相适配,另一个第一连接件插接于卡槽中,用于将第二平板枋和第二立柱相连接固定。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组装,提高连接的稳定性,节省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背景技术
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公开号为CN21298418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钢结构梁柱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包括一体成型且呈直角状设置的第一竖向连接板,设有与钢柱翼缘拆卸式连接的第一螺栓孔组一和第一螺栓孔组二;第一横向连接板,设有与钢梁下翼缘底部拆卸式连接的第一螺栓孔组三和第一螺栓孔组四;第二连接件,包括一体成型且呈L形设置的第二竖向连接板,设有与钢柱翼缘拆卸式连接的第二螺栓孔组一;第二横向连接板,设有与钢梁上翼缘底部拆卸式连接的第二螺栓孔组二。即通过采用螺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配合实现了钢柱与钢梁之间的连接固定,但该种连接固定方式操作较为繁琐,不够便捷,工作量大,影响组装效率,使用极为不便,实用性相对较差。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组装,提高连接的稳定性,节省了组装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平板枋和第二平板枋,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两个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平板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接,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平板枋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相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
所述第一立柱的侧壁上开有贯穿所述第一立柱的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的形状结构与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的形状结构相适配;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相对穿入所述对接槽中,用于将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连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上;
所述第二立柱的端部沿轴线方向开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形状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形状结构相适配,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插接于所述卡槽中,用于将所述第二平板枋和所述第二立柱相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N个固定杆,所述N为正整数且N≥2,所述固定杆用于将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连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对接槽的轴线相垂直,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对接槽相邻,所述第一平板枋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平板枋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位置相对应的第四通孔;所述固定杆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将所述第一平板枋与所述第一立柱相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固定杆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将所述第二平板枋与所述第一立柱相连接固定,从而将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上。
进一步地,所述对接槽的轴线与所述第一立柱的轴线相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斜面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斜面相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一卡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板枋的一端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块的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卡块的截面为等腰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的截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平板枋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贴合后的形状结构和所述对接槽的形状结构相适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的宽度相同。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与第一立柱上的对接槽相配合,可方便快捷地将第一平板枋和第二平板枋相固定连接于第一立柱上,无需使用固定钉、螺栓等结构,组装方便,结构稳定性强,节省了组装成本,提高了组装效率;同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第二立柱上的卡槽相配合,便于将第二平板枋与第二立柱固定连接;并且,通过设计固定杆,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第一平板枋和第二平板枋之间的固定连接稳定性,提高了连接的固定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沿A-A方向的部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第一立柱;2、第二立柱;3、第一平板枋;4、第二平板枋;5、第一连接件;6、卡槽;7、第一卡块;8、第二卡块;9、第二连接件;10、第三连接件;11、固定杆;12、对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除非另外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文中使用的“包括”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包括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第一平板枋3连接于第一立柱1的一侧,第一立柱1的另一侧连接有第二平板枋4,第二平板枋4与第二立柱2连接;还包括第二连接件9、第三连接件10和两个第一连接件5。第一连接件5用于将第二平板枋4和第二立柱2连接固定。第二连接件9和第三连接件10的对接配合,用于将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与第一立柱1连接固定。
第一平板枋3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9相连接,另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连接件5相连接。第二平板枋4的一端与第三连接件10相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第一连接件5相连接。即将第二连接件9固定于第一平板枋3的一端,第三连接件10固定于第二平板枋4的一端,两个第一连接件5分别固定在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的另一端。第一立柱1的侧壁上开有贯穿第一立柱1的对接槽12。对接槽12的形状结构与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的形状结构相适配。第二连接件9和第三连接件10相对穿入对接槽12中,用于将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连接固定于第一立柱1上。第二立柱2的端部沿轴线方向开有卡槽6。卡槽6的形状结构与第一连接件5的形状结构相适配,另一个第一连接件5插接于卡槽6中,即连接在第二平板枋4的另一端的第一连接件5卡接于卡槽6中,用于将第二平板枋4和第二立柱2相连接固定。同理,由于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的另一端连接相同的第一连接件5,因此,第一平板枋3的另一端与其他立柱相连接的方式参考第二平板枋4与第二立柱2相连接的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第二连接件9的形状结构和第三连接件10的形状结构相适配,从而可以相互对接卡入在对接槽12中,将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固定连接于第一立柱1上。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还包括N个固定杆11,N为正整数且N≥2。固定杆11用于将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连接固定于第一立柱1上。固定杆11能够进一步地提高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连接于第一立柱1上的固定稳定性,有着更好地固定效果。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立柱1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轴线与对接槽12的轴线相垂直,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对接槽12相邻。第一平板枋3上设有与第一通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三通孔,第二平板枋4上设有与第二通孔位置相对应的第四通孔。即设有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与固定杆11相适配。固定杆11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第一固定杆11分别穿设于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将第一平板枋3与第一立柱1相连接固定。第二固定杆分别穿设于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将第二平板枋4与第一立柱1相连接固定。从而将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固定连接于第一立柱1上。通过使用固定杆11的固定方式,提高固定效果,使其不需要螺栓固定钉等结构进行连接固定,节省了安装成本。固定杆11的数目大于2时,依此类推,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对接槽12的轴线与第一立柱1的轴线相垂直。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9和第三连接件10的截面为直角梯形。第二连接件9的斜面和第三连接件10的斜面相贴合。即第二连接件9的斜面置于第三连接件10的斜面上,以便增大第二连接件9和第三连接件1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其摩擦力,从而使第二连接件9和第三连接件10两者相扣合,使其固定效果更好。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5包括第一卡块7和第二卡块8。第二卡块8与第一卡块7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卡块7的另一端与第二平板枋4的一端固定连接。便于第二平板枋4和第二立柱2之间相连接。即分别连接在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的另一端的第一连接件5均包括第一卡块7和第二卡块8,形状相同。例如,第一卡块7和第二卡块8可以为一体式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块7的截面为矩形,第二卡块8的截面为等腰梯形。便于配合卡槽6对第一连接件5进行卡合对接,从而方便快捷地将第二平板枋4和第二立柱2通过第一连接件5和卡槽的配合进行连接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块7和第二卡块8的截面宽度小于第二平板枋4的宽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的宽度相同。那么,第一卡块7和第二卡块8的截面宽度小于第一平板枋3的宽度。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9和第三连接件10贴合后的形状结构和对接槽12的形状结构相适配。第二连接件9和第三连接件10在对接槽12中处于贴合时,将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固定连接于第一立柱1上。
如图1-图4所示,使用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时,连接有第二连接件9的第一平板枋3的一端穿入对接槽12中直至穿出对接槽12,此时第二连接件9穿出对接槽12,将连接在第二平板枋4的一端的第三连接件10与第二连接件相对接在一起,此时将第二连接件9的斜面和第三连接件10的斜面贴合在一起,即将第二连接件9和第三连接件10上下分布且相互相对接。然后,对第二平板枋4施加外力,同步推动第一平板枋3沿着对接槽12的轴线方向移动,使得第二连接件9和第三连接件10移动至对接槽12内,从而实现第一立柱1与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之间的固定连接。而后,将两个固定杆11分别插入相应的通孔内,即第一固定杆分别穿入第一立柱1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一平板枋3上的第三通孔,第二固定杆分别穿入第一立柱1上的第二通孔和第二平板枋4上的第四通孔,从而更好地将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固定连接于第一立柱1上,提高了固定稳定性,方便快捷。之后,将第一连接件5插入到卡槽6内,即将第一卡块7和第二卡块8卡入到卡槽6中的相应位置,从而与第二立柱2连接固定。由此实现了第一平板枋3和第二平板枋4之间连接固定于第一立柱1,以及将第二平板枋4连接固定于第二立柱2,无需使用固定钉等结构进行固定连接,并且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稳定性更高,结构性更强,便于组装和拆分,降低了组装成本,提高了组装效率,便于使用,实用性更强。若第一平板枋3与其他立柱相连接,可参考第二平板枋4和第二立柱2之间的连接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与第一立柱上的对接槽相配合,可方便快捷地将第一平板枋和第二平板枋相固定连接于第一立柱上,无需使用固定钉等结构,组装方便,结构稳定性强;同时,通过第一连接件与卡槽的配合便于将第二平板枋与第二立柱固定连接;并且,通过固定杆,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第一平板枋和第二平板枋之间的固定连接稳定性。
虽然在上文中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能够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但是,应理解,这种修改和变化都属于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之内。而且,在此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可有其它的实施方式,并且可通过多种方式实施或实现。

Claims (10)

1.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一平板枋和第二平板枋,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两个第一连接件;
所述第一平板枋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连接,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平板枋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相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相连接;
所述第一立柱的侧壁上开有贯穿所述第一立柱的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的形状结构与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的形状结构相适配;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相对穿入所述对接槽中,用于将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连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上;
所述第二立柱的端部沿轴线方向开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形状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形状结构相适配,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插接于所述卡槽中,用于将所述第二平板枋和所述第二立柱相连接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个固定杆,所述N为正整数且N≥2,所述固定杆用于将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连接固定于所述第一立柱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对接槽的轴线相垂直,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对接槽相邻,所述第一平板枋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平板枋上设有与所述第二通孔位置相对应的第四通孔;所述固定杆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固定杆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将所述第一平板枋与所述第一立柱相连接固定,所述第二固定杆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四通孔,将所述第二平板枋与所述第一立柱相连接固定,从而将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立柱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槽的轴线与所述第一立柱的轴线相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斜面和所述第三连接件的斜面相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与所述第一卡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卡块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板枋的一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的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二卡块的截面为等腰梯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块和所述第二卡块的截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平板枋的宽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三连接件贴合后的形状结构和所述对接槽的形状结构相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枋和所述第二平板枋的宽度相同。
CN202323122850.2U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Active CN2210959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22850.2U CN221095961U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22850.2U CN221095961U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95961U true CN221095961U (zh) 2024-06-07

Family

ID=91301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22850.2U Active CN221095961U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959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042217A (en) Light wood truss connection
US20100005744A1 (en) Forms structure, panel support member, panel support member for internal corner, panel support member for external corner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forms
JPH03119233A (ja) 木質建造物の軸組接合方法および構造
CN221095961U (zh) 一种古建筑修复用榫卯结构
CN212896998U (zh) 一种用于连接轻质墙板顶端的节点结构
CN218779650U (zh) 一种h型钢结构支撑架
CN210562626U (zh) 六边形装配式钢结构模块
CN109736433B (zh) 一种结构梁及框架式梁柱结构
CN109403467B (zh) 装配式建筑预制卡扣件及其应用
JP5702345B2 (ja) 建築用木材の連結金具
CN116084738A (zh) 一种榫卯组合的加固木梁柱结构
CN211690774U (zh) 一种木结构建筑梁柱连接节点结构
JP2807524B2 (ja) 柱と梁の接合構造
KR100406144B1 (ko) 구조용 집성재를 이용한 전통 목구조 건축의 구조 모델과시공방법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접합철물
CN219671635U (zh) 一种榫卯节点加强结构
CN216041730U (zh) 装配式胶合木梁柱连接节点
JPS5924043A (ja) 木造建築用金具
CN214497861U (zh) 一种木结构梁柱连接节点
KR102505970B1 (ko) 경량철골용 사각파이프 연결구 및 이를 이용한 사각 파이프 연결방법
CN215211509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框架结构
CN213654361U (zh) 一种仿古建筑结构构架
JP2809430B2 (ja) 木質建築軸組構造
CN212956945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钢结构厂房用桁架
CN110319088B (zh) 一种方形柱直角榫接结构
CN211116970U (zh) 一种板式家具用燕尾榫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